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計劃生育的成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劃生育的成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劃生育的成效

第1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轉化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存在以及日益增加的課程難度,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困生的問題越來越凸顯。而學困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教育的整體性,特別是在小學語文這樣注重基礎積累的科目中,課堂兩極化的分布很容易影響整體的授課效率。因此,搞清楚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學困生的成因并探索其轉化策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未來發展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一、學困生產生原因

在面對相同的授課進度以及課堂開展時,學生之間不同的個體特征以及對于相同知識體系不同的反饋能力都會造成學生之間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在探究如何高效科學地轉化學困生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有一個清晰認識。

1.學習能力不夠

隨著課程進度的展開,小學語文在低年級與高年級之間的教材深度存在著一定差異,尤其在面對需要豐厚積累的閱讀能力學習與寫作能力學習時,先天學習能力有限的學生往往會出現跟不上學習進度的情況。久而久之,沒有高效學習能力作為保障的學生就容易在年級更迭、教材替換的節點上成為學困生。而低效率的學習又使這些學生在后期的再學習與復習階段很難彌補之前學習所產生的漏洞,從而失去了自我轉化的機會。

2.學習習慣不好

學困生的普遍特點就是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作業完成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一些較差的學習習慣。比如,在最基礎的課堂學習中,學困生會出現課前準備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主動性差的現象,造成自己在語文學習最重要的課堂學習階段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另外,學困生的不良習慣還會表現在習題訓練與考試中,他們不具備良好的審題習慣與習題技巧,面對在知識儲備以內的測驗時,也往往拿不到應該拿到的所有分數。

3.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學生課外拓展的原始動力,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會使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造成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缺乏后勁。因此學困生另外的一個產生原因就是缺乏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學習動機更加深層次的影響就是使學生過于放松對于自我的要求,紀律上懈怠,學習上滯后,對語文科目的認識也不深入,面對語文特有的抽象性內容,思維廣度還有嚴密完整的邏輯性沒有心理準備,從而經不起學習過程中的挫折,遇到問題就選擇放棄,并出現畏懼心理。

二、學困生轉化策略

針對上述分析的幾點學困生成因,我們希望能夠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幫助小學語文教育階段的一線教師團體解決學困生的轉化問題。

1.差異化教學

面對擁有不同學習能力的不同學生,先天具備的學習能力差異往往難以在后天的培養上做到有效彌補。因此,需要老師與學校開展適合不同情況的差異性教學模式來彌補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追求紀律性與統一性,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造成了學生之間學習效果的天壤之別,所以,需要在課堂中設立階段性的教育目標進行層次化的差異性教育。充分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學習節奏,允許部分基礎扎實,學習吸收能力強的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而面對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時,就需要制訂階梯形的學習計劃,妥善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2.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處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往往對于外部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因此,通過加強學困生的心理干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來促進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根據班級中學困生的實際情況,老師可以采用互動式教學、翻轉課堂模式、情景教學等不同的手段來增強加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興趣的誘發,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內部學習動力,從而可以自主地進行學困生轉化。

綜上所述,學困生轉化已經是現代教育中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希望通過我們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成因與轉化策略的研究,能夠為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而我們針對實際的學困生轉化問題所提出的策略也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小學語文一線教師團隊,促進小學語文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索朗卓嘎.學困生在小學語文中的成因和轉化策略分析[J].科學導報,2015(9):361.

第2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一、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含義

課程資源是課程要素的來源并使用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因素。小學英語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于實現小學英語課程目標、有利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種種資源。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種類多樣不一,例如校內、校外和信息化課程資源;也包括素材性和條件性、自然性和社會性課程資源等等。在本文中,筆者按照資源所存在的方式將課程資源分為:物質、人力。其中物質資源又可以細分為課程教材資源、學校校園資源、信息技術資源三類,而人力資源的中心則是教師群體。

二、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重要性

目前,小學英語教學課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教學形式陳舊而單一,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偏低等。筆者從小學英語課程資源方面進行反思,英語教師依舊局限于教材、練習冊和錄音磁帶等傳統的課程資源,不適應現今網絡信息時代小學生的發展特點,逐漸使學生們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導致英語學習效果不佳甚至出現厭學的現象。另外,英語作為一門運用性的學科,教學的重點不僅僅是傳授英語知識點,而是要提高學生對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途徑、渠道提升自己的英語學習及運用能力。所以,教師要注重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工作,這樣才能為小學生創設直觀、生動的語言學習環境。第二,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轉變舊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如今的小學生多為“00后”甚至是“10”后,他們活潑好動且有自己的個性,他們喜歡從做中學、喜歡新奇的事物。積極開發與利用好小學英語課程資源,能使教學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第三,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滿足小學生不同的需求,同時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我國地域廣闊,小學生的發展水平不僅存在地域性的差異,還存在年紀上的不同。所以為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們可以使用網絡信息資源幫助學生的英語學習,使其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點。通過小學生在網絡等信息資源媒介的自主英語學習,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將英語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三、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1.物質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作為學生英語學習最主要的課程資源,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開發和利用好物質課程資源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發揮教材作用,靈活運用教材內容。英語教材作為小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授課時的基本資源。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加深對教材的總結與歸納,充分挖掘教材中寶貴的教學資源,切忌照本宣科。例如教材中的單詞、句式、場景、配圖等都是經過不斷推敲和研究的,教師應該重視并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資源。通過合理的加工和創造使其升華,變得更加生動、實用。當然,教師也可以適當添加、合理修改教材內容,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語言學習需要語言氛圍。首先,從大環境來說,無論是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還是校園環境,都不具備良好的英語學習情景。再加上小學英語教學,由于學生年齡及英語知識水平低下等原因,很難營造全英文的課堂教學環境。所以筆者認為設計和營造英語語言環境是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第二步,使學生更能設身處地地學習英語。例如在課堂上學習了有關衣服的詞匯,教師可以設置一期以“服裝周”為主題的畫報,手工繪制衣服圖片,并標記出領子collar、褲子trousers、夾克jacket等詞匯。

另外,互聯網信息量非常大,通過互聯網可以將各國的教育資源都聯系起來,以便于供全球來分享。英語教師也可以學習到國內外最新的英語教學研究成果。所以開發與利用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的第三步是科學利用信息技術、合理整合課程資源。網絡英語課程資源種類很多,例如英語小說、在線聽力、英語歌曲、英劇美影等。基于此,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加強篩選,在大量的網絡資源中選擇適合小學英語教學及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

2.人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人力資源是指從事課程活動的具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能力的各類人員的總和。簡單來說,人力資源的核心就是教師。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人,一定要結合相關理論及教學實踐經驗,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規律,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同時,教師要學會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及語言習慣。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總體特征,選擇差異化的教學內容、方法及手段,以提升課程資料利用及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性。另外,教師要注重挖掘學生自身的資源,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自身資源,鼓勵學生參與開發,幫助學生自主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

