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遙感技術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任秋華, 董佳容, 洪聲, 毛旭明, 王穎, 張惠珍, 王樹軍
【摘要】 比較不同治法的中藥復方對H22肝癌小鼠瘤質量、體質量及免疫功能等的影響。方法:選擇移植性肝癌H22小鼠為模型,觀察不同治法的中藥復方常規水煎劑的抑瘤作用,并通過檢測各組小鼠T淋巴細胞增殖功能、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NK)殺傷功能、T淋巴細胞表型變化及γ干擾素(interferon-γ, IFN-γ)和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含量來比較免疫功能狀況。結果:以毒攻毒組小鼠瘤質量顯著小于其他各組小鼠,抑瘤率達65.8%(P
【關鍵詞】 中醫治法; 中藥復方; 肝癌;體質量; 免疫力; 小鼠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mpound recipes (TCCRs) with different efficacy on body weight, tumor weight and immune function in H22 cancer-bearing mice.
Methods: H22 cancer-bearing mice were chosen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CCRs with different efficacy on tumor growth inhibition and detect the proliferation function of T lymphocytes, the activity of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the changes of T lymphocytes and the content of interferon-γ (IFN-γ)and interleukin-4 (IL-4).
Results: Tumor weight of H22 cancer-bearing mice in Yidu Gongdu Recipe (YDGDR, a 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using poison as an antidote for poison)-treated group was obviously light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CCR-treated groups and the tumor inhibition rate in YDGDR-treated group was 65.76% (P
Conclusion: YDGDR has a good effect of inhibiting tumor growth and can reinforce cellular and humoral immune function in tumor-bearing mice. FZPBR can strengthen the body.
Keywords: therapeutic metho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liver cancer; body weight; immunity; mice
腫瘤是臨床常見病,運用傳統中醫療法治療腫瘤是中國的一大特色。目前中醫治療腫瘤主要分為扶正培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以毒攻毒等5種方法,臨床醫生大多使用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方法治療腫瘤,根據文獻[1-6]報道,這些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療效。由于論文的作者來自不同省市及不同的醫療機構,導致即使是治療同一癌腫的論文,也很難就其臨床療效作一比較,以確定哪種治療方法更為有效。本研究以肝癌(H22)小鼠為模型,觀察并比較了不同治法的中藥復方對肝癌荷瘤小鼠瘤質量、體質量及免疫功能等的影響。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1.1.1 中藥制備 扶正培本方由黃芪、當歸等組成,經水煎濃縮后,相當于含生藥1.2 g/ml;清熱解毒方由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等組成,經水煎濃縮后,相當于含生藥0.66 g/ml;活血化瘀方由大黃、庶 蟲蟲等組成,相當于含生藥1.0 g/ml;化痰散結方由半夏、陳皮、茯苓等組成,經水煎濃縮后,相當于含生藥0.84 g/ml;以毒攻毒方由斑蝥、陳皮、谷芽等組成,經水煎濃縮后,相當于含生藥0.01 g/ml。
1.1.2 動物 C57BL/6小鼠,雄性,10周齡,購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
1.1.3 瘤株 肝癌H22瘤株,由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提供。
1.1.4 試劑 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 A),Sigma公司產品;CD3、CD4、CD8單抗(eBioScience公司);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NK)試劑(上海市免疫研究所自配);氚-胸腺嘧啶核苷(tritiated thymidine, 3H-TdR)(上海原子能研究所);γ干擾素(interferon-γ, IFN-γ)和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檢測試劑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造模方法 無菌條件下取生長7~9 d傳代接種的H22細胞株,將5×106個細胞接種于每只小鼠右側腋窩皮下。
1.2.2 動物分組及給藥方法 小鼠70只,10只作為正常組,其余均按上法造模。小鼠接種腫瘤5 d后,隨機分成生理鹽水組、扶正培本組、清熱解毒組、活血化瘀組、化痰散結組和以毒攻毒組,共6組,每組10只,生理鹽水組予以生理鹽水處理,其余各組給予相應的中藥水煎液,均灌胃0.2 ml/只,連續給藥15 d。
1.2.3 標本采集 停藥次日,斷頸處死小鼠,剝離腫瘤組織并無菌取脾。
1.3 檢測指標
1.3.1 小鼠體質量、瘤質量及抑瘤率 胃飼15 d后,稱取各組小鼠體質量;處死小鼠后完整剝離腫瘤,用電子天平稱取瘤質量,計算抑瘤率。抑瘤率(%)=(生理鹽水組瘤質量-中藥復方組瘤質量)/生理鹽水組瘤質量×100。
