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果我現在說一個致力于提高員工福利和幸福感的公司,其人力資源管理效率會比那些成天焦慮著如何壓縮成本和克扣工資的公司更高、甚至總體成本更低,恐怕很多老板都要跳出來翻個白眼,啐一口:“呸,胡說八道!”
在人口紅利上建立起來的中國速度使人們長期以來堅信,內部福利是企業掙夠了錢、衣食無憂后才該考慮的問題,它哪怕不是可有可無,至少不是公司成長期的增長促進因素。
然而,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計算,結論也許會不一樣。
哈佛大學研究員Shawn Achor在他的《幸福的好處》一書中告訴企業管理者們,態度積極的員工不但在生產力、銷售力、工作熱情等方面優于態度消極的員工,而且他們的流動率更低,也更節省醫療費用——積極樂觀的銷售人員的業績表現高于悲觀的同行37%;而擁有積極心態的醫生診斷成功率比消極的醫生高50%。
管理者自然也知道這一點。現在所有企業招聘幾乎都傾向于那些生活態度樂觀積極的求職者。但管用嗎?哪怕最嚴謹的入職前人格測試都沒有用!你一定會發現,在那些氛圍不佳的公司里,天性最幽默開朗的年輕人也會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和人際矛盾中被不斷消耗,最終湮沒在組織文化當中。別忘記社會心理學家一直警告我們:由組織系統形成的環境因素對人的影響總是會蓋過其天性。
也就是說,如果你希望職員總是充滿熱情和創意地工作,而且很少生病請假、動用醫療保障,那么,打造一家“幸福的公司”比招聘一百個樂觀的員工管用;不僅如此,幸福感還會使你的公司在21世紀殘酷的“人才戰爭”中大獲全勝。
瑞典優興咨詢(Universum)用它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研究成果支持了以上觀點。這家國際知名的調查及管理咨詢公司每年會定期在歐美19個國家進行畢業生問卷調研,并在各國權威網站及媒體公布最佳雇主排名。
現在我們可以看看這些有著雇主品牌的公司都是誰了,他們在“人才戰爭”里做了什么?
2011年Universum全球最理想雇主商科的前五位分別為Google、KPMG(畢馬威)、PwC(普華永道),Ernst & Young(安永)、Deloitte(德勤);而工科排名前五位則為:Google、IBM、Microsoft、BMW(寶馬)和Intel(英特爾)。其中Google無愧為最亮眼的雇主明星。從2009~2011年,它已經連續三年蟬聯全球商科及工科雙料冠軍。在2012年最新出爐的各國排名中,其在奧地利、丹麥、芬蘭、德國、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等國的工科排名均輕松奪冠,商科排名也基本名列前三。
如果你聽說過Google那全球聞名的公司福利和人性化管理體制,就一點都不會奇怪它為什么會如此受青年求職者的向往了。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直以為員工提供豐盛到華麗的免費餐點與零食而聞名于世;它同時在公司提供兒童保育服務,鼓勵員工在工作間隙看望自己的孩子;為員工提供乒乓球桌和視頻游戲廳,幫助員工在工作期間獲得休息。而最近CPO拉茲洛·巴克還不經意間透露,Google對去世員工會提供特別的優厚福利。
從Universum多年來的排名結果可以看到,那些總是榜上有名的企業,Google、IBM、寶潔等,都在提供員工福利、營造友好工作氛圍上表現卓越。
更重要的是,這些久負盛名的跨國集團正在進一步使用Universum的調查結果來調整招聘政策及人力資源結構——有證據顯示這使他們實現了生產能力、效率和質量的改善,甚至對盈利產生切實而持久的影響。
這一套邏輯在中國同樣適用。今年6月的2012中國大學生理想雇主調查報告結果顯示:中國銀行和寶潔公司已連續數年坐上中國商科學生心目中理想雇主的第一和第二把交椅;變化較大的是,今年花旗銀行人氣激增,躍升了7位勇奪季軍;Google則首次進入前十(它2011年的排名是第18名)。在工科排名中,蘋果居于榜首,本土企業華為成為榜眼。
雖然中國大學生心目中的理想雇主與歐美學生相比,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大方向是一致的。英美學生最關注的是專業培訓和發展、友好的工作環境以及富有創造性和活力的工作氛圍;而中國學生主要關注的因素包括進一步學習深造的贊助經費、個人表現被認可、富有競爭力的底薪、富有競爭力的福利等。
民生幸福既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就是要把民生實事進一步制度化,讓人民群眾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新提升。江蘇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始終把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作為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0年底江蘇省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工夫,像安排經濟工作一樣安排民生工作,像落實經濟指標一樣落實民生指標,啟動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住房、物價、收入分配、就業和社會保障等熱點難點問題,讓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江蘇省《“十二五”規劃》中,更是將民生問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篇文字中,改善民生方面的內容占了22%,這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而且,“七年倍增計劃”明確提出了要做到“兩個同步”,即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使“倍增計劃”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十二五”規劃》把“促進勞動者充分就業”、“實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等,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集中反映了新時期人民群眾的強烈期待,改善民生的重點更加明確,思路也更加清晰。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對江蘇工作提出了“六個注重”(注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重加強自主創新、注重發展現代農業、注重加強文化建設、注重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注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新要求后,2011年4月21日,江蘇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立即做出《關于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在新的起點上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決定》,提出實施包括“民生幸福工程”在內的“八項工程”。2011年6月20日,江蘇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意見》。意見指出要突出“四個群體”增收,拓寬“五大增收渠道”,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增加居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促進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2011年8月19日,江蘇省《關于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見》正式出臺,人民網、新華網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三家權威媒體均以“收入倍增計劃”6字作為文眼,統率“民生幸福工程”,可謂突出了江蘇的“民生之重”。
案例背景:民生問題與居民幸福感關系密切
1. 貧窮成為影響人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幸福指數是對人們通常所說的幸福感的一種量化,即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的滿意度方面的評價。有的學者指出,幸福指數反映的是人們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人們對生活總體以及主要生活領域的滿意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的快樂感、由于潛能實現而獲得的價值感。還有的學者指出,幸福指數是人們根據一定價值標準對自身生活狀態所作出的滿意度評價,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背景、個人所處社會階層、個人生存狀況和改善預期及其實現程度。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經濟無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沒有一定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根本談不上國民的幸福感。據有關調查報告顯示,在當代中國,人們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貧窮,大約54.6%的城鎮居民和66.4%的農村居民將貧窮列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一些非物質因素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才會越來越大。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000美元之后,人們對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社會安全保障以及社會公平等非經濟因素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強烈。
許多研究發現,在較低經濟收入階段,經濟收入與幸福感之間是成正相關的,在經濟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這種相關程度就很低了,收入對幸福很少甚至沒有影響。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還處于經濟收入較低階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國社科院所做的《2010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調查》顯示,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成為影響相對收入,進而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差距處于合理范圍,避免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是提高社會幸福感的有效手段。調查中也發現,有自有住房居民的幸福感高于租房居民,生活滿意度幾乎等同于幸福感,對未來預期也對幸福感很有影響。
這些都說明,民生問題與居民的幸福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總理曾經指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清楚地表明了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科學發展觀下的社會發展不再僅僅關注經濟的增長,也不是以現代化為我們的終極目標,而是切實回歸以人為本的層面,關注民生問題,關注人民的感受。幸福感、尊嚴這樣的心理感受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衡量指標。
2. 不斷加長升級的江蘇“幸福公式”
“民生幸福”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在《小撒探會》節目中寫下的幸福公式是:2011+人民群眾收入增加+分配公平+大學生找到理想工作=幸福。羅志軍解釋說:“人民群眾的收入增加和分配的公平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江蘇是一個教育大省,對于大學生群體,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是幸福。江蘇的戰略新興產業目前有兩萬億的產值,預計到2012年能達到三萬億,到2015年能達到五萬億,甚至達到七萬億,占了工業經濟總量的60%,這樣大的結構轉變,需要大量符合新結構的人才來支撐。這樣的發展新階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有了很大的好轉。”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大學;就業質量據人社部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65萬人。應用技術型高校畢業生人數也隨之再創新高。雖然此類高校就業率呈上升趨勢,但專業不對口、社會保障不完善、穩定性差等問題仍然突出,就業質量難以保證。據此,教育部2012年首次提出大力推進就業優質服務,進一步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本文將分析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在就業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探尋提高其就業質量的途徑。
一、應用技術型大學生在就業質量方面出現問題
應用技術型大學是指以應用技術類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本科和專科院校,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職業技術學院、三本院校和大部分二本院校都屬此類。
就業質量主要是從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性、健康和福利、技能的發展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等四個角度來衡量。這個概念的提出旨在加強社會保障力度,維護勞動者權益以保證廣大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嚴的條件下工作。就業質量在國內越來越受重視,已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就業率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監測內容。
根據2014年的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我國的勞動者就業質量方面存在就業歧視、工薪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全面、加班現象普遍、城鄉工作時間差異大、過度勞動問題突出等問題。我國勞動者就業質量普遍不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應用技術型大學生就業質量得不到保證,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市場需求靈活多變,專業不對口。我國應用技術型高校肩負培養應用技術類人才的任務,需緊跟市場需求來確定培養方向、設置培養方案。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已經超過50%。時下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導致市場實際需求在快速、不斷地發生變化。社會分工呈現出多樣化、精細化和靈活多變等特點。而學校培養人才的周期普遍長于三年,嚴重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部分專業畢業生將不可避免地面對供過于求的問題,就業時不得不放棄所學專業。
