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第1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湖北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摘 要:近年來,全社會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并且也做了相當多的科學性的研究.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不容忽視.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的幼兒園的老師和家長只關心幼兒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因此,本文將從我國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與出發.根據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相關對策的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分析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3-0131-03

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使幼兒健康的、全面的發展.其次,我們必須要根據每個幼兒自身發展的現狀來進行個案分析.為幼兒制定一定的心理健康標準.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具備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兒童成長的需要,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筆者將從幼兒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到探討解決問題的相關途徑.對于不斷提高兒童的身心素質,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提出策略性的分析.

1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相關因素的分析

1.1 先天的心理障礙因素

由于遺傳缺陷造成其智力障礙、先天畸形,生理缺陷.以及肥胖等都是誘發幼兒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還有各種內分沁腺的活動對人體的活動起著重要的調理作用,致使這一部分幼兒先天就患有自閉癥、多動癥及一些神經性功能障礙.[1]

1.2 心理因素

學前兒童的各個發展領域都有相對應的心理發展關鍵期.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亞杰等都對這一問題做過深入研究.幼兒從2歲到7歲之間,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某種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標準與行事態度,會有反抗的行為出現,對成人的要求,往往不像以前那么順從聽話.這一階段是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個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種社會性需要及行為迅速發展.幼兒期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的正常發展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

1.3 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幼兒早期自我意識與認知的發展對于其人格的發展至關重要,會使得其在為人處世方面有所側重.同樣影響到他在與同伴、家長、老師的合作溝通.有很多外在的條件讓幼兒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性.

1.4 家庭與幼兒機構的影響

幼兒的一日生活離不開家庭與幼兒園.這是他們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場所.家庭的基本結構,父母的關系,家長的教育觀念無一不影響著幼兒自身的心理變化.對學前兒童社會性適應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幼兒在家里依賴父母,在幼兒園依賴老師.因此,如果幼兒所處的環境是不融洽的.就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的良好發展.

父母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承擔著主要的教育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關心愛護孩子,使孩子得到足夠的母愛和父愛的溫暖.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造成和幼兒的交流時間過少,不夠關注幼兒等問題.并且很少真正從孩子興趣出發考慮,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從而致使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和反抗性行為.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斷出現.要幫助其通過合理的方法宣泄出來,減輕幼兒的心理負擔,使其獲得平衡的心態,不至于在心理上或身體發育上形成障礙.

在幼兒園里,教師的行為容易引起幼兒的模仿.教師教育幼兒時的言行舉止非常重要,教師可能覺得是無意的一次訓斥幼兒,動機是好的,但也有可能導致幼兒形成自卑、孤僻的心理.幼兒園的各項活動的規劃是否符合幼兒成長的需要,也會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形成.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這些細微的過程貫穿幼兒成長階段的始終.并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 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滲透

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因此,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應充分利用一日常規生活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是貫穿始終的.幼兒園教育倡導玩中學:“活動游戲是獨立性培養和合群性養成的極好手段.”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維護心理健康.并從中學習到如何與同伴和諧相處.通過這種具體且形象的活動方式,幼兒的心理不斷地得到成長與發展.

作為教師也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動當中,并要預防幼兒抵觸情緒的產生.教師也應該多表揚幼兒,幼兒往往渴望獲得老師的贊揚和喜愛.并從中獲得信心.“在有些具有較強規則的游戲里,孩子們還能夠學會如何對待挫折,面對挑戰,這些游戲都有助于孩子們品質和意志的發展”[3]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門獨立的教育活動,教師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于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每天都在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教師要牢牢把握住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發展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滲透性教育.將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從原始的在書本上的教育,延伸至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幼兒園的進餐、午睡等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區域角,開展角色游戲.通過做游戲,唱兒歌,講故事等多種多種多樣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通過與同伴在游戲中協助、分工、合作、謙讓等,鍛煉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進作用.讓每個幼兒養成健康的心理,不放棄任何一個幼兒.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是我們幼教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2.2 良好心理環境的建構

生態學指出,要把幼兒的心理發展放在多個心理系統中并加以整合.而幼兒發展的環境并不是在一個家庭中,一個幼兒園中.而是特指那些以人際文化為主要元素的人文環境.[4]

除了必須保障幼兒人身安全的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幼兒心理環境安全的保護.教師、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要過多的厲聲責備幼兒.盡管他們的心理年齡尚且還小,但是他們對這種安全的心理氛圍的要求也就尤其重要.我們作為幼兒最依賴的人,更應該多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考慮問題.不能僅憑主觀臆斷,覺得幼兒年齡尚且比較小,不懂事.就可以不顧他們的心理想法,做一些傷害他們的事情.而是應該多鼓勵、表揚幼兒,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對于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2.3 幼教工作者的整體素質

據筆者了解,現今我國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還不是很高.很多學前教育缺乏新的師資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論還在比較低的水平.幼兒教師一般而言,基本是一些高職專科院校畢業的.相對別的國家來說,還存在十分大的差距.她們對于兒童表現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的進行分析與矯正.也更沒有能力來預見和干預了.一些幼兒園教師在解決幼兒特有的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則是把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用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這種狀況帶來的后果,不僅沒有對癥下藥,還有可能惡化幼兒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專業化水平要求相當高的職業,因此需要專業化的師資培養.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是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門師資缺乏的重要途徑.可以把這種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培訓作為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的一個內容,通過專業化的教育,無論是在基礎的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際的操作技能方面,都能使幼兒教師得到很好的職后訓練,從而保證其能勝任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然而,心理問題對于幼兒在該階段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這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要壯大幼兒教育群體的師資力量尤為重要.我們要重視幼兒教師的職后培訓工作的開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提高他們的基本素質.和自身的心理水平.這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不斷學習,提高認識.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系統的教育的途徑和教育的方法等.

2.4 加強家園共育

幼兒是在周圍環境中各種條件的相互作用中成長起來的.在幼兒期,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辨別力差,對成人依賴性強,教育的作用體現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對幼兒的影響,幼兒生活直接作用于幼兒發展.家園猶如一車兩輪,只有同向運轉,才能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良好心理環境的創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利用時間等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隨時了解幼兒在家情況,并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表現,以取得家園一致性教育.同時轉變家長的教育觀.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對于某些內向的幼兒來說,也許會有一些問題不愿意與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就憋在心里.這時,我們可以采取個案法,給予特別的關注,及時矯正不良的心理行為.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幼兒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根據不同,制定出不一樣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然而,正因為缺乏有效的交流,才會引起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實很多問題,我們通過老師、和家長可以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溝通.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幼兒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并能及時、積極的解決這些問題.[5]首先,家長應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教師,也應常常與家長聯系、溝通.加強家園共育.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的.只有在學校與家長的雙方共同努力的條件下開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其次,多傾聽幼兒的心聲.傾聽并不是簡單的聽,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專注的傾聽兒童訴說的態度、方式及內容,是兒童對輔導者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因素.當兒童與教師訴說一個他所遇到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積極傾聽,并不時給予反饋,讓兒童知道你在專心傾聽,以促進良好的溝通.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并及時引導,才能引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6]因為學前教育是對于幼兒的一種啟蒙性教育,它又在幼兒教育中起著導向的作用.理論研究表明:幼兒身上表現出的問題,往往源自家庭教育.由此可得,教師要引導家長使用正確的教育手段,確保家園共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統一,應該使雙方達到統一的認識高度,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解決.進一步加強了家長與幼兒園的雙方的主動和創造,使教育一致性原則得到了真正落實.幼兒園多于家長溝通,力求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影響和教育,讓家長從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入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來,在觀念上和行動上真正尊重孩子.

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深感任重而道遠.隨著我國幼兒教育事業不斷蓬勃發展,陸續有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7]綜上,幼兒是我們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育觀念.促進幼兒身心的協調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是所有教育活動的最終目的.為此,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幼兒園教育的全部過程中.因為學前兒童的情緒比較明顯,大多數學前兒童的心理活動沒有掩飾,是很直白的.作為幼兒教育的工作者與踐行者,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不能機械地一個一個照搬照套,而需結合實際進行.我們應該將幼兒的發展擺在首位.了解幼兒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應多了解和掌握學前兒童的心理動態,從他們的外顯的行為中發現其心理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產生的原因,最后針對其心理問題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幼兒在我們的呵護下健康成長,從而也為幼兒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柳琴.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4(02).

〔2〕譚娟.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研究[J].群文天地,2011(10).

〔3〕關金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6).

〔4〕是敏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與維護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3(2).

〔5〕孟輝.淺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讀書文摘,2014(10).

