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化學的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化學學習拉開了序幕從高一到高三,化學高分怎么拿?這四點幫到你,很多同學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壓力,因為高中化學比起初中化學來說無論是難度還是內容的多少都提高了不少。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三提升化學的技巧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提升化學的技巧方法第一,一定要聽老師講課,而且是在課堂上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些難懂的章節可以預習,但大家可能都有一種感覺,自己提前看過的東西在老師講課時就會覺得難以集中注意力,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反應。對于已經了解到的知識總是很難再重新開始一遍,這就好像大家看劇已經被“劇透”了,這樣的劇吸引力會大大下降。高中學習是比較緊張的,尤其是高二難度加大,大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所以更應該高效利用上課時間,讓自己的思維跟著老師走。
第二,隨時記錄一些小內容。化學知識的細枝末節是比較多的,大家在平時的學習中最好時常記錄,可以有專門的筆記本,也可以寫在書上或者習題旁邊,只要是自己能夠容易看到的地方都可以。因為很多知識是零碎的,所以這些東西不能只記錄一遍,遇到一次如果發現自己想不起來了,那就再動手寫一下,長此以往,這些零碎的小知識就能熟練掌握。
第三,注重總結的重要性。化學這門學科的體系性還是比較強的,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分章節梳理脈絡。除了分章節總結,還可以分模塊進行。總結也不僅僅局限于知識點,平時做得更多的應該是總結題型和實驗,尤其是在高三的復習階段,對于題型和實驗的總結一定要做好。知識點熟記于心,而且熟悉題型和實驗,這才是拿高分的保證。
第四,多參與化學實驗。很多學校高中都會安排實驗課,實驗課上大家也要積極動手,在動手的過程中,與自己所學的課本內容進行對應,這樣能使記憶更加深刻。同時,很多化學實驗看起來都是很神奇好玩兒的,這也可以帶給大家學習化學的動力。
高三化學復習方法一、繼續讀好課本、用好課本,正確處理好課本與練習題的關系
在多年的高考化學復習中,發現有的同學在高三復習時完全丟開課本的知識體系,不在課本的知識點和重點知識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練了大量的練習題,但對課本上的知識還存在不少問題。這只能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大家都知道:課本是復習的依據,更是教師編、選一切練習題、測試題的依據。因此在高三復習階段,仍然要繼續讀好課本、用好課本,還要正確處理好課本與練習題的關系,因為任何練習題、任何參考資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課本。
二、對化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使普遍的知識規律化、零碎的知識系統化
高三復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加工,使之規律化、網絡化;對知識點、考點、熱點進行思考、總結、處理,從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識更為扎實、更為系統,更具有實際應用的本領,更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把握復習備考的重點和方向
化學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高考化學問題的基本依據。研究課程標準和考綱,對照近五年的高考試題,有目的地找出課本上的知識點和考點,把課本知識進行適當的深化和提高,有針對性地選適量的不同類型題進行精練,切忌搞題海戰術。許多教師的經驗表明,高考復習階段使用400個左右的題目就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訓練效果,最根本的問題是要讓每一個訓練題都落到實處;而傳統的“題海戰術”往往是“水過地皮濕”,學生整天泡在“題海”中疲于奔命,過后卻收獲甚微。
高考化學的那些審題技巧1.審題要認真:
許多時候答案就應藏在題干中,在高考化學考試中要仔細審題,審題時如果遺漏了題給信息,或者不能正確理解信息,就會給答題埋下隱患,使解題陷入困境,不但做不對題,還占用了高考考場上寶貴的時間,危害很大。細心的審題,正確理解和把握給信息,充分挖掘隱含信息是正確解決高考化學題的前提。
2.在化學考試中,審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關鍵字:關鍵字是解題的切入口,解題的核心信息。關鍵字可以在題干中,也可以在問題中,一個題干下的問題可能是連續的,也可能是獨立的。關鍵字多為與化學學科有關的,也有看似與化學無關的。
審題型:審題型是指要看清題目屬于辨析概念類型的還是計算類型的,屬于考查物質性質的,還是考查實驗操作的等等。審清題目的類型對于解題是至關重要的,不同類型的題目處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樣,只有審清題目類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題思路處理。
審要求:題目往往對結果的表達有特定的要求。
這些都應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避免“所答所問”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審突破口:特殊結構、特殊的化學性質、特殊的物理性質、特殊反應形式、有催化劑參與的無機反應、應用數據的推斷、框圖推斷中重復出現的物質等等。
審有效數字:
①使用儀器的精度。
②試題所給的數據的處理。
通常情況下,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全身心投入進去,才能保證學習效率,很多學生化學成績不好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在狀態”,為了方便大家,共同閱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高三化學學習狀態的實用技巧最新2021,歡迎閱讀!
