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分離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到了近代,隨著政治專業化,特別是隨著傳統士大夫向專業知識分子轉型,政治成了專門的職業,學術也日趨職業化,學術語言成了專業語言,政治家或許能夠從中讀出一點意思,但很難完全理解。然而,近代中國從士大夫向現代知識分子的轉型之路卻并不順暢,知識分子總是和政治發生種種糾葛,以至于歷史的軌跡因此而屢屢更改。例如洪憲帝制與籌安會,歷史一再指責是楊度一班人誤導了,棄共和改帝制,而楊度則在洪憲帝制結束后坦然面對,以為“兄弟沒錯,錯的還是大總統”。
楊度對洪憲帝制倒行逆施沒有絲毫懺悔,他并不認為是自己的探討有問題,反而指責是這樣的政治強人和他身邊的宵小曲解了他們籌安會的真意。按照楊度的說法,君主立憲才是他們那一代人的真正追求,從君主專制轉向君主立憲才是當時中國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辛亥年間,中國在倉促匆忙中選擇了民主共和,經過幾年實踐,國內外有識之士無不認為這樣的民主共和有問題,如果不適度調整,就會將國家引向災難,導致毀滅。
歷史沒有辦法假設。楊度的這些假設性前提畢竟沒有實踐的機會,因而也就無法驗證。不過,楊度這些辯解中確實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學理研究與政治實踐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為洪憲帝制“臨門一腳”的美國憲法學專家古德諾也有同樣抱怨。古德諾是當時的中國政府憲法顧問,接受政府“委托課題”,研究何種政治架構更合乎中國國情,他的結論是:最適宜于中國的政治架構并不是民主共和,因為中國的經濟基礎還沒有培育出一個足以支撐這個政治架構的新生階級。然而,中國是否應該從“名義上”的民主共和政治架構向君主立治架構轉換,古德諾提出了幾條限制性條件。然而,對古德諾的限制性條件不感興趣,或者無意中選擇了漠視。而對于古德諾的研究結論,則欣喜若狂,原本不太自信的帝制復辟思想因這“臨門一腳”而堅定??矗B外國專家都這樣說了,而且這個專家既是世界一流,又來自民主共和體制的美國。
1現狀分析
目前護理學界對于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的差距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對于護理理論的實質、目的和應用,長期以來都存在著爭論。理論和實踐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是不可分割的。長期以來他們的發展都被認為是主要是由護理教育者承擔而不被臨床實踐者所關注。實際上,在文獻中只有很少的實證是有關護理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還有一些是為了應用理論而應用,例如不考慮實際情境或僅僅是為了發表文章而將理論生搬硬套地應用于實踐的情況已屢見不鮮,由于未能抓住護理的獨特性和全身心護理的理念,護理理論的發展受到了很大地制約。因此,就產生了理論和實踐的差距。
調查顯示在人類基本需要層次論、Oren自理理論、應激與適應理論、一般系統論、成長與發展理論和角色理論的學習人數上均超過80%,應用較多的理論為:基本需要層次論(86.2%),其次為Orem自理理論(58.2%)和應激與適應理論(54.5%)[2]。并且研究結果表明,僅47.2%的護士在臨床中應用過理論,并且不同職稱、不同教育背景及工作于不同性質的病房(整體病房、非整體病房)的護理人員在理論應用上并未體現出差異,提示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情況并沒有受到護理人員的職稱、教育程度及所工作病房是否為整體護理病房的影響。目前國內常用的理論多數是在國外引進的;理論的內容及難易度不同,對于臨床實踐的實用性和適應性也存在差別?;拘枰獙哟握撌呛芏嘧o理理論的發展基礎,該理論內容簡單,容易理解,在護理教育的各個層次都是必須學習的理論之一,因此護理人員對該理論較為熟悉,對該理論的應用率相對也較高。應激與適應理論、Orem自理模式的內容也是護理教育的各層次中常接觸的內容,但應激與適應理論相對人類基本需要層次論而言則要晦澀一些,Orem自理模式雖然較好理解,但由于該理論強調自理的重要性,在護理服務過程中盡可能讓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觀點與中國傳統的“為病人服務的越多認為服務越好”的護理觀念有所矛盾,因此這兩個理論應用的人數均相對與基本層次論而言要少一些。其他一些理論如成長與發展理論、角色理論、一般系統理論雖然學習過的人相對較多,但是理論的應用率卻較低的原因可能與這些理論相對而言更晦澀有關。
護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護理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護理實踐又對理論不斷進行驗證。在護理實踐中,如果護士只憑直覺、經驗、習慣和傳統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將遠遠不能滿足病人的需要。護理理論和模式為護理實踐者提供了指導方針,使護理工作者更具有自主性、獨立性、護士更能夠預測和控制自己的工作,從而提升護士的專業價值感和促進護理服務質量。
現在大部分學者都同意存在差異是不好的,雖然理論并不是實踐問題的快捷而簡單的答案,但卻為護理實踐提供了知識和更好地理解從而促進了實踐的發展。理論從理想上說是為了提高護理實踐的質量,通常這個目標是通過應用理論或理論的一部分來指導實踐從而得以完成的。很多的學者都致力于改變目前的現狀,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以縮小或消除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盡管有一些解決辦法,但這個差距仍然存在。這個差距的持續存在也說明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難以完全消除,只能縮小。研究示使護理理論和臨床實踐存在差距的因素有:對理論的認知程度、所在科室的理論應用氣氛、護理人力資源不足等。由于個體的認知活動是能夠加以控制和調整的,可以通過運用改變個體認知的方法來改變個體的行為,因此護理理論教育者應在提高理論學習者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控的同時也要不斷強化他們有關理論對于臨床護理實踐的指導意義,從正性的方面來引導和鼓勵護理人員在各自的臨床工作中應用理論。一個良好的應用理論的環境,可以促進護理人員應用理論的行為,同時又會為他人構成一個良好的環境。若缺少提倡理論應用的環境,勢必會影響個體的理論應用行為?!白o理人員不足,造成工作忙,沒時間”是未應用理論的主要原因。這一結果暴露出臨床護理人員對于理論認識的誤區,理論不是一項具體的行為,而是一種思路、一種理念,用以指導護理實踐。理論的應用可以貫穿到臨床護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給患者做技術操作時、進行健康教育時,理論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體現。不可否認,這種誤區的造成也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護理人員所學的理論均是從國外引進的,在國內使用尚缺成熟,某些理論較抽象,加之中西文化的差異,更需要護理人員有一定時間進行揣摩與應用。在護士還沒達到完全掌握相關的理論、將理論融入工作的前提下,人員的不足確實是一個客觀的影響因素。因此,要促進理論在臨床的應用,護理管理者要從人力配備的角度保證護理人員有一定的精力和學習時間學習理論,摸索和嘗試在護理實踐中應用理論。另外我認為縮小護理理論和臨床實踐的差距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如理論的目的和實踐的目的要保持一致,理論的背景和實踐的情景要保持一致,理論和實踐的變量應具有相似之處,對理論的解釋應足以被用作護理行為的基礎,必須有科研證據支持理論,要考慮到理論的使用將以一定的方式影響護理的實踐功能。在臨床工作中應將理論的精髓和思想付諸實踐,而不是生搬硬套條條框框。同時我們也應該改革現有的教育方法,使之更貼近護理的本質。
2討論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具有獨特的知識體系作為實踐的基礎和指導,臨床工作不能沒有理論指導,理論又離不開實踐,并且服務于實踐,所以我們在工作中,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克服一些不利因素,積極將理論應用于臨床工作中,提高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摘要:就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材與教學中的困惑進行了分析,認為“力的作用效果”指的是力作用的物理意義而非物理現象,力分解的依據是科學方法而非“作用效果”。提出本節教學應該以生態化的原始物理問題為驅動、進行科學方法教育最終理解物理意義。最后提出理解物理教學的邏輯、注意科學方法教育、促進物理教學的生態化三點啟示。
/
關鍵詞:力的分解;物理意義;原始物理問題;生態化;科學方法;思維方法