第3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 and the angiogene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MVC and expression of TGFβ1 in 50 carcinomatous specimens and expression of TGFβ1 in 35 paracarcinomatous specimens from the same 50 cases with NSCLC were detected by SP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Active angiogenesis in NSCLC was detected and it was related with NSCLC progres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but not related with histological typ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was found between stage Ⅰ and Ⅱ (P

【Keywords】 NSCLC; TGFβ; angiogene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與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表達及其相互關系. 方法:通過應用SP免疫組化方法檢測50例NSCLC組織內微血管計數(MVC)及50例NSCLC組織和35例癌旁組織中TGFβ1的表達. 結果:NSCLC癌組織中存在活躍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與病變分期進展和淋巴結轉移有關,與組織分型無關. TGFβ1陽性表達在NSCLC的I期與II期及I期與III期之間有顯著意義(P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轉化生長因子β;血管生成;免疫組織化學

0引言

腫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的全過程密切相關. 肺癌細胞通過合成、分泌血管生成因子調節腫瘤組織的血管生成從而影響肺癌的發生、發展和轉移,其中的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在原發性肺癌的表達、生物學作用及其與血管生成的關系為人們所關注. 為進一步了解其在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進展和轉移中的表達及與血管生成的關系,我們采用免疫組化的方法對TGFβ1在非小細胞肺癌及癌旁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腫瘤血管生成的關系進行了觀察.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99801/200012經手術切除的NSCLC標本50(男35,女15)例, 年齡33~85(平均58士9)歲. 其中35例含癌旁組織. 鱗癌29例,腺癌21例(包括肺泡細胞癌3例). TNM I期18例,II期20例,III期12例. 有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32例,無淋巴結轉移18例. 兔抗人多克隆TGFβ1抗體,濃度1∶60(武漢博士德生物技術公司);鼠抗人VIII因子相關抗原抗體,濃度1∶100(北京中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免疫組化染色超敏試劑盒(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公司)等.

1.2方法

石蠟標本切成5 μm厚度切片,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片. 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SP免疫組化染色. 取已知含有待檢抗原的切片作為陽性對照,用PBS緩沖液代替第一抗體同上方法染色作為陰性對照. TGFβ1表達以每張切片不少于3個視野中的細胞內棕黃色顆粒狀染色,且著色明顯高于背景或背景不著色而細胞著色者為陽性表達. 按染色強度(未著色、弱、中、強)及染色陽性細胞的百分數(0%,1%~25%,26%~50%,>50%),分別積分為0,1,2,3,兩項分數之和為0~2分者計為染色(-),3~6分者計為染色(+). 以癌旁間質細胞中出現同上染色顆粒為癌旁組織陽性表達. 微血管計數(microvessel count, MVC)按照Fontanini(J Pathol, 1995;177:57)的方法,用抗FVIIIRA mAB標記血管內皮細胞,可見呈棕色或棕黃色染色的血管內皮細胞,先在低倍鏡(4×15)下觀察確定微血管數量最多的部位,再在高倍鏡(10×15)下,以與周圍細胞和結締組織成分明顯區別的任何一個棕色染色的內皮細胞、或細胞叢為一個血管,只要結構不相連,其分支結構也計作一個血管計數. 腫瘤內硬化區及與腫瘤交界處軟組織內的微血管,有厚的平滑肌及管腔直徑大于8個紅細胞的血管除外. 在高倍鏡下分別計數3個視野內取其平均值即為該例的平均MVC.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x±s表示,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組間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法;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等級資料秩和檢驗.

2結果

2.1NSCLC組織中的微血管生成NSCLC患者50例的平均MVC為(16.0±4.7)/HP,鱗癌、腺癌的平均MVC值分別為(15.5±4.2),(17.1±5.7)/HP,二者無統計學差異(P>0.05);癌組織與癌旁組織比較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2TGFβ1在NSCLC組織中的分布在50例NSCLC中30例可檢測到TGFβ1表達(Fig 2),陽性表達產物主要分布于癌細胞的胞質內(Fig 2A,B);癌旁組織中檢測到的TGFβ1蛋白表達主要分布于間質細胞胞質內和極少數吞噬細胞胞質內(Fig 2C,D). 癌組織TGFβ1陽性率高于癌旁組織(P

3討論

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伴隨著新生血管的形成[1]. 腫瘤組織內MVC反映了新生血管生成的強度. 本結果表明NSCLC中存在活躍的血管生成,與癌旁組織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NSCLC細胞由于其異常的生物代謝,可通過合成、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調節腫瘤組織的血管生成[4]. 體外實驗表明TGFβ通過對VEGF的旁分泌調節作用促進內皮細胞的長入和毛細血管腔的形成,因此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而發揮了促腫瘤血管生成作用[5].

參考文獻

[1] Cox G, Jones JL, Walker RA, et al. Angiogenesis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Lung Cancer, 2000; 27(2): 81-100.

[2] Kang Y, Prentice MA, Mariano JM,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and its receptors in human lung cancer and mouse lung carcinogenesis [J]. Exp Lung Res, 2000; 26(8): 685-707.

[3] Wieser R.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ing pathway in tumorigenesis [J]. Curr Opin Oncol, 2001; 13(1): 70-77.

第4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生化分離技術;教學改革

《生化分離技術》是生物制藥技術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在學習相關基礎課的基礎上,系統講授生化分離過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固液分離、產物提取、純化和產品精制,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理論教學的效果,又要結合實際需要開設實驗,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使學生熟悉生化分離方法在藥物分離中的應用,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生物制藥過程中出現的一般技術問題,在工廠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參與藥物分離的研究。

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生化分離技術》的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校企合作,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操作能力熟練、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近年來,我們根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對《生化分離技術》課程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1 教材的嚴選

根據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的立足點和源動力―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產業第一線,培養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很強動手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滿足市場需求,對目前國內眾多的生化分離技術相關書籍進行嚴選,確定使用具有高職特色的教材。同時選派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到制藥企業頂崗學習鍛煉半年或進行藥企調研,深入制藥企業一線學習、了解制藥一線操作崗位的技能要求及藥企的企業文化、最新動態和前沿技術、為選用或編寫注重職業能力培養的教材積累鮮活的第一手素材。同時也聘請企業、行業的專家將寶貴的企業經驗帶到我們學校來進行教材編寫的指導并承擔部分的教材編寫任務。根據實際教學的要求,最終選用于文國、卞進發主編的 《生化分離技術 》為教材,并進一步選擇了杜翠紅、邱曉燕主編的《生化分離技術原理及應用》、譚天偉編著的《生物分離技術》、毛忠貴主編的《生物工業下游技術》等作為主要參考書。