2.就業環境不佳,穩定性下降。自高校擴招以來,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就業穩定性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一方面教育部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作為確定學校招生規模的重要依據。高校 “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導向在提高了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也導致部分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過于盲目和草率,降低了就業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中“僧多粥少”的局面致使許多應用技術類畢業生處于競爭的劣勢。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流入更傾向于簽訂短期、靈活的勞動合同的中小型。
3.法律知識欠缺,自我保護能力弱。國內學者做過許多關于大學生就業方面的調研,發現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尤其如此。一方面由于我國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尚不完善,導致社會上用人單位不遵守《勞動法》等法律法規,違反勞動政策的事情時有發生。另一方面,應用技術型高校普遍偏開設的與就業相關法律法規的課程較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這必然導致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權益容易受到侵害。
二、提高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對策
1.豐富高校畢業生就業指標體系。迫于追求高就業率的壓力,過去的就業指導工作普遍教導學生如何找到工作,強調傳授面試技巧等技能,而忽視了教給學生如何找到與自己匹配度高的、適合自己的工作。工作幸福感低、就業穩定性低等問題在畢業生就業后日益突出。據此,高校應該探索一個更豐富、更全面的指標體系來替代就業率這單一的指標。例如,通過分析由社會中介機構統計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等數據指標,科學衡量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調整就業指導方案。
2.建立健全就業相關法律和政策,增強法律法規教育。針對畢業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可以通過設立法律教育和咨詢部門,為大學生提供就業的法律咨詢服務。學校應組織學生學習《勞動法》等法律法規,開展系列指導講座,以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和保護自我的能力。此外,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就業政策是大學生就業的有力保障。國家應盡快完善勞動法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相關法律,依法保障大學生就業中的各種權利。
3.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大學所學專業知識并不能完全決定其在社會的競爭力。綜合素質,尤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靈活多變的市場環境,提高就業穩定性。
4.激發學生創造力,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據《2015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新增企業數量近一萬家。創業已經成為拉動就業的重要力量。大中城市的產業升級為農村創業提供了潛在的發展機遇,創業活動開始向農村輻射。應用技術型高校應把握機會,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創業促就業結構的優化;鼓勵畢業生開闊視野,到廣闊的農村去發掘機會。
結語
應用技術型大學生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就業市場的競爭將愈來愈烈,就業形勢是嚴峻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著眼長遠,一方面為應用技術型大學生創造更佳的就業環境,增加其發展潛力,另一方面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穩定的勞動者,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捍華.高職高專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06)
[2]賴德勝.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3]林海濤.中國市場化改革和市場化研究[J].當代論壇,2013(22)
[4]何雅.青年大學生就業成才狀況的研究[J].調查報告,2003(04):30.
關鍵詞 大學生 生活滿意度 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urvey and Analysis
――Take a Norm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CHEN Mei, XU Su, CAI Jingxi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The student population is the hope for the futur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tat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t is vital of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So college life satisfaction surve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a selected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surveyed 195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bjects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different grades, gender, profession and family backgroun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urvey
近代以來,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但關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放在精神生活水平上。人們渴望了解、評估自己整體的生活水平。心理學的興起與廣泛應用為人們實現這種愿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生活滿意度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根據自己選擇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總體評價。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希望,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大學生群體作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他們對于目前生活現狀的滿意程度對我國以后在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改革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調查有著突出的重要性。本文采用問卷的形式對學院的大研隨弧癢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化方法在安徽某師范學院發放調查問卷共230份,回收21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共195份。回收率為95.65%。
1.2 研究工具與方法
采用自編量表施測;所有數據的統計處理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
2 結果
2.1 生活滿意度總分的年級、性別、專業、城鄉差異
2.1.1 生活滿意度總分的年級差異
采用方差分析,對195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大一的學生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值最高,大四的滿意度均值最低。大二、大三居于中間。從整體來說大一的學生生活滿意度跨度最大,大三大四次之,大二學生跨度最小。
2.1.2 生活滿意度總分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女生生活滿意度的均值高于男生,且標準差顯著小于男生,說明女生的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值代表性要好于男生;文史類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略高于理工類學生,且文理科學生分數的標準差較為接近,可見二者有相似的代表性;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高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
2.2 學業滿意度總分的差異
2.2.1 學業滿意度的年級差異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對195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學業滿意度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大一的學生學校滿意度的平均值最高,大三的滿意度均值最低。大二、大四居于中間。從整體來說大二的學生學校滿意度跨度最大,大三大四次之,大一學生跨度最小。
2.2.2 學業滿意度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大學生學業滿意度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女生學業滿意度的均值高于男生,但是標準差大于男生,說明女生的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值代表性沒有男生平均值的代表性好;文史類大學生學業滿意度略高于理工類學生,而且文史類學生的學業滿意度分數的標準差高于理工類,說明理工類的分數更具有代表性;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學業的滿意度高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
2.3 友誼滿意度總分的差異
2.3.1 友誼滿意度的年級差異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對195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友誼滿意度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大三的學生友誼滿意度的平均值最高,大四的滿意度均值最低。大一大二居于中間。從整體來說大四的學生友誼滿意度跨度最大,大一大三次之,大二學生跨度最小。
2.3.2 友誼滿意度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大學生友誼滿意度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男生友誼滿意度的均值高于女生,但是標準差大于女生,說明女生的友誼滿意度的平均值代表性比男生平均值的代表性好;文史類大學生友誼滿意度略低于理工類學生,但是文史類學生的友誼滿意度分數的標準差低于理工類,說明文史類的分數更具有代表性;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對友誼的滿意度高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
2.4 環境滿意度總分的差異
2.4.1 環境滿意度的年級差異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對195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環境滿意度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大三的學生環境滿意度的平均值最高,大四的滿意度均值最低。大一大二居于中間。從整體來說大三的學生環境滿意度跨度最大,大二大四次之,大一學生跨度最小。
2.4.2 環境滿意度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對大學生環境滿意度的性別、專業、城鄉差異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男生環境滿意度的均值高于女生,但是標準差大于女生,說明女生的環境滿意度的平均值代表性比男生平均值的代表性好;文史類大學生環境滿意度低于理工類學生;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環境的滿意度高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
3 討論分析
3.1 年級
蔡曙光對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做了調查,認為年級越低,對大學校園生活滿意度越是不滿意。他認為新生入學前,大多對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報存許多幻想,一旦報到入學,親自體驗以后,發現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落差很大,就感到很不滿意。辛勇也做了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在一般生活滿意度方面,二年級學生的一般生活滿意度最低,與其他 3 個年級差異均達到顯著性水平。但是從筆者的調查結果來看學院的大楊騾度的順序由高到低分別是大一、大娶大盯大四捎詿笱У慕萄J接敫咧械牟煌辛順浞值淖雜墑奔淙プ鱟約焊行巳さ氖攏虼俗雜陜舛冉掀淥瞿曇蹲罡摺O嚳矗笏牡難諦K哪輳匝5幕肪匙釵煜ぃ;肪持械謀錐艘倉賴淖釙宄運塹難B舛茸畹汀?
