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java學習計劃范文

java學習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java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在大學校園內,很多大學生由于缺乏規劃與控制時間的能力,學習計劃一拖再拖,虛度光陰,或者在遇到眾多任務時手忙腳亂,疲于應付,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為了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提高時間的利用率,亟需一款使用方便的時間管理工具。而當前已有的時間管理工具,主要面向已經參加工作的人群,針對性不夠強,不能滿足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使用要求。因此,在調查并掌握大學生學習習慣、心理特點的基礎之上,從時間管理領域出發,運用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設計并開發一款滿足大學生時間管理需求、同時具有良好用戶體驗的時間管理軟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時間管理系統的開發和使用,能幫助大學生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改善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大學生群體人格的發展和完善。

2研究基礎

2.1理論基礎

根據StePhenR.Covey的研究,時間管理的方法從基于時鐘和手表的提醒工具時代開始,先后經歷了基于日歷和預約筆記的計劃工具時代以及基于優先權的計劃與控制工具時代,直到當下,進入強調效率與能動性,將目標與角色也融入到時間管理中的第四代。面向大學生的時間管理系統的開發即以當前時間管理工具的主流理論GTD為依據。GTD方法由DavidAllan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該方法主要分為5個步驟,即Collect,收集、記錄下所有的任務;Pro-cess,將所有的任務按是否可以付諸行動加以分類整理;Orga-nize,這是GTD方法的核心步驟,組織相應的任務和清單;Review,對GTD系統的回顧與檢查,進而更新任務清單;Do,按照GTD清單去執行、完成每一項任務。面向大學生的時間管理系統在此理論基礎之上,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功能模塊劃分。

2.2技術基礎

采用Web應用或者桌面應用方式進行時間管理,有很多的不足,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以及大學生群體百分之百的手機擁有率,使得安卓應用有著更為廣泛的市場和使用前景,因此時間管理系統的開發以手機終端應用為主。開發安卓軟件,需要搭建安卓開發平臺,在搭建環境時,必須先安裝JDK,也就是javaDevelopmentKit,這是整個Java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Java運行環境、Java工具和Java基礎類庫。在集成開發環境IDE的選擇上,所選擇的是Eclipse,它是基于Java的可擴展開發平臺。最后在此基礎上安裝An-droidSDK,即SoftwareDevelopmentKit,便可進行時間管理系統安卓應用的開發。

3大學生群體特征與系統架構

在系統開發前,對大學生的日常活動做了相應的調研。根據對大學生的座談訪問,以及參考現有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大學生時間管理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大學生雖然有一定的時間管理意識,但是時間管理意識與行動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相對應中小學生來講,大學生有非常富裕的自主時間,除課堂統一學習外,學生個體表現的優劣差異正是源于對課外時間的利用和掌控。因此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在整體設計上,將分為上課模式、課外模式和時間管理模式3種。在上課模式下,軟件不進行任何提醒,同時按照手機時鐘,已經完成的上課任務,對應在時間管理系統中予以標記;在課外模式下,啟動提醒功能,每隔一個時間周期,會提醒用戶查看任務并完成相應的任務,時鐘周期可由大學生自行確定;在時間管理模式下,將啟動管理功能,這也是時間管理系統的核心部分。大學生需要收集整理自身的任務,如上課、校園社團活動、課外實驗作業等,并將相應的任務及時間分配錄入時間管理系統中。

4軟件主要功能模塊與設計

在時間管理器的3種模式中,管理模式包含了該軟件的主要功能。根據大學生對時間管理的需求,在管理模式下,包含了今日任務、任務查詢、任務收集、任務整理、任務提醒與執行5大部分。

4.1今日任務

在此模塊,可以看到今天的任務列表和任務完成的進度、執行情況,這里包括已經完成任務、待完成的任務,即等待完成的任務,另外還包括尚未完成、正在執行的任務,能夠讓大學生清晰地了解當天的狀況。

4.2任務查詢

任務查詢的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求查看在今天以前完成的歷史任務,系統記錄了每天各個時間段所做的事情,完成的任務,并可以生成一周表,根據產生的報表,提供立體的任務完成圖示,更加直觀地表達出時間的用途,以便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大學生也可以根據時間報表調整今后學習和工作的時間分配。同樣,也可以自行制定查詢的時間范圍,系統會保存最近一年的任務記錄。

4.3任務收集

按照GTD方法,收集、記錄所有的任務信息,大學生可以將自己特定時間段的任務以及預計完成時間和計劃記錄下來,如是去上課,還是去參加社團活動,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在這里將任務分為兩類記錄,一類是不可調節時間,指在這一段時間內必須去做的事情,比如每天的上課時間不能更改,其次是課堂外可調控時間。對可調節時間的任務,在記錄的同時,還可以設定任務的優先級。按照優先級從高到低將任務分為紅、橙、黃3色。

4.4任務管理

任務管理模塊的主要作用是對任務執行列表中的所有任務,進行相應的管理,這里主要包括任務的修改、任務的刪除以及任務的添加。任務添加的主要作用,是將任務記錄中所列的任務加入任務執行列表。

4.5任務提醒與執行

按照時間管理系統中記錄的任務和時間,在相應的時間點做出提醒,盡可能地提醒使用者去完成制定的任務,以及完成自己制定任務的時間,衡量自己的實力,方便今后制定計劃。當任務呈現紅色時,為重要級別,會在手機全屏顯示,并且震動,提醒使用者,要做事情的時間即將到達,請使用者做好準備,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設置預先提醒時間,是否連續提醒。如果是橙色級別,則會以發送提醒對話框來提醒使用者在本模塊中。如果是黃色級別,只做最基本的信息提示。

4.6其他輔助模塊

除上述主要功能模塊外,在時間管理系統中,還增加了勵志模塊和留言模塊。勵志模塊每周都會展示出在分享的時間規劃中獲得推薦數最多的規劃方案。留言模塊提供一個同一個地區按距離遠近劃分的使用者的公共留言板,當然,使用者也可以屏蔽掉該功能。

5軟件部署

大學生可以在任意終端、任何時間、地點使用時間管理系統,為了保證數據使用的一致性,在部署時,將用戶的數據存儲在云端的用戶個人空間中,實現Android客戶端與云端數據的同步,如此,不僅可以將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案共享,也能避免終端設備遺失而丟失個人信息。

6結語

第2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是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并提高自身素質的必要手段,自我調節學習能力被廣泛認為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然而,目前許多大學牛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很低,因此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牛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就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該文旨在探索如何培養大學牛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從而促進其終身學習技能。文章結合國內外自我調節學習理論,設計開發了支持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工具――SRL APP(Self-regulated Learning APP),該工具主要通過任務理解、設定目標和計劃、選擇和實施策略、自我監控、反思評價和元認知調節六個模塊來支持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學習。初步選取北京某大學一年級的30名學生進行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該工具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牛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最后,提出了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若干培養策略。

[關鍵詞]

自我調節學習;智慧學習環境;終身學習

一、引言

《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中明確指出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自我認識與自我監控是公民適應21世紀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能力(黃金魯克,2016)。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通行證,而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是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的必備技能。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是取得學業成功的關鍵要素(Adeyinka&Mutula,2010;Kistner et aI,2010)。大學階段是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然而,目前很多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很低(Lee,Lim,&Grabowski,2010),導致學習效果不良、甚至輟學的現象(Tsai&Shen,2010)。因此,如何提高和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機遇和巨大挑戰,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已經無法滿足新一代學習者的需求。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智慧學習環境已經從理想逐步變為現實(黃榮懷,等,2012)。智慧學習環境為提高大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特別是自我調節學習的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學習分析技術的興起為智慧學習環境下實時分析學習過程并促進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顧小清,等,2012)。本研究重點關注在智慧學習環境下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進而促進其終身學習技能。

二、文獻述評

自我調節學習是指學習者為達到其學習目標而自發、主動地設定目標、采用各種策略、監控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過程(zimmerman,2008)。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自我調節學習進行了深入研究。比如Pintrich和Zimmerman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研究自我調節,認為個人特征、行為方式和環境會影響自我調節的學習過程(Pintrich,2000;Zimmerman,2008)。而Winne則從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自我調節學習,提出自我{節學習包括定義任務、設定目標和計劃、選擇并應用策略和元認知調節四個階段(Winne&Hadwin,1998)。

關于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動機策略(如歸因訓練、行為控制等)、元認知策略(如計劃、監控、評價等)和認知策略(如組織信息策略、細化策略、各種問題解決策略)對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過程進行干預(Dignath&BOttner,2008)。有的研究通過系統的提示和反饋引導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Devolder et aI,2012:Ifenthaler,2012)還有的研究從資源管理策略(如時間管理策略)對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進行干預。但是這些研究更側重于學習策略在自我調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沒有把自我調節學習作為一種循環迭代的學習過程,忽略反思評價以及反饋在自我調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習者也無法根據反饋和提示信息進行適應性調整。

近年來,研究者也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提升自我調節學習的技能。比如,有研究者開發了支持自我調節學習的工具gStudy,通過gStudy學習者可以創建筆記、檢索內容、搜索信息、創建概念圖、聊天等(Winne et al,2006)。很明顯,這些功能都是認知層次上的,而自我調節學習主要是元認知層次的,更何況自我調節學習的過程包括多個階段,因此gStudy不能很好地獲取自我調節學習的過程。還有研究者開發了多媒體學習環境MetaTutor,該工具主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支持學習者在學習生物領域知識的時候進行自我調節學習(Azevedo,Johnson,&Chauncey,2010),但是MetaTutor無法自動分析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學習過程。總體來看,已有的工具雖然能夠支持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學習,但這些工具都是側重自我調節學習的部分階段,并沒有將自我調節學習作為一種循環的學習過程,也無法記錄學習者在不同學習情境下產生的數據,因此需要利用最新的技術開發支持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學習的工具。

智慧學習環境是數字學習環境的高端形態。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夠感知學習情境、識別學習者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黃榮懷,等,2012)。然而,研究者和實踐者大多聚焦于構建新型的智慧學習環境上,如智慧校園(于長虹,2015)和智慧教室(程敏,2016)的構建等,對于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學習技能關注較少,忽視學習者的內在變化。因此,本文旨在開發提升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技能的工具并探究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期為教育者提供示范和借鑒作用。

三、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培養工具的設計與開發

Winne從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自我調節學習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學習者明確任務、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實施策略、監控并評價學習績效,進而修改元認知(Winne&Hadwin,1998)。該模型強調自我監控是自我調節學習的核心,并且把定義任務與設定目標和計劃分開,確保每個階段的成果都在隨時更新。這個模型反映了自我調節學習的本質。因此,本研究以該模型作為理論框架,設計和開發了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培養工具――SRL(Self-regulatedLearning)APP,通過任務理解、設定目標和計劃、選擇和實施策略、自我監控、反思評價、元認知調節六個方面來支持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學習。