1.3.2 T淋巴細胞增殖功能 采用3H-TdR摻入法。在96孔平底培養板中,每孔加入小鼠脾細胞懸液100 μl,濃度為5×106/ml,三復孔培養。同時,分別加入ConA 10 μl。于37 ℃、5% CO2條件下培養72 h。終止培養前16 h,每孔加入3H-TdR 1 μCi。用細胞收集儀將細胞收集于玻璃纖維濾紙上,β-液閃儀測定每分鐘計數(counts per minute, cpm),并計算刺激指數(stimulation index, SI)。
1.3.3 NK殺傷功能 用1640培養液分別調整小鼠脾細胞(效應細胞)和體外培養的K562細胞(靶細胞)濃度為5×106/ml和1×105/ml。按效應細胞∶靶細胞=50∶1比例,各取100 μl加入96孔平底培養板,37 ℃、5% CO2條件下共同培養4 h。并設自然釋放和最大釋放組作為實驗陰陽性對照。然后1 000 r/min,離心5 min。吸取上清100 μl,加入底物液100 μl,靜置3 min顯色。再加入100 μl HCl終止反應,490 nm波長讀取OD值。計算NK細胞的殺傷百分率。
1.3.4 T淋巴細胞表型 采用直接免疫熒光及流式細胞儀分析。取小鼠脾細胞1×106個,加入適量PE-Cy5-CD3、FITC-CD4和PE-CD8混合單抗,室溫避光孵育20 min。1 000 r/min,離心5 min,洗滌2次后,加入300 μl固定液,上機檢測。
1.3.5 細胞因子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測定。收集小鼠脾細胞經ConA刺激24 h后的培養上清,按照細胞因子檢測試劑盒操作說明分別測定IFN-γ和IL-4的含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軟件方差分析統計各組別數據差異的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同治法的中藥復方對荷瘤小鼠體質量、瘤質量及抑瘤率的影響 與正常組比較,以毒攻毒組小鼠體質量下降明顯(P0.05)。與生理鹽水荷瘤對照組比較,不同中藥復方組小鼠瘤質量均小于對照組,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其中尤以以毒攻毒方的抑瘤作用最明顯,抑瘤率達65.76%,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不同治法的中藥復方對荷瘤小鼠T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 與正常組比較,各組小鼠T淋巴細胞轉化功能均顯著降低(P
2.3 不同治法的中藥復方對荷瘤小鼠NK、T細胞亞群變化的影響 生理鹽水荷瘤對照組NK細胞殺傷活性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罹患肝癌后,并不能有效地刺激小鼠NK細胞產生針對腫瘤的免疫應答;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組小鼠NK細胞殺傷活性顯著增高,分別為生理鹽水組的5.05、4.07和5.17倍(P
此外,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各組小鼠T細胞數量均明顯下降(P
在正常情況下,CD4+/CD8+比值應該大于1,但在機體帶瘤狀態下,機體可產生應激反應,并促進CD8+ T細胞增殖,CD4+/CD8+比值因而發生倒置,但CD8+ T細胞數量的升高卻有助于機體殺傷腫瘤細胞;而CD4+CD25+調節性T細胞是一種抑制性T細胞,能抑制CD8+ T細胞的殺傷功能,從而有助于腫瘤的生長。扶正培本、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組CD4+/CD8+比值接近或超過正常組,但腫瘤生長仍比較明顯,這是因為CD4+CD25+調節性T細胞及其他抑制性細胞抑制了CD8+ T細胞抗腫瘤作用的發揮,故腫瘤生長未得到明顯抑制。以毒攻毒組CD4+/CD8+比值雖接近生理鹽水荷瘤對照組,但抑瘤作用較好,可能是因為以毒攻毒中藥抑制了CD4+CD25+調節性T細胞及其他抑制性細胞,致使CD8+ T細胞能發揮抗腫瘤的作用,因而有較好的抑瘤作用。見表3。
2.4 不同治法的中藥復方對荷瘤小鼠分泌細胞因子能力的影響 IFN-γ測定顯示,與生理鹽水荷瘤組相比,以毒攻毒中藥組小鼠T細胞分泌IFN-γ能力顯著升高(P
3 討 論
腫瘤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研究傳統中醫治療腫瘤的不同治法在抗腫瘤中的作用,有助于促進傳統中醫治療腫瘤大法的理論研究,進而提高中醫治療腫瘤的臨床療效。
以毒攻毒中藥可以明顯抑制荷瘤小鼠腫瘤的生長,抑瘤率高達65.8%(P
抗腫瘤作用最好的以毒攻毒方抗腫瘤免疫反應作用也很明顯,主要表現在它能明顯促進T淋巴細胞增殖(P
化痰散結中藥促進荷瘤小鼠分泌細胞因子IFN-γ和IL-4的能力較其他中藥復方強,但對增強T細胞和NK細胞增殖能力無明顯作用;扶正培本中藥對提高荷瘤小鼠機體免疫功能多項指標的作用均不明顯。
綜合以上各實驗結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和化痰散結中藥雖然能促進小鼠的體液免疫應答能力,但由于在腫瘤免疫應答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CD8+ 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因此這些中藥組小鼠體內腫瘤生長未見明顯抑制;扶正培本中藥對提高荷瘤小鼠機體免疫功能多項指標的作用均不明顯,也沒有明顯抑制荷瘤小鼠腫瘤生長,這與某些文獻[7]的報道不一致,值得再進一步研究。以毒攻毒中藥既能上調小鼠的細胞免疫功能,又能有效刺激小鼠的體液免疫功能,因此能有效抑制小鼠腫瘤的生長,故以毒攻毒法應該成為中醫治療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以毒攻毒中藥有一定的毒副反應,可出現體質量下降和脫毛現象,而扶正培本中藥能使荷瘤小鼠毛發亮麗而有光澤,且活潑好動,顯示了較好的強壯作用。
【參考文獻】
1 Tang HJ, Gao SP, Zheng Y,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288 cases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after surgery of mammary cancer. Shanghai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2; 16(3): 23-2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唐漢鈞, 高尚璞, 鄭勇, 等. 中醫藥治療乳腺癌術后288例臨床觀察.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2; 16(3): 23-25.