第2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前兒童;成長文:童話中的美好

目前,多數家庭教育專家認為,家庭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狹義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家庭里的長者(主要是父母)對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家庭教育作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之一,有其他兩種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并促進其社會適應。教育往往是互動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成長了家長,即家庭教育是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學前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如果說3歲前我們更多關注了孩子的身體健康,那么3歲后依據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他們還需要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讓我們關注孩子,了解學前兒童的一些現狀和特點,從知道他們的心理發展特點開始,關注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關注家庭教育會有何種影響,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

(一)家庭教育誤區

目前學期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誤區:

1、兒童觀落后

。如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學知識不足、孩子是附屬品、個人愿望強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傳,而出現拔苗助長現象。

2、教育目標失衡。如家長過高的文化期望、職業期望、心理預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視兒童心理發展過程,入校后厭學、逃學現象時有發生;輕能力,認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體,一味滿足吃穿;輕心理健康,這么小,認為他們不需要或漠視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學。不恰當的教養態度,如認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養分離;極端的教育方式,如對孩子過分親昵、照顧、縱容、包辦、甚至不適當的滿足一切需要,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會起適得其反作用。

4、與托幼機構教育相脫節。如家長讓孩子死記硬背,而老師則支持在游戲中學習;父母從自己愿望出發,讓孩子上各種特長班,而老師則孩子自由發展。教育內容偏差,導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發展趨勢

縱觀以上,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教育中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急劇變革,家庭結構、父母價值觀等發生了明顯變化,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

1、大教育觀——由狹義的家庭教育向廣義的家庭教育發展。以往人們把家庭教育單純的理解為關心孩子的學習,現在更多的家庭關注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單向的家長向孩子實施教育走向雙向的家長和孩子相互教育;關注家庭結構、父母婚姻關系、家庭人際關系等家庭生態因素對孩子成長帶來的潛在影響;從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生態學等多種角度來考察兒童家庭教育等等,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逐漸豐富起來。

2、重視對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家長的教育。家長是家庭教育中的關鍵因素。許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長的教育,他們發現家庭教育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家長。近年來,家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日益提高,家長學校的興起、家長刊物的創辦、家教經驗的交流等為家長的學習與成長提高了平臺。

3、走向學習型家庭。建設學習化社會,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主旋律,創建學習型家庭是每個家庭開啟21世紀大門的鑰匙。學習型家庭是一種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學習型家庭中,兒童和家長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個學期兒童都是家庭的活躍因素,他們與家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續地、生態地發展。

二、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特點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啟蒙性。教給孩子的東西,必須是他們周圍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具體的、形象的、初步的、淺顯的。

2、復雜性。家長不但要撫養孩子,還要促其德、智體、美、諸方面和諧發展,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并促其社會適應。

3、親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與子女之間感情親密度的制約,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顯著。

4、生活性。由于思維幼兒的直接行動性和具體形象性。決定他們是從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學習的,必須關注自身的形象。

5、細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長應給予孩子細致的照顧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權威性。由于處于學前期的兒童,需依附與家長,家長在家庭中這種獨特的作用決定崇高威信。

7、個性性。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需給予幼兒相適應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三、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須知

(一)了解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

學前兒童是指三歲至六七歲這一時期,因為是兒童正式進入學校以前的時期。又因為這是兒童進入幼兒園時期所以又叫幼兒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神經系統方面。腦重量的增加,3歲兒童的腦重約1011克,相當于成人的75%,7歲兒童的腦重約1280克,基本已接近于成人的腦重量(成人平均為1400克);大腦皮層結構日趨復雜化;腦電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5~6歲左右是腦電發展的第一個明顯加速時期;約4歲起由于神經系統結構的發展,內抑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清醒時間相對延長,3歲兒童睡眠時間為12~13小時,5~7歲只需11~12小時。

2、幼兒的游戲方面。游戲是學前期兒童的主導活動,游戲主要有:創造性游戲、教學游戲和活動性游戲。創造性游戲,是由兒童自己想出來的游戲,目的是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游戲是結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編制的游戲;活動性游戲是發展兒童體力的一種游戲,如爬、跳等。

3、言語的發展方面。幼兒期是一種一生中詞匯數量增加最快的時期,其3~4歲詞匯數量的年增長率最快,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詞匯內容豐富和深化,詞類范圍先掌握實詞后掌握虛詞,積極詞匯較嬰兒期大大增長;語法的掌握從簡單句到復合句、從陳述句到多種形式的句子、從無修飾句到修飾句。

4、認知的發展方面。隨著言語的發展,記憶在不斷的發展,與嬰兒期相比,幼兒的信息儲存容量相對增長,對信息的接受和編碼也在不斷的改進,記憶的策略和元記憶初步形成;思維的抽象邏輯性開始萌芽,言語在幼兒思維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最初實物、數和類的掌握,抽象邏輯思維的初步發展。

5、個性的初步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方面。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幼兒期開始,社會性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此中自尊感穩定與學年初期,應著重培養。自我意識發展總趨勢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思維發展成為兒童社會化的核心內容,傾犯行為和社會行為最早出現在此期,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由于社會的要求,兒童逐步學會控制侵犯行為和發展親社會行為的同伴關系,并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總概括為:第一,游戲是學前期兒童的主導活動,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腦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頭言語熟練掌握的關鍵時期;第四,認知是兒童發展的中心課題;第五,同伴關系尤在個性和社會性發展過程中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第六,品德發展成為兒童社會化的核心內容;第七,自尊感穩定于學前期。

(二)了解家庭氛圍中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居住條件。居住條件的好壞,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休息的質量,也影響著身心的發展。如隨著城

市獨門獨戶的增加,給孩子的同伴交往帶來減少問題應引起注意。

2、家庭物質條件。為孩子提供物質條件,家長不會吝惜,但應注意理智。

3、家庭結構。父母應盡量給孩子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也要保持完整的家庭,有益于孩

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4、家庭氛圍。氛圍是一種精神環境。家庭氛圍是衡量教育質量的指標。父母要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家庭氛

圍:營造和諧、平等、開放、快樂的家庭氣氛。

四、家庭教育的影響

(一)正影響例子

一個男孩子懂得“一個有良心的孩子都要回報養育之恩”的道理后,過生日時,不在吵著向父母要好吃好玩的,而是去問媽媽:“我是怎樣長大的?”媽媽告訴他:“你小時候我的工作很忙,是姥姥把你養大的。”男孩很感動,當他聽說姥姥60歲生日快到了,便利用課余時間悄悄地折了60只紙鶴。姥姥生日那天,待全家人的生日禮物都送完后,他把紙鶴竄起的花環戴到姥姥的脖頸上,并輕吻了姥姥。姥姥感動得哭了,她說,這是她今天得到的最好的禮物。

(二)負影響例子

六歲女孩被祖母關進雞籠致手腳退化,并失語。她未被關進雞籠時,會說話,活蹦亂跳;他在竹塊編制的雞籠里生活了一年多,春夏秋冬沒衣服穿,餓哭時靠鄰居丟點土豆或紅薯進雞籠充饑,且雞籠里沒碗;他的媽媽已死,爸爸出門打工去了。他的祖母63歲,他說:“我不但靠不住竹子(指女孩父親),更想不到筍子(指女孩)的福。”他的祖母由于伴侶已死去在和別人談戀愛、她只關心她會自己不會坐牢、她還嫌給女孩洗衣服麻煩。

無論從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健康方面來選擇,什么樣的家庭教育讓我們覺得舒心,無疑是正面影響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更需要實際行動。讓我們相信,播種愛,收獲愛。

五、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堅持家庭教育的原則

1、一致性原則。指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社會、學校之間要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決不能各行其是、唱對臺戲,或是前后矛盾、出爾反爾。

2、兩不原則。指再窮不能窮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為主原則。一是以正面教育為主。父母要鼓勵孩子,給他正面積極的教育,切忌給孩子頭目中灌輸恐怖、迷信之類的東西。二是以賞識教育為主。對孩子的獎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方法,本質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賞識教育,如給孩子一個擁抱,親親孩子的臉。當然不是容忍每一個錯誤,也不是溺愛,而是發現他們的長處,挖出他們的潛能,引導他們走向成功。三是以細節教育為主。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學習和游戲過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義的細節,及時對孩子進行生動形象具有啟發性、說理性的教育。讓孩子在玩和學習過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樂地收獲了知識。

當然,適當的反面教育、計劃教育和批評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則。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好規律,遵守好這些規律,實現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權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財產,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權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員的意見。溫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意見,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問題上,可事先達成一致,避免當孩子的面唱反臺戲。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點。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須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點,采取適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5、全面發展原則。指在培養孩子的德、智、體、美和勞動技能這五方面全面發展,不可偏廢。德育在兒童個性和諧發展中應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體育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勞育是培養孩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態度、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作風,使兒童獲得工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智育必須全面發展,防止偏科。個性的全面發展,是各方面都達到基本素質,并能相互促進,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的優勢。

(二)家庭教育切記誤區

1、心理誤區。由于我們未完成的夢想或由于社會壓力逐漸加大,我們希望從孩子身上得到補償,希望越大,那么我們的孩子壓力越大。壓力超出負荷,造成的后果不僅是身體,還有心理和社會的不適。我們不

可以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

2、教育誤區。知心姐姐盧勤把溺愛歸納為三種類型:代替型、看管型、滿足型,即雞媽媽似的溺愛。愛,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滿足,我們的孩子還需要放開,如果說孩子是風箏的話,父母應是那根風箏線,起著引導、鼓勵、再鼓勵,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讓他們去實踐,有一天他們會創造比我們更強的未來。

3、形象誤區。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樣。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做好自己。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播撒一粒種子,生長出來的的確還是瓜和豆,關鍵在于他們有什么作用。

4、行為誤區。耳濡目染,定型思維,驅之不去。父母的行為,每天都影響著孩子的感受,影響著他的思維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好惡、道德品質和社會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則,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養他們成為明天社會所需要的一代。

5、語言誤區。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語言來完成的,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營養,愛的語言多了,有一天會有愛的成果收獲。肯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信息,讓他們相信自己,才會有邁出前腳的一步。

(三)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并丟掉不健康心態

1、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質。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養,要自尊自愛自強,充滿自信心和責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際關系、心理學、知識等和不斷學習。如歸因方面,父母對孩子應有正確的歸因,避免歸因偏見,例如行為中心偏見在知覺他人時,是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而不是認為許多情景因素在影響他的行為;自我暴露方面,可適當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處,也需不斷學習,讓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溝通,做到榜樣效應,讓孩子知道回報;學習方面,沒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學去做怎樣做父母的父母。