3.2 性別
筆者的調查結果顯示:學院的大研旁大掩學業方面的騾度具于男性大研性大掩環境、友誼方面的騾度高于旁大眩
3.3 專業
從整體水平上來說,文史類學生的滿意度高于理工科。但是理工類學生在環境滿意度上高于文史類。筆者猜想這可能與現在社會的就業問題有很大的關系。在就業難度相當大的今天,文史類專業的就業前景遠不如理工類廣闊。在如今高學歷人才遍地可見的人才市場中,文史類學生更難就業,所以他們對于環境的滿意度要低于理工類。
3.4 城鄉
調查發現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高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在友誼方面的滿意度高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筆者做以下分析: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可能家庭條件比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要略微好一點,家庭條件的差異會體現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所以可能來自城鎮的大學生更容易收獲友誼,因此他們對這方面的滿意度要高一些。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更容易對環境等各方面產生滿足感。
4 建議
(1)優化獎助學金發放制度,為家庭經濟較為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機會。根據本文的調查,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有著一定程度的差異,說明家庭經濟收入的狀況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于生活的滿意程度。很多貧困的大學生因為生活的艱辛,體會不到大學生活的美好。因此,學校要優化獎助學金的發放制度,適度加大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獎助學金發放的力度。并且創造機會為貧困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儉學的崗位。(2)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尤其是大一和大四的學生。大一新生剛到學校,由適應環境和角色轉換等方面的問題引起的心理不適應應受到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視。大四學生由于就業等方面的壓力產生的心理問題應及時解決。為大學生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礎。(3)加大學校娛樂與休閑設施的建設,考慮到性別差異,不同性別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男女生生活滿意度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這應該引起充分重視。學校還應該加大對女大學生生活水平的關注程度,由于女性學生比較敏感,并且容易對生活產生不滿,所以對她們給予更多的關懷是必要的。
通訊作者:徐速
參考文獻
[1] 張濤,梁執群.醫科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調查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研室,2009(8):22-067-02.
[2] 蔡曙光.大學生校園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5):47-51.
[3] 辛勇.大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及相關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100-102.
[4] 孟慧.認真性與下屬工作滿意感――變革型領導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05.28(5):1237-1239.
[5] 陳紅,黃希庭,郭成.中學生身體自我滿意度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4):817-820.
[6] Diener E,Chinstie K,Napa S,et al.Posi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global happiness is not the sum of its parts[J].Happiness Stud,2000.1:159-176.
[7] 陳利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生活滿意度及其與自尊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4):222-224.
[8] 金盛華,田麗麗.中學生價值觀、自我概念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2):58-63.
關鍵詞:大學生;壓力;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2-0110-03
在激烈的競爭和社會變革的環境下,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有學者曾對社會不同人群承受的壓力做過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學生所承受的壓力最大,農民最小,工人與科技人員居中[1]。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很大,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卻較差。因此,大學生必須正確認識壓力并有效管理壓力,從而提高自己壓力管理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壓力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壓力的含義。壓力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體驗。它存在于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學習成績落后、工作任務加重、親人患病等都會給人帶來壓力。何謂壓力?我國學者黃希庭認為,心理學上的壓力通常有三種含義:一是指現實存在的具有威脅性的刺激,即壓力源;二是指人對壓力事件的反應,即壓力反應;三是威脅性的刺激帶來的一種被壓迫的主觀感受,即壓力感[2]。車文博認為,心理壓力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性創傷體驗、慢性緊張等導致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由此可見,壓力應當是一種體驗到的東西,它無法避開主體而獨立存在,它一般包括壓力事件和心理壓力。
2.壓力與心理健康。面臨壓力時,個體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應。個體在壓力狀態下出現的生理反應主要表現在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方面,嚴重影響個體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二、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壓力
調查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隨著年級增大,壓力感也逐漸增大[3]。筆者研究發現,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壓力有以下方面:
1.就業壓力。中國社會調查所進行的一項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就業[4]。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大。根據對中國未來新增勞動力人口的測算,未來數年中國青年新增勞動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 500~2 200萬之間的高位,供大于求,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直接導致就業壓力大[5]。每年的畢業生像潮水一樣涌進招聘會場,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一點也不亞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大學生就業中的沖突主要表現為:(1)所學專業與就業市場的沖突;(2)就業選擇與父母意見的沖突;(3)就業過程中發生的沖突。不少大四學生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四處奔波,身心俱疲。尤其是看到同學大都找到了工作,自己的工作仍無著落時,壓力更大。就業壓力不僅表現在大四學生身上,大一、大二的學生也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他們在校期間瘋狂盲目考證,參加考證補習班,企圖增加就業“砝碼”。還有的學生選擇考研或考公務員,周末或假期不停地參加各種輔導班。
2.學業壓力。學業壓力是作為學生永遠需要面對的主題。調查顯示,面對學業壓力,26.8%的大學生認為較大,4.4%的大學生心理不堪重負[3]。雖然這個數據不是很高,但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大學的課程表面上看似容易,課業負擔也比較輕,但是要想取得好成績也并不容易,再加上近年來大學生的考試和評分制度在不斷改革,如果疏忽大意也很容易造成考試掛科,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拿不到學位,導致不少大學生考前的緊張和考后的不安。還有一部分成績比較好的同學雖然沒有掛科的壓力,但他們面臨著爭奪好名次和獎學金上的壓力。
3.交往壓力。心理學研究指出: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發展,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6]。大學階段是青年學子走出家門開始獨立交往的階段,也是人生中最渴望交往和交往最廣泛的階段。但不少學生由于沒有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在交往中屢屢受挫,不敢不愿與人交往。還有些大學生由于外貌、家庭、性格等原因在與別人交往中會有自卑感,總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同學間不經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種行為都會深深地刺傷他們的心靈。此外,大學生在校期間要處理多種人事關系,如舍友關系、同學關系、同鄉關系、師生關系等,諸多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不暢、甚至發生人際沖突。其中,最難處理的是舍友關系。宿舍不和的案例,在大學生的教育管理中經常會遇到。有同學曾向我抱怨:“待在宿舍里的感覺有點窒息,想到還要生活一年多,真難受極了。”
4.經濟壓力。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大部分同學的家庭條件都還可以,但是也有為數不少的貧困學生。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有5%~7%是特困生[7]。這些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月生活費比較少,有的甚至連學費都很難湊齊,需要申請助學金和助學貸款。這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與同學們學習、生活在一起,無形中會和其他同學對比。當其他同去買東西而自己不能,其他同學吃好的飯食而自己吃比較差的飯食難免會自慚形穢,長期下來對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壓力。隨著年級的增長,大學生的各N開銷也逐漸增加,談戀愛,上網吧,過生日,租房子,交際應酬……特別是部分大學生由于強烈的虛榮心,買手機要名牌,買衣服幾百塊的衣服不看,同學過生日要送貴重禮物,同鄉聚會要上高檔酒店,這給不少大學生尤其給經濟條件一般的大學生也帶來不小的壓力。
5.情感壓力。大學生正處在青春后期,從生理階段講,生理發展基本完成,性意識增強,因而對異性往往產生強烈的興趣,渴望與異往并收獲愛情。大學生在追求異性的過程中會面臨壓力,主要表現為緊張、害怕,既擔心被對方拒絕,又擔心被別人嘲笑。因此,處在這種狀態的大學生心理波動比較大,有時會因為對方某個積極的言語高興不已,有時又會因為對方某個小的細節而胡思亂想,心情沮喪。處在戀愛中的大學生也會面臨壓力,其主要表現是為如何保持和發展這段感情而苦惱,自己的舉止能不能讓對方滿意等;也有一些人會因為想結束這段感情卻不知如何開口。處在失戀中的大學生壓力最大,其表現一般是失望、沮喪、痛苦、自閉,嚴重的甚至想不開可能會輕生。
此外,大學生還面對著評選三好學生、競選學生干部、入黨等競爭帶來的壓力及獨立處理各種生活問題的能力不足所帶來的壓力等。
三、大學生自身應對壓力的措施
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巨大壓力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社會的,也有來自家庭的,還有大學生自身的。大學生無法改變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中的不公平現象,無法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教養方式,但自身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積極地應對壓力。
1.辯證看待壓力。很多壓力的產生都源于自身的態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尤其需要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加拿大醫學教授塞勒博士曾說:“壓力是人生的香料。不要認為壓力只有不良影響,人們應該轉換認識和情緒,多去開發壓力的有利面。”適當的壓力可以使人思維活躍,積極調動身心潛能去改變環境,迎接挑戰。當一個人正視壓力,壓力就會表現出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壓力能使大學生正視自己、積累人生經驗,變得更加成熟;壓力可以使人發現自身潛力,在大學期間依據自身的學習目標,制定合理規劃,充滿自信,不斷自我挑戰,身體力行逐一實現目標。