快速找回學習狀態技巧一、巧用心理暗示
“已經高三了”的心理暗示比什么都重要。人的成功最重要的莫過于知道自己處于什么樣的情形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已經高三了”的意識設定,告訴自己不能我行我素了,倘若慢慢浸入骨髓,那就意味著學習狀態的到來,成功的開始。
技巧四、巧養三個習慣
最重要的三個“養成”即養成做筆記、做標注、做錯題的三個良好習慣,解題過程中千萬不要滿足于得出答案,要清楚答案從何而來,力求把每一題錯的選項改成正確的選項,或指明錯誤原因,或標出證明性實例、反駁性實例。
理科學習通過歸納可以提高復習效率,真正把握各種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誤。
技巧三、巧訂學習計劃
模擬課程表安排好每天課余時間學習計劃表,列出每天的學習科目和學習時間段,并盡量詳細地列明早晨幾點到幾點讀什么書,中午幾點到幾點午睡,傍晚幾點到幾點體育鍛煉、課外閱讀或各安排哪幾科學習。
每科兼顧到學習的吸收、復習、練習、歸納、預習五大環節,連各科學習期間的休息時間以及睡覺和起床都可列出來。訂下學習計劃表后,盡量排除干擾堅決執行。
技巧二、巧理每天時間
要保證合理的睡眠安排,建議早上6:00后起床,中午休息30分鐘,晚上不要超過23:30。如果上課常打瞌睡,便說明時間安排上有問題,學習效率很低。
實踐證明許多原本基礎較好的同學就因為不注意這點而在高考中失利。合理調整學習和休息時間,上課才能集中精力。應該意識到,70%以上的知識是靠課堂的,30%知識才靠課余時間彌補。
技巧五、巧抓零碎時間
零碎時間來無影去無蹤,沒用誰都不知道它來過,用了都說好。采用間斷性、頻繁性背誦,爭取零碎的時間,學語文和英語特別需要采用這種方法。
背誦語文、英語名篇名著時,同桌可以相互提示性對背,可提示一句話中的最前面一兩個字詞。當然,政治、歷史科許多評價性內容會隨時間而變,可考慮運用簡化記憶法或口訣記憶法。
學習要有針對性讓學習更專注,就要更有針對性,不同的知識點要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來應對,這樣,學習起來才會更加的有條理,知識輪廓才會更加清晰。下面就是按學習內容整理的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之化學元素
高中化學分為無機和有機兩部分,在學高中化學無機部分時,化學元素是一個關鍵點,每種元素都有單質和化合物兩種形式,并且之間可以相互進行轉換。但是在高中化學中,各物質的轉換是有規律可以參考的,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性質是相同的,并且我們在高中化學中學習的主要元素就是前20位的主族元素。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只需要將每主族中的一個元素的性質弄懂,就可以推斷出其他幾個元素的轉化過程。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之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是高中化學的重點學習部分。是高考中必考的一個知識點。各位同學在學習化學實驗時要注意這幾點:實驗目的、實驗細節、實驗所涉及的知識點。這三點是化學實驗中的重點內容。這其中最難得一點是實驗細節。各位同學要了解各儀器的使用方法。操作時的注意事項,各儀器所處的位置的作用。所以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要學會舉一反三,在練習時多問幾個為什么。確保自己完全掌握。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之反應原理
化學反應原理是高中化學中唯一需要進行計算的部分,也是高中化學中“最像理科”的部分。但是各位同學要注意反應原理不只有計算一點,還需要各位同學掌握很多東西,如一個反應的現象,以及這個反應會有的變化規律的等等。
高中化學學習方法之有機化學
關鍵詞化學教學傳統教學自主探究
一、傳統化學教學的問題
化學是一門在大量實踐和實驗的基礎上累積而成的自然科學,它以化學實驗為基礎,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是,縱觀我國當代的化學教學,卻遠遠地落后于很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無法做到與世界主流教育模式接軌。
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的授課為主要形式,課堂局限于教師的演示、示范和學生被動的接受,伴之以大量的課后習題,大大地壓縮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和實踐操作的機會,忽略了對學生思考、觀察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雖然近年來有所改觀,可是,成效甚微。
傳統化學教學模式雖然可以鞏固和扎實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和試題解答技巧,但是這兩項能力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事實上,過多的不足逐漸凸顯,如傳統教學模式中常見的為了給高考剩余更多的復習時間而在平時教學中加快進度的做法,必然要忽視一些化學教學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因此,改革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能力來說,刻不容緩。
二、化學教學的創新與技巧展示
(一)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可以充分地發表意見,使每個學生都擁有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在教師的合理引導和適當啟發下,以教材為基礎,通過學生的獨立自主和合作討論,給予學生一個可以充分表達、自由討論、合理質疑、深入探究的課堂,在師生互動中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創新能力。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這種讓學生自主參與的做法激勵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增強了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不失為一舉多得。
(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探究能力。
