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嵌入式市場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信息化時代,通信技術和設備飛速發展,如何使通信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能更快的適應社會需求,必須對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對通信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探索。
【關鍵詞】
通信工程;應用型;研究
依據學校指導性意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版)中關于“通信工程專業表述為基礎,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從2015年5月份開始了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成果顯著。現總結如下:
1研究的主要內容
1.1科學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在制定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遵照學院的“科學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原則,我們首先進行了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論證工作,我們調研了遼寧省內與通信相關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產業的背景、企業的需求方向。其次,結合通信行業的崗位需求、社會需求、學院培養目標我們進行了專業生產崗位群類型分析,分別從無線通信、計算機網絡通信、數據傳輸三個行業類別出發,進行了各自的崗位職責分析以及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群分析表,最終總結出來通信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
1.2結合實際、建立培養要求
首先,我們明確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應獲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學習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學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和學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術應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實驗能力,信息分析、處理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設計開發能力,其中基本實驗能力是通過電工實驗、電子技術綜合實驗、自動控制系統綜合實驗等方面的訓練學生應具備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信息分析、處理能力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信息并對它進行加工處理,使之成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過程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包含對新情境的感知和處理能力、舊知識與新情境的鏈接能力、對新問題的認知和解決能力等層次。工程實踐能力是通過校內教師與企業工程師聯合指導,使學生在工程現場直接參加工程項目實踐,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門路,還為企業解決了工程技術問題,設計開發能力實現校企雙贏。為生產新的產品、裝置,建立新的工藝和系統而進行實質性的改進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創新創業能力,包括團隊協作、組織管理、人際交往能力和研發創新能力。其次,我們圍繞著通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明確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應獲得的具體知識結構,第一方面扎實的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數學知識,思想政治,外語,體育等基礎知識;第二方面是專業基礎知識,地基的牢固性決定了上層建筑的穩定性,因此根據通信工程專業制定了通信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應該包含電路基礎知識,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基礎知識;第三方面是專業知識,包括計算機網絡通信知識,有線通信,嵌入式等知識;最后一個方面是綜合素質知識包括計算機,外語,團隊協作組織協調等知識。再次,我們圍繞著通信工程專業所需要的工作崗位素質建立了工作崗位素質支撐體系,該體系從職業道德素養,愛國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健康的身心素質,人文科學素養,人文科學素養,工程素質,技能素質,管理素質這幾方面出發,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學習加強學生愛國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質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動。通過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通過單片機原理及應用、通信原理課程設計等方面的學習對學生工程素質進行支撐。通過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等專業課的學習對學生技能素質方面進行支撐。我們通過軍訓,畢業實習等活動對管理素質方面進行支撐,最終我們確立了畢業生應獲得的具體知識、能力和素質。
