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言語理解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 method of tim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rocess node. First, it analyzes the time attribute of process node, there are mostly two parts: time constraint and time confli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process node's time attribute, through the time scheduling algorithm, it achieves workflow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process time based on process node.
關鍵詞: 流程節點;時間屬性;時間約束;時間沖突
Key words: process node;time attribute;time constraint;time conflict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4-0108-02
0引言
在進行流程管理時,如何在流程執行之前合理的進行流程計劃,并且在流程運行過程當中,實時的控制流程進度,實現流程的有效運行是每一個流程管理者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流程的時間因素正越來越多的影響著工作的效果和質量。
1基于流程節點的時間管理方法
1.1 基于流程節點的時間管理原理首先定義流程節點本身的基本時間參數屬性,主要定義流程節點執行時間的確定,并對流程節點本身的時間作業安排進行合理的優化;基于此,根據流程中的流程節點的前后邏輯發生關系,由傳統的網絡計劃方法自動生成該流程的原始計劃;根據此原始計劃中各流程節點的時間安排,檢查是否滿足系統中的時間安排,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消除這些時間限制;在流程執行的過程當中,隨時跟蹤檢測各流程節點的相關時間屬性,并反饋到流程節點時間屬性初始值數據庫,同時,對未完成流程的部分進行動態的調整,如圖1所示,一直到整個流程完成結束釋放為止。
1.2 流程節點的時間屬性
1.2.1 基本時間參數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定義流程節點基本的時間參數有六個[1],分別是節點執行時間、節點最早開始時間、節點最早結束時間、節點最遲開始時間、節點最遲結束時間、總時差。如圖2所示。
1.2.2 時間約束流程節點的時間約束是指流程節點本身除受到其所屬流程的時間安排的影響之外,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或者自身資源約束而對流程節點的時間參數產生的限制。時間約束通常產生于外部環境限制(諸如作業人員的國家法定假日、供應商原材料供應不及時、公用設施使用的時間限制等)和內部資源限制(諸如作業人員個人原因需要休息、設備需要定期維護保養、設備出現故障需要維修等)。根據流程節點時間約束產生的原因,以及實際流程運作的情況和流程節點時間約束的定義,把流程節點的時間約束分為以下四個方面[2]:①節點有最早時間限制tES(i):節點有最早時間限制是指該節點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具有相應的最早的時間限制,即該節點不得早于某個時刻tES(i)開始和該節點不得早于某個時刻tEF(i)結束。②節點有最遲時間限制tLF(i):節點有最遲時間限制是指該節點的開始和結束時間具有相應的最遲的時間限制,即該節點不得晚于某個時刻tLF(i)開始和該節點不得晚于某個時刻tLS(i)結束。③節點有雙邊時間限制(t1,t2):節點有雙邊時間限制是指該節點的實際執行必須在某一時間區域內(t1,t2)進行。④節點有中斷時間限制(t1,t2):節點有中斷時間限制是指該節點的實際執行必須不能在某一時間區域內(t1,t2)進行。
1.2.3 時間沖突在實際情況下,流程節點通常處在一種多流程、多節點的復雜網絡當中。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流程的某些流程節點在同一時刻發生沖突,即表現為流程節點的時間沖突。如圖3所示。
1.3 基于流程節點的時間管理方法
1.3.1 單個流程節點的時間安排利用流程體系中各節點的時間屬性,由經過節點i的流程的發生頻率以及各流程在該節點執行所消耗時間(不包括等待時間),可以計算得出某一個周期CTi內各個流程節點的總任務量,即總工作時間。Ti表示流程節點i在統計周期的總工作時間,節點i的工作強度用ρi表示。
節點i在統計周期CTi內的總工作時間:Ti=Te(i)×n(i)+…+Te(i′)×n(i′)+…
節點i在統計周期CTi內的工作強度:ρi=Ti/CTi
給予一定的寬放,對各節點設置一個合適的工作強度,寬放系數實現以量定崗,打破過去以崗定崗或經驗數據而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現象,可以科學控制各流程節點(對應于各崗位)的人員或設備需求。而對單個節點的時間安排,就要對該節點的任務本身進行分析并優化,并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縮短工作強度較大的流程節點的任務,在該任務執行時間無法縮短的條件下,未解決瓶頸節點的問題,可以考慮將工作強大的節點上的任務分解,并轉移部分可以轉移的任務到緊前或緊后相對較為寬松的節點上,已達到整個流程的運行均衡。
1.3.2 含時間約束節點的流程的時間參數算法
1.3.2.1 節點含有最早時間限制[3](流程節點i不得早于t=tES(i)時刻開始)。第一步:首先判斷最早時間限制的時間t是否大于TES(i),若小于或等于,則提示:“不可能實現”,否則進入第二步;第二步:計算t-TES(i),并判斷此差值是否大于該節點的時差R(i),若小于或等于,則轉入第六步,否則進入第三步;第三步:令TES(i)=t,計算后部節點最早時間和工期(僅存于內存),判斷工期是否增大,若增大(T>0),則進入第四步,若不增大(T=0),則進入第五步;第四步:提示:“這一限制將使工期延長T”,更新作業最遲時間,比較節點i后部節點最早開始時間與最遲開始時間,若后者小于前者,則提示:“這一限制與后部節點最遲時間限制沖突,不能實現!”,否則轉入第六步;第五步:比較節點i后部節點最早開始時間與最遲開始時間,若后者小于前者,則提示:“這一限制與后部節點最遲時間限制沖突,不能實現!”,否則轉入第六步;第六步:存儲計算結果,結束。
1.3.2.2 節點含有最遲時間限制(流程節點i不得晚于t=tLF(i)時刻完成)。第一步:首先判斷最早時間限制的時間t是否小于TLF(i),若大于或等于,則提示:“不可能實現”,否則進入第二步;第二步:計算t-TLF(i),并判斷此差值是否小于該節點的時差R(i),若小于或等于,則轉入第六步,否則進入第三步;第三步:令TLF(i)=t,計算前部節點最遲時間(僅存于內存),判斷首節點最遲結束時間TLF(1)是否小于0,若TLF(1)=0)進入第五步;第四步:提示:“這一限制將要求流程提前TLF(1)”,更新作業最遲時間,比較節點i前部節點最早開始時間與最遲開始時間,若后者小于前者,則提示:“這一限制與前部節點最遲時間限制沖突,不能實現!”,否則轉入第六步;第五步:比較節點i前部節點最早開始時間與最遲開始時間,若后者小于前者,則提示:“這一限制與前部節點最遲時間限制沖突,不能實現!”,否則轉入第六步;第六步:存儲計算結果,結束。
1.3.2.3 節點含有雙邊時間限制(節點i必須在(t1,t2)期間進行)
當流程節點含有雙邊時間限制時,其算法可以建立在節點含有最早時間限制和最遲時間限制的算法基礎之上,把節點的雙邊時間約束轉換成節點不得早于t1時刻開始,并且該節點不得遲于t2時刻完成。
1.3.2.4 節點含有中斷時間限制(節點i不能在(t1,t2)期間進行)
同理,當流程節點含有中斷時間限制時,其算法也可以建立在節點含有最早時間限制和最遲時間限制的算法基礎之上,把節點的中斷時間約束轉換成節點不得遲于t1時刻完成,或者節點不得早于t2開始。
1.3.3 含時間沖突節點的流程的時間參數算法當兩個獨立流程在某一節點交叉并在該節點產生時間沖突時,可以將其中一個流程看做基準流程,此時另外一個流程在該節點的時間沖突就立馬轉換成該節點的時間約束,而且是一個中斷時間約束。
2總結
本位提出的基于流程節點的時間管理的方法,是對流程時間管理和進度控制的一種新的嘗試,對流程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基于流程節點的時間管理方法研究中,以下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①關于流程節點的時間屬性,作者主要是總結歸納而獲得,并不能完全覆蓋流程節點的所有時間屬性,另外就目前分析到的時間屬性而言,還存在很多細節需要進一步研究。②本文的研究前提已經假設流程節點與流程節點之間相互獨立,沒有考慮流程節點之間的時間相互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文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參考文獻:
[1]崔南方,陳榮秋.企業業務流程的時間模型[J].管理工程學報,2001,15(2):62-65.
