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

第1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營業稅增值稅重要性

一、引言:

自2012年1月起,我國率先將上海作為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這次變革也是稅制改革進程中的里程碑,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營改增的稅制改革符合國際化發展趨勢,它的實施大大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革新。下面我們首先來具體了解一下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必要性,然后再探討一下營業稅改增值稅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必要性

(一)營改增對企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營業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營業額,稅率是根據行業性質而定的,沒有抵扣,具有重復征稅的問題。而增值稅是以企業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為計稅依據,一般采取標準稅率為17%,不會出現重復征稅的問題。為此,將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可以減少企業的稅務,推動企業的經濟發展,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GDP的增長。

(二)營業稅重復征收阻礙了第三產業的專業化分工

以往的增值稅改革解決了第三產業稅收問題,對當時的市場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也加快了我國第三產業的進一步分工。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三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模式,其分工也進一步精細化,根據我國當前的營業稅制來說,各環節都需要繳納稅收,難免造成了重復征稅的現象,阻礙了第三產業進一步分工的腳步。產業的精細化分工是市場發展的需要,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當前的營業稅制對其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要對稅制進行改革,全面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政策,促進第三產業的精細化分工進程。

(三)企業稅務壓力較大,不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

在當前的營業稅制下,第三產業的稅收負擔相對較重,雖然政府對一些產業實施了稅收傾斜,但是第三產業的稅收壓力并未減輕。第三產業相對來說營業稅率較高,一般又是全額計稅,這樣以來就會增加產業稅收負擔,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在我國GDP比例中,第三產業占總GDP的43%,這明確顯示了第三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此,我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使其成為主導產業。但是,由于企業稅務壓力過大,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這就需要對營業稅進行改革,減輕第三產業的稅務負擔,不斷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四)雙稅并行不利于生產服務業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第二產業開始向專業化發展,這就出現了一些服務性質的業務,我們把該類產業稱之為生產服務業。生產服務業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合點,它是促進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營業稅和增值稅兩稅共繳的稅制,不利于生產服務業的發展。為此,我們要加快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的革新,給生產服務業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大力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

三、營業稅改增值稅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一)不同企業受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影響不同

從整體上來看,營改增的實施能夠減少企業的稅務負擔,對提高企業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具體實施上來看,營改增對不同企業產生的影響不同,就企業的經營情況來看,有些企業減少了稅收,例如交通運輸業,有些企業不減反增,例如咨詢服務業。對于一些中小企業來講,稅收改制使企業稅務有所增加,對營改增的全面實施也有一定的阻礙,這也是營改增實施過程中的一大問題。

前面我們了解到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實施對不同企業有不同的影響,這又延伸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增值稅稅率的選擇問題。營業稅改增值稅產生不同影響的關鍵在于增值稅稅率的選擇,如何做好增值稅稅率的選擇也是實施營改增稅制改革中面臨的一大問題。如果不改變原有的增值稅稅率結構,就會使征收營業稅的企業增加稅收負擔。如果統一改變增值稅稅率結構,就會造成不同企業的稅負有增有減。為此,對于增值稅稅率的選擇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在合理的范圍內改變增值稅稅率結構,避免營業稅改增值稅對不同企業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國稅和地稅的分賬問題

稅收可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及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營業稅和增值稅同屬于共享稅。對于增值稅而言,大多數屬于中央稅收,少數歸地方稅收。而對于營業稅來說,大多數歸地方稅收,是地方稅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一旦全面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后,就會涉及中央稅和地方稅的分配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必須要做好調節工作,合理的分配稅收。

(三)稅制改革中的“洼地效應”。

所謂“洼地效應”就是一種不平衡的現象,由于營改增是先從部分地區和企業實施的,并且采取了優惠政策,勢必會造成資金流向該處,從而促進了部分地區的市場經濟,對沒有實施營改增的地區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從而形成了“洼地效應”。為此,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實施需要加快腳步,只有全面實施營改增才能減輕“洼地效應”的不良影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營業稅改增值稅是一次重大的稅制改革,推動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營業稅改增值稅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像企業影響不同、國稅地稅如何分賬、稅率如何選擇等,這關系著營改增變革的全面實施。作為企業,一定要做好全方位準備工作,積極應對變革,將稅制改革的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吳明輝.營業稅改增值稅對企業稅收的影響.現代商業.2012(17).

第2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過渡期 碳交易 發展路徑

一、過度期的界定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越來越突出。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過度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生大量溫室氣體(GHG)。GHG大量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單靠一個國家和地區是不可能解決的。國際間已經開始在這個方向上尋求解決途徑,從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到每年舉行的公約締約方大會,國際氣候談判已經推動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在政治、經濟、環境等多個層面向縱深發展。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一所列締約方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即在2008到2012年的第一個減排期內,發達國家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國家減少8%,日本減少6%,俄羅斯維持在1990年排放水平。

2008-2012年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第一個減排期,無論2012年中國是否強制減排,這個時期對于中國都是碳交易市場制度構建與完善的難得的緩沖期。南京林業大學的付玉在《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2007年6月)中將2008-2012年這個階段作為中國碳交易市場成熟之前的過渡期來研究,初步討論了過渡期的一些政策安排與企業策略。本文采用這一說法,將2008-2012年作為一個過渡期,初步地研究過渡期內中國碳交易市場建立路徑。

二、中國碳交易市場現狀

為了幫助發達國家完成減排任務,降低減排成本,《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機制: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聯合履行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 JI)和排放權貿易機制(Emission Trade, ET),其中CDM與發展中國家聯系最為緊密。 中國目前的碳交易主要局限于CDM碳交易領域。

從2005年中國開始CDM項目以來,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2月,我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獲得聯合國“核證減排量(CERs)”達360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第一位,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碳市場發展過程中,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與研究,發現目前市場存在的很多問題。

第一,CDM項目結構嚴重不合理,沒有達到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CDM Bazaar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CERs絕大部分來自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氣體減排項目占項目總數的57%,大大高于印度的34%;而來自提高能源效率、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層氣項目的CERs相當少。實施非二氧化碳、非甲烷氣體減排項目只能帶來減排量上的收益,很難引入先進的技術,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明顯。CDM碳市場的急功近利行為阻礙了一些資金密集型、減排量較少的能效項目、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展。

第二,從涉及的部門來看,目前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針對家庭終端用能、交通用能和建筑用能等對象的CDM項目,盡管其總體減排潛力巨大,但因為其活動高度分散,單項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有限,在正規的CDM制度框架下項目交易費用較高,導致此類項目難以開發。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問題,目前平均一個CDM項目的前期費用都在10萬美元以上,CDM項目主要集中在城市或者較發達地區,而真正惠及貧窮地區的項目較少,對就業的促進也不是很大。

第三,從交易方式來看,按現行規定,發展中國家不能直接將配額出售到西方市場,這些企業賣出的減排額主要由一些國際碳基金和公司,或通過世界銀行等機構參與后才能進入國際市場,這些投資于“減排權”轉讓的公司或基金可以從中賺取利潤差價。我們沒有定價權。碳交易價格一直是由發達國家的中間商和購買減排份額的企業所主導。國際市場上碳排放交易價格一般在每噸17歐元左右,而國內的交易價格在8至10歐元左右。市場混亂,主體分散,議價能力弱,中國碳交易市場與國際市場相比差距不小。而建中國的碳交易市場平臺,整合各種資源與信息,形成合理價格,則被認為是一個更有利參與國際市場的途徑。因為,建立碳交易市場,不僅有利于減少買賣雙方尋找項目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還將增強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定價方面的話語權。

以上這些問題,實際上最根本之處就在于目前沒有一套合適的碳交易制度安排,碳排放權交易渠道比較單一,沒有通過市場去配置碳排放權。通過建立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 將有利于碳排放權交易的規模化發展, 同時也將促進碳排放配額的出讓方以更加低的處理成本和更成熟的污染處理技術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有利于環境容量資源使用的最大化。根據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經驗, 在發展以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為代表的基于項目的碳排放權交易的同時,應積極準備成立基于配額交易的主體市場的建設, 利用市場化的手段配置環境容量資源的使用。

三、過渡期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路徑選擇--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到202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到達頂峰。在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之前,做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承諾是非常困難的。哥本哈根會議上,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和77國集團認為減排應該是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與現實義務,堅決反對發展中國家過早地強制減排。這就決定了要解決中國碳交易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中國必須走自愿減排之路,力爭在2012年之前建立起自己的自愿減排碳交易市場體系,促使政府和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市場中,逐步增強國際市場中中國的聲音,為以后中國減排期到來做好細致周到的準備。我國企業沒有強制減排的義務,所以類似歐盟的ETS體系很難建立,但是這卻有利于我國自愿減排市場的形成。

筆者認為要采取如下措施促進碳交易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能源交易所。

全國范圍內交易市場的形成對于目前還處在啟蒙階段的碳交易最直接的意義是,提高中國作為賣方信息披露的能力,使得中國的賣方企業更多的了解國際市場的規則和國際買方。同時,也告訴國際買方中國的項目的位置和價值。從而降低交易雙發信息不對稱以及所帶來的成本。盡早建立國內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為全面參與到全球市場做好準備,避免重蹈我國由于沒有石油期貨市場從而喪失國際石油定價權的覆轍。

第二,建立與完善與碳交易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保障交易的順利實施。

在《京都議定書》框架內,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減排義務。這意味著,國內企業在理論上并不需要通過購買排放權指標來補償自身的碳排放。在我國減排目標確定后,如何將數量極其龐大的所有企業囊括在一個統一的減排指標內,其操作難度不言而喻。此外,即便有部分企業愿意以自愿的方式形成某種意義上的“減排聯盟”,確定自愿的減排指標,并在此約束上進行排放額度的交易,但這其中誰來監督企業的實際減排效果,以及企業減排量的起始標準,還需要明確的制度安排。政府應盡快推動碳交易機制的設計,完善交易場所、交易平臺和交易產品等,理順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關系,并且針對未來碳交易形勢的發展,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機制的安排。

參考文獻:

[1]《京都議定書》全文. 省略

[2]十七大報告.省略

[3]碳交易催建市場平臺.上海國資,2008年07月16日省略

[4]魏一鳴. 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 :P165-167

[5]蘇偉.規劃方案下的清潔發展機制. 2008年5月: P2-3

[6] 碳交易催建市場平臺.上海國資. 2008年07月16日省略

第3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性貿易政策理論(StrategicTradePolicy)。該理論動搖了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自由貿易政策的最優性,證明了政府干預的合理性,提出了適當運用關稅、補貼等戰略性貿易政策措施,將有助于提高一國貿易福利的主張。這一核心結論正好與傳統貿易理論相悖。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因其在理論的獨創性、分析方法的獨到性及其解釋現實的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而日益為人們所重視。

一、突破之一:非完全競爭市場和規模經濟條件下的貿易行為

1.規模經濟效應的非常數性。規模收益用于微觀經濟學分析廠商的生產函數始于20世紀30年代。顯然,國際經濟學在這一方面落后了許多,一直停留在完全自由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的分析基礎之上。戰后國際貿易發展現實顯然無法得到傳統貿易理論的合理詮釋。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產品是以規模報酬遞增生產的,并且生產這些產品的行業(如汽車業、半導體業、計算機業等)構成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品生產的規模經濟可分為外部經濟效應和內部經濟效應兩部分。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是指廠商水平上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的遞增性報酬以外部經濟的形式體現的情況,因而這種廠商及其產業能夠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出口的擴展。這種外部經濟效應往往并不能為各廠商同時同等程度地享受,廠商與行業間的競爭行為因而受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廠商內部規模經濟效應,即廠商水平上的規模經濟。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一個較大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克服生產不可分割性,使生產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時,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費用并不會隨生產規模而變化,因此其每單位成本會隨著生產增加而下降。如果規模經濟持續存在,則平均成本總大于邊際成本,如果以邊際成本定價就意味著損失,因此,內

部規模經濟不可避免地與競爭均衡發生了矛盾。因而,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發達國家之間與產業內、公司內的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主流這一現實。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克魯格曼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才試圖突破這一理論與現狀的隔膜,將規模經濟引入貿易分析,提出了依靠政府支持,通過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達到擴大出口、搶奪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2.市場的非完全競爭性。由微觀經濟學可知,廠商這一層次上的規模經濟的存在意味著價格行為與非負的利潤不一致,因而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對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西方經濟學迄今沒有一個一般性的結論。但是,畢竟放棄了傳統貿易理論最不現實的假設,即世界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種市場結構:(1)可競爭市場(伯蘭特假定這與無代價和無限制地進入和退出相結合);(2)古諾雙寡頭國際競爭模型(即均衡產量水平由兩個廠商反應曲線的交叉點所決定);(3)壟斷競爭。盡管一般性不完全競爭理論沒有產生,但是,在各種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在實證和規范兩個方面有關貿易的一些重要結論都有效,也是可行的。

二、突破之二:技術對貿易的內生變量性質

傳統貿易理論早就注意到技術進步的作用,但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際貿易理論才把技術變化、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克魯格曼等人認為企業內部存在著動態的規模經濟。技術的改變是企業獲得動態規模經濟的最重要形式,從而把技術作為內生變量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技術變化包括兩種情形,其一是技術創新(Innovation),其二是邊干邊學(Learningbydoing)。

技術創新是通過研究與開發(R&D)活動來獲得的。R&D所產生的技術創新改變了企業的生產函數,降低了邊際生產成本。在生產過程中,同樣的要素投入能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出,其表現為:(1)要素生產率的提高;(2)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這樣,企業的邊際生產成本就會不斷下降,從而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技術進步能從學習曲線(LearningCarve)的角度闡述動態的規模經濟。假定邊際成本是累積產量的減函數,累積產量越多,生產經驗、銷售經驗和管理經驗越豐富,邊際成本就逐漸降低,這就是邊干邊學。一般而言,作為先進技術的擁有者并非有意轉讓或傳播其技術,而是在貿易、投資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地輸出了技術,即所謂的“技術外溢”。亞那戈娃(Yanagawa)分析了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傳播技術及其影響的國際技術外溢,克魯格曼和盧卡斯(Lucas)分別討論了國內技術外溢的問題,而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則系統研究了行業間和同行業內部技術的外溢及其作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重點強調了規模經濟效應是擴展國際貿易的動因之一,而技術進步是企業動態規模經濟效應的來源之一。技術進步與國際貿易的擴展存在一種互動關系,貿易不僅通過國際市場的競爭及各國

努力來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也通過國際技術外溢給各國互相啟發的機會。技術開發不再是個別國家的行為,不再是外生的經濟變量,而是直接推動貿易發展的內生變量。

三、突破之三:對政府干預作用的重新定位

傳統貿易理論的主流觀點認為:政府干預導致資源配置扭曲,造成國民福利下降,如關稅及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口,政府對出口實施補貼等,都會造成國民福利的凈損失。只有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才是“雙贏”。當然,主流觀點并不反對在出現市場失靈如外部性問題、壟斷、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時,政府可以有目的、有選擇地干預,目的是消除“反競爭”(Anticompetitive)現象,保證市場競爭自由有序正常地進行。但總體上強調的還是自由主義思想。當然,在自由貿易的喧囂聲里,還有幾聲應推行政府干預的呼聲,但其勢單力弱。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幼稚產業保護論”,始作俑者是李斯特。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個良好的生存、成長環境,免受外國同行企業的競爭壓力。但這一學說并無完善、系統的理論證明。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則認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一國政府可以借助R&D補貼、生產補貼、出口補貼、進口征稅、保護國內市場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國戰略性產業的成長,增強其國際競爭能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謀取規模經濟之利,搶占國際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轉移其壟斷利潤,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因此,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政府起著關鍵的作用,必須有一個盡可能信息完備、決策獨立、干預有力的政府。理所當然,在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中,政府的干預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具體說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解釋:

1.政府干預是實現規模經濟的最優途徑。

在非完全競爭及規模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中壟斷利潤普遍存在,一個企業的壟斷實力越強,獲得的壟斷利潤就越多。國家干預可以將國外企業的利潤轉移到國內企業。為此,對于各貿易國來說,如何擴大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并進而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就成為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靠企業自身去積累和成長,在強手如林、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且若又是后起國家的企業,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真正挑戰者,顯然困難。而借助政府力量作為“第一推動力”,選擇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在一定時期內給予扶助,使其盡快擴大規模,獲得規模經濟收益,降低成本便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徑了。

2.政府干預是“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模型實施的基礎。

“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英文簡寫IPAEP)是克魯格曼1984年提出來的重要理論。該理論有兩個假設前提:一是市場由寡頭壟斷,并可有效分割;二是存在規模經濟效應。當本國企業處于追隨者地位,生產規模遠沒有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邊際生產成本很高時,這時本國政府通過貿易保護,全部或局部地封閉本國市場,阻止國外產品進入國內市場。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逐漸擴大,這類產業的規模經濟收益便會出現,生產成本得以降低。同時,國外競爭對手由于市場份額的縮小而達不到規模經濟,邊際成本上升。此消彼漲,國內企業就可能占有國外市場更大的份額。而銷售額的擴大又進一步降低了邊際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樣,以政府干預為后盾,IPAEP理論的實施便達到保護國內市場,擴大國外市場的目的。戰后,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經濟發展中,汽車、電器、計算機設備等的發展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3.政府干預作用內生化是比較優勢形成的關鍵因素。

將政府干預作用作為比較優勢內生為國際貿易理論的一個變量,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一大進步無庸置疑,而比較優勢依然是國際貿易的基礎。一方面技術變量已成為現代企業和國家相對比較優勢形成的關鍵變量。而技術變量的提升不管是來自于“邊干邊學”,還是R&D,都與法律、投資激勵等形成的經濟環境密切相關,都需要通過政府的支持,即取決于政府的干預情況。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資源稟賦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相對于“自然資源”而言,“創造型資源”(如信息、知識資本、創新、制度、技術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以及一個國家越來越依靠于這類資源來獲得比較優勢,因而政府干預也被內生為區位因素,成為直接影響這種“創造型資源”比較優勢形成的關鍵變量之一。

四、突破之四:利潤轉移理論

傳統貿易理論主張自由貿易政策,通過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來進行國際貿易,使參與國雙方的福利水平都提高,實現“雙贏”。但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卻提出了利潤轉移的論點,即把壟斷利潤從外國公司轉移給國內,從而在犧牲外國福利的情況下增加本國福利。利潤轉移理論顯然與傳統貿易理論能增進雙方福利水平的論點不一致,它的基本前提是國際競爭都具有寡頭競爭的性質。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揭示了利潤轉移理論的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關稅的利潤轉移效應。布蘭德和斯賓瑟提出的“新幼稚產業保護”模型,假設一家國外寡頭壟斷企業獨家向國內市場提供某種商品,正在享受壟斷利潤,且存在潛在進入的情況,那么,征收關稅便能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因為,外國寡頭廠商會吸收部分關稅來決定“目標價格”,以阻止潛在進入。否則,國內企業的進入將不可避免。特殊情形下,外國公司甚至會將關稅全部吸收。國內既不會發生扭曲,又可以獲得全部租金。稅收收入就是轉移了該廠商的壟斷利潤。該模型突破了傳統最優關稅理論關于只有大國才有可能用關稅來改善其貿易條件的限制,認為即使是貿易小國也同樣可以通過征收關稅來改善國民福利。

第二種類型是“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手段的利潤轉移效應。該觀點來自于20世紀80年代逐步成型的“新幼稚產業保護論”,認為一個有戰略意義的行業在受保護的國內市場里能迅速成長而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從而相對于外國廠商具有規模上的競爭優勢,使其能夠增加在國內市場和沒有保護的外國市場的份額,從而把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到本國廠商,使本國福利增加。

第三種類型是出口補貼的利潤轉移效應。布蘭德和斯賓瑟于1985年提出古諾雙寡頭國際競爭模型,認為向在第三國市場上同外國競爭者進行古諾雙寡頭博弈的國內廠商提供補貼,可以幫助國內廠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增加國內福利。古諾博弈的特征是,均衡產量水平由兩個廠商反應曲線的交叉點所決定。通過補貼降低國內廠商的邊際成本,使廠商有更高的反應曲線,獲得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總之,出口補貼降低了非完全競爭產業的壟斷扭曲程度,增進的本國和消費國的總收益大于另一生產國的損失。