該工具能夠自動記錄、追蹤和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自動推薦自我調節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并通過可視化的方式為學習者提供實時的學習進展報告,支持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學習績效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從而調整修改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和策略,促進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學習。該工具主要使用java和html5技術進行開發,并在基于Android系統

該模塊通過任務評估幫助學習者激活元認知知識、激發學習動機,主要包括任務評估、已掌握知識評估和任務定義。該模塊還通過任務描述、任務標準、學習單元瀏覽和截止時間使學習者明確任務目的和任務要求。不僅教師可以定義任務,而且學習者也可以定義任務。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作為指導者監控學習者的任務完成過程。任務評估頁面如圖1所示。

2.設定目標和計劃

該模塊支持學習者確定學習目標、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描述并設定學習目標值,包括設定預期完成的學習單元數量、預期成績和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從而明確學習目標。同時,學習者可以根據工具推薦的學習策略和資源,制定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和計劃在當前狀態模塊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便于對目標實現進行跟蹤分析,以提醒學習者及時完成學習目標(如圖2所示)。

3.選擇并實施策略

該模塊為學習者提供了搜索、做筆記、總結、尋求幫助多種策略。搜索鏈接到百度,幫助學習者查找學習資料;做筆記支持學習者隨時記錄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幫助學習者復習回顧和精加工;總結幫助學習者總結學習過程中的成果;尋求幫助支持學習者利用實時通信工具QQ和微信,幫助學習者從同伴和教師尋求幫助。學習策略頁面如圖3所示。

4.自我監控

該模塊自動記錄、追蹤和分析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包括任務評估內容、設定的目標和計劃、學習策略使用情況,這些數據以可視化的方式在當前狀態模塊呈現,便于學習者及時查看學習任務完成進展。該模塊支持學習者重復學習單元內容和測試,保留答題過程。另外,答題情況和歷史記錄還能記錄學習者的測試時間和測試結果,為學習者進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提供依據。

5.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

該模塊支持學習者根據學習目標和計劃的完成進度,比較設定目標值和實際學習結果的差異,反思學習過程中的情感狀態,反思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的合理性。另外,該模塊還支持學習者總結反思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思考遇到同樣問題時可能采取的方法策略,進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學習遷移能力。自我反思頁面如圖4所示。

6.元認知調節

該模塊支持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績效和反饋信息進行元認知調節,包括重新設定學習目標、重新制定學習計劃或者重新學習單元內容,實現自我調節學習的循環過程。

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工具的效果評估

(一)實驗目的

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本研究設計開發了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工具――SRL APP。本實驗的目的在于檢驗SRL APP工具對提高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影響。

(二)實驗樣本

實驗對象為北京某大學的30名一年級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實驗法,隨機分配15名同學為實驗組,15名同學為控制組。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熟練地利用手機進行操作和學習。

(三)測量工具

本實驗采用Pintrich等(1991)編制的自我調節學習問卷作為測量工具,共16道題目,分為元認知調節和努力調節2個維度,元認知調節維度包括12道題目,努力調節維度包括4道題目。

1.元認知自我調節(Metacognitive self-regulation)主要包括對學習的計劃、監控和調節活動,幫助學習者激活、整合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檢查并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

2.努力調節(Effort regulation)指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對努力和注意力投入的自我管理與控制能力以及對學習策略的調整能力。問卷采用李克特(Likert)7點量表,1至7分別對應“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問卷Cronbach’a系數為0.8,信度良好。表1呈現了各題項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四)實驗流程

本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填寫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前測問卷,時間為10分鐘,目的是測量兩組學生初始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水平是否相當。

第二階段:實驗組使用SRL APP工具完成學習任務,而控制組則僅僅使用手機進行學習并答題,即沒有自我調節學習機制。時間為120分鐘。學習任務是閱讀四篇英文短文并完成測試題。學習內容是全國大學生四級英語難度的四篇英文短文,每篇短文單詞數在352至366之g。每篇短文對應5道測試題,形式為四選一的選擇題。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習任務完全相同。

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同學登錄后,進入不同的頁面。實驗組同學在SRL APP的引導下,首先瀏覽學習任務,并在任務理解模塊完成任務評估、設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從而明確學習目的;然后,學習該任務下的學習單元并完成相應的測試題,充分利用搜索、做筆記、尋求幫助(QQ或微信)、有道詞典等工具輔助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在當前狀態模塊隨時查看學習進展;最后,通過預期目標和實際學習績效的比較,反思評價整個學習過程和目標完成情況,并總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如果學習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系統就引導學習者重新學習。控制組沒有自我調節學習機制的引導,僅僅完成與實驗組相同的四篇短文閱讀,并提交答案。

第三階段: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填寫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后測問卷,后測問卷題目與前測問卷完全相同,時間為10分鐘,目的是測量SRL APP工具對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影響。

(五)研究結果

本研究將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樣本,分別采取不同的干預手段,得到兩個相互獨立的實驗樣本。由于樣本容量均小于30,屬于兩個獨立小樣本,因此采用Shapiro-Wilk test進行正態性檢驗,采用Levene test進行方差齊性檢驗。正態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方差齊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2可知,正態性檢驗的顯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所以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數據基本呈正態分布;由表3可知,Levene檢驗的顯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所以認為各組方差沒有顯著性差異。因此,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前測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協方差分析對后測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是合理的。前測問卷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后測問卷協方差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組和控制組同學在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方面沒有顯著差異(t=0 54,p=0 593)。而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實驗之后的實驗組和控制組在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存在顯著性差異(F=14.87,p=0.001),并且實驗組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顯著高于控制組。由此得出,SRL APP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

五、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基于以上設計開發的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培養工具和效果評估實驗結果發現,通過引導學習者設定目標、制定計劃、選擇策略、自我監控、反思評價和元認知調節實現自我調節學習是有效的。目標計劃在自我調節學習過程中具有引導功能,學習者選擇恰當的策略并不斷利用系統反饋信息對學習成果進行監控、反思、修正和調整,進而提高學習績效。因此,筆者從以下六個方面提出了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學習者設定正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有助于促進其進行自我調節學習(Chang,Liang,&Liao,2013)。因此,筆者建議教師引導學習者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首先,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我調節學習的任務條件和認知條件,通過任務評估,并根據個人的信念動機、領域知識和學習期望,設定學習目標并細化目標內容;其次,協助學生制定階段性學習目標并分層細化目標內容,通過實現階段性學習目標最終實現學目標;最后,確保學習目標的切實可行性和合理性,因為目標設置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學習者自我調節學習的行為、學習策略的選擇、學習資源的管理和學習過程的監控。

(二)幫助學習者制定恰當的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保障,學習計劃內容主要包括時間管理和學習策略的選擇。已有研究表明,時間管理是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關鍵,學習動機通過時間管理間接影響學習行為,加強時間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行為的主動性和監控能力(毛成詹,等,2010)。另外,學習策略是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選擇并應用合適的學習策略有利于先前知識的整合和先前經驗的激活。學習策略包括搜索、做筆記、總結、自我測試、自我評價、尋求幫助等多種策略。教師可以通過學習策略專題講解方式,或者將不同學習策略應用到具體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各種學習策略的使用條件和范圍。當然,學習計劃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根據實際學習進度進行適當的調整。

(三)提醒學習者進行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主要指學習者對計劃執行情況和策略實施情況進行自我監測和控制的過程,包括自我評價與監控、目標設置與策略計劃、策略執行與監控、策略結果的監控四個循環步驟(Zimmerman,Bonner,&Kovach,2001,p.21)。自我監控要求學習者能夠有計劃地組織學習活動、主動選擇學習策略和學習工具,及時監控計劃執行和策略實施產生的學習結果。根據學習結果判斷所選策略的有效性,并以此為依據調整策略和學習行為從而提高自我監控能力。

(四)督促學習者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需要學習者在正確的自我認識基礎上,對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進行合理的自我判斷,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在學習結束時,學習者根據學習結果判斷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評價學習策略的應用效果,總結學習過程中計劃調整的內容與原因。學習者通過預期學習結果和實際學習結果的比較,反思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的合理性,總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評價自己的行為表現并反思產生這些行為的原因,從而提高自我調節學習能力。

(五)充分利用教師、同伴和環境的反饋進行自我調節

自我調節學習是通過個體、行為與環境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現的(Zimmerman,1989)。個體通過認知和元認知策略調節自己的行為表現,來自行為和環境中的外部反饋也影響個體因素,反饋是自我調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Bangert-Drowns,Kulik,Kulik,&Morgan,1991)。學習者在智慧學習環境下實時獲取來自教師、同伴和環境的反饋信息,并借助實時交流工具向教師和同伴尋求幫助,利用反饋信息進行反思評價,調整學習行為,進而促進學習策略的應用和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提高。

(六)增強學習者對自我調節學習的意識

自我調節學習是學習者在內部動機的激發下、通過元認知的引導而積極主動地采用各種學習策略進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循環反復的學習過程。自我調節包括對認知、動機與情感、行為、元認知等方面的調節(Pintrich,2000),要求學習者必須具備高度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控制學習能力,明確學習動機,在具體學習環境中能夠根據學習任務積極主動地設定目標和計劃、采用合適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進行學習,能夠有效監控、反思、評價學習過程,并結合反饋信息調整學習過程。通過本研究,筆者也發現大學生自我調節學習意識不夠,認識不到自我調節對提高學習績效的重要性。因此,亟須加強學習者的自我調節意識。要增強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意識,首先,向學生明確說明自我調節學習的含義和內容;其次,讓學生認識到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對提高學習績效的重要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提高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內部動機;最后,教師將自我調節學習過程整合到實際課程教學中,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發展自我調節學習能力。

第3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自2010年3月起,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開展了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JAVA技術”課程參與了試點。本文基于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實踐框架,闡述了“Java技術”直通課程教學實踐模型,對該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通過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網上教學效果和整體教學質量都有了較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 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建構主義;混合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1)12―0059―05

一、引言

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是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在教學上采用多種媒體教材和信息技術手段。2004年7月,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總結提煉出“雙主為綱,兩個課堂,多元互動,立體評價”的開放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實踐框架,但是該框架所要求完成的教學環節較多,比如面授輔導、期中考試、課程實踐、學生自主學習、網上教學、小組討論和網上答疑等。自2010年3月起,在上述教學模式基本框架指導下,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開展了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Java技術”課程參與了試點。本文以“Java技術”課程為例,探討直通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模型,并對改革的效果進行分析。

