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臨床用藥范文

臨床用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用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臨床用藥

第1篇:臨床用藥范文

1重視臨床合理用藥咨詢、宣傳工作

選派高年資的臨床藥師在門診窗口進行合理用藥咨詢,宣傳工作,向患者得供用藥品種介紹、給藥途徑、服藥時間、用藥劑量、不良反應及藥療、膳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信息,使醫生或患者避免不合理用藥及藥源性疾病的發生,增強患者依從性,同時幫助患者具備簡單的自身用藥監護能力,以便發現問題及早采取救治措施,把不合理用藥降低到最低水平。部分大醫院在這方面已經作了許多工作取得了滿意效果。

2重視藥師下臨床,指導合理用藥,當好醫生參謀

臨床藥師深入臨床科室參與會診,病理講座為醫生、護士和病人提供藥物信息咨詢服務,并根據病人為疾病種類、性質、發病時間、既往用藥史、有無藥物過敏等情況,結合藥物學和藥敏學知識,協助臨床醫生選擇安全有效的藥物,適當的劑型,結藥途徑,給藥方法和療程的制定,通過監測病從用藥過程,發現和報告藥物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藥物不良反應及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

臨床藥師對各科醫囑進行審核,并對用藥品種較多的病人或醫囑進行針對性的抽查與分析,一旦發現不合理用藥或可疑之處,可及時與醫生聯系,協商解決,把不合理用藥的重要環節,但要求藥師具備較強的臨床醫學基礎知識,使能具有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藥師對臨床病人用藥加以監護,直接參與制定病人的藥物治療方案,建立特殊病人用藥檔案,并對藥物治療做出綜合評價。這是藥師職能的一個根本性轉變,是臨床藥師開展合理用藥活動的目的,也是臨床藥學的一個飛躍。

3重視藥物的個體化使用

合理用藥的核心是個體化給藥,許多藥品的療效和毒副作用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因此,臨床醫生必須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來決定最合適的藥品和恰當的劑量,目前廣為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測定藥物在患者體內的血藥濃度,以藥代動力學原理計算藥代動力參數,設計出個體給藥方案。臨床藥師可以通過參加查房、會診、體內藥物濃度檢測等,依據病情,病理生理學、藥動藥效學、病原學以及生化檢驗資料數據等,參與對典型病例個體化給藥方案的制定,并協助方案的執行,修改與評價。

4重視藥物經濟學,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藥物經濟學是將經濟學原理,方法和分析技術應用于評價臨床治療過程,并以此指導臨床醫生、藥師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并且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目前藥物品種繁多,價格不一,可供臨床選擇的余地較大,藥品費用合理支出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所以,合理用藥應是治療藥物必須符合臨床指征且功效明確,價格適中,治療藥物的調配要準確無誤,質量要保證安排內有效,通過鑒別,測量和對比不同的治療方案,優化治療成本與效果結構,使藥物達到最好的效應。這樣避免了以前只強調用藥安全有效,卻忽視了支付藥物費用的情況,同時也為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采取了有效措施。

5重視醫護人員合理用藥知識培訓

合理用藥離不開醫護人員的積極參與。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病情制定治療及用藥方案,因此醫生對選用藥物的治用機理、適應癥、禁忌癥、毒副作用、用藥途徑、劑量及用藥時間、價格應充分了解掌握。最好選用那些治療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細菌不易產生耐藥性并且價格適中的藥物。在聯合用藥中要注意配伍合理等。事實上,目前醫生經驗用藥、習慣用藥占絕大部分,對藥物合理配伍不熟,用藥前的細菌檢驗及藥敏檢查較少,護理人員缺乏協助醫生用藥的意識,對醫生中出現的不合理用藥現象不能勸止或勸止不聽。因此,要通過學習、講座及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醫護人員合理用藥知識的培訓,強化依據藥敏結果,使用藥物的觀念,強調醫護人員的協作精神,提高醫護人員合理用藥的綜合能力。

第2篇:臨床用藥范文

1合理用藥的評價指標

1.1合理用藥的生物醫學標準[2]

合理用藥是指安全、有效、經濟地使用藥品。包括:藥品準確,用藥適應證適宜,藥物的療效、安全性、實用性、使用及價格適宜,劑量、用法與療程妥當;用藥對象適宜,無禁忌證,不良反應小,藥品調配及提供給患者的用藥信息準確,患者依從性良好。

1.2合理用藥國家指標(INRUD)

1.2.1處方指標:(1)每次就診處方藥物平均品種數;(2)處方藥物使用非專利藥名的比例;(3)每百例就診使用抗生素的比例;(4)每百例就診使用注射劑(不含預防注射和計劃免疫)的比例;(5)每百種處方用藥中,基本藥物或處方集藥物的比例。

1.2.2患者關懷指標:(1)每例患者接觸處方者(醫師)的平均時間(不含等候時間);(2)每例患者接觸發藥者(藥師)的平均時間(不含等候時間);(3)每百種處方中,患者實得藥物的數額(%);(4)藥袋標示(姓名、藥名、用法)完整的百分率;(5)患者正確了解全部處方藥用法的百分率。

1.2.3行政管理指標:(1)有無基本用藥的目錄或處方集;(2)抽查庫房是否確有本地區所需主要藥物并可保障供應。1.2.4補充指標:(1)應診而不使用藥物治療的百分率;(2)每次就診平均藥費;(3)抗生素占全部藥費的百分率;(4)注射劑占全部藥費的百分率;(5)用藥符合病因、對癥、預防并發癥等治療指導原則的病例數(%),抽樣調查當地5種最主要的常見病或傳染病的現場治療情況為代表;(6)患者離開就診單位后,對全部醫療照顧總體上表示滿意的百分率(全部是指醫療單位的診斷、治療、人際關系等所有服務,總體是指患者需求和希望得到了滿足);(7)能獲得非商業性藥物簡介、藥訊、治療指導原則、處方集等公正的藥物信息醫療機構比例。

