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商業運營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運營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商業運營方案

第1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關鍵詞】GSM900 UMTS900 LTE 農村

1 某運營商EGPRS網絡在農村面對的困境

隨著智能手機在農村的大規模普及和無線上網增加,某運營商農村數據流量快速增長。該運營商GSM網絡在某省的高無線利用率(利用率大于90%)小區占比達到37.7%,其中城區高無線利用率小區占城區所有小區比例為24.2%,農村為46.5%;農村高無線利用率小區比例明顯高于城區。

為了滿足農村快速增長的數據流量需求,該運營商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加GSM載頻或者提高EGPRS網絡的PDCH承載速率,建設WLAN網絡或者TD-SCDMA網絡。但受技術體制、頻點資源、站址資源、投資等因素限制,通過增加GSM載頻已無法滿足農村地區快速增長的數據業務需求。

研究表明,PDCH承載速率提升到6kbps以上對大顆粒數據業務用戶影響較大;當PDCH提高到10kbps以上時,對中顆粒用戶的影響就開始比較明顯,用戶下載或瀏覽網頁感知變差;提升到14kbps以上時,中小顆粒的用戶感知均劣化得較為明顯。目前該運營商在某省農村的PDCH承載速率已經達到10.3kbps,進一步提高PDCH承載速率會嚴重影響用戶感知。

WLAN網絡需要大量的傳輸資源且覆蓋距離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并不適合承載農村數據業務;TD-SCDMA覆蓋半徑小、缺乏性能穩定的中低價終端,也不適合承載農村數據業務。面對該運營商EGRPS網絡在農村面臨的困境,更根本的解決方案則是利用現有的GSM900頻率資源部署UMTS900系統或者LTE系統,以進一步提高頻譜效率。

2 GSM900向UMTS900或LTE演進的

頻率規劃

GSM技術向UMTS或者LTE技術演進有共址部署和共存部署兩種策略:共址部署假定UMTS基站(LTE基站)和GSM基站使用相同的物理站點;共存部署假定UMTS基站(LTE基站)和GSM基站使用不同的物理站點。

GSM基站和UMTS基站共址部署,制約GSM系統和UMTS系統之間載波間隔最小的因素是GSM的UE對UMTS基站接收的干擾。UMTS基站阻塞測試表明,當基站濾波器經過優化后,2.2MHz的載波間隔可以耐受-70dBm的GSM干擾。因此,GSM基站和UMTS基站共址部署可以使用2.2MHz的載波間隔,而共存部署所需要的載波間隔是2.4MHz[1]。

GSM基站和LTE基站共址部署,制約GSM系統和LTE系統之間載波間隔最小因素是GSM UE功率電平和LTE上行鏈路允許的干擾電平,限制因素是PUCCH RB的最大干擾電平容限。5MHz LTE基站和GSM基站共址部署需要4.8MHz的帶寬資源,而共存部署則需要5.2MHz的帶寬資源[2]。

建議該運營商共址部署以節約寶貴的頻譜資源,同時可以共用GSM900原有天饋系統以節約投資和降低建設難度。

另外,建議該運營商利用GSM900頻段部署UMTS900系統或者LTE系統,GSM900頻段相對于DCS1800頻段路徑損耗小10dB[3],覆蓋范圍更大,數據吞吐量更高,尤其是深度以及室內覆蓋性能會更好。該運營商在GSM900頻段有19MHz×2的頻率資源,部署2個頻點的UMTS系統或者10MHz的LTE系統后,仍然有48個或者46個頻點資源供GSM900使用,可以滿足該運營商GSM語音業務需求。

GSM900技術向UMTS900技術或者LTE技術演進的頻率規劃如圖1所示:

圖1 GSM900向UMTS900或者LTE演進的頻率規劃

農村地區部署UMTS900系統或者LTE系統后,GSM900系統的可用頻點會相應減少。需要通過多種技術手段來保證原有GSM用戶的業務體驗,主要技術手段有啟用半速率功能、將GSM900話務往DCS1800上轉移、采用頻率緊密復用技術等。

3 GSM900向UMTS900或LTE演進的覆

蓋分析

鏈路預算是覆蓋分析的基礎。針對數據業務,鏈路預算有兩種用途:一是已知小區邊緣速率,計算移動用戶和基站之間的最大路徑損耗,采用合適的傳播模型,估算出小區覆蓋半徑;二是已知小區覆蓋半徑,根據鏈路預算和合適的傳播模型,計算小區邊緣用戶的SNR,估算出小區邊緣速率。

GSM網絡以滿足語音業務為設計目標,因此,本文對GSM900網絡的覆蓋分析以GSM語音業務作為參考。

UMTS的基站功率假設為40W,80%的功率分配給HS-DSCH,HS-DSCH的輸出功率達到45dBm[1]。

對于LTE系統,假定包含50個RB、基站2天線發射分集、終端2天線接收分集[2]。

GSM語音、UMTS900、LTE下行鏈路預算對比如表1所示:

UMTS900和LTE允許的下行最大路徑損耗比GSM900語音業務允許的最大路徑損耗大3~4dB。因此,利用現有的站址資源,小區邊緣用戶完全可以實現下行1Mbps的寬帶業務。

現有的UMTS設備或者LTE設備普遍采用RRU上塔安裝,可以較GSM設備降低饋線損耗2dB左右,小區邊緣用戶速率可以進一步提高。

隨著用戶接近基站,用戶速率會進一步提高。現有的EGPRS網絡用戶峰值速率是236.8kbps,測試速率只有峰值速率的1/2左右,因此部署UMTS系統或者LTE系統后,能極大地改善用戶體驗,迅速縮小與競爭對手在農村地區的差距。

4 GSM900向UMTS900或LTE演進的容

量分析

各種制式通信系統的頻譜效率研究可以參考文獻[4]。由于農村地區基站站間距較大,終端接收電平和SNR較低,導致農村用戶平均速率較低,本文以低端用戶作為基準來估算UMTS系統或者LTE系統的頻譜效率。

GSM網絡的頻率方案和可用的TCH數參見筆者的研究[5]。為了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本文假定下行鏈路每PDCH可實現的速率是8kbit/s。

對于UMTS900網絡,本文假定部署的是R7版本,UMTS900系統的下行鏈路頻譜效率的典型值為0.41bit/s/Hz/cell,則1個UMTS頻點的下行吞吐量是每扇區2.05Mbit/s。

對于LTE網絡,本文假定部署的是R8版本,下行鏈路頻譜效率的典型值是1.12bit/s/Hz/cell,則5MHz帶寬的下行吞吐量是每扇區5.6Mbit/s,10MHz帶寬的下行吞吐量是每扇區11.2Mbit/s。

根據上述條件,該運營商19MHz×2的頻率資源每基站(通常為三扇區)可實現的的下行鏈路吞吐量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該運營商19MHz×2的頻率資源,部署1個UMTS900頻點,可以提供的下行數據吞吐量是原有GSM900系統的4.38倍;部署2個UMTS900頻點,可以提供的下行數據吞吐量是原有GSM900系統的7.71倍。

部署5MHz帶寬的LTE系統后,可以提供的下行數據吞吐量是原有GSM900系統的10.6倍;部署10MHz帶寬的LTE系統后,可提供的下行數據吞吐量是原有GSM900系統的20.18倍。

5 GSM900向UMTS900或LTE演進的網

絡改造分析

該運營商部署的GSM基站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密度基站或者雙密度基站;第二種是多密度基站。對于第一種基站設備,由于采用的是窄帶功放,只能放大窄帶的GSM信號,并不能放大寬帶的UMTS900或者LTE信號;對于第二種基站設備,由于基帶部分和功放分離且采用寬帶功放,該功放理論上可以放大寬帶的UMTS900或者LTE信號,部分廠家通過增加部分板卡或者通過軟件升級方式即可實現UMTS900或者LTE功能。

該運營商GSM設備向UMTS900或者LTE升級方式有兩種。對于單密度基站或者雙密度基站,需要在GSM機房內安裝一套UMTS900或者LTE設備,通過合路方式共用原有的GSM天饋。對于多密度基站,通過增加基帶板、主控板卡或者僅僅通過軟件升級方式即可實現UMTS900或者LTE功能。

由于UMTS900或者LTE使用GSM900的頻段能共用原有的GSM天饋,可以極大地節約投資成本和施工時間,并避免由于天饋施工糾紛造成的工期延誤等問題。

6 結束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UMTS900和LTE較GSM900在覆蓋及小區吞吐量方面有明顯優勢。UMTS在設備、網絡規劃和優化等方面相對成熟,在產業鏈上具有優勢;LTE的頻譜效率是UMTS頻譜效率的2.73倍,在容量方面具有優勢。

因此,建議該運營商在農村地區通過在GSM900頻段部署UMTS900系統或者LTE系統來解決農村區域的數據業務需求。該運營商最終是部署UMTS900系統還是LTE系統則由國家產業政策、產業鏈成熟度、市場策略等多個因素綜合決定。

參考文獻:

[1] Harri Holma, Antti Toskala. UMTS中的WCDMA—HSPA演進及LTE[M]. 楊大成,譯. 5版.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2] Harri Holma, Antti Toskala. LTE for UMTS: OFDMA and SC-FDMA Based Radio Access[M].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9.

[3] 吳志忠. 移動通信無線電波傳播[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2.

