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道路交通;節能減排路徑;潛力
1引言
目前,我國道路交通行業在總量與規模上持續上升,在能源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造成巨大壓力。為減少道路交通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開展道路交通節能減排路徑及潛力分析十分必要。
2道路交通節能減排途徑
2.1優先發展公共交通
通過調查發現,2016年我國600多個城市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僅有10%左右,小部分城市可達20%左右,大部分中、小城市則達不到5%。因此,我國居民使用公交出行的比例過低,原因是我國缺乏健全的公交體系,相關配套設施不夠齊全,公共交通體系發展緩慢等。另外,我國私家車數量劇增也對公共交通造成巨大壓力,例如,在2000年以前我國平均公交運營速度是為12至14千米每小時,而目前僅有4至10千米每小時,整體城市公交運行效率大幅下降。通過對有關數據分析可發現,私人交通,尤其是私家車交通的市場占有率要遠超于大眾交通,尤其是公交車。所以,想要提高公交的競爭力,只有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對其設備進行不斷的更新與完善。此外,應當要加大政府導向力度,加大投資,拓寬與革新其融資渠道,以促使公共交通體系健康持續發展。
2.2降低機動車單耗
積極促進汽車發動機減排技術的應用,減少機動車油耗,提升其運行效率有助于降低交通運輸碳排放量。第一,研究開發混合電動汽車。此項技術有效結合了電池、電力驅動系統以及內燃發動機,通過制動能量回收、關閉發動機、降低發動機體積來達到降低運行能耗的目的。采用電驅動來取代內燃發動機,從而提升整體運行效率,減少單耗。混合電動汽車在低速起停階段,其能源消耗只有傳統汽車的1/2,中型卡車在城市路況下,單耗能夠減少約23%~63%。第二,材料輕質化,減少車身重量,從而達到節約車輛燃油的目的。當前,美國福特公司研發出了一款中型小汽車原型,其重量只有900kg,相較于一般小汽車,其車身重量減輕了550kg,能源消耗減少了20%。當前,部分使用鋁合金的小汽車已投入使用,如新型大眾POLO、奧迪A8等,每100km只需耗油3L,大大低于我國8.06L/100km的平均油耗。第三,柴油發動機和直噴汽油。當前,在日本以及歐洲已經投入使用了直噴汽油發動機,相較于普通汽油發動機來說,該類新型發動機燃料經濟性提高大約35%,減排25%。第四,車用燃料電池。與當前車輛發動機技術效率相比,燃料電池要高出一倍之多,而且基本上其排放量為0。如將其所采用的氫氣來自于天然氣,由開采至車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于普通發動機也降低約40%,不僅如此,在氫制作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濃度較高二氧化碳,因而為最大程度地實現環保性,需采用搜集技術。2.3控制排放物標準采取有效技術手段,對排放物標準進行嚴格控制也是將碳排放量降低的有效途徑。現階段,我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達到國V,相較于國III標準來說,輕型汽油汽車所排放的一氧化碳量下降約54.5%,碳氫化合物降低約62.5%。在今后10年內,如我國嚴格執行國V標準,并采用車載診斷系統(OBD)實時監測,便能夠對機動車碳排放量進行有效控制。
3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分析
3.1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計算
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計算主要用公式EQC=∑kNkLkek計算。其中K為節能減排途徑種類;N是第K類途徑中車輛數量情況;L是車輛平均里程;e是第K類節能減排系數。
3.2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分析
采取設定不同條件進行計算:假設一:2005年到2010年假設實行2005年標準,小汽車占有率以及公交車出行比例分別是20%、10%,另外排放標準為國III,且節油舉措沒有大范圍落實;假設二:2010年至2015年小汽車占有率以及公交車出行比例分別上升至50%、30%,排放為國IV,且平均新增車輛油耗設定為7L/100Km;假設三:2015年至2020年小汽車占有率以及公交車出行比例達60%、40%,排放為國V,且平均新增車輛油耗設定為6.5L/100Km。另外假設條件中參數會根據相關標準逐步變化,以公交車出行比例來說,2005年到2020年所增長比例主要來源于走路、私人車輛出行等其他方式轉化。為準確計算出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研究主要考慮私人車輛轉化。如假設三中公交車比例相比于二上升了10%,計算中將其全部視為私人車輛出行所轉化。本次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分析,所計提機動車主要為兩個時間段,第一2015年汽車保有量9000萬輛,商用車為1500萬;第二,2020年汽車15000萬輛,商用車2000萬。另外車輛年平均里程23000km。根據公式以及所假設條件計算,結合節能減排途徑以及政策實施力度,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得出三種結果:第一,實施力度較低時,2015年減少排放量可達1884萬噸,2020年則為4058萬噸;第二,中等實施力度,2015年減少排放量可達1909萬噸,2020年則為5537萬噸;第三,實施力度強時,2015年減少排放量可達2194萬噸,2020年則為7158萬噸。因此,我國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潛力2020年減少排放量可達7158萬噸。綜上,我國道路交通發展前景廣闊,同時節能減排潛力巨大,只要針對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定會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唐魁彪.道路運輸行業節能減排有效途徑探討[J].交通運輸研究,2011(12):182~184.
[2]曹艷梅,丁冬梅.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發展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89~91.
