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遙感監測技術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遙感監測技術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遙感監測技術方案

第1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特性;應用

中圖分類號:TJ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2-6908(2008)0720095-01

前言

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對自然資源、地理資源和太空資源的開發和爭奪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和民族發展進程的重要因素。遙感正是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所產生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它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本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遙感技術已經從航空時代進入航天時代。由于遙感技術能夠全面、立體、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資源的分布情況,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種技術無法企及的。因此,遙感技術已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伴隨遙感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帶來了新一輪遙感應用的熱潮。現在,衛星應用覆蓋了減災、健康、環境監測、能源調查等,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許多領域,遙感對地觀測技術有著無限光明的應用前景。

1.遙感技術的涵義

遙感是利用遙感器從空中來探測地面物體性質的,它根據不同物體對波譜產生不同響應的原理,識別地面上各類地物,具有遙遠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并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物。

當前遙感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間,從信息數據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2.遙感技術主要特點

2.1可獲取大范圍數據資料。

遙感用航攝飛機飛行高度為10km左右,陸地衛星的衛星軌道高度達910km左右,從而,可及時獲取大范圍的信息。例如,一張陸地衛星圖像,其覆蓋面積可達3萬多km2。這種展示宏觀景象的圖像,對地球資源和環境分析極為重要。

2.2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例如,陸地衛星4、5,每16天可覆蓋地球一遍,NOAA氣象衛星每天能收到兩次圖像。Meteosat每30分鐘獲得同一地區的圖像。

2.3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類難以到達,如沙漠、沼澤、高山峻嶺等。采用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的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可方便及時地獲取各種寶貴資料。

2.4獲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據不同的任務,遙感技術可選用不同波段和遙感儀器來獲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見光探測物體,也可采用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探測物體。利用不同波段對物體不同的穿透性,還可獲取地物內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層、水的下層,冰層下的水體,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還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3.遙感技術的實際應用

3.1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應用于大面積的地質災害調查,可達到及時、詳細、準確且經濟的目的。在不同地質地貌背景下能監測出地質災害隱患區段,還能對突發性地質災害進行實時或準實時的災情調查、動態監測和損失評估。為此,我國設立了專門的“地質災害遙感綜合調查”課題,經過近20年的實踐,已摸索了一套較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方法。在“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續救援工作中,遙感技術就發揮了突出作用,第一時間提供了地質地貌變化情況,為政府作出正確決策提供了依據。

3.2遙感技術在生態環境中的應用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成為了人類世界所面臨的發展瓶頸。遙感技術應用于宏觀生態環境要素的監測,具有視野廣闊、獲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適應性強、可用于動態監測等眾多優點,同時其技術方法成熟。為此,采用衛星遙感這一面向全球的先進技術,是環境科學研究的必要途徑,它不僅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面積、全天時、全天候的環境監測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夠為我們提供常規環境監測手段難以獲得的全球性的環境遙感數據,這些數據將成為我們進行環境監測、預報和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礎。

遙感技術應用于環境監測上既可宏觀觀測空氣、土壤、植被和水質狀況,為環境保護提供決策依據,也可實時快速跟蹤和監測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發展,及時制定處理措施,減少污染造成的損失。其從空中對地表環境進行大面積同步連續監測,突破了以往從地面研究環境的局限性。

如赤潮遙感監測。1995年至1997年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開展了“海洋水產養殖區赤潮監測及其短期預報試驗研究”,該項目成功地監測和預報了1997年11月發生在廣東沿海和1997年7月發生在浙江的赤潮。開創了國內赤潮衛星遙感實時監測和預測的先河。

3.3遙感技術在農業氣象災害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對氣象環境的依賴性很大。農業氣象災害對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利用遙感技術,可以繪制更加清晰、形象的氣象圖;進行氣候資源監測評價;氣象災害評估;氣象災害預警、氣候分析評價等等氣象服務;建設基于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支持下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系統開發;利用氣象數據,結合GIS背景資料對危害區域、危險程度、受害作物面積進行分析、計算、評估,預測洪澇災害的演進規律,提供受災區域、受災人口與損失估算報告,并根據已有的抗洪措施形成后期應急反應方案以及防災系統建設方案。

3.4遙感技術在海洋漁業中的應用

近年來,海洋漁業遙感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內外各漁業相關科研單位和大學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遙感技術應用于海洋漁業,具有大面積觀測和實時動態監測的優點,可以獲取多種海洋環境要素信息,對預報漁場漁情信息是一種十分理想的手段。

3.5遙感技術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應用

遙感及其相關分析技術為流行病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周曉農等人利用1989年與1995年兩次全國血吸蟲病抽樣調查資料和我國黃河以南1∶100萬數字化地圖建立了我國釘螺分布的GIS,顯示了我國不同地區血吸蟲病的流行強度、分布范圍、數據來源及時間等。

為應付未來突發,可利用遙感技術提供目標地區的流行病學疾病預測資料,以制訂衛勤保障計劃,保障部隊戰斗力。美國軍方從1982年以來就運用遙感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他們以降雨量和氣溫以及從LANDSAT-3MSS獲取的數據為參數預測了菲律賓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分布,并用來計算美軍軍事演習期間可能由于血吸蟲病而導致的潛在傷亡數;另外還將遙感技術應用于戰爭時區別自然狀態的疾病暴發與由于使用生物戰劑引起的疾病暴發的研究。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技術方法與手段的日臻完善,遙感技術必將在更多的行業和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參考文獻

[1]侯春紅.公路地質災害調查中的遙感技術,中國減災2007,3.

[2]劉愛容.GIS支持下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科技資訊,2007(7).

[3]鄭錦秀.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和技術,福建氣象學報,2001(2).

[4]周金星.山洪泥石流災害預報預警技術述評,山地學報,2001(19).

