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離騷木蘭范文

離騷木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離騷木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離騷木蘭范文

1、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從,更壹志兮。——《九章·桔頌》

2、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九章·涉扛》

3、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九章·涉江》

4、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

5、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6、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

7、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

8、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九章·涉江》

9、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10、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偶然作》

1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12、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九章·哀郢》

13、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九歌·國殤》

1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15、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17、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18、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離騷》

19、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離騷》

20、青云農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九歌·東君》

21、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備之不立。——《離騷》

2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23、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

24、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九歌·國殤》

25、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九章》

2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27、舊故以想象兮,長太息而掩涕。——《遠游》

28、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卜居》

29、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章·橘頌》

30、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卜居》

31、船客與而不進兮,淹回木而凝滯。——《九章·涉江》

第2篇:離騷木蘭范文

關鍵詞:《離騷》,感官性,藝術形象

文學作品大都是以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詞尤其如此。“哲學科學都側重理,文學和其他藝術都側重象”。“在哲學科學中,理是從水提煉出來的鹽,可以獨立;在文藝中,理是水所溶解的即水即鹽,不能分開。文藝是一種‘象教’,它訴諸人類最基本、最原始而最普遍的感官機能,所以它的力量與影響永遠比哲學科學深厚廣大。”[2]P263屈原雖然沒有把這種理論流傳后世,但他的作品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屈原辭向來給人以富麗堂皇、奇妙幻彩的印象,其實就象朱光潛所說:“所謂‘色’并不專指顏色,凡是感官所接觸的,分為聲、色、臭、味、觸、合為完整形體或境界,都包含在內……‘色’可以說就是具體意象或形象。”[2]P262讀屈原詩就像近距離看一出唯美的舞臺劇。這種印象正是通過詩人精心刻畫的感官性藝術形象傳遞出來的,這些形象把我們全身都調動起來,物喜而喜,物悲而悲。所謂形象就是人的眼、耳、鼻、口、身所能感覺到的物質的形態與特征。只有通過這些感性的刺激讀者才能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才能體會美的升華。屈騷通過感官性的刺激使作品達到泌人肺腑、溝通心靈的程度。

第一、視覺形象。視覺形象所展現的是物質的形狀、色彩、高低、遠近。由于物質的形狀、色彩、高低、遠近相對比較穩定,便于觀察,易于表現,所以視覺形象在各類形象中是被詩人用得最多的成分。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充分表現了視覺形象帶給人們的真情實感。人類的眼睛能涉及的總是最直接、最廣泛的,屈原辭所展現的視覺形象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僅使歷代文人為之神魂顛倒,而且也吸引了歷代研究者目光和興趣,對后代詩作者的影響也非常深廣。比如在《離騷》中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藝術世界。里面有繁花似錦,也有草枯葉衰,有美人如玉,也有遲暮潦倒,作者通過這些視覺上的藝術形象表達自己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像“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3]這兩句就展現一個全身被香草鮮花所包圍的主人公形象,承上文的高貴身世,接下文的自修潔身。

作者視覺形象運用最具感染效果的,就是主人公形象的自我刻畫。“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我們眼前分明展現出一位身著長袍,戴著高冠,腰佩長劍面目深沉的悲情主人公的形象。作者用高超的技巧為自己做了一幅自畫象:荷、芙蓉都是出淤泥而不染代表著圣潔與崇高的品質,很多人用此來自比,但從沒有人像屈原這樣把“芰荷”“芙蓉”做成衣服,給人直觀的視覺效果,印象直達心靈深處。而“岌岌”“陸離”則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桀驁不群,試問千古以來誰的帽子能達到“岌岌”,誰的佩劍可以“陸離”。作者正是獨具匠心地通過這種“奇裝異服”式的視覺效果,讓人情不自禁要對主人公做一翻深入的了解。這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行為藝術吧,個性化到了極至。

第二、嗅覺形象。嗅覺當然是指氣味而言了,嗅覺形象就指通過氣味的描寫來塑造形象,讓讀者在閱讀作品中這些特殊的描寫時,體味到作者蘊含在這些嗅覺形象中的深層含義。如果說“美人”是視覺形象的代表,那么“香草”形象就屬嗅覺形象類別,這里我們就不得不贊美屈原不可思議語言駕馭能力,他所創作的香草美人形象不僅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空間,而且澤被后世非一代也。中國文學史上關注花草的作家很多,但沒有比屈原更執著于香花香草的,也沒有哪一個象屈原一樣開創了一個全新藝術空間。