關鍵字:碳排放,長三角機場,航空減排
1 研究背景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協定》――繼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后,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簽訂。遙望近百年來的人類史,隨著工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全球性的氣候問題日益嚴峻。直到近二十年,人類才逐步意識到減排的重要性。至此,世界各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減排活動,同時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用于監督與約束污染物的排放。碳排放作為全球氣候問題的“禍首”,在各國政策中都給予了明確的規定。
作為航空業所帶來的附屬品,航空碳排放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近幾年,航空業高速發展,擁有5%的年增長率,制造了世界范圍內碳排放量的2%-3%。對全球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航空業碳排放量數據是實施航空業碳排放管理的基礎,如何高效準確地測算出具體的碳排放量數據成為了一大難題。
在我國,長三角地區作櫓匾的經濟命脈,航空業十分發達,大型機場的數量屬全國之最。龐大的機場數量帶來的是大量的航空碳排放量。因此本文中于長三角地區每個省市各選取一個運輸量最大的機場作為樣本(上海浦東機場、杭州蕭山機場、南京祿口機場、合肥新橋機場),借助ICAO標準排放量模型來計算各機場的碳排放量。
2 碳排放估算
飛機在機場的活動可以由LTO(標準起飛著陸)循環描述。LTO循環是飛機從高空降落至機場又重新起飛至高空的一個封閉工作過程。ICAO(國際民航組織)規定,一個理想的LTO循環包括4個工作狀態:進近、滑行、起飛和爬升。這4階段的飛機活動時間和發動機推力等級及機型無關,分別為0.7分鐘/起飛、2.2分鐘/爬升、4分鐘/進近著陸、26分鐘/滑行。ICAO構建了機型排放數據庫,采用LTO循環來計算在機場終端區混合層高度(1000米)以下飛機各個階段的污染氣體排放問題,這就是ICAO標準排放量模型。
式中E表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kg);n表示飛機發動機的臺數;ti表示LTO循環第i飛行階段的飛行時間(s);Fi是每階段的單發燃油流量,Ii是每階段的CO2排放因子。在0m海平面高度、15℃氣溫和標準的LTO循環下,飛機各階段的CO2排放因子均為常數3.115。
為了計算我國長三角地區機場航空碳排放量,根據我國各類機型的平均座位數,大致把我國的各種機型分為以下四個大類,如表1所示:
從國際民航組織官網的發動機排放數據庫中能夠獲得并計算出,各類飛機在LTO循環中各個階段的發動機燃油流量的平均值。結合標準排放量模型,可以計算出一個標準LTO循環下各類飛機在機場的碳排放量,見表2。
此外通過登錄各機場官方網站可以查詢到每天的航班信息及對應的飛機機型。因為在航班時刻表里,民航班機起降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可以用機場一周內起飛的各類飛機機型比例,見表4,來估算出各類機型年起降次數的比例。
4 減排應對策略
由上文中的計算結果可見,各主要機場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長較快,需要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理。本文圍繞民航業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4.1 縮短飛機滑行時間
在標準的LTO循環下,飛機地面滑行時間長達26分鐘,燃油消耗量約為整個LTO循環階段的40%。因此,機場應合理規劃機坪布局,改進滑行路線,有效地縮短飛機滑行時間,從而減少碳排放量。
4.2 增強空管管制能力
空管部門應建立合理的空域使用機制,提高管制能力,科學合理地使用機場終端區域,營造有序、便捷的空中交通環境,減少不必要的空中盤旋和地面等待時間。
4.3 開發生物燃料
利用生物燃料代替航空燃油是降低飛機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但我國尚沒有成熟的生物燃料供應體系,并且生物燃料的研發和生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因此,我國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為生物燃料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我國民航運輸企業也要積極參與到生物燃料的開發和使用中,這樣,才能最終實現航空飛行零排放。
5 結語
氣候性問題已成為全球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在全球都在積極響應減排的同時,我國民航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適應這種趨勢,實施節能減排創新,為我國和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中國民航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丁文杉,蔡良才,邵斌,丁飛.機場大氣污染研究現狀綜述[J].環境工程,2014(6):69-72.
關鍵詞:低碳理念;園林工程
一、園林工程營造引入低碳理念的重要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市化進程、工業化進程地不斷深入,世界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致使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了地球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物種滅絕等嚴重后果,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低碳理念及其推行發展是遏制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認可。所謂低碳,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具體來說,是通過制度、技術等各個方面的革新,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能源消耗降至最低,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低碳理念的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城市、低碳建筑等方面已有一定程度上的研究、發展與運用,但在園林方面的研究及運用還不多,作為城市中的大自然,原來不但可供市民休閑游憩,還能發揮出吸碳、排氧、降噪、改善城市小氣候等重要作用,有效改善并保護自然了環境,其本身就是一個低碳的項目。將低碳理念運用于園林工程的營造當中,使園林工程與低碳理念相結合,建設低碳園林,將低碳技術運用到園林的規劃、施工等各項環節,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采用新的清潔型能源服務,營造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節能的可持續發展園林,充分發揮其生態環境效益,能有效提高城市生態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的承載力,改善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的合理物質及精神需求。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園林工程營造策略
1、因地制宜塑造園林地形
園林地形是園林的骨架和基底,是整個園林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園林其他元素的載體。塑造園林地形的所需投入占整個園林工程建設投入的比重較大,因此在園林地形的塑造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利用為主,改造為輔,根據原有的地形實際狀況特點,結合園林的類別、功能、要求、景觀效果以及工程項目所需土地類型等條件,合理把握地形環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要素,就低挖池,就高堆山,通過對地形組織進行合理布局,融合其他園林要素,充分考慮到土地類型、環境、建筑物、植物、水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及影響,充分考慮到能效的要求,在園林工程營造中有效利用資源,構建豐富優美的園林景域,因地制宜塑造園林地形不但大大降低了園林工程營造中對人工及機械挖方、填方的投入,有效節約了人力、物力及財力,規避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能彰顯了園林順應自然的地域特色,使地形的空間布局塑造符合自然山水規律,使之與園林地形中的其他組成部分有效融合,達到既合理又穩定的園林工程效果,體現出自然山水之趣。
2、控制園林材料的碳成本
園林材料是園林工程的物質基礎,主要包括建筑裝飾材料、地面鋪裝材料、雕塑小品材料、各種設施材料等硬質材料及地被、喬灌木等綠化軟質材料,園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運輸、運用、管理、養 護等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廢 物和能源的消耗等。控制園林材料的碳成本,降低園林材料的碳排放是基于低碳理念的園林工程營造的關鍵。在使用園林材料時,需堅持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原則,從環境容量及生態承載力出發,充分發揮材料的潛力,就近選擇材料,因地制宜,推廣并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材料及傳統工藝,不但能造就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園林景觀,還能降低材料在交通運輸中的碳排放,有效降低園林工程造價,控制園林材料的碳成本。在園林工程中,在確保材料使用性能的基礎上,提高可再生自然資源材料的使用量,減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使園林材料的使用過程中實現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例如盡量選擇諸如木材、木塑復合材料等低碳材料,減少諸如鋼材玻璃混凝土等高碳材料,推廣并使用低碳環保材料,節約能源及物資消耗,以此控制并減少園林材料的碳成本。此外,實現循環利用材料及資源是控制園林材料碳成本的重要舉措,可通過改裝、重構已成型材料等諸多措施,循環再利用各種園林材料,使其在園林工程的各個階段實現多發利用,從而提高園林材料的利用效率。
3、降低園林工程施工中的碳排放
園林施工是園林工程營造的關鍵環節,涵蓋可獲取施工材料、運輸、利用設備、栽種植物、人員作業等各個環節。由于園林工程項目的場地條件、建設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施工過程中的施工管理、施工組織設計及人員主觀能動性均會影響到施工中的碳排放。園林工程施工階段,尤其在這個階段的前期,往往需要大量使用機械,這些機械的操作不但會大大消耗石化能源,加大碳排放,造成污染、地面壓實噪聲、嚴重的交通壓力、額外的倉儲空問等一系列問題,還會對土地、植物乃至工程項目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需盡可能地減少大量消耗石化能源的機械的操作,如需操作,可采用低碳高效的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就近購買運輸苗木、施工材料等,并在施工中合理調配車輛,減少空車率,盡可能降低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的汽油、柴油的直接碳排放及材料生產的間接碳排量。科學布局施工組織,仔細研讀園林工程施工設計圖紙,對場地地形、苗木的規格、數量、所需運輸設備、施工機械、施工人員有詳盡地了解并做好科學統籌工作,確保遵循自然規律,科學正確地施工,避免采用逆境栽植等違背自然規律的手法所造成的植物、水土資源等極大浪費,加強施工監管,每個細節都落實到專人負責,提高管理效率,實現低碳施工,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中的碳排放。