2、丟掉不健康心態。一是丟掉補償心。目的在于找回平常心,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創造出平常中的不平常。有了平常心,多幾分理智多幾分愛,畢竟目前我們知曉的一代圣君朱元璋,一代偉人如等,他們的成長經過或長或短的歷練。他們的父母也是平常人,奉獻的是一顆平常心,擁有的是一個不平常的孩子。當然,英才豪杰畢竟也只是少數的少數,不可以把昨天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加給孩子,因為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給他愛。二是丟掉反常心。父母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俗話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總是沒有盡頭的,用一顆平常心去培養孩子,相信有一天,他一定會找到自己的歸屬,也許還會讓你大吃一驚。因為比畢竟是有害的,花時間去吹捧,還不如花時間去賞識孩子的長處,讓他得到應有的發展。三是丟掉虛榮心。孩子考試好了,到處炫耀,好似在自己臉上貼了金。反之,則拳打腳踢、冷眼相待,把缺點看成是孩子的恥辱,把特長當成孩子的搖錢樹……虛榮,跨進了門檻,你意識到了嗎?作為父母,只是一個領路人,陪伴者,只是一段路陪孩子走而已,不能追尋他們一生,虛榮會害了孩子,也會害了自己。四是丟掉懼怕心。生個女孩怕受欺,生個男孩怕學壞。父母要培養女孩勇敢面對的精神,遇事不慌不亂,授予她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培養男孩的責任心,告訴他的責任是什么,如在家保護家園,長大保衛祖國等。懼怕并不會解決什么,關鍵在于怎么樣才是保護。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關注

1、衣與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買時,應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單獨洗滌護理,衣服注意儲存,出現霉斑會傷害到孩子;服裝原料為棉、麻等,種植中使用殺蟲劑、化肥和草劑等,導致農藥殘留于纖維中,傷害寶寶的皮膚;儲存面料時使用的防腐劑,會導致過敏,呼吸道疾病。

2、食與健康。合理膳食應遵循三條基本原則:即全面供給、平衡供給、合理烹調。

3、住與健康。如噪聲影響身心健康,一般認為強度在55~65分貝以上的對人體會造成傷害的聲音便是噪聲。如水受到污染,人體的健康首當其沖受到傷害,有可能導致某XI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作為父母,我們要盡量避免噪聲。孩子的生存空間不外乎三個:家居空間、社區空間、學校空間。家居空間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影響是第一位的;居住環境,孩子的玩伴應是父母選擇住房的一個重要因數;優美的校園景觀、奮發向上的同學、愛業敬業的老師構成整個學校空間。

4、行與健康。人的行為是健康狀態的反映。對于處于學前期的兒童著重在于培養行為,以促其社會適應。需要從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決策能力能力等方面來培養。

(五)手拉手——反饋檢驗

1、幫孩子開啟“我能行”大門。盧勤把“我能行”歸為六種力量:一是賞識的力量——相信你能行。成人賞識的目光,能使孩子創造出奇跡;二是信任的力量——你很重要。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充滿自信;三是發現的力量——你是奇跡。學會用發現的力量,金子就在你身邊;四是評價的力量——你真棒。評價是一種力量,適當的評價能生發出一種能力;五是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你。學會與人合作市成功的開始。六是創新的力量――你能做得更好。成功只留給那些具有我能做得更好的心態人。

2、幼兒心理健康標準檢驗。有正常的智力活動,能表現出與其年齡相符的行為和能力;樂于同人交往,如樂于交朋友、待人熱情;情緒飽滿愉快,如對事物能夠表現出情緒安定、愉快、樂觀向上;性格開朗活潑,如心情開闊、天真、樂觀、積極向上、心地善良;能夠悅納自己,如自信心強,能努力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有良好的適應性,如能主動地參加各種活動,生活自理能力較強,面對困難勇敢克服;有正常的行為方式,表現為:行為舉止與年齡相一致、行為方式與社會角色相一致、反應強度與刺激強度相一致、行為總體一致,不是忽冷忽熱喜怒無常。

3、家長的角色。家庭環境中家長應扮演什么角色?孩子的朋友、孩子的領導、孩子的兼職教師、孩子的保健醫生、孩子的榜樣和導游。家長要尊重和信任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平時做孩子的朋友,關鍵時做孩子的領導,在一些原則問題和重大事項上必須由家長做最終的決策,而不能遷就孩子的任性;做孩子的兼職教師,講應盡量少,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更重要,每一位家長都應給孩子樹立榜樣,帶著孩子去做;開明的家長不做“轎夫”,而當“導游”,引導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前行憑借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向孩子介紹“旅行”路線;還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69.[/M]

[2]吳增強等.現代學校心理輔導[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05).a,411-412.b,422.[/M]

[3]張瑞芳.縱觀我國學前兒童家教的歷史和現狀[EB/OL].

[4]楊浩然.家庭教育的金鑰匙[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09).a,7-23.b,31—44.[/M]

[5]盧勤.好父母好孩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04).a,6-20.b,139-151.c,201-219.[/M]

[6]宋寧等.班級心理教育手冊:幼兒版[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05).4-6.[/M]

[7]鄭曉邊.心理變態與健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6.[/M]

第3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音樂教學學前教育有效結合促進作用一、音樂教學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欣賞,使學齡前兒童體驗和領悟音樂美,在美的形象與情感熏陶下,在身心愉悅的享受中,使孩子們的審美情感得到培養和發展,進一步促進他們健康趣味的提高,為高尚道德觀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和條件,獲得一種精神人格的凈化和升華。學習音樂使孩子終身受益,音樂是一首與人生相伴的贊歌,音樂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這種音樂藝術上的天賦,只有我們這些偉大的人類才有資格與之共享。它是孩子們享受快樂人生的源泉,它又是我們每個人走向成熟的翅膀。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以音樂教學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非常艱巨、復雜的實踐活動。在人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影響因素很多,又因為心理的內在性,其健康與不健康的表現不是那么容易判斷,心理健康的維護、預防和治療工作都有一些特殊的困難。音樂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途徑,目的是使孩子們在音樂中輕松緩解心理壓力,從而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新世紀的音樂教學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音樂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地滲透,以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為塑造品格健全的新世紀接班人做貢獻。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孩子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的思想覺悟,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在提高兒童的審美修養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為將來的心理素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孩子們感知生活的美,體驗生活的快樂。音樂教學活動正是這樣通過它獨特的表現方式,藝術地將各學科領域整合起來,達到對幼兒情感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

二、發揮音樂教學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顯示出它對提高心理素質的重要作用。眾多音樂教師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深深地體會到,音樂不僅是情感的藝術,而且對兒童智力的開發和道德情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兒童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與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音樂教育有利于兒童健康情趣的培養,音樂可以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緩解他們的各種負面情緒,已經得到了很多心理學研究的證實。音樂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過程中有著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專家認為,年幼的兒童很難通過語言識別和表達同時存在的兩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在諸如父母離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對于父母離婚,兒童既會感到悲傷,也會覺得是一種解脫(大多數離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沖突和矛盾)。對于兒童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的這種情感,音樂可以很好的幫助他們釋放。對于兒童,由于語言的匱乏和個性原因,非言語的治療方式往往比“談話療法”更有效。 音樂教教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音樂教育和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為學生全面素質的形成和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從內涵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使個體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能適應社會,正常地成長、發展。從性質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則包括補救性和預防性兩項任務。補救性教育主要是對在心理素質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了問題的孩子進行專門的幫助、輔導、咨詢、治療,使之得以克服,是矯正性的;預防性任務,側重預防不健康、不正常狀況的出現,增強其“免疫力”,重在“防患于未然”。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預防性和矯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結合的。

三、在音樂教學中實施道德修養教育

利用音樂教學手段,將德育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形式之中。結合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通過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細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結合教材做音樂游戲。游戲是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它使兒童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有助于培養兒童堅毅的性格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數”等游戲,不僅使孩子們感受到愉快的音樂氣氛,而且還從游戲中受到啟迪。結合教材做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幼兒小班同學的喜愛。它通過形體動作表現音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樂用這個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而集體舞表演更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從音樂的印象中去感受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憑聽覺直接感受音樂說表達的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喜悅、歡樂、悲傷、憤怒、吶喊、幽默等人類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從情感上、精神上理解音樂的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們只要在音樂教學時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與健康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不僅要讓兒童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使他們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通過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幼兒高尚的道德品質與健康的心理,最終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效果。

四、在音樂教學中發揮審美教育功能

在音樂教學中充份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雷默在《音樂教育的哲學》中指出:“當藝術被看作藝術,而不是社會或政治評說,不是一樁買賣,不是為了任何非藝術的目的時,那么它就首先是作為一種審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雖然藝術也為非藝術的目的服務,但審美教育首先關心的應當是藝術的審美作用。”雷默明確指出藝術教育首先應發揮其審美功能,至于其它非藝術的目的只是審美功能的附庸。由此可見,音樂的審美功能應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兒童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孩子們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教大班孩子們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后半起的急切吶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在幼兒園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真正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五、音樂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空間

音樂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人才的切實有效措施。音樂可以豐富孩子的頭腦,擴大想象的空間。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使兒童在沒有壓力、天性舒展的狀況下,給想象力以無限馳騁的自由空間,使創造力得以迸發、顯現。一段音樂,一個動人的故事!想象是將積累的表象加以改造。因此,必須開拓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能在一個廣闊的天地里翱翔。音樂可以在拓展想象空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藝術活動直觀具體,易于被學生接受,藝術活動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過活動的過程把想象現實化,可以為其他創造性的活動建立起模式。在音樂活動中,孩子們的音樂聽覺感受力、音樂控制力、音樂情感、音樂記憶和想象力才得到鍛煉和發展,良好的素質轉化為創造能力,而且可以讓他們自由自在的想象創造。想象力是創造的源泉和前提,我們應讓孩子乘著歌聲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間自由翱翔。

六、結束語

音樂是一門藝術,也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學前教育中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科整合這一特點,利用音樂教學啟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兒童在欣賞音樂作品時,能看到“畫外之景”,在音樂鑒賞教學中,也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配合,從孩子們自身條件出發,引發創造性思維,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綜合能力。作為幼兒園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音樂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活潑健康、樂觀向上的的情緒,促進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諧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時敏,于惠敏.音樂活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中國學校衛生[J].2000,21(4):29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3]陳鶴琴.音樂在兒童生活中的重要性.陳鶴琴教育文集(下卷).

