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碳循環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循證護理;家庭癱瘓患者;護理效果
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其臨床經驗及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的決策依據過程,其基本要素包括:獲得最新、最佳護理研究證據,充分應用護理人員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實踐技能,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三個方面。癱瘓患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家庭負擔主要指疾病對家庭造成的不良影響,包括對家庭經濟、日常生活、娛樂、家庭成員內的關系、社會關系以及家庭成員軀體、心里健康等方面的影響。社會負擔主要指國家在醫療方面的財政投入。癱瘓患者的生存質量更是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內容。當今社會隨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三高”征也不斷增加,甚至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三高”征導致的腦卒中患者也越來越多。腦卒中作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我國腦卒中導致的中風病的發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有很嚴重的后遺癥,如癱瘓等。據臨床實踐表明,因中風引起的癱瘓,大多數是偏癱、或單肢癱、以及兩次發作累及雙側肢體癱瘓,患者常伴語言障礙,嗆咳,或某種程度的智力下降。而中風導致的癱瘓不僅對患者自身的生存質量有直接的影響,甚至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這類患者在醫院經過正規的長達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的治療后,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可以康復出院,有的效果不理想,但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由于家庭經濟、人力、時間等原因,出院后有的進入了社區養老院,有的直接回家,由家人或外聘的照護者照顧患者。由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自理缺陷以及照護者的知識缺失以及心理素質等因素,都會對癱瘓患者的病情轉歸和生存質量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科接受治療出院回家的癱瘓患者60例,其中雙側肢體癱瘓和單側肢體癱瘓各30例,每組男女各50%,年齡為40~65歲,連續住院6個月以上,出院后病程為8個月以上以及無嚴重器質性疾病的雙側肢體癱瘓和單側肢體癱瘓的患者。
1.2方法
1.2.1分組方法 將60例癱瘓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男女各15例,全身癱瘓和部分肢體癱瘓各15例,兩組的平均年齡相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1.2.2建立循證小組 由科護士長帶頭,成員有護士長、責任護士、不同職稱的護理人員以及主管醫生等。護士長對所有參與的人員進行循證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指導和工作分配。
1.2.3實施循證護理
1.2.3.1評估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相應護理計劃 癱瘓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機能下降和自理能力缺陷。輕者行動不便,生活自理部分需人幫助,重者癱瘓在床,吃喝拉撒全靠別人照料。循證護理小組的護理人員應認真,仔細的評估每位癱瘓患者在進食、語言表達、行動能力等方面的自理程度,為其建立健康護理檔案,制定相應的計劃并予以實施。循證小組的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需要上門為患者服務,如留置、更換胃管、尿管等,并檢查患者的健康恢復情況,收集記錄患者的所有信息。
1.2.3.2評估照護者的能力,建立幫扶計劃 癱瘓患者的照護者,有的是家庭成員,有的是根據其社會關系和經濟能力而外聘的有一定護理經驗的社會人員。這些照護者一般都不是專業的護理人員,護理經驗參差不齊,全憑護理患者時間的長短而積累經驗,大多數照護者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護理培訓,而且外聘的護理人員年齡都偏大。循證護理小組的護理人員應對照護者的護理知識、身體健康狀況,文化修養、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后建立檔案,并建立相應的幫扶計劃,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指導和心理疏導。如抬高床頭、鼻飼、吸痰、翻身、肢體功能鍛煉,服藥的正確方法等,防止患者誤吸導致吸人性肺炎和肢體孿縮、僵硬以及發生褥瘡。有研究表明,腦卒中伴吞咽障礙患者吸人性肺炎發生率高達37%~78%,故應高度重視。癱瘓患者的照護者,由于長期從事單調,繁重又臟又累的護理工作,會產生心里疲憊和工作懈怠,循證小組的護理人員應不僅給予其護理指導,還要對其進行心里疏導。并叮囑照護者如有任何疑難問題均可打電話咨詢相關醫護人員。對照護者從以下方面給予適時指導。
1.2.3.2.1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 癱瘓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思想負擔,對意識清楚的患者,照o者須鼓勵患者樂觀豁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能與照護者和家庭成員配合,盡早進行癱瘓肢體功能鍛煉,防止關節畸形和肌肉萎縮的發生。
1.2.3.2.2保持肢體功能位置 上肢肩關節稍外展,避免關節內收,肘關節應微屈,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塊海綿團。為防止足下垂,應使踝關節背曲。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側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撐物。尤其翻身后應保持肢體功能位。
1.2.3.2.3預防并發癥 加強癱瘓肢體的活動,幫助患者被動活動及肢體按摩,鼓勵自助運動,協助其坐起、站立、步行等鍛煉,防止肢體攣縮、畸形。由于癱瘓肢體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局部血管神經營養差,如壓迫時間較長,容易發生褥瘡,故應翻身1次/2 h,對被壓紅的部位輕輕按摩,也可用紅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環,床鋪要平整干燥,在翻身時應適當叩擊背部,鼓勵咳痰,以防墜積性肺炎。注意個人衛生,擦浴時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應用熱水袋或洗浴時水溫要適當,防止皮膚燙傷。要有足夠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保證足夠營養,選擇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養成排便習慣,防止大便秘結。在早飯前可給一杯熱飲料,可促使腸蠕動增加而刺激直腸的排便反射。為了促進排便,還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轉向左上腹,再轉向左下腹,反復按摩5-10次,促進結腸內上端內容物往下蠕動,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時,口服蓖麻油或開塞露塞肛,仍然不能排便時,應通知護理人員灌腸。對意識清楚能正常排便的患者可用便壺或便盆,對意識不清又能自行排小便的男患者,可用大小適當的保鮮袋開口端松緊適宜地系于患者的外生殖器上,排便后及時更換;對意識不清的女患者或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由護理人員留置導尿管,導尿管應定期更換。
1.2.3.2.4生活自理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訓練 癱瘓有好轉時,應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地鍛煉日常生活技能,照護者;和家屬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熱情的幫助,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脫衣服、洗臉、吃飯,行走等。