第2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從關注每一個基站,到關注整張網絡資源,華為在SingleRAN基礎之上今年正式提出了面向未來的網絡架構演進方案―CloudRAN。基于以云重構無線網絡的理念,CloudRAN成為華為未來5年無線領域的戰略級產品形態架構和品牌,也正在逐漸成為運營商在5G路上的新引擎。

5G的商用時間在2020年,5G引入的不僅僅是空口,而會涉及整個無線網絡架構的調整。“華為將CloudRAN推向整個產業,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運營商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當前的基站網絡資源,應對未來諸多不確定性與挑戰,為最終用戶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受益于5G所帶來的商業價值。”日前,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首席營銷官周躍峰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瞄準5G運營商網絡需求

相對于4G,5G實現在技術上的復雜性將會成倍提升。面對未來萬物互聯與數字化經濟將帶來的業務模式與商業模式的變革,網絡架構、頻譜資源等多方面挑戰擺在面前。

“5G時代,整個無線網絡除了要解決面向用戶的語音、數據等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需求,更需要應對超大規模的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要服務于不同垂直行業的業務訴求,這是運營商必須面臨的重要因素。”周躍峰表示。

從業務訴求來看,5G要服務的不僅是語音、短信、上網瀏覽等基本功能,而且還包含高清視頻、AR/VR、自動駕駛、萬物互聯等多元化新業務應用的需求。例如在智能駕駛領域要保證更安全、更高效,就需要具備5-10ms的網絡時延保證;AR/VR業務的興起對網絡帶寬和時延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高清圖像與視頻傳輸中,要與網絡下行能力一樣進一步提升上行速率;甚至要求高可靠性、高實時性的城市公共安全監控與調度業務,都要能夠承載到移動運營商的網絡上。

“這些需求是與以往3G、4G時代截然不同的,技術需求和商業需求的多樣化對全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周躍峰表示。

此外,運營商可能面臨的頻譜與制式的多樣性也是前所未有的。5G到來后,與運營商全網所包含的3G、4G可能,包括WiFi等非授權頻譜的接入技術等,這種多樣化技術共存必然帶來網絡復雜度的提升,運營商更加需要統一的網絡架構承載多樣性的接入技術。“運營商不可能像以往那樣部署網絡,而是必須從原來關注每個基站到關注整張網絡的資源和智能調度。”周躍峰表示。

基于這樣的理解,華為提出無線網絡云化架構先行的戰略,以CloudRAN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應對諸多挑戰。

首次將云技術引入無線接入網,CloudRAN解決方案構建起全新的網絡架構,讓移動網絡有可能為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應用,提供不同的QoS保障。面向4G和5G,CloudRAN構建起跨制式、跨頻段、跨層的統一RAN架構,不僅能夠支持多技術、多制式的接入,更重要的是CloudRAN解決方案具備“5G Ready”的能力。通過引入云架構的硬件和軟件體系,CloudRAN不僅能夠有效支撐現有4G網絡的持續演進和業務快速擴展,還能在5G標準化后快速導入5G新空口技術,以擁抱未來移動寬帶業務和垂直行業業務的多樣性,成為4G向5G演進的橋梁。

全球驗證鋪開

如今,云化重構網絡架構的理念已經被業界所廣泛認可,CloudRAN解決方案也開始在全球范圍被運營商所青睞。周躍峰介紹,CloudRAN解決方案在意大利、韓國、中國等地都與運營商一起開始進行測試。

特別是華為與中國移動攜手以CloudRAN解決方案來破解超密組網下的小區干擾難題,與沃達豐簽署諒解備忘錄通過運用CloudRAN解決方案實現基站間資源的協調調度,以及最近華為與西班牙電信基于CloudRAN架構的5G UCNC網絡(5G User Centric Network)等合作中,CloudRAN解決方案之初所期望的能力已經獲得了充分驗證,對于網絡連接能力、通信能力與效率的提升已經在試點中得以實現。“有了CloudRAN云化的系統之后,運營商要新業務不再像以往那樣需要對每個基站都要進行重新配置和資源安裝,現在只要通過CloudRAN系統做一個網絡端到端的切片就可以實現,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微服務模式,新業務的部署將變得非常敏捷。”周躍峰表示。

不僅如此,CloudRAN解決方案所形成的是一個自愈自組織的系統,不僅讓網絡生產力更多解放出來,來發展多種業務,更在內部的運作流程與商業模式上帶來重要轉變。萬物互聯的到來,將使得網絡不僅要對人與人的通信進行管理,更需要對物與物之間連接的管理與運營。“這就需要運營商與設備商之間共同合作來加速轉變,面向未來多種多樣的商業模式與商業機會。”周躍峰表示。

“通過這些能力,未來運營商整個網絡實現按需部署,整個網絡敏捷的運行業務,并且具備自愈自組織的能力,無疑將為運營商極大地減少TCO。”周躍峰表示,“隨著與運營商合作試點的進行,CloudRAN產品和方案也越來越成熟,CloudRAN能夠為運營商帶來價值逐漸成為共識。”周躍峰表示。

為運營商帶來價值

無論是網絡架構云化還是CloudRAN,對于這樣面向未來的基礎能力和架構性創新,華為所考慮的核心一直聚焦在未來能夠為運營商帶來價值以及如何為運營商帶來價值。

周躍峰提道,“對于這樣面向未來的架構,業界往往在一開始還不能夠徹底理解它會帶來的價值,如今所討論的虛擬化與集中化,都是手段,而不是價值。關鍵是要首先思考虛擬化與集中化實現之后到底能為運營商帶來什么價值,由此決定什么樣的實現選擇。基于當前的現狀,業界還沒有發現虛擬化帶來的明顯客戶價值。”

在這一點上,華為的方向非常明確,無論是什么技術的引入和變革,一切的核心在于未來能夠為運營商實現商業價值。

而CloudRAN很好地證明了這一理念。

面向已有網絡,CloudRAN能夠從4G網絡當前架構實現平滑演進,例如對于當前的分布式基站,隨著CloudRAN在中央機房來實現資源的集中,網絡一部分軟件功能移到云端,將盡可能讓運營商利舊原有硬件,有效保證既有投資。

面向云化變革,隨著CloudRAN的公布,標志著華為已經具備了端到端的無線網絡云化能力,華為對整個云化的架構已經有足夠的信心可以商用。

第3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企業對行業命名的不統一對行業觀察者而言是一個不小的困惑。從見諸媒體的各類報道來看,同一企業在媒體報道中混用兩個名稱的現象也不少見。那么問題來了,兩個名稱到底有沒有區別,要不要給行業一個統一的命名?

邁外迪是國內最早進入該領域的企業,當我把這個簡單的問題拋給邁外迪CMO夏華劍先生時,他用邁外迪的目標,同時也是整個行業的遠景作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Wi-Fi構建新的商業生態,商用Wi-Fi強調的是設備的物理能力,只是商業Wi-Fi生態中的一個環節。所以真正用互聯網的觀點來看,應該叫“商業Wi-Fi”。

面對同樣的問題,樹熊網絡的選擇正好相反,樹熊網絡CEO賴杰用行業的使命來解釋――區別于運營商Wi-Fi、公交Wi-Fi的商業化運營模式,樹熊網絡專注為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商業過程服務,為“商”所用,所以稱為“商用Wi-Fi”。

兩個企業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如果說邁外迪講的是行業的“術”,那么樹熊網絡道出的則是行業的“業”,兩相結合正好說明整個業態。從進入行業的時間來看,邁外迪是先行者,樹熊網絡是后進生,在兩家優秀企業的身上可以看出這個行業清晰的發展脈絡。而縱覽整個產業鏈,還有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的銳捷網絡、Aruba,提供接入認證服務的騰訊(微信),都是極具影響力的產業鏈合作伙伴,我們在簡短的篇幅中無法做到面面俱到。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其實對讀者和用戶而言,使用哪個名稱并不會給大家的理解帶來偏差,因為兩家企業所代表的行業、所從事的業態是一致的。事實上,企業倒是借這個問題順勢闡述完自己的理念,然后把問題又拋了回來。

我們自己挖了一個坑,還得自己填上。

其實,從Wi-Fi網絡的性質出發,可以分為三張大網――企業網、商用網和公共網。顧名思義,企業網是企業自建用于內部辦公的網絡;商用網是由電信運營商或Wi-Fi運營商建設,以特定的商業模式運營的網絡,商用網還可以進一步按商業模式的不同分為運營商網和商業網;公共網則是由政府主導,由電信運營商建設或者企業捐建,免費為公眾開放使用的網絡。我們認為,在“商用Wi-Fi”下細分“運營商Wi-Fi”和“商業Wi-Fi”,是一個比較恰當的業態分類,所以用“商業Wi-Fi”給行業命名更恰當一些。

前不久,艾瑞《2015年中國商業WiFi行業研究報告》(公開),報告中對Wi-Fi網絡的分類和定義作出詳盡解釋(見下表)。

商業Wi-Fi存在的意義

從上面我們看到幾個關鍵詞:Wi-Fi網絡,Wi-Fi運營商,商業模式。

商業Wi-Fi主要部署在包括機場、車站、會展、商超以及各類連鎖店商等室內公共場所,此外還有一小部分部署在交通工具上的公交Wi-Fi、高鐵Wi-Fi和空中Wi-Fi。商業Wi-Fi由商業Wi-Fi運營商為客戶提供包括硬件、軟件、服務、運營等內容的系統解決方案,并主要以云+端的形式提供服務,為消費者提供免費Wi-Fi網絡。商業Wi-Fi通過硬件收費、廣告推送、內容運營、商家增值服務等方式進行盈利。

商業Wi-Fi的出現的原因,根本上還是源自人們上網的需求。而商業Wi-Fi的偉大之處在于,它以互聯網的思維,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解決了Wi-Fi網絡的投資、建設、運維、運營等問題,其特有的商業模式還構建起一個Wi-Fi運營商、B端用戶以及C端用戶共贏的局面。在政府主導的公共Wi-Fi無法正常運營,運營商Wi-Fi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下,商業Wi-Fi為Wi-Fi網絡找到一條出路。