二、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 解決部分分校師資力量的不足。電大開放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師資力量有了明顯的加強,但在有些分校,一位教師管理多個專業和十多門課程、有些課程沒人管理的現象仍然存在。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全省學生可以實時或非實時點播課程責任教師的直播課程進行學習,有助于切實解決部分課程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2. 解決學生的工學矛盾。電大開放教育學生來自各行各業,工學矛盾比較突出。部分學生因工作原因,無法按時參加學校組織的面授輔導。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學生可以非實時點播課程責任教師的直播課程進行學習,有助于切實解決部分學生不能參加面授輔導的現實問題。

3.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遠程開放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多種媒體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這種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多年來,電大系統開放教育課程教學仍然采用網上教學加面授輔導的形式,雖然電大在線在實施網上教學和促進學生交互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但教師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提高課堂面授輔導效果方面。同時,很多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高,在面授輔導過程中提不出問題、不敢提問題,在課程網上答疑時所提問題針對性不強、質量不高。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教師可以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4. 進一步做好課程資源建設。在遠程教育中,教學資源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最主要的依賴。實施開放教育以來,教學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在不斷擴大,但是大多數資源的表現形式較為單一,學生普遍認為資源不好用,所以也不愿意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學資源激發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他教學環節如課程實踐和網上答疑等的教學效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5. 進一步推進網上教學。遠程開放教育強調兩個課堂,即面授輔導這一傳統課堂和網上教學這一虛擬課堂。實踐中,網上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主動利用網上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在課程討論區中和教師互動的積極性也不高,即便有所互動,所提問題的數量和質量也都有待進一步提高。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有助于教師加強對教學資源的教學設計,加強對討論和交流過程中活動內容和主題的設計,加強對網上教學過程的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網上教學的積極性。

三、基于混合學習的直通課程教學改革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采用的教學模式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1]。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普遍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九十年代后期,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遠程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實施,遠程開放教育開始倡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多種媒體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其主要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主要起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使學生達到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2]。目前較成熟的建構主義教學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拋錨式教學也稱為“實例式教學”,要求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計算機語言課程教學比較適合采用拋錨式教學法。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建構主義倡導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而建構主義則為多媒體和網絡教學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論指導[3]。

所謂混合學習,就是結合傳統學習的優勢和在線學習的優勢,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4]。隨著國際教育技術界對于混合學習思想的逐步認同,對初期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反思,進入本世紀以來,混合學習教學思想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建構主義學者的認可,在各級各類教育,特別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遠程開放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框架“雙主為綱,兩個課堂,多元互動,立體評價”就是這種教學思想的最好體現。自2010年3月起,在上述教學模式基本框架指導下,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開展了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截至目前,有10門課程參與了該試點。直通課程要求全省學生實時或非實時點播課程責任教師的IP課件進行自主學習,這就要求課程責任教師要加強對教學資源的設計,制作出適合并能夠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課程教學資源。省校課程責任教師負責進行課程教學資源建設,進行課程考核方式整體設計,定期開展面向全省的課程網上教學答疑,批閱全省學生的課程形成性作業等。分校和教學點的教師負責進行教學組織,教學答疑,教學過程監控和網上教學行為的督促和檢查。

四、“Java技術”直通課程

教學改革實踐模型

自2010年春季開始,筆者負責的“Java技術”課程參與了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在試點過程中,筆者基于混合學習的教學思想,明確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它們完全不同的作用,發揮教師意義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達到了學習過程即學生完成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的最終目的。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筆者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積極嘗試運用拋錨式教學法。在認真梳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知識點,運用拋錨式教學法精心制作了40講IP課件,并通過安徽電大影音在線平臺。IP課件包括了課程導學,課本知識講解和期末復習指導等內容。為解決學生平時學習中的疑問,每月安排一次實時網上答疑,通過安徽電大在線課程討論區進行答疑。為鞏固學生平時學習效果,編制了本課程的紙質作業,作業共分四次,按照課程的教學進度進行編排。在課程的一體化教學設計方案中,對課程在線學習和如何完成作業等給予具體指導。為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加強對虛擬課堂特別是網上教學的過程監控,對課程的考核方案進行了設計。具體做法如下:

1. “雙主為綱”。即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以導學為主。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教”。為此,筆者在課程內容的IP課件制作過程中,改革面授輔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在梳理教材、透析教材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采用建構主義的拋錨式教學法。教師不再是直接介紹某個知識點,而是先拋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或實例,讓學生感受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從而創設情境并確定問題。圍繞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點,教師再進行講授,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介紹Java數據庫編程接口內容時,不再是先描述基本概念再解釋原理,而是先拋出一個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如完成一個職工數據表的增刪查改操作,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先演示實際問題的運行界面和結果,接下來通過操作示范完成職工數據表的設計和實現,然后再介紹增刪查改操作的SQL語句、利用JDBC訪問數據庫的基本步驟、通過JDBC訪問數據庫的常用類與接口的功能,最后通過操作示范編寫代碼完成功能。采用拋錨式教學法制作的課程教學資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訓練學生技能的目的。學生利用這些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對于信息資源應如何獲取、從哪里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問題,是學生在主動探索過程中迫切需要教師提供幫助的內容。為此,在課程的IP課件中,第一節課安排了導學課,根據課程一體化設計方案,介紹課程的基本要求和多種媒體資源情況,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課程學習計劃。

2.“多元交互”。即師生之間,省校與分校之間,省校與中央電大之間,三級平臺之間交流互動。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應組織開展協作學習,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如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等。教學媒體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的認知工具。為此,筆者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通過IP課件進行教學輔導以外,還開展多樣化和交互式的教學活動,如積極開展網上實時答疑、在線討論和電話答疑等交互活動。以網上答疑為例,課程每學期安排四次實時答疑。答疑活動中,事先確定多個活動主題,將活動主題分解為具體的活動內容,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活動內容,激發學生協作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介紹接口內容時,設計的活動主題為“類和接口的區別與聯系”,活動過程中,先提出“如何定義類和接口”,進而提出“如何繼承類和實現接口”,繼而再提出“實現接口是否要實現其中的所有抽象方法”等。近年來,參加網上答疑的人數逐漸增多,學生參加課程網上答疑的積極性和所發帖的有效性有所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兩個課堂”。即傳統課堂和虛擬課堂。傳統課堂中的集中面授輔導要求教師主要是梳理教材,透析每章重點和難點。在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中,傳統課堂中的集中面授輔導也采用了IP課件。教學點可以安排少量的集中面授輔導,主要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通過網上答疑和討論進行,地點可以是電大在線的課程討論區。建構主義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教師在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和交流時,要事先設計好活動主題和內容,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本課程如果在資源建設過程中,切實做好了課程教學設計,切實采用了建構主義的拋錨式教學法,就一定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基于此,集中面授輔導這種傳統課堂的教學環節就可以通過虛擬課堂進行,這既可以解決當下學生工學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也可以解決部分分校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4. “立體評價”。主要指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和對教學資源應用評價等。課程試點中,對課程的考核方案進行了設計,采用了終結性考試與形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主要視平時作業(20%)和網上學習行為(20%)而定,占總成績的40%;終結性考試采用書面方式進行,占總成績的60%。網上學習行為主要包括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間、參加網上教學活動次數、在課程論壇上的有效發帖數等。對教學資源和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將問卷調查表附在紙質形成性考核作業冊的后面,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對教師面授輔導的滿意程度、教師是否能及時進行網上答疑以及對本課程多種媒體教學資源是否滿意等。由于形成性考核作業冊是省校課程責任教師統一批改,所以每學期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做好課程試點工作。

五、“JAVA技術”直通課程

教學改革效果分析

截至目前,“JAVA技術”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已經開展了三個學期,本文選取最近六個學期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2010年春季試點之前,課程的考核方式也采用終結性考試與形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形成性考核主要視平時作業(20%)而定,占總成績的20%,和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的考核要求相比,對網上學習行為沒有做出要求。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以來,網上學習行為占20%,主要考核學生的上線次數、在線時間、在課程論壇上的有效發帖數等指標。近六個學期學生在電大在線上線次數總計、平均在線時間、有效發帖總數和網上學習行為成績均值統計圖表分別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

從這些統計圖可以看出,學生上線次數、平均在線時間、有效發帖總數和網上學習行為成績均值正相關,和選修人數無關。由于自2010年春季開展了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明確提出將學生的網上學習行為納入課程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使得上述各項指標和試點以前相比有了明顯增長,近兩個學期各項指標也比較穩定。筆者認為,這些指標的增長,表面上看是因為提出了網上學習行為的要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方面采取了拋錨式教學法進行課程教學資源建設,使課程教學資源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在進行課程答疑等交互性教學活動時,加強了對活動主題的設計和對活動過程的引導,激發了學生參加協作學習的積極性。這兩方面的原因可以從問卷調查中學生對教學資源和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數據得到佐證,限于篇幅,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不再列出。

根據直通課程考核方案的設計,形成性考核主要視紙質形成性作業(20%)和網上學習行為(20%)而定,占總成績的40%。課程紙質形成性作業成績占20%,由省校課程責任教師統一批改,統一核定成績。近六個學期形成性考核成績均值和合格率統計結果如圖5所示。

從圖5可以看出,形成性考核成績均值和合格率在2010年春季處于波谷。究其原因,是因為前三個學期形成性考核只有紙質形成性作業一個部分,作業的批改由分校的責任教師完成,大部分教師給定的形成性考核成績是偏高的。自2010年春季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以來,形成性考核增加了網上學習行為考核,因很多學生還不適應這種考核方式,造成了2010年春季形成性考核成績均值和合格率處于波谷。從圖5可以明顯看出,自2010年秋季學期開始,由于學生逐漸適應了這種考核方式,加上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網上學習的意識有所增強,后兩個學期的形成性考核成績均值和合格率較試點之前不相上下,表面上看只是在數據上不相上下,但背后隱含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增強和參與網上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從這個層面看,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根據直通課程考核方案的設計,課程的最終成績由形成性考核成績(40%)和終結性考核成績(60%)加權合成得到。終結性考核由省校統一批改試卷,統一核定成績。近六個學期終結性考核成績均值和合格率,以及課程的最終成績均值和合格率統計結果分別如圖6和圖7所示。

從圖6和圖7可以看出,盡管形成性考核成績均值和合格率在2010年春季處于波谷,但是終結性考核成績和合格率在2010年春季并沒有處于波谷,而且終結性考核成績和課程最終成績這兩項指標都是總體向上的。自試點以來,由于在進行課程資源建設時,采用了建構主義的拋錨式教學法,在進行直通課程教學改革時,采用了混合學習的教學思想,因此,盡管試點增加了網上學習行為考核,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比較良好的。筆者認為,有上述兩點作為保障,開展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有助于解決部分分校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解決面授輔導的到課率普遍偏低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資源質量,推進網上教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六、反思與小結

盡管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在試點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全省各分校對直通課程教學改革試點的認識還不統一,學生的網上學習行為差距還較大,直通課程網上教學模式的推廣在全省還不平衡,學生對直通課程教學改革還沒有完全適應。在虛擬課堂的學習和教學過程中,如何保證學生不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師能夠更有效地采用建構主義的拋錨式教學法,充分發揮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讓學生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等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眼參考文獻?演

[1] 何克抗等.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J]. 電化教育研究,

2000,(2):3-9.

