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死亡教育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死亡教育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死亡教育定義

第1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摘要:近二十年來社會工作在臨終關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本文對臨終關懷的主要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以及干預方法進行了探究,并結合社會工作在實際的臨終關懷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詳實的反思。

關鍵詞:老年社會工作;臨終關懷;反思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一詞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出現了,臨終關懷最開始的意思是指朝圣者或旅途中路人用來休息的驛站。臨終關懷(Hospice)有多種譯法,在中國內地,我們的學者大多采用“臨終關懷”的譯法;在香港研究者多采用“寧養服務”或“善終服務”這些詞語;臺灣則把臨終關懷稱為“安寧照護”。中國的學者和研究者對臨終關懷進行了多種釋義,其中在界內影響比較廣泛的是李義庭和孟憲武對臨終關懷的定義,李義庭等對臨終關懷的定義為:臨終關懷指的是對救治無望的患者的臨終照護,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而不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為工作目的。臨終關懷采取生活照護、心理疏導、姑息療等治療手段,著重于控制和緩解痛苦,減少或消除患者及家屬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使患者“活得尊嚴,死時安逸”。臨終關懷還應為家屬提供包括居喪期在內的心理、生理關懷,咨詢及其他項目服務[1]。孟憲武對臨終關懷定義為:臨終關懷是一種特殊的衛生保健服務,指由多學科、多方面的從業人員組成的臨終關懷團隊,為當前醫療條件下尚無治愈希望的臨終及其家屬提供全面的舒緩療護,以使臨終緩解極端的病痛,維護臨終的尊嚴,得以舒適安寧地度過人生最后旅程[2]。仝利民在《老年社會工作》一書中的表述為:臨終關懷是指社會各階層人士(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團體人士等)為腫瘤晚期、各種疾病末期、治療不再生效、生命即將結束的及其家屬所提供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全面支持與照護。其目的是盡可能地減輕臨終生理及精神、心理上的痛苦,維護人的尊嚴,使他們安寧平靜地度過人生最后旅程。它不以延長生存時間為重點,而以提高臨終階段的生命質量為目的[3]。

雖然不同的學者對臨終關懷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但是從這些定義的理解來看,臨終關懷的服務對象不但包括瀕臨生命終結的老人,也包括臨終老人的親屬。臨終關懷的社會工作者,不但要做好臨終老人的關懷服務,同時也要做好老人家屬的關懷工作,因為老人的家屬在陪伴老人臨終階段也會面臨許多經濟、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老人去世后,更要幫助老人家屬進行心理調適,盡快度過親屬去世所帶來的痛苦期,調節身心健康,迎接新的生活。

一、臨終關懷服務的主要內容

因為臨終關懷的對象不僅僅是臨終的老人,同時也包括臨終老人的家屬,針對這兩類服務對象,要向做好臨終關懷工作就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社會工作者要協助臨終老人做好面對死亡的工作,死亡是老年群體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臨終關懷社會工作也是老年社會工作的一個主要方面。不管是對服務對象或者是社會工作者本人來講,瀕臨死亡,面對死亡都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也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臨終關懷中協助案主認識死亡,接受死亡這個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二:幫助案主及其家人親屬面對臨終老人的死亡問題,以及一些去世后的相關事宜的辦理。

社會工作者接案以后,其主要工作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為臨終老人提供病情、相關治療方面以及其他的一些信息;二是為臨終老人及其親屬提供情感支持,幫助他們應對危機事件;三是為親屬提供“喪親”輔導,幫助臨終老人家屬在老人去世后能盡快調試身心,迎接新的生活。臨終關懷不僅僅需要醫護人員,同時還需要心理專家和社會工作者的協助,社會工作者在臨終關懷的過程中,既要關注臨終老人的身體更要關注老人的心理需求。臨終關懷不但要關注瀕臨死亡的老人的一系列身體、精神、心理等問題,同時也要關注老人的家人親屬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

二、服務對象需求分析:

(一)臨終老人的需求

老年人在得知自己病入膏肓后,即將面對死亡時,其心理一般分為五個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最后是接受。在臨終老人即將走向死亡的最后一段時光里,老人不僅需要忍受身體的病痛,而且還可能面對嚴重疾病所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我們要對臨終老人的各個方面都進行關注,,一般來講,臨終老人的需求可以分為身體健康方面、心理壓力緩解方面、精神關懷方面還有社會功能方面等四大類需求。

(二)臨終老人親屬的需求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臨終老人的家屬在陪伴老人最后的時光中,他們也同樣經歷著一系列的壓力,面對老人的疾病,醫藥支出,情感支持等等,他們的心理也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從接受老人生病的事實,到老人走向死亡的過程直至老人去世后的喪親悲痛。這一系列的問題對老人的親屬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因此臨終老人的親屬同樣面臨著各個方面的需求。他們同樣需要支持和幫助。臨終老人家屬心理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社會的支持,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和負擔,另外我們需要開展臨終死亡教育,幫助臨終老人家屬正確面對老人的患病和死亡。

(三)臨終關懷服務中社會工作者所起的作用

社會工作者在臨終關懷服務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整個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有:情感支持者、組織者、協調者、資源整合者等。

第一,社會工作者要為臨終老人及其家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這種情感支持伴隨著從接案到老人死亡及其死亡后相關事宜的處理,因此情感支持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伴隨整個案例的始終。為了使這種情感支持達到預期的效果,社會工作者必須取得臨終老人及其家屬的信任。只有臨終老人及其親屬信任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所提出的建議才更容易被老人及親屬所采納,也會在服務過程中更好的配合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在臨終關懷服務開展的整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需要處理的一個最大問題是臨終老人及其家屬的心理問題。社會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幫助瀕臨死亡的老人及其親屬認識死亡,接受死亡。要協助臨終老人坦然面對死亡,在家屬對老人的護理過程中要緩解悲傷情緒等等。

第二,社會工作者需要搭建一個平臺,為臨終老人及其家屬搭建一個社會支持網絡平臺,包括臨終老人與醫療結構的溝通平臺,老人與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的聯系等,例如患癌癥晚期的臨終老人可以讓他參加抗癌小組,家屬也同樣需要和其他病患家屬溝通交流,互相交流護理知識,緩解心理壓力等等。在臨終關懷服務中,社會工作者要對每一位服務對象進行臨終關懷理念的培養,讓臨終老人能有尊嚴的走向死亡。讓各方面相互協調,使臨終老人最后的時光可以活著自信,有尊嚴,盡量提高其最后生命歷程的生活質量。

第三,社會工作者要在臨終老人和臨終老人親屬之間開展死亡教育,普及死亡知識,死亡教育是為了使臨終老人和老人家屬更好的了解死亡方面的知識,正確認識生命和死亡,改變對死亡恐懼的心理。幫助臨終老人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減輕臨終老人和家屬面對死亡時精神方面的痛苦。

在臨終關懷開展期間,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懷舊法,來幫助老人回憶年輕時候最重要、最難忘的時刻,讓老人重新回憶起以前的快樂時光,從而在回憶中獲得快樂,重新體驗成就感,找回尊嚴和驕傲。懷舊法可以有效的幫助老人調節心態,緩解患病后期的痛苦。在懷舊法運用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可以和臨終老人家屬一起幫助老人回憶過去,在家屬的協助下更好的引導老人找回信心和勇氣,勇敢的面對病痛,面對即將走向的死亡。社會工作者也要有效的干預臨終老人的心理,不但要關注老人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心理,同時也要關注臨終老人因自己患病給家人造成的負擔和內疚的心理問題。另外社會工作者要積極的和家屬溝通,緩解家屬的情緒,可以讓家屬參加相類似病人家屬的小組,讓家屬的壓力能在小組傾訴中得以釋放,大家互相配合,達到好的干預效果。在臨終關懷后期,老人去世后,社會工作者要針對老人的家屬提供“喪親”服務,幫助家屬緩解老人離世所帶來的悲傷情緒,做好善后事宜,幫助家屬迎接新的生活。

總而言之,社會工作者在開展老年臨終關懷服務時,要幫助瀕臨死亡的老人樹立正確的死亡觀,使臨終老人能坦然的面對死亡,減少死亡的恐懼,提高生命質量。對家屬的關懷主要體現在心理情緒干預,和老人離世后的喪親輔導方面,幫助其緩解壓力,盡快的走出喪親之痛,恢復到正常的生活軌跡上來。

三、對臨終關懷中社會工作的反思

臨終關懷服務是針對瀕臨死亡的老年人及其家屬的一項有效的干預措施,臨終關懷服務可以幫助臨終老人緩解病痛,減少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情緒,提高臨終老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歷程的生活質量。但是在服務開展期間,社會工作者會面對很多的突發問題。

