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網絡媒體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之所以如此講,是因為當今互聯網行業的變化實在太快,往往是文字尚未敲定、書稿尚未付梓,甚至作者未及看清潮頭方向,書中內容可能便已過時。不久前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國際在線”總編輯馬為公主編、多名編輯集體創作的《互聯網的新時代》一書,便是當代中國傳媒人在這方面的一次大膽嘗試。本書從Web2.0的視角切入,以網絡音頻流、視頻流傳播相關的新媒體技術、媒體形態為重點,盡可能加入了寫作期間的最新信息,同時也介紹了身為傳統媒體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多年來積極“觸網”的經驗。對想在最短時間內全面了解當前國內新媒體格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以作為首選。
小型百科全書
《互聯網的新時代》堪稱一本“Web2.0小型百科全書”。雖然全書不過25萬字、八個章節,卻對搜索引擎、網絡電話、視頻流媒體以及3G手機、下一代互聯網在內的新興數字媒體都做了現狀介紹及未來前瞻,涵蓋個人電腦、手機和電視三大平臺的當前最新應用。從千禧年以來直到2007年上半年曾在國內傳媒業掀起過浪花的新媒體,在這本書中幾乎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在如今某些評論者眼中,Web2.0似乎僅僅是博客、播客、維客等“網客”們的統稱,而本書作者團隊并沒有陷入這個狹隘理解Web2.0的誤區,而是將體現新型信息傳播理念、改變傳播過程中各方角色地位的數字新媒體都包含在這個“筐”內,拋開就互聯網論互聯網的門戶之見。事實上,Web2.0雖然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并非單純的技術范疇,更多則表現為一種傳媒經營和傳媒使用方式的改變,包括信息傳播向信息服務的轉變,大眾傳播向多元分眾傳播的轉變、專業精英創造內容向草根用戶創造內容的轉變等;而且在三網合一與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電視和手機很快會成為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網絡終端,個人電腦也將進化成更強大的多媒體平臺。為此,研究者有必要從更廣闊的層面上展開視角,將各種數字新媒體的發展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由此可見,本書作者對Web2.0的理解還是相當到位的,甚至可以說有些超前。
身為電臺網站編輯,本書作者們自然不離本行,內容安排上以音頻流、視頻流傳播方面的新產品為重中之重。因此,本書對博客、維基、網絡社區等近年最受關注的Web2.0應用著墨不多,而專門列出章節給當前發展喜憂參半、定義上易被混淆的IPTV、流媒體和VoIP作傳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除了詳細梳理每類流媒體的媒介特征、發展歷程之外,本書也像教科書一樣介紹其當前市場格局、相關政策,順便預測一下未來前景――盡管這些內容很快就會過時。至于連許多網媒從業者都深感頭痛的各種技術、專有名詞及其縮寫,本書也盡量抽出篇幅,在專門條目中將這些紛繁復雜的概念一一加以簡述、辨別,三兩句便使人豁然開朗。美中不足的是,檢索起來可沒有真正的百科全書那么方便。
熱風格 冷思考
與教材或學術著作不同,《互聯網的新時代》并不追求語言風格的嚴肅,而力求用通俗輕松的文字對新媒體發展中的種種現象進行解讀,段落中不時夾雜一些近兩年流行的網絡用語、笑話或調侃,讀來妙趣橫生。為表現新媒體如何改變當代人的生活,本書從第二章到第七章的每章正文之前還有一小段生動的場景介紹,描繪年輕的虛擬人物“我”或“小王”在使用新媒體后享受到的種種便利。或許這也是互聯網從業者執筆的一個好處――他們了解網絡時代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的口味,也清楚娛樂元素對任何一本有普及價值的讀物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能得心應手地采用網民們喜聞樂見的方式。
而在活潑幽默的行文之下,本書作者們體現了當前網絡業浮躁環境中難得的理性、獨立精神,常能透過泡沫和表象進行深入分析。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并非每種新媒體從誕生到投放使用、實現普及的過程都能一帆風順,相反由于監管、收費、行業標準、用戶習慣、贏利模式等原因,許多表面風光無限、魅力十足的新媒體發展起來卻舉步維艱,至今難從“新銳”成長為主流。對此,評論者常分為相對樂觀的“技術派”和保守一些的“市場派”,前者傾向于相信新技術、新功能可以憑借自身的“魔力”在市面上殺出一條血路,而后者則傾向于以短期內的份額與盈利論英雄。而本書主編馬為公及作者們則認為,新媒體的發展成熟其實是一個技術推動市場、市場決定前途的過程,推廣和成長也常常伴隨著痛苦,而且可能會持續幾年,技術上的“18個月定律”和市場發展的“七年定律”同時在起作用。由此觀之,新媒體市場中的幾家歡樂幾家愁也就容易理解一些了。
以“雙贏”論英雄
