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超前謀劃為新農村建設打好基礎
(一)科學統籌,打造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平臺
平原縣有44萬人口,38萬是農民。建設小康社會,不從整體上突破“三農”問題,全面小康無從談起。而平原縣的現狀是,部分農民觀念封閉落后,致富能力不強,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由溫飽向小康跨越的內在動力不足;農業產業化水平和技術落后,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程度低,農業生產條件和服務體系落后,實現小康的物質積累能力較弱;農村生活環境和發展環境較差,封閉性較強,難以實現城鄉互動、統籌發展。
平原縣把小康村創建置于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統籌發展,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拉近城鄉距離,讓廣大農民分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思維方式的改變,帶來全新的思路。工作中,縣里一方面提高縣城的中心輻射作用,實施了城區道路改造、城區景觀綠化等26項工程;另一方面,加快村鎮建設步伐,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超前謀劃,流動發展”的原則,制定小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和876個村莊的發展規劃,全面啟動村容村貌建設。更重要的是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積極改革傳統的戶籍政策,取消對農民進城的各種不合理規定,對其進城生活、就業、子女上學以及創業辦廠給予鼓勵和優惠。
縣里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得到實惠的事情入手,使公共財政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延伸,公共資源更多地向農村覆蓋。3年來,全縣財政支農資金達到了3.7億元。
(二)創建小康村,因村制宜,量力而行
恩城鎮五里莊是個基礎不錯的加工專業村,豆制品加工和木器加工是該村的特色產業。從2003年起,縣里扶持這個村新發展個體民營業戶78戶,人均收入達到了6400元,村里還規劃高標準村級民營工業園區一處,有60多個農戶改造了自家廁所,全村新上沼氣池40多座。目前,已經成為平原縣的小康樣板村。
而同在恩城鎮的大楊村,原先是個比較散亂的村子。小康村創建活動開始后,這個村一年間新上黃瓜大棚100個,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000元。
平原縣小康村創建不搞一刀切,不平均用力。根據客觀實際,全縣確立了三步走的戰略:從2003年開始,經過起步、示范―擴面―延伸―普及、提高三個階段,到2015年,比中央要求提前5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平原的目標。全縣876個村莊,被分成3個梯次:首選40個經濟基礎較好、班子強的村莊作為小康創建示范村,重點扶持,一年出輪廓,兩年成標桿;篩選100個村子作為小康過渡村,重點培育,擴大示范面;其余村莊,全面啟動,扎實創建。
這樣,每個村都根據自身基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小康創建計劃,都“把能做的事先做起來”。
(三)綜合施治,立體推進,小康村創建既富裕了農民,又帶動了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平原縣的小康村建設以“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秀美農村”為主要內容,從村莊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基層組織建設4個方面制定了一套20條的小康基本標準。它涵蓋了“三個文明的全部內容,并細化分解成78項工作,分別由縣鄉村干部和職能部門逐項實施,形成政府引導、鄉鎮推動、部門幫扶、村莊實施、群眾參與、輿論支持的創建機制。
去年,平原縣實現GDP68.0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23億元,分別比2002年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全縣實現]GDP50.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9%和25%。
二、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
(一)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家參與,幫助農民奔小康沒有旁觀者
作為直屬單位的縣國稅局,其業務職能和新農村建設好像相距較遠,但是他們卻用3年時間,幫扶殿后李和孫莊兩個村,使兩村都成了全縣的小康建設示范村。目前,僅有96戶村民的殿后李村,運輸專業戶達到81家,各種運輸車輛128部,新發展個體私營業戶30家。孫莊村也硬化了街道,安裝了路燈,配齊了文體設施,豐富了農民文化生活。
此前清閑的婦聯也成了小康村創建的主力軍之一,圍繞“五美進家”、“好媳婦好婆婆評選”等活動,每年集中4次培訓鄉村婦女20萬人次,不僅講生育問題,還講疾病防治、衛生習慣,甚至穿衣打扮,提高了農村婦女的生活質量追求。
(二)每一個工作環節都有明確的標準,保證了新農村建設的效果
平原縣啟動小康村創建之初,很多干部感覺這項工程浩大,千頭萬緒,不知從何下手。為把這項工作做好,該縣縣委、縣政府圍繞如何創建一個有效機制凝聚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制定了一套包括20項創建指標的小康村基本標準。12個鄉鎮、街道辦,876個村莊,都按照標準要求,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詳細規劃,27個涉農部門也拿出與自身職能相符合的落實方案。縣里還實行縣直部門包村工作制,組織了1200多人的駐村隊伍,進村入戶開展小康村建設工作。