1.3遵循培養應用人才,制定教學體系
根據這些能力我們要制定出相應的人才培養教育教學體系。教學計劃包括學分匯總表,學期教學計劃,教學進程表,理論課程匯總表和工程實踐環節。我們立足通信工程專業的特點建立了專業核心課程,如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高頻電子線路、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網絡及通信技術、光纖通信等。通過專業核心課的學習,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的本科人才。同時我們根據就業需求將通信工程專業分為三個專業方向,分別為無線通信方向,計算機通信方向,數據傳輸方向,并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設立了特色專業方向課。無線通信方向我們設立了移動通信系統、衛星通信、專用無線通信系統、微波技術與天線、無線傳感器網絡與應用等課程。計算機通信方向,我們設立了數字圖像處理、多媒體通信、語音信號處理、嵌入式系統及應用、數據庫原理等課程。數據傳輸方向我們設立了IP電話原理、電視與視頻技術、數據通信、信息理論與編碼等課程。
1.4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加強工程實踐環節
1)前三年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包括實驗教學體系改革設計;建設通信工程專業平臺;與企業加強合作;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科技競賽、不斷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與水平,提高教師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的實現原則;課程設計的特色創新。
2)第七學期集中實踐組織方案,第七學期為集中實踐階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與校企聯合辦學的資源優勢,廣泛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有組織的安排學生到這些實習基地進行實習。
3)第八學期為畢業設計(論文)時間,共12周,計12學分。在畢業設計組織方案中包括畢業設計的質量要求、畢業設計的組織管理、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畢業設計(論文)指導、畢業設計的答辯等環節。
2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在市場調研階段,認真開展工作,但在調研報告提交時,由于本人理解有誤,未能將前期的調研結果按學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來,造成通信工程專業的調研報告嚴重缺乏規范性、內容過于簡單。
2)在提綱撰寫階段,由于有些老師有課,存在系領導開會不能保證全部在場,導致在信息的傳達以及提綱最新版本發送過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況。針對此問題,采取解決的辦法是,無論哪名老師修訂為最新版本后,都先傳給專業負責人,然后再由專業負責人傳給系領導。
3)存在通信工程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內容把握不是很好。
4)在培養方案匯報階段,存在的問題是將通信原理課程放到了專業課中。在匯報當天,學院領導指出:應夯實基礎,不要拘泥于學分的限制。針對這種情況,系領導帶領通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組員,積極研討,最后將通信原理課程調整到專業基礎課中。
3結束語
虛擬化領域的巨頭VMware、在移動領域牢牢占據著領先優勢的諾基亞,近期紛紛加入了開源組織Linux基金會,這一現象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隨著7月和8月在美國舉行的世界開源大會(OSCON 2008)和LinuxWorld 2008大會的召開,業界圍繞開源領域展開了新一輪的討論。
Ubuntu Linux創始人Mark Shuttleworth認為,Linux在桌面領域真正的對手其實不是微軟,而是蘋果,并大膽做出預測,兩年內Linux必能超越蘋果。而更多的人則并不熱衷于桌面Linux的發展,而是將傳統的桌面Linux與移動計算設備結合起來,并指出這將為Linux開辟一片新的藍海,配備Linux的移動計算設備也在這兩次大會上出盡風頭。
此外,關于Web 2.0和云計算的開源活動也正在激增,云計算對傳統開源概念的沖擊將在網絡時生改變,這其中既有挑戰,也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桌面Linux步履蹣跚
最新的一份市場調研報告指出,在桌面領域,Windows 91%的市場占有率仍牢牢占據絕對優勢,Mac OS X為8%,而一直處于“小數點位”占有率的Linux終于突破了1%,因此,有人將2008年稱為Linux桌面系統年。
無疑,Linux操作系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服務器端,由于其開源的特性,使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以及更適用的二次開發功能,在服務器市場,Linux有著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和良好的口碑。然而,桌面Linux領域卻還處在不穩定期,技術不夠成熟、不符合真正的商業應用,也缺乏一些商業的軟硬件開發商和國家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因此發展速度一直比較緩慢。這樣看來,對于一直停滯不前的桌面Linux來說,這一突破確實值得肯定。