第2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1大氣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的根本原理

遙感監測就是對一段間隔以外的目的物或現象經過儀器的運用來停止觀測,是一種不用直接接觸目的物或現象就能將所要信息搜集起來,并對信息停止辨認、剖析、判別的高自動化的監測手腕。遙感技術最突出的功用就是不需求采樣就能夠直接停止區域性的跟蹤丈量,快速定點定位污染源,核定污染范圍、以及污染物在大氣中的散布、擴散等,從而取得比擬全面的信息。遙感監測技術主要分為3品種型,它們分別為紫外、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技術,熱紅外遙感技術和微波遙感技術。

2大氣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的應用

根據遙感技術的工作方式停止劃分,主動式遙感監測和被動式遙感監測是大氣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的兩品種型。其中,主動式遙感監測是指經過遙感探測儀器所發出的波束、次波束,與大氣物質互相作用后可產生回波,經過對這種回波的檢測,以完成對大氣成分的探測。由于主動式大氣探測儀器需求停止波束的發射和回波的接納工作,因而,該檢測技術又被稱為雷達工作方式;被動式遙感監測主要依托對大氣本身所發射的紅外光波或微波等輻射的接納,以完成對大氣成分的探測。

2.1大氣環境的主動式空基遙感監測

星載或機載的微波雷達當前大氣環境的主動式空基遙感的主要監測技術。主動式雷達是由發射機經過天線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一束很窄的大功率電磁波脈沖向目的物發射,然后應用同一天線對目的地物反射的回波信號停止承受后顯現的一種傳感器。回波信號的振幅、位相因物體的不同而不同,故在承受處置后,目的地物的方向、間隔等數據能夠觀測出來。當前,多數國度都停止了空間雷達探測方案的制定,例如,1993年美國NASA首先應用機載的探測雷對大氣中氣溶膠的散布停止了監測;1998年NASN再次應用載有雷達的極軌衛星對大氣中的氣溶膠、水汽、臭氧等成分停止了丈量;1994年Bourdon.A在希臘雅典應用機載差分吸收雷達對雅典市上空的光化學霧停止了丈量,取得了一些大氣污染物如SO2、NO2、O3和氣溶膠等的空間散布數據。

2.2大氣環境的被動式空基遙感監測

太陽直接輻射的寬帶分光輻射遙感、微波輻射計遙感、多波段光度計遙感是當前大氣環境的被動式地基遙感的主要監測技術。

太陽直接輻射遙感是應用日光在大氣中的衰減和散射,對大氣組分停止丈量,其是經過對可見光的丈量,來對氣溶膠的反演,應用紫外線波段來對大氣臭氧、二氧化碳等丈量。

第3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關鍵詞:遙感技術;礦區;土地管理

1 引言

梅河口市現已探明礦產有24種之多,其中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總儲量有1.4億噸,遠景儲量1.6億噸,年產量251萬噸,是梅河口市今后主要開發礦種之一。但是在礦山開采的同時有的礦區內陸續出現了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至使農田摧毀、減產,耕牛、農機等設備墮入塌陷坑內。對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和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損害,引起當地群眾多次上訪[1]。

2 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遙感技術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自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環境變化監測和研究等計劃的提出與實施,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等的緊密結合以及新遙感技術領域的不斷開拓,使遙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2.1 系統構成 遙感技術是由遙感器、遙感平臺、信息傳輸設備、接收裝置以及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遙感系統的重要設備就是遙感器,它裝在遙感平臺上,可以是照相機、微波輻射計、多光譜掃描儀或合成孔徑雷達等。信息傳輸設備是飛行器和地面間傳遞信息的工具。而圖像處理設備則是通過對地面接收到的遙感圖像信息進行幾何校正或者濾波等處理,以獲取反映地物性質和狀態的信息。從總體上看,遙感技術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即遙感數據獲取、專題信息分析和遙感技術應用。遙感技術的專業內容包括任務實施、技術系統和基礎研究三個層次。

2.2 技術特點 現代遙感技術系統是一個具有模塊化結構和多應用目標的系統。總的來說,這種系統具有快速、機動、準確和集成的特點,能夠較好地適應不同應用任務、目標特性和工作環境的需要,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3 遙感技術在礦區土地管理上的應用

3.1 信息系統的建立 現在趨向于RS、GIS及GPS三者的綜合應用,即“3S”技術。“3S”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總稱,即利用GIS的空間查詢、分析和綜合處理能力,RS的大面積獲取地物信息特征,GPS快速定位和獲取數據準確的能力,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系統,實現各種技術的綜合。3S技術通過對礦區地質測量、地質填圖、找礦勘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自然調查、地質構造調查、地質采礦條件評價、生產調度管理、礦產儲量管理、水資源開發管理、物資管理、礦產環境監測和質量評價等各方面的調查,選取有效影響因素建立空間數據庫,從而實現對礦區進行沉陷、邊坡穩定性的監測,同時為礦區資源勘測、規劃設計以及開發提供所需的各種比例尺圖紙等基礎數據。

3.2 礦區土地調查 礦區的土地調點從時間和空間上了解礦區的土地變化情況。利用實時的遙感資料就可以快速了解整個礦區的情況。尤其是強降雨前后的遙感圖像對比分析,可查明強降雨對礦區的影響;每年同一時間的遙感圖像對比分析,可查明年內土地的變化情況,從而提高礦區土地調查的有效性。

3.3 規劃 將遙感技術與GIS相結合,對遙感圖片等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的統一管理與分析能力,極大的豐富了規劃設計手段和成果,直觀而理性的空間分析模塊可以輔助規劃師對規劃方案進行模擬、選擇和評估,從而優選優化設計,彌補了原來城市規劃純圖形、純文字、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脫節的缺陷。使空間數據的圖形表達與屬性數據的空間分析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土地規劃提供了一個直觀和理性的工具。

3.4 監測 GIS技術中利用實時遙感圖片的解析數據,能夠在礦區資源監測、環境信息的獲取、管理及分析評價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全球和區域的環境變化、地面勘測和地下工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動態綜合信息。在煤礦區,應用在對采礦工程影響下的區域動力地質現象、資源開發及變化、環境影響與生態效應、自然變化過程以及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評價或預測等方面。

