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登高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武元衡 【登闔閭古城】登高望遠自傷情,柳發花開映古城。全盛已隨流水去,黃鸝空囀舊春聲。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孟浩然 【尋潭主人不遇】 行至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岑參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時未收長安)】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崔涂 【送友人】 登高迎送遠,春恨并依依。不得滄洲信,空看白鶴歸。
申歡 【兜玄國懷歸詩】 風軟景和煦,異香馥林塘。登高一長望,信美非吾鄉。
李賀 【句】 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見《海錄碎事》。)
張諤 【九日宴】 秋葉風吹黃颯颯,晴云日照白鱗鱗。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
崔國輔 【九日】 江邊楓落黃,少長登高一望鄉。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年十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縉 【九日作】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無。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 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兩處,兩處今何有。煙景滿川原,離人堪白首。
王之渙 【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 欲強登高無力也,籬邊黃菊為誰開。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戴叔倫 【湘川野望】 懷王獨與佞人謀,聞道忠臣入亂流。今日登高望不見,楚云湘水各悠悠。
朱放 【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會有故不得往因贈之】 欲從攜手登高去,一到門前意已無。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
武元衡 【塞上春懷】 東風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滿淚痕。愁至獨登高處望,藹然云樹重傷魂。
鄭s 【九日登高懷邵二】 簪茱泛菊俯平阡,飲過三杯卻惘然。十歲此辰同醉友,登高各處已三年。
羊士諤 【寄裴校書】 登高何處見瓊枝,白露黃花自繞籬。惟有樓中好山色,稻畦殘水入秋池。
歐陽詹 【九日廣陵登高懷邵二先輩】 簪萸泛菊俯平阡,飲過三杯卻惘然。十歲此辰同醉友,登高各處已三年。
白居易 【九日寄行簡】 摘得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下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 【三月三日登庾樓寄庾三十二】 三日歡游辭曲水,二年愁臥在長沙。每登高處長相憶,何況茲樓屬庾家。
司空圖 【重陽阻雨】 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猶勝登高閑望斷,孤煙殘照馬嘶回。
司空圖 【九月八日】 已是人間寂寞花,解憐寂寞傍貧家。老來不得登高看,更甚殘春惜歲華。
司空圖 【白菊三首】 登高可羨少年場,白菊堆邊鬢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藥,今朝第七十重陽。
孫逖 【奉和登會昌山應制】 巖磴列云旗,吾君訪道時。乾行萬物睹,日馭六龍遲。望遠回天顧,登高動睿詞。愿因山作壽,長保會昌期。
高適 【宋中十首】 登高臨舊國,懷古對窮秋。落日鴻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賢不復有,行矣莫淹留。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改革;實現路徑
G724
大數據時代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僅僅提出從宏觀層面上的教育信息化已經不足與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改革應該與大數據緊密結合,系統的分析高校教學系統各個要素,從教育觀念的改變、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制度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結合各高校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充分將大數據的優勢應用在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中,從而推進高校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一、教育信息化觀念的轉變
高等教育改革不單單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學制度的改革,它是高等教育整體的結構性改革。要實現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需要我們從陳舊的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教育已經過了單純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年代,所以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改變教育觀念,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教育者的角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需要重新定位,他們要由傳統的教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大數據為高等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走出了傳統課堂的束縛,進入了全方位、跨時空、多樣化的學習模式。遠程教育、慕課等一系列網上學習方式層出不窮,為高等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方式,極大的推動了高等教育改革進程。首先,網絡課程豐富了高等教育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補充傳統大學課程在學習靈活性方面的不足,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自主學習。其次,網絡學習交流平臺能夠促進高等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網絡交流平臺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創新學習模式以及交流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加快捷便利的獲取知識,通過網絡也能夠與人共享學習經驗、交流學習心得。例如現在大學生中普遍通過微信公眾號建立自己學科的公眾交流平臺,通過推送文章能夠使得學生更加便利快捷的獲取一些關于自己學科的相關知識。
1.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建立并完善學習監督分析系統
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網絡學習平臺是互為補充的。傳統的課堂教學針對多數的學生,講授的知識大家普遍可以接受,但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學習的靈活性較差;網上學習平臺能夠使學生更為靈活的學習但其缺乏有效的監督和保障,并不能肯定網上學習平臺的知識獲取都是正確的。所以高等教育改革中需要更好的將兩種學習方式融合,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能夠靈活的獲取知識以滿足其個性需要還能夠得到有效的監督。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是傳播知識的手段,而高校建立完善的學習監督分析系統則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有效的獲取正確的知識。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分析功能已經足夠滿足其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的監督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的分析,從而為學生制定出滿足其個性需求的學習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育者能夠通過學習監督分析系統更好的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更新改進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果。
2.培養高校信息化人才和教育制度創新
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重點。高校需要根據高校工作人員崗位和職責的不同對其進行信息化教育的相關培訓,培養高校工作人員的數據化意識,加強其對于大數據的應用能力,逐步在高校中形成信息化的教師隊伍和管理團隊。同時,高校需要在先進理念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大數據強大的分析統計功能分析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存在的不足,結合實際建立符合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評估制度和教學反饋制度,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3.提升高校內部管理水平,推進高校內部管理水平信息化和科學化
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高校的傳統管理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管理模式將逐步取代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教授主導下的“數據治校”提上日程。首先,與上述提到的學習監督分析系統類似,高校可以為學生建立個人的信息檔案并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數據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找出問題幫助學生改正問題以推進高校內部管理信息化。其次,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高校內部信息溝通、共享不便,極大的影響了運轉效率。高校可以建立內部數據資料庫以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這將極大的減少部分之間的溝通問題,推進高校內部部門之間的合作以提高高校內部管理科學化。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在大數據強大的分析與統計功能支持下正在發生激烈的變革,這既是機遇又是挑穡大數據和互聯網在解決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和優勢,我們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利用其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促進作用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欣榮.大數據時代的思維變革[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3一18.