2 Sun TZ, Zheng YL, Wang XQ. Influence of Qirui Fuzheng Capsule on activities of IL-2, NK cells and T cell subgroups in lung cancer. Zhong Yi Yao Xue Kan. 2004; 22 (12): 2229-2230. Chinese.
孫太振, 鄭玉玲, 王祥麒. 芪瑞扶正膠囊對肺癌IL-2、NK細胞活性和T細胞亞群的影響. 中醫藥學刊. 2004; 22(12): 2229-2230.
3 Zhou AG, Huang DW, Ding YX, et al.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gastric cancer with combined therapy of Fuzhen Huoxue anticancer prescription and chemotherapy.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1996; 16(9): 519-52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周阿高, 黃大慰, 丁鈺熊, 等. 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療治療胃癌(術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6; 16 (9): 519-521.
4 Zhong Y, Zhou RY, Wu LY.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Fuzheng Ruanjian Decoction in treating 60 cases of progressive cancer patients. Liaoning Zhong Yi Za Zhi. 2003; 30(11): 913-91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鐘薏, 周榮耀, 吳麗英. 扶正軟堅湯治療晚期惡性腫瘤60例臨床觀察. 遼寧中醫雜志. 2003; 30 (11): 913-914.
5 Li DT, Sun GZ. Changes of serum immuno-cellular factors in patients of hepatocarcinoma treated with the therapy of Yiqi Huoxue Ruanjian Jiedu decoctio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Xiao Hua Za Zhi. 2005; 13(4): 226-228, 23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東濤, 孫桂芝. 益氣活血軟堅解毒法對肝癌患者免疫因子的影響.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05; 13(4): 226-228, 232.
6 Chen Z, Zhai XF, Su YH,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inobufacini injection used to treat moderate and advanced primary liver cancer.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3; 1(3): 184-18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關鍵詞:遙感技術 林業監測 應用要點
林業遙感技術是通過非接觸性和非實地性的觀測和記錄林業的地理、生物、生態和其他信息,是現代做好林業監測、調查和信息獲取的重要技術手段。應該在對遙感技術做出科學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提高對林業遙感技術的重視程度,詳細了解影響林業遙感技術效果的因素,明確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結合實際林業監測工作做好林業遙感技術的應用,提升林業監測的質量和水平,為實現林業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1、遙感技術的概述
遙感技術,英文簡稱RS(是Remote Sensing的縮寫),是一種通過非接觸性和非實地性的觀測和記錄目標物,獲取目標物體各種信息的一種技術。遙感技術在林業的應用可以稱為林業遙感技術,是指通過衛星和飛機對林業資源進行監測和調查,形成對林業資源實時地和動態地監測,形成各種數據和信息,為林業決策和發展提供基礎上和實施上的參考。
2、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
2.1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高效性
林業資源的在我國分布區域遼闊,應用林業遙感技術可以使國家有關部門在短時間里掌握大面積的林業資源狀況及變化情況。
2.2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層次性
要想提高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的精確程度和速度,就必須利用抽樣技術,建立林業遙感技術不同高度的遙感平臺,獲得多層次遙感資料,在配合多階抽樣技術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的速度和精度。
2.3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動態性
林業資源的具有再生性和周期性的特點,決定了林業遙感技術必須保證林業資源信息監控和調查的動態性,實現多時相遙感和動態遙感。
2.4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基礎性
