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血壓確診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社區居民;高血壓;效果分析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青河鎮文化南路社區原已確診高血壓患者463例患者。
1.2方法以《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對高血壓的定義為診斷標準,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上門了解健康狀況。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史、家族史,重點了解血壓水平、身高、體重身體狀況,了解患者抽煙、飲酒、食鹽攝入量等個人嗜好改變情況。了解患者近3個月血糖、血脂、腎功、生化檢查指標。對原已確診高血壓患者463例均進行血壓監測,對有明確高血壓患者了解高血壓治療和控制狀況。
2結果
見表1,表2。
結果: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不僅能反映轄區居民對高血壓的認識水平,而且也可以綜合評價高血壓的控制水平和防治效果。從表1結果來看,新疆阿勒泰青河縣青河鎮社區開展定期高血壓防治宣教工作,定期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血壓監控(每月監測血壓2次),根據血壓監測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社區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率明顯提高。
結果:高血壓相關疾病的發病情況(見表2)血壓升高是腦血管病發病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冠心病發病危險因素,糖尿病患者血壓水平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調查結果表明城鎮居民中仍存在不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包括食鹽過量、吸煙、飲酒、肥胖、缺乏鍛煉,高血壓患者中仍有不治療或亂用藥、不遵醫囑治療情況。
3討論
【關鍵詞】高血壓;老年;策略;分析
老年是生物學根據年齡來分界的一個概念,目前我國則將60歲以及以上的人們定義為老年。而本文研究的對象是老年高血壓,而老年高血壓的臨床診斷標準是年齡在60歲以上,且在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的前提下患者的收縮壓和(或)舒張壓≥140/90mmHg[1-3]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我國人均壽命也在隨之延長,而由于人們飲食習慣的影響,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不斷增大,因此我國老年高血壓患者不斷增多,根據我國200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高血壓患病率為49.1%[4]老年高血壓患者并發癥多而且嚴重,因此如何有效的控制老年高血壓患者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本文主要分析老年高血壓的一些臨床治療對策,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文隨機抽取了自2009年7月-2011年6月這一時期來我院內科就診的4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年齡都在60-90歲之間,平均年齡在68歲。所有患者在就診時的SBP>140mmHg,DBP>90mmHg。所有患者都沒有在之前服用過任何高血壓藥物。
1.2方法本文隨機抽取了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這一時期來我院內科就診的40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這40例高血壓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首先將這些患者根據病情進行分組,低危,高危等。
主要是為了解臨床治療老年高血壓患者的一些治療方法喝護理對策,從而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療效,減少病死率。
1.2.1低危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對策對于這類患者,首先要安撫患者的情緒,并向其耐心講解為何會出現高血壓癥狀,以及如何讓預防。因為這類患者完全可以采取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適應所有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方法有:低鹽、脂的飲食來控制患者體重,并且加強運動、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患者和其家屬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當然若患者病情沒有得到控制則要采取藥物治療。
1.2.2中、高危高血壓患者這類患者屬于高危患者因此在臨床治療中一旦確診就需要立刻進行藥物治療。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來選擇適合的抗壓藥物,做到針對性治療。如無合并癥的患者則對于抗高血壓藥物沒有特別的選擇但是一開始傾向于單純用藥后面治療效果不好則考慮聯合用藥。聯合用藥的好處是藥物副作用小,也可以減少患者的藥物用量。而對于存在各種并發癥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則要根據患者的實際并發癥的情況來決定這類患者該用什么抗高血壓藥物。下面舉幾個例子來簡單說明一下:①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H)的患者的用藥則可選用鈣阻滯劑。②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用藥:這類患者由于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不齊甚至心絞痛癥狀所以適宜用B一受體阻滯劑。③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有不少高血壓患者都肥胖所以會存在糖脂代謝異常,因此要避免選擇能引起糖脂代謝紊亂的藥物,如利尿劑、受體阻滯劑。而ACEI受體阻滯劑則可以減輕胰島素抵抗而改善患者糖脂代謝異常又能控制患者的血壓。
2結果
通過本次研究的數據分析,在臨床治療中我們首先要對所有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高血壓的健康教育,尤其是老年患者,醫護人員應該耐心的對其病情進行解釋,讓患者明白高血壓的原因以及預防和治療知識,從而提高老年患者對高血壓的認識。其中非藥物治療對所有的老年高血壓患者都適用。輕度高血壓患者則可先采用非藥物治療,而高危和極高危患者則一旦確診則立刻需要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
3討論
3.1治療體會臨床治療老年高血壓患者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宜平穩、緩慢,并且藥物起始劑量要小以后在逐漸增加藥物劑量;更重要的是患者需要堅持長期治療,要避免不規律服藥或突然停藥[5]療中盡可能地減少患者的血壓波動,平穩的降壓則宜選用起效平穩的長效降壓藥,且需要采用聯合用藥選用副作用相互抵消或不疊加的降壓藥物聯合使用。由于是老年患者在治療中要密切關注患者出現性低血壓。
3.2結論通過本次研究,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日常臨床治療中,主要需要對其病情進行確診分類,然后對癥治療,并且要加強高血壓疾病的日常知識和預防教育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就可以有效的控制高血壓老年患者的病情減少該病的病死率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葉蘊青,呂納強.老年高血壓的治療策略.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1,10(3):200-203.