第一,在服務開展過程中,因為涉及到很多人,包括臨終老人,老人家屬,醫護人員等等,所以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意見分歧,所以社會工作者要進行很好的溝通,協調,消除不利因素,使服務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二,死亡教育和死亡知識的普及還很不到位,所謂死亡教育,就是引導人們科學地系統地認識死亡,藝術地客觀地對待死亡,利用死亡的相關知識來服務自我,服務他人[4]。目前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人對死亡都是避而不談的,說到死亡,很多人是忌諱的,我們從小到大學的課程中也沒有任何關于死亡教育科目的開展。所以我們對死亡的認識還很不到位。這也就導致大家對死亡沒有一個真正的認識,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的心理。僅僅依靠社會工作者進行臨終關懷時所教授的死亡知識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要在全民加強死亡教育,加大宣傳臨終關懷方面的知識。

第三,加強臨終關懷服務人員的培訓,目前臨終關懷服務的蓬勃開展也就是近20多年的事情,我們還缺少一批專業的人才和一套系統的理論知識,我們迫切的需要加強相關人才隊伍建設,發展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臨終關懷理論。既要學習西方的理論和實務經驗,但是絕不能把西方的理論直接運用到我們的實際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人而宜,因病而異的摸索一套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切實可行的服務方案。

臨終關懷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讓臨終老人可以在最后有限的生命中獲得自信,讓臨終者活的更有尊嚴,同時,臨終關懷使臨終者家屬也獲得了幫助,緩解了心理和精神壓力,使他們能順利度過臨終者患病期和喪親期;盡快調節身心開始新的生活,我們要在不斷的摸索發展中,總結經驗,發展適合我們中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使臨終關懷服務得到更快更好地發展。(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參考文獻:

[1]李義庭、李偉、劉芳.臨終關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孟憲武, 崔以泰.臨終關懷[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第2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 文化變遷背景下的回族老年人口贍養問題研 老年人口腔疾病的特點與治療 老年人口干癥 中老年人口腔健康與護理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死亡態度的關系 臨終老年人家屬的死亡教育 試論老年人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作用 中老年人口腔衛生與常發口腔病的分析 我國老年人口健康照護的困境與出路 老年人口腔細胞角蛋白與口腔扁平苔蘚關系的臨床研究 論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預防與保健 農村老年人口的社會適應檢視與政策調整研究 老年人口腔修復的臨床觀察 論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預防 老年人口腔不良修復體的危害分析 老年人口腔修復的臨床分析 老年人口腔保健的價值研究 淺談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療特點 淺談老年人口腔保健的方法 概率統計定義的含義理解與教學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顯示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20萬人相比較,60年間增長至原來的55倍。中國老年人口的增長量和增長速度均超過了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平均水平,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將進一步發展。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的人口絕對數將分別達到49億和37億,占比將分別上升至365%和276%,21世紀后半葉中國老齡化將呈現高位發展趨勢,至2100年60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將提高至396%和338%Population Division, DESA, United Nations. Probabilistic population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5 Revision[DB/OL].[2017-01-17]. http:///unpd/ppp/.此數據來自對應的人口預測中方案。。可見,對于21世紀的中國而言,老齡社會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社會常態。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態勢除表現出了加速發展的特征外,還有較其他國家更為復雜多變的獨特性。中國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期,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均在發生顯著變革:國民經濟進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和活躍的人口流動,家庭結構和代際關系的變動,人口統計學和疾病流行特征的迅速變化[2],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較低的人均GDP之間的矛盾,等等。上述多種因素的疊加作用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復雜多變,也使得中國應對未來老齡社會的難度增加。

雖然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社會經濟挑戰將成為未來中國政府和社會的長期重點工作,但是老齡化不應被誤解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障礙。相反,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與進步的標志[3],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是21世紀中國社會的人口新常態。

2.需要重新認識老年與老齡化

老齡社會的常態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常趨勢,其本身并無好壞之分。當前全社會之所以存在普遍的“恐老”現象,甚至“談老色變”,實質上是因為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安排不能適應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現實在老齡化進程中凸顯出來了,而我們仍在用以往的觀念來對待這樣一個新的社會現象,用傳統的適合于年輕社會的政策理念和工具來設計應對這一新現象的制度和政策體系。人口結構在變化,社會觀念、公共政策、社會行為及個體行為也需要隨之發生改變。其中,觀念的改變應當是先于公共政策和行為轉變的。老齡社會的常態化要求人們重新認識老年,需要在老齡觀念與態度上的新轉變,這應當成為我國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戰略前提。

人們對老齡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然而當前我們對老齡的認識存在許多誤解,老年人的定義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全球通用的老年定義是把60歲或65歲及以上的人口稱為老年人口,這一標準最初源于聯合國[4-5],但聯合國的規定是有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預期壽命和對養老保障的考慮。該老年標準自確立以來幾十年沒有發生變化,各國學者在探討老齡相關的公共政策時基本都參照這一傳統老年定義。近年來國際學術界開始出現重新定義老年與老齡化的前瞻研究,以舍波夫(Scherbor)和桑德森(Sanderson)為代表的人口學者提出了按照“期望余壽”15年倒推老年標準的新思路[6-9],其研究成果已相繼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國內,翟振武等在總結老年定義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從“年輕”狀態到“健康”狀態再到“自理”狀態的老年定義理論體系[10]。但國內的相關研究尚處于概念梳理的起步階段。

二、老年人口死亡概率時代變遷的佐證

有關老年的討論,最初是基于生命歷程展開的,死亡是生命歷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指出,人口死亡率能夠較好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的整體健康狀況。對于老年人口而言,死亡概率同預期壽命一樣是衡量其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一般與老年人口所處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密切相關。

本文著重考察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老年人口的年齡別死亡概率的時序變化,同時考察死亡概率變化的性別差異、地區差異及國別差異。本文之所以將1980年以后作為考察期,是由于這期間的人口數據較為完備,而且20世紀80年代來以來是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巨大,醫療衛生體制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作用并反映在人口死亡水平變動上的效應顯著。本文分析死亡概率的時代變遷主要從兩個視點出發:一是考察相同的年齡所對應的死亡概率在不同年份的變化;二是相同的死亡水平界線,在不同年份所對應年齡的變化。出于直觀分析的考慮,本文將參照系設置為年齡60歲和死亡概率10‰界線。這是由于傳統老年定義通常將60歲作為老年的年齡起點,并且社會保障及退休制度等相關公共政策也將它作為主要的劃線基準;而死亡概率10‰界線則是與傳統老年標準年齡相當接近的死亡水平線。

本文中全國及分省的年齡別死亡概率來自歷次人口普查和小普查數據編制的生命表。編制生命表所需的分年齡、分性別的死亡人口數和死亡率數據則分別來自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第三至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和1995年、2005年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本文未對每次普查的死亡數據作出修正,而是在普查公布的死亡人口和死亡率(m(x))基礎上采用Chiang和Greville法對年齡別的死亡概率(q(x))作出估算和調整。我國歷次人口普查(包括小普查)的死亡數據質量確實存在較大差異,學者們也發表了很多調整和評估的論文,如王金營、任強和游允中等、黃榮清、孫福濱和李樹茁等、張二力和路磊等[11-15],不同的方法和假設會對數據結果產生不同影響,但死亡概率變化的總體趨勢沒有改變,只在具體數值上有區別。本文關注的重點在于死亡概率變動的長期趨勢,而不在于具體數值的準確性,因此在認識到不同來源不同年份死亡數據誤差的前提下作了簡化處理,即基于原始死亡數據展開分析 我們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對歷次人口普查和小普查的死亡數據進行過調整,發現死亡概率變化總的方向是一致的,本文重點不在死亡概率的具體數值,而是對長期變化趨勢的探討。。日本和英國的死亡概率稻菰蚶醋勻死嗨勞雎適據庫(The Human Mortality Database The Human Mortality Database, http:///)。

1.老年人口年齡別死亡概率的時序變化

1982―2010年的近30年間,中國人口的年齡別死亡概率曲線按照時間序列在整體向右下方移動(見圖1),同一年齡的死亡概率呈現出逐步下降趨勢,同一死亡概率界線對應的年齡則在逐步提高。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保健水平的進步、人們健康狀況的改善,我國人口的死亡模式發生了變化,老年人口的年齡別死亡水平在逐漸降低。這與陳心廣和王培剛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他們利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死亡率統計數據對國民健康動態變化的分析發現:1990年以來60歲以上人口的死亡率都呈均勻的下降態勢,中國城市老年和退休人口的健康狀況穩步改善[16]。