總之,探索高效低碳的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是園林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基于低碳理念的園林工程營造是實現資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產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最大化,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重要舉措,要實現這個目標仍是任重而道遠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碳排放權 環境成本 會計確認 會計計量
碳排放權交易的概念來自于排污權交易。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區域內部各污染源用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污量、保護環境的目的。排污權交易的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被人買入或賣出,以此來進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國際碳市場可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項目交易市場兩大類。配額交易市場交易的對象主要是政策制定者通過初始分配給企業的配額。項目交易市場交易的對象主要是通過實施項目削減溫室氣體而獲得的減排憑證。
一、對碳排放權確認與計量體系的構想
(一)碳排放權是否能夠確認。碳排放權交易的發展基于市場是配置資源有效途徑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觀點。根據這種觀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成為緩解經濟外部性的有效途徑。顯然碳排放權已經成為一種商品。首先,商品是企業的一種資產,具有可定義性;其次,商品通常存在交易市場,即使是不完善的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也具有可計量性;第三,由于碳排放權的交易存在市場,具有相應的交易憑證,企業可以按照原始憑證對碳排放權進行可靠的計量;第四,碳排放權越來越成為眾多利益相關者所關注的信息,是有用的經濟信息,符合經濟信息的相關性。
(二)碳排放權應在何時進行確認。當企業要對碳排放權進行確認時,還要明確何時確認碳排放權。初次確認是指對輸入會計核算系統的原始經濟信息進行的確認。所以當企業產生碳排放權的交易或事項,即通過政府分配或企業購買取得碳排放權,只要企業取得相應的原始憑證,證明企業擁有并控制該碳排放權的時點,就是企業確認碳排放權的時點。通常當排放減量權證簽發后,溫室氣體碳排放權的價值即被承認,企業即可對碳排放權進行確認。
(三)碳排放權應確認為哪個會計要素。
1.政府補助。政府分配是指管理當局將核算好的排放權無償發給企業。企業對于通過政府分配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權,應確認為政府補助。會計準則定義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的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無償性是政府補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業的所有權,企業將來也不需要償還,而是直接取得資產。政府為企業分配的碳排放權符合無償劃分,屬于企業的非貨幣性資產,企業可以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取得收益。政府補助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其中碳排放權應當劃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2.無形資產。企業購買碳排放權是指按照一定的規則,企業通過競拍獲得碳排放權。企業對于通過購買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權,應確認為無形資產。無形資產具有下列特征:(1)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并能為其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碳排放權的所有權雖然歸國家所有,但根據《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規定:“鑒于溫室氣體減排量資源歸中國政府所有,而由具體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歸開發企業所有”。因此,企業可以控制其取得的碳排放權,并通過出售、轉讓以及使用碳排放權帶來的其他社會效益而獲得經濟利益。(2)不具有實物形態。碳排放權所交易的不是一般的有形商品,而是一種量化的減排信用額度。(3)具有可辨認性。碳排放權能夠從企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并能夠單獨用于出售或者轉讓,而不需要同時處置在同一獲利活動中的其他資產。(4)屬于非貨幣性資產。盡管世界上已經建立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我國也有了北京、天津等多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但是縱觀全球,99%的市場是強制碳市場,只有不到1%是自愿碳市場。我國沒有強制規定減排義務、碳交易還停留在自愿交易階段,規模較小,無法形成有效穩定的市場,在持有過程中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情況不確定,不屬于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因此屬于非貨幣性資產。
(四)碳排放權計量體系。鑒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處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中,相應的交易機制不斷統一,碳排放權可以用貨幣計量。計量屬性選擇方面,碳排放權可以采用歷史成本、可變現凈值和公允價值這三種屬性。企業對從二級市場通過購買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權,可選擇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該碳排放權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比較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確認該資產所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其中可回收金額是由該資產的可變現凈值與該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二者孰高決定。當企業通過政府分配免費取得碳排放權時,由于歷史成本為零,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建議使用國際市場上碳排放權的公允價值。
二、碳排放權的會計處理
(一)確認為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從理論上講,政府補助有兩種會計處理方法:資本法與收益法。我國政府補助準則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總額法,以便真實、完整地反映政府補助的相關信息。根據上文所述,碳排放權屬于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這類補助應當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后自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企業應在實際取得資產并辦妥相關受讓手續時按照其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1元)計量,為了避免財務報表產生誤導,對于不能合理確定價值的政府補助,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該政府補助的性質、范圍和期限等內容。企業要對確認為政府補助的碳排放權提前進行處置,相當于處置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
初始計量:企業應當在實際取得碳排放權的時候,按照其公允價值,確認為無形資產和遞延收益,即借記“無形資產――碳排放權”科目,貸記“遞延收益”科目。
后續計量:在相關壽命期內平均分攤遞延收益,計入當期收益,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支出”科目。
處置:具體處理類似對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碳排放權的處置。
(二)確認為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在目前的CDM項目中,碳排放權以經核證的碳減排量的形式進行交易,國內通過CDM注冊并經過核證的企業可以在無形資產科目下設置“碳排放權”的二級明細科目,然后做下面的會計處理:
初始計量: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借記“無形資產――碳排放權”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后續計量:碳排放作為一種特許使用權,是在生產過程中逐漸耗用的,所以應當采用產量法進行攤銷。對于碳排放權,其取得若源于合同性或法定權利,其使用壽命不超過合同性權利或者其他法定權利的期限,以企業預計使用壽命和法定使用壽命孰短為標準確定使用壽命。若在合同到期時將碳排放權一次性出售給發達國家的企業,則收益不需要分攤到各個收益期,無需進行無形資產攤銷,但期末需要做減值測試,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攤銷時,借記“管理費用――碳排放權”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處置:企業出售碳排放權時,根據《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的規定,收益在政府和實施項目的企業之間分配。取得價款與碳排放權的賬面價值的差額扣除上交國家的部分計入資產處置利得或損失,即營業外收入或者營業外支出。其中,對于氫氟碳化物和全氟碳化物類項目,國家收取轉讓碳排放權轉讓額的65%;氧化亞氮類項目,國家收取轉讓碳排放權轉讓額的30%;重點領域,包括以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層氣為主的項目,和植樹造林等環境保護類項目,國家收取轉讓碳排放權轉讓額的2%。出售時,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科目,按照已經計提的累計攤銷,借記“累計攤銷”科目,按照原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借記“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科目,按應支付的相關稅費,貸記“應交稅費”科目,按照應上繳國家的比例計算,貸記“其他應付款”科目,按其差額,貸記“營業外收入”或者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
三、對完善碳排放權確認與計量的建議
(一)完善碳排放權相關會計準則。完善碳排放權會計準則,可以保證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秩序的穩定,從理論上對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行為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法規,確保相應法律強制性并加大管理力度,同時避免碳排放政策與其他交叉環境政策的沖突,使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能夠在完善的市場環境下進行有序交易,進而為我國在國際碳排放權交易談判中提供制度基礎。
(二)提升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會計人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是保障企業發展碳排放權交易的內在支撐,碳排放權交易會計理論以及碳會計理論都是當下非常前沿的會計理論,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規范。這就要求企業會計人員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高在實務中的執業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企業也應當加強認識,加大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為會計人員提供學習相關知識、掌握新知識、新趨勢的機會。