第4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農村進城兒童 社會性發展 疏導策略

“中國以農立國,十之八九住在鄉下,平民教育――就是到鄉下去的運動”。中國農村幼教事業的奠基人陶行知早在1917年就準確地描述了中國的國情,并且十分重視開展農村兒童的教育研究工作。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時期,隨著城鎮化的進程開始,城市務工的民工對城市生活感受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學前兒童家長也十分關注學前子女的教育。跟隨父母進城和寄養在城市的農村學前兒童日益增多,他們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到學前教育機構,他們為孩子選擇了較好的學習園所,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卻忽視了孩子進城后的心理變化和適應問題,突出表現為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的問題。

一、學前兒童存在的社會性發展問題及分析

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所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有時也稱兒童的社會化,是指兒童從一個社會人逐漸掌握社會的道德規范與社會行為技能,成長為一個社會人,逐漸步入社會的過程。它是在個體與社會群體、兒童集體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農村進城學前兒童存在著一些社會性發展問題,主要表現在:

1.情緒低落、膽怯自卑、孤僻。

農村寬闊的場地為農村兒童提供了自由的活動空間,很多活動不受局限。進入城市后,生活環境改變,車多、人多、道路變寬、擁擠、繁華等,相應地活動空間、交通安全、規章制度等,約束了兒童,使他們一時間很難適應,產生低落情緒,膽小怕事。由于農村父母長期在外經商、打工,很少和孩子在一起,偶爾在一起覺得對孩子有虧欠,在物質生活上不愿意委屈孩子,并對孩子處處包辦代替,致使孩子依賴、懦弱、缺乏獨立性。環境一有改變,兒童便無法適應,造成自卑、孤僻、緊張焦慮的心理。

2.憂郁、缺乏安全感、合作能力差。

“留守兒童”占農村兒童很大比例。兒童放在農村由祖輩或其他人帶養。他們只能照顧物質生活,很少能顧及孩子的教育及心理問題,又怕出意外,活動空間也有限制。久而久之,兒童情感上得不到滿足,不愿意與人交流。父親的身強力壯、遇到危險的挺身而出,母親的慈愛、寬容,“留守兒童”都很難感覺到。城市的新環境給孩子帶來許多的新東西,不會玩的新型玩具、幼兒園的衛生要求、集體活動的規則等,使他們束手束腳,從而產生憂郁、缺乏安全感、不愿意與人合作等問題。

3.語言表達能力差,我行我素,不愿意與人溝通。

語言環境的改變使兒童感到陌生。兒童從出生就在農村生活,鄉音帶給兒童親切感。到幼兒園后,由于周圍教師、小朋友都說普通話,他們說的普通話因語調、吐詞等,令小朋友學或發笑。又由于農村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封閉,接受的信息量少,師資缺乏,家庭教育欠缺等,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如繪畫、舞蹈、制作等的基礎很差,阻礙了他們自信心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使有的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與人溝通,不需要小朋友幫助,我行我素。

4.自私、暴躁、攻擊性強。

生活環境的改變、語言環境的改變、知識技能方面的差距等原因,使農村兒童進入幼兒園后,對幼兒園的一切不適應,對同伴間的行為不理解,如學他們的鄉音、說他們的皮膚、批評他們不好的衛生習慣等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產生敵意,使得他們不愿意與同伴分享。由于語言溝通不流暢,自尊心受到傷害,產生攻擊。

二、解決進城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的疏導策略

社會性可以說是一種靜態形式,而社會性發展則是動態的過程,一種逐漸建構的過程。兒童社會性發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實現的。在教師教育下,孩子們逐漸接受社會的各種道德行為規范,并將這些道德規范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加以自覺的遵守,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這就是一個生物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人的過程,也就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以此為理論基礎,在實際工作中的采取下述的策略:

1.做好家園聯系工作,掌握兒童成長脈絡。

兒童成長的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狀況對兒童的教育方法起決定作用。教師應了解進城兒童的家長的文化水平、性格特征、從事的行業、健康狀況等,觀察兒童的學習、游戲、生活等表現,分析其形成社會性發展問題的家庭因素,以便采取針對性的疏導措施。幼兒園是兒童接觸最多的活動地方,也是對兒童進行心理矯正的最佳場所。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流,給孩子創造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環境。同時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講座,定期召開親子活動,增進親情,使兒童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愿望,調動積極愉快的情緒。

2.鼓勵同伴之間和諧相處,縮短同伴之間距離。

幼兒園同伴之間的說笑,沒有任何的歧視,只是覺得新鮮、好玩。要盡量幫助進城兒童學習與同伴友好相處,引導其他兒童發現他們的長處,及時鼓勵和表揚,提高這些兒童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過有效的教育活動達到促進兒童交往、改善同伴關系的目的。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進城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差,要從語言溝通開始。教師應教他們學說普通話,通過日常生活、個別幫助、角色游戲等對他們進行語言方面的培養,帶動交往能力和知識的發展,逐漸消除他們與城市兒童之間在知識技能上的差距。多開展游戲活動,創造機會展現進城兒童的長處,尤其是在合作性游戲中更有助于他們能很快地融入集體之中。

3.加強進城兒童自我意識方面的培養,樹立自信心。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以及自我控制的發展三方面。自我評價就是對自己認識的基礎上的對自己的評價;自我體驗就是通過自我評價和活動產生的一種情感上的狀態,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對自己行為的調節、控制能力,包括獨立性、堅持性和自制力等。由于環境的改變,進城兒童的自我意識出現搖擺狀態,對以前的信念產生動搖。幼兒教師要重樹這些兒童的自信,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如農村兒童對植物有親身的經驗,知道四季植物生長周期。在科學活動中應讓他們介紹其他小朋友認識這些植物,并講解一些有趣的農村事。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對自己就會有一個很好的評價,就會樹立自信,消除情緒低落、不愿表達等問題。

4.控制力得到發展,減少攻擊。

兒童自我意識增強,控制力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應消除他們對教師、同學之間陌生、緊張的關系,幫助他們與同伴合作。對于他們的進步,教師和家長應及時給予鼓勵,融洽同伴之間的關系;注意對其性格的培養,減少攻擊。

綜上所述,培養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標,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兒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健全的人格對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的發展及事業的成功具有促進作用。兒童社會性發展在人的一生的社會性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來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礎。兒童的社會認識、社會情感及社會行為技能在此階段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并開始逐漸顯示出較為明顯的個人特點。所以要重視進城兒童的身心培養,使之成為新一代健全的人。

參考文獻:

[1]陳國眉.學前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

第5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社會的急劇變化,家庭結構與養育方式的改變,特別是應試教育的體制和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增加了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和過多的學習壓力,致使幼兒的心理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維護與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已成為幼兒教師、家長,以及全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教育心理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幼兒教育的主題。3-6歲的幼兒還處在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由于他們在心理上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狀態,極易因環境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幼兒的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認識、情感、個性、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適應等產生極其深刻的,有時甚至是難以逆轉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階段,它不僅是為小學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質的基礎。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國際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心理學會,為了保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心理權益宣言》等文件。把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變革,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個人具有面對現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這意味著跨世紀的一代,不僅要有良好智能素質,更要具有一種健康的心理。所以,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目前兒童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獨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難、任性、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兒童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如孤僻、攻擊、膽怯、多動、情緒障礙等等。這種狀況如不加以重視,勢必影響一代人的素質。因此,重視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改革中一個極其重要和無法回避的課題。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尊重幼兒心理權益,把心理教育落實到教育行為上

聯合國于1959年頒布了“兒童基本權益宣言”,主要倡導滿足兒童在生活、營養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的教育行為要努力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膽怯,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用贊賞的話語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師相信你能行”、“別害怕,你一定會成功”等話語句句注入孩子們的心田,喚起他們的活潑、開朗和自信。

(二)在園內外環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體化是指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子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極大地影響幼兒的健康發展。社區是幼兒生活的大環境,和諧的社區生活同樣也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影響,所以,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區溝通,優化社區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1.幼兒園環境。創設有利于幼兒健康心理養成的物質環境,如:為幼兒創造溫馨的生活空間,小班幼兒的桌椅是淡綠的,中班幼兒的桌椅是檸檬黃的,大班幼兒的桌椅是湖藍的;幼兒園大環境中創設了富有童趣的玩沙、玩水的小世界;而營造一種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氛圍更不容忽視,如: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友好合作的伙伴關系,團結互助的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幼兒在這種良好的心理氛圍中產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養成。同時要配備豐富多彩的各類玩具,保證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