五、簡要評價

第4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疏浚企業、節能減排、管理

中圖分類號:S210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全球資源短缺的愈加緊張,如何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成為現代企業生存發展的必修科目。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少,這使得當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不相協調,從而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對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工作的研究非常具有重要性。

二、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1、宏觀環境因素

(1)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是引導企業進行節能減排行為最直接、最基本、最有利的工具,具有權威性、持續性和規范性的特征。嚴格的政府強制性政策壓力能夠激勵企業采取環境行為、改善環境績效的有力動機。這種壓力對企業節能減排行為偏好和企業對行為結果的反應有著重要的影響,促進企業對節能減排行為的選擇。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政府政策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政策制定相對滯后,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執行和監管的成本比較高等。因此僅僅依靠政府的政策促使企業的節能減排行為還是不夠的。

(2)市場環境

隨著環境保護宣傳越來越深入人心,綠色消費市場逐步擴大,人們對企業生產綠色環保的清潔產品和降低污染行為產生了比較大的激勵。這種激勵的產生在于消費者通過對綠色環保產品的偏好,投資者通過金融市場的選擇,給予了企業進行節能減排行為的壓力。消費者對生態保護的重視使其在選擇產品時更注重選擇綠色環保產品,對污染性企業的產品有所抵制和排斥。這種消費者行為使得企業愿意積極降低污染,主動參與到降低污染,節能減排的行為中,樹立企業良好的公益形象。而對于企業融資來說,企業積極進行節能減排意味著來自于環境的風險相對較低,獲得保險或者商業貸款的機會更大。因此,來自于市場環境的壓力,包括消費者、投資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壓力,也是促使企業實施節能減排的重要影響因素。

(3)企業所在地因素

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產品覆蓋率高的企業,其所在地公眾的環保意見對企業實施節能減排的影響不容小覷。所在地公眾或者非正式的組織可以通過投票、社會呼吁、抵制與排斥等方式給企業施加壓力。因此企業所在地在改善企業的節能減排行為方面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促進企業實施節能減排的一種手段。

2、微觀環境因素

(1)企業自身

企業的本質目標是價值最大化。作為理性的經濟人要達到價值最大化,需要自身實力與外部環境諸多因素的相互協調。因此,企業自身的規模、所有制形式、產品市場的不同會使企業對節能減排目標的感受程度存在差異,因而企業實施節能減排行為也有所不同。

企業規模越大采取積極的節能減排行為的意愿越高。大企業通常更加重視自身的公眾形象和聲譽,更具關注實施環境保護行為可能會產生的獲利機會。企業的規模大,其經濟實力相對更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其具有更充裕的資金和技術實施節能減排的工作。

企業所有制的形式對企業是否積極實施節能減排行為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與私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特殊性質更利于政府和社會的監督,其違反環境行為的機會成本會更高,因此其采取積極的節能減排行為的可能性更高。外資企業自身具備較強的技術優勢,管理層的環境意識也較高,其有效實施節能減排的意愿更大。

(2)產品市場

產品市場對環境的要求會促使企業更重視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更積極的節能減排行為。例如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產品的要求不僅限于產品的質量,還對產品的資源環境制定了一些相關標準要求。這樣的話,企業產品出口就不得不重視企業的環境保護行為,確保產品符合對方的標準要求,有效的規避綠色貿易壁壘。

三、企業節能減排行為的管理對策

1、識別能源因素,將節能減排工作貫穿于生產全過程

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積極開展能源因素識別活動,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相應的節能減排管理措施,將大大提高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可控性

(見表1)。

表1:當前疏浚企業普遍存在的能源問題及其控制方法

2、建立企業節能減排指標考核體系

節能減排績效考核體系的構建有利于提高企業節能減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建立相對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對于促進企業轉變生產經營管理觀念,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引導和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走節約型、效益型的發展道路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企業節能減排考核體系的構建要以節能減排的要素為基礎,選取節能減排考核指標時,要考慮評價對象的特點,要將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有機結合。科學合理的選取節能減排考核指標是建立指標考核體系的關鍵。

在選取企業節能減排考核指標是要遵循以下原則:

(1)效率與公平的原則。效率與公平原則指的是在選取指標時,要對考核對象一視同仁,指標的選取要統一、適當、適度,通過指標體系的評價,有利于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績效的提高。

(2)科學與實用原則。科學與實用指的是考核評價指標要能反映企業節能減排的規律和本質,有可操作性,評價測定的方法規范、標準、可靠,評價的模型科學合理。

(3)全面與重點兼顧原則。由于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會收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構建指標考核體系。構建指標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影響因素,避免遺漏重要信息,又要突出關鍵性因素,選取具備代表性的指標,避免考核體系的繁瑣化。

(4)定性與定量有機結合原則。指標考核體系中的指標盡可能的量化,定量的指標數據更具有說服性,易于考核。但是對于一些難以量化而意義重大的指標,也可以用定型的指標來衡量描述。二者有機結合使得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

3、確保節能減排資金投入,加強科技進步管理

疏浚企業應該確保節能減排資金投入,支持科技進步管理,大力推廣施工工藝改良、設備節能技改和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應用;加強對船舶新造、更新改造中的節能技術管理,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船型、新技術、新設備;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含新、改、擴建工程各單位更新改造項目)應從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和設計、施工、驗收等各階段,充分考慮節能減排因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節能減排實施方案;大力推進節能技術改進,優先采用能耗低、效率高和國家推廣的節能環保產品;科學安排船舶和生產用機電設備的檢修間隔周期以提高能源轉換效率;推廣應用綠色照明和環保辦公、生活設備,降低辦公和生活用能消耗。

在新造船舶方面,標準船型系列的選擇為最佳節節能方式,因為在節能技術改造,能效比對標,備件管理以及修船管理等方面可以進行標準化管理。在節能技術改進方面,疏浚平臺,自動挖泥系統開發,液壓閘閥管等項目推廣將促進設備節能。在施工工藝方面,絞吸挖泥船根據開挖水深、吹距和土質的不同,適時采用單泵或雙泵,充分利用設備的最佳性能,有效提高能效水平。在船舶調遣航行方面,經濟航線和航速的應用,在確保船舶安全和合法、合規航行以及客觀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適時調整航行計劃,選擇合理的航線(航路),增加航速,縮短航程,減少航行時間。

4、加強維護保養

研究和實踐表明,技術節能被多數人認同,已在船舶節能工作中廣泛應用,主要是因為其良好的減少船舶燃油消耗的性能。但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船舶節能除了注重技術節能,也應加強船舶管理,做好節能減排的前提工作。

消耗船舶油料最大最直接的是機電設備,因此,加強對機電設備的保養維護,最大限度地開發節能降耗的潛力,首先要保持柴油機的正常運轉。

(1)把噴油提前角調整到最佳位置。柴油機種類很多,但都有一個最佳噴油提前角,在進行維護保養時,要對各缸的供油提前角仔細檢查調整,保證其處于最佳狀態。

(2)定期對氣閥間隙進行調整,保持進氣系統和排氣系統的通暢。

(3)定期對噴油壓力和供油定時進行檢查調整,保證其符合規定標準。

(4)燃燒室各組件之間的間隙要適宜。

(5)保持系統的通暢。系統不順暢容易導致機械磨損度增加,油耗量增大。

(6)能夠提供足夠的新鮮空氣。今天的柴油機多采用廢氣渦輪增壓,如果空氣的通道堵塞,或臟污、變形等,都會致使流阻增大、增壓壓力降低,最終影響掃氣效果,導致燃燒不充分、油耗量增加,嚴重時還有可能出現喘振現象。

(7)使操作、傳動系統一直保持良好狀態,將大大提高機械效率,從而減少油耗量。

5、細化措施,深入挖潛增效

(1)降本壓費工作融入員工日常工作

企業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將降本壓費工作融入員工日常工作,落實到每個工作崗位。細化成本管理單元,逐項分析成本構成,并合理制定了成本目標;同時抓住主要矛盾和薄弱環節,制定降本減費的有效措施,把責任落實到每個崗位、每位員工;開展以降費為主題的合理化建議活動,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使成本控制成為全員的自覺追求。

(2)企業內部加大審計力度,促進增收節支

企業要加大對工程招投標、現場簽證等行為的審計力度,防范投資經營風險。針對當前企業建設任務,在建工程建設、固定資產運營存在風險漏洞的情況,企業可通過強化審計,促進增收節支。

五、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在實現節能減排控制指標的同時能夠將管理工作順利的進行,這就要求疏浚企業將節能減排工作貫穿于生產全過程,從建立管理體系、管理手段、分類管理及細節措施中節節把握,從而才能順應形勢,響應號召,真正系統的做好節能減排管理工作,為企業帶來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亮:《推進能源價格改革 實現節能減排的難點與對策優化設計》,《當代經濟管理》,2012年11期

[2] 強瑞 廖倩:《企業節能減排的系統動力學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第5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 貨運場站的構成 貨運場站的功能 發展現狀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512 文獻標識碼:A

市場作為經濟范疇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市場并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它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路運輸勞務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服務,同樣是一種商品,可以在市場中予以交換,因而形成道路運輸市場。運輸市場可以理解為促使實現旅客或貨物空間位移的場所或領域,如運輸交易所、貨物承托的場所、旅客售票所或車站等。我們通常將此稱之為道路運輸有形市場。貨運場站的形成是伴隨著道路運輸市場的形成而逐漸形成的。

1道路運輸場站的發展現狀

(1)道路貨運場站的布局不均,規模大小不合理。根據我國2012年道路運輸統計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的一級貨運場站大都分布在遼寧、吉林、山東、廣東等省份,而其他省份的一級貨運站要么很少,要么就根本沒有;新疆的貨運三級站和四級站可以達到幾百個,而沒有一個一級站。這樣的情況是很普遍的。

(2)道路貨運場站的設施簡陋,功能單一。由于貨運一級站以及大型貨運樞紐建設的缺乏,大多數的道路貨運場站建成投入使用的時間都比較久,無論是設施方面還是從功能方面都已不適應現代運輸服務的需求。