礦區GIS數據獲取的任務是將礦區已有的地形地質圖、外業觀測成果、航空像片、遙感圖像、文本資料等轉換成GIS可以處理與接收的數字形式,通常要經過驗證、修改、編輯等處理。不同數據輸入需要用到不同的設備。

3.5 土地復墾 應用遙感技術進行土地復墾是通過分析不同類型土地的特點,了解土地中各因子在生態環境中互相制約的內在規律,從而為合理復墾、利用待復墾土地資源提供科學依據,避免復墾的盲目性、破壞性,增強科學性、現實性,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以可持續利用。

4 結論

本文基于遙感數據技術對遙感數據進行解析與對比分析,并結合GIS的礦區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總體功能框架,研究了系統的主要技術基礎,經過開發成功的系統表明,基于遙感技術與GIS技術的有機結合對礦區沉陷災害等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優勢明顯,可實現礦地信息的聯動,在采礦計劃實施前和實施中,可以根據地表變化特征對采礦可能造成的地表破壞進行預測,對可能造成的房屋破壞進行預評估,進而制定土地征遷預案,實現沉陷災害的預警控制;在沉陷災害發生地區,可以對土地適宜性進行評價,為礦區土地復墾提供技術支持。

第4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當我們懷著這樣一種感情走近方俊永、走進他的科研世界時,我們原本以為足夠寬廣的視野頓時顯得狹促了。

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有著爽朗的性格、流暢的思維,與他的談話,像是一次前所未有之廣闊的旅行。

發軔航空遙感

1999年9月,方俊永開始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生涯。從那時起,他的角色就由求學的學生轉換為進行科學探索的研究者,在導師趙達尊教授的指導下,方俊永開始進行“層析成像光譜技術及其圖像重建”的研究,由此開啟了航空遙感領域的大門。

如果說博士論文的工作算方俊永開始從理論和算法方面與航空遙感進行“軟接觸”的話,2003年方俊永進入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開展的博士后工作,就是實打實的“硬接觸”了。

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他遇到了合作導師――童慶禧院士,這位我國遙感技術和應用領域的最早開拓者之一的科學家。如果說遇到一位科研前輩的指點算幸運,那方俊永無疑是幸運兒。在開展合作的第一個課題研制大面陣多高光譜兼容型數字相機系統時,他又得到中國紅外和遙感技術專家薛永祺院士的指導。能夠得到兩位院士的指導,方俊永直言背負的壓力比較大,但同時又感到動力滿滿,特別是兩位院士平易近人的性格和專業上的悉心指導,讓方俊永很快進入工作狀態。同時,方俊永科研上的潛質也得到兩位院士的贊賞和認可。

21世紀初期,大面陣的CCD成像器件還屬于限制進口的關鍵器件,兩位院士就抽出寶貴的時間與方俊永一起進行器件和相機廠家調研、設計方案討論,特別是薛院士就相機采集控制部分給出了非常具體的實施實例供他和同事們使用參考。經過一年多的研制開發,多模態數字相機(MADC)I型樣機終于在2005年進行了直升機的搭載飛行試驗,獲得了預期的高質量航空數字影像。MADCI型雖然整體外觀略顯粗糙,但能夠實現寬視場、前后傾斜多角度、多光譜等成像模態,在國內尚屬首例。

在隨后的幾年當中,在童院士和薛院士的共同指導下,方俊永繼續承擔了中科院、北京市科委、大科學工程等多項科研裝備研制項目,如“穩定平臺與像移補償系統”、“地面成像光譜輻射計研制”、“高性能航空光學遙感器的研制”、“面向礦產資源勘查的地面/機載短波成像光譜儀關鍵技術研究”、“多模態數字相機”等。在這些項目研制過程中,兩位院士的高瞻遠矚以及對總體方案的把握等對項目的順利實施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每每談起兩位院士的親身指導,方俊永仍舊是感激萬分,“正是站在兩位巨人的肩膀上,我的航空遙感之路才會如此的平坦和順利”。

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

我國國土遼闊,對地理空間數據有著巨大需求,且隨著遙感技術的深入發展,多類型的遙感數據得到了更廣泛的多領域應用,與此同時,新型遙感數據源就成為了遙感應用發展的瓶頸之一。因此,方俊永科研團隊把研究重點聚焦在能夠獲取高空間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數據的新型遙感觀測技術,通過研制新型遙感傳感器,為遙感應用提供數據源保障。

目前,多模態數字相機(MADc)已經研制到Ⅲ型了,進一步加強了自主研發能力,從集成創新發展到了原始創新,成為了大科學工程“航空遙感系統”中用于應急監測的主體設備。在MADc的研制過程中,方俊永科研團隊提出的多相機組合拼接方法得到了實際驗證,申請的發明專利“基于移軸原理的拼接成像系統”得到了認可和授權。

MADcⅢ型相機基于組合拼接成像方法,在保持成像光軸垂直于地面的同時,能獲取高分辨率寬視場、寬視場、多光譜、前后立體多角度等多種成像模態,特別是在高分辨率寬視場成像模態時,能夠獲得旁向幅寬30K像素、旁向幅寬大于12km@10km航高、旁向視場角接近70度、像元分辨率0.05mrad的高質量高分辨率影像,將為應急監測發揮重要作用。

在成像光譜數據獲取方面,方俊永科研團隊在薛院士指導下,提出采用反射鏡旋轉掃描方式獲得“圖譜合一”的成像光譜數據,相對于點測量型的光譜儀,能夠在測量地物光譜的同時得到地物的高分辨率影像,從影像上每個像素點都可提取相應地物目標點的光譜曲線,是地物目標光譜測量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創新。研制的地面成像光譜輻射計(FISS)是國內首臺成像型的地面光譜測量設備,該研究成果于2010年12月通過國家科技成果鑒定,并獲得”一種地面成像光譜測量系統”發明專利授權。FISS系統已進行了大量野外與實驗室成像光譜測量試驗,并取得良好應用成果,獲得多家用戶單位的一致好評。方俊永科研團隊目前正致力于FISS系統的改善、短波紅外成像光譜儀、高集成度高分辨率的機載成像光譜儀的研制工作。