關鍵詞:土地利用分區;層次聚類分析;貴陽市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越發稀缺并遭到污染和破壞,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土地利用受自然規律、社會經濟規律和人類歷史規律的制約,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區域。土地利用區域特征及形成過程決定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需要進行分區??茖W合理的分區可以為土地利用的宏觀調控、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提供依據,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1.研究區概況
貴陽位于云貴高原東部,貴州省中部,是大西南腹地的內陸開放省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市轄六區、一市(縣級)、三縣,共有49個鄉、29個鎮。2011年全市土地總面積176171平方千米,農業用地率73.97%,建設用地率7.83%,森林覆蓋41.78%,人口密度546.84人/hm2,全年生產總值為1383.07萬元。
2.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文采取層次聚類中的Q型聚類,聚類方式是凝聚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先將n 個樣品各自作為一類,然后規定樣品之間的距離及類與類之間的距離,再進行逐級合并,直至所有的樣品都成一類為止[1]。
2.1 評價指標的選取
選取4個一級指標:土地利用結構比重、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分3-5個二級指標,共15 個(表1)[2]。
2.2 數據標準化
進行聚類分析之前,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在spss19.0中選擇Z分數來消除數量級上的差異。
2.3 聚類分析
借助SPSS 19.0軟件,選擇層次聚類方法(hierachicalclustering methods)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圖1。
3.結果與分析
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圖1)可知,研究區域分為四類:清鎮市、花溪區、修文縣、烏當區為一類,開陽縣和息烽縣為一類,白云區、小河區各成一類。這樣的結果可能會有些不足之處,但總體來說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和發展情況,有利于土地利用和開發。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貴陽市屬于重點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的開發地域為城市化地區,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其他的功能是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結合聚類分析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土地利用分區建議:
3.1綜合發展區
開陽縣、息烽縣的第二產業占GDP比例分別高達55.32%、58.98%,在研究的行政單元中屬于領先地位,工業發達,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給當地經濟帶來巨大收益。但兩地的建設用地比例僅有0.08%、0.05%,這說明兩地建設用地利用率低,建設用地潛力巨大。眾所周知開陽有著豐富的磷礦資源,息烽也有不錯的磷礦資源、煤礦資源及充足的電力資源,且兩地相隔較近,因此開陽縣和息烽縣可以依托豐富的磷礦資源、煤礦資源,加大利用建設用地,重點布局磷煤化工,積極打造開陽—息烽磷煤化工業。
另外,開陽縣和息烽縣的農業用地比例高達77.04%、85%,復種面積在研究區域中屬于與中等偏上水平,人均耕地面積更是高達0.185hm2、0.155hm2在研究區域中位于第一、第三位,這說明開陽和息烽的農業發展良好,可以依托其豐富的農業資源發展相關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比如開陽可憑借豐富的硒資源打造富硒農產品基地。除了工業利用和農業利用外,開陽和息烽還可憑借喀斯特風光、溫泉、紅色景區等打造喀斯特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
3.2農業、生態、旅游、文化發展區
花溪區是貴陽市的旅游勝地,生態環境優美,農業資源優質,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坐落于此,現今又有貴州財經大學、貴州醫學院等高校搬遷于此,逐漸形成規模宏大的花溪大學城。在這樣的條件下,花溪區可依托旅游、農業和文化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現代旅游業綠色農業和文化產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產業,積極推進以青巖鎮為核心的特色旅游鄉鎮建設,著力于旅游業與商業的協調發展。
清鎮市可以依托煤、電、鋁、鎂資源優勢,加快貴州循環經濟清鎮煤化工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業,形成以清鎮市區為軸心的旅游休閑用地區,擴大為旅游業服務的基礎設施用地。作為全市最主要的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清鎮市應加大生態環境用地的保護力度[5]。
修文縣應以農業為基礎產業,以工業為主導產業,重點建設扎佐高新技術生態產業經濟帶、扎佐醫藥與食品工業園,積極發展以旅游業為重點的服務業,逐步建文化生態旅游中心,發展制藥業建設貴州中藥現代化生產基地[5]。
烏當應以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為依托,建設藥業的規范基地。憑借辣椒、天麻、楊梅、花卉等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并在溫泉資源豐富的洛灣、東風一帶發展溫泉度假旅游業等服務業。
3.3城市建設核心區
小河區的地均GDP高達129.12萬元/km2,在所有研究區域中位列第一。地均GDP是指每平方千米土地創造的GDP,反映土地使用效率,是反映產值密度及經濟發達水平的指標。并且小河區人均GDP為3.1969萬元,在所有研究地區位列第一。第二、三產業占GDP比例分別為59.77%、39.13%。從以上的數據及分析可得出小河區經濟發達,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與原動力,是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因此小河區應依托現有裝備制造業物質技術基礎,向南重點發展小河—孟關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努力建設中國西部裝備制造業基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做大做強城市建設核心區帶動整個貴陽市的經濟發展[5]。
3.4城市重點拓展區
白云區的地均GDP為28.35萬元/km2,人均GDP為2.8729萬元,分別在所有研究區域中位列第二,由此可見白云區經濟發達,經濟發展潛力不可小視。因此應將其作為城市重點拓展區,大力推進城市化步伐,在產業發展的方向選擇上,重點考慮與城市建設核心區的互補性和差異性[5]。白云區應著力高新技術產業經濟帶建設,依托鋁資源優勢,加快中國鋁工業基地建設,力爭把白云區建成全省最大的工業基地。在擴大有色冶金工業發展規模的同時,必須統籌考慮環境承載力的制約。應當堅持利用與保護兼顧,建設生態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薛薇.統計分析與SPSS的應用 [M].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96-304
[2]趙榮欽,黃賢金,鐘太洋,徐慧.聚類分析在江蘇沿海地區土地利用分區中的應用 [J].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 6) : 310-314.
[3]趙永江,董建國,張莉.主體功能區規劃指標體系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6):39-42.
[關鍵詞] 網室內 大白菜花粉 傳播距離
[中圖分類號] S6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2-0164-01
大白菜是異花授粉作物,昆蟲是其主要傳粉媒介,在育種和良種繁育時,要采取各種措施來防止非目的性的花粉的混雜。目前,用于生產上的隔離措施主要為空間隔離和16目尼龍紗網隔離。由于空間隔離距離要求1000m以上,條件不能滿足時較多采用16目尼龍紗網隔離采種。但利用16目尼龍紗網隔離采種是否絕對安全呢?不安全時網室間應該隔多遠?以及網室內不同白菜品系同時采種時種株間隔多遠?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認為以下幾方面是必須要考慮的:
(1)大白菜花粉在自然狀態下,其發芽能力可維持多久?
(2)大白菜雖為蟲媒花, 但其花粉能否隨空氣飄移?
(3)隨風飄逸的花粉能否穿過16目尼龍紗網?
(4)穿過尼龍紗網的花粉是否仍具有發芽能力?
(5)具有發芽能力的花粉能飛多遠?