1.2.5住院用藥附加指標:(1)并用2種及以上抗生素的病例數(%);(2)使用麻醉性止痛藥的病例數(%);(3)用藥醫囑完整的百分率;(4)用藥記錄完整的百分率;(5)用藥醫囑兌現率;(6)采用標準治療方案的百分率;(7)為經適當細菌培養而靜脈注射抗生素的百分率。

2臨床藥學的特點是醫藥結合,合理用藥

2.1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為臨床合理用藥服務臨床藥師是推進合理用藥的主體。合理用藥比合理治療更具復雜性也更有意義,因此臨床藥師的醫學知識是合理用藥的關鍵,它是藥師開展臨床工作的基礎,是傳統藥師角色轉變的必由之路。臨床藥師要主動自我開發,通過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強化培訓,以便盡快做好從事臨床醫療實踐的準備如,快速補充一些臨床專業知識和多學習與臨床用藥有關的跨學科的知識。但不容忽視的是,藥師的藥學知識也需要通過培訓進行提高和更新,對于臨床藥師而言,藥學知識是立足之本,臨床知識是橋梁。臨床藥師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臨床醫學知識,才能了解患者的綜合情況,才可理解醫師選擇藥物治療方案的原因、目的,參與藥物治療方案的討論,減少交流溝通的障礙,以便更快、更好地融入到臨床醫療實踐中去。

2.2深入臨床,促進合理用藥臨床藥師深入臨床參與查房是藥學服務的主體。藥師要進行專科用藥調查分析,收集與反饋有關的藥物信息,學習和了解專科疾病的特點與用藥規律,并協助處置專科的合理用藥工作。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方案、監測藥物治療過程和效果、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和不良相互作用。通過查房,使臨床用藥更安全、有效、經濟。

2.3藥學監測對住院患者用藥情況進行監測:對醫囑的依從性、給藥劑量是否合理。根據患者病情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對一些重點藥物和重點患者進行血藥濃度監測(TDM),并根據測定結果,運用藥代動力學理論,調整用藥劑量或用藥間隔,觀察患者用藥后藥效及不良反應,設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為臨床用藥提供科學依據。反饋藥品不良反應(ADR)。一旦發生ADR,臨床藥師應按規定及時收集和填報ADR報告,并及時上報ADR監測中心。及時發現和確定實際存在或潛在存在的藥物問題,防止藥療事故的發生,減少藥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

2.4收集、整理藥學情報信息臨床藥師要通過閱讀藥學專著、各種期刊雜志、藥物手冊、藥物說明書、新藥介紹、藥學專著和上網獲取藥物的最新動態、藥物治療中的最新成果、ADR以及那些最適合臨床需要的信息。把以上收集的藥物信息按藥效學、藥動學、不良反應、老藥新用、相互作用、禁忌證、藥物價格、產品來源等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定期制成藥訊供臨床醫師和護士參考,為臨床藥師在臨床用藥方面提出合理化的用藥方案提供科學的依據[3]。

2.5向醫患提供用藥咨詢用藥咨詢服務是臨床藥師與醫師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的橋梁,是藥師走近患者的有效方法。藥師應具備較強的與人交往的溝通能力,運用適當的溝通方法、語言技巧,深入到病房和門診,了解臨床的用藥情況,回答醫師、護士、患者提出的用藥問題。做好用藥咨詢,有效溝通醫患雙方的信息,共同促進合理用藥。

第3篇:臨床用藥范文

[關鍵詞] 合理用藥;藥物聯用;配伍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6(c)-129-02

不合理用藥既可影響藥物療效,又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不僅給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帶來較大危害,而且造成藥品資源的巨大浪費[1]。為促進合理用藥,保障醫療安全,本文通過對我院住院病歷醫囑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行評價、分析、總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取本院2008年1~10月每月住院病歷100份,10個月共1 000份,涵蓋醫院各大科室,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以藥品說明書、《臨床用藥須知》、《臨床藥物治療學》、《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為依據, 統計病歷中不合理用藥情況,探討不合理用藥的原因,并對典型的病例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用藥的方法。

2 結果

在抽查的1 000份病歷中,含不合理用藥醫囑病歷96份,不合格率為9.6%,不合理用藥醫囑分類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96份不合理用藥分類統計結果[n(%)]

3 討論

3.1 圍術期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

在統計結果中,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比例居首位,主要體現在選藥不當,用法、用量不合理和給藥時間不合理三方面。①選藥不當。例如:患者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術后用頭孢唑肟鈉預防感染。甲狀腺切除術術口為Ⅰ類清潔切口,原則上無需使用抗菌藥物。如患者有高危因素需使用抗菌藥,頭頸手術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選第一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唑啉、頭孢拉定。本例未根據手術切口部位的常見病原菌、切口類別和患者有無易感因素等綜合因素進行選藥,這也是圍術期抗菌藥物選藥不當的主要原因。②用法、用量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最常見的是給藥次數不合理和給藥劑量不合理,主要原因是未根據藥代動力學特點,進行給藥,如時間依賴型的藥物一代頭孢每天只給藥1次,未能使給藥間隔藥物濃度維持在最低抑菌濃度(MIC)之上,降低了藥物預防感染的效果。③給藥時間不合理,包括術前無用藥和使用療程偏長。例如:患者行前列腺穿刺術,術后給予頭孢呋辛鈉預防感染,術前未使用抗菌藥物。而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應在術前2 h內給藥,最好是在術前0.5~1.0 h給藥[2-3]。

