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灰色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般來說,經濟理論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中對社會運行機制的研究和制度總結,一個時代的經濟理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的主要經濟問題和經濟制度,所以,經濟理論對于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20世紀末提出來的,主要反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的運行制度以及發展規律,是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總結和高度概括。因此,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對于正確把握國民經濟的發展形勢,促進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具有十分積極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特征
長久以來,在國家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基本的市場經濟理論對于完善和發展社會經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國家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對于經濟制度的理解都僅僅停留在表面意義之上,沒有把握其實質上的真實意思,有時還會和其他經濟制度混淆,這對于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意義和本質特征,對于國家經濟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都是十分關鍵的。總體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具有科學合理的社會化發展目標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革命的推動,社會經濟的整體水平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對經濟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由于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技術現代化趨勢也變得越來越明顯,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分工的變化,與之前相比,當前的社會分工變得更加明確和細化[2]。另外,對于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來講,跨部門甚至跨國家的合作變得越來越頻繁,社會生產部門之間的聯系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密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根據社會的發展形勢及時做出反應,從而有利于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發展,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生產秩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對現代社會經濟理論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經濟制度,因此,設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目標逐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一直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
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下,國內和國際形勢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經過漫長的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基本形成[3]。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不變的經濟制度也難以適應社會形式和經濟形勢的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一直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之中。在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是在繼承和批判原有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根據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運用辯證主義的思想對原有經濟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從而使經濟制度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4]。也就是說,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也與當前的初級階段相適應,由此可以預見,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未來的社會制度經濟理論一定會具有較大的差別,并且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也是在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而來的。可以說,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社會制度相適應的。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當前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發展的整體形勢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密切相關,作為上層建筑的基礎,經濟水平的發展對于社會的整體形勢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5]。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會的整體發展情況,所以,要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考因素。從圖1可以看出,進入到21世紀后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所以在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應該在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對既有的經濟理論做出適當的變通,從而使其適應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為了更好地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提升服務,使經濟理論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也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在此情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也可以稱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理論。總體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以公有制?櫓魈宓木?濟發展形式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發展實踐中,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有經濟來說,在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公有資產在社會資產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公有制資產的發展情況也直接影響著市場經濟的走向[6]。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也說明,公有制經濟是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主要目的在于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優勢,從而更好地體現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優越性,體現其制度價值。在當前形勢下,公有制經濟既包括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也包括混合所有制資產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在經濟制度變革的不同階段,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都是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的。
(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形勢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是在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形式下,將多種形式的公有制經濟和私營經濟等一些非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作用,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局面,讓各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在各自不同領域?l揮經濟作用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7]。在此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也包括私有制經濟。在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私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外資經濟等經濟形式。雖然非公有制經濟不具有公有制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也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命脈,但是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私有制經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不完整的。因此可以說,私有制經濟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綠色變革視角下的國內外生態文化重大理論及學術流派研究”是北京大學郇慶治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點項目,而本次會議也是該課題的項目開題與啟動會。他首先闡釋了“生態文化理論”概念的意涵,認為可以將其界定為環境人文社會科學不同學科視角下對人與自然關系某一層面的生態理性化描述、批判和超越,依此可以按照“深綠”(側重于個體價值觀的激進轉變)、“紅綠”(側重于社會政治制度的激進變革)和“淺綠”(側重于經濟技術與政策管理的漸進改變)的三維分析框架,對國內外的生態文化重大理論及其學術流派作系統性梳理,并就它們對于現代文明生態化轉型的變革潛能及其影響路徑加以考察。