在《離騷》用來象征明君賢臣的香草有17種,包括:江離、芷(辟芷、芳芷、)、蘭(秋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荃、蕙、留夷、揭車、杜衡、菊、薜荔、胡繩、椒、荷(芙蓉)。這些香草有的是以裝飾品出現在詩人服飾上,有的是出現在飲食當中,有的是詩人在表現自己內心高潔不愿與小人為伍而與惡草的對比中出現。《離騷》這首抒情長詩,呈現給我們的就是一個用香草裝飾的一個奇香異域,全詩都沒有直抒胸臆地描寫作者生存環境和悲苦的心情,而是先帶領大家進入一個奇香異草的環境里,先是用“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來表明自己的高潔,然后是“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到處彌漫著奇木香草味道的理想世界,我們在這個理想的世界里看到渴望的明君賢臣,這里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奸佞小人。然而理想終究是理想,作者還是被痛苦的現實驚醒“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我們已經清楚地聞到香味漸淡,被熏人的茅和蕭艾代替,不禁要四處尋望被奇香包圍的理想世界哪里去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是因為“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作者悲痛地陳述了現實的善變“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和自己的忠貞“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芳草不可信,作者用香玉來自喻。劉獻廷《離騷經講錄》的解釋與眾人不一:“古人所佩,大抵皆玉,蓋取玉之堅貞潤澤,以表其內德也。然玉只能受己,不能及物,故又于聲色臭味中取其香者以為之佩。蓋美色,美聲亦俱能美己,不能及物,惟香非特美在于己,并可以薰不香之物變而為香。當屈子立志之日,豈為獨善一身、只完一己之事己哉!直欲使香澤遍薰天下,與天下之人,共處于芝蘭之室也。”[4]P33

《離騷》篇只是寫藝術世界里香氣由盛到衰,由這種氣味上的變化讓讀者自己去領悟其中愛美憎惡的鮮明的情感立場和九死未悔的求索精神。宋代吳仁杰《離騷草木疏?跋》:“蓀、芙蓉以下凡四十又四種,猶青史氏忠義獨行之有全傳也。”屈原吟哦花草,馨香透于紙背。花草意象的選擇寄寓著屈原獨特的心理特征和悲劇命運。[5]P663在中國文化史上,屈原和他的作品以其悲壯激越的情感和奇香異彩的意象大大地沖擊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成為中國人的心目中的另外一種意義象征。單是他的悲劇意識,就已經使他在普遍認為缺乏悲劇意識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地位,而他那種深刻的悲劇意識的表現是和一組意象的反復出現分不開的,那就是:“香草”[6]P28在香氣中展望理想,希望人們能理解自己,使自己明志于天下。

第三、味覺形象。《說文解字》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中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7]P152“羊大則美”這體現了古老中華民族對美的詮釋,我們都是從味覺上去體味美,那屈原辭怎么可能放過味覺形象呢!“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蘭、秋菊都是香草,香氣可以讓神清氣爽,一餐、一飲又讓人覺得一肌清泉直入喉嚨,頓覺幽香泌入心脾,這里不僅彰顯了作者“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與不群,使主人公不卑不亢的形象更加明朗。《離騷》中寫味覺形象的詩句不是很多,除上述兩句外,還有就是求女前的兩句“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以為”我們可以看出,與味覺形象不同,這兩處都是在寫作者的自我修養,寫了自己渴望找到理想中的生存環境從不放棄自潔。這里也表明了作者的高明之處,因為味覺不是大家能同時體會的,不能廣而播之,從而用在自我修養上,更具合理性。在屈原其他作品中,味覺形象的描寫也是隨處可見的如《東皇太一》中“惠肴蒸兮蘭藉,奠桂灑兮椒漿”等。這些味覺形象情感色彩雖然不象《離騷》表現的那么強烈,但也從一個方面表現屈原超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獨特的審美感覺。