2.家庭環境。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幼兒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搖籃。端正家長科學育兒觀,改進家長教育方式,要把促進家長自身素質提高和完善的這項工作放在家長工作的首位。如:定期開展相關內容的家長講座,每月出好一份相關內容的家園小報,利用家長園地、家長觀摩活動、家教經驗交流等途徑加以宣傳,許多家庭能主動配合學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質、心理方面的準備,為幼兒養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實的基礎。

3.社區環境。走向社會,爭取社區的支持也是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如:學雷鋒做好事,參與公益活動,樹立助人為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使幼兒能合作、樂群、創新,養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三)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合于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依據三大原則靈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體育游戲、民間游戲、角色游戲、區角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通過游戲的開展使幼兒獲得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2.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年齡階段,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幼兒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根據課題內容、階段目標有目的地選擇課程內容,在創立園本課程和一些大型活動中,有針對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生活和體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是幼兒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一是利用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二是設立生活角,開展繪畫、編織、種花、手工制作等活動。三是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和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合群性發展。體育活動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能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使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同時,讓幼兒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培養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化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階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幼兒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

(一)開展個別輔導

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每一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重視對幼兒的個別輔導,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重要原因。組織案例討論,學習幼兒心理衛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大量的案例中積累經驗,揭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規律性東西。

(二)開展問題幼兒的心理治療

第6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論文關鍵詞: 學前—小學教師 生活教育 人性

論文摘 要: 學前—小學教師的知識基礎由目的性知識、工具性知識和教育知識構成。生活教育知識是隸屬于工具性知識的一類知識,主要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活責任、自主方法,通過生活中的自我建構,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兒童的學習、成長天地主要還是在生活中進行,生活教育就是探討怎樣傳授教育,如何進行教育,將目的知識生活化,生活游戲化。教育工作者要構建新型的知識基礎觀。

杜威在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闡述了教育和生活的關系,我們應在生活中尋找教育的價值,不要到教育之外去尋找教育目的,不要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將來生活的準備,考慮到要對兒童進行教育,保證他們的成長和延續生命,與他們密切相關的人,對他們有著重要影響的人本身就應該具備教育的素質。當然這些教育是廣義的教育,生活中的教育貫穿始終,如果我們再在其中與教育階段相適應,那就是要兼顧家庭養育、學前保育、小學培育。

一、家庭養育知識

教育不僅是孩子出生以后才進行的,而且在兒童出生之前就有了教育上的準備,這點主要體現在父母身上。魯迅從對兒童深刻的愛出發,提出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地產生,盡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①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結果揭示,一個人個性特點的形成與家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是社會對于準爸爸和準媽媽及他們的長輩親友對于孩子的培養卻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指導或培訓制度,結果是那些不懂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子女都深受其害,社會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安定因素。有人曾說:世界上最困難的、最重要的任務——撫育兒童,在現代被我們社會斷定為根本不需要訓練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出生就會自動地授予一個父親或母親的稱號,就會自動懂得如何撫育孩子。幸運的是,大多數兒童都是天生健壯和感覺完善的。因此,我們才不會懷疑這件事情確實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就可以完成。既然正確地撫育兒童是這樣重要,因此許多人建議,對于將要成為父母的人必須有有關作為父母能力的合格證書,就像護士、教師和汽車司機持有合格證書一樣。

父母和孩子之間具有天然的血緣關系,對孩子有與生俱來的親近感覺,這種天然的自覺的意識,使父母成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長久的老師,教育也會產生最初的成效。我們要倡導,每個家庭在要孩子之前都應通過孩子養育知識和技能的考試,獲得生活教育證。有證才有資格接觸孩子,否則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以后對孩子實施教育才更得心應手。這更是對孩子成長負責的表現。

家庭養育的基本知識包括所有與家庭養育子女有關的教育觀點、教育方法,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及其他科學知識。如果說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的話,那么這門科學是以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心理學、生理學、營養學等與人有關的所有理論為基礎的。

(一)家長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教育是一個過程,對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門學問。家長對于教育學要有所了解,包括教育目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現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向,等等。并非是一個教育學專家,但是應該具備相應的教育理念,用此來指導教育實踐。教育學的研究也在不斷發展,教育知識類型不斷豐富,教育知識體系不斷成熟。家長既需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又需要不斷地反思更新。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現象比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更為復雜,其表現形式各種各樣,它們之間的關系也紛繁復雜。家長要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需要仔細而耐心地探詢孩子的心理反應和傾向,對孩子的思想和內心足夠了解,才能對家庭教育做到游刃有余。

(二)家長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能否實現正確有效的教育,取決于家長是否具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對,就會出現教育偏差,甚至是教育失敗。如果方法得當,就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學問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系統而全面地滲透,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個別性,往往有很多東西都不能一概論之。

在家庭教育中要巧妙地對孩子施加影響。父母與孩子具有一種天然、獨特的緣分,父母對孩子施加影響是必然的。為了幫助孩子,就要對孩子多施加積極、正向的影響,在行為上力求做孩子的榜樣。必要時建立親子契約,契約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不可違抗性,一旦違反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親子契約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很有效地規范親子雙方的行為,適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長要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指洋溢在家庭中,通過家庭人際關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養等反映出來的,由家庭成員的感情、興趣、愛好、態度、行為等綜合而成的環境和氣氛。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帶給孩子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孩子求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有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的養成。

二、學前保育知識

在學前教育機構中,應該突破保育人員只關注幼兒身體健康的觀念,還要保證幼兒心理健康,能進行必要的教育教學,體現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一)強調生活中的滲透,在主要活動形式游戲中的體現。

游戲在學前教育中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以游戲的方式來進行保育教育,富有游戲性的兒童能主動、和諧、全面地發展。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最懂得游戲和最能享受游戲樂趣的時期,游戲是自發的不學而能的活動。但是為了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教師可以在適當的場合予以一定的指導,有計劃地提供游戲材料和場地,控制幼兒的游戲行為并引導幼兒的發展。

(二)加強現代保育知識的學習。

學習新的教育思想,細化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學前教育機構的衛生保健制度。學前教育場所的規劃,要考慮合理的布局和合適的園址。保障幼兒園的某些物品和建筑設備的衛生,如,書籍、玩具、教具、桌椅等。兒童經常密切接觸的外部環境,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保證兒童的健康。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討,總結出一套比較完善的學前保育措施,使學前兒童在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發展。 轉貼于

三、小學培育知識

進入小學是兒童開始系統學習的開始,不僅是單純的書本知識,還包括人格特征、良好行為習慣的系統培養,以及各種文化素養的培養。兒童雖然還是幼稚的個體,但比起學前兒童,無論生理、心理還是社會性等方面都大有進步。

(一)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優化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樂學是學會的前提,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有發現、想象、思考的余地,進而形成有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新的教學體系。給學生質疑的權利,允許懷疑、允許挑戰、允許探索和錯誤,要使學生形成尊師而不畏師,重本而不唯本,好問而不恥問的良好習慣。

讓學生善于主動參與學習,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學手段多樣化,講實效、講梯度、講形式,照顧到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角度積極參與學習,讓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意識到“我能行”。

(二)嘗試開展小學生中的研究性學習。

在知識運用中,在親身實踐中,使兒童的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華。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其課程目標與一般學科教學目標不同,它更強調學生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親身的實踐和體驗,而不僅是通過課本和老師獲取間接知識。小學生雖然年齡小,意識差,但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可能性,可以嘗試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良好開端,及早著手。

(三)借助知識的學習滲透培養學生習慣、養成個性。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低級的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這種需要滿足不了,個體就會出現疾病或危機。但是這類需要的滿足,可以通過有限的目標物來實現,餓了可以吃一定量的飯,渴了可以喝一定量的水。人的高級需要又稱成長性需要,作為成長性需求,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是無限的,它永遠也得不到滿足,人的認知需要是一種高級需要。兒童在認知過程中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和理解著既定的間接知識,探索和嘗試著發現直接知識,在實現次生教育價值的基礎上,引發無窮潛力的原始教育價值。認知的意義即在于此,在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使學生獲得原始教育價值為指導思想。表明知識的獲得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通過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建構健全的人性。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面對一個個有思想,能思維的生命力,教師最重要的是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高度的責任心,不朽的愛心,不竭的進取心。理解尊重學生,以實際行動豐富師德的內涵,樹立崇高的師德,展現人格的魅力。

注釋:

①唐淑,鐘昭華主編.中國學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

參考文獻:

[1]劉曉東.解放兒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2]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第7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本文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兒科 學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索,目的在于將實踐中的 部分環節引入到教學中,使教學更貼近真實的醫療過程, 其中包括采用病例分析的教學方法、模擬實踐的教學方 法等。將臨床實踐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去, 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兒科學教學過程中體現素 質教育,提高兒科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分析能力 以及綜合思考的技能。

1 兒科學教學改革的目的

    醫學教育本身是為了培養相關專業的醫學人才, 在醫學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 經跟不上現代醫學發展的腳步。簡單的講授醫學知識 與不斷變化的實踐要求已經嚴重脫節。教育改革的目 的就是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精神調動起來, 然后通過臨床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將實踐經驗傳授給 學生。由于醫學生畢業后面對的是別人的生命與健康, 所以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高尚的醫德,和在實踐中 獲得的臨床經驗。其中,臨床經驗是非常寶貴的,但 通過有效地教改方法,可以讓教學過程中提前接觸、 熟悉部分內容,為以臨床后實踐提供鋪墊,與將來做 好接軌工作。