關鍵詞:紅層;軟巖;迭代;破碎;分形
中圖分類號:TU458 文獻標識碼:A
生成于白堊系晚期和第三系的紅層軟巖(公路工程中有時稱為“紅砂巖”)在中國分布廣泛,以其崩解性而為工程界所關注.調研表明,采用紅層軟巖填料修筑的路基沉降穩定一般少則需要二三年,多則七八年.在交通部“九五”行業聯合攻關課題“京珠高速公路湘潭至耒陽段紅砂巖地帶路基修筑技術研究” [1]的資助下,課題組總結了紅層軟巖崩解特性,在大量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預崩解―耙壓―壓實”的壓實工藝[1-2],該工藝可將紅層軟巖壓實到路基要求的力學水平[3],初步解決了紅層軟巖的筑路問題,成果在湖南、廣東、四川等紅層(紅砂巖)地區得到廣泛推廣.事實上,由于對路基中填筑的紅層軟巖崩解性是否完全消除并無把握,工程中一直僅將紅層軟巖用于距路基頂面1.5 m以下的路堤填筑(下路堤,俗稱93區)[4].對于靠近路面結構的路基上部(路基頂面以下0~1.5 m),由于擔心路基中未崩解的巖塊繼續崩解造成路面損壞而不允許采用紅層軟巖填筑.隨著公路建設的推進,在當前土地資源和建設資金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若能擴大紅層軟巖的利用范圍,將產生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之前的研究[5-6]表明,軟巖的崩解是一個多重分形過程,通過引入分形理論分析軟巖崩解過程中顆粒的粒度變化,可得到定量描述紅層軟巖崩解過程的分數維指標.本文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介紹了依托湖南長沙瀏陽(黃泥界)至醴陵高速公路工程進行的應用分形理論研究消除紅層軟巖崩解性方法的工作.該研究成果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得到應用,成功地將紅層軟巖利用擴展到了高速公路上路堤(路基頂面以下0.8~1.5 m,也稱94區),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
第6期劉曉明等:基于分形理論的紅層軟巖崩解性消除方法研究
1紅層軟巖自然崩解分形特征
1.1分形顆粒分布的分形模型
分形理論研究一些具有自相似性(selfsimilar)的不規則曲線和形狀(稱為線性分形)、具有反演性的(selfreverse)的不規則圖形、具有自平方性(selfsquaring)的分形變換以及具有自仿射性(selfaffine)的分形集等[7].研究表明,分形結構雖然復雜,卻可通過簡單的“迭代”作用生成,這與紅層軟巖崩解過程中受干濕循環(可視為一種迭代作用)形成的崩解物粒度卻非常復雜的特點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嘗試采用分形理論分析軟巖崩解過程.
分形粒子模型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分形模型,其建立過程如下:根據分形的概念,若某種粒子的分布是一個分形,則其顆粒數量粒度關系應滿足式(1),這一關系由特科特(Turcotte)[8]首先提出.
將式(6)代入式(4),得到式(7)分形粒子的顆粒質量粒徑關系模型,該模型由泰勒(Tyler)和維特克拉夫(Wheatcraft)[9]首先得到.
1.2紅層軟巖崩解顆粒分數維變化規律
如文獻[5]所述,湖南省湘南地區紅層軟巖室內崩解試驗得到的紅層軟巖崩解物顆粒級配見表1.文獻[1]表明,試驗紅層軟巖為Ⅰ類和Ⅱ類巖混合,其成分參考文獻[5]所述.表1室內崩解試驗過程中顆粒級配[5]
Tab.1Grade variety of soft rock during collapsing
test in laboratory
根據以上粒子分形分析方法,對表1粒度數據計算,得到不同崩解時間下崩解物顆粒粒度分數維計算結果,如圖1所示.
崩解時間/d
從紅層軟巖崩解物的分數維變化過程發現:軟巖的膨脹崩解是一個時間過程,在該過程中其顆粒組成一直處于變化之中,其分數維也不斷變化.崩解達到一定程度時,顆粒級別達到穩定,膨脹崩解最終趨于停止,分數維值趨于一個穩定值,其值大約為2.6~2.7.
2瀏醴高速紅層軟巖特性
湖南長沙瀏陽(黃泥界)至醴陵高速公路(以下簡稱瀏醴高速)工程1,3,4合同段存在大量紅層軟巖,工程中希望能將紅層軟巖的應用從原來的下路堤擴大到上路堤以減少工程棄方和土地占用.因此本文在對瀏醴高速公路紅層軟巖特征進行測試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前述紅層軟巖崩解分形特征的成果,研究消除紅層軟巖崩解性的措施,力求擴大紅層軟巖在路基中的利用,以取得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現場調查表明,瀏醴高速的紅層軟巖在大自然下經過雨水3 d和10 d逐漸崩解(如圖2和圖3所示),表面均已出現松散,并有較多較深裂紋,粒徑在40 cm左右軟巖大部分都容易破碎.
為了解瀏醴高速紅層軟巖強度和崩解性特點,對典型的樣本進行了天然密度和抗壓強度試驗,發現其天然密度約2.4~2.5 g/cm3,抗壓強度分布范圍為15~24 MPa.與文獻[1]情況類似,因紅層軟巖呈軟硬互層分布特性,故在同一公路橫斷面既有低強度也有較高強度的巖石,難以分別利用.為了解紅層軟巖巖性,采用XRD試驗方法對瀏醴高速沿線紅層軟巖成分進行分析.根據現場情況來看,各標段紅層軟巖總體無顯著差別,因此取野外鑒別有一定差異的4個樣本進行成分測試,每種巖石取3份進行成分鑒定,取3份測試結果的均值作為分析結果,其成分測試結果見表2.
與文獻[1,5]所給出的紅層軟巖成分相比,瀏醴高速公路紅層軟巖成分有一定差別,具體表現在瀏醴高速紅層軟巖的粘土礦物為綠泥石,而文獻[1,5]所研究紅層軟巖所含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伊利石、蒙脫石等3種常見粘土礦物.而綠泥石的水穩定性強于3種常見粘土礦物.另外根據文獻[1]提出的紅層軟巖工程分類方法,對瀏醴高速公路紅層軟巖進行烘干浸水崩解試驗,發現該高速公路3類巖石都存在,但以Ⅱ類為主.結合礦物分析成果和烘干浸水崩解試驗結果可知,文獻[1,5]所研究的紅層軟巖崩解性強于瀏醴高速公路紅層軟巖,因此采用文獻[1,5]提出的崩解穩定分數維區間2.6~2.7對瀏醴高速公路紅層軟巖進行破碎度評價是可行的.
3 紅層軟巖破碎壓實工藝
3.1機械破碎設備及破碎能力
對于紅層軟巖的破碎壓實方法,文獻[1-2]提出的是以大型推土機、振動壓路機為核心設備的“耙壓工藝”.隨著機械制造水平的提高,近10年來有很多新型設備出現,如液壓破碎錘和拖式羊足碾.液壓破碎錘多用于破碎路面、巖石等材料.拖式羊足碾則多用于各種巖石、粗粒土壓實.本文將以上2種設備作為紅層軟巖壓實的核心設備進行研究.
如圖4所示,發現釬桿直徑不小于85 mm的液壓破碎錘可將紅層軟巖輕易破碎.但是隨著巖塊破碎尺寸的減小巖塊數量激增,液壓破碎錘點擊次數顯著上升,破碎效率急劇降低.現場試驗表明,利用破碎錘將紅層軟巖破碎至30~40 cm的功效較為適中.