1 試驗材料及方法
試驗于2014年在平度市中莊中心站院網室內進行,供使材料有福山、衛固、斯特、玉青等多個品系。盛花期,在網室的頂部、內部和外部按一定距離分別設點,以外側為例,其點的設置分為迎風、順風、側風,每隔1m設1點,共設4點。在頂部外面(高2m處)設1點,在網室內設1點用涂滿甘油的載玻片,每隔25分鐘收集1次,利用1:6000的甲烯蘭染色,記錄收集的花粉數和不染色活花粉數。同時利用盛有培養基的培養皿持續10分鐘收集花粉,3小時后進行鏡檢,統計收集到的花粉數及發芽率。
2 試驗說明
本實驗涉及到的風速、濕度、氣溫等,分別用熱球式電風速計、干濕溫度計及氣溫表等測得。花粉數及發芽率利用光學顯微鏡在12.5×10倍鏡下觀察,對長7.4cm寬2.5cm的載玻片分若干小區,采用掃描的方法計算花粉數,對培養皿應該先用鏡臺測微尺量出視野面積1.15×1.15=1.32πmm2,再量出培養皿面積R=4.3cm,S=4.3×4.3πcm2,觀察20個視野,統計花粉數M,(M/20)×(4.3×4.3π×100/1.32π)所得數即為一個培養皿的花粉數。將收集到的花粉培養皿倒扣入盛有清水的瓷盤內,下面放上玻璃棒,在恒溫箱中(20-25℃)3小時后觀察,如果已發芽,可順一定方向觀察20個視野,按公式:花粉發芽百分率=(發芽花粉數目/統計花粉總數)×100% 計算發芽百分率
培養基是固體的,其配方:15%蔗糖,100PpmGA3,0.5%瓊脂,采用0.1NHC1,0.1N NaOH調節pH為5.8左右
3 試驗結果及分析
3.1 大白菜花粉在自然狀況下,植株的發芽力可維持50小時左右,發芽能力以當天上午13點以前為最高,以后逐漸下降,下午3-5點又出現一個高峰,但不及上午。第2天的平均值遠低于第一天,第3天的花粉發芽率很低。因而在套袋自交和雜交應用上,授粉最好取當天上午的花粉,時間最好在晴天上午9-11點,下午3-5點最為適宜。
3.2 大白菜花粉隨風飄移及萌發力的測定
盛花期,群體60株白菜種株,每25分鐘利用載玻片收集1次花粉觀察結果??梢钥闯觯簭木W室頂部飛出的花粉數較少,且沒有發芽能力。在迎風1m處有花粉,發芽率為16%。在3m處,花粉很少,無發芽能力。在順風1m處有花粉,發芽率為33%,側面1m處有花粉,發芽率為25%。在2m之外花粉都無發芽能力。在1m和2m處花粉都具發芽能力,有引起品種間雜交的可能。因而,目前采用16目尼龍紗網采種比較保險,在2m內有雜交的可能。在生產上,網室間間隔要2m以上才最為安全。
3.3 網室內單株白菜花粉的飄移情況
當前大白菜育種,大都把多個品系放到同一個網室內雜交采種,但能否引起品種間的混雜呢?為防止花粉污染,種株間應該保持多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單株的花粉飄移情況入手。利用培養皿歷時2天的觀察記載。結果:在離植株0.5m內飄移的花粉數較多,在一米外花粉數較少,且發芽率較低。因此,在網室內多個品系采種,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混雜。要防止混雜,株距必須保持在1m以上。
4 討論
關鍵詞:舌診;舌色分類;巴氏距離
引言
舌色是舌診中最重要的特征,在舌圖像分析過程中,顏色特征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診斷信息,這些信息揭示了人體內部器官的失調情況甚至是病理變化[1]。在過去的幾年中,舌色分析和診斷分類技術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舌色分析和分類至今為止仍沒有確定出一個統一的診斷標準,舌色分類界限模糊[2]。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基于直方圖巴氏距離的正常舌標準圖像選取的方法,并利用舌圖像的R通道分量直方圖的巴氏距離作為最小距離分類器的模式向量描述子,通過最小距離分類器對正常舌、異常舌進行分類研究。
1 方法
1.1 巴氏距離(Bhattacharyya Distance)
巴氏距離由印度統計研究所的Bhattacharyya A.[3]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提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統計學家,人們把它命名為巴氏距離。在統計學中,巴氏距離常被用于對兩個離散或連續的概率分布進行相似性度量。
巴氏系數的計算式為:
(1)
1.2 最小距離分類器
最小距離分類器通過計算每個模式類的平均向量,然后求出兩個模式類平均向量之間的垂線或垂面或超垂面,作為分類決策邊界,從而進行分類[4]。
類?棕i和?棕j類之間的最小距離分類器決策邊界 可以由式(15)得出:
(2)
1.3 基于巴氏直方圖距離與最小距離分類器的舌色分類
本節根據snake算法,計算出的舌體邊緣輪廓,把輪廓以外的區域設為黑色(R=0,G=0,B=0),從而只對分割出來的舌體進行舌色的分類。分類算法實現步驟如下:
(1)彩色圖像通道選擇:取分割后彩色舌圖像的R通道分量作為分類對象;(2)計算舌體區域總像素數n;(3)計算舌體區域各灰度級的所出現的像素個數;(4)計算歸一化直方圖:根據n和 計算出歸一化直方圖;(5)正常舌標準圖像的選?。喝∮柧殬颖局械恼I鄨D像,兩兩計算出其巴氏距離,然后選取出的最大距離,并把此時的兩幅圖像標記為O1、O2,再分別對每幅正常舌圖像與O1、O2的巴氏距離求積,選取取得最大積值的圖像作為標準圖像;(6)舌色分類:計算訓練樣本中的舌圖像與標準正常舌圖像的巴氏距離均值,作為最小分類器的模式向量描繪子,并利用最小距離分類器對舌色進行分類。
2 結果與討論
實驗采用黃苔舌、淡紫舌、紅舌三種常見的異常舌色與正常舌色進行分類。圖1(a)所示為基于巴氏距離的最小距離分類器訓練及分類結果示意圖。其中y=1的綠色圓圈為兩幅正常舌圖像與利用選取出來的標準舌圖像之間的巴氏距離,其均值由黑色圓圈標示;y=2的藍綠色星號“*”表示黃苔舌圖像與標準舌圖像之間的巴氏距離,黑色星號為其均值;y=3的紅色菱形表示淡紫舌與標準舌圖像之間的巴氏距離,黑色菱形為其均值;y=4的藍色五角星為紅舌與標準舌圖像之間的巴氏距離,黑色五角星為其均值;y=1的品紅色三角符號表示訓練樣本中所有異常舌象巴氏距離的均值;紅色垂線為利用巴氏直方圖距離作為最小距離分類器的描述子得出的分類決策邊界。
采用以上決策邊界對舌色測試樣本進行實驗的結果如圖3所示。測試樣本包括5幅正常舌色圖像、6幅黃苔舌色圖像、4幅淡紫舌圖像、2幅紅舌圖像。圖中的標記的意義與訓練過程的一致。從該實驗結果圖可以清晰地看出,基于巴氏距離的最小距離分類器可以正確地對正常舌色與異常舌色進行分類。
3 結束語
文章提出了一種正常舌標準圖像選取的方法,并采用基于巴氏直方圖距離與最小距離分類器的方法對舌色分類進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將彩色舌圖像的舌體區域提取出來,只針對舌體區域進行舌色分類;然后,計算出舌體區域的R通道分量直方圖,以用于正常舌標準圖像的獲取以及巴氏距離的計算;其后,利用5節提出的正常舌標準圖像獲取方法,取得標準舌圖像,用于計算巴氏距離;最后,計算標準正常舌圖像與異常舌圖像之間的巴氏距離,作為最小距離分類器的模式向量描述子,并通過最小距離分類器對正常舌色與異常舌色進行舌色分類。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方法較準確地實現了正常舌與異常舌的分類。
參考文獻
[1]Kirschbaum B. Atlas of Chinese tongue diagnosis [M]. Eastland Press: 2000.
[2]Wang X,Zhang B,Yang Z,Wang H,et,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ongue Images for Feature Extraction and Diagnostic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13,22(12): 5336-5347,.
一、追問:我們離“語言文字運用”有多遠
誤區一:重局部,輕整體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必須建立在對文本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而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面對文本進行盲人摸象式的臆測和誤讀。在對文章“寫了什么”尚未整體把握的情況下就急于模仿寫話,依葫蘆畫瓢,雖說“瓢”是畫了出來,但語言文字訓練的效果則可想而知了。
師:《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寫很美,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體會景色描寫的特點。
(出示句子:“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學生自由朗讀。)
師:誰來說說景色美在哪?
生: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自然比作母親。
師:作者分別是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的?
生:作者分別寫了廣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溫暖的太陽、和煦的輕風。
師:大自然這位母親還會有哪些有特點的景色呢?