2.正確認識自我。一個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變得成熟、自信,從而避免因過低自我評價所帶來的自卑和過高評價所產生的自負和失落。有些大學生的壓力就是源于不會認識自己,不敢認識自己,不愿認識自己。比如,有的大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抱佛腳,卻幻想著考取優異成績,一旦成績不理想還很郁悶,這就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表現。再如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興趣、特長、愛好,缺點和不足等缺乏客觀的認識,導致自己在戀愛、擇業時,或過于自負,期望值高;或過于自卑,期望值低,從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3.掌握調節方法。大學生在面臨巨大的壓力時,學會放松、進行自我調節是減少或消除壓力影響的最有效途徑,使生理、心理活動趨于平衡。
4.有效管理時間。學習、生活、工作中的許多壓力,都來源于事情和任氈舊懟J紫攘諧鋈昭習清單,對學習任務進行分類;然后按照重要性和緊急程度確定ABC順序,確定工作日程及時間分配,實施計劃,記錄花費的時間,總結經驗。
5.尋求社會支持。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社會支持能提高個體有效應對的能力,從而減輕壓力的不良影響。社會支持又稱社會關系網絡,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家庭、親屬、朋友、同學、伙伴、社團等組織給予個體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社會支持能夠為個體提供安全感和用以應對壓力的條件,使大學生以積極的觀點與態度面對外界提出的要求,采取有效的行為去處理生活中各種有待于解決的問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些俗語生動地講述了社會支持在個人應對挫折、困境中所起的支持作用。不要羞于開口,主動尋求幫助并不意味著一個人的無能,相反,它恰恰是其心理成熟的表現。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壓力是很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大學生,要正確認識壓力,了解可能面臨的壓力,并采取積極的措施有效管理壓力,從而提高自己壓力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學生活過得充實愉快、精彩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甘一方,陳昌惠.中國生活事件調查(二)不同職業心理緊張的特點[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0,(6):268.
[2] 豆宏健,王成德.大學生成長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0.
[3] 王易.當代大學生壓力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339-340.
[4] 戴麗,吳曉瑋,周寧,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36.
[5] 徐學俊.大學生心理成長導引[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50.
關鍵詞:量化寬松;物價上漲;生活消費;應對策略;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6-0218-02
一、量化寬松背景下大學生基本生活消費的現狀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主要發達國家搞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即間接印鈔票,導致了國際、國內糧食價格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并造成流通中的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弱勢群體和大學生生活的消費。2011年10月吳瓊課題組對在校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情況實施了“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生活影響”的問卷調查。從收回的有效問卷和同學反映看,食堂飯菜價格全面上漲和超市的食品、日用品價格也在不斷攀升。這對于無收入來源大學生的生活消費影響較大。大學生生活消費的資金主要來源調查顯示,來源于家長工資占93%、勤工助學占2.5%、貸款占4.5%。個體每月生活費支出在800元以上的占6.6%、在600元~800元的占38.4%、在400元~600元的占49.6%、在300元的占 5.4%。價格上漲前大學生月生活費用多集中在300元~500元之間。物價上漲后,生活費用在600元~800元、800元以上的學生比例都有所增加,月生活費用普遍上漲了200元左右。唯獨生活費用在300元以下的同學比例有所下降。由于學校食堂飯菜價格上漲導致大學生生活費用增加。調查中我們對學校食堂飯菜價格的變動也進行了統計,學生日常最常吃的饅頭、米飯、面條、蔬菜、肉、豆腐等六種飯菜的價格都有大幅度的上調,最低的上漲幅度也在30%,這就說明日常伙食費用的增加成為大學生生活費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正確看待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生活消費影響、特點及原因
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的生活消費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增加了大學生生活負擔,尤其是加大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的生活壓力。55%同學對物價上漲有一定的抱怨和無奈,認為生活消費上漲幅度過大,造成家庭負擔加重。生活費用的增加過多,使部分家庭困難的同學不得不減少生活開支,以致有些同學放棄價格較貴的葷菜,只能是吃便宜的菜飯,長期以往會導致營養失衡、身體不佳,影響學習和健康。45%的學生基本能接受,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由于自然、國際等原因造成的一些難以預見的困難,物價上漲是可以理解的,國家給予一定的控制和補貼、對他們的生活并未造成很大的影響。物價上漲有著多樣性的原因,尤其是在量化寬松背景下的全球商品價格都在上漲這一顯著的特點,我們要端正態度、正確認識。
1.商品成本價格上升。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主要糧食和農產品的價格一直處于低位,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多數和十年前的價格持平,只有個別商品價格略高。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種植養殖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使成本價格大幅上升,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合理性質;鐵礦石、煤炭、石油、水泥、鋼鐵等重要原材料的價格大幅上漲;近幾年民工用工緊張和新勞動法的推行使中國勞動力價值急速增加即工人工資不斷上漲,這無疑推動商品成本價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的通脹和物價上漲。
2.商品供求結構失衡。市場對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國內糧食價格、飼料價格的不斷攀升。近年來,生豬收購價格偏低、飼料價格上漲,養豬成本提高使豬肉供給減少,迫使價格提高;財富和收入的增加,人們對肉食類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造成供給小于需求的不平衡,使中國肉價大幅上漲;同時豬肉、糧食價格上漲還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的上漲。使肉類、糧食的供應更趨于緊張。這是豬肉價格變化、飼料成本增加的共同作用,和國際上相關物價上漲的波及影響的共同結果。
3.美國等發達的國家大量印鈔票。溫總理說:“這次物價上漲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事情,在國際上帶有普遍性。”為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各國相繼推出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出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過量資金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進一步加大了全球特別是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通脹壓力。美國2011年6月完成兩次量化寬松,一些發達國家積極跟進、中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被迫的跟進。連續兩年貨幣信貸超額投放,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物價上漲,一些游資趁機參與囤積居奇、投機炒作,必然造成通貨膨脹。
4.天災人禍等意外因素的發生。中國由于糧食豬肉等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加上南方出現“豬高熱病”、藍耳病等疫情的影響,部分養殖戶直接降低飼料原料質量控制、營養水平、忽視免疫、消毒等方法導致了豬群抗病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也加劇豬肉供應緊張。同時部分省區又先后遭受了干旱、洪澇、風雹、低溫霜凍、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等災情,以致影響中國糧食、肉類等物價呈現出較大幅度的上漲。
三、高校應對物價上漲沖擊的對策
教育部去年要求各高校進一步加大對學生食堂的政策支持和經費補貼力度,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食堂應減少浪費、降低成本,并給予高校一些補助資金和支助政策,限制飲食大范圍的漲價。盡量減少物價上漲帶給大學生的生活負擔。
1.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物價上漲,盡量減低對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影響。首先,要嚴格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加強對校內食堂、超市等商業行為的嚴格監管,監管食堂保證飯菜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食堂飯菜價格的漲幅,維護市場秩序。其次,要從點滴小事上體貼關心大學生成長。建議在飯廳放兩個微波爐供大學生熱飯使用,讓大學生在冬季能吃到可口的熱飯菜。最后,指導食堂農產品流通工作,暢通“綠色通道”即從田頭直接購買新鮮又便宜的菜,降低菜價成本、穩定物價,增強調控能力。
2.高校領導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引導學生,不參與一些不負責任的炒作,防止不安定的因素,維護學校的穩定團結。其次,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適度消費。根據個體生活、學習和文化多方面的實際情況把握消費“度”,即不脫離家庭收入狀況和父母的經濟承受力的消費。學生時代應以智力投資和學習消費為主,生活消費為基本保障,文化娛樂以及其他的消費作為生活的補充,不應該本末倒置。最后,要引導大學生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樹立勤儉節約的精神,防止浪費,避免攀比消費、高消費等不良行為;以降低生活成本。
3.高校領導要不斷“完善獎勵補貼制度”。首先,對弱勢群體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多給予關心和支持。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學習,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通過增加勤工助學崗位,給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生活補貼、給貧困大學生減免學費、雜費。提高優秀大學生獎學金的覆蓋面和金額等方式來應對物價上漲。其次,建立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即建立健全學校小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這是當前保障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生活消費的一個立竿見影的措施。減輕大學生的生活負擔,并激勵大學生上進心,為學生的順利的完成學業提供有力的保證。
四、大學生應對物價上漲沖擊的對策
1.大學生要獨立、冷靜、機智地對待物價上漲不隨波逐流。曾經有學生在互聯網上關于“全國大學生聯合起來抵制食堂的菜價,在學校餐廳罷餐”的呼吁。雖然響應的大學生人數不多,但能體現在物價上漲背景下,個別大學生不理智、不考慮后果的做法。作為當代的大學生要以科學的態度冷靜、理性、正確對待物價上漲。要正確認識當前的物價上漲的多種因素,從自身內部思考應對物價上漲的措施。如制定個體生活消費計劃,包含一個近期、中期、長期的消費計劃,這些計劃都必須符合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實際需要。盡量降低物價上漲對大學生生活消費的影響。
2.大學生要學習科學理財、合理規劃生活消費。首先,要理性消費。平時不急于用的東西不隨便買,控制個體消費欲望。以聯絡感情為目的,和朋友經常性的上飯館消費,應當有所節制,做到合理規劃理性消費。其次,學會科學理財。科學理財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獨立的行為,這是現代大學生消費觀念不可忽略的問題。科學理財要細化生活消費的內容,學會制定個人預算,做到“消費有數,消費有目”。最后,要有儲蓄意識。儲蓄意識是為應對突發事件發生,而需要的應急消費。這是生活中必須要有的觀念。既要想到當前利益,又要想到長遠利益。大學生的科學理財反映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的實踐能力發揮。