1.2.3.4收集與反饋信息 循證護理小組的人員應與觀察組癱瘓患者的家屬或照護者互留聯系電話,定期通過電話回訪和家庭探訪了解患者的康復信息,把反饋回來的患者的康復狀況以及并發癥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整理。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的觀察比較,見表1。
論文摘要: 項目教學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電子產品工藝實訓環節中,將電子產品工藝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通過“先講后學”,“在做中學”,給學生提供動手和獨立思考的機會,鼓勵學生通過實訓環節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smt小型電子產品的安裝是高等職業學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電子產品工藝實訓》課程的一個重要項目。結合《電子產品工藝》這門課程的特點,我們在電子實訓環節采用了項目教學模式,即師生雙方共同在實訓室參與項目教學,由指導老師安排一個smt小型電子產品的實訓項目,教師邊教邊訓,學生邊學邊做,并把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完成這一實訓項目,這樣便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復合能力。
一、項目教學法的宗旨
項目教學法是以行為導向為主一種教學方法,師生不再相互獨立,而是以一個團隊或一個整體的形式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在項目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由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或主持人,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項目教學法不注重教法,而是注重學法,體現了以學為本、因學施教的教學準則;它不僅讓學生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交往,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增強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鍛煉能力,最后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它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邊做邊學,把看到的、聽到的結合起來,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強調在團隊學習中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習過程的體驗。
二、項目教學法的實施
1.實施環節
項目教學法實踐環節大體分為5個階段:
(1)教學分析和確定項目任務。
(2)制定計劃。
(3)實施方案。
(4)檢查評估。
(5)歸檔 總結 。
對教學進行分析,確定合適的教學項目,是項目教學能正常開展的前提。在smt小型電子產品的安裝實訓項目教學中,我們根據項目教學的特點和smt小型電子產品的安裝專項能力的培養目標,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確定了一個完整的smt小型電子產品的安裝項目,從而培養了學生各實訓環節的專項能力。
2.教學過程
(1)向學生布置項目任務。指導老師把組裝smt小型收音機的任務和要求向學生作詳細說明,使學生有明確的目標,知道實訓項目的內容是為了什么,實訓項目工作的最后結果應達到怎樣的要求,實訓項目工作完成后必須達到什么標準。
(2)作出項目實訓計劃。每個學生根據實訓項目安排具體的項目實施計劃,做出一份切實可行的實訓項目計劃。計劃的主要內容包含:任務、目的、終期結果、評定標準、安全注意事項等。
(3)制定項目實施計劃,教師對學生的實施計劃進行點評,不斷調整自己的項目實施計劃。
(4)按計劃實施,指導老師巡回指導。在學生實施實訓項目期間教師除了做好巡回檢查指導外,還要對整個項目實施過程進行檢查和監控。
(5)自我評價、回顧及 總結 。實訓完成后,學生根據評定標準對自己的項目實施環節進行綜合評價,對照項目實訓過程進行回顧、總結。
(6)指導教師對全班的項目實訓情況進行全面的總結。
3.教學效果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明顯的提高,較好地掌握了 電子 產品工藝實訓的專業技能。通過項目教學在電子工藝實訓環節中的應用,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大部分學生掌握了smt元器件的識別和檢測方法,較好地掌握了smt印制板再流焊的工藝流程和手工進行補焊維修技巧,并能進行正確安裝小型smt電子產品。在協作學習和項目實訓環節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增強了統籌安排和協調計劃的能力;在項目實施的整個環節中,學生增強了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與此同時學生還增強了解決問題和自我總結的能力,加強了時間管理、過程控制、質量檢查、安全生產的意識,提高了團隊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教學體會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主體主要體現在:學生根據實訓項目內容自行制定實訓項目實施計劃,按實施計劃開展項目,對項目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對過程進行回顧、反思和總結。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根據教學要求設計項目和組織項目的實施、進行項目指導、確定相應的項目考核和評價標準,在實訓項目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項目教學在電子工藝實訓環節中,對創造良好的團隊協作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對實訓項目進行過程的指導,對過程進行檢查,及時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并對項目實施環節進行監控和管理,從而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進展。
總之,項目教學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 藝術 式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轉變傳統觀念,著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一個個項目的完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讓項目教學法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漸成熟 發展 ,發揮它在實訓教學上的積極作用。
參考 文獻 :
關鍵詞:燃氣-蒸汽聯合循環 余熱爐 TITAN130 熱效率 雙壓補燃型
一、鍋爐介紹
本鍋爐為雙壓、雙鍋筒補燃型自然循環燃汽輪機余熱鍋爐,主要由進口煙道、煙氣擋板們、中間煙道、煙道式補燃裝置、過渡煙道、鍋爐本體、出口煙道、主煙囪、煙道膨脹節、鋼架及護板、平臺扶梯等部件組成。鍋爐本體受熱面采用標準單位模塊式結構,由垂直布置的錯列開齒螺旋鰭片管和上下集箱組成,以獲得最佳的傳熱效果和最低的煙氣壓降。
二、影響余熱爐的因素
1.燃氣輪機的影響
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系統中,燃氣輪機是整個系統的熱量來源,燃機的各項參數變化直接影響余熱爐的各項參數。由于余熱爐受燃機排氣溫度和煙氣量直接影響,因此機組所帶負荷發生變化時,余熱爐的各項參數會受到影響發生變化。當燃汽輪機所帶負荷越高時,燃機排煙溫度和煙氣流量也越大,當負荷達到滿負荷是鍋爐煙氣溫度和流量也趨近于最大。因此,為保障余熱爐的最大效率最好使燃機滿負荷運行。
2.余熱爐自身的影響
除了燃機的影響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來自于余熱爐自身的一些情況。
2.1補燃系統帶來的影響
由于余熱爐投入補燃系統運行使得單耗遠遠增加,嚴重影響了系統效率,因此公司根據自身情況對余熱爐系統和汽輪機系統參數進行了改善。可以再不用投入補燃的情況也滿足運行要求。
2.2鍋爐水溫、水質的影響
未處理過的水中含有雜質和結垢物質。如果水質不處理或者處理不好容易使鍋爐結垢,而水垢的導熱系數很低,所以一旦受熱面結垢,由于熱阻增大,鍋爐出力降低。經測定鍋爐受熱面上結1mm的水垢,燃燒損失率達到2%-3%,因此結垢越厚損失越大。實際上過路由于是處理不好或者未進行水處理的,會使受熱面垢層厚度大于2mm或者更大,有的甚至達到10mm。這樣不但降低了熱效率,而且是鍋爐管壁溫度升高,需用應力下降,容易導致鍋爐爆炸,影響安全經濟運行。實踐證明,鍋爐給水溫度每提高6℃,就能節省1%的燃料。