生:清澈的河流。
生:巍峨的高山。
生:碧綠的草地。
生:潔白的云朵。
師:同學們能不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式試著把這些景色寫下來?
(學生寫話略)
對春景部分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不甚明了,不知道作者以“游春”為線索將“賞景”“論水”“言志”三部分有機串聯起來,卻急于模仿寫話,這樣的寫話訓練將目光局限于語文之“術”的操練上,看似熱鬧有余實則對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卻幫助甚微,也使得語文課堂再次無可避免地走向枯燥、機械、僵化的誤區。
誤區二:重內容,輕形式
審視當前的語文教學,不難發現,很多課堂的語言文字運用練習依然駐足于對文本言語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上,遵循的依然是以理解為旨歸的教學套路,卻忽視了對文本言語形式的揣摩和體悟。在處理《孔子游春》一文“論水”這一文本重點時,教學往往從“為什么說水是真君子”的角度展開,語言文字運用的著力點側重于對孔子“說了什么”的品評,卻忽略了對更為重要的人物是“怎么說”的把握。
師: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課文第八自然段,說說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孔子得出了怎樣深奧的道理?
生:孔子認為水是真君子。
師:孔子具體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談論水的?
生:孔子認為水好像有德行。
生:孔子認為水好像有情義。
生:孔子認為水好像有志向。
生:孔子認為水好像善施教化。
師:第八自然段結尾處的省略號有什么特殊的涵義?
生:省略號是說水還具有其他的品行。
師:說說水還有哪些品行。
生:水謙虛禮讓。
生:水純潔善良。
生:水好像有氣量。
師:請同學們模仿課文的句式把水的其他品行寫下來。
(學生寫話略)
葉圣陶先生“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論斷早已耳熟能詳。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時,我們該突出“例子”怎樣的功用?是以文本言語內容的理解為主要目的對文本內容的探討與把握,還是以文本言語形式的習得、遷移為旨歸的語言的學習與運用,這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價值取向。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時我們應擺脫在文本語言內容方面的過多束縛,不妨另辟蹊徑,從文本獨特的語言形式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入手展開語言文字運用練習,以凸顯“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
二、聚焦:“語言文字運用”的哲學澄明
1.直面符號的驚異
語言哲學視域下的語言不僅是思維與表達的工具,還是符號系統。“人是符號的動物”,人通過語言建構世界,經由符號,“我們將其與自己切身的生命體驗相聯系、相比較,發現并體悟到符號本身帶來的、超越作者思想體驗的意蘊與美感”。讓我們回到《孔子游春》一文的開頭:“春天到了,孔子聽說泗水正漲春潮,便帶著弟子們到泗水河邊游玩。”為什么“聽說泗水正漲春潮”便要到泗水河邊游玩?孔子為何不是一人前去而非要帶著弟子們前去?“漲春潮”與“游玩”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文本開頭看似簡單的語言卻充滿了不一般的意蘊。呵護面對文本語言產生的驚異,可以使得文本向四面八方敞開。讓我們把目光再聚焦于春景部分的描寫。“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此處的寫景指向的僅僅是景色嗎?景物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讓我們回到《論語》。在“公西華侍坐”這一章節,師生在談論自己的志向的時候曾皙這樣描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聽了曾皙的志向后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一切景語皆情語”,從孔子與曾皙的一唱一和中,我們是不是對文本開頭部分景色描寫的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體察?
2.發現語詞的入口
語言與世界的關系并非反映與被反映這種主客二分式的鏡像關系,存在主義哲學認為語言與世界的關系是“在場”與“不在場”的關系。我們要尋找的是那些能給我們帶來陌生化體驗的語詞,&ldq uo;這些語詞正是文本的召喚與吁請,它使我們通過有限的‘在場’的存在者,去抵達‘不在場’的無限的可能。”為什么面對泗水河畔桃紅柳綠、草色青青的美麗春光,孔子的心情卻很不平靜?從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靜”?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孔子又看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教學由“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靜”發軔,做一名真君子的期許在孔子的娓娓而談中直抵弟子們的心靈,孔老夫子的言說由泗水春潮的“此在”直抵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無限寬廣的“彼在”。
3.回歸“存在的家園”
通過“論水”,做一名君子的種子已深深扎根于弟子們的心田,在師生言志中孔子又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精神家園呢?還是讓我們回到文本語言本身,去體察人物的志向。子路是一個豪爽而仗義的君子,“老師的話音未落就開了腔:‘我愿意把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朋友一塊享用,就是用壞了,穿破了我也不會在意。’”顏回的志向有點特別,“我希望成為一個不為自己表功的人”,顏回的志向不就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樸素的人生境界嗎?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孔子為什么用贊許的眼光看著他們了。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孔子追求的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博愛境界。“孔子微笑著說:‘我就盼望著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時候都能夠安享幸福,朋友之間都能夠相互信任,年輕的子弟們都能夠懷有遠大的理想。’”與子路的“愿意”和顏回的“希望”等表述相比較,孔子的“盼望”之說散發出穿越時空的迷人魅力。薛法根說:“母語是我們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進文本,就是將自己的精神家園沐浴在民族文化的光輝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即是找尋精神家園的詩意之旅,在語言文字運用中我們建構起對世界的看法,建立起自身的價值坐標,最終回歸“存在的家園”。
三、重構:基于“語言文字運用”的課堂教學實施
語文教學要引領學生在語言的密林里穿梭,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生動的言語實踐中提升語用能力,生長言語智慧,回歸精神的家園。
1.直面文本,沉潛語言
建構主義認為,文本是一個有待完成的召喚結構,有待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活動中去自主建構。教學時須引導學生直面文本,在文本語言中沉潛,與作者、編者、教師、同伴展開多維對話,要重點關注文本中富有表現張力的詞句或段落,去發現文本的獨特意蘊。面對泗水河畔美麗的春景,人的心情應該是愉悅而平靜的,然而“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靜”,這一筆鋒的陡轉使得文字帶有矛盾的張力或縫隙。文本開頭部分的春景描寫到底含有怎樣獨特的意蘊?
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在泗水河畔孔子感受到了怎樣的春意?
(學生默讀課文,靜心思考)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孔子眼中的大自然像一幅優美的畫卷,到處桃紅柳綠,草色青青。
生:孔子眼中的大自然像一首動聽的歌,習習的春風像優美的琴聲在給翩翩到來的春天伴奏。
生:孔子眼中的大自然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
師:這句話充滿著生命的溫馨和光澤。普通的自然景色在孔子的眼中卻充溢著母親一般的情懷。讓我們自由讀一讀這句話,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神奇。
(學生自由誦讀,涵泳體悟)
師:面對如此美景,孔子的心情為什么很不平靜?
生:自然景色中暗含著孔子的理想。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找找課文中其他有關描寫春景的語句。
生:課文第10節這樣描寫:“老師撥動琴弦,弟子們跟著唱起歌來。歌聲融進溫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著濃濃的師生情誼。”
生:此處的春景描寫襯托出了師生心靈相通后的其樂融融。
生:課文結尾寫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
生:這里的“春意”指的不僅是自然之春的美麗風光,還寓指師生遠大的人生抱負。
師:如果說自然之春的景色讓人沉醉,孔子理想中的心靈之春更令人神往。讓我們讀讀《論語》“公西華侍坐”這一章節“言志”部分的內容,去感受孔子心靈之春的迷人魅力。
(師生用心誦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游春”是貫穿全文的主線,由春景切入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特殊的語言形式的品評去把握文本所蘊含的意蘊,在揣摩玩味中去挖掘語言文字的意味,在涵泳咀嚼中去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最終破譯春的密碼,體悟文本秘妙,感受自然之春和心靈之春的和諧交融。
2.指向語用,言意融通
歌德說:“內容人人可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個秘密。”第八自然段中的“意味深長”一詞就是解開課文教學重點“論水”部分這一文本秘密的鑰匙。我們可以把教學的落腳點聚焦于對文本語言形式的體悟上,引領學生從“孔子意味深長地說了什么”“孔子為何意味深長地說”“孔子又是怎樣意味深長地說的”幾個方面展開品評,從中體會語言文字巨大的張力,進而發現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巨大意蘊空間,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中獲得言說的智慧,達成言意的融通共生。
教學片段:
師:讀第八自然段,看看孔子的話中包含怎樣深長的意味。
生:孔子認為水是真君子。
師:孔子說話時語氣怎樣?