在“深綠”生態文化理論的議題領域下,周國文(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回顧性地評述了我國的生態哲學與倫理研究尤其是生態哲學研究最近幾年來的學術進展,并嘗試性地提出了系統評估生態哲學與倫理研究和綠色經濟社會變革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實踐間關系的重要性。姚曉娜(華東師范大學)以深生態學的生態美德思想為例,闡述了個體價值觀念變革與人類文明綠色轉型的理論與實踐關聯及其影響路徑。程相占(山東大學)在具體辨析“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概念內涵差異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生態美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并著重闡發了作為生態審美的生態美學所具有的生態文明與文化變革的重大潛能。郇慶治(北京大學)則專題評述了“生態地方自治主義”(“生態區域主義”或“生態無政府主義”)和“生態文明理論”這兩個理論流派的研究進展與開展進一步系統探討的必要性,他認為前者主要是一種基于地方民主自治理念的“深綠色”生態政治理論,在當前全球化不斷推進與深入的總體背景下似乎更具有遠不止“綠色烏托邦”的理論尤其是方法論價值,后者是黨的“十”之后在國內迅速升溫的一個研究領域,但生態文明建設所關涉的許多基礎性理論與實踐問題還依然缺乏真正學理性的研究。
在“紅綠”生態文化理論的議題領域下,劉仁勝(中央編譯局)系統闡述了一個生態學的理論分析框架,并著重分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綠色經濟觀、綠色科技觀對于綠色變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強調的唯物史觀在科學認識科技、經濟和社會政治變革在綠色轉型中的作用。郭志俊(山東財經大學)集中評述了“綠色工聯主義”理論與實踐最近幾年來的進展,尤其是加拿大學者比如杰夫?沙茨的相關研究,認為勞工運動與綠色運動的政治聯合對于綠色變革依然有著不容置疑的理論相關性。張淑蘭(山東大學)以印度學派(尤其是范達娜?席娃和碧娜?阿噶瓦爾)的“生態女性主義”為例,闡述了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最新進展,并在承認(印度)生態女性主義研究局限性的同時,強調了它們所提出的對婦女與民主、環境和發展關系思考的全球普適性。李亮(南京林業大學)全面評述了默里?布克金的“社會生態學”的階段性演進和基本觀點,以及國內外學界對其著述的進一步整理與研究,并闡發了社會生態學對于社會與文化等級化結構如何影響著人、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自由與和諧的觀點所具有的政治社會變革意蘊。劉穎(山東師范大學)基于豐富的文獻資料,對(環境)“新社會運動理論”的最新進展作了系統梳理,并對其新特點和發展趨勢作了概括,強調當前的歐美(環境)新社會運動正呈現出一種“后―反全球化運動”的新特征(比如發生在英國、北歐等地的青年騷亂),而如何將這些理論框架應用于闡釋我國最近發生的大眾性環境公眾事件也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在“淺綠”生態文化理論議題領域下,李昕蕾(柏林自由大學)系統回顧了“可持續發展理論”自1992年以來的理論演進和實踐成效,著重闡述了這一“淺綠”環境政治社會理論的綠色變革意蘊和潛能及其內在缺憾。李慧明(濟南大學)在評述“生態現代化理論”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此開展更為深入研究的具體設想,比如生態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經濟工業生態化、社會變革和歐盟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將該理論應用于中國“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可能性和必要修正。孫凱(中國海洋大學)結合澳大利亞學者羅賓?艾克斯利的《綠色國家:重思與民主》一書,闡述了“綠色國家理論”的國內和國際向度,認為當代國家無論在國內政治綠化還是環境國際合作與管治方面都理應發揮一種更積極的角色,問題在于如何使國家成為一種推進綠色經濟變革和生態民主的正向力量。郇慶治(北京大學)通過安德魯?多布森不久前發表的一個研究報告,評述了“環境公民(權)”理論與實踐的最新進展,認為對于環境公民職責(資格)的重視與主動培育,無論基于世界主義、共和主義還是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理由,都對于現實中個體行為的綠色變革至關重要。酈莉(外交學院)系統評述了“環境公共管治理論”尤其是在國際和全球層面上的理論進展和實踐應用,認為基于碳交易和清潔生產機制等實例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全面評價環境國際合作迄今為止取得的進展,也有助于我們對未來的環境公共(全球)管治有一個合理而正確的預期。
針對上述發言,盧風教授(清華大學)就生態文化理論和科技主義批判的關系,張云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就不同生態文化理論流派的準確概括,曹孟勤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就如何在生態文化理論視角下開展生態哲學與生態倫理的批評性研究,方世南教授(蘇州大學)就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關系的研究,雷毅教授(清華大學)和張磊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分別就深生態學與生態現代化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黃娟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就與生態文明理論之間的關系,王學東教授(中山大學)和任丙強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別就環境全球管治研究中的理論與方法論問題,作了評論性發言,并就各子課題承擔人的研究設想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灰色關聯分析
一、 引言
產業結構是指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或提供某種勞務的各個行業或部門的關聯方式和數量對比關系。產業結構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民族地區要加速發展,實現經濟現代化,必須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地區或本民族區情與族情的產業結構,并根據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與經濟現代化的要求,不斷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因此,厘清民族地區產業結構演變和區域經濟增長情況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解決以上問題的基礎和首要任務。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最高級的產業結構會呈現“三、二、一”的結構狀態。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以此作為理論基礎對各類論點進行闡述,逐漸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密切相關。事實上,經濟增長問題本身就具有復雜的系統性,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諸多方面相互關聯作用。本文將灰色關聯分析作為理論與方法的支撐,以為例,對本地的產業結構演變情況和區域經濟增長進行以下分階段的灰色關聯計算與分析,動態地、定量地反映各因素的關聯程度大小,為經濟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二、 內蒙古經濟提升的產業結構變動趨勢探討
近二三十年以來,內蒙古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大幅躍進,三次產業比例關系出現明顯階段性差異。本文選取了內蒙古1995年~2014年共20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即GDP作為參考序列,并將每一年的三次產業的產值作為比較序列。
分別計算三次產業在當年GDP所占比重,并據以畫出折線圖,如圖1,可以清楚地觀察各產業產值比重的走勢。
根據表1和圖1,內蒙古產業結構的變化在這20年間出現明顯的階段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5年~2003年):此階段內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呈現遞減態勢,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各自占GDP比重有所上升。第二階段(2004年~2010年):以工業為主導,第二產業明顯超過第三產業而迅速提升,并創歷史最高水平,突破55.9% ,第一產業比重仍在下降。三次產業格局調整為“二、三、一”。第三階段(2011年~2014年): 第一產業比重趨于平穩,第二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開始逐步上升,有望在未來出現“三、二、一”的產業格局。
綜上所述,內蒙古過去20年的三次產業結構突破了“二、三、一”形態,與前文理論分析結果基本保持一致: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并且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發展能力,因而我們可以基本認定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實質上是通過經濟社會產業結構的轉化升級進行的。
三、 實證分析檢驗
1.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簡介。灰色關聯分析是對系統中各因素間關聯程度的量化比較,用以分析灰色系統主行為因子與相關行為因子的關系密切程度,判斷該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因此它實際上也是對動態過程發展態勢的量化分析。該方法對樣本多少和樣本有無規律都同樣適用。本文采用鄧氏關聯度指標作為分析工具。
2. 實證分析。
(1)選取數據,確定分析序列。前面已經闡明本文選取的是內蒙古20年的相關數據構成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根據灰色關聯分析步驟,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方能使用。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已將原始數據分成三個階段,再對數據進行初值化的處理,便能夠得到研究內蒙古經濟增長問題和產業結構的動態系統的灰色關聯分析序列。
(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經濟序列數據通常采用初值化方法處理。處理后得到的分段序列如表2所示。
根據公式1和公式2分別求出三個階段各次產業的灰色關聯系數和關聯度,構成各階段灰色關聯動態矩陣(見表3)。
(5)對關聯序進行排列。根據γ0i的大小進行排序,可以顯而易見所研究問題中兩者關聯程度的大小。γ0i的值越大,表示關聯程度越大;反之,γ0i的值越小,則關聯程度越小。