化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知識創新的重要過程,也是諸多化學原理、方法規律得以驗證的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的關鍵所在。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探究能力,主要有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實驗兩種途徑。演示實驗是教師的示范性操作,必須認真準備、設計和操作,并可通過對不同實驗的方法、條件和裝置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氧氣的制取和收集、空氣成分測定、酸、堿、鹽的性質、溶液的導電性等實驗都可以在不同條件下給學生演示。而學生自主實驗則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重要環節,應為學生實驗提供充分的基礎設備和操作環境,重視對學生實驗的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耐心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并結合實驗采取及時提問、出思考題的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回答。
(三)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仍然不容忽視。
由于各學生之間的學習基礎和自身能力的差異,學生對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也必然會有所不同。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學基礎知識和常識的掌握,還要注重實驗技能。在平時的實驗教學和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深入地了解到每個實驗涉及的化學原理、裝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給學生創造動手機會和思考機會,讓學生體驗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和研究的樂趣,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
落實“新課程標準”,改進化學教學模式,還需要我們善于獲取信息,例如通過傳媒、網絡對信息的獲取;也可以通過實地調研獲取信息;也可以通過同事、師生、網絡聊天等方式討論和辯論。
三、創新性化學教學的優勢
化學教學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不僅重視科學探究的培養,也使知識與技能得到較好的統一落實。清晰的教學思路和開闊的視野使課堂氣氛大大改變,最主要的是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明顯的改觀。
而大多數學生也都認為新的化學教學方式比傳統的只按書本記憶的意義更加深刻,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和滿足。充分認識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實采取措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四、創新性化學教學推廣普及的重要性
強調科學探究活動,并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化學內容的教學都要采用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自身的能力特長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策略,綜合運用科學探究,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
觀察與探究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知識消化知識的重要方式,學生對任何理論知識的把握,也都必須建立在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基礎之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多地表現在能否進而進行探究性思索,以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可見,觀察和探索是一脈相承的,而探索更是思想升華的重要過程。因此,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努力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才是國家未來化學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郭敏英.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J].教學探索,2007.
一、演示實驗藝術的功能
教師使用演示實驗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教學的作用。藝術化的演示實驗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它還可以位學生提供鮮明、準確、生動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從宏觀向微觀過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識形象化,便于記憶;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它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正確、規范化的操作技術和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實驗習慣的教育。