生:孔子是“意味深長”地說的。
師:讓我們聚焦文本的語言形式本身,看一看孔子是如何言說的。請同學們再讀 讀第八自然段。
(學生自由讀第八自然段)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生:孔子從不同的方面寫出水的特性,以此來啟發學生。
生:孔子先談水的形態,再說水的品性,孔子在啟發學生自己思考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
師:這就叫“意味深長”。孔子說的僅僅是水嗎?
生:孔子希望弟子們做一名像水一樣的真君子。
師:孔子不愧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大教育家。讓我們再次深情地讀第八自然段,去感受孔子話語的“意味深長”。
指向語用的閱讀教學不僅關注文本語言的表層意義,即“言內之意”,還要重點關注特定語境下的語言文字的特別含義,即“言外之意”,力求在生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尋求“言”和“意”的平衡,去感悟文本言語內容的精微與巧妙,體會文本言語形式的妥帖與傳神,在涵泳體察中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
3.著力實踐,生長智慧
語文教學應該為言語智慧的生長而教。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要基于實踐,著力實踐,要通過生動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言語表達能力,促進言語智慧的成長。
教學片段:
師:子路、顏回、孔子的志向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說的?
生:子路的志向是從自己和朋友的關系這個角度來說的。
生:顏回的志向是從提高自身的修養來談的。
師:誰來說說孔子的志向是從什么角度展開的?
生:孔子的志向從“年老的人、朋友、年輕的子弟們”三個角度展開。
師:孔子的志向用《論語》中的話來說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孔子的志向,也是千百年來的君子、圣賢窮其一生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讓我們用心去讀一讀這段話,去感受孔子志向的高遠。
(學生用心誦讀,切己體察)
師:子路、顏回、孔子分別是怎樣表述自己的志向的?三個人的話語中分別有一個詞可以準確地表現人物的心理,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段話,把它們找出來。
生:子路在表述自己志向的時候用的是“愿意”。
生:顏回在表述自己志向的時候用的是“希望”。
生:孔子在表述自己志向的時候用的是“盼望”。
師:比較一下師生三人的表述,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子路、顏回、孔子的語氣一個比一個強烈。
生:他們的志向也一個比一個遠大。
關鍵詞 電視傳媒;電視劇;傳媒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20-0007-02
1 電視傳媒在當今的發展現狀
有關調查表明:2007年,我國4歲以上電視觀眾總數為12.05億人,相對2002年的11.15億人增加了9 000萬人,比20年前增加了一倍多。99.89%的中國家庭擁有電視機,電視機在中國居民家庭基本普及;有線網絡和衛星天線接收進入更多家庭,觀眾戶均收看的頻道數量為32.4個,比5年前增加一倍;93.72%的觀眾閑暇選擇看電視,比5年前增加2.64%。從閱讀習慣來看中國每日看報的人不足5千萬,而每日看電視的人卻超過10個億。平均每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3個小時,這足以證明電視媒體的重要性。
即便是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電視傳媒在中國媒體中龍頭老大的地位仍未改變,發展趨勢依然良好。電視劇比文學作品更具形象化,收看時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即使理解能力不強,也能夠看懂,這是老百姓普遍喜歡看影視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物質生活已經基本充實的和平時期里,受眾對于精神的需求顯得更為強烈。此時,電視劇就毋庸置疑地成為填補人們精神空白的必需品。電視傳媒大力開發影視文化既具有可觀的經濟收益更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2 電視劇帶來的正面效應
2.1 電視劇取得良好經濟效益
電視劇拍攝地、宣傳地,都在電視劇播出之后給觀眾極大的吸引力。借影視而興的旅游業、服務業往往成為該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電視劇《闖關東》就為牡丹江引來10萬游客,拉動牡丹江的旅游業新增上億元的經濟效益。其主要拍攝地之一、有“江北第一古村”之稱的章丘市朱家峪,也整合資源,協調力量,拉長《闖關東》的文化產業鏈?,F在,“到東北走親戚,回山東看老家”,已成為山東與東北三省旅游部門的營銷新舉措,山東與東北的互動旅游熱急劇升溫。影視作品的傳播性和娛樂性完全可以讓影視產業向其他產業延伸,借助電視劇資源及信息技術,在旅游業和娛樂業中形成新的產業支點。
2.2 電視劇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2.2.1 電視劇提升社會道德、凝集民族凝聚力
“不拋棄,不放棄”,這是央視抗震救災節目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句話。三天全國哀悼日后,各電視臺節目逐步恢復正常播出,以“不拋棄,不放棄”為主題的軍旅題材電視劇《士兵突擊》成為各大電視臺的首選。其深刻的勵志主題廣受電視觀眾好評。電視劇傳遞著抗震救災的信念,傳遞著普通百姓身上那份淳樸、美好的人間親情。電視劇在提升社會道德水平上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多年前《渴望》曾一度感動萬人、轟動全國,被稱為中國電視劇發展歷史性轉折的里程碑,它創下的巔峰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不僅具有萬人空巷之勢而且那段時間社會犯罪率明顯下降,在社會上普遍形成了一種友善奉獻的風氣。
2.2.2 主旋律電視劇引發新的價值審視
《中國青年報》2007年10月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年來主旋律影視劇越來越好看,劇中的人物、故事、主題成為觀眾思考討論的熱點,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意義等嚴肅的話題又一次激蕩起人們的熱情與信念,理想與責任,并取得一系列良好社會效益,可謂優勢獨特。
3 電視劇帶來的負面效應
3.1 電視劇暴力內容的濫用淡漠觀眾的生命價值觀
電視傳媒通過對暴力和犯罪細節的詳盡描述,加之渲染、夸張和虛構,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內心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和建構。當有暴力傾向的電視劇出現的時候,觀眾很難在虛構和真實之間分辨真假。若長期觀看會使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暴力麻木,逐漸造成同情心的喪失;電視暴力也常給人一種幻覺,認為無論什么問題都可以借助暴力來解決,因而產生暴力崇拜,最終導致社會道德意識淡漠、極端個人中心主義盛行。電視暴力在價值觀方面對人們產生強烈的沖擊,如果任由發展則對社會安定產生不良影響。
3.2 都市劇、偶像劇誤導觀眾的人生價值觀
現如今,越來越類型化的都市劇、偶像劇成為暢行于影視屏幕的流行元素,尤其成為收視重點。劇中虛擬的城市環境、完美的情節設置、理想化的男女形象和生活場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美好精神世界。雖然大量作品脫離真實社會生活,并和國情相差甚遠,但仍不斷地被制作和播放。這些帶有明顯的理想化色彩的作品,在客觀上誘導并開發人們對于物質享受的欲望。觀眾對電視劇充滿幻想時也常常對人生價值觀的認識產生偏差,形成玩世不恭,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泯滅了應有的朝氣和活力。
3.3 “戲說”歷史劇顛覆觀眾的歷史價值觀
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是觀眾了解歷史的很好途徑。通過再現歷史場景和人物引發對歷史的尊重,看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密切關系,并得出啟示。然而,今天的歷史劇創作已近乎泛濫,在戲說觀念指導下,大量的歷史劇、古裝劇失去了正確的歷史觀指引,顛覆了觀眾的歷史價值觀。戲說歷史劇娛樂化傾向,消解了歷史的崇高感、深邃感、厚重感和悲壯感,導致部分觀眾民族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的淡漠。