對于兒科學,新的教學改革思路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因為病人群體的特殊性,兒童本身由于身體免疫系統沒 有發育完全,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環境干擾,所以 更需要提供較好的醫療環境、醫治方法等[4]。但目前兒 科臨床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首先,醫學院校普遍擴招 導致醫學生人數眾多、臨床科室教學任務重,同時,隨 著現在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尤其患者大多數是獨生 子女,所以很多情況下不敢讓學生獨立完成,使得許多 實踐實習變成了參觀學習,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考慮 到面臨的實際情況,既要滿足醫患關系的要求,又要為 大量的醫學生提供臨床實踐的機會或者是可基本模擬實 踐的機會,因此,針對兒科學教學而實行的醫療改革迫 在眉睫。

隨著生命科學和醫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單純的醫學 教材講授已經不能實現醫學能力的有效提高,只有掌握 獲取醫學知識與技能的方法本領,才能真正的在走向工 作崗位后與實際相結合,成為一名合格的兒科醫生。本 文就對兒科學教學的思路與方法進行討論,目的在于通 過案例分析、模擬實踐等手段將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知識 引入到課堂中去,從而在減輕實踐臨床教學的壓力基礎 上保證學生對臨床實踐的認識和學習。

2 兒科學教學改革思路與方法

    2.1 兒科學理論教學的改革隨著兒科學的不斷發展, 兒童的常見疾病種類也在不斷地變遷,傳統的醫學模式 也在隨著醫療設備的改變而改變。對兒童疾病的預防、 治療、康復等方法的研究也越來越備受關注。為提高醫 學生對兒科學中相關知識、醫學技術及方法的認知,我 們應用目前社會與心理健康、兒童醫療方法等有關的教 學書籍、視頻等相關資料帶入到實際教學中。

兒科學屬于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兒科學選用的教 材除各系統外,還包括總論、營養基礎、生長發育、新 生兒疾病等。對于兒科教研室在制定教學計劃過程中, 需要結合實際,分析教學大綱內容,合理選擇講授的章 節,將教學內容有機地組織起來。對常見病和多發病重 點講授,對應用于兒童的醫療新方法和新技術重點介紹。從教材的選擇上把關,主要選用基礎知識全面、貼近臨 床實踐的教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與 實習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互動的方式,增加學生與 講授老師的溝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從原 來的被動學習轉化為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分 析等多種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 為了避免學科間的重復,提高教學效率,還應在各個學 科間建立聯系,設計交叉學科的教學方式。在兒科學教 學中,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分析歸類,突出理論結 合實際,并將各章節內容分塊分類,提高可讀性。對教 學方法的更新,長期以來中醫兒科學的教學主要采用傳 統教育模式,即從概念到辨證論治的流程。雖然目前已 經對部分教學進行了改革,包括增加PPT、圖片等方式, 但基本教學方法沒有改變,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此 后我們將展開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學的方法,比如典型病 例教學等方法讓學生的思考空間更大,提升學生學習的 主動性。

2.2 兒科學臨床教學改革的應用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病例分析的教學方法,其中不僅包括傳統的病例分 析,還應加入采用圖片、視頻、病例等真實材料的分析, 充分地模擬真實病患兒童的場景,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 處理,然后在課堂上由授課教師為學生提供技術指導及 分析。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學習時的真實感更加 強烈,同時,在未來的實踐實習過程中也更容易與現實 相結合。開發了學生在課堂理論教學中的自覺性和創造 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判斷發現新知識,提高學生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見習課上,授課教師給學生們一些典型的患兒病 例,尤其是教學任務別強調和熟知的內容,如肺炎、 哮喘、腎病綜合征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模擬實際中病房 查房的順序,讓學生了解真正醫療過程中的具體方法, 要求學獨立提出初步診斷及處理意見,再結合病例診斷 結果和處理方法為學生打分。在整個模擬診療學習過程 中,以授課教師為主,啟發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模擬診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病人相關癥狀、 特征等信息,模擬實際就診兒童的一些真實病例,必 要時可以部分采用現有病例的相關數據進行模擬。模 擬診療教學的目的是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通過病例的 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應用其知識分析獲得相應的 結論,從而達到對重要的醫學知識、技術、工作方法 等的記憶和理解。或采用分組討論等形式完成教學內 容,當學生存在問題或錯誤時,主講教師起到及時糾 正正確引導的作用。

2.3 理論聯系實際的教改方案教學過程中,需要多種教學模式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目 前,對醫學生的要求已不僅是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和解 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具備獨立學習,自我提高的 能力。為此,根據兒科學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法,如在主課中加入互動式教學, 將一些模擬教學實踐內容引入。而在見習課中采用學生 為主的教學方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在教學 過程中,還要引入以問題為主的形式,就是帶著問題學 習,讓學生自己找答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臨床見習期間,由于學生已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 識,所以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更好的加深了 相關知識的印象。有效地發揮授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將 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病患兒童的心 理,針對性的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并給出一些 相關教學視頻、案例等,提高學生的診療可操作性。設 計臨床模擬實驗,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法完成對模擬病 患兒童診療過程。如以往在教學中對兒科病史的采集, 常常是教師直接講授相關方法,然后學生采集。而在模 擬診療實驗中,學生自主分析,在診療過程中需要的病 史資料,設計采集方法并實施。這種模擬實驗過程不僅 使學生在學習時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同時還能激 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觀察力,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增加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 模擬過程中,學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體會“以人為 本”的醫治理念。

3 教改實驗組教學效果分析

第8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兒童,情緒理解,情緒知識。

分類號 B844

1 引言

在最近20年中,情緒理解(understanding emotion)或情緒知識(emotion knowledge)越來越成為研究者感興趣的領域[1]。情緒理解被定義為兒童理解情緒的原因和結果的能力,以及應用這些信息對自我和他人產生合適的情緒反應的能力[2]。它作為情緒智力的一個成分,被認為是有關情緒-認知發展研究的一個關鍵因素。情緒理解為情緒交流和社會關系提供基礎,是個體發展和社會適應的良好反映指標[3]。

那么情緒理解究竟包括哪些內容?情緒理解的發展特點是什么?前人研究對此沒有定論,不同研究探討了情緒理解的不同成分,包括表情識別、情緒情景識別、混合情緒理解、情緒表現規則和情緒調節策略知識等,我們認為情緒理解可以分為對情緒狀態的理解和對情緒過程的理解兩部分。

2對情緒狀態的理解

許多早期的研究主要涉及對他人情緒狀態的理解,是相對靜態的。主要包括表情識別、情緒情景識別和混合情緒理解等。

2.1 表情識別

Nelson等人提出,面部表情的識別能力反映出兒童能通過情緒表情推測他人內部心理狀態的能力[4]。表情識別的研究主要是使用面部表情圖片,圖片包括線條畫和照片。Nelson等人用習慣化-去習慣化序列的面部表情,考察了嬰兒對這些面部表情識別的發展順序[4]。Izard根據眼睛、鼻子等重要線索編制了“表情辨別整體判斷系統”(Affex),產生興趣、高興、驚奇、傷心、生氣、厭惡、輕蔑、害怕和羞愧等九種面部表情讓兒童識別。這個系統包括表情持續的時間和反應時,它為辨認表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全面的情況[5]。孟昭蘭等人也借鑒這種方法探討了我國嬰兒的面部表情模式[6]。Denham發展了用于2~4歲兒童的高興、傷心、生氣和害怕的表情識別方法[7]。具體操作是向兒童呈現表情圖片,讓兒童用言語命名這些表情;讓兒童從四種表情圖片中指認出相應的表情。結果表明,兒童指認表情的能力優于命名表情的能力,指認和命名高興情緒的能力優于消極情緒。在消極情緒中,害怕是最難識別的表情,甚至對于成人也一樣。Izard還編制了包括表情識別以及后面提到的情緒情景識別在內的初中生情緒技能問卷(ACES)[8]。我們利用孟昭蘭等人的表情照片讓幼兒進行識別,結果發現高興、傷心、好奇的識別較好,害怕、討厭和生氣的識別較差*。這一結果與國外的許多研究一致[9],但與姚端維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他們認為中國兒童對生氣的識別高于對傷心的識別[10],這些不一致可能與研究材料不同有關。

2.2 情緒情景識別

情緒情景識別指的是在特定情景中,對主人公的情緒進行識別或推斷。許多研究創設一系列特定情緒的代表性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給兒童,考察兒童是否可以對情景中人物的情緒進行正確識別[11]。這種方法的一個局限是受語言能力的影響較大。為了降低對兒童語言和認知的要求,Denham通過布偶的肢體語言、聲音、表情線索來呈現情景[7]。她的情景任務分為明顯情景任務和非明顯情景任務。明顯情景任務指大多數人在此情景中都體驗到某種情緒,比如得到冰淇淋體驗到高興。非明顯情景任務是指在情景中有些人體驗到某種情緒,而另一些人體驗到另一種情緒。比如跳入游泳池,有人感到高興,有人感到害怕。由兒童的母親事先報告該情景中兒童的情緒體驗,呈現的布偶的情緒與母親報告的兒童情緒相反,如母親報告兒童跳進游泳池為害怕,則情景中布偶表達的情緒為高興,從而探討兒童能否推斷違背自身體驗的他人情緒。主試要求兒童從四種基本表情圖片中選出一個合適的表情給布偶貼上。情緒情景識別是情緒理解中的重要成分,有關情緒理解的很多研究都采用Denham的這種方法[12,13]。結果表明,在明顯情景中,高興、傷心最容易識別,害怕最難識別[14];在非明顯情景中,當布偶的情緒性質和兒童相反時,兒童更容易識別,積極-消極情緒的組合較消極-消極情緒的組合容易識別,其中高興-傷心非明顯情景最容易識別,生氣-害怕非明顯情景最難識別[15]。除了單一情景線索的情緒識別,還有研究考察了情景線索與其他主要是表情線索矛盾時的情緒識別,楊麗珠等人的研究發現6歲兒童開始能夠綜合考慮兩種矛盾的線索[16]。