根據表3的數據,分別上述三個階段中不同產業灰色關聯度進行排列,形成以下三組關聯序。第一階段:γ02>γ03>γ01;第二階段:γ03>γ02>γ01;第三階段:γ01>γ02>γ03。第一產業的灰色關聯度在第一、二階段一直處于末位,但在第三階段升到首位,說明1995-2010年間包括農業在內的第一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拉動地區經濟的最大因素;第二產業與地區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度在三個階段始終處于相對較前的位置,足以說明其對經濟增長有著較強的推動作用;第三產業盡管在第二階段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但在第一、三階段其影響作用沒有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強,這說明其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的拉動效應是階段性的。直觀地反映在變動趨勢折線圖中(如圖2所示)。
從變動趨勢折線圖中得出,三條灰色關聯度曲線的上、中、下位置并沒有特別規律性的變動趨勢。其中,第二產業在三個階段對經濟的影響力一直處在較高水平,關聯度最高甚至突破0.9,曲線一直在下降,只是下降趨勢逐漸放緩,之后又有小幅度提升,這表明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的影響力不斷減弱并逐漸趨于穩定;而第一產業的灰色關聯度曲線變動趨勢與第三產業的變動恰好相反,小幅度下降后大幅上揚,第三階段的第一產業關聯度較之于第二、三產業明顯偏高。
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第一產業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會表現為持續上升一段時間,但不會無限延續,最終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因為第一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的產業類型,其增長規模也有一定限度。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導致第一產業對經濟影響的畸高,那就是在選取數據的時候第三階段年份較少,使之在這一小階段內出現誤差。
除此之外,作者認為根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隨著規模的擴大,邊際產量呈不斷下降趨勢,因此對于第二、三產業來說,其灰色關聯度的變化就表現為在一定階段先下降、隨之在達到“飽和點”之后回落。
四、 結論
基于上文對內蒙古產業結構演變與區域經濟增長兩者關系的實證分析與檢驗,結果表明:首先,本文研究的內蒙古過去20年間的產業結構演化趨勢與配第-克拉克定律大致相符,但一致性不高,這說明內蒙古的產業結構有待改進或者需要結合自身地理條件以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找到適合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產業結構布局。這也是本文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地方。另一方面,在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第一產業的基礎性地位、鞏固和提升第二產業的主導性作用,同時發展具有帶動社會創新作用的第三產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整體性、系統性工程。因此要正確把握產業結構的演進與三次產業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適當調整各個產業在本地區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以使產業結構朝著更加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轉型升級。過分重視抑或忽略某些產業勢必會帶來產業間的非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施正一.民族經濟學教程(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2] 劉思峰,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第5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4] 李懿洋.甘肅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企業經濟,2011,(5):20-23.
[5] 李靜.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灰色關聯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80-83.
[6] 隋博文.廣西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J].經濟論壇,2012,(9):38-40.
[7] 楊猛,宋飛,戶濤.新疆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J].北方經濟,2010,(5):76-77.
[8] 王麗紅,等.云南省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區域差異與協調性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15-24.
[9] 李艷君.長三角經濟區產業結構的演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灰色關聯分析[J].經濟師,2013,(4):56-57.
[10] 邵俊崗,詹小燕.江西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消費導刊,2010,(1):37-38.
[11] 吳子穩, 莊德林, 傅為忠.安徽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分析及調整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2):226-229.
[12] 馬曉國.江蘇產業結構調整的計量分析與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位論文,2006.
[13] 鄧云紅.我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基于 VAR 模型的實證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13.
[14] 顧劍華.廣西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效用的差異性分析[J].特區經濟,2009,(1):205-206.
[15] 陳佳貴,黃群慧.工業現代化的標志、衡量指標及對中國工業的初步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2003,(3).
[16] 崔玉泉,王儒智,孫建安.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中國管理科學,2000,(3).
[17] 徐光瑞.我國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8] 徐小飛.內生增長模型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學位論文,2005.
關鍵詞:港口物流 宜賓城市經濟 灰色關聯分析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宜賓的區位條件非常的優越,地處于四川南部的腹地,被人們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城”,由此可見區位優勢很明顯。宜賓倚靠其優越的地理區位環境,港口物流的發展非常好,而又因為毗鄰成都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加上交通便利,工業發展較快,帶動了宜賓的經濟增長。在宣賓經濟發展較快的同時,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帶動了宜賓港口物流的發展,成為支柱宜賓經濟的一大產業。由此可見,宜賓港口物流的發展好壞和宜賓城市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聯系,并且是不可分離的。
(二)研究意義
港口物流作為新興產業,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但是還有很多部分未能被挖掘,發展的潛力還很大。本篇論文研究宜賓港口物流和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不管是對宜賓的港口物流發展還是宜賓城市經濟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意義。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通過定量以及文獻綜述法進行研究分析,收集國內相關的專著,并通過中國知網,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查閱了大量有關港口物流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研究的文獻資料,并進行仔細分析與閱讀,然后進行歸納與總結,為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再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分析宜賓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貨物吞吐量與宜賓的GDP之間的關聯系數。
二、相關概念綜述
在港口物流相關的概念上我國學者張麗君(2005)認為港口物流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貨運、配送、物流信息和商品交易的中心,對物流各個環節進行有機結合,最后使這一系列活動變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從而為客戶提供多功能、有效化的綜合物流服務。針對港口物流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袁一博、李海濱(2010)認為在短期內經濟增長會推動港口物流的發展,降低物流成本,但是長期的經濟發展又會減少對物流的投資。因此,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兼顧各個領域的發展,使港口物流與經濟能夠長期協調發展。在研究的方法上,夏恒良(2012)同時運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運用了三種模型,分別是:灰色關聯模型、協整模型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模型,最后根據三種模型得出港口物流的主要功能和城市經濟發展指標之間有很大關聯,港口物流與城市經濟發展互相協調以及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的結論。
二、宜賓港口物流以及城市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宜賓港口物流的發展現狀
宜賓港地理位置優越,在成都和貴陽、重慶和昆明的交界處,是成渝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的核心區,是攀西-六盤水資源富集地的主要通道。宜賓港共有四個港區:翠柏、南溪、江安和新市港區。其中翠柏港區的志城港是四川省最大的作業區,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相對沿海發達城市來說,宜賓居于四川盆地,港口的發展開始是比較遲的。但是從宜賓港口開始建設到營業,其發展卻是非常迅速的,業績逐年上升。
(二)宜賓城市經濟發展概況
宜賓從建市以來,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備產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宜賓的GDP由2004年的349.03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342.89億元,增幅接近285%。從人均GDP來看,也由2004年的不足一萬元到2013年30093元,說明了宜賓人民的工作收入以及消費水平都在逐年上升。而且第一、二、三產業都是呈上升趨勢發展的。