2 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優化

生化分離技術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緒論、固液分離技術、細胞破碎技術、萃取和浸取技術、沉淀技術、吸附與離子交換技術、膜分離技術、色譜技術、電泳技術、結晶技術等。我們在嚴選教材的基礎上,采用專業課教師與藥企技術人員緊密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究制定教學內容以充分體現生化分離技術內容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設計以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對學生的培養目標為導向及實際工作崗位職業能力需要為主線,以高職院校“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為參考,結合課程理論考核標準和技能鑒定考核標準、最新的分離純化技術,加強相關知識點的整合與優化。改革傳統的單一式的教材內容,輔以教學視頻等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置:以緒論、不溶物的去除、生化和微生物產品的分離、生化和微生物產品的純化、生化和微生物產品的精制、生化分離工藝實例等6個模塊為載體來組織實施教學。

3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教學中根據課程的特點和我校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發散性思維等教學方法多角度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緒論講得好不好是激發學生興趣和了解課程內容的關鍵。該部分主要內容有生物技術產品與生化分離過程、生化分離的一般過程及單元操作,生化分離技術的發展等。講課時,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入手,如啤酒和白酒的釀造、中藥的熬制等,還可以講一些電視媒體中有關藥品的廣告,這些都離不開生化分離技術。通過提問等教學方法,請學生補充其他的事例,通過互動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根據課程標準,向學生介紹課程的性質、內容、考核方式等,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帶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

理論授課之前備課充分,講課時要精神飽滿,條理清楚,邏輯嚴密,解釋要口語化,并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同時注重與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化工單元操作技術、基礎化學等課程相關知識點的有機銜接和貫通,做到溫故而知新。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盡可能補充該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將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科研成果和技術,如親和技術和雙水相分配技術組合的新和分配技術等,分門別類地穿插在有關章節中講授,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和知識面。

第5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以趣促學 分層教學 合作學習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初學皆大歡喜,繼學兩極分化,再學垂頭喪氣”。在剛剛接觸英語的一段時間里,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學英語漸漸褪去它神秘的面紗,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越來越感覺到力不從心。隨著年級的升高,所學內容的增加,學困生的隊伍也會逐漸壯大。面對這些學困生,如何加強他們的思想教育,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成了廣大小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共同關心的問題。以下是筆者在平時英語教學中所做的思考和探索。

一、學困生成因思考

眾所周知,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因此,形成學困生的原因有多種多樣。筆者在小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三大方面的原因,即學生自身、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

1.學生自身的原因。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學習比較努力,花費的時間也比普通的同學多,然而效果卻總是不理想。究其原因,他們未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幾乎所有的學困生記單詞都是不管語音和構詞法,通常是死記硬背,狂背一通。更可笑的是寥寥幾個記住的單詞,居然還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此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當然是事倍功半。

2.家庭環境的影響。學生所受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由家庭教育來完成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起著引導和示范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長由于自身教育的層次比較低,自身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比較有限,因此很難對子女進行有效指導。更有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灌輸“小學英語無所謂,初中英語重新學”的錯誤思想,長期接受這樣教育熏陶的孩子,英語學習隨心所欲,英語成績自然很不理想。

3.學校教育的因素。部分小學英語老師由于缺乏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上課僅僅依靠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傳統的聽寫、朗讀、背誦等教學活動。枯燥的教學方法,沉重的課業負擔,只會讓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喪失了學習英語的動機。也有部分教師對學困生采取不恰當的態度,經常性地挖苦、嘲笑他們,從而使學困生產生了消極、憎恨的情緒,給英語學習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轉化學困生的有效策略

1.“數其一過,不如獎其一長”——運用成功機制。雖然有的學生學習有困難,但他們不是什么都困難,什么都落后。作為老師,要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長處,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要及時總結和表揚他們的長處,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會在某一個時間取得一定的成績,盡管他們取得的成績微不足道,但是,我們還是要及時發現,并充分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在老師的表揚聲中,在同學們的喝采聲中,分享到取得成功的喜悅,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困生在這種環境的鼓勵、影響下,就會對學習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

2.“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倡導以趣促學。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之一。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英語成績差的學生除了學習習慣不好外,往往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因此,興趣的培養,對轉化后進生尤其重要。在上課時,我會非常注意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老師親切的微笑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鼓勵,讓學困生感覺到老師的平易近人。同時老師的課還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輕松幽默的語言、生動有趣的簡筆畫、引人入勝的英語故事、朗朗上口的說唱、令人難忘的游戲、滑稽可笑的動作等等,都能激發起學生對神奇、美妙的英語王國的向往。這樣的英語課,老師樂教,學生樂學。實踐證明,只要將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習慣差的學生的興趣激發到最佳狀態,他們就會以積極、主動、愉快的情緒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注重學法指導。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因此教師不能只注意“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而應該重視學生“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部分學生經常捧著英語書反復誦讀、強記單詞,一副埋頭苦讀的模樣,學習成績卻始終停滯不前。教師要通過學法指導,使學困生學會學習,讓他們掌握一把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師應該明確地告訴學困生怎樣進行英語預習、復習,怎樣記憶單詞,怎樣掌握聽、說、讀、寫的技巧,怎樣培養自學的能力……只有當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他們才能學有成效,才能建立學習的信心,才能擁有將英語學習堅持到底的毅力。

4.“因材施教,各授一藝”——實施分層教學。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至圣先師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他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師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充分考慮到學困生個人的具體情況和水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覺得一堂課下來有所收獲。分層教學可以體現在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如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分層,教學評價分層、作業內容分層、考試要求分層……“跳一跳,摘到果子”,給學困生降低一定的要求,讓他們也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能感覺到收獲的幸福。“分層是為了無層”,這是我們進行分層教學的最終目的,它是一個長遠的奮斗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5.“眾人拾柴火焰高”——推行合作學習。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獲得的知識,并不是靠教師傳授的結果,學生所依賴的是過去的經驗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同伴經驗互補的結果。教師的“授業”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一個基礎欠缺的學困生來講,由于其經驗水平離老師的預期太遠,老師的“授業”往往很難貼近他們。而朝夕相處的伙伴間有著共同的語言,他們易于溝通,便于交流,他們的生活世界和對知識的認識往往比較相似,同學們之間的合作將會加速學困生的轉化進程。在安排學優生和學困生合作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合作的效率,教師可以適當開展競賽。比如,看哪一位學優生小老師當得最有水平,哪位徒弟進步最快;并且盡量把比賽的項目細化,體現在日常的口語過關、英語默寫、單元檢測等等,最后在學期結束的時候評出幾組最佳合作獎,予以重獎。這樣,學優生和學困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有助于班級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在這樣蓬勃向上的班級中學習的學困生,他們的進步便指日可待。

轉化小學英語學困生的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又有意義的工程,教師在轉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徹底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要真正理解、領會、執行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那就是:我們的教育教學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只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齊抓共管,成功轉化小學英語學困生的任務必將能夠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第6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農牧區小學 語文學困生 成因 轉化策略

