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科護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青少年;X線計算機
【Abstract】Objective:Analyzesyoungpeopl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CTandtheclinicalmanifestationcharacteristic.Materialandmethod:CTdiagnosestheyoungpeopl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23examples,passesthroughthesurgerypathologyorclinicaldissolvesthecollagenenzymetreatmentconfirmationaftertheskinpuncture.Results:Thissicknessoccupiestheintervertebraldiscisprominentsickness1.4%,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islumbagopartnerlowerlimbemanatefromthepain;Thisgetssickwiththewoundrelationsisclose.Thecommonprominenttypeiscentral(7241%).Conclusion:YoungpeoplewaistintervertebraldiscprominentsicknessclinicalisdifferentwiththeCTperformanceandtheadult.CTwastheearlyaccuratediagnosiswhichthisgotsickhasprovidedtheguarantee.
【Keywords】Thewaistintervertebraldiscisprominentsickness;Youngpeople;Xcomputer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發生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多見于30歲以上的成年人。青少年時期椎間盤尚未發生退變,只有椎間盤存在先天發育缺陷或因外力損傷時,才有可能誘發本病,所以臨床上青少年椎間盤突出癥較少見。我院自1996年以來,經CT檢查診斷青少年(年齡≤20歲)腰椎間盤突出癥23例。為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探討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理,筆者對23例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與CT表現特點進行回顧分析討論。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自1996年~2006年,我院CT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1628例,其中20歲以下23例(14%)。23例中,男性18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約為3∶1。年齡最小的15歲,平均17.5歲。13例經手術病理證實,其余10例經其他影像學方法(如椎管造影,磁共振成像)和臨床經皮穿刺溶膠原酶治療確診。發病前有明顯外傷暴力病史者14例(占60.87%),有輕微扭傷史者7例(占3043%),無確切外傷史者2例(占8.7%)。
1.2癥狀與體征:腰痛伴下肢放射痛11例(4782%),單純腰痛者9例(39.13%),單純下肢痛或麻木者3例(1305%)。病史1天~2年,發病最短為急性腰外傷后1天。腰椎生理彎曲變直8例(3478%);椎旁有明顯壓痛點15例(62.22%),其中13例向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21例(9130%),其中雙側5例,單側16例。
1.3檢查方法:使用東芝TCT-500S和西門子Emotin6螺旋CT掃描儀,常規對L3~L4,L4~L5和L5~S1椎間盤行橫斷掃描,掃描中心線平行于椎間盤層面,軟組織窗35/300,骨窗200/2000。
2結果
2.1突出部位:本組23例中,共有29個椎間盤突出,其中L4~L513例,L5~S14例,L4~L5和L5~S1同時發病者6例。
2.2突出類型:中央型21個(72.41%,21/29);旁側型8個(27.5%,8/29),其中右后突3個,左后突2個,右側突2個,左側突1個。
2.3伴隨征象:突出椎間盤有鈣化1個,伴有側隱窩狹窄有11個(3793%,11/29),共9例患者(3913%,9/23);伴椎間孔狹窄者7個(24.13%,7/29),占總例數的30.43%(7/23);其中單側者6個,雙側者1個。有明顯神經根腫脹者8個(27.58%,8/29)。未見椎間盤真空征,黃韌帶肥厚和椎體小關節肥大等征象。3討論
3.1臨床與CT征象分析: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多見,我院CT檢出腰椎間盤突出癥總例數為1628例,年齡在20歲以下的23例,占總例數的14%,而文獻報道在4%以內[1]。一般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發生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2]。由于青少年時期椎間盤尚未發生退變,所以椎間盤突出在臨床和CT征象上較成年人有著不同之處。①本組病例中,男女比例與文獻報道的成人組相似,但有外傷史者成年人一般在55%[3],而本組為91.30%,較成年人明顯提高。②青少年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表現與成年人有較大差異。表現為患者臨床癥狀較輕,而體征相對較重。本組病例中表現為典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者為4782%,不到一半,而臨床檢查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卻占9130%,有椎旁壓痛并下肢放射痛者65.22%,亦較多。③文獻報道椎間盤突出癥的類型在成年人以旁側型較多,中央型一般占37%~43%[2],而本組病例中以中央型居多,占7241%較成年人明顯增多。④椎間盤突出伴有鈣化,側隱窩狹窄和椎間隙變窄者與文獻報道的成年人相似。但本組病例中不伴有椎體和關節突肥大,即狹窄主要為發育性狹窄。⑤成年人椎間盤突出伴有椎間盤真空征較常見,本組病例不伴有真空征。