4 加大監管力度,繁榮電視劇市場
電視劇不僅讓人們娛樂,更重要的是給予人們知識,給人以正確的價值觀。隨著我國電視網的飛速發展,可以收看的電視頻道越來越多,播出時間越來越長,節目內容豐富多樣,但其中魚龍混雜。電視傳媒擔當社會責任,因而必須實現多方監管,用一種積極的姿態引導文化發展,消除負面影響。
4.1 加強媒體監管,凈化電視市場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其他的電視作品對受眾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由于電視的“親和性”,它被人們稱為“侵入性”的媒體,人們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和自我克制才會“選擇”不去看電視。作為媒體的管理主體,政府更加有義務加強對媒體的管理和監督,進一步嚴格對電視作品的審查、引進等程序,凈化電視文化市場,使其健康發展。
4.2 確立節目分級制度,采取相關技術措施
針對觀眾受到的電視傳播的消極影響,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相應的制度對電視制作和傳播進行規范。很多國家和地區己經開始實施電視分級制。電視分級可以使電視創作者把創作空間發揮到最佳,觀眾對電視的選擇更清晰更自主,最大效益的發揮電視作品的優勢,將負面效果降到最低。目前,電視節目分級在我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相信不久的將來,電視劇將會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5 電視劇今后的發展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8.0021引言
“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是在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眾多領域中發展起來的研究個體之間關系結構的分析方法,是對社會關系進行量化分析的一門藝術和技術。SNA主要用于描述和測量個體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關系中所包含的資源、信息等,并根據這些關系建立模型,進而研究關系與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劉軍, 2004)。SNA從“關系”角度來揭示社會情境與嵌套于其中的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的互動影響,即個體可以能動地構造他們的關系網絡(選擇效應,selection effect),同時這些關系又反過來影響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影響效應,influence effect)。因此,個體既形塑社會網絡,也被社會網絡形塑(劉軍, 2006; 馬紹奇, 2012; 馬紹奇, 焦璨, 張敏強, 2011 )。在SNA中,反映個體之間關系的數據稱為關系數據(relational data),通常的數據類型是0、1二分變量數據,即1表示兩個行動者之間存在關系,0表示不存在關系(馬紹奇, 2012)。
SNA從嵌入社會情境的個體之間的關系出發,分析群體結構及其與心理行為的相互作用,更能反映人際交往的社會性特點。如,運用SNA方法系統研究中學生班級的學習關系、友誼關系、咨詢關系、信息交流關系等,運用SNA方法研究中學生的支持網絡對中學生學業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響。這不僅有利于從社會關系的視角理解學生人際關系的形成、特征和影響因素,還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唐文清等, 2014)。但是,由于SNA的應用涉及到更多的人事物,數據的缺失是必然現象。研究者在SNA中常常會遇到數據應答率在65%至90%的情況(Albrecht, 1984; Dean & Brass, 1985; Moch, 1980; Monge, Edwards, & Kirste, 1983; Roberts & O′Reilly, 1978, 1979)。此外,由于數據結構的依賴性,如果網絡中的行動者或者關系存在缺失,就難以全面地描述缺失行動者及其鄰近行動者的網絡環境(Robins, Pattison, & Woolcock, 2004)。已有研究發現,缺失數據不僅對網絡結構描述產生消極影響,還會低估關系強弱和聚類系數,并使得中心性和度數的測量出現不穩定的情況(Burt, 1987; Borgatti & Molina, 2003; Costenbader & Valente, 2003; Kossinet, 2006; Huisman, 2009)。這說明,網絡結構描述和網絡數據分析的結果會因為缺失數據而產生偏差。
心理技術與應用4卷
8期黃菲菲張敏強: 社會網絡分析中缺失數據的處理方法
要使SNA方法得到更好的應用及認可,既要介紹理論及應用方法,同時還要解決方法使用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在數據收集和研究結論的推廣方面,如何在實際的應用分析中,完善相關的統計模型和參數估計方法的發展,如何提高數據收集的信效度,如何處理缺失值等問題(馬紹奇, 焦璨, 張敏強, 2011; 焦璨, 吳換杰, 黃?h娜, 黃菲菲, 張敏強, 2014)。由于社會網絡數據的相互依賴性,對缺失數據的處理不能采用常規的缺失處理方法。本文就SNA中缺失數據的原因及缺失機制,比較分析了常用的四種缺失數據處理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并就SNA中如何處理缺失數據提出建議。
2缺失數據的原因
21邊界規范問題
邊界規范問題指的是在網絡研究中指定行動者或者關系之間包含的規則(Laumann, Marsden, & Prensky, 1983)。例如,學者在研究青少年的冒險行為過程中,想了解他們在學校里的人際關系情況。圖1中的A、B、C、D是四位青少年在學校里的人際關系網絡,E、F、G三位青少年雖然和A、B、C、D四位青少年的交往密切,但是學校外的人際關系與研究目的無關,因此,E、F、G三者和研究中的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就容易被忽視(Valente, Fujimoto, Unger, Soto, & Meeker, 2013)??傮w而言,邊界規范是由研究者自行決定的。在實際包含網絡的例子中,組織成員或者由位置界定的正式定義大部分取決于一個正式組織團隊中成員占據的排列位置,例如一個學校最受歡迎的前10名老師或者一個班級成績最好的前五名同學(Kossinets, 2006)。
社會網絡是由行動者及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組成的,因此研究者在規范網絡邊界時,除了需要考慮通過一組行動者來界定網絡邊界外,還要決定哪些關系應該納入研究范圍里。對于如何有效地規范網絡邊界,學者們提出了一個準則,即根據可測量行動者的交互作用確定。因此,研究中的網絡邊界被定義為該邊界記錄了在特定情境中行動者間的交互作用(Laumann, Marsden, & Prensky, 1983)。但是,無論是情景還是交互作用的設置,研究者首先需要根據研究目的給出操作性定義,然后再確定在這個情境中包含哪些存在交互作用的行動者。隨著電子科技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這個準則不再僅限于小網絡,因為大規模的社會網絡交互作用數據可以通過郵件傳遞或者虛擬社區的記錄得到(Newman, 2002; Ebel, Mielsch, & Bornholdt, 2002; Guimera, Danon, DiazGuilera, Giralt, & Arenas, 2003; Holme, Edling, & Lijeros, 2004)。
22固定選擇的研究設計
固定選擇的研究設計指的是網絡中行動者和關系的缺失依賴于研究設計中提名選擇的限定(Holland & Leinhard, 1973),即網絡數據的偏差是由于研究設計造成的。假設圖2中的行動者A屬于Z團體,在這個團體中,他和其他5個行動者有關系,現研究者要求行動者A提名y個和他關系最好的行動者。如果y≤5,則行動者A和其他5個行動者之間的所有關系都包含在數據集中;如果y>5,則行動者會失去5-y個關系。例如,學者想研究班級的學業咨詢網絡對學生學業拖延的影響,要求學生提名2個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疑問時會請教的同學。如果學生平時向同學請教問題的人數普遍都是3個,那么學者得到的學業咨詢網絡數據是有偏差的。因為在該網絡中,大部分行動者(學生)都失去了1個關系。
