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間藝術考察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增強學生對地域文化藝術的興趣和熱情
鼓勵學生參與民族民間藝術信息中心等社團活動,由專業或理論教師培訓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實踐骨干力量。學生通過直接參與組織、管理,意識到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保護,還是民族民間藝術搶救工程,都是我們捍衛中華文明根脈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當代大學生理應肩負起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對學生中的骨干力量進行地域文化藝術資源考察培訓,從考察項目、考察準備、設計問卷調查、考察采訪、研究途徑等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希望以此能帶動影響周圍的同學、家人,從而喚起學校、家庭、社會對民間民族藝術的關注。尤其讓學生利用春節等特定風俗節日,收集本地域的民俗資料。通過筆錄、速寫、拍照等方式,讓學生真實、徹底感受民間藝術在日常生活上的運用及其獨有的審美意識,并能結合考察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整理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完成考察報告,也可以作為畢業階段完成論文和設計創作的參照。在一系列藝術實踐中,引導學生廣泛了解地域文化藝術,許多學生從兩年前藝術實踐只想到一些著名的旅游勝地,到激發學生對本地域文化的熱情,立足于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吸取本地域傳統文化精髓并重新認識、開發利用。
二、將傳統藝術理論與現代設計基礎教學實踐結合
在現代設計基礎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理解傳統藝術的精髓,將傳統地域文化的精華滲透到現代設計作品中,展現時代的文化特質。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民族民間藝術具有不可估量的使用價值。這種無價的藝術資源,將為我們現代藝術設計提供豐富多彩的設計元素。傳統藝術的繼承與創新一直受到眾多藝術家和教育家的關注,我們在設計基礎教學實踐中融入了頗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藝術潛質。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狹窄的課堂教學向周邊地域文化過渡。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彰顯,學生不僅要具備造型基礎的一般素養,更應具備設計調研、分析、策劃的能力。設計基礎訓練中通常注重條理性、邏輯性、抽象性,偏重于理性分析,追求簡潔,直觀帶來的純粹形式美感。很少考慮在抽象形態構成中尋找地域傳統文化藝術的視覺感受。
擴招后生源狀況是文化、專業底子單薄,多數學生只經過短期的美術強化。學習普遍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作品質量差――制作粗糙,缺乏想象。學生容易對機械、重復的基礎訓練感到單調和枯燥,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抽象的訓練模式充分傳達設計的豐富內涵與層次,我們嘗試在構成訓練中滲透烏江流域文化內涵,第一次將地域文化藝術引入到平面構成設計中。學生開始學習非常被動和不理解,但隨著教學中相關課題的引入,尋找設計基礎與傳統地域文化藝術的切入點,在抽象的點線面構成設計中尋找設計源泉――土家織錦、吊角樓、蠟染畫布、石雕、涪陵白鶴梁石刻等,都在學生作品中能找到影子,逐漸學會了將傳統地域文化滲透到構成創意中,學生收集資料,觀察發現題材的能力得到了增強。應該說將地域文化引入構成設計學習中,讓學生更多了解傳統地域文化的感悟,從一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發掘潛在的構成想象力,拓寬相對狹窄的構成意識觀念,從構成基礎訓練中體現地域文化內涵,展示文化視野,傳承地域文化內涵的重要基礎,這對學生今后的影響相當重要。
三、教學實踐中加強現代設計基礎教學與地域文化藝術觀念的傳播
在世界經濟與文化頻繁交流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西方優秀的設計理念和藝術作品更容易進入我們的視野。更多的當代大學生崇尚于西方的藝術理念和設計風格,又缺乏自我的創造性元素和創新思維,逐漸淡漠了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教育教學中,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重視對中國優秀的傳統設計作品的研究。讓學生了解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藝術是構成世界東西兩大文化的主干文化之一。諸如,香港著名設計大師靳棣強先生的設計作品吸取了國畫筆墨韻味的同時極其賦予新意,讓人感受頗具中國味道又不失國際品味,創造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作品;一些臺灣設計師也較好的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元素,又具備現代設計流行趨勢。在現代設計教育教學中,啟迪學生挖掘本地經濟文化之淵源,并結合時代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設計靈感。展示設計教學中,最終效果通常以濃縮的場景來表現,通過與真實材質相近材料按比例將整個展示設計立體化再現,這比效果圖更為直觀地表現空間布局,能使客戶更為真切地感受、了解設計者的意圖。隨著教學改革思路的不斷深化,學生在實踐學習中逐步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
在以往的教學中,設計基礎課程在設計專業課中所占比例偏低,課時相對緊張。而教學內容復雜,作業量大,加上學生重視不夠,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合理安排與構成設計相關的課題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設計基礎的興趣,是我們課題研究的難題所在。我們在加強烏江流域文化藝術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基礎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地域文化藝術形態的描繪能力及綜合創造能力。