林業遙感技術得到的林業資源信息是定量的數據,方便林業資源管理、調查和監測,應該重點做好林業用地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定量監控工作,為林業資源調查和監測做好基礎性工作。
2.5 林業遙感技術具有差異性
不同的傳感器和不同的介質,接受和記錄林業資源的屬性不盡相同,為了林業規劃的合理、林業生產的科學、林業監測的全面,必須提高林業遙感技術的差異性,將各種類型的信息接收和記錄下來,以利于科學分析和綜合利用。
3、遙感技術在林業監測中的應用要點
3.1 做好林業遙感技術在三個方面的應用工作
首先,做好對林業資源遙感資料的成圖工作,林業資源的面積、土地類型的判定、制圖和調繪是林業資源遙感技術的基礎工作,也是其優勢的主要方面,是林業監測的根本性工作。其次,做好木材蓄積量的估計工作,針對各地實際情況,開展有代表性的估量試驗,為林業監測工作提供詳盡的蓄積量信息。最后,做好林分調查因子的估計工作,加強林業遙感技術和傳統監測技術的相互配合,對各種因子做以詳細描述和準確記錄。
3.2 做好林業遙感技術的信息共享工作
林業監測離不開林業信息的共享,林業遙感技術的信息共享是林業信息合作的重要措施,據相關林業文件報告顯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已把遙感技術當作林業資源調查信息的主要獲取手段。但各國調查方法差異很大,標準(如分類系統)也不相同,這就使資料失去可比性,影響信息共享。我國已經建立國家級的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和監測項目,就是這方面很好的嘗試,在林業資源分類方法與監測體系上與國際上進行了協調。這方面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各地林業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共享,便于林業監測工作的開展和深入。
3.3 做好林業遙感信息的信息融合工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林業遙感信息源的多形式應用成為林業技術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做好林業遙感信息的融合工作,使信息來源多樣化,信息加工多功能化,將不同系統和不同來源的信息融合成為一項值得關注的工作。隨著信息源的多樣化,人們總希望將各種信息源的優點集中在一起,而不是簡單的疊加,這無疑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目前,應該做好林業遙感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融合工作,實現信息的無縫對接。
3.4 提高林業遙感數據的精度
林業應用航天遙感數據的一個重大障礙是當前運行的衛星傳感器的空間分辨率低,導致現有信息源不能滿足林業上的一些特殊要求,如樹種的區分。當前信息源即使能區分樹種組,由于大量的混雜像元存在,致使分類精度一直很低。隨著高光譜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上述問題的解決有了可能。如樹種區分,森林結構的表達,郁閉度及其它林分因子的測定等。高光譜是一個新的思路,它將原來僅有6~7個波段的區間,細分為更多的波段(如從400~2450m分為192個波段),目的在于建立窄光譜段與地物的直接對應關系,實現空中對地物的直接鑒別,盡管仍會有混雜與干擾,但通過多維光譜空間信息的分析,也能將林業的相關問題適當解決。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林業監測工作中應用林業遙感技術是時代對林業整體工作的一項要求,林業技術人員應該明確林業遙感技術的概念,清楚林業遙感技術的特點,找到確實有效掌握林業遙感技術提升林業監測質量的方法,為林業的發展服務。本文來自于實踐和基層,難免會出現水平和角度上的缺陷和漏洞,希望能夠對同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同行能把文中的缺欠當做新研究的開始,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推進林業監測工作的深入,振興林業事業。
參考文獻
[1]侯彥林,賀紅仕,徐吉炎 等.農田防護林生態效益遙感研究方法[J].生態與環境遙感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44~50.
關鍵詞:遙感技術;資源;環境;軟件;應用
中圖分類號:TP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3-5360-02
20世紀60年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感技術應運而生。遙感技術根據各類傳感器收集的地面物體的電磁波信息,并利用計算機編程技術或者遙感專業軟件制作遙感圖像,廣泛應用于資源考察、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測繪、軍事及氣象監測等領域。在地球資源緊缺、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下,遙感技術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和廣泛的應用,成為觀測地球的重要手段。
1 遙感相關技術
遙感圖像處理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了遙感圖像幾何校正技術、影像融合技術、圖像增強技術以及圖像分類技術。利用計算機遙感軟件或者基于VC++編程都能實現上述相關功能。國內外已有多種專業的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如PCI、ENVI、EDADRS、VirtuoZo、ArcInfo、ArcView等。這些軟件為遙感技術在資源調查、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ERDAS IMAGINE 是美國ERDAS 公司開發的遙感圖像處理系統。它的功能相比于其他軟件更為先進,操作更為靈活,因此占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是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的代表軟件。而一些我國自主研發的軟件,如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研制開發成功的“野外調查微機輔助遙感圖像解譯系統“、“成像光譜數據分析處理系統”;成都理工大學研制開發成功的“正射遙感影像地圖制作系統”等軟件系統都已得到推廣應用[1]。