2.3熱量散失的影響
由于鍋爐爐墻、汽水熱力管道系統的溫度總是比鍋爐內的空氣溫度高,所以部分熱量會以輻射和對流的方式向周圍空氣散失掉。再加上鍋爐輸送到汽輪機的過程中管線較長且暴露在外面,由于我公司所在地區早晚溫差大,冬季氣溫很低,導致蒸汽在輸送工程中大量損失。
2.4排煙溫度的影響
燃用含硫量很低的輕油或幾乎不含硫的天然氣時,因燃料成本相對較高$需要進一步降低排煙溫度,力求盡可能地利用燃氣余熱,提高余熱鍋爐效率。
三、提高余熱爐的熱效率
1.提高給水質量
通過加裝一臺10噸反滲透裝置和兩臺30噸反滲透水處理裝置,主要由精密過濾器、多級高壓泵、高低壓保護系統、反滲透膜組件、不銹鋼管路閥門及PLC電控系統組成。具有在線監測純水電導率的功能,此外還配備了就地清洗系統(CIP)。該系統是以軟化水為水源制備純水的設備.軟化水經過供給泵送至精密過濾器過濾,除去5μm以上機械雜質,再經高壓泵推動下進入反滲透膜元件實現純水和濃水的分離,純水送至使用點,濃水一部分反饋,另一部分直接排放。反滲透裝置的產水量≥30噸/小時(水200C),脫鹽率≥97%,回收率≥70%。
2.提高給水溫度提高凝結水回收率,防止凝結水損失是鍋爐節能的重要環節。凝結水的回收不但減少鍋爐軟化補水量,減輕水處理系統的負擔,而且由于凝結水溫度比正常會問高出很多,從而提高鍋爐給水溫度。另外,雙壓鍋筒的存在給加熱給水溫度帶來方便。低壓鍋筒的飽和蒸汽溫度132.80C,將其飽和蒸汽引進除氧器來給水加溫和除氧,最終達到104℃的額定給水溫度。
3.裝加保溫層
由于本地區海拔高,相對溫度較低,晝夜溫差大影響蒸汽產出和輸送過程中不必要的熱量損失。因此,可以給余熱爐墻體、鍋爐本體和蒸汽輸送管線、閥門等加裝石棉網、硅酸鋁材料等保溫材料來減少熱量的輻射和對流作用,從而減少散熱損失。
4.降低排煙溫度在設計余熱鍋爐時可采用雙壓或三壓蒸汽系統, 即在余熱鍋爐中除了
產生高壓過熱蒸汽外,還產生中壓或低壓過熱蒸汽,補入汽輪機的中、低壓缸中做功。由于增加了產生低壓蒸汽的系統,回收了更多的熱量,同時也把煙囪排煙溫度降至更低,雙壓余熱鍋爐的排煙溫度可降低到110 ~130℃。
四、總結
熱效率是衡量過路能量利用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性技術指標。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系統中,余熱爐的效率和燃機運行情況和鍋爐本身設計施工等都分不開的,但是還可以通過防止結垢,提高給水溫度和防止熱損失等方法來改善余熱爐的熱效率。參考文獻[1]徐惠峰 李春平
關鍵詞:腦卒中 下肢 減重步行訓練 針刺
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醫學難題。我國腦卒中后的患者中有近75%遺留偏癱后遺癥[1]。減重步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減掉患者部分體重,使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能夠處于直立狀態,治療師可以使患者進行步行周期所有動作的練習。患者可以進行早期步行訓練,早期步行訓練對患側下肢的運動功能提高有較好的療效。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減重步行訓練聯合針刺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腦卒中后患側下肢的運動功能,并且臨床療效優于減重步行訓練組,針刺可以進一步提高減重步行訓練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所選病例均為黑龍江省農墾總醫院康復科患者,共計6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康復治療加減重步行訓練組(對照組)和常規康復治療加減重步行訓練加針刺組(治療組)。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3歲~65歲;病程20d~30d;缺血性腦卒中22例,出血性腦卒中8例。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54~63歲;病程22~29d;缺血性腦卒中23例,出血性腦卒中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經顱腦 CT 或MRI檢查確診;均為第一次發病,且為單側病灶。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無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病程在一個月內的首次發病患者;患 側 下 肢 肌 力 達 2 級 或2級 以 上,下 肢Brunnstrom分期Ⅱ期以上;年齡不超過65歲;患者同意接受減重步行訓練及針刺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非首次發病有肢體、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患骨關節疾病者;患嚴重肝、腎等全身系統疾病者;經藥物治療后血壓仍高于170/100mmHg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常規康復治療。常規康復治療:偏癱肢體的運動療法、作業療法,按摩,康復護理。上述治療1次/日,40min/次,每周6次,連續4周。對照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減重步行訓練。治療時間為4周,最初幾次訓練為適應性訓練,確定最適減重量,最適的運動平板速度,最適的強度,最適間歇。訓練過程中心率超過年齡標準化最高心率的75%,血壓超過180/110mmHg或出現胸前不適,頭暈等癥狀時應及時停止訓練[3],治療師訓練中指導患者矯正步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選穴為頭針:四神聰穴、印堂穴、運動區;上肢:肩前穴、阿是穴、肩貞穴、尺澤穴、手三里穴、外關穴、八邪穴、合谷穴;下肢:伏兔、血海、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解溪、太沖。每日治療1次,每周6次,共治療4周。
1.6 評定方法 入組前后各進行一次評估,由專人完成,評估者對患者的組別和訓練情況均不知情,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進行訓練前后評定。
1.7 統計方法 兩組數據均以均數士標準差 ( x士s)表示,采用t檢驗,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P
2 結果
經過四周治療后兩組下肢Fugl-Meyer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
3 討論
目前認為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原理是腦卒中后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機制。神經系統損傷后具有自身修復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軸突側支生芽與突觸更新、潛在神經通路的應用和失神經過敏等,是中樞性損傷后恢復的形態學和生理學基礎。康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下肢的運動功能。減重步行訓練技術能夠針對下肢功能障礙,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減重步行訓練可使還不能獨立步行的患者早期進行步行訓練。步行訓練能夠刺激患者的脊髓步行發生器和大腦的步行中樞,能夠激活大腦半球感覺和運動區。通過規范合理的減重步行訓練,誘發皮膚、關節部位深淺感受器的大量信息的傳人和大腦中樞的大量運動沖動信息的傳出,促進大腦皮質功能重組,從而促進大腦對運動的控制能力。國內一些研究報道減重步行訓練康復治療后,患者獨立步行能力明顯提高,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減重步行訓練的作用國內一些報道已證實。