例如:根據日常生活的經歷可知,酒精燈是用火柴點燃的。那么有沒有不用火種就可以點燃酒精燈的方法呢?學生受到前科學概念的影響,往往認為沒有其它方法。但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高錳酸鉀和濃硫酸的混合物,往酒精燈的燈芯上一碰時,酒精燈立即被點燃了。鮮明的實驗事實與學生原有的經驗所形成的觀念發生了矛盾,產生認識失調,于是心理上就出現不平衡的感受,形成心理緊張和壓力。由于個體總是有使自己的知識、信念、態度與當前的問題保持一致性和一慣性的強烈欲望,因此在認識不平衡的情況下,就必然產生認知動機,并采取認知行為,使之趨于協調。
演示實驗中,教師正確、規范的操作,有條不紊、鎮靜自若的演示,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操作技能、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學習作風以及良好的心里品質等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演示實驗中,晶瑩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諧有序的儀器裝置,色態萬千、變化無窮的實驗現象,以及蘊含于其中深邃而簡明的規律,充分展示出化學實驗動靜交錯、內外和諧的美。可使學生對化學實驗美產生新奇、愉快和向往的審美感受,獲得美的熏陶,培養審美的能力。
二、演示實驗的藝術原則
1.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富有針對性
教師演示實驗時,許多學生不知道往哪兒看,看什么,更不知道觀察的目的,常常出現看“熱鬧”不看“門道”的現象。因此,教師選擇的演示實驗必須服務于教學目的,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通過演示實驗,揭示概念、原理、規律。使重點、關鍵、難點知識形象化,使學生便于觀察,容易理解記憶。
例如:白磷燃燒的實驗。如果實驗目的是為了說明質量守恒,那么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是否相等的實驗現象是觀察的重點;如果實驗目的是為了說明緩慢氧化,那么白磷慢慢燃燒起來就是觀察重點;如果實驗目的是為了說明空氣的組成,那么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是觀察的重點。這就要求學生既要觀察到主要的現象,又要能迅速發現容易消失的現象,同時也要教師在演示實驗時,應該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及觀察的對象。
2.操作鮮明直觀,現象易于觀察
(1)演示實驗的現象鮮明清晰,便于學生觀察
為此,教師應選擇那些在反應中有顏色變化、氣體產生、沉淀生成、物質溶解、發光、發熱、燃燒、爆炸等能給學生較強的感官刺激、鮮明的實驗作為演示實驗。
例如:介紹“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這一反應規律是,就不宜選用H2SO4和NaOH的反應,因為反應物和生成物均是無色的,反應前后無顏色的變化,很難有說服力。而用Cu(OH)2固體中加入H2SO4溶液,效果就很好。因為在反應過程中,既可觀察到到反應物Cu(OH)2固體的溶解,又可觀察到H2SO4溶液由無色變為美麗的藍色CuSO2溶液,現象非常鮮明,十分有利于說明酸和堿反應的規律,且給人以視覺的美感。
(2)演示操作直觀
教師的實驗操作速度要快慢適中,使學生對每一個動作甚至動作細節都能看清。對于第一次接觸的較復雜的操作要先示范分解的動作,然后再演示連續動作。這樣容易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操作表象。
同時,演示實驗時,教師應采取一些使觀察對象突出、清晰的措施。如:在保證演示時間的情況下,選用較大的實驗儀器,加背襯,作空白對比,或用投影儀放大等。一般而言,在選擇背襯時,對透明液和深色物質用白色背襯,對淺色物質,如乳白色、肉紅色、淡黃色沉淀則用黑色背襯。作空白對比時應注意條件一致,否則沒有說服力。如有的老師,在做用石蕊試液檢驗NaCl溶液的酸堿性時,不作空白比較,或雖然作空白比較,但NaCl溶液和對比的蒸餾水的量卻不一樣。這些都缺乏說服力。
(3)儀器裝置的整潔、直觀、協調
演示實驗所用的儀器及其它用品都應該整潔。如玻璃器皿的內外壁不能有污痕;破舊的配件如膠皮管、角匙、鑷子等不宜再用于演示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不但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逐漸使學生形成一種觀念:化學實驗是一項嚴肅、認真、來不得半點“湊合”的工作。這對培養學生整潔習慣和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是有利的。
儀器的安裝要求按觀察順序,從左到右、從下到上合理安裝,突出主要的觀察部分。儀器的大小、高低、長短要協調,布局合理,重心沉穩。暫不用的儀器、藥品不要擺放到實驗桌上,以免干擾學生的注意力。
3.簡潔明了 內容精煉
簡潔明了就是要求實驗事實有利于直接說明問題。因此,某些伴隨有其它副反應的實驗就不宜作演示實驗。
例如:在說明鹽和堿反應生成新鹽和新堿這一規律時,就不能用FeSO4和NaOH反應作演示實驗,因為該反應的生成物之一Fe(OH)2很不穩定,很快被氧化成Fe(OH)3紅褐色沉淀由于副反應的發生,就給根據實驗現象來說明反應規律造成麻煩。如果用Fe2(SO4)3和NaOH反應就直接生成Fe(OH)3紅褐色沉淀。用作演示實驗時,就避免了上述的缺陷。
同時,也不要選擇裝置復雜、操作難度大、時間長的實驗作演示實驗,避免因裝置過于復雜,操作難度大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甚至造成失誤。同時也是為了保證短時間內完成演示實驗,以免影響其它正常的教學活動。
4.安全可靠 充分準備 力求成功
演示實驗必須確保安全,不允許有任何可能傷害師生的事故發生。否則,不但有害師生的身心健康,還會造成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恐懼心理,進而導致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選擇、準備和演示實驗時,必須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為了確保實驗的安全性,教師應做到:第一,改革實驗的方法,消除不安全因素。H2、O2混合氣體的爆炸實驗如在玻璃瓶或鐵皮罐內進行,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改在塑料瓶或用混合氣體吹肥皂泡,再點燃,則沒有危險性。第二,操作力求正確、規范、熟練。這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實驗成功的保證,更是學生的一種示范,是學生獲得實驗操作表象的關鍵。第三,采取必要的針對措施。有害氣體要有吸收裝置,以防外逸。第四,演示實驗必須做到內容科學、方法合理、可靠性高,否則可能會造成事故或知識上的誤解。
