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高中經濟史課程教學存在的缺失
1.高中歷史課程設置及教材編寫欠合理。首先經濟史的課程內容由于不同的知識選擇,導致不同課題內容設置存在著較大的輕重反差。有的課題內容偏少,教材編寫也較空泛。如人民版教材中“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等課題。有些則內容厚重,造成教材繁雜。如人民版教材中“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等。此外,教材編寫者對課標的把握也存在偏差:如人民版教材中“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內容包括“神農的傳說”、“‘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沉重的賦稅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繼承人”。課標對此課的要求是“知道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的基本特點”。與課標相比,人民版這一課內容顯然多出許多,如階級關系、賦稅制度、水利工程等,而對土地制度卻講的不夠詳細。我們如果忽視對課標的理解,一味地依據教材,可能就會混淆主次,偏離學習重點。教材除這類游離于課標內容要求的偏差外,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分析不清、文字表達含糊,甚至體例結構不清等缺陷,這些教材問題的存在加大了經濟史教學的難度。
此外,由于高中歷史課程的專題編寫體例客觀上造成了知識斷裂,人為割裂了經濟與政治、文化之間的聯系,導致教學中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分析失去政治及思想文化層面的知識依托,成為了經濟史教學中的障礙。
2.初高中經濟史教學嚴重脫節。整體而言,初中歷史課程存在著重政治史,輕經濟史的傾向。從課標看,初中中國近現代史部分14個單元,共65個知識點,經濟史僅占13個,占比只有兩成。與政治史相比,經濟史要求明顯偏弱。當然,這與初中學生的認知程度是相關聯的,但這也說明了初中階段經濟史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而高中經濟史的專題史體例和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學生有較好的基礎知識儲備。這種初、高中經濟史相脫節的現象,導致高中經濟史內容偏多、偏難。
3.師生的經濟學理論知識貧乏。盡管學習經濟史在現實層面具有經世濟國的重大意義,但經濟史對師生而言畢竟屬于比較專深的知識內容,教或學難度較大。經濟史內容涉及了諸多深奧、抽象的經濟學理論與概念,往往超乎學生的認知程度。同樣,許多教師也存在經濟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知識儲備相對不足的問題。以已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改變經濟學專業知識儲備與高中經濟史課程要求相脫節的狀況,是許多歷史教師需補上的一課。
了解高中經濟史課程教學存在的缺失,是進行經濟史有效教學的基礎。下面,本文就此提供一些教學思考,希望對提升經濟史教學的有效性有所裨益。
二、經濟史課程教學的應對策略
(一)準確把握課標。經濟史教學必須認真鉆研課程標準,以課標為依據。對課標的把握,除熟悉經濟史的課程地位、基本理念、體例結構外,教學過程中還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課程內容的兩個層面能力要求:即第一層是掌握史事的要求,第二層是歷史認識的要求。如:課標“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采用兩段式的表述形式,先要求識記相關史實,然后進一步提升到理解和應用層面,最終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在此,教師應對識記層面的“了解、簡述、知道、列舉”,理解層面的“總結、概述、說明”,應用層面的“分析、探討、認識”等能力指向要求加以區別與把握,以明確教學目標要求,指導教學活動。
2.依照課標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如:兩次工業革命,課標要求“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市場發展的影響”。教學內容則可細化為(1)知道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并能列舉珍妮紡紗機、改良蒸汽機、火車等重大發明,了解工廠制的形成;概述電、石油等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的相關史實。(2)探討工業革命如何促成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從生產關系、國際關系和世界市場等方面評價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目標要完整、準確地把握課標要求的內涵(即每個知識點所要掌握的基本內容)和外延,避免對課標知識點要求認識上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吃透課標,要有準確把握課標的能力。
3.依據主流史觀梳理經濟史。高中歷史課程以文明史為核心,突出體現了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等新的史學理念,并以這些史學理念貫通古今,聯系中外,串起各個模塊的知識脈絡,經濟史也不例外。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一些基本史觀出發,梳理經濟發展的重要脈絡及其規律,按不同史觀的要求,對經濟史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同時,這三種史觀是相互聯系的。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更多地強調1500年以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演進及工業文明向全球擴散的歷史,實際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個特定階段,二者只是在這一階段用現代化范式和全球化范式來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歷史階段特征而已。如果說,現代化主要從縱向角度演示人類的近現代文明進程,全球化則側重于橫向角度強調人類文明的聯系與交流。
因此,只有認真研讀經濟史模塊的課標,準確把握、理解課標的思路與要求,教師才能依據重點,簡化教材,進行具體有效的教學設計,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