3.2 用法、用量不合理

用法、用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①注射劑配置濃度不合理;②給藥劑量不合理;③給藥次數或方法不合理。例如:患者真菌感染,給予口服氟康唑膠囊 100 mg,3次/d。氟康唑膠囊血漿消除半衰期長達30 h,血漿濃度與給藥劑量成正比,因此該藥每日只需給藥1次,首劑加倍。

3.3 聯合用藥不合理

聯合用藥不合理包括:①藥物相互拮抗;②藥物聯用減少吸收,降低療效;③藥物聯用加重副作用;④重復用藥或同類藥物聯用。例如:患者診斷2型糖尿病,給予口服格列齊特緩釋片30 mg,2次/d;那格列奈120 mg,3次/d。而那格列奈有快速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該作用點與磺脲類制劑相同,所以不能與格列齊特緩釋片聯用。

3.4 藥物配伍不當

在我院主要見于中藥注射劑溶媒選擇不當。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一般都含有微量鞣質、蛋白質等雙鍵化合物,這些微量雜質在不適宜的溶媒中易發生鹽析或形成溶解度較小的絡合物,聚集的絡合物會使混合液體中的微粒顯著增加[4],因此中藥注射劑宜根據說明書選擇合適的溶媒,否則容易導致不良反應增加。

3.5 選藥不恰當

未嚴格掌握藥物適應證,是選藥不當的主要原因[5-7]。例如:在患者痛風性關節炎急癥期使用別嘌醇。別嘌醇促尿酸結晶溶解時可誘發并加重關節炎急性期癥狀,因此必須在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癥狀消失后(一般在發作后2周左右)才用,不宜在痛風性關節炎急癥期使用。

4 結論

我院住院病歷不合理用藥主要表現為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合理,聯合用藥不合理,藥物配伍不當和選藥不當等幾個方面。不合理用藥影響了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必須重視。通過分析不合理用藥情況,探討不合理用藥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合理用藥,才能提高藥物治療的效果,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Buke C, Hosgor-Limoncu M, Ermertcan S,et al.Ir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Infection,2005,51(2):135.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中華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1594-1596.

[3]Bmtzler DW,Houek PM,Surgieal Infection Prevention Guiddines Writers Workgroup,et al.Antimierobial prophylaxis for surgery:an advisory statement from the National Sueal Infection Prevention Project[J].Clin Infect Dis,2004,38:1706-17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臨床用藥須知[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90,330-337.

[5]張萬英.臨床不合理用藥處方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0):99-120.

[6]譚海森,曹華.醫院不合理用藥處方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41-43.

第4篇:臨床用藥范文

關鍵詞:兒童合理用藥

按照我國習慣一般年齡為0~14歲的稱為兒童。兒童處于生理和代謝過程迅速變化的階段,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同時更要注意藥物對新生兒的影響。一旦使用藥物不當,就會造成對兒童的損害,輕者發生藥物不良反應,重者引起組織器官功能性、器質性的改變并引起致殘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兒童用藥必須慎之又慎,必須合理用藥、安全用藥。

1兒童不同發育階段的用藥特點

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特別是肝、腎、神經和內分泌功能與成年人(>18歲)相比有相當大的差異性,在就是兒童的生長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連續不斷的過程。兒童發育可分為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和兒童期3個階段。出生后28 d為新生兒期,出生后1個月~3歲為嬰幼兒期,3~12歲為兒童期。小兒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存在不同的用藥特點。

1.1新生兒用藥的特點 由于新生兒的組織器官及生理功能尚未成熟,體內酶系統亦沒有健全,因而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體內過程,不同于其他的年齡組兒童、更不同于成人。

1.1.1從藥物的吸收來看,局部用藥透皮吸收快而多,如果局部用藥過多可致中毒,例如:硼酸、水楊酸、萘甲唑啉;口服吸收多、代謝慢、排泄慢;皮下或肌注由于新生兒周圍血液循環不足而影響吸收,多不采用。靜脈給藥吸收快藥效可靠,但要注意液體容量、藥物制劑和液體的理化性質以及輸液的速度。

1.1.2從藥物的分布來看,影響藥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血漿蛋白與藥物的結合的程度。新生兒血漿蛋白與藥物的結合力低,藥物游離型較多,濃度高,易發生藥物中毒。例如,苯巴比妥很容易中毒。

1.1.3從藥物代謝來看,由于新生兒酶系統尚未成熟,藥物代謝緩慢,血漿半衰期長,易出現毒性反應。例如,氯霉素引起新生兒灰嬰綜合征,新生霉素引起高膽紅素血癥,磺胺藥、硝基呋喃類藥物引起新生兒溶血,都是因為體內缺乏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1.1.4從藥物的排泄來看,新生兒腎臟有效循環血量及腎小球濾過率較成人低30%-40%,很多藥物因新生兒的腎小球濾過能力低而影響排泄,使血漿藥物濃度高,半衰期延長,而易出現毒性反應。因此,一般新生兒用藥量宜少、用藥間隔時間宜適當延長。

1.2嬰幼兒用藥的特點 嬰幼兒期的藥物代謝相對新生兒期來講要成熟得多,但從解剖生理特點來看,發育仍然尚未完全,用藥仍要注意。

1.2.1口服給藥時以糖漿劑為宜,口服混懸劑在使用前要充分搖勻,維生素AD滴劑絕對不能給熟睡、哭吵的嬰兒喂服,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