教師課前應進行預備實驗,其目的在于探索影響實驗成功的因素,掌握好成功的條件和關鍵,從而保證課堂上演示的成功。
5.引導和啟發相結合
演示實驗中,教師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應該僅僅是“怎樣講”,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導”,這樣才能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關系,才符合現代教學論強調培養能力的觀點。教師除了演示,還要把演示與講授完美的結合起來。完整的實驗教學過程一般包括:介紹主要儀器的名稱、用途、使用方法及裝置原理,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啟發學生把各種感知轉化為積極的思維活動,并通過分析綜合,揭示出蘊含在現象后面的實質。
6.精心設計 富有趣味
有些實驗,只要教師略加設計,就變得饒有趣味,富有藝術感和美感。
例如:講電解質概念的時候,教師用音樂卡代替小燈泡,接入導電性實驗裝置。當美妙的音樂響起來的時候,學生感覺到異常欣喜、驚奇,進而產生了了解“為什么溶液中會產生音樂”的強烈的欲望。
三、演示實驗藝術的類型
演示實驗的教學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探究型,一種是驗證型。
1.探究型
探究型教學的模式是按“問題-實驗-原理-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以電解水為例,先提出問題:水是由什么組成的?然后進行實驗,并加以分析,在弄清原理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概括得出結論。探究型實驗教學的過程,同科學研究過程在認知規律和邏輯思維上具有共同性。這種教學模式,無疑對發展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素質有重要作用。因此,演示實驗的教學應該以探究型實驗教學模式為主。
2.驗證型
驗證型的教學模式是按“問題-結論-原理-試驗”的程序進行教學的。同樣以電解水為例,先提出問題:水是由什么組成的?然后給出結論: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再講清原理,最后進行實驗予以驗證。驗證型實驗教學模式,主要用于實驗原理以及裝置、操作比較復雜的演示實驗教學。例如:氫氣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當今社會,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反映在教學上,就是要求學校培養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就必然要求教學過程與科研過程的統一。傳統教學是傳授科學已知的真理,而對學生來說,真理是未知的,這正是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也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的“探究”未知創造了廣泛的可能性。因此,化學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在實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探索”的機會,進行啟發式教學。
一、高中化學的解題思路
(一)邏輯思維
為了提升化學解題水平,邏輯思維的運用是解題過程中需要掌握的有效思維和方法。應用邏輯思維需要對化學知識題目進行有效掌握,排除一些無關內容,保證能夠將已知內容與未知內容通過理論與實際總結出結論,促進論證與推理的正確性。
例如:學習高中化學《化學能與熱能》,在對一道習題進行選擇期間,分析以下存在的正確說法。
1.需要加熱,才能發生一定的吸熱反應;
2.吸熱反應在常溫下不一定能發生反應;
3.反應物與生成物形成的總能量決定了放熱與吸熱;
4.放熱反應的反應速率總會大于吸熱反應的反應速率。
基于上述的分析,在對該問題解題期間,一定要掌握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這兩項知識,并將第4個知識排除掉。
在該分析中,可以發現,當出現“一定”、“只有”等全部否認或肯定等詞匯后,就要注意到,根據已經學習的知識進行舉例論證,以保證答案的確定性。
比如:煤的燃燒屬于放熱反應,當發生反應時,需要對其加熱,所以,可以看出,只有加熱才能生成放熱反應的說法是錯誤的。因此,通過嚴謹的說法與邏輯性思維,可以發現,反應物與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決定放熱與吸熱現象的說法是正確的。
(二)開放性思維因為高中化學習題具有變化快、信息多以及遷移靈活等特點
所以,利用開放性的思維解題不僅能對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還能促進解題過程的簡單性。例如:在學習《物質的量濃度》課程期間,NaCl、NaBr的mg混合物溶解到水后,將配以500ml溶液,并通入足量的Cl2和混合物后,形成充分反應,最后,經過蒸發、干燥得到結晶體,且這種結晶體的質量不斷減少。針對該題的分析,一般會通過化學方程式來獲取,該解題思想無法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需要利用開放性思維對鈉離子的濃度進行分析,不需要計算,就能得出其他兩種結果。
二、高中化學的解題技巧
高中化學在解題過程中,一般會涉及到化學概率、化學規律以及化學原理等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之間形成的關系都較為復雜、統一,良好的解題技巧能夠使我們根據題目的分析,找出其含有的知識點,在該情況下,不僅能形成有效的化學知識體系,還能得出正確的知識結構。
通過化學實驗培育環保意識:
(探究NO2被水充分吸收的條件的導入):
硝酸是一種用途極廣的重要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醫藥、炸藥、染料、塑料、涂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里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工業上用氨氧化法制硝酸,主要化學反應有: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為了充分利用原料和保護環境,你認為如何才能使二氧化氮盡可能多地轉化為硝酸呢?