多項科研課題讓方俊永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快。2013年,方俊永參與了遙感地球所曹春香研究員課題組的“雙色紅外環境健康遙感診斷系統研發”項目,負責雙色紅外成像演示系統的研制。基于半導體所自主研發的中波/熱紅外雙波段探測器,他帶領團隊開發其探測器驅動、模數轉換、數字電路輸出、采集和存儲等功能,并與雙波段紅外鏡頭進行集成調試,形成雙波段紅外相機演示系統。雙色紅外系統的研制,創新性地基于國產芯片同時獲取中波和熱紅外影像,采用同一成像光路消除了傳統雙光路系統的參數不一致性,能夠為環境溫度反演、環境健康診斷等提供新型有效的遙感數據。

事必躬親的實干家

遙感傳感器的研發工作一直以來在遙感所就不算是主流科研的組成部分,從事遙感傳感器專業的科研人員并不多,方俊永屬于其中比較年輕的一位,再加上受研究生招生專業的影響,方俊永科研團隊中能夠輔助進行科研工作的硬件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也十分匱乏。

在人員配備不是很合理的科研隊伍中,大多數情況下,有關遙感傳感器的總體設計、硬件開發等工作都是方俊永一肩挑,從總體的方案設計、結構設計、集成設計等大框架的布局,到組件的功能、接口、機加工圖紙等小細節的核查,都離不開方俊永詳實認真的工作。這些成就了方俊永嚴謹、細致和縝密的科學家風范。

新型遙感傳感器的研發離不開組件的調試、測試以及總體集成、試驗,特別是機載設備需要進行多次的飛行試驗,這些基本上都是在方俊永的主導下完成的。方俊永科研團隊研制的各種航空數字相機,已完成幾十個飛行架次的試驗和任務執行,飛行時間超過300小時,除極個別的架次外,方俊永都是親自在飛機上進行設備的操作和調試。

對于這些飛行試驗,方俊永解釋說,自己上飛機操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進行一次飛行試驗,花費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而自己對研制的相機系統是最熟悉的,萬一出現問題,在飛機上是可以進行調試和補救的,不至于空飛一個架次。此外方俊永還表示,每次飛行試驗,都盡量讓更多的研究生參與進來,培養他們對航空飛行的認識以及熟悉設備的操作流程和規范。

談起這些飛行試驗,方俊永的思緒就又開拓了很多,他向記者介紹了一些他們試驗當中的幾大“最”。飛行高度最高是2005年10月獎狀Ⅱ型在9000m高度進行山東濟寧地區的遙感試驗,飛行高度最低是2008年7月-9月運12在300-500m高度進行青島奧帆賽區的滸苔應急監測,最南邊的飛行是2006年9月在珠海進行的數字石龍項目,最北邊最西邊的飛行是2005年7月在石河子進行的農場監測項目,一天當中飛行時間最長的是兩個架次飛行8個小時。說起這些時,方俊永略顯興奮和輕松,但記者知道,具體的試驗過程絕不像他說的這么簡單。

方俊永介紹說,目前常用于航空遙感的機型是運5和運12,運5俗稱是“空中拖拉機”,運12相比較而言各方面條件要好一些。運5飛行的時候噪音很大,如果不用專用的通訊耳機,就必須在耳邊大聲喊叫,對方才能聽清楚,或者干脆采用紙板書寫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此外,運5的震動顛簸也比較厲害,若再遇到那種悶熱天氣,沒有幾個能扛得住不嘔吐的。但正是在這樣的飛行條件下,方俊永的飛行小組還要對設備進行操作、調試,以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獲取高質量的航空遙感數據。

談起最驚險的飛行試驗,方俊永回憶起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應急監測那次。汶川地震牽動全中國人民的心,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快速響應,成立了多種手段的抗震救災隊伍以實現科技救災的目標。方俊永所在小組是以李紫薇研究員為首的航空飛行團隊,攜帶MADCI型相機系統利用陸航團的米171直升機進行災區的災情監測。在汶川進行了三個航次的航空遙感飛行,獲取了地震災區上千幅全色和彩色的航空遙感影像。這些寶貴的數據經過快速緊急處理和信息提取后,僅在幾個小時后就提交到前線指揮部手中,為決策者的救災安排和合理調度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最驚險的是2008年5月26日下午進行的最后一次飛行,沿岷江都江堰到理縣,包括震中汶川在內的地區進行了航空監測。而之后的兩天,同樣型號的直升機,幾乎同樣的航線,由于天氣狀況的影響,陸航團的直升機失事了,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回想起這些,方俊永依然心有余悸,但這些擔心都無法阻擋科學家在國家的需求和工作使命的召喚下,依然堅定執行應急監測任務的步伐。

在項目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方俊永坦言,自己并不總是“設計師”的角色,并不僅僅只是寫報告、做PPT,大部分情況還是“工程師”,還要進行許多實際執行層面的工作。在方俊永看來,自身的學術修養、業務水平還沒有達到只做“導師”的地步,還有很多新型技術是需要學習和提高的,對科技前沿不能只是“道聽途說”,需要真正去實踐和掌握。

追逐遙感夢想

科研之旅,本身就是充滿著艱辛與寂寞,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隨著遙感地球所的機構調整,方俊永科研團隊將研究重點定位為低空遙感技術與應用。他們進行低空遙感關鍵技術攻關并形成工程樣機系統,對低空遙感平臺和載荷進行系統集成與成果轉化,形成遙感地球所的實用化低空遙感系統。針對新的發展目標,方俊永坦言壓力和阻力都挺大,但他堅信,只要專注、腳踏實地,做出具有實際效用的系統,終將實現既定目標。

第5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關鍵詞】遙感服務產品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設計與實現

在我國的衛星氣象中心運行的過程中,要應用到大量的遙感服務產品,其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對各種天氣狀態、環境等進行有效的檢測,并生成大量的衛星數據及檢測報告,這些數據對于天氣預報、環境災害預測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各項研究的深入,其數據量會越來越大,如果采用傳統的數據管理方式,將難以做到大量遙感服務產品數據的高效管理, 設計出遙感服務產品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針對此予以簡單分析。

