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生產質量控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產質量控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產質量控制

第1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ol problems of production process quality of enterprise, gives th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process control system.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enterprise product quality control.

關鍵詞: 企業;產品;生產質量;控制

Key words: enterprise;product;production quality;control

中圖分類號:F2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4-0161-02

0 引言

企業的產品質量既反映了企業工藝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條件。質量管理就是如何消除和解決威脅企業質量及生存的缺點、障礙等問題。本文主要是從質量控制使用的測量和統計手段進行相關研究。

1 產品質量管理系統與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

以產品為基準的產品數據管理,是以數據庫計算機網絡通信能力與管理能力為依托,對產品各個階段文件與數據實行控制與管理的能力,直到生命周期結束為止。產品數據管理將完成過程集成、信息集成與功能集成的實現,CAX系統集成的運行包括的集成對象有CAD/CAPP/CAMM等。數據管理系統集成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信息集成,是實現產品信息正確的基礎途徑,使企業信息孤島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完成了產品信息的高效轉換與共享。第二個層次功能集成,指的是將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一個平臺上,是以信息集成為基礎,使這個系統成為有機的一體。第三個層次是過程集成,作為過程集成的數據管理系統是過程集成,同時也是最高的層次,能夠讓企業實現互相支持、作用的效果,通過整個過程的控制,完成企業的戰略目標。企業產品開發的整個過程周期都能通過產品數據系統集成框架完成,在生命周期內每個階段以及設計、制造、運動、管理等信息以及過程的集成,對于企業生產產品的過程都能夠通過產品數據管理這個平臺支持完成。

產品數據管理系統不僅可以對生產過程進行管理,而且能夠將產品生產所有相關數據進行有效管理。管理過程方面,產品數據管理是由單一管理向管理多元化發展的過程,協同性對于全方位的解決方案而言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產品數據管理提供的控制功能,我們進行了分類:

①文檔流控制。產品數據管理的主要功能在電子文檔中得到了體現,通過文檔的自動傳遞,實現對文檔流的管理,生成、匯集、流轉與全面管理幾個方面反映了其功能。②工作流控制。任務流信息傳遞現實載體與基層工作,作為最基本的核心內容與特征即工作流控制,產品數據管理為工作流工作提供管理模塊,在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內,通過管理活動之間的數據流向對生產全過程以及跟蹤事務進行跟蹤。③任務流控制。以任務為中心,從實際生產出發,對產品生產全過程進行動態調度,其不同于工作流,主要區別在于任務之間的調度與協同,任務流的監控完成任務的監控與運行,最終完成產品生產過程的運行與監控。

現如今,產品數據管理的功能日趨豐富,在對產品生產的過程的控制方面也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在柔性、繼承性、開放性與跨平臺性等幾個方面研究,主流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已經發展了巨大的改革。

2 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模型

在實現產品生產過程質量的控制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就是建立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模型。產品生產過程中質量模型的質量指標的建立,是控制產品生產過程的關鍵所在,通過在線軟測量形成閉環,完成生產產品過程的控制。

產品生產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其通過非線性的特征,實現對產品生產過程的控制,針對非線性映射通過BP神經網絡可以任意逼近的特點,利用質量在線軟測量完成了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控制。神經網絡的特點作為產品生產過程控制的基礎,建立了一個生產產品過程質量型,影響產品生產過程的擾動變量與操作變量,產品生產過程性能指標要求,通過生產過程的質量標準,也就是關鍵輸入變量的確定,是首先需要確定的變量。第二步就是網絡結構的確定也就是隱含層數的確定與各層節點數的確定,網絡結構確定指的是BP神經網絡的確定,通常情況下神經網絡采取三層結構,適當的隱層節點數,一個節點數。實現BP神經網的訓練主要是通過輸入的實際數據與實際的輸出數據,是以BP神經網絡生產產品過程為基準獲取質量模型,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該模型的實踐與應用不斷改革與進步,最終符合并達到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要求。

3 產品質量過程控制系統結構

3.1 系統結構 企業產品生產制造的過程以產品質量模型為基準,通過一個閉環質量控制系統,完成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即為產品生產過程,這個閉環質量控制系統是通過質量模型在線測量,以產品數據系統集成為依托,最終形成閉環反饋。對產品生產過程質量的不斷修正與控制,是利用質量控制器完成與實現的,最終滿足產品質量的要求與期望。產品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系統是由產品數據控制系統集成、質量控制器與質量模型組成的。企業產品數據控制系統是以集成為基礎,質量控制器為核心,企業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模型為依托,最終形成企業生產產品質量控制。

3.2 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器 以產品質量指標為依據的質量控制器,實際質量指標與產品期望質量指標組成質量控制器。實現產品質量的控制是以適當的算法為依據,按照企業產品生產質量控制的特點與要求,實現質量的控制。

3.3 產品生產過程當中質量控制的實現 ①對產品生產過程質量可控制的過程進行仔細分析與研究,最終發現,性能要求在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過程中是影響產品生產過程的干擾變量與操作變量,其中質量因素直接關系到了生產產品質量的控制,其中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指標也是極為重要的環節。②利用BP神經網絡的特點,確定BP神經網絡結構,以BP神經網絡為依托對相關數據進行訓練,通過一個動態形式的模型,完成BP神經網絡的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模型,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控制,通過這個動態模型進行不斷的修改與進步,最終達到我們對產品生產質量控制的期望與要求。③以產品生產過程當中的質量控制器與質量模型為依托,建立一個生產產品質量控制的體系,設計對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由于產品質量要求與系統性能特點,利用質量控制器為工具,最終實現產品生產質量控制過程的質量控制。

4 結語

通過產品生產過程當中質量控制與質量模型的建立,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利用產品生產過程單軸的質量模型建立,以及在建立模型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得出產品生產過程當中質量控制系統結構,研究和探討了制造業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及其實現過程,為實現制造業產品生產過程閉環質量控制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楊香品.中美產品質量監管比較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2]李瓊娟.以產品質量為核心的食品行業社會責任會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3.

[3]孫志國.我國產品質量監管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6.

第2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水泥;生產過程;質量控制

水泥作為一種主要的建筑材料,其應用范圍具有廣泛性以及普遍性,對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以及建筑施工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以及價值。保證水泥質量是保證建筑建設質量的前提。在水泥生產的過程中,其生產工藝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包括石灰石原料的開采、破碎、原料預均化、配料、生料粉磨、熟料煅燒、水泥制成、儲存、包裝等多種工序。并且在進行這一系列工序的過程中需要對材料進行多次的抽樣檢驗,對水泥材料的性狀進行詳細的分析,對每一道工序的完成效果進行嚴密的把關。下面將對水泥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工序的質量控制以及注意事項進行分析研究。

1 對進廠材料的質量進行控制

主要的進廠材料包括硅鋁質原料、石灰石以及燃料。這些都是在水泥生產過程中所用到的主要材料。由于水泥生產過程中,不同的企業或者是不同的建筑單位對水泥的質量要求不同,各種原材料的比例也不相同,通常在進行水泥生產之前,都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對硅鋁質原料、石灰石以及燃料進行質量檢測與控制,原材料的質量控制如果不到位會直接影響水泥生產過程中的另一個環節,即生料的質量,從而對整個水泥生產工藝產生不利的影響。在生產高標準的水泥的過程中,需要對水泥材料的質量進行高要求的質量控制,同時要保障水泥材料質量波動的范圍較小,以及保證水泥材料的性能的統一,盡量降低或者避免各個水泥材料之間的差異。對水泥材料的控制主要是通過水泥材料的供貨商、本廠質量部門以及檢測人員的檢測水平、自身素質等。因此,在水泥生產的過程中對水泥的基本材料進行質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選擇信譽以及材料質量良好的供貨商,對本廠質量控制部門的檢測水平以及檢測人員的自身素質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提高。另外,在進行水泥材料的煅燒過程中,注意控制煅燒技術控制以及水泥煅燒的質量。確保煅燒過程的標準化,避免出現由于水泥材料質量問題引起的煅燒窯內出現結蛋、結皮、結圈的現象,從而影響水泥的煅燒質量。

2 水泥原材料燃料的均化與控制

在進廠之前對水泥原材料的質量檢測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要想達到更好的對水泥質量的控制效果,就必須對進廠原材料燃料進行均化處理,避免出現水泥原材料質量波動較大的局面,影響水泥成品的質量。對水泥原材料燃料進行均化處理主要是對開采自不同礦點的原材料燃料進行均化處理,保證其質量的平穩。在復雜的水泥生產工藝中,對原材料燃料進行均化以后,需要依據不同的需求對水泥原材料進行不同的混合搭配,從而保障水泥質量的穩定性。對于水泥的原材料的選擇主要需要在考慮質量的基礎上,結合水泥原材料供應市場的價格波動狀況,考慮水泥原材料的經濟性。實現水泥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的最優化。