(三)改善會計教育模式。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企業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計量核算存在特殊性,僅依靠借鑒國外已有模式和實務工作者的探索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產生了對碳排放權會計專業人才的特殊需求。為推動我國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持續健康發展,對專業儲備力量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特別是碳排放權交易對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等學科知識的交叉具有特殊要求,這就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S
參考文獻:
Abstract: The world is facing a serious energy shortages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landscape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 of low-carbon objectives. The low-carbo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necessary principles, which including: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protecting nature, both low-carbon conservation and beautiful and practical, the best use and cut costs,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ncrease the carbon sink function of landscape, extend the life of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quantization principle.
關鍵詞: 低碳園林;設計原則;節能降耗
Key words: low-carbon landscape;design principles;energy-saving and cost-reducing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6-0318-02
0 引言
園林建設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有崽認為在城市建立低碳風景園林是實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有效途徑[1]。左毅穎也認為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作出了巨大貢獻[2]。此外,城市風景園林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例如增加環境濕度,提高人體舒適度等[3]。低碳園林的建設,要求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控制并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園林的運營及使用的過程中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并且充分的利用各種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碳園林在設計規劃、建設和維護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因地制宜與保護自然原則
1.1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是指園林設計應該從宏觀上對場地進行定位規劃,充分結合當地的歷史環境、地理條件等因素進行合理布局,根據園林功能進一步美化原先地貌特征,不隨意改動地形,保留場地上原有建筑物和構筑物,選用當地建材和鄉土植物。就地取材、運用鄉土植物,不僅降低運輸過程的碳排放,還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同時降低管理和維護成本。
1.2 保護自然原則 保護自然是指園林的建設要尊重和保護原有自然條件,合理利用現有的光、風、水、植物等,可以大大減少碳的排放。在園林規劃設計和施工建設中,應盡量保護原有樹木和林地,以天然水系的蜿蜒曲折為美,以適合當地的植物為主。
2 節約與美觀實用并重原則
2.1 低碳節約與美觀實用 低碳園林綠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綠化,應當最大限度地發揮園林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盡可能節約自然資源、材料和能源,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效率。美觀實用是園林的重要功能,低碳園林設計中,不僅要低碳,還要考慮其實用價值、美學價值。所謂實用,是指園林通過吸納污濁的空氣、粉塵,釋放氧氣和負離子,隔離噪音,在炎炎夏日為使用者提供蔭涼和涼爽的氛圍,通過植物的配置提供視覺和嗅覺方面的享受;所謂美觀,是指園林在布局、結構、植物類型配置、顏色組合等各個方面,滿足使用者的視覺要求。
2.2 物盡其用與開源節流 園林設計要從節約資源/能源、開發新資源/能源的角度進行考慮,最大限度發揮能源和材料的潛力。盡可能循環利用廢棄物,在物盡其用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新技術,使用低碳材料、低碳能源。常用的造園材料包括陶瓷、玻璃、鋼材等,其制造經過高溫、煅燒、冶煉等過程,產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應少用。當地的石材、沙土、植物,由于避免了復雜的加工和遠途運輸,可以大大減少能耗和碳排放。在能源方面,可以使用太陽能、風能、LED照明等新能源或者新技術。在水資源方面,應增加對雨洪的收集利用。
2.3 降低能耗與提高能效 園林在建設期和運行期主要消耗電能,園林建設時使用機械耗電,建成后照明、灌溉、噴泉景觀等耗電。我國的電能主要來自火力發電,耗電越多,發電時使用的煤炭量也越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大。無論是傳統能源還是新能源,都有必要降低能耗的使用,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減排效果更明顯,更有利于實現低碳目標;對于新能源也一樣,如果消耗過多的新能源,也和低碳目標相違背。
從能源使用方面降低碳排放的思路包括:首先要從各個階段、不同途徑降低能源的直接消耗;其次,通過采用節能設備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消耗的能源做出更多有用功;再次,通過使用新能源設備和技術,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使用,間接減少碳排放。具體的做法包括:減少工程量,從而降低機械設備使用量;減少噴泉等消耗動力的景觀,或者只在游人較多的時間使用;選用能效高的照明產品,不選普通的白熾燈,不選離地面過高或過低的路燈等。
3 增加園林的碳匯功能原則
園林具有各種美化環境、保護環境的功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作為容納了大量喬木、灌木、草本等大量植物的場所,可以吸納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所以園林是城市的肺,不斷為城市補給氧氣,帶走廢氣。在這一過程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化成能量儲存起來?!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中把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或者活動稱為碳匯,那么營造低碳園林,就要增加園林的碳匯功能。
增加園林碳匯功能的思路包括:增加綠化率,縮小非植物所占的面積;通過立體種植、屋頂綠化等辦法,增加單位土地面積上的植物量;選擇當地植物,提高園林植物的成活率,而不是選擇昂貴的外來樹種,多種植喬木、灌木等儲碳能力強的植物,少栽種草坪等碳匯能力較弱而且消耗大量水資源的植物,喬木類樹種固碳釋氧能力最大;榆葉梅的固碳量是紅楓的11.30倍;垂柳、鳶尾、木芙蓉、火棘和醉魚草等植物的固碳釋氧能力較強,多數槭屬植物較弱;烏岡櫟、烏桕、麻櫟等也具有很高的固碳率。
4 延長園林的使用壽命原則
園林的使用壽命是指從園林建成使用之日起到園林被大修改造或廢棄拆除的整個階段。在園林設計中應關注生態環境,科學地調研現狀,恰當的選擇材料、植物和維護方式,從各方面降低園林的碳排放和資源能源消耗量,以及維護成本,從而延長園林的使用壽命,實現低碳的目的。
現代園林的設計建設,無論從設計理念、建設方法還是用材用能的技巧,都和古代園林有了較大的不同,但是需要從古典園林汲取經驗,古典園林精巧的設計、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是現代園林追求的榜樣。
5 低碳理念的量化原則
在園林設計中,要達到低碳目標,就要充分考慮碳排放量,需要注意的是,低碳型園林的減量化,不僅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包括能源、水、材料、植物的消耗;不但從絕對意義上減量,還要從相對意義上減量,即多選用低污染、可再生的能源;多選用當地現有的條件和材料。那么,如何定量的描述減排的設計和效果,如何評價低碳的程度,都需要用具體的數字和核算方法來體現。目前,在其他領域,定量的計算碳排放、設計低碳評價指標,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例如,評價低碳城市、低碳行業的指標體系。計算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或減排量,就是將低碳理念量化的過程,通過數據和公式輔助設計,以此來達到低碳減排的目的,這樣的做法將使園林設計切實實現低碳目標,對社會及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6 結語
低碳園林對降低能耗、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活品質有意義,但是目前在園林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仍存在浪費資源能源的現象,應從源頭著手,轉變設計理念。本文探討了低碳園林的設計原則,并列舉了具體的方法。園林設計應以各原則為指導,將低碳理念落實到建設環節和維護環節,從而實現低碳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有崽.低碳風景園林營造的功能特點及要則[J].現代園藝,2011(9):61.
【關鍵詞】低碳經濟;創新科技;市場化;阻礙;途徑
1.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動,世界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同時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日漸枯竭,哥本哈根會議艱難的進程使環境問題又一次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地球環境是人類生息的共同家園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現在卻制約甚至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成為當前人類面臨的緊迫任務之一。為此,2009年11月我國政府公布,到2020年的減排目標為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①。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了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摩根士丹利預測,中國潛在的節能市場規模達8000億元。該目標將“低碳”推入21世紀主題詞中,成為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提高人類生活幸福指數(happiness index)2的必要前提之一。