農牧區小學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導致農牧區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學習特征共性中有一定的個性特征: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字詞鞏固率不高、語文知識的積累很少;交流中有一定的語言障礙、很少聽到他們的聲音;學習伙伴少、比較孤獨、有嚴重的自卑心理;不少語文學困生的家庭輔導教育幾乎為空白。

一、農牧區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

1、家庭環境的影響。農牧區小學生家長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方式不夠恰當。有的家長過于溺愛,嬌生慣養,導致學生驕橫跋扈,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有的家長野蠻粗暴,非打即罰,導致學生膽小怕事,缺乏上進心;還有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對孩子關心較少,導致學生思想渙散,無心學習。

2、學校環境的影響。農牧區小學中,個別教師觀念陳舊,不能公正平等地對待全體學生。尤其對待學困生態度冷漠,缺乏愛心。由于受教師考評制度的影響,不少教師采取了“重抓優秀學生、強抓中等學生、放棄學困生”的策略。學困生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3、學生自身的因素。不少學困生成績落后,主要是因為學習態度馬虎、學習行為懶惰、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存在問題。這些學生雖然平時學習努力,可由于學習方法不當,成績就是上不去。長此以往,學習愈加困難,進而產生了自卑、厭學等心理,喪失了積極學習的自信心。

二、農牧區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雖然農牧區小學學困生的形成有許多因素,但只要找準問題的關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逐漸轉化學困生。

1、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形成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師有很大關系。因此,要加強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教師要關心、熱愛學生,這是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生動體現,也是小學教師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條件和重要手段。教師還要樹立轉化一個“學困生”與培養一個“尖子生”同樣重要,甚至是更為重要的理念。小學“學困生”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更加需要教師的關心、幫助和愛護,教師對他們既不能急于求成,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也不能喪失信心,放任自流,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點兒關心、一點兒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由衷的關懷、信任和迫切的希望,由此而引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2、提高語文學困生的學習興趣。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大部分學困生上課時無精打采,懶于動腦,課后不做作業。可想要提高學困生的成績,首先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怎樣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呢?

首先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學生如果喜歡你,他也會喜歡你所教的課,這就是愛屋及烏的緣故。所以我們老師要把課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平時就要多關心愛護他們,蹲下身來和他們交朋友。其次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要用放大鏡去放大他們的優點,創造條件讓學困生有機會感受到成功。要讓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創造生活情境,從平時的生活中提取語文知識。

3、逐步要求,培養學困生的責任心。對于學困生的教育,要把熱情關心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在把愛的雨露灑向學困生心里的同時,要讓他們認識到,對他們逐步提出的要求,正是對他們的信任,是一種深厚的愛、真正的愛。當然對學困生的逐步要求,要考慮到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過急、“恨鐵不成鋼“,而要嚴之有度,嚴中有別,對不同的對象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對學困生的轉化目標和期望,要切合個人的實際和特點,引導他們制定個人進步計劃,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

4、家校結合,幫助學困生提高適應力。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取得家庭的協助,雙管齊下的幫助學困生。教給家長學會欣賞孩子,提高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培養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意愿,與孩子一起學習,做出榜樣,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第7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 洋節;傳統節日;全球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 G12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9-055X(2014)01-0108-05

一、引言與問題提出

近年來,西方節日在青少年群體中日益流行,特別是在大學校園,豐富多彩的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大學生們的歡迎和重視。查閱期刊網(wwwcnkinet),截止到2013年11月25日以“大學生節日消費調查”為主題的論文共有67篇。特別是2002-2012年猛增為54篇,其中2010年數量飛速增長,2010—2012年僅一年發表的“大學生節日消費調查”主題學術論文便超越了以前的若干年的總和。

實際上,在很多大學校園里,真正讓人感覺到有過節氣氛的往往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節日,譬如圣誕節和情人節。[1]有許多專家學者以及對中國傳統節日比較重視的老一代對于大學生過洋節的現象表示難以理解,當然也有一部分能夠接受西方文化、相對而言比較“潮流”的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學生們對待中西方節日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西方節日與中國節日是否真的產生了沖突?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學術問題。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其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產生了重要作用。[2]2007年,國家也將法定節假日時間安排進行了微小調整:元旦不變,放假1天,春節不變,放假3天,“十一” 國慶節不變放假3天,“五一”國際勞動節減少2天(由3天調整為1天),增設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3-4]這樣形成十大法定節日:新年(西歷1月1日)、春節、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五四青年節(5月4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人民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毫無疑問,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休假是國家鼓勵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現,是國家主流意志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認同。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5年之后于2011年批準《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為中國旅游日(非法定節假日)。那么,我們試問:①國家提倡傳統節日而洋節不放假的這一舉措,是否與大學生更加積極于洋節的習慣產生矛盾?②在大學里為何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認知和參與度遠遠高于傳統節日?

為此,筆者所在課題組就高校大學生節日問題進行問卷調查,2013年3月在××大學隨機抽取3個班級120份樣本,回收率92%。深入挖掘當今大學生過節的行為習慣,探索根本原因,將大學生過洋節與過傳統節日行為進行對比。通過搜集大量資料并做出詳細分析,了解當代大學生對于過節的一些真實想法。

二、大學生節日調查:

中西方節日的對比

(一)大學生對中西方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第1期張祖群:在全球化進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學生洋節與中華傳統節日的對比

從上面兩個表格可看出:①大學生普遍喜歡過傳統節日,大學生對傳統文化還是比較重視的,但是有的學生對西方節日還是情有獨鐘的。總體而言,大學生對于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三大傳統節日和圣誕節、情人節這兩個西方節日的關注程度較高;②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了解程度還是較高的,其了解程度和參與程度是成正比的(表1, 表2)。

(二)大學生節日消費狀況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我們除了可以在各高校進行調查,研究大學生的節日偏好以外,還可以通過大學生在節日中的消費類型、規模等看出哪些節日最“火”,最受大學生歡迎。現在越來越多的節假日變成了消費日,消費者總是會在節假日中不由自主地多消費以應節日氣氛。那么,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團體,他們在各大節日的消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若如西方經濟學家所說,貨幣是一張選票,那么大學生們又會將這些選票投入哪個節日箱里呢?在此,筆者想以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為代表作為對比,看看大學生們更崇尚何者。

圖1對春節受訪者男女比例圖2大學生春節實際消費比例圖3大學生春節主要消費支出方向圖4對圣誕節受訪者男女比例

圖5大學生圣誕節的消費意愿

圖6大學生圣誕節的消費方式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有39%的大學生在春節的花費超出了自己的預算,同時有35%與預算相若,只有少部分學生(13%)花費了比預算要少的錢。同時通過圖4可以發現,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平均月消費都在1000元左右,相當于每天有約33元的零花錢。在這種消費水平之下,仍有不少大學生愿意拿出100元甚至更多的錢在圣誕節消費。由此看出只要每逢重要節日的確就會讓大學生們“破費”不少(圖2)。