此外,屈騷中聽覺和觸覺形象的描寫也時有表現。所信者聽也,聲音可以讓藝術形象更加真切起來。如《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里是從聲音的角度入手從側面描寫一個仰天長嘆,心懷社稷的君子形象,這一聲嘆息,讓聽者悲從中來,使主角形象更加豐滿逼真。我們聽到作者對現實的嘆息與眼見到的相比,更能體會到主角的倍感無奈無的內心世界。再如“揚云霓之藹兮,鳴玉鸞之啾啾”使一幅行車圖栩栩如生起來。屈原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現從聽覺角度來細膩刻畫作品形象,如《東皇太一》“揚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從側面烘托東皇太一的華貴。至于觸覺形象方面,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觸覺形象是指人的身體接觸物質后所產生的冷與熱、軟件與硬、光滑與粗糙、干燥與潮濕之類的印象。[8]P12它“傳達了對于所描繪的對象的情緒的反應”。[9]P50與其他形象相比,屈原作品觸覺形象描寫相對少一些,但也不失為經典。如《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茹”指柔軟的意思,用柔軟的蕙草擦試眼淚也是屈原的獨創,柔軟的蕙草還屈原以芳香,但不能承受他生命之輕,淚水還是浪浪沾襟,掩不住的淚水代表了詩人難以按捺的悲憤。“敘情怨,則郁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10]P51。

詩歌的特點就是抒發感情,而一種難以名狀的感情是抽象的不具體的,不是一種感官所能完全觸及的,往往需要各種感官綜合并用才能使形象具體化,屈原把眼耳口鼻身的感覺運用到了極至。我們在品讀詩作時,仿佛置身于一個色彩絢麗,美妙奇幻的童話世界里,跟隨主人公一同體味辛酸苦辣。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想象總是那樣豐富多彩,浪漫不羈;官能感觸是那樣的強烈鮮明,繽紛五彩;而情感又是那樣的熾烈頑強,高昂執著……”[11]P331屈騷體現著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詩書畫一體的內在要求,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形式,契合了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和創造追求,真正做到了“心靈的自由想象與情感的語言思維”[12]P144的絕對統一,這些作品形象而深刻地表現了“真善美”的價值取向,使讀者在閱讀中享受美的感覺從而達到心靈凈化和情感的升華。(作者單位:開封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全集?詩與感覺(第2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具體與抽象(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3][宋]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游國恩.離騷纂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呂菊.屈原的香草之戀[J].西江大學學報,2000,21卷4期.

[6]阮艷萍.“香草”意象在屈原悲劇意識表現中的置換變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34卷2期.

[7]王貴元.說文解字校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8]徐有富.詩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9][美]H?帕克.美學原理[M].張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郭晉稀.文心雕龍注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

第3篇:離騷木蘭范文

――題記

雨后天晴,我佇立在那被雨水滋潤得愈發玉潔冰清的木蘭花下。那潔白的花瓣被雨水浸得發脹,幾朵偶爾被風兒吹散的純潔花瓣將黑黑的土地染上了白色。又是一年木蘭花開時,我卻只能獨賞此景,似乎連這美景都帶著些凄涼或哀怨的意味。

看著這滿眼的容不得一絲雜色的純潔木蘭花,我的思緒不禁隨風兒飄到那一年,依舊是木蘭花綻放之時,我的身邊還有你的陪伴。

空氣中的淡淡木蘭花香和著少許青草味,好似那年嗅到的味道一樣,氤氳著,又那么朦朦朧朧,讓我辨不清這是回憶還是現實。耳邊響起我清脆如鈴的笑聲:“咯咯咯,阿婆,阿婆,這是什么花啊?”那時的我攀在阿婆手臂上的小手仿佛一棵小小的木蘭樹苗,用根須緊緊地抓牢她賴以生存的土壤。阿婆只好放下手中的針和線,輕輕攬過我,將我抱起放在那張年歲已比我還大的木椅上。

阿婆總是喜歡搬起這把沉淀著歲月的木椅,坐在家門前那棵木蘭樹下,專心致志地做著針線活。從初春到盛夏,從立秋到早冬,從朵朵木蘭花開到簌簌木蘭花落。她就只是那么靜靜地坐在花下。年幼的我并不知曉如何用語言去描繪這一幅美麗的畫卷,我只覺得這一刻天地間仿佛唯有這盛開的木蘭花和衣著樸素的阿婆。

記憶里,江南的梅雨天氣總是讓空氣中彌漫著一層濕漉漉、靜悄悄的青黛色霧靄。家門前,一叢綠樹被染得濃陰如墨。朦朧的墨綠中,清晰地閃著點點木蘭花瓣的雪白顏色,宛如一闋厚重、平和的弦樂聲中跳出一管清脆活躍的笛聲,給雨后空朗的午后增添了不少生氣。阿婆的面容在木蘭花的映襯下愈發美好干凈,仿佛連時間也停下腳步靜靜欣賞著美景。