遍觀全書,盡管作者們盡可能在嬉笑怒罵的同時保持基本客觀,但不免還是要對每種數字新媒體形態的是非成敗評說一番,而評判標準則著眼在效用和贏利兩點上。新媒體要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兩者缺一不可。
對用戶而言,新媒體的魅力在于其全新的視聽形式和使用方式,能夠讓用戶擺脫傳統媒體(包括傳統互聯網和電信服務)中的種種束縛與不便,還能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補償”使用傳統媒體時不能享受到的種種便利;另一方面,只有能獲得同等效用而付出較低成本、或者用同等成本獲取更高效用時,新媒體形態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在傳統媒體已經建立的市場中分一杯羹,乃至從先鋒、時尚走向普及。而對開發和經銷企業而言,只有能夠贏利的技術才有價值,過嚴的監管、過高的成本、競爭對手的壓力、收益渠道的匱乏,都可能阻礙新媒體市場的發展;而像當今許多Web2.0服務的“賠本賺人氣”現象,雖能依靠點擊量獲得暫時的品牌知名度和風險投資,但若缺乏“造血機制”終究難以長久。Web2.0時代用戶對免費使用的需求,恰與企業的贏利目標相矛盾,這其實也是當前國內乃至全世界許多網絡新媒體共同面臨的問題。
其實,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到底誰在風光一時后終將泡沫褪盡、誰能在歷經磨難后成長為“真命天子”,哪怕全球最頂級的業內巨鱷也說不清楚,因此也不必對本書在談及未來時的許多“或許”再做苛求了。
美中不足
《互聯網的新時代》一書作者對Web2.0等新理念給與了過高的評價。筆者認為,Web2.0強調的是應用,而不是對傳統的顛覆或取代。這也決定了Web2.0的最大價值并不是提供可供熱炒的互聯網概念,而應是帶來一場以“交互”為核心的互聯網應用熱潮。
(一)新媒體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相對而言的概念。20世紀30年代,相對于報紙、雜志,廣播、收音機作為新媒體迅速發展起來并得到廣泛應用,英國廣播公司(BBC)與德國宣傳部門甚至將此作為最重要的國家宣傳手段;20世紀90年代,因特網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并以極快的速度遍布于人們的學習生活中。現在所說的“新媒體”,則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移動終端上的個人化數字技術平臺,又稱為自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因此,新媒體這個概念,相對于不同的比較對象時有著不同的指稱。如:“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此處的“新媒體”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將與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相對的所有其他媒體形態統稱為新媒體。而本文所指稱的“新媒體”,則是以微博、微信為主的移動終端自媒體(WeMedia)信息平臺。
(二)新媒體具有更廣泛的新特征
新媒體具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征。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媒體,“新媒體”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這樣一些特征。“它既能在傳播溝通時互動,同時也可對文本解釋互動,它的數字化形態意味著媒介文本內容可以和物質載體相分離,這種超文本性可以用超鏈接的方式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形成網狀文體乃至于數字圖書館。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既能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又能滿足人們隨時隨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的需要。”也就是說,一方面,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媒體,“新媒體”(廣義的新媒體)具有數字化、海量性的特性,數字化勢必造成信息與物質載體分離的傳播態勢,進而具有信息海量化和更加公共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相對于網絡媒體(主要是網頁、論壇、帖子),“新媒體”(狹義的新媒體)具有更加強勢的傳播動能,且更加個性化(依賴個人)、多樣化(主體多樣)、動態化(移動終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目前為止是最典型最徹底的“新媒體”。
(三)新媒體教學已成為時代的要求