(3)對道路貨運場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政府投入較少。根據我國2012年道路運輸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從2009年到2011年中,貨運場站的數量有3432個逐步降低到3300個,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貨運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貨運場站反而不增還減,其根本的原因是政府部門沒有充分認識到場站在交通運輸中的基礎性作用,長期以來只看到貨運場站作為運輸企業的附屬設施和內部機構而存在,只重視貨運場站的商品性、經營性,忽視了社會性、公益性,對場站的功能以及道路場站建設的意義認識不足,各級政府沒有將道路貨運場站規劃納入當地城市發展規劃、在場站的土地使用上沒有給予特殊政策。這從統計報告中的政府投資比例就可以判斷。

(4)道路貨運場站建設規劃環節薄弱。場站規劃和城市的總體規劃、公路網布局規劃、其他運輸方式場站發展規劃缺乏有效協調及銜接,規劃確立的發展目標與所在地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社會經濟對場站服務的客觀要求有所偏離。場站規劃的法律層次低,權威性、嚴肅性不強。

(5)貨運市場過度競爭,道路貨運場站經營困難。 道路貨運市場屬于自由競爭市場,目前市場準入的門檻比較低。市場上充斥大量小型運輸企業,一般資質較低,通過不正當競爭手段來減少營運成本,這些企業低價得到貨運資源,導致貨運場站的經營較為困難。加之貨運場站服務質量偏低,收費又高,就更加劇了貨運場站的經營不利。

(6)場站建設投融資及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貨運附加費用于場站建設的投資是無償的,投資使用者沒有明確的經濟責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投資經濟效益的發揮。場站建設資產管理機制落后,場站建成后資產產權界定不清,無法開展資本運作,不利于多元化投資,難以建設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現代化道路貨運站及物流中心。

2道路貨運場站的發展趨勢

在物流市場方面,社會化物流需求不斷增長,競爭也日益激烈,對公路運輸貨運場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場站內物流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為客戶提供日益完善的增值服務,滿足客戶日益復雜的個性化需求,提高運作體系的整體效率和效益,成為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在物流環境方面,積極推進交通和倉儲基礎設施投融資制度改革,各地政府為加快物流園區的建設,也在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使得公路運輸貨運場站多種投資主體、投資渠道、投資方式的格局正在形成。現代化的管理信息技術在公路貨運場站中的運用越來越廣,場站中商流、信息流與物流的有效集成,將為企業提供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的配送體系。

在物流研究方面,一些高等院校和各級科研機構積極從事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基礎理論的研究,并逐步開展物流方案設計、物流規劃、物流系統分析、物流整合等方面的綜合研究,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與實際城市發展、與實際物流業發展趨勢相吻合提供理論支持,一些企業著眼于公路運輸樞紐貨運場站中的物流解決方案、物流設備實施新技術、物流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等方面的研究,加快了我國公路運輸樞紐建設及其功能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之紅.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布局方案與評價體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6.

[2] 吳吉明.福建省道路貨運場站規劃相關問題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

[3] 吳延芳.綜合貨運樞紐場站布局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4] 杜志芳.綜合貨運樞紐公路貨運場站布局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第6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1研究背景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發展水平逐漸提升,各個領域較之以往都呈現出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當前與以往所采用的教學體制相比更能夠同當下時展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相適應。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大多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這便導致其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面臨著較多的不利因素,從目前來看,應試教育也難以同當前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教學需求相適應,所以目前開始由原本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化。雙減政策的進一步強調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而美術學科對于素質教育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有效實現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基于此,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進而梳理好素質教育各個內容的要點,在梳理其各自之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將其有機聯系起來,共同助力素質教育的高質量實施。

2美術教育中美育同素質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優化學生心理結構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質教育水平,勢必要強化開展美育,美育的靈活開展能夠起到優化學生心理結構的作用。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將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學高質量融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質。美術教育過程中所進行的美育在實踐中能夠有效突破功利主義的狹隘性,用更為自由的形態展現出來,這樣一來便能夠充分將其與各種教育形式互相滲透和融合起來。美育本身有著較強的帶動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美育規律同美術欣賞規律之間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其欣賞的重點內容便在于判斷其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學生所理解和內化,進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充分同學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從其自身的知識水平以及年齡特點出發,事先做好系統的規劃,更加高效地落實美育,并深化其與素質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機融合,讓初中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發現、鑒賞以及創造美,最終實現對于其人格的培養。2.1.2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對于美術作品來說,創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美術教育本質上其實是對于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實現其審美能力、美術素養以及創造能力的提升,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始終都有著重要作用。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學科來說,美術教育是學生形成創造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人類主要是通過邏輯思維以及形象思維兩種方式認識事物,與此同時,上述兩種思維是相互交融的。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加強對于形象思維教育的重視。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養以及知識水平和其個人思維能力水平有著之間的聯系,同時還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夠支撐道德和知識向智慧的進一步轉化。2.1.3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初中生在進行美術學習的時候需要不斷提升其實踐能力,這樣便能夠切實調動起其創造意識以及創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學生自身人格以及審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這對于其健康成長有著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來說,學生多以集體或者是個人的形式參與到美術活動當中,并使用相關美術材料和工具進行學習實踐。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對學生的美術欣賞和美術評述加以引導,盡可能強化學生自身的審美體驗、觸覺感受以及視覺感受,在此過程中對美術活動本身的價值產生更為明確的了解,更有動力地展開后續的學習,同時,對美術語言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和解讀,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靈活使用美術語言,闡述自身的想法和觀點。以往在教育領域大多都是應試教育,盡管現如今應試教育已經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其仍然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為了能夠消除其負面影響,教師勢必要通過美育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切實展現出美術教育中美育對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推動作用。2.1.4強化培養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條件和其所生活的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個性的形成,而良好的個性是人獲得成功的關鍵要素,所以若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則勢必要考慮到其個性發展,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中開展美育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本身的個性,切實展現出其自身的引導作用,強化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教育來說,其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啟迪學生的智慧,并實現對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經驗以及知識等的有機結合。在當前時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只有學生有著良好的審美和美學知識,才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職工作當中,所以,初中階段的美育能夠與時展對于人才的要求相適應。美育的重點便在于幫助學生實現心靈的塑造,與此同時,在進行美育的時候更加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美育可以充分將人的理想以及本質要求展現出來。而在當前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在提升學生素質層面有著較高的價值。

2.2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審美教育,是初中階段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具體需要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感性,并達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術教育中落實美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美和創造美,并構建起良好的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相對于勞動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來說,美育更加側重于人同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旨在幫助學生在鑒賞美的過程中實現其審美情趣的提升,同時,強化學生對于美的欣賞以及創造能力,美育本身作為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之一有著自身獨有的規律和特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初中階段的素質教育涉及到的德智體美勞,若想真正處理好素質教育的各項事宜,應當對其內在關系產生更加明確的認識,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內容著手,分析美育與素質教育中其他內容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美育和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階段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美術教育中道德意義本身是比較重要的題材之一。無論是美術教育還是美術作品都需要采用相應的美術形式,對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義內容進行反映,美術作品所呈現出的內容大多都是能夠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題材,而其背后的道德價值和意義便是其正面價值最基本的體現。例如:那些以紅色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其本身僅僅是一件美術作品,但其中往往蘊含著更加深層次的歷史和英雄事跡,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的開展需要將美術作品作為載體。研究人員表示,在開展學校教育的時候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同時,還需要實現對于當前社會上正確價值觀念的有效滲透。在絕大多數的美術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內容,針對學生的道德情操所展開的教育活動基本上是利用美術作品形體美來進行感召的,真正展現出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通過對于學生的美感熏陶強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實效性,相對于那些只進行思想道德內容灌輸的方式要更加靈活和高效,由此可見,美術教學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了對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內容的進一步拓寬和豐富。對于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來說,若想真正實現德育和美育之間的有機結合,則應當加強對于自然景物之美的運用,當前,初中美術教育中便包含著一些自然景觀的課程內容,這些內容的靈活運用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自然世界的認識,并在此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2.2.2智育智育的開展更加側重于對于學生智力方面的開發,而美育的實施則能夠起到對于智育的輔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能,而這一點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腦特點的影響。研究人員指出,人的大腦主要分成兩個半球,盡管二者都有著高級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與此同時,人所開展的活動對大腦的開發也各有不同,而美術教學能夠為學生右腦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腦的左半球主要是對右側肌體的運動和感覺進行控制,在人的計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動中有著較強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開展的智力活動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維,而右半球則是對人的形象思維進行控制。美術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所以其在右腦智力開發方面有著較高的價值,從實際情況來看,美術教學并非僅僅局限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授層面,更在于強化引導學生對社會和事物產生更為全面的認知和解讀,并采用美術作品的形式將其對于社會和事物的直觀形象地展示和表達出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得到其創作潛能的激發和鍛煉,進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的效果。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夠充分展現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體涉及到創造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內容,而在美術教學中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上述能力,所以無論是從人腦還是美術教學內容的角度出發都需要肯定美育對于學生智力開發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體育對于初中階段所開展的教育活動來說,美育和體育分屬于各自的體系,但二者之間又有著相輔相成以及相互影響的關系。美育主要是將美術教學最為其手段,體育的主要特征則是運動鍛煉,二者在初中階段所進行的素質教育中呈現出了極為密切的聯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上。一方面,體育對于美育來說有著重要作用,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美育本質上是人體的心理活動,而生理結構式人心理結構的重要基礎,所以在進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盡可能優化學生的身體條件,為審美教育的高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能夠優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并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以及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體育鍛煉對于學生的大腦發育有著一定的提高和促進作用,可以支撐后續美育的高質量進行。另一方面,在體育教學中融入美術教育主要是在于,對于學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體美的培養,美術教育在體育教育方面存在著強有的指導性作用。體育活動的優化開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審美思想作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實現在體育各個環節中的高效滲透。在體育活動中涉及到運動動作、運動造型、運動技巧以及成員之間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內容,而美育的實施可以充分將其高難度性、藝術性、協調性以及默契性有機結合起來,提升體育活動的實施效果,由此可見,美育同體育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2.2.4勞育作為社會成員,熱愛勞動本身便是一種美,這也是美育和勞育之間關系最直觀的體現,在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不能僅僅是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加強對于勞育的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和習慣。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美,這也充分展現出了勞動和美之間的關系,即人類的勞動不僅僅是將創造美作為目的,其實施過程也同樣是創造美的過程。勞動教育的開展可以將美用一種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與此同時,勞動的創造性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助力學生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在初中階段所開展的勞動教育中對于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著較強的培育作用,而美術課程則能夠指導勞動教育的開展,充分將勞動課和美術課結合起來對于初中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若想真正強化學生的上述能力,則應當加強但對于學生自身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視,確保美術課和勞動課之間的相互滲透,讓二者的實施過程和目的都呈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實發揮出美術課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將其所學過的知識應用在實踐當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更好地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3結論