[2]曹賡陽,王立民.老年高血壓治療策略.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4):1542-1542.
[3]張文凌,龍國賢.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特點及治療策略.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3):45-46.
[4]石晨宇.社區老年高血壓的特點及治療策略.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49-150.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近兩年收治的高血壓危象患者中,選取82例作為本組資料研究對象,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28例;病程為1個月-15年,平均3.3年;患者年齡為42-75歲,平均年齡為55.6歲;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確診為高血壓危象。將82例按照確診時間隨機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患者41例;兩組患者各方面均無較為明顯地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當患者在出現高血壓危象臨床癥狀時,或者確診為高血壓危象時,給予所有患者血壓監護和心電監護,并快遞建立起靜脈通道,給予所有患者常規基礎治療,主要包括強心、脫水、吸氧以及利尿等處理。①試驗組給藥方法:采用硝普鈉進行治療,在250-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融入25-50mg的硝普鈉注射劑,通過靜脈滴注給予患者藥物,需要注意的是:輸液瓶必須采用避光輸液瓶,控制滴注速度,起始劑量應當控制在10-15μg/min范圍內,并對患者的心率和血壓進行密切監控,最大給藥速度不能超過75μg/min。②對照組給藥方法:采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同樣在250-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融入10-20mg的硝酸甘油注射劑,并通過靜脈滴注給予患者治療,起始劑量應當控制在10μg/min范圍內,在給藥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血壓變化情況適當調整滴速,但給藥速度不能超過100μg/min。
1.3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血壓得到迅速控制,收縮壓恢復正常水平或下降≥30%及以上,舒張壓下降了20-40mmHg;②有效:患者的體征和臨床癥狀稍有緩解,收縮壓下降≥30%,舒張壓下降了10-19mmHg;③無效:患者體征及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未達到上述任何一項的標準,或病情加重。
2結果
試驗組41例患者中,4例(9.76%)無效,31例(51.22%)有效,6例(14.63%)顯效,總有效率為37例(90.24%)。對照組41例患者中,1例(2.44%)無效,16例(39.02%)有效,24例(58.54%)顯效,總有效率為40例(97.56%)。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均無任何不良反應。
摘要:
目的評價踝臂血壓指數(ABI)對主動脈縮窄(CA)的診斷價值。方法用無創動脈功能檢測儀對46例CA及50例原發性高血壓(EH)患者進行四肢血壓及ABI的檢查,對ABI異常的患者再行主動脈增強CT血管造影(CTA)予以確診。結果CA患者46例雙側ABI值明顯低于正常值(1.0~1.3),且降低的程度一致,雙下肢血壓均低于上肢血壓。而EH患者下肢血壓高于上肢血壓,ABI值正常。對ABI明顯低于正常(<0.8)的患者再通過主動脈CTA檢查可發現狹窄的部位及程度。ABI診斷CA的敏感度為93.5%,特異度100%,準確性為96.9%。結論CA患者雙側ABI值呈對稱性明顯低于EH及正常人群,ABI可作為臨床篩查CA的有效手段之一。
關鍵詞:
主動脈縮窄;踝臂血壓指數;高血壓
踝臂血壓指數是診斷動脈硬化的主要指標,主要用于檢測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及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生[1-2]。主動脈縮窄是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國外統計占先天性心臟病的6.25%,也是導致難治性高血壓的重要病因之一[3]。由于其起病隱匿,診斷困難,臨床上極易誤診。ABI用于診斷外周動脈硬化性疾病在國內外已被廣泛使用[4-7],但是ABI用于篩查及診斷CA,國內鮮有報道。