如圖5所示,拖式羊足碾采用大型推土機拖拽進行壓實施工.羊足碾上的凸塊高度>8 cm,因此原則上采用凸塊羊足碾可將松鋪厚度40 cm的紅層軟巖填料破碎至32 cm以下.事實上,松鋪厚度40 cm的路基填筑層,壓實厚度不大于36 cm,在壓實后的填筑層中,巖塊尺寸會小于28 cm.
因此本文提出的紅層軟巖壓實工藝的核心設備為:液壓破碎錘、大型推土機、拖式羊足碾和振動壓路機.
3.2紅層軟巖破碎壓實工藝
文獻[1-2]對紅層軟巖的壓實確定了以“預崩解-耙壓-壓實”工序為核心的施工工藝,其施工工序為:開挖預崩解裝運卸料攤鋪耙壓初壓趕平碾壓終壓.工藝的核心是使紅層軟巖全部或大部分顆粒粉碎,水活性消除.事實上,因為過去對水活性是否完全消除既沒有絕對把握,也沒有合適的評價指標,所以,一直以來只能將紅層軟巖的應用范圍局限于下路堤部分.瀏醴高速公路希望能將紅層軟巖用于距路面更近的上路堤(94區),因此必須保證紅層軟巖填料被破碎到相當的程度,并用合適的指標進行評價,以確認所采用的破碎壓實工藝能將紅層軟巖水活性消除.
如前所述,分形結構雖然復雜,但其本質是用簡單動作的重復“迭代”最后形成穩定的結構.因此對紅層軟巖的破碎,也可采用重復的“翻松―壓實”迭代來對其進行不斷破碎,達到完全消除軟巖崩解性的目的.因此,決定采用“翻松―碾壓”的重復動作來對填料進行破碎試驗研究,具體破碎工藝如下:
1)首先采用液壓破碎錘在料場將新鮮巖塊破碎至40 cm以下 (取代原工藝中的預崩解工序),然后將最大顆粒小于40 cm的紅層軟巖填料運至現場推填至松鋪厚度40 cm一層.
2)碾壓:平地機調坡光輪壓路機靜壓1遍羊足碾靜壓1遍羊足碾振動壓3遍光輪壓路機振壓1~2遍.
3)翻松:采用重型推土機將紅層軟巖填料翻松,然后推平至松鋪厚度小于30 cm一層.
4)重復“翻松―碾壓”,直至試驗結束.與以往“預崩解―耙壓―壓實”工藝相比,本次研究的工藝可以概括為“機械破碎―翻松―碾壓―翻松―碾壓…”.
4 紅層軟巖破碎壓實過程中的分維數
現場破碎試驗選擇在有代表性的路段進行.試驗段長度100 m.試驗過程中,對“第1遍碾壓后” “翻松后靜壓1遍”“第2遍碾壓后”3個破碎工序進行開挖取樣、篩分取得填料粒度分布數據.現場開挖照片如圖6和圖7所示.篩分結果見表3.
圖6為第1次碾壓后的填料粒度情況,可以發現,此時填料最大粒徑小于30 cm,最大28 cm;圖7為第2次碾壓完成后的情況,發現軟巖最大粒徑降至20 cm以下,最大16 cm.因巨粒土的篩分工作量大,因此對每個工序僅開挖2處進行篩分,取平均值作為本工序的粒度數據.
計算結果表明,紅層軟巖填料在第1次碾壓后,分數維僅達到2.29[圖8(a)所示],與自然崩解到基本完成的分數維區間2.6~2.7差距較大.可見僅采用1次碾壓,紅層填料的崩解性還難以完全消除.
第2次碾壓后,填料分數維達2.63[圖8(c)所示],數值位于崩解穩定分數維區間2.6~2.7,說明2次 “翻松―碾壓”動作“迭代”即可將紅層軟巖破碎至自然崩解穩定的粒度.與此同時,翻松后的分數維[圖8(b)所示]計算結果表明:僅僅“翻松”對填料的粒度分數維基本沒有影響.這說明“翻松―碾壓”才是一個完整的“迭代”動作.
為掌握各工序下的路基強度能否達到要求,又增加了路基彎沉測試,測試結果為:第1次碾壓后路基彎沉為120(0.01 mm)、第2次碾壓后為113(0.01 mm).這說明,第1次碾壓后,紅層軟巖路基的力學強度能達到要求路基設計要求[一般路基頂面彎沉要求小于200(0.01 mm)],但是這時的路基水穩定性是沒有保證的.第2次碾壓后,紅層軟巖填料被機械破碎達到了崩解性基本消除的程度,路基水穩定性得到了顯著提高.
根據以上試驗和分析結果,課題組提出瀏醴高速公路可將紅層軟巖填料應用范圍擴大至上路堤(94區,距路基頂面0.8~1.5 m)范圍填筑,并且要求在該范圍填筑,必須采用二次“翻松―壓實”技術.成果經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專家評估后認為理由充分,成果得到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關鍵詞】教學改革;物理化學;實驗
1 物理化學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
目前,物理化學實驗課教學中存在大量問題,申請人曾經針對學生做過問卷調查,結果令人吃驚,約有60%的學生認為大多數物理化學實驗“沒有任何實際價值”、“把簡單的實驗弄得很復雜”或者“沒新意,不感興趣”。通過相互溝通,申請人發現學生產生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實驗內容過于陳舊,且缺乏實際應用價值。以其中電導滴定實驗為例,實驗內容沒有把電導滴定的優勢及意義充分體現出來:1)對于簡單的酸堿中和滴定,完全可以用指示劑法完成,不僅快速準確,而且能夠快速計算出結果,可是電導法則需要統計數據并用電腦繪圖后,才能計算出結果,相對繁瑣。2)如果被滴定的溶液是有顏色的或有渾濁的,則可以使用電位滴定法完成,相對電導也很簡單。因此,學生們普遍認為以“酸堿電導滴定”作為電導滴定實驗的主要內容“舍近求遠”、“勞而無功”、“大材小用”。作為一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工作的教師,作者對于學生的這種看法非常擔憂,因為“沒有實用性”的課程,不僅不會讓學生對實驗課產生興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些都屬于課程建設中的不足之處,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非常不利。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實驗內容與當前的科學前沿“脫節”導致的。因此,對于陳舊的實驗內容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2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在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探索
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應用于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這種教育方法,并非是通過政策法規將教學與科研硬性粘連在一起(這只會適得其反),而是必須建立在教育者較高的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的基礎上、并充分發揮教育者自身綜合素質,自主的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的、良性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將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才可使大學化學的教育緊跟科學發展的步伐,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國內外最新最前沿的實驗方法,增加他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所以,我們擬根據當前比較新穎且實用的技術,設計若干適合本科生操作的實驗內容,添加到大學《物理化學實驗》中。具體應做到如下幾點:1)充分調研國內外物理化學前沿領域的相關研究,結合物理化學理論課中涉及的知識點、尤其是重要知識點,針對性的設計或改進物理化學實驗內容,使其具備新穎性和實用性,同時兼顧本校物理化學實驗室的實驗條件等。2)根據所設計的實驗內容,選擇合適的試劑、并針對性的設計新穎合理的實驗裝置。同時充分考量試劑的毒性和儀器的危險性,兼顧實驗室、教師、學生以及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安全等。3)根據實驗內容、試劑及實驗裝置,確定合理的實驗流程。同時充分考慮實驗流程的合理性和連貫性,兼顧本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自1991年Decher重新提出層層組裝技術(Layer-by-layer)以來,該技術作為一種通用的、便捷的組裝多層膜的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齊偉等人[1]充分利用了自身學院的教學條件,將這種技術引入到化學實驗課的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循環伏安法是一種常用的電化學研究方法,胡萬群等人[2]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制作電極,并用于測量一些喜聞樂見的實際樣品(包括湖水、雪碧、芬達、可口可樂等),課堂教學效果明顯。作者和合作者們在基于學校的教學條件和本科生的基本素質,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設計了一個“沉淀電導滴定法測定BaCl2?2H2O中鋇離子的含量”的實驗[3],并在《應用化學綜合實驗》課程中面向本科生開放;將便攜式投影儀用于本科實驗教學[4];將電子目鏡和普通生物顯微鏡組裝,用于觀察和研究磁性微粒在外磁場作用下靶向移動的速率[5]。
3 改革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可以為物理化學實驗設計或改進新穎、實用的實驗內容,既緊跟當前國內外科學前沿領域、又結合物理化學理論課中涉及的知識要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首先,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充實與完善。因為教科書中的內容原本就是前人當時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學術總結,科學技術以其為基礎不斷進步和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更新穎、更有效、更精確的成果被展現出來,需要教師能夠適時的將其編入教科書中,為學生證明文明的進步、詮釋科學的真諦,功在千秋,如傅獻彩等將2002年最新的科研成果[6]編入到《物理化學(第五版)》教材中。第二,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展現當今科學發展的最前沿領域,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刺激學生開動腦筋,自主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這對培養新世紀創新性人才是極為重要的。第三,實現青年教師的自我培養。當代大學中的青年教師隊伍壯大,多為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一般為理學博士或在讀博士,具有較強的獨立科研能力和高昂的教學熱情,非常適合于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和他們研究相關的成果在課堂中展現出來,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增加了青年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信心,提升教學水平,快速的實現從單一的科研型人才向教學科研型人才轉變的過程[7]。
4 結論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對物理化學實驗的內容進行改革或改進,旨在教授學生實驗原理和實驗技能的同時增進學生對當前國內外科研領域的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兼顧了學校、實驗室和教師的現狀,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齊偉,朱永和.明膠和氫氧化鐵膠體在玻璃基底上的層層組裝:介紹一個綜合性設計實驗[J].大學化學,2012,27:65-67.