2.3 混合情緒理解

混合情緒理解指兒童認識到同一情景可能會引發同一個體兩種不同或矛盾的情緒反應。有關混合情緒理解的研究結果差異較大,這與不同研究者對混合情緒的界定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關。Steele的研究通過給兒童呈現卡通人物的情景,讓兒童幫助尋找卡通人物的情緒。結果發現5~6歲幼兒已經可以描述卡通人物感到既高興又不高興的情緒[17]。但研究中采用的情景許多是相繼發生,而非同時發生。比如,某某拿著冰激凌,蹦蹦跳跳的,后來冰激凌掉了。這樣得到的結果并不意味著兒童可以同時體驗兩種沖突的情緒,他們只是先關注一個情景,進行情緒推斷,再關注另一個情景,并做出情緒推斷。

Gordis的研究考慮了這一問題,設置的情景同時誘發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如主人公在放暑假時同時感到高興和傷心,高興是因為放假了,傷心是因為不能跟同學一起玩了)。然后,詢問兒童主人公的感受,提到兩種情緒的兒童得2分,提到一種情緒的兒童得1分,否則得0分。結果發現6歲的兒童已經開始對混合情緒有所了解[18]。Harter的研究更好地強調了混合情緒的同時性,且對混合情緒作了更細致的區分,包括同一性質的混合情緒和不同性質的混合情緒等。他詢問兒童的問題是“怎樣在同一時間體驗到……”,發現兒童情緒理解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7歲兒童只能識別同一性質的情緒,例如同為積極情緒,或者同為消極情緒;只有到了11歲兒童才能理解存在一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情緒同時發生在同一個體的現象[19],Harri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這一點[20]。

但這些研究更多依賴于言語報告,Wintre認為如果不依賴于言語表達,可能年齡更小的兒童就可以對一些事件產生多種情緒反應。Wintre對一系列情緒情景進行問卷調查,7歲兒童已經能理解這些情景。每一個情景后呈現五種情緒:高興、生氣、傷心、害怕和愛(一種次級積極情緒),使用五點量表讓兒童對情緒的程度逐一進行評定。結果發現8歲兒童就可以預測在一些情景中能夠同時產生三種情緒[21]。

3對情緒過程的理解

如果說情緒狀態的理解更多是靜態的,那么對情緒過程的理解是相對動態的。兒童對情緒過程的理解,不在于理解他人當時的情緒,而在于理解這種情緒為什么發生、發生后可能會引發自己/他人什么結果、哪些因素會影響情緒的發生以及如何影響等,也就是理解情緒前因后果的整個過程。有關情緒過程理解的研究主要包括情緒原因的理解、愿望與信念對情緒作用的理解、情緒表現規則知識和情緒調節的知識等。

3.1 情緒原因的理解

考察兒童對情緒產生的原因的理解即情緒歸因。多數研究者在研究這個問題時采用半結構的訪談,讓兒童討論情緒產生的原因。比如Denham讓兒童探討布偶的情緒產生的原因,“什么使得布偶體驗到這種情緒?” [22],Cassidy等人讓兒童談論自己、父母和同伴的情緒,“為什么你/他會感到**(某種情緒)?”,結果表明,5~6歲的兒童已經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體驗給出合理的解釋[2]。Fabes等人研究表明,相比積極情緒,兒童對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更能夠穩定識別[23],不同于情緒情景識別中積極情緒更容易識別的結果,可能因為消極情緒的強度更大,更頻繁且更容易突出情緒喚起的資源。也有研究探討特定領域的情緒歸因,比如成功與失敗情景中兒童有關成就結果的原因對情緒產生影響的認知,主要涉及與成就有關的情緒,包括高興、自豪、驚奇、內疚、害羞等[24]。我們的研究發現兒童在成功情景下趨于他人歸因,在失敗情景下趨于自我歸因[25],而不同的情緒歸因影響兒童的情緒表達與否和表達策略[26],我們對內疚和羞愧等復雜情緒的理解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9歲兒童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內疚情緒,他們更多地是從行為產生有利于違規者的結果來理解違規者的情緒[27],而11歲兒童已經能夠理解羞愧情緒*。

3.2 愿望與信念對情緒作用的理解

與愿望、信念相聯系的情緒理解也是心理理論的一塊內容[28,29]。愿望和信念對情緒作用的理解,探測兒童對情緒的理解是基于愿望還是信念,由此推斷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經典的范式是Harris等人在錯誤信念理解實驗中考察基于信念還是愿望,比如呈現的情景為:在小白兔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橙汁換掉了小白兔喜歡的蘋果汁,分別詢問兒童小白兔在喝橙汁前和喝橙汁后的感受[30]。Baron-Cohen對Harris的研究加以改變,進一步考察兒童理解愿望與信念引起的情緒。結果表明,基于信念的情緒理解晚于基于愿望的情緒理解出現[31],我們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前面的研究是分別考察信念和愿望,Wellman等人結合了信念和愿望對情緒的作用,結果同樣發現年齡大的兒童才能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緒[32]。除了一級信念,許多研究還考察了二級信念,我們的研究表明二級信念推理能力與兒童的羞愧情緒理解相關*。

3.3 情緒表現規則的知識

情緒表現規則知識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獲得、用以指導特定社會情景下調節情緒表達,以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規則。在許多情況下,社會壓力促使兒童根據更多的社會期望來調節情緒,比如,即使得到一個不喜歡的禮物,也要微笑并表示喜歡這個禮物。Jones等人認為情緒表現規則知識包括表情調節(expression regulation)和目標(goals)[33]。

情緒表現規則知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訪談。Harris等人使用結構式訪談[34],情景中直接呈現主人公需要掩飾的情緒及其理由,讓兒童回答主人公的外部表情是什么,這個任務相對簡單,結果發現6歲兒童已經掌握了最初有關情緒表現規則的面部表露和內心體驗的區分技能。但此任務不能夠考察兒童調節情緒的目標或理由。Jones、Zeman等人對任務作了修改,情景中不直接呈現主人公的情緒反應和表達理由,讓兒童報告主人公的情緒反應,主人公是否會表達情緒,表達與否的理由(包括親社會、自我保護、標準維持等)[33,35]。這些問題開放性較大,所以一般只能用于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小學生。因此,Zeman進一步把情緒表達與否的理由以選擇的形式呈現,降低了難度,可以用于4~6歲幼兒[36]。我們的研究發現兒童掩飾情緒的理由主要是自我保護[37]。這些研究的材料主要是假設情景,包括目標受阻、犯錯誤等困難情景和失望情景等。但這些半結構性訪談也存在受言語能力影響的問題,研究者承認被試主要是已具備一定語言能力的小學兒童,對于學前兒童不太適用,所以許多研究得出情緒表現規則在小學階段得到迅速發展、學前期發展緩慢,我們認為這個結論值得商榷。

除了不同開放程度的訪談外,Saarni還提供了一個較客觀的實驗范式:即給兒童一個失望的禮物,比較實驗者在場和不在場時兒童的情緒反應。通過與兒童獲得喜歡禮物的情緒表達傾向和強度作對照,在失望情景中如果兒童表現出較多的積極情緒和較少的消極情緒,就認為其對情緒表現規則的認知發展水平較高[38]。而且根據這個實驗范式,Cole等人發現4歲女孩已經能夠使用情緒表現規則[39]。但此方法只能得到情緒表達的調節,具體調節什么,調節的目標或理由則不得而知。

3.4 情緒調節的理解

情緒調節的理解的研究總體上較少,現有的研究主要涉及產生情緒后的調節策略(情緒調節策略)、產生的情緒對他人的影響(情緒結果的理解)等問題。具體方法也是呈現情景,讓兒童回答:情景中主人公的情緒反應?主人公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感覺好一點?情緒接受者體驗到的情緒是什么?情緒接受者會產生怎樣的行為反應?結果發現,兒童認為生氣/羞愧的最佳調節方式是問題解決,傷心的最佳調節方式是尋求支持,害怕的最佳方式是問題解決和尋求支持[40]。Jenkins等人的研究表明,兒童能認識到不同的情緒會引發接受者不同的行為反應,生氣會引起接受者更多的恐懼、生氣和遠離,傷心和害怕引起接受者更多的傷心,以及安慰、目標修復等親社會反應[41]。除了帶有明確問題的訪談,Zahn-Waxler等人采用故事續尾的方法,使用多個布偶來呈現情景,讓兒童表演和說出主人公接下來會怎么做。對兒童的言語、行為和表情進行編碼。結果表明,兒童主要采用親社會和自我保護的行為模式[42]。

4 情緒理解的作用和影響因素

除了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研究,也有不少研究探討情緒理解的作用和影響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因素。

情緒理解對社會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最近,大量研究將情緒理解作為個體差異測量的一個指標,探討情緒理解與社會功能的關系。研究表明小學生識別和標定情緒的能力與他們的社會適應和學業成就密切相關[3]。幼兒的情緒理解對其同期和后期的社會能力、問題行為等都有一定的預測作用[43,44]。但是這些研究主要是相關研究,無法深入揭示情緒理解和社會能力之間的因果關系。