四、宜賓港口物流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
(一)關于灰色關聯模型的簡介
灰色關聯分析是根據各個要素變化曲線的形狀相似程度來判斷因素之間關聯程度的方法。所以說如果各個因素的曲線形狀越相似,則就證明因素之間的關聯度越大,反之,如果曲線越不相似,則關聯度越小。也可以根據計算出來的灰色關聯度的大小來判定關系,如果灰色關聯度越大,則關系越密切,反之,則越不密切。
(二)宜賓港口物流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的灰色關聯分析
本章采用定量的分析法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灰色關聯度分析的方法。主要計算步驟如下:
(1)確定分析數列。其中參考的序列為因變量數據,比較序列為自變量數據。本文的研究將宣賓市的GDP作為參考數列,將宜賓港口物流的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作為自變量數據。(2)對變量序列進行無量鋼化。(3)求差序列,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果對應的間距較小,那么序列的變化趨勢一致性較強,反之,則一致性較弱。
(4)計算關聯系數。計算關聯系數的公式為:
為序列 和序列 在第t期的灰色關聯系數。p為分辨系數,p的取值范圍為0
(5)最后對宜賓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與GDP的關聯系數求算數平均值可得灰色關聯度。計算公式如下:
得出結果:宜賓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和貨物吞吐量與GDP的灰色關聯度都比較大。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灰色關聯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5-0071-04
一般認為,長期的經濟增長是由技術推動的,而短期的經濟增長是由要素增加來推動的。然而在要素、技術固定的前提下,由于各個產業之間是彼此聯系的,不同的產業結構會導致不同的總產出。根據灰色系統理論,經濟增長就是一個灰色系統,產業結構是構成這個系統的要素之一。但是,目前通過灰色系統理論驗證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論文不多見。所以,本文以灰色關聯理論為基礎,對云南省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
一、云南省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的概況
云南省經濟經過近50年的發展,三次產業結構出現了巨大變化,發展水平取得了重大成果。如表1所示,1952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是“一、二、三”的形式,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次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61.71%,15.45%,22.84%;到了2009年產業結構轉化為“二、三、一”的形式,其中第一產業下降了53.04個百分點,變為7.67%,第二產業上升了39.39個百分點,變為54.84%,第三產業上升了14.65個百分點,變為37.49%。在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云南省的GDP指數(1952年為100)也出現了大幅上升,上升到8 367.3,翻了近83番。云南省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2―1975年),整個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是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但是第一產業下降了21.16%,第二產業上升了28.69%,第三產業下降了6.1%。這個階段云南省實際GDP增加了97%(1952=100)。第二階段(1975―1990年),在1978年,整個經濟進入了“二、一、三”階段,經濟結構開始以第二產業為主導,農工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但是,這個階段工業發展的速度很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而第三產業卻取得了大幅度的發展,上升了12.21%,達到了28.95%,超過了第一產業的22.24%。第三階段(1990年至今),經濟是“二、三、一”的發展形式,經濟的發展主體由一、二產業轉化為二、三產業。2009年三次產業產值增加值比例為7.67: 54.84 : 37.49。
參考文獻:
[1]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謝乃明.灰色系統理論與應用[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0.
[2] 劉思峰,湯耀國,王慶豐.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劉懿洋.甘肅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企業經濟,2011,(5).
關鍵詞: 山東半島 海洋文化 藍色經濟區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空間。從古至今,人類探索海洋的腳步從未停止。自進入21世紀以來,海洋所蘊含的物質資源和政治經濟價值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世界各國都把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列為本國的重大發展戰略,黨的十報告更是明確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海洋強國的建設離不開海洋科技和海洋經濟的發展,更離不開海洋文化產業的有力支撐。用海洋文化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有豐富的海洋歷史文化資源,蘊含的社會文化價值是推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對其進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的進展狀況,又可以增強全民海洋意識,促進海洋文化融入半島地區經濟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與和諧發展。
鑒于此,筆者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為基礎,對近十五年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的相關論文進行梳理,以期對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的發展狀況進行概括性呈現,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現狀
曲金良認為,海洋文化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發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
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以“山東海洋文化”和“山東藍色文化”作為檢索關鍵詞,對近十五年來(2001-2015)發表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文化研究相關論文進行整理分類,刪除重復文獻、新聞報道、會議簡訊等無關信息,共得到相關論文223篇,碩博論文87篇,會議論文22篇。這些論文內容廣泛,角度新穎,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現總結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發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過對所得文獻進一步梳理,筆者發現,2001-2005年期間發表的山東海洋文化研究論文為16篇,2006-2010期間為59篇;2011-2015期間為257篇。由此可見,進入21世紀以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發展迅速,特別是近五年來,由于國家和社會對海洋的持續關注和扶持,促進了山東海洋文化研究的繁榮與發展,使研究成果的數量有了快速增長,同時營造出了日益繁榮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圍。
2.2研究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廣泛。海洋文化內涵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涵蓋海洋商貿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語言文學和海洋法律法規等各個方面。學者們對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點。邵世英介紹了山東沿海地區的飲食習俗、服飾文化、信仰與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島天后宮的媽祖文化、榮成的漁民節和蓬萊的魚燈節為例描述了山東海洋民俗旅游開發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金月梅對山東沿海鄉村聚落中民居單體的外部建筑構造和內部裝修進行了研究,指出山東海洋文化對沿海地區的民居風格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張敏梳理了古代山東從先秦到明清時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東海神信仰的歷史發展脈絡,并對其生成基礎和地域特征進行了探討。吳雪鳳總結了山東海洋文學創作的發展歷程和文本內容,并通過梳理“五四”以來的海洋文學作品,對山東海洋文學中“尋找”這一母題進行了探究。別敬偉介紹了山東半島海洋體育文化的發展現狀,認為山東沿海各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為發展海洋體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同時他指出半島海洋文化的發展面臨規劃不足、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趙紅從軍事角度出發,對明清時期山東半島海防建設狀況進行了論述,并探討了海防建設與當時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互動關系。趙彥彬就半島藍色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引發的海洋環境問題入手,指出了目前山東半島海洋環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對藍色經濟區海洋環境法律體系的建構提出了建議。
2.3引入了科學的分析方法和預測模型。山東半島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自身發展狀況,對于明確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在研究中,學者們注重實地調查,以數據為支撐,同時運用SWOT和灰色系統理論等科學分析方法,使研究結論翔實可靠,具有說服力。