[2]胡萬群,張漢昌,邵偉.pH 傳感器的制作及應用:介紹一個開放設計實驗[J].大學化學,2012,27:62-64.
[3]王林,李曉舟.沉淀電導滴定法測定BaCl2?2H2O中鋇離子的含量[J].首都教育學報,2012,11,116.
[4]李曉舟,王林.“便攜式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設計及在化學實驗課中的應用[J].首都教育學報,2012,10,102.
[5]李曉舟,王林,廖仁梅.光學顯微鏡表征磁性微粒靶向移動的可視化教學研究[J].科技視界,2012,5:21-22.
英語考研輔導老師們在此建議廣大的2012年考研同學們,在進行英譯漢時對于英語中的否定結構,要從否定詞本身的意義、否定詞的否定范圍、具體的語境等方面予以綜合考慮,否則可能造成誤解和和重大語義錯誤。此外,對于某些否定結構,還可以使用正義反譯或反義正譯的方法予以處理。
下面就為同學們詳細的介紹一下:
一、全部否定
例如:nor, as things are, could the actual study of science easily beseparated from technology, on which it has come to depend rather intimately formaterials and apparatus. 本句是全部否定。nor, neither, never等詞由于句首要倒裝,且表示對全句的全部否定,翻譯時將否定移回原位。本句中主句是被動語態,譯成主動語態;定語從句很長,而且與原句具有某種因果關系,所以單獨翻譯;depend on的on被提前。參考譯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難把實際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分開,因為科學已經非常依賴技術來獲得材料和儀器。
二、部分否定
例如:not all of the carbon dioxide that enters the leaf is synthesizedinto carbohydrates. 本句是部分否定句。英語中,有些句型,比如:all...not, notall, every...not, not every, both...not等,都是表示部分否定,可以翻譯成"并不都......"。但是,需要注意no, none, neither, nor引導的是全部否定。例如:no two people think alike。(沒有兩個人的想法是一樣的。)因此前面的例句可以翻譯成:并不是所有進入葉子的二氧化碳都化合為碳水化合物。
三、雙重否定
例如:its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can never be overemphasized. 本句是雙重否定句,可以翻譯成:它的意義和重要性,不管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算過分。英語中,兩個表示否定意義的詞用在同一句話中,實際上整句話表肯定。此外,還有一些固定的句型,比如cannot/ hardly / scarcely...enough / too / over+動詞(無論怎么....。.也不過分....。.),
only too...to (非常),cannot but(不會不,一定會)等表示肯定。比如:we are only too willing to do itfor you. (我們非常愿意為你做這件事。)
四、形肯實否
例如: time is what we want most, but what many use worst. 我們最缺少時間,但偏偏許多人最不善于利用時間。
五、形否實肯
例如:he carelessly glanced through the note and got away. 他馬馬虎虎地看了看那張便條就走了。
六、否定轉移
例如:don't scamp your work because you are pressed for time. 否定轉移是指形式上看起來是否定某個詞語或主句,但實際上是否定另外的詞語或從句。因此例句可以翻譯成:不要因為時間緊張就敷衍塞責。最常見的是"主語 + don't think + 從句 (否定從句)","not...because/ because of.。.(否定because / because of )"等。對于否定轉移,翻譯時要把否定轉回原位。本句中,not否定的是because從句,所以翻譯時要把not還原到because從句上。
七、排除否定
Event、 Message
摘要:從個人對面向對象技術與C語言的理解出發,通過講述面向對象思想在C語言當中的實際例子,來說明C這個在我國語言基礎最雄厚,相對較古老的語言,用面向對象思想做指導有廣闊的前景。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OO)它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軟件開發方法的主流。面向對象的概念和應用已超越了程序設計和軟件開發,擴展到很寬的范圍。如數據庫系統、交互式界面、應用結構、應用平臺、分布式系統、網絡管理結構、CAD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這些都是以C++,甚至VC++為基礎的。然而多年以來廣大高校一直是在培養C的使用者。C使用也確實比較廣泛,比如手機上的軟件開發,所有這些都是和C離不開的。雖然C++是一門很好的語言,但是它的編譯速度,代碼效率,編譯后的代碼大小都限制了它在嵌入式上的應用。但現在的嵌入式CPU越來越快,內存容量變大。個人覺得用C++也應該沒有什么問題。這使我覺得似乎是嵌入式編譯器的限制。那么在面向過程的時代產生的C語言能否使用面向對象的思想呢?個人認為是肯定可以的。
一、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對象:對象是人們要進行研究的任何事物,從最簡單的整數到復雜的飛機等均可看作對象,它不僅能表示具體的事物,還能表示抽象的規則、計劃或事件。
(2)對象的狀態和行為。對象具有狀態,一個對象用數據值來描述它的狀態。對象還有操作,用于改變對象的狀態,對象及其操作就是對象的行為。對象實現了數據和操作的結合,使數據和操作封裝于對象的統一體中
(3)類。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質的對象的抽象就是類。因此,對象的抽象是類,類的具體化就是對象,也可以說類的實例是對象。類具有屬性,它是對象的狀態的抽象,用數據結構來描述類的屬性。類具有操作,它是對象的行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實現該操作的方法來描述。
(4)類的結構。
在客觀世界中有若干類,這些類之間有一定的結構關系。通常有兩種主要的結構關系,即一般--具體結構關系,整體--部分結構關系。
①一般——具體結構稱為分類結構;②整體——部分結構稱為組裝結構,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與”關系。
(5)消息和方法。
對象之間進行通信的結構叫做消息。在對象的操作中,當一個消息發送給某個對象時,消息包含接收對象去執行某種操作的信息。發送一條消息至少要包括說明接受消息的對象名、發送給該對象的消息名(即對象名、方法名)。一般還要對參數加以說明,參數可以是認識該消息的對象所知道的變量名,或者是所有對象都知道的全局變量名。
二、面向對象的主要特性
(1)對象唯一性。每個對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標識,通過這種標識,可找到相應的對象 (2)抽象性。分類性是指將具有一致的數據結構(屬性)和行為(操作)的對象抽象成類。 (3)繼承性。繼承性是子類自動共享父類數據結構和方法的機制,這是類之間的一種關系。在定義和實現一個類的時候,可以在一個已經存在的類的基礎之上來進行,把這個已經存在的類所定義的內容作為自己的內容,并加入若干新的內容。 (4)多態性(多形性)多態性使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數、過程可作用于多種類型的對象上并獲得不同的結果。多態性允許每個對象以適合自身的方式去響應共同的消息增強了軟件的靈活性和重用性。
三、 面向對象思想的目的是框架化,手段是抽象:
面向對象的思想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編寫一個程序(甚至說是一個工程),從無到用是困難的,從有到豐富是更加困難的。面向對象將程序的各個行為化為對象,而又用抽象的辦法將這些對象歸類(抽象),從而將錯綜復雜的事情簡化為幾個主要的有機組合(框架化)。
個人覺得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就是:一個大型工程是分層次結構的,每層又由抽象的結構連接為整體(框架化),各個抽象結構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可以獨立進化(繼承,多態)。層次之間,結構之間各有統一的通訊方式(通常是消息,事件機制)。其實我們的身邊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組成的:比如說電腦:電腦是由主板,CPU加上各種卡組成的。這就是一個框架化。而忽略不同的CPU,不同的主板,不同的聲卡,網卡,顯卡的區別,這就是抽象。
四、 以前C語言編程中常用的“面向對象”方法
其實C語言誕生以來,人們就想了很多辦法來體現“面向對象”的思想。下面就來說說我所知道的方法概念。但受篇幅限制不作詳細描述。
1. 宏定義;
2.靜態的入口函數,保證函數名相同,利用標志位調用子函數保證相同的函數名;
3.CALLBACK函數。
如果說靜態入口函數實現了一個可管理的宏觀的話,CallBack就是實現了一個可進化的微觀:它使得一個函數可以在不重新編譯的情況下實現功能的添加。也有人持反對態度,因為它用了函數指針。函數指針雖然靈活,但是由于它要訪問內存兩次才可以調用到函數,第一次訪問函數指針,第二次才是真正的函數調用。它的效率是不如普通函數的。在一個不太苛刻的環境下,函數調用本身就不怎么耗時,函數指針的性能又不是特別糟糕,使用函數指針其實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但是函數指針除了性能,最麻煩的地方就是會導致程序的“支離破碎”。試想:在程序中,你讀到一個函數指針的時候,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函數指針指向的是哪個函數,那將給工作造成諸多不便。