3.2發病機理:由于青少年椎間盤結構相對正常,尚未發生變性或退行性變輕微,纖維環不易破裂,因此嚴重的外傷和暴力扭曲至軟骨板破裂是青少年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數患者可能因腰骶部或纖維環本身發育缺陷,輕微外傷或無明顯誘因即可發生纖維環破裂致髓核突出,后者與成人椎間盤突出的發病機制相似。同時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輕而體征較重,其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就顯得特別重要。CT能夠較準確地發現腰椎間盤突出及其伴隨情況,因而為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診斷提供了保證。
4附圖
圖1女,15歲。旁側型腰椎間盤突出,雙側側隱窩狹窄,神經根受壓。圖2男,17歲。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雙側側隱窩狹窄,神經根及硬膜囊受壓。圖3男,14歲。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后緣軟骨結節,椎管及雙側隱窩狹窄。圖4男,18歲。旁側型腰椎間盤突出,伴雙側側隱窩狹窄。
參考文獻
1蔣位莊、尚天裕.少年腰椎軟骨破裂癥.中華骨科雜志,1982.2:3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試驗組(60例),該120例骨科患者中,包括骨折患者,顱骨牽引,頸椎術,骨髓炎,脊椎術等多種情況,所有患者的年齡范圍為18~65歲。其中,試驗組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為34~75歲,平均年齡為(46.2±10.9)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為36~72歲,平均年齡為(45.8±11.2)歲。兩組在年齡、文化程度、性別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后,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臨床效果,如術后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等。
1.2.1對照組
謹遵醫囑,進行常規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后,實施傳統的護理措施。
1.2.2試驗組
在常規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后,采取舒適護理,方法如下。⑴心理護理:患者常常表現出焦慮與無助,情緒波動較大,依賴性強。由于行動不便,社交活動減少,生活單調乏味,漸漸對治療失去信心,拒絕與人傾訴,甚至有抑郁自殺的傾向。針對上述問題,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很有必要。①對患者因疼痛或不適而發出的哭泣、、抱怨等,需給予細心的安慰。了解各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有計劃的對骨科疾病的病因,發展,治療,恢復過程進行講解,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觀念,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適時用保證、指導、鼓勵等方式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支柱,使消極心理得到改善,樹立信心。②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困惑和需求,通過雙方共同努力,積極配合,為患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督促家屬給與物質支持和精神激勵。⑵飲食舒適護理:對于骨科患者,往往行動不便,缺乏鍛煉,常有便秘或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我們應該幫助或者督促患者定期排便,因此科學的飲食護理是避免上述并發癥發生的關鍵。首先,在飲食上增加飲水量,多食用流體食物;其次,增加膳食纖維食物的食用;同時配合適量的水果,提高維生素的攝入量,保持營養均衡。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每天進行定量的腹部按摩活動,以便促進胃腸蠕動,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盡量避免上述并發癥的發生。⑶日常舒適護理:在舒緩期,患者疼痛感較輕,可以每天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展開簡單的康復訓練。通過伸張、散步,有效的緩解關節壓力,保持其靈活性,不僅能減輕疼痛,防止麻木,還能舒緩患者心情,釋放壓力。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應針對性的制定訓練計劃,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患者,可以在午后進行40min左右的日光浴,增強免疫力;對于行動方便的患者,可增加有氧運動,促進呼吸系統更新,增加肺活量。