再來比較圖3和圖6,大學生在春節的花費主要在必要的節日消費上,比如回鄉探親和送禮等。然而在圣誕節,大學生的花費基本都在個人的娛樂上,比如KTV、聚餐或參加團體活動。圣誕節顯然跟春節不太一樣,春節是我們必須跟著父母到處拜訪親朋好友,個人活動的機會較少,一般是為了守傳統;而圣誕節卻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專屬權利,一般和朋友們一起過,一起聚會、開Party,因此春節與圣誕節的消費類型就會顯得十分不一樣。

三、問題分析與結論

(一)對大學生而言,我國節日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情況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定問題存在

通過調查發現,青年群體對我們的傳統節日的認識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筆者認為這源于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高校文化教育活動出色,宣傳傳統節日文化到位。傳統節日對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正是即將步入社會對祖國做出貢獻的新青年團體,如果大學校園能夠對學生開展有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正確引導大學生參與到傳統的節慶活動中來,將使大學生受到熏陶,這對大學生了解本國歷史文化、深得民族文化精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認同感起到了重大作用。[8]如果某一類文化遺產增強了地方的場所感和可識別性,它們不僅能被認同,而且能被分享,獲得愉悅的體驗,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居住質量,那么這種文化遺產無疑就存在進一步維系、經營、延續鄉土節日場所等基礎條件。[9]高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營造他們對地方情感的文化認同。第二,家庭對于孩子潛移默化的文化傳承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二個知識學堂,父母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發現在父母較為傳統的家庭里,孩子懂得的傳統文化知識會比較多。[10]所以家長濃厚的傳統意識也是大學生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來源。第三,社會節日氛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大學生。青少年接受能力強,特別容易受社會氛圍的感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過節越來越講究,到了節假日就會出現人潮洶涌的現象,網絡購物和大商場購物現象也很普遍。比如春節,各家各戶張燈結彩,挨家挨戶大放鞭炮,相信大學生們也能到處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二)西方節日雖在我國大學生中有著普遍高的認知和參與程度,但是未與傳統節日文化產生沖突

雖然我國并不重視西方節日,但是西方節日卻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河南工業大學的學生曾在校園里就 “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 這一主題被作調查訪問,有 200 名大學生接受了采訪。其中,在選擇“更喜歡過洋節還是中國傳統節日”時,大約六成大學生選擇了“喜歡過洋節”。對于他們而言,過圣誕等洋節的生活方式從中學就已經形成習慣了。[11]我國青年人群對過西方節日有著較高認同感(圖4-圖6),特別是全球化的深入和網絡信息時代的驅動,使得我國眾多青少年能夠從網絡等新媒體上全新地認識和接觸西方文化,同時,也能在網絡上傳播西方節日文化。比如網絡上流行萬圣節、圣誕節青年人聚會,開party。普遍地說,西方節日是年輕人的“開心節日”,年輕人過西方節,很大部分原因來自于追求一個放松、宣泄、狂歡的場所。[12]因此,西方節日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活力體驗,它的存在并沒有取代傳統節日,相反更應是與傳統節日相輔相成。

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影響著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同樣地,文化全球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新態勢,己經成為一種事實性的必然存在。[13-14]文化全球化的過程包括了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此兩者是文化發展中的兩種趨勢,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人類依靠科技征服自然過程中,自然界以生態失衡反過來“征服”著人類。在從農耕時代向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飛躍的過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的定位、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浪潮中,需要擺脫西方現代主義價值觀并且維系多樣性與本土化的民族文化。[15]295-296西方節日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持一種不接受的態度,由于西方與東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我們將西方文化定義為“奇異”。尤其是傳統的老一輩中國人至今仍對西方文化、西方節日有所抗拒。但是近年來,隨著東西方國家的不斷交流、學習中,我們更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粹與內在文化內涵美,使得西方文化于東方文化而言成為了一種補充,為我們的節日氣氛帶來了活力。而從小就學習西方語言的年輕一代更加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對西方節日文化表現得尤為熱衷。這是東西方文化從沖突走向融合的結果,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以更開放的姿態容納了更多的文化,這不僅僅是我們文化自覺的體現,而且是我們的體現。以圣誕節為例,在中國過圣誕節的有3種人:純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信眾、有西方生活背景的準信眾;少男少女(特別是大學生)。前兩種人是真的過節,受眾小,后一種人則是追求新潮、娛樂發泄,受眾多。這樣圣誕節在中國大陸逐漸失去原本宗教神圣意義,隨著商家炒作,已經演變為一個年輕人社交、狂歡的社會性娛樂節日。君不見: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商店里蘋果脫銷,少男少女集體狂歡,高校里開圣誕party至深夜。我們認為,對此現象沒有必要上升到異國精神文化價值的入侵、本國商人唯利是圖的高度,大肆批評。年青一代對自己傳統節日興趣不大,無法形成潮流和時尚,而對西方洋節卻表現出時尚的熱愛。到底是拋棄傳統節日完全按照青年人的從眾心理接受洋節,還是摒棄洋節回歸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這兩者形成一個互斥性的詭異邏輯。筆者試問,洋節與傳統節日在年青一代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三)正確引導大學生培養節儉樸實節日消費觀,不要奢侈浪費,要重視節日文化傳承意義

大學生是未來文化消費的主要群體,因此我們要對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心理及現狀進行研究,引導他們做出科學的消費決策。[16]我們知道,每逢節日(比如國慶、中秋、圣誕等)淘寶、京東等大型網購網站都會大打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而大學生正是具有強大購買力的群體之一。我對網購的風行程度實在深有體會,每當遇上隨意一個節日,身邊的同學都會在網上訂許多商品,而在校門外的物流運輸車都會堵得不可開交,滿地一堆又一堆快遞,摞得三層還不夠……2013年情人節那天晚上9點,××大學女士宿舍樓下先是某男人給某女士送99朵玫瑰,鮮紅的一大片,全樓剩下的女生都集體起哄;接著,另外一個男人送來999朵玫瑰,雇來樂隊,唱起徹夜情歌。這樣的神奇經歷相信各大高校大學生都深有體會,其實這些都是商家的營銷手段,聰明的商家正是抓緊每一個機會,鋪天蓋地的廣告,想方設法地營造節日氣氛,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促銷,特別是情人節和圣誕節,網絡商城的關注度會異常地高漲。[17]大學生作為年輕人,追求新奇、好玩、刺激是很正常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理性消費,追求節日氣氛很重要,同時控制盲目消費也很重要。

(四)面對新潮的西方節日,我們也不應一味抵制,應該正確引導,順勢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節日觀念,讓洋節成為傳統節日的一種有效補充