[2] 余勝泉. 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J]. 電化教育研究,2000,

(12):7-13.

[3] 何克抗. 21世紀以來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 [J]. 現代教

育技術,2009,(10):5-14.

[4] 何克抗. 從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 電化

教育研究,2004,(3):1-6.

第4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網絡課程;Web系統開發技術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067-02

一、互網+時代下web系統開發技術課程的學習特點

互聯網+時代并不是簡單的把互聯網和各行各業進行相加,而是通過新型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及其相關平臺,充分使用互聯網中的資源來不斷創新和優化原有行業,全面提升原有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使得互聯網能夠更加深入地為行業服務。當前隨著我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不斷發展,技能型的人才也成為當前社會急需的人才,應用型本科的計算機專業同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web系統開發技術》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通過web系統開發技術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大型實用軟件架構J2EE的開發方法,繼而為學生獨立完成畢業設計作充分的準備。下面就結合該課程實踐教學的經驗和在計算機專業地位兩方面來說明該課程的學習特點。

1.涉及專業課較多。《web系統開發技術》這門課的學習既涉及到網絡知識,還需要編程技術,甚至還需要一些多媒體知識,因此前后銜接的專業基礎課程較多,一般需要學生具備計算機網絡基礎、數據庫原理和多媒體技術,往往這些課程不在同一學期學習,因此上課時有些學生難免對上述課程知識有遺忘或者混淆不清。

2.理論性強。由于該門課涉及到很多相關專業基礎課程,因此基礎知識理論性較強,學生在入門時較比學習其他計算機應用技術難一些,因此如果在教學時采用的教學方法不當,會使學生覺得入門難,進而喪失學習興趣。

3.實踐能力要求高。該門課在上機時,需要學生能夠搭建上機環境,安裝Tomcat服務器和JDK,然后設置環境變量和配置文件,搭建過程比較復雜。其次,該門課程還要去學生具備獨立程序設計的能力,往往一些學生缺乏程序編制和調試經驗,課后遇到問題又得不到及時解決,會對該門課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4.課程內容多。該課程涉及到的內容主要有HTML、XML、CSS、JSP、JavaScript、Java Servlet、Ajax、EJB和數據庫等技術[1],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非常多,而教學計劃進度安排上往往只有幾十學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全精通這門課,學生往往會有不知何處下手,感覺非常茫然。

傳統的《web系統開發技術》課程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解和程序編寫演示相結合,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系統掌握完整的知識架構,課后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以及課后與學生的交流情況來盡可能地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但是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對于這類對實踐要求強、內容多且銜接課程多的情況下,容易使學生學習過程由主動變為被動接受,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已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微課”理念和傳統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克服上述教學中的弊端,使得教學效果大幅提升。

二、基于“微課”的Web系統開發技術課程改革

“微課”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的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化教學形式,在互聯網+時代下使得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能夠讓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隨時能夠方便自主學習。由于微課短小精悍,將知識分解細化,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還利于學生及時復習,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2]。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還能夠提高教師技能水平,同時也為教師和學生交流搭建良好平臺。

Web系統開發技術微課教學模式分成理論預習、動手實踐和課后答疑復習三部分。理論預習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將每次上課的內容提前錄制好微視頻,然后上傳到微課平臺,學生能夠在課前了解當前所學課程知識,同時遇到問題可以通過平臺提問,這樣學生的問題不僅得到及時解決,而且還有利于教師在上課時有針對性對所反饋知識深入講解,達到有的放矢的目的,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3]。在動手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的方式,按照老師項目操作演示的微視頻進行項目實踐,最后課后復習答疑環節學生不僅隨時能夠觀看老師對本次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演示微視頻,還可以利用微課平臺與老師、同學隨時探討,達到鞏固和復習知識的目的[4]。

三、Web系統開發技術的微課平臺設計

在對國內微課及其教學平臺綜合分析基礎上,Web系統開發技術的微課平臺將教學的資源展示和交流評價作為主要目的,提供無處不在的線上和線下互動學習交流,來促使學生能夠分享到更多優質教學資源,同時也為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搭建一個交流平臺。該課程的微課平臺主要包括課程信息、課程資源和互動交流等模塊[5]。

1.課程信息。課程信息主要是對課程類型及性質、課程作用和地位、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考核方式做一個說明,讓學生了解該課程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能夠提前安排學習計劃,達到最終的考核目標。

2.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中主要包含教學的課件、實驗指導、教師教案、學生作業以及相關的微課視頻,這樣能夠根據教學安排,靈活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及時開展學習和復習,這樣學生的業余時間不僅得到充分利用,還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

3.互動交流。互動交流模塊為學生提供一個實時的交互平臺,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通暢,以此克服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和課堂上師生互動時間少的缺陷。同時可以利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有一個團隊合作的意識,取長補短和相互學習,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最后,我隨機選取了2013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兩個班學生進行了Web系統開發技術課程微課教學,并與采用傳統教學法的2012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學習效果進行了對比,以此來衡量改革效果。采用微課教學比采用傳統教學的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主觀積極性和實踐動手能力方面都有明顯的改善。通過微課平臺的學習,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并且課下時間學生遇到問題也能夠積極主動相互討論,或借助微課平臺復習,教師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學習和點評實際學習情況,最后達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微課這種隨時隨地能夠方便及時地學習,并且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不僅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而且它的可擴充性和交互性的優點在教學中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率,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得到充分增強,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沈澤剛,秦玉平.Java Web編程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劉桂花.微課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6,(6):122-124.

[3]徐翠風.論微課與傳統教學的有效融合[J].教育教學研究,2014,10(1):74-75.

[4]鄧少女.微課在特教中職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2016,(12):158-160

[5]余威一.微課教學交流平臺的設計與構建[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J].2014,(26):363-368.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Web System Develop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Micro Lesson

XI Xiao-ling,WANG B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Anshan,Liaoning 114000,China)

第5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高職;軟件技術;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2-1161-03

Reform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Jia-li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persons in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ability in software industry,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hemes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ftware technology;curriculum system;reform;research

1 引言

軟件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高質量的軟件人才是實現軟件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以江蘇為例,到2010年全省軟件人才規劃的總量要達到25萬,但是目前全省相關人才只有4.5萬。高職院校是中低端軟件人才(“軟件藍領”)培養的主力軍。如何利用軟件產業大發展的重要機遇,適應軟件行業需求,擴大軟件人才培養規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建設是軟件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基礎。應該說,高職教育在軟件行業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有較大的優勢,但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的軟件技術專業在課程體系方面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教學內容滯后,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設置重復,市場需要直接使用的實用型人才,而許多畢業生往往需要較長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這種狀況最終造成高職軟件專業的課程體系與市場需求的嚴重脫節,導致不少軟件專業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艱難。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結合市場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對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作了大膽的調整與革新,取得了初步效果,得到了學生好評和同行專家的肯定。

2 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整體建設思路與原則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江蘇省軟件產業人才需求的結構特點及發展方向,認真分析了國內外同類院校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按照學院“圍繞一個公共技術平臺、多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群建設模式,我們確立了軟件技術專業群及其各個專業方向(包括:軟件設計Java方向;軟件設計.NET方向;軟件測試技術方向三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體系的整體建設與改革思路。

以行業需求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構建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確保學生“零距離”就業,是我們整個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確定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一方面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設計了專業的理論教學體系;另一方面,堅持以“實用+管用”為原則,突出崗位技能培養,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隨著軟件行業對軟件人才的要求的日益增高,我們在軟件技術專業群的課程體系設計上,堅持以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確立培養目標;堅持以企業需求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堅持以適應行業技術發展,內容與時俱進調整教學內容。通過努力,我們的軟件專業畢業生不僅具備扎實而寬廣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具備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概念、順應軟件產業快速發展的能力和素質。

3 以行業需求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構建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是是人才培養的實施藍圖,是學校組織教學過程和學生安排個人學習計劃的主要依據。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我們經過廣泛調研和專業指導委員會的論證,完成了符合行業需求的軟件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其主要內容包括培養目標、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主要實訓實習環節、課程安排進程表等。

3.1 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理論教學體系的設計

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從分析軟件技術相關崗位技能要求入手,對軟件專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分解為職業公共素質、職業基本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從而進一步進行公共基礎課、技術平臺課、專業方向課的詳細設計。圖1以軟件技術專業群中的軟件設計(.NET方向)專業人才崗位能力體系圖為例,來說明軟件技術崗位群的職業素質與能力要求及其對應的課程屬性。

3.1.1 職業公共素質課程設計

職業公共素質課程設計時,必須結合國情,按照教育部及省有關文件精神,進行政治理論、計算機文化基礎、外語、職業觀與職業道德等方面課程的設計。學生通過職業公共素質課的學習,可在政治理論素質、工程技術素質、信息交流素質、身體素質、基本職業素質等職業公共素質方面得到鍛煉與提高。具體支撐課程如表1所示:

表1 職業公共素質課程設計一覽表

3.1.2 職業基本能力課程設計

職業基本能力課程設計時,必須符合軟件行業需求,堅持“必需、夠用”為原則,是為專業方向課程打基礎。通過職業基本能力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具備初步的程序設計、系統維護、軟件開發理論基礎,掌握軟件開發的基本技能。作為職業技術教育,不用苛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所以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如《編譯原理》、《操作系統》等課程都沒有納入教學計劃中。而像SQL Server網絡數據庫在不同的專業方向都是作為后臺數據庫,學生必須了解與掌握,因此我們將其列為技術平臺課程[1]。具體支撐課程如表2所示。

3.1.3 崗位核心能力課程設計

我院軟件技術專業群目前包括三個專業方向:軟件設計(.NET方向)、軟件設計(Java方向)、軟件測試。學生通過職業基本能力課程的學習,應該具備了初級程序開發人員的技術基礎。崗位核心能力課程的設計主要是進一步明確就業崗位,進一步深化核心技能的訓練。例如,學生在開發平臺的選擇上,可以有.NET與Java兩條不同的技術路線。還是以軟件設計(.NET方向)專業為例,學生通過與課程的學習,可以進行網絡應用與服務程序的開發,通過等課程的學習,可以具備數據庫綜合應用開發的能力。軟件設計(.NET方向)專業崗位核心能力課程設計情況如表3所示。

上述三類課程方案設計構成了軟件技術人才培養方案理論教學體系的主體。我們還安排了人文與社會科學類、經濟管理類的任選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也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就業機會。