五、 Event和Message
為什么要使用Event和Message。具體的函數調用會帶來很多的問題(雖然從效率上講,這樣做是很好的)。為了提高程序的靈活性,Event和Message的辦法產生了。用名字解析的辦法代替通常的函數調用,這樣,如果雙方對這樣的解析是一致的話,就可以達到一個統一。
Event和Message還有建立進程間通信的功能。進程將自己的消息發給“控制中心”(簡單的就是一個消息隊列,和一個while循環不斷的取消息隊列的內容并執行),控制程序得到消息,分發給相應的進程,這樣其他進程就可以得到這個消息并進行響應。
Event和Message是很靈活的,因為你可以隨時添加或者關閉一個進程,(僅僅需要添加分發消息的列表就可以了)Event和Message從程序實現上將我覺得是一樣的,只不過概念不同。Event多用于指一個動作,比如硬件發生了什么事情,需要調用一個什么函數等等。Message多用于指一個指示,比如什么程序發生了什么操作命令等等。
六、 小結
[關鍵詞] 實驗室開放; 管理; 問題; 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 R44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306-01
實驗室開放是實驗教學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實驗室的開放有助于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實施實驗室對外開放,可以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各種資源,有助于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
1 實施過程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有組織有紀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進實驗室練習,我們制定了一整套關于實驗室課外開放的制度及管理辦法,比如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預約制度、課外開放記錄等。由于學生較多,要練習沒有秩序是不行的,因此學生在準備練習的前一兩天,需到實驗室找輔導老師進行預約,約定時間和練習房間,并在約定的時間進行自由練習。
2 實驗室開放的效果 從09年護理演練室開放至今,效果還是很好的。比如實驗室未開放以前,所有的護理操作學生只能在上課時間練習,而上課的時間也包括了老師做示教的時間,因此學生們的練習時間最多只有三分之二,這對于好學的同學來說,時間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練習時間少,操作就相對不熟練。而自從實驗室開放以來,學生們在課堂上沒練完或沒練好的技能操作,在課下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再加固練習,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學校的實習單位也普遍反映了我系的實習同學動手操作能力特別強。很明顯,實驗室的開放給學生們帶來的收益還是很大的。
3 實驗室開放中存在的問題
3.1 實驗室安全及衛生問題 由于實驗室開放都是在課余時間或周末,老師相對較少,同學們做不到像上課一樣自覺遵守紀律,大都來去自如,大聲喧嘩,練習完走時不打掃實驗室衛生,更甚者走時窗戶、燈也不關,實驗室門也不鎖就走了,這就給實驗室的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3.2 實驗設備及消耗品管理問題 學生練習就得用到實驗設備和消耗品。某些實驗設備經過上課、課外開放等同學們無數次使用后,就大大的提高設備的損壞機率,例如鼻飼和導尿操作,長期反復的插管就容易導致模型損壞,這樣就有可能影響到正常的教學工作。另外很多操作要用到棉簽、紗布、膠布、消毒液等消耗品,并且消耗量過大,存在著一定的浪費現象。消耗品的領取、回收、整理、等工作頻繁且繁瑣,又大大增加了實驗室管理員的工作量。
3.3 老師不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 實驗室的開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實驗室管理員的工作量,占用了老師一定的休息時間,致使老師們工作效率降低;加上開放練都在課余時間或周末,學生在練習中得不到老師的及時指導,遇到問題不能夠及時解決。
關鍵詞:可理解性輸入 實驗教學 輸入資源篩選 大學英語聽說教程
On the approaches of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ang Xiaoshi, Zheng Chunping, Liu Shum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Krashen’s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the article analysed the input of the experi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It proposes that such factors as frequency, text types and acoustic features of the input affect learners’ comprehension. The article aims to seek the i+1 level of input material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ese factor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Key words: comprehensible input; experimental language teaching; selecting input material;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1 問題的提出
語言實驗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實驗任務的設定幫助學生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強調語言的輸入與輸出環節并重,為培養非英語專業學生語言輸出能力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1.1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
大學英語實驗教程與英語聽說教程密切結合,利用聽說教程提供的話題和材料作為語言輸入,教師布置任務,講解實驗方法,分析實驗案例,啟發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就實驗任務進行互動交流。學生完成任務后通過自評和同伴互評以及教師的反饋,發現自己的進步與存在的問題,逐步達到可理解性輸出的目的。這一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并由教師全過程監控、指導。
1.2 大學新生英語水平和需求的調查
近年來隨著高中英語新課標的實施,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我國地域廣大,外語教學質量地區間差異明顯。為更好地因材施教,我校對新生進行英語分級教學。通過對新生分級考試成績(聽力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學新生在聽力理解方面的差異很大(見表1)。
表1 2013級新生分級考試聽力成績比較
由表1可知,二級和三級學生聽力成績整體較高,并較為均衡,而一級學生整體成績與二級和三級學生成績相比差距懸殊,總平均分低于二級和三級學生4分左右,并且一級學生人數眾多,同級內成績也懸殊,最低為0分,最高為19分,接近滿分。
對110名一級新生和135名二級新生做的問卷調查也表明,一級和二級學生高中階段英語聽力口語學習情況的差異較明顯。
一級班中近1/4的學生高考沒有聽力題型,二級班中此比例為10%;一級班中46.4%的學生曾在課外自主進行聽力訓練,二級班中這一比例占72.6%;一級班中有14%的學生進行過口語學習,二級班中這一比例上升到22%。
雖然新生高中階段聽力和口語的學習情況不同,但對大學英語學習的要求卻是相同的。問卷調查顯示,一級和二級新生希望在大學階段提高的前三位知識和技能都是聽力、口語和詞匯能力。一級中有71.4%的學生希望加強聽力訓練,92.8%的學生希望提高口語,72%的學生希望提高詞匯能力;二級中對應的比例分別是79.2%,91.1%,65.9%。
相對于閱讀、語法、寫作和翻譯等能力,學生提高聽說能力的學習動機很強,這是大學英語實驗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實驗教學也真正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原則。
2 語言學習中的輸入與實驗教學
2.1 語言的輸入與加工過程
自Krashen監察理論提出以來,學界對該理論提出的假設特別是可理解性輸入(i+1)假設的討論一直沒有間斷過。Krashe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學習的足夠條件,最佳的輸入是“i+1”,其中“i”是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加上1,即為學習者可理解的程度,難度過高(i+2或+3等)會使學生的情感過濾度高而造成焦慮,導致學生不能真正理解輸入的材料。作為監察理論的核心概念“i+1”在理論上是可以理解的,但“i”如何測量,“1”又是多少,術語界定不清楚,且教學過程中因學生個體差異很大,不可能有統一的最佳語言輸入。