新時代的高中生正是這龐大新興媒體用戶的主要成員,他們對新興事物的接受和應用有著非同一般的敏銳性。同時,世界正在進入“無紙書籍”學習的新時代,電子課本將是未來教育應用的必然趨勢。電子書、平板電腦的普及對傳統教育工具的替代作用日漸顯現,適當地應用新媒體服務于教學已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呆板,大多時間都是黑板加粉筆加教材的一講到底的教學活動。在時代加速進步的今天,教學容量不斷增大,獲得知識的周期越來越短,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這些都向傳統的教學手段提出了挑戰。另一方面,新媒體的使用,可以為老師提供共享資料的平臺,老師可以通過使用電子信息設備布置、批改作業,消息、推送資料以及在線輔導答疑以便及時解疑答惑;學生能夠在線自主學習、討論、提交作業,有利于加強師生或生生間的互動、合作。新媒體固有特性的交互應用,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更廣泛地聚合教學資源服務于教學。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中學教師,必須主動學習、應用新媒體來更新現有的教學模式,努力搭建新媒體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二、建立新媒體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所謂人文綜合教育平臺,有兩個含義:一是,新媒體平臺自身就是一個系統,不僅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還包括在此基礎之上的各個層次的信息系統。如:學校官方微博——各年級微博群——各年級各班級微博群——班級內部個人微博等。另一方面,該平臺并非單方面的縱向系統,而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新媒體人文教育綜合平臺,包括各年級——各人文教學群(如教師語文組、政治組、歷史組等)——各班各科課程微信群。兩方面綜合起來(橫向與縱向交叉互動),才能成為一個嚴密的、完整的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一)建立校方微博系統
微博是一種集信息編輯、轉載傳播、交友互動為一體的自媒體。主要是在移動終端(智能手機)上使用,亦可在個人電腦上(“桌面版”)使用。微博擺脫了個人熟人圈子的限制,是一種跨空間、跨交際的即時性信息平臺。因此具有非常強大的傳播功能。目前“90后”高中生廣泛使用的微博有兩種:一種是新浪微博,一種是騰訊微博。前者是最典型意義的微博,因此將微博的傳播效能和自媒體特征發揮到了極致。前些年,學校對在校生管理最頭疼的就是未成年人“網癮”的問題。這些學生已經形成迷戀網絡、不顧一切的心理狀態,游離在家庭和學校的邊緣,不上學也不回家,這已成為學生管理的一個突出問題。而學生用手機上網瀏覽不良信息,尤其是用微博、微信進行社交活動,學校和家長都無法察覺其瀏覽內容,更不能及時規范其網絡社交行為。因此學生的網絡行為面臨潛在的、巨大的社會風險。對此,學校完全可以通過主動正面信息和規范瀏覽內容來使新媒體成為學生的學習工具。這就要求建立以學校官方微博與教師管理微博為一體的中學校方微博系統。
中學校方微博系統是以學校官方微博為中心、為起點,以任課教師和管理部門為骨干、為方陣,覆蓋到各年級、各班級,從而覆蓋到每一個學生的縱向微博系統。其構建步驟(亦即包含層次)是,首先,建立和完善學校官方微博,承擔起總的管理和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建立年級微博賬號,各年級組長和任課教師加入,并“關注”學校官方微博成為這一中心微博賬號的“粉絲”。其次,通過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覆蓋到各個班級。各班級微博賬號關注年級微博賬號。最后,全班所有學生加入到班級賬號中來,互相“關注”互為“粉絲”。這樣,就建立起了一個學校——年級——班級——個人的完整的縱向的微博傳播體系,成為學校和教師信息的平臺。這一平臺,在信息通知,傳達各種要求,布置學習任務時更方便、及時、有效。在與微信相交織、相配套之后,就能構建一個新媒體人文教育平臺、管理體系和新媒體傳播矩陣。
(二)建立人文微信號系統
微信是一種依賴于個人交際群體(即“熟人”圈子)的完整信息平臺。目前廣泛采用的就是騰訊開發出來的微信。微信在很多方面具有微博不可比擬的優勢,甚至能夠完成網上商業交易和銀行理財業務。建立微信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根據智能手機“電話簿”中的熟人圈子開通,通過認證相互加入;一種是通過“QQ”號碼中的“好友”圈子開通,通過認證相互加入。因此,微信受個人交際群體和熟人圈子的限制,不能像微博那樣任何人都可以“關注”成為粉絲,繼而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反過來講,微信對信息的接受者具有限制和過濾的功能。公共微信號推出的文章,以及“熟人”、“朋友”轉載、發送的文章,都是可以用來研讀、細看的詳細信息。一般來講,都非常具有可讀性,借助于圈內人士的品味、專業和深度,可以發現很多文章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和嚴肅性。因此,微信既可以信息同時也可以研讀各類經典文章。微信號群體一般來講是橫向的,多面的。學校建立微信號系統,分為兩個向度:第一,可直接以各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為建立主體,相互認證成為“圈內人士”,的文章可以相互閱讀和轉載。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要求全班學生加入;任課教師也要求全班學生加入。前者主要用來管理,亦可以相關的閱讀材料。后者主要用來進行課程教學。再與微博相交織、相關聯,就建立起了微博——微信這個非常有效能的“新媒體”矩陣。第二,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可以“訂閱”具有經典文章等內容的微信“公眾號”。這些公眾號一般都具有相應的定位、主題和專業。一般都是每日更新、及時推送。里面相當多的內容可用作教學內容與擴展閱讀材料。教師在訂閱這些公眾號之后,可將這些文章根據需要轉載,并有選擇性地發送至接受者。