阿婆只是個農家的老婆婆,大字不識一個,但阿婆的繡品卻是小有名氣。阿婆穿針引線,仿佛一只靈巧的蝴蝶輕盈地在花叢中飛舞著,直取那最香甜的花蜜。我以為阿婆最愛的是她的針和線,卻從未發現她到底渴望著什么。那時,我總是在一旁,逗一只蛐蛐,抓一只蟲子,遛一只螞蚱。那時的我還不知外婆頭頂的花是什么花,“阿婆,這是什么花呢,那么好看啊?”我手指著那簇木蘭花。阿婆輕輕地笑著,臉上的皺紋調皮地推擠著。阿婆將我攬在懷里,撫摸著我的額頭對我說:“丫丫,這是木蘭花。”當時我不知道木蘭花代表著什么。我只是揚起面龐說:“阿婆,你知道的真多呢。”我感受到阿婆的懷抱緊了緊,卻未留意到阿婆眼底淡淡的難過與不甘:“丫丫以后要好好學習呀,就可以知道很多很多知識了,還要和阿婆講呢。”我重重地點頭。

歲月在流逝,我終于知道了木蘭花的學名、習性、花語。還未等我回去告訴阿婆,阿婆就已經永遠地離開我了。那一年,木蘭花凋謝了,我的眼淚也被歲月塵封了,卻又在這年木蘭花開時被挖掘出來。我緊緊攥著阿婆的最后一件繡品,這也是她留給我的唯一遺物,上面只有歪歪扭扭的四個字――“好好學習”。我想到媽媽無意間說的:“阿婆小時候家里窮,但特別想上學,可為了供家里小的讀書,就從沒有踏入過學校一步。”阿婆在家里最貧窮的時候供起家里每個孩子的學業,我終于明白了阿婆那時的難過和不甘來源于哪里。我不知道外婆為了這四個字請教了多少人,這四個字對我來說再簡單不過,但對身為文盲的她來說也許是天書。我從未注意過當我寫作業時她那渴望的表情,我生生忽略了她拿著報紙卻只能讓我讀給她聽的目光。我以為她只是個會認真完成每一件繡品的老人。又有多少農村的老人像阿婆一樣,早早地挑起家里的擔子,離開學校甚至沒上過學,卻還是要讓自己的子女受教育?他們都值得我們敬佩。

又是一年木蘭花開時,我久久佇立在木蘭花下。忽然想起那年木蘭花開時,我問阿婆為何喜歡木蘭花時,阿婆在花下淡淡地笑著說:“因為我只認識木蘭花。”

她不知道《離騷》里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她不知道木蘭花的花語是高尚的靈魂,一如她一般。

我在這年的木蘭花下,似乎看到那年阿婆的臉。那張已被歲月刻下痕跡的臉淡淡地微笑著,還有她高貴的靈魂在木蘭花下熠熠生輝。

(指導老師:王 強)

第4篇:離騷木蘭范文

淑容,亭亭玉立,頭稍低,像一個羞澀的小姑娘;那盆紅色的,也別有情致,小巧玲瓏,清新俊俏,又微微仰面,有些得意的神色……

雖然沒有茉莉的芳香,沒有玫瑰的引人注目,卻有自己特殊的美。 它美,不只美在外表,更美在它的奉獻上。他的花瓣可以制成茶葉,清香宜人 ,而且還有藥用價值。

我喜歡的高風亮節,贊美它的不畏嚴寒,欣賞它那頂風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爭艷,敢于風霜搏斗,它的勇氣更令我深深折服。

第5篇:離騷木蘭范文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五日》(選一)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月五日》 梅 堯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五絲》(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念奴嬌》(宋) 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宋) 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花心動》(宋)史浩

槐夏陰濃,筍成竿、紅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寶觥交勸殷勤愿,把玉腕、彩絲雙結。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此意憑誰向說。紛兩岸,游人強生區別。勝負既分,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到頭都是強陽氣,初不悟、本無生滅。見破底,何須更求指訣。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宋)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第6篇:離騷木蘭范文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 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野菊》閱讀題目

(1)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2分)

(2)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

(3)尾聯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野菊》閱讀答案

1.[答案] (1)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自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