3.積極提倡網購、團購、批發購買等形式這是應對物價上漲的一種新消費方式。大學生生活消費支出增長的壓力是改變生活方式的動力。網購因成本較低,價格便宜受到學生歡迎。在大學生集中地——學校,也可以集體批發購買一些日用品、食品等回到學校在同學中具體分配。班級生活委員可具體負責辦好此事,這在批發購買具體工作中可能很麻煩,但減少了零售和批發之間的差價,節省一部分錢,為同學服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也是大學生應對物價上漲及通脹的一種手段。
總之,應對物價上漲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大局、社會和大學生穩定。決定大學生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高低。對當前物價形勢,既不悲觀,也不盲目樂觀,既充分認識調控物價的復雜性,也看到穩定物價的有利條件。在發揮各高校大學生智慧基礎上,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確保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
參考文獻: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質研究綜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紀80、90年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學生在上學期間休學、退學、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殺等[1];最近幾年,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貧富差距加大,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高校不斷的擴招。當代大學生處在大變革的社會環境中,他們通過網絡等其他途徑參入到社會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會各種消極的因素影響。有一項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心理調查報告,其中20.23%的人顯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偏執、抑郁、焦慮、孤僻、沖動、嫉妒、猜疑、自卑等現象已使得大學生們的心靈受到傷害,也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樂趣、學習效率、身體健康等[2]。由于學習因素、宿舍矛盾、戀愛問題、經濟狀況、人際溝通、就業壓力等各方面影響產生心理問題甚至精神問題,現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說,全國各個高校要重視并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心智健全的建設性人才。國家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在2002年6月共同頒布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于2004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全面推廣實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國逐步開始實施體質健康測試數據上報的工作。通過近幾年上報的數據統計來看,高校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分數下降,有多項不合格,整體狀況有下降的趨勢。而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體,高校大學生體質狀況的變化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發展的動力。客觀的分析高校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及影響因素,提出科學的改進措施與建議,讓大學生擁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識,養成天天參加鍛煉的好習慣,帶動身邊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每位學生的體質狀況與心理狀況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體質良好的學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兩者是否是正相關的;另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通過查閱以往的研究資料,觀察這幾年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體質狀況的研究,提出筆者的建議。
2研究現狀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國外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慮、抑郁等大量心理問題上,僅是揭示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標準和評價工具。國內的研究大部分是對大學生思想動態、心情、性格、學習成績、人間交往等發現心理健康問題,指出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還有部分是研究體育運動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意義,提出建議與對策。2000年,段軍鋼運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維爾維克指數來測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與身體形態及素質狀況,研究心理健康與身體素質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狀況對身體素質的影響。建議在體育教學中采用一些娛樂性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要區別對待,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等。2005年,李志剛,王向晨用體質健康標準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來衡量評估部分大學生體質和心理健康的狀況,研究指出:研究對象大一、大二學生體質測試的成績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體測成績高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體測成績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專家訪談法、心理與體質測量法等研究方法,來調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學2003級不同體質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建議:高校要重視對體質成績差的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指標體系應進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2006年孫立海采用體質測試法和心理SCL-90量表來研究不同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質狀況的相互關系,得出:學生的體質好壞與心理障礙程度有一定的關系。2007年,韓曄運用《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和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問卷、簡易應對方式問卷以及自尊量表,對433名大學生做了體質和心理狀況的測試并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身體速度靈敏性與個人的自尊水平正相關,身體柔韌和力量性與學業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高能預測心理健康狀況好。2007年,鄭小真、夏菲菲運用心理問卷測試、體質指標測試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麗水學院的大學生做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來研究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相關狀況,尋找影響他們體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針對增強學生體質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參考建議。2009年,蔡燦龍、陳秋斌通過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對閩南地區高校部分學生進行SCL-90的測量與因子分析來了解閩南地區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在掌握與分析數據、材料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與建議。2010年,張偉,陳華衛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江蘇地區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心理癥狀發展的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隨年齡遞增,身體素質水平、體育鍛煉程度呈先增后減趨勢;蘇中、蘇南、蘇北地區間學生體質水平有較大差異;并且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異。2011年,劉根平采用UPI診斷量表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對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調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據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來評定研究對象的體質狀況,綜合分析江西省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質狀況之間的關聯,發揮高校體育課及活動特點來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體育教學的功能。
(2)根據查閱的文獻資料發現,國內近些年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圍繞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得出體質下降,分析研究體育課和體育鍛煉狀況,提供一些建議。1999年,張傳義、劉兆厚、呂琦采用數據統計法、資料分析對比法,對國內高等農業院校一年級學生的形態機能、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把這些大學生們各項數據分別與全國同年齡組、日本東京農大學生的平均值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國內農業院校一年級學生的身高、體重高于國內同年齡組大學生;與日本京農大學生相比,國內農大學生體質各項指標互有高低優勢等。建議加強國內農大學生體育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等。2004年,路靜通過對河南省4所高校大學生體質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把河南省當代大學生體質狀與全國同齡學生的指標進行比較研究,以便于為新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能有效的為教學與科研服務。2006—2009年,蔡陵江對廈門理工大學本科不同專業的部分女生的體格、體能測試成績進行追蹤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除個別體質健康指標有所提高外,其他內容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趨勢,此校女生的體質發展水平不容樂觀,反映出目前廈門理工大學體育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增強學生體質提出對策。2008—2009年,孟慶光抽取內陸與港澳臺男、女生各20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國家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與評分辦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經測試統計后發現:港澳臺籍學生正常體重人數比例優于內陸生,同時肥胖比例略高;內陸學生的總成績與耐力項目成績要高于港澳臺籍學生,并且差異顯著。2010年,田常軍針對陜西省6所民辦高校陽光體育開展的現狀,運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心理量表測驗法和數理統計法,分析這幾所民辦學校的大學生參與陽光體育行為方式,得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質的相關關系,為民辦高校如何開展陽光體育來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強體質提出建議依據。
3研究的不足
(1)觀察以往的有關研究,大多是單方面研究大學生體質狀況或者是心理健康現狀,發現大學生體質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問題。還有一部分是從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方面研究,缺少體質狀況分析。