在艾瑞報告中提到的智慧Wi-Fi,或者我們這里所講的公共Wi-Fi,其實只占很小的比重。但是作為3G蜂窩網絡補充的運營商Wi-Fi,在3G時代確實擁有別人無法相比的先天優勢,即使在今天,運營商Wi-Fi建設依然在進行。但是,運營商Wi-Fi的發展面臨幾個問題:首先是它的商業模式和蜂窩網絡相同,面向消費者按流量或者按時長計費,也提供一系列的套餐選擇,但無法同商業Wi-Fi的免費相比;其次,運營商Wi-Fi并不是緊隨消費者的移動場景化應用而來,所以體驗較差;最后,在4G時代到來之后,運營商發力的重心放在4G網絡,而Wi-Fi這種非電信級的技術自然受到冷落。

商業Wi-Fi彌補的不只是公眾Wi-Fi的不足,而是整個移動網絡的不足。試想,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終端的流量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大量的視頻流量,運營商完全依靠4G網絡去承載并不現實,消費者對流量費用的支出也會有所顧忌,所以Wi-Fi依然是一個強需求。商業Wi-Fi在一定程度上分擔整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聯網需求,并且作為用戶上網的底層入口,自身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并將這種價值變現,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生態。

樹熊網絡

如何更好地為“商”所用?

樹熊網絡是成立不足三年的創業企業,在這個發展階段,樹熊網絡更專注于如何更好地為商戶服務。我們通過與樹熊網絡CEO賴杰的對話,也大概了解了商業Wi-Fi在實踐中的一些問題。

賴杰在談到樹熊網絡自身的發展時表示,“在近三年的發展中,我們深刻體會到行業的復雜性。比如最開始要解決設備(接入點)的問題,要依賴上游廠商和自己的研發能力,要考慮網絡部署和工程(現場)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又要面臨更復雜的云端應用、商業運營等問題。”

商業Wi-Fi產業鏈很長,包括硬件、軟件、運營、服務等,每個環節、每個部分、每個階段都要面臨各自的問題。比如用戶上網體驗,很多環節都會產生影響:首先是有線寬帶,它是網絡出口,決定所有用戶能共享的帶寬大小;其次是空口的問題,信號覆蓋質量,多并發的負載均衡、流控等;第三是手機、平板等用戶終端的硬件性能和特點;第四是軟件的兼容性,例如操作系統、瀏覽器等。賴杰指出:“整個產業鏈的復雜程度,導致最后要把這件事做好很難,門檻很高。很多用戶感受到的前端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后不簡單。”

但是,“我們不是為了做Wi-Fi而做Wi-Fi,我們不是通信運營商,也不是Wi-Fi設備廠商。”賴杰將話題轉回到商業Wi-Fi的本質,“能夠帶動行業真正發展下去的,只有互聯網O2O方向。從用戶需求的層次講,基礎需求一定是源于消費者對于線下免費網絡入口的需求,這是行業形成的直接原因。但是最可能實現商業價值的環節卻在更高的用戶需求層次、在互聯網O2O層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Wi-Fi將用戶從實體消費環境連接、轉化到互聯網服務場景中,從技術和體驗上把線下線上連為一體,很可能是未來O2O的最大用戶入口――這也是為什么今天互聯網巨頭都在商業Wi-Fi領域進行戰略布局的根本原因。

“商業Wi-Fi滿足兩個需求,一是C端的上網需求,二是B端的商業需求。我們在這里看到機會,把兩個需求有機統一起來。”賴杰說。

著力于為客戶提供專業、專注的服務,樹熊網絡通過構建一個開放的平臺,引入第三方應用開發商,并實現對第三方硬件的支持。樹熊網絡以硬件售賣+增值服務+O2O交易的模式盈利,其核心產品是面向中大型客戶的WiTOWN系列以及面向中小商戶的TreeBear系列,從底層打通云端服務和硬件終端,為消費者提供安全、便捷、免費的無線網絡,為商家提供管理、營銷、數據等服務。

賴杰指出:“行業標準還沒建立起來。比如,什么樣的Wi-Fi是能夠提供合格服務的商業Wi-Fi?用戶擔憂安全、體驗不好等都是行業發展早期階段必定存在的問題,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另一方面,現在的Wi-Fi網絡是支離破碎的,這張網還沒建立起來。割裂的網絡,體驗一定不會好。”賴杰說,“當然,Wi-Fi的建設也要經歷一個過程。我們覺得差不多5年能真正形成一個網絡,不僅熱點之間互通互聯,而且Wi-Fi網絡一定能夠和4G、5G銜接起來。”

漫游、融合,是未來Wi-Fi必然的方向。對于這一天,賴杰認為還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Wi-Fi熱點規模夠大,大網能夠形成;二是Wi-Fi自身的技術標準和規范能夠確立,比如安全、認證、計費等;三是Wi-Fi與運營商蜂窩網絡的技術融合和商業模式創新,比如技術上如何無縫漫游和切換,商業上如何運營等。只有這三個條件具備了,Wi-Fi才可能成為大規模可運營的商業無線網絡。

這個設想或許不遠了,有消息稱谷歌已經在美國市場推出一種新的無線服務,實現用戶在Wi-Fi和蜂窩網絡之間的切換。

當這樣一張網建立起來的時候,商業Wi-Fi事實上便從單點進化到云的階段。賴杰對此非常肯定:“要讓這些熱點連接起來,要創造價值,沒有別的選擇,只有通過云。云的平臺或者云的網絡才能大規模管理和擴容設備、承載業務、服務用戶,實現海量數據交互,這些都是互聯網業務的最基本的需求。單個Wi-Fi熱點是一個簡單原始的個體,只有通過互聯網+通信網+云計算相結合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才能夠讓它獲得生命和智慧,就像科幻片中的‘天網’一樣,它在五年后、十年后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能看到和想到的。”

最后他說:“Wi-Fi一定要開放,靠封閉做小山頭是做不來的。”

邁外迪構筑商業Wi-Fi生態的

六個關鍵環節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無線城市的概念被炒得火熱,部分城市也展開過大規模的無線熱點建設。然而當時的終端極度匱乏(主要以筆記本電腦為主,雖然智能手機問世,但我國并未開放Wi-Fi),移動互聯網尚處于萌芽階段,所以這張網并沒有能夠真正發展起來。初創時期的邁外迪便面臨這種產業鏈的不健全,用戶需求單薄的狀況。這也意味著整個行業處于發展最困難的時期。

隨著我國對Wi-Fi的全面開放,以及蘋果手機所引領的智能手機狂飆式的增長,人們對Wi-Fi網絡的需求越來越多,這也給商業Wi-Fi的發展創造出大量機會。邁外迪在這個過程中,也通過不斷的創新,推動商業Wi-Fi產業不斷向前發展。很多人對邁外迪的認識還停留在商業模式的創新上――這個創新締造出真正“不死(Business)”的Wi-Fi生態,但實際上邁外迪同時也是一個硬件、軟件等產業鏈上游的創新者。邁外迪CMO夏華劍告訴記者,邁外迪通過這些創新實現用低成本構建可控的商業Wi-Fi網絡架構,這是商業Wi-Fi存在的基礎。他指出:“解決成本投入的問題后,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去擴張。在當年移動互聯網生態并不繁榮的情況下,Wi-Fi運營商的變現能力,即運營面臨的挑戰比現在大得多。”這個挑戰就包含當時Wi-Fi網絡建設過程中高昂的硬件成本。

邁外迪的另一個創新,是運用“云+端”的方式來進行商業Wi-Fi網絡的部署,這也是目前行業主流的做法。在邁外迪這里,“云”也是一個降低成本的關鍵因素。云平臺WIDASH將過去前端所有的AC控制、本地認證能力統統搬到云端。“過去星巴克每一個門店都要在本地部署昂貴的AC、Boss服務器,現在只需要在本地部署商業級能力的wismart&wimaster。控制、管理、認證、應用部署、數據處理均通過widash云端,大大降低成本。”夏華劍說。

邁外迪在國內最早向大眾提供免費商業Wi-Fi熱點,也是第一家對Wi-Fi網絡進行商業運營的公司,屬于典型的互聯網后向運營模式。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邁外迪的商業模式都可以歸于流量變現,但事實上邁外迪已經在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8年前,智慧城市、無線城市的概念已經出現,但這張網由誰建設、維護、運營,在全球都沒有一個好的辦法。“Jerry(張程,邁外迪創始人)當時思考,如何讓免費網絡覆蓋全城,并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夏華劍說,“這也是創辦邁外迪的初心。現在,邁外迪將Wi-Fi視為像空氣和水之于人們的生活一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生態中最基礎的一環。在此之上承載To B和To C的服務,并通過整個移動互聯網生態來贏利。”

邁外迪在引領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總結出商業Wi-Fi生態建設的六個必要環節:硬件、固件、應用、云平臺、服務、運營。

硬件、軟件要可控。首先是硬件成本可控,包括AP、AC等核心硬件,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做出不遜于主流水平的設備;其次,軟件的核心知識產權屬于自己。商業Wi-Fi系統中,需要定制化的Rom,定制化的應用,而且要不斷迭代。