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屬于中醫的“痿證”。陰津虧損,不能濡養筋脈;陽氣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輸布,筋脈失養是痿癥的主要病機,中醫辨證為陰陽兩虛,治宜平補陰陽氣血。患側下肢取穴伏兔、足三里、解溪屬足陽明經穴,陽明經乃多氣多血之經,氣血旺則經脈暢,故取陽明經穴施以補法振奮氣血;三陰交系足三陰經之交會穴,補三陰益腦髓,調氣血安神志,與血海、陰陵泉合用并治下肢痿證;太沖是足厥陰肝經之原穴,肝主藏血,補之能柔肝養血。國內研究證實下肢運動障礙由于下肢前肌群和外側肌群肌力不足所致[5],伏兔、血海深部為股四頭肌,足三里深層為脛骨前肌,解溪與太沖均在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刺激這幾個穴位可促進股四頭肌、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與趾長伸肌的肌張力的增高,在患病早期可以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在減重步行訓練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Fugl-Meyer量表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楊期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8.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 ] Bruce H, Dobkin M D.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J].The 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5,16(352):1677-1684 .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疾病,具有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高的特點。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之盡快回歸家庭,重返社會,越來越為重要。為此,針對腦卒中病人的特點采用分期功能訓練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收到良好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65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或MRI證實為初發腦卒中。隨機分兩組,即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齡48.2±16.2歲;其中腦出血9例,腦梗死23例;左側偏癱18例,右側偏癱14例。對照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50.1±14.2歲;其中腦出血10例,腦梗死23例;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1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及嚴重程度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康復組于發病1~7天生命體征平穩后進行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功能障礙程度,依照腦卒中弛緩期、痙攣期、恢復期的不同特點進行功能康復:⑴初期或弛緩期:在這一時期主要是利用聯合反應或共同運動達到治療的目的。注意誘發和易化患者的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并讓患者逐漸學會控制共同運動;⑵床上良肢位的擺放:①仰臥位:患側肩胛和上肢下墊一長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長浴巾卷起墊在大腿外側,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墊毛巾卷,保持伸展微屈。②健側臥位:患側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輕度屈曲位,放于長枕上。③患側臥位:患側上肢外展、伸展位,患側下肢輕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側下肢向前跨過患側放于長枕上,健側上肢放松,放在軀干上。⑶正常關節活動度的維持:應每天對患側肢體進行各關節全范圍的被動活動。肩關節內收、外展、屈、伸、上舉,肘關節和腕關節屈、伸,掌指關節屈、伸、對指,下肢髖關節內收、外展、屈、伸,膝關節和踝、趾關節屈、伸等動作,每個動作重復10余次,1~2次/日,30分/次,活動關節時要用力適度,以防脫位或扭傷。⑷定時變換:一般日間健側臥位及仰臥位每2小時翻身1次;患側臥位每1小時翻身1次,俯臥位每30分鐘或更短時間翻身1次。夜間翻身時間可相對延長。翻身時應輕柔,禁止牽拉患肢,尤其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注意保護頭部,以防再次出血。定時翻身拍背,預防并發癥。⑸癱瘓肢體按摩:按摩應由遠心端向近心端進行,原則為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2次/日,每次20分鐘。①當患者能在床上自己翻身和作半橋動作后逐漸訓練從臥位轉為坐位。坐起后可行坐位Ⅰ~Ⅲ級平衡訓練。②中期或痙攣期:這一時期應加大正常的感覺輸入,抑制聯合反應、共同運動等異常運動模式,促進正常的姿勢反射和運動模式的建立和發展。避免加重痙攣,降低肌痙攣的程度。首先采取抗痙攣,如俯臥位,膝手爬行位、坐位、雙上肢向后支撐位,此外可用被動活動手法降低肌張力,該期以坐位、立位Ⅱ~Ⅲ級平衡訓練為主,達到站立位Ⅲ級平衡后,可進行步行訓練,開始借助于室內雙杠或室內樓梯到獨立行走,同時可進行一些作業療法,如推球、插積木等。③恢復期:這一時期應逐步修正錯誤的運動模式,鞏固正確的運動模式,強化選擇性分離運動,改善精細活動能力和協調活動能力。繼續逐步進行自主運動、分離運動和協調運動訓練。可通過器械活動如功率自行車或借助訓練球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的功能活動。同時用患肢做各種日常活動如吃飯、穿衣、做家務,以提高患肢實際操作能力,使患者早日康復。
康復評定及治療處理方法:采取Barthel指數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簡式Fugl-Meyer評定法測患者運動功能情況[1]。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時按上述兩個指標各評價1次。
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
結 果
康復組與對照組入院及出院時的Barthel指數與Fugl-Meyer積分比較:康復組與對照組入院時的Barthel指數和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出院時,對照組兩項指標有改善,但與康復組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1。
討 論
腦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轉的中樞運動神經損傷以及病灶和其水腫帶來某些運動神經元的不完全損傷,其功能不可能只依靠單純藥物治療自然獲得[2]。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是固定不變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損傷后具有在結構上或功能上重新組織的能力。早期進行康復訓練能夠達到功能區的轉移和(或)重組,從而恢復受損肢體功能。積極創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可以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3]。這是康復訓練后運動功能恢復的理論基礎。
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康復結果常常有決定性的影響。只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即可進行康復治療,而且越早越好。人腦之所以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不是由于再生,而是由于動態的功能重新組織或適應的結果[4]。而構成腦可塑性的眾多因素在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作用。方法得當的功能訓練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尤其采用分期的方式,通過系統的、有選擇的、有針對性的方法,抑制和控制低級中樞的調控作用,降低異常肌張力引起的肌痙攣,打破異常的運動模式,建立正常運動模式,改善肌群間的相互平衡協調功能,逐級出現分離的、精細的和可以控制的肢體功能活動[5]。從良肢位的設計到步行鍛煉,其目的在于預防并發癥和廢用綜合征的發生;增強殘余的肌力;以便達到生活的自理。表1結果表示,康復組患者的功能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提示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分期功能訓練能更有效地恢復神經功能障礙,減少患者痛苦,促進其生活和運動功能的早期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繆洪石,朱鏞連,吳弦光,等.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8.
2 南登昆,繆鴻石.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21-210.