第7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鄉鎮;資金管理;困境

1鄉鎮資金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強鄉鎮資金管理是落實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推進和政府公共財政職能的不斷加強,國家財政投入到農村的資金越來越多。鄉鎮財政是我國整個財政體系的最基礎層級,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實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表現在鄉鎮財政對資金的使用和管理上。

1.2加強鄉鎮資金管理是黨的民生政策落實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

加強鄉鎮資金管理,切實保證資金安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關系到黨的民生政策的貫徹落實,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城鄉的統籌發展,意義重大。

1.3加強鄉鎮資金管理是鞏固基層政權促進鄉鎮發展的需要

鄉鎮財政是鄉鎮政府履行職能的財力基礎,在鞏固基層政權、促進鄉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完善財務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鄉鎮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2.1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

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由于部分鄉鎮領導受自身財務專業知識影響,對財務會計工作管理的意識淡薄,加之領導及財務人員更換頻繁,鄉鎮會計基礎工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突出表現在:對單位執行的會計核算制度和會計科目使用不清楚,核算時未按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功能科目進行核算,對發生的經濟業務亂使用會計科目進行歸集,賬目混亂,差錯嚴重,調賬的隨意性大。做賬不及時,對接待費、差旅費、會議費不遵照縣級部門制定的管理辦法報銷,對原始票據和報銷手續審核不嚴,并將手續不全的原始憑證入賬。會計、出納崗位職責不清,出現問題互相推諉、扯皮;單位財務章、銀行預留印鑒章集中保管,未制定嚴格的票據管理制度,造成票據遺失。對會計報表不進行核對分析,不清楚大平臺資金使用結算方式,財政撥款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經費支出、財政應返還額度科目,決算報表三者之間的對應關系,致使提供的報表數字錯誤,影響會計報表的信息和質量。

2.2以前年度形成并遺留下來的賬內債務及利息、賬外債務,阻礙了鄉鎮政府的正常發展

農村稅費改革后,鄉鎮收支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鄉鎮領導不根據本鄉鎮的實力、財力,盲目搞建設出政績,私貸公用,農民集資收不上來,長期負債。加之,領導更換頻繁,新官不理舊賬,導致這些賬內債務及利息、賬外債務(所轄村民委員會連帶責任)讓鄉鎮不堪重負,不僅造成鄉鎮政府利益和形象受損,影響社會穩定,還阻礙了鄉鎮政府的正常發展。

2.3往來款項長期不作清理,公款私用,長期掛賬形成呆賬、死賬

鄉鎮政府管理的各項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其他應付款(暫存款)、其他應收款(暫付款)往來款項界限不清,長時間不作清理,最長的幾十年了還掛在賬上,造成財政資金長期被個人或其他單位侵占使用,支出不明。有些債權、債務等往來款項由于時間太長、人員變動、記載不詳、情況不清,已然成了呆賬、死賬。

2.4固定資產管理在核算、進入、日常管理方面還存在空白之處

固定資產核算方面:對捐贈的資產、未走政府采購程序自行購買的資產,用縣級其他部門資金建設形成的資產,自建已投入使用卻未進行竣工決算審計的資產等,會計在進行這些經濟業務核算時,未能按雙分錄記賬,只列支出,有意或無意的不入資產賬,極易造成固定資產流失。進入方面:未按政府采購規定的程序采購在政府采購目錄內的資產,自行購買;采用變相操作,以維修換件、以整化零的方式開具發票購買電腦、打印機。日常管理方面:無專人管理,處置隨意;管理工作落實不到位,未按相關規定定期進行盤點,造成固定資產閑置浪費,賬實不符;管理不善,造成固定資產被盜;人員變動,未按相關規定對使用和保管的固定資產辦理移交手續,造成固定資產的流失;對于自然磨損、正常報廢、技術淘汰下來的資產,不能按要求及時辦理核減手續,長時間滯留在賬上,造成賬實不符。固定資產處置收入未能及時上繳。

3加強鄉鎮資金管理的建議

3.1規范會計基礎工作

首先,認真學習《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熟悉和掌握其中的法律、法規、制度和各項規定。會計基礎工作的范圍是廣泛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指導工作的操作流程,更是一種專業知識的積累,也是業務能力提高的體現,其內容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不斷地更新和完善,進而對會計人員的素質和專業知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會計人員學無止境的體現。其次,修改和完善各項財務規章制度,并抓好貫徹落實。制度建設是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的主要手段,在資金管理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鄉鎮管理的各項資金越來越多,管理的要求也隨之增強,因此要及時對已建立的各項財務規章制度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會計基礎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嚴格按制度辦事,扎扎實實地開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促進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再次,加強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規范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一是要積極主動的學習政治理論和職業道德規范,自覺遵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奉公,增強責任感,依法提高自身職業道德水準。二是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水平,以適應社會發展對自身工作的需要。三是單位領導要重視在職財會人員的培訓及繼續教育工作,積極支持財會人員參加各種學習培訓,提高單位財務管理水平。最后,加強會計監督。會計監督工作是維護財經紀律和社會經濟秩序,健全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保證。一方面接受審計、財政、上級各部門組成的聯合檢查組的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單位應成立由紀檢、其他會計人員組成的檢查組,定期對單位會計工作進行監督檢查,互相學習,促進業務提高。

3.2多措并舉積極穩妥的化解鄉鎮債務

鄉鎮債務沉重已成為制約鄉鎮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和機構正常運轉的重要因素。化解鄉鎮債務,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參照,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招商引資、培植財源,發展壯大鄉鎮經濟;加強財務管理,壓縮開支;全面加強預算管理,確保不增新債;根據縣委打造陽光旅游康養模式,以特色小鎮、旅游新村、現代觀光農業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多措并舉積極穩妥地化解鄉鎮債務。

3.3加強往來款項清理,形成每年及時清理制度

對于往來款項的清理,每年年末其他應收款(暫付款)應進行核實和催收,其他應付款(暫存款)建議按3年來劃分,對于3年以上縣級各部門撥付未使用或結余的資金,清理形成盤活存量資金上繳縣財政局,縣財政局再根據鄉鎮發展所需資金重新安排后撥付到鄉鎮使用,避免資金的長期閑置和沉淀。

3.4提高資產管理意識,加大資產管理力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固定資產管理機構,提高資產管理意識。提高資產管理意識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提高領導的資產管理意識。建立以鎮長為全面責任人、分管副鎮長為主要責任人、各站室所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的三級資產管理組織機構,確定資產管理部門和資產管理專職人員,明確職責范圍,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層層管理體制;另一方面是提高管理人員的法制意識,固定資產的購置應嚴格按照政府采購制度和預算管理制度執行,并堅持按照規定的程序對盤虧、報廢、毀損的固定資產進行申報、審批。明確落實資產使用人的管理責任,牢固樹立依法管理固定資產的意識。二是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基礎工作,建立和完善固定資產管理的各項制度。如建立固定資產采購和預算制度,將固定資產購置納入計劃和年初預算管理。建立和完善固定資產驗收和對賬制度。加強固定資產驗收和對賬工作,保證賬實、賬卡、賬賬相符。建立資產領用交還制度,有效防止資產流失。建立資產盤點、清查制度。除按規定定期開展資產清查外,建議增加對單位負責人離任前、上任時,資產管理專職人員離開單位時都應進行全面資產清查盤點,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建立資產處置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國有資產處置制度,履行審批手續,規范處置行為,規范處置收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立資產監督管理制度。加強資產監督管理,有利于提高資產配置、使用效率和效果,維護資產安全。三是加強資產動態監控信息管理。為了加強資產增減變化管理,以及滿足多方面管理的需要,依托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在資產日常管理基礎上按時按質按要求編制報送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占有、使用、增減變動情況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報表和政府資產報表。

參考文獻:

[1]于松.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的思考分析[J].經貿實踐,2018(21):165-166.

第8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關鍵詞 工業CO2排放績效;核密度估計;空間面板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24.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5)09-0029-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9.005

自2003年英國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倡議以來,減少CO2排放總量,提升碳排放績效,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1]。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候異常現象頻現,國際減排呼聲日益高漲。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統計顯示,2007年我國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CO2總量高達60.3億t,成為世界碳排放大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與不同利益集團在政治外交上的博弈和溫室氣體減排國際新框架的艱難談判,同時也面臨著國內生態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巨大壓力[2]。我國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上也做出承諾2020年我國單位GDP碳排放相比2005年要大幅下降40%-45%。因此,科學合理地測度我國不同區域CO2排放績效以及深入探析影響CO2排放績效的各個因素對于促進綠色工業發展、推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綜述

對于CO2排放績效的測算研究,多數學者已從最初的僅關注單要素評價的思路轉變為全要素測算。Zofo & Prieto[3]、Zaim and Taskin[4]采用DEA模型測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和地區的CO2排放績效。Zhou、Ang and Han[5]對世界CO2排放量最多18個國家的碳排放績效運用MCPI指數進行評價。查建平、唐方方[6]運用環境技術測度全要素分析框架下的各省工業CO2排放績效的靜態水平和動態變化,分析導致其差異性的原因。袁鵬[7]基于物質平衡,利用DEA構建Malmquist碳生產率指數考察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將碳排放績效變化分解為配置效率效應、技術變化效應和技術效率效應。曹珂、屈小娥[8]在全要素框架下研究各省的CO2排放績效、減碳規模和減碳潛力,并探尋致使CO2排放績效變動的原因。李子豪、劉輝煌[9]以我國2000-2009年35個工業行業為研究對象,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數方法對工業行業的CO2排放績效進行測算,結果表明行業整體的CO2排放績效在樣本期內增長了7.8%,主要源于技術進步的推動。