[2]黃艷輝.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的變革與思考[J].統計與管理,2015(4):79-80.
[3]孟亞君.新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挑戰與變革[J].青年時代,2015(22):170.
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學生普通話等級考試成績進行挖掘,通過關聯規則挖掘算法,對普通話等級考試成績與學生的專業和戶籍之間隱藏的數據關系進行分析和預測,為今后提高普通話的整體水平和滿足就業對普通話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決策依據。
關鍵字:數據挖掘學生成績 數據關系
中圖分類號:D691.4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應用背景
作為學生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我院將普通話等級考試納入到了學生的必修課中,測試范圍基本涵蓋了所有專業的學生 ,對于所有參加考試的學生建立了普通話等級考試數據庫,積累了大量有用的數據。但這些信息只是簡單地存儲在數據庫中,隱藏在這些數據中的潛在信息閑置,沒能被充分利用。針對如此繁雜的數據量是需要給予較高層次的發掘和整理,并能夠從中找出適合對應學院決策的有用數據信息。基于“數據豐富,信息貧乏”的問題,我們引入了數據挖掘,針對這些龐大、繁雜的數據量進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過數據庫中的數據量發現有用的信息,從而提取出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有價值的信息,使學院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等級考試信息數據挖掘系統的設計
1、數據倉庫的體系結構
傳統的數據庫技術是以單一的數據資源為中心進行事物處理,批處理以及決策分析等各種數據處理工作,而數據倉庫技術具有分析處理等特點,它既是一種結構和富有哲理性的方法,也是一種技術,而且還是存儲數據的一種形式。數據和信息從不同數據源提取出來,然后把這些數據轉換成公共的數據模型,而且和數據倉庫中已有的數據集成在一起。當用戶查詢時,需要的數據已經準備好了,數據沖突和表達不一致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2、數據倉庫設計
數據模式的設計在數據倉庫的設計中是最核心的部分,數據倉庫建立模型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關系型、規范式的數據模型向多維模型轉換的過程。在基于學生成績分析數據倉庫設計過程中,我們采用通用的三層數據建模方式,即概念模型設計、邏輯模型設計和物理模型設計。概念模型設計提供了對學生成績分析的一個整體概括性描述,針對相關部門收集需求;邏輯數據建模層面向學生成績數據倉庫界定范圍的全局及其應用;物理數據設計使用物理限制,如空間、特性和數據的物理分布,目的是設計實際的物理數據。
3、數據倉庫的流程設計
將系統中涉及到的數據源清理出符合分析范圍的數據,設計等級考試成績的數據倉庫,使用Microsoft決策樹創建OLAP數據挖掘模型一,,使用Microsoft聚集創建OLAP數據挖掘模型二,最后通過兩種模型的建立得出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4、數據倉庫的建立
由于數據集要求事實數據表和維度必須在同一數據庫中,因此要利用DTS數據轉換服務功能將student.dbc文件導入到等級考試成績分析系統的SQL Server數據庫中,再利用Analysis Services建立多維數據集,并添加度量值、維度以及計算成員。其中包括兩個度量值:考試成績Grade和考生人數Scount;一個計算成員:平均成績、事實數據表以及連接的維度表。
5、 數據抽取、轉換和裝載
(1)數據抽取
數據倉庫中數據的獲取過程不是從數據源中把數據簡單的轉移過來,而是對數據進行清洗和轉換,使得在數據倉庫中的數據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數據集合。如果對原始數據只是進行簡單的堆砌而不加以轉換和清洗的話,就會存在大量不完整和不必要的數據 。因此所有抽取的數據必須轉換為數據倉庫可用的數據,擁有可以用來進行戰略決策的信息,是數據倉庫最根本的原則。
(2)數據轉換
數據轉換的基本任務:選擇、分離/合并、轉化、匯總和豐富。
數據轉換的主要類型:格式修正、字段解碼、計算值和導出值、單個字段的分離、信息的合并、特征集合轉化、度量單位的轉化、日期/時間轉化、匯總和鍵的重新構造。
(3)數據裝載
將數據轉換成與數據倉庫要求一致的數據后,就準備數據的裝載。通常涉及從源數據庫系統、數據準備區數據庫傳送大量的數據到目標數據庫。類似于數據的抽取數據的裝載有三種類型:初始裝載、增量裝載和完全刷新。數據準備好之后,有四種把數據應用到數據倉庫的方式:
裝載:清空原有表再把數據裝載進去;
追加:直接往表里追加數據,當一個輸入記錄與已經存在記錄重復時, 需要定義時丟棄還是插入一條新的記錄;
破壞性合并:如果輸入記錄的主鍵與一條已經存在的記錄的鍵互相匹配,那么就對匹配的目標記錄進行更新;
建設性合并:如果輸入記錄的主鍵與已有記錄的鍵匹配,那么就保留已有的記錄加入輸入的記錄。
三、基于數據倉庫的的等級考試成績分析
運用 OLAP 所提供的分析方式,可以得出以下結果:
到目前為止,我院參加普通話等級考試獲得一甲的學生沒有,能獲得一甲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參加測試的學生獲得一乙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其中生源地是城市的學生有一半獲得二乙,對這部分學生加強培訓可以提高二甲和一乙的通過率;
生源地為農村的學生絕大部分只能獲得二乙,對于這部分學生進行培訓可以提高他們獲得二甲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陳文偉,黃金才.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2] 黃晶晶,倪天倪.分類挖掘在大學生智能評估系統中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5.
[3] 朱明.數據挖掘[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關鍵詞:師生互動 要件 平等 合作與交流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就決定了學習數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學生大腦智力因數、引導學生數學思維更要求師生間有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師生互動也表現得更加突出。而在課堂教學中用某種形式取代了傳統教法的現象有目共睹。一堂課的教學并不一定是某個特定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多種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的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未來數學教學的改革應多強調多種教學方法功能的互補性,朝綜合方面發展。即把某些教學方法優化組合,構成便于更好發揮其作用功能的綜合教學方法。師生互動并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方式,它實際上是新課改中新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而要想充分發揮師生互動的作用,就必須理解其在數學教學中所應具備的要件。