3 李慧超.早期一對一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塞患者功能恢復的護理效應[J].現代康復,2000,4(6):838.
4 燕鐵斌,竇祖林.實用癱瘓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97.
5 隋玉華,毛春玲.功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9,26(5):517.
【關鍵詞】 減重支持系統訓練;缺血性腦卒中;偏癱
作者單位:529000 中山大學附屬江門醫院神經康復科 缺血性卒中作為致殘率極高的一種疾病,尤其是偏癱后步行功能的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回歸家庭及社會的目標,減重支持系統訓練應用于偏癱患者步行功能恢復目前國內已有較多報道,本研究在此基礎上主要觀察使用減重支持系統訓練不同時間后觀察偏癱患者步行功能、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 年6月至2011 年6 月在我院神經康復科住院缺血性腦卒中患者65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對照組34例,其中治療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齡(628±73)歲;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齡(614±85)歲。兩組年齡、性別、治療前FCA分、平均步速及步長、FMA、MBI統計學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
12 入選標準 ①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 證實。②病程在3個月內的穩定性缺血性卒中。③年齡在75 歲以下。④偏癱肢體Brunstrom分級≥Ⅱ級。⑤意識清晰,無明顯失語及嚴重認知功能障礙及情感功能障礙,能夠按要求完成動作性指令; 血壓和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圍以內。⑥一人扶助下可緩慢步行不小于5 m。
13 研究方法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進行常規康復訓練,每次訓練前進行測試,要求患者血壓和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圍以內,同時在步行訓練過程中需定期監測血壓和心率。治療組采用江蘇錢璟康復器材有限公司生產的GJZB02減重步態訓練器和GHDP03型活動平板的組合進行減重支持系統步行功能訓練治療。整個治療過程中需保證患者正確的步態模式及步行安全性。開始治療前,需兩名物理治療師提供手法幫助從而矯正患者的步態偏差。其中1名治療師位于患者的偏癱側,訓練患腿擺動相,在腳觸地時使足跟開始接觸地面,在擺動中期防止膝過伸,保證雙下肢支撐、擺動期時相一致及步幅對稱。另1名治療師需站在患者后面,幫助患者進行身體重心轉移、髖伸展、骨盆旋轉,并保持患者軀干的直立。在開始進行步行訓練時治療師首先將減重器移向患者,使懸吊架在患者頭部正上方,并降低懸吊架高度,將患者腰臀部用固定帶束縛,調整松緊程度,使患者自我感覺舒適為宜,治療的過程中要確保固定帶左右對稱以及兩端向上用力均勻。減重重量以不超過患者體重的30 %~40 %為宜,當患者步行功能進步后即應盡快減少減重量,直至達到全負重。活動平板的速度以患者能保持正常的步態為宜,并逐漸增加速度。患者訓練時間從開始15 min/次逐漸增加到30 min/次,1次/d,每周5次,總計8周。
14 評價方法 康復治療前和治療4周、8周后分別進行評價,由同一名康復醫師完成量表評定,評定人對訓練情況及分組不知情。評價指標: 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FAC),0 級:不能行走或需兩個或更多人的幫助;1級;需在1 人幫助減輕重量和維持下行走;2級:需在1人連續或間斷扶持下行走;3級:需在他人監督下行走;4級:能獨立在平地上行走,但上下樓、上下坡或在不平的地面行走需幫助;5級:能獨立在各處行走。②步行速度和步長:采用10 m 步行指標評測方法進行測量,分別評測2次,取平均值為最終結果。③運動功能:由簡式Fug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Meyer assessment, FMA) 評價患者下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總積分34 分)。④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改良Barther 指數(Modified Barther index, MBI)評估日常生活能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所有原始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 表示,治療前、治療后4周及治療后8周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見表1、2。
表1 兩組訓練前后FAC 評分、步行速度、步長比較(x±s)
表2 兩組訓練前后FMA、MBI比較(x±s)
3 討論
[關鍵詞] 尋常型銀屑病;窄譜中波紫外線;阿維A;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85.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6(b)-0046-04
Influence of narrow-band UVB combined with Avi A on psoriasis vulgaris T lymphocyte immune function
CHEN Guosheng SHEN Guanxin HUANG Yuqing ZHENG Miao GUO Xiongwe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nbu Overseas Chinese Hospitals of Chaoan District in Chao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aozhou 51563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arrow-band UVB combined with Avi A on psoriasis vulgaris T lymphocyte immune fun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in Anbu Overseas Chinese Hospitals of Chaoan District in Chaozhou City 80 patiens with psoriasis vulgar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narrow-band UVB, the observeration group were given narrow-band UVB combined with Avi A capsule. 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 the efficac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the PASI score andperipheral blood T lymphocyte subsets (CD3+, CD4+, CD8+, CD4+/CD8+)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8 weeks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7.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ASI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ed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PASI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D4+ levels of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CD4+ level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D8+ levels of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CD8+ level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D4+/CD8+ levels of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arrow-band UVB combined with Avi A 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on psoriasis vulgaris,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may be T lymphocytes play a role imbalance on immune function closely related .