同時,平原縣還實行了“千分制”雙向考核。他們把小康村創建四項任務定為1000分,由小康工委牽頭,縣直部門與鄉鎮兩者之間互相考核、互相監督。縣里為鄉鎮、村莊、涉農部門以及包村部門分別制定了不同的目標考核體系,并列為年終經濟工作總結表彰的重中之重。
此外,平原縣還對13000多名農村黨員、3000多名農村干部實行“星級化管理”,根據任職年限、評議結果和考核得分情況評定星級。
(三)從“要”到“給”,政府職能在建設新農村中悄然轉變
小康村建設促進了農村工作的變革。鄉鎮干部不再研究如何向群眾要錢,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幫助群眾致富上來。恩城鎮為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加大了基礎設施投入,全鎮新修油路107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路,68個村街道硬化,43個村通上了自來水,有線電視和電話入戶率達到95%,林木覆蓋率38%,96%的村實現了村莊綠化,改廁率30%以上。
小康村創建活動讓縣直部門的職能發生了變化,推動了“服務型政府”的建立。縣建設局以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自小康村創建以來,工作重點向農村轉移,積極為村莊規劃設計戶型、幫助養殖小區選址等。縣民營局結合自身職能成立了項目服務小組,專門為農民新上私營項目提供幫助,從項目考察、論證、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方案,一直到項目竣工投產、達產提供全程服務。目前已經幫助80%的村莊確立了主導產業。
據了解,小康村創建3年來,平原縣12個鄉鎮、街道辦、80多個縣直部門單位的1000多名縣鄉機關干部駐村,扶持發展運輸、木器、豆制品加工和木炭、絹花生產專業村180多個,種植、養殖專業村200多個。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去年全縣從事特色農業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00多元,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增長30%。
三、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角
(一)抓觀念轉變,抓文明培訓,抓環境整治,掀起一場農民的自我革命
小康村創建工程啟動之初,平原縣委縣政府下大氣力抓了兩件事,一是農民觀念的轉變,二是農村環境的治理。縣里連續兩年組織600農民下溫州,并組織百名浙商訪平原,鄉鎮組織外出參觀的農民也超過1萬名。縣里對農村環境的治理重點抓了清理農村“三大堆”(糞堆、草堆、柴堆)和“改廁”、“改圈”工作。目前,全縣3萬農戶用上了新式廁所,90%的農村實現了人畜分離,85%的村莊實現了街道硬化和綠化。
在此基礎上,平原縣著力打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3年來全縣共組織“六下鄉活動”200多場次,評選八星級以上文明戶5.4萬戶,建設農村文化大院358處、體育場所280處,組建農民文藝隊伍384支,培訓農民17萬人次。
在新農村建設中,群眾自發地組織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3年來全縣新修農村公路1440多公里,幾乎所有的土方工程都由農民以出義務工的形式來完成。
(二)最大限度激發農民的致富熱情
平原縣是傳統的農業縣,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農民的致富主業。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該縣立足實情,找到了一條適合千家萬戶共同致富的路子。
首先,在種植、養殖業上下功夫,通過發展各類經濟合作組織,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走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子。目前,全縣共扶持組建了蔬菜、畜牧、作物制種、用水等各類經濟合作組織670多個,培植發展了蔬菜、蛋雞、鴿子、養鴨等7個生產基地。3年來,全縣新增大棚蔬菜16萬畝、作物制種10萬畝,新發展各類養殖小區289個、養殖大戶2816戶,規模種養、集約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其次,平原縣選擇進入門檻低、投資不大、適合一家一戶搞加工的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個體民營經濟,向土地之外要效益。3年來,該縣突出抓了絹花、木炭、木器、豆制品加工等十幾個傳統產業,先后培育了200多個民營經濟專業村、8000多個特色專業戶,并形成了以105國道沿線為主的飲品啤酒小區、豆制品加工小區和餐飲服務小區,以平武路沿線為主的木器加工小區、木炭加工小區,以101省道沿線為主的絹花加工、塑料顆粒加工小區等8大民營經濟特色小區。
再次,該縣啟動了10萬農民培訓工程。以縣科技夜校、職業中專為載體,開展綠色證書培訓、新世紀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勞動力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和農村遠程教育培訓等5項培訓,使每戶農民至少掌握一項實用技術。
3年來,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特別是首批40個小康示范村都培植壯大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