(2)修辭:對偶,借代。煉字:“逢”“忙”等。色彩:“碧”與“黃”映襯。情感:喜愛之情。

(3)采菊東籬下。率性自然、超凡脫俗。

《野菊》閱讀譯文

不給文人騷客做干糧,更不肯隨流俗在重陽節被俗人賞識。正因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為無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時分,在綠色的半山腰中與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黃的野菊。野也許會冷笑那些家養的,因為家菊們竟然向陶淵明尋求恩寵。

《野菊》閱讀賞析

野是似菊而小的黃色小花,與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詩人卻給了它詩情畫意,讓它在詩壇上占一席之位。

詩的前半用先抑后揚的筆法寫。“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陽有賞菊的習俗,兩句寫野菊在世默默無聞,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壇,更未受世俗鐘愛。“況”字使次句的語氣緊連首句,有更進一層的意思。

“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兩句,既寫形態又寫精神,對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動的描繪。“在野”與“在庭”相對。因不為人賞識,便任其在野自生自滅。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著意栽培。這也許是野菊的憾事,但詩人卻把這看成是快事,因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縛剪裁與觀菊者的諸多采摘,即不受人們的干擾,因而顯得幽閑自若,別有豐彩。以至于詩人面對著它,“任是無情也動心”,情不自禁地要采來觀賞——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半山碧”寫出野菊生長、繁衍的旺盛,也表現野菊的生活環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寫時間,“便忙”寫情狀。詩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該忙于歸宿,但山中野菊的豐姿與妙香,逗得詩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來加以觀賞,詩寫至此,已流露出對野菊的濃厚興趣,而尾聯更以寫野的自豪感來進一步表達對它的贊美: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第7篇:離騷木蘭范文

,別名鞠,又有黃花、節花、九花、金蓉之稱,屬菊科,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種植歷史。開放時間從農歷八月綿延至十一月,長達四個月之久。在深秋季節,寒風凜冽,萬花凋謝,紅衰翠減,惟獨秋菊獨具佳色,傲霜怒放,高潔雅麗,給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機。我國是的故鄉,品種繁多,萬紫千紅,其中名貴者達130多種。

食用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記載。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詳細地敘述了的食用:“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神農本草經》亦有“服之能輕身耐勞”之說。

能做出各種精美的食品和佳肴。入肴,食法很多,花隨人意,涼拌,炒食,做餡,入羹,制餅,釀酒,做糕,煮粥,等等,葷素均宜,鮮美可口。廣東中山市小欖鎮,食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每年一到金風送爽、落英繽紛的季節,小欖鎮餐館和居民家里都操辦“宴”。“宴”上的飲料是酒、茶,菜肴有魚丸、雀巢、炒蛋、肉片、臘肉、火鍋、肉丸等,點心有糕、卷、湯圓等。

在重陽時節,我國素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時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我國釀制的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酒。清代乾隆年間,民間又在酒中加入了多種草藥,制作方法為:用甘煎汁,用酒曲、糯米釀酒,或加入地黃、當歸、枸杞等諸藥,其效更佳,此酒當時被列為“貢酒”,供皇帝享用。在山東滕縣、臨沂、日照等地,至今仍有在重陽時節用釀酒的習俗,當地有句民謠說:“九月九,九重陽,釀酒滿街香,養肝除熱又明目,常飲得健康。”

第8篇:離騷木蘭范文

【關鍵詞】屈原;莊子;楚文化;道家;悲劇

莊子與屈原,是中國哲學史與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巨星。他們同時出現于戰國時代,莊翼,哲詩輝映,代表了我們民族在思辨與審美領域中達到的高峰。然而簡單的用哲學和文學分別來概括二人的成就是不科學的。莊子是思想家,卻有著詩人的氣質,他是將認知與審美融為一體的哲人。一部探討哲理的《莊子》,卻充滿了藝術的想象和濃郁的抒情。

屈原則恰恰相反,他是詩人,卻也有著深邃的哲學思想。他的詩篇也都蘊含了一種哲學意識,表現出詩人對自然、歷史、人生的思考。屈原既是詩人,又是哲人。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楚辭》的出現,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詩歌藝術的范疇,而達到了整個楚地文化的領域。

他們同為楚國人,都是在荊楚文化土壤上成長起來的,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可比性。本文試從文化背景、道家人格、悲劇情懷三個方面,嘗試論述兩者之間的共通之處。