1.3評價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疼痛標準:采用等級評定法進行疼痛程度的比較分析。0級:無疼痛,I級:輕微疼痛,II級:中度疼痛,III級:重度疼痛,IV級:極度疼痛。滿意度評價:3個等級分別為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結果以(n,%)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骨科患者術后疼痛感比較采取舒適護理的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骨科患者大多進行手術治療,術后的疼痛和不適是導致各種并發癥發生及恢復時間延長的重要原因。術后的疼痛會刺激交感神經反射,誘導機體釋放5-羥色胺等物質,從而引起血管收縮,導致切口缺血,影響傷口愈合。嚴重者可誘發血栓形成,同時還會引起情緒低落,出現抑郁癥狀[2]。舒適護理是最近發展較快的一種新型現代化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在傳統的護理基礎上,著重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護理和調理[3]。通過采取全方位的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舒適的環境,進行安慰和排解,進而緩解心理壓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縮短康復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香港特別行政區醫療政策對??谱o理發展的影響
香港的醫療采取雙軌制度,既有公營也有私營,其中90%住院患者接受公營(即醫管局)服務,醫管局也承擔了公共衛生服務。香港醫療服務呈三層架構:包括基層醫療、中層及第三層醫療(住院服務)和廷續醫療服務。而香港的醫療政策不會使市民因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由于香港公營醫療服務占住院人數的90%,同時并兼顧了延續醫療,也代表了香港的??谱o理不只扎根于醫院,必須走出社區,跟進出院患者的持續照顧和提供基層護理照顧,落實“治未病”的理念。
2香港骨科護理專業發展的方向
面對醫療科學的急速發展,香港骨科醫療服務也緊隨其后,乃至于服務文化也面對著不少的挑戰。
2.1應付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隨著社會趨向人口老齡化,慢性疾病的患者逐漸增多,醫療從醫院走到社區,翻開了骨科醫療和護理的新篇章。
2.2確保醫護服務素質及安全醫療科技日益發展,治療趨多元化,邁向高新醫療技術的發展。國民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有更高要求和期望,為骨科護理迎來新的挑戰,骨科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時配合新科技醫療的臨床護理需要,更須深入了解骨科相關專科的治療和預防,為患者作出適當的護理和防預措施,以滿足患者和家屬的合理需要。而這也推動了骨科護理需要向更高層次發展。
2.3欠缺具骨科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隨著教育制度的健全發展,不單選擇的學科增多,在醫療護理行業內,各??漆t護人員需求日漸加大,護士在??频倪x擇多了,造成了行業內外的競爭。要留住有足夠骨科??浦R的護士,骨科??婆嘤柵c專科護士的職能發展是挽留人才的兩個重要措施。
3骨科??谱o理需要發展的因素
3.1患者服務方面骨科患者服務是需要由多個醫護專業及專職人員(如理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人員等)組成的醫療團隊分工合作,每日在臨床照顧患者的骨科護士具有骨科??浦R和經驗,順理成章地成為患者的和團隊工作的統籌者。骨科專科護士必須具有分析力、決斷力、良好的溝通技巧與管理能力,以平衡醫療團隊的工作,為患者實施合理的優質護理服務。加入骨科??谱o理元素,加強患者和家屬對治療和護理流程的信心,和諧護患關系,強化治療效益,減少糾紛。
3.2護理發展方面??谱o理發展為骨科護士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讓他們更有目標地追求自我發展,提升護士在骨科護理專業上的素養,與骨科醫療能同步發展,以保障患者由治療至康復的過程。
3.3骨科專業護理發展的目標發展骨科護理很重要,確立發展目標更是首要:①完善患者骨科專科護理服務;②促進骨科護理專業培訓,作為??谱o理成長發展的基石;③激勵護士增長自我價值;④為護士職業發展做好長遠的計劃配合臨床需要;⑤以有意義的專科發展挽留人才;⑥利用??婆c管理知識,加強臨床護理領導能力,充分發揮??谱o理績效。
4幫助骨科??谱o理發展的主要因素利用現代學術和管理支持發展
4.1信息科技發展平臺利用臨床服務的信息科技的設置,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數據平臺以更有效支持診斷、處方藥物、影像、病案和護理文件處理等,與私營醫療機構設置共享信息平臺,更有利于患者的醫事服務和治療。
4.2推動循證醫療以科學數據及臨床科研成果為基礎,從而確定治療護理成效和患者安全為目標,制定指引規范護理行為,讓專科護理能清淅、有效地按臨床需要提供服務,保障患者護理效果。引入臨床審計更確保執行效果,并可藉結果尋求改善。
4.3設立臨床素質保證建立患者安全的護理文化,使護士都清楚以循證醫學和護理、實證為本作為患者的治理方案,統一臨床常規指引,依據醫療機構訂立服務評審標準,建立風險評估和管理機制,使骨科護理服務向與國際接軌方向邁進,確立處理醫療投訴及醫患關系機制,減少護患矛盾,增加患者對專科護理的信心。
5以骨科護理??婆嘤柤訌娙肆Y源發展
人才是醫院的重要資產,通過高階和各副??频墓强茖?谱o理培訓,鞏固專業服務意識,以多渠道與員工溝通,使員工緊跟醫院的專科發展方向,確立醫院文化,可促使人才留任。由一個權威和具聲譽的機構如??茖W院、醫管局等承辦??谱o理培訓和考核,令社會和專業人士接受這統一和具水平的培訓課程。
6香港骨科專科護理培訓現狀
6.1骨科??谱o理培訓的目標與專業發展是相互配合的:①提供更深更廣的骨科專科護理知識和技術的培訓,以配合日新月異的臨床醫療和患者治理的需求。②除科技外,培訓更需加入人文、管理、社會等知識輔助臨床需要。③培養具內涵的骨科護士:有成熟心智、陽光心靈、視病猶親的關愛、積極求知、以良好溝通維持醫護團隊精神,從宏觀多角度分析并接納不同的治理方案。④讓學員明白自己的定位、價值,令他們接受培訓后隨著知識與技術的增長,在臨床工作更自信、有安全感,令人信服。