由表1和表2可知,1982―2010年,我國60歲年齡人口所對應的死亡概率分別是1803‰、1514‰、1328‰、1276‰、988‰和851‰,近30年間死亡概率共降低了952個千分點。2000年之前,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均超過10‰界線,而2005年之后,60歲對應的死亡概率開始低于10‰界線。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在相應年份分別為55歲、57歲、57歲、59歲、61歲和62歲,在時間序列上呈現出逐步上升趨勢,近30年間共提高了7歲。2000年之前,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均低于60歲;而2005年之后,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開始高于60歲。

2.老年人口死亡概率變化的性別差異

分性別來看,從1982年至2010年,同年齡男性的死亡概率普遍高于同年齡的女性。60歲男性人口的死亡概率從1982年的2100‰降低至2010年的1081‰,近30年死亡概率共減少了1019個千分點;60歲女性人口的死亡概率從1982年的1497‰降低至2010年的607‰,近30年死亡概率共下降了89個千分點(見表1)。60歲男性老人的死亡概率比60歲女性老人的死亡概率平均高出4―7個千分點。而且,歷年60歲男性的死亡概率始終超過10‰界線;而60歲女性的死亡概率從1995年開始就已經低于10‰界線。從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來看,男性從1982年的54歲上升至2010年的60歲,提高幅度是6歲;女性從58歲上升至65歲,提高幅度是7歲。同一死亡概率界線對應的年齡,女性一般高于男性,且變化幅度大于男性。

性別差異還體現在死亡概率的變化速率上。1982―2010年的近30年間,60歲年齡人口的死亡概率年平均降低034個千分點,其中60歲男性的死亡概率年平均降低036個千分點,60歲女性的死亡概率年平均降低032個千分點,男性死亡概率的下降速度略快于女性。從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年齡的變化來看,老年男性年平均上升021歲,老年女性年平均上升025歲,總體年平均上升025歲,即老年男性平均每5年上升1歲,老年女性平均每4年上升1歲,總體平均每4年上升1歲,見表2。

3.老年人口死亡概率變化的國別差異

英國和日本兩國分別是西歐、東亞人口死亡模式轉變的發達國家代表,本文選取英國和日本與我國進行比較分析。

將1980―2010年同期的中國與英國進行比較,30年間,英國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總共下降了857個千分點,年均下降029個千分點;中國60歲年齡人口的死亡概率則下降了952個千分點,年均下降034個千分點??梢娡粫r期,相同年齡人口死亡概率的絕對水平中國要略高于英國,但中國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均大于英國。中國80年代(1982年)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相當于英國1945年英國1945年60歲年齡人口的死亡概率為1840%,數據來源為人類死亡率數據庫(The Human Mortaloty Database, http:///)。左右的水平,2010年60歲的死亡概率則相當于英國2000年左右的水平,我國老年人口的死亡水平與英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從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年齡的變化來看,1980―2010年英國從56歲上升至65歲,30年間提高了9歲;而同期的中國則從55歲上升至62歲,近30年間提升了7歲,中國在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上始終低于同一時期的英國,見表3。

日本的老齡化進程比我國更早,老齡化程度也更高,人口轉變過程和生命表模型與中國十分類似。因此日本的老年人口死亡概率的變化歷程可以成為研究并預測我國人口死亡概率變化趨勢的重要參照。

對比1980―2010年同期的中國和日本,日本30年間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下降了355個千分點,年均下降012個千分點;而同期中國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要遠遠高于日本,但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則大于日本。從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年齡的變化來看,1980―2010年日本從62歲上升至68歲,共提高了6歲;與同期中國提高7歲相近,但同樣的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日本高出中國6―7歲,見表4。

綜上,相同年齡人口的死亡概率,我國略高于英國、遠高于日本,我國老年人口的死亡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相當的差距。但就同期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而言,中國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最大、速度最快,英國次之,日本的下降幅度有限。日本作為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深、平均預期壽命最高的國家,其老年人口的年齡別死亡概率也始終處于世界最低水平。

4.老年人口死亡概率變化的省際差異

我國的地區發展極不平衡,社會經濟的地區差異使得老年人口死亡概率水平和變化趨勢也存在地區差異。本文僅以上海市和甘肅省為例試圖說明死亡水平與死亡模式變化的地區性差異,由于人口遷移帶來常住人口死亡模式變化以及普查口徑的改變等多方面的原因,分省死亡數據調整的難度更大。因此基于普查公布的原始死亡數據展開分析。

鑒于1982年和1987年甘肅省1歲組分年齡人口和死亡人口的稻菘傻瞇暈侍猓甘肅省的生命表為1990年及以后數據。

上海市是我國經濟最發達、老齡化程度最深的省市,同期上海市60歲年齡人口的死亡概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1982年的115‰降低至2010年的443‰。全國60歲的死亡概率從2005年開始低于10‰;而上海市則從1990年開始就已低于10‰,比全國早了15年(見表5)。再考察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上海市比全國高出4―6歲。1982―2010年的近30年間,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上海市從59歲提高至68歲總共提升了9歲,提升幅度大于全國。

甘肅省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口死亡模式的轉變進程慢于全國和東部發達地區。就死亡概率的基本水平而言,1990―2010年甘肅省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均高于同期的全國平均水平。就死亡概率的變化幅度而言,甘肅省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20年間共降低了711個千分點,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要略大于同期的全國平均水平。甘肅省60歲人口的死亡概率從2010年開始低于10‰,比全國晚了5年??疾焖劳龈怕?0‰界線對應的年齡,甘肅省從1990年的56歲上升至2010年的61歲,低于全國水平約1歲,與上海的差距更大,為5―8歲。20年間,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共提高了5歲,變化幅度與速度基本與全國水平近似,但低于上海。

我國在老年人口死亡水平及變化趨勢上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分化特點,總結前面可以得出,就相同年齡人口的死亡概率而言,上海市和甘肅省的差距有可能是20年。

將上海市和甘肅省的生命表數據與英國、日本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我國上海市60歲年齡人口的死亡概率高于日本,但低于英國;人口死亡概率10‰界線對應的年齡,上海市比日本小,但大于英國。甘肅省的人口死亡水平與英日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雖然就全國的總體情況而言,我國60歲人口的死亡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既有上海市這種與發達國家的死亡水平相近,甚至超過一般發達國家的省份,也有像甘肅省這種同不發達國家相近的省份。對中國來講,完成死亡模式的轉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老年人口死亡概率的變化,主要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健康模式等的影響。隨著時代的推進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升,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逐漸完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使得人們健康保健知識的豐富、健康行為的增加,這一系列因素作用在人口質量上的結果即是老年人口死亡水平的下降、健康狀況的改善。既然同年齡的老年人口在不同年代呈現出不同的死亡水平和健康狀況,同樣的老年生理年齡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那么在考察老年與老齡化問題時,以60歲或65歲為固定起點,且長期以來維持不變的傳統老年定義就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三、老年定義的新思考

老年人口年齡別死亡概率的時代變遷可以佐證老年標準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上行調整。

1.老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應當認識到老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人們生命周期的一個階段。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口特別是老年人口本身的生理與心理狀況、生產與生活方式、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積累、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機會與能力,所處的社會環境、科技水平等均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同時代或世代的老年人口具有不同的內涵,不同時代人們對老年的認知和界定也應當是存在差異的。如今的老年人已經不同往日,后世代的老年人往往要比前世代的老年人更“健康”、更“年輕”,傳統的老年定義已經過時,亟須重新審視。此外,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現代醫療及生命科學的進步,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還將繼續延長,在整個生命周期中老年期占比也將發生變化,老年人口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年齡將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因此老年應當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相對概念。

2.老年定義直接影響社會的制度安排

老年定義的改變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變化,或者被狹義地理解成一個數字的游戲。老年定義直接影響社會和個人對不同年齡人口群體的基本認識,直接影響社會經濟制度的安排,重新定義老年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義。老年定義是老齡社會的基礎性問題,在當今世界各國的社會治理層面,幾乎所有的社會管理制度與政策,如退休制度、養老金政策、勞動就業政策、醫療衛生保障政策等,都以老年定義或老年標準作為政策劃線的基準。老年定義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對當前老齡社會現狀認知和老齡問題解決的正確性,也會影響對未來老齡社會的發展預期和公共政策體系設計的方向把握,關系到整個老齡社會的全局。延長法定退休年齡或者延遲全額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并非只是平衡養老金的權宜之策,而是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變革背景下人口特別是老年人口發展態勢的巨大變化所要求的,是為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蘊藏在老年人口中豐富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能夠維護老年人口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權利與機會。老年定義的變化也將直接影響老齡工作目標人群的大小,使得公共政策和公共資源能夠更有效、更精準地解決與老齡化有關的問題。