近年來,筆者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繼發性高血壓排查時,通過ABI測定,篩選出可疑CA的病例,再通過主動脈64排螺旋CT予以確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入選人群為2006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高血壓科門診就診或住院的患者,經繼發性高血壓病因排查,主動脈CT血管造影確診為CA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15~41(25±9)歲。對照組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15~45(33±7)歲。高血壓的診斷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所有入組EH患者均為經過繼發性高血壓病因排查后確診的患者。
1.2四肢血壓及ABI的測量檢查前半小時患者禁煙、酒、咖啡等刺激性物品,休息5min。取平臥位,四肢。使用歐姆龍/科林動脈硬化檢測儀VP-1000按以下步驟進行檢測:首先確認上肢袖帶的左、右側,將上肢袖帶依次綁縛于雙側肘橫紋上2cm,松緊度以伸入兩個手指為宜,上臂自然平放于床上。然后確認下肢袖帶的左、右側,將下肢袖帶依次綁縛于兩側腳踝上方2cm,松緊度以伸入一個手指為宜。囑患者安靜勿動,按下開始鍵,即可自動測量同一心動周期的四肢血壓,自動計算雙側ABI的值,自動記錄并打印結果。
1.3CA篩查標準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制定的ABI判定標準,1.0~1.3為正常,如ABI<0.9,提示患者動脈有阻塞的可能。筆者篩查CA的標準為雙側ABI<0.8為高度可疑,行CTA確診。
1.4CTA對雙側ABI<0.8的患者,采用GEhigh-speed64排螺旋CT對患者進行主動脈全程的增強掃描,掃描時患者屏氣,掃描范圍包括主動脈弓,胸、腹主動脈及雙側髂動脈。主動脈圖像的處理通過血管分析軟件進行。掃描層厚3mm,造影劑為碘海醇100mL,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給藥,注射流速為3mL/s。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珚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CA及EH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血清肌酐、空腹血糖、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尿酸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CA患者的ABICA患者雙側ABI均低于正常值(1.0~1.3),EH患者ABI值正常。CA患者左、右側ABI均低于EH患者左或右側ABI(P<0.05),但CA患者左側與右側ABI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CA患者的四肢血壓CA患者四肢血壓明顯異常,雙下肢血壓明顯低于上肢血壓(均P<0.01),但CA患者左下肢、右下肢血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H患者雙下肢血壓高于雙上肢(均P<0.05),見表3。
2.4ABI診斷CA的敏感度與特異度以ABI<0.8為臨界值,所有行ABI檢查的96例患者中ABI診斷CA的敏感度為93.5%[43/(43+3)],特異度為100%(50/50),診斷的準確性為96.9%(93/96),見表4。
2.5CA患者四肢血壓、ABI及CTA圖像見圖1。
3討論
CA是主動脈任何部位發生狹窄或閉塞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發病年齡多<30歲,常表現為降主動脈起始部管壁局限性狹窄,是難治性高血壓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病的臨床特征是上肢血壓較高而下肢血壓不高或低于上肢血壓,與正常情況下的下肢血壓應高于上肢血壓不同[4]。通過CT或主動脈造影不難診斷。但是,如果對本病認識不足,在接診高血壓患者時只測量其上臂血壓而沒有注意到下肢血壓的變化,則極易造成誤診或漏診。ABI是指踝部動脈收縮壓和肱動脈收縮壓的比值,以往多用于對閉塞性外周動脈硬化疾病的診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的方法,單側ABI的計算是指該側踝部動脈收縮壓(通常取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和雙側肱動脈收縮壓最高值之比[8]。正常人踝部收縮壓應大于等于肱動脈收縮壓,因此ABI值應>1.0。ABI檢測所基于的原理是,動脈狹窄達到臨界水平并導致狹窄遠端灌注壓的降低程度大致與病變的嚴重程度成正比。美國心臟協會專門制定了ABI的判定標準,ABI0.9~<1.3為正常,如ABI<0.9,提示患者動脈有阻塞的可能。《動脈功能無創檢測臨床意義評價中國專家共識》亦提出,ABI<0.90為異常,通常認為ABI值在0.4~0.9時提示血流量輕到中度減少;ABI≤0.4時常提示血流嚴重減少[9]。近年來,國內外多項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已經證實,ABI是診斷外周動脈疾病的有效方法[2,5-6],經動脈造影證實的中度以上閉塞性外周血管病,ABI診斷的敏感度約95%,特異度100%[10]。ABI異常是心腦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強有力的預測因子[11-13],ABI的臨床應用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可。