一、 遙感服務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的主要功能

遙感服務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設計應該具備以下幾點基本功能:(1)決策服務,在遙感服務產品運行的過程中,會對各類天氣、環境等重大氣象事件進行檢測,會生成大量的檢測圖像及報告,并采用相應的報告的形式對其進行存儲,在相關的決策工作中,需要對這些文件內容進行瀏覽、分析、總結,以便于做出正確的決策;(2)業務流程的優化,在遙感服務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中,需要具備清晰、簡化的業務流程,以便于業務人員開展相關的數據錄入、存儲及備份工作;(3)業務工作拓展,遙感服務產品中的大量數據之間的關系是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的,遙感服務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要能夠對各項數據進行清晰的分類統計,方便后續的業務拓展工作。

二、 遙感服務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的設計方案

1、 關聯關系及屬性的設計

本次研究中,進行遙感服務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的設計時,數據的組織中心是事件,針對某一特定的事件來進行監測,然后應用各種衛星的監測數據來開展相應監測圖像的制作,并要依據實際情況來進行監測報告的,對系統中各種關聯關系及屬性進行簡單描述:(1)事件-監測圖像,在實際的運行工作中,各種天氣、環境等事件與監測圖像之間保持的是一對多的關系,并且在實際的工作中,由于存在類別、劇烈程度、持續時間上的差別,會存在各種種類、數目不同的監測圖像;(2)事件-監測報告,它們之間同樣是一對多的關系,并且會因事件類別、持續時間、劇烈程度的不同,存在各種種類、數目不同的監測報告;(3)監測圖像-衛星數據源,圖像的制作過程中會根據事件的實際需求來選擇種類、區域、時間不同的衛星數據源,并且其數據源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的變化;(4)事件類型,主要有:暴雨強對流、大霧、沙塵、熱帶氣旋、積雪、海冰、火情、水情等;(5)監測圖像屬性:圖像種類、時間、存儲路徑、名稱等;(6)監測報告屬性,主要有:報告編號、屬于某個事件、時間、時間種類、存儲路徑、名稱等。

2、 實體關系設計

本次設計中,系統的數據實體有四個,分別是衛星數據源、監測報告、監測圖像、事件等,各實體之間的關系圖如圖1所示。

圖1 實體關系圖

三、 遙感服務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本次研究中遙感服務產品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的設計是在.NET環境下開發,開發過程中應用的語言主要是C語言,底層數據庫主要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5數據庫,系統的架構主要是C/S三層結構,數據訪問過程中應用的主要技術是技術。

系統的界面設計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兩層頁面切換方式,為了方便相關數據信息的應用,在系統界面設計的過程中,將系統信息的錄入與其信息的檢索放置于同一框架中,使用起來非常的方便。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相關信息的錄入,需要依據上文中提到的關聯關系及屬性設計中的相關內容,先確定錄入事件的類型,再結合其監測報告及監測圖像來開展錄入及查詢操作。

提供多種信息的檢索方式是遙感服務產品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可以根據相關事件的屬性來進行其監測圖像及監測報告的查詢,圖像的種類、數據源、時間等信息都可以用來進行監測圖像的查詢,查詢完成后,相關的查詢結果會在圖像文件名列表中進行顯示,并可以進行其存儲路徑的預覽,相關的檢測報告可以依據報告編號及事件種類來進行查詢,相關的查詢結果會在報告文件名列表中顯示,可以查看其存儲路徑,并能夠實現圖像的預覽。

結束語

本文主要結合衛星氣象中心的遙感服務產品的工作特點,對以事件為中心的遙感服務產品決策支持數據庫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進行了簡單分析,這對于遙感服務產品大量數據信息的高效的管理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的提升遙感服務產品的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第6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關鍵詞:遙感測繪技術;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

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一直是我國礦產資源開采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采礦建設過程中一項重點工程和項目[1]。該項目要不斷引入先進的科技、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科學、準確的動態監測平臺,協助監測人員了解礦山地質環境和動態變化,提升礦山地質的綜合監測水平。本文對此進行探討,具體如下。

1遙感測繪技術在礦山地質環境監測中的適用范圍

1.1山體滑波

山體滑坡在礦山地質環境中最為常見,由于礦山太過陡峭,坡度傾斜嚴重,山上的泥土和石頭植被覆蓋率不高的地段容易發生,開采道路及開挖過程中也容易產生。大雨天氣則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山體滑坡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對工作人員的生命健康隨時有巨大威脅。遙感測繪技術在礦山地質環境監測中,能夠很好的對山體滑坡地段實施監測[2]。

1.2空間塌陷

空間塌陷也是礦山地質環境中較為容易出現的一類災害,由自然條件或人為因素形成。具體形成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較為復雜。主要是由于礦山地下資源被逐漸開采,則地底被開采的范圍之內就出現空洞,山體上部巖石層和植被土壤的正常重力、壓力導致空曠位置上部出現形變,最終形成空間塌陷。

1.3礦山污染

礦山地質環境污染具體發生于礦山開采過程中,尤其是煤礦的開采,多種因素包括粉塵、過濾水、生活廢水、礦渣、開采設備排放物、燃煤煙塵、放射性物質、SO2等等排放于礦山周圍或空氣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危害,對相關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近年中國《環境保護法》的確立有效改善了這個問題,但在礦山開采中,遙感測繪技術對于環境污染有很好的的動態監測作用。

2遙感測繪技術在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中的技術要點

2.1輻射校正

在礦山環境動態監測中,遙感測繪技術的輻射矯正是第一個需要注重的技術要點,要求具體監測的遙感影像有相同的空間分辨率,在成像時間上也要幾乎一致,降低成像誤差,如此才能達到監測的精準性要求,使最終影像清晰可辨,但實際情況中遙感影像會有輻射誤差,在監測之前要對其進行校正:目的在于削弱或最大程度減少因太陽光照角度、大氣條件、輻射因素導致的成像亮度差異,一般有相對輻射校正和絕對輻射校正。