[Key words] Psoriasis; Narrow band UVB; Avi A; T lymphocyte cell; Immune function
尋常型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特征是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好發于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1]。近年來,以T淋巴細胞為核心的免疫學說成為銀屑病研究的熱點,多數學者認為,銀屑病是一種由多種致病因子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引起的T淋巴細胞異常的免疫性疾病。T淋巴細胞可改變表皮細胞生長的穩定性,引起角朊形成細胞的過度增殖及異常分泌[2]。窄譜中波紫外線(Narrow-band,UVB)照射治療為尋常型銀屑病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發現,UVB照射皮損后引起真皮中大量T細胞凋亡、浸潤性T細胞數目下降,抑制朗格漢斯細胞的抗原呈遞和活化T細胞功能,從而提高了治療銀屑病的療效[3]。但單獨應用UVB照射隨著照射劑量的增大,其副作用也會增加[4]。近年來國內外不少文獻報道在應用UVB照射的基礎上聯合阿維A或與其他藥物聯用可以提高銀屑病的療效,但關于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阿維A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報道不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潮州市潮安區庵埠華僑醫院住院治療的8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符合《皮膚性病學》(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尋常型銀屑病”的診斷標準[5],納入標準:年齡18周歲以上,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內分泌代謝異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過敏性體質者及妊娠、哺乳期婦女、不同意按時隨訪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19~68歲,病程13 d~20年。疾病程度:進行期57例,靜止期23例。皮損形狀:斑塊狀53例、點滴狀21例、地圖狀6例。將8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皮損形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窄波紫外線照射,照射前2 h口服光敏藥物。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儀(TL01,峰值311 nm,德國Waldmann公司),波峰值365 nm。體表輻射度1.8~3.2 mW/cm2。每天照射30 min。最大劑量不超過3 J/cm2,每周3次。照射過程中男性患者穿短褲保護生殖器。觀察組聯合阿維A膠囊(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126)口服,初始劑量20 mg/d,如無明顯不良反應,1周后增至30 mg/d,待皮損大部分消退后再減至20 mg/d。療程4~8周,治愈后停止。每周檢查患者肝、功能及不良反應。
1.3 T淋巴細胞及亞群的檢測方法
晨空腹取外周靜脈血5 mL,加抗凝劑,采用雙色熒光抗體染色技術經流式細胞儀檢測CD3+、CD4+、CD8+,并計算CD4+/CD8+。采用Facscalibur型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檢測。
1.4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銀屑病皮損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PASI)評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的癥狀、體征(紅斑、浸潤、鱗屑)進行評分[6],病情嚴重程度按無、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分別記0~4分。治愈:PASI評分下降>90%;顯效:PASI評分下降60%~89%:好轉:PASI評分下降20%~59%;無效:PASI評分下降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8周后的療效以及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SI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的變化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2.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8周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PAS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8周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PAS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治療后的PAS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PASI評分比較(分,x±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
2.3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患者的CD4+水平治療后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觀察組患者的CD4+水平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升高,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D4+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患者的CD8+水平治療后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觀察組患者的CD8+水平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D8+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CD4+/CD8+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
變化情況比較(x±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 0.05;與對照組比較,#P < 0.05
2.4 用藥安全性的觀察
觀察組3例出現皮膚干燥、脫屑,6例出現唇炎,給予對癥治療,均能耐受;對照組3例出現皮膚干燥、脫屑,未影響治療。
1、碳庫
碳循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包括碳元素在各個儲庫的貯存和在不同儲庫之間的流通。就通量來說,碳循環中最重要的是CO2的循環,CH4與CO的循環是較次要的部分。所謂碳庫,是指在碳循環過程中,地球各個系統所存儲碳的部分,概括起來,地球上主要有四大碳庫,即大氣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巖石圈碳庫,如表1所示,其中,巖石圈碳庫最大,但碳在其中的周轉時間極長,約在百萬年以上,因此,在碳循環研究中可以把巖石圈碳庫近似看作靜止不動;海洋碳庫是除地質碳庫外最大的碳庫,但碳在深海中的周轉時間也較長,平均為千年尺度;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主要由植被和土壤兩個分碳庫組成,內部組成和各種反饋機制最為復雜,是與人類活動關系最為密切的碳庫。而干旱半干旱區由于面積較大,因而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2、碳源與碳匯
在碳循環研究中,人們主要關心的是碳在大氣圈、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包括植物和土壤等)3個碳庫之間進行的連續交換,即碳的流量問題或者說是碳源和碳匯的問題。所謂碳源和碳匯都是以大氣圈為參照系,以向大氣中輸入碳或從大氣中輸出碳為標準來確定,即向大氣圈釋放碳的通量、過程或系統稱之為碳源,從大氣圈中清除碳的通量、系統、過程或機制稱之為碳匯。最終決定一個體系是源還是匯的是碳的凈收支。目前,由于大氣圈與陸地生態系統之間碳的交換過程存在的未知問題最多,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最大,是全球碳循環的研究重點。其中,仍然困擾科學界的一大碳循環難題是關于“碳失匯”的問題,即CO2收支不平衡,該問自1938年Callendar首先提出,但到了今天,該問題依然懸而未決。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這個未知匯可能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帶,這一碳匯約可占到全球碳失匯的1/3,但是這一機制還不清楚。到目前為止,人們認識到的在幾年到幾十年的短時期內,可能影響陸地碳儲存的過程主要包括氣候變化,植物生長,CO2的施肥效應,氮沉降施肥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5個方面。由于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源匯的研究較少,對該區生態系統碳源匯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彌補中國在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通量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為中國在碳貿易中提供一些基礎數據支持。
二、不同環境因素對干旱半干旱區碳循環的影響
植被—大氣間的碳循環及其對環境要素變化的響應是目前全球變化研究中的熱點問題,科學家們正嘗試通過不同尺度的實驗觀測和模型模擬來研究陸地生態系統在不同時間與空間尺度上的碳收支及其對環境的響應。影響生態系統碳交換量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溫度,水分以及土壤溫濕度等。干旱半干旱區由于氣候干旱,蒸發強,降雨稀少,光照強,各種環境條件惡劣,使得該區生態系統在各種環境因素影響下較為脆弱,因此有必要對干旱半干旱區各個環境因子影響下的生態系統碳循環進行深入分析。