3 對生料的均化與控制

在水泥的生產過程中,對生料的均化以及控制具有重要性,且根據上文中的討論,在水泥生產過程中,水泥原材料的質量控制對水泥生料質量的影響較大。因此,在保證第一環節中對水泥質量控制的基礎上,對水泥生料的細度、化學成分、三率值等方面進行嚴密的質量控制,確保水泥生料具有均勻穩定的成分。相關的技術人員需要依據原材料以及配料方案,進行喂料秤的調節。促進各種原材料的搭配比例以及生料的化學成分的科學、合理性。在實際的質量控制過程中,通常由X-熒光分析儀在線控制來實現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對選粉機以及喂料量進行嚴格的控制,確保生料的細度符合工藝標準要求。在原料成分較為復雜的情況下,為了達到配料的要求,需要在熒光分析控制的基礎上加強對生料的均化處理。在新型干法水泥中,需要強調其生料均化庫的作用。

4 對熟料以及水泥質量的控制

在水泥生產的過程中,對熟料以及水泥質量的控制主要體現在對熟料的各項物理性能的檢測以及對其化學屬性的分析上。主要的分析與檢測指標包括凝結時間、強度、安定性、化學分析等。并且需要每天進行。對熟料的具體情況進行及時的全面的、熟悉的掌握,確保其各項成分與性能與控制標準要求相符。在對出磨的水泥進行質量控制的過程中主要需要對其三氧化硫、細度、入磨物料、混合材的含量等的配合比例進行嚴格的控制。通過每天對水泥進行試驗來確定石膏的最佳摻量。同時,通過對水泥的熟料質量、品種、混合材的性質等進行試驗來確定混合材的最佳摻入量。通過對水泥比例配合的一系列試驗,來確定最終達標的最佳配合比。

5 結語

綜上所述,水泥的生產對建筑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水泥作為一種主要的建筑材料對建筑建設質量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加上水泥生產過程的復雜性,對水泥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是促進建筑建設質量得以保障,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本文通過對水泥生產過程中的對進廠石灰石、硅鋁質原料、燃料的質量控制,對原、燃材料的均化、控制,對生料的均化與控制,對熟料和水泥質量的控制,這些環節的嚴密的質量控制,來實現水泥質量的保障與提高。

參考文獻

[1] 丁廉潔.水泥生料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J].中國建材科技,2013 (30).

[2] 李國勇.論水泥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J].科技資訊,2013(34).

第3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軋鋼;生產;質量控制

軋鋼企業生產產品的過程由多個子系統組成,為保證和提供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對軋鋼生產過程中的質量進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軋鋼生產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眾多。南京鋼鐵聯合公司棒材廠,在軋鋼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視質量控制,并取得了顯著成果,現結合該廠多年軋鋼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的工作實踐,對我國軋鋼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提出研究。

1 軋鋼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的重要作用

在現代化建設中,鋼鐵工業是國家基礎性的原材料工業,軋鋼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好壞,對我國經濟建設有著非常的重要作用。軋鋼企業生產產品質量好壞,是軋鋼企業的生命線,對軋鋼企業在激勵的競爭中,有著重要作用。加強軋鋼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對于改善軋鋼企業管理和經營、降低軋鋼生產過程中成本、提高軋鋼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是有效的途徑,也是軋鋼企業贏得國內外市場的關鍵;軋鋼企業生產出優質的鋼材,對保證人民財產和生命安全有著重要作用。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加強質量控制管理可降低企業的能源消耗,同時也可以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所以,加強軋鋼生產過程中生產產品的質量控制,將會使軋鋼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提高,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軋鋼企業生產產品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每一個環節過程中,加強產品質量的全面控制,需要通過控制產品生產過程的各種操作變量等,使其產品的質量達到標準要求,來改善和提高產品質量;可以大大降低產品的廢品率,提升產品合格率,同時達到降低成本,節約能源,降低生產消耗的目的。因此,利用先進的質量控制管理方法,對軋鋼工業的生產過程實施產品質量控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應用價值,具有巨大的潛在效益。隨著軋鋼生產過程的工藝更加先進,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管理,要貫穿軋鋼生產工序的每一個階段,這對質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2 軋鋼生產過程的分析研究

由于軋鋼生產過程是一個過程復雜的系統,其生產過程是由許多工序組成,一個合格的產品先要經過煉鐵、煉鋼,再進行連鑄,最后再通過熱軋、冷軋等工序。分析研究熱軋和冷軋的各個工序階段是非常重要的。

2.1 熱軋過程的工序階段

熱軋過程的工序階段,是將生產原料經過其加熱后再進行軋制的一種方式,目前,根據用戶的需要,一般軋制出的熱軋卷厚度在2~3毫米左右。熱軋過程的工序,一般由五部分組成,主要是板坯材料準備,板坯加熱后進行粗軋和精軋以及軋后的冷卻、卷取和精整等部分。

一是板坯準備工序階段。板坯準備階段,一般是將連鑄板坯作為熱軋工序的原材料,需要在對材料加熱前,將板坯的表面缺陷進行加工修理,特別對質量要求較高的產品,對于板坯部分局部進行清理、修磨和平整等工序。

二是板坯加熱工序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板坯加熱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計算機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軋鋼生產過程中,通過計算機自動控制程序應用到軋鋼加熱爐中,使加熱爐的燃燒、加熱以及板坯的加熱質量得到提高,板坯加熱工序階段,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是軋鋼生產的一大進步。

三是粗軋工序階段。在粗軋工序階段,由于薄板坯一類材料的特殊性質,在加工過程中,容易因二次氧化而生成氧化鐵皮,如果清理的不及時,由于高溫容易與軋輥接觸而損壞軋輥,同時澆注的速度小于軋制過程的速度,板材的表面質量會受到影響。所以在板材熱軋生產過程中,對除磷過程要高度重視。同時為了保證板坯的寬度,在粗軋前需要采用大立輥軋機對板坯進行軋邊,來提高板型的精度和材料的厚度。

四是精軋工序階段。精軋工序階段是鋼帶坯從粗軋機組出來后,輸送到精軋機進行軋制的一種方法。對于板坯進入精軋機之前,需要進行一些操作,比如用飛剪剪去頭部、尾部,采取測厚和測溫等手段,同時要采用高壓水噴嘴對板材進行除磷的過程,這樣通過前期處理才能進入精軋工序階段。在精軋工序階段精軋機架數越多,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就可以變得符號薄型條件。

五是軋后冷卻、卷取及精整工序階段。由于精軋機高速軋出的鋼帶,處于低壓層流冷卻裝置和輥道下邊的噴水冷卻裝置的雙重冷卻作用下,鋼帶的溫度驟降會很快,能夠在僅僅的幾秒鐘內,使溫度降到600左右,然后送去精整加工和卷取。卷取后的鋼帶卷被運往倉庫,根據材料的不同用途,再運往冷軋工序的原材料庫或者是繼續進行下一步精整加工。

2.2 冷軋過程的工序階段

根據用戶對鋼板材料要求的需要,有時熱軋后的鋼板帶厚度,不能滿足用戶要求的話,下一步工序還要經過繼續冷軋。冷軋工序是指在常溫狀態下,對熱連軋后的板材進行更加深度加工,雖然稱之為冷軋,但在冷軋加工的過程中,軋制力的作用使板材的溫度還會有所升高。

由于冷軋使板材其機械性能變差,硬度很高,要想恢復板材的機械性能,對板材要進行退火處理過程。冷軋工序的加工線比較分散。對于熱軋廠送來的鋼帶卷,需要進行一些的技術處理,要用鹽酸除去氧化膜。在進入冷軋機上,開卷機將鋼卷打開,然后將鋼帶引入五機架連軋機軋成薄帶卷。從五機架上出來的有不同規格的鋼帶卷,應根據用戶的不同要求來進行加工。

在冷軋過程中,目前采用了計算機控制,可以保證在活套中貯存了充足的帶鋼,使生產過程在前一卷尾和后一卷頭焊接的過程中仍然可以繼續進行軋制。全連續冷軋帶鋼軋機采用計算來控制軋制生產過程,可以實現在動態生產中改變產品規格,有效提高了帶材軋制精度和收得率。

