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帶風字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唐詩中的聲學知識
在《聲現象》的教學中,講授聲音的產生機理、傳播方式、樂音的三要素時,引用張繼《楓橋夜泊》中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楓橋邊客船里的人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是因為寒山寺里的“鐘”受到僧人的撞擊,產生振動而發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別出傳來的是“鐘”聲而不是“鼓”聲或其他聲音,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辨別的.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猿聲”是猿聲帶的振動產生的,坐在船上的人能聽見“猿聲”是因為空氣是傳播聲音的介質.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鬃毛衰.”詩中“鄉音無改”的“音”指的是音調、響度還是音色呢?我們知道,音調由振動的頻率決定,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有關,而頻率和振幅是隨時可以改變的,所以“鄉音無改”是指音色沒有改變.
在本節的教學中引用三首唐詩,既通俗地闡明了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樂音的三要素,又因這幾首唐詩為同學們所熟知,可作為該節內容的先行組織者,學生在朗誦熟知的唐詩的過程中感知物理現象、明確物理過程.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氣氛生動有趣且充滿文學氣息.
2唐詩中的光學知識
在《光現象》中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和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可引用高駢《山亭夏日》中的詩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從物理學的角度,詩句中的“濃陰”說明形成了影子,是因為障礙物“綠樹”擋住了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而 “樓臺倒影”則是平面鏡成像即反射現象,“池塘”中的水便是平面鏡,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張九齡《照鏡見白發》中的詩句“誰知明鏡里,形影自相憐.”這里的“鏡”,即銅鏡,是平面鏡,“影”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高適《燕歌行》中的詩句“校尉羽書飛瀚海,善于烈火照狼煙.”其中的“照”字,即照射,是光的直線傳播.崔護《題都城南莊》中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紅色的桃花只反射出紅色光,人的臉就會被反射來的紅光照紅.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何以會對影有“三人”?原來這三人分別是人、人在杯中的像、人在地面上的影子,簡短10個字,卻包含了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線傳播兩個知識點.
在《光的折射》教學中,王維《使至塞上》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觀察到落日并非太陽的實際位置,而是光線經過不均勻大氣時發生折射了而成的虛像.儲光羲《釣魚灣》中的詩句“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也是光的折射現象,光線經過池水的折射后,看到是池底經光線折射后形成的虛像,這樣池底比實際位置看起來要高,因此水看起來就“淺”了.
在光的反射現象中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全反射現象.李白有“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之感嘆.真有眼福!他看到空氣中的全反射現象――海市蜃樓.
3唐詩中的運動學知識
在“參照物”的教學中,可引用李白《望天門山》中的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在這兩句優美的詩句中,作者先選取運動的船為參照物,青山是運動的,后選取河岸為參照物,船帆是是運動的. 即可說明參照物的選取是任意的,但參照物選取的不同,所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相同.
在《平均速度的測量》的教學中,可引用李白《早發白帝城 》中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教師可提出問題,讓學生估算出該船的平均速度:
=st=500 km12 h=41.7 km/h.
4唐詩中的力學知識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中,孟浩然《早寒有懷》中的詩句“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可說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即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樹葉受重力作用下由靜止變為向下運動.杜甫《漫興》中的詩句“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其中的“柳絮隨風”亦可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桃花逐流水”中的“桃花”漂浮時所受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逐流水”的桃花和流水保持相對靜止,即二者之間無摩擦力存在.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物理教學中的難點內容,在教學中可引用駱賓王《詠鵝》中的詩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漂浮在水上的“鵝”處于靜止狀態,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此時,“鵝”受到水的浮力和鵝自身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的受力物體都是鵝.腳掌對水施加向后的力,同時水對腳掌施加向前的力,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這對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但是受力物體分別是水和鵝.
在《壓強和流速的關系》的教學中,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的天氣刮大風,茅屋屋頂上表面空氣流速變大,壓強變小,屋內的空氣可認為靜止,屋頂下表面壓強大,產生向上的壓力差,即“茅”是由于壓力差的作用被“卷”走的.
5唐詩中的熱學知識
在《物態及其變化》的教學中,祖詠《終南望余雪》中的詩句,“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生動地說明了雪后天晴時,雪的融化過程中的一種物態變化,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讓人深感寒意,于是作者從切身體驗中發出“城中增暮寒”的感嘆.李商隱《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描寫的是物質從氣態直接轉化為固態的過程,即凝華現象.白居易《微雨夜行》中的詩句“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衣裳濕”則描寫是液化現象.