1、光照與輻射
光照條件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生長所需的重要因素,生物的各項生命活動與生產都與光照具有密切聯系。由于光合有效輻射的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明顯的晝夜規律。通常植物光和能力隨著光照增強而增加,但當光強達到飽和點后,光合強度就會受溫度,水分等其他環境因子的控制。Chaves等[28]對干旱荒漠區的植物進行了研究,發碳庫大氣圈陸地生物圈巖石圈大洋C大小/Gt700~7201900~2000>7500000038400~40000表1地球各主要碳庫注:1Gt=1×1015g。現植物在水分脅迫時易發生光合作用的光抑制,而Demmig等的研究又發現,光抑制的發生,會導致光合作用消耗的光能減少,使得光合組織吸收的光能大量過剩,而過剩的光能若不能及時有效地耗散,就會損傷光合器官,從而進一步影響光合作用。許皓等研究了光合有效輻射與地下水位變化對檉柳屬荒漠灌木群落碳平衡的影響,結果表明,光合有效輻射是一個主要影響因素,與群落碳獲取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群落碳同化能力的季節變化是光合有效輻射和地下水位共同影響下光合作用物候學特征的體現。另外,在干旱區荒漠生態系統中,每個物種對光照的響應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光飽和點與光補償點,荒漠植物由于長期適應強烈光照,所以光飽和點要比一般植物高,C4植物要比C3植物高,但也有例外情況。
2、溫度
溫度的變化對生態系統生物生長發育的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是生物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在任何時間任何生態系統中都起作用,并且是對生物影響最明顯的環境要素之一。但生態系統光合作用(形成光合作用總初級生產GPP)與呼吸作用(特別是土壤呼吸Rh)對溫度的響應卻不盡相同。目前,有許多學者對土壤呼吸與溫度間相互關系進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許多方程,包括:線性方程、指數方程、Arrhenius方程、冪函數方程等。這些方程能在一定溫度區間內很好的描述土壤呼吸變化,較好的揭示CO2通量的季節變異性,但當溫度過高或偏低時,其模擬精度下降明顯。另外,徐小峰等研究了氣候變暖對主要碳循環過程和植被、土壤碳庫和凋落物碳庫的影響,并探討了氣候變暖條件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源/匯關系。李琪等對半干旱區土壤溫度對克氏針茅草原生態系統碳通量的影響進行了初步探討,結果表明土壤溫度和水分是影響克氏針茅草原生態系統碳收支的重要因子。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地表水分含量低,蒸發量大,隨溫度的升高或增溫時間的延長,土壤呼吸速率增長減緩甚至停止,對溫度變化的敏感程度降低,表現為溫度較低時,土壤呼吸主要受溫度變化控制,溫度偏高時,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水分等因素影響。這種情況說明土壤呼吸是溫度與其他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綜上可知,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相關過程(包括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等)與溫度(氣溫與水溫等)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但目前關于該區這方面的研究較少,今后急需加強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各種生理過程與溫度間響應關系的研究力度,使其更好地為研究該區生態系統碳循環服務。
3、水分條件
光照與溫度雖然都是影響生態系統植被生長的重要因素,但各個區域的光照條件與溫度的年內變化模式較穩定,年際變化也不大,而水分在年內與年際間都是變化最劇烈的環境因子,從而成為限制生態系統植被生長最普遍的因素。其中,降雨總量、降雨強度以及降雨時間變率的改變將會影響許多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過程及碳源匯功能和大小,反過來,這些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過程及碳源匯功能和大小的改變又可能對氣候系統產生強烈的反饋,加劇或者減緩氣候的變化。相對于其他陸地生態系統而言,干旱半干旱區碳循環過程對降雨變化的響應更為敏感,它所表現的弱源或者弱匯特征在降雨的擾動下容易發生方向性的逆轉,從而使得碳源匯功能表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碳循環過程對水分變化的響應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許多研究表明:偶然性的降水事件對干旱區碳循環機制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有重要控制作用。Sponseller的研究結果表明,降雨使Sonoran沙漠的土壤呼吸迅速增加30倍;劉殿君研究了極端干旱區增雨對泡泡刺群落土壤呼吸的影響,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在干旱地區降雨會使土壤呼吸急劇增加。另外,土壤水分是影響陸地生態系統CO2通量的重要環境要素,對植被的生長、根系分布、微生物活性等與土壤呼吸密切相關的生物因子起控制作用。李琪等探討了水分對半干旱區克氏針茅草原生態系統碳通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增加會提高克氏針茅草原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初級生產力及呼吸作用;還有研究表明,干旱區土壤呼吸的季節波動強度和土壤水分顯著負相關,低土壤含水量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節變化對土壤水分變化的響應與高土壤含水量群落相比更為敏感,但夏季土壤呼吸的最大值與土壤水分的極值并無固定聯系,但也有研究觀察到夏季干旱時節,土壤仍具有較高的呼吸速率,該現象說明除了土壤水分外,其他環境因素也在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4、其他環境因素
目前,除了輻射、溫度、降水等環境因子外,學者們還研究了其他一些環境因素對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進行了研究,如張新厚等研究了半干旱區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對生態系統碳儲量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儲量不同,楊樹防護林帶最高,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次之,沙質草地碳儲量最低;白雪爽等分析研究了半干旱沙區退耕還林對碳儲量和分配格局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退耕年限的增加,生物量碳儲量不斷積累,且其增加的碳庫主要分配在樹干,退耕還林初期,土壤有機碳儲量表現出下降趨勢,隨后逐漸恢復甚至高于農田土壤碳儲量;呂愛鋒等對火干擾下生態系統碳循環進行了詳細的綜述與分析;樊恒文等綜述了近年來干旱區土地退化與荒漠化對土壤碳循環的影響,評價了干旱區土壤碳的固存和在緩解溫室效應方面的潛在能力,并討論了干旱荒漠化地區對全球碳平衡的貢獻和在干旱區促進土壤碳固存的基本策略;另外,于占源等研究探討了半干旱區沙質草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關鍵過程對水肥添加的響應。
三、中國干旱半干旱區碳通量研究現狀
植被與大氣間的碳交換通量的準確和長期觀測是評價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功能的基礎和前提。通量觀測網絡是獲取生態系統與大氣間CO2和水熱通量數據的有效手段,可以為分析地圈-生物圈-大氣圈的相互作用關系,評價陸地生態系統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提供數據服務。目前,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樣地調查與清單法(inventories),模擬實驗研究法(inversemodeling),CO2通量觀測網絡(fluxnet)以及模式模擬(patternmodeling)4種,其中,渦動相關法已經成為直接測定大氣與群落CO2交換通量的最可靠方法,也是世界上CO2、水熱通量測定的標準方法,在各個地區不同生態系統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中國通量網絡的觀測對象主要涉及了森林、草原、農田、濕地等,而對中國干旱半干旱區碳通量的研究較少,使得中國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對干旱半干旱區碳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凈生產力,光合作用,植被碳儲量,土壤碳儲量、土壤呼吸作用以及生物土壤結皮的固碳能力等方面,而對干旱半干旱區碳通量的長期連續觀測較少。劉冉等對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原始鹽生荒漠地表水熱與二氧化碳通量的季節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凈輻射通量、潛熱通量和二氧化碳通量都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趨勢,而顯熱通量的季節變化不明顯;柴仲平等對干旱區綠洲冬小麥生態系統CO2源/匯關系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小麥的整個生育期,可以凈固定CO2的量為122.60t/hm2。
四、展望
通過以上綜述可以知,中國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基本處于初步階段,許多研究依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總體來講,今后中國干旱半干旱區碳循環研究應在以下幾個方向進一步加強:
(1)從不同時空尺度探討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與強度,加強碳源/匯季節變化動態和區域分異的對比定位觀測,同時加強機制研究中的多因子綜合評價,增加研究和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對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環境因子在不同群落以及植物不同生長階段影響程度與影響方向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準確評估整個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源/匯貢獻就必須對不同時空不同群落類型進行詳細野外試驗研究,以擴充中國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的數據基礎。
(2)進一步加強對影響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源/匯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過程研究。目前關于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機制尤其是許多細節研究都相對薄弱,碳循環研究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今后研究中應有所加強。包括:植物呼吸與凋落物呼吸的定量測定、土壤不同形態碳的垂直分布規律以及非生長季(冬春季)與生長季影響機制的異同等。
(3)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研究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系統碳循環。在已有的干旱半干旱區碳循環研究中,對植物、土壤的研究多局限于生態系統各個部分自身時空動態變化以及對周圍環境因素響應,且各部分研究相對獨立,而對于碳元素在大氣-陸地生態系統儲存庫間的定量遷移轉化關系涉及較少,從而缺乏整個系統的綜合研究。
【關鍵詞】森林經營管理;森林碳匯;影響;提高措施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等全球性氣候問題的突出顯現,人們將解決該問題的途徑更多的寄托在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這是因為森林生態系統對全球碳循環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工業排放過多量的含碳物質在大氣中,超過地球環境的承載能力,破壞了全球碳循環的平衡。因此,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的機理、森林經營管理對森林碳匯的影響以及如何提高森林碳匯對改善全球氣候,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1.森林碳匯的特點
樹木生長過程中會依靠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2合成自身物質,單就這個角度而言,森林是大氣CO2的匯,大面積的森林生長可以減少空氣中CO2的量,這會對溫室效應有較好的控制作用。而另一方面,樹木的呼吸作用,枯葉落地后的腐敗發酵以及森林發生火災時等也會向空氣中釋放CO2氣體,增加空氣中CO2的量,這樣就認為森林同時也是CO2的源。因此森林對碳循環的作用具有雙重性的特點,重點在于如何使森林能夠多吸收空氣中的CO2而同時能夠盡量少的向空氣中釋放CO2,從而實現碳匯功能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根據相關研究表明,森林固碳量占整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量的45%左右,具體而言就是每生長1m3的森林大約會從大氣中吸收約1830kg的CO2。總而言之,森林生態系統對大氣中CO2的濃度起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意義重大。
2.森林經營對森林碳匯的影響
2.1森林資源破壞對森林碳匯的影響
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森林資源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森林采伐,紙漿廠砍伐森林用于造紙,不僅對森林造成嚴重破壞,造紙廢水還會污染水資源,廣大山區砍伐森林做燒柴也會消耗一定量的森林資源;除了上述原因外,道路建設、放牧、開荒種地和開礦等都會對森林造成嚴重破壞。森林資源的破壞不僅造成森林對空氣中CO2的吸收能力降低,也降低森林碳儲量,同時這些被破壞的森林大多數都會被燃燒產生CO2,從而使大氣中CO2濃度升高,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效應。有的學者認為森林破壞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產CO2量的第二位的CO2排放源。因此,采取合理措施保護森林資源,增強森林碳匯功能已迫在眉睫。
2.2森林受火災和病蟲害對森林碳匯的影響
自然狀態下,森林受火災和病蟲害的影響也會使森林釋放CO2的量增加,吸收CO2的量降低,造成森林碳匯功能的降低。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因火災造成的森林損失面積約0.1億hm2,占全球森林面積的0.2%,由此造成空氣中CO2量增加約3000億kg,占全球CO2總排放量的40%。此外,病蟲災害造成的森林碳匯損失也是巨大的,病蟲害對森林碳匯造成的損失主要是由于其使樹木根、莖、葉生長狀態變差,進而導致森林固碳能力的降低,據估算每年在我國約有100萬hm2的森林遭受病蟲害的威脅。綜上可以看出加強森林保護,降低火災和病蟲害給森林造成的損失是增強森林碳匯功能的又一重要途徑。
3.提高森林碳匯的措施
3.1推進生態工程建設
擴大森林面積是增強森林碳匯功能,提高森林碳儲備能力的最佳途徑。為此就要繼續推進生態工程建設,結合我國“生態文明”戰略及地區實際情況爭取更多資金和政策支持,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增加森林覆蓋面積。同時加大對主要道路兩旁、湖泊地、農田防護林的建設的支持力度,積少成多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對原有森林進行綜合規劃,采用喬灌相結合,形成復層林,提高林地利用率,使單位面積的森林能產生更多的碳匯。具體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在荒山、沙漠地帶植樹造林,加強困難立地條件下植樹造林技術研究,擴大后備造林地面積;二是繼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林地功能,以增加對CO2的吸收;三是要大力支持各類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森林旅游,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的雙贏;四是要總覽全局,建設有一定規模的速生林以使造林工作能盡早發揮作用。總而言之,繼續推進生態工程建設,增加森林面積是提高森林碳匯的重要措施之一。
3.2加強各類森林災害的防治
森林自身獨有的特點使其面臨著很多自然災害的威脅,就火災而言,由于森林密度較大,地面沉積著厚厚的落葉、枯枝等易燃物均給火災的發生和蔓延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煙頭即可能造成數萬公頃的森林消失。另外,病蟲害也極易在森林發生、蔓延,給森林保護帶來一定困難。因此采取規范、合理的措施加強森林災害的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是要對突發災害建立應急處理方案,確保災害發生時,消防官兵、林業部門等相關部門能迅速反應,做出合理處置將危害降至最低;二是增加資金投入,建立災害預警系統,以及時的發現災害并做出處置;三是各區主管部門結合鄰區及歷年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定期綜合防治,以期做到完全控制病蟲害。
3.3科學管理森林資源
采取合理的措施管理森林資源對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提高森林碳匯價值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因為雖然通過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面積可以增加林業碳匯,但是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尤其是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更是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的困境。因此,當造林面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只能通過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管理來增加森林碳儲量,促進森林對大氣中CO2的吸收、緩解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隨著我國植樹造林、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和森林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未來我國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中的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
4.小結
目前,追求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識。按照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融合森林碳匯思想,充分考慮各種可能造成森林破壞的因素,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科學管理,嚴禁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組織力量進行生態工程建設,以探索結合碳匯管理的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新模式,使森林碳匯功能持續增強,實現森林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減少大氣中CO2濃度,恢復生態系統碳平衡,達到改善全球氣候的目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科]
【參考文獻】
[1]張志華,彭道黎.森林管理對森林碳匯的作用和影響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9):3654-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