3.老年定義直接影響相關學科的發展

老年定義會直接影響相關學科的理論框架、實證方法、學科的指標體系和學術規范等,從而影響相關學科的發展,這是重新定義老年之于學術上的意義。從理論框架與實證方法而言,老年定義問題是醫學、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框架與實證方法的基礎問題,老年定義的科學性與否,直接決定相關學科的理論框架導向與實證方法運用,從而影響相關學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指標體系而言,社會的負擔系數、經濟增長模型(勞動力資源對經濟的影響)、人口老化系數等一系列指標都與老年定義直接相關。從學術規范而言,老年定義的準確和科學與否,直接影響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規范度與嚴謹度,影響到學者基于這一定義所做研究的學術和理論價值。老年定義作為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基礎性問題,若傳統老年定義需要及時的動態修訂,那么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如何修訂,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指標、模型和評價標準也都需要隨之而變化,學術研究如何開展國家和歷史比較等都會成為新的學科發展領域。

4.重新定義老年可以促進未來老齡社會的重構

老年定義的改變將有助于重新建構未來的中國老齡社會形態,并可能對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態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在社會態勢上,重新定義老年將改變中國社會對老年人和老齡化的社會認知。很大一批按目前概念定義的老年人口將不再被歸為社會的負擔、社會財富的消耗者、社會問題的來源和制造者等消極角色,轉變為社會發展的既往貢獻者、未來社會發展的潛在生產力,并擁有參與社會經濟發展、享受發展成果的權利與機會。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化”傾向將能有效扭轉,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客觀判斷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廣泛認可將有助于對老齡社會的積極應對。在經濟態勢上,重新定義老年將有助于釋放和利用蘊藏在老年人口中豐富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有效緩解勞動力人口急速萎縮導致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的現象,也能緩解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壓力。在政治態勢上,重新定義老年有利于老年人口政治權利的維護和政治訴求的表達,改變中國老年人口政治弱勢地位,推進民主政治進程。在文化態勢上,老年的重新定義將促進中華“孝文化”以及“尊老”傳統的復歸。

重新定義老年是事關老齡社會全局與基礎的根本性問題,其必要性與重要性決定了老年的重新定義是勢在必行的,該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老年的重新定義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多方長期論證。

四、結論與討論

中國正在進入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如何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不僅是政府也是全社會高度關注和亟須投入巨大資源的領域。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一個關鍵在于改變人們對于老年和老齡化的認識和理念,而重新思考老年的定義又是最重要的起點和基礎。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國老年人口的年齡別死亡概率呈現出隨時間序列不斷下降的趨勢,這說明我國老年人群的人口狀況和年齡內涵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就為我們重新定義老年提供了有力依據。老年人口處于動態變化中,因此老年定義也應是一個動態指標。此外,我國老年人口年齡別死亡概率的r代變遷還表現出了顯著的性別和地區差異,以及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說明在重新審視老年定義時必須避免簡單化、單一化的界定方式,既要思考全國的總體情況,也要將性別差異和地區差異考慮在內??v觀世界,歐美各國都在不斷延遲退休年齡、將勞動年齡與預期壽命掛鉤,在緩解養老金危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開發老年人力資本以推進經濟持續增長。在中國逐漸延長退休年齡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對老年定義的研究是制定新的退休政策的重要基礎。除此之外,老年定義也是關系到老齡社會方方面面的基礎問題。倘若傳統的老年定義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那么就有可能致使我們對上述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的認識存在偏頗,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效果。

本文僅從死亡概率的角度探討了重新定義老年的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關于老齡化與健康的全球報告》所指出“現在的70歲還不是‘新的60歲’”[17],還必須綜合考慮預期壽命與健康壽命、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與功能發揮(functional ability)、疾病流行病學變化與醫療衛生服務、健康多樣性與公平性等其他影響與反映老年人口的健康與機能狀況、人口發展態勢的多種因素。我們也正在從認知、參與、生理、心理以及生活方式變化等角度進一步探討老年重新定義的問題。人口老齡化需用更復雜的指標體系來測算,需要建構包括重新定義老年的一整套與老齡社會有關的理論和政策體系,人口學家在這一領域是大有作為的。

參考文獻:

[1] PIPPA N, RONALD I. Sacred and secular: religion and polities worldwid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3.

[2]WORLD BANK. Live long and prosper: aging in East Asia and Pacific[R].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2015:33.

[3]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21-138.

[4]United Nation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Series: Population studies, 1956:7.

[5]United Nations. The Vienna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ing[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83.

[6]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Average remaining lifetimes can increase as human populations age[J].Nature,2005(435):811-813.

[7]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Rethinking age and aging[J]. Population Bulletin,2008,63(4): 3-15.

[8]WARREN C SANDERSON, SERGEI SCHERBOV. Remeasuring aging[J]. Science(Washington),2010, 329:1287-1288.

[9]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The characteristics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pulation aging[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13(4):673-685.

[10]翟振武,李龍.老年標準和定義的再探討[J].人口研究,2014(6):57-63.

[11]王金營.1990年以來中國人口壽命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再估計[J].人口研究,2013(4):3-18.

[12]任強,游允中,鄭曉瑛,宋新明,陳功.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區域差異[J].中國人口科學,2004(3):19-29.

[13]黃榮清.人口死亡的Logit模型和雙對數模型的比較研究[J].人口與經濟,1996(4):9-16.

[14]孫福濱,李樹茁,李南.中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國及部分省區死亡漏報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3(2):20-25.

[15]張二力,路磊.對中國1990年人口普查成年人口死亡登記完整率的估計[J].中國人口科學,1992(3):27-29.

第3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關鍵詞:生命教育;內涵;必修課;途徑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死亡學和之后發展起來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是第一位倡導生命教育的人,1968年他在加州創建“阿南達村”學校,開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思想,關注反吸毒、預防愛滋病、自殺、暴力等問題。而西方國家明確標舉“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1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該中心現已發展為一個國際性機構,致力于“藥物濫用、暴力與愛滋病”的防制。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學大綱》中針對學生的自殺、殺人、破壞環境、浪費等現象日益嚴重的現實,明確表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的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標。生命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等。生命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認識生命的基礎上,尊敬生命珍視生命,實現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精彩。劉慧給出的定義是:生命教育的涵義是以生命為基點,借助生命資源,喚醒培養生命意識、生命智慧,引導人們追求生命價值,活出生命意義的教育。這個概念對生命教育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也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生命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都是圍繞生命進行的,理解生命不能僅僅局限在人的范圍內,還要借助動植物等生命來進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喚醒、培養、引導人的意識,使生命個體朝著善、美的方向發展,最終使生命個體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做優質的自己。

二、生命教育是一門必修課

(一)從生命教育的性質看。當代教育的新理念有:以人為本、終身教育、全民教育、智慧教育。從社會轉型期的角度來看,生命教育體現了當代教育的新理念,反映了當代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以所有人為本,以人的生命為本,這正是生命教育所提倡的,也是生命教育的出發點。終身教育從出生到死亡貫穿著人的一生。全民教育是指全民接受優質的教育,提高生命的質量使生活的變得更美好。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啟生命智慧??梢钥闯錾逃秦灤┈F代教育新理念的一條主線。教育新理念的實現是以生命教育為前提的。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生命教育旨在幫助人們從生命中學會生存,促進個體生命健康成長,成為優質自己。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生命教育是本真教育的回歸―生命是教育的元基點,生命教育具有整體性、關愛性、智慧性、心靈性與成長性。

(二)從產生的原因來看。學生自殺、意外死亡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自殺、暴力事件已成為十分突出的普遍性問題。有資料表明,我國每年至少有1.6萬青少年死于非命,相當于每天消失一個班級,因為許多青少年出現失落、迷茫、悲觀、抑郁等心態,一些學生將生活中的挫折、失意、痛苦當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走向放棄生命的極端。大學生心理壓力增大,現代社會的競爭相當激烈,這種競爭使現代人生存壓力大大加重,常感精神疲憊,從而對生存意義和生命價值產生懷疑,沒有了生活的目標。因此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三)從生命教育的自身價值來看。國內外實踐以證明,生命教育不僅在消極方面可以避免自我傷害或自殺行為的發生,而且在積極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并達成自我實現及關懷人類的目標。有關生命與生存,生命與價值,生命與尊嚴,生命與發展等生命教育問題迫切擺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以學生為本,建設青少年的精神家園,生命教育是這一任務的有效載體。