1.2.2注射給藥,由于嬰兒吞咽能力差,同時大多數不配合家長喂藥,在必要時或垂危的患兒采用此種給藥方法(因肌內注射局部血液循環不足而影響藥物吸收,多采用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

1.2.3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煩躁不安、高熱、驚厥,可適當加用鎮靜劑。但對鎮靜劑的用量,年齡越小,耐受力愈大,劑量則相對偏大。但禁用品如嗎啡、哌替啶等,因易引起呼吸抑制。同時,慎用氨茶堿(因興奮神經系統)。

1.3兒童用藥特點(>3歲)

1.3.1兒童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一般藥物的排泄比較快。

1.3.2注意預防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兒童對水及電解質的代謝功能較差,如長期或大量使用酸堿類藥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調,應用利尿藥劑后也容易出現低鈉、低鉀現象,故應間歇給藥,同時,劑量不宜過大。

1.3.3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也應慎用。一般情況下盡量避免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可的松、潑尼松等,雄激素的長期應用使骨骺閉合過早,影響生長發育。

1.3.4 骨和牙齒發育易受藥物影響。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妊娠、哺乳期婦女有及

2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2.1嚴格掌握劑量、注意間隔時間。由于小兒的年齡、體重逐年增加,體質比較弱各不相同,用藥的適宜劑量也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嚴格掌握用藥劑量。同時,還要注意延長間隔時間,切不可給藥次數過多、過頻。

2.2根據小兒特點,選好給藥途經。一般來講,口服給藥較安全,應盡量口服給藥。但不適用于新生兒,較大的嬰幼兒,循環較好,可用肌內注射。嬰幼兒靜脈給藥,一定要按規定速度滴注,切不可過快過急,要防止藥物滲出引起的組織壞死,同時,要注意不斷變換注射部位,防止反復使用同一血管而引起的血栓性靜脈炎。另外,嬰幼兒皮膚角化層薄,藥物很容易透皮吸收,甚至中毒,切不可涂敷過多過厚,用藥時間不宜過長。

3兒童禁用的藥物

3.1 17歲以下兒童禁用的藥物:氟喹諾酮類、氟哌啶醇等。

3.2 14歲以下兒童禁用的藥物:地西泮。

3.3 8歲以下兒童禁用的藥物:四環素類。

3.4 3歲以下幼兒禁用的藥物:硫噴妥鈉。

3.5 2歲以下幼兒禁用的藥物:左旋多巴、依他尼酸。

3.6 1歲以下幼兒禁用的藥物:芬太尼。

3.7 6個月內嬰幼兒禁用的藥物:丙磺舒。

3.8 3個內嬰幼兒禁用的藥物:吲哚美辛、羥嗪、苯海拉明、甲氧氯普胺。

3.9 新生兒、早產兒禁用的藥物:氯霉素、去甲萬古霉素、呋喃妥因、酚酞、阿米妥、苯巴比妥、茶堿、氨基糖苷類、林可霉素、異煙肼、地高辛、毒毛花苷K、新生霉素、水溶性維生素K、西地蘭、磺胺類藥物、水楊酸鹽、苯甲酸鈉咖啡因、抗瘧藥、呋喃類、對氨基水楊酸、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

參考文獻:

[1]羅玉瑤,金梅,周遠志,等.我院2262例門診兒童處方用藥分析[J].中國藥事,2009,(04).

[2]楊建萍,曾銀霞.我院門診兒童不合理用藥情況分析[J],中國藥事,2009,(05).

[3]譚家風.談兒童的合理用藥[J],江蘇藥學與臨床研究,2005,(01).

[4]方芳.淺談兒童合理用藥[J],黑龍江醫藥,2010,(04).

[5]胡德榮.兒童用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01).

[6]李濤.兒科合理用藥與臨床藥學[J],兵團醫學,2010,(01).

[7]楊棟梁,謝紅光,周宏灝.少兒合理用藥的現狀與對策[J],湖南醫學,1995,(02).

[8]東星月,安薇薇.兒童合理用藥探討[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4,(02).

第5篇:臨床用藥范文

隨著醫藥科學的迅速發展,藥物品種越來越多,據統計目前國際上現有原料4500種,并且平均每年增加20-30種。藥品品種日益增鑫,濫用藥物及不合理用藥也日益增多,醫療單位的藥費也日益增多,但臨床藥物水平在某些方面并未伴隨著藥品增加而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消費在一些治療意義不大的藥品上反而延誤病人治療,甚至由于用藥不當發生藥療事故。或者由于濫用藥物引起藥源性疾病。

臨床藥代動力學與合理用藥:

藥代動力學是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規律,物別是研究血藥濃度隨時間而變化的規律。藥代動力學在指導藥物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用于指導給藥方案的制定和調整。

血藥濃度的測定:

血藥濃度測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血藥濃度不僅是藥效動力學的根據,也是藥代動力學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安全幅度小,血濃個體差異大,藥理作用強度與血藥濃度過密切相關,而治療效果不易在短期內作出判斷的藥物,測定其血藥濃度,從而依據血藥濃度制定合理的給藥方案,是提高療效降低毒性的可行辦法之一。

洋地黃是治療心力衰竭療效確切的藥物,其缺點是最適劑量不易掌握,稍一不慎常致中毒,甚至死亡。特別是在長期用藥時,因功能變化或因換用別種強心甙,或因換用生物有效度不同的制劑,引起血藥濃度變化導致事故。因此有必要根據病人血藥濃度、體重、腎功給藥途徑,前階段用藥民政部等來設計合理的給藥方案。