從輸入到輸出的轉化過程究竟是什么起到決定性因素,各方的理論也不盡相同:Long將可理解性輸入、調整后的輸出以及會話的作用綜合在一起,提出了互動假說。Swain則認為輸出活動有助于學習者檢驗目的語語法結構和詞匯以及語用的得體性,他指出輸出促進語言活動的自動化。Gass & Mackey闡述了包含語言輸入、互動、反饋和輸出的二語習得理論,將Krashen的輸入假說和Swain的輸出假說納入其中,建立了“輸入、互動和輸出”模型。雖然各方對語言輸入的加工過程存有異議,但輸入是外語學習的必要條件,沒有輸入就沒有習得,這已經達成共識。
2.2 大學英語實驗教程中的語言輸入
在談到語言輸入時,Rod Ellis區分了輸入語篇(input text)和輸入話語(input discourse)。前者指持母語者真正說或寫的材料;后者指持母語者對語言學習者使用的一種特殊語體,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語言材料。楊連瑞等從輸入的性質上把輸入分成正面的語言材料和負面的語言材料:“正面語言材料指語言學習者從環境中得到特定話語在目標語中可以被接受的整句,即合乎語法的語言形式,其中包括真實的輸入和經過修改的輸入。真實的輸入指的是學習者所接觸的輸入是母語持有者間進行交際時所使用的語言材料,未經任何修改。經過修改的輸入包括簡化形式和附加解釋語兩類,負面語料指的是提供給學習者的有關其表達不正確的顯性或隱性信息或反饋。”這一闡述中的修改過的和未經修改的語言材料同Ellis講的輸入語篇和輸入話語是一致的。
學生實驗過程中接收的輸入主要來自聽說教程中設計的聽力和口語活動材料,材料長度一般為20分鐘。這些對幫助學生實現本單元聽說訓練的目的已經足夠了。由于實驗任務立足于聽說教程又高于聽說教程對學生的語言輸出方面的要求,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驗任務,實驗教程提供了相應的案例。這些案例展示給學生做語言實驗的方法,但相比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案例所提供的語言輸入不足以使他們完成實驗任務,對于入學時程度為一級水平的學生尤其如此。為幫助學生完成實驗任務,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
3 可理解性輸入資源的加強
3.1 課外資源絕對豐富與利用的相對不足
英語是一種世界性語言,學習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習英語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如何進行篩選是擺在教師和學生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從調查問卷中可略見一斑:
一級班中有62.5%的學生不知道如何篩選網絡資源;91%的學生希望補充適合自己程度的資源;9%的學生認為資源多多益善;沒有人認為不需要補充資源。
二級班中有77.8%的學生認為不清楚如何篩選網絡資源;91.8%的學生希望補充適合自己程度的資源;4.4%的學生認為資源多多益善;2.9%的學生認為教材所提供的資源已經足夠,無需補充。
由此可見,課外資源的豐富并不意味著學生能夠高效地利用資源。絕大多數學生在資源篩選和整合上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進行資源篩選和整合也成為實驗教學順利開展的關鍵步驟。
3.2 對語言資料進行篩選的依據
3.2.1 學生聽力水平的評估
探討“i+1”是項艱巨的任務。學生的“i”層次在哪里?學生可接觸到的“i+1”中的1又是多少?這些問題同樣困擾著我們。經過分析我們認為,由于對新生進行分級教學,同一級的學生英語水平大致相當,特別是在詞匯、語法結構和閱讀能力方面差別不大,且學生母語背景相同,年齡相仿,文化背景相差無幾。
《大學英語聽說教程》作為一套很成熟的經典教材為學生提供的聽力和口語練習材料照顧到了大多數學生的需要。經對隨機選取的1~4冊中8個單元的聽力對話和獨白材料進行分析,我們發現教程話題設置由具體事務到抽象事務,詞匯運用也隨話題的深入逐漸復雜,語速從110詞/分鐘逐漸過渡到140~150詞/分鐘,速度又因材料的形式(對話或獨白)而有所不同,信息量隨語速的提升而逐漸加大,因此我們認為聽說教程從多方面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教程的難易符合相應級別多數學生的水平。
3.2.2 影響理解輸入材料的因素
學習者能否理解輸入的材料受學習者本人、語言材料和語言輸入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多項研究表明學習者本身詞匯、語法、語音、聽力技巧、短時記憶、年齡、動機、心理緊張程度、背景知識等都會影響其對材料的理解。
Bell指出聲音效果(語速、口音、長度等),詞匯/句法和文體(對話、新聞、故事等)等語言特征是影響聽力材料難度的因素。輸入時不會對持母語者造成困難的現象對語言學習者卻有影響。Ito發現新聞英語中的弱讀形式會給學生帶來理解障礙。猶豫、重復、自我糾正、停頓等真實語料常見的現象會影響外語學習者對輸入語料的加工過程。
3.2.3 對實驗教程補充輸入材料難度控制的方法
我們認為由于同一級學生語言能力和對話題背景知識的儲備相差并不懸殊。我們在選擇補充輸入資源時更注重材料的聲音效果和語言特征。具體來講,以一級學生為例,我們參考《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第一冊的語速,將每分鐘110詞的速度定位3星級材料,音/視頻長度一般為3分鐘,兼顧了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包括對話和獨白。選取的材料均沒有背景噪音。對于一級學生,我們主要考慮選取輸入話語,即為學習者修改過的語言材料,對語速過快、含有過多猶豫、重復、停頓和背景噪音的輸入語篇限制采納。綜合所有因素考慮是否提供關鍵詞、文本資料、視頻輔助等。對于學生感興趣但有難度的材料,我們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交流,“關鍵詞和提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輸入內容。對于話題的常用語,我們通過提供多篇語料的方式加強頻度效應和感知突出性,幫助學生掌握語言表達方式。
以一級學生為例,大部分學生聽力水平介于2星和3星之間,聽力能力強的可以從3星資料開始,稍弱的學生可以從2星難度資料開始,聽力能力再低一些的可選擇從1星資料開始。我們同時提供了少量4星和5星級難度的材料。由學生自主選擇難易度適合的材料,可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完成任務提供可理解的輸入。
3.3 以《購物與打電話》一章補充輸入資源為例探討資料的篩選和整合
實驗教程第一冊第三章對應的是聽說教程第一冊5,6兩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主題為Telephoning和Shopping。實驗任務具體如下:
任務 內容
3-1跟讀: 電話號碼和價格
3-2詞匯拓展: 名牌商品
3-3會話仿說: 打商務電話
3-4聽力: 購物與打電話
3-5會話仿寫: 接電話并留記錄信息
3-6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在百貨商店購物
3-7小組討論: 用現金還是信用卡付款
3-8采訪: 購買了殘次商品
3-9命題演講: 喜歡的食物和飲料
3-10微型調研: Black Friday購物/退貨/工
廠店
我們為學生提供了60分鐘的與話題相關的音/視頻資料。難度程度呈梯級標注(見表2)。
表2 第一冊第三章補充輸入材料一覽
表2(續)
5 音頻 180詞 1'28'' 打電話約會 對話 3-3 **
6 音頻 217詞 1'30'' 回電話,確定約會時間 對話 3-3 ***
7 音頻 240詞 1'45'' 撥打商務電話注意事項 朗讀 3-3 ****
8 音頻 255詞 2'17'' 購物常用句型單句 朗讀 多項 **
9 音頻 187詞 1'28'' 留電話口信 對話 3-5 **
10 視頻 240詞 1'29'' 留電話口信 多組對話 多項 ****
11 視頻 無 2'50'' 超市商品與店鋪詞匯 講解 多項 *
12 音頻 146詞 1'20'' 討論購物清單 對話 3-6 *
13 音頻 64詞 23'' 購買食物 對話 3-6 **
14 音頻 266詞 1'37'' 兩人去超市購物,咨詢店員商品位置 多人
對話 3-6 ***
15 音頻 355詞 2'14'' 顧客欲為他人購買禮物,店員介紹不同商品的特點提供幫助 對話 3-6 ****
16 音頻 450詞 2'50'' 學生購買電腦,就性能、品牌等咨詢店員 對話 3-6 ****
17 音頻 410詞 2'25'' 討論用卡還是用現金付款 對話 3-7 ****
18 音頻 209詞 1'20'' Scientific American:用現金方式優于刷卡結賬 新聞播報 3-7 *****
19 音頻 140詞 59'' 退貨 對話 3-8 **
20 音頻 300詞 2' 體驗商務英語教程:產品質量 陳述 3-8 ***
21 視頻 472詞 3'30'' 步入商界教學片: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 多人對話 3-8 ****
22 音頻 2 383詞 13' BBC教學片:英國美食,英文對話及部分中文解說 對話、陳述 3-9 ****
23 視頻 266詞 1'40'' CNN學生新聞,節日購物 新聞 3-10 *****
24 視頻 無 2'27'' CNN經濟:圣誕節購物清單 新聞采訪 3-10 *****
所有的音/視頻均可以用作聽力訓練(任務3-4)的材料,形式可以多樣,如填空、聽寫等。教師補充的輸入資源直接與要完成的實驗任務結合,從語言方面為學生提供指導,不包含背景知識介紹。
教學反饋表明,為學生提供的補充資源豐富了學生對所探討話題的表達方式,降低了學生完成實驗任務的難度。
4 結束語