3 軋鋼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3.1 加強軋鋼生產過程中,關鍵程序控制管理

軋鋼生產過程中,有70%的質量事故發生在更換槽孔、更換軋輥、更換品種時,主要質量問題是產品的外形尺寸和外形質量不合格,為了提高產品質量,對這一關鍵過程必須加強以下程序控制管理。

一是調整,調整工先觀察調整使上下成品機架軋輥槽孔對正,進出口導衛高低適中、左右合適。二是校樣,紅檢工根據軋輥直徑選擇合適長度的成品前機架料形加熱,保證軋出后樣品長度大于軋輥周長。三是測量,樣品鋼用水冷卻后進行測量,主要測量軋輥徑向尺寸,保證尺寸在國家標準范圍內。四是軋制一條鋼坯,軋制出成品后,取長度大于軋輥周長的周期樣品進行外形質量觀察和外形尺寸測量;同時認真填寫好記錄,質量不合格,調整工根據測量尺寸進行調整,再軋制一條鋼;直到調整到質量合格才允許進行連續禮制。五是軋制穩定后,紅檢工取長度為1米的成品進行稱重,參照負米重偏差控制要求控制負偏差。六是軋制穩定后,紅檢工定期取樣檢測,調整工定期檢測軋輥、導衛設備運行情況,及時合理更換損壞的導衛,把事故處理在萌芽狀態。

3.2 規范軋輥裝配流程,保證軋輥裝配質量

軋鋼車間按照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編制《軋鋼車間軋輥裝配作業文件》,要求軋輥裝配人員嚴格按照文件中的流程圖進行標準作業。標準作業可以解決生產中經常出現的以下問題。一是更換上線的軋輥孔型不合格,軋制出質量廢品;二是軸承與軋機端蓋摩擦引起軸承損壞,軋制出外形尺寸超標的成品;三是軋機壓下裝置轉動不靈活引起的產品外形尺寸超標;四是導衛安裝不合適導致孔型磨損引起成品來料尺寸厚薄;五是軋輥上下(左右)竄動引起的成品外形尺寸超標。

3.3 及時檢查鋼板軋制過程中,成形變化的處理工作

鋼板在軋制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麻點、裂紋、折疊、板材波浪、分層等成形方面變化,必須及時做好處理工作。

麻點的變化,是指在鋼板表面形成的局部或連續成片粗糙面,鋼板表面產生了鐵氧化物。一旦它們脫落以后,就會形成凹坑和痕跡,這些問題的出現,將會影響到鋼板質量。對于這些問題的出現,可以按不同材料,控制相關加熱溫度,控制燒嘴的火焰強度。

裂紋的變化,是指在鋼板表面形成形狀各異的裂紋,裂紋的出現將會破壞材料的力學性能,對鋼材質量產生危害。我們在鋼板軋制過程中,需要嚴格把握材料質量檢驗;確定適宜的軋制溫度,在鋼坯的加熱操作過程中,以防過熱和過燒。

折疊的變化,是指在軋制的鋼板上出現局部相互折合的雙層金屬,呈現出連續山峰、條狀等。在軋制過程中要控制軋鋼的拋出速度,下壓力要適當,免得機架輥相互撞擊,特別要避免死輥出現。

板材波浪的變化,是指出現的波浪形狀彎曲,使鋼板的平直性受到影響,板材波浪的變化有單側、雙側和中間波浪三種狀態。在軋制過程中,要及時的調配軋輥的凸度,使鋼板能夠均勻加熱,以確保熱凸度的穩定,改善軋輥的冷卻。

分層的變化,是指在在剪切斷面上出現出一條或多條平行的縫隙,鋼板厚度的連續性被破壞,使縫隙中產生雜物。在鋼板軋制過程中,要合理的控制軋鋼中的夾雜物數量和分布;制定合理的軋制工藝;制定合理的冶煉和連鑄工藝,減少鋼坯內的疏松、縮孔和裂紋等缺陷。

3.4 加強軋鋼生產中質量記錄,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軋鋼車間要嚴格按工藝流程,完善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質量控制和質量記錄。質量記錄員每天下班后質量記錄放在車間指定的地方,車間技術員及時收集、整理、分析。每月月初對上月的質量記錄進行系統的整理,對重要的記錄進行全面地分析。以每批次和規格分類,以主要設備為載體,從輕微生產事故、電器設備事故、機械設備事故、質量指標等方面對上月工作進行分析和總結。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逐項落實改進。把各種事故分類整理出來,找到導致生產效率低的根源、質量不合格品多的原因,及時進行改進。對軋鋼生產進度、成本消耗、各種經濟技術指標進行實時跟蹤和比較,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3.5 做好軋鋼生產過程分析,建立軋鋼生產過程質量模型

在軋鋼生產過程中,需要對軋鋼生產過程產品質量指標及其質量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生產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對生產過程中質量優化控制問題進行了分析,對軋鋼生產過程數據進行了篩選和樣本數據預處理,給出軋鋼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建模方法,并進行了實例仿真和分析。在建立軋鋼生產過程質量模型的基礎上,對其產品質量優化控制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確定軋鋼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優化控制方法,從而建立軋鋼生產過程的質量優化模型。

3.6 建立技術崗位職責,完善質量事故處理程序

軋鋼生產車間要按照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編制部門職能、崗位職責及人員能力要求作業文件,明確在生產線上關鍵崗位的職工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建立健全各種技術崗位職責。同時制定出軋鋼質量事故管理規定,明確質量事故是指由于違章操作、管理不善、設備故障等原因,導致產生一定數量的廢品或因產品質量問題,給用戶在使用中造成一定損失和影響的事件。生產過程中無論發生任何質量事故,必須及時向主管車間質量的領導匯報,說明質量事故是何種缺陷及產生原因,對相應的事故責任人,要給予批評教育,責任嚴重的要給予處罰。對沒有質量事故班組的關鍵崗位人員給予獎勵。

參考文獻

[1]孔金生,張學志.軋鋼生產過程產品質量控制方法與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8):243-244+248.

[2]萬百五.工業大系統優化與產品質量控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李華強.淺談軋鋼生產中節能環保降耗新技術的應用[J].黑龍江冶金,2014(2):36-37+40.

第4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 預拌混凝土;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 TV5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 前言

預拌混凝土在我國已經得到廣泛使用,混凝土企業的大量增加造成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質量風險呈增加趨勢;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導致管理水平下降;部分企業短期行為嚴重,質量管理投入不足;預拌混凝土的使用宣傳不到位,部分施工單位對預拌混凝土的特性缺乏正確認識,不能夠合理的組織施工和養護,造成了較多的質量事故,也引發了大量的質量糾紛。本文以預拌混凝土企業管理人員的角度從原材料、配合比設計、生產環節、施工澆筑等方面探討預拌混凝土生產質量控制要素。

1 混凝土企業對于原材料的控制原則是在符合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強調原材料的穩定性。只有穩定的材料,設計出的配合比才有使用的價值,才能夠生產出質量穩定的混凝土。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范要求的抽檢頻率進行檢驗。以下是對原材料的選用要求:

1-1 水泥:首選普通42.5級水泥,3d強度不低于25MPa,28 d強度不低于50MPa。混凝土企業對水泥強度的內控指標應高于國家標準,大型水泥廠一般都是旋窯生產熟料,生產管理水平較高,水泥質量較為穩定。

1-2 礦粉:首選S95級礦粉,礦粉在混凝土中等量替代水泥,優質礦渣決定礦粉的活性,礦渣的粉磨工藝影響礦粉的顆粒分布及顆粒形態,球磨機工藝生產的礦粉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更為有利。

1-3 粉煤灰:首選Ⅱ級粉煤灰,細度篩余應控制在20%以內。沒有經過風選加工的粉煤灰,細度一般都在50%左右,按現有經驗來看,粗灰在單方混凝土中的摻量不應大于60公斤。

1-4 砂:首選天然河砂,但隨著環境治理和資源的逐步枯竭,天然河砂的數量和質量都呈下滑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可根據當地實際選用符合使用要求的機制砂或者對幾種砂進行級配。海砂中氯離子對鋼筋有銹蝕作用,未經淡化處理的海砂嚴禁使用。

1-5 石子:首選5-25連續級配的碎石,有利于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提高混凝土強度,同時該級配的石子能夠滿足施工泵送的要求。

1-6 水:應用符合飲用標準的水,回收利用洗車水應控制其懸浮物的濃度為3-5%,不至于降低混凝土強度和工作性能,經試驗論證后可在C40以下等級的混凝土中使用。

1-7 減水劑:應選用質量穩定、和水泥的適應性良好、減水率不低于20%的減水劑。目前常用的減水劑有萘系、脂肪族、氨基磺酸鹽、聚羧酸,應根據不同減水劑的特性選用,同時使用2種以上的外加劑時,需特別注意不同外加劑之間的兼容性。聚羧酸外加劑對砂含泥量比較敏感,砂含泥量超過5%時混凝土坍落度損失很快,其大范圍的推廣使用在北方地區受到了限制。