在《分子熱運動》的教學中,亦可引用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草花香.”其中的“草花香”是指草花分子的無規則的熱運動.
6唐詩中的能及其轉化知識
在《能及其轉化》的教學中,李白《望廬山瀑布》中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杜甫《登高》中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分別描述的是廬山瀑布和長江水奔騰的壯觀景象.水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飛流直下的水蘊藏著巨大的重力勢能,水的重力勢能轉化為水的動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指人克服重力做功,這個過程人的重力勢能增加.
在彈性勢能的教學中,盧綸《塞下曲》中的詩句“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其中“引弓”指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在 “引弓”過程中,弓的彈性勢能又轉化為箭的動能.
一、趣味式欣賞
趣味,就是讓學生為美而陶醉,為美而震撼。
1.引領學生抓住詩句中的“詩眼”、點睛之筆去欣賞
抓住了“詩眼”,即抓住了“綱”,“綱”舉了,“目”便張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講、句句講。如:欣賞“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指導學生去感悟“鬧”“綠”的妙處,了解作者的創作過程及后人的評價,這樣整首詩的意韻、情感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2.引領學生感悟詩句的“弦外之音”
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過引領學生走進詩人描繪的具體情境,實現情感遷移,意念遷移,進而感悟詩句的弦外之音。
3.引領學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處
如:“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啟發學生想象,進而感悟比喻的生動形象。
二、應用式欣賞
學生感悟到古詩詞濃濃的美后,會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沖動,這時,教師應及時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大顯
身手。
1.舉辦古詩詞誦讀沙龍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深情朗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獨特感受,再讓學生互相評一評、議一議,演繹出自己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
2.讓學生詩畫互配
(1)讓學生為名畫配名詩
畫配詩,既能激發學生讀古詩詞的興趣,又能加深對詩詞意境的體會。如:宋代名畫家鄭南的《》圖,讓學生配上詠的詩句;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可配上柳宗元的詩《江雪》。
(2)讓學生自己為詩詞配畫
學生欣賞了古詩詞后,為詩附畫,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學生或許涂一抹云霞,或許勾一泓清溪,或許描三兩青峰,那都是學生欣賞的收獲,是一種美的放大與提升。
(3)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景配詩
古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四季景色、山水樹木、花鳥蟲魚的詩句,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根據學生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吟誦相關的詩詞。如:見時吟誦《詠菊》《贈劉景文》;賞月時,吟誦《靜夜思》《春江花月夜》。學生見識多了,積累厚實了,則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們“詩興大發”,久而久之,學生便“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4)作文中主動運用詩句
鼓勵學生作文時引用相關詩句,不僅可以為文章增色,同時還能賦予學生成就感,增強學生閱讀古詩詞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賞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愛唱愛跳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唱古詩、隨音樂舞蹈,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首先,學校為學生營造了濃郁的古詩韻氛圍:走進校園,你會看到一個立體的古詩詞“雕塑”――花園里、櫥窗中、教室內都呈現著斑斕的古詩詞;走進校園,你會聽到悅耳的童聲古詩詞歌曲演唱――學校的鈴聲就是童聲古詩歌曲演唱。其次,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師生古詩詞朗讀比賽,師生古詩詞繪畫比賽等等。再者,讓古詩詞欣賞切切實實走進教材,音樂課唱古詩詞歌曲;美術課給古詩詞配畫;各科課堂前兩分鐘誦讀古詩詞。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1、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端午三首》
2、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3、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屈原祠》
4、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午日處州禁競渡》
5、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6、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小重山·端午》
7、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賀新郎·端午》
8、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端午》
9、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點絳唇》
10、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賀新郎》
11、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12、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13、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春晚嘆》
14、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端午》
1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葉千春紀誕辰。——《鷓鴣天》
16、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端午》
17、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同州端午》
18、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端午日賜衣》
19、香蒲角黍,對暑悄無言,梅雨細,麥風輕,悵望空垂淚。——《驀山溪》
20、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21、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2、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浣溪沙·端午》
23、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競渡詩/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24、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澡蘭香·淮安重午》
25、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李《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6、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詩》