1.1遙感圖像處理技術
遙感圖像處理技術主要包括了:遙感圖像幾何校正、圖像增強技術、以及圖像分類技術。下面分別介紹這幾個處理技術。
由于衛星傳感器視角和地球表面曲率的影響,影響上地物發生幾何形變,因此在應用衛星遙感影像之前,必須經過幾何校正。圖像幾何糾正包括空間變換和灰度值內插兩步。幾何糾正可通過遙感圖像處理軟件,如ERDAS,或者通過VC編程實現。EDARS進行幾何糾正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
遙感圖像增強技術指的是將高分辨率全色波段影像與最佳波段組合的多光譜影像進行融合,得到高分辨率、多光譜的融合影像的過程。融合后的圖像與原圖像相比,更加清晰,提高了視覺效果,改善了幾何精度及識別和分類的精度。一般多采用多光譜TM圖像和SPOT全色圖像進行融合。
遙感圖像分類技術指的是利用計算機或目視判讀對地球表面及其環境在遙感圖像上的信息進行屬性的識別和分類,從而識圖像信息所對應的地物,提取所需地物信息。計算機自動識別分類技術尚不成熟,因此仍然需要目視判讀輔助識別。計算機自動識別分類方法主要分為監督分類法和非監督分類法兩種,這兩類方法均可在EDARS中實現。監督分類方法需要從研究區域選取有代表性的訓練區作為樣本,根據已知訓練區的樣本,選擇特征參數,建立判別函數對像元進行分類。非監督分類沒有訓練區作為樣本,主要根據像元間的相似度大小進行歸類合并。
2 資源環境應用
2.1資源調查
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資源調查主要包括了金屬礦產資源勘探及農業資源調查監測兩方面。
遙感技術已經在地質礦產勘探、金屬、天然氣、資源調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20世紀20年代航空遙感被用于農業土地調查。多光譜原理應用于遙感后,根據各種植物和土壤的光譜反射的特性,建立了豐富的地物波譜與遙感圖像解譯標志,在農業資源調查與動態監測、生物產量估計、農業災害預報與災后評估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3]。
利用遙感信息進行資源調查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惡劣環境的限制,減少投資的盲目性,保證圖像數據的不斷更新等優點。在資源調查之前, 可以利用衛星遙感數據, 預先進行判讀和分析,以便圈定若干遠景區域,,有的放矢;其次利用衛星影像和數據,參照路線考察的樣本和實況, 進行較小比例尺的自動分類與制圖,滿足概查的需要; 必要時再進一步縮小靶區范圍,進行大比例尺航空遙感與攝影測量, 結合地面實況調查和取樣,編制正射影像地圖及系列專題地圖,可以滿足定量、定位的精度要求。我國在地質及森林資源調查中的經驗表明,利用遙感可以節約成本一半, 加快速度一倍[4]。
2.2環境監測
遙感技術在全球環境變化監測方面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主要包括:(1)氣象監測;(2)臭氧層監測;(3)海洋監測;(4)環境災害監測等。在氣象監測方面,衛星遙感技術在氣象上的應用是比較成功的,氣象衛星云圖為研究云的分布及運動規律提供了準確的信息,如臺風監測等。在大氣臭氧觀測方面,大氣臭氧觀測包括總含量及其濃度分布廓線的測量。觀測方法有在地面上用臭氧分光光度計測量不同天頂角下的太陽紫外光譜, 從而計算出大氣臭氧總含量及其濃度分布線;或者在衛星上測量大氣對太陽紫外線的后向散射光譜或大氣臭氧的紅外吸收光譜, 推大氣臭氧總含量及濃度分布廓線; 或者用氣球將臭氧探測儀送入高空, 測量平流層的臭濃度[5]。在海洋監測方面,遙感能為海洋學家提供跟蹤大尺度洋流、中尺度渦流實時調查信息;為海洋氣象學的研究提供有關海面上空的云圖和風暴潮、臺風信息;為海洋生物學的研究提供有關海洋初級生產力和海洋生物環境方面的信息;為海洋地質研究提供有關重力場、海平面、大地水準面等海面地形的測高資料;還能為海洋環境保護提供快速大尺度監測和區分海面溢油及其它海面污染的方法與圖像[6]。在環境災害監測方面,遙感廣泛應用于地球溫室效應、洪澇災害、旱災、地震、森林火災、沙塵暴等環境現象的監測中。以地震監測為例,近年地震頻發,地震后,交通堵塞、通信中斷,遙感技術成為信息獲取和災害監測的重要手段。衛星遙感技術能夠及時提供宏觀災情,有利于有關方面對災情做出科學評估,進而采取救災防災減災措施,意義重大[7]。
3 結束語
遙感技術具有監測范圍廣、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進行長期的動態監測等優勢, 它不僅可以廣泛應用于資源調查,而且可以快速、實時、動態、省時省力地進行大范圍的環境監測。遙感技術作為資源調查和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熊盛青.國土資源遙感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J].國土資源遙感,2002(1):1-5.
[2] 徐冠華,田國良,王超,等.遙感信息科學的進展和展望[J].地理學報,1996,51(5):385-397.
[3] 韓秀梅,張建民.農業遙感技術應用現狀[J].農業與技術,2006,26(6):32-35.
[4] 黃敬峰.論遙感技術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J].遙感技術與應用,1999,14(1):65-70.
[5]《大氣科學辭典》編委會.大氣科學辭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關鍵詞:無人機;遙感測繪技術;工程測繪
無人機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目前無人機技術已逐步完善和成熟。與傳統的飛行器相比,無人機具淞榛钚院謾⒉僮骷虻ァ⒊殺鏡土等特點,無人機的技術從軍事領域逐漸擴展到了民用領域,被越累越多的運用到地理、工程測繪中。