1、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理念
師生平等,老師是整個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師生間的平等并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的角色,采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么,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不了的。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教學的客觀需要。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教師應是一個明智的輔導員,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1、模特兒。要演示正確的、規范的、典型的過程,又要演示錯誤的、不嚴密的途徑,更要演示學生中優秀的或錯誤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2、評論員。對學生的數學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觀點闡述內容的要點、重點及難點,同時以專家般的理論讓學生折服。指出學生做的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把怎樣做留給他們。 3、欣賞者。支持學生的大膽參與,不論他們做得怎么樣,抓住學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贊賞。
2、徹底改變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作的過程, 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知識的探索者,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教具、教材都是學生的。教師只是學生在探索新知道路上的一個助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師生民主平等環境,賦予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觀的變革,在互動中營造一種相互平等、包容和融洽的課堂學習氣氛。
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數學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范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而徹底改變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就要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
舉個例子,在高等數學教學中,講 這個重要極限公式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推出結論,這樣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攻克疑難問題,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就相當明確,“自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運用舊知識進行求證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得以進一步鍛煉的過程。所以,改變課堂教學的“傳遞式”課型,還課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陣地是師生雙邊活動得以體現,師生互動能否充分實現的關鍵。
總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
3、建立師生間相互理解的觀念
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的。研究表明,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難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
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關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師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來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積極的情感。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里的靈犀就是我們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起來的相互理解。
4、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設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量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
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功夫在詩外,是指學習做詩,不能就詩學詩,而應把工夫下在掌握淵博的知識,參加社會實踐上。),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如果我們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是完美的,我們的就是成功的。
建立體現人格平等,師生互愛,教學民主的人文氣息,促進師生關系中的知識信息、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相互交融,就必須不斷加強師生的互
動。在尊重教師的主導地位,發揮教師指導作用下,必須給學生自主的“五權”,即“發言權”、“動手權”、“探究權”、“展示權”、“討論權”,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互動中,教師和學生可以相互碰撞,相互理解;教師在互動中激勵和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發展,學生在互動中,借助教師的引導,利用資源,得到發展。只有充分認識師生互動雙方的地位,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只有充分發揮互動的作用,才能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才能促進師生的和諧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胡久忠.數學教育學[M].福建:福建師范大學自編教材,2003.