27、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28、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少年游》
29、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已酉端午》
30、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南鄉子·端午》
31、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32、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33、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34、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小重山·端午》
35、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如夢令》
3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
37、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和端午》
3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39、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浣溪沙·端午》
40、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十五夜觀燈》
41、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十五夜》
42、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端午日恩賜百索》
43、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浣溪沙·端午》
詩眼,是以人眼為喻,指詩中最能開拓題目意趣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是足以使全詩生輝、通體發亮的聚光的焦點。詩眼也是詩歌鑒賞的關鍵點之一。
詩眼在詩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首先,可以翻出新意。如:“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中的“恨”改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詩意不同。其次,可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里近題詩”之“中”改為“深”、“里”改為“冷”,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宮”,轉眼間就顯得雍容華貴、超凡脫俗。第三,靠它增強形象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秦觀的“山抹微云,天連衰草”是取“抹”“連”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此外,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如一首詠早梅的詩:“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梅。”若將“數”改為“一”,“一枝”就與“早梅”絲絲入扣了。
詩眼分為兩種類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一、句中眼。就是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字,能使詩句生動形象以至“活”起來的一兩個關鍵字。一般是動詞、形容詞。
1.動詞
例1: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中“逐”和“帶”是詩眼。“逐”是追逐的意思,說柳枝追逐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寫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氣。本來是斜陽照著柳枝,秋蟬貼在柳枝上哀鳴,詩人卻用兩個“帶”字反說柳枝“帶”著他們,同樣是化被動為主動,化客觀死景為活景,表現了秋日之柳的不幸。兩者形成鮮明的對照,表達了詩人的遲暮之感。
例2: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中的“蒸”和“撼”是詩眼。“蒸”是蒸騰的意思,形象地描繪了霧氣蒸騰、湖面浩渺的特點。“撼”是搖撼的意思,描繪出了波濤洶涌的氣勢、雄偉壯闊的景象。詩句在寫景中包含了作者歌頌太平盛世,想要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例3: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中“驚”字用得好。鳥兒的驚動反襯春澗的幽靜,體現了詩人心境的寧靜。
2.形容詞
例4:王維《使至塞上》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是詩眼。“直”寫出烽煙勁拔、堅毅之美。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傷感的感受,用一個“圓”字就帶出了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個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出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于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
二、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詩中最為傳神,最能使全詩生動飛揚的關鍵性詞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噴發口,它能更好地顯示詩歌的意境,往往熔鑄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機統一。
例5:李清照的《醉花陰》,結尾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是全篇的詞眼。它創造了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思婦形象與凄涼環境顯得十分協調。
例6:王維《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詩中的“不得意”三字,是全篇的詩眼,不僅交代了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了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了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
例7: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詩眼。這個句子使人們從登樓遠眺的情景中激發起積極向上的精神,這里有向上進取的精神,有高瞻遠矚的心境,也道出了“要站在高處才看得遠”的哲理。
想到北島的詩句:
落葉吹進山谷
歌聲沒有歸宿
冰上的月光
正從河床溢出
我們眼望著同一片天空
心敲擊著暮色的鼓
我們沒有喪失記憶
去找尋生命的湖
執著的詩人讓我的嘴角浮出淺笑,是啊,時間橋頭的找尋者,披荊斬棘的開路人,心,生出穿越荊棘的羽翼;腳,踏出堅實的步履。追求在,夢就在,夢尚在,美便在。
時間將圣徒的圣水蒸發,將那個時代風化,惟獨給我們留下記憶的風華。今天的我站在圣像前凝眸,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將西斯延壁畫圣母手中那面帶圣潔微笑的男嬰和日后釘在十字架上血流如注,仍剛毅堅定的青年相聯系。那個執著的追求者無奈地倒在了追求者腳下而心中卻依舊賁張著悲憫的血脈而欲普濟蒼生。令人欣慰的是,三天以后就是復活節,他又可以重新注目這個他曾經無限眷戀的世界,他的追求成了世界的信仰。
不是嗎?當亙古如斯的風順著歷史的軌道拂來,有多少無謂的愛恨功過得失化作了沉寂的飛沙?又有多少繁華被時間風化?我們所看到的追求者雙腳踏出的,是最厚重的歷史,是余韻悠長、最值得典藏回味的歷史,枯澀而甘醇。
想起了一位西晉人物,衣冠博帶,駕長車窮途痛哭;想起了行刑臺上悠揚的《廣陵散》的絕唱,他抱闌干而舞,他把酒盞而歌……
那是個有些荒誕的年代,關于那個時代的世俗痕跡早已被時間風化,無跡可尋。但關于“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阮籍的無奈,竹林間卷袖打鐵的嵇康的淡泊,“把盞而歌”的劉伶一段風流,卻早已鑲嵌入我們的記憶,從洪荒時代到機器隆隆的工業文明,汨汨流淌,未曾斷絕。
因為時間的橋頭,總會為追尋者開出爛漫的香花,而時間的利刃,也從未將追尋者的夢想磨去光彩,就像時間的深處,海子仍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酣夢,而梵高依舊為向日葵施以最明亮的色彩。
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有夢在,情就在,美便在!