臨床上ABI被廣泛用于診斷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而其對CA的診斷價值國內尚未見報道。本研究發現,CA患者ABI值對稱性降低,且明顯低于EH患者的ABI值(P<0.05),ABI診斷CA的敏感度為93.5%,特異度為100%,準確性為96.9%。ABI降低的機制是當患者有CA時,雙側下肢的血流灌注對稱性降低,測得的ABI也降低,與外周動脈阻塞或狹窄導致的外周血流減少道理相同。本研究通過動脈功能檢測儀所測得的四肢血壓值是同一心動周期的血壓,較其他分別進行四肢血壓測量的方法所得的血壓值更加準確可靠,因此得到的ABI值也更加精準。對所有發現ABI明顯異常的患者進行CTA檢查,均發現主動脈不同部位的狹窄。為什么將ABI<0.8作為篩查CA的臨界值,是因為臨床上筆者觀察到ABI在0.8~0.9之間(即輕度異常)時,通過增強CT檢查或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超)檢查,并未發現有CA或下肢動脈病變出現,容易出現誤診。ABI值越低,篩查CA的準確性也越高,主動脈狹窄的程度越高,因此臨床中當發現有ABI明顯降低,尤其是雙側對稱性降低的患者,應考慮到CA的可能,應及時對發現異常的患者進行主動脈CTA檢查,以明確診斷。
鑒別ABI值降低是CA所致,或是下肢動脈硬化所致,通常的判斷方法是:當雙下肢血壓或ABI降低的程度不對稱,如一側正常或另一側明顯降低時,或雙側減低的程度有較大差異時,應考慮為外周動脈疾病導致的ABI降低。外周血管病變導致的雙下肢動脈狹窄往往下肢血壓與ABI的降低是非對稱性的,患者多高齡、合并糖尿病,或其他部位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通過下肢彩超或血管造影檢查可以確診。對CA患者四肢血壓的變化,研究發現CA患者雙下肢血壓均低于雙上肢血壓,且雙下肢血壓對稱性降低,兩側血壓降低的程度無明顯差異。通過測量患者四肢血壓及ABI的變化,很容易發現CA患者下肢動脈血流的異常變化,再通過主動脈CTA即可迅速明確診斷,與單純通過下肢血壓減低診斷CA相比,下肢血壓與ABI同步異常更提高了CA診斷的特異度。
【關鍵詞】臨界高血壓,院外護理,血壓轉歸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199-01
臨界高血壓也稱邊緣型高血壓,是指血壓在正常血壓至確診高血壓之間的血壓值。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成人的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40毫米汞柱(18.7千帕),舒張壓<90毫米汞柱(12千帕);確診高血壓為:收縮壓>=160毫米汞柱(21.3千帕),舒張壓>=95毫米汞柱(12.7千帕)。(1)在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成立之前,患者一般都會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過渡時期,可以是幾個月甚至幾年,這個時期血壓值有時在正常范圍以內,有時略高于正常。初時以血壓正常的居多,隨后血壓正常的漸少,而高于正常者較多,在醫學上稱為高血壓臨界狀態。(2)其特點是血壓稍偏高,心、腦、腎等器官無器質性損害,但易發展成高血壓病。臨床觀察表明,臨界高血壓者約有71.5%的人易發展成高血壓,心血管并發癥的患率及病死率比正常血壓者高二倍以上,需要高度關注和重視。近年來,美國的心腦血管意外死亡率下降了20%,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意了對臨界高血壓的治療。(3)
根據筆者對25例患者的護理觀察,對臨界高血壓患者不用或少用降壓藥,主要施以及時有效地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對控制患者病情發展,降低其確診高血壓發病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1 患者特征
25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18例;40歲以下2例,41至55歲18例,56歲以上5例;有家族病史者16例,工作環境為室內辦公室和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有16例,以室外和體力勞動為主的有5例,其他情形4例,總體上是以在辦公室從事腦力勞動的中年男性為主。25例患者中除3例是因自覺有頭部沉重、易煩燥等不適感,主動就診發現,兩例是因有其他內科病癥就診檢查中發現外,其余20例均無明顯癥狀,主要是在體驗或無意中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偏高臨界。