[2]張奠宙.數學教育研究導引[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關鍵詞: 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 詞匯與句法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
1.引言
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簡稱PRETCO)是由教育部批準成立的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委員會設計、供高職高專院校和成人高專院校學生自愿參加的標準化考試。主要考核考生實際應用英語進行日常和業務涉外交際的能力,旨在促進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向培養高等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方向進行改革;同時為用人單位提供對高職高專畢業生英語水平的評價標準,以提高其進入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是“以就業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培養高級應用性技術型人才。其英語教學應貫徹“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針;既要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更應強調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有關日常和涉外業務工作的交際能力。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就是為檢測高職高專和成人高專學生是否達到所規定的教學要求而設置的考試。該考試以《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簡稱《基本要求》)為依據,既測試語言知識,也著重測試語言技能,既測試一般性語言內容,也測試與涉外業務有關的內容,并側重后者,實用性內容約占60%。
2.題型介紹
考試方式為筆試,包括五個部分:聽力理解、語法結構、閱讀理解、翻譯(英譯漢和漢譯英)和寫作。考試范圍為《基本要求》所規定的全部內容。
試題的第二部分是詞匯與語法結構(Vocabulary and Structure),測試學生運用詞匯與語法知識的能力。測試范圍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詞匯表”和“語法結構表”所規定的全部內容。分為Section A和Section B兩部分,主要涉及句法結構、語法、詞形變化,題型為多項選擇題和填空題。本部分的得分占總分的15%,其中,Section A占5%,為多項選擇題,Section B占10%,為填空題。測試時間為15分鐘。
根據多年來語法結構題測試的情況分析,該部分通常測試學生對非謂語動詞、復合句、時態、語態和虛擬語氣等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
3.試題分析
本文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的10套A級真題,就其中的句法結構、語法、詞匯及詞形變化進行分類。從10套題中可以看出歷年真題中Vocabulary and Structure的基本規律。Section A和Section B各10題,共20個題。涉及的語法項目共9個大項:非謂語動詞、時態、語態、詞性、從句、比較級和最高級、虛擬、倒裝、詞形變化。這9個大項包括以下28個小項:動詞不定式、ing形式、過去分詞;一般現在時、現在完成時、一般過去時、過去完成時、一般將來時、將來完成時;被動語態;介詞、代詞、連詞、疑問詞;名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從句、副詞性從句;比較級;條件句和非條件句中的虛擬語氣;部分倒裝;動詞變為名詞、動詞變為形容詞、名詞變為動詞、名詞變為形容詞、形容詞變為動詞、形容詞變為副詞、形容詞變為名詞。
涉及面從高到低依次為:2009年6月(18項)、2008年12月(17項)、2006年6月(16項)、2005年12月(16項)、2005年6月(16項)、2005年1月(16項)、2008年6月(15項)、2007年12月(15項)、2007年6月(15項)、2006年12月(13項)。
涉及面最多的是2009年6月,最少的是2006年12月。其中,2008年6月、2006年12月、2006年6月和2005年1月的試題在所考查的語法點的分布上有失平衡。例如,2008年6月涉及非謂語動詞有7題,而時態只有2題,且均為一般現在時,從句只涉及2題,比較級未涉及。2006年12月涉及非謂語動詞有7題,時態只涉及1題,比較級未涉及,虛擬語氣有3題,詞形變化的分布也不均衡,總共4題中動詞變為名詞占2題。2006年6月非謂語動詞只有2題,均為ing形式,被動語態有2題,比較級有2題,狀語從句有2題,總共4題詞形變化中動詞變為名詞占2題。2005年1月最為突出的是3題虛擬語氣全部都是條件虛擬語氣。
涉及次數的多少依次排列為:非謂語動詞(53次)、詞形變化(36次)、從句(27次)、時態(22次)、詞性(22次)、虛擬語氣(16次)、比較級(9次)、被動語態(9次)、倒裝(6次)、強調(0次)。其中,最高級、強調句和完全倒裝未涉及。非謂語動詞中涉及次數最多的是ing形式(25次),其他是過去分詞(19次)、不定式(9次)。時態中涉及次數最多的是現在完成時(8次),其他是將來完成時(5次)、一般現在時(3次)、一般過去時、過去完成時和一般將來時各2次。條件句和非條件句中的虛擬語氣各8次。從句的次數是副詞性從句(12次)、名詞性從句(9次)、形容詞性從句(6次)。詞形變化的次數為動詞變名詞(11次)、形容詞變副詞(9次)、名詞變形容詞(8次)、動詞變形容詞(4次)、形容詞變動詞(3次)、名詞變動詞和形容詞變名詞各1次。
綜上所述,非謂語動詞形式、現在完成時、虛擬語氣、從句、動詞變名詞、形容詞變副詞和名詞變形容詞是該部分的考點。
另外,10套真題中該部分試題的主要語法特征如下:
(1)ing形式
①ing形式主要出現在介詞后,這點不難掌握,應該容易得分。例如,Allan is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his American partner at the trade fair(08年12).但是,需要辨別一些比較特殊的介詞,例如:like,to worth等。
②在一些動詞后必須用ing形式,例如consider,spend等,而一些動詞后既可以用ing形式,也可以用不定式,例如regret,remember等,但二者的含義不同,應仔細辨別:I remember seeing you somewhere before,but I can’t tell...(07年12).It cost her a lot of money,but she doesn’t regret spending a year...(05年12).