1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無人機技術又稱為無人機航測遙感技術,是通過利用無線電設備來控制飛行器,來快速的獲取信息的技術。無人機技術主要是有無人飛行器平臺、分辨率較高的數碼傳感器、GPS導航定位系統以及數據處理系統幾部分構成的,是將計算機、GPS、和信息通訊及數據處理技術相融合的高新技術。傳統的地面測繪信息的采集主要是依靠衛星或載人飛機來獲取,但信息采集的成本偏高、受天氣條件限制大、更新速度慢等限制了在測繪方面的應用。相比之下,無人機遙感技術成本低廉、操作簡單、成像清晰、周期短等優點,這些優點彌補了傳統的測繪信息采集手段的不足和缺陷。目前,我國的無人機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已被很多國家引進。
2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優勢與不足
2.1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優勢
一是快速靈活。由于無人機無需載重駕駛員,從而省去了駕駛設備以及安全救生設備的重點,這就大大降低了機體的重量,重量的減輕使無人機飛行更輕便。無人機遙感監測十分快速,效率大大提高。在應急事件處理中,無人機適用于大范圍的監測,日檢測能力最高可達2000多平方公里,使監測效率大幅度提升。
二是遙感監測范圍更宏觀。無人機遙感技術不僅能對狹小的地理空間進行監測和數據采集,也能對更大范圍和空間進行監測。無人機遙感技術主要運用光譜分析對監測區域進行數據分析和信息采集,并可以實現同時多架、多次的大范圍檢測,能保證檢測的準確性。此外,無人機遙感技術可以通過三維仿真模擬技術來展現宏觀情景,為應急事件的處理等提供準確、宏觀的技術信息。
三是數據處理速度快,分辨率高。與衛星影像的分辨率相比,無人機的影像分辨率要高出很多,一般能達到0.1-0.5米。無人機遙感技術可與GIS進行快速集成,迅速搭建監測應用。
2.2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不足
一是飛行不夠平穩。機體輕是無人機的一大優點,但同時由于無人機機體很輕,當飛行高度升高時,容易受高空風力的影響,從而導致無人機飛行不穩定,使影像不清晰。
二是傳感器控制不夠完善。普通的無人機由于技術的限制和要求,尚不能打在精度較高的傳感器,這使得監測工作無法獲取精度較高的信息和圖像,無法滿足大比尺的測繪要求。
三是對通訊系統的依賴性大。由于無人機是通過技術人員操作,利用傳感器傳遞信號來實現和完成的,因此,無人機的控制程序對通訊系統的依賴程度很高。無人機對GPS和通訊系統的依賴使黑客很容易通過編碼程序來干擾無人機的正常飛行,引發安全問題。
3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工程測繪中的應用
3.1 測繪影像資料的獲取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進行測量測繪時,首先要選擇合適的飛行平臺,飛行平臺要根據地形地貌的特點進行適當的選擇。與傳統的影像獲取手段不同,無人機的飛行旋偏角大而像幅小,因此,在獲取影像資料時,可以采用空中三角的測量技術,空中三角技術通過對拍攝進行糾正和修復,可以有效的防止拍攝中的漏洞。此外,無人機遙感技術在進行測繪影像資料的獲取時,可通過采用曝光延遲拍攝補償、轉彎緩沖、飛行姿態控制等技術來實現。
3.2 進行測繪數據的采集
無人機在進行測繪數據信息的采集時,主要是運用自動加手動技術相結合,通過二者的結合,將不合格的測繪數據和信息進行清除,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同時,根據測量的數據和結果,通過單一模型定向操作。無人機遙感技術在進行定向操作時,要針對航行的路線進行定向分析,通過數據分析來確定航線是否正常,是否發生了彎曲,從而對航線進行操作,確保航線的精確度。
3.3 無人機拍攝數據的處理
跟傳統的數據采集的方式不同,無人機對數據的處理在數碼影像的排列上不上規則的,因為無人機的飛行角度問題,俯仰角和旋偏角較大,影像堆疊度對比增大,這就導致容易產生影像變形的問題。為了得到高質量的影像,無人機搭載的數碼相機一般都是變焦鏡頭。為此,可先對變焦鏡頭進行標定,再對標定結果進行分析,尋找不同焦段上相機內參數及畸變參數與焦距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得到變焦相機快速標定和畸變改正的方法,就能充分利用相機的變焦功能,從而提升無人機的工作效率。
3.4 低空作業中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
在山體較高,無人機起降條件不穩定或云層較低,視線不好的情況下,使用無人機進行低空航拍遙感技術,不僅可以更快、更高效的獲取影像資料,可以大大顯現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優勢。同時,進行低空無人機遙感測繪,可以廣泛應用于城市建設、資源環境檢測、應急事故救災等工作。無人機遙感技術在低空作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重要。比如當前研制成功的“無人飛艇低空航測系統”的應用,這種系統通過創新自檢校、自穩定功能的組合特寬角低空數碼相機系統,利用特殊設計的像片重疊關系和檢校軟件,有效糾正因輕薄機械形變引起的誤差。并通過利用邊緣視場補償相機姿態角偏旋提高精度的方法,大大減輕了成像系統的整體重量。與傳統的信息采集技術相比,在自動化方面的要求上無人機的要求更高,無人飛艇低空航測技術利用專門的數據處理軟件,大大提升了無人機的自動化水平,從而明顯提高了影像處理的清晰度和分辨度。
目前,隨著無人機輕便靈活、操作簡便等優勢的顯現,無人機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城市建設、水土保持監測、防汛抗旱、應急突發事件等方面,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和成熟。因此,應在工程測繪中廣泛應用無人機遙感技術,來大大提高工程測繪的精度,獲取更清晰、質量更高的影像信息。
參考文獻
[1]堯志剛.論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6(18):256.