案例分析:
由3NO2+H2O===2HNO3+NO可知,只有2/3的二氧化氮轉化為硝酸而有1/3的二氧化氮轉化為一氧化氮。因此,設計實驗中將氧氣通入充滿二氧化氮且倒立于盛水的水槽的?管中,可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次轉化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再次被水吸收。經過多次通入氧氣,二氧化氮幾乎可全部轉化為硝酸,其總反應為4NO2+O2+2H2O===4HNO3。事實上,硝酸工業常在吸收反應進行過程中不斷補充一些空氣,使二氧化氮盡可能地轉化為硝酸,既可充分利用原料,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通過由設計實驗到完成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氮的氧化物性質的理解,而且把所學知識與工業生產實際聯系起來,解決了實際問題,其成就感油然而生。
估算法估算法是不利用具體的計算,依靠猜測、推理來獲取答案,根據化學習題中存在的大量計算,要對其合理估算,保證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節約計算的時間。例如:有規律情況下,強酸溶液、強堿溶液在每稀釋10倍情況下,隨著PH值的增加和減小,其規律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但該計算方法在使用期間,由于數值比較大,其計算手段比較復雜,所以,利用該方法無法得出正確答案。在使用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到,估算法的使用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無法對所有的化學知識有效應用,在計算量較小的習題期間,為了促進答案的準確性,可以將范圍縮小,并實現具體的計算過程,這樣才能促進計算結果更為準確。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化學解題方法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在使用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如:商余法、極限法等等。并且,在利用這些方法期間,都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系,并掌握相關的方法與技巧,這樣不僅能促進化學問題的解決能力,還能提升解題的效率和解題思路,激發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化學學習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課堂演示實驗失敗或出現異常,學生突然發問超出所學的范疇或出現其它令教師尷尬的事情等,這些偶然性事情的發生,使教師難以按教案設計的步驟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求教師在具備其它各種能力和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也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的能力;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學生的思維,快速調整教學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教學機智作為教師的一種能力,目前在高師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上還沒有足夠的重視,造成學生在教育實習或對于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來說,深感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樣才能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以及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隨機應變呢?
一、應用信息反饋原理調整教學。
化學教學系統與其它任何系統一樣,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能實現調控。化學課堂教學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是否能達到這個教學目的,需要課堂上隨時了解教學現狀,找出現狀與達到目的之間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就必須應用反饋信息原理作為主要手段,以便經常取得反饋信息,對課堂教學系統做到有效控制,保證教學過程處于最隹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反饋的信息(如課堂提問、實驗操作、課堂練習以及學生的臉部表情變化等)改變和調節教學,對教學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盡快提供反饋信息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注意提供正確的反饋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調整教學,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信息流處于最隹傳輸狀態,獲得最優教學效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事件,使原來設計方案中信息的傳輸程序受到沖擊、干擾甚至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當時的反饋信息果斷地采取隨機控制的辦法,改變、調整信息的傳輸程序或信息傳輸手段,以保證教學效果不受影響。
二、設計好化學教學系統。
化學教學系統的設計是化學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環節,根據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境,對不同層次的化學教學系統,規劃出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并預測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引起的教與學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學行為的“藍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熟練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高度稔熟,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卡殼了,怎么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2)要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儲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關注學生認識發展的動向。
(3)要充分備課。備課實際上是在腦海里活現上課情景,既要把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在頭腦中裝著學生,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過程。例如,當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學生會提出什么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后該怎樣歸納等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4)對演示實驗有充分的準備。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所演示實驗的目的要求、儀器裝置、所用試劑、溶液濃度、實驗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無誤,并從實驗效果的直觀性強、實驗簡易快捷以及確保實驗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預備實驗。