③ing形式充當狀語的用法比較復雜,涉及一般式、完成式和否定式等。例如,Looking up at the clock on the wall,the secretary found...(07年12).
Having failed to find the proper job,he decided to give up job-hunting...(06年12).
Not knowing how to deal with...,Martin had to ask his brother for help(05年6).
(2)過去分詞
①過去分詞主要考查的是充當狀語,只涉及一般式,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過去分詞+by...;省略從句中的主語及be的適當形式等。例如:
Impressed by the young man’s...,they offered him a job in their firm(06年12).When first introduced to Europe,tomato was thought to be...(07年12).
②過去分詞充當定語,主要是后置定語,且多為一般式。例如,The first textbook written for teaching English...came out...(07年12)
(3)現在完成時中的時間狀語有in the past...;since...;for years;up till now等。
(4)將來完成時的時間狀語主要是by+將來某時。
(5)被動語態主要考查的是一般過去時和情態動詞后的被動語態。
(6)代詞主要考查的是形式主語it;another和the other的區別;
neither,either,none等不定代詞。
(7)定語從句除了考查一般的who,which,where,when等關系代詞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介詞+關系代詞;whose;as;名詞+of+關系代詞。
(8)狀語從句除了常用的引導詞以外,需要注意as;in case;every/each time等。尤其要注意的是as表示轉折的時候,句子要倒裝。
(9)條件句中的虛擬語氣主要考查的是與過去事實相反的虛擬語氣,既可能是主句也可能是從句的謂語表達法。非條件句中的虛擬語氣主要涉及一些表示建議的詞,例如suggest;recommend;require;demand;otherwise/or等。還有,一些特殊句型,例如It is high time that...;It is desirable/important/necessary that...;would rather...than...等。需要注意的是It is desirable/important/necessary that...句型中,虛擬語氣用動詞的過去式。
(10)倒裝多次涉及的是not until,另外要注意的是Only...;on no occasion;省略if的虛擬語氣等。
4.對英語教學的建議
(1)雖然學生在中學就已經學過這些語法知識,但是可能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掌握得不牢固。由翟象俊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教材《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中每個單元都有語法復習板塊,所有的考點都包含其中。雖然語法復習內容簡潔,但是非常實用。而且,這些語法知識的運用分布在《綜合練習冊》的每個單元的Exercises for PRETCO中。教師應該以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為契機,重視語法復習板塊的學習。
(2)由于語法教學中的不足,學生對語法學習不感興趣,認為不必學習語法,只要能讀懂文章就行了。教師要積極探討語法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法學習意識,明確語法學習的重要性。
(3)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工具性動機比較強,主要是為了通過各種考試,取得證書,增加就業的競爭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參加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積極性,認真總結歷年的試題,將各個語法點進行歸納,展示給學生,將同一語法內容的不同試題歸納在一起,進行系統學習,發揮考試對英語教學的反撥作用。
(4)教師進行示范以后,可以嘗試讓學生個人或小組進行歸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減少語法學習的枯燥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 LED;推廣與使用
中圖分類號 TU7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72-0098-02
目前大功率LED燈具作為國家照明節能的主推燈具,在很多行業已得到成功應用,但在高速公路行業還未進行大規模的建設與使用。我們對大功率LED燈具在高速公路的推廣與使用進行相關的分析與考察。
1 公司照明燈具使用現狀
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大功率照明燈具的路段主要有高速公路的道路照明(濟廣高速濟南繞城北線、東繞城)、隧道照明、橋梁照明和收費廣場照明等。涉及單位分別為京滬公司、濟青濟南管理處、京臺濟南管理處、濟南黃河大橋管理處、濱州黃河大橋管理處等。
目前照明路段的建設時間較早,多為高壓鈉燈,僅蟠龍隧道使用無極燈,京臺德州路段采用太陽能LED燈。2012年公司電費三千多萬,其中僅路燈照明一項就達一千多萬(含隧道照明費用接近六百萬)。
2 當前燈具種類及特點
目前市場主流的大功率燈具主要有高壓鈉燈、無極燈、LED燈、熒光燈等,本章我們主要對目前使用較多的高壓鈉燈和具有節能優勢的無極燈、LED燈進行分析比較。
1)高壓鈉燈的主要結構為燈泡和鎮流器和觸發器,電路結構為直流工作電路。具有透霧能力強、不誘蟲等優點,但是高壓鈉燈使用壽命較短(理論值能達到三萬小時,但實際遠遠不到),抗震性能差、發光效率不如無極燈和LED燈。
2)無極燈由高頻發生器、耦合器和燈泡三部分組成,無極燈理論壽命較長,具有省電節能的優點。根據我公司南線分公司蟠龍隧道使用效果看,節電效果相對高壓鈉燈在33%(將長度相當的蟠龍隧道與上游隧道的年用電量進行對比),但是目前無極燈存在鎮流器使用壽命短、大功率燈具制造難度大(一般燈具在200W以下)、光衰較大的缺點。現實使用和理論結論差距較大。