劉明磊等[10]等借助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分析能源消費結構約束下的我國各省CO2碳排放績效水平和CO2邊際減排成本,認為各省CO2邊際減排成本與碳強度有關。張立國[11]等從環境生產技術出發,構建物流業CO2排放的績效測度函數研究我國物流業在2003-2009年期間CO2績效動態變化,對比區域的差異性表明我國物流業成為減排的主要壓力行業。仲云云、仲偉周[12]對生產過程中的非期望產出CO2排放運用線性數據轉換函數法進行處理,采用DEABCC和Malmquist指數法度量我國29個省1995-2009年的全要素CO2排放績效,結果顯示我國CO2排放績效逐年下降,呈現顯著的區域特征。

隨著碳排放問題研究的逐步深入,影響碳排放績效的諸多因素也備受關注。Ma&Stern運用碳排放因素分解法指出經濟增長、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對我國CO2排放產生顯著影響。查建平[13]等論證外商投資、環境規制、技術、要素稟賦、能源結構等對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的作用。韓晶、王S[14]等構造可考察動態變化的DEAMalmquist指數對我國30個省的工業CO2排放績效進行測算,進一步采用面板計量模型考察工業CO2排放績效的驅動因素,結果顯示要素稟賦、對外開放、經濟發展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產生顯著正向沖擊,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影響尚不明朗。

羅良文、李珊珊[15]引入DEA非參數方法測算我國各省1995-2010年的MalmquistLuenberger全要素碳排放績效指數,估算考慮非期望產出的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繼而運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研究國際貿易技術效應、FDI對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影響。王群偉[16]等利用含有非期望產出的DEA模型測度1996-2007年我國28個省的CO2排放績效,結果發現所有制結構、能源強度、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對CO2排放績效具有顯著影響,貿易開放的影響并不明顯。

國內外學者對CO2排放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是深入而廣泛的,但在已有的研究中,針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研究相對匱乏,且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據此,本文試圖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現有文獻進行拓展:運用包含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測度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工業CO2排放績效;不再囿于工業CO2排放績效靜態時序變化分析,采用核密度估計函數展示省際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動態演進過程;準確把握工業CO2排放績效的集群狀態和空間分布格局,引入空間面板進行分析,提高模型估算結果的精準度。

2 工業CO2排放績效的測算

2.1 研究方法

2.2 投入產出指標說明

本文繼續沿用王兵等[18]將資源、環境等因素納入到環境效率的測評框架的方法,將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定義為單位CO2排放的實際產出與最優產出之間的比重。本研究選取2003-2013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有關數據為樣本,由于、香港、臺灣和澳門地區部分數據缺失,因此不納入考察范圍。筆者選取工業資本存量、勞動力和能源消費量作為投入要素指標;CO2排放作為非期望產出,用工業增加值表示期望產出。數據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數據。相關指標以及數據處理說明如下:

資本存量(K),可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估算,但這種方法設計初始資本存量、投資額以及資本折舊率等基礎數據,初始資本存量和工業資本折舊率亦需要估算,不同研究的估算方法結果差異較大,本文采用不少實證研究所采取的替代方法,以工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作為各地工業資本存量的近似估算,用各省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將其平減為2003年可比價。能源投入(E),本文所指工業能源投入是工業終端能源消費量,單位是萬t標準煤。勞動投入(L),以工業企業的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計算,單位是萬人。碳排放量(TC),利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推薦的CO2排放估算參考方法,依據工業細分品種能源消費量來推算CO2排放量,公式如下:

表示化石能源的消費種類,考慮到CO2的來源主要是化石燃料能源,這里共包括八種能源:天然氣、燃料油、柴油、煤油、汽油、原油、焦煤和煤炭,沒有加入電力的消費,以避免重復計算。少量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或者均值加以填補。

2.3 工業CO2排放績效的靜態時序變化

現有文獻對中國經濟區域的劃分存在較大差異,鑒于我國先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劃,本文選擇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四大區域劃分法。根據上述的我國工業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基于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對2003-2013年我國30個省區以及四大經濟區域的工業CO2排放績效進行測算,表1給出我國30個省份2003-2013年期間的省際工業CO2排放績效。

從各省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平均水平來看,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依次為浙江、廣東、江蘇、江西和天津,其工業CO2排放績效均值都超過0.9;排名倒數后五位的省份依次為黑龍江、寧夏、貴州、甘肅和湖北,工業CO2排放績效均值都沒有超過0.4。由此可見,我國各省工業CO2排放績效均值水平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工業CO2排放績效較高的省份集中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碳排放績效較低的省份則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中西部以及東北經濟綜合區。

圖1顯示全國以及四大經濟區域2003-2013年的工業CO2排放績效趨勢。可以看出,除了東部省份的工業CO2排放績效呈現先升后降再升的趨勢,其余三大經濟區域的工業CO2排放績效變動趨勢大致相同,2004-2007年期間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呈現上升態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國政府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著手進行降低CO2排放的工作,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除了東北地區,其余三大經濟區域的工業碳排放績效較2007年均有下降,2010-2013年期間,東北、東部和西部的工業碳排放績效出現提高走勢,在此期間我國進一步提出節能減排的約束性目標,政府加強環境規制的力度和調整工業結構,注重綠色工業發展模式使得工業碳排放績效有所改善。從四大經濟區域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均值來看,區域分化顯著,我國東部省份的工業CO2排放績效均值達到0.82,遠高于全國均值水平0.65,中部、西部和東北經濟區域的工業CO2排放績效分別為0.60、0.57和0.48,但都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和全國均值水平。需要強調的是,本文計算的工業CO2排放績效是相對的,碳排放績效處于最佳實踐省份是相對于國內其他省份而言,相對發達國家的碳排放績效而言,這些最佳實踐省份依然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

2.4 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動態演進

為了更加細致、直觀地描繪出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動態演進過程,利用核密度估計法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考察。核密度估計法是使用核密度估計量來估計橫截面的分布,其原理如下:設p維隨機向量X的密度函數為f(x)= f(x1,…,xn),X1,X2,…,Xn為它的一個獨立同分布的樣本,則f(x)的核密度估計為:

其中:K(?)為核函數,h為帶寬,本研究選取常用的Silverman為最佳帶寬和Epanechnikov核函數[19]。圖2是描述2003、2006、2009和2013年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的核密度曲線。分布圖中的橫軸表示工業CO2排放績效水平,縱軸表示核密度。從密度分布曲線位置的平移來看,2003-2013年,密度分布曲線整體表現出向右平移的趨勢,較為直觀的反映出各省的工業CO2排放績效處于增長的趨勢;從曲線的形狀來看,在考察樣本期內,我國各省的工業CO2排放績效明顯表現出雙峰趨同,這種模式反映出一部分省份的工業碳排放績效將在較高水平聚攏,另一部分省份的工業碳排放績效在較低水平上集中。

3 工業CO2排放績效影響因素分析

3.1 空間相關性檢驗

是否需要在工業CO2排放績效影響因素計量模型中引入空間效應,取決于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在地理空間上依賴性和相關性。筆者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數來檢驗其空間分布是否存在相關特征。計算莫蘭指數的方法為[20]:

和Yj表示各地區的測量值(本文指SBM測算的各省工業CO2排放績效),n為省份總數,Wij表示二進制鄰接空間權重矩陣,可以采用距離標準或者鄰接標準來度量。Moran’s I的數值在[-1,1]。大于 0,表示目標區域存在空間正相關性;等于 0,表示目標區域空間分布相互獨立;小于 0,表示目標區域存在空間負相關性[21]。

本文所用空間權重矩陣為空間鄰接矩陣,經過操作GEODA軟件,測算出樣本考察期內大多數年份的工業CO2排放績效Moran’s I都為正值,且均通過10%的顯著性檢驗。充分驗證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分布并不是隨機的,而是具有空間依賴性,較低(高)工業CO2排放績效的省份往往與周圍具有較低(高)工業CO2排放績效的省份相靠近,表現出“相似相近”的特征。

3.2 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

上文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Moran’s I指數檢驗證實省際工業CO2排放績效具有空間相關性特征。據此,假如模型的回歸估計沒有將空間因素考慮在內,容易造成模型的估計結果出現偏誤。為了準確地研究各個因素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影響程度,本文將采用空間面板計量模型進行研究。空間計量模型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空間滯后模型(SAR)和空間誤差模型(SEM)。

空間誤差模型(SEM)的基本形式如下[22]:

Yt=Xtβ+ε

ε=λWε+u(6)

SEM模型認為空間影響存在擾動項誤差中,其反映相鄰地區自變量的變化對因變量的誤差沖擊對區域被解釋變量的空間影響。式(6)中,Y為因變量向量,為上文SBM模型測算的工業碳排放績效(CI);X為自變量向量,依據CO2排放績效內涵以及既有的研究成果,結合低碳經濟、工業經濟、環境經濟的相關理論,本文擬從環境規制、出口貿易、技術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工業產權結構等六個維度出發,對工業CO2排放績效影響可能的主要因素進行計量分析與檢驗。λ表示空間誤差系數,u為誤差項,W為N×N階的空間權重矩陣,β為回歸系數向量。

空間滯后模型(SAR)的基本表達如下[23]:

Yt=ρWYt+Xtβ+ε(7)

SAR模型只包含區域間被解釋變量間的交互影響,反映相鄰地區被解釋變量對區域被解釋變量的空間影響。式(7)中,W為空間權重矩陣,ρ為空間滯后系數,β為k×1階回歸系數向量。

為進一步揭示工業CO2排放績效差異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對選取的影響因素指標做出具體說明。環境規制(ERS),用工業環境治理投資額占GDP的比重來表示,CO2排放具有一定的環境外部性,這使得政府部門在碳減排過程中必須要承擔相應責任。STR表示產業結構,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衡量;EXP表示出口依存度,用各省出口額占GDP的比重來表示;GDP表示經濟發展水平,以2003年不變價計算的實際人均GDP表示;SOE表示工業產權結構,以當地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表示;R&D表示技術創新,已有研究往往以發明專利申請數來表示,本文繼續沿用這一指標進行研究。涉及的數據來源于2004-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地方統計年鑒,少量缺失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或者均值加以填補。