在固定選擇的研究設計中,會出現互惠提名(有關系的雙方相互提名),非互惠提名(有關系的雙方只有一方提名)和無提名(有關系的雙方均不提名)三種情況。從本質上而言,非互惠提名和其他兩種提名的情況不一樣(例如:好朋友和普通朋友的區別),因此,研究者需要考慮是否將其納入到研究范圍內。固定選擇的研究設計還容易使數據呈現非隨機缺失的模式,如受歡迎的個體更有可能被其他行動者提名(Feld, 1991)。但是,在不同結構的網絡中,這種影響會不一致(Newman, 2002; Vázquez & Moreno, 2003)。例如,在非相稱混合性(即受歡迎的行動者傾向于和不受歡迎的行動者相聯系)的網絡中,互惠提名將會導致更多關系缺失的情況出現。
23網絡調查中的無應答
網絡調查中的無應答包括應答者完全缺失和特定項目的數據缺失(Stork & Richands, 1992; Rumsey, 1993)。應答者完全缺失指的是行動者沒有參與到調查研究中,因此行動者的發出關系對于分析而言是無效的(如圖3所示,N表示缺失數據)。特殊項目的數據缺失指的是行動者參與了調查研究,但是在特定項目上的數據缺失,因此只有行動者的部分關系對于分析而言是無效的(如圖4所示,N表示缺失數據)。例如,在一個關于學生情感咨詢網絡對學業成績影響的調查中,要求學生提名3個班上的好朋友。圖3中的A和D兩位學生因事由請假沒有參與此次研究,但圖3應答者完全缺失是其余的學生在提名中提及到了A和D,所以A和D的無應答屬于應答者完全缺失。如果A和D參與了調查研究(如圖4),但是在提名中他們忽略了被提及的學生,即B提名了A,A沒有提名B,則A和D的無應答屬于特殊項目的數據缺失。對于1-模網絡而言,即由一個行動者集合內部各個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構成的網絡(劉軍, 2009),無應答對網絡結構及統計指標的影響不大,但是對于存在多元交互作用情景的網絡(例如,二元網絡)而言,無應答可能會造成特定的影響(Robins, Pattison, & Woolcock, 2004)。例如,在一個隸屬網絡的調查研究中,假設研究者沒有其他途徑可以了解團隊的任何信息,只能要求行動者報告他們隸屬于哪個團隊。如果任何一個行動者出現無應答的情況,那么可能會出現這個無應答行動者所隸屬的團隊缺失的情況。Huisman(2009)通過模擬研究發現,忽視網絡調查中的無應答數據對社會網絡的描述分析會造成消極的影響。進一步比較分析行動者無應答和特殊項目無應答的結果發現,特殊項目的無應答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統計偏差。
網絡調查中的無應答易導致行動者或者關系的缺失,但是網絡環境中除無應答行動者以外的不完整觀察行動者的部分信息仍然是有用的,如可利用這個信息來估計缺失狀態的效果和分析不完整網絡(Costenbader & Valente, 2003; Robins, Pattison, & Woolcock, 2004; Gile & Handcock, 2006; Handcock & Gile, 2007)。此外,不完整觀察行動者的部分信息還可用來估計行動者和網絡的結構性能,并能給缺失數據機制提供參考。
和前兩種缺失數據原因相比,無應答是社會網絡調查中最經常出現的缺失情況。因此,有不少學者開始關注社會網絡調查中無應答的缺失問題(Daniel, 1975; Stork & Richards, 1992; Butts, 2003; Kossinets, 2006; Huisman & Steglich, 2008; nidaricˇ, Ferligoj, & Doreian, 2012)。
3缺失機制
不同的缺失數據來源,還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數據是否系統缺失。如果數據是系統缺失,那么缺失概率是否和觀察變量(性質或屬性)有關。已有研究表明,在社會網絡中處理不同來源的缺失數據時,應考慮缺失機制以提高處理方法的有效性(Huisman, 2009; nidaricˇ, Ferligoj, & Doreian, 2012)。
缺失機制指的是數據的缺失概率和研究變量之間的關系(Schafer & Graham, 2002)。Rubin在1976年根據缺失引起的偏差程度定義了三種類型的缺失數據:完全隨機缺失(Missing Complete At Random, MCAR),隨機缺失(Missing At Random, MAR)和非隨機缺失(Missing Not At Random, MNAR)。假設所有變量觀測值Y中,完整的變量記為Yobs,缺失的變量記為Ymis。如果缺失概率和Yobs及Ymis相互獨立無關,此類缺失稱為MCAR。如果缺失概率和Yobs相關,和Ymis獨立無關,則為MAR。MNAR是指缺失概率依賴于Yobs和Ymis。因為Ymis的未知性,研究者常常難以判斷缺失數據屬于哪種類型的缺失機制。葉素靜,唐文清,張敏強和曹魏聰(2014)在對追蹤研究中缺失數據處理方法及應用現狀的分析中綜述了三種類型缺失機制的粗略判斷方法。
對于社會網絡數據而言,完全隨機缺失是指缺失概率和缺失關系的數值及觀察數據(例如,行動者的屬性)無關。在這種情況下,觀察數據是原始觀察值的一個隨機樣本,因此不存在系統偏差。隨機缺失是指缺失概率和觀察數據有關,但是和缺失關系的數值無關。盡管在這種情況下缺失數據會呈現出系統模式,但是這些模式是可控的,因為它們和樣本中的觀察數據有關。非隨機缺失是指缺失概率不僅和觀察數據有關,還和缺失關系的數值有關,這種類型的缺失數據會對統計分析的偏差程度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在非隨機缺失的情況下,應答者和無應答者之間的差異是由系統誤差造成的,關于網絡結構性質的統計指標將會受到影響(Costenbader & Valente, 2003)。
4缺失數據處理方法
41完整個案法
完整個案法,即刪除部分已有的數據以保證所研究對象信息的完整性。完整個案法相當于行動者的列刪除法,它不僅移除不完整觀察行動者的列數據且一并移除該行動者的行數據,而移除行意味著在分析中移除不完整觀察行動者和完整觀察行動者之間的所有關系(Huisman & Steglich, 2008)。因此,使用完整個案法后用于分析的數據集是完整的,即每一個行動者既有接收的關系也有發出的關系。例如,圖5(a)是一個班級情感關系網絡的例子,其中有A、D、F三個無應答行動者,每一個無應答者都沒有指向外部的情感關系,在觀察網絡的矩陣表達式中就會有幾行缺失關系數據N,對數據進行完整個案法處理后,結果就會出現如圖5(b)呈現的小網絡。因此,完整個案法是在可完全觀察行動者的小網絡基礎上進行分析處理的。nidaricˇ, Ferligoj和Doreian(2012)用完整個案法等多種缺失數據處理方法對社會網絡區組模型中的無應答情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小規模網絡中,完整個案法對區組模型結構的穩定性影響最小。Robins, Pattison和Woolcock(2004)的研究結果則表明,完整個案法重新定義了網絡邊界:移除無應答行動者之后相當于生成了一個更小的網絡。
完整個案法是一種加權方法,它丟棄了不完整個案的數據,對完整個案和缺失個案賦予了同樣的權重。在分析的統計軟件包里,完整個案法通常是默認處理缺失數據的方法。它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簡便,缺點則是因為忽視不完整個案而丟失了大部分信息,很可能出現模型和數據無法擬合的情況。因此,只能在缺失概率較小的網絡中使用完整個案法。Schafer和Graham(2002)認為,當無應答者是完全隨機缺失時,完整個案法可能是有效的。然而,如果這個前提假設不成立,統計分析結果就會有偏差,因為剩余的行動者樣本可能是不具有代表性的。也有學者認為,完全個案法從系統水平而言,嚴重損害了所有分析(Stork & Richards, 1992),且可能會暗中破壞社會網絡模型的假設(Snijders, Bunt, & Steglich, 2010)。
42有效個案法
有效個案法是指忽略缺失的數據,只使用觀測到的關系變量。有效個案法是直接對不完整數據進行分析,即根據SNA需要計算的統計值選擇行動者的有效數據。例如,在一元統計分析中,在計算網絡的平均數和標準差時,可以選擇所有變量都完整觀察的個體行動者的有效數據,而在計算網絡的協方差或者相關系數時,則需要選擇所有變量都完整觀察的配對行動者的有效數據。
Littile和Rubin(1989)在探討社會科學領域關于缺失數據處理的分析方法時,比較了完整個案法和有效個案法對網絡的均值、方差、協方差及相關系數四個統計量的參數估計影響及二者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和完整個案法相比,使用有效個案法后,網絡的均值參數估計值是無偏的。但是,其余三個統計量的參數估計值的偏差較大。隨后,Little和Su(1989)進一步對兩種方法的差異進行了詳細的討論,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
有效個案法簡單易行,和完整個案法相比,它的參數估計值較為精準。但是有效個案法具有較低的統計功效,且和沒有缺失數據的網絡參數估計值相比,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研究者較少使用有效個案法對社會網絡中的缺失數據進行處理。
43重建法