【關鍵詞】地形測量;測繪技術;自動化技術
1.前言
隨著網絡技術及計算機的發展,測量儀器的自動化技術智日益成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地形測量學科,是技術科學,同時也是理論學科,通過進行地形的測量工作,可為企業在礦區的開采以及國家在位城市的建設以及工程實施等各方面提供較大的幫助,更好地加快了經濟的發展。測繪通常可分為一下的五個組成部分:施工測量、控制測量、竣工測量、變形監測及地形測量。
2.現代的測繪技術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與遙感技術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時現代測繪技術的關鍵及核心體現。首先,遙感及衛星導航的定位技術均是衛星技術、航天技術、通信技術及計算機、傳感器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的綜合集成。其次,地理信息的系統技術,則是綜合運用數據庫技術、計算機技術及虛擬技術、空間分析技術等共同集成的體現。因此,可將測繪技術看成是信息技術及空間技術的合集體,為國家再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國高新技術的體現,也是高新技術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
2.1 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也稱為GPS 技術,研制于美國,時間為20世紀70年代。其比傳統的定位方法相比較,其更具更好的保密性以及更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行等。于此同時,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的范圍較為廣泛,功能更完善、更樣多,觀測及測量用時更短、執行更快捷。
2.1.1 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體現
GPS的首要功能就是三維導航,不論是步行者、地面車輛、還是輪船或者飛機等均都利用GPS的導航功能進行準確的導航。首先,可對車輛進行跟蹤。利用電子地圖及GPS均可準確顯示出車輛的確切方位,很好地掌握車輛運行的時時信息,還可以隨著目標的改變移動,使目標保持在顯示屏幕上,實現多車輛及多屏幕、多窗口同時進行跟蹤。其次,利用GPS的導航功能,實現對重要的貨物及車輛的運輸跟蹤,并且提供出行的線路及導航,主要為自動線路的規劃及人工線路的設計。最后,還可以進行信息的相關的查詢:城市交通的指揮中心通過利用GPS的導航功能,查詢及了解并且對監測范圍內的車輛的運行情況,進行較好的指揮,還可實現與被跟蹤、被監控的車輛,進行通話及合理的調度,進而實現有效管理。
2.2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地球空間信息的統計分析與管理的信息及集成表達的高新技術的綜合系統,能將地球表面的事物的特征以及地理方位實現有效結合,可通過計算機的屏幕較為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其的特點為:是多維結構、地理定位基礎、豐富的信息、數字及標準化等于一體。其可處理空間的地理信息,并準確記錄相關的數據,并這些信息及數據進行處有效地管理與分析。其也是計算機圖形學與多媒體及采用數據庫相結合的綜合系統,在現代的測繪技術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撐引導作用。
2.3 遙感(Remote Sensing)技術
遙感技術于上20世紀的60年代開始發展,其不與被研究物進行直接接觸,而是對目標的有關信息進行感測,通過傳輸及處理,可從中提取對人們研究有用的信息。遙感技術主要包括陸地、攝影、航天攝影及測量、衛星等技術。遙感技術按照其的波譜性質又分為三個部分:物理場、電磁波及聲學遙感技術這三類。直至目前,遙感信息技術取得較大發展,表現在:由最初的可見光到微波、紅外;由空間維發展至時空維;由靜態觀測發展至動態的分析監測;由單波段到多角度、多波段、多極化、多時相等。遙感技術為GIS提供信息源,GIS 為RS提供空間數據管理和分析的技術手段,GPS作為全球定位系統較為充分的補測手段,實現了對GIS的傳統地圖及數據的有效更新。遙感技術與全球定位系統及地理信息系統的合理應用,能最大限度的充分發揮自身技術的特點,做到精準、經濟而快速地提供人們需要的相關信息,進行各項工作的研究。這三方面技術的密切結合,為我國的地形測量工作提供可靠真實的數據及圖形。
2.3.1 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城市的用地現狀及規劃方面而言,具有較大的意義。城市規劃需要的信息以及較多較為重要的項目,均可從遙感資料中得到。例如,倉庫的類型、城市的工業及交通研究、城市住房質量及用地的分類、人口的數量以及環境分析、綠化系統等方面,均可從遙感資料中,獲取有效的、可靠地信息。遙感技術還可獲取城市用地的內部結構、空間及數量上的變化情況,綜合各時期的遙感資料,較能準確客觀地了解城市規劃及建設情況;客觀地看待并分析城市的發展方向及趨勢,為城市的用地規劃及合理布局提供參考資料。
2.3.2 遙感技術在城市變化監測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城市的變化監測工作中,其通過不同的感圖像進行的組合及加工處理,進而得到地物的動態變化的信息。總所周知,人工建筑物使城市構成的重要主體,而且建筑物還時常處于更新及變化等改建中,因此,利用傳統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難度,加上未能準確地及時地了解其的變化,使城市變化監測工作無法正常開展。遙感技術能利用其的高分辨率及高光譜的遙感技術的融合,較好地、較方便、清晰的顯示并且識別城市的高速路與街道、鐵路橋梁及各類建筑物,能提取城市變化的動態信息,并對城市的建筑物的密度與類型進行調查,為城市的發展及變化進行服務。
3.測繪及自動化技術在經濟中的應用
關鍵詞:遙感;地理國情普查;防洪抗旱
一、遙感影像技術在地理國情普查應用中的優勢
地理國情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全面獲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基本情況的基本性工作。普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國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現狀和空間分布情況,為開展常態化地理國情監測奠定基礎,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提高地理信息和政府、企業和公眾的服務能力。