3.3 結果解析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數據,在模型的選擇上到底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需要通過F統計量和hausman檢驗來判定,SAR和SEM模型的hausman結果均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接下來的分析均是基于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作為對比,對不考慮空間交互效應的傳統OLS面板數據結果也一并報告。在進行空間模型估計時,模型內生性將導致OLS估計的參數存在偏誤甚至是無效的,所以需要檢驗空間滯后和空間誤差的LR檢驗,如果在檢驗中LMerr在統計上比LMlag要顯著,則選擇SEM,反之則選擇SAR。表2的下半部分給出空間相關性檢驗結果,結果顯示LMerr、RLMerr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而LMlag、RLMlag均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據此,應該選用空間滯后模型分析較為合適。依據面板模型固定效應分為三種形式,時期固定效應、空間固定效應和時期空間雙固定效應,從表2上半部分可見三種空間面板模型擬合優度均高于傳統面板回歸模型,說明納入空間因素分析是有必要的,而空間固定效應模型的擬合度最優,所以采用空間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具體討論。

(1)環境規制(ERS)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影響為正,表明工業企業開始注重經濟增長質量的追求,企業在面臨環境規制時,為了達到污染物排放標準,往往會刺激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改進來提高治污能力或改進工藝,減少治污支出的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環境規制通過技術傳導的節能減排效果就產生了。但遺憾的是本研究中環境規制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影響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可能是由于我國政府環境規制的力度不高,規制的重點以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氣物有關,關注碳排放較少,相應的監督和檢測機制處于起步階段,進而使得環境規制對CO2排放績效的影響并不顯著。

(2)經濟增長(GDP)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影響顯著為正。雖然長久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以高投入、高排放和高能耗的粗放式生產為主,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轉變,可以帶動這個地區的融資能力,從而為CO2排放績效改善所需要的設備、人力等資源提供物質保障;另一方面,人均收入增長到一定程度后,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愿更加強烈以及對企業與政府的社會責任要求會不斷提高,從而督促企業減少CO2排放。

(3)R&D技術創新與工業CO2排放績效顯著正相關。技術創新是工業生產過程中減排的核心因素之一,正積極地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到正確軌道上,其通過全要素生產率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對于降低當前減排技術成本至關重要,這將帶動新的零碳和低碳技術發明和推廣,進而增強工業企業減排的能力。

(4)產業結構(STR)的彈性回歸系數為正,且通過1%顯著性水平的檢驗,說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有助于提升工業CO2排放績效。目前,我國處于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階段,重工業在整個體系的比重居高不下,導致工業降低CO2排放量的工作任務艱巨,而第三產業一直具有能耗少、污染小等優點,發展第三產業能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和經濟之間的矛盾。

(5)工業產權結構(SOE)與工業CO2排放績效顯著負相關。究其原因這可能與國有企業大多存在委托-問題,資源配置效率低,且多數享有行業壟斷優勢,采取能效提升和清潔生產的動力缺乏,同時在GDP導向的政績考核機制下,地方政府對本地國有經濟企業的保護和干預致使國有企業的環境約束軟化,不利于CO2排放績效提升。

(6)出口依存度(EXP)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影響為負,這表明出口貿易的提高將不利于改善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因為加工貿易占據我國出口貿易的很大比例,也是我國出口貿易商品的主要來源,總體而言,其產品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勞動密集度較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不高,不乏一部分加工貿易為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投入大(兩高一資)的產品,不利于我國低碳經濟和綠色貿易的發展。4 簡要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考慮碳排放和能源投入的生產前沿分析框架下,利用非角度、非徑向考慮松弛變量的SBM模型測算我國2003-2013年工業CO2排放績效,結果發現:絕大部分工業CO2排放績效呈現不斷提升的趨勢,表現出對生產前沿的技術追趕,從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的工業CO2排放績效最高,東北地區的工業CO2排放績效最低。核密度曲線展示工業CO2排放績效呈現兩極分化趨勢,整體上處于上升態勢,但減排潛力依然較大。空間計量模型對工業CO2排放績效影響因素的實證結果表明工業CO2排放績效具有空間外溢效應,產生這種空間效應的原因可能與各省地方政府注重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借鑒、模仿鄰接省份的相關環境保護政策等有關;在考慮空間因素之后,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技術創新有益于工業CO2排放績效提升,出口依存度、工業產權結構與工業CO2排放績效顯著負相關,環境規制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正向影響并不顯著。

本文針對工業CO2排放績效的測算以及計量檢驗結論,對于如何提高工業綠色增長以及降低CO2排放具有借鑒意義和政策啟示。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我國工業CO2排放績效較高的省份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要發揮其自身資源優勢幫助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發展低碳經濟,形成互惠互利機制。第二,政府設計更好的環境規制形式與工具,進一步完善環境規制的監管機制,引導“波特假說”正效應顯現。第三,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放松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推動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出,在地方政府政績中加強環境績效的考核[23]。第四,加強工業企業內生技術創新,因為相比較其他創新形式,我國工業節能減排的效果提升更多的依賴于企業的自主創新,結合企業的創新能力高效研發節能減排的清潔技術。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馬大來,陳仲常,王玲.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的空間計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67-77.[Ma Dalai,Chen Zhongchang,Wang Ling.Spatial Econometrics Research on InterPriovincial Carbon Emissions Efficienc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1):67-77.]

[2]查建平,唐方方,別念民.結構性調整能否改善碳排放績效: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1):18-33.[Zha Jiangping,Tang Fangfang,Bie Nianmin.Can Structural Adjustments Improve Carbon Emissions Performance:Come from Empirical Reseach of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e[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12,(11):18-33.]

[3]Zofo J L,Prieto A M.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Regulatory Standards: The Case of CO2 Emissions from OECD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1,23(1):63-81.

[4]Zaim O,Taskin F.Envirnomental Effici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OECD: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58(2):95-107.

[5]Zhou P,Ang B W,Han J Y.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A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2010,32(1):194-201.

[6]查建平,唐方方.中國工業碳排放績效:靜態水平及動態變化: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71-80.[Zha Jianping,Tang Fangfang. Research on Static Level, Dynamic Change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2,(3):71-80.]

[7]袁鵬.基于物質平衡原則的中國工業碳排放績效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4):9-10.[Yuan Peng.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Based on the Materials Balance Principl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4):9-10.]

[8]曹珂,屈小娥.中國區域碳排放績效評估及減碳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 24-32.[Cao Ke,Qu Xiaoe.Research on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8): 24-32.]

[9]李子豪,劉輝煌. 中國工業行業碳排放績效及影響因素:基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9):65-73.[Li Zihao,Liu Huihuang.Research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Affecting Factors in Chinese Industrial Sectors[J].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2,(9):65-73.]

[10]劉明磊,朱磊,范英.我國省級碳排放績效評價及邊際減排成本估計:基于非參數距離函數方法[J]. 中國軟科學,2011,(3):106-114.[Liu Minglei,Zhu Lei,Fan Ying.Eval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Performance and Estimation of Marginal CO2 Abatement Costs for Province of China:A Nonparametric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China Soft Science,2011,(3): 106-114.]

[11]張立國,李東,周德群.中國物流業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及區域差異: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系統工程,2013,(4):95-102.[Zhang Liguo,Li Dong,Zhou Dequn. Dynamic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formance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J].Systems Engineering,2013,(4): 95-102.]

[12]仲云云,仲偉周.中國區域全要素碳排放績效及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1): 85-96.[Zhong Yunyun,Zhong Weizhou.China’s Regional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2012,(1): 85-96.]

[13]查建平,唐方方,鄭浩生.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工業碳排放績效:來自中國(2003-2010)省級工業面板數據的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1):79-95[Zha Jianping,Tang Fangfang,Zheng Haosheng. Determinant factor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ial Industrial Panel Data[J].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3,(1):79-95.]

[14]韓晶,王S,陳超凡.中國工業碳排放績效的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域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1):113-124.[Han Jing,Wang Yun,Chen Chaofan.A Study on Region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Performance and Its Factors in Chin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Data[J].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2015,(1):113-124.]

[15]羅良文,李珊珊. FDI、國際貿易的技術效應與我國省際碳排放績效[J].國際貿易問題,2013,(8): 142-150.[Luo Liangwen,Li Shanshan.Technical Effects of FDI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vincial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13,(8): 142-150.]

[16]王群偉,周鵬,周德群.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J].中國工業經濟,2010,(1):45-54.[Wang Qunwei,Zhou peng,Zhou Dequn.Research on Dynamic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formance,Regional Disparity and Affecting Factors in Chian[J].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2010,(1):45-54.]

[17]屈小娥.中國工業行業環境技術效率研究[J].經濟學家,2014,(7):55-65.[Qu Xiaoe.A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of Chinese Industry[J].Economist,2014,(7):55-65.]

[18]王兵,吳延瑞,顏鵬飛.中國區域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10,(5): 95-109.[Wang Bing,Wu Yanrui,Yan Pengfei.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ce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0,(5):95-109.]

[19]屈小娥.中國省際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差異及驅動因素:基于1995-2010年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2,(3):128-141.[Qu Xiaoe. Total Factor Efficiency Differences of CO2 Emission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China’s InterprovincialBased on the 1995-2010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J].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12,(3):128-141.]

[20]葉明確,方瑩.出口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關系:基于空間杜賓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13,(5):19-31.[Ye Mingque,Fang Ying.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rt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A Study Based on Spatial Durbin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13,(5):19-31.]

[21]余澤泳,劉大勇.創新要素集聚與科技創新的空間外溢效應[J].科研管理,2013,(1):49.[Yu Zeyong,Liu Dayong.Innovation Essential Factor Cluster and the Spatial Spillov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3,(1):49.]