2.2影像融合

影像融合技術是遙感測繪技術在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中的第二個技術要點。處理對象包括光譜信息、空間分辨率、紋理等,目前常用的融合方法手段眾多,傳感器影像融合較為常見,其他方式包括多時相影像融合、多波段影像數據融合等等,影像融合過程中涉及到計算方式,通常采用HIS變換法,該方法有計算快速、簡便等優點[3]。

2.3信息提取

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測信息提取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統的支持,然后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信息識別。此技術的應用是以對象遙感處理技術為基礎的,監測獲得遙感影像之后,進行圖形分割,將分割完成的模塊作為圖像對象,然后具體分析和處理獲取所需的分類信息。

3遙感繪測技術在礦山地質環境中的具體監測方式

3.1山體滑坡監測

山體滑坡多是露天開采、連降暴雨、道路開挖等原因造成,在山體陡崖位置多有發生[4]。具體監測中發現:滑坡面凹凸差異大,呈現上陡下緩之勢。為進一步監測滑坡發育狀況,對測繪圖像使用適宜波段處理,增強其線性顯現度,從而完整的呈現出山坡完整度、植被覆蓋率、巖性等特征,直方圖能夠通過波段進行調整,融合HSV則會進一步增強,清晰度再次上升一個層次。遙感測繪技術對于礦山地質環境中的山體滑坡監測,其它部分監測清晰,但對于滑坡位置的形態特征顯示不夠清晰,因其具有較高的精度要求才能清晰顯現,所以滑坡位置以及下滑的石流石塊,呈現色調多數較淺。

3.2空間塌陷監測

不同地區的礦山環境不同,礦種也不同,空間塌陷表現的破壞力也就有很大的差距。在遙感測繪獲取的信息圖像中會清晰顯示。在TM圖像中,空間塌陷位置一般為單獨的橢圓形,也有一些呈現出環形斑點或板塊,且顏色明暗度也有差別。具體監測成像之后,B4水體反映效果好,B5則可呈現更多的信息數據,會因地區及礦山地質不同產生較大的反差,B1在水體亮度值方面有顯現優勢,所以調整之后可根據亮度深淺判斷塌陷區的變化狀況。

3.3礦山地質污染監測

礦山因人們的開采需求,污染嚴重,尤其是煤礦,開采時周圍能見度較低。具體監測中,彩色合成圖像污染嚴重區域會呈現亮度值較高的亮白色或暗褐紅色,污水則會呈現出粉紅色。遙感繪測技術可有效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的大氣污染以及水污染狀況,并將其清晰顯現出來。

4結語

綜上所述,遙感測繪技術在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中,尤其是在山體滑坡、空間塌陷、礦山空氣及水體污染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遙感技術系統支撐基礎下,獲取礦山地質環境的相關數據和信息,測繪圖像則可具體呈現其動態變化特征,協助監測人員作出準確的判斷。相信未來,遙感測繪技術會不斷更新發展,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效果也可提升至一個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武繼峰.多元信息融合的交通干線地質災害快速應急與監測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6.

[2]李萬倫,甘甫平.礦山環境高光譜遙感監測研究進展[J].國土資源遙感,2016,02:1-7.

[3]武強,李學淵.基于計算幾何和信息圖譜的礦山地質環境遙感動態監測[J].煤炭學報,2015,01:160-166.

第7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關鍵詞:小班信息;GIS更新;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

中圖分類號:S757.2;P2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 - 3168(2012)01 - 0001 - 05

Forest Resource Dynamic Monitoring Based on GIS Updating of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WANG Yongguo, FENG Zhongke, MIAO Jie, WU Bin, WANG Chunbo

(Mapping and 3S Technology Center,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6, 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survey, feasibility of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and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design have been studied。 Constr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involves two key techniques, i。e。,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updat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newal verification survey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secondary forest resource survey and over 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measures,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of two forest farm have been renewed。

Key words: subcompartment information; GIS updating; forest resources; 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

收稿日期:2011 - 12 - 31.省略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是林業建設的基礎工作,是建設林業、發展現代林業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為強化森林資源管理、保護森林資源提供基礎數據。在林業調查生產中,廣泛開展的是森林資源調查,隨著遙感與GIS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部分省市已開展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圖像結合地面調查等方式開展森林資源調查,由于高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地節省人力物力,并可以縮短調查周期,有學者應用此技術開展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方面的研究。由于遙感影像空間分辨率與林業用地解譯的局限性,較多學者提出的是植被變化動態監測或是森林植被動態監測,有別于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要實現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脫離了森林資源調查將無法完成。本研究將對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系統進行設計,通過對小班信息的GIS更新,探討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的可行性與技術環境,為生產中森林資源調查與動態監測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

1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的設計

利用遙感與GIS技術進行城市用地的動態監測已被廣泛研究,其體系完善、技術成熟,不少學者希望將動態監測的體系引入到森林資源調查中,實現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與城市用地的動態監測有較大區別,主要表現在對用地地類的遙感解譯上。城市用地的遙感解譯普遍采用了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依照城市用地分類標準,基本上能實現一類的解譯,部分地類能實現二類解譯。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并不以地類為主,資源的消長不僅表現在林地類別的增減上,而且表現在林木的蓄積量、樹高、胸徑的變化上,不結合森林資源調查將無法實現森林資源的動態監測。

國家規定的森林資源調查主要分為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即一類清查)與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即二類調查)。傳統的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的主要對象是森林資源及其生態狀況。它的任務是定期、準確地查清全國和各省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消長動態,掌握森林生態系統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對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進行綜合評價。一類清查是以省為單位,以固定樣地為主進行定期復查的森林資源調查方法。原則上每5年復查一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是以滿足森林經營管理、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總體設計、林業區劃與規劃設計等需要,按山頭地塊進行的一種森林資源清查方式,以國有林業局(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森林經營單位或縣級行政范圍為單位,其成果是科學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的重要依據。二類調查是經營性調查,一般每10年進行一次。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部分省市已開展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圖像(如SPOT 5)結合地面調查的方式開展二類調查,實踐結果表明,這種調查方式不僅極大地減少了外業調查的工作量,也提高了調查成果的質量和精度。