一、楚文化孕育下的文化精靈

楚國地處遠離中原發達地區的長江流域,這里崇山峻嶺,荊棘叢生,生活在地處蠻夷多族雜居的獨立宗國,楚人長久地保留著“鬼神”觀念,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許多地方卻還保留著殷商以來巫風巫俗的原始遺留。在以巫為主要內容的宗教狂熱中,楚民形成了無拘無束,保持著自由、開放的天性。

楚文化內涵豐富,有著明顯的神性特征。原始宗教和濃厚的巫筮之風是楚國文化發展的背景內容之一。楚辭和哲學等是楚文化的主要內容,也是主要載體,它們都集中地體現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義精神風貌,形成了一種整體的綜合的浪漫主義藝術和美學風格。正是在這種浩大、神秘的文化感染下,才有《楚辭》、《莊子》的產生和存在。

楚文化中的巫術文化對屈原的影響深遠可見一斑。正如上文所言,在以巫為主要內容的宗教狂熱中,楚民無拘無束,保持著自由、開放的天性是屈原最熟知和了解的。屈原所有作品中都有分量很重的巫風巫俗內容,《九歌》則更是屈原“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而創作的一組祭祀神鬼用的樂歌。從屈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屈原對楚國狂熱宗教接受和對楚民無拘無束,保持著自由、開放的天性的肯定和熱愛。

莊子思想的神秘性受到了上古巫風的影響,更有土生土長的楚文化的培養,所以,《莊子》中處處體現了其特有的神秘色彩。其中有許多的神異人和物。這是楚文化對莊子影響的深層表現。莊子是一個極力主張尊重、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詩人和哲學家,他厭倦污濁黑暗的現實,“以為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一顆偉大的心靈,雖然出自污泥,但一塵不染,表現出尊重自我,不為世俗功名利祿所動的偉大人格風范。

屈原一生積極追求理想,保持孤芳高潔的美操。他自道:“鶩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寧磕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錚錚之言,骨氣奇高。他還常常借香花美草、高冠長劍和精潔的飲食來象征自己品格高雅芬芳,不與群小合污的美德。他:“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制艾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棵兮,唯昭質其猶未虧。”仿佛一個不食人間煙火,遠超世俗的神靈圣士。

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有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通過一系列作品,各自塑造了自己偉岸高潔的形象,處處可以感受到偉大人格的存在和律動,這在北方文學中難以尋覓。

二、道家人格的體現

在山間水泊中孕育的幽遠復雜而浪漫的道家文化幾乎同楚國相伴相生。并與巫俗文化蘊涵的神秘意識有割扯不斷的聯系。道家起源于楚,道家文化在楚獨盛也是很自然的事。楚地多隱士,這可能與道家觀念的影響密不可分。

莊子追求遺世獨立,追求獨立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是道家文化發展中里程碑似的人物;屈原更用他那峻美純潔、傲岸不屈的人格為楚人樹立了一面充滿人格魅力的大旗,同樣是道家人格的典范。

道家獨盛于楚,道家思想彌漫于楚,乃是很自然的事。在這種文化思想土坡中成長起來的屈原,必然受到道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影響和熏陶。

莊子不滿現實,抨擊時弊,尋求隱居遺世的道路,追求內心的平和與精神上的自由。其思維方式富于縱橫馳騁、態肆的想象。屈原與莊子在文化上多有共同之處。當屈原追求擂家政治理想受挫被疏,憂憤不已,這就使屈原的思想同莊子蔑視孺家禮法,遺世獨立,追求個體人格的無限自由的道家思想有了某種相通之處。

莊子和屈原道家人格鮮明的體現在他們所創造出的一系列奇瑰絢麗的神仙意象上。

《莊子·逍遙游》說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又說:“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在有》)。莊子講的是服氣修煉,精神絕對自由,長生久視之士,也是莊子追求的人格理想。屈原在作品中多次表達了相同的思想,“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涉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棍秋菊之落英”、“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糜以為帳。為余架飛龍兮,雜瑤象以為本”(《離騷》)。從這里可以發現,屈原深受追求個體人格自由的道家思想影響。

第9篇:離騷木蘭范文

問題舉例:

1.《傷仲永》

在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中,對"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中"泯"字的解釋,把"泯"解釋成了"完全"。而對全句的翻譯則為:"才能完全消失,如同常人。"然而"泯",在古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消失",并沒有"完全"的意思。而且結合全句及全文的意思,作者要強調的是仲永才能的消失,"然"在此處可以翻譯為"......的樣子",按課文注釋中對"泯"字的解釋,"泯然"應解釋為"完全的樣子"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因此,"泯"只能解釋成"消失"不能解釋成"完全"。