還有,影響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因素有哪些?情緒理解個體差異的來源是什么?Brown的研究揭示了3歲兒童與家庭成員討論情緒發生的原因、與哥哥姐姐積極的交流和語言能力都和其6歲時的情緒理解顯著相關[45]。Cassidy等人發現家庭情緒表露與兒童的情緒理解存在相關[2],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家庭情緒表露與情緒表現規則理解的密切關系*。但以前有關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關注家庭、學校等外部因素,還不能很好地解釋情緒理解的個別差異,個體內部因素如氣質、情緒傾向等會不會對兒童的情緒理解產生影響以及如何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

5 研究局限與展望

研究者對情緒理解的不同側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看,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情緒理解的研究方法主要還是訪談法,這種方法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兒童語言能力的影響。有關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言語理解早于言語運用,能理解的東西不一定能用恰當的言語準確地表達出來。兒童的詞匯掌握情況可以分為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能理解但不會用,一種是兒童理解且會用。因此,以往研究中使用的訪談法對年幼兒童不太適用,而且很難把情緒理解能力和言語能力區分開來。兒童掌握的情緒知識不在于情緒詞匯的使用,而在于對情緒狀態和情緒過程的推斷,雖然兩者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可以嘗試通過內隱社會認知和偏好等測量方式考察兒童的情緒理解,降低對兒童語言能力的要求。

而且,開放式的訪談涉及的內容更多為自由描述,由于兒童的認識存在很多個體差異,容易導致編碼內容的分散,而且難于全面地反映兒童的情緒理解。如兒童可能會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對情緒產生的某個原因進行推斷,兒童可能對某個情緒的原因擁有幾個不同的認識,但是在自由描述中并不能自發地表達出來。因此,有必要進行較嚴格的實驗設計,如以選擇方式呈現各種可能的原因。

另外,以往的情緒情景往往是比較寬泛和不加控制的情景,比如表情、聲音等不同線索的作用都摻和在一起。所以,可以考慮對問題和情景進行比較嚴格的設計,對變量進行更好的控制,使結果更加可靠。除了訪談和實驗,我們還可以考慮使用自然語言分析的方法,利用自然語言分析進一步佐證有關兒童情緒理解的研究結果。

目前情緒理解研究主要來自于西方,所以這些研究材料存在跨文化效度問題。比如,情緒情景識別任務中選擇的情景是否具有典型性,典型情景任務是否能夠代表相應的情緒。Wang考察中美兒童的情緒情景識別,結果發現兩種文化下的兒童在生氣情緒情景識別上存在顯著差異[46]。我們使用這些情景對兒童進行訪談也發現,有些典型情景并不典型,比如Denham使用的典型生氣情景“積木搭得城堡被同伴弄壞了”[14],許多兒童報告傷心。所以在使用這些材料時,有必要進行對其文化適用性進行標準化。

從研究內容上看,以往研究主要局限于兒童的情緒理解能力,如Paul Harris等人發展的情緒能力測驗(TEC)也主要側重于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高低[47],但尚未能深入探討情緒理解的內部過程,比如不同線索如何影響情緒理解。情緒理解的作用機制包括各種因素對情緒理解的影響和情緒理解對兒童的社會能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等。除了以往研究探討的家庭情緒表露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如氣質可能也是情緒理解產生差異的一個重要來源,還可以結合社會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把內部因素進一步深入到情緒理解的腦機制和神經基礎[48]。情緒理解的作用,如情緒理解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以前主要是相關研究,有必要通過實驗室實驗深入揭示兒童情緒理解作用的內部機制。

參考文獻

[1] Harris P L, Understanding Emotion. In: Lewis M, Haviland-Jones J M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0. 281~292

[2] Cassidy J, Parke R D. Family-peer connections: the roles of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ithin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Child Development, 1992, 63: 603~618

[3] Izard C, Fine, S. Emotion knowledge as a predictor of social behavior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 12: 18~23

[4] Nelson C A. 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by 7-month-old infants. Child Development, 1979, 50(4): 58~61

[5] Izard C E. The young infant’s ability to produce discrete emotion express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0, 16(2): 132~140

[6] 孟昭蘭, 閻軍, 孟憲東. 確定嬰兒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嘗試. 心理學報, 1985, (1): 55~61

[7] Denham S A. Social cogniti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emotion in preschoolers: contextual validation.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194~201

[8] Izard C E, Fine S. Modeling emotion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edictors of peer acceptance. Child Development, 2002, 73: 1175~1787

[9] Camras L A, Ribordy S. Maternal facial behavior and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by 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 26(2): 304~312

[10] 姚端維, 陳英和. 3-5歲兒童3-5歲兒童情緒能力的年齡特征、發展趨勢和性別差異的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4, 2: 12~16

[11] Ribordy S C. Vignettes for emotion recognition research and affec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88, 17: 322~325

[12] Arsenio W. Affective predictors of preschoolers’ aggression and peer acceptanc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36: 438~448

[13] Garner P W. Continuity in emotion knowledge from preschool to middle-childhood and relation to emotion socializ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9, 23(4): 247~266

[14] Denham S A, Couchoud E A. Young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 Child Study Journal, 1990, 20(3): 171~192.

[15] Denham S A, Couchoud E A. Young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equivocal emotion situations. Child Study Journal, 1990, 20(3): 193~202

[16] 楊麗珠. 不同線索下3-9歲兒童的情緒認知、助人意向和助人行為. 心理科學, 2003, 26(6): 988~991

[17] Steele H, Steele M.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t one year predict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ixed emotion at six years. Social Development, 1999, 8(2): 161~178

[18] Gordis F, Rosen A B, Grand S.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imultaneous conflicting emotion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biennial meetings, 1999, Kansas City

[19] Harter 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imultaneity of two emotions: A five-stage developmental acquisition sequ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7, 23: 388~399

[20] Harris P L. Children and emotion: Mixed feelings.1989. 124

[21] Wintre M. Self-predictions of emotional response patterns: Age, sex, and situational determinants. Child Development, 1990, 61: 1124~1133

[22] Denham S A. Socialization of preschoolers’ emotion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4): 928~936

[23] Fabes R A. Eisenberg, N. Young children’s appraisals of others’ spontaneous emotional reac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1, 27(5): 858~866

[24] Stipek D J, Decotis K M.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ausal attributions for emotional experiences. Child Development, 1988, 59: 1601~1610

[25] 徐琴美, 鞠曉輝. 7-11歲小學生對學習成功和失敗的情緒反應與情緒歸因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4, 12: 239~243

[26] 徐琴美, 鞠曉輝. 9-11歲兒童對失敗學習情景的情緒反應和情緒表達研究, 心理科學, 2005, 28 (2): 447~450

[27] 徐琴美, 張曉賢, 5-9歲兒童內疚情緒理解的特點.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3, 3: 29~34

[28] Wellman H M, Liu D. Scaling of theory of mind tasks. Child Development, 2004, 75(2): 523~541

[29] 李佳, 蘇彥捷. 兒童心理理論能力中的情緒理解. 心理科學進展, 2004, 12(1): 37~44

[30] Harris P L, Johnson C N, Hutton D. Young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and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89, 3: 379~400

[31] Baron-Cohen S. Does the study of autism justify minimalist innate modularit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10(3): 179~191

[32] Wellman H M, Banerjee M. Mind and emoti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beliefs and desire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of Psychology, 1991, 9: 191~214

[33] Jones D J, Abbey B B. The development of display rule knowledge: linkage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1998, 69(4): 1209~1222

[34] Harris P L, Donnelly K.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895~909

[35] Zeman J, Garder J. Display rules for anger, sadness, and pain: it depends on who is watching。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 957~973

[36] Zeman J, Penza S. Preschoolers as functionalists: The impact of social context on emotion regulation. Child Study Journal, 1997, 27 (1): 41~67

[37] 徐琴美, 鞠曉輝. 9-11歲兒童對失敗學習情景的情緒反應和情緒表達研究. 心理科學, 2005, 28(2): 447~450

[38] Saarni 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s attempts to monitor their expressive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1984, 55: 1504~1513

[39] Cole P. Children's spontaneous control of facial exp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1309~1321

[40] Saarni C. Coping with aversive feeling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997, 21: 45~63

[41] Jenkins J M.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regulatory aspects of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0, 14: 261~282

[42] Zahn-Wacler C, Friedman R J. Japanese and United states preschool children’s responses to conflict and distress. 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 2462~2477

[43] Denham S A. Preschool emotional competence: Pathway to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2003, 74: 238~256

[44] 徐琴美, 何潔.小學生情緒表現規則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同伴接受性的關系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5, 13(2):177~179

[45] Brown J R. Continuities in emotion understanding from 3-6 yrs.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3): 789~802

[50] Wang Q. Emotion situation knowledg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dults.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3, 17(5): 725~746

[51] Harris, P. L. Emotion comprehension between 3 and 11 years: Developmental periods and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1: 127~152.

[52] Blakemore S J, Winston J, Frith U.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where are we head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4, 8(5): 216~222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Emotion

Xu Qinmei, He Ji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一二三区 |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 午夜看片网站 | 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 |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 欧美一级免费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 |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大 | 最新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男女精品视频 | 午夜欧美成人久久久久久 | 美国毛片免费看 | 亚洲天堂2016 | 国产福利拍拍拍 | 国产手机看片 |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 亚洲乱强 | 99热免费在线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 草久在线播放 | 久久厕所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免费 |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一区二区免费中文字幕 |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鲁丝一区二区三区不属 | 青青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在线观看视频 | 毛片网站视频 | 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观看片 |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 女人张开腿给男人捅 | 久草最新视频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妇人三级 | 久久爽久久爽久久免费观看 | 欧美在线亚洲国产免m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精品 | 久草在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一级做人免费视频 | 欧美在线播放成人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