重建法指的是通過互惠關系來推斷缺失連接的存在與否。重建法和插補法不一樣,重建法在分析的過程中沒有增加新的關系,它只是通過觀察到的應答者的入度關系(即行動者接收的關系)來重建網絡中無應答者的出度關系(即行動者發出的關系)。從本質上而言,即用已經報告的一個關系進行測量,且重建法僅允許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重建之后的網絡中應答者和無應答者之間的關系是對稱的。使用重建法對SNA中的缺失數據進行處理時,必須滿足兩個原則: (1)相似性,即應答行動者與無應答行動者之間的作答模式應具有相似性。因為重建法是通過應答行動者所描述的關系去構建無應答行動者的關系,所以兩個行動者之間的應答模式不能存在系統的偏差;(2)可靠性,即應答行動者所描述的和無應答行動者之間的關系要確認是有效、可靠的(Stork & Richards, 1992)。自重建法提出以來,不少學者將其作為社會網絡缺失數據常用的處理方法。Gabbay和Zuckerman(1998)在有向網絡中,通過應答行動者報告的和無應答行動者之間的關系重建了網絡中行動者之間的關系。Huisman和Steglich(2008)則用重建法研究了網絡面板數據中的無應答缺失數據情況,結果表明重建法在構建完整的網絡數據時幾乎不會出現不收斂的問題。
一般而言,針對不同類型的網絡,重建法的程序如下所示:
(1)在無向網絡中,通過觀察到的應答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部分應答者和無應答者之間的關系對網絡進行重構(Stork & Richards, 1992)。
(2)在有向網絡中,通過對立關系來推斷缺失關系。例如,對于應答行動者i和無應答行動者j,重建法假設行動者i描述的和行動者j之間的所有關系和行動者j所描述的關系是完全一致的,即研究者可以通過應答行動者i來插補對立關系的觀察值,即ximpij=xji(Huisman, 2009)。
重建法最大的優點就是允許研究者最大化地利用有效信息去構建社會網絡。有研究表明,當社會網絡中存在缺失數據時,僅有437%的關系能夠被解釋,而使用重建法后,則能夠解釋缺失數據網絡中897%的關系數據(Neal, 2008)。但是,重建法無法構建兩個無應答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如果兩個無應答行動者之間存在重要關系,研究者就無法使用重建法去正確地定義網絡的結構。因此,需要用其它的插補方法來重建整個網絡。例如,對于無應答行動者之間的所有關系,隨機插補一個和觀察密度成比例的關系,使重建網絡中缺失關系的比例等于網絡的觀察密度。
44基于指數隨機圖模型的多重插補法
指數隨機圖模型(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 ERGM)又稱為p
瘙 ?? 模型,是用來描述x分布情況的概率質量函數,其表達式為:
其中,q是網絡的實值函數,常以θTz(x)的形式出現,z是網絡的向量值函數,其取值為網絡統計值。這些統計值也被稱為結構統計值,用來描述網絡中的結構,如連接、三方關系等的數量。θ是一個維度為p×1的向量參數(θ∈Θ),ψ(θ)是一個常數,用于將函數值標準化(Koskinen, Robins, Wang, & Pattison, 2013)。
ERGM的原理是在綜合了實測網絡中的多種局部結構特征情況下來計算這些網絡出現的可能性。具體過程為,首先使用馬爾科夫鏈蒙特卡洛最大似然估計法(Markov Chain Mont Carlo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CMCMLE)模擬出一個隨機網絡,然后將這個隨機網絡的參數與實測網絡的參數進行對比,最后通過對比指標判斷是否采納結果。Robins(2009)用ERGM方法對有向社會網絡數據進行分析時指出,如果模擬的隨機網絡不能很好地代表實測網絡,那么參數將被調整并運用到下一次模擬中,且這樣的循環可能至少要進行8000次,直到模擬網絡能夠很好地代表實測網絡為止。
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指的是通過ERGM產生的多個插補值的向量代替每一個缺失數據的過程。例如,當網絡數據中存在無應答的缺失數據時,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則會將應答行動者和無應答行動者看作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節點,然后區分應答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應答者和無應答者之間的關系。最后,根據研究者的調查目的,對缺失數據進行相應的處理。如果無應答者是隨機缺失,則在網絡特定結構間同質性的前提下利用ERGM對缺失數據進行多重插補。如果無應答者是非隨機缺失,且研究重點關注應答者的網絡結構,則可以將包含無應答者相關關系的信息看作是外源變量,并使用標準的馬爾科夫圖模型進行分析(Koskinen, Robins, Wang, & Pattison, 2013)。
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最大的優點是,不僅能有效地辨別應答者和無應答者之間的差異是由系統誤差還是隨機誤差造成的,還可以在缺失數據是隨機缺失的情況下,最大化地利用觀察到的數據信息。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從本質上而言是通過網絡的局部結構去推斷整體結構。因此,即使數據有較大的缺失概率,只要網絡有足夠數量的局部網絡子結構,就能夠通過觀察到的數據進行有理的推斷。Koskinen,Robins和Pattison(2010)用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對一個合作關系社會網絡中的缺失數據進行處理,實證及模擬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基于模型的多重插補法能夠正確地解釋網絡中80%的關系數據及允許有三分之一數據缺失的情況。但是,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點是運算過程較復雜,耗時較長。
5問題與展望
缺失數據對社會網絡數據分析造成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減少的樣本量大小、行動者及關系的信息易導致模型和數據出現不擬合的情況;(2)缺失數據容易造成參數估計的偏差。例如,Kossinet(2006)和Huisman(2009)的研究發現,缺失數據會使社會網絡數據分析的結果產生偏差,因為缺失數據不僅對網絡結構描述產生消極影響,還會低估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強弱和網絡的聚類系數,容易造成中心性和度數測量不穩定的情況。因此,缺失數據是SNA廣泛應用面臨的嚴峻問題。
從表1的四種缺失處理方法的適用條件比較中可看到,缺失數據處理方法的選擇和缺失概率、缺失機制存在較大的關聯。進一步比較四種方法的優缺點可以發現,當缺失數據是完全隨機缺失時,四種方法的參數估計是無偏的。當缺失數據是非隨機缺失時,完整個案法和有效個案法雖簡單易行,但容易導致信息的大量流失及具有較低的統計功效和較大的參數估計偏差。其中,和完整個案法相比,有效個案法在參數分布估計方面的偏差要略小,因為有效個案法分析的是全體有效樣本的數據。但在其它參數估計方面,兩種方法都出現了較大的偏差(Little & Rubin, 1989)。重建法和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在非隨機缺失的情況下,可以忽略缺失機制的影響而直接在缺失概率較小(20~30%)的網絡中應用,兩種方法在參數估計方面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偏差,但是如果網絡中的缺失概率較大時,兩種方法會受到缺失機制的影響。
當數據是隨機缺失時,重建法具有較好的統計功效,對社會網絡進行描述性分析時,如計算網絡的平均度數、互惠性和傳遞性等網絡統計特征值,即使缺失概率達到50%,重建法仍然能夠表現良好(Huisman, 2009)。但重建法只能用于特定網絡的數據缺失處理,且在某些情況下會高估連接的數量。雖然,在社會網絡中的數據缺失概率不大時,重建法和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均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后者能夠利用插補值間的差異來衡量估計結果中不確定性的大量信息。和重建法一樣,當社會網絡中的缺失數據樣本量在中等范圍以下時,基于ERGM的多重插補法具有較小的參數估計偏差且不會低估標準誤,但這種方法唯一的缺點就是運算過程復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來構建插補集以便于進行結果分析,且當缺失數據樣本量大時,模擬網絡和實測網絡可能會出現不擬合的情況。
就應用現狀而言,國內目前還沒有關于SNA中缺失數據的處理方法這方面的研究,而國外的應用從2003年至今穩定增長(Butts, 2003; Robins et al., 2004; Kossinets, 2006; Gile & Handcock, 2006; Handcock & Gile, 2007; Koskinen, 2007; Smith & Moody, 2013)。
根據缺失數據處理方法的優缺點比較和應用現狀的分析,對其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提出以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