在持續性的傳統農耕社會里產生的傳統節日代表著某種傳統文化現實,人們在傳統節日里獲得情感價值、行動方式、社會關系、人倫關系、家庭結構、審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條件下,傳統節日能夠在歷史長河傳承中斷之后“蛹變”為嶄新的樣態,并重新回歸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為民眾所遵循、操演和踐行[18];多元文化相對于本土傳統文化而言是沖突、競爭和矛盾,同時也有可能成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鑰匙,并成為本土文化復興過程中動力源、變革催化劑。在從舊的世界觀斷裂、正向新世界觀轉變過程中,節日習俗面對科學或現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覺的條件下理性地大膽地吸收借鑒任何其他優秀文化,在自我設想和建構新的文化空間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傳統。[19]這是一種以退為進,在前衛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選擇,否則,傳統文化節日必定在排斥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敗,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樣性,包容中西,才能營造有益人類長久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實現文化多樣、和諧相處,共同實現人類進步和長遠發展。面對傳統節日,我們要繼續傳承,不斷從舊中創新,推陳出新,不斷賦予傳統節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對新潮的西方節日,我們也不應一味抵制,其實抵制也是無效的,應該正確引導,順勢引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節日觀念,讓洋節成為傳統節日的一種有效補充,與傳統節日相輔相成。面對洋節熱,我們并不應該抵制它,而是應該反省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要怎么樣重獲百姓的關注。某專家對春節就感嘆道:“要找回漸漸失去的年味兒,問題在于如何使傳統節日的形式變得更加活潑,尤其是能吸引年輕人更多的參與。”[20]其實,洋節和傳統節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兩者并非完全對立的矛盾,是全球化進程中一種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現象,而應該相輔相成,保持新舊平衡和文化多樣性,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愉快地“過節”。

參考文獻:

[1]李朗.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張曉華.傳統節日文化研究與精神家園建設[J].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1):30-33.

[3]張麗.旅游黃金周景區擁擠度與游客體驗影響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區和象山景區為例[D]. 廣西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學位論文,2008.

[4]焦中國.JIT采購在A公司的應用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位論文,2008.

[5]孫體楠.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為例[J].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6):111-114.

[6]孫體楠.大學生繼承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的思考[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42-45.

[7]李朗.關于西方節日對大學生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飛.傳統節日文化:大學生文化活動教育的新視角[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5):56-57.

[9]朱曉明,高增元,何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合作研究——以浙中三個節日場所為立足點[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傳統文化傳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論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6):54-57.

[11]侯愛敏等.“洋節”更有吸引力[N]. 鄭州日報,2005-12-26(6).

[12]量之間,鄭軼楠.誰在過洋節[J]. 新財經,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J]. 長白學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深層文化的拒斥與融合[J]. 學術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駒.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博士課程錄[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費背景下的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學與管理工程學術會議[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陳淦添.當代大學生對西方節日的調查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09(4):220-222.

[18]張勃.從乞巧節到情人節——“七夕”在當代的蛻變[N]. 中國文化報,2013-08-12(7).

第8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農村 語文 學困生 轉化

我校現有學生591人,住校生121人;去年有學生631人,住校生184人。大部分學生來自山區,基礎差,家里又無人指導,使得他們自我控制力低,且又離開父母的監督,和原來鎮中心小學的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如四年級兩個班把來自山區的學生分別插入;五年級三個班與四年級不同,五(1)、五(2)和四年級一樣,插入了一部分,五(3)班直接由山區的孩子組成。從成績分析看,山區來的學生與原來中心小學的學生相比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在班上無形中就增加了學困生的數量,給班上帶來了困難,對教師也是挑戰。面對這些學生,教師有了壓力,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去迎接挑戰,探索新的方法,在不斷地摸索中解決問題。近兩年來,我也在積極尋找答案,想辦法盡快到轉化這些學生,使他們也可以輕松學習。

上學期,即2010―2013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后,我對以上兩個年級的學困生做了一個調查。五六年級共有學生239人,調查人數77人,占總數的32.2%,這是合并一年后的成績,從中可以看出,已經有了一定的進步。其中,住校生53人,占總數的百分之68.8%。山區學生54人,占學困生的百分之70.1%。我從心理、家庭、學生的自身原因、教師、社會因素五方面做了個調查。從心理方面看都是健康的,只有11.7%的學生覺得自己比別人笨,怎么也學不會;家庭方面影響較大,80%的家長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對學生的學習不夠重視;從學生自身原因方面看,只有個別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缺乏自信心;教師方面基本上影響不大;社會方面影響也很小,因為學生還小,住校生平時幾乎不出校門。

近兩年來,我積極探索,從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現與大家共同探討。為了讓學生健康成長,我覺得轉化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思想教育

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但大部分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正是需要我們引導的時候,學困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刻不容緩。在實際工作中,我主要從課本和生活兩方面進行教育。在課堂上,我利用名人故事,給學生指引方向。同時,我利用查資料的方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名人生活的背景,通過對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了解屈辱過去的同時,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學習《詹天佑》一課,認識在艱難環境下有著遠大抱負的中國男兒,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學習“走進魯迅”一單元,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是多么的受人尊敬和愛戴,以及他為中國的青年一代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生活中,我運用發生在班上和身邊的具體事例來引導學生,讓他們有一顆靜下來學習的心,知道為什么學習,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用父母事例來激勵他們學習,脫貧致富,為家鄉為家人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找到學習的動力,時刻不忘自己的使命。

二、學習習慣的養成

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讓學生有學習的心比較容易,但是要有所行動卻并非易事。尤其是學困生,要把學習作為他們的興趣愛好,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這就需要教師長期培養。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本來就比較差,再加上學困生平時較為懶惰,所以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就要更加細心,同時要有耐心。如晨讀時,當教師走進教室,學生背書的表現就很積極。因此,我爭取做到晨讀時引導學生,給他們強調每天要背的要點,爭取抓住每一天,當天的任務盡量當天完成,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別老想著自己背不會。寫作業時,實行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組長的監督下,爭取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完成不了的,組長隨時匯報情況,在我的監督下按時完成,不給他拖延作業的空間,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由于住校生吃完晚飯后休息的時間很長,我要求學生提前半小時走進教室,自覺看書,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我還隨時抽查,看看學生喜歡讀什么書。沒有書看時,我幫助學生在閱覽室里借書,并開展了好圖書一角。