所謂SWOT分析,是指對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外部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通過調查加以列舉,并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得出一系列結論,以全面、準確地對研究對象所處情況進行研究,并確定發展戰略和對策。該方法被學者們廣泛運用于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產業(韓明杰,2010;王r萱,2014;荊曉燕,2014)、海洋漁業發展(楊濤,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設(任涵,2008;高蓮蓮,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統理論由我國控制論專家鄧聚龍教授創立,通過使用不同顏色表示信息的不確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確,部分信息不明確。該理論通過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開發來實現對現實世界的確切描述和預測。江海旭以灰色系統理論為基礎,將山東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間入境旅游統計資料作為原始數據,建構旅游指標GM(1,1)灰色預測動態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山東省濱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標進行預測,進而提出山東省濱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2.4加強了不同區域間海洋文化的比較研究。海洋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緣臨近,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頻繁,地區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響。對不同地區的海洋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區海洋文化的內涵和優勢,明確自身發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鮮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劉曉彤對比了山東和浙江兩個地區海洋文化的歷史形成過程、現實發展狀況與當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內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對策。倪濃水就山東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質進行對比后指出,山東海洋文化是以齊文化為代表的濱海文化,是內陸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堅實的根基和務實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質是詩意的和神話的,兩種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質對不同的海洋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支持意義。
2.5關注海洋文化資源到海洋文化產業的轉變。海洋文化產業由海洋文化和產業化兩部分構成,其本質是海洋文化的產業化。山東半島具有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蘊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藝術審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潛在的巨大市場價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資源,培育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有助于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穎在博士論文中分析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并運用SWOT方法探討了山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及各行業的發展戰略。宋而寧認為要發揮山東半島海洋文化潛力應充分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不斷完善海洋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加強各沿海地區的溝通與合作,吸取優秀經驗,鼓勵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鄭貴斌指出山東半島具有豐富的海洋旅游、海洋歷史、海洋民俗和海洋節慶等文化資源,但是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存在人才匱乏、資源開發不均衡、創新能力弱和資源保護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將海洋文化資源轉化為海洋產業優勢。
3.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無論是論文數量還是研究內容均有較大的提高和豐富,但同時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
3.1研究成果數量較其他省份偏少。山東半島是我國最大的半島,海洋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但筆者通過梳理近15年發表的國內海洋文化研究論文發現,在所有論文中,以浙江、廣東、福建和山東海洋文化研究論文居多,占到了文獻總量的70%以上,但從論文數量上看,山東海洋文化研究遠不及浙江和廣東,這與山東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不相稱。
3.2研究內容扎堆嚴重,新鮮議題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內容豐富,涉及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通過對文獻分析發現,目前的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重點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漁業等與經濟相關的領域上,對海洋民俗、海洋軍事、海洋法律法規、海洋考古和海洋語言文學等內容的研究寥寥無幾,存在明顯的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研究的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點多集中在發達城市。根據《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主體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及濱州市部分區域。筆者將以上沿海城市名稱作為題名進行檢索,發現當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獻數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島(39篇)、煙臺(22篇)和威海(17篇),而關于日照、濰坊、東營和濱州地區海洋文化的研究則少之又少。由此可見,半島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較明顯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點多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4.未來的展望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們需要用積極向上、繁榮發展的海洋文化詮釋海洋世紀的理念,幫助人們認識海洋價值、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彰顯山東半島圓融開放、海納百川的精神內涵。展望未來山東半島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成果數量和質量均不斷提高。山東是海洋大省,同時是我國海洋科技的“富集區”,不斷擴大海洋文化研究領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資源,有利于營造關注海洋、熱愛海洋的濃厚氛圍,為海洋強國戰略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
4.2關注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互動研究。山東由半島地區和內陸地區構成,齊魯文化是陸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結合。兩種文化雖然風格不同,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有機交融。科學辯證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構建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協調發展的格局,有助于實現海陸互惠共贏、共同發展。
4.3海洋文化的宣傳與傳播研究得到重視。海洋文化傳播是海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由于山東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陸地文化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傳和傳播長期滯后。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山東海洋文化的宣傳策略和傳播方式研究將日益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論山東海洋民俗的旅游開發[J].城市旅游規劃,2013(12).
[3]金月梅.膠東沿海鄉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09.
[4]張敏.古代山東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5]吳雪鳳.“尋找”在路上:山東海洋文學母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6]別敬偉,楊|.山東半島海洋體育文化發展困境研究[J].體育世界,2015(11).
[7]趙紅.明清時期的山東海防[D].濟南:山東大學,2007.
[8]趙彥彬.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3(1).
[9]韓明杰,牟艷芳.基于海洋文化產業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文化產業發展SWOT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5).
[11]荊曉燕.山東省海洋文化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4(2).
[12]楊濤.山東半島海洋漁業SWOT及規模實力分析[D].煙臺:煙臺大學,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東海洋休閑漁業的SWOT分析與對策[J].中國人口、環境與資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8.
[15]高蓮蓮,荊曉燕.青島市建設現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2(2).
[16]江海旭,李悅錚.山東省濱海城市入境旅游發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經濟,2012(4).
[17]劉曉彤.基于海洋開發背景的魯浙海洋文化比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4:9-35.
[18]倪濃水,劉曉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東”戰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3(12).
[19]宋寧而,賀柳笛.從漁民節到趕海節:山東半島劉家灣海洋民俗文化的變遷[J].中國海洋社學研究,2015(00).