3.2 以“實用+管用”為原則,突出崗位技能培養,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主要來自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改革是軟件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重點,更是難點。現在軟件行業一方面“軟件藍領”人才嚴重短缺,另一方面相當多高職計算機類畢業生無法找到自己合適的崗位。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類畢業生動手能力差,缺乏項目開發的實戰經驗,也就是說是由于我們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的。因此, 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對保證軟件技術人才培養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

如果說設計理論教學體系考慮的是“必需、夠用”的話,實踐教學體系更多的是考慮“實用”與“管用”。我們根據軟件技術專業的崗位要求,重新整合原來的實訓內容,加大綜合性實訓的比例,將整個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為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的四個環節:專業基本技能實訓、專業綜合技能實訓、頂崗實習、畢業設計。每個環節都進行較為詳細的與理論課程體系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方案設計。

軟件專業群安排了C++應用程序設計、軟件測試基礎、Java2 C/S模式應用系統設計開發、軟件工程管理與配置管理四個項目的專業基本技能實訓。學生通過這些實訓,可以掌握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C/S模式系統開發、軟件測試與維護等方面的技術,具有軟件設計開發的初步技能。.NET專業方向的學生通過基于2005 Web應用技術的電子商務系統設計、.NET企業管理系統設計開發等專業綜合技能實訓項目訓練,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夯實技術基礎。

頂崗實習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技能應用于崗位實踐,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獨立工作能力,為就業做好心理準備,為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頂崗實習采取學校安排雙向選擇和個人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相結合。實習單位為頂崗實習學生提供對口的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崗位。實習期滿后,實習單位應對實習學生做出書面鑒定,作為評定學生實習成績的依據。

畢業設計是其它教學環節的繼續、深化、補充和檢驗。軟件專業的學生在畢業設計環節中要獨立完成一個軟件或較大軟件中的一個模塊,要有足夠的工作量。在課題選擇上,積極鼓勵教師結合自身課題或根據市場需求安排一些實用性較強的課題,學生也可根據頂崗實習工作的內容,自主確定畢業設計課題。畢業設計過程中,要求學生按照軟件工程思想開發步驟,以系統開發過程為主線,從需求分析開始,進行邏輯設計,總體設計,并進一步詳細設計以及系統測試等,并鼓勵學生有所創新。[3]

4 全面推行新的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關鍵舉措

4.1 建設一支具有豐富職業實踐經驗、專兼職比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應該說,通過多年的引進與培養相結合,高職院校的軟件專業教學師資無論是學歷結構與層次上,還是實際理論教學水平上,總體上是能勝任大部分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是可以得到保證的,主要的差距是缺乏具有職業實踐經驗的教師,不能滿足培養應用型、技能型軟件人才的要求。近幾年,我們一方面鼓勵教師加強自身學習,加大教師學歷提高與取得IT行業高等級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優先安排軟件專業教師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目前,我們已根據江蘇省軟件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的實施需要,組織多批教師參加NIIT項目、Oppsystems項目、高博項目軟件專業教師培訓,同時安排骨干教師作為訪問工程師,到大型企業參與科技項目研發和進修。

在加強校內師資隊伍培養力度的同時,學院加大投入,積極引進、聘用具有豐富軟件開發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充實教學隊伍。通過多年的努力,一支教學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結構合理、專兼職比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已成為推行新的軟件專業課程體系的有力保障。[4]

4.2 著力打造具有真實工程背景、仿真型的校內實訓環境

要保證實驗、實訓和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必須要特別重視配套的實訓基地建設。我們一方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先后與江蘇軟件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東大金智公司等進入國家級軟件園區的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實踐合作協議,使學生的校外實踐基地得到了充分的保證。這些企業也成了我院軟件專業學生重要的頂崗實習基地。

鑒于軟件行業的特殊性,想要一個企業成規模接收學生進行綜合技能的實訓是很困難的。因此,建設校內仿真型實訓環境就顯得尤其重要。校內仿真型實訓環境的建設過程中,我們積極與軟件企業開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引入真實軟件設計開發項目,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與融合形成學生綜合實訓項目。通過在這種軟件仿真工廠中的仿真模擬實訓,學生能夠掌握從軟件項目方案設計、程序代碼編寫與調試到軟件功能測試的一整套軟件設計開發基本技能。

軟件仿真工廠建成后,將與計算機公共實驗室以及軟件工程實驗室、網絡技術實驗室、數字媒體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一起,構成軟件專業完整的實驗、實訓和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環境體系;對于改善教學、實訓條件,努力培養能力結構達到要求的軟件高技能人才,會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4.3 以國家精品課程為標準,重點建設軟件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群

專業建設最終都要落實到每一門課程的建設上。經過分析,我們將軟件技術專業中的C++程序設計、JAVA 2程序設計、SQL Server網絡數據庫等七門課程列為核心課程,并作為院級精品課程進行重點建設。這些核心課程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課程內容能夠集中體現軟件人才所必備的軟件應用與開發的基本專業素質。每一門課程建設目標明確,有計劃、有措施。

在課程建設中,我們根據培養軟件應用與開發職業崗位群的工作內容、任務、過程,對課程內容作縱向和橫向的整合,以突出綜合知識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在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綜合化課程。針對軟件技術專業的特殊性,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模式的教學法,注重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同時,大力開展共享型課程資源庫建設,包括網絡教案、學習指導、實驗實訓指導、工程應用案例、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習題庫、試題庫、技能測試庫等資源建設。我們相信,通過這些核心課程的重點建設,進而帶動軟件專業其他課程的建設與改革,為最終提升整個軟件專業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4.4 全面推行“項目引導、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項目引導、學做合一”,就是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引入具有真實工程背景的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先做后學”,鼓勵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按照項目引導的思路重新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以項目作為主線貫穿始終,以項目帶動教學、以項目檢驗教學,整體上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具體實施時,任課教師首先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素質與職業能力,設計或選擇一個或多個具體的項目。教師在設計每一個項目時,除了要有明確的任務內容與要求,也要切合行業背景。通過讓學生自己完成項目來學習、鞏固理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課程的考核主要通過學生每門課程的一個或多個項目的解決過程與結果來進行綜合評定。一個設計合理的項目,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將會極大地激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很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推行“項目引導、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專業技能得到充分鍛煉與提高,從而使學生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

5 結束語

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是各項建設的重中之重,課程體系的的改革與構建又是專業建設的根本。高職院校必須緊跟軟件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步伐,不斷調整專業課程體系,適應市場對軟件藍領的需求。在方案落實上,除了上述的幾項關鍵舉措上,還需要在教材建設、教學管理系統的建設與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設、建設經費等方面提供保障與配套措施,以保證課程體系改革與構建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和有效運行,為IT行業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的軟件藍領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洛,張嬋,羅佳. 印度NIIT軟件專業課程體系技術路線分析[J].計算機教育,2004(Z1):107-109.

[2] 雷正光. 高職課程及其體系和目標研究[J]. 職教論壇,2005(6):4-6.

第6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資源與社會全納”專刊

2012年第二期《遠程教育》雜志圍繞“遠程教育與社會全納”主題發表專刊。Lane指出遠程教學的大學已擴大參加高等教育學習的機會,一些學習者通過學習開放教育資源來進行非正式學習,開放教育資源架起通向正式學習的橋梁,其他人常常將其作為終身學習活動的一部分。一些歐洲遠程教學大學的初步經驗表明開放教育資源對自信和有經驗的學習者來說有益,但大多數人需要其他支持機制來促進其參與。這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設計和呈現開放教育資源以適合學習者支持他們的學習。Bossu、Bull和Brown探究澳大利亞開放教育資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促進社會全納的一些重要政策和措施。Nikoi和Armellini基于開放、可遷移、技術支持的教育資源(OTTER)項目,開發“開放教育資源混合”框架來促進開放教育資源的使用和更新,該框架包括目的、過程、產品和政策四個部分。Willems和Bossu指出采用開放教育資源需要考慮一些問題,包括學生人口日益多樣化、教學語言、語境和本地化、技術、全球和邊遠地區的訪問等。Richter和McPherson的文章關注不同地區開放教育資源部署的文化問題,他們列出發展中國家采用開放教育資源的一些障礙:殖民地歷史影響,語言問題,情境差異,文化多元性,教育權利和盲,基礎教育需求等。文中也提出了一些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的建議以支持可重用。Scanlon的文章探究科學課程中開放教育資源促進基于探究學習的方法。Hockings、Brett和Terentjevs總結一些原則用來支持全納實踐,支持資源內容、設計、開發等,他們概述了三種支持全納實踐的模式,提出一種用于支持全行業全納實踐的模式。Hodgkinson-Williams和Paskevicius描述南非研究生參與開放教育資源創作來促進社會全納的案例。專刊有3篇反思文章:Harding反思關于澳大利亞政府為非政府遠程教育經常性撥款政策的相關問題;Phelan關注開放教育資源的政策、實踐等問題,并描述與這些問題相關的一系列措施;Don Olcott考慮跨越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情境開放教育資源的影響,文中探討了在大學管理結構中開放教育資源的混合,跨越正式和非正式學習情境開放教育資源的使用,可持續的開放教育資源商業模式的需求,以及開放教育資源的擴大意識、采用和使用等內容。

Distance Education Vol. 33, No. 2, August 2012,

支持終身學習的智能

導師項目啟動

歐洲委員會終身學習計劃的重要行動之一便是信息與通信技術促進學習,此重要行動支持的多邊項目之一——支持終身學習的智能導師(I-TUTOR)項目已于2012年1月啟動,項目將于2013年12月31日結束。項目旨在開發基于多元的智能系統,用于開放源代碼的學習環境,能夠監視、跟蹤、分析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者,并給出形成性評估和反饋,為遠程學習中的教師和導師提供數據,以便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角色。智能導師系統使用java開發軟件,因此能夠輕松地實現在大多數免費數字化學習平臺上應用和重用。為此,項目計劃實現以下目標:① 系統回顧文獻和案例,以便所有合作伙伴從技術和教育的視角了解項目框架,促進合作伙伴之間匯集資源和相互學習,以及進行課程學習分析;② 為智能導師設計和開發基于多智能的工具以實現學習和教學目的,并將其應用于開源平臺;③ 基于已開發的工具對教師、培訓人員、導師進行培訓,使他們在在線工作中能夠使用這些工具;④ 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培訓和成人學習的常規課程中試用已開發的工具,并評估試點; ⑤ 通過試點、直接參與項目活動、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參與來探究結果;⑥ 宣傳項目的目標、結果和成果;⑦ 在聯盟內確保高質量的進程、結果和輸出,監控或促進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 ⑧ 管理項目,確保財政和人力資源的高效率利用。項目結束時,已試用和審查的智能導師系統將在所有使用共同標準的平臺(所有開源平臺)中應用。

http://

http://blog.unimc.it/i-tutor/about/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全球