2 配合比設計應遵循既能滿足施工要求的強度以及性能指標又經濟合理的原則。

2-1 強度指標:根據《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55-2011,設計強度fcu,o≥fcu,k+1.645σ,因原材料現場情況和實驗室相比有一定的波動差異以及施工澆筑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造成的風險,應結合本單位強度統計結果并兼顧混凝土成本對強度標準差合理取值。

2-2 工作性能:預拌混凝土從攪拌裝車到運至工地因距離不同需要0.5-1h,車輛在工地等待時間一般在0.5h以內,所以混凝土試配時應重視混凝土坍落度經時損失。為滿足泵送需要,要求混凝土和易性良好,在大坍落度狀態下流動性好并不離析。可以通過調整砂率和減水劑的性能來取得適合的效果。

2-3 應注意的問題:

2-3-1實驗室配合比應在攪拌樓實際攪拌進行開盤鑒定,檢測混凝土出機性能以及坍損情況,留置試件檢驗強度指標。

2-3-2粉狀外加劑如無減水作用在配比設計中應計入膠凝材料用量,適當增加減水劑的用量。

2-3-3現場的原材料質量處于不斷變化中,混凝土試配頻率應能保證所用配比的可靠性。

3混凝土生產過程應有效控制

3-1 設備維護:平時經常檢查維護設備的水路、電路、氣缸、蝶閥等部位,保持設備的良好狀態。生產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生產線的運行情況,機修工要對生產線進行不間斷的巡視檢查。

3-2 計量準確:每半年經技術監督部門校核電子稱的準確性,兩個校核期之間如有懷疑可先對電子稱進行初步的自校。

3-3 配比輸入:實驗室根據當天的砂石含水率進行配合比調整后下發通知單,攪拌操作手應先預讀一遍,輸入電腦后再次核對強度等級和工地信息,避免人為錯誤。

3-4 生產檢查:質檢員應驗證砂石含水率和攪拌樓用水量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否符合配比設計,用水量偏差較大時需認真查找原因并及時解決。攪拌樓與磅房不定期核對生產的單車方量,便于及時發現問題。

3-5 攪拌時間:混凝土生產線系統設定的攪拌時間一般為30s,對于C40以上等級的混凝土應適當延長攪拌時間,C50以上的混凝土不少于60s,冬季攪拌混凝土應比平時延長10-15s。

3-6粉料溫度:在水泥等粉料供應緊張時,散裝粉料運到攪拌站輸入儲罐時,經常會溫度過高,如立即采用,會對混凝土性能帶來不利影響,應引起充分注意。最好是有足夠的儲備,先進廠的粉料先用,形成循環。

4混凝土施工澆筑對生產企業來說是個風險較大的環節,預拌混凝土作為半成品交付給施工方經澆筑成型養護等工序整個混凝土工程才算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施工單位未按規范執行,實體回彈時強度未達標,與混凝土生產企業在責任劃分上糾纏不清。

4-1 施工前準備:與施工單位的技術人員進行溝通,對工程狀況有必要的了解,供應方量較大時應制定生產方案,對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做出評估并有解決辦法。

4-2 施工中監督:澆筑過程中混凝土企業應配備現場服務人員,協調車輛調度、反饋現場混凝土信息及監督施工單位為圖方便隨意往罐車內加水的現象

4-3 施工后回訪:澆筑后及時回訪,督促施工單位在混凝土拆模后進行澆水養護,冬季施工則需要對混凝土表面覆蓋保溫,必要時采取加溫措施。

5結語

建筑工程的質量關系到千家萬戶,預拌混凝土企業必須以質量為核心。結果取決于過程,因此在質量控制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貫徹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強調質量控制應“以人為主”,要以人的工作質量保證產品質量。只要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控制好從原材料到混凝土澆筑的各個關鍵環節,就能保證混凝土工程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預拌混凝土》GB/T14902-2003

[2]《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55-2011

第5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改性瀝青;SBS;質量控制

目前,SBS改性瀝青在我國備受道路工作者的青睞,使用SBS改性瀝青鋪筑的路面具有很好的耐高溫、抗低溫能力、有較好的抗車轍能力和提高路面的抗疲勞能力等良好的路用性能。在SBS改性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過程中,改性瀝青的生產加工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改性瀝青的生產質量直接影響路面的施工質量。因而,施工過程中控制好改性瀝青的質量至關重要。

1、SBS改性瀝青生產工藝

瀝青的SBS改性需要經過溶脹、剪切、發育三個過程。首先加熱機制瀝青到熔融狀態并達到SBS熔脹溫度,然后按照SBS的添加劑量加入常溫的SBS固體顆粒,使SBS在瀝青中溶脹。剪切是整個改性過程中關鍵的一步,膠體磨是改性瀝青設備的核心,它處于高溫、高速運轉的環境下,膠體磨的外層為夾套結構,設有循環保溫系統,同時起減震和降低噪音的作用,膠體磨內部為帶有一定數量齒槽的環狀動盤和環狀定盤磨刀,間隙可以調整,物料粒度的均勻性和膠溶效果由齒槽的深度、寬度及磨刀的數量、形成結構的特定工作區域來決定。隨著動盤高速旋轉,改性劑受到強大的剪切和碰撞而不斷分散,將顆粒磨細,與瀝青形成混溶的穩定體系,達到均勻共混的目的。改性瀝青的生產最后都要經過發育的過程,研磨后,瀝青進入成品罐或者發育罐,溫度控制在170-190℃,在攪拌器的作用下進行一定時間的發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加入某種改性瀝青穩定劑來提高改性瀝青的儲存穩定性[2]。

2、SBS改性瀝青生產過程中質量分析

通過了解SBS改性瀝青的生產機理和生產工藝可知,SBS改性瀝青生產過程中剪切時間、發育時間、發育溫度等至關重要,對這些因因素的研究相當關鍵。

2.1 剪切時間對改性劑分散性的影響

對某基質瀝青在SBS改性劑劑量4.5%的條件下進行改性,通過不同的剪切時間15min、30min、45min、60min )剪切后的樣品立即取樣采用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如下圖1 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剪切時間為15min 時,SBS 改性劑剛被打碎,但是很不均勻,圖片中還能清晰的看到許多大的顆粒鉸鏈在一起;當剪切時間為30min 時,大顆粒逐漸變少變小,SBS 改性劑顆粒開始變的均勻;當剪切時間為45min 時,可以從圖上清晰的看到SBS 改性劑顆粒在瀝青中分散的很均勻,而且被打碎的很微小了;當剪切時間為60min 時,由于45min 時SBS 改性劑已經被充分破碎、分散磨細,SBS 改性劑開始與基質瀝青更好相容,此時采用熒光顯微鏡很難明顯的在圖片中看到SBS 改性劑顆粒的存在。

2.2 發育時間對改性瀝青的影響

為了了解發育時間對改性瀝青的影響,筆者對不同發育時間的改性瀝青樣品進行了軟化點和延度試驗(發育溫度為180℃,延度采用5cm/min,5℃試驗值),試驗結果如圖2、圖3所示:

從圖2、圖3中可以看出:隨著發育時間的增加軟化點稍微下降然后提高;

延度隨著發育時間的增加先增加然后降低的。這是因為SBS 在瀝青中的溶脹、分散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當剪力場存在時,一方面 SBS 不斷離開它的聚集塊分散到瀝青中去,另一方面瀝青中的 SBS 又會在運動中聚集,重新回到 SBS 聚集塊中,當 SBS 進入和離開瀝青的速度達到相等時,動態過程就達到了平衡;當剪切完成后進入發育階段剪力場撤去時,SBS 還會隨這一動態過程進行的程度而發生聚集(不相容)或穩定(相容)兩種現象。我們可以從圖中發現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發育時間取2h。

2.3 溫度控制

在改性瀝青生產工藝中,除原料、設備外,最重要的是溫度控制。SBS 改性劑的熔點在180℃左右,基質瀝青的加熱溫度越高,SBS 改性劑越容易被熔化、并能加快瀝青的溶解速度。但是,瀝青的溫度過高,瀝青容易老化,SBS 改性劑也會被氧化、焦化、分解、降解,造成使用性能下降。所以基質瀝青的溫度應控制在165-180℃之間。另外,改性瀝青存儲時的溫度也要重視。