滿分揭秘:
他在浙江一帶做官期間,要到臺州去巡察,路經杭州的清風嶺。此時正是秋季,秋高氣爽,風景宜人。傍晚時分,高適緩步出游,只見嶺上松柏青青,蒼翠欲滴。那紅墻黃瓦的寺廟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顯得格外幽靜。他迎著撲面的秋風,撫摩著被露水沾濕的衣衫,頓時感到些許涼意。他轉眼一看,只見寺廟前竹房的石凳上一些僧人正在閑談。
高適緩緩邁步,盡情欣賞著這山間的景色,一輪秋月高掛,銀光遍地。登高遠眺,只見山峰高峙,樹影婆娑,一條江水環轉回繞,在月光的映照下宛如潔白的玉帶。他徘徊四顧,流連忘返,于是回到下榻的僧房,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提起筆就在墻壁上寫下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閑竹房。”
第二天,高適離開了清風嶺,乘船來到了錢塘江。那天正趕上月落之時,江水退了許多,江面只剩下原來的一半了。高適看到這景象才悟出潮水漲落的規律來:當月亮升起時,江水隨著潮頭涌來,江面就會變得寬闊起來;月落時,江水又隨著退潮而下降,江面就又窄了許多。想到這里,他不安起來,因為昨日壁上的題詩中“前村月落一江水”顯然不夠妥當。
巡察臺州的任務結束后,高適又特意返回了清風嶺。他回寺廟后向僧人索要筆墨,打算修改那墻上的詩句,不料僧人卻告訴他,詩句已被人改動過。高適一聽大吃一驚,忙問:“誰改動的?”原來,他走后不久,寺廟內也住進了一位路過的官吏,他看到壁上的題詩后連聲稱贊!但吟誦一會后,又覺得某些地方需要改動,于是便提筆把“一”江水改成了“半”江水。
高適聽罷,非常高興,因為他想要改的也正是這個字。
一、 標題:詩情定基調
詩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內涵底蘊,用它們來作題目,既可以不落窠臼,新穎別致;又能夠使人觸動記憶,倍感親切。如《行路難》本為漢代歌謠,鮑照寫《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到了唐代,李白創作了《行路難》三首,抒寫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行路難”,是樂府舊題,很多詩人卻鐘情以之為題,其悲憤情感是一脈相承的。
在現代白話文中,以詩入題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如王安憶的《長恨歌》直接以白居易寫過的長詩名為題,瓊瑤的《庭院深深》也是化用了詞句“庭院深深深幾許”;季羨林先生的散文《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標題即取自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句子;三毛的小說《驀然回首》,標題用的就是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中的詞句;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詩句為題,昭示著這篇說明文詩情洋溢,文采斐然,獨樹一幟。
二、 文首:詩情發俏聲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開頭引用詩句,起到破冰的作用,引出作者想要說的主題。如王開嶺的《古典之殤》這樣開頭: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然而,多少古人有過的,今天的生存視野中卻杳無了。
眾所周知,古典詩詞中到處彌漫著飛卷如席、如訴如泣的盛大雪況:“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文章起筆就用了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既引出了自己的觀點――多少事物古時有今日無,又照應了標題中的“古典”二字。《春江花月夜》是唐人在盛世時代的高歌,橫絕古今。而接下來,文中引用寫雪的句子,也都是經典名句。
姚化勤《清明》的開篇“還是唐人的清明雨,紛紛斜斜,銷人魂魄;還是宋代的楊柳風,微微徐徐,迎面不寒”,前半句化用杜詩“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意境,而后半句取自于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文章接著寫道:“‘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子孫上墳來。’一個古老的節日,仿佛仍在家鄉――古老的豫東平原上氤氳著,一如遍野的麥苗,蒼蒼郁郁。”作家本身的文字經過精心錘煉,高度概括,簡練形象,與所引用的詩句渾然一體,富有詩情。