6.2骨科??谱o理培訓的內容我們以分階課程提供不同程度的護士培訓。見圖2。
6.2.1初級骨科護理課程初進入骨科專業的護士,無論注冊或登記護士都可學習初級骨科護理課程。內容為骨科的骨干知識和技術,讓學員有基本學術知識支持臨床工作。課程授課20小時,內容包括了基礎的骨科護理知識和技巧。
6.2.2高級骨科護理課程這是讓有志于骨科??谱o理發展的護士參加,要求學員在骨科部門最少有三年工作經驗,完成初級骨科護理課程、評核范圍要求,學習前需已接受核心??婆嘤枺医洸块T經理推薦。理論課程課時超過88小時,課程結束后便進入6個星期臨床培訓,在認可的培訓中心導師指導下完成。最后經考試,個案研究報告評核等合格才可以獲得證書。課程包括較深入的一般骨科護理和手、足外科,脊椎、關節置換、創傷科,運動創傷和復健科等專科護理。讓護士能吸納多元性的骨科專科和安全的護理。
6.2.3其他深入及輔助的課程一些有關人文、社會、管理等都是重要的輔助學科。而骨科亞??谱o理課程會是伴隨骨科專業發展的重要培訓方向。
7推動骨科專科護理發展新階段——香港骨科護理學院
為持續倡導骨科護理??七M階發展,香港骨科護理學院于2012年成立,目的是倡導骨科??谱o理和臨床實踐進階,制定專科標準、道德倫理,加強骨科護理專業誠信,為民眾提供優質骨科護理照顧。與港內外醫護人員保持溝通合作,專業交流,搭建信息平臺,促進骨科護理科研和現代化發展。致力于骨科護士的持續專業培訓,提高骨科??谱o理的社會認可度。
8骨科專科培訓與臨床護理職能的發展
骨科專科培訓與臨床護理職能是相輔相成的。骨科專科培訓為臨床患者提供了更專業到位的護理知識。同樣的,骨科??谱o士的職稱,使同事與患者可清晰地辯別護士所持的專業知識,患者更樂意接受骨科??谱o士為他們服務。香港醫管局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設立骨科??谱o士、資深護師職位和2011年開始推行的顧問護師職位。更確立并完善了??谱o理團隊的架構,讓護士在自選的??苾瓤蛇x擇在管理或臨床學術護理方面的發展,也深化和推動了護理事業的發展。
8.1骨科專科護士香港普通注冊護士完成高級骨科護理培訓課程并取得合格成績,有基礎管理培訓,年終工作考核良好,經部門運作經理推薦便可在醫管局中央護理部登記成為骨科??谱o士。臨床上他會為患者提供骨科專業護理,以臨床路徑模式執行個案護理,參與科研和實證為本的護理。
8.2骨科資深護師(護士長)屬晉升職位,有5年或以上臨床護理經驗且最少具3年骨科臨床護理經驗,持護理或有關學科本科文憑,具骨科??谱o士資歷及管理學文憑,若有相關碩士文憑尤佳。骨科資深護師是骨科病房內護理小組的管理者和督導者,除了負責復雜的臨床護理,同時也負責向下屬護士提供專業護理意見和監督執行。資深的骨科護師也是骨科病房的主管,協助病房經理計劃、執行并監察病房管理的工作戰略,參與骨科護理標準、規章和臨床路徑的建立。在學術上其是臨床護理科研的領導和施行者,是骨科??婆嘤栒n程的骨干導師。職能是骨科專業護理元素占70%,管理元素占30%。
8.3骨科病房經理骨科資深護師若有二年或以上的管理經驗,即有資格申請晉升骨科病房經理空缺,這屬于護理管理發展職位。主要職務是帶領病房內各級人員結合骨科和其他協助的醫療團隊合作,為所屬患者提供安全的優質護理。負責為下屬護士及員工進行骨科??坪透黜椩诼毰嘤?、相關的考核和督導,制定病房年度工作目標,倡導并支持臨床科研。負責病房內外的溝通事務,協助骨科部門運作經理計劃和執行部門發展事務,也須協助骨科顧問護師做好有關骨科臨床護理的執行與發展。在職能方面,骨科專業護理元素占30%,管理元素占70%。
8.4骨科部門運作經理骨科資深護師持護理或有關學科碩士文憑,有管理學文憑,具10年或以上骨科臨床護理經驗并有最少5年臨床管理經驗,可申請醫管局內各醫院的骨科部門運作經理職位。這也是護理管理發展職位,統管骨科部門內各單位的護理管理工作,與院方中央護理部一起負責骨科部門護理和相關人手的招聘、專科培訓、考核等人事事務。協助骨科主管部門的發展策略與戰略,聯系部門內外支持??萍安块T,落實及督導監察效果,目標是為骨科患者提供安全優質服務。與骨科顧問護師溝通合作以增進骨科??平逃桶l展。
9骨科??谱o理職能新發展
近年來,隨著患者服務的拓展,骨科護理專業除了在管理上發展外,骨科護理的??瓢l展更是急切。
9.1骨科顧問護師骨科顧問護師一職也于2011年開始推行。這是骨科資深護師晉升職位,骨科資深護師具護理碩士文憑及10年或以上骨科臨床經驗,并有管理文憑者可申請。業界期望骨科顧問護師可以為復雜的骨科患者提供跨專業的護理服務和意見,令患者無論身處任何??贫伎傻玫较到y性、整體性的護理(由入院至康復,含出院后的家居護理)。從而縮短住院周期。骨科患者護理從住院延伸至門診,甚至社區的照顧。延伸護理可預防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降低再入院率。于學術方面,骨科顧問護師負責領導骨科護理科研和臨床應用發展,為骨科專業內各??谱o理的培訓劃出框架。骨科顧問護師職位的確立使骨科臨床護理架構更完整,護理團隊內除了部門運作經理管理一部分外,骨科顧問護師分擔了??谱o理學術顧問、培訓和發展。兩者合作,各司其職,強化骨科護理和患者服務,令患者和醫護團隊更有信心。
9.2骨科護士門診患者從住院至出院回家,不同的康復階段按患者需要而有不同的護理。過去專科護理只限于住院,骨科護士門診補充了患者出院后專科家居護理的空白,從身、心、社、靈多角度得到適時及適當的專科護理照顧。由骨科顧問護師帶領骨科資深護師負責骨科護士門診,除使患者得到整體護理外,適當的患者服務分工可降低醫護團隊的工作壓力,更提升了護士的士氣,加強他們對骨科專科護理發展的信心,直接留住人才。
10小結
1.加強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醫院要按時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并要組織相關負責人或部門對培訓內容進行按期考核。并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督促護理人員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