3、 SBS改性瀝青質量控制

3.1 SBS改性瀝青生產質量控制

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為了達到控制SBS 改性瀝青的生產質量,本文提出了施工現場生產改性瀝青的關鍵技術參數表1所示:

3.2 SBS改性瀝青的運輸與存儲

(1)運輸技術要求:SBS 改性瀝青在生產工廠裝車溫度必須保持在160℃以上,運到混合料拌合場的溫度不應低于140℃,運輸車輛須在4-6 小時內運到指定地點,并及時把瀝青泵送到瀝青儲存罐中。

(2)瀝青拌合場儲存技術要求:SBS 改性瀝青的儲存溫度應保持在150℃左右,若溫度低于所要求的儲存溫度,SBS 改性瀝青的粘度過大,會導致瀝青罐的油管路堵塞,最后只能停產修理。瀝青熱拌廠應盡量少儲存SBS 改性瀝青,做到隨進隨用,用時多存,不用時少存,存貯時間不宜超過24h。

結語

SBS改性瀝青用于瀝青混凝土具有諸多優勢,SBS改性瀝青在生產過程中應當嚴格控制剪切時間、發育時間、發育溫度以及貯存時間、貯存溫度等參數才能生產出質量有保證的產品。

參考文獻:

第6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筋骨痛消丸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TH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0-0387-01

筋骨痛消丸是國家三類中藥,由丹參、雞血藤、香附、桂枝、白芍、川牛膝等組成,具有活血行氣、溫經通絡、消腫止痛的功能,主治骨質增生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筋骨痛消丸質量標準規定用薄層掃描法測定丹參ⅡA酮含量,由于薄層掃描法的定量精度較低,穩定性不高,不利于產品的生產和質量控制。為此,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建立了筋骨痛消丸中丹參酮ⅡA的HPLC快速測定法,以提高產品質控精度,保證產品生產和質量的穩定性。

1 儀器與試劑

1.1 儀器

Waters 510 高效液相色譜泵,Waters486 檢測器,U6K 進樣器,Baseline 810 色譜工作站。

1.2 試劑

丹參酮ⅡA標準對照品為 中國 藥物生物制品鑒定所生產,筋骨痛消丸為河南省洛正制藥廠產品[(97)衛藥準字Z106號],甲醇(色譜純),重蒸水,二氯甲烷(分析醇)。

2 方法與結果

2.1 色譜條件

高效液相色譜柱Zorbax,ODS-C18 (4.6 mm × 250 mm, 5 μm), 美國杜邦公司;流動相為甲醇-水(80:20);流速 0.8 ml/min;檢測波長 270 nm,靈敏度 0.05AUFS,柱溫為室溫。

2.2 供試液制備

取筋骨痛消丸樣品及陰性對照樣品適量研成細粉,精確稱取細粉1.20 g 置于25 ml離心管中,加 10 ml 二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劑,超聲提取 30 min,離心取上清,殘渣重復提取兩次,合并3次上清液,水浴回收溶劑至干,殘留物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 25 ml,經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取續濾液為供試液。

2.3 柱效與分離度

用標準對照品溶液測得色譜柱理論塔板數為 12840,樣品中丹參酮ⅡA峰與鄰峰的分離度為 1.8,陰性對照樣品在目標峰位置無吸收峰干擾。

2.4 線性關系與標準曲線

稱取丹參酮ⅡA標準品 10.00 mg,用甲醇溶解,定容至 10 ml為1.00 mg/ml的標準貯液。分別吸取一定量標準貯液,稀釋至濃度為 1~800 μg/ml的系列標準溶液。進樣10 μl,測定目標峰積分面積,以色譜峰積分面積為縱坐標,以標準濃度為橫坐標作圖,結果在 10~400 μg/ml 濃度范圍內,色譜峰積分面積與進樣濃度線性關系良好,線性回歸方程為 Y=1.011 64×108X-1.15×106,相關系數 r=0.999 6。

2.5 回收率測定

取已知丹參酮ⅡA含量的筋骨痛消丸樣品細粉約 1.00 g,精密稱量 5 份,每份精密加入定量的丹參酮ⅡA標準對照品,混合后按樣品處理方法處理,進樣 10 μl,測定目標峰面積,用標準曲線 計算 樣品中丹參酮 ⅡA的含量,計算結果樣品中丹參酮ⅡA回收率為 104.6%。

2.6 精密度與重復性

用標準對照品溶液連續進樣 10 次,測得精密度RSD=1.12%,對同一樣品細粉同時取 6 個樣,按上述方法提取、分析,重復性 RSD=1.59%。

2.7 丹參酮ⅡA的熱穩定性分析

樣品供試液制備后,分別在室溫常規條件下和冷藏避光條件下保存10 min,4,8,12,24 h和48 h,分別測定各放置時間樣品中的丹參酮ⅡA含量,測定結果表明,供試液在室溫常規條件下保存8 h內,或冷藏避光條件下保存24 h內測定,不會影響分析結果。

2.8 樣品含量測定

分別取3個批號的筋骨痛消丸樣品,按上述方法處理制備供試液,測定樣品中丹參酮ⅡA含量,3批樣品中的含量分別為 0.035 4%,0.033 9%,0.034 8%。

3 討論

參考相關文獻 ,對比研究了甲醇、二氯甲烷、二氯甲烷-甲醇不同比例的溶劑對筋骨痛消丸中丹參酮ⅡA的提取效果,結果用二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劑對筋骨痛消丸中丹參酮ⅡA的提取較完全。本方法有較好的分離度和精密度。樣品供試液制備后,在室溫下8 h內或在閉光的條件下48 h內有較好的穩定性,可以作為產品的質量控制指標。

參考文獻

[1]馮坤, 陳保龍,謝文,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筋骨痛消丸中丹參酮ⅡA的含量,,2011.05

[2]譚生建,王文明,胡文祥,等.HPLC法測定通脈沖劑中丹參ⅡA的含量的研究[J]. 中國 中藥雜志,1999,24(9):545.

第7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TV544+.9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306-1499(2013)06-(頁碼)-頁數

徐州美的城三期一標C14#C15#樓基礎底板長度78m、寬度35.2m、厚1.9m,局部厚度2.8m。基礎由電梯井、基礎梁和基礎底板構件組成。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抗滲等級為P6。從構件尺寸上來看,該基礎底板屬于超長、大體積結構。為了確保其質量,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縫的產生,依據一些現行國家行業標準,以及多年來生產大體積混凝土的經驗,其別是我國著名的工程結構裂縫控制專家王鐵夢教授所著《工程結構裂縫控制》一文中,對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提出的有關要求,采取了以下相關措施。

1.標準依據

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GB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JGJ/T178-2009《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GB50496-2009《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

2.工程基礎混凝土結構的特點

大體積混凝土與普通鋼筋混凝土相比,具有結構厚、體形大、鋼筋密、混凝土數量多、工程條件復雜和施工技術要求高等特點。這類混凝土結構,由外荷載引起裂縫的可能性較小。但由于水泥水化過程中釋放的水化熱引起的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而產生的溫度應力和收縮應力,是其產生裂縫的主要因素。這些裂縫往往給工程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除了必須滿足強度、剛度、整體性和耐久性要求以外,還必須控制溫度變形和收縮變形裂縫的開展。有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縫的主要原因有五個:水泥水化熱、約束條件、外界氣溫變化、結構長、結構截面突變.