2.低碳創新科技概述及市場化作用
2.1 低碳創新科技
低碳創新科技,是以實現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為目的具有創新性的科技產品,是未來衡量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經濟發展模式從“高碳”向“低碳”轉變離不開創新科技的支撐②。經濟發展依賴于科技的推動,同樣,經濟模式的革命性改變仍然需要科技的創新作為保證。當前各國科研院所在政府減排政策的號召下均致力于低碳創新科技的研究與探索,以期借助于科學手段最大程度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陸續問世的火電減排、節能環保冰箱、新能源汽車②、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太陽能照明裝置(即陽光輸送機)等均屬此類產品。
2.2 低碳創新科技市場化的作用
低碳創新科技若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或屏蔽在實驗室,對節能減排、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作用也會微乎其微,只有將低碳創新科技市場化為商品,推廣到流通領域、消費領域,滲透到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廣大消費者的日常應用中,才會對節能減排、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的目標實現產生質的改變。
低碳創新科技是基于低碳需求的科技創新,致力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以及社會各界對低碳理念的貫徹落實。第一,低碳創新科技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可以在現有資源重新合理的分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出以維持生態平衡為前提的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第二,低碳創新科技的推廣有利于減輕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政治壓力;第三,低碳創新科技市場化可以改善我國的環境質量,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及轉變消費方式。①
3.低碳創新科技的市場化阻礙:以“陽光輸送機”為例
縱然低碳創新科技的市場化伴隨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具體的市場化過程中,仍然遇到市場推廣阻礙。原因在于消費者的“慣性”(引用物理學中“慣性”)。技術創新并沒有引起消費者的觀念創新。低碳創新科技產品具有創新性,它的使用必然會打破消費者固有的思維模式及長期的生活、消費習慣。這些阻力讓消費者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地、完全地接受低碳創新科技衍生出的商品?,F以低碳創新科技產品“太陽能照明裝置”(陽光輸送機)舉例說明。
3.1 “陽光輸送機”原理介紹
陽光輸送機是在太陽自動跟蹤控制系統的基礎上發展的智能光導照明系統。該裝置改變了一般情況下光―電―光的照明模式,利用光―光的模式直接將太陽光引到需要照明的地方,降低了成本,簡化了系統設備。該產品由太陽跟蹤系統、聚光裝置、陽光傳輸裝置、終端等組成。太陽跟蹤系統的控制器控制云臺面板與太陽同步運行,并保證兩者始終垂直,聚光設備為凸透鏡,安裝在云臺面板上,凸透鏡將太陽光聚光程一個直徑約2mm的光斑,再通過陽光傳輸裝置送到終端即可實現照明。③陽光輸送機脫離火力發電等高能耗發電模式,利用清潔能源―太陽能實現在無轉換、0時差的條件下直接照明,屬于低碳創新科技產品。
3.2 “陽光輸送機”的作用
我國一直是電能消耗大國,2009年數據調查:我國火力發電比重約占全國總用電量的64%,水電約占32%,其余為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等(如圖1.1所示)。巨大的傳統能源消耗致使“高碳”經濟模式的持續發展。而陽光輸送機在理論上可以部分或全部解決占總照明用電量50%以上的白天
照明,從而減少32%(64%*50%)火力發電中相應的煤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低碳的實現有創造性且跨越性的貢獻,相比現今政府施行“拉閘限電”等節能政策更易被居民所接受。
圖1.1 我國電力組成
3.3 陽光輸送機市場調研問卷中呈現出的市場化阻礙(以西安市為例)
模擬生產者在假設將“陽光輸送機”推向西安市場的實際市場調研過程中,在300張調查問卷中(有效調查問卷為284張)呈現出以下三種主要市場推廣阻礙③:①該照明系統與傳統的照明系統之間的“更換成本”;②消費者“慣性”致使消費者仍然無法徹底改變“高碳”發展模式下固有的傳統能源模式,傳統能源制約新型能源;③用電方式除了照明,還有動力,灌溉等多種途徑,而這些功能“陽光輸送機”暫時無法實現,這也是消費者拒絕使用陽光輸送機的重要原因。縱然陽光輸送機符合低碳生活、節能減排的要求,消費者仍出于以上三種主要原因而拒絕接受陽光輸送機。
4.低碳創新科技市場化有效途徑
低碳創新科技市場化過程中存在市場推廣阻礙為普遍現象,并不只有陽光輸送機。低碳創新科技的著重點為低碳,存在實用性不夠強等問題。而同時經濟模式從“高碳”向“低碳”的轉換需要消費者的觀念創新,以“低碳”為目的進行日常消費、生產、生活。
“低碳”的實現不僅是未來世界經濟結構反戰的方向,也是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是各國占據世界經濟競爭制高點的關鍵。④“低碳”的實現必須依賴創新技術的支撐。為了有效的引導消費者,低碳創新科技產品生產者就必須為低碳創新科技的市場成功推廣找到有效的途徑。
(1)增強低碳創新科技自身實用性。消費者是商品的最終使用者,商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消費者是否會重復購買。低碳創新科技產品的自身功能才是市場化關鍵因素。低碳創新科技研究者不僅要注重產品“低碳”性、創新性,更應該重視創新科技的實用性以贏得消費者的自發購買,成為低碳創新科技衍生商品的忠實消費者。還應及時收集市場上用戶反饋信息,根據信息完善低碳創新技術以增強自身實用性。隨后的銷售工作可謂是“水到渠成”。
(2)媒體引導消費者觀念創新。如前文所述,我國政府公布到2020年的減排目標______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政府須采取積極的措施促進低碳創新科技產品的廣泛推廣,利用媒體大力宣傳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使“低碳”深入人心,讓消費者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激發廣大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環保意識同時改變傳統價值觀念,自發的將消費、生活方式向“低碳”靠攏。媒體的觀念引導會起到連鎖效應,即有消費者購買并證實性能良好,“群羊效應”也會同時發生作用。
(3)有效利用市場、價格機制?!笆袌霰灰恢粺o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⑤市場機制自行控制市場,價格機制有市場需求、市場供給決定。在低碳創新科技市場化前期,政府可對生產者生產補貼或差別稅收,使低碳創新科技低價銷售,幫助低碳創新科技安全度過“過渡期”(消費者的適應期)。價格上的競爭力與低碳創新科技的外部社會效益相結合便可大幅度提高低碳創新科技商品的競爭力。
(4)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政策作為保證。法律制度的強制性是低碳創新科技派生商品深入廣大消費者生產、生活中的強有力保證,但同時也缺乏靈活性,需要與靈活性稍好的相關柔性政策相互補充,以期達到促進效果的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④具體來說,相關引導性購買政策都會大幅度地促進低碳創新科技的市場化速度。法律制度與政策還應涉及低碳創新科技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指標及質量要求的政策,以為消費者創造安全消費的環境。
綜上所述,低碳創新科技市場化需要有效的市場推廣途徑,如,增強低碳創新科技自身實用性,媒體引導消費者觀念創新,利用市場機制、價格機制,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政策保障等有效途徑。通過以上途徑,“陽光輸送機”可以改善自身技術的適用性(解決長時間陰雨天、晚間的照明),媒體宣傳讓消費者了解并愿意接受“低碳”照明模式。初期階段,利用價格優勢進入市場,等到技術成熟期時,便可自行發展,離開政府保護。相關的法律與制度使消費者安全消費,生產者安全生產?!瓣柟廨斔蜋C”才會出現在大型企業的迎客大廳或是政府的辦公室內,使大家在享受自然光的同時也符合了“低碳生活”的要求。以此類推,低碳創新科技派生商品才會被消費者認可、接受、滲透到消費者生活的各個角落,使每位消費者均發揮自己的力量為“低碳”做貢獻,真正做到“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全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要求。
注釋:
①新華社2009年11月26日電,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決定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
②新能源汽車是指除汽油、柴油發動機之外的所有其它能源汽車。包括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和太陽能汽車等。
③市場調研所選對象是西安市普通消費者,以及市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本次調研共發出調研表300張,收回298張,有效問卷表284張(答題不全、錯選表不予采用)。企事業單位有效調研表32張,普通消費者有效調研表252張。
④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
參考文獻:
[1]沈木珠,李國良.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地方科技措施創新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7.
[2]莫文蔚.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及策略[J].廣西社會科學,2010,7.
[3]寧鐸,張東煜.陽光輸送機的研究[R].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
[4]楊金貴.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來臨[J].北京財經周刊,2010,3.
[5]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A].中國商務出版社,2009,4(第二章).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09KRM05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1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
林業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認為,林業減排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過抑制毀林、森林退化可以減少碳排放;其次,通過林產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減少生產其他原材料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燃燒化石能源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2]。