2.完善管理制度:針對骨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制定了相關的制度規定,如《護患溝通規定》、《護理人員職責》、《骨科護理安全措施》、《骨科患者病歷書寫規范》等。在骨科科室內部建立護理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各負其責。對護理質量的監控重點應均勻分布在各項操作中,如輸液輸血、手術前的準備以及急救措施等。要不定期對檢查指標進行抽檢,并開展質量評比,每月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極個別問題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每月舉行的質量分析講評中及時指出并加以改正。如在檢查中發現違紀違規的行為,根據情節輕重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以告誡其他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對護理安全引起重視。
3.加強法律意識:醫院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基礎的法律知識培訓,要提高護理人員對醫療事故的處理能力,并要了解與其相關的法律措施,提升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讓護理人員都能運用法律法規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以及自我保護。
4.強化護理人員責任性:很多護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責任心低下,導致患者出現不滿情緒。因此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對其進行相關的道德培訓,并要將事故責任落實到個人,強化其責任心,使其從思想上意識到責任心的重要性。
5.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很多患者在入院后由于不同情況導致其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對治療產生較大的影響。護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于患者的疾病護理還要對患者的心理情緒進行護理,對于出現問題的患者要及時進行溝通,找到問題的根源后再對其進行相應的疏導以及安慰工作。對于對治療出現抗拒心理的患者要及時進行安撫,多為患者講解治療成功案例,減少患者的抗拒心理。護理人員在溝通的過程中要保持和藹、耐心的態度,讓患者感到安慰,進而以一個健康平和的態度度過治療康復階段。
6.加強溝通強化護理:護理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要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骨科患者通常術后并發癥較多,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要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密切監視,防止患者在術后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此外還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健康教育,包括飲食健康、行為健康等,防止患者在不自覺中出現影響病情恢復的行為。
7.優化人力資源調配:很多事故的發生往往是由于護理人員交接班時病情交代不清楚而發生,護士長要安排好科室護理人員的排班工作,并要對交接班工作進行嚴密監控。此外還要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的調配,根據個人所長安排其從事適合的工作,減少科室內糾紛的發生,達到人力利用最大化。
觀察兩組護生理論知識、操作掌握情況及工作積極性。理論知識及操作判定:分發每位護生一份我科相關知識的理論試題,由每位考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自完成,然后每位護生在本科室實習最后一周,完成我科一項護理操作,分別對每位護生考試結果進行評分,理論知識及操作每項100分。工作積極性判定:結合每位護理實習生平時工作表現情況,通過全科室的護理人員對每位實習生的工作積極性進行評價,其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四)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觀察兩組患者理論知識、護理操作情況。觀察組護生理論知識評分(91.1±4.1)分,操作評分(89.1±2.4)分。對照組護生理論知識評分(73.1±3.8)分,操作評分(70.21±2.2)分。觀察組護生理論知識評分、操作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二)觀察兩組護生工作積極性情況。經帶教模式干預后,對照組護生工作積極性優秀14例,良好16例,一般8例,較差7例,其中優良率為88.9%。觀察組護生工作積極性優秀24例,良好16例,一般4例,較差1例,其中優良率66.7%。觀察組護生工作積極性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護理學是一項以培養醫療一線工作者、協助臨床醫生診療和服務患者為主要目地的實踐性科學[2]。要與病人密切接觸,這就要求護理工作者不僅要有一定的臨床護理技能,還要求其具備相關的臨床理論知識,方便與病人及患者家屬溝通。而實習是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途徑,是培養護理工作者的必經之路。如何提高實習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能力,值得臨床教學醫院及每位帶教老師探討。