半衰期:

半衰期是藥代動力學中的一個重要參數,半衰期一般指血漿半衰期即藥物的血濃度一降一半的時間,它反映藥物在體內消除(排泄、生物轉化及儲存等)速度即表示藥物在體內的時量關系。

每一個藥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由于藥物的半衰期各不相同,因此按照一般習慣每日給藥三次的給藥方案并不適合所有的藥物,更不適合每個病人。

為了維持恒定的有效濃度從而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按一定的時間間隔給藥是必要的,在臨床上可適當根據藥物有效濃度從而達到滿意效果,按一定時間間隔給藥是必要的,在臨床上可根據藥物有效濃度給合半衰期確定給藥時間。

如磺胺嘧啶過去的給藥是成人每日四次每次1克,首次2克作為沖擊量,并使用等量的碳酸氫納,近年來通過血藥濃度和半壽期的研究。確定磺胺嘧啶的半壽期為17小時,因此將磺胺嘧啶的給藥方案改為每日二次每次1克,經臨床證明既安全也有效。

又如地高辛過去的緩給法給藥方案是每日3次每次0.25㎎,三天后達到洋地黃化之后每天再用0.25㎎維持,8天通過藥物的逐漸積累之后就能達到洋地黃化,以后的以0.25㎎維持既能達到滿意療效又能減少中毒機會。

肝功能:

肝臟是代謝藥物主要器官,有些藥物經肝代謝有一定毒性,肝功能不好時避免應用或慎用。

1、對肝功能有損害的抗生素:

四環族在肝臟積貯較顯著,并在膽汗中濃度較高,可20-50倍于血藥濃度,由此排入腸道而又再吸收形成肝腸循環。

大劑量靜脈滴注四環素可引起脂肪浸潤性肝臟損害,嚴重者可以致死,孕婦尤易發生,所以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以肝代謝的藥物:

氯霉素主要要肝臟中葡萄糖醛酸結合而滅活,因此慢性肝炎和肝功能不良時應避免誚用氯霉素,其它的如親手霉素利福平等,當肝功不良時長期應用易于引起藥物的體內蓄積,升高血濃度易產生不良反應,這類藥物應慎用。

腎功能:

第6篇:臨床用藥范文

在臨床領域中,對消化道疾病患者治療時一般都主要選擇預防復發、促進愈合、緩解癥狀等藥物。在門診處方中也有很多藥物都是用于治療胃炎,如雷貝拉唑、氫氧化鋁以及奧美拉唑等.近些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及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臨床上關于胃炎治療的藥物也有所增加。本文主要對我院120例喂養患者臨床處方用藥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旨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齡27~68歲,平均(46.7±4.3)歲;營養不良性胃炎患者34例,十二指腸潰瘍26例,胃炎伴糜爛15例,萎縮性胃炎9例,淺表性胃炎36例。

1.2研究方法

對120胃炎患者處方用藥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結合藥物使用的相關書籍、藥物使用相關臨床文獻與說明書對其進行分類歸納。

2結果

120例胃炎患者用藥處方中,胃黏膜保護劑藥物68例(56.67%),影響胃酸分泌藥物19例(15.83%),胃動力藥18例(15.00%),抗酸藥6例(5.00%),抗菌藥物4例(3.33%),其他藥物5例(4.17%)。由此可見,在所有處方用藥當中,排在前3位的藥物種類分別為胃黏膜保護劑藥物、影響胃酸分泌藥物、胃動力藥。這提示在對胃腸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時,醫護人員應當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癥狀,做到合理用藥,從而減輕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將藥物療效充分發揮出來。

3討論

在臨床領域中,關于胃炎治療藥物可謂五花八門,其中常見的藥物有黏膜保護劑類藥物,碳酸氫鈉中和胃酸藥物,抑制胃酸形成藥物以及消除發病機理方面的藥物[2].在胃炎治療方面,選擇用藥時多以保護黏膜、預防病變為根本之策,因而胃黏膜保護劑類藥物使用頻率最高。而影響胃酸分泌類藥物的選擇,則主要是為了改善患者的胃部環境,幫助促進消化道損傷修復[3].很多胃炎患者均伴有脹氣、噯氣等臨床癥狀,這些癥狀都表明患者胃排空異常,因而胃動力藥物的使用頻率也較為頻繁。除此之外,抗酸藥物與抗菌藥物的應用范圍主要局限于少數的危重病癥中,所以在處方中一般都是通常幾種藥物聯合應用實現治療的目的。

3.1胃黏膜保護劑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分析

胃黏膜保護劑能已經受損的黏膜表層再次覆上保護膜,從而加速受損創面的愈合,使胃黏膜實現再生。通常該類藥物包括次硝酸鉍、果膠鉍、生胃酮等藥物,大多數的鉍劑都是復方藥劑,其中應用最廣泛的藥物就是樂得胃與胃鉍治,這兩種藥物在治療輕度胃炎方面能起到良好的臨床療效,但由于二者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可能會誘發患者胃腸穿孔[4].