(四)生命教育的途徑:1、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感。生命的情感是伴隨著生活和教育產生的。對于教育者來說對學生的教育并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美好心性的培養。為使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就必須讓他們有快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學校當然不可能全面擔當起寄予學生幸福、樂觀感受的責任,它更需要家庭、社會的合作與關注。但有一點,學校教育絕對不是以貶損學生的幸福、樂觀感受為代價,把學生納入繁重學習的勞役之中。學生的個人情感以及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以及對人對事的看法。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情感和一顆能夠感受美好的心靈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崇高理想。2、生存教育。當今,人們處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大潮中,如果處于社會中的人不能順應社會的潮流,必然被社會的浪花所擊倒。學會在社會中生存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這種能力如何培養,恐怕要從學生入學時開始慢慢滲透,才不至于出現教育與社會與人今后的生活發生脫節的現象。人要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必須在教育過程中堅持生存教育。生存教育要注意加強對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生存知識、生存方法與生存價值的教育。只有學會生存,才能在社會立足,生存能力是人的立世之本,1992年8月的中日兒童內蒙古草原夏令營活動,引起了很多關心教育的人士對中國教育的思考,中國兒童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獨立能力與日本兒童相差很遠,生命教育要加強對學生的生存教育。3、死亡教育。就是通過一些與生死有關的哲理分析和實例,引導青少年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經歷,體會生的可貴,培養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在一些調查中發現,凡有過親人或朋友死亡的痛苦經歷或個人曾經親臨死亡邊緣的青少年,對生活的態度更樂觀和藹,更懂得如何珍惜身邊的人,珍視自己的生命。不可能每個人都經歷一次生死的洗禮,但是我們可以從具體的事例中來領悟生死,只有了解了生死的意義,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過好每一天。

結束語:綜上所述,生命教育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存在意義,要找到適當的途徑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才能培養學生心性的發展,陶冶學生生命智慧,促進學生生命質量的提高。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教育。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第4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關鍵詞 中小學生 生活重大事件 生命教育 社會進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Make Education "Lively" in Life

――Discuss Life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Based on Life Events

ZHU Jianwen

(Hangzhou Moder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Recently the emphasi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n life educa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chool has also set up related courses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guiding work effectively. This study, based on recent Life Events, analysing their dignity and individuality and conducting life education with reasonable scientific way, to promote students a health, comprehens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life events; life education; social progress

1 研究背景和意義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逐漸增多且呈現出低齡化和上升趨勢,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我們時常關注到部分中小學生自殺或者殺人的媒體報道,而原因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們在嘆息生命脆弱的同時不禁沉思:生命教育難咎其職。特別是小學,作為學生接收知識以及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階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對今后的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進行生命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青少年是未來國家的棟梁,他們的綜合素質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價值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也許會受到不良環境的沖擊,若不及時教育,則可能引發學生產生心理疾病、思想困惑、行為失控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積極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生命現象和生命意義的認識,從而提高生命質量。②

第二,進行生命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隨著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一些消極因素。由于青少年尚未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若缺乏家長和老師的監督,一旦形成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后果不堪設想。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盡快適應多元化的環境,在學生中開展合理有效的生命教育相當重要,只有學生健康發展,才能促進社會和諧。

2 概念界定

學術界對于生活重大事件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參考國務院關于“特別重大事故”③的定義,我們將生活重大事件定義如下:所發生的事情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對人們認識生命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事件,如“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最美媽媽――吳菊萍”的感人故事等。

根據不同學者對其的不同理解,我們將生命教育定義如下:生命教育即以“人”為中心,重視生命主體,為其創設豐富、充實的環境,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教育,達到“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目標,最終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本文中的生命教育是基于生活重大事而開展的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

3 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

3.1 生命教育的基礎――生命知識教育

生命知識教育是整個生命教育的基礎,是就人的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等相關知識的教育,包含安全知識、生存能力知識的教育。這種知識都是需要學生了解的,目的是讓中小學生知道人的生命是怎樣誕生的,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初步樹立愛護生命的意識,知道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過程,了解基本的日常生活安全知識。④

以“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為例,在發生事故后救援隊伍尚未抵達的那一段時間,正確及時地開展自救和互救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在問及動車遇到意外事故逃生時該如何使用安全錘時,答案各種各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于意外事故發生時急救措施不夠到位,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保措施沒有掌握。如果教師借用這個事件進行安全教育,進而引申出公交車的安全逃生方法以及飛機上的一系列緊急逃生裝置的使用,對于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將大大提升。由于此類生活中大事件在電視、報紙等媒介上廣泛報道,在人與人之間相互評論,在事故發生之后進行教育是最合適的時機,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真正實現“教育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精神。

3.2 生命教育的提升――生命價值教育

“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⑤生命價值教育首先在于生命存在本身的價值的教育。由于生命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為此我們要關注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呵護自己的生命。

以最近發生的托住生命的“最美媽媽”――杭州女工吳菊萍的先進故事進行分析,這位80后媽媽徒手接住了突然從10樓墜落的2歲女童妞妞,讓孩子重生,自己手臂卻斷成了三截。她擁有了人性善良、大愛、美麗這些高貴的品質,我們所說的大義至善、大愛成仁,在這位母親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可她卻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普通人。作為一名有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借用這件事情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從母愛的偉大,到生命的脆弱再到生命的堅強,抓住每一個細小的角度都可以引發學生對于生命的思考,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平時書本中的“本本教育”真正融進生活,讓教育在生活中“活”起來。

4 基于生活重大事件開展生命教育的思考與探索

4.1 轉變教育觀念,確立生命教育的新理念

轉變教育觀念,確立生命教育的新理念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基礎。必須改變傳統的忽視學生生命意識的教育模式,,以人文精神作為思想引領,強調生命教育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靈魂的塑造以及引導他們對智慧的追求,主張教育要關注人的生命和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引導學生去理解生命、追求價值。因此,生命教育不應當只傳授給學生一些僵硬呆板的知識或技能,而應當飽含著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實現人性化的教育。

4.2 開設生命教育專項課程

教師可利用班團隊活動、節日紀念日等機會根據不同生活重大事件開設專題講座,借助掛圖、PPT、視頻等工具演示、講解給學生。通過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掌握生存、逃生、自救、互救等知識和技能使學生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應對自如。

無數的偉人對于生命的意義、價值以及人生態度有著許多精辟的闡述和獨到的見解,我們要充分運用這些教育資源,以直觀具體的演繹、潛移默化的熏陶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一,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有關生命的圖書資料,讓學生從圖書資料所敘述的真人真事中豐富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第二,引導學生收集并學習名人、偉人論述生命的名言以及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和行為的事跡。第三,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生命科學的影視,了解生命的起源等知識。

4.3 在學科教學中多學科滲透生命教育

在中小學階段,教師可結合《科學》、《品德與生活(社會)》、《體育與健康教育》等課程讓學生觀察各種生命現象的觀察、調查等探究活動,在認識過程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珍惜生命的意識和良好的生活態度并獲得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此外,結合生活重大事件有針對性的進行水電安全、交通安全和食物安全等知識的教育。如針對社會上某地區食物中毒的事件進行學校用餐生的相關教育;針對“5?12汶川特大地震”開展突發狀況教育,遇到地震、火災等如何緊急逃生,如何進行自救和互救;針對“挪威槍擊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總之,在課堂中應結合社會時事有針對性的開展生命教育,決不能紙上談兵。

5 結語

作為學生啟蒙階段的中小學教育,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在傳統的教授知識的體系下,通過借助生活重大事件針對性的開展生命教育,將教育生活化,讓教育在生活中“活”起來!

注釋

① 劉平,武秋林,劉紅.安陽市青少年學生生命意識現狀與教育需求[J].中國學校生,2005.26(2):133-134.

② 莊亞楠.關于中小學生命教育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9(2):41-42.