三、學習方法的引導

學習沒有捷徑,但好的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是高年級的學生,我平時把大量的時間就花費在方法的指導上。布置作業時,我注意做到讓學生有規律可循,讓好學生提前完成作業,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并帶動學困生,且有時間監督學困生。如預習新課,我的要求是:課文要讀兩到三遍,生字、詞查資料自己解決,有疑問的統一解決。有關課文的作者、背景等資料,每人只寫一兩點即可,喜歡哪部分就寫哪部分,不需要類同。這樣上課時,你一點,他一點,積累在一起大家就都了解了。而且,我多給學困生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樹立信心。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精讀課文,并將重點放在朗讀和感悟上,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有新的知識的時候,我力求做到“片面的深刻大于全面的膚淺”。略讀課文,我將重點放在預習上,上課占得時間較少,把問題先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預習。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發言,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做精心準備,并匯報出來。每學完一課我的作業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先寫語文大筆記本,再寫練習冊。這樣在自習課上,學生就不會玩,而是自覺地寫作業。我對練習冊也有要求,先是自己寫,會的用鋼筆完成,不會的可以查找資料,自己不敢肯定的用鉛筆寫。閱讀題有個統一的要求,就是自己的自己完成,不能互相商量,做不出來的多讀幾遍短文,實在不會做的用鉛筆嘗試著完成,題不能空。長此以往,學生自己心中有數。有時我不需要強調布置,到時候檢查作業就行了。檢查是有力度的,不能想做就做,不做就不做。我力爭讓每個人都做,不做的上課點名說,且除小組長監督外,同桌隨時監督。我對同桌的安排也是有目的,基本上是好學生與學困生搭配,自覺的與不自覺的互相搭配,不給學困生任何偷懶的機會,讓他們養成寫作業的習慣。久而久之,他們就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

四、與家長溝通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習慣的養成更離不開家長。學困生的自覺性本來就不高,這就更加需要家長的督促與配合。學困生大部分又是寄宿生,寄宿生在學校五天,家長已是非常想念,回到家就會嬌生慣養。如果做不好與家長的溝通,學生很有可能就是“5+2=0”。于是,我經常把作業利用校訊通發給家長,讓他們督促完成,回到學校再有小組長檢查,及時把情況匯報給我。在一步步的監督下,學困生不得不完成作業。而且,這樣常抓不懈,不給學困生偷懶的機會,也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是我做教育事業的長期習慣。

第9篇:計劃生育的成效范文

[關鍵詞]校園誠信文化;高教系統;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道德基石

[中圖分類號]G64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2)01-0124-04

相對社會系統的其他子系統,高等教育系統的大學生在將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為要求時,是以其學習生活的校園文化作為轉換背景和條件的,其中校園誠信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中。考察高校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過程的影響,有助于探尋高教系統是如何對轉換為要求以及落實為行動的參與愿望在其數量和內容上進行調節并適應的。

一、校園誠信文化規范作為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調適原則的價值

高教系統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輸導而對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產生約束性。校園誠信文化的參與者、建設者與調節者主要包括高教系統中的教育主管機構、高校管理部門、高校教師隊伍、高校學生群體與學生社團組織,各方力量對于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的轉換進行協同調控以實現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

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是一個持續參與和不斷轉換過程,它是由參與動機、參與愿望、參與要求與參與行動等參與環節依次進行轉換所構成的動態過程。在高教系統中,從大學生產生政治參與動機到最終實現政治參與行動的有序化,需要經過各個環節與不同階段的過濾、篩選、限制、調節和轉換,以逐步清理和去除非理智、欠理性和不成熟的不良動機和消極愿望,其中,從政治參與愿望到政治參與要求的轉換是有序政治參與的中心環節和關鍵階段。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是指大學生希望在政治生活中得到什么樣的期待,參與要求則是指大學生希望由相關政治機構進行政治決策并實施的愿望。所以,校園誠信文化規范的約束功能體現為在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為政治參與要求時,誠信文化規范對愿望的類型、內容、數量和質量進行全面的審查過濾和篩選優化,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去俗存雅、去虛取實,進而實現從愿望到要求的有效轉換。廣義上,大學生政治參與要求包括政治當局進行權威性決策輸出過程,限于決策過程的復雜性。本文主要從狹義上闡述大學生政治參與要求,即高教系統中的教育主管機構作為政治當局的職能部門,既可在職權范圍內作出強制性的政治決定,又可對職權范圍外的參與愿望向政府部門反映和傳達,因而對于大學生政治參與從愿望到要求的轉換所產生約束性決策具有實質的政治屬性。

在高教系統中,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為要求的調適具有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對校園誠信文化的建設者和參與者的調適,即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直接調適;二是對校園誠信文化的建設者與調節者的調適,主要包括高校管理部門、高校教師隊伍與學生社團組織,通過對這些機構、人員和組織的調適,進而對高校大學生群體進行間接調適。校園系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師生共同體,校園誠信文化規范既能束縛又能推動大學生通過共同體的協調互動使參與愿望得以順利轉換。在師生共同體中,政治參與能夠成為師生相互交流、溝通和探討的議題。師生關系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師生在對等尊重、教學互長、各伸己見的教學交往中,通過情感交融、角色轉換和協商參與的承認方式不斷增進彼此之間包容、互信與合作的交往關系。師生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這一關系不同于社會其他子系統中因高度結構性的分化和特異化而使成員之間的關系更趨特殊和局限化,如雇主與雇員之間經濟關系的中斷或終止可能會影響相互之間的情誼。在高教系統中,師生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進行交流和溝通對于校園誠信文化建設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交往行動,系統中的調節者作出大學生群體性政治參與決策并采取行動時,必然會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向要求的轉換進行必要的調控和限制。

校園誠信文化作為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調節原則對于高教系統的持續具有重要意義,校園誠信文化規范能夠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為要求并輸入系統而起到縮減或防壓的作用。在內外環境和形勢不斷變化,大學生群體不斷變動和替換的高教系統中,新的群體成員對于先前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總是存在質疑的傾向并趨向于塑造新的文化規則,以試圖借此擺脫調節原則的約束。因此,高校誠信文化建設中的問題主要不在于新成員是否對舊規范進行質疑,而在于文化建設者和調節者如何因應形勢變動順勢而為,通過誠信文化建設的創新和發展實現誠信文化規范的革新以獲得新成員的承認和接受,并對新成員的政治參與過程進行有效調節。可見,高教系統始終存在一個持久的壓力,即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為要求導致輸入超載而產生的壓力問題,系統在解除超載壓力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在縮減和優化政治參與愿望的類型、內容、數量和質量的作用,否則,系統可能因參與要求輸入超載而停滯、癱瘓或崩潰。

二、校園誠信文化規范調適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內在理路

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在高教系統中的核心作用,是通過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全過程,從參與動機、參與愿望、參與要求、參與行為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約束,對大學生試圖轉換為要求并采取行動的愿望在類型、內容、數量和質量上進行約束性調控,以適應和滿足高教系統對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提出的要求。

高教系統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實施文化約束的主要驅動力源自系統成員對滿足政治參與的價值追求。對于系統而言,非理性的偏激愿望可能比其他理性的一般愿望造成更大的干擾和壓力,以誠信文化規范對大學生過激的政治參與愿望提供一些約束性的限制,有助于對不合理的愿望在數量上加以限制,在內容上進行過濾。有序政治參與需經由高教系統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的轉換進行全程調控,以實現把沖突保持在“秩序”范圍以內的政治目的,高教系統的一項重要職能就在于緩和各種公開與潛在的沖突,如任由沖突激化會直接導致系統失控甚至社會動蕩和分裂。高教系統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事實上為社會免于動蕩和分裂構筑了一道內部的防線,能夠將偏激政治參與過程逐步理性化、正當化和有序化,以避免高教系統的內部調節失控而導致壓力外移對社會系統所造成的更大破壞。