在進行配伍用藥時應促排空藥,從而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率。

3.2影響胃酸分泌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分析

大多數的胃炎疾病都是因患者胃腸粘膜喪失或降低了抵抗力而引發,有的胃炎是由藥物或食物的作用導致,這些致病因素往往會破壞患者的黏膜壁,從而誘發病變[5].而通過影響胃酸分泌藥物的使用可以對侵襲黏膜壁因子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但臨床醫療人員需要充分掌握藥物的具體作用機理,從而進行多種藥物的聯合應用,提升臨床治愈率,減少胃部疾病的復發率。

3.3胃抗酸藥物的臨床應用分析

抗酸藥物是一種堿性化合物,該類藥物能夠與胃酸發生中和反應,從而使胃蛋白酶的活性減弱,減輕胃壁組織損傷及胃黏膜刺激。常見的幾種抗酸藥物主要有碳酸氫鈉、氫氧化鋁以及三硅酸鎂等,該類藥物一般含在復方制劑中,發揮著胃炎輔助治療的效果。

3.4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分析

胃炎疾病的發展程度與患者胃部細菌數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治療胃炎的關鍵就是將胃中的幽門螺桿菌充分殺死。通常都將鉍劑與抗菌類藥物聯合用于重癥頑固性的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鉍劑不僅能夠有效保護機體胃腸黏膜,還能吸附大量的毒物與廢物,并促使其排除體外。

應用抗菌藥物聯合泵抑制劑進行細菌殺滅,在綜合治療下幫助患者盡快愈合胃黏膜,從而有效提升了臨床治愈率。莫西沙星聯合阿莫西林、泮托拉唑等藥物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顯著的療效。

3.5其他藥物

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康復新液、葉酸片等,多種藥物聯合應用也能發揮一定的療效。本次研究中,在所有處方用藥當中,排在前3位的藥物種類分別為胃黏膜保護劑藥物68例(56.67%)、影響胃酸分泌藥物19例(15.83%)、胃動力藥18例(15.00%)。因此,對胃腸疾病患者進行臨床用藥的時候,醫護人員應當充分掌握患者的臨床病癥,采取最合理的用藥方案,從而使藥物發揮出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廣聚.胃炎、胃潰瘍不合理用藥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08:254-255.

[2]吳芳,王瑋,張紅果,等.胃炎治療藥物用藥處方的合理使用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4,06:1057-1058.

[3]劉維海,楊文科.從胃炎用藥處方分析談其治療藥物的合理使用[J].中國藥業,2012,18:74-75.

第7篇:臨床用藥范文

藥物導致的腎損害

藥物導致的腎臟損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新藥物不斷應用于臨床,而大多數藥物是腎臟排泄的,容易損害腎臟。②隨著介入診斷和治療技術的發展,造影劑的使用越來越廣泛。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的社會構成增加,老年人的腎臟老化和萎縮更容易發生腎臟損害。

藥物性腎臟腎損傷的形式包括:①藥物過敏性間質性腎炎(AIN):AIN是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常見病因,更是醫源性急性腎衰竭的主要原因。有過敏體質者發生AIN的幾率較高,患者可有或無全身過敏表現(發熱、關節痛、藥疹、高嗜酸粒細胞血癥等);腎臟表現為少量蛋白尿(腎小管性蛋白尿明顯,白蛋白尿通常≤1 g/日)和腎功能急性減退。患者往往有與腎功能不平行的低鉀血癥、較重的貧血和酸中毒,可出現尿糖。像皮膚過敏一樣,除了已知對某藥過敏或過敏體質,很難預料急性藥物過敏性間質性腎炎,關鍵是當使用某種藥物后出現腎功能急性減退時要想到這種可能性,及時停藥。當與急性腎小管壞死鑒別診斷困難時需要腎活檢協助診斷。易引起急性間質性腎炎的藥物見表1。②急性腎小管壞死:藥物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一般有明確的危險因素,例如各種原因導致的絕對循環容量不足和相對循環容量不足時,腎臟灌注相應減少,使用易產生腎毒性的藥物時,往往會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腎小管壞死表現為少量蛋白尿和急性腎功能減退。與急性間質性腎炎的區別是貧血較輕、不出現糖尿,必要時需要腎活檢協助診斷。

合理藥物劑量調整是保障

對于存在腎功能減退的患者,臨床醫生在臨床用藥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腎功能損害會影響藥物吸收、分布、代謝和腎臟清除,從而使藥物在體內的蓄積造成機體多系統損害,出現腎臟、肝臟、骨髓和神經系統等毒性。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血藥濃度增高還可引起神經系統損害,表現為意識改變、嗜睡、椎體外系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抽搐甚至死亡。紅霉素、氯霉素的肝臟毒性,鏈霉素的耳毒性,呋喃類的周圍神經毒性,多黏菌素的呼吸抑制作用以及大劑量青霉素可引起驚厥等。②低蛋白血癥患者,常規藥物用量可導致較高的游離藥物濃度,可增加治療窗窄的藥物毒性。③酸中毒等病理、生理狀況可降低或增加藥物的蛋白結合力,從而增加或降低游離藥物濃度,而增加毒性。

因此,臨床醫生在使用藥物之前,應對患者的癥狀、體征、腎臟病類型和腎功能狀況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擬使用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然后根據肌酐清除率或腎小球濾過率(eGFR)對藥物的初始劑量和維持量進行調整,如減少劑量、延長給藥間隔或兩者兼之,這是保證安全用藥的重要手段。

慢性腎病(CKD)患者 CKD對藥代動力學的影響復雜多樣,使得對藥物劑量調整難以用單一模式進行。許多專著,如美國醫師學院出版的《成人藥物劑量調整指南》等,都有某些藥物在較大GFR范圍內的藥代動力學特征和藥物劑量調整方法的描述,查閱這些專著是指導臨床藥物劑量調整的較好方法。從這些信息可獲得藥物首次劑量和維持劑量的調整方法。應當注意,所有這些信息都應當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和合并用藥情況使用。如果從教科書和文獻資料不能獲得推薦劑量,則可計算適當的藥物劑量。一般根據藥物血漿半減期(t1/2)和患者肌酐清除率,決定用藥劑量和方法。