學習型城市指數框架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正在肩負著越來越大的責任,要為全民提供終身學習機會和決策。學習型城市的全球網絡將為許多城市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政策對話、同伴學習和能力發展。早在2012年5月的第七屆會議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終身學習研究所(UIL)理事會中批準 UIL 建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學習型城市網(UNESCO-GLCN)計劃。從UIL的60周年紀念大會和哥本哈根舉行的歐亞會議(ASEM)終身學習論壇的反響來看,此項倡議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在學習型城市網準備階段,一個重要任務便是建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學習型城市指標——一套監測和評估全球學習型城市的關鍵指標。UIL已于2012年7月舉辦研討班,商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學習型城市指標框架。

2012年秋將在北京舉辦國際咨詢委員會的第1次會議,研討會的成果將在這次會議中更進一步詳盡闡述。

http://

新書推薦:《遠程教育和數字化

學習中的質量保證和認證:

模式、政策和研究》

2012年第3期《國際開放與遠程學習研究》雜志推薦了一本由Insung Jung和Colin Latchem編輯的新書——《遠程教育和數字化學習中的質量保證和認證:模式、政策和研究》,該書由Routledge正式出版。這本書可用作參考指南,通過提供案例、多個模型來介紹質量保證的系統方法,例如“質量保證審核和自我審查的數據收集方法”、“用來判斷關鍵績效指標(KPI)成果或關鍵性成功因素的分析指標”等都在最后一章中提到。書中探討遠程教育中的質量保證是什么,還為質量提升、結果的追蹤記錄提供概念性的組織模式和切實可行的策略。約翰·丹尼爾爵士在前言中寫道,“我們面臨這樣一個悖論,遠程教育正在蓬勃發展,學生和機構數量快速增長,部分應該感謝在線技術,但對這種增長的敵意也越來越大”。隨著數字化學習的增長和普及,需要平衡自治與責任,也要保證投入時間和財力的質量。該書前三章是關于影響開放和遠程教育質量保證和認證的問題概述,書中兩個結論章節提供具體的質量保證能力和指導方針。本書用十個章節來呈現質量保證方面的成果,包括地區政策和指導方針:亞洲開放與遠程學習;撒哈拉以南非洲遠程教育;英國質量保證和認證;巴勒斯坦開放大學;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遠程教育機構和開放教育聯盟政策和指導方針(2章);韓國企業數字化學習中的質量管理;南太平洋和西印度洋雙模式大學中的質量保證;南美質量保證和認證概述;歐洲質量保證政策和指導方針。六個章節內容聚焦各種教育模式:開放大學中質量保證模式和案例研究;巨型大學(印度尼西亞開放大學)和全球電信中心中質量保證的成果(2章);來自學習共同體的嘗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質量保證改進模式,該模式低投入、高效率;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偏遠和弱勢社區的中學所面臨的質量保證問題和挑戰;歐洲中小型企業(培訓)所面臨的質量保證挑戰。

http://

2013年遠程教育峰會

將在悉尼舉行

作為國際開放與遠程教育協會(ICDE)成員之一的澳大利亞開放與遠程學習協會將于2013年2月4日至7日在澳大利亞的悉尼舉行2013年遠程教育峰會。ICDE行政委員會主席Tian Belawati將作大會主題發言。澳大利亞遠程教育峰會的目的是匯集全球實踐者共同探討與教育相關的問題和措施,以滿足遠程學習者的不同需求。ICDE 主席Tian Belawati、Gregor Kennedy副教授、阿什福德大學評價與學術質量委員會副主席Deborah Riemer、數字化學習領域知名專家Bob Spence也將作大會主題發言,就教育問題從不同角度各抒己見。在技術中介和終身學習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實踐已超越傳統的定義和區別,2013峰會主要針對大學中的研究與教學、面向公司和社區的混合教育和遠程教育。澳大利亞遠程教育峰會將接收論文、創新展示、海報和工作坊,無論哪種形式都應至少與以下一個主題相關:社會性學習、移動學習、隱性學習、非正式學習;分析;公平和評估;開放教育資源;課程與教學;變革環境中的教師角色;學習者驅動的學習/學生開發內容;開放與遠程學習的管理和領導。

http://

第7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移動技術;網絡;移動電話;移動教育系統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23015902

當今社會,隨著移動用戶數量的迅速增長,移動服務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強大和更加多元化的。特別是在大學,通過移動服務來促進學校的教育服務已成為現今各個高校的一個強有力的挑戰。事實上,移動技術就是基于數字蜂窩電話的各種服務,這些服務將移動電話服務和計算機網絡服務集成在一起,例如語音通話服務、SMS(短信服務)、MMS(彩信服務)、WAP(無線應用協議)、GPRS(通用無線分組業務)、3G(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特別是WAP(無線應用協議),它是數字移動電話、互聯網或其他個人數字助理機(PDA)、計算機應用乃至未來的信息家電之間進行通訊的全球性開放標準。WAP通信協議的協議棧采用層次化設計,為應用系統的開發提供了一種可伸縮、可擴展的環境。每層協議棧均定義有接口,可被上一層協議所使用,亦可被其他的服務或應用程序直接應用。

我們現在的大多數的學生都有能夠進行聯網的移動設備(3G手機或PDA,智能手機)我們對學校中大多數同學進行一項調查,事實表明應用WAP技術的PDA,PALM,手機或電腦確實對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他們可以反復觀看自己有疑惑的課件并且還可以隨時檢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水平。移動教育服務系統可以為這些學生提供快速便捷的教育服務。

經過大量的資料查閱,現今大多數涉及移動教育的文獻表明,移動學習對教育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方面,應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重復學習,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移動學習是繼傳統的學習過程和教學方法之后發展的一種新的教學成果。

移動學習不會取代任何形式的學習(如課堂學習或數字學習)。移動學習只是使用新的移動技術提供的另一種學習方式。移動學習的優勢主要在于學習的溝通上面而不是在內容的創新上。每個學習形式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所以我們提倡混合式學習方法。混合式學習是指混合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根據不同的學習環境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雖然移動學習不能作為主要的學習形式,但是它可以與其他學習形式結合使用,從而改善和促進我們的學習。

研究表明,移動學習的主要優點包括:

(1)互動性: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來與他人互動。

(2)靈活性: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來隨時學習。

(3)移植性:相比起傳統的課本,講義,甚至筆記本電腦來說,PDA或智能手機中的筆記和電子書更輕,體積更小,更容易攜帶。

(4)提高知識:移動學習的內容和知識適應個人的實際需求。

另一方面,移動學習的缺陷包括:

(1)設備能力(如屏幕大小,內存大小和計算能力)的限制。

(2)缺乏共同的操作系統和瀏覽器等應用程序。

(3)當許多人同時使用無線網絡時,網絡速度會下降。

這里我們更為關注的是移動教育服務系統的原型和架構。學生只要利用短信就可以查詢所有他需要的信息如:注冊和入學日期,本學期注冊的課程,已考試課程的成績,短期課程預覽,各門課程的教室,課程的導師,考試日期,時間和地點。之所以選擇短信服務,因為對于所有的手機品牌來說,它是GSM網絡中最常見的服務類型。

移動教育服務系統的架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J2ME應用程序,J2ME應用程序和項目服務器之間的接口,以及移動教育系統服務器的后端支持和集成的實例。

移動服務系統的基本架構告訴我們,移動手持設備(handheld device)被指定要連接到J2ME應用程序服務器,以實現J2ME應用程序組所提供的服務。系統的另一部分是用來連接移動應用程序和系統服務器之間的接口。這部分組件的任務就是按移動應用程序的請求來翻譯成合適的格式。

Samir Abou El-Seoud等人提出了一種連接到一個Moodle課程管理系統的移動學習平臺(MLP),使用Java2的微型版(J2ME),移動學習平臺采用無線通信(藍牙,WiFi,WiMAX)與Moodle服務器連接。項目的應用程序為用戶提供一系列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成績,課程安排,考勤記錄,課程公告,和大學的活動,以及質量評估。

為了獲得大量的移動有限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我們在移動應用程序中使用了各種優化技術。此外,我們也在移動系統中使用新的技術來提高負載平衡。那么,對于大量的正在使用該系統用戶(學生)來說,負載平衡就保證了整個系統的健壯性和穩定性。

提供的服務具體包括:

(1)個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①改變用戶名和密碼的可能性。

②顯示用戶信息和更新它們通過系統的能力。

(2)登記。

①注冊課程和/或添加新的課程。

②顯示每周日程安排(時間表)。

③顯示整個進度和開放課程/部分。

④計算并顯示注冊課程的注冊費。

⑤為學生展示的登記狀態(登陸,繼續,退出……)。

⑥顯示學生注冊的歷史記錄,并已注冊和/或學。

(3)學生信息的查詢和顯示。

①期中和期末的考試成績(如有)。

②等級的細節(例如,項目,作業,測驗,……)。

③課程的學習計劃,時間和課程的方案。

④從登記處獲得學生的學術能力。

(4)學生的金融服務。

①顯示資金賬戶。

②顯示學生的存款記錄。

我們進行了一個試點研究來測量該系統的效率,預期的結果證明了此系統可以完成基本的功能。

如果我們的教育機構能夠充分的利用無線和移動技術提供的教育服務,那就會極大地方便那些沒有電腦上網的學生。隨著移動教育服務系統的應用,無論是學生和教師都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得他們想要的服務。本文介紹了移動教育系統的結構,該系統通過移動設備來為學生提供教育服務。本系統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分為四類,包括:個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登記,學生信息的查詢和顯示和學生的金融服務。本文從兩方面來指出使用移動技術來提高教育服務質量,一方面是它可以提高學習者受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就是它能夠促進新的學習。

在我們今后的工作中,基于我們在系統研究中的觀察發現和我們從學生中收集到的數據,我們將努力提高教育方面的移動服務,努力解決和改進系統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我們將繼續完善各種技術,為使用移動服務系統進行學習的用戶提供更多的有意義的經驗。

參考文獻

[1]Valk, J.,Rashid, A. T., & Elder,L.Using Mobile Phones to Improve Educational Outcomes[J].IRRODL,2010,1(1):117140.

[2]Samir Abou ElSeoud, Ashraf M.A.Ahamed and Hosam Farouk ELSofany.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connected to moodle using J2ME[J].Internatinal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obile technologies,2009,3(2):4654.