3.配合比設計方案的選擇和確定

作為混凝土生產單位,控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技術質量措施主要是,通過優化原材料和配合比,盡可能地降低水泥水化熱和減小收縮。根據GB50496-2009的規定,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尚應符合規定:(1)采用60d或90d強度作為指標時,應將其作為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依據。(2)所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到澆筑工作面的坍落度不宜低于160mm。(3)拌和水用量不宜大于175Kg/m3。(4)粉煤灰摻量不宜超過膠凝材料用量的40%;礦渣粉的摻量不宜超過膠凝材料用量的50%;粉煤灰和礦渣粉摻合料的總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膠凝材料用量的50%。(5)水膠比不宜大于0.55。(6)砂率宜為38-42%。(7)拌合物泌水量宜小于10L/m3。

依據工程實際情況和標準要求特設計配合比如下表。其中所用原材料為:(1)水泥:采用普硅42.5級水泥,由徐州誠意水泥有限公司生產。該水泥采用旋窯工藝生產,質量穩定,富裕強度較高。(2)砂:采用河砂,其含泥量較小,顆粒表面圓滑、潔凈,細度模數適中。綜合指標符合國家標準Ⅱ類中砂技術要求。(3)碎石:通過二級配料對大小石子進行合理搭配,使之滿足5~31.5mm連續級配要求,其綜合指標符合國家標準Ⅰ類技術要求。(4)外加劑:選用安徽心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產的PY-3復合型高效減水劑。(5)粉煤灰:采用徐州國華電廠粉煤灰有限公司生產的Ⅰ級粉煤灰。(6)礦粉:采用徐州美鑫隆生產的S95級礦粉。(7)對水泥品種:雖然圖紙設計或一些標準資料上推薦使用礦渣硅酸鹽水泥等低熱或中熱水泥配制大體積混凝土,但在實際生產應用中,由于低熱或中熱水泥自身的一些缺陷,如當地沒有生產廠家、保水性差、早期強度低、不利于配制泵送混凝土、價格昂貴等等,所以在我國絕大多數工業與民用工程實際應用中,基本上還是采取在普通硅酸鹽水泥中摻加粉煤灰等摻合料來配制大體積混凝土。即使是國家標準,也只是建議使用水化熱低的水泥;當采用硅酸鹽水泥和普通硅酸鹽水泥時,只要采取相應措施延緩水化熱的釋放(如摻加緩凝泵送劑和礦物摻合料),是完全可以使用的,其技術也是非常成熟的。

4.關于混凝土絕熱溫升及出機溫度的計算

根據GB50496-2009的規定,混凝土澆筑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宜大于50℃。該工程中使用的水泥是誠意普通硅酸鹽42.5級水泥,根據水泥廠提供的水化熱數據,其3天水化熱約為325KJ/Kg;7天水化熱約為385KJ/Kg。由于混凝土的溫度峰值一般出現在第3天,故一般計算混凝土3天的絕熱溫升即可。

根據不同齡期的混凝土絕熱溫升計算公式Tτ=(mc*Q/c*ρ+mf/50)*(1-e-mτ),式中:Tτ—混凝土τ齡期絕熱溫升℃;mc—水泥用量,為343Kg/m3(包含63Kg/m3礦粉用量);Q—水泥水化熱,為325KJ/Kg;c—混凝土比熱,取0.97 KJ/Kg·℃;ρ—混凝土容重,取2400 Kg/m3;mf—粉煤灰用量,為100Kg/m3;1-e-mτ—查有關資料按澆筑溫度為15℃,3天齡期時取0.639。可以計算出該混凝土3天的絕熱溫升僅為30.6℃,遠低于規范要求。可見只需要加上適當的測溫、保溫技術措施,該工程的混凝土溫差完全可以控制在25℃之內。

5.生產計量控制

混凝土生產控制的核心是確保原材料計量的準確性和穩定性,特別是外加劑和水用量的計量精度,雖然用量較少,但對混凝土質量及性能影響很大,因此混凝土廠家在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支持性文件《過程確認的程序》(ZB/ZC-015-2001)和《監視和測量設備管理制度》(ZB/ZC-026-2001)中對原材料計量控制工作有明確規定,如:

5.1計量設備的校準時機

①新設備使用前;②設備經修理重新使用前;③因設備原因造成產品質量出現較大波動時;④設備正常使用時定期校準。

5.2定期校準頻次

①骨料稱,每月或混凝土生產方量不超過1萬方;②水泥稱、粉煤灰稱,每半月或混凝土生產方量不超過2千方;③水稱、外加劑稱,每周或混凝土生產方量不超過1千方。④在生產過程中發現混凝土質量異常時,應隨時校準。

各種原材料的計量均按重量計,并由計算機控制自動分別單獨計量。通過采取上述各項措施,從而能夠確保原材料的計量允許偏差不超過現行國家標準GB/T14902-2003《預拌混凝土》的要求。

6.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的綜合措施

裂縫是混凝土最常見的質量缺陷,特別是大體積泵送混凝土自身的特點,使之比現拌混凝土有更大的開裂可能。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溫控施工的核心是,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各個環節控制混凝土澆鑄塊體內部溫度及其變化,以達到控制混凝土澆鑄塊體溫度裂縫的目的。我國著名工程結構裂縫控制專家王鐵夢教授所著《工程結構裂縫控制》一文中,對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提出如下綜合措施:

6.1設計方面

①合理布置分布鋼筋,盡量采用小直徑、密間距,變截面處加強分布筋。②避免用高強混凝土,盡可能選用中低強度混凝土,最好采用60天或90天強度。

6.2材料方面

①科學地選用材料配合比,用較低的水灰比、水和水泥用量。②嚴格控制砂石骨料的含泥量。

6.3施工養護方面

①用保溫隔熱法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養護。②控制水化熱的升溫,混凝土中心與外表面的最大溫差不高于25~30℃,總降溫差不超過30℃。(GB50496-2009規定:混凝土澆筑塊體的里表溫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澆筑體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③控制降溫速度。(GB50496-2009規定混凝土澆筑體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2.0℃/d)。④用草袋和塑料薄膜進行保溫和保濕。

對設計方面配筋和齡期的要求,我們往往忽略得較多,并且對施工方面的養護、測溫、保溫及降溫的要求較高,應予以重視。

第8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色紡紗;混色;打樣;色差;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TS114.2 文獻標志碼:B

Produ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Colored Spun Yarn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olored spun yarn, including color mixing and proofing, main technical measures and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cess, etc. It focuses on introducing the quality control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colored spun yarn and also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such as “more orders, small batch, diversified varieties, strong pertinence and higher labor-consuming”.

Key words: colored spun yarn; color mixing; proofing; color difference; quality control

色紡紗具有獨特的色彩風格及混色效果。色紡工藝由于采用“先染色、后紡紗”的新工藝,相對于 “先紡紗、后染色”的傳統工藝,縮短了后道加工企業的生產流程、降低了生產成本,具有較高的附加值、清潔生產等優點。色紡紗產品性能優于其它紡織產品,能實現白坯染色所不能達到的朦朧的立體效果和質感,顏色柔和時尚,使用起來無污染,還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色差。色紡紗能夠應對小批量、多品種、靈活生產的需求,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中高檔服飾產品中,更多地體現了時尚、健康、舒適、運動、環保等元素。

1 混色、打印⒍隕

與本色紡不同,生產高質量的色紡紗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藝技術,混色、打樣、對色必不可少。

混色就是讓各種顏色的纖維充分混合、精密混合、按比例精準混合。本色紡工藝流程中的開清棉、梳棉、并條、精梳等工藝均有混合的效果,但僅憑這些混合效果是不能保證色紡纖維均勻混色的。本色紡原料之間也是有細微的顏色差異的,比如新疆棉偏白,內地、沿海的棉花相對偏黃,不同廠家生產的化學纖維顏色會略有差異,但本色紡原料之間的這點細微顏色差異,相比色紡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色紡麻灰紗就是黑棉與白棉混合,是黑白之差。通常的混合技術滿足不了色紡的要求,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方法,纖維混色就會不勻,做成紗織成布后,織物表面就不是含蓄、高雅、朦朧的色彩風格了,而是片與片間的色差、色檔,因此是廢紗和疵品布,帶來較大的損失。因此混色均勻是色紡紗的基本要求。

打樣就是根據客戶來樣做出產品的小樣,這是色紡紗的核心技術之一。傳統的本色紡不會涉及此項技術。本色紡常規品種可以先生產后銷售,色紡紗不同,一般是先打樣,客戶確認后,簽完訂單才生產。

打樣的要求:(1)精準,如打出的小樣與來樣的顏色對不準,客戶是不會簽單的;(2)快速,打樣要快速,否則就搶不到訂單了;(3)打樣成本低,盡量用少量的原料做出紗、布樣品。能用幾克、幾十克、就不要用幾百克甚至幾公斤的原料紡紗織布樣,因為后面的訂單可能只有幾十公斤。

對色指對照客戶的布片、紗線和色紙來比對,按來樣進行最初的色棉組合,經反復調配測試后確定色棉組分及比例,織物回樣寄給客戶留版,以確認樣作為標樣生產。

2 各工藝主要技術措施及參數

選擇在棉紡設備上生產色紡紗,采用雙梳工藝。

2.1 配棉工藝

原料中的色纖維基本上是本色纖維經染色制成的,棉纖維在色紡中應用最多。在染色工藝中,纖維要經受高溫、酸、堿等的作用,在獲得色彩的同時又被腐蝕破壞,使纖維聚合度降低、強力減小、短絨增多;對化學纖維而言,可紡性在染色之后也會普遍下降;即便是原液著色的有色纖維,與本色纖維的可紡性能相比也是會有差異的。試驗表明:棉結增加9% ~11%,短絨增加3% ~ 8%,單纖維強度降低10% ~20%。因此以棉為原料時,要選用棉結、雜質、短絨少的原棉,以確保紡紗品質。