計算藥物劑量調整因子(Q):

Q=1-Q=1-[fe×(1-1/病人Scr)]

fe是藥物經腎臟排泄的百分數,可從藥理學書籍中獲得;Scr的單位是mg/dl。

如果維持每次藥物劑量不變,用藥間隔為“腎功能正常時的用藥間隔/Q”。這種方法往往導致血藥濃度波動較大,治療窗較窄的藥物容易引起不良反應。臨床工作中,為了殺滅致病微生物,往往希望血中維持一定的抗菌藥物濃度,因此更合理的方法是調整每次給藥劑量,而不改變用藥間隔。

腎功能不全時的每次用藥劑量=腎功能正常時的劑量×Q

若同時選擇更改劑量和間隔,假設已經選定用藥間隔,則每次的劑量可以用公式計算:

每次用藥劑量=腎功能正常時的劑量×Q×選定的用藥間隔/正常用藥間隔

上述計算公式受嚴格的適用條件限制,簡單照搬而忽略監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外,參照教科書和文獻資料推薦的藥物劑量也不保證百分之百可靠,因為患者復雜多樣,影響藥代動力學的因素很多,如藥物-藥物以及藥物-食物相互作用等。CKD患者常伴有低蛋白血癥,藥物與蛋白結合率相應減少,藥物游離部分增多,藥物作用和藥物不良反應也相應增強。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腎臟重量減輕,腎功能減退,但同時由于肌肉萎縮,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并不明顯。因此老年人血肌酐水平不能作為衡量腎功能和用藥的指標。由于多數藥物在肝臟滅活,在腎臟清除,腎衰竭時若伴有肝功能不全,則更應減量。基于上述原因,臨床應用中應當特別注意監測療效和不良反應的發生,必要時進行血藥總濃度或游離濃度監測,不斷調整藥物劑量。

腎臟參與了大多數抗生素的排泄,CKD患者在應用抗生素時必須進行劑量調整,如氨基糖苷類、青霉素類等。有些藥物大部分經腎外排泄,劑量不需要調整,例如紅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頭孢哌酮和頭孢曲松鈉主要由肝膽系統代謝排泄,在嚴重腎功能減退時,血藥濃度不致明顯增高,半衰期無延長,且藥物本身毒性小,故不需調整劑量。

維持性透析患者需腎臟替代治療患者的藥物清除量等于機體的清除量與替代治療清除量之和。如果替代治療清除量較大,除了需要根據腎功能狀況調整藥物劑量外,還要根據透析的清除量對劑量進行調整或補充:由于血液透析是一種間斷治療,應每次透析后補充被清除的藥物;由于腹膜透析是一種持續治療,應根據機體清除量與腹膜透析清除量之和調整藥物劑量和用藥間隔。

血液透析過程中,藥物通過彌散從血中清除,其清除率決定于藥物特性、患者特征以及所選擇的治療模式。分子量90%或藥物分布容積很大的藥物難以通過血液透析清除。高通量透析能清除分子量較大的藥物。可通過選擇大面積透析器、提高血流速和透析液流速、延長透析時間來提高藥物的清除率。對于非蛋白結合的藥物,透析清除率可以計算為:

透析清除率=尿素清除率×60/藥物分子量

而高通量透析時,由于透析器的膜孔徑較大,而大多數藥物的分子量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相比,清除藥物的能力較低,一般來說,如果血液透析不能清除的藥物,腹膜透析也不能清除。腹膜透析的藥物清除率可計算為:

透析清除率=尿素清除率×(60/藥物分子量)1/2

由于藥物的分子量各不相同、蛋白結合率也不盡相同,因此難以用單一公式表述單次透析藥物的清除量。對于治療窗窄并且不良反應大的藥物,應當及時檢測患者對藥物的反應,必要時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為了更好地監測血藥濃度,一般在用藥4~5個半衰期后,達到穩態血藥濃度時進行。在藥物分布均勻后立即采血可獲得血藥峰濃度,而在下次用藥前采血可獲得血藥谷濃度,用于判斷穩態血藥濃度是否在要求的治療窗,并幫助調整下次給藥的間隔和劑量。

第8篇:臨床用藥范文

隨著時間醫學的研究進展,形成了時間病理學,時間藥理學,時間治療學,時間衛生學,時間運動學,宇宙時間醫學和實踐護理學等分支學科。

1 時間護理的概況

時間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利用機體本身所存在的生物節律,對病人在用藥、治療、生理、病理等方面進行護理的一門學科,即屬于護理學范疇,也屬于時間醫學的一部分。

早在二、三千年前,祖國醫學就有了關于人體時間節律的論述。如《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即天地間陰陽二氣是生物變化的根源。至于晝夜節律對人體的影響,《內經》云:“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中藥學的“性味歸經”理論,揭示了藥物對機體某部分時間的選擇性,中醫很重視中藥歸經部位在什么時辰生理敏感性最明顯,從而找出病人對藥物感受最強或最適治療時間。