第8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師范類院校;程序類;課程群

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社會對于計算機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與之相對應的是目前各個綜合類的高等院校、高職和中職教育都開設了計算機專業,每年計算機類專業的畢業生規模數量龐大,并且每年還有更多的學生看好計算機行業,投入到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習中。雖然社會需求量大,畢業生數量也很大,但現今的問題是社會招不到合格的畢業生,仍然有人才缺口;畢業生很大一部分卻又找不到工作,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這個關鍵問題如不解決,社會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面對這一問題,社會、企業、學生等各方面都做了思考和討論。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應該有所改進,而作為培養教師的師范類院校是否應從各個方面改善自己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能力。針對于這一問題,筆者從師范類院校的角度,對計算機專業程序類課程群的設置進行了探討。

1程序類課程群設置的基本原則

課程群就是多門相互關聯的課程的集合,通常都是同一個學科或者同一個專業的不同課程,這些課程有較深的理論或實踐關系,有著整體的教學要求,并且對于學生學習有先后的順序。良好的課程群設計將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并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

課程群設置的首要原則是明確培養目標。針對于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習目的,要有不同的培養方式與目標。對于普通高等綜合院校,主要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實踐類人才,即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能盡可能快地融入到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中。而對于師范類院校,由于培養的學生大部分將作為老師,再次培養其他學生,所以對于師范類院校的課程群設置要求應該更加嚴格,除了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還應該使學生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并開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和再次學習能力[1]。

課程群設置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相關性原則。通過不同課程的相互銜接,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于知識體系有更深的了解和自發學習的動力。在師范類院校中,實踐不再是學習的唯一目的,知識的理解與聯系、對于所在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都是作為一個教師的基本要求。針對師范類院校的這個特點,其課程群的設置應滿足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知識體系有全面較深的了解,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要求。

另外,課程群的設置還應突出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的地位。基礎課程是該學科門類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或者工作的基礎;而核心課程則是一個學科門類的核心,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使學生可以掌握學科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核心能力,提高學生競爭力的重要課程。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教課的教師,所以應該將專業知識與教育學、教育實踐等課程相結合[2]。

課程群的設置還應注意資源整合。課程群的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具體的專業教育目標,可以靈活地分解和組合,以便于理順專業知識、課程、技能等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專業。在課程群的分解和組合中要特別注意教學資源的調整,如師資、教材、硬件、軟件等資源環境,協調這些資源,使其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功用[3]。

2當前師范類院校程序類課程群設置存在的問題

由于社會需要更多的計算機人才,也就決定了社會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到計算機人才的教育中。師范院校作為未來教師的培養單位,不僅需要培養合格的計算機專業人才,還需要將這部分人才培養成合格的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如下幾個問題。

2.1師范類院校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不明確

目前的師范類院校與其他類院校的培養目標一樣,都是為了培養有合格動手能力的計算機專業人才,所學習課程與學習側重點基本都相同。但作為將要教授其他人的計算機知識的師范類學生,要區別于普通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師范類學生除了要有合格的動手編程能力,還應該具有更加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并對本專業的整體體系結構、最新研究動態和未來發展趨勢有清晰的了解。目前,師范類院校與其他類院校的課程群設置基本一樣,并不能夠體現師范類獨有的培養目標[4]。

另外由于計算機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許多學校對新增設的計算機專業師資及教育資源準備不足。許多學校的教師本來的專業并不是計算機而是數學,所講授的計算機專業的內容針對性不強。另外,由于計算機專業發展速度非常快,計算機專業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的專業,但目前許多學校的教材還采用上世紀90年代,甚至80年代的教材,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也無法提起興趣。這一問題在師范類院校更加明顯。作為將要教授計算機科學的老師,必須有深厚的本專業的基礎,有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才能提供有更為專業和有針對性的指導。但面對于許多只有深厚專業知識,缺乏實踐能力的老師,學生通常得不到專業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使得部分有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將大部分精力轉移到自學上,產生了上課無用論。

2.2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不足

與其他類院校一樣,目前師范類院校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投入嚴重不足。無論哪種類型的學校,最基本的目的都是培養具有合格動手編程能力的學生。但目前的課程群設置無法保證學生充足的動手能力時間。雖然目前大部分學生都擁有了自己的電腦,但學校課程仍然執著于組織學生在固定的機房完成固定的題目,并且針對于完成的程序缺乏足夠的交流。這些都導致學生無法開放思維,提高興趣,自主地完成學習。

同時,學校實踐課程設置過于單一,大部分學校在高級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都會安排相同課時的上機練習,然后在下一學期安排基于該高級語言的課程設計,除此之外,不再安排其他動手實踐類課程,造成現有的計算機程序設計類課程理論性強,內容抽象,學生只關注于語法層次的學習,而對實際項目的開發則缺乏了解。

2.3課程群設置銜接不理想

雖然大部分院校目前對于大學程序類課程群的設置都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在課程銜接方面仍存在問題。例如,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會在第一學期開設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般為C語言),在第二學期開設數據結構以及基于第一學期的高級語言的課程設計,在第三學期又將開設另一門高級語言同時開設數據結構的課程設計。這是一套目前絕大多數院校采用的課程群設置,這種設置方法充分考慮了課程之間的連接關系,先從基本的入手,然后一步步進入核心課程。但這種方式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于學習的目的、應采用的學習方法都不明確,妨礙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同時,該方式將高級語言的學習和基于高級語言的課程設計相分離,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不夠深入。由于這些課程通常不是由同一位老師講授,所以學生對于學習的方式方法無從把握,對專業的知識體系結構更無法建立整體的印象,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動力。并且由于多個高級語言連續學習,通常一個語言還沒有深入,還沒有發現其實際的使用價值,就要學習另外一種高級語言,對于學生的連貫學習也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特別是對師范類院校的學生,不光要關注計算機專業的學習,還要關注教育學主業的學習,所以對于間隔時間較長的課程容易遺忘,一旦課程群設置連接不好,間隔時間較長,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3程序類課程群建設

針對于上述提到的問題,我校對部分課程群設置進行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3.1以C語言類為主線,提高課程連續性

C語言是目前最基本的一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即有高級語言的特點,又具有匯編語言的特性。它可以作為工作系統設計語言編寫應用程序,也可以作為應用程序設計語言編寫不依賴于計算機硬件和操作系統的應用程序。所以C語言是目前最基本、應用最廣泛的編程語言,通過對C語言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自學其他高級編程語言[5]。

目前各個高校都將C語言作為學生進入大學后的首個高級語言學習,就是因為C語言有其嚴格的結構,是一種面向過程的高級語言,并且編程方式很靈活,不受計算機硬件和操作系統的影響。并且,通過先學習C語言,然后學習C++語言的這種模式,讓學生理解編程語言由面向過程到面向對象的轉變,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編程語言的發展趨勢,更好地使用各種編程語言。

我校采用的以C語言類為主線,通過相應課程的連續學習形成一套基于C語言的課程群。我校使用C語言―數據結構―C++語言―其他高級語言(如Java等)―軟件開發平臺(如.Net等)―軟件工程的線性課程群設置結構,完成學生培養。通過學習一門基礎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使學生掌握一項編程語言,也掌握如何學習編程語言,為以后自學打下基礎。

這種線性課程群要求每門課程的學習時間間隔不應過長,并要求教師在學習最初階段將該線性結構對學生作總體介紹,包括每門課程主要涉及的內容,使用語言所能完成的功能等。使學生初步對于課程群整體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安排自己的時間,統籌學習計劃。

3.2增加團隊項目,提倡組內自學互學

在以C語言類為主線的課程設置下,還應將課程設計與語言學習一同進行,我們采用項目驅動的方式推進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將課程設計與語言學習一同進行,特別是在語言學習之前將課程設計的目的、內容以及安排告知學生,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更加有利于學生語言的學習。

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團隊方式完成一個課程設計項目,將有利于學生的互動,激發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興趣,并且可以在團隊內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狀態,進一步激勵學生自學、互學。

3.3增加更為豐富的實踐動手項目

單純的上機實驗和課程設計上并不能很好地激勵學生學習,這兩種方式都是被動式實踐,對于學生提高幫助不大。所以在課程群的設置之外應該多加入一些與所學課程有關的實踐動手項目,同時,鼓勵學生參加競賽和考取相應證書。

我校近幾年將各種競賽引入到教學計劃中,并將競賽結果與學生學分掛鉤,發掘出一批優秀的學生,也發掘出了他們的學習潛力,并增進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極大地優化了學習效果。

在組織競賽的過程中,將學生的組織能力也融入進來,使得學生提前接觸到教師的工作,這也正符合師范類院校的培養目標。

3.4采用校企結合模式

無論是師范類院校還是普通的高校,學生培養的一個首要目標都是培養具有合格動手實踐能力的學生。學生最終是要走向社會的,是要融入到實際工作中的。如果在學校期間,在課程群中加入企業實踐項目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認識,所學知識的整體把握,也會讓學生明白未來的工作方向與方法。

我校實行的校企結合模式是在課程群中設置了專門的一段時間將學生送到各個企業進行實習,學生利用已學到的知識在企業中進行工作,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以后的學習方向,這種模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于師范類院校的學生來說,雖然最終的目標是成為教師,但是首先成為一名合格的,具有良好動手能力的,有過企業實習經驗的程序設計員是作為計算機專業教師的基礎。只有對所教授專業有整體的認識,并且對所教授專業有過一段時間的時間,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培養優秀學生。相反如果教師沒有實踐經歷,那么只能是紙上談兵,對于培養學生只會有害而無利。

3.5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編程角度與思路

師范類院校的學生應更注重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以及自己的思路表達出來。特別是在編程的過程中,思路的建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編程的興趣以及知識的使用情況。所以在課程群的設置中應該適當增加一部分時間用于學生表達和闡述自己的編程角度和思路,增加學生互相討論編程過程的時間,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4結語

師范類院校的計算機專業除了要求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要求學生具有師范類專業的特點。而面對目前社會上崗位與學生的供求不平衡的狀態,只有通過對目前師范類院校中的程序類課程群進行改革,突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特點,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畢業生。實踐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學生培養的終極目標,特別是在師范類院校中,只有具備實踐經驗、在企業中實習過的學生才能在未來成為合格的老師。

參考文獻:

[1] 于延,王建華. 校企合作在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09(15):47-49.

[2] 萬臣,謝芳,胡泉. 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課程群的建設與研究[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33-36.

[3] 方木云,戴小平. 培養學生軟件開發能力的軟件方向課程群建設[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21-122.

[4] 翁偉,吳克壽,吳蕓,等. 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探討與實踐[J]. 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2009(3):122-125.