高教系統的教育主管機構作為政府職能部門,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的轉換進行過濾和調節是職責所在。在校園生活中,大學生對于滿足個人需要,維護存在于個體想象中的政治信仰所追求的政治參與動機只有在不致引起社會失序的條件下才能夠被承認、接受和許可。因此,高教系統校園誠信文化建設的建設者與調節者總是必須設法防范

那些對社會穩定的基礎造成損害的不良動機與失范行為。校園誠信文化規范是文化調節的滲透劑,使大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能夠逐步認同和接受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價值與主流文化,通過群體陛的道德約束與輿論譴責能夠使不合常規的人逐步趨向理性化,而超越于高教系統的法律制裁的方式則會對超出道德底線的不法行為實施嚴厲懲罰。所以,校園誠信文化規范本質上仍是一種軟性的道德約束,其效用集中發生于正面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塑造的校園誠信文化對于凝聚有序政治參與的道德共識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影響,以此生成的誠信文化規范有助于縮減和緩解參與愿望超載對高教系統所造成的壓力。

校園誠信文化規范通過對大學生政治參與過程的全程控制而作為要求輸入調節者的發揮調控作用。相對于校園誠信文化規范,政治體制的價值規范總體上趨向于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政治,這既是民主政治的本質體現,又是實現公眾政治權益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意識的多樣化以及公民意識的勃興使得更多表達其政治觀點和參與意識的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向要求的轉換更加強烈,一是大學生個體提出自己的意見、主張并且參與各類政治活動,對于現行政府應當做什么、應當如何做有比較深入的政治思考。二是按大學生群體中的學生干部提出的要求輸入,大學生個體政治參與程度的深入、興趣的高漲,往往是通過學生干部反映出來的。但是,心智、意識仍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年大學生因受社會因素影響,容易產生不理智、欠成熟、偏激的政治參與愿望,因而需要對這些愿望的類型、內容、數量和質量進行必要的篩選和過濾。在網絡化時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的表達渠道和輸出途徑更加多樣化和開放化,所以,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要求對高教系統造成了更大的壓力,即要求輸入超載的情況更加嚴重和突出了。

三、作為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調適原則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的生成過程

校園誠信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屆屆相遞、代代相傳,在延續和傳承中實現文化內涵與文化內容的創新與發展,不斷產生一種具有約束力與發展力的誠信文化規范。接受校園文化熏陶和洗禮的大學生不斷內化誠信規范,豐富和提升自身的道德觀念與道德品質,實現道德力量對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的德性約束。

校園誠信文化作為一種指導原則發揮引領作用,因而需要深入探尋高教系統中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是如何產生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的形成受校內外多種因素和環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其中,對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形成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是社會生活中的核心價值與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大學生政治參與全過程,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需要積極探索用核心價值與主流文化引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主動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在校園誠信文化建設中,調節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過程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始終是在動態演進中不斷豐富、創新和發展的。“到大風大浪中鍛煉”、“為工農群眾服務”、“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等等時代口號深刻反映出核心價值和主流文化在高校大學生政治參與中起到的引領作用,與此同時,這些口號也指明了校園誠信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前進方向,即服務社會和報效祖國是為人民和社會所關注和期待的。大學生持有的有關政治制度、體制與規范的態度,以及自身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道德認知直接源自校園誠信文化的洗禮和熏陶。

校園誠信文化規范能夠確鑿地約束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為要求的轉換過程,因為這些文化規范是深深形成并植根于校園誠信文化建設的氛圍與環境當中的,大學生對此潛移默化而感同身受。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對大學生政治參與過程,包括動機、愿望、要求和行為具有調節作用;其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的規范化、理性化、組織化以及群體具有過濾、熔煉的作用。校園誠信文化在與時俱進中指引并調節著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愿望,這種愿望是大學生基于自身偏好,或者他人、社會、國家與民族的期待而希望實現的,也是其他通過參與行為達到參與目的的社會公眾能夠承認、認同和接受的。一般而言,一種類型的高校校園誠信文化規范能夠篩選和過濾諸多從愿望到要求的不當轉換,校園誠信文化規范作為一種獨特的指導原則發揮獨有的引領作用,引導校園誠信文化建設的建設者和執行者作出愿望轉換的決策。通過為執行者提供決策的原則,校園誠信文化規范事實上控制和調節著愿望轉換要求的類型、內容、數量和質量,并使之進入高教系統的循環之中。

在市場經濟社會意識多樣化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經由各種不同社會意識和政治觀念影響和輸導而生成的政治圖景呈現出不確定性、感性勝于理性、激情多于理智的特點,因而更加需要強化社會的核心價值與主流文化對其趨向穩定的政治信仰所具有的決定性影響。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構筑起來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有助于調節大學生轉換要求的愿望在數量與內容等方面的缺失與不足,并對其后續的政治參與愿望進行多次循環調節。在高教系統中,由過去承繼下來,不斷與時推移并自我超越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能夠有效地約束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集體意識和群體共識。在反復的輸導中,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從一種外在的顯性約束轉化為大學生內心道德認知與道德信仰的隱性力量,誠信文化規范作為道德的組成部分,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以此完成對政治參與愿望轉換為參與要求的道德約束和限制,所以,事實上誠信文化規范往往被校園文化建設的調節者作為化解大學生參與要求輸入系統出現超載問題的一個決定性普遍手段。

四、結語

高校校園誠信文化建設生成的校園誠信文化規范在大學生不斷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約束并型構了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道德基石。從高教系統的外部環境來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主流價值文化指引和推動著高校校園誠信文化建設的發展趨勢和前進方向;從高教系統的內部環境審察,校園誠信文化規范作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愿望向要求轉換的調適原則規定和限定了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表達渠道和參與通道。

[參考文獻]

[1]楊勇,高校師生思政課交互主體性師生關系的基本內涵[J],前沿,201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免费播放 |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播放 |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日本加勒比高清一本大道 | 美女视频大全网站免费 | 经典三级久久久久 | 高清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 | 日韩一级生活片 |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是公开 |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捅啪啪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级香蕉视频 | 国产区香蕉精品系列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乳网址 | 最新步兵社区在线观看 | 91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 日韩三级视频 | 老师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 99r8这是只有精品视频9 |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久国语 | 亚洲gogo人体大胆西西安徽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免费观看毛片网站 | 怡红院最新免费全部视频 | 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 拍拍拍又黄又爽无挡视频免费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久久精品视频16 | 国产www | 久久久视频在线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精品产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播放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三区 | 欧美日韩无 | 欧美日韩第三页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日韩欧美在线看 | 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 |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