建立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的目的在于結合一類清查與二類調查的共性與特點,以GIS技術為核心技術,通過每年的森林經營措施的記錄與生長模型,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小班數據的更新,建設森林資源遙感動態監測體系。結合逐年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抽樣調查與實地抽樣調查,實現逐年更新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逐步取代大量外業的一類清查與耗時長的二類調查。

建設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涉及到2個關鍵技術:小班信息更新技術與更新驗證調查技術。采用GIS技術對小班信息進行更新,將在第3部分重點討論。對于更新驗證調查采用遙感技術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現已有高分辨率的遙感數據完全運用到林業調查中,實現“二類”調查判讀小班因子的標準還有距離,但已能大幅度減少森林調查的外業工作量。同時,遙感影像有一定的客觀性,可確保森林資源調查的相對準確性,將2種方法相結合的更新數據驗證也是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中關鍵技術之一。

經過以上分析,本研究將設計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兼容森林資源一類、二類調查數據成果,把監測對象落實到小班,通過每年的森林經營措施記錄進行小班信息的更新檢測,同時采用遙感影像結合省域內大面積的樣地點抽樣調查,實行對更新數據的驗證調查。通過定期更新小班數據,提供詳細的森林資源變化的空間、統計數據。監測某區域的森林資源變化狀況,為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區域發展宏觀生態建設決策提供依據。

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是基于傳統森林資源調查技術,利用遙感、GIS技術等新興技術與抽樣調查相結合,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森林資源數據的管理,為森林的經營與管理提供數據與依據。

參考文獻:

[1]黃曉全,歐陽勛志.地理信息系統在森林資源管理與監測中的應用[J].森林工程,2004,20 (6):9 - 11.

[2]范臣,姜冰艷.地理信息系統(GIS) 在森林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林業勘察設計,2004(1):62 - 65.

[3]陳淑替,石立梅.加強森林調查數據管理和更新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3):773.

[4]萬曉會.基于ArcGIS的林業基本圖矢量化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2008(1):69 - 71.

[5]高金萍.森林資源小班數據更新管理中時空一體化數據模型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8,23(5):188 - 192.

[6]方向文,蔣志榮.遙感在森林資源調查中的應用動態綜述[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3(9):267 - 273.

[7]梁尚游.福建省國有林場森林資源檔案更新建模技術的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1998(2)8 - 13.

[8]林太本,李孝青.國有森林資源數據更新方法探討[J]。浙江林業科技,2002(3):54 - 57.

[9]范大昭,雷蓉.GIS數據自動更新技術的研究[J].測繪科學,2005(6):15 - 17.

[10]李曉玲,周定輝,王玲,等.基于GIS的遼寧省森林資源檔案更新系統的研制[J].林業資源管理,2008(6):107 - 112.

[11]姜建惠.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方法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6):89 - 91.

[12]曾凌云,王鈞,王紅亞,等.基于GIS和Logistic回歸模型的霸州山區耕地變化分析與模擬[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1):165 - 170.

第8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關鍵詞:地理信息技術;水土保持;監測管理;應用

現代社會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在數據管理、空間分析以及宏觀決策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尤其是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開發以及數字小流域構建和土壤侵蝕模型等,能夠切實提高小流域或區域內水土保持的措施狀況得以真實準確的反映,從而更好的促進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

1 地理信息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就水土保持的總體情況來看,其屬于一項綜合性的學科,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模式下的常規監測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實際需求,在此種情況下,如何更好的應用地理信息技術,促進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是當前水土保持相關工作人員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地理信息技術是一種現代化的監測分析技術,立足于宏觀層面,主要在農業、水利、環境以及檢測等多個學科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的系統性和可靠性。

1.1遙感技術的應用

遙感技術簡稱RS,主要以特殊方式來對地球表明地物以及其相關特征進行遠距離探測和識別,實現多層次、多視角以及多領域的觀測,具有信息量大、技術先進、綜合性強以及動態信息豐富等多種優勢,在社會各領域內都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遙感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能夠以遙感破譯技術手段和方式,來對不同遙感平臺的影像資料進行收集和處理,進而促進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遙感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也具有良好的應用優勢,能夠以遙感反演方式來進行大區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分析,從而政府宏觀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1.2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通過對人造地球衛星點位進行測量導航的一種技術,主要以地面監控、星座部分以及用戶設備部分所組成,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全球覆蓋、可移動定位、精度高以及操作簡便等優勢,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得到良好的應用。就實際情況來看,GPS在水土保持規劃設計、施工放樣以及軍工驗收等來開展調查,并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進行動態監測,促進該項工作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GPS技術能夠對不同水土流失區接線實地進行準確的驗證和調整,促進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并為后期土壤侵蝕的預測及分析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1.3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是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研究并處理各種空間實體及空間關系為主的技術系統,主要分為綜合性地理信息系統、區域性地理信息系統、專題性地理信息系統三大類。通過GIS技術,實現水土保持基礎數據庫的共享和水土保持協同分析,使水土保持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對小流域情況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便于多部門統籌協作,制定區域性的水土保持規劃和其他發展規劃。

1.4地理信息集成技術的應用

地理信息集成技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3S技術,即集成GPS,RS和GIS技術的整體,這種系統不僅具有自動、實時地采集、處理和更新數據的功能,而且能夠智能分析和運用數據,為各種應用提供科學決策咨詢,并提供解決方案。3S技術在水土保持監管中的應用,主要是通過集成GIS, GPS, RS技術,從整體上構建水土保持綜合管理及監測平臺,從而更好地開展小流域水土保持和區域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土作,形成技術合力,使水土保持監測管理步入信息化時代。