三、 文中:詩情傳佳音
在文章中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本是詩經中的句子,被曹操引用在《短歌行》中,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慕。再比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本淹沒在前人詞句中,被晏幾道在《臨江仙》一引用,立刻生輝,成為名句傳誦。“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本是元好問曲中的句子,經過金庸小說的傳播,廣為人知。
詩情的體現,還在于能夠不滯于原詩,取其意,而不取其句,如周濤《捉不住的鼬鼠――時間片論》中的文段:
我們以為時間是帝王,是最后的裁判。
我們總是把一代人解決不了的糾紛、矛盾、疑問留給它,寄希望給它來證明。
其實它根本就沒有理睬過我們,既不關心也不評判,就像魚在水中爭吵并不與水有關,也像鳥在天上廝斗并不于天有礙。它靜默地坐在一切之上,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都是大家熟悉的詩句;但此處組合在一起,新奇脫俗,自然貼切,寫出了時間“靜默無聲”的特點。
在經典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同時提到了梁元帝的《采蓮賦》與南朝樂府詩《西洲曲》中的句子。
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首 徐回,兼傳羽杯;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從文章的構思角度看,作者寫完荷塘月色后,掉轉筆端,由空間轉向時間,溯歷史長河而上,出其不意地把人們帶入了六朝蕩舟采蓮的風流季節,使文章波瀾起伏。從內容與情感看,《采蓮賦》描寫青年男女相愛場景,而《西洲曲》是寫思婦情懷。作者將《采蓮賦》與《西洲曲》同時引用,妙趣橫生,對比鮮明:一個活潑風流,洋溢青春氣息,一個則孤寂冷清,飽蘸痛苦思念;一個“熱”,一個“冷”;一個“動”,一個“靜”。在這樣的對比中,作者內心的矛盾和沖突凸現得更加清晰,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的情感更加真切。
四、 文末:詩情余清韻
結尾用詩,是用簡潔且精練的語言來總結全文,利用詩富有哲理性特點,或與前文自然銜接,或首尾呼應,或畫龍點睛,或深化中心。如彭荊風《驛路梨花》的結尾引用陸游的詩句,寫道:“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個結尾既實寫自然梨花,又虛寫雷鋒精神,虛實結合,意蘊豐富。
再比如熊召政《飲一口汨羅江》的結尾部分:
一位清代的湖南詩人寫過這么一首詩:
蕭瑟寒塘垂竹枝,長橋屈曲帶漣漪。
持竿不是因魴鯉,要斫青光寫楚辭。
看來,這位詩人的心態和我差不多,既想當屈子,又想當漁翁,結果是兩樣都當不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這么說過。
既如此,我的飲一口汨羅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歸去罷,歸去來兮,說不定東湖邊上的小書齋,就是我明日的汨羅。
作者以引用清詩的觀點來作為自己的觀點,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在“出世與入世間”的矛盾心情。在文章的結尾引用詩詞,還能強化感召,帶給讀者意想不到的強烈震撼力。如《照海倚天》的結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滿字”,也許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夕陽西下,余下幾縷陽光透過玻璃的窗,如鋪了一地的金黃,這總能讓我浮想聯翩,雖然我沒有見過大海,但腦中卻不禁出現,陽光.金黃的沙灘.白鷗和藍的如淚珠一樣的大海,念及此,總不免有一些不明的憂傷,慢慢擴散成一種清淡的疼痛,漫過心扉,歷久徘徊。
這樣的時候我總是喜歡一個人在夕陽下安然靜坐,把自己交給感覺,感覺中的外物很美時,便很安寧,如月光漫過,漫過我浮動不安的心。
當憂郁的時,總想聽一些很輕很輕的音樂,就像習慣了清風過體,體微涼的感覺。這樣清靜的時刻,不由便想寫一些帶有少年色彩很濃的文字或者詩歌。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也許,僅僅只是為了讓說不出來的語言在白紙上流淌吧!