(2)有關體質的研究,基本上以體質測試成績來決定體質狀況,沒有從學生的遺傳因素、營養健康現狀、健康認知及健康行為現狀、休閑活動現狀等方面綜合考慮研究。(3)研究體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文章,研究多數是先研究體質狀況,再研究每個體質等級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找出兩者的聯系,學生體質狀況與心理健康聯系密切,體質優良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4建議
(1)在研究大學生體質水平時,首先要考慮學生遺產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有天生性疾病,參加體育活動少,體質水平肯定差。其次還應該研究學生的營養條件、健康認知及健康行為現狀、課外體育鍛煉現狀、休閑活動現狀以及生活環境等來綜合研究體質狀況,研究效果會更好。(2)在研究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質兩者密切關系之后,要從健康認知及健康行為、課外體育鍛煉、休閑活動等方面為高校大學生體質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對策與建議,使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為社會持續發展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孫鄉,戴劍松.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與對策[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7,23(2):198-200.
[3]劉軍.遼寧省大學生體質現狀及高校體育課程改革[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10,12(1):139-142.
[4]段軍鋼.大學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與身體素質的比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189-190.
[5]李志剛,王向晨.大學生體質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8(1):42-45.
[6]王虹.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0):1351-1352.
[7]孫立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其體質狀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5):80-82.
[8]韓曄.大學生體質健康與心理健康相關性研究[J].體育學刊,2008,15(5):61-63.
[9]鄭小真,夏菲菲.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狀況相關因素的比較研究[J].麗水學院學報,2009,31(5):68-71.
[10]蔡燦龍,陳秋斌.閩南地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2(11):89-91.
[11]張偉,陳華衛.江蘇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1):87-91.
[12]劉根平.江西省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2011,24(7):44-45.
[13]張傳義,劉兆厚,呂琦.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體質現狀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1,21(6):20-23
[14]路靜.對河南省高校學生體質的調查與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對我院女生體質發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0,26(4):126-127.
[16]孟慶光.內地與港澳臺籍大學生體質比較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5):75-77.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
隨著國家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從1997年全國招生數5.1萬遞增到2013年招生數60.8萬,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在過去10年翻了一番。因此,每年的畢業研究生數量在不斷地刷新歷史記錄。據統計,近年來研究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個別研究生的就業情況甚至不如本科生,就業優勢正在不斷喪失,由就業問題導致的心理焦慮已在研究生群體中普遍蔓延。研究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同時也給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近期,《 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由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聯合新浪網教育頻道在京推出。報告顯示出2013年畢業生就業壓力總體較大,并出現明顯上升趨勢。同時還發現了一系列現象,譬如:期望月薪持續走低、二線城市最受歡迎、壓力應對偏向消極、實踐意識已成主流、創業熱和幸福感總體下降。調查報告的撰寫人熊漢忠博士認為,為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畢業生應加強個人職業素質、積極應對壓力,提前制訂有利于個人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學會充分挖掘與利用自身與外在的就業資源,提升就業能力;同時政府、高校及相關就業機構應加強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制訂與落實。(1)不少研究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筆者采取抽樣問卷和隨機訪談的方式在研究生中開展調研,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多研究生有職業規劃但自我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在應對就業壓力上態度消極,八成研究生認為學校應該開設相關課程進行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不少研究生還不能全面和正確地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有的研究生把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學業規劃,順利完成學業便是研究生學習期間的主要任務;有的研究生把職業生涯規劃僅僅理解為就業,臨到畢業才急急忙忙、毫無目標地趕場參加各種各樣的招聘會。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匱乏,這就要求研究生主管部門和培養單位做好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逐步地幫助研究生樹立起正確的擇業觀和人生價值觀,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促進研究生的學業與職業的有效匹配,緩解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與此同時還要保證研究生培養教育工作的穩定健康的發展。(2)高校研究生就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位。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輸送優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強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必須重視的問題。高校工作者普遍認為研究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優于本科生,所以很少在培養計劃中滲透研究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高校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觀念缺失。研究生在本科階段已接受的職業規劃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和發展。同時,多數高校主管研究生培養的部門包含就業指導機構職能比較單一,往往工作還停留在求職信息,為研究生辦理就業手續,提供一些就業政策指導等方面,缺乏專業化、個性化和系統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
二、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
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定義為:“研究生根據個人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分析總結和測定,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以及制定相應的工作、培訓和教育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施職業生涯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起點在本科階段,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研究生階段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跨越點。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全程性等特征,是研究生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包括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認知提升、職業生涯意識培育、職業生涯定向引導和自我職業潛能分析、職業生涯規劃方案設計、職業生涯情感強化、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等內容。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三方面的實施重點:第一是自我再認知。其目的是幫助個體學會認識自我與認識職業,進一步做好“人職”的匹配,從而有利于個體的長期職業發展。第二是訓練職業化。全日制研究生脫離社會實踐的周期長,年齡也相對較大,所以幫助他們快速了解社會職業環境,了解各類職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各個行業的職業分布和招聘方式及各地的就業政策等。第三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研究生思考最佳職業錨,有利于形成更清晰的自我職業定位,從而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1)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促進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碩士研究生的大幅度擴招導致我國高等教育加快步伐迅速發展,各個培養單位紛紛擴大各種類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同時增加了碩士研究生就業市場的壓力。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研究型人才需求的逐步飽和,研究型人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競爭愈演愈烈。面對日益嚴峻的研究生就業形勢和就業競爭,在校研究生倍感茫然。有些對求職擇業的準備意識不足,對就業去向不知所措;有些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違約頻繁;就業地點的選擇不夠理性。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部門急需拓展相關職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幫助研究生深刻認識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增強研究生的職業競爭力,明確職業目標。我國高等教育應逐步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發展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而不是仍然以以專業學科為體系,注重對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以職業生涯規劃為突破口,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等等,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能夠把專業能力和成功素質有機結合,使研究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和創造力。在研究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能讓研究生認識自身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特點,樹立職業目標避免盲目性,并起到內在的激勵作用。
四、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施的具體對策和建議