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找到接近學生可理解性輸入水平(i+1)的方法。教師基于對學生目前的詞匯、語法、聽力技能和口語表達等的水平,結合他們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利用現代化手段,選取符合話題且聲音效果、文本特征適當的輸入材料,通過增加頻率效應、給出關鍵詞、提供文本等方法降低理解難度,標記難度等級等多種手段彌補學生語言輸入的不足。難度分級提高了學習效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焦慮。值得指出的是實驗教程符合大學英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教育思想,教師幫助學生進行資源整合并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學生進行實驗項目的準備工作,相反通過介紹適合學生學習水平的資源,加強語言輸入,讓學生在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后,能夠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暢游。
實驗教學的理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給師生雙方留有足夠的發揮空間,把個性化教學和自主學習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Bell, D. M. Using TV news in the EFL/ESL Classroom: Criteria for Selection[J]. TESL-EJ, 2003,7(3):1-17.
[2] Ellis, R.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 Gass, S.M. & Mackey, A. Input, interaction, and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7(24):249-60.
[4] Ito, Y. Effect of reduced forms on ESL learners' input-intake process[J].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001, 20(1): 99-124.
[5]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Harlow: Longman,1985.
[6] Rubin, J. A 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78(2):199-221.
[7] Voss, B. Hesitation phenomena as sources of perceptual errors for non-native speakers[J]. Language and Speech,1979(22):129-144.
[8] 李書春. Using Authentic Broadcast Material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C]//.胡文仲.中國英語教學(三):2001年北京中國英語教學國家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關鍵詞: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常規護理方法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在1969年發現的一種具有傳播性的疾病[1],已成為人類眼病中較常見的一種。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主要是由腸道70 型病毒感染所引起[2],在傳染病中屬于丙類。該病的潛伏期較短,起病很急,有嚴重眼刺激、結膜充血、甚至角膜潰瘍等癥狀。該病夏秋季好發,傳播性強且人群易感,危害極大。本研究對本院20例采取常規護理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患者采取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患者共20例(女8例,男12例),年齡15~43歲,平均年齡25.4歲;病程5~19h,平均11h。女性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比男性少,小兒比成人少見。一般雙眼患病,在就診時,單眼不適的患者有8例,而雙眼不適的患者有12例。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眼痛、眼紅、有異物感、眼磨痛并有刺激感、畏光、流淚等,常伴有眼瞼紅腫、結膜下的片狀出血、結膜充血、耳前淋巴結出現腫大、粘性的分泌物等。偶有角膜上皮的多發剝脫,甚至形成假膜,角膜上皮出現點狀的脫落,上皮細胞下混濁,有視力下降的情況出現。
1.2 方法 包括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局部治療主要是滴眼液進行治療。患眼使用諾氟沙星等抗生素眼液,阿糖胞昔液或利巴韋林滴眼液等抗病毒眼液。開始時,使用1次/h,使用3d以后次數逐漸較少,夜間使用人工淚液進行治療以幫助修復上皮。眼分泌物若非常多,可使用3%的硼酸水或生理鹽水進行洗眼。全身治療主要是指應用抗病毒藥物以及抗生素類的藥物進行對癥的治療。
2 常規護理
2.1心理及情感護理 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患者進行病因的解釋,說明正在采取的治療方法,給患者講解相應的注意事項。通過情感溝通,使得患者了解病情,消除恐懼不安,以便治療更加順暢。
2.2 沖洗結膜囊的護理 患者的一般是坐位或仰臥位,囑患者頭偏向需沖洗的一側,受水器緊緊貼在患者需沖洗側的面頰。護理人員首先對角膜的情況進行觀察,后按照從右到左、從輕到重的順序進行仔細的沖洗,在沖洗完以后,注意擦干眼睛周圍(無菌棉簽)。
2.3去除假膜的護理 若患者出現了假膜,應該進行去假膜的處理。使用表面麻醉劑(倍諾喜液)滴眼,滴入1~2滴/次,間隔5min再滴1次。使用無菌的棉簽按照內毗到外毗的順序進行假膜的剝離,注意要動作輕柔,剝離徹底。剝離后,用生理鹽水對結膜囊進行沖洗。
2.4消毒護理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傳染性很強,可以通過接觸進行傳染。因此,對于接觸患者的人員應該進行隔離,患者的藥品等應該單獨的使用,絕不可共用。護理工作者在護理前后必須嚴格進行消毒,也可選擇使用乳膠手套以及保護鏡進行防護。
2.5教育與宣傳 對患者及患者的家屬進行此疾病的相關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告知他們此疾病的主要癥狀、傳播的途徑、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對于此病的主要癥狀,應告知患者本人及家屬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感染所致,癥狀主要表現是眼發紅以及過多分泌物,疼痛也是其一般癥狀。患者可有流淚、怕光、有明顯的異物感,有五成的患者出現球結膜下的出血,因此又稱為紅眼病。通過告知癥狀,使患者及其家屬的恐懼感減輕。對于此病的傳播途徑,應告知此病可通過接觸傳播。因此注意不要接觸患者的眼睛、滴眼藥物、洗臉的用具,以防感染。對于此病的預防措施,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注意個人衛生,分巾分盆以防交叉感染。注意加強相應的消毒工作。因腸道病毒對干燥和熱很敏感,加熱可滅活,也可以用酒精、石炭酸等消毒。
3 結果
對所有被研究對象(20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治療與護理都很有效,沒有在患者周圍人群中流行。
4 討論
在我國的傳染病法,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一種丙類的傳染病[3],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主要是由腸道病毒70型引起,可以接觸傳播,主要是通過眼-手-眼進行傳播[4],也可以通過接觸被患者分泌物等污染的水或物品、器械等傳播。生活環境若不衛生也對疾病傳播有推動作用[5],潮濕溫暖的氣候對疾病的流行有利。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常在人口比較稠密且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地方,常呈爆發式或廣泛的發病。因此應對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主要是在于預防以及合理的治療和常規有效地護理。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在人群中出現廣泛的流行時診斷比較簡單,但流行初起時不易被注意到,散發病例容易被忽略或與其他病毒等引發的結膜炎混淆。本病的潛伏期短,最長的潛伏期小于3d。本病起病急,可以是單眼或雙眼起病,但是一般都會雙眼受累,異物感明顯,患者可出現明顯的眼痛畏光癥狀。對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護理的重點主要是常規護理以及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這樣做的目的是對交叉感染進行控制,使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患者的療效得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也可以得到提高,治療時間縮短。
通過本研究,我們可以認為常規護理方法對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康復與預防傳播意義重大,能夠減少交叉感染,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劉東方,曾冰英.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護理指導和預防[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2): 107-108.