原棉主體長度應在28 mm以上,馬克隆值在4.2 ~4.7之間,可適當偏粗掌握以便于染色,線密度越大越易于上色,減少色花現象,但從成紗強力考慮,線密度越小,成紗強力越高。因此,應根據所紡品種不同合理選擇;原棉的成熟度系數控制在1.7 ~ 1.9之間,成熟度差則上色困難,易于產生棉結;短絨率控制在15%以下,短絨越多,成紗條干越差,細節越多,強力越低。

根據所生產色紡紗的數量和支數,進行投產前的準備工作。(1)確定條混工藝或全混工藝,采用色棉過精梳或用精網配棉;(2)根據庫存色棉情況確定是否需要染色及染色量。

色紡紗與本色紗不同,增加了一道配棉開松工藝。一般 3 ~ 5 個比例不同的色棉組成一個品種,如果直接抓棉,棉卷色差很難控制。所以,先按色棉比例由大到小的順序預開松,然后依次疊加,最后上下左右均勻混合,打包稱重。若各色棉比例差異不大,可直接在改造后的圓盤抓棉成包。

2.2 清花工藝

因為原棉染色需經煮開染色水洗固色柔軟烘干打包等多道工藝,原棉的天然卷曲及棉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抱合力減弱,纖維彈性變差,且束狀的硬棉塊增多,因此需多開松、多梳理、充分混合、少打擊、短流程,降低打擊點的轉速,棉卷要求橫鋪直取,減少棉卷的色差。棉卷定量可適當重一些。

清花在保證開松的情況下,適當加大給棉羅拉與打手間的隔距,減少色纖維的損傷和棉結的形成,降低短絨的增加。抓棉遵循勤抓少抓、均勻抓的原則,使雜質早落少碎,且避免產生色差。適當加大塵棒安裝角度,降低各打手的速度,以減少色棉被擊落的可能。

2.3 梳棉工藝

梳棉工藝既要保證分梳質量,又要減少色棉損傷。采取如下措施:密封小漏底,加大刺輥與給棉板的隔距為0.46 mm,降低刺輥速度至775 r/min,減輕對色棉的打擊,減少纖維損傷及落棉;錫林轉速360 r/min,蓋板速度在290 mm/min內,道夫轉速22 r/min;錫林與蓋板隔距隔距宜偏小掌握,隔距太大,不利于分梳成紗,會增加色結雜質,所以應根據色棉纖維的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為減少色結,一般在0.16 ~ 0.24 mm范圍內調整,錫林與道夫的隔距為0.17mm;各分梳元部件要保持平整、光潔、鋒利,以利于纖維順利轉移和剝取;錫林針布的規格、錫林速度、錫林與道夫間隔距及道夫針布齒形都會影響道夫針布的轉移作用;道夫工作角會影響抓取凝聚纖維,工作角過大,梳理作用下降,棉結增多,工作角小,纖維轉移率高,錫林與蓋板針布負荷小,棉結少,但工作角過小,會使轉移率過高,混合作用差,棉網產生云斑;生條的定量以偏重掌握,控制在17 ~ 21 g/5 m范圍內,有利于減少明顯色結。

梳棉工序采取緊隔距、慢速度、輕定量的工藝原則,做好“五鋒一準”,通道暢通清潔,重點關注棉網的質量,加裝棉網托板以解決棉網成形困難的問題,防止云斑、棉網破洞和清晰度差的現象。實測生條定量18 g/5 m,重量不勻率3.0%,生條色結 8 粒/g,條干CV值4.3%。

2.4 并條工藝

為提高混合均勻性,提高條子長短片段上的均勻度,需遵循以下原則。

(1)并合道數:采用 3 道混并工藝以充分混合,減少色差。一并 8 根并合為宜,后區牽伸偏大掌握,取1.8倍;并二、并三采用 6 根并合,后區牽伸偏小掌握,分別取1.6倍和1.4倍。

(2)條子搭配:為了減少眼差、充分均勻混合,要求一并機前做好每眼標識,便于二并機后各眼的條子同時喂入。

(3)條混工藝:為使色條能充分混合,減少色纖維束,沒有特殊要求的紗線在一并搭條時要求色條均勻、間隔排列,以避免出現錯條、缺條的發生。

2.5 粗工藝

采用“重加壓、小后區牽伸、大捻系數”的工藝原則,適當降低車速,工藝配置集中前區牽伸,以利于控制浮游纖維,改善成紗質量。粗紗捻系數偏大設計,比常規提高8% ~ 18%。定量控制在經細紗牽伸20 ~ 35倍后,能滿足所紡紗線的線密度為宜。

2.6 細紗工藝

與本色紡相比,色紡紗對紗條條干和斷裂強力、千米棉結和色結等指標均要求較高,細紗重量不勻率控制在2%以內。為避免織物形成色檔陰影,稍微加大羅拉壓力,細紗牽伸倍數不宜過大,宜控制在35倍之內,否則易斷頭。宜使用周期較長的鋼絲圈,分品種定機臺專用,配置與之相適合的鋼領,清潔器隔距偏小掌握,充分發揮清除鋼絲圈積花的作用。選用較大捻系數,以增加紡紗段紗條的緊密度,減小加捻三角區。控制好車間溫濕度,減少紗線毛羽,提高成紗強力。

2.7 絡筒工藝

絡筒機配用USTER電子清紗器進行生產。適當加裝上蠟裝置,同時控制好上蠟量,一般在0.8 ~ 2.2 g/kg之間。根據紗線用途,設計合理的電清工藝。控制好車間溫濕度,有利于減少飛花、短絨積聚,避免形成新的粗節和色結。為降低筒紗毛羽增長率,盡量采用“低速度、小張力”的工藝原則,要求動摩擦系數在0.2以下。色紡紗電子清紗器參數的設定以清除棉結、短粗節為主,和本色紗相比,棉結、短粗節設定較為嚴格,同時落紗通道要求光潔,特別是與紗線接觸的部件要圓整、光滑,避免筒紗斷頭后過度摩擦而增加毛羽。

3 色紡紗的質量控制錯施

3.1 色差

色差是影響色紡紗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需嚴格控制各個環節。

(1)最好選用同一批原棉染色,回花回卷不回盤使用;

(2)進行小樣試紡,批與批之間要求對準標樣,準確確定不同色澤原料的混合比;

(3)半制品要先做先用,應規范搭用條子、回花,杜絕條子搭錯拉錯,避免細紗生頭紗用錯或者粗紗生頭紗用錯;

(4)混棉要均勻,色差大的頭尾棉卷應及時回攤或搭用,控制捻度要均勻。

均勻混棉防止色差是做好色紡紗的關鍵,小批量生產采用人工混棉費時費力,批量大的訂單宜采用機械混棉,而人工機械混棉方式則對大小單都適宜,將所需原料按所設定的比例稱重后投入機械混棉,配比原料按色比稱重后,經過充分的均勻混合后打包待用。工廠可以利用圓盤混配經改造的多倉混棉機打包,改進了常用的雙清雙梳耗能費工又繁瑣的工藝。

3.2 布面有飛花、飛纖

飛花、飛纖是色紡紗的“癌癥”,冬季易出現,與原料、品種及車間溫濕度關系很大,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混棉管理及源頭要抓好,拌花現場要嚴格要求不能混在一起,色棉中杜絕異色雜棉,而且特別小心原料的隔離,品種之間的銜接要注意清潔,加大對原料的檢查力度。

(2)生產過程中加強清潔工作十分重要,尤其在各工藝品種翻改時。清潔以粘、揩、卷、吸為主,嚴禁吹、打、拍,以免使纖維轉移到相鄰機臺上,洗車及清潔要徹底。

(3)合理使用回花及管理,包括運轉生產回花及實驗室回花等。

(4)推行6S現場管理,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各種容器清潔到位;半制品必須用包布蓋住,備用粗紗放入專用的地點和箱子;細紗也要用清潔的布罩起來;另多配置些容器筒管,現場照度要明亮。

(5)做好機臺之間的隔離工作,從并條工序開始,運轉時各機臺都應有單獨的隔離措施。根據車間氣流流動方向,按品種、色系合理安排機臺。色系敏感的品種,宜在機臺上安裝異纖清除功能,電清參數要合理,及時將筒子用塑料袋包裝起來運往包裝車間。