夏華劍指出,移動互聯網的變化可謂一日千里,要敏捷應變,就需要硬件、固件、軟件三者完美結合。實現敏捷的前提是提高協同效率,硬件、軟件如果不控制在自己手里,響應客戶的需求就會變慢。在這種理念下打造的底層架構,才能更好地為上層的業務創新服務。邁外迪自主研發的硬件系統WISMART中,AP不僅支持兩個頻段,而且在每個頻段可以容納128人同時在線,這樣可以承載更多O2O應用,支持更多物聯網設備接入。

Wi-Fi是一個特殊的網絡,在其運行過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干擾,同頻干擾,甚至布局都能影響網絡體驗。運維能力是商業Wi-Fi的關鍵,而且需要做到快速響應。邁外迪采取自建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方式完成遍及全國的運維工作。所謂“互聯網+”即O2O的方式,通過招募商圈、社區附近有運維技能的工程師,經過考評、認證后建庫,在線上通過向工程師派單,線下完成運維,認證工程師可以通過運維獲得收益。這種“互聯網+”方式主要針對三、四線城市,而在中心城市的大型項目,邁外迪會派駐專人進行服務。

邁外迪實現商業化運營的關鍵看云端WIDASH管理軟件的能力,目前WIDASH不僅提供管理平臺和數據統計,可以幫助商家進行目標用戶數據收集,可以和客戶的CRM系統打通,實現客戶關系管理和營銷的目的。

但邁外迪還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即向開發者開放平臺,把Wi-Fi入口打造成一個精準場景下應用生態平臺。夏華劍表示:“有人說‘App已死,HTML5重生’,在各種場景之下,將應用通過Wi-Fi入口提供給用戶,讓場景標簽化、需求標簽化,這樣Wi-Fi入口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應用服務平臺。”

這種生態模式有些類似百度的“輕應用”,只是以Wi-Fi作為入口。以大眾點評的O2O應用為例,大眾點評首先需要裝機量(入駐用戶手機),其次需要用戶使用(在特定的場景下依賴用戶選擇)。即以傳統的思路去做,需要推廣App,提升日活躍用戶數。但是Wi-Fi平臺可以成為大眾點評服務的直接入口,向用戶提供點評、團購、優惠券,以及下一個目的地的預訂等功能,無形之中大大增加它的活躍度和到達率。

邁外迪對Wi-Fi產業的最大貢獻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現在這種商業能力又得到擴展:首先是傳統的流量變現――廣告,這是邁外迪的優勢所在。邁外迪采用廣告運營模式盈利,對廣告的曝光量以及人群屬性需要有明確的選擇,所以它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人流量大的機場以及大型品牌連鎖店,尤其以中高消費人群的穩定經營的咖啡店居多。其次是為商家提供增值服務(客戶數據產生價值),實現客戶關系管理,提供各類無線應用(例如無線點餐)等。第三是移動互聯網生態(類似AppStore的概念,以Wi-Fi為平臺,實現平臺分成),可以提供各類O2O應用,商業大數據挖掘等。

這個生態的意義,是讓傳統企業用自身的Wi-Fi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比如沙縣小吃,部署能夠承載線上交互的商業Wi-Fi的構架就可以實現互聯網+。邁外迪的商業Wi-Fi還可以通過微信、MIUI、大眾點評為商戶引流、增加銷售機會,通過商業Wi-Fi的后臺,實現數據統計、客戶畫像,進行數據沉淀更好的為客戶提供服務。這是實實在在的‘互聯網+’。”夏華劍如是說。

目前,邁外迪能夠面向多個行業提供包括網絡部署、運營維護和O2O營銷在內的整套解決方案。2014年12月邁外迪獲得了由騰訊、大眾點評共同投資的3億元C輪融資,截止到2014年底,邁外迪已經覆蓋全國前25名機場中包括北京首都、上海虹橋、上海浦東等在內的21個機場,以及包括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哈根達斯等超過500個知名連鎖品牌。

夏華劍指出:“移動互聯網剛剛拉開序幕,當移動互聯網真正到來的時候,流量會呈幾何倍數的提升。靠3G、4G網并不足以承載這樣的移動流量,Wi-Fi會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商業Wi-Fi的核心是什么?

邁外迪做生態的思路類似蘋果,掌控硬件和軟件系統層而開放應用生態;而樹熊網絡的做法則有點谷歌做安卓的意思,軟件系統開放給第三方硬件,應用生態也開放。那么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商業Wi-Fi的核心應該是什么?

不妨再看看產業鏈中的其他企業,銳捷睿易品牌是產業鏈上游向下游延伸的典型,是一個既有解決方案也有運營平臺的商業Wi-Fi解決方案商。銳捷網絡新的戰略方案更加注重場景化應用,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然選擇。銳捷以自己擅長的硬件為基礎,聯合合作伙伴打造商用Wi-Fi生態。銳捷網絡在《互聯網周刊》有關“商用Wi-Fi解決方案服務商”(今后將統一稱為“商業Wi-Fi解決方案服務商”)的排行榜中一直占據重要位置,與其均衡的解決方案能力和敏捷的市場理念不無關系。

另一個典型企業是一路熱點,“16WiFi”是其在公交領域提供的商業Wi-Fi服務,歸于流量變現的廣告運營模式。但是,公交Wi-Fi的嘗試前景讓人堪憂,前不久東莞公交Wi-Fi項目暫停已經為這類業態敲響警鐘。

不難看出,商業Wi-Fi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滿足各方需求的過程,這個需求既來自消費者,也來自商家,未來還有各類互聯網服務平臺。綜合來看,商業Wi-Fi因商業模式創新而改變公眾Wi-Fi網絡的命運,所以創新的商業生態才是商業Wi-Fi的核心力量。

過去《互聯網周刊》關注商業Wi-Fi的產業建設,因而將關注點聚焦解決方案,而伴隨整個行業轉向云和互聯網生態的過程,我們也將持續關注并調整重心,幫助用戶(商家)找到一個需求和服務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找到最適合的服務和解決方案。對于商業Wi-Fi用戶(上帝)而言,更希望其大有所獲,節約時間和空間,投入更多到其對其用戶服務的主戰場。任何一個價值鏈,都是由無數先進、智慧、卓越的參與者共同推動的,其中,真正的優秀者必會脫穎而出。市場是一面最準確的鏡子。

艾瑞《2015年中國商業WiFi行業研究報告》WiFi行業分類

分類維度 描述

使用對象 個人WiFi:一般為單個用戶提供WiFi服務,通常以現有終端設備為載體,

及使用環境 生成小范圍的WiFi熱點,供用戶自己使用,可以分為硬件WiFi和軟件

WiFi兩大類。

家庭WiFi:一般指無線路由器,通過接入運營商網絡,提供WiFi信號

給家庭成員范圍內使用。

商業WiFi:指面向企業客戶,為客戶提供包括硬件、軟件、服務等

內容的系統解決方案,免費提供給客戶用戶使用,是一種公眾開放的WiFi。

運營商WiFi:指由基礎運營商提供的WiFi網絡。

智慧城市WiFi:指政府主導、相關企業參與的面對公眾的無線城市建設。

使用范圍 私人WiFi:供個人或家庭使用的WiFi,不對公眾開放。

公眾WiFi:供公眾使用的WiFi。

WiFi信號源劃分 固定WiFi:通過無線路由器,將有線網絡轉變為無線WiFi,通常在

固定場所鋪設。

移動WiFi:將基礎運營商提供的數據流量轉換為無線WiFi,

通常在移動環境下使用。

第4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關鍵詞】移動支付;運營模式;特征;案例

0.引言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尋求更加簡約快捷的商業支付模式以滿足日益快速的生活節奏,移動支付就是在這樣時代背景下新興而起的支付形式,并正迅速的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移動支付產業要想取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則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龐大的用戶群、成熟的移動通信技術以及合理的運營模式。目前,我國的手機占有量為世界最多,并且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其日漸成熟,這些不可或缺的條件是移動通信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然而,移動支付產業鏈涉及到移動支付運營商、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金融機構、移動設備提供廠家、移動設備商家以及移動設備用戶群等眾多實體,在這種環節過多的模式下,移動支付運營模式能否取得穩定發展尚不能確定。

1.移動支付運營模式的主要特征

目前,在整個國際移動通信技術的大背景下,移動支付產業的運營模式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以移動運營商為主導地位的支付運營的商業模式,目前在日本已經取得了初步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二是以金融機構為主導地位的支付運營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在韓國已經初具規模,并且正在被快速的普及推廣;三是以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為主導地位的支付運營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在歐盟已經被基本確立,其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也相對成熟。

1.1以移動運營商為主導地位的移動支付運營模式

這種以移動運營商為主體的移動支付運營模式的特點是,支付平臺中占主導地位的是運營商,但運營商則會提供三種不同形式賬戶設置類型,即手機賬戶、虛擬虛擬銀行賬戶以及網銀賬戶,移動終端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目前,最為快捷的方法就是用戶直接用手機賬戶進行商業支付活動,該種賬戶可以在沒有銀行卡的情況下完成支付活動。另一種較為常用的形式是用戶可以在銀行賬戶中專門建立一個虛擬銀行賬戶,專門用于這種運營模式下的移動支付活動。

1.2以金融機構為主導地位的支付運營的商業模式

這種以金融機構為主體的移動支付運營模式的特點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各大銀行建立專線,并以此為媒介與移動通信網絡之間相互連接,實現銀行與移動通信商的互聯,從而提供自己的銀行卡用戶獨立的移動通信支付平臺。通常情況下,金融機構會建議移動用戶將銀行賬戶綁定一個手機賬戶,當手機用戶需要使用移動支付時,可以通過銀行卡賬戶來完成相應的支付活動。在這種模式下,銀行嚴格控制了所有的交易活動信息,而移動運營商僅僅作為完成此項商業交易活動的信息通道,并沒有參與到具體的支付活動中。