[2]畢樹萍.不同時期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治療及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10):791-793.
[3]林巧玲,王詠針,屈婉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護理[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18):6167-6168.
關鍵詞:城市人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人防工程的概念是為了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而修建的防護工程,當前一些國家稱之為民防工程,其類別將會覆蓋于社會多方面的建筑及市政工程之中。從人防工程的發展歷史來看,現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人防工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倫敦誕生,到了二戰期間,伴隨著空襲對城市破壞作用的加劇,比如說德國對倫敦實施空襲使得城市幾乎淪為一片廢墟,所以各國都大量修建人防工程,同時這些工程在戰爭中發揮了相當顯著作用。在冷戰時期,當時世界的兩大超級大國美、蘇核威脅以及核爭霸,世界各國則相繼成立了人防機構,并且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同時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程。縱觀我國的人防工程,開始建設于20世紀30年代,在之后,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人民防空工作,尤其是在上個世紀的60-70年代,依據當時的國際形勢而修建了一系列的早期人防工程,這對于對延緩戰爭的爆發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防工程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相結合的背景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出現了城市用地不斷擴大的趨勢,而目前我國現有的土地資源又是特別有限的, 這樣的話就比較難適應城市發展對于土地的需求。同時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和土地供給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 城市發展則比較難再使用以前的擴大土地的方法, 同時應該找到一條新的發展空間, 而這一新的發展空間即是向地下以及空中要空間, 并且可以形成城市立體綜合的空間體系,而這則是我國現代化城市發展的一個方向或者規劃研究的一個全新的領域。人防工程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相結合最為基本的條件則是有人防工程以及地下空間。從目前國際形勢以及我國的國內局勢來進行判斷,我們可以看到當前我國周邊并不是太平的, 它存在諸多不穩定的因素, 特別在上不能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為了保護人們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那么就很有必要加大防空建設的度。人防工程應該做到平戰結合, 同時這也是我國新時期人防工程建設的基本方針。
3、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之中人防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對人防工程認識片面
在當今和平年代,人民生活富足,對戰爭缺少危機意識。因此,對國家修建防空地下室存在誤解及認識不足,體會不到防空地下室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當今城市建設中,防空地下室多數是結合民用建筑而修建的,所以修建的防空地下室的資金必然是小區或商場等開發商投入的,且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修建的防空地下室為國家所有,而修建防空地下室資金成本很大,收益又不高,因而造成其前期建設及后期維護積極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戰時功能性。
3.2 地下基礎設施處于被忽視的狀態
在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之中,他們大多都是重視以及應該考慮到交通基礎設施的開發以及利用,但是卻忽視了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說排水、通訊、能源這些基礎設施。城市的地下空間開發,目的就是為了可以更好的發展城市,并且通過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可以起到節約用地,并且提供掩埋以及安全保障。
3.3 地下空間開發缺乏綜合利用的戰略規劃
地下空間開發,涉及市政、城建、通訊、國土、人防等多個部門。而當今城市發展中,因片面的追求GDP及經濟效益,而對城市地下開發缺少有效合理的統一規劃。如按照防空地下室建設要求:防空地下室的建設要距生產、儲存易燃易爆物品廠房、庫房的距離不應小于50m,距有害液體、重毒氣體的貯存罐不應小于100m。而現在城市建設中,就存在在既有的防空地下室附近又允許修建汽車加油站、加氣站等。這些無疑給既有防空地下室的安全造成的巨大的威脅,影響了該工程戰時的利用,從而造成了土地的浪費。
3.4 地下空間開發管理的法律法規存在漏洞
當前,我國現行的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規并沒有明確地下空間建設用地審批以及權屬管理,所以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過程之中都會暴露出相當多的問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過程就比較缺乏規劃,同時地下基礎設施,比如說排水設施、通信管道等這些都在各自發展。除此之外,我國相關法規還不夠完善,這樣的話就會必然阻礙了地下空間的開發進程,同時使得開發地下空間的這種初級開發則表現出無序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地下空間的規劃、管理這些方面并沒有具體的條款來對其約束以及規范。所以,就應該加強立法工作,同時也應該提高開發程度以及管理水平。
3.5 地下空間開發應相互聯系、統一
目前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其中的商業開發面積亦同樣增加。所以在城市規劃、工程立項審批及方案圖設計中,要做到新建的要與既有的人防工程相聯系相結合,這樣對城市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意義。以沈陽為例:沈陽地鐵一號線在修建時,就與附近的中興商業大廈地下商場相聯通,做到了無縫連接。這樣不但方便了地鐵乘客直接進入商場進行消費,又積極促進了該商場的經濟增長。同樣的工程還有工業展覽館地下商場及恒隆市府廣場過街通道。
4、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同人防工程建設應協調發展
4.1協調發展的關鍵是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城市建設發展規劃是龍頭,這樣有了規劃才可以統籌人防建設的藍圖,同時也可以避免各項建設互相干擾,并且可以充分發揮出效益,這樣就可以使得人防建設同城市建設可以同步的進行。人防工程規劃是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在編制人防建設規劃之時,則應該依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并且具有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其中規劃包括的內容有:人防工程發展預測以及現狀,發展戰略,開發期限、層次、內容、規模以及布局,實施步驟等等。在人防工程建設規劃的編制方面則應注意改善以及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并且科學預測出城市發展以及防空作戰的需要,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站在全局的高度之上,來一步一步的推進,這樣就可以使得人防工程建設的開發利用同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相互適應。
4.2 應該突出重點,同時應該分步實施緩和人防工程建設同城市地下空間利用之間的矛盾
站在前瞻性的角度出發來看應做好規劃,并且在地質條件可以允許的區域之內應重點發展,以及其他區域應滿足配套的需要,并且應該重點突出城市重點區域以及交通樞紐點的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同時應該注重地下空間開發的層次性、設施的安全便利性、功能的兼容性以及人防項目使用的有效性。
人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防工程的開發利用應該要納入到城市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之中去。應該對已建的人防工程進行改造以及實施功能轉換和有能力來逐步強化對人防工程的管理。這樣的話就對人防工程的管理者的素質、規劃設計設定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為了提高人防工程的使用功能,使其可以發揮其綜合效益,人防部門應該對可改造利用的人防工程來進行改造,同時也可全面展開對已建的人防工程的統計、評估以及調查等研究工作,同時使用多方面措來緩解,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同人防工程建二者之間的矛盾。
5、結語
科學合理的開發地下空間修建人防工程是一項長期且比較重要的工作。人防工程要積極適應和促進城市發展,要服務于人民,實現戰備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實現真正的“平站結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