[20]王穎.山東海洋文化產業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關鍵字:創新能力;灰色;評估指標;評估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6-0154-03
一、引言
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創新人才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我國政府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并將其放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八個著力點之首。研究生是國家建設,特別是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的核心力量,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民族的自主創新水平。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明確指出,研究生培養要“以增強研究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以重大科研項目和國家重大工程為依托,加強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強化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如何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創新人才是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
目前,所有高等院校圍繞研究生的培養體制、教學內容、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各項改革,以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廣大教育工作者也都參與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并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積極實踐。采用怎樣的創新培養措施,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如何評價,這是進一步指導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的基礎。本文針對創新人才的特點,提出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措施,并構建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以及評估模型,為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參考。
二、創新能力的基本特征
不同學者對創新能力的理解各有不同。從普遍意義上來看,創新能力是指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通過創新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質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知識應用和知識創造的角度上看,創新能力是指一個人產生新思想、認識新事物的能力,即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為而獲得創新性成果的能力。創新能力體現在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解決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現新問題從而不斷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的一個系統、迭代的過程[1]。
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創新的實質就是要推陳出新。要推陳,就是要敢于質疑權威;要出新,就是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些都是創新思維的集中體現。
創新思維具體表現為不盲從和輕信,具有挑戰權威、不迷信權威性理論的精神;對出現的事物和現象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具有豐富的、創造性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2.創新實踐。實踐是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過程。創新實踐是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也是實現和驗證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
創新實踐能力體現在實踐中大膽采用創新理論、方法指導實踐,能夠科學設計創新實驗,并具備創新實驗或實踐需要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能夠敏感發現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并能夠通過實踐數據分析問題、總結并發現創新的規律。
3.創新知識結構。要能夠產生創新的思維,并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要具有創新的知識結構。創新的知識結構是創新人才最終實現創新的基本保證。
創新的知識結構體現在:創新人才具有扎實、精深的專業知識,同時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體系。
4.創新素質。創新的成果常常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很多人甚至幾代人共同努力。因此,在創新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創新團隊的協作攻關和集體的智慧,這要求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創新素質。
創新素質體現在:在創新團隊中的人才必須具有很好的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此外,作為創新團隊的領軍任務還必須具備較強的領導能力。
三、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結合目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一些阻礙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針對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在研究生培養中,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1.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打牢專業基礎。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研究生缺乏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欠缺對新事物敏銳的洞察能力和系統分析能力,使得研究生很難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上要改變以往“滿堂貫”的方式,針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可多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啟發學生自主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異精神。在教學中,要重視案例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專業和學科前沿知識的教育。
2.建立柔性課程體系,改善研究生的知識結構。隨著科學知識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學科知識表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等特征,以專、深為特點的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創新型研究生知識結構的需要。針對創新人才知識結構“厚基礎,寬口徑”的要求,建立柔性課程體系。一方面,要強化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增大學科知識中經典、成熟、基礎課程的比重,使這些基礎知識成為學生知識結構的核心部分,為研究生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課程體系要打破專業面的限制,淡化學科壁壘,向邊緣學科、相關學科或跨學科方向延伸,改善研究生單一的知識結構。同時,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興趣、愛好,選擇相關課程,使得培養過程具有個性化和柔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研究生全面、充分和自由發展。
3.依托實驗教學和科研項目,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強調實踐教學環節,重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調動創新積極性的有效途徑。結合課堂教學,加強實驗教學環節,鼓勵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徑。這些年,國家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高等院校的教學實驗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高校要加強硬件和軟件的統籌建設和科學管理,努力提高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為教學實踐提供良好的環境,保證條件建設的投入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