3)LED燈由驅動電路和發光光源封裝而成,具有穩定性好、使用壽命長、眩光小、節能效果好、環保的優點;一般LED燈具的驅動電路和發光光源進行密閉封裝,穩定性和抗震能力較好,實際使用壽命均在3萬小時以上,理論壽命可達到10萬小時。但是存在產品品質與價格參差不齊,難以選購且透霧性差等缺點。
鑒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隨著LED大功率燈技術的發展,無論從產品壽命、節能指數還是從價格和維護優勢上均優于無極燈,因此我們主要對高壓鈉燈與LED燈在日常使用上進行分析
比較。
3 經濟效益分析
由于大功率LED燈具的各項優勢,相對高壓鈉燈來說使用LED燈不僅能夠節能,還能減少維護維修頻次,節省車輛和工具的使用,同時由于維修頻次降低,可減輕保暢通工作的壓力。
目前市場上的高端產品多采用PHILPHS、OSRAM與CREE等這些國際知名品牌的燈珠,由于其光效遠高于普通產品,理論情況下,120 W的LED燈發光效率可與400 W高壓鈉燈的發光效率相當。
3.1 節約的電費
以400W高壓鈉燈為例進行分析,理論上400 W高壓鈉燈的發光效果與120 W LED燈的照明效果相當。一般LED燈的功率因數為0.9,而高壓鈉燈的功率因數為0.85,按照每天照明時間為6小時,每度電0.8元(實際電費根據區域與用電峰谷不同有所浮動,大約為0.84元),則采用高壓鈉燈與LED路燈相比每盞路燈每年可節約的電費為531.33(表2)。
3.2 節約的維護維修費
仍以400 W高壓鈉燈為例,道路照明高壓鈉燈的年損壞率為60%,而LED路燈的損壞率極低,可忽略不計。更換燈具需要車輛和升降車等工具,且需要配備專門人員或者專門的代維單位。根據濟青濟南分公司以往的管理經驗,濟青濟南分公司約有路燈1500盞,每年的路燈維修費用約為60萬元,則每套路燈的維護維修費每年約為400元。
3.3 節省總費用的現值分析
如果采用這種相對高端的LED大功率燈具,將一套400 W的高壓鈉燈更換為120 W的LED燈所能在日常中節約出來的經濟效益,我們取其未來報酬(節省費用)的總現值(假設公司運營中貼現率為10%),未來報酬總現值等于每年節省費用(即未來報酬)的現值之和(表3)。
未來報酬現值=(節約的電費+節約的維護維修費)/(1+貼現率)N
N=使用時間
采用高端LED燈具每套的建設成本約為3600元,而每套高壓鈉燈的建設成本約為200元,則每套LED燈具與高壓鈉燈投資成本的差額為3400元,則根據上表的計算可知當LED燈具用到第五年時投資與回報基本持平,而通過市場調查,一般高端的LED大功率燈具的使用壽命均在五年以上。
4 社會與環境效應分析
LED燈作為一種新型綠色環保光源,運用冷光源,眩光小。LED的工作電壓低,采用直流驅動方式,超低功耗(單管0.03 W-0.06 W),電光功率轉換接近100%,在相同照明效果下比傳統光源節能70%以上,有效的節省了電力等各項資源,與我們當前倡導的節能減排相輔相成,具有良好的社會效應。
同時,LED的環保效益更佳,無輻射,使用中不產生有害物質,光譜中沒有紫外線和紅外線,而且廢棄物可回收,沒有污染,不含汞元素,可以安全觸摸,環境保護方面更是一個相對較好的照明產品。
5 風險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LED燈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應,但是仍需要注意推廣這項技術所存在的一系列風險:
1)LED大功率照明燈具,作為一種新型的照明燈具,建設和投資成本較高,且在山東省高速公路中從未進行大范圍的推廣使用,沒有相應的準確的實際使用數據,我們所做的分析僅僅基于理論結合某些個案所進行的分析,在實際運用可能會有一定的差距。
【關鍵詞】高等教育結構布局 產業結構 人力資源 層次結構
學科專業結構
理論上,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力資本具有異質性并由此帶來規模報酬遞增,這使知識的形成、致用、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21世紀以來,我國完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跨越,當前高等教育的綜合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同時人力資源質量直接制約國家發展的綜合競爭力,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結構布局是影響人力資源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從高等教育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機理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布局影響各產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學科類別結構布局決定各產業中的勞動力構成。國際經驗亦表明: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與產業結構優化密切相關:一方面,高等教育結構布局的合理調整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人才、技術和信息支持;另一方面,產業結構演進影響高等教育的人才引進、辦學層次、生源結構、院校特色等,并為之提供資金支撐。因此,應建立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制,特別是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高等教育結構布局提出新的挑戰,因此前瞻性地動態把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適時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提高人才培養的產業針對性和社會適應性成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解決人才供需矛盾的現實需要。
一、實證分析
(一)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與產業結構主成分分析
運用SPSS19.0對2004-2013年三次產業產值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從結果看,三次產業產值指標存在極其顯著的相關關系,相關系數達到0.99以上。由此可見,我國三次產業產值指標存在信息重疊,需要進行主成分分析。