[5] 黃鄉生. 以C語言為主線整合數字化技術課程群[J]. 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4):484-486.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gram Designing i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WANG Jiaying, GUO Junji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301, China)

第9篇:java學習計劃范文

關鍵詞:人才培養體系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b)-0205-02

國內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自1998開設至今已經有近15年的歷史了,目前國內設置GIS專業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在此期間,GIS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GIS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整個空間信息產業對GIS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強。GIS教育也正在蓬勃發展之中,面對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出現了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譬如學校傳統的教育培養模式是否需要進行調整?傳統的教育內容是否能夠滿足需求?怎樣的培養模式才能夠加強人才的競爭力?如何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需求以及學校特點合理地構建一套GIS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是專業建設急需解決地問題。

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GIS人才一直是我們作為GIS教師的目標與責任。對此,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GIS專業本科生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GIS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迫切需要,系統探討了如何充分發揮GIS專業特色,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措施和方法;結合首都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詳細論述了特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在建設理念、師資隊伍、條件平臺、課程教材、實驗教學等方面的建設舉措和進展,為其它相關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可供借鑒的思路和方案。

1 建設目標與舉措

首都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成立于2001年,以“教學、科研、團隊協調發展,學科、專業、課程相互促進”為發展理念,依托“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4個國家、省部級優秀教學平臺和4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等,高水平科研與教學相互結合和促進,加強開放、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創新性教學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經過近10年的建設,在師資隊伍、平臺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是鑒于地理信息系統學科年輕、發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碩、博課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實習實踐有待加強,學生培養與國際接軌等老問題和層出不窮的新問題。

因此,本專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能力為出發點,研究人才知識結構與需求趨勢,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實踐體系改革等建設為過程和手段,構建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和方案;建設一支掌握先進教育技術、教學水平高、實踐與科研能力強、熟悉行業人才需求的隊伍;建設校內校外相結合、國內國外項聯系、實驗與實習相貫通、應用與創新同步的立體化人才培養平臺。

圍繞該建設目標,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采取下列措施。

(1)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結合目標定位,深入調研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專業課程體系,結合學校實際,改革現行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使課程體系能力模塊化,理論、實踐與應用創新三位一體化,模塊之間鏈接化,實踐技能訓練綜合化,選修課組方向化,專題設計創新化。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需求。(2)課程內容與教材改革:針對現有課程內容重復性較大、部分授課內容老化的不足,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和教材體系,決定課程內容的新舊取舍。保證教學內容的經典與前沿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保證課程群模塊內部以及模塊之間的有機銜接;結合教學實踐和經驗,開展教材建設,重點建設面向新培養目標的特色教材和實踐教材。(3)專業師資隊伍改革:優化教師與科研隊伍,建立完善的GIS教學科研體系,包括高素質的教學隊伍和齊全的教學實驗設備。在本科生課程授課師資體系中,聘請高水平校外專家進本科生課堂;專業核心平臺課推行教學水平較高的主講教師負責制;推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4)教學手段與方法改革:緊緊圍繞應用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積極推動和引導教學方法改革,采用問題式、討論式、任務驅動式、現場實踐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理解知識、應用技術、創新發展。(5)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綜合應用實踐的鍛煉,為應用創新大好基礎;注重個性化培養,優選若干具有潛質的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通過制度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一套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運行機制;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設立科研創新學分與創新獎學金,利用學術報告、發表學術論文、各種科技大賽獲獎、參加教師科研、申報科研立項等多種渠道,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2 課程與教材建設

在課程設置方面,本專業的專業課程分為三大系列:計算機科學類(數據結構、數據庫、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圖象處理、C語言、C++、VB、JAVA等面向對象的編程技術)、地理科學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學、國土資源學、城市規劃等)和地理信息系統科學與技術類(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制圖、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組件GIS、WEBGIS、ARCGIS、PCI等)。學生必須修滿教學計劃培養方案規定的180學分方能畢業。課程147學分(含實習18分),其中通識教育51分,專業基礎28分,專業核心25分,專業方向課43分;實驗教學33學分。

團隊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所有專業課必修課均配備優秀教材(其中自編教材20%),引進和選用外文教材3門,必修課配備率達17%。6門課程中采用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收到良好效果,獲得三項學校探究式課程建設立項。90%課程參加學校課程建設,其中優秀課程20%。90%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師主講,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為本科生授課或做學術報告。實驗指導教師多為博士和副教授。所有教學實習都指派有副教授以上教師指導學生。獲得“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教學獎勵22項,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精品課程1門、北京市精品課程1門。

根據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本專業積極推進優秀教材建設,力求理論教材和實驗教材在內容設計上注重理論基礎、實驗內容技術與方法的綜合性、區域性、應用性和先進性,并體現理論與基礎、室內與野外、經典與先進的有機結合。自編的系列實驗教材和講義,基本體現了教材建設的理念。截至目前,本專業已經主編專著和教材25部,其中包括《地理信息實驗系列教程》、《遙感圖像處理系列教程》等實驗教材4部,參編教材4部。目前中心自編實驗教材與講義,對于充實地理學發展前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進行優化組合。有3本教材入選國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規劃教材,1項教材獲北京市精品教材。

3 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本專業的實踐教學以地理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建設單位,以地理信息系統系列課程為建設平臺,分別建立了基礎、專業、野外綜合、探究性的實驗教學平臺。其中,由3個基礎實驗室(測量與地圖實驗室、遙感實驗室、GIS實驗室)和5個專業實驗室(GPS實驗室、衛星遙感數據接收實驗室、車載三維信息獲取實驗室、三維激光實驗室、虛擬地理環境實驗室)組成課內實驗平臺,由5個野外綜合實習基地(秦皇島地質地貌、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北京金山測量與地圖、北京地面沉降監測、北大方正3S技術開發與應用實習基地)組成校外綜合實習、實踐平臺,由五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組成實驗教學與科研創新平臺。

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構建了符合學科特點、兼顧學習規律的“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實驗-研究創新”四級逐步提高的“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課程、實驗項目設計的總體思想是“以學生為本,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素質提高協調發展”。在實驗課程設計中,加強理論與技術應用的有機結合,加強地理新技術的應用;在實驗項目設計中,鼓勵教師依托科研項目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扶持特色實驗課程和項目的發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訓練。

實踐教學內容上,強調體現區域性、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特點,根據專業和課程特色,分層次設立基本型、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實驗,構建“基本理論驗證-基本技術操作-開發應用創新”的多級實驗內容。堅持“室內基礎實驗與野外綜合實踐相結合”、“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與高新技術相結合”、“高水平科學研究與創新型實驗設計相結合”,以培養具有扎實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現代地理技術并具有應用創新精神的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復合型人才。

由專職、兼職教師組成的實驗教學隊伍,保證了科學研究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目前任職教師中,有70%的教師承擔了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較好地提升了理論課、實驗實習課的教學內容。如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中,任課教師依托所承擔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 數字國土”,設計了基于ARCINFO的土地利用空間數據庫建設實習;在GIS空間分析實驗課中,依托863項目“GIS在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分析中的應用”設計了基于GIS的人口空間自相關分析實習項目等等,保證在實驗教學中前沿性科研的實驗內容占一定的比例。

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結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與地理新技術相結合;二是高水平科研與創新型實驗相結合;三是野外實習基地在遴選中遵循了區域性、綜合性、先進性的原則。

4 人才培養體系建構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以學生為本,積極開展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初步搭建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并初步建立了“五個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與地理信息高新技術相結合”、“室內基礎實驗與野外綜合能力培養相結合”、“高水平科學研究與創新型教學相結合”、“本科生、研究生探究式教學相結合”、“教學示范輻射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形成了“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實驗—研究創新”四級逐步提高的實驗教學模式。在狠抓學生專業學習基礎上,本專業根據用人單位需求,研究就業市場信息,力求為學生就業加強服務。通過組織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開發競賽的各類活動,提高學生實踐活動能力。聯系高水平的業內人士來做報告,為學生將來就業搭建起人脈網絡。學生科研立項和畢業論文依托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等項目的比重逐年提高,選題的準確性、方法的先進性和成果的應用性都有顯著的提高。主要舉措體現在以下幾點。

(1)高水平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力爭為每一位師生提供適宜發展的學術空間。集成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優勢資源,建立創新教育平臺,并與教學平臺有機結合;師生借鑒科研思路,開展創新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學生探究式學習有效地反哺了教師創新教育能力。(2)以高新技術應用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掌握高新技術應用“一技之長”。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專利的成果,轉化為自主知識產權的實驗教學儀器和軟件,激發學生探究式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地理學實際問題能力;通過增設5門探究式實驗課、出版10部實驗教材、建設國家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等與國內外50多所大學共享互動、不斷提高。(3)讓學生在科研和學科競賽中掌握高新技術深入應用。依托團隊主持的國家級項目,組織70%的本科生參加科研,先后獲國家、省部、校級立項191項,38篇。2008年,3項本科生科研項目入選“國家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在全國、省部、校級大學生挑戰杯賽、數學建模與計算機應用、GIS軟件開發等競賽中獲獎120多人次。(4)營造實驗教學國際化環境,培養實際工作能力。與歐美7所大學聯合開展中國地理實習,已成為固定環節,有效激發了師生教與學的興趣、培養合作學習能力;與6個國際品牌的遙感、GIS軟件公司合作,建立ARCGIS、ENVI、PCI、JX-4、EZMAP、IMAGEINFO實訓基地,有效促進了師生專業軟件應用能力與國際接軌。

近年來,本科生畢業論文80%是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開展的,部分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中得到了沉淀。本科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參與創新、訓練、競賽活動的學生達60%,獲校級大學生科研立項38項,獲實驗室開放基金43項;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北京市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與計算機應用競賽北京市一等獎、北京市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國家、省部級和校級各種獎勵47項。

學生的學習質量逐步提高,帶來的社會聲譽逐步上升。考研率突破45%,陸續有10余名學生成功申請出國交流學習計劃并出國繼續攻讀碩士學位。近三年中本科生英語四級累計通過率93.5%以上,一次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

5 結語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成立以來,在師資隊伍、平臺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是鑒于地理信息系統學科即年輕、發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碩、博課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我們開展并將繼續延續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繼續完善以地學高新技術應用為特色的實驗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努力將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的先進儀器和軟件,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應用高新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教師團隊創新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 宮輝力,李小娟,趙文吉,等,地理學創新型人才培養—— 理念與改革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6.

[2] 宮輝力,李小娟,趙文吉,等.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特色專業建設與發展[J].中國大學教育,2009(11):41-46.

[3] 王艷慧.GIS專業本科生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M]//地理學教學研究改革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35-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视频网站 | 九九久久久久久久爱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在线视频 | 萌白酱福利视频在线网站 | 真人一级毛片全部免 | 久久成人综合网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长腿嫩模打开双腿呻吟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黄色免费网站 |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中文 | 在线视频中文 | 日韩免费精品一级毛片 | 欧美韩国xxx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 黑人边吃奶边扎下面激情视频 | 三级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a|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gg在线 | 日韩a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中文99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午夜毛片免费看 | 91热久久|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 杨晨晨福利视频 | 操美女大逼视频 | 美国美女一级毛片免费全 | 97免费视频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女人色毛片免费 |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 四虎午夜剧场 | 目韩一区二区三区系列片丶 | 手机国产日韩高清免费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