2 護理干預措施
25例患者中,除對因有其他內科病癥住院治療的兩例采用降壓藥物治療外,對其他患者主要是采用健康指導和自我護理模式對臨界高血壓患者進行院外心理和行為干預治療。主要干預措施是:
2.1 加強健康教育,增強患者信心。通過向患者講解有關高血壓疾病的發病原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轉歸及影響因素等,幫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識和技能。講解有關臨界高血壓的知識,使患者認識到臨界高血壓的轉歸,與良好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幫助患者建立良好作息制度,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指導患者保健性用藥。指導患者適量服用腸溶阿司匹林片和三七、、山楂、蓮子心、葛根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擴張血管、清熱解暑、降低血糖、降低血壓之效生物類中藥飲品,降低血脂和保護毛細血管,穩定血壓,控制病情發展。
2.3 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合理安排鍛煉。根據患者生理、年齡及工作情況等差異,以放松性和耐力性鍛煉為主,提出不同的鍛煉建議。如對40歲以下的兩例男性中青年患者建議進行每星期不低于5次、每次不低于4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鍛煉,對56歲以上的3例患者則建議以太極拳、步行、慢跑、保健氣功、保健體操等方式鍛煉,對41-55歲的中年患者主要建議每天早晚鍛煉各一次,每次30分鐘左右,早上以慢跑為主,晚上以散步為主。并建議工作環境以室外和體力勞動為主的5例患者,注意控制勞動量,盡量避免負重、長跑、搬運重物等活動。
2.4 指導患者合理健康飲食。一是鑒于鉀、鈣、鎂等元素對血壓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建議患者多食用香蕉、柑橘、柿子、杏、荸薺等鉀含量高的黃綠色水果和芹菜、洋蔥、土豆、胡蘿卜、香菇等鉀、鈣、鎂等含量高的蔬菜;二是節制日常飲食,多吃高維生素、富含粗纖維的雜糧、粗糧、豆制品、堅果類等食物,少吃富含高膽固醇的動物脂肪、肉類食物飲食,少吃動物油脂、油膩食品和濃茶、咖啡、糖等刺激性食品,忌暴飲暴食。三是建議男性患者提倡戒煙、少酒,控制食鹽量,少吃咸腌菜、泡鹽蛋等腌制食品。避免煙堿收縮微細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和鈉鹽攝入過多,引起小動脈痙攣,增加心臟負,使血壓升高。
2.5 幫助患者調節情緒,避免情緒過度緊張。有助于高血壓恢復正常。建議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及樂觀的心情,學會正確宣泄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心情郁怒時,要轉移一下注意力,減輕精神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防止情緒失調。如對主要從事腦力高度緊張的研究性工作的3例患者,建議其要掌握好對自己情緒的調節,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睡前用溫水浸泡腳,提高睡眠質量,爭取多休息(包括精神上、體力上的休息),盡量避免噪音等有害的慢性刺激的影響。對工作以體力勞動和輕體力活動為主的14例在職患者,則建議患者注意工間休息,工作1小時左右最好能休息5~10分鐘,盡量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
2.6 指導患者及時監測病情,按時就醫。建議患者自備血壓儀,并指導患者掌握自行測量血壓的正確方法。要求患者初期要每天一量,血壓平穩后也要保持一個星期量一至二次血壓;如果血壓波動,則要每天一量,一旦血壓波動較大,則要及時到醫院觀察診斷。
3 預后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院外護理措施,1年內25例患者中,5例老年患者病情未能有效控制,直接發展為確診高血壓,4例從事研究性等重度腦力勞動工作的患者經過一段波動期后,仍然發展為確診高血壓,7例以體力勞動和輕體力活動性工作為主的患者血壓均基本降至正常(偶爾有波動),其余9例基本維持臨界高血壓。發展為確診高血壓的9例均有家族病史。由此可見,通過健康教育和院外護理干預指導幫助患者養成合理的飲食及健康的生活習慣,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和穩定血壓,避免持久性血壓升高,降低臨界高血壓發展為確診高血壓的發病率。但其作用有一定限度,特別是對老年患者、從事重度腦力勞動工作的患者和有家族病史患者只有短期作用,長期效果不突出。
參考文獻:
[1] 張廷杰,吳時達.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高血壓協會高血壓處理指南[J].心血管病學進展,l999,20(3):177.