骨科是護理中比較繁重的一科,大部分患者均是生活不能自理或是長期臥床的病人。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及功能鍛煉。前兩者是臨床醫生的主要工作,其質量好壞直接關系第三步治療計劃:功能鍛煉。讓護理實習學生跟隨醫生完成查房,不僅理解復位、固定的基本知識及方法、對護理實踐操作能力有所指導,更能增加護理實習生的相關骨科知識,方便處理緊急情況、了解護理步驟中的注意事項以及與患者溝通的能力。本研究顯示,應用于醫護結合工作模式進行護理實習生的帶教,明顯提高護生對相關理論知識及操作的掌握,增加了護生工作的積極性。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護理人員為30名,包括4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19名護士,3名助理護士;年齡為21-39歲,平均年齡為(27.6±5.6)歲。
1.2方法
1.2.1明確該科護理工作的目標責任體系:首先明確護士長的管理目標責任,其次要明確護士的工作目標責任。①護士長:通過OEC管理模式的引入,護士長要具備細致認真檢查臨床各項護理工作的能力,并通過調查分析,編制出科學的工作流程,合理安排護士工作并嚴格按照相關護理標準進行監控,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避免護理問題再次發生。②護士:熟知護理工作的細化標準,能夠按照護理規程與相關制度落實護理任務,且可按照編制標準實現自我檢查、調節與相互監督,強化責任感,提升工作敏感度。
1.2.2細化護理工作的日清體系:
①護理工作經細化分解后歸結至獨立工作:護士將護理工作流程進行細化與分解,并將分解后的流程視為一項獨立的護理工作完成,如大到急性傳染患者的應急預案、危重病人的搶救步驟,小到治療車的清潔與整理、衛生巾開關燈時間、患者病床旁的桌椅擺放等,將其落實到各個班組、各個崗位、個人與對應時間段;
②貫徹與落實護患溝通責任制:護士在具體的護理工作中,要充分重視每位患者的整體性與自主性,并參照其自身實際情況采取針對化、個性化的護理,患者入院至出院由專門護士負責,既有利于護士深入了解患者情況與需求,也有利于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從而保持身心愉悅,加速康復;護士針對患者疾病進行宣教,詳細介紹疾病防治知識,日清體系落實過程中,每位護士負責患者數量為7-9例;值班時制定每天的護理工作目標,結束后則自檢工作完成情況;醫療護理中,注重落實患者的臨床路徑、編制護理服務套餐,對患者疼痛狀況進行科學評估,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
③貫徹與落實無痛目標患者認證制:編制科室信息表與科室個人考核表,以便對每天護理工作的細化、分解與量化情況進行登記,查找護士在具體護理工作中的優缺點,并通過討論、分析問題找到解決不合理工作方法或環節的對策,從而實現護理工作的提升。
1.3數據處理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
2結果
(a)骨科引入OEC管理模式后,每月的科室組織自查結果顯示:護理服務套餐落實率與臨床路徑落實率均為100%,受到科室主任與醫生的廣泛好評,且隨著OEC管理模式進程,無痛病房管理日漸完善,患者住院期間的身心愉悅感增強,護士對自身服務的滿意度也顯著提升。
(b)院內組織質控小組考核結果顯示:醫院每月向住院時間>3d的患者發放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結果顯示護理工作滿意度均>97%。此外,消毒隔離合格率>99%,急救物品合格率>99%,技術操作合格率>98%,基礎護理合格率>99%,文件書寫合格率>95%。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院骨科采用OEC管理模式后,院內質控與科室內自查的結果較之于未采用前要好得多,OEC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如下。
3.1目標責任體系有利于強化全員的質控意識:骨科醫護工作中,OEC管理模式之所以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夠貫徹執行,通過管理理念的反復強調,有利于護士轉變傳統護理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將工作采取量化的形式完成,認識到每一環節的護理質量關乎護理活動的整體進程,進而可自主提高工作積極性,從而以患者為中心開展工作。
3.2日清體系有利于提升護士綜合素質:日清體系貫穿于細化分解護理工作的全程,可幫助護士了解其工作績效。護士下班前通過對所記錄工作完成情況的查看,可自主進行工作量化分析,在提高自身工作積極性的同時,還可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加以學習并改正,有利于提升護理質量,得到更好的工作績效。日清體系還可增加護士與護士長的溝通頻率,有利于護士取長補短,合理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使護理質量持續上升。
1.1醫院護理方法
(1)醫院常規基礎護理:1)病情監測,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體溫、息率、呼吸情況、血氧飽和度等,增加夜間病房巡視,嚴密觀察和患者病情的變化,如在護理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反饋,以便及時做好對癥處理。2)病區環境護理。病房的整潔程度、舒適度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良好的病區環境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生理、心理痛苦,提升治療依從性。第一,做好通風、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溫濕度。第二,保持病房安靜,醫護工作時動作輕柔,病房內電子設備聲音調整至合適的低度;第三,在日常護理中,盡量讓器材和藥物離開患者的視線范圍,避免因緊張、恐懼心理造成的疼痛加重。第四,即將用到的輸液及清洗液應提前放入恒溫箱,避免患者低溫不適。(2)并發癥預防。骨科患者患者多存有肢體功能障礙,活動能力受限,在這種情況下且患者的呼吸系統、血液循環功能也會受到影響[2],因此骨科患者容易發生靜脈血栓、呼吸系統感染、壓瘡以及泌尿道感染等并發癥。對此,1)靜脈血栓預防護理:我院護理人員對行動不便的患者盡早開展肢體功能鍛煉,密切關注患者的病區的血運情況,指導和幫助患者做相關肢體按摩和關節運動。2)呼吸道相關并發癥預防護理:口腔是病原入侵的重要途徑,每日一次檢查患者的口腔,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障患者的口腔衛生。