記得在2006年,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預裝正版化操作系統”的通知,這為桌面Linux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各大OEM廠商紛紛攜手Linux廠商,預裝Linux操作系統,并掀起了一波桌面Linux的預裝浪潮。作為國內兩大Linux廠商,中科紅旗和中標軟件分別表示,2007年在OEM市場的成績喜人,分別達到了400萬套和500萬套的數量級,這一方面得益于桌面Linux應用的逐步成熟,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政策方面的扶持。
OEM的預裝量上來了,但是否就可以認為桌面Linux已經得到認可和普及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OEM預裝Linux可以被看成是政府正版化的一項強制,也可以被看做是OEM廠商在與微軟利益博弈中的第二種選擇,但卻肯定不是來自于用戶主觀意愿的驅使。因此,我們更多看到的是用戶在選購預裝Linux的電腦后,卸載Linux重新安裝盜版Windows的現象。有業內人士就曾表示,Linux PC的卸載率相當高,真正被使用的Linux PC可能不足5%。
這一方面是因為用戶長期使用Windows養成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確實也是因為桌面Linux發展比較緩慢。桌面Linux一直停留在OEM預裝、行業應用及定制化等方面,在桌面的OA系統,尤其是Office領域,一直沒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然而,大家都非常清楚,如何有效解決桌面辦公問題將成為桌面Linux發展的關鍵。
可喜的是,微軟的OOXML和Linux下的ODF在互操作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而中文文檔自主標準UOF也可以很好地兼容ODF和OOXML,這為Linux Office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中標軟也推出了藏文Office系統,并與東華大學一起舉辦了“中標普華藏文Office辦公軟件”培訓班,這是對桌面Linux定制化道路的深入,也是擴大Linux桌面用戶群的一次嘗試。
桌面Linux的發展雖然隨著開源應用的多元化而不斷深入,但很多開源人士還是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桌面Linux最終絕對不可能達到今天微軟Windows的壟斷水平,即使能達到今天Linux在服務器市場占到30%左右市場份額的水平,也將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因此,在桌面Linux發展緩慢、前景仍舊不太明朗的情況下,更多開源業界人士將目光投入到一些新的領域,試圖發掘一片新的藍海。
移動開辟Linux藍海
在去年的LinuxWorld大會上,摩托羅拉推出了Motomagx下一代Linux平臺,宣稱向全球發貨的Linux手機已經達到了900萬部,并預計在未來數年內,發貨的手機中將有60%采用Linux平臺,摩托羅拉此舉率先將Linux從桌面遷移到了移動領域。緊接著,由Google、高通以及T-Mobile、HTC、摩托羅拉和其他公司組成的開放手機聯盟(OHA,Open Handset Alliance)宣布開發了首個為移動終端打造的真正開放和完整的Android平臺。
可以說,Android平臺的推出,引爆了人們對于在移動設備上開發和使用開源軟件的熱情。今年以來,隨著Intel低功耗Atom的問世,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小電腦”(易PC、UMPC、MID、Netbook等)的熱潮。人們發現,很多日常的應用完全可以在“小電腦”上進行,而并不依賴于傳統的PC或筆記本電腦。與傳統的移動終端相比,新的移動計算平臺MID、Netbook等迅速崛起。
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在最近指出,2013年全球移動網絡設備(Mobile Internet Devices,MID)出貨量將達到5000萬臺,而該市場將由Linux操作系統主導。ABI Research認為,MID市場將是第一個真正讓所有移動操作系統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平臺,這就擺脫了智能手機市場所存在的歷史包袱,使Linux操作系統得以取得大部份的市場占有率,這無疑為Linux在移動設備下的應用贏得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小電腦”的興起,還拉動了軟件領域的一場革新,在這個領域,開源軟件成為了新的主角。桌面Linux發展的最大瓶頸在于用戶長期養成的使用習慣,這不僅包括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依賴,也存在對Windows上應用軟件的依賴。而“小電腦”定位于豐富的互聯網應用和便攜的辦公應用環境,在這個層面上,Linux就成為了Windows很好的替代品,因為其消除了用戶的使用習慣,終端用戶并不需要感受操作系統的差異,甚至都不需要感覺到操作系統的存在,用戶只需要在這個平臺上享受豐富的應用。
此外,Linux開源的特性在“小電腦”上表現出了很明顯的優勢,豐富的應用是“小電腦”賴以生存的基礎,而Linux正是這些應用誕生的溫床,開發人員能更好地基于這個開放的平臺構建各種不同的應用。
移動計算將成為Linux的突破點,這已經得到了普遍的共識。一些激進的開源社區人士更是表現出了十足的信心:“Linux在傳統的服務器和桌面領域已經達到了飽和,尤其是在桌面市場,Linux想要有爆炸性的增長顯然是不現實的。而在移動設備市場則不同了,由于這個市場還不夠成熟,Linux很有爆炸性增長的可能。尤其是隨著新的移動設備的興起,Linux展現出了定制性強的優勢,坊間就流傳MID第三代將棄用Windows,而完全投入開源的懷抱。”
當Intel展開Moblin計劃的時候,就在亞太區與中科紅旗合作推出了專門針對MID平臺的Midinux操作系統,作為一家傳統的Linux操作系統廠商,中科紅旗相關人士表示,隨著MID業務的開展,今年在Midinux操作系統的收入將有望超過服務器和桌面端的收入,由此我們也能看出移動計算對傳統桌面Linux帶來的巨大沖擊和機遇。