③ 根據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2007年6月1日施行)第三條規定:“根據生產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事故一般分為以下等級:(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第5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關鍵詞]中職 生命教育 必要性 實施

一、生命教育的三個層面

目前,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國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已經成為一些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教育專家林格認為,生命教育包含三個呈螺旋式上升形態的層面內涵。安全教育是第一個層面,是底線。學校通過設立安全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重新認識生命的定義、意義、價值。生命教育的第二個層面,要求施教者順應和尊重生命發展的一般規律,以“率性修道”來推動整個教育的高效能發展。生命教育的第三個層面,是從文化的哲學視角來探討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確立為以人文、和諧為導向目標的大教育,教育實踐和改革順勢而為。把人文、和諧作為最高層面的生命教育,既能抽象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又能面向、融入世界,二者統一構建出整個教育文化的特色主旋律。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從生命的角度透視,教育應該首先關懷人的生命,關注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發展的一切作為。”干專統的應試教育仍然是以知識技能傳授為主要取向,過多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而學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審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沒能被放置于一個合理的地位。因此,中職學生自殺輕生、傷害他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其次,受我國傳統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響和束縛,人們往往只注重對“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視對“死”的談論。對于死亡,學生普遍缺乏客觀理性的認識,對死亡話題的回避態度使大學生對死充滿了神秘感和恐懼感??謶炙劳鍪且驗椴涣私馑劳?。

一樁樁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教育他們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刻不容緩。

三、生命教育實施設想

生命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在這一方面,我校走在了其他學校的前列,我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經開展了關于生命教育的課題研究,校領導又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生命教育培訓,讓我們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得以升華。

(一)加強教師培訓,做生命教育的有力引擎

實施生命教育,首先必須調動全校教師參與和關注生命教育,加強生命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盡快培訓一批生命教育指導教師,這些教師具有強烈的生命教育意識和有效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他們能對學生的生命狀況有比較詳細地了解,能對危機狀況實施有效的指導和救助。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培訓,旨在使我們每一位教師樹立起“生命第一”的觀念,深刻地領悟教師的作用不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更在于詮釋尊重、珍愛、欣賞、成全生命的意義。

(二)傾心實踐,讓生命教育融入學生的生活

生命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現實生活中主要不是通過語言或理論,而大都是通過行為舉動表現出來,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培養生命情感。

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我們要把學生作為生命教育的絕對主體,注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和情感,開展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點,貼近學生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引領學生確立生存與發展的正確方向,獲得生命的健康成長。

我們還可以經常舉辦一些滲透著生命教育思想元素的主題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讓學生們體驗生命的熱情奔放;就專門的生命教育話題組織開展辯論賽、征文比賽,讓青春的笑靨綻放生命的光彩;指導成立文學社團,創辦手抄報,積極宣講生命教育理念;撰寫、交流對生命的體驗、感悟,感知、理解生命教育;通過法律法規的講解、到監獄、勞教所現場參觀、聘請公檢法等人員講解案例、參加社會調研等活動。

(三)課程滲透,提升生命教育質量

在實施生命教育時,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防艾教育、預防教育、安全教育、環保教育等專項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在課程教學中找到有關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并根據這些內容設計教學。

語文課文中,很多作者盡管飽受各種挫折打擊,有的還身患殘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對現實,面對人生,豁達、樂觀、勇敢的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如;蘇軾、史鐵生、霍金等等。

在應用計算機講解IE瀏覽器的使用時,教師可以通過搜索網上的典型事例,教育學生生命是寶貴的,一個人只有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煩惱,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通過在課堂上的一系列生命教育滲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積極提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使學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的發展。

(四)建立生命教育指導機構,讓生命煥發光彩

為了切實開展生命教育,建立生命教育指導機構是一個有效的保障。指導機構除了負責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青春期困惑、自殺等危機狀況進行咨詢、指導和幫助,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以外,還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為學生掃除心理障礙。指導機構的工作方式:可以是面詢、電話咨詢、網上交流、協調、救助等。指導機構的工作人員:參加培訓的專職教師。

總之,讓學生們遠離“死亡筆記”,讓學生們認知生命的可貴,讓學生們熱愛生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是生命教育意義所在,在我們涉足生命教育這個領域的時候,我們的視野一定要開闊,不能僅僅把生命教育視為一門課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為引領整個課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實踐中把生命教育作為一種理念,作為教育的一種途徑來把握和深入。

參考文獻:

[1]肖煥玲,道德教育讓學生“學會做人”,中國教育,2008年第4期

[2]姚云嶺,美麗教育盡在以人為本的堅守中,中國教育,2007年第6期

第6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自殺不僅是對自身肌體和生命的摧毀,而且無形中成為了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障礙。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如亞里士多德跳海自殺、海明威開槍自殺、川端康成臥軌自殺、顧城引頸自殺到2015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大學生的跳樓自殺等等,這頻頻的自殺事件無疑使“生存或者死亡,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再次成為熱議。隨著大學生自殺人數的不斷增加,我們必須勇于正視這一社會問題,并尋找正確的解決方法降低自殺率,塑造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 

一、自殺的理論研究 

自殺是現代社會人類十大死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有將近100萬人因自殺而死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例自殺者身亡,超過四分之一的自殺死亡人數來自中國,而中國自殺數據顯示:15—34歲的青壯年人群中,自殺在死亡原因中排第一位,大學生群體正處于這一年齡段的黃金時期。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大學生自殺”為關鍵詞,搜索到了82085條結果,以“生命教育”為關鍵詞搜索也有將近3100000條結果,面對這樣的數字,我們除了驚嘆的同時,更應該引起的是一種警覺意識和防御行動。 

從國內外對自殺的研究來看,學者們普遍認為自殺是心理、社會和生物等諸因素相互作用之下而形成的一種結果,是導致自殺的危險因素、保護因素與自身素質互動的一種產物,是一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自殺研究道路上堪稱里程碑的是法國社會學家E·Durkheim的專著《自殺論》,這本書第一次系統、科學地對自殺現象和理論問題進行專門論述和探討,對自殺下了一個定義,認為“自殺是指受害者本人在明知其后果之下,直接或間接的經由積極或消極的行動所導致的死亡事件”。①在隨后的研究中,不同研究領域中的學者們都分別從各自研究點出發對自殺進行不同的概念闡釋,如心理學家主要從強調行為者心理上的自主性及行為上的目的和功能是為了解決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這一角度來對自殺進行定義,認為自殺是代表任何主動以結束自己生命來解決現存問題的行為;精神病學家等人認為自殺行為是“指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奪去自己的生命,強調自殺行為的致死性,是對自殺行為的一種客觀描述”?!恫涣蓄嵃倏迫珪穼⒆詺⒍x為“蓄意或者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本C上所述,雖然學界對自殺的定義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和看法,但是我們可以總結得出自殺一般都具備兩個條件,即一是結束自己生命的意向;二是結束自己生命的活動。 

根據自殺造成的結果,國際上通常將自殺分為三類:成功自殺、自殺未遂及自殺意念。首先,成功自殺是我們大部分人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自殺,這一自殺造成的結果是自殺者身亡,即自己殺死了自己;其次,自殺未遂是指自殺者已經下定決心要自殺,但是由于某種客觀原因如搶救等未能成功自殺或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情及威脅他人而自損但并非有自殺意向;最后,自殺意念是指有自殺的想法且主動愿意去死的,但是未付諸行動,這種分類體系中,自殺意念是最難以確定和無法證實的。 

法國社會學家E·Durkheim基于社會整合與社會失范理論模型,提出了四種類型的自殺,他認為只有當個體與社會團體或者是個體與整個社會之間的聯系出現了障礙或產生了離異或隔閡的情況下,個體才會產生自殺現象。這四種基本類型的自殺分別是:失范性自殺、利他性自殺、利己型自殺和宿命性自殺。第一類,失范性自殺,起因于個體的行為失去了規范,個人與社會的固有關系被破環,個體失去了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失去了與社會、他人的一種聯系,進而產生了極度的惶恐和困惑心理,這種自殺往往由于突發事件的產生,如個體失去工作、親人死亡或失戀,深陷痛苦中而難以自拔,情緒失控而導致。第二類,利他性自殺,其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規范的要求,出于為了某種主義的實現或為了整個團體竭盡忠誠而選擇舍棄自己生命的行為,例如疾病纏身的老人為避免連累家人或社會而選擇的自殺。在他們的心里認為自殺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第三種,利己型自殺,這類自殺是社會上最多數的自殺類型,這類人群由于與社會脫節,缺乏社會和集體的支持,表現出了極端的個人主義,他們以個人的發展和感受為中心,當產生了嚴重的孤獨、空虛和生存不幸的感覺時,就選擇自行結束生命。這種行為只考慮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了給家人和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違背了中國傳統孝道精神。第四種,宿命性自殺,是與失范性自殺相反的一種自殺類型,因為這種自殺多產生于社會對某部分人群的過度壓抑與管理。如囚徒在獄中自殺等。

       我國學者把自殺分為情緒型自殺和理智型自殺兩種,前者進程比較迅速,發展期短,后者是自身經過長期的評價和體驗,進行充分判斷和推理,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的行為,可見相比于迪爾凱姆的自殺分類,我國學者的分類比較籠統。 

二、自殺的倫理道德之爭 

自殺是個社會問題,在雅克·蒂洛和基思·克拉斯曼合著的《倫理學與生活》一書中提到:“一個人可能犯下的最惡劣的道德罪過是結束自己的生命”②。在這本書中討論了自殺合乎道德和自殺不道德兩種對立的觀點。前者認為自殺合乎道德的理由是基于倫理利己主義和個人自由原則基礎上的判斷,強調只有自殺者本人才清楚活下去和結束自己的生命哪個才能帶給自己滿足、美好和和諧,他自己享有對生命和身體的決定權,有自己對生命價值的判斷。而后者認為自殺不道德的理由是認為所有企圖自殺或實際自殺的人都是非理性的,或者是精神或情感混亂的人。這種觀點的代表性說法是:“任何精神正常者都不會自殺”③。這一理由進一步指出,由于自殺決不是理性行為,因而只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 