1.1毀林、森林退化與碳排放近年來,大部分的毀林活動都是由人類直接引發的,大片的林地轉變成非林地,主要活動包括大面積商業采伐以及擴建居住區、農用地開墾、發展牧業、砍伐森林開采礦藏、修建水壩、道路、水庫等[3]。在毀林過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長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長期保持碳貯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貯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毀林,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氣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機碳,毀林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也引起了這部分碳的大量釋放。因此,毀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頭。毀林已經成為能源部門之后的第二大來源,根據IPCC的估計,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全世界由于毀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紀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億t,在20世紀50年代初是年均10億t,本世紀初,則是年均23億t,大概占全球溫室氣體源排放總量的17%。因此,IPCC認為,減少毀林是短期內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產品、林木生物質能源與碳減排①大部分研究認為,應將林產品碳儲量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報告,主要理由是林產品是一個碳庫,伐后林產品是其中一個重要構成部分[4]。通過以下手段,可以減緩林產品中貯存的碳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使用林產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擴大林產品碳儲量,延長木質林產品使用壽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來減緩碳的排放,降低林產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處置廢棄木產品等方式,這樣,甚至可以讓部分廢棄木產品實現長期固碳。在森林生態系統和大氣之間的碳平衡方面,林產品的異地儲碳發揮了很大的作用。②賈治邦認為,大量使用工業產品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業產品代替工業產品,如減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質林產品就可以減少碳排放。秦建華等也從碳循環的角度分析了林產品固碳的重要性,林產品減少了因生產鋼材等原材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長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產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減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過程中也會有很多的木質剩余物,這些都可以收集起來用以替代化石燃料,從而減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質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減少碳的排放。根據IPCC的預計,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質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達20~73GtC[6]。相震認為,雖然通過分解作用,部分林產品中所含的碳最終重新排放到大氣中,但因為林業資源可以再生,在再生過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產工業產品時,由于需要燃燒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產品最終降低了工業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石化燃料燃燒產生的凈碳排放[7]。林產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異地碳儲燃料,二是碳替代。這兩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產品碳貯存并可以長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間接減排二氧化碳的作用。從以上分析可知,林業是碳源,因此在直接減排上將起到重大作用;林業可以起到碳貯存與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間接減排二氧化碳。因此,林業是減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認為林業在直接減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這是基于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考察的,認為林業并不是二氧化碳減排的最重要手段,工業減排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長久之計;但是從短時間尺度來考察,又由于CDM項目的實施,林業是目前中國碳減排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匯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巨大
絕大部分的研究認為,林業是增加碳匯的主要手段。謝高地認為,中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人類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為基礎。雖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單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別,但都必須依賴碳排放以求發展。這種依賴是長期發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國現有的技術體系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在這之前要突破這種高度依賴性非常困難,實行減排政策勢必會影響現有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行,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會產生相應的經濟發展成本[8]。謝本山也認為,中國還處于城鎮化和工業發展的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才能使這種以化石能源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變,而且需要很長的周期,目前的條件下,想要實現總體低碳仍然存在較大的困難。與工業減排相比,通過林業固碳,成本低、投資少、綜合收益大,在經濟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現實上也更具備選擇性[9]。從碳循環的角度上講,陶波,葛全勝,李克讓,邵雪梅等認為,地球上主要有大氣碳庫、海洋碳庫、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巖石圈碳庫四大碳庫,其中,在研究碳循環時,可以將巖石圈碳庫當做靜止不動的,主要原因是,盡管巖石圈碳庫是最大的碳庫,但碳在其中周轉一次需要百萬年以上,周轉時間極長。海洋碳庫的周轉周期也比較長,平均為千年尺度,是除巖石碳庫以外最大的碳庫,因此二者對于大氣碳庫的影響都比較小。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主要由植被和土壤兩個分碳庫組成,內部組成很復雜,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碳庫[10]。從全球不同植被類型的碳蓄積情況來看,森林地區是陸地生態系統的碳蓄積的主要發生地。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蓄積了陸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貯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見,林業是增加碳匯的主要手段。聶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環與森林關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狀態下,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時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補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時,通過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同時,由于木質部分也會在一定的時間后腐爛或被燒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終也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氣中。所以,從很長的時間尺度(約100年)來看,森林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作用,其影響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單位森林面積中的碳儲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儲量更大,所以從短時間尺度來看,主要是由人類干擾產生的森林變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大的波動。根據國家發改委2007年的估算,從1980—2005年,中國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30.6億t,森林管理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16.2億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國森林凈吸收二氧化碳約5億t,相當于當年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還有方精云等專家認為,在1981—2000年間,中國的陸地植被主要以森林為主體,森林碳匯大約抵消了中國同期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見,林業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發展森林碳匯的難點
一、低碳經濟與經濟轉型
“低碳經濟”概念由英國首相布萊爾在2003 年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 創建低碳經濟》中提出,對低碳經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從狹義的理解看,低碳經濟是以消耗低碳燃料為主,追求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發展,是一種高能效、低資源消耗和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模式。從科學發展觀角度看,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從效率角度,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低碳經濟強調的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帶動經濟實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包含了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經濟轉型則是個大戰略、總要求,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是落實經濟轉型的重要環節,也是經濟轉型的應有之義。具體而言, “新型工業化”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靶滦统鞘谢本褪且摺百Y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低碳城市化道路”。落實經濟轉型也必然要求制度上的創新和生產生活方式理念的轉變。