2 地理信息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是有效時間分辨率。在進行水土保持監測管理時,由于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產生的效益時段不同,在選取遙感影像時,選取時間的不同會影響水土保持整體效益的分析與評價。二是有效地面分辨率。在進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時,不同地面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往往造成分析結果不一,特別是坡度、坡向、林草覆蓋率等信息,會導致人為夸大或縮小某種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成效。三是遙感影像的質量。在基于RS技術獲取影像資料時,往往由于天氣問題,造成某時段遙感影像資料的缺失,使得水土保持效益監測時段不連續。四是模型運算空間分辨率。在進行基于地理信息技術模型運算時,一般會將所有運算圖層轉化為統一地面分辨率再進行模型的運算,這樣往往會影響模型的最終運算結果,從而影響水土保持監測成效分析。五是研究人員雖然對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統開展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是由十各級水保部門和實地配套原位監測設備的缺失,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推廣示范體系。

3 針對存在問題多提出的應用建議

就當前地理信息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應用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化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實地調查采樣,并對徑流小區進行定位試驗,明確水土保持工作的實際要求后,積極構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效數據庫,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高效化的水土保持成效分析,從而促進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分辨率存在差異的遙感影響能夠結合實地監測來開展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進而為最優化空間分辨率遙感影響數據庫的篩選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后期水土保持成效分析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近地攝影測量技術值得積極進行推廣,其自身具有良好的應用優勢,不僅操作比較簡單便捷,在實際測量過程中能夠保證數據的精準性,從而為水土保持測量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而無人機遙感遙測技術則是時代科技發展的產物,能夠有效的緩解因天氣原因所造成的遙感影像確實問題,促進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此基礎上積極加強各級水土保持部門內部的軟硬件配套設施的完善,做好水土保持檢測點的完善工作,確保監測設備的實際應用滿足水土保持工作的實際要求,以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進行。

結束語

就宏觀層面來看,地理信息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現了水土保持工作中數據管理、空間分析等環節的優化,從整體上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那么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當積極加強水土保持監管的配套設施的完善,明確地理信息技術數據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而積極搭建標準數據庫,真正促進地理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從而水土保持監測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薛月園,周俊.3S技術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5(08).

第9篇:遙感監測技術方案范文

通過計算機技術的融入,形成對數據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網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內部網絡系統的方式,將監測到的環境指標與數據,通過文件共享、遠程控制等方式,增強對數據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門可以形成對數據的共享模式,增強整個數據交流與處理的能力,并實現計算機操作模式下的無紙化辦公模式。

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融入,環境保護部門對于監測到的環境相關數據,環保部門通過網站、新聞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將環境信息進行有效的。從而有利于大眾對環境監測信息的攝取,對于環境質量數據信息,在計算機技術的處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環保部門傳輸的方式,能準確地傳達有關的環境信息。

2計算機技術在環境監測信息管理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監測數據處理能力相對較低

在對環境監測中收集到的信息內容,不管是在有計算機運用的部門,還是部門完全實現計算機管理,在數據的類型、格式、結構、存儲方式還沒有形成規范化的運用,雖然在局域網的操作模式中,還是不能對整個監測數據形成有力的運用。譬如,在水質檢測中,對于某一個監測斷面的監測數據通過文本形式存放,在進行質量控制的過程中,要對斷面污染狀況進行分析,就不能從中獲取準確的數據,要重新錄入,這樣就增加了整個工作量,不能充分發揮出數據的有效性。

2.2計算機綜合管理還存在弊端

在計算機技術的管理中,有些計算機網絡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由于在操作過程中,對于硬盤數據的訪問相對頻繁,在使用文件設置的過程中,就不能對整個硬盤數據形成共享的模式。這樣可以在沒有權限的情況下,對數據進行復制、修改等,造成網絡管理的安全不強,容易造成網絡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從而導致監測數據的喪失或者相關數據的泄密,產生更大的不良影響。

3計算機技術在環境監測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3.1整體技術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態環境質量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開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要求快速、準確、合理。同時由于生態環境質量與植被、大氣、水、噪聲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需要一種快速有效的技術計算出生物豐度指數、NDVI指數、植被覆蓋度指數、水網密度指數、環境質量指數、污染負荷指數和生態環境質量指數來描述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并制定相關的對策。所以,根據《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規范》,采用遙感和GIS技術,開發一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業務化運行系統勢在必然。然而,經過調研,國內外雖然已經大規模的應用GIS和遙感技術進行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但成熟的、業務化運行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系統卻寥寥無幾。即使有也過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對比較單一,大部分僅限于生態環境信息的查詢與統計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備如圖像裁剪、鑲嵌、圖像變換、幾何糾正、分類等遙感數據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數據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業務中必不可少,它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業務提供了有效的數據信息保障。

3.2數據一體化管理與共享

3.2.1數據互操作。遙感圖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來作為一個核心組件和GIS的集成,我們必須解決數據在兩個平臺之間的互操作性問題。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遙感數據和GIS數據存儲都支持的標準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標準文件格式,處理過程變得復雜;其次,兩種系統都支持對方的文件格式。這種方式不需要對已有文件進行格式轉換,處理起來更方便。

3.2.2柵矢數據集中和分布式管理。遙感數據通常以柵格數據存放,而GIS數據通常為矢量格式,在一體化存儲方案中,同時支持兩種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務的企業級共享。遙感影像獲取成本相對較高,且需要占用較大的存儲空間,如果為每一用戶都單獨配備相應的影像將需要花費較大的代價。而遙感影像的使用特點是多個用戶經常在同一幅影像上進行相應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務器的軟、硬件資源,方便終端用戶的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吃奶高清视频 | 日本久久久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 成人软件18免费 | 欧美国一级毛片片aa | 欧美性色大片 | 3级毛片| 欧美高清性刺激毛片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午夜性刺激免费视频观看不卡专区 |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202z欧美成人 | 欧美亚洲国产人成aaa | 久久久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 成年人视频网站免费 | 欧美成网站 | 精品9e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 | 免费一级美国片在线观看 | 欧美极品在线 | 伊人久久综合热青草 | 午夜看片网站 | 国内精品1区1区3区4区 |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 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真实自拍 | 高h原耽肉汁动漫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 中文字幕色站 | 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2020 | 黄色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视频 | 日本欧美精品 | 日本精品国产 | 久草在线首页 |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 国产成人18黄网站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