1.3以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為主導地位的支付運營的商業模式

這種以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的移動支付運營模式的特點是,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是獨立于金融機構和移動通信商之外的第三方單位,也被稱為移動支付平臺運營商。因此,與以金融機構為主導地位的支付運營的商業模式相同,該種模式下移動運營商并沒有參與到具體的商業支付活動中,僅作為信息通道或者手機賬戶支付中的結算單位,但銀行則是最終結算單位并管理賬戶的相關信息。此外,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獨立于移動支付運營平臺。

2.移動運營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2.1以運營商為主體的模式——上海世博手機票

上海世博手機票采用了兩種支付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即近距離支付和遠距離支付。近距離支付是指手機現場支付,為了實現這種移動支付模式,中國移動推出了RFID-SIM卡,也就是雙界面智能卡技術向手機領域滲透的產品。該種卡采用的技術標準為2.4MHz,具備普通的SIM卡一樣的通話及上網功能,同時又可以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使其可以完成手機現場支付的相關操作,但需要有專門與之相連的天線與讀卡器。對于移動遠距離,上海世博門票采用了二維碼身份確認技術,使遠距離支付更加安全、快捷。

上海世博手機票用戶在入園和消費之前,首先要更換RFID-SIM卡。如果需要使用手機進行購票,可以通過手機直接登錄中國移動官網購買,購票金額直接從用戶的手機賬戶中扣除,隨后就會收到身份確認二維碼,即可使用所購買的門票。如果需要使用手機進行支付,那么只需將手機貼近POS機的感應區,即可完成扣款過程。為了體現移動支付的透明度,在每次交易結束后,用戶都會收到移動發出的短信,告知該次的交易詳情。

2.2以銀行為主體的模式——中國銀聯“手付通”

中國銀聯“手付通”的支付載體為手機中的金融智能卡,該智能卡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手機SIM卡,另一種是智能SD卡。所要完成的支付信息通過手機進行終端處理,采用無線通信網絡和非接觸通信技術實現手機現場支付和遠距離支付。手機用戶只需在手機上安裝相應軟件,就可通過簡單的操作完成銀行支付、網購等多種交易活動。

中國銀聯“手付通”專業版采用基于13.56MHz標準非接觸技術的NFC方案,為實現遠程支付的安全,該方案采用SD卡硬件加密技術。此外,“手付通”大眾版還采用了智能IC卡加密技術,并且用戶在現場支付時還可以依據需求選擇WAP和短信支付兩種方式,并通過K-JAVA安全認證客戶端提高支付的安全性。

2.3以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的模式——支付寶“手機安全支付方案”

作為網上支付領域的領軍者,支付寶在2010年了“手機安全支付方案”。通過該種支付模式,手機用戶只需在手機上安裝帶有支付寶接口的應用軟件,就可以通過支付寶賬號完成軟件中所包含的所有交易活動的支付操作。相比前兩種移動支付運營模式,支付寶“手機安全支付方案”不需要更換手機SIM卡或者安裝智能SD卡,讓用戶在使用上更為方便。

不過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主導的運營模式存在的問題也很多:首先非金融機構進行支付業務的門檻較高,支付寶必須根據新出臺的管理辦法進入;其次第三方支付平臺雖然簡化了支付流程,但是對于支付寶本身如何協調與運營商及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李林,陳吉慧.我國移動支付商業模式發展趨勢研究[J].電子商務,2010(30):39-40.

第5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關鍵詞】2G WLAN 移動寬帶 融合組網 戰略定位

1 引言

國內在積極研究GSM、TD-SCDMA、TD-LTE和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無線局域網)四網協同解決數據業務需求的時候,中國移動的巴基斯坦全資子公司辛姆巴科公司也在集團公司的安排部署下開展了2G+WLAN融合組網的探索和實踐。在巴基斯坦政府遲遲不發放3G/4G牌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通過建設WLAN商業網絡使之成為數據業務的主力承載網,解決移動寬帶業務對2G網絡日益增加的壓力并全面提升用戶感知,提高用戶粘度并爭取更多新用戶入網,在巴基斯坦競爭激烈的移動通信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

2 背景

2.1 巴基斯坦概況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98%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領土面積79.6萬平方公里(不含巴控克什米爾)。1947年實行印巴分治,1956年正式建國。截至2014年9月,巴基斯坦人口約1.97億,是世界第6人口大國。巴基斯坦人口增長較快,年增長率超過2%。人均GDP 2013年為1 309美元[1]。

2.2 巴基斯坦移動通信市場概況

2012年以來,巴基斯坦整體經濟形勢有所恢復,電信市場發展勢頭較好,移動收入呈上升趨勢,2012財年行業收入同比增長13.4%。目前,巴基斯坦有5家主要運營商,用戶總規模達到約1.33億戶,移動普及率約72%。寬帶客戶突破210萬,普及率持續提升。智能手機終端占比低,目前正處于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轉換初期。巴基斯坦各運營商運營情況如表1所示(資料來源[2]):

2.3 辛姆巴科公司面臨的挑戰

中國移動于2007年5月完成Paktel Limited 100%的股權收購,并將其更名為辛姆巴科有限公司(CMPak Limited)。2008年4月份開始,中國移動啟動國際品牌“ZonG”。經過多年努力,辛姆巴科公司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網絡和市場規模,在新增用戶市場中連續3年排名第一,增值業務收入占比25.9%,位于行業第一,手機上網GPRS普及率23%,位于行業第二位,是巴基斯坦發展速度最快的運營商。

公司面臨客戶價值結構急需優化、頻譜資源緊張、網絡建設資金短缺等制約公司發展的問題。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未來流量業務將呈現爆發性增長,年均流量增幅將超過40%。預計在3年內,巴基斯坦智能手機滲透率將從5%提升到18%,智能手機銷量將達到每年1 000萬部以上。移動寬帶市場、企業和家庭市場無疑是未來移動通信市場的主要增長點,也是中高端價值客戶的主要來源。

3G/4G/WLAN的引入將為移動寬帶的發展創造技術條件,使運營商提升保有并吸引高價值用戶的能力,增加企業利潤,增強企業競爭力,應對流量增長帶來的挑戰。

3 2G+WLAN融合組網的探索和實踐

隨著數據業務的飛速發展及智能終端的普及,移動寬帶數據流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2G網絡面臨語音和數據的雙重壓力,各項網絡指標一再惡化,急需引入新的技術手段提高網絡質量和用戶感知。

3.1 3種2G網絡數據流量協同組網方案比較

為探究2G網絡如何有效分流數據流量,對3種解決方案進行了研究,其優缺點如表2所示。

3.2 2G+WLAN融合組網的可行性與發展思路

通過對上述3種數據流量業務協同方案的比較,長遠來看2G+3G/4G+WLAN方案是各運營商長期發展的解決方案,但由于巴基斯坦政局更迭頻繁,導致該國遲遲不發放3G/4G運營牌照,經集團公司同意,辛姆巴科公司啟動了立足2G、在部分數據業務熱點區域先行建設WLAN網絡以實現全面覆蓋的試點工作。

(1)融合組網的技術可行性探索

根據市場部門提供的用戶數據業務需求數據,并結合2G高數據業務小區,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和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各選取了10個左右數據業務熱點建設WLAN實驗網,涵蓋了室內的商場、學校、機場、辦公大樓,室外的商業街區、公園廣場等數據業務熱點地區。由于巴基斯坦站點獲取難度較大,站址資源僅限于2G室內外站址,以2G/WLAN共站的模式進行建設,共享現網站址、鐵塔、電源、傳輸等資源,實現最小投資、最快開通。WLAN實驗網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實驗網開通后,成功驗證了端到端方案(覆蓋、傳輸、認證、供電),證明了WLAN在技術上的可行性。驗證了包括Web Portal/無感知認證在內的認證計費方案,實現用戶自動開戶功能;驗證了AP以微波和SDH/PTN作為主要回傳手段的傳輸方案可行性。

但是測試表明,WLAN大規模組網在實現室外覆蓋方面存在較大風險。以伊斯蘭堡F7市場站點為例(如圖2所示),室外AP高度20m,發射功率500mW,采用高增益天線。

根據實測結果,室外覆蓋距離大約150m。在150m的范圍內,下載平均速率可達到8.3Mbps,上傳速率可達到7.96Mbps。但在150m距離外,下載及上傳速率均較低。而在進入室內后,基本無法搜索到信號。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結論:WLAN室外AP受發射功率和頻率限制,覆蓋范圍有限,需要密集建設大量AP才能實現與2G/3G相同的覆蓋面積。室內覆蓋則需要結合CPE(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用戶端設備)做深度覆蓋或采用室內AP做定點覆蓋,站點和傳輸資源都是制約因素,因此進行大規模WLAN網絡建設實現全面覆蓋存在較大風險。

(2)商業運營可行性分析

與市場部門協同,選取首都伊斯蘭堡數據業務熱點進行了WLAN網絡規劃和商業運營投入產出分析。熱點選取標準如下:

1)選取最近一周內數據業務總流量大于12GB的2G小區覆蓋區域作為首選覆蓋區域。

2)同時,通過調用該區域內用戶登記在2G小區的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移動設備國際識別碼)確認智能手機使用比例大于4%的區域。

3)結合實地區域場景及客戶群特征,確定最小連續覆蓋單位,在保證投入產出的同時考慮市場銷售的易操作性。

4)考慮為目標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對其經常去的休閑場所提出補充覆蓋。

在按照以上標準選取覆蓋區域進行網絡規劃后確定共需建設1 106個AP,覆蓋大約伊斯蘭堡8%的面積,成本和收入等相關指標評估如表4所示(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入產出比)。