盡管低碳經濟和經濟轉型的概念內涵和外延有一定區別,但在強調“綠色”、“環?!?、“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卻是一致的。這就要求必須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二、中國低碳經濟轉型的意義
低碳經濟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必然選擇,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面臨國際社會要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巨大壓力,還因為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護國內環境,避免技術和資本的鎖定效應。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減緩的情況下,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點突破口,也是度過目前經濟困難的有效方式,更是確保我國中長期經濟持續增長最可行的手段之一。
首先,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成為新一輪國際經濟的增長點和競爭焦點。以低碳化能源發展為代表的低碳經濟產業,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其自身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找到發展機遇,特別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技術進步,將填補經濟增長所需技術進步的供需缺口。另外,低碳化還可以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有著相當長的產業鏈,足以形成一股新的經濟力量,影響著世界的經濟發展格局和競爭格局,成為各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不竭動力。低碳經濟是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可以說,低碳經濟將是世界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引領全球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發生深刻變革。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實現經濟轉型的能力,我們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
其次,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如何節能減排,拓展中國低碳經濟之路,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目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拉動經濟增長的是汽車、住房等耐用消費品工業,在這些耐用品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鋼鐵、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大量消耗煤炭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氣體。隨著城市化發展,能源消耗增大,私人汽車增多,尾氣排放增加,嚴重惡化著生態環境,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國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刻不容緩的可持續發展的國計民生大事,關系到中國和世界的整體利益。目前我國最緊迫的減排任務,是通過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排放高的落后產業,以盡快把現有能耗水平降下來,并通過新型城市化改造方案和技術進步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而推進低碳經濟運行。當前,世界各國都在試圖將經濟復蘇與經濟轉型結合起來,努力尋找經濟復蘇以后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力圖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制高點。
因此,低碳經濟不僅是傳統的環保手段,更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成為我國各級政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首選和重要抓手。
再次,發展低碳經濟轉型有利于我國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繼軍事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之后的又一大安全問題。世界各國在能源領域內的競爭與合作愈來愈密切, 對于正經歷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皆高速增長的中國而言, 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 抗風險能力較低。低碳經濟不再一味依賴煤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而是大力發展核能、水能、氫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 實現了能源利用的多元化, 從而降低了能源結構單一的潛在風險, 提高了中國應對能源危機的能力, 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徑。
最后,發展低碳經濟轉型有利于在全社會倡導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低碳經濟不僅體現在生產方式方面, 而且體現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和消費方式方面。居民應該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 節約能源,改變不健康的消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 每個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經濟的實踐者。
關鍵詞:低碳經濟;影響因素;政策選擇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煤炭、石油等碳基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只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所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深入研究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并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意義
關于低碳經濟的早期探索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1999年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R.布朗指出:“面對地球溫室氣體效應的威脅,要盡快從目前以化石燃料為核心的經濟轉變為以太陽能、氫能為核心的經濟。”2002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化石燃料或以碳基能源為基礎的經濟向高效的、以太陽能、氫能為基礎的經濟轉變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2003年2月,英國政府在其發表的《我們能源之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白皮書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生活標準和更好生活質量的途徑,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坤民認為,“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p>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報告指出,“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旨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國及其國民受到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并最終保障可持續的全球人居環境?!?/p>
關于低碳經濟的意義還有很多論述。盡管不同的論述有著各自的特點,但對于低碳經濟內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相對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即碳基)能源,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為主要特征的“高碳經濟”而言,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基本目標是在保證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重點在低碳、目的在發展。
二、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低碳經濟的本質要求是提高碳的生產力――每排放單位CO2,要產生更多的GDP?!奔磳崿F“低碳、發展”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標準,對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如下:
第一,產業結構,即三次產業各自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同,對能源的消耗強度及由此引起的碳排放強度不同。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的能耗強度就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第二產業中,重化工業的能源強度遠高于一般制造業;而且在同一行業中,技術水平越低則能源強度越高??梢?,產業結構影響能源消耗總量和能耗強度,第二產業是實現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的重點行業。
第二,增長方式,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實現模式,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形式:前者主要指由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導致的經濟增長,而后者主要指要素生產率提高引起的經濟增長。由于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經濟增長方式決定著能源消耗的數量與質量,從而,決定著碳排放量的大小。因此,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集約化程度越高,消耗能源數量就越少,碳排放量就越??;反之,經濟增長方式越粗放,消耗能源數量就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