針對學生專業底子薄的現狀,通過抽象的設計形式,如重復、漸變、透疊、打散等,讓學生不自覺地從寫實過渡到抽象的形式表達,增強對地域文化藝術形態的重構,如在進行設計素描訓練中,在理解相關基礎概念、形式的基礎上,將傳統民居作為設計基本元素,作了局部放大,融入到由中心向外作有秩序的發射構成中,呈現出獨具構成的韻律感。在抽象的表現訓練中,傳達帶有主題思想的課題訓練,表達出設計者對地域文化藝術美好祝愿的思想情感。同樣是運用抽象形式表現古老的建筑藝術,有的同學將具象的花園亭臺的屋頂與抽象構成形式結合,運用打散、分割重新組合,充分運用點的基本要素在統一中尋找變化,整幅作品充滿明快、強烈的旋律美,不同于純粹意義上的抽象形式,而是利用具象的題材使作品更有內涵、新意,運用構成形式使作品顯得簡潔、明快。同學們從寫生訓練過渡到設計思維抽象訓練,不僅學會依據課題研究方向查閱資料,收集生活中的大量題材,而且培養了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力、分析力,以及重新描繪能力。
在進行設計色彩訓練中,有的同學根據外出藝術實踐拍攝的吊角樓圖片,運用透疊的形式,以分割為主要表現手法,將具象的屋頂與抽象的形式相結合,運用抽象的點線面表達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頗具一番韻味,有的同學則選擇了建筑物的一個局部――窗欞、磚雕等,運用平面化的處理方式,將地域文化藝術與現代的色彩技法完美結合。色彩運用部分重疊的手法,令畫面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將民間強烈的色彩對比進行色彩明度與純度的漸變推移;作品不再是只求真實再現對象或者是單一機械的抽象形態設計基礎練習,學生在設計色彩與地域特色文化藝術課題訓練中,運用色彩歸納、概括、提煉等手段表現物體空間色彩,注重和強調對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對比協調關系,培養設計者表現色彩能力。在色彩風景寫生中通過色彩的意向表現訓練,對色彩主觀的理解與處理,把各種色彩感受轉化為主觀的、單純的色彩組合,讓我們通過色彩聯想感受到這些色彩組合傳達的某種意境,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周圍環境的綜合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關鍵詞]古村落;文化遺產;青城古鎮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24-0038-02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從2003年起共同組織評選的,主要針對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鎮。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使得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工作又有了新的內容。2008年國務院又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走上了法治軌道。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的保護與開發也受益于這個時期。2009年以后,青城鎮相繼申請到世界銀行貸款項目――蘭州文化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項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修繕項目和古民居、博物館保護與建設項目等。經過這一系列的保護與開發工程,青城鎮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集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展示與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鎮。
青城古鎮文化遺產豐富。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包含三類:一是文物類,包括磚雕、木雕、傳統服飾、明清家具、碑刻、農業生產工具、水煙制作工具、樂器、傳統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類,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廟及其附屬建筑、青城書院及其附屬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屬建筑、羅家大院及其附屬建筑等;三是遺址類,主要指尚存爭議的闖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包含四類:一是傳統手工技藝類,包括水煙制作技藝、陳醋釀制技藝、織布技藝、長面制作技藝、剪紙技藝、刺繡技藝、磚木雕刻技藝等;二是民間游藝類,包括道臺獅子、青城高蹺、城河抬子、火獅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動;三是民間音樂類,主要指青城小調;四是民俗活動類,比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這些文化遺產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體生態文化遺產之中。
對于青城文化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各方爭論不一。有人強烈反對開發利用,認為其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大過保護。也有人支持開發利用,認為可以依靠文化遺產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筆者認為各有利弊。文化遺產是各歷史時期前人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產品,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狀況,人們通過這些遺產分享人類的文明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既要保護文化遺產,也要分享利用它的價值。因此,保護和利用并不絕對對立。但也要看到,現實社會中,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開發利用確實威脅到文化遺產的保護,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遺產遭受人為的嚴重破壞。因此,我們要反對不科學的、過度的開發利用。