對于長期臥床病人,醫護定期做患者口腔分泌物培養和分析,據情況選用漱口液。3)皮膚護理。每日更換患者的被褥、枕頭、床單,保障病床的平整、干燥和舒適,定期幫助患者更換姿勢,對長時間受壓皮膚進行放松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患者長時間臥床而產生的皮膚不適及壓瘡情況。4)泌尿外科并發癥的預見性骨科護理:對于行動不便,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患者,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或指導患者家屬清理患者的排泄物,并及時清洗更換衣物,仔細清洗局部區域,保持患者外的干燥、清潔。(3)預見性心理護理。骨科患者多面臨生理、心理的雙重痛苦,易滋生抑郁、焦慮、悲觀等負性情緒,給患者的康復造成消極影響,治療時間的長短,家庭、經濟條件,學習、工作等社會關系都會對患者的心理、精神產生作用。對此,我院做以下心理疏導:1)在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自我介紹,微笑服務,盡量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對于需行手術的患者,前1~2天對患者開展人性化探視,舒緩患者緊張情緒。2)對于特殊人群的護理,如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增加其家屬陪護的時間,鼓勵患者親屬、朋友等家庭社會關系與患者交流談心,減少患者心理壓力,以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安慰。3)講解成功病例,讓患者放松身心,樹立康復信心。
1.2醫院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數據用SPSS13.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x±s表示,計數資料%表示,組間比較以x2和T值檢驗,以P<0.05差異為存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及護理滿意度
預見組的并發癥少于常規組,患者滿意度為高于常規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體報告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情況
經過預見性骨科護理后,我院從生理、心理、病區環境、社會關系四個方面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每方面分1~4級,對應1~4分,滿分16,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結果預見組患者評分皆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
3.討論
醫院骨科患者一般臥床時間較長,部分機體功能存在一定障礙,生活自理程度較差,因此容易產生多種并發癥,且患者易滋生負性心理、精神、情緒。在預見性骨科護理中,護理人員通過全面了解患者身心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的護理措施,提升了了護理的有效性。在本次研究中,預見組24例患者經過基礎護理、心理預見護理、并發癥預見護理等護理后,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皮膚不適、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情況明顯低于常規組,這與近年來趙冬梅[3]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還發現,預見性骨科護理能夠更好的改善骨科患者心理、生理狀態,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提升療效意義重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骨科無菌手術患者共3200例,根據患者切口愈合情況以及臨床表現被判定為切口出現感染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56.3±11.2)歲。
1.2方法:
本次研究對32例患者病案進行逐一調查,包括手術部位、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手術時間以及是否接臺手術等,并將其進行分析和匯總。
1.3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以SPSS18.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200例患者中,共出現手術切口感染患者32例,其感染率為1%。急診手術的切口感染率顯著高于平診手術(P<0.05);非層流室手術的切口感染率顯著高于層流室(P<0.05);腰髖部以下部位手術的切口感染率顯著高于頸肩上肢手術(P<0.05);手術時間>3h者的切口感染率顯著高于≤3h者(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相關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急診、非層流室、腰髖部以下部位及手術時間>3h者的切口感染率,均顯著高于平診斷、層流室、頸肩上肢及手術時間≤3h者(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骨科手術切口感染和手術地點、手術類型、手術部分以及手術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
3.1.1術前準備不夠充分:
對于急診手術患者而言,由于時間倉促,術前對手術準備不夠充分,無法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出全面評估,從而導致患者自身抵抗能力下降,增加了患者感染的概率。
3.1.2手術環境的原因:
