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java職業教育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電子商務;中職學校;網上創業
中圖分類號:TN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1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廣泛應用,電子商務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電子商務人才的短缺卻成為了制約電子商務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許多學校在培養電子商務的人才方面有著與就業和市場脫節的現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中職學校則擔負起培養電子商務人才的主要責任。
一、實踐在中職學校電子商務教育中的重要性
電子商務專業對人才有不同的應用需求,而中職學校培養的人才是初等實用性、應用性的專業技能人才,在電子商務的環節中是最基礎的一環,不可或缺。
電子商務是一門科學與技術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感受到電子商務商業化應用的過程,并能將學生學到的專業知識實用化、具體化。
實踐能力使學生對互聯網世界產生感性認識。為學生提供了創業的實際機會,并使他們在實踐中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最終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1]。
二、中職學校電子商務網上創業的現狀
1.師資力量不夠。電子商務不僅僅是需要一些計算機設備,建立一些網絡就行了,它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對中職學生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不僅僅是需要老師具備計算機知識,(如java,數據庫,網站設計),還需要懂得商業和經濟理論。這對中職學校的老師的總體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現在的中職學校基本沒有專業的電子商務老師,他們往往是從市場營銷專業或者計算機專業轉任的,這就導致學市場營銷的對計算機知識不夠了解而學計算機的老師對營銷的知識不夠專業。并且這些老師的創業知識與實踐經驗也比較缺乏,從而只能在摸索中不斷總結。
2.設施較落后,學生實踐環節薄弱。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職學校的實訓設施較為匱乏,而電子商務專業更為講就“做中學,學中做”。同時對學生的商務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軟實力要求較多,這些都需要在真實的環境中對學生進行培訓,從而導致了學生缺乏實戰能力。
由于中職學校的入學門檻較低,很多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并且學習仍然采用老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不注重實踐環節的模式。而學生由于客觀條件的受限,導致許多學生沒有辦法對電子商務的流程進行徹底的了解,也不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理解不了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和規律,導致學生實踐能力較差。
3.學生對電子商務了解的不夠充分。電子商務是一門涉及知識面很廣的學科,很多中職學校在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方面都定位不明確,大部分學校都缺乏培養創業型人才的意識,有的學校甚至以培養“萬能”型的人才作為工作目標。當前,學生對于電子商務的整體運作流程缺乏清晰的認識。對于像現在最前沿的C2C個人網上開店的流程,學生沒有實際操作就很難理解整個網上購物流程,沒有實際的收入也不能很好的刺激學生的興趣,便不能適應電子商務行業的迅速成長[2]。
三、電子商務網上的創業實踐
網上加盟、網上開店模式是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主要網上創業實踐。將電子商務實踐教學與網上開店結合起來會成為一種很有效的途徑。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3-4人,每個小組確立一個經營方向,小組的每個成員再進行責任分工,然后正式在網上注冊開店。
在店鋪開張后,對店鋪設置、客戶分析、進銷管理等工作都應進行明確的分工,使組內的成員通過動手實踐積累創業經驗。大部分學生都是做的代銷,并未見過實物,當發生客戶投訴的時候應該怎么處理?發生各種突況又怎么處理?通過與客戶的真誠溝通,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效應。主要要注意以下幾點:對商品經常保持更新,做好庫存單與客戶關系的管理數據庫,注重服務的態度,逐步掌握店鋪推廣技巧。可以看出,網上的創業實踐過程不復雜且有不錯的收益,非常適合中職學生。盡管時間有限,資金有限,以及其他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是只要有自己的經營理念,技術支持同樣可以將店鋪開辦的有聲有色,對于學生對電子商務的模式和運行流程的深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四、提高和完善中職學生電子商務實踐能力的途徑
1.探索新型的教學實踐模式。開展模擬實驗教學。讓學生模擬一個虛擬的電子商務系統并進行實習,就如同進入了真實的互聯網環境,可以分別以不同的身份如供應商、采購商、系統管理員、網站技術人員等不同的角色進行實戰訓練。創業實驗教學需要設定業務環境、經營環境、管理環境、資本環境等模擬環境,并進行實施運營。
2.建立實踐訓練基地。進行校企合作,建立較為固定的學生實踐基地。為企業進行定向人才培養,通過與相關企業的合作,有利于學校了解學生的學習實習情況,另一方面企業也能夠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同時有了校企合作,還能促進產、學、研的結合,使得教師的科研活動能夠充分進行,一旦科研成果投入生產,還有利于轉化為生產力,實現多方受益。
3.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對電子商務專業老師的培養力度,提高中職學校老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選拔有前途的老師進修學習,請一些具有豐富行業背景的電子商務專家到學校開展專題講座,以提高老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教學實踐水平[3]。
五、結論
在信息時代的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深刻的變革,中職學校的電子商務專業要多吸取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結合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具有基本操作技能和網絡營銷能力的新一代實用性人才,這樣,才能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使中職學校的電子商務專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穎瓊.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J].華章,2012(20):13-14.