同樣在本文中,把"賢于材人"的"賢"解釋成了"勝過、超過",其實"勝過、超過"應是"賢于"二字的合解。單獨的"賢"應是形容詞。

2.《木蘭詩》

在《木蘭詩》一文中,對"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中"思"和"憶"的注解。課文注釋為:"何所思:想什么。""憶:思念。"這樣的注解過于膚淺,且使整個意思顯得嗦、含混。這四句詩用了兩個復沓手法。前兩句是父母所問:女兒啊,你嘆息什么?是不是有了兒女心事了?后兩句是木蘭回答:爺娘啊,女兒可不是有什么兒女心事啦。"在這種鋪墊的基礎上,自然引出了下文寫木蘭的嘆息,突出了木蘭"昨夜見軍帖"、為父年邁弟年幼而自己身為女子而嘆息,為能不能替父從軍而憂慮了。基于上述考慮,這兩個詞的注解,應該是:"思、憶:同義,指男女情愛之事。"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一句,很多年來不少人大都按語文課本的注釋講解為:"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它們既然容易辨認,但聯系下文"雙兔傍地走,安能辯我是雌雄?"豈不顯得互相矛盾?實際上這里作者為了簡練含蓄采用互文的手法,雄兔舉腳撲朔而雙眼迷離;雌兔雙眼迷離而舉腳撲朔,意思是雄兔和雌兔腳都撲朔,眼都迷離。正因為如此,所以兩兔跑著的時候就分不出雄雌來。

3.《桃花源記》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中,"落英繽紛"中"落英"一詞,書下的注釋為"落花。一說,初開的花。""意象"的概念萌生于漢代,發展于晉代,是說內在的抽象的心意(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外在的具體的物象(象)來表達。《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作者借這一虛構的美景來委婉曲折地展示作者的美好理想。作為詩文大家,陶淵明截取的生活景象不可能是頹廢傷感的"落花",而應是蘊含美好的初蕾,即"初開的花",這才吻合作者的心境,以"象"達"意"。且已有研究者指出,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中的"落英",它的意思是初始的也即剛綻開的鮮嫩。因此,應將"落英"一詞的書下注釋改為"初開的花。一說,落花。"

4.《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一文中,"曾不吝情去留"一句,書下注釋對"吝情"的解釋是"舍不得",此說一是沒解釋清楚"吝"的意思,二是和全句也不諧調。如將"吝"解釋為"感到為難",卻很好。"吝情"是"感到難為情"之意,"不吝情"是"不感到難為情"。全句應是省略句"曾不吝情(于)去留","去"是離開;"留"是留下、留宿。去留,是偏義詞,意思是去,離開。全句的意思是"對離開一點也不感到難為情",來表現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5.《岳陽樓記》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文中,"浮光躍金"一句,書下注釋為"波動的光閃著金色。"把"金"理解為"金色"。從表達的角度看,"浮光躍金"與"靜影沉璧"是一組對偶句,"金"與"璧"詞性應相同,該是名詞。"靜影沉璧"是比喻句,是"靜影如沉璧",那么"浮光躍金"也應是比喻句,是"浮光如躍金"之意。不論從具體語言環境還是生活實際,"金"應理解為"金子","浮光躍金"應注釋為"水面上浮動的月光像躍動在湖面的金子"

再如,本文中"岸芷汀蘭"一句,書下的注釋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這句話運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這類句子,在內容上前后互相補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翻譯時,應前后句互為補充,否則就把意思理解錯了。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里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同理,"岸芷汀蘭"的"岸"不僅有"芷",也有"蘭";"汀"不僅有"蘭",還有"芷"。全句的注釋應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蘭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xxx欧美| 怡红院老首页主页入口 | 日韩一级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 三级a黄 | 久色国产| 91 久久 | 欧美精品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一区| 中文偷拍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在线视频 | 黄色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亚洲午夜 | 成年人在线网站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久久久 |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 一级aaa级毛片午夜在线播放 | 美女操男人 | 国产一级精品高清一级毛片 | 日本在线观看不卡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7777 | 成人一级网站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欧美日本一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鸭王 一级做a爰全过程免费视频毛片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噜噜噜 | 太平公主三级dvd |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精品久久玖玖玖玖 | 国产欧美精品三区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第一页不卡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国产精品午夜性视频 | 国产性较精品视频免费 |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