針對自殺不合乎道德有來自宗教方面的原因,因為無論何種宗教幾乎都反對自殺,它們認為只有神或上帝才有權決定生命的誕辰和結束。D·卡拉漢在《墮胎:法律、選擇和道德》一書中提到:“預先假定上帝是生與死的最初動因,直接干預自然界和人類事務。這不僅是在神學上是可疑的,而且還會在直接關心人的生命方面,掩蓋人們界定術語、做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必要性。此外,說上帝是生命權利的本源,這在神學上是無甚異議?!雹芰硪粋€支持自殺不合乎道德的理由是“多米諾理由”,這一理由持有者認為若允許自殺,那么其他形式的兇殺便會接踵而至,造成多米諾現象的出現。而認為自殺不合乎道德的最有力的理由是公正理由,因為自殺者給身后活著的人造成了許多不公平的困難。 

筆者認為在這一問題的倫理道德之爭上,自殺不合乎道德更能體現“人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人的本質屬性,同時,從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層面來分析,自殺這一社會行為違背了中華孝道精神的基本要求。我國的孝文化要求每一個華夏子女都應該做到“養親、敬親,順親、諫親,愛己、顯親”,《孝經·開宗明義章》指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⑤可見孝文化認為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的饋贈,子女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隨意毀傷。《禮記·祭義》也記載:“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⑥也指出了生命是對父母血脈的傳承,子女應該愛護自己,保全自己的身體,這既是對父母盡孝,又是對生命的敬畏。 

三、大學生自殺成因分析 

首先,社會環境的變化帶給大學生的影響。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多元化的影響,人們的社會思想由一元價值觀轉向多元價值觀,進而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和人們的情緒、情感的急劇變化。在如此大的社會壓力下,大學生面對多變的市場和嚴峻的就業形勢,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一時間實現不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社會脫軌,導致心理壓力過大,難免走向極端。 

其次,來自家庭的影響。隨著社會轉型期的到來,我國的家庭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由聯合家庭向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的轉變,迫于生活壓力,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教育更多得投入到了物質方面而忽視了對孩子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關心。另外一方面是現代觀念的更新,一些父母為了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選擇了離婚,使得一部分孩子從小就成了單親家庭的孩子,生活在缺少父愛或母愛的不完整家庭中,得不到充足的親情,沒有家庭的歸屬感,對他們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產生了自卑心理和逃避心理。 

再次,來自高校的影響。來到大學校園,意味著開始踏上社會生活的第一步,而高校得培養方式是以自主學習為主,而且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有些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知道一門心思學習,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或課外活動,導致脫離學校生活、集體生活,久而久之,產生了孤僻的心理,易出現失范型和利己性自殺。 

最后,受個體的影響。大學生抗挫能力比較差,筆者曾在《挫折心理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著重研究了大學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大學生挫折心理的表現,其中挫折認知的偏差和過度沉浸在挫折自我情境中,是大學生自殺的一大成因,這些挫折可能來自于友情、愛情,也可能來自于學業壓力、家庭壓力等。當他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沒有采取積極的防御措施,而是消極避世,尋求自我解脫,走向輕生的道路。 

四、緩解自殺的對策分析 

為了引起大家對自殺這一社會問題的重視和關注,自2003年起,每年的9月10日被定為“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伸出援手,挽救生命”,而高校作為大學生主要的生活、學習場所,義不容辭地要承擔起這一社會責任。通過對自殺原因的解讀,高校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自殺的防御工作。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它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有著非常不可或缺的價值,對于每一個學生對人生的追求和定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和目標的具體體現,直接關系到最終任務的完成和目標的實現。在在社會轉型期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要與時俱進,在原有基礎上更加完善,具體為: 

(1)加強挫折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同時,要不斷加強其對挫折的認知和應對能力。要引導其正確地對待和認識挫折,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積極為其創造挫折情景,提高其抗挫能力、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2)加強生命教育。在陳萬柏、張耀燦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法制觀、道德觀這五大內容,面對大學生自殺這一社會問題,我們應不斷補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重視對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生存觀教育,并把中華孝道精神同生命教育緊密聯合,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加強戀愛觀教育。大學生談戀愛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據調查也有部分學生因失戀而選擇自殺,因此學校要積極設置相關課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愛情的本質以及在大學期間談戀愛的利與弊,要使學生正確地理解每個人都有戀愛自由,要學會尊重他人人格、尊重他人選擇的權利,如果被對方拒絕時要理智對待和處理,決不能糾纏不休或是采取報復。 

(二)豐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途徑 

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也就是把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在高校課堂上,我們要運用新媒體這一載體通過多種教學工具來強化學生對生命觀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在平時的心理輔導活動中積極創辦相關活動,引導其心理健康發展。 

第7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1我國災難醫學教育現狀

近十余年來,國內外的災難不斷,1998年的大洪災、印度洋海嘯,2003年的SARS,2008年的特大雪災、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海地地震,今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等,無不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無數例證表明,救援體系越發達,災后死亡人數越少。醫務人員是災難發生時醫學救援的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發生重大災難時,各地醫院都要往災區派出大批醫護人員對災難傷病員進行緊急救治,因而醫護人員對于災難救援的認識程度及處理能力就極為重要。然而,我國醫護人員對于災難救援的認知程度有待提高。筆者曾赴災區參加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工作,過程中發現相當多參與救援的醫療工作者對地震、地震傷的特點缺乏了解,最具有說服力的案例莫過于遭受擠壓傷的傷者歷盡千辛萬苦從廢墟中解救出來后迅速死亡;另一事例是筆者當時所在的救援病房為傳染科改建而成,該科的相當部分醫生因為不知道該做什么而無法參與到救援過程中,只能賦閑在家,可謂醫療資源的浪費。今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泄漏事件發生后,一部分醫療工作人員也參與到了所謂為防止核輻射損傷而搶購碘鹽的浪潮中,表明其對災難的知識非常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關教育造成的。以本校外科學教學為例,長期以來教學內容全部是關于各種基礎疾病的,災難醫學教育內容幾乎為零。這在客觀上造成了醫生及醫學生隊伍于災難及災難醫學的認識嚴重不足,危急時刻,恐難高效開展救援,這不能不說是當前醫學教育的缺失。

2醫學生對災難醫學的認識狀況

為了解醫學生對災難醫學的認識情況,在重慶醫科大學校內做了《就災難醫學相關問題了解的調查研究》問卷調查研究,問卷內容為20道選擇題,分為5個部分,分別是:(1)對災難的定義的認識;(2)災難醫學知識的來源;(3)常見災難傷的緊急處理原則;(4)面臨災難時,醫療人員的自救與救助別人;(5)對檢傷分類方法的認識。調查對象主要是進入臨床階段的高年級臨床醫學和兒科醫學系學生,發出問卷700份,回收到637份。得到的結果是令人驚訝的。對災難的定義,僅有9.8%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清楚,90.2%表示不清楚或從未思考過;對于災難的具體形式,78.5%認為災難就是地震等自然災害,而否定交通事故、戰爭和恐怖事件等;對于災難知識的來源,98.6%的被調查者表示主要來源于新聞、科普文章及相關紀錄片,僅1.4%認為醫學教育對自己的災難知識有貢獻。對于常見災難傷的緊急處理原則,99.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并歸因于所接受的醫學教育從未涉及。表明醫學生對災難醫學認識水平嚴重不足,災難醫學教育明顯缺位。在災難救助過程中,被救人員與施救人員是同等重要的。在創傷事件發生后,有70%人的心理創傷可以通過自身所具備的應付策略自然恢復。而高達30%的人群,將從災后幾天到幾十年,陸續出現不同的心理癥狀[3]。調查表明,有74.6%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在災難發生的當時不能夠很好地調節自身狀態,在接下來的3天內不能高效準確地進行本職工作,僅10.2%的被調查者可以在災難發生后立刻投入到高效準確的本職工作中,剩余的15.2%的被調查者表示可以在3天到1周的時間內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重新投入到高效準確的本職工作中。這就說明災難對人們的心理打擊是難以估計的,醫護人員是災難救援中的主要救助者,但醫護人員也是人,并很可能同時是災難的親臨者,如何能夠讓醫護人員在災難發生后的最短時間內調整好心理問題,投入到準確高效的救援工作(包括施救與自救)中是我國現在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災難醫學教育中所應包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普及災難教育,從平日的教學工作中加強醫學生的心理素質鍛煉及自我調節,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有條不紊,在最短時間內發揮自己應有的社會功能。創傷的檢傷分類是災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災害現場醫療急救的首要環節。當醫療救護人員面對現場大批傷員,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檢傷分類,將重傷員盡快從傷亡人群中篩選出來;然后再分別按照傷情的輕重,按照先后順序給予醫療急救和轉運送院[4]。因此,災難救援現場的檢傷分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檢傷分類”這一概念,調查發現,僅10%的被調查者能完全明白其定義及方法,23%的被調查者表示只聽說過,不明白具體含義,而高達67%的被調查者連“檢傷分類”這個詞都沒有聽說過??梢?,在當前醫學生的腦海里,災難救援中的重要概念并未形成。