術中外源性細菌種植的主要來源則是空氣污染。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層流感染的發生率較低,這說明層流手術室能夠減少室內細菌濃度,從而降低了患者出現感染的風險。有相關文獻報道,手術室中細菌降落的數量在術中變化明顯,在開始時降落量最大,結束后又會出現高峰值,充分說明了手術室中人員流動是空氣污染的根本因素之一。
3.1.3手術部位:
手術本身的侵襲性讓患者的抵抗力嚴重下降,這同樣也是造成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發現腰髖部以下部位手術切口感染占1.3%,這可能與切口時間長、手術難度大、侵襲性操作多等因素相關。
3.2手術室護理干預措施
3.2.1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
術前對患者感染情況進行評估,對導致患者機體下降的因素進行積極控制;做好患者術前皮膚準備,檢查手術區域,備皮時應當接近手術時間,防止皮膚損傷,降低感染。
3.2.2手術間和物品的準備:
手術器材的滅菌同樣是避免患者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選擇正確的滅菌方法,結合科學的監測手段,達到最佳的滅菌效果。對于手術室中耐濕、耐熱以及耐高溫的器械應當采用蒸汽滅菌,其他物品應當采用低溫等離子滅菌或環氧乙烷滅菌,執行一次性物品使用原則。對于需要接臺的手術室應當限制人員進出手術間,減少工作人員走動。接臺手術間隙自然通風10min左右,釋放空氣細菌指數。同時控制好外帶物品。
3.2.3縮短手術時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試驗組(60例),該120例骨科患者中,包括骨折患者,顱骨牽引,頸椎術,骨髓炎,脊椎術等多種情況,所有患者的年齡范圍為18~65歲。其中,試驗組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為34~75歲,平均年齡為(46.2±10.9)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為36~72歲,平均年齡為(45.8±11.2)歲。兩組在年齡、文化程度、性別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后,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臨床效果,如術后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等。
1.2.1對照組
謹遵醫囑,進行常規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后,實施傳統的護理措施。
1.2.2試驗組
在常規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后,采取舒適護理,方法如下。⑴心理護理:患者常常表現出焦慮與無助,情緒波動較大,依賴性強。由于行動不便,社交活動減少,生活單調乏味,漸漸對治療失去信心,拒絕與人傾訴,甚至有抑郁自殺的傾向。針對上述問題,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很有必要。①對患者因疼痛或不適而發出的哭泣、、抱怨等,需給予細心的安慰。了解各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有計劃的對骨科疾病的病因,發展,治療,恢復過程進行講解,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觀念,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適時用保證、指導、鼓勵等方式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支柱,使消極心理得到改善,樹立信心。②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困惑和需求,通過雙方共同努力,積極配合,為患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督促家屬給與物質支持和精神激勵。⑵飲食舒適護理:對于骨科患者,往往行動不便,缺乏鍛煉,常有便秘或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我們應該幫助或者督促患者定期排便,因此科學的飲食護理是避免上述并發癥發生的關鍵。首先,在飲食上增加飲水量,多食用流體食物;其次,增加膳食纖維食物的食用;同時配合適量的水果,提高維生素的攝入量,保持營養均衡。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每天進行定量的腹部按摩活動,以便促進胃腸蠕動,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盡量避免上述并發癥的發生。⑶日常舒適護理:在舒緩期,患者疼痛感較輕,可以每天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展開簡單的康復訓練。通過伸張、散步,有效的緩解關節壓力,保持其靈活性,不僅能減輕疼痛,防止麻木,還能舒緩患者心情,釋放壓力。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應針對性的制定訓練計劃,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患者,可以在午后進行40min左右的日光浴,增強免疫力;對于行動方便的患者,可增加有氧運動,促進呼吸系統更新,增加肺活量。
1.3評價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疼痛標準:采用等級評定法進行疼痛程度的比較分析。0級:無疼痛,I級:輕微疼痛,II級:中度疼痛,III級:重度疼痛,IV級:極度疼痛。滿意度評價:3個等級分別為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結果以(n,%)表示,用t檢驗,P
2結果
兩組骨科患者術后疼痛感比較采取舒適護理的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