運用方差分解法提取主成分,分析結果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λ1=2.991,它解釋了總方差的99.694%,說明第一主成分的貢獻率為99.694%,可以完全解釋3個產值指標的信息,由此只需提取一個主成分。
根據主成分載荷矩陣可知,我國三次產業產值指標在第一主成分上有很高的負荷,說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這些指標的信息,可以用第一主成分代替原來的3個變量。
根據每個變量所對應的負荷數據除以第一主成分相對應特征根的平方根便可得到主成分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得到主成分為:
F1= 0.578A1+0.576A2+0.578A3
由于只提取了一個主成分,并且其貢獻值為99.694%,由此得出三次產業產值結構變量的主成分綜合模型為:
Y產值結構=0.578A1+0.576A2+0.578A3
模型中A1代表第一產業產值,A2代表第二產業產值,A3代表第三產業產值,由方程系數可以判定三次產業產值指標對產值結構的影響都很大。
同理使用SPSS19.0對我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我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主成分綜合模型為:
Y就業結構= -0.583B1+0.574B2+0.574B3
模型中B1代表第一產業就業人數,B2代表第二產業就業人數,B3代表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由模型系數我們可看出各產業就業指標對就業結構影響較大,但第一產業對就業結構綜合指標有負向影響。
高等教育結構布局方面,分別從院校層次結構布局視角和院校學科類別結構布局兩方面分析。運用SPSS19.0軟件分析結果如下:
Y層次結構布局 =0.609C1+0.581C2-0.539C3
Y學科類別結構布局 =0.448D1+0.448D2+0.447D3+0.447D4+0.448D5
模型中C1代表本科院校在校生數,C2代表專科和高職院校在校生數,C3代表民辦的其他高等院校在校生數。D1代表綜合型大學在校生數,D2代表人文社科類大學在校生數,D3代表理工類大學在校生數,D4代表醫藥類大學在校生數,D5代表農學類大學在校生數。從主成分綜合模型系數看,除民辦的其他高等院校在校生數對層次結構布局有負面影響,其他指標對層次結構布局和學科類別結構布局的正面影響較強。
(二)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與產業結構的協整分析
1.單位根檢驗
運用ADF檢驗測試變量平穩性可以避免偽回歸。同時為消除異方差,分別對原序列作對數變換,根據回歸要求保留變量的原數據和對數值。ADF檢驗中變量平穩的情況如下:
Y產值結構為一階平穩,Y就業結構和Y層次結構布局為二階平穩,lnY就業結構和lnY學科類別結構布局為原值平穩。
2.協整檢驗
ADF檢驗發現Y層次結構布局 和Y就業結構 均為二階單整,ln Y學科類別結構布局 和 lnY就業結構 原數據平穩,根據協整檢驗原則,筆者利用E-G兩步法分別從院校層次結構布局和學科類別結構布局視角檢驗它們與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用Y層次結構布局 和Y就業結構 做回歸方程,用lnY學科類別結構布局 和lnY就業結構 做OLS回歸得到兩個方程:
=5391294+687.2427B
ln =12.82275+0.349846lnB
此處為層次結構布局指標的估計值,ln 為學科類別結構布局指標的對數估計值,B為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綜合指標數,lnB為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綜合指標數的對數。
把兩方程的殘差記為e1、e2,分別對其進行ADF檢驗。結果如下:
e1和e2分別在1%和10%的水平下通過了檢驗,即單位根檢驗結果平穩。
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殘差e1和e2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平穩,即C和B、lnD和lnB均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兩方程的T檢驗值很大,概率P值為0,說明兩方程的回歸結果非常顯著,同時兩方程的可決系數分別為0.939和0.991,調整后的可決系數為0.931和0.990,說明兩個協整方程均有很高的擬合優度,從分析結果來看,高等院校層次結構布局和學科類別結構布局均能很好地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力資源需求。
二、結論
1.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與二三產業就業結構適應性較強,但不適應第一產業就業需求。通過主成分分析、單位根檢驗和協整分析,筆者發現我國高等院校層次結構布局綜合指標、高等院校學科類別結構布局綜合指標與協整方程的估計值擬合度很高,且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很強,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基本適應三次產業就業結構需求。但我們也應發現行業類專門院校服務能力下降,新建院校的辦學特色和增量調節作用并不明顯,與國家和地方人才需求趨勢存在局部不適應,特別是現有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并不適應第一產業就業需求。
2.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與產業優化升級的規模結構不匹配,二者不存在長期穩定關系。運用Eviews對高等教育結構布局綜合指標和三次產業產值結構綜合指標數據進行ADF檢驗,結果發現:層次結構布局綜合指標和學科類別結構布局綜合指標與三次產業產值綜合指標均不存在同階單整關系,即從長期來看,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與三次產業產值結構不存在協整關系,這說明現有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與產業發展的規模結構不匹配。
參考文獻:
[1](美)伯頓?R?克拉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2](美)馬丁?特羅著,王香麗譯.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外國教育資料研究,1999,1.