[2]韋崢宇.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實施項目教學法之初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20):35-36.
關鍵詞:技術應用 軟件專業 工學結合 教育模式 探索 本科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11
軟件專業屬于技術應用型專業,其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因此要求學生不僅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要具備堅實的實踐能力,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學習與未來就業中并沒有做到很好的銜接,造成學與用的嚴重脫節。目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正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軟件專業的教學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在對本科軟件專業教學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工學結合”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
1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及在技術應用型本科軟件專業應用的必要性
1.1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質
所謂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指的是一種和未來的工作結合較緊密的一種學習模式,學習的內容要以工作任務作為導向,同時學習的過程也與工作的過程相適應。這種教學模式是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教學的過程具有更強的實踐性,與企業發展的一致性;教學的考核與企業的實踐工作掛鉤。它可以使學校與企業之間互相利用資源,學校有效利用企業資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可以有效地利用學校的資源進行技術更新,更好地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利用。此外,這種教學模式加強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利于科研成果向社會成果的轉化,促進了這一行業的快速發展。
1.2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軟件專業應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軟件專業培養的目標是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專門的訓練,學生具備一定層次的文化修養、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能夠在企業中從事計算機軟件的開發、軟件測試技術和計算機系統的維護工作。軟件專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屬于技術應用型專業,因此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而“工學結合”教育模式通過學校與企業的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將學生的學與企業的所需進行很好的銜接。因此,“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軟件專業中的應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2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本科軟件專業應用的探索
2.1 樹立“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應用的理念
隨著軟件專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教育培訓的觀念也應與之相適應。傳統的觀念認為“工學結合”只適用于高等職業教育,而在本科的軟件專業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往往將本科的學習定位于科學研究與理論知識的學習,而缺乏實踐教學,這導致學生的實踐經驗缺乏,掌握了理論知識后卻很難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學生不得不在工作之后再進行知識的重構。這一觀念是目前許多軟件專業學生無法在工作中進行實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導致了人才的培養與企業的需求嚴重脫節。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是必要的。在教學實踐中,本科學校針對軟件專業自身較強的實踐性要樹立“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利“于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進行。同時,要扭轉教師進行思想觀念,使其接受這一教育模式,并定期進行培訓,讓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上與“工學結合”這一教育模式相融合,有效地發揮“工學結合”這一教育模式的優勢。
2.2 教學課程的設置與軟件行業需求相銜接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實踐應用中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課程的安排上。軟件專業的實踐應用型較強,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具備實踐能力。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課程的前期要安排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實踐訓練。在安排上兩者要達到適當的比例,不可偏廢。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基礎理論知識為前提,并根據現階段軟件專業的發展及時補充新的知識與技能,讓教學的內容與專業的發展接軌。對學生的考核上,要側重與實踐的結合,將學生的實習、實踐作為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2.3 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建立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
軟件專業的實踐性要求培養的人才與企業之間有緊密的銜接,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學校、學生與社會、企業之間形成了一種隔離,學生封閉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而沒能與社會、企業進行良好的融合。依據“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特征,學校可以有效的利用社會資源,選擇相關的企業進行合作,建立校企結合的培訓模式,同時在課程的設置與計劃上與這一教育模式進行銜接。學校可以依據軟件專業的需求,并根據社會資源的條件選擇一定的企業,建立一系列的實踐教學基地、學生的實習基地,為教師的實踐教學與學生的實習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3 小結
針對目前軟件專業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技能與企業的需求嚴重脫節,學生不能夠在企業中發揮所學知識的現狀,學校要依據企業發展的需要,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做到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能夠相適應。其中可以借鑒高職教育中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樹立“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融入這一教學理念;同時要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建立校企結合的培養模式,為學生與教師的實踐提供一個平臺,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知識向實踐技能轉化的能力。只有有效地利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究與積累教學方法,才能夠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聶哲.“工學結合,深度融合”的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改革與探索[J].教改縱橫,2012,(3).
[2]游新娥,朱靖華.“工作室制”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軟件技術專業中的應用探討[J].職教論壇,2011,(6).
[3]馬世登.基于“工學結合”模式下軟件技術類課程的改革和整合[J].職教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