(二)理順基本內容。由于教科書的敘述存在著或過分簡要,或容量過大,甚至條理不清的情形,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主旨及重點,依托新課程涉及的領域和范圍,編織完善、合理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弄清歷史發展的本來面貌。首先,要將基本史實條理化,復雜過程簡約化。如“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新體系”,教材內容即可要點化概括為:一個中心(以美國為中心)、兩個體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三大組織(IMF、WB、GATT)等三個方面。此外,在理清各課知識條理的基礎上,還應適時對單元知識及大、小專題知識結構進行宏觀整合。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大跨度地縱橫梳理知識結構,有利于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地“三步一回頭”,達成溫故知新的學習效果。經濟史教學量較大,面面俱到不容易講清楚,也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故授課中要堅持簡約知識結構,理順基本史實的原則。
(三)講清基礎概念、講透理論分析。經濟史中涉及的經濟基礎概念、基本理論和觀點,對于中學生而言相對陌生、抽象。歷史老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在教學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解經濟史中的這些概念和基本理論、觀點,切不可冗長。(1)歷史概念力求講清、講白。如“海禁”與“閉關”,二者往往混淆。海禁在明清時期都實行過,但都是短期的,并非一貫的政策(明朝倭患平息,清朝平定臺灣后都開禁)。而清朝的閉關則是長期的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導致)。海禁主要是對內的防范,而閉關則主要是對外的消極防衛措施。此外,還有自然經濟與小農經濟、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原始資本積累與資本積累等概念間的區別。這些都是學習經濟史中繞不開的基礎概念,它們是學習理解經濟史的重點,是歷史思維的切入點,往往也是考試命題的著眼點。不少同學在考試中選擇題丟分嚴重,其因素之一就是歷史概念模糊不清。(2)基礎理論和基本觀點要講全、講透。如“為什么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論證這一觀點:(1)首先,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核心的世界分工格局最終形成,工業生產大范圍、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各資本主義大國通過殖民擴張、瓜分世界、商品和資本輸出及掠奪原材料,建立了完全根據本國利益為轉移的國際分工體系。(2)大規模近代交通通訊系統的建立。兩次工業革命,形成了聯接世界的鐵路網、海運、公路交通網絡及通訊系統。(3)世界貿易以空前規模發展起來。(4)世界金融中心形成。倫敦成為工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金融中心。(5)股份公司的普遍化,甚至形成跨國公司。(6)列強對世界的瓜分進一步推進世界市場的形成。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新產品需要大量的銅、橡膠、石油等原料和能源資源,而這些正是歐洲國家缺乏的。這加劇了它們對世界市場的爭奪,引發了列強瓜分世界,東西方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
總之,經濟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深入淺出地講授經濟史教學中的相關理論和概念,注意把“歷史”與“當下”聯系起來,努力貼近學生生活,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史相關內容。
(四)教材內容簡則增補,繁則簡化。教材內容編寫是對課程目標要求的一種詮釋。由于課標的語言高度概括與濃縮,使得教材編寫者在理解與把握課標中難免存在偏差,也造成了不同版本教材的課題篇幅往往繁簡反差較大。以人民版經濟史教材為例,專題六第3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課標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課標表述“言簡”但“意不賅”,它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學習要求,第一層次“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側重于史實的鋪墊,主要以美國為重點,讓學生認識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具體表現及原因。而第二層次“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側重于對資本主義新變化認識的概括提升(如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通過財政及稅收政策調節社會生產;實行福利制度等)。在此,人民版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顯然出入較大。人民版教材的此課內容包括了“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斷調整的經濟政策”、“美國的‘新經濟’”、“戰后的西歐和日本”等四個子目,不僅內容編寫分量重,一些所涉概念也相當艱深,如美國的“新邊疆”、“偉大社會”、“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等,師生理解顯然困難;而有關課標的主題要求“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卻未予以明確指出。人民版此課內容編寫較明顯地游離于課標之外,造成了教材內容的繁雜,對此需要化繁為簡,否則將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而對于一些教材篇幅過于精要,不夠豐滿,不夠完整的課題內容,則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加以必要的補充完善,以便學生能夠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