(5)加強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知識就是力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的。因為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擴充知識面,具有廣泛的知識,才能對學生進行解惑,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發生的問題。
三、掌握化學課堂教學的應變技巧。
課堂教學能否做到隨機應變,常常是判斷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志,能做到這一點,除了前面提到的兩個方面外,還必須要求教師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對課堂教學能做出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和恰當的處理方法。化學課堂教學中偶然性的產生因素較多,教學失控的原因復雜,但一般出現較多的情況有以下幾點:
(1)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高,疑難問題教學處理不好,課堂教學陷入被動。
(2)對學生認識能力評價過低,教學過程激發不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陷入“純化”狀態。
(3)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個別學生的回答和發問或遠離主題,或龍頭馬尾,不著邊際。
(4)對實驗探索不足或設備條件不具備,導致課堂演示實驗失敗。
(5)學生求異思維活躍,提出許多超越知識體系范疇或教學進度的問題。
如何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偶發事件進行隨機調控,下面筆者就化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偶發事件提出幾種應變技巧。
繞道迂回,調節難度。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當原來設計的問題失去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效能時,應及時調節難度。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要適當變換角度或適當補充鋪墊繞道迂回,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過于淺易,要追加問題,以調節難度,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因勢利導,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突發事件的發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事情與教學聯系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實驗時,由于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么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制造氛圍,創設情境。沉悶的課堂氣氛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但過于喧嘩的課堂又難以使學生冷靜思考,及時把握教學中學生的情緒,及時調控課堂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活潑狀態。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實驗設計更具有突發性,儀器安裝更具有審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將思考問題的設計帶有連續性、階梯性、跳躍性;教學語言的選擇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懸念的巧設和思維路徑的變異等都是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當機立斷,對癥下藥。當學生的發問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據要求必須做出明確回答時,應當機立斷,給予果斷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復,以避免因猶豫不決而帶來的課堂混亂和學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對關鍵之處學生答非所問時,要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發現問題癥結,采取針對性措施。
一、《幾何畫板》在高中代數教學中的應用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數缺形少直觀,形缺數難入微。”因此,在代數教學中如何采用數形結合來闡述數學的有關概念是高中教師所面臨的一課題。而《幾何畫板》能夠根據教學要求,通過人為設置動態的顯示內容,便于教師講解和學生觀察圖像特征,因此可以達到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函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幾何畫板》根據函數的解析式快速作出函數的圖象,并可以在同一個坐標系中作出多個函數的圖象,如在同一個直角坐標系中作出函數y=x2、y=x3和y=x1/2的圖象,比較各圖象的形狀和位置,歸納冪函數的性質;還可以作出含有若干參數的函數圖象,當參數變化時函數圖象也相應地變化,如我在移民中學高一講函數y=Asin(ωx+φ)的圖象時,傳統教學只能將A、ω、φ代入有限個值,觀察各種情況時的函數圖象之間的關系;利用《幾何畫板》則可以以線段b、T的長度和A點到x軸的距離為參數作圖(如圖1),當拖動兩條線段的某一端點(即改變兩條線段的長度)時分別改變三角函數的首相和周期,拖動點A則改變其振幅,這樣在教學時既快速靈活,又不失一般性。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二、《幾何畫板》在立體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立體幾何是在學生已有的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討論空間圖形的性質;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以公理為基礎,直接依據圖形的點、線、面的關系來研究圖形的性質。從平面圖形到空間圖形,從平面觀念過渡到立體觀念,無疑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例如,在講高二的二面角的定義時,當拖動點A時,點A所在的半平面也隨之轉動,即改變二面角的大小,圖形的直觀地變動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在講棱臺的概念時,可以演示由棱錐分割成棱臺的過程,更可以讓棱錐和棱臺都轉動起來,使學生在直觀掌握棱臺的定義,并通過棱臺與棱錐的關系由棱錐的性質得出棱臺的性質的同時,讓學生欣賞到數學的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講錐體的體積時,可以演示將三棱柱分割成三個體積相等的三棱錐的過程等。
三、《幾何畫板》在平面解析幾何教學中的應用.