第9篇:雙減政策的重要性和意義范文

10月11日至14日,第二十三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暨亞太心臟大會(The 23rd GW-ICC | APHC 2012)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屆大會由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組委會、亞太心臟聯盟、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等共同主辦。

據本次大會主席胡大一教授介紹,歷經23年的發展,“長城會”已經成為醫生學習先進技術、百姓享受科技進步,學術與健康共進的高端平臺。今年的大會以“康復/二級預防——從醫院到家庭全程關愛”為主題,設有26個會場展開學術交流,近15個會場用于媒體中心、講者服務、VIP服務、廠商演示培訓中心等,設置了330個Session,1200余人次學術講演,20場次的專業實踐培訓,邀請主席團和中外嘉賓1100余人;參會代表遍及近30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各個省市、自治區中小型城市;劃分了9大學術領域,包括15種會議類型,涵蓋了心血管及其相關學科所有領域的最新進展、重大研究、醫學熱點。

以下是本刊記者從本次大會上現場采訪的一組會議熱點報道——

充分關注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危險控制

據本屆大會主席胡大一教授介紹,本屆“長城會”聯手WHF、IAS等國際著名學術組織和國內外頂級專家共同回顧心血管疾病預防和康復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解析循證醫學的最新證據,探索調脂治療的新靶點;生活方式干預不僅關注了控煙、減鹽等,還將涵蓋有關睡眠障礙和大氣污染等研究的新證據;醫院和臨床醫生在心血管病二級預防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本次大會還對心血管病二級預防的重要性,分享二級預防的經驗給予了充分關注。同時,心血管病康復與二級預防也是本屆“長城會”的重點內容。通過分享心血管病康復指南與經驗、康復研究與進展、臨床實踐、心肺運動和康復醫學等多個側面層層剖析,全面評價心血管病康復的方方面面。

霍勇等表示,血栓抽吸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針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實施介入治療時,建議根據造影結果對其“罪犯血管”的血栓負荷和狹窄程度等病變特征,進行充分評估,從而決定血栓抽吸技術的應用策略。這將使患者獲得更大臨床獲益并提高手術成功率。但在急診中,實施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急診PCI術)應高度關注“無復流現象”的發生,合理應用血栓抽吸裝置,預防無復流現象發生比發生無復流后的治療更重要。這是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長霍勇教授10月12日在“長城會”上宣講的核心學術觀點。

對此,廣東省人民醫院的陳紀言教授指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發病機制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病變的基礎上,斑塊破裂形成血栓急性堵塞血管腔,造成心肌缺血損傷。其治療關鍵是,應盡快有效開通“罪犯血管”,改善心肌灌注,盡可能減少心肌組織的損害。目前,“急診PCI術”仍是能夠及時有效地開通“罪犯血管”,實現最佳“再灌注”治療的首選治療策略。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也呼吁:“急診PCI術中,根據造影結果對STEMI患者‘罪犯血管’的血栓負荷和狹窄程度等病變特征進行充分評估,從而決定血栓抽吸裝置的應用策略,將使STEMI患者更大程度獲益并提高手術成功率。急診PCI無復流防止更需要未雨綢繆,合理應用血栓抽吸裝置,防止急診PCI術中無復流現象發生比發生無復流后的治療更重要。”

啟動“心里程”項目,

優化血脂異常/高血壓治療策略

為提高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更有效控制高血壓、血脂異常這兩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在本屆“長城會”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趙水平、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李勇等專家宣布,由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分會主辦,先聲默沙東公司贊助的重點關注血脂異常、高血壓優化治療的“心里程”項目于近日正式啟動。“心里程”項目將整合國內該領域的著名專家,將血脂異常、高血壓的最新研究進展、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傳遞給廣大臨床一線醫生,以期提高我國國內醫生的整體診治水平。期待通過“心里程”項目的運作,幫助廣大臨床醫生充分認識高血壓、血脂異常對患者的危害性,從而加強規范治療,有效改善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現狀。

“指尖采血”可測心臟疾病

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州圣地亞哥醫療系統的醫學博士 Alan Maisel在本屆“長城會”上報告了ALERT 研究的一項最新結果。他說:“在風濕性、先天性和高血壓心臟疾病比較流行,但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非常有限的邊遠地區,通過進行B型尿鈉肽 (BNP) 指尖采血測試,將有助于醫生辨別兒童重癥先天性心臟疾病和成人晚期心臟疾病。”

據了解,去年5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研究人員和中國紅十字會合作,就“指尖采血 BNP 測試識別兒童先天性心臟疾病和成人晚期心臟功能障礙”的項目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相關臨床研究。研究表明,BNP 測試能夠幫助識別兒童重癥先天性心臟疾病和成人晚期心臟疾病,特別是在醫療服務有限的農村地區。除此之外,研究結果表示,將指尖采血 BNP 測試納入到篩查過程中可讓醫護工作者確定那些需要及時關注的個體,從而幫助優化臨床方案并改善患者預后。

“富馬酸比索洛爾治療

不影響患者糖脂代謝”再添新證

阜外醫院的王文教授在本屆“長城會”上匯報了一項臨床試驗結論:“特別針對中國2型糖尿病人群進行的高血壓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臨床試驗,日前已經得出最終結論——數據證實:口服富馬酸比索洛爾(康忻)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和冠心病病人的糖代謝、脂代謝均無明顯不良影響,具有良好療效和安全性。”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姜一農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郝玉明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姚樺教授等指出,該研究最終證實了富馬酸比索洛爾在中國人群中的療效與安全性,以及對糖脂代謝無不良影響。同時,該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證明了富馬酸比索洛爾對糖脂代謝無明顯不良影響的作用,也將影響中國的臨床試驗研究能力向高質量、高水準方向發展。

中國專家就“華法林鈉抗凝治療”

達成共識

10月13日,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會同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在本屆“長城會”上正式《華法林鈉抗凝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據了解,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長期抗凝治療一直是臨床中的重要問題。盡管新型抗凝藥物的研發取得了重要進展,并已經或即將上市,但華法林作為最經典的口服抗凝藥物仍然是需要長期抗凝治療患者的最常用藥物,為此,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會同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組織相關領域的20多位專家制定并頒布本共識文件,以規范和推廣華法林的使用,降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

《共識》專家組胡大一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朱俊教授,以及《共識》的執筆人、北京人民醫院的孫藝紅主任等中國專家一致認為:華法林的臨床獲益遠遠大于對它出血的擔憂,這個理念應該在華法林鈉的推廣應用中著重強調,以解除醫生和患者的顧慮。

13家研究中心共同開展

REVALUE研究

記者在本屆“長城會”上獲悉,由北京安貞醫院周玉杰教授聯合國內13家研究中心發起了回顧性、多中心、大樣本量的隊列研究——REVALUE研究,希望在中國大陸多中心大樣本人群中,比較低滲和等滲對比劑對具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或冠狀動脈介入術后遠期(1年內),因診斷為腎功能衰竭或需要接受透析治療而再次入院的發生率的差異,以期幫助解決國內學術界的爭議和臨床醫生的抉擇問題。

對此,周玉杰教授介紹說,隨著血管造影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技術的發展,含碘對比劑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其安全使用和合理選擇也日益受到關注——碘對比劑對腎臟的急性腎損傷(CI-AKI)作為PCI治療的常見并發癥之一,不僅延長了患者住院時間,而且增加了住院費用和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盡管包括基礎腎功能評估、危險分層、水化處理、控制對比劑劑量等在內的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對比劑腎病(CIN)的發生風險,但學術界圍繞不同對比劑之間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因此,有必要針對中國人群在現實世界中獲得的數據,通過一個大樣本量的數據庫進行合理分析,來幫助解決國內學術界的爭議和臨床醫生的抉擇問題。

我國專家自主研發

“BuMA”挑戰“Xience V”的新發現

記者在本次“長城會”上獲悉,為了保護患者的臨床獲益并驗證新型藥物支架的促進內皮化作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于波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系統(OCT)技術,并特別選取了目前國際應用比例最高的Xience V支架與自主創新的BuMA支架進行頭對頭比較,以觀察其植入后3個月的內皮化效果。據稱,這項前瞻、隨機、單盲單中心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多項創新點。例如利用俗稱 “光學活檢”的OCT技術,可以更加精確地評估血管腔內支架表面內膜的覆蓋情況以及支架小梁與血管內膜的關系;在同一支血管內比較不同支架內皮覆蓋的對照研究設計可以減少許多干擾因素。

于波教授在本次“長城會”上了上述研究結果。實驗數據證實,在對介入手術后完成隨訪3個月的內皮化結果進行對照分析和總結后發現,BuMA與Xience V植入后3個月均能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內膜覆蓋。

對此,霍勇教授在接受采訪時闡述說:“隨著藥物支架技術的不斷進步,冠脈介入再狹窄率獲得了持續的下降,使得越來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于這種微創治療方式,但美中不足的是,PCI術后仍需要進行長期雙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如果臨床科研能顯示某些藥物支架可縮短雙抗血小板治療療程,那么患者將可實現既通過急診PCI術獲得梗塞血管的即刻開通,又通過術后藥物治療方面控制經濟負擔,同時還可以減少因長期抗血小板治療伴隨的可能出血風險,一舉多得。哈醫大二院心內科團隊最近完成的這項臨床科研證實,擁有自主創新專利的BuMA藥物洗脫支架可能就是最佳選擇之一。”

據了解,該研究的結果不僅增加了BuMA支架和Xience V支架在內皮化作用上的循證醫學證據,也為后續開展縮短PCI患者術后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療程的研究提供了支持。這將對廣大冠心病患者降低支架和術后藥物治療的經濟負擔、減低因長期抗栓治療造成的風險帶來更多的希望。

以人為本,

胡大一教授加盟北京和睦家醫院

在本屆“長城會”上,北京和睦家醫院邀請胡大一教授擔任心臟中心主任,建立集心臟內科、外科和康復為一體的全“心”服務體系。據了解,通過引入先進的心臟康復和二級預防理念,胡大一教授將帶領北京和睦家醫院心臟中心開拓全新的醫療模式。同時,這也標志著北京和睦家醫院力求在專業學科建設方面達到新的高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年人专区 |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人成在线观看 | 国产裸体美女视频全黄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hd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 国产原创视频在线 | 国产片自拍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成年人视频在线免费看 | 亚洲观看视频 | 日本成a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日本成年人视频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青青草色久综合网 | 久热久操 | 欧美黄色特级视频 |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下面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 艳女伦交一级毛片 | 亚洲狠狠ady亚洲精品大秀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 韩国在线精品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 一个人看的免费高清视频日本 | 国产粉嫩高中生无套第一次 | 男女午夜24式免费视频 | 久久成人视 | 天天躁天天碰天天看 |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 草草影|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毛片大片免费看 |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 免费高清毛片在线播放视频 | 久久免费精品国产视频 | 草久久免费视频 | 夜晚福利网站 |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