(1)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提高研究生個人職業規劃意識。考取研究生通常會成為大學生規避就業風險的避風港,也有些非常盲目地認為高學歷會增加就業的籌碼,但社會的現實是研究生同樣不好就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提高研究生個人職業規劃意識有助于增強研究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其學習的自覺性,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職業競爭力,有助于明確研究生的職業目標,增強人生奮斗的方向,有助于發掘自我潛能。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研究生真正了解自己,籌劃和擬訂一生的職業發展方向,未來能夠有能力經營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僅僅是找到一份貼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工作。研究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可以更清晰、準確地認識自我,并對自身的價值進行合理定位。(2)開設有針對性的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研究生年年擴招,就業壓力攀升的新形勢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創新性和靈活性等方面仍然有待改善。高校應完善職業指導體系,在培養計劃中列入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師資建設請專人培訓,并貫穿于三年的研究生教育過程。政府和相關的教育主管部門應發揮資源優勢,研發適合研究生職業鑒定評測的系統,為高校和研究生培養單位提供技術支持。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有一定的針對性,課程的建設及實施的方式應該具有個性化、特色化,著重于培養和提升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尊重研究生的個性特點,引導他們學會客觀、全面地認識現實世界,了解現代科技變革中行業和職業的變化、需求與發展趨勢,設計自己的人生發展目標和規劃未來。職業規劃的指導教師為了提高教學的效果,必須根據就業行情隨時更新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3)導師作為研究生的責任培養人對研究生就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與研究生的接觸和交流最為頻繁,他的人品道德、治學態度和處事方式都會對自己的研究生有著全方位的影響。導師在承擔教學與科研指導之余,應關注研究生的思想問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成為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導師,以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為范例引導研究生制定符合自己專業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定時幫助研究生對其進行評估。與此同時,高校要對導師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制訂鼓勵和保障措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引導研究生導師投身到研究生職業生涯教育與輔導中來。(4)指導研究生進行確定職業目標并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職業生涯規劃素養包括職業認知、職業體驗和職業能力等需要通過學生主動參加實踐活動來鞏固和提升。為此,學校應建立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體系,在充分利用單位內部教育資源的同時,積極主動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與一些社會機構,如教育培訓機構、社會實踐機構、相關公益團體和個人建立合作關系,包括建立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等。積極引導研究生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活動,拓寬視野,增加研究生的職業體驗,培養研究生的職業能力,尋求社會需求和個人職業理想的最佳結合點。搭建學校、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平臺,也是研究生培養單位落實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體系的重要保證。(5)指導研究生及時修正自身職業生涯規劃。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分階段分年級的根據研究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和提出具體的要求。研一主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基礎教育,培養自我認知能力;研二、研三則有針對性地進行求職過程指導,譬如如何投簡歷、筆試面試求職的具體流程、就業政策解讀、畢業生就業權益保護等內容。在實際的畢業生就業演練中,為最終達到“人職匹配”還需要指導研究生對職業發展變化的認識,和對社會環境變化的反應及時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包括專業對口的職業選擇,職業目標的確定,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規劃,階段性轉型的需要等等。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性格氣質、理論功底和知識框架等來充分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激發潛能,以期在未來社會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未來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而言之,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政府、高校和相關職能部門實施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市場需求和市場變化,高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建立科學有效的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幫助研究生提高學習動力、學習的自覺性、提高職業競爭力、明確職業目標,從而推進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升研究生培養的質量,這樣才能有效破解研究生就業所面臨的困難。
參 考 文 獻
[1]馮羽.我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轉變——淺議職業生涯規劃在高校中的實施與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4(5)
[2]方勝強.研究生職業生涯教育問題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0(7)
[3]霍禮強,方曉青,毛麗萍.論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和策略
[J].中國電力教育.2011
[4]劉紅奎.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
2009(6)
[5]孫麗麗.淺議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J].中國科技信息.2007(17)
Abstract: Occupational burnout serious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in universities, which manifests in the aspect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humanization and frustration of individual value. Because of their working objects becoming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lication, the conflicts of multiply work role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fficultly quantify the work performanc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Positive psychology provides a good method of strategy for the occupational burnou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from the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 posi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ve school organiz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job burnout: To cultivate positive emotions, and enhance the subjective positive experience ability of the counselors; To cultivat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hape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of counselors; To optimize the suppor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personal values of counselors.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university counselors;occupational burnout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2-0048-03
0 引言
“職業倦怠”這一概念是1974年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首次提出,他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在面對過度工作需求時,所產生的身體和情緒衰竭的現象”。[1]自費登伯格提出這一概念以來,職業倦怠開始受到人們廣泛關注。《2008年中國職場人士工作職業倦怠現狀調查報告》相關數據顯示:輕度、中度和重度工作倦怠的調查者比例分別為74.6%、43.2%和10.8%。其中,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在職人員的職業倦怠比例高達16.6%。教育工作是一種高壓力崗位,教師是職業倦怠的易發群體。作為一種普遍出現的職業性問題,這一問題正在以不同程度影響著作為教育工作群體之一的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發展。馬斯洛等人認為職業倦怠包含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個人價值實現受挫三個核心要素[2],高校輔導員從事的是育人工作,基于人本主義理念,如果高校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就個人而言,可能會影響其身體健康;就其所管理的學生群體而言,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成長成才和社會適應;對于其所在的高校而言,可能會阻礙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
而“積極心理學”這一理念正是應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強有力的理念,基于此理念應運而生的相關策略對改善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狀必然發揮著有效作用。“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于1997年提出,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探討作為個體人存在的美德、力量以及優勢等積極層面的潛能,進而使得人們克服困難和抵抗疾病的力量有所增強,能夠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化解各類危機,追求并創建美好幸福的生活。[3]高校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服務對象是學生,如果將積極心理學這一理念引入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不僅能給輔導員群體增加活力、增強力量感,還能給整個高校的學生工作帶來積極的影響。
1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主要表現
依據馬斯洛的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內涵及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內容,我們認為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如下:
①情感衰竭: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有種情緒情感資源被消耗殆盡的感覺,很容易發脾氣,嚴重時常常莫名地感覺壓抑、沮喪、焦慮、緊張等情緒,無法集中注意力開展工作;
②去人性化:弱化人本主義理念,以一種麻木不仁甚至消極、否定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生和同事,“機械化”從事相關工作,較少與學生接觸,忽視與學生的感情溝通,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視而不見,工作固化,缺少創新;
③個人價值實現受挫:主要表現為個人評價較低且主要傾向于負面,忽視自身價值所在,對學校管理抱怨多,喪失工作成就感,嚴重時甚至產生自卑感,對個人前途悲觀失望,工作消極被動、甚至厭倦。[4]
2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主要成因