表4中提出正常、樂觀和悲觀這3種場景,在正常方案下預計發展客戶3萬,在悲觀方案下2萬,在樂觀方案下4萬;樂觀、悲觀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戶平均收入)分別上下浮動20%。在正常方案下,整體虧損,但假若將此5年虧損折算到大約1萬高端客戶的維系,相當每月維系成本約43.3盧比,其中影響收益測算的主要因素是客戶數和ARPU。

結論:WLAN業務預期盈利比較困難,想要獲取盈利的周期也很長,但是可以作為在3G/4G商用前維系高端用戶的手段,在獲得3G/4G牌照后作為數據業務的補充,緩解數據業務爆炸性增長帶來的頻譜資源短缺并提高用戶使用體驗。WLAN商業運營存在較大利潤風險。

(3)政策風險分析

WLAN使用的802.11標準使用射頻頻率作為傳輸媒介,但與2G/3G技術不同的是IEEE 802.11協議工作在ISM頻段。所謂的ISM,即工業(Industrial)、科學(Scientific)與醫療(Medical),大致而言,ISM頻段是保留給工業、科學或者醫療設備使用的。微波爐、2.4GHz無繩電話、藍牙設備均工作在ISM頻段。

在與PTA(Pakistan Telecommunication Authority,巴基斯坦電信管理局)交流及查閱相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發現,在巴基斯坦開展WLAN商業運營存在政策風險。

發射功率和覆蓋距離限制:PTA在2008年的許可和登記分類條例修訂案(the Class Licensing and Registration (Amendment) Regulations)中明確要求使用ISM頻段非商業用途設備功率必須小于100mW,覆蓋距離低于100m。如果把ISM頻段用于商業用途,需要申請和購買業務牌照,牌照類型為寬帶數據增值業務牌照(Broadband Data VAS service License),按100 000盧比/省收費,有效期為15年,可在獲得牌照省份內部署WLAN網絡。但PTA目前已停止發放此類牌照。

頻點限制:PTA在ISM頻譜使用指南(Guidelines

for Use of ISM bands in Pakistan)中規定ISM頻率范圍如下:

2.4GHz頻段:2.473 5―2.483 5GHz(10MHz);

5GHz頻段:5.725―5.850GHz(125MHz)。

2.4GHz頻段只有10MHz帶寬,不足1個22MHz頻點,且遠低于IEEE建議的83.5MHz帶寬,完全按照法規要求則無法使用2.4GHz頻段獨立組網。雖然5.8GHz頻段有150M帶寬,但如果只用5.8GHz頻段組網,由于目前只有少數終端支持該頻段,也面臨極大風險。

干擾:由于ISM頻段非商業用途是免費的,且不需要申請,因此PTA不對ISM頻段的干擾負責。

政府態度:公司法務部已經就實際使用頻率、發射功率、覆蓋范圍和運營牌照等問題正式向PTA發函確認,至今沒有收到正式答復。PTA的非正式答復是等到3G/4G牌照拍賣以后再說,因此后續要進行WLAN商業運營存在較大風險。

競爭對手:本地無線寬帶運營商Wi-Tribe公司室外建設的WLAN熱點已被PTA要求拆除。

結論:由于代表政府的PTA明確表示在3G/4G牌照拍賣前,不允許任何運營商進行WLAN商業運營,因此要大規模部署WLAN商用網絡存在較大的政策風險。

4 結論

2G+WLAN融合組網的運營模式在巴基斯坦面臨諸多風險,主要風險點如下:

覆蓋風險:受功率和頻譜限制,室外覆蓋距離僅150m左右,室內覆蓋信號穿透性差,嚴重制約熱點的選擇。

成本控制風險:要實現與2G/3G基本相當的全面覆蓋,投入成本甚至高于3G網絡建設的投入,實現盈利非常困難。

政策風險:政府不允許WLAN大規模商業運營,相關政策不明朗。

客戶體驗風險:由于ISM頻段非商業用途是免費的,且不需要申請,極難控制其它ISM設備對網絡的干擾導致的低吞吐率和客戶體驗差的問題。

網絡建設維護風險:站址密度非常高、獲取困難且成本高,涉及到談判、租賃、供電等,對維護工作是極大挑戰。

因此,根據網絡規劃和商業運營投入產出分析,2G+WLAN融合組網的運營模式靠提供WLAN來提供高速數據業務很難獲取利潤,因此WLAN商業運營建議定位在3G/4G商用前維系高端用戶的手段,在獲得3G/4G牌照并商用后作為數據業務的補充,緩解數據業務爆炸性增長帶來的頻譜資源短缺和業務壓力,并提高用戶使用體驗。

由于上述風險點的存在,促使中國移動集團總部及時決策,同意辛姆巴科公司參加巴基斯坦3G/4G牌照拍賣。辛姆巴科公司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同時競得了3G牌照(WCDMA 2.1GHz 20MHz帶寬)和 4G牌照(LTE FDD 1.8GHz 20MHz帶寬),成為巴基斯坦頻譜資源最豐富的運營商,也成為巴基斯坦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4G運營商,直接將巴基斯坦移動通信引入了4G時代,同時極大地緩解了頻譜資源緊張、數據業務急劇增長的壓力,2G+3G/4G+WLAN將成為辛姆巴科公司新的戰略運營模式。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 巴基斯坦[EB/OL]. [2015-06-10]. http:///link?url=xeAStmlI7hoXraditsngmOocYd2D6lyLrDal6c62xz-GyQrehPrC4FN-w57VIO0Cw4OxHFY4y-uDg_PjzyM6VK.

[2] Pakistan Telecommunication Authority. Annual Report 2011―2012[EB/OL]. (2013-03-13). http://pta.gov.pk.

[3]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

and Physical Layer(PHY) Specifications[S]. 2007.

[4] 何廷潤. 未來無線寬帶領域的融合與競爭[J]. 移動通信, 2014(9): 5-8.

[5] 陳贛,李曙海,金曉曉,等. 基于WLAN智能管道平臺的精細化網絡優化研究[J]. 移動通信, 2014(24): 17-20.

[6] 朱東照. 3G網絡與WLAN協同規劃之探討[J]. 郵電設計技術, 2009(9): 1-5.

[7] Pakistan Telecommunication Authority. Guidelines for Use of ISM bands in Pakistan[EB/OL]. (2001-01-21). http://pta.gov.pk.

[8] 劉威. 無線網絡技術[M].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2.

[9] Bianchi 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IEEE 802.11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 2000,18(3): 535-547.

第6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精準營銷和M2M技術

SAP對本次展會的重視顯而易見,包括SAP亞太及日本區行業價值解決方案高級副總裁Adaire Fox-Martin,SAP全球執行副總裁、SAP中國研究院總裁孫小群,SAP全球移動戰略和解決方案管理高級副總裁Nick Brown,SAP亞太和日本區移動商務負責人Steven Medeiros和SAP大中華區平臺解決方案總經理陸大昕等在內的多位高管都出席了本次展會,并接受了媒體專訪。

加拿大蒙特利爾經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大部分市民都會下載一個移動公交應用。這個應用能為用戶提供如公交線路變動、優化公交出行線路等信息。當地公交運營公司邀請了包括零售商、咖啡店、展會場所和旅館在內的2400多個合作伙伴加入該應用。該應用具有定位功能,且用戶可以上傳個人偏好。這樣,合作伙伴即可通過該系統對用戶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并通過移動設備進行推送。這是通過SAP移動解決方案來實現精準營銷的典型應用案例。

SAP看重的另一個移動應用市場,是M2M(機對機技術)所帶來的。Fox-Martin指出,采用M2M技術,借助無線裝置捕捉實時數據,通過網絡傳輸到應用系統中進行分析,從而獲取商業決策結果,如應采取怎樣的商業行動是讓SAP感到非常興奮的一個M2M技術亮點,他們可以據此改進業務流程。目前機對機商務模式主要有移動物流管理、移動支付、移動監控等。

Harris Interactive最近公布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超過30%的被調查的IT決策者認為,智能化城市將是通過M2M技術部署收益最大的領域。Fox-Martin認為,要想實現當前被熱議的互聯城市愿景,需要有一個基礎架構來支撐,進行大數據分析,并通過移動設備來獲取信息和交付,而SAP是能夠提供這三大領域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供應商之一。

Nick認為,SAP在移動應用領域的優勢是能夠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在完成Sybase、Syclo、Ariba的收購后,SAP已經擁有移動平臺、移動設備管理、移動應用管理和移動內容管理全面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關注電信合作伙伴

SAP早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管理軟件供應商。在移動市場,除移動解決方案外,SAP還提供移動平臺。這令SAP更加重視合作伙伴的維系。陸大昕說,SAP很重視中國合作伙伴,希望更多人使用SAP移動平臺和移動解決方案,基于SAP技術來構建具有知識產權的應用。

第7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關鍵詞:平衡計分卡;商業銀行;應用;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1-0057-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1.13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加快,國內銀行業面對的經營環境千變萬化,經營風險不斷積聚,競爭也更加激烈。國內各家商業銀行紛紛制定或調整了發展戰略,以應對市場變化,實現持續發展。相對而言,平衡計分卡是商業銀行適應當前發展形勢、推動戰略目標實現的最優選擇。

一、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是由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教授和來自波士頓的顧問大衛·諾頓(David Norton)兩個人于20世紀90年代初共同開發的一種績效評價方法。該方法從四個維度關注企業績效: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其最早的用意在于解決傳統的績效考核制度過于偏重財務層面的問題,近年來經過不斷發展更加側重于戰略溝通和執行[1]。