(三)微博與微信平臺矩陣
微博微信作為新媒體,優點突出,但也同時存在各自的缺點。反過來,兩相結合,就能發揮出強大的傳播功能,是一個非常方便、及時、豐富的人文教育平臺。微博由于受到字數(140字)的限制,不能全面涵蓋所有內容,只能發最基礎的內容,無法推送詳細內容。因此只能是完整信息的斷面和碎片,往往使信息具有蒙蔽性(假信息,如謠言)。因為短短140字無法詳細了解事件和信息的來龍去脈。同樣地,相對于微博,微信受到“熟人圈”的限制,傳播速度和受眾規模要低于微博。因此,微信與微博二者結合,就可以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實際上,當全班學生集體加入教師(年級組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的微博賬號和微信號之后,微博與微信就關聯起來了。但需要教師在進一步管理和使用的過程中將之融合,主動發揮教育功能。一句話,微博作為消息模式,微信作為詳細信息平臺。這樣,就使兩相作用的新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可將通知、思考題、課后復習提綱、課前預習范圍等簡要地在微博上,告之所有學生。詳細閱讀內容和相關文章,教師可將制定地址鏈接到微博上,學生可直接點擊閱讀。亦可通過微博告之學生,閱讀教師的微信號中轉載的文章。這樣,就完成了通知、要求與內容、閱讀的配套。與此同時,一個完整的新媒體教育平臺就完成了,也就是微博——微信新媒體信息平臺矩陣。
(四)人文綜合教育平臺
這個信息平臺矩陣是一個人文綜合教育平臺。所謂綜合,分為三層意思:一是新媒體綜合平臺(新媒體矩陣)。上文已經闡述,不再贅述。二是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興趣閱讀綜合平臺,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興趣閱讀相互補充、相互支撐。三是課程綜合平臺。起碼來講,語文、外語、歷史、政治等課程教學和閱讀內容,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管理、推送、布置、考核。
三、在綜合教育平臺上推進語文經典閱讀
在綜合教育平臺上進行經典閱讀,是非常方便的。中學語文教育要主動采用“新媒體”的教育方法和技術手段。目前,以筆者所在學校的試點效果來看,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很好的平臺。《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按課標要求,高中在必修課程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新媒體數字技術矩陣極大地有利于高中生在短時間內便捷有效地閱讀和學習經典作品。下面,筆者就以擔任的課程為例,簡述語文經典閱讀的過程和心得。
(一)微博作為消息發送模式
以微博作為消息發送模式,在微博上閱讀任務和所在地址。中學語文教師每天都把當天的課堂教學綱要以最簡短的語句發送到微博上,給出學生課后溫習的大致范圍;然后以多個消息模式把重點難點和思考題連續發送,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微博上布置每天的閱讀任務的同時把經典作品通過微信推送給學生閱讀。如:在必修五進行《三國演義》閱讀之初,在高二年級微博號上這樣一道試題(思考題):“《三國演義》‘赤壁大戰’那一段中,黃蓋率領小舟去詐降,請問,他在第幾只小船上?”要求學生閱讀原著,找出答案,在語文課上交流答案。一石激起千層浪,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未讀或是略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有快讀之而解答案的急切,這樣一本古典名著便在微博的輕輕撩撥下拉開了品讀的序幕。在此基礎上,再在微博上閱讀任務,引導學生讀經典、研習經典。在必修一名著導讀板塊,高一語文備課組在高一年級微博號上向學生明確提出學習目標及要求:閱讀小說《大衛•科波菲爾》完整版,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要求了解、記憶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相關知識以及對本書相關的評價,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分析重要人物的形象,弄清楚主題等。閱讀時間為9月1日至10月30日。語文組微博號將相關的資料以鏈接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供學生閱讀、參考、整理。以此為例,語文必修的其它必讀名著《論語》《巴黎圣母院》《家》《高老頭》《紅樓夢》《堂•吉訶德》《三國演義》《談美》以及莎士比亞戲劇,以兩年為期限,以學期為階段,在指定的微博、微信上富有針對性的、有序有效的完成對這些經典的品讀研習。