平面解析幾何是用代數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的一門數學學科,它研究的主要問題,即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根據已知條件,選擇適當的坐標系,借助形和數的對應關系,求出表示平面曲線的方程,把形的問題轉化為數來研究;再通過方程,研究平面曲線的性質,把數的研究轉化為形來討論。
《幾何畫板》以其極強的運算功能和圖形圖象功能在解析幾何的教與學中可以大顯身手。如它能作出各種形式的方程(普通方程、參數方程、極坐標方程)的曲線;能對動態的對象進行“追蹤”,并顯示該對象的“軌跡”;能通過拖動某一對象(如點、線)觀察整個圖形的變化來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曲線的位置關系。
一、1min內濁水凈
該實驗的目的,是通過濁水中加入明礬比未加入要澄清些的事實,使學生知道明礬有“一定”凈水作用;明礬凈化后的水仍顯渾濁,有必要進一步處理,自然過渡到過濾操作的學習。在教學中,實驗往往耗時太長,現象不夠明顯,嚴重地影響了當堂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我們知道,明礬溶于水后發生電離:KAl(SO4)2=K++Al3++2SO42-電離出的Al3+發生水解反應,生成Al(OH)3(膠體):Al3++3H2O蝝Al(OH)3(膠體)+3H+Al(OH)3膠粒具有吸附能力,能凝聚水中的懸浮物并使之沉降。然而,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Al3+水解程度很小,Al(OH)3膠粒含量不多,在濁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明礬時,凈水效果不是想像中的立竿見影。理論上講,當水中加入足量的明礬時,Al3+濃度增大,Al3水解平衡向右移動,Al(OH)3膠粒含量隨之增多,但增加的量不大,何況明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強,如20℃時,其溶解度僅為4.9g。因此,試圖通過在濁水中加入大量明礬,達到快速凈水的目的,不可采用。當水中的Al(OH)3膠粒含量一定時,水的濁度大小、懸浮物質顆粒組成和性質,對明礬凈水也將產生影響。筆者經過多次的實驗探究,發現用“積塵水”替代渾濁的天然水,能有效地解決明礬快速凈水問題。用濕潤的棉帕(或抹布)擦拭門窗、桌面、地板等物件表面上積淀的灰塵,取少量水搓洗附有大量“積塵”的棉帕(或抹布),即得灰黑色的“積塵水”;取2個燒杯,各盛“積塵水”50mL,向其中一個燒杯中加入少量(0.1g)明礬粉末,攪拌溶解后,靜置;對兩個燒杯內的液體進行對比觀察,半分鐘時,就可觀察到加有明礬的液體比未加的要澄清。該法用時短、操作簡單易行、現象清楚,只要“積塵水”達到較高濁度,定會屢試不爽。
二、1s內氣泡排
酸堿中和滴定是中學化學中的重要實驗,其中涉及滴定管的“排氣泡”操作,在高中《化學反應原理》一書中,特別指出了“排氣泡”的方法,即向滴定管中“注入所要盛裝的酸、堿溶液至滴定管‘0’刻度以上2~3mL,用滴定管夾固定好滴定管。輕輕轉動酸式滴定管的活塞或輕輕擠壓堿式滴定管的玻璃球,使滴定管的尖嘴部分充滿液體、無氣泡,調整管中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記錄讀數V0”。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用上述方法,難以將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氣泡或空氣柱排除。一些資料上,介紹了諸如“橡皮管捏擠法”“仿堿式滴定管法”“逆流充液法”“雙管互動法”等方法,雖然行之有效,但必定需要增添一些輔助措施,其“排氣泡”的效率不高。如果將盛裝有酸溶液的滴定管傾斜合適的角度,“排氣泡”操作就可迎刃而解。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向酸式滴定管中,注入所要盛裝的酸溶液,其體積應超過酸式滴定管“0”刻度以上4~5mL;將酸式滴定管傾斜,使它與桌面呈約45°夾角;眼睛注視酸式滴定的尖嘴部分,快速旋轉活塞,當尖嘴內的氣泡或空氣柱全部逐出時,立即關閉活塞。該“排氣泡”方法,耗時不過1s,用去酸液僅2mL左右,成功率幾乎是100%,且剩余酸液仍超出酸式滴定管“0”刻度2mL以上,十分方便調液。化學實驗需要技巧,技巧不是憑空而得,必須講究一定的方法。堅持實驗預做制,通過實驗預做,能及時發現問題,促使我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者:溫天見 單位:重慶市黔江新華中學
一、新舊關聯,舊中引新
教學中要善于在聯系有關舊知識的基礎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舊中引新,設問激疑,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學“銨鹽的性質”時,可先復習氨氣的實驗室制法,然后選擇NH4CL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創設疑問:實驗室制取氨氣時,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問題就像敲門磚一樣,敲開了疑問之門,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來。
二、平中出奇,新穎別致
好奇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生動鮮明、新奇有趣的實驗現象最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好奇心。例如,講授“原電池”一節時,先讓學生動手實驗:將鋅片與鈾片分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進一步驗證鋅與稀硫酸反應,銅與稀硫酸不反應的結論。然后將鋅片與銅片用導線連接起來,再同時插在稀硫酸中,發現銅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氣泡逸出,而鋅片表面則幾乎沒有氣泡產生。這個“一反常態”的實驗現象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思維特別活躍。在這樣的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定能收到不同凡響的教學效果。
三、引發急診,加深理解
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解答習題時出現的錯誤,有的是個別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中的普遍性錯誤暴露出來,分類設疑引發急診,在急診中強化對這種錯誤根源的認識和分析,達到知其所錯,以求防錯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四、難其所難,以求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