研究生導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鼓勵研究生自己從實際出發思考與提煉科學問題,以鍛煉其獨立從事教學和科研的能力。研究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學習從事科研工作的經驗和方法,提升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建立科學合理評價機制,促進創新人才培養。高等院校要針對創新人才的特點,建立適用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和方法。目前,大多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過多地關注課程學習的成績、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這樣很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研究生個體存在不同特點,興趣也存在差別。有些喜歡或更擅長進行理論研究,發表的學術論文多;而有些卻更愿意解決實際問題,動手能力強,可能短時間內難以寫出SCI論文。因此,對研究生的評價,不能忽視人才的個性和人才培養需要一個過程等特點,對研究生的評價搞“一刀切”。高校應該給研究生一種寬松的環境,促進不同人才的發展。同時研究生的導師也要在培養研究生質量上嚴格把關,公平、公正和科學地評價學生的能力。要保證培養高質量的合格研究生,也要尊重個體的特點和創新人才培養的規律。
四、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
根據前面討論的創新能力的基本特征,建立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1.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包括觀察力、質疑力和想象力等子指標。
其中,觀察力是指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及時發現問題,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并加以剖析,從現象中悟出或想象出深刻內涵的一種能力。質疑力是指敢于對現有的觀點提出質疑并加以拓展和論證的一種能力。大膽的質疑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質疑本身就是“創新”的體現。想象力指能夠根據問題和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大膽地假設和構想,具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
2.創新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包括實踐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持久力等子指標。
其中,實踐設計能力是指根據實踐或實驗要求,設計和組織創新實踐或實驗的能力。動手能力是指按照實踐或實驗要求,能夠參與完成實踐或實驗的能力。分析能力是指根據實驗現象或實踐過程,以及收集的相關數據,總結、統計分析實踐或實驗數據,最終找到最優解決方法的能力。持久力是指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窮追不舍,刨根問底”,自所發現的問題開始直至問題得到解決的鍥而不舍的精神。
3.創新知識結構。創新知識結構分為知識結構寬度、專業知識深度、知識更新程度等子指標。
其中,知識結構寬度是指研究生對相關領域知識的掌握程度。專業知識的深度主要衡量研究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精通程度。知識更新程度主要反映研究生對最新科學進展跟蹤和把握的能力。
4.創新素質。創新素質包括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等子指標。
其中,團隊意識是指研究生參與團隊研究的意識。溝通能力衡量研究生與不同的人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能力。協作能力指樂于與別人進行合作,共享資源的一種意愿。
從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可以看出,對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包括學習成績、平時的科研動手能力、科研基本素質等多方面。目前對這些指標的定量計算主要依靠專家打分,這里的專家應該包括研究生的導師組成員。
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逐步建立評估指標與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發表研究論文、學習成績等定量考核指標相關,進一步保證評估的客觀性。其中,知識結構寬度可以根據所學的課程體系數量分析,專業知識深度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評價。創新實踐能力可以根據研究生參加科研中體現的實踐能力來評估各指標。
五、創新能力的評估模型
由于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估指標很難用定量的方法計算各評估指標的值,對各指標的量化主要依據教師或專家根據評估對象的情況進行打分,利用專家評估的數據對評估對象的創新能力進行正確的評估。
針對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以及指標量化的特點,選擇灰色模糊綜合評估方法。利用灰色模糊綜合評估模型評估的步驟如下[2][3]。
1.確定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等級。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評估等級分為四個等級,可表示為:
V=(V1,V2,V3,V4)=(優,良,中,差)
2.確定評價灰類。確定評價灰類的主要工作就是明確灰類的等級、灰數和白化權函數。在評估中可以選擇與評估等級相一致的灰類,即優,良,中,差。假設專家打分采用十分制,即滿分為10分,專家對每個指標的評估分數在[0,10],構造相應的灰數和白化函數如下。其中lsj表示第s個專家對第j個評估指標的評價值。
第1類 優:灰度∈[10,+∞],白化函數為
f1=
l/10
l∈[0,10]
1
l∈[10,+∞]
l∉[0,+∞]
第2類 良:灰度∈[0,8,16],白化函數為
f2=
l/8
l∈[0,8]
2-
l/8
l∈[8,16]
l∉[0,16]
第3類 中:灰度∈[0,6,12],白化函數為
f3=
l/6
l∈[0,6]
2-
l/6
l∈[6,12]
l∉[0,12]
第4類 差:灰度∈[0,4,6],白化函數為
f4=1
l∈[0,4]
(6-
l)/2
l∈[4,6]
l∉[0,6]
3.計算灰色模糊評估矩陣R。設參加評估的專家數為r個。根據(2)定義的白化函數,計算lsj屬于第i類評估等級的權fi,然后計算第j個評估指標的第i灰類的灰色值nij和灰色模糊評估矩陣R中的元素rij。
nij=fi(lsj),nj=nij r=
其中M為灰類等級數。
4.確定評估指標的權重。評估指標的權重由專家群體知識、經驗來確定,在評估過程中,可采用AHP、灰色關聯度或德爾菲法來確定。設確定的指標權重為W=(w1,w2,…w13)
5.計算評估結果。利用灰色模糊評估矩陣和指標權重,計算B=W*R.B的每個分量表示評估對象屬于各評估等級的隸屬度。
由專家根據隸屬度的值判斷評估對象最終的評估等級。如需要得到唯一的評估值,則將評估等級量化,設四個評估等級對應的量化值為V=(10,8,6,4),則最終的評估值為D=W*R*VT
六、結束語
本文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為研究生創新能力提高提出相關的改革建議,并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估問題,提出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通過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公正、科學的評估,能夠發現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促進對研究生培養制度和機制的改革。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建立的評估指標體系和模型,還需要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調整。
參考文獻:
[1]張建林.基于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8,(3):34-38.
[2]王三喜.武器裝備作戰效能灰色聚類評估[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4,(3):70-73.
關鍵詞:航空彈藥維修器材;消耗規律;動態灰色模型;MATLAB
中圖分類號:E24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Researching and mastering the rule of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is meaningful for conducting the logistics support work of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Based on this,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is researched and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consumption forecast of some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Practice and theory prove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ypical gray model because upgraded data are real-timely added into the system to promote the whiteness of gray region. It indicates that the theory of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correct, its precision is qualified and can meet the need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MATLAB is used as the assistant tool which makes the prediction more easier and reduces lots of workload.