(二)微信作為經典品讀平臺
微信作為經典品讀平臺,推送語文經典和接收反饋信息。教師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布置每天、每階段閱讀任務的同時,在微博中將有關微信號與經典作品所在的地址復制發送至微博上,從而將微博與微信關聯整合起來。也就是說,教師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公布學習任務和閱讀篇目,同時指定微信地址或提供微信平臺地址鏈接;學生在指定的微信號上打開某一期的指定篇章,完成閱讀。并將反饋信息發送至指定收集者(如課代表)那里,由該人完成收集整理編輯,集中發送到任課老師的微信上。結合學生對微信的閱讀習慣和依賴程度,全部經典閱讀內容,都可以通過微信人文經典平臺讓學生課后閱讀。該微信平臺可通過教師微信好友圈為核心建立,“訂閱”和“關注”相關微信號(包括公眾號與個人號)。以上經典內容、經典作品以及經典導讀、評論、譯文,都在微信號推出的內容中。語文組老師主要關注這樣一些微信號:“名著聯播”(mzlb999)、“名著閱讀”(aiyuedu2013)、“國學燒賣”(gxsm99)、“中國文學”(zhongguowenxue888)、“繪考點名著——高考版”(ghkdmz)、“讀誦經典,感受文化”(lunyu100-suzhou)、“湖北高考網”(hbzkw_gk)、“高考語文”(gaokaoyuwen)等,作為推送經典文章地址。學生亦可自己“訂閱”和“關注”其他一些微信號,通過該微信(公眾號、個人號、雜志號),主動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可同時通過微博、微信與教師、同學甚至作者互動。特別是微信發起群聊的功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為師生合作探討、研習解惑提供了一個良性的操作平臺。《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外讀物主要有:“文化經典著作,如《孟子》《莊子》等。小說,如魯迅《吶喊》、茅盾《子夜》、列夫•托爾斯泰《復活》、契訶夫短篇小說等;詩歌散文,如泰戈爾詩、魯迅雜文、朱自清散文等;劇本,如《雷雨》、老舍《茶館》等;語言文學理論著作,如呂叔湘《語文常談》”等。這些經典作品都能夠在相關的微信號(公共號)中找到。教師只需要將其內容歸類、關注收藏就可以了。偶有少數作品一時難以尋得,教師可在自己的微信號中轉載、編輯、,制定學生閱讀。
(三)學生經典閱讀效果檢測手段
新媒體教育平臺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完成教師教學任務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基于新媒體自身的特點,教師和家長都不能即時陪同、監督和規范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效果。因此,查驗、考核學生的經典閱讀情況和程度,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1.課堂檢測與當面查驗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檢查,包括課前檢查、課中提問、課后抽查等方法。課前三分鐘在科代表的組織和安排下,同步檢測前一天的閱讀任務,老師就存在的問題及時訂正和補充,并再次加以強化;上課過程中老師需隨時引導,最大限度的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只要是與經典閱讀有關的內容隨時提問檢驗,比如在上《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寡人之于國也》《勸學》《林黛玉進賈府》這些篇章時,就可以同步檢測學生對“名著聯播”微信平臺、“高考語文”微信號和語文組微博號上都有的相關內容和鏈接的《論語》《孟子》《荀子》《紅樓夢》的閱讀情況及程度;課后抽查主要針對課上查驗存在的問題及部分同學閱讀不深入的情況有針對性的一對一檢測。通過教師布置任務——學生閱讀完成任務——老師課堂檢測、當面查驗,規范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同時也避免了“新媒體”平臺經典閱讀的形式化,從而推進了學生對經典的深入閱讀。
2.研究學習和個性表達
當然,諸多的經典作品僅僅依靠課堂的檢測和老師的當面查驗,是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這就需要學生信息反饋與自主討論兩個模塊來加強鞏固學習效果。前者主要是要求學生轉發甚至是同步評論、發表心得感悟,并要求各科代表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情況做記載、統計,并且及時將情況反饋給任課教師,相較傳統的作業布置、查閱方式,既便捷又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但學生有沒有按質按量完成、有沒有達到閱讀經典的效果,是不是流于形式,這就需要老師及時查驗。后者主要是學生在這個平臺上的通過發表評論心得和信息反饋互動,在相互質疑和探討中提升自己的閱讀鑒賞能力。