血壓一般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判斷兒童高血壓國內常用的標準:學齡前期>14.6/9.3千帕(110/70毫米汞柱),學齡期>16/10.7千帕(120/80毫米汞柱),≥13歲則>18.7/12千帕(140/90毫米汞柱);世界衛生組織標準:<13歲者為>18/11.3千帕(135/85毫米汞柱),≥13歲者為18.7/12千帕(140/90毫米汞柱)。如僅有收縮壓升高稱收縮期高血壓,若僅有舒張壓升高則稱舒張期高血壓。測量血壓的操作方法有時會影響檢測的結果。在測量時,一要注意,小兒坐位或臥位,測量前應先休息5分鐘以上,手置于心臟同一水平,環境安靜、暖和;二是如疑有血壓增高,應相隔15分鐘以上再測1次以便確診,1周內分別測量3次,達到或超過高血壓標準,方能確診高血壓。測量血壓時應選用適合的血壓袖帶,一般寬為上臂的2/3,長為上臂的周徑,必要時還要測左右上下四肢血壓,和進行24小時血壓的監測,以助確診。
根據高血壓的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如患兒肥胖,有高血壓家族史,體檢未發現其他陽性體征,以原發性高血壓可能性大。一般原發性高血壓很少在10歲前發病。繼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常見有腎臟實質性疾病、腎血管病變、心血管、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及藥物性或鉛汞中毒等,必須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診。
兒童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一般認為與遺傳、肥胖、性格、飲食習慣及運動等因素有關,應當積極預防。
1.注意遺傳因素。據有關資料表明,個體的血壓水平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更為明顯,因此對雙親或近親家族中在年輕時即有高血壓、中風、心肌梗死等病史的這類兒童應定期進行血壓的監測,必要時進行血液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方面的檢查,一旦發現高血壓、高血脂可及早進行防治。
2.控制兒童肥胖。單純性肥胖一般指體重超過正常標準的15%以上,表現為腹部及臀部脂肪的堆積。肥胖的原因除遺傳因素外,還包括攝入熱卡過多,消耗熱卡減少,致使多余熱卡變為脂肪而堆積起來。由于脂肪的堆積,使毛細血管床增加,心臟負荷加重,日久引起心臟肥大及血壓增高。如血脂過高,使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動脈壁增厚變硬,為成人期的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埋下了伏筆。控制兒童主食的攝入量和加強體育鍛煉是控制肥胖的關鍵。
3.合理的膳食。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合理的膳食有利于小兒的生長發育,過度的營養會造成小兒的過度肥胖、高脂血癥等。相反,有些兒童挑食現象嚴重,吃飯少,食品品種單調,久之又造成營養缺乏癥。根據不同年齡及個體情況而進食,原則為主食米面要加雜糧,粗細搭配要合理。飲食宜清淡,食鹽每日攝入量以6克以下為好,因鈉離子有一定的升壓作用,可用糖醋代鹽。醬油、咸菜、鹵菜都要少吃,含糖多的飲料、零食不可多吃。
關鍵詞:高血壓;汽車駕駛;職業;危險因素
高血壓是一種受生活習慣以及飲食規律等影響的疾病,是主要的慢性病之一,由于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提高,且有學者研究表明,高血壓的發病在某些職業人群中具有特殊性[1]。本研究對2015年5~9月進入深圳市進行體檢的2693例職業司機進行了高血壓發病情況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選擇了2693例2015年5~9月進入深圳市進行體檢的職業司機,所有選擇的職業司機均無嚴重心、腦、腎疾病,且意識清晰,可進行正常語言交流[2]。其中男1894例,女799例,年齡19~53(35.84±3.89)歲。
1.2方法
收集所有職業司機一般資料以及體檢結果進行收集,根據相關文獻分析可能對其高血壓發病造成影響的因素[3],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每日活動時間、體重、糖尿病患病情況、對腌制品的喜好情況。根據職業司機血壓情況進行分組,將高血壓患者設為高血壓組,將其他人群設為血壓正常組,對比兩組職業司機一般資料,并采用Logistic回歸方程進行計算。
1.3觀察指標
將體檢結果中3次血壓測量平均值持續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的職業司機判定為高血壓患者,3次測量均間隔1min。若患者既往已被確診為高血壓或者近期有服用降壓藥物則直接視為高血壓患者[4]。根據患者體檢過程中空腹血糖(FPG)值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結果將職業司機糖尿病判定如下[5]:①FPG≥7.0mmol/L,②OGTT試驗服糖后2h血糖≥11.1mmol/L;③既往已被確診為糖尿病患者。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珔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方程進行分析,以患有高血壓為因變量,職業司機一般資料為自變量,分析職業司機高血壓患病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高血壓患病情況
選擇的2693例職業司機人員中,經過體檢確診為高血壓的患者共759例,占比28.18%,其中高血壓患者中正在進行降壓治療的患者為173例,治療率為22.79%,共有341例知曉自己患有高血壓,知曉率為44.93%。
2.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與血壓正常組比較,高血壓組≥45歲、男性比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喜愛腌制品、每日活動時間<30min或從不活動,糖尿病比例均顯著升高(P均<0.01)。
2.3職業司機高血壓患病的危險因素