Key works: aviation ammunition spares; consumption rule; dynamic gray forecast model; MATLAB
0 引 言
航空藥維修器材是航空彈藥及其保障裝備所需的元器件、零件、組件或部件等的統稱,是部隊“兩成兩力”(成建制、成系統形成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設的物質基礎,是保障裝備處于良好技術狀態,提高裝備再生能力的有效保證,對裝備平時、戰時保障都有深遠影響。現代戰爭具有爆發時間短、對抗強度大、破壞性強等突出特點,器材消耗量日益劇增,品種日趨復雜,從經典的戰例可以看出戰爭對維修器材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依賴性。掌握并遵循航空彈藥維修器材消耗規律,從而精確、及時、高效完成航空彈藥維修器材保障工作,實現武器裝備“戰力再生”,保持和恢復部隊戰斗力,成為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1]。
1 動態灰色理論模型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1982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為未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它是控制論的觀點和方法延伸到社會、經濟的產物,也是自動控制科學與運籌學的數學方法相結合的結果。灰色系統擬合與預測的信息特性是灰色殘差信息的開發與利用[2]。灰色系統分析特別還適用于統計信息量少,其他方法無法進行分析的問題。灰色系統理論對數據的處理通常采用累加或累減生成方法,使無序數據列轉化為有序數據列,使生成數據列適宜微分方程建模。這種使系統信息由不確知到確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過程,就是通常所說的使系統由“灰”變“白”。
1.1 灰色GM1,1模型的建立
灰色GM1,1預測模型定義如圖1所示。
這種方法不需要很多樣本數據,只須知道連續幾年的消耗情況,對預測結果可做精度驗證。
1.2 動態灰色模型的建立
應用傳統的GM1,1灰色理論建立模型之后,模型參數a與b一經算出就固定了,不會再隨計算數值而改變。隨著模型更新和發展,需要持續地增加新數據并同時篩除老舊數據,形成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使得模型序列能夠準確地表征模型當前狀態。傳統灰色預測模型的改進方法很多,在此,引入動態灰色模型的概念,對傳統GM1,1模型進行改進[4]。
灰色新陳代謝GM1,1模型的預測步驟為:
(4)輸出預測結果。
2 應用實例分析
經調研,搜集到某型航空彈藥的某種維修器材2006年至2015年的消耗量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運用灰色預測法預測該備件的消耗量。
(1)利用GM1,1計算預測值并與實際值進行比較。
根據10年的統計數據,構建原始序列:
對原始序列進行數據累加生成,得:
通過MATLAB繪制出累加序列的曲線圖,如圖2所示。
根據式(5)求出累加以后的值,并對其進行累減還原得到預測值。實際值與預測值的對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傳統的GM1,1模型,對于短期的器材消耗,能夠較好地反映消耗的趨勢。但是隨著時間序列的加長,消耗數據的不斷增多,傳統模型受干擾成分變大,不穩定因素影響變大,數據開始發散。此時模型已經不能很好地反映航空彈藥維修器材的消耗趨勢,需要實時地對模型進行改正。
(2)利用動態灰色模型計算預測值并與實際值進行比較。
GM1,1模型以10年所有的消耗數據為基礎建立灰色模型,現以5維數據為基礎,建立動態灰色模型。根據建模思想,將前5期數據進行建模,預測第6期數據,然后將其替換第1期數據,再次建模,預測下一期,以此類推。
通過動態灰色模型得到的預測值與實際值的對比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通過引入新的信息,替代時間間隔較長的數據序列,模型的精度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預測值更為接近真實的消耗情況。通過圖3可以看出,改進后模型的預測值起伏變小,且消耗趨勢與觀測值更為接近。
3 模型檢驗
要對灰色模型進行檢驗,主要是進行后驗差檢驗,檢驗指標有后驗算方差比值C和小誤差概率p。
評定一個預測模型的好壞,C值越小越好,一般要求C小于0.35,最大不超過0.65。預測模型精度評定的另一個指標為小誤差概率p,p值越大越好,一般要求p大于0.95,不得小于0.7[5]。參照p與C的大小,可將精度分為4個根據MATLAB運行結果,P=1,C=0.1466,預測精度為1級,因此可以看出動態灰色模型在航空彈藥維修器材消耗預測上具有較高的精度。
4 結束語
傳統的GM1,1模型具有建模“少信息、規律性強”的優c,但預測精度隨預測步長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對一個系統來說,隨時間的推移,未來的一些擾動因素將不斷進入系統而對其施加影響,用之進行長期預測必然會產生較大的偏差。而且信息逐漸老化,不能真實反映系統目前狀態,所以建立模型時需要進行信息的新陳代謝。動態灰色系統實時地加入新的信息,淘汰舊的信息,不僅可以突出系統最新的變化趨勢,而且可以消除預測模型的噪聲污染,對預測精度的提高也具有較好的作用。
本文將動態灰色模型應用于航空彈藥維修器材消耗規律的預測,實現結果分析與理論分析基本吻合,表明動態灰色模型理論正確,精度合格,能夠滿足實際器材消耗規律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任敏,陳全慶,沈震,等. 備件供應學[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2] 鄧聚龍. 灰預測與灰決策[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 Avinash Samvedi, Vipul Jain. A grey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in a supply chain during intermittent disruptions[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3,26:1044-1051.
關鍵詞:切削力,測量,單片機
前言
切削力的測量不僅可以研究切削機理、計算功率消耗、優化切削用量和刀具幾何參數、校核切削力和切削溫度理論計算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切削力的變化來監控切削過程,反映刀具磨損或破損、切削用量合理性、機床故障、顫振等切削狀態。
1 計算機向單片機傳輸命令和數據
通過對單片機的編程來控制USB接口芯片,接收和響應主機對設備發出的命令。在測力系統中,單片機的編程設計程序通常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初始化單片機和所有的外圍電路。
第二、主循環部分,其任務是可以中斷的。
第三、中斷服務程序,其任務是對時間敏感的,必須馬上執行。
當應用程序中的“數據采集”按鈕按下后,USB進入主循環函數,將從端點緩沖區中提取命令,并按照命令的要求,調用相應的函數,如采集數據,橋路調零,設置頻率等。關鍵的幾個函數如下:
(1) AfxBeginThread( WriteCommand, &mMainWrite);//啟動一個線程,調用傳輸命令函數
(2) open_ file(threadParam->pipe-name);//創建文件句柄
(3) open_dev();//創建設備句柄
(4) DeviceIoControl(hDevice,IOCTL_ WRITE_REGISTERS,
(PVOID)&ioBlock,sizeof(IOBLOCK),NULL,O,&nBytes,NULL);
//DeviceIoControl函數發送控制代碼到指定的設備驅動上,使得相應的設備完成數據輸出的功能。論文格式。
(5) WriteFile(hFile,threadParam->pcIoBuffer,threadParam->uiLength,&nBytes,NULL);
//寫文件函數將數據傳送到單片機的緩沖區中。論文格式。
2 單片機向計算機傳輸數據其流程
單片機向計算機傳輸流程
經過模數轉換后的數據首先保存在單片機的數據緩沖區中,當單片機接收到主機發來的IN命令時,調用如下函數將數據傳送到計算機的內存中。論文格式。
1) AfxBeginThread( ReadData, &m一ainRead);//啟動一個線程,調用讀取數據函數
2) open_ file(threadParm一>pipe name);; //創建文件句柄,準備讀取數據
3) open dev ();//創建設備句柄
4) DeviceIoControl (hDevice,IOCTLesWRITE REGISTERS,
(PVOID)&ioBlock,sizeof(IO_BLOCK),NULL,O,&nBytes,NULL);
//DeviceIoControl函數發送控制代碼到指定的設備驅動上,使得相應的設備完成數據輸入的功能。
5) ReadFile(hFile,threadParam->pcIoBuffer, threadParam->uiLength,&nBytes, NULL);
//讀文件函數將數據從單片機的緩沖區讀入到threadParam->pcIoBuffer內存中。
3結論
利用單片機實現切削力測量中USB數據傳輸功能,以達到對切削力的測量的監控。實現了生產過程中連續自動采樣、實時顯示、過載報警。
參考文獻:
[1]師漢民.金屬切削過程中的分叉與突變現象兼論切削過程的可控性問題[J].應用力學學報,1999,16(1):15~20.
[2]叢力,叢貴梁等.功率監控在機床中的應用[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10:29~31,1999.
[3]李熙亞,王衛平.車削切削力不確定性的模糊-灰色預測[J].工具技術,2002,36(8):26-29.
[4]陶永蘭,等.切削力數據采集和處理系統[J].試驗技術與試驗機,1997,37(2):49-50.
[5]X.Li,P.K. Venuvinod and M.K. Chen. Feed Cutting Force Estimationfrom the Current Measurement with Hybrid Learning[J]. Advanced ManufacturingTechnology,2000,(16):859-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