筆者所在的學校主要是結合新課改的“研究性學習”板塊來進行“新媒體”教育平臺之語文經典閱讀的深入研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班級為團體,以微信號(公眾號)中的內容為研究對象,以學期為期限,提交討論內容研究方案給指導老師,在學期末以論文的形式在微信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中《小談賈璉》、《關羽之死》、《<圍城>的修辭研究》、《<西游記>趣談》、《有趣的老頭——莊子》、《略談梁山好漢排名》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通過研究性學習和新媒體教育這個平臺,學生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培養興趣、自主研究,能真正做到深入經典,推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3.筆試測驗考察閱讀效果
筆試測驗學生經典閱讀效果,是最嚴格、最規范的一種檢測方式。一方面,考試是教師教學成效自我檢測的手段,同時也是檢測學生知識是否掌握的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學名著閱讀是近幾年來新增的考點,湖北卷從2012年開始,名著導讀的考查是必考內容。有鑒于此,教師就語文經典作品內容命題,督促學生學習并通過學生答題的情況了解和統計學生經典閱讀效果。教師命題還需要與高考大綱考點與語文閱讀能力相結合,富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檢測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時亦可直接以往年高考語文真題來作為考試題目,以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毫無疑問,這些真題(或模擬題)的題眼、題肢相關內容,在此之前就要求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學習過。
如:“簡述《紅樓夢》中賈珍請王熙鳳到寧國府協理秦可卿喪事的原因和過程。(5分)”該題出自2009年福建卷高考真題文學名著閱讀第7題。在名著經典閱讀模擬測試中,沒有在綜合教育平臺上進行經典閱讀的2013屆學生考試通過率僅58%,而在綜合教育平臺上進行經典閱讀的2014屆學生考試通過率達到了95%。這個考題在微信號“繪考點名著——高考版”(ghkdmz)2013年12月30日這期中推出,老師指定并要求學生閱讀后完成答題,并且參照參考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與此同時,與本考題相關的內容“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也在微信號“名著聯播”(mzlb999)的《紅樓夢》聯播中第59期、第60期、第61期、第62期中推出。學生訂閱了以上這兩個公眾號,通過反復閱讀這些經典篇目,逐步掌握了相關的內容。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本題筆試檢測的2014屆學生,僅有少部分同學出現要點不全導致失1分的情況,完全杜絕了以往無法動筆的情況。通過這一系列的新媒體數字技術矩陣教學,極大地促進了高中生在短時間內便捷有效地閱讀和學習經典作品。
【關鍵詞】實物期權價值評估綜述
一、理論背景
人們在對現資決策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投資決策不同程度上具有三個基本特征,投資是部分或完全不可逆的,也就是說投資必定存在初始沉沒成,本來自投資的未來回報是不確定的,人們在投資時機上有選擇的余地。這些特征使得傳統價值評估方法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不斷顯示出其局限。鑒于傳統評估價值方法的局限性的不斷暴露,理論界與實務界一直致力于尋找一種方法去彌補這種局限,從而期權定價理論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即實物期權方法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越來越注重實用性,期權理論的發展是對傳統價值評估方法的改進和彌補,那么實物期權的研究現狀如何,本文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分析。
二、國外研究現狀
期權定價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法國數學家路易斯·巴舍利耶提出的巴舍利耶模型,而伊藤清發展了巴氏理論,其后就是卡索夫模型,期權理論的重大發展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斯普林科的買方期權價格模型、博內斯的最終期權定價模型、薩繆爾森的歐式買方期權定價模型,而1973年Black和Scholes的經典論文的發表標志了期權定價理論的最終形成,而Merton、Cox、Ross以及Rubinstein等專家的研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期權定價理論。