[3]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陳國良(院長) 杜瑛. 高校布局結構面臨調整[N].社會科學報,2012,03.
[4]陳慧青.從重構到整合:建國后我國高校布局結構的宏觀空間形態演變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重陽登高避災的風俗,出自南朝梁人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有:“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云。遣化辟山岳,了然楚漢分。”杜甫有《九日》詩云:“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詩:“去秋共數登高會,又被今年減一場。”邊塞詩人岑參在行軍途中,適逢重陽節,詩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懷念那故園的:“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另外古代還在重陽節后一日舉行宴賞,號稱“小重陽”。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詩云:“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意思是說,昨天初九登高已結束,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怎么這樣苦,連遭這兩個重陽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間重陽節的重要習俗。據《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日:‘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酒,此禍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每至九月登高飲酒,婦人帶萊萸,蓋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來可以避邪消災,故九月九日一定為之。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重陽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云:“明年會此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孟浩然有詩:“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親。”朱放的《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會,有故不得往,因贈之》中的“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陽插茱萸的習俗。
賞菊是重陽的節目之一。清秋氣爽,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時逢佳節,共賞秋菊,真是別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王勃的“九日重陽節,開門見”,范成大“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語言雋永,詩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更是別出心裁:“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流露出詩人看見白菊的無限歡欣,發出了作者人老志堅的心愿。
關鍵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鍛煉行為;理論依據;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79-04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既包括教學計劃中規定的體育課也包括課程以外的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是利用課余時間,運用各種身體練習的方法,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進行經常的身體鍛煉,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鍛煉習慣。調節精神和豐富課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行為基本反應出人們對體育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自覺性等。課外體育活動內容要豐富,以吸引學生參加,培養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在重視體育教學工作的同時,必須重視和認真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使學校體育教學工作與課外體育活動密切結合,共同完成學校體育的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面臨著緊張而激烈的競爭與挑戰,因此要求他們不僅是懂技術、會管理,能操作的實用技能型人才,而且也要求他們具有健康的體格,健美的身材,并且這些已經日益成為他們將來就業的重要條件之一。課外體育作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銜接點,對未來人才素質、特別是健康狀況起著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當今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壓力的加劇,如何改善生活質量和保持身體健康已成為人們的共同需求。1995年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把培養人們終身體育興趣、習慣及能力作為推動全民健身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內容對待,終身體育的思想貫穿于體育教學之中,是21世紀高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課外體育活動不但是體育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活化和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的重要環境,更重要的是在于時間和空間的拓寬,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增強學生的群體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養成學生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增強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加大了學生對運動技能學習的自主選擇性,減少了運動技能學習的項目內容,淡化了競技,突出了健身,學生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從事他所喜愛的運動項目的學習,形成自己的運動愛好和專長,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但是,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體育意識的培養、體育習慣的養成,僅靠體育課這點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得到加強。另外,課外體育活動應與體育教學緊密聯系,課內外要有機結合。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對于鞏固和擴大體育課教學的知識與技能,培養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與習慣,掌握鍛煉身體方法和提高運動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課外體育活動是高職體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高職學生接受的是學校體育的最后學段教育,這就要求同學們很好地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愛好與特長,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并能與今后的終身體育銜接起來。以往國內學者大多熱衷于研究體育教學,忽視課外體育活動,即便是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研究也更多的關注于高校和中小學,對于高職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研究很少有人問津。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而中專的體育課程改革幾乎原地踏步。高職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既反映多年來體育教學的成效又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將來高職生步入社會后是否能繼續參與體育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興文體活動不斷涌現。在這種情形下,高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認識如何?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是什么?對課外體育活動是否感興趣?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高職學生又有多少?采用什么樣的組織形式進行課外體育活動?影響高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是什么?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所選擇的項目有哪些?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與持續時間是多少?高職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場所的選擇何?體育消費現狀如何?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漯河市、許昌市、周口市、信陽市、平頂山市等城市15所高職院校在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揭示存在的問題,尋找對策,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為河南省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一、研究背景
高職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高層次和最后階段、具有與社會體育相銜接的特殊性,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是高職院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校體育整體效益,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目的、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指在課余時間里,運用各種身體練習手段和多種方式并結合衛生措施,以達到增進身心健康和體育意識,提高體育學科能力,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體育活動。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大眾體育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和教育自身的發展變革,素質教育思想,終身教育思想的確立,使人們對課外體育的功能和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并且,傳統的課程內涵僅將正規的課堂教學視為課程,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課程內涵在擴大,超脫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所以隨著課程觀的更新,課外體育的研究已成為學校體育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有關課外體育研究的論文逐漸增多,由此可見,課外體育研究已成為當今學校體育研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相應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又一個具有很大研究價值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