我喜歡聽葫蘆絲神秘而空幽的聲響,它總能讓我從中聽到無人的曠野,高山,大海和遼闊的星空,能讓我在這些偉大的空闊中感到一種讓靈魂顫栗的感覺,渺小的感覺。
柔和而圓潤的音色中,充滿了依依的離情,就像鳳尾竹葉飄落,舍不得離開竹林和清淺的微風一樣,這些明媚的傷痕,更像一個浪漫的故事中,有一些纏綿的片段和孤獨叢生的期待與回憶,或者便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死去,如一只小貓與世長辭,便再也不會歸來,也不會有人問,更不會有人懂。其實我的生活也并不想讓太多的人介入,我是一個很懶的人,懶到在很多時候連話都想說。
當一曲笛音吹過三月,你撥響你的箏,聲音如同一個人的鐵骨在歲月中生銹,然后摩擦。我不禁開始羨慕在某處江亭之中與嵇叔夜相遇的那人。可惜,那一曲廣陵絕唱,最終卻遺落在了滾滾的紅塵,被煙雨掩入了地下,永埋了芳魂。
每個寂靜的午夜,在月光輕淌中,我聽到風中夢醒的風鈴在歌唱著飄零,不由讓我深深的迷戀這音樂在午夜中的飛翔。它是那么的自由,自由到讓我在很多時候分不清到底是誰的唱,如此的美麗飄渺,忽遠忽近,如幻滅的靈魂,穿過一本素雅的詩集和白色的墻壁,便安息在其中不再匆匆的潛行。
淡淡的月光灑在泛黃而帶有墨香的詩箋上,詩句如少年的情懷,凈如月,美如蓮,輕如雪。
而我,則如一支吐墨的筆,一頁寫滿文字的紙張,扁舟.夜月.鳥鳴以及吟游的詩人似乎全都在上面流浪。
一點詩詞,一首音樂,一抹月光,全都侵入了我寂寞的心臟,讓心在孤獨中品位滄桑。
在殘煙燃燒迂曲之時,很多的心事開始變得凄涼,最后又化做心頭最明媚的一縷傷。
記憶的片段,總少不了被一行相思縈繞的冰涼。我便開始幻想。
她的長發在人海中飛揚,吹落成夜色中最溫柔的臉龐。
她就那樣寂靜的坐在你的肩旁,安靜的如一抹香,悄悄的嵌入你的窗,讓你不知不覺中早已習慣了這種芬芳。
然后,輕輕的耳語,漫不經心的念幾行充滿浪漫氣息的詩句,讓你猶若處身于江南竹傘和細雨的青石小巷。
那頑皮而溫柔的眸,輕皺娥眉,便讓你縱千山相隔,也要張望。
每一次次孤獨的遠行,都在一首首詩中,寫盡了寂寞與彷徨,而等待在城市的月光,卻總能看到灰暗的城市中那幾處燈火的輝煌。
我沉默下了所有的向往,讓文字寫盡希望,再讓冷冷的歲月,繞在身旁,凍結在了左胸膛。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一、基礎訓練營(31分)
1.用“____”畫出下列每組中加點字的錯誤讀音,并改正。(4分)
(1)庭院(tíng) 田螺(nuó) 無瑕(xiá) (
)
(2)泥潭(tán) 泰山(tài) 擦洗(chā) (
)
(3)翡翠(fēi) 稍微(shāo) 臀部(tún) (
)
(4)諳熟(ān) 一簇(chù) 浙江(zhè) (
)
2.看拼音寫詞語。(8分)
kuáng lán
luò tuo
píng zhàng
yōng jǐ
(
) (
) (
) (
)
rǔ zhī
wān yán
nóng dàn
é jiǎo
(
) (
) (
) (
)
3.用恰當的四字詞語替換句中的畫線部分。(4分)
(1)節日的首都到處飄揚著色彩繁多艷麗的旗幟。(
)
(2)這些石鐘乳形狀變化的項目、方面極多,顏色各異。(
)
(3)我終于看到水勢浩渺廣闊,聲勢浩大的大海了。(
)
(4)公路盤繞著,彎彎曲曲地向上。(
)
4.下列詞語搭配完全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觀看節目 觀看演出 觀看音樂
B.湖水蕩漾 歌聲蕩漾 春風蕩漾
C.翠綠的天空 翠綠的竹林 翠綠的新葉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2分)
親近自然,就要涉過______的溪水,走上______的山路,登上______的懸崖,眺望______的大海,聆聽______的雨聲,欣賞______的彩虹……
A.壯闊 崎嶇 險峻 清澈 磅礴 絢爛
B.清澈 崎嶇 險峻 壯闊 淅瀝 絢爛
C.清澈 險峻 崎嶇 壯闊 淅瀝 絢爛
D.清澈 崎嶇 險峻 絢爛 淅瀝 壯闊
6.選詞填空。(3分)
無論……都…… 不但……而且……
即使……也…… 因為……所以……
(1)石鐘乳和石筍形狀多樣,顏色各異,(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觀賞。
(2)(
)桂林山水甲天下,(
)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
(3)山上開滿了映山紅,(
)花朵還是葉子 ,(
)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7.按要求完成句子練習。(8分)
(1)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用加點詞語寫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融化的雪水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月的新疆,是最適合騎馬上天山的時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進入天山,戈壁灘上的炎暑被我們遠遠地拋在后邊。(改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綜合展示廳(5分)
8.學校的花壇邊豎著一塊宣傳牌,上面寫著“帶走的花兒,生命短暫;留下的美麗,才是永恒”。