最早將期權定價理論引入項目投資領域的是教授StewardMyers,他于1977年首次提出將投資機會看成增長期權的思想,他認為基于投資機會的管理柔性存在價值,而這種價值可以用金融期權定價模型來度量,由于標的資產為非金融資產,Myers教授稱之為實物期權。1984年Myers教授在“FinaceTheoryandFinancalStrategy”中又講述了項目戰略的期權意義。Dixit和Pindyck于1995年指出“在確定投資機會的價值和最優投資策略時,投資者不應簡單地使用主觀的概率方法或效用函數,理性的投資者應尋求一種建立在市場基礎上的使項目價值最大化的方法。于是,實物期權價值的確定成了研究的焦點,Joseph認為,與金融期權相比實物期權價值的確定似乎沒有固定的模式,因為大部分投資項目的特殊性使得尋找標準化實物期權的可能性不大。為此,Timothy于1998年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構造合適的期權形式,從而使實物期權的價值可以更加方便地利用金融期權定價模型確定。而Amaram和Kulatilaka(1999)又提出了一個實物期權應用框架,使得該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進一步成熟。
利用實物期權研究投資時機選擇問題始于McDnald&Siegel(1986)研究不可恢復投資計劃的最佳投資時機,討論延遲期權的評估,并推導出最佳投資時機的決定方法。同時McDnald&Siegel利用仿真的例子指出延遲期權的重要性,結論指出投資計劃的最佳延遲時機大約是在當計劃價值為投資成本的兩倍時。Smit&Ankum(1993)則利用二項模式與博弈論來探討在完全競爭市場、壟斷市場及寡頭壟斷市場中,延遲期權和競爭者存在的情況對于投資決策時機的影響。
三、國內研究現狀
范龍振和張子剛(1996)是國內較早進行投資機會價值期權方法研究的文章。范龍振(1998)比較實物期權與金融期權的異同,研究企業經營柔性中的時間選擇型實物期權。范龍振和唐國興(1996)假設項目價值和初始投入均服從幾何布朗運動,在Pindyck(1991)的研究基礎上,拓展分析了投資時間選擇期權的價值及其對決策的影響。范龍振和唐國興(2000)在項目價值和初始投入服從幾何布朗運動、推遲投資時間有限的假設下,把項目投資機會看作美式看漲期權,并利用蒙特卡羅模擬法求解。范龍振和唐國興(2000)把項目產品的價格運動路徑假設推廣開來,分別在幾何布朗運動、均值回復過程和更一般的隨機過程這三種情況下,運用蒙特卡羅模擬法和二叉樹法得到數值解,進而討論了項目暫停生產的管理柔性價值及影響。
黎國華、黎凱(2003)運用實物期權原理分析了不確定性對項目投資評價和決策的影響,通過風險中性概率方法將這些影響予以定量化,并進一步對實際投資行為做出了解釋。
梁鑠、唐小我、馬永開(2004)從思維方式的角度肯定了實物期權理論對企業經營投資行為的現實意義。他們認為戰略管理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和保持靈活性,為未來不利的變化做準備,為抓住機會做準備。通過將實物期權思想納入企業戰略管理,使在不確定環境下的戰略管理有合適的思維工具。
丁正中、曾慧(2005)在二項式模型的基礎上探討了三項式模型,為期權定價方法的改進提出了新的思路。他們的研究表明,相比于二項式模型,三項式模型的計算結果更加準確。
在專利權和許可證估價領域,實物期權方法同樣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研究。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技術至上,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和創意價值的時代,無形資產尤其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香港中文大學的譚躍、何佳(2001)借助方程,分析了牌照實物期權對中國移動通信公司和中國聯通通信公司的價值。他們的結論是,牌照對中國的兩家移動通訊公司具有重要意義,其帶來的期權價值尤其應當重視。
楊春鵬(2003)探討了實物期權理論在專利權定價、無形資產評估等領域的應用。學者們指出,對于生物制藥、網絡媒體等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較大的行業,實物期權理論具有更大的意義,因為相比于傳統評估方法,實物期權理論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這些不確定性。
實物期權理論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不僅限于上述領域。例如,瞿衛東(2004)將實物期權應用于不動產商務租賃定價的應用。張梅琳(2004)認為,非共識項目的特點和重要性使得其決策很困難,實物期權理論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視角。實物期權理論在土地開發決策方面也有應用。研究表明,在不確定的市場條件下土地開發是一種等待型實物期權,可以通過實物期權定價方法進行決策(張金明、劉洪玉,2004)。
四、進一步研究
但實物期權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應用上的障礙。由于使用了較為復雜的數學方法,因此實物期權方法的計算量相比于傳統方法要大。特別地,在期權定價公式中的波動率參數很難取得,一直困擾期權理論的應用者,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