當然,移動計算的發展不僅為平臺廠商開辟一片新藍海,一些傳統的應用軟件廠商,也紛紛嗅到了MID巨大的市場價值,將觸角伸向了這一全新的領域。國產Office辦公軟件廠商紅旗2000就推出了RedOffice for MID。這款功能豐富的辦公軟件,將PC機上常用的辦公軟件平滑移植到了MID設備上,使用戶感受到了移動辦公的便捷。RedOffice for MID的推出吹響了傳統軟件廠商進軍MID的號角。隨后,騰訊也在今年的IDF大會上推出了QQ for MID。在這么一個全新的市場面前,軟件廠商都在不斷地調整策略,或將其“for PC”的軟件平滑移植到MID上,或開發一些針對MID的新應用。
同時,伴隨著眾多“小電腦”的發展,閃存軟件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法國的Mandriva了自啟動U盤、Ubuntu也推出了SD記憶卡,這些都將Linux操作系統預裝進了閃存中,用戶只需要插入U盤或SD卡,就能立即使用預裝在其上的Linux操作系統及眾多的開源應用軟件。現在,閃存的容量不斷增大、價格也不斷下降,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便攜電腦的不斷發展,閃存將成為開源軟件的新載體。
開源頭上的“那片云”
移動領域是開源軟件尋求突破的一個重點,而最近喧囂塵上的“云計算”也蘊含著開源軟件發展的巨大機遇。對于云計算的定義,業界爭論不一,但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云計算是基于Web的一種服務,它消除了用戶在傳統硬件、軟件、專業技能方面的投資,可以完全脫離技術與部署中的復雜性而輕松獲取,這與SaaS也有些異曲同工。
在今年Gartner最新的報告中就認為,削減成本的壓力將推動大多數軟件服務提供商以某種方式采用開源軟件的創新技術。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90%的軟件服務將以某種方式以開源軟件為基礎,軟件服務提供商將在操作系統、應用服務器和數據庫的層面上使用開源軟件以降低成本。開源軟件一直提倡軟件免費、以服務的形式付費,這從某種角度上說與SaaS是雷同的。
對于誰將成為“那片云”的問題,業界一致的觀點就是云計算將架構在開源軟件之上,并且大部分基礎應用都將基于開源軟件。因為大家都知道,作為集中式的服務平臺,開放性永遠是其關鍵要素之一,同時開源軟件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也完全吻合云計算的發展趨勢。
也正因如此,眾多開源社區人士反而開始擔憂云計算的興起將給開源軟件帶來一場巨大的危機。因為互聯應用不需要采用傳統的方法軟件,這就忽略了諸如GPL等開源軟件許可證的要求――即修改者必須返回代碼給社區。
而最終可能會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像Google這樣的公司在互聯網應用上利用了開源軟件的優點,并將他們所做的任何修改當成了自己的財產。因為Google的商業模式不需要基于開源軟件所做了修改后的軟件,而只需要在此基礎上提供Web應用服務。從形式上看,Google的做法沒有與開源許可證相抵觸,但從實質上說,Google的確使用和修改了開源軟件,并因此得利,但他們的確也沒有向社區返回相應的代碼。
因此,如果基于當前主流的開源許可證(GPL),在10年內,90%的軟件都以服務的方式來運行,都采用Google的方式而不返回代碼,那么開源軟件的發展將面臨巨大的危機,這不僅將阻礙開源軟件的創新,長久下去甚至會導致開源軟件的消亡。
那么,是否云計算就是洪水猛獸,它的出現將讓開源軟件喪失生機呢?云計算的興起,使開源軟件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個危機是可以通過完善目前的開源許可,甚至出臺一些新的開源協議來解決,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云計算為開源軟件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開源成功或者賴以生存的幾個關鍵要素,許可證鼓勵對于開源軟件的再、修改乃至發展其分支;一個體系結構要使程序能被作為組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重用,以及可以被擴展,這包括代碼的重用和模塊功能的重用;最重要的一點是低門檻,不僅用戶可以輕松使用,對于開發人員,能在此平臺上輕松地修改與分享代碼。
云計算作為一個可以基于開源軟件的平臺,可能并不開源,但這并不妨礙其具有開放性,或者說該平臺可以作為一個可重用的組件存在。開源倡導代碼的可重用,云計算提倡的是服務的可重用性。比如Google Maps并不開源,但是其足夠開放,以至于其成為了整整一代新應用的關鍵組件,上的一個總結顯示,Google Maps支持了差不多90%的地圖mashup,從這點上看,云計算完全能夠延伸開源軟件的應用,只是將代碼封裝成了模塊,或者是一個子系統。
開源的成功來自于用戶的開發和使用的低門檻,而云計算的發展必將帶來大規模的開源應用及部署,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開源軟件進入的門檻,也活躍了開源社區的二次開發及應用推廣。同時,云計算的平臺可能會是私有的,但其上運行的軟件可以有商業軟件與開源軟件的選擇,來自Rightscale的Eicken甚至認定云計算平臺上的所有軟件都將是開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私有軟件許可證沒有支持云計算部署的方式。
盡管開源協議不能防止云計算提供者的封鎖,但至少允許開發人員在云計算中部署開源軟件,而且,隨著云計算平臺的發展,也將帶動更多新的開源軟件及應用的產生。最近,雅虎、Intel和惠普就宣布結成了一個研究聯盟,共同創建一項名為“測試平臺”的云計算研究項目,以推進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云計算概念的不斷清晰,各大廠商在此領域將會加大投入,勢必將會有更多優秀的開源項目誕生; 同時也將會活躍目前的開源項目,在應用廣泛展開的時候,使其煥發第二春。
以Linux為核心的未來移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