(一)平衡計分卡的“平衡”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財務與非財務的平衡。平衡計分卡的產生源自于解決單一財務指標考核的弊端。盡管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標,但財務指標卻與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非財務指標密不可分,只有兩方面都得到改善,企業的戰略才能得到實施,因此平衡計分卡要求企業從財務和非財務的角度去思考公司的戰略目標及考核指標。

2.短期與長期的平衡。平衡計分卡要求企業既關注短期戰略目標和績效指標,也關注長期戰略目標與績效指標,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以戰略的眼光合理調節企業長期行為與短期行為的關系,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前置與滯后的平衡。平衡計分卡既關注那些能反映企業過去績效的滯后性指標,也關注能反映、預測企業未來績效的前置指標。如果沒有前置指標,滯后指標無法反映如何實現目標。相反,如果沒有滯后指標,前置指標可能反映了短期改善而不能說明這些改善是否對客戶和股東有益。

4.內部與外部的平衡。平衡計分卡關注企業內外的相關利益方,能有效地實現外部(例如客戶、投資者、社會公眾、監管機構)與內部(例如流程和員工)衡量之間的平衡[2]。

(二)平衡計分卡四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可用圖1來說明

(三)平衡計分卡問世后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日后的實踐過程中,卡普蘭和諾頓發現,平衡計分卡不僅可使財務評價指標與未來績效動因方面相匹配,而且更有助于戰略溝通,二人于1996年出版了《平衡計分卡》一書對此進行了總結,平衡計分卡也越來越成為全球化大企業重要的戰略實施工具。根據有關權威調查顯示,在《財富》排名前1000家公司中,55%以上已經實施了平衡計分卡這一工具或理念,全球最大的300家銀行中,有70家以上運用了平衡計分卡來管理戰略。

二、平衡計分卡在國外商業銀行的應用經驗

平衡計分卡在驅動戰略溝通與執行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將戰略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使組織圍繞戰略協同化,通過溝通與考評,將員工的個人目標和獎金薪酬與業務單元和公司目標掛鉤,從而將戰略轉化為每個員工的日常工作。成功應用平衡計分卡的商業銀行,通常都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將戰略與運營執行結合起來[2]:

(一)開發平衡計分卡,用戰略主題來描述戰略,確定戰略目標

2004年,北歐聯合銀行(Nordea Bank)的高管決定采用平衡計分卡來聚焦股東的價值創造,持續更新績效觀念,并促進“同一個銀行—北歐銀行的方式”的文化建設,發動全體員工為戰略執行做貢獻。該銀行平衡計分卡用四個戰略主題來描述這一戰略:確保資本效益和高質量的信貸投資組合。確保優異運營,嚴格成本管理,降低復雜性。確保收入穩定、有效益的增長。吸引、開發和保留積極的、有能力的和績效導向的員工(學習與成長角度)。

以上戰略主題將整體戰略劃分為具有邏輯的、便于管理和理解的子戰略。不同的戰略主題產生收益的時間周期不同,執行方式也不同,但它們是并行的,以確保高層團隊能夠分別規劃和管理戰略中的每一個關鍵因素,并保持相互間的協同運作,兼顧短期績效改善和長期持續發展。

(二)為每個戰略目標設立衡量指標和目標值。

要使戰略目標更有意義,更加可操作,還需為其設置衡量指標和目標值,以使目標具體化,便于跟蹤進程,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例如星展銀行(Consumer Bank)為實現在5年內將年運營收入由2000萬美元提升至1億美元以上的目標,決定從三個方面來入手:一是運營管理方面要降低25%的單位客戶的服務成本(服務水平不變);二是客戶關系方面要將單位客戶的收入提高50%(推廣交叉銷售);三是客戶量增長方面要增加40萬名新客戶(卓越表現及創新產品)。

(三)在戰略主題的基礎上,選擇和管理戰略行動方案,實現短期行動計劃與長期戰略的協同

為達成企業某個戰略目標,通常需要企業內不同部門采用多個互補的行動方案,如人力資源部門、信息技術部門、營銷部門和運營管理部門,不同的行動方案要形成整體的行動方案組合并同步實施,才能實現整個戰略主題的績效。高層管理者需要甄別各種行動方案,跟蹤已有行動方案的進程,決定取舍以及配置資源,這對保證戰略目標的正確執行非常重要。富國銀行(Wells Fargo)在20世紀90年代決定發展網絡業務時,員工熱情高漲,不斷提出新的行動方案。富國銀行的經理們通過對行動方案進行評審和排序,將運營性的行動方案整合或下放到各業務單元和職能單元,幫助管理層將原有的600多個行動方案減少為最終的12個左右,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務成本。

(四)加強戰略溝通和組織協同,將戰略與員工發展及薪酬制度掛勾

為了有效地執行戰略,需要不同組織單元員工的整合和協作。將員工個人目標與戰略目標相鏈接的方法,就是由主管和人力資源部門幫助員工確定他們的個人關鍵績效目標,這個目標要與員工日常工作之間有清晰的聯系,并根據他們的業績表現來分配獎金。同時,員工在公司的幫助下提升能力和經驗,最終達到公司的期望。例如2011年全球銀行資本規模排名第二、利潤排名第四的美國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就非常重視管理層與員工間的溝通和激勵,該銀行在長期發展中建立了科學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給員工創造了較為公平的工作環境,而在員工培訓方面進行的重金投入以及跨國交流的工作機會,也加快了員工成長的步伐,使銀行內部素質明顯提高,銀行業務發展久盛不衰[3]。

三、國內商業銀行實施平衡計分卡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內經濟金融的蓬勃發展,國內一些商業銀行也開始應用平衡計分卡進行績效考評和戰略管理,但據了解,大、中型商業銀行中,只有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和光大銀行等少數幾家銀行近幾年來堅持實施了平衡計分卡,其余大多數銀行只是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采用了平衡計分卡的某些理念。無論是堅持實施平衡計分卡的商業銀行,還是部分應用了平衡計分卡的商業銀行,在應用過程中都普遍感到很困難,執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3]:

(一)戰略制定與戰略實施的平衡問題

有引起商業銀行由專門的戰略管理部門負責制定戰略規劃,但平衡計分卡的制定由人力資源部來完成,實施則由業務部門來完成,戰略制定和執行部門之間缺乏關于戰略目標及實現途徑的必要共識,且戰略管理部門未持續對戰略執行情況進行充分的跟蹤和評價。

(二)各維度指標間的平衡問題

平衡計分卡的指標選擇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多方論證才能找出關鍵指標,各維度指標間的權重也應相對平衡。國內商業銀行目前對利潤總額和存貸款規模比較看重,通常會在這些指標上賦予更高的權重,忽視了那些有助于銀行長期戰略目標實現的內部流程維度和學習成長維度的指標。

(三)機構和個人績效指標的邏輯關系問題

國內商業銀行在指標的分解方面還不夠科學,有的銀行只是簡單地先將總指標分解到各業務管理部門,再由各業務管理部門分解到下級經營單位,各部門之間或部門與個人之間的指標缺乏邏輯上的對應關系。

(四)評價結果與員工激勵問題

有些銀行將平衡計分卡的評價結果主要應用于員工獎金分配,而忽略了績效管理中計劃、輔導、評估、激勵四個環節的平衡,因此員工過于關注指標設置、指標值設定以及評分結果,沒有將個人日常工作與銀行戰略目標以及個人職業發展鏈接起來,難以調動員工積極性。

四、國外商業銀行的啟示

(一)有效的戰略溝通是成功實施平衡計分卡的關鍵

應用平衡計分卡的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高層領導者在戰略目標分解和戰略溝通中的重要作用,要首先提升高層自身對戰略目標的理解能力,然后由高層向下層層推進,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戰略傳導,直至基層員工。從國外商業銀行來看,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高層管理人員親自引導溝通流程,他們把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業務單元負責人、一線員工、后臺部門員工以及外部供應商的溝通上,而且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反復地去溝通同一個信息,如講話、簡報、內部網站、培訓、會議等等。有效的溝通有助于形成民主協商的企業文化,而這正是實施平衡計分卡所需要的企業環境。

(二)將戰略與運營鏈接起來是實施平衡計分卡的保障

正如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所說:“有效運營和戰略都是卓越績效的基礎……只是兩者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一個好的戰略如果沒有優異的運營和管控流程就不可能成功實施。反之,優異的運營有可能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縮短流程和時間,但如果缺少戰略的愿景和指引,企業就不可能僅從運營改善中獲得可持續的成功。國外成功執行平衡計分卡的商業銀行,都建立了一套綜合完整的鏈接戰略制定、規劃和運營執行的管理體系,在執行過程中通過一個正式的溝通流程使業務單元和個人圍繞戰略協同一致,運用各種管理工具如質量和流程管理、作業成本法、滾動預算等來規劃運營,并在實際執行中不斷地進行監控和調整。

(三)部門經理在加強組織協同和溝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平衡計分卡的使用難度是很高的,各戰略主題下設置了一個或多個戰略目標,還要采取各種行動方案。這些目標和行動方案通常由部門經理們綜合各種建議形成,即使是高層制定的目標,也要靠經理們推動執行,并及時反饋。實踐中,設定目標和目標值是件困難的事,經理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把最高層的目標在保持邏輯上一致的前提下,分解到各個層面,包括客戶、流程和學習與成長角度的衡量指標,如關鍵流程的績效、關鍵員工的能力。如果部門經理本身能力不足,或不理解高層的意圖,或無意愿為推進這項工作而加倍努力,那就像一只木桶出現了一塊短板一樣,無法使協同工作產生最大效益。