第三,能源結構,指在能源生產總量或消費總量中各類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在整個能源消費結構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比重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反之,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比重的越高,即能源結構越優化,碳排放量就越小。因此,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結構越優化,碳排放量就相對越少,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四,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消耗一定數量的能源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之間的比率。它主要受能源利用技術水平的約束,即能源利用技術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經濟規模或總量一定的前提下,能源利用率越高,所消耗能源及碳排放量就越少。因此,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賴于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第五,城鎮化水平,城鎮是人口、交通、工業的重要聚集地,也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鎮人口的生活消費習慣形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與浪費。因而,城鎮化水平是影響低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增加對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第六,碳匯與碳源的變化幅度。碳匯,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森林、草地、濕地等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匯,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并儲存CO2,形成了植物固碳效果。而與碳匯相對應的概念是碳源,后者則指自然界中向大氣釋放碳的母體。一定時期內森林、草地、濕地等碳匯的增加幅度如果大于碳源的增加幅度,則會使大氣中的CO2濃度降低;反之,則會使大氣中的CO2濃度升高。
第七,制度環境。制度創新在低碳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發展戰略規劃、建立資源和能源價格機制、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和市場、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補償和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長效機制等。
三、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
第一,我國目前正經歷著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消費結構升級拉動,以機械制造、鋼鐵、建材、能源為代表的具有重工業化特征的行業相繼進入快速增長通道。而今后20年,更是我國基本完成工業化中期任務并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重要時期,以機械、鋼鐵、石化為核心的重化產業群和以“住、行”為特征的汽車工業、船舶工業的發展仍將成為進一步促進增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第二,與快速工業化進程相伴隨的是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中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已經進入城市的快速發展期,還將在今后20-30年的時間里經歷一個城鎮人口急速膨脹的發展階段,城市的工業、建筑和交通耗能也將加劇能源消耗,從而排放更多的CO2。
第三,就規模而言,由于巨大而繼續增長的人口,我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經濟體所需要的材料生產和消費都要大。就發展速度而言,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很快,并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據國際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預計,在2010年后我國可能成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國。
第四,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呈現粗放式的特點,對能源和資源依賴度較高,單位CDP能耗和主要產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費國家的人均水平。十多年過去了,以粗放型為主的增長方式仍然沒有根本改變,這其中有著深刻的體制根源。因而我們要充分估計到粗放增長的慣性和轉型的難度。
第五,“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結構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將長期存在,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我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氣占0.6%。在過去20多年間,我國努力促進能源結構多樣化,盡管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國內優質能源不足、能源結構不利于節能的情況未根本好轉。
第六,在國際貿易結構中,我國出口的商品相當一部分為高能耗、高度依賴于原料加工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我國承接了相當一部分勞動、資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我國在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四、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
第一,優化能源結構。首先,對我國而言,必須加速國家能源消費從傳統煤炭礦種向現代石油和天然氣礦種為主的結構轉變,這不僅是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也符合我國工業化發展的正常要求。其次,適當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水電,深入開發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從而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是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第二,積極有效地利用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由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或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效果的項目被稱為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給發達國家。由于在發達國家減排CO2的成本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成本,在強制減排的壓力下,一些發達國家及企業愿意利用相對低成本的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而使其獲得相應的排放指標。從近幾年實施的情況看,CDM執行得更多的是資金的轉讓,即單純的CO2排放權的買賣,技術的輸出轉讓很少。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機制,CDM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還很大,應該積極有效地利用清潔發展機制,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低碳技術并提供更多的資金。
第三,堅持兩條腿走路,即在積極有效地利用清潔發展機制的同時,加大我國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力度。低碳技術涉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電力、交通、建筑等多個領域,包括煤的高效清潔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高附加值轉化,核能、水電、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CO2收集儲存技術、超低CO2煉鋼技術等。它們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經濟就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第四,優化產業結構,包括推進高碳工業向低碳工業轉型、降低農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由于第二產業是實現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的重點行業,為了降低經濟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積極發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化;積極發展低碳裝備制造業以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
第五,建設低碳城市。首先,從“基”底上改變城市能源供給,加速從“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氫基能”轉變,以徹底實現城市的低碳和零碳發展;其次,注重“城市礦山”的開發,在“城市礦山”中各種可回收利用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含有豐富金、銀、銅等各種資源;再次,從設計和運行兩方面入手發展低碳建筑;此外,還包括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等。
第六,推進生物固碳,即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過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碳儲存能力,包括森林固碳、草地固碳以及農地固碳等,其實現途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借助生態系統處理技術加強農業和林業的管理,保持生態系統的長期固碳能力;二是通過改進選種、育種和種植技術以及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植物生產力,擴大碳庫;三是可持續地生產生物質產品,如速生林、沙棘林等,用生物質能替代化石能源等。
參考文獻:
1.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革命――拯救地球和經濟的五大步驟[M].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2.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東方出版社,2002.
3.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ENERGY WHITE PAPER,2003.
4.張坤民.低碳世界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5.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低碳經濟的國際經驗和中國實踐[R].研究報告,2008.
6.何建坤.發展低碳經濟,關鍵在于低碳技術創新[J].綠葉,2009(1).
7.IEA,2007 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EB/OL].省略/textbase/npsum/WEO 2007 SUM. Pdf,200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