2.1 工作對象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
根據對江蘇各高校的調查了解得出: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配比基本都超過1:200,甚至部分學校高達1:500,工作對象的數量逐漸增加加大輔導員工作壓力。且現在的高校學生均為90后,受當前多元文化的影響,相較于之前,他們擁有更強的個體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征,這就要求輔導員在開展工作過程中,能夠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脾氣秉性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部分學生可能會對輔導員的教育置若罔聞,使得輔導員的個人價值實現受挫。當前,由于90后學生的自我控制、監督和生活自主能力逐漸減弱,對家長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被迫選擇進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這就使得輔導員的工作對象又增加家長――這一有著不同的工作背景、社會背景的特殊群體。逐漸增多的工作對象會增加輔導員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甚至疲于應付,出現去個性化傾向。
2.2 多重工作角色相互沖突
由于工作性質的限定,高校輔導員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扮演多重角色:之于學生,作為學生生活上的朋友,學習上的引導者和教育者;之于家長,輔導員應成為類似于家長的和藹可親的長輩;之于各高校,輔導員應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知識的汲取者;之于個體小家庭,輔導員要成為賢妻良母或是家中的中流砥柱。多重角色定位給輔導員帶來困擾。“在現實中,輔導員在高校中是比較弱勢的群體,往往被視為學生的‘生活保姆’和‘宿舍管理員’。每當教育質量下降,學生問題增多,輔導員往往就會成為被責備的‘首當其沖者’。”[5]16號文件和24號文件對輔導員的職能職責有了較多的界定,但大都概念模糊,在高校各項復雜的工作面前仍顯得不夠明晰,這就使得輔導員們的工作成效缺乏有效的認可和認同,進而使得高校輔導員們的職業歸屬感淡漠和核心價值觀缺失。與此同時,“無邊界性”又是輔導員工作的一大困擾:“輔導員的工作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具有連續不斷地擴張的性質,具有‘無邊界性’的特征,而因為沒有明確的界限,輔導員不知道他在什么時候才算‘完成了工作’。”[6]從事高校輔導員工作者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需要24小時開機,學生無論何時有事都需要及時處理。因此,輔導員不能夠及時獲知自己何時能夠完成工作任務,很容易產生疲憊感和無奈感,也就很難獲得成就感。
2.3 工作績效難以量化和量化考核的矛盾
高校專業任課教師的工作績效可以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生技能的掌握得以體現,但是被定位為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輔導員工作則很難量化,思想教育本就是一個模糊概念,學生個體思想是復雜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成效只能定性來看,年終考核、職位晉升等卻傾向于用一種量化的考核標準,雖然融入輔導員打分、同事領導打分等考核項,但區分度較小,往往還是以數量、課題申請數量、參加競賽獲獎數量等量化考核指標為主,這就容易使得輔導員的工作走入一個錯誤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忽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盲目地追求個人成果的積累和學生活動數量的增加。二者的矛盾沖突也是個理論與實踐難題。
3 積極心理學理念之于應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啟示
根據賽里格曼的理論,“積極心理學致力于對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及促進它們發展的積極社會環境和積極組織系統開展科學研究”[7]。結合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現,我們認為可以運用這一理念,從個體的主觀積極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以及學校組織系統的積極影響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高校輔導員的個體內外部和主客觀心理狀況,進而提出針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意見和建議。
廣東商學院的副研究員鞠鑫博士通過對廣東省8所高校專職輔導員職業倦怠狀況的調查研究,并對調查研究的結果運用SPSS 13.0進行數據分析和統計表明,“高校輔導員的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征、積極學校組織系統與倦怠的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均呈顯著負相關,積極人格特征、積極學校組織系統與個人價值受挫存在顯著負相關。”[8]筆者通過選取江蘇省蘇南、蘇中、蘇北的15所高校中300名輔導員發放調查問卷(有效回收221份),得出《高校輔導員積極心理要素與職業倦怠維度的有效度分析表》,簡要列舉如表1。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認為,積極心理學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干預有積極作用。
4 提升輔導員積極心理的有效策略
4.1 培養積極情緒,提升輔導員主觀積極體驗能力。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心理學,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挖掘“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這種源自于心理的主動控制的力量就是一種較為積極的主觀體驗,這種力量能夠使生物體保持健康與活力,引導個體釋放出由消極的不良情緒導致的情緒心理焦慮感,進而充分發揮個體潛能,創造出一個積極向上的新行為和新思想”[9]。多項調查研究的結果也表明,高校輔導員積極向上的主觀體驗與輔導員職業倦怠的三維度呈顯著負相關。
輔導員個體的主觀體驗關乎過去、現在和未來。首先,輔導員應該能積極地悅納過去。高校輔導員工作瑣碎繁雜,工作對象日趨復雜多變,對此,有人可以整日精力充沛,有人卻整日焦躁不安,這就要求我們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和情緒來面對工作,要學會接納自己,學會悅納他們,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將不愉快的情緒淡化,學會接納學生和同事的失敗與錯誤。其次,輔導員應珍惜現在。輔導員應結合現實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目標,明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激發自身的探索精神,增強個人的職業認同感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將最后要實現的目前分解成一步步的分目標,提高個體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有效防止挫折感的產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高校輔導員從事的是育人工作,他的個體情緒情感體驗很可能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因此輔導員的主觀體驗應著眼于未來,應提前預知一段時期的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阻礙,及早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和方案來有效克服這些障礙。
與此同時,高校還應提供多重社會支持,可以定期組織團體輔導員來疏導輔導員的心理壓力,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工作坊來開展長期有效的心理關愛,及時有效地幫助這一群體釋放壓力,生成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
4.2 培養個人特質,塑造輔導員完善的人格
人格包括氣質和性格兩個方面,具有獨特性、整體性、穩定性、社會性四個基本特征,其中社會性是其主要特性。個體的心理發展源自于個體能力和心理力量,而積極的人格在此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幫助修復改進各種人格問題,還能夠幫助完善并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人格,是個體成為一個能夠進行自我導向、實行自我管理和有良好適應能力的整體,是“強調公民的職責、權利義務以及精神追求、信仰和信念等文明和與全人類聯系的力量”。[10]輔導員的人格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所帶學生的個性品質,因此需要塑造輔導員獨立高尚的人格。
筆者在進行調查研究時主要考量了自尊和心理承受彈性兩個因素,調查結果表明:輔導員的自尊水平越高,職業倦怠程度會越低;激發心理彈性,即提升家庭凝聚力、自我感知力和社會資源支持力這三個因子的指標,可以有效降低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感。挖掘輔導員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首先輔導員需要積累積極心理資本。輔導員應關注積極自我的提升,除輔導員本人主動解決克服工作中的各種困難獲得積極心理因素外,學校也可以通過互幫互助成長小組來累積輔導員積極的心理資本。其次,建構和諧完善的社會資本網絡。輔導員的社會資本包括學生、學生家長、同事和領導,也包括個體的小家庭,因此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可以借助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建立信任網絡、完善反饋和認可渠道以及健全工作和生活平衡措施等多種方案來實現社會資本的和諧有序支持發展。最后,輔導員要學會管理工作生活中的有害因素。對于工作壓力大、角色沖突等危險因素,輔導員應積極調整,轉變個體思維方式,將其作為一個鍛煉提升的機會,通過專業的培訓和交流,提升個體的工作技能,進而有效合理分配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有效掌控自己的多重角色。
構建積極人格是改變一個人思維與行為方式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避免“去個性化”的有效方式。除輔導員自身外,高校選拔輔導員應注重專業素質和綜合管理能力,要選拔一批確實能從輔導員這份職業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的高素質人才。
4.3 優化支持系統,提升輔導員的個人價值感。
積極心理學提出了有效預防的工作理念,即個體在預防中所取得的成績并不是個體在修正自身缺陷,而是有效組織利用系統內各種勢力的技能。同時,調查結果也表明:高校輔導員積極心理的養成不僅需要個體的積極完善,更離不開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
我們認為,社會支持系統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高校應明確輔導員崗位職責,劃定其工作范圍,不要使其淪為全校各部門的“保姆”。在崗位設置中,輔導員受雙重管轄,不僅要對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負責,也需要對所屬的院系負責,不同的部門工作會出現沖突現象,因為各高校應明確區分輔導員的本職工作和配合的其他部門的工作,使輔導員從紛繁復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如此才能夠集中精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高校應與輔導員建立一種積極的精神契約。要充分考慮輔導員的職稱評定和待遇等,重視其職業化、專家化的培養,健全完善有效的輔導員心理支持和培訓支持系統,使得他們能夠有精力有能力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最后,社會支持系統應完善其支持網絡,在校內外形成良好的對輔導員工作尊重和支持的氛圍。
馬斯洛認為,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高校應將輔導員的個人職業發展納入到高校的長期發展規劃中去,以達到組織的資源需求與個人職業需求之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姚斌.論和諧社會視野中的高校教師職業倦怠[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46-47.
[2]曾小利.公務員壓力應對方式與職業倦怠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院,2010:12-13.
[3]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5,(2):402-405.
[4]劉鳳華,馬蓮.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個體因素分析及其調適[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6):46-48.
[5]王淑仙,賈蕊蕊,崔海英.專業組織:輔導員職業化的有效載體[J].思想理論教育,2009(1):91.
[6]江莉娜.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感的產生原因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4):92.
[7]Seligman, MEP., Csikezentmihalyi ,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5-14.
[8]鞠鑫.積極心理取向的輔導員職業倦怠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