3如何提高我國醫學生災難醫學教育水平

第8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一、語文學科滲透生命教育的優勢

語文課程人文性最強,包含生命教育內容十分廣泛。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基本性質定義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叭宋男浴敝赋隽苏Z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教材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教育資源。語文教材有三類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1)直接寫對生命的看法的作品,如:《生命生命》、《再塑生命》。(2)有關對社會、對他人及自我生命體驗的作品,如《偉大的悲劇》、《荒島余生》。(3)對自然及其他類生命的關注。如《珍珠鳥》、《班羚飛渡》。許多課文的作者的事跡就體現著強烈的生命意識。還有新教材中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如《成長的煩惱》、《微笑著面對生活》等,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資源。

語文最接近人的生活,與人的生活最密切。生活是生命的軌跡,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家園。語文的存在就是要從紛繁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體驗美,就是要使學生在平凡真實的生命體驗中向往著生命的輝煌。

語文教學包羅萬象,對生命教育的選擇范圍大。除了教材中的經典篇目,還可以把優秀的課外讀物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傾聽和閱讀的過程中鑒賞文化精品,提高審美情趣,充實精神營養,完善人格塑造,感受生命的意義。

二、生命教育的內核

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生存意識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這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生存意識教育。實際上就是珍惜生命教育,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和首要前提。生存意識教育可以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活態度教育。積極地審視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會發現生命的魅力所在。二是死亡體驗教育。中國人的傳統是忌諱提到死亡的。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令人害怕但又無法回避。然而人正是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才會更加留戀、珍惜生命?,F實中許多真實事例說明,經歷過死亡體驗的人,對于生命往往有著更加強烈的執著和眷戀。

生存能力教育。這是個體生命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存能力差,是年輕一代,尤其是獨生子女的一個普遍問題。1992年中日小學生暑期夏令營活動中,日本小學校長的一句話:"你們這一代人不是我們的對手",帶給我們極大的震驚。憤慨之余,的確發現我們的教育存在很大問題:對孩子的生存能力教育重視程度不高。生存能力,包括動手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

生命價值升華教育。即生命質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層次。生命不僅僅意味著肉體的存在,而且是一種意識觀念的載體,其價值并不在于壽命的延長和外表的美麗,而在于心靈的善良、人格的健全。因此,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使個體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從而最終實現自我。

三、語文學科生命教育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關鍵是滲透,即其教育應當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融于語言文字的誦讀、品味、想象之中,教師有意識,學生有感悟便可,切忌灌輸道理,說教訓誡,那樣只會引起逆反情緒,收到反教育效果。

賞讀美文名篇,體悟人生。語文教材里有許多文質兼美的小品、散文,可以借此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生命教育的過程。當學生們讀到李白的蜀道是那樣奇美,光未然的黃河是那樣動人心魄,老舍的貓是那樣令人憐愛,朱自清的父子情是那樣深厚,冰心的小桔燈是那樣輝煌,歐亨利的《最后一片綠葉》中的老畫家貝爾曼老人是那樣崇高無私,他們會擁有多么美麗的心靈體驗!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與背誦這些美文名篇,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圍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動,感受到生命價值的升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會過美好的生活,都能成為創造幸福生活的人,這正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第9篇:死亡教育定義范文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2-193-01

高危孕產婦是影響產科質量的一個直接因素。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的實施,住院分娩、高危孕產婦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好高危孕產婦管理工作,制訂干預措施,采取有效手段,使具有不同危險因素的孕產婦能按其危險程度得到不同的健康醫療服務,對改善妊娠結局,有效降低孕產婦、圍產兒死亡率至關重要。

1 高危妊娠的定義、范圍及分類

1.1 高危妊娠的定義。凡妊娠時具有各種危險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健康,或導致難產者稱為高危妊娠。

1.2 高危妊娠的范圍。孕產婦有下列情況者均屬高危妊娠范圍:年齡<18歲或≥35歲;體重<40公斤或>85公斤或過度肥胖(超標準體重20%);身高<145公分;先天異?;蜻z傳性疾病家族史。文盲,經濟困難,無產前檢查,計劃外妊娠,有吸煙(每天10支以上),酗酒等不良習慣。不孕癥、流產>2次,早產、死胎、死產、畸形兒、陰道難產、剖宮產及產后出血史、新生兒死亡、新生兒溶血病。孕早期有病毒感染,服用過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有射線接觸史,可疑致畸物質接觸史及職業毒物接觸史。妊娠合并心臟病、肝病、高血壓、腎臟病、紅斑狼瘡、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血液病、嚴重貧血、肺結核、胸廓畸形、精神病、性病及其他感染等。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羊水過少或過多、胎兒宮內生長遲緩、先兆早產、胎膜早破、母兒血型不合、過期妊娠等。胎位異常、巨大胎兒、骨盆異常、軟產道異常、多胎妊娠、多產婦(≥3產次)、盆腔腫瘤等。

1.3 高危妊娠分類。高危妊娠可分為一般高危妊娠與嚴重高危妊娠兩大類。凡有下列情況者屬嚴重高危妊娠:異常產史;畸胎史;死胎史;疤痕子宮;妊娠合并內科疾病:心臟病、肝病、慢性高血壓、腎臟病、紅斑狼瘡、糖尿病、甲亢或甲低、血液病、重度貧血、肺結核、胸廓畸形、精神病、性病及其他嚴重感染等;妊娠合并婦科腫瘤;(中)重度妊高征;產前出血;≤34周先兆早產;過期妊娠;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羊水過少;羊水過多;骨盆狹?。惶ノ划惓#欢嗵ト焉锏?。

2 高危孕產婦的門診管理

2.1 高危孕產婦篩查及登記管理。孕婦在建圍產保健手冊時,應做好固定高危因素的篩查工作,了解有無不宜妊娠的高危因素,通過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常規化驗等進行高危妊娠評定,及早發現高危孕婦。發現高危孕婦時在手冊上做高危標記。醫院婦產科門診應加強動態高危因素的篩查工作,并于孕28、34、37周作高危評分,如出現并發癥時隨時評分。二、三級醫院必須開設高危妊娠門診,固定主治醫師以上職稱人員專人負責處理及隨診。對高危孕婦,預約登記下次返診時間,并有針對性地發放宣教卡片。對篩查出來的高危孕婦,按規定登記在《高危孕產婦管理登記冊》上。

2.2 高危孕產婦報告管理。婦產科門診發現高危孕婦時,應及時填寫“高危孕婦報告卡”報告婦幼保健院(所)并定期進行追訪。

2.3 高危孕產婦追訪管理。產科門診應積極追訪預約登記的高危孕婦。如果失訪,應及時將其高危孕婦卡片報出,由婦幼保健院(所)協助追訪。追訪工作主要包括:督促高危孕婦按時進行產前檢查、服藥或入院治療:對高危孕婦及家屬進行相關孕期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動員不宜妊娠者終止妊娠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本视频 | 欧美精品人爱a欧美精品 |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英文 |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美腿丝袜 | 偷拍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 欧美 激情 另类 自拍 |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 中国老太卖淫播放毛片 | 国产欧美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videosex性欧美 | 亚洲字幕波多野结衣作品 | 一区二区影院 | 日本视频三区 | 免费观看欧美一级高清 | 国产精选经典三级小泽玛利亚 | 国产在线观看免费人成小说 | 九久久| www伊人 |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观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激情影院 | 亚洲成人在线播放视频 | 97视频免费公开成人福利 |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 欧美自拍视频在线 | 日本特黄乱人伦片 | 日本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 久久在线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九九综合 | 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 韩国美女一级毛片 | 亚洲第一区在线 | 天天看片天天爽_免费播放 天天看夜夜 |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 久青草网站 | 可以免费看黄色的网站 | 色碰碰|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 成年人视频网站免费 |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