將上述有差異的資料帶入Logistic回歸方程中計算,結果發現,年齡、男性、文化程度、每日活動時間、糖尿病、喜愛腌制品均是職業司機患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OR=1.095~1.393,P均<0.01)。見表2。
3討論
【關鍵詞】 老年高血壓;健康教育;效果觀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4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643-02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開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病變。老年高血壓系指年齡大于65歲,血壓值持續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過標準血壓診斷標準,即收縮壓≥21.3KPa9160mmHg,1mmHg=0.33kpa)和(或)舒張壓≥12.3kpa(95mmHg)。高血壓是導致老年人充血性心衰、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以及主動脈腦瘤發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使老年人的健康和長壽等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并已成為老年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所以作為高血壓的一種特殊類型,老年高血壓已迅速引起醫學界和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為進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特對2010-06――2010-06期間在我院治療的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系統化的健康教育。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06――2011.06期間在我院治療的老年高血壓患者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齡65-87歲,平均年齡(65.82±5.16)歲,所有患者都以老年高血壓診斷標準明確診斷。同時在療養前均通過全面體檢和相關檢查,排除其它惡性腫瘤和其他全身系統疾病。將患者都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例:在用藥的過程加強健康教育,對照組30例只實施一般治療護理。
1.2 研究方法 兩組療養患者經相關體檢和明確診斷給予一般常規治療,而研究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給予更為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①做好經常性的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與療養員建立一種指導合作的護患關系,向患者介紹用藥原則,使其了解醫生用藥方案及對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如β―受體阻斷藥與強心甙合用可加重心動過緩。②督促正確用藥,高血壓一經確診,則需終生降壓藥治療,終止治療血壓遲早會恢復到治療前水平。按個體化選藥治療,一般先從小劑量開始,根據病情及降壓反應逐漸調節,增加劑量。在降壓治療中應注重整體治療,循序漸進。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期不同,可按聯合用藥原則進行用藥。聯合用藥時也應根據用藥效果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高血壓病的治療應堅持長期規律的降壓治療,應指導患者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認真對待,按時服藥,不能以自己的感覺來決定是否停藥或增減藥量(藥劑),不宜降壓過快或過底。③引導療養員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高血壓的原因很多,要想使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不能單靠藥物治療,必須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因素,如緊張,生規律,過度疲勞,睡眠不足,食鹽過高,吸煙、飲酒、缺少運動及肥胖,健康宣教可在護士與患者溝通時進行指導。④運用多種行式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手段;整理出有關高血壓病發病因素、飲食護理、運動療法、用藥治療的相關內容,制作成健康教育指導,方便講解和患者取用。護士在查房時充分與患者溝通,重視患者的反饋,從而提高患者執行藥物治療的依從性。⑤定期做好健康查體督促合理用藥,通過健康教育讓患者掌握日常護理技能,了解疾病的有關知識和癥狀處理,從而能積極地預防腦出血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2 結 果
兩組高血壓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
3 討 論
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比較全面地掌握了高血壓病預防及治療的相關知識及新進展,在日常生活中及時與護士進行溝通交流,確保治療效果,正確指導是治療的前提,沒有合理指導,降壓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與目的,加強健康教育對提高高血壓病的用藥質量,增強高血壓病的控制,降低并發癥的產生,降低并發癥及死亡率有重要意義,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宋海燕,丁麗群.療養院護士在抗高血壓藥物應用中的作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1,8(20):718.