那么,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保護與利用策略,筆者走訪山海關、平遙、鳳凰、麗江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名城名鎮進行了考察和比對。在這些考察對象中,成都黃龍溪古鎮與榆中青城古鎮比較相似,而且已有保護利用的成功經驗,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黃龍溪古鎮與青城古鎮雖地隔南北,氣候和民風民俗差異較大,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在古鎮保護與利用關系處理上有很多借鑒意義。二者都具有千年的歷史傳承,古鎮核心規模與居民人口數相當,且都處于市區的邊緣地帶,距市區有一定的距離,處于農業基礎較好的地帶,周圍依山傍水,都是古代重要的水運碼頭。古鎮內遺址、遺跡豐富,“非遺”項目獨具特色,整個村鎮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人文遺產保護區。筆者走訪黃龍溪古鎮時,尚屬旅游淡季,且不在雙休日和節假日,但古鎮的游客卻是絡繹不絕。經過調查,除了本地村民,游客中只有少部分隨團來自外省市,大部分游客是成都市區附近居民。黃龍溪古鎮的文化遺產保護較好,不但諸多遺址、遺跡得到有效保護,而且分散的遺產資源得到了整合,鎮內設有博物館、傳統作坊場景、展演廣場、水上民俗活動區域等,將可移動文物、民俗實物資源與“非遺”表演項目結合起來,集中展示,相得益彰。黃龍溪古鎮的成功運作得益于科學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開發利用,這一成功經驗和做法對青城古鎮保護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青城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規劃的制定必須建立在對本體充分認識基礎之上,對本體要有明確的定位。青城鎮是黃河中上游地區具有千年歷史傳統的村鎮,相對邊緣和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青城的文化遺產保存相對完好,它有著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遺產的核心充分體現了在北方黃河流域農業生產基礎之上產生的各類民俗文化,包括耕讀傳家、水煙經濟、學而優則仕、尚武精神、城隍信仰等,整個村鎮就是一個活態的文化遺產載體。因此,青城應定位成一個黃河流域比較典型的具有傳統農業文化特征的生態文化遺產保護村鎮。
青城保護規劃的制定應包括兩方面:一是宏觀的保護規劃,二是微觀的保護規劃。
宏觀的保護規劃,要堅持整體保護原則,將青城鎮的整體生態人文循環系統納入保護規劃范疇,使之具有可持續性。青城的文化遺產不僅僅是那些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還有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及其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精神價值、思想信仰、傳統技藝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青城的生態人文遺產。青城文化遺產分享給我們的更大價值恰恰在于讓我們體驗到北方黃河流域古老農業村鎮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制定宏觀保護規劃要統籌兼顧,使青城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梳理好各類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式,培育遺產生存發展的土壤,建立遺產傳承人保護和培養機制。
微觀的保護規劃,包括對古民居、古建筑、可移動文物資源、“非遺”項目的具體保護。微觀保護規劃的制定除了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條例外,還要根據文化遺產的自身特點和核心價值理念進行優化組合,例如建立各類博物館、展覽館,復原生產、工藝場景,建立互動體驗區等。對于不可移動遺產的保護,除進行必要的修繕外,還要加強對周邊環境的保護,使其保持協調的整體風貌。
開發利用規劃的制定要建立在保護規劃基礎之上,不能唯經濟利益是從。開發利用規劃的制定也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考慮。
宏觀上,對青城鎮的開發利用不能破壞古鎮的原貌,整體規劃中的復原、復古設計要符合真實情況,不能臆造。現代服務設施的設計建設要與古鎮的周邊環境渾然一體,不能影響古鎮的整體風貌。古鎮的基礎設施要完備、便利,對通行路線和人流控制的設計要合理,避免影響古鎮居民的日常生活。
微觀上,筆者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既是古鎮開發利用的基礎,也是古鎮開發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基礎設施不完備,就會逐漸喪失游客資源。二是景區服務。優質、貼心、便捷的服務在幫助游客體驗民俗文化的同時,獲得一種親切的歸屬感,從而促進對民俗文化的認同。三是交通設計。它不僅包含村鎮附近交通道路的完善,還包括對景區交通的管理。交通便利是吸引游客的基本條件,在景區內應設計便捷的電瓶車,而對外來車輛應設置專門停車場進行處置,以免破壞鎮內的原生環境。四是文化設施。鎮內應建立豐富的文化設施,包括博物館、展演區、互動體驗區、民俗活動區等,整合鎮內遺產資源,集中展示。五是商業運營。規劃設計應完善商業運營模式,設置商鋪、飯店、賓館以及反映古鎮地方文化的娛樂、休閑設施和游藝活動等,使人們在品味文化遺產的同時,深入體驗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商業運營要與古鎮風格協調一致,商業建筑設計要與古鎮傳統建筑協調一致,商業產品開發要盡可能體現古鎮鄉土和民俗文化風格,避免視覺上有明顯新舊差異。
保護與利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我們既要堅持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也要創造條件讓人們分享文化遺產的價值。現代社會,文化遺產不應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那樣只有面臨消亡,它們需要社會不斷提供生存發展的土壤和條件,才能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劉棟,曾紅兵.青城民間藝術[J].絲綢之路,2004,(3).
[3]李全武.青城鎮古建筑概述[J].絲綢之路,2009,(4).
[4]趙燕林.青城鎮古民居建筑開發與保護的考察報告[J].魅力中國,2008,(4).
[5]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