3.3 色結、棉結

明顯棉結是一項重要的質量指標,需要有效控制。(1)選擇細度適中、成熟度好、單纖強力較高、短絨少的原棉作為原料。

(2)按品種要求配棉,對于高品質紗,可采用兩次梳理;對色結要求較高的品種,部分色棉采用生條甚至精網配棉;采用條混工藝,色條與主條的差異不可過大,色條配棉的最佳色比控制在50%左右,避免出現色條及黑、白束。

(3)設備狀態要好,尤其是梳棉工藝,各機臺必須同工藝,各機臺梳棉落棉量差異控制在0.5%以內,并粗工藝主要是控制重量不勻率,減少長粗節長造成棉結的現象。

(4)在細紗工藝,由于短絨較高,需做好牽伸部件及工藝的優化,以減少棉結。

3.4 換箱清潔

色紡紗不同品種清花換箱清潔措施是個經驗問題,清花機組多,管道、通道掛花不太好清潔徹底,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1)用白色斬刀花洗車,10 kg左右,洗下來的斬刀花盡可能安排色系相近的品種銜接,斬刀花下次還可以用來洗車用,當色斬刀入庫。洗車的時候如果成分相差很大,比如棉改全化纖品種,做清潔洗車要多洗幾次,要求細致。

(2)根據品種色系或要求,洗車時防飛花是關鍵,用白色斬刀洗車,然后跑下空車,普通品種就行了,反差大的品種需要更仔細。

3.5 皮輥皮圈被染色的問題

色紡紗在牽伸中會使皮輥皮圈染色,存在如下情況。

(1)兼做色紡紗的企業,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對色紡品種有一條或幾條生產線時,應單獨配置一套專用的皮輥皮圈清潔絨布,如果專做色紡品種,對皮輥皮圈應做特殊清理清潔。

(2)顏色接近的品種問題不大,皮輥皮圈一般不用換,因此盡可能地在色系接近的品種之間翻改,主要是防飛花,也會提高效率;如果顏色差異大,不但要求徹底清潔干凈,同時需要清洗皮輥皮圈后才能上車使用,一般可結合平揩車的周期進行。

4 結語

近年來,色紡紗已從單一的麻灰紗發展到品種繁多、花色各異的混色紗,純棉精梳彩色紗的生產量逐年上升。要紡好色紡紗需要原料品質有保證、對色精準、染色均勻,在生產中A防及控制紗疵。只有保證產品質量穩定、提高產品檔次,才能贏得更高的附加值。

參考文獻

[1] 錢愛芬. 色紡紗產品特點及調配色原理[J]. 棉紡織技術,2010,38(11):66-68.

[2] 倪士敏.梳棉梳理工藝研究[J].棉紡織技術,2011,39(8):1-4.

第9篇:生產質量控制范文

關鍵詞:電子產品 生產過程 工藝質量 工序質量 控制

中圖分類號:TH1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08-0086-01

作為電子制造企業質量控制及管理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兩個環節,電子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工序及工藝質量控制直接關系著電子產品最終的質量情況。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是電子產品質量形成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指的是以圖紙及工藝相關文件為依據,進行滿足相關質量要求的電子產品的制造過程。電子產品的質量控制及其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在必要的材料、技術及其管理要求的約束下進行產品的生產,使其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電子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通常而言,影響電子產品生產質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1.1 操作人員

對于操作者而言,為了確保電子產品的生產質量,要求其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質量意識及其約束能力,還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技術能力,提高對于生產操作的熟練程度,在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相應的操作規定和規范來進行。

1.2 機械設備

為了確保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機械設備是整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特別對于那些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或是有定位裝置的先進設備而言,其對于電子產品的生產質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須確保這些設備儀器的精密度和可靠程度。此外,為確保生產質量,應定期對設備的性能進行檢查。

1.3 生產材料

原材料中同電子產品生產質量直接相關的因素主要包括了生產材料的型號、規格、物化成分以及性能等等。為了有效控制生產材料的質量,必須在購買過程中對其質量進行嚴格地檢查,合理進行原料供應商及其原材料的選擇。

1.4 生產工藝及其方法

生產工藝及其方法因素相當關鍵,其對于電子產品生產質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兩方面,即電子產品加工方法的科學制定及生產工藝參數及其裝備的合理選擇,以及執行方法的有效實施,兩者對電子產品的生產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5 環境因素

通常而言,產品生產工序不同,其所需環境也不盡相同。環境指的是生產過程中現場的溫濕度、照明、噪音、振動以及現場污染情況等方面。不同的工序所需環境也應進行相應地調整,避免對生產質量造成影響。

2、電子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與管理分析

2.1 生產工藝的質量控制與管理

生產工藝的質量控制主要是就對電子產品的生產質量有影響的全部因素進行有效控制的過程,以確保電子產品的生產缺陷率維持在穩定的可接受范圍之內。若生產工藝質量不穩定就無法確保生產質量的穩定性,更無法確保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對于電子產品生產工藝的質量控制與管理環節而言,應重點就生產時的焊接及組裝質量進行控制,這一環節并不涉及到相關設備及儀器的質量情況。對于生產工藝的質量控制與管理而言,應重點把握以下方面的內容:

(1)不斷完善相關操作者的工藝技能,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同時注意培養其質量意識。進行培訓的過程中應始終貫徹“零缺陷”等質量意識,以有效確保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質量。此外,還可進行多種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如技能競賽、技能考核比賽等活動,以提高相關人員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工藝研究人員不斷進行工藝的創新。

(2)對生產工藝進行標準化文件的制定,確保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圖紙的明確性、清晰性及標準性,同時注意進行操作者讀圖及工藝理解能力的培養。

(3)對于特殊生產工藝而言應進行特殊管理,必要的應進行特殊質量控制點的設立,以確保整體工藝流程的順利進行。

(4)應將關鍵性的機器設備及工裝等納入到生產工藝的質量控制范圍內,對于關鍵性的設備而言,在其使用前應通過技術生產部門地鑒定、記錄之后方可投入使用,相關操作者也應經過專業地培訓之后,待取得相應的資格證件之后方可進入工作崗位。

(5)通過現代化監控手段對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監控,無論是生產過程的設計、物料質量的控制,還是工藝過程的試制及生產工序的管理過程,都應當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其進行即時地監控。

2.2 生產工序的質量控制與管理

生產工序的質量控制主要是針對傳統的工藝管理進行不斷地深化和細化,以實現對生產過程中多種因素地協調管理,進而確保電子產品的生產質量,其主要是借助于概率論等數理統計技術,來對生產過程穩定受控與否進行衡量,找出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并通過多種質量控制方法對生產工序的情況進行監控,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

2.2.1 設置合理的質量控制點

設置質量控制點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如下原則:(1)對于電子產品生產過程中重要度級別為A級的工序;(2)對于工藝方面要求較為特殊或穩定程度差的工序;(3)對產品質量有影響的關鍵工序;(4)對產品使用過程中信息反饋程度較多的工序。應當詳細進行生產質量控制計劃的編制,對質量控制點的選取方案進行科學建立。待確定過質量控制點后,通過備案、質量控制點流程圖的繪制、質量分析表的編制、操作、監控等管理流程對生產工序進行質量控制及其管理。

2.2.2 對生產工序的質量驗證

為確保生產工序的設計同企業生產條件相適應,應對其生產工序進行質量驗證,主要包括對參數、生產方法、設備、監控裝置等環節的驗證,對于關鍵性工序而言應通過分析控制圖對其工序設計進行質量驗證,確保電子產品的質量處于一個穩定的狀態。

3、結語

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必須針對其中所包括的所有動態因素進行質量控制及管理,確保在符合生產進度等相關要求的條件下,保證電子產品的生產質量。對于電子產品而言,其生產過程的質量影響因素相當多,因此,必須以實際生產情況為根據,不斷完善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及管理方法,確保電子產品的使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巖,靳越,郁杰.高職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課程改革的研究[J].職業,2012(8):123-123.

[2] 王麗.電子產品生產的工序質量控制與管理[J].電子質量,2011(4):49-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小说 | 免费特黄一级欧美大片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的 | 久久久久在线视频 | 欧美成人欧美激情欧美风情 | 中国一级淫片aaa毛片毛片 | 亚洲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99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在线看 | 中文字幕水野优香在线网在线 |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的国产 | 婷婷久久久五月综合色 | 一区二区在线欧美日韩中文 | 草草影音| 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午夜毛片免费看 |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 5x社区直接进入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 国产视频a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视频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男人扒开双腿女人爽视频免费 |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 欧美综合成人网 |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 中文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成人做爰在线视频 | 国产99高清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日本一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 欧美成人一级 |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影院 | 99热精品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大片毛片 | 色www亚洲 | 乱子伦xxxx | 日韩视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