2 時間護理與臨床用藥

2.1 時間護理與臨床用藥學時間藥理學又稱時辰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生物同期性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時間藥理學的發展,特別是藥物作用和代謝的時間節律的深入研究,為提高藥物療效和降低毒副反應提供了新手段。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常常是在保證發揮藥物作用的前提下,采取控制劑量的方法,將全天劑量根據藥物在人體內吸收、排泄的情況,以均分法給藥,如肺炎病人抗菌素使用每日二次(6點、14點或6點、18點),高血壓病人口服緩釋降壓片每日一次(7點)等等。這是按時鐘給病人用藥治療,而沒有按藥物在人體內發揮治療作用的時間節律來給藥,將會由于給藥時間間隔太長,血藥濃度下降較快或藥物在體內堆積過多而引起藥物中毒。如心臟病人對洋地黃的敏感性在4:00比白天高40倍,如果在夜間給病人白天同樣劑量的藥物就可能引起洋地黃中毒,另外,在搶救有機磷中毒時,用阿托品治療,使病人達到阿托品化,但阿托品化劑量與中毒量很接近,稍過量,就可出現阿托品中毒的表現,給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許多臨床經驗證明,護理人員必須掌握或了解一些常用藥物在人體內作用的節律性,即藥物治療作用的時間節律,并根據不同藥物的節律性選擇不同的用藥時間,主要選擇作用明顯療效較高的時間給藥,可用小劑量取得最大的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等。如青霉素過敏者皮試反應一般午夜反應較重,中午反應較輕,臨床上青霉素皮試一般都在白天,這樣有利于觀察結果,減少過敏反應。

第9篇:臨床用藥范文

口服降糖藥治療

口服降糖藥物根據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為促胰島素分泌劑(磺脲類、格列奈類、DPP-Ⅳ抑制劑)和非促胰島素分泌劑(雙胍類、噻唑烷二酮類、α-糖苷酶抑制劑)。

磺脲類、格列奈類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DPP-Ⅳ抑制劑通過減少體內GLP-1的分解,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雙胍類可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噻唑烷二酮類可改善胰島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碳水化合物在腸道內的吸收。

各類口服降糖藥降低HbA1C的能力見下表。

各種口服降糖藥在有效降糖的同時,具有不同的降糖特點。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線用藥和聯合用藥中的基礎用藥,可降低血糖,減少體重,還被顯示可減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磺脲類藥物如果使用不當可以導致低血糖,特別是老年患者和肝、腎功能不全者,還可導致體重增加。噻唑烷二酮類可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體重增加和水腫是其常見的不良反應,其中羅格列酮還與骨折和心衰風險增加相關。格列奈類主要通過刺激胰島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時間短的特點,低血糖和體重增加都比磺脲類少,腎功不全者可以使用。α-糖苷酶抑制劑適用于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常見有胃腸道不良反應,出現低血糖時應使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

聯合用藥 隨著2型糖尿病的進展,1種口服藥常常會難以控制逐漸升高的血糖,需要聯用第2種藥物。聯合用藥可優勢互補,減少用藥劑量,降低不良反應。

聯合用藥的基本原則是作用機制相同的藥物不宜聯合使用。最常見的是二甲雙胍聯合胰島素促分泌劑或α-糖苷酶抑制劑。其中,在二甲雙胍與格列奈類促泌劑的聯合使用中,聯合瑞格列奈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作用明顯優于那格列奈。

胰島素治療

口服藥只是增加體內胰島素分泌或增強胰島素作用,不能代替胰島素。當患者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不足時,必須及時開始起始胰島素治療。在某些時候,胰島素治療可能會變成最佳的甚至是必需的維持血糖控制的措施。 胰島素是機體內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降糖作用是最直接的。生理狀態下內源性胰島素分泌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小劑量、持續分泌的基礎部分;另一部分是受食物攝入等因素刺激產生的大劑量、追加分泌的餐時部分。

胰島素的分類 基礎胰島素包括長效動物胰島素、中效胰島素、長效胰島素類似物,主要用于降低基礎血糖水平。餐時胰島素用來控制餐后血糖,注射后即開始起效。短效人胰島素和速效人胰島素類似物常用于餐時胰島素。預混胰島素包括預混胰島素類似物,是將餐時和基礎胰島素以固定比例預先混合的一種制劑,同時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

胰島素使用起始時機 1型糖尿病患者自發病后, 2型糖尿病患者經過較大劑量多種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后仍HbA1C>7%時,應起始胰島素治療。另外,對新發病與1型糖尿病鑒別困難的消瘦患者和病程中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體重下降時,初診的血糖較高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在圍手術期、感染、妊娠情況下,也應使用胰島素。

胰島素治療方案 胰島素治療方案分為起始治療和強化治療。起始治療中基礎胰島素的使用方法:繼續口服降糖藥治療,聯合中效或長效胰島素睡前注射。起始治療中預混胰島素的使用方法: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選擇1~2次/日的注射方案。在上述胰島素起始治療的基礎上,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達標(HbA1C>7%)或出現反復的低血糖,可采用強化治療,即每日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根據患者情況,可采用餐時+基礎胰島素3~4次/日皮下注射或預混人胰島素類似物3次/日皮下注射方案,也可利用胰島素泵采取持續皮下輸注胰島素的方式。

胰島素的不良反應 胰島素常見的主要不良反應有低血糖、體重增加、脂肪萎縮或增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 思99re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 久久免费视频8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dvd | 黄色三级免费 | 色综合久久一本首久久 | 人禽毛片| 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制服 bt | 午夜看片网站 | 最新理论三级中文在线观看 |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 日产一一到六区网站免费 | 2020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看片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妇久 |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 思思久热re6这里有精品 | 亚洲欧美专区精品久久 | 国产亚洲在线 | 欧美成人免费xxx大片 | 黄网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1页| 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 亚州人成网在线播放 | 美女视频免费黄色 | 在线视频亚洲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 长腿美女被啪的欲仙欲死视频 |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 99视频在线精品自拍 | 97视频免费观看2区 97视频免费上传播放 | 美女一级毛片视频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观看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国产一区 | 免费看美女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