(1)請從上面的宣傳語中找出兩組反義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則宣傳語是為了告訴我們什么?寫出自己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本直通車(13分)
9.《桂林山水》一課是圍繞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游記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即作者游覽的先后順序;一條是暗線,即作者多次寫到的水,以____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七月的天山》一文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寫作方法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
10.劉禹錫在《望洞庭》中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洞庭湖君山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看見過_________________的大海,玩賞過_________________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我攀登過_________________的泰山,游覽過_________________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
12.積累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帶雨云埋一半山。
(2)春江潮水連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___________________,長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檢測臺(26分)
(一)課內閱讀(11分)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
)云霧迷蒙,(
)綠樹紅花,(
)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13.根據讀音組詞。(勿與課文重)(2分)
蒙
卷
14.在括號里填寫合適的詞,這些詞是表示______________的詞。(1分)
15.“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詩句結尾,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
16.填空。(4分)
(1)“這樣的山”“這樣的水”中的“這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這段話除了寫山水相依,互相輝映外,還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這些景物。(2分)
(二)課外閱讀(15分)
________________
8月6日,天氣晴朗,我們來到了普陀山。
我們先到了蓮花池。只見池水碧綠,清澈見底,水中倒映著蔥蘢的樹木、起伏的峰巒、高大的塔形,諸景會聚,真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此時,荷花盛開,在碧綠的荷葉的襯托下,朵朵粉紅的荷花亭亭玉立,顯得那么嬌艷、嫵媚。陣陣花香傳來,沁人心脾。一陣微風過后,葉搖花動,此起彼伏。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宋代詩人楊萬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詩句。
接著,我們來到了建在佛頂山山腰的大乘庵。臥佛殿里那尊長達9米的大臥佛真有意思,它側著身,右手枕于頭下,左手搭在身上,兩腳并著,神態安詳,面帶笑容。聽導游介紹說,這是釋迦牟尼臨終的睡態。
隨后,我們來到大海邊,那沙灘下閃著點點金光,就如同繁星一般。我們在沙灘上奔跑著嬉戲著,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在大海上空回蕩……
17.給短文擬個合適的題目,寫在文前橫線上。(1分)
18.根據意思找出相應的詞語。(3分)
(1)形容草木青翠而茂盛。(
)
(2)形容女子身材細長或花木等形體挺拔多姿。(
)
(3)原指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使人感到舒適,也形容詩文、樂曲等給人清新、爽朗的感覺。(
)
19.作者來到了普陀山,先游了________,在這里看到的景物是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點寫了________;接著游了__________,重點寫了__________;最后寫來到__________的情景。(5分)
20.文中楊萬里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你是怎么理解這兩句詩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作者按__________的順序寫了“我們”游普陀山的所見所感,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