關鍵詞 [JP3]主動脈夾層 診斷 治療 預后[JP]
資料與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7月經心臟、腹部超聲、CT檢查確診為AD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齡40~88歲,平均645±1509歲。
方法:對出院的22例AD患者的病因和誘因、癥狀體征、各種檢查結果、治療方法及預后等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 果
病因和誘因:高血壓18例(818%),馬凡綜合征1例,不明原因者3例。無明顯誘因在休息時發病15例(682%),因體力活動、飽餐、飲酒、用力大便、劇烈咳嗽等誘發7例(318%)。
臨床分型:按DeBaKey分型,Ⅰ型 8例(364%),Ⅱ型2例,Ⅲ型12例(545%)。
癥狀和體征:本組22例,首發癥狀為劇烈疼痛20例(909%),其中胸痛6例,2例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惡心嘔吐等迷走神經興奮的表現;腹痛2例,其中1例伴有便血;腹痛伴背痛6例;后背痛5例;肩背痛1例;另外頭暈1例;無癥狀常規體檢確診1例。體檢收縮壓>180mmHg 18例(818%),收縮壓
輔助檢查:22例均行心電圖檢查,正常9例(409%),異常13例(591%),其中非特異ST-T改變10例(下壁導聯ST-T改變3例),竇性心動過速2例,Ⅰ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12例行胸片檢查,提示主動脈影和縱隔增寬擬診AD 4例(333%);10例行超聲心動(UCG)檢查,確診4例(40%);2例行腹部血管超聲(彩色多普勒)檢查,確診2例;CT檢查20例,確診20例;DSA造影4例,3例發現破口,1例未發現假腔。
診斷與誤診:早期確診19例。部分因癥狀不典型或以并發癥為首發表現就診,而導致臨床誤診3例,誤診率136%,其中心絞痛1例,急腹癥2例。后行CT檢查均確診AD。
治療及結果:22例中18例行內科藥物保守治療,存活10例,存活率556%;血管內帶膜支架治療3例均好轉;應用外科手術治療1例死亡。
討 論
AD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太清楚,許多文獻提出高血壓是導致主動脈夾層的重要因素,高血壓在Ⅰ型和Ⅲ型主動脈夾層形成中更重要。
AD最常見的首發癥狀為突發劇痛,占90%左右。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可出現于近半數病人,引起心絞痛、心力衰竭。近端夾層可累及到冠狀動脈的開口(以右冠多見),引起右室及下壁心肌梗死。本組心電圖檢查下壁導聯ST-T改變占333%。夾層所致動脈阻塞,受累的部位可有血管雜音及震顫,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引起動脈搏動和血壓不對稱。
診斷:常規心電圖無特異性改變或有非特異性的ST-T改變,但心電圖的動態觀察有助于與急性心肌梗死的鑒別診斷。多數病例的X線胸片檢查無特征性改變,但如發現主動脈影增寬迂曲,應進一步檢查以明確是否為AD診斷。胸部超聲簡單方便、價廉安全,可床旁進行,可較清晰的顯示雙腔征、動脈內膜撕裂口、內膜漂浮片及真假腔中的血栓等,尤其對主動脈根部和升主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更大,同時還可確定主動脈瓣返流的情況。但對DeBakeyⅢ型診斷敏感性差。本文確診率僅40%,故其診斷價值有一定的限制。螺旋CT更有利于假腔內血栓形成的檢出,可提高對AD診斷的特異性,本組診斷率100%。MRI能精確地顯示主動脈腔徑、主動脈壁夾層與主要動脈分支的病理關系以及病變的縱行范圍等。賈文宵等報道,CT和MRI對診斷AD的敏感性分別是901%和97%,其特異性分別是96%和100%。而對于腹主動脈夾層患者來說,腹部B型超聲檢查不失為有價值的篩查方法。本組檢出率100%。總之,這幾種方法各有優缺點,臨床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一旦診斷AD,應立即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預防惡性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治療的首要目的是穩定夾層,防止繼續擴展和夾層破裂。目前AD治療原則為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積極尋求外科手術治療和(或)內科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包括控制疼痛、降低血壓、減輕血流搏動波對主動脈壁的沖擊和降低左室收縮力。目標是使收縮壓降至100~120mmHg,心率控制在60~80次/分。急性期首選硝普鈉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另外可根據病情選擇利尿劑、ACEI、ARB、CCB等降壓藥物口服以維持血壓平穩。DeBakeyⅠ型和Ⅱ型夾層常累及主動脈瓣、冠狀動脈或主動脈弓各分支,早期即出現嚴重的心腦并發癥,導致患者死亡,目前對這兩型夾層治療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急診外科手術,即升主動脈和(或)主動脈弓置換術。而對于DeBakeyⅢ型AD患者,血管內帶膜支架介入治療因其具有微創、并發癥少等優點,已成為該型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
綜上分析,AD是病情嚴重,臨床表現復雜的一種心血管急癥;高血壓為其常見病因;劇烈疼痛為其最主要的臨床表現;超聲、CT和MRI是診斷主動脈夾層的很好技術措施,其中CT、MRI檢查確診率高。近年來隨著積極的內科治療、外科手術技術的改進,特別是介入治療的應用,AD的病死率已經明顯下降。臨床醫生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早期診治,提高AD患者的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秦小奎,劉曉方.113例主動脈夾層的危險因素報告及文獻綜合分析.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6):52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