(四)商業銀行應特別注重風險管理

銀行是一個經營風險的企業,在戰略制定、規劃與運營過程中應時時刻刻關注風險,管理風險。美國富國銀行和大通銀行盡管也受到了沖擊,但由于在業務選擇上避開了引爆這場金融危機的次貸業務,在危機中不但很快復元,而且還通過并購其他銀行壯大了實力,確保了企業的持續發展。目前這場危機目前仍未好轉,且又蔓延到了歐洲,引發了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經濟狀況對金融行業特別是商業銀行影響是巨大的,加之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金融監管日趨嚴格,商業銀行更加需要在戰略執行中加強風險管理,并提高到中心的位置。

參考文獻:

[1]保羅·尼文.平衡計分卡 戰略經營時代的管理系統[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第8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運營商正面臨著多方面的ICT轉型挑戰,作為其中重要的業務之一,CloudVPN也因此獲得了廣泛關注。傳統企業專線服務面對如今迅速轉型的業務發展模式,其適應能力正越來越有限。為了改變傳統企業專線業務開通周期長、業務單一、運維困難等長期困擾運營商的問題,在日前舉行的運營轉型峰會上,華為正式CloudVPN集成服務解決方案。

“運營商的企業專線服務如今亟須更好的體驗。” 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副總裁、咨詢與IT集成服務部總裁荀速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因此我們把CloudVPN集成業務推向市場,通過提供精準的網絡規劃和設計、vService生態預集成與實時按需的ICT資源統一編排,來幫助運營商為企業提供高質量專線接入,讓用戶暢享一站式ICT服務,提高用戶體驗,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釋放在B2B領域的潛力和資源。”

企業數據專線需求升級

數字時代,ICT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社會走向快速創新的道路,企業為了能更快地進入新市場、敏捷創新、提高生產力,需要更加高效可靠,靈活可定制的ICT服務,越來越多的企業對新型專線業務和云數據中心業務的需求高速增長。

來自Analysys Mason的最新報告數據顯示,全球運營商對于以云業務為代表的新興領域業務的期待目標很高,但是在UC、Hosting等非連接型業務領域,運營商獲得的收入在企業投資中的占比的確是很有限。例如數據專線這樣的連接型業務才是對運營商至關重要的。報告顯示,到2020年,針對數據專線業務領域運營商收入將占到企業投資的90%,這將是一個萬億元級的新藍海。因此全球運營商都致力于進一步提升在這一領域的對企業客戶的服務能力與市場份額。

然而,傳統的企業專線業務方式卻讓運營商始終徘徊在許多企業客戶的門外,傳統的通過軟硬件拼湊而來的ICT方案大多缺乏定制性和行業理解力。“對于不同的垂直行業來說,他們對于專線的需求在快速的TTM、敏捷運營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共性,但同時必須看到的是,不同行業對于專線也有著內在的差異化需求。”荀速表示。例如對于中小型企業需要的是快速的線上服務以及靈活的資費,而對于金融行業則要求專線具備更高質量、更高可靠性等。

傳統運營商企業專線的申請、開通流程復雜耗時,企業新業務拓展上線周期較長,增值服務提供能力有限,長期運維成本高等問題在各行各業市場發展迅速、競爭日新月異的今天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客戶的這些需求。“在ICT對行業信息化的影響日漸深入的形勢下,企業客戶開始思索該如何更方便地獲得服務,而運營商同時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把這些需求轉為現實不同行業的企業客戶。”荀速表示。

加速運營商釋放管道潛力

“CloudVPN集成服務解決方案正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荀速表示。

能夠將網絡與云無縫連接,SDN技術正成為運營商進一步發揮管道優勢的有效途徑之一,CloudVPN也因其可以讓運營商更快地為企業客戶進行業務開通,更便捷、靈活地提供增值服務而被更多運營商和企業用戶所關注。

據了解,運營商能夠通過Cloud VPN創新的專線業務模式將企業VPN和增值業務功能收歸到云端,從而使企業本地設備極大簡化,并且支持即插即用、業務配置自動化以及運維自動化可視化。例如,通過華為CloudVPN解決方案一改過去30天的業務開通周期,可以使一個新用戶的業務訂購、設備選型到在線下單自服務的全流程縮短至5分鐘內,運營商也僅需15分鐘就能完成訂單審核和網絡資源自動部署,然后終端盒子裝箱發貨;企業用戶自己只需要將收到的小盒子連上電源和網線,小盒子就即插即用、自動配置,無論是上網還是復雜的VPN業務都是全自動開通,無論企業用戶還是運營商都無需做一條命令行配置。云化網絡服務模式在CloudVPN解決方案上得到完美體現,將為企業帶來全新的業務體驗。

因此,越來越多的運營商計劃提供CloudVPN業務并預期通過增值業務來獲得ARPU值的提升,同時也提出希望合作伙伴能夠具備這樣的能力:了解現網,具備規劃和設計CloudVPN的能力,實現各項資源的綜合編排,進而為企業提供相應服務。

這是運營商在CloudVPN部署中最大的挑戰,恰恰是華為CloudVPN集成服務解決方案所提供的關鍵能力:基于華為云化、微服務化平臺,運營商可通過“在線圖形化Studio”進行自助的CloudVPN服務快速創建,通過精準的網絡規劃設計來保證業務承載質量,還可通過多廠商ICT資源統一自動編排,幫助企業實時按需獲取云、網資源。

“相比于傳統的VPN連接服務,CloudVPN企業云專線可以實現更短的業務上市時間,提供更豐富的增值業務和更敏捷的運營模式,助力運營商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快速發展企業用戶數,增加B2B領域收入占比,實現商業成功。” 荀速表示。

開放生態凝聚未來競爭力

CloudVPN集成服務解決方案不僅關注技術本身,更關注未來運營商的商業潛力。“網絡是聯接的基礎,基于聯接的增值業務則是競爭力的呈現。”荀速表示。傳統的運營商VPN專線只能提供有限的市場空間,華為認為,“專線+增值業務”的組合模式可以幫助運營商增加新的收入來源。

因此,華為基于其云開放實驗室的生態能力,通過第三方增值業務的預集成來為運營商提供更豐富的增值業務。通過與業界知名廠商如Fortinet、Check Point、Citrix、Infoblox等進行合作,華為CloudVPN集成服務解決方案在負載均衡、安全、廣域網加速和IPAM等方面為企業客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

第9篇:商業運營方案范文

坤騰暢聯此次獲獎可謂是實至名歸,作為國內最大的以智能WiFi為核心的商業智能硬件解決方案第三方服務商,坤騰暢聯歷來注重創新發展,公司利用智能硬件、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整合商業服務業內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優勢,搭建國內的商業智能生態鏈,以開放合作的模式為合作伙伴提供OEM、ODM及數據經營等全方位合作方式,與合作伙伴們共同分享互聯網高速發展帶來的行業機會。坤騰暢聯研發和運營的由商業智能硬件、智能硬件操作系統、開放服務平臺、云計算平臺、廣告平臺、大數據平臺組成的商業智能整體解決方案,廣泛服務于中國商業WiFi運營商、O2O運營商、商業應用服務商、商業智能硬件零售商等合作伙伴,在業內具有相當的口碑。

坤騰暢聯致力于打造完美的互聯網應用環境,可以幫助合作伙伴定制屬于自己的商業WiFi智能場景,將辦公、學校、醫院、商圈及等場景完美連結,為場景內的所有用戶提供快速、穩定、高并發的智能WiFi應用服務。坤騰暢聯秉承技術驅動的原則,注重從用戶體驗出發,打造高質量的產品和高品質的服務。近兩年,尤其是2016年以來,坤騰暢聯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均取得長足的進步。

坤騰暢聯合伙人、首席運營官徐旭代表公司在第八屆中國行業信息化評選活動會上與來自WiFi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高管進行了深入交流,并發表了題為“開放與服務 專注做WiFi智能硬件第三方服務者”的主題演講。

徐旭在演講中表示,當前,信息互聯時代已經到來,但是商業的信息化、互聯網化、智能化仍處于初期階段。商業智能已經成為供給側改革、“互聯網+”等時展需求,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坤騰暢聯在此領域具備先天的優勢。首先,它是將傳統網絡硬件智能化并應用到商業環境中的大量場景并取得了行業的認可,尤其是現在的比較火熱的商業WiFi及O2O行業。第二,坤騰暢聯立足于商業網絡終端將人與人,人與服務,服務與服務進行互聯網交互和連接,打通商業信息價值傳遞,有效地將商業服務通過互聯網進行客戶需求精準匹配。大幅度提升商業效率;第三、坤騰暢聯聯合行業內的商業應用服務提供商共同創建一個商業應用服務生態,形成一個以智能硬件為載體的商業服務開放平臺和服務市場。為千千萬萬的商業體提供一個價值驅動的服務入口,進而成為商業智能中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观看高清一二三区 |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免费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高清视 | 精品在线小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另类ac | 国产高清美女一级a毛片久久w | 国产精品成人网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 久久午夜国产片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无毒 | 久久爱99re| 综合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大尺度aaa级毛片 |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另类ac |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亚洲精品久久9热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 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亚洲三级在线 | 国产资源免费 | 美女视频免费黄 | 俺来也欧美亚洲a∨在线 | 日本人成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欧美高清免费一级在线 | 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 |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放孕妇 |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 久久精品vr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视频 | 曰本黄页 | 玖玖99视频 | 午夜黄色毛片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 | 久草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毛片基地 | 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 | 美女白浆视频 | 欧美另类激情 | 欧美老熟妇bbbb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