遙感技術之所以能夠在地理國情普查中應用,是由于它具備了四個特點:首先,遙感技術具有宏觀性以及區域性的特點,宏觀性的特點使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資源調查中應用成為了可能,而遙感技術的應用也改變了傳統的地理國情普查方法。同時,遙感技術又能夠將區域內的空間以及地理信息真實、清楚地觀察到,并且反映出區域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其次,遙感技術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遙感技術在對地理信息進行觀察時,能夠從空間、時相以及破斷三方面形成探測網,形成的地球表面信息包括了光譜空間、地理空間以及時間空間等五維信息,人們觀察以及分析問題能夠更加全面。再者,遙感技術具有多波段性的特點。在對地理進行研究時,遙感器能夠發出不同波段的波對地物信息進行探測,也使得探測的信息更加全面和準確。比如在使用可見光波段的波雖然能夠較好的探測整個城市概況,但是卻不能探測城市的熱污染,必須使用紅外遙感數據。最后,遙感技術還具有多時相性特點。在對地理信息進行普查時,使用遙感技術能夠對同一地理信息進行多時段的重復探測,獲得同一地理位置的多時相信息,進而能夠發現該地區的地理變化。
二、遙感影像技術
(一)遙感影像變化監測方法
遙感影像可以綜合分析多時相的地理圖像信息,然后提取出動態的地理信息,實現地理遙感的變化監測。目前主要的地理信息變化監測方法主要有比較分類結果法、光譜變異法、分析主成分法、提取動態信息法、分析矢量變化法、植被指數互減法、圖像數據運算法等,可以將這些遙感地理信息變化監測方法總結成基于分析空間模型方法、基于結果比較的分類方法、基于變換空間信息方法、和基于運算圖像信息數據方法。
(二)遙感影像變化圖像信息方法
遙感影像利用不同時相的地理圖像變化信息,將多種圖像變化信息變換之后進行動態檢測和變化監測,主要方法有變換對應成分法、分析頻率域法、變換典型成分法、變換KT法、變換主成分法等。以變換主成分法為例,其方法主要是變換不同時相的地理圖像變化信息數據的主成分,突出變化信息數據的主要成分。變換主成分法又可以分為:變換多時相主成分法、變換動態主成分法、主成分差值法。
(三)遙感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
與傳統的圖像數據分析相比,遙感數據挖掘技術對于地理圖像信息數據的處理是一種模型識別化的圖像數據處理過程,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具體圖像信息的特征和模式,主要強調經過數據對比、分析和處理,從大量的地理圖像信息數據中,發現整合出這些地理圖形信息數據中有意義的數據,總結出這些信息數據的知識和規律,找出他們之間的特征和共性,實現相互促進、相互協作。遙感數據挖掘技術在更新地理信息中的應用,可以對基本的地理圖像信息進行特征計算和有效分割,為遙感影像提供地理信息規則和知識
三、遙感影像技術在地理國情普查中的應用
(一)遙感技術在地表特征的應用
地表類型劃分范圍廣闊,地貌形態復雜多樣,為簡化地貌類型,同時兼顧地貌對地表產流量影響的差異,以衛星圖像為基礎,將區內劃分為幾個大的地貌類型,即中山區、低山丘陵區、平原區、及黃土高原區。地表巖性應用遙感巖性地層解譯結果,考慮到不同巖性的透水性能,為了使區內的下墊面類型趨于簡單化和帶有普遍性,將其共性特征組合如下:(1)黃土、第四紀沖洪積物,透水性較強;(2)砂巖、砂礫巖,結構較為松散,孔隙裂隙較為發育,透水性較強;(3)砂巖、砂泥巖,透水性一般;(4)變質巖、巖漿巖,透水性較弱;(5)碳酸鹽巖,透水性較強。
(二)遙感技術在防洪抗災中的應用
1、防洪抗旱
自遙感技術誕生以來,遙感技術在防洪抗旱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災害發生后可以根據水體與其他第五光譜明顯不同的特點,利用多光譜圖像快速確定受災面積。在此基礎上根據已有的社會信息,利用遙感圖像分析功能進行疊加分析,可以快速的對災情進行評估。為救災,減災提供信息基礎。在此方面水利行業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成熟經驗。
2、水土保持
為了有效的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對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調查,監測和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遙感技術成為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在區域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水土流失的研究有以下兩種:(1)土壤侵蝕動態的監測,其關鍵是提取影響土壤侵蝕因子信息;(2)水土流失定量研究。
(三)遙感技術在油氣開發中的應用
從油氣構造的遙感解譯分析,到綜合遙感資料與物化探資料進行油氣綜合評價,再進一步發展到將遙感技術與油氣化探、地面波譜測試、地磁、地溫、能譜測量以及地電化學勘探手段相結合而進行的遙感方法直接找油,標志著遙感技術應用在油氣勘探領域的一次次重大飛躍。但是利用遙感探測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遙感影像在識別巖性方面,由于火成巖的熱紅外光譜特性比其它巖類要清楚得多,所以對于火成巖的研究相對的較成熟一些。但是對于沉積巖和變質巖的研究則相對的較少,主要是由于巖石中的不同礦物對熱紅外光譜影響較大。因此對于巖石和礦物發射光譜特性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將熱紅外譜域的研究延伸到3~5μm和17~25μm,目前對這兩個熱紅外譜域的巖石、礦物光譜特性還知之甚少。油氣遙感技術不斷發展,不僅可以在前期油氣勘探中發揮作用,并將會涉及到油氣勘探的各個階段。在隱蔽油氣勘探、巖性油氣勘探、水動油氣勘探及老油氣田的擴大、挖潛勘探中同樣可以取得成效。
(四)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當前,城鎮用地共分為十個大類,分別是: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庫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綠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需要,進行相應類型的遙感調查,獲取相應的遙感資料,然后繪制出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土地利用演變圖,并自動測算出該區域內各類用地的面積、分布、變化情況及發展趨勢。城鎮規劃和管理者通過這些資料,可以判斷城鎮布局是否合理,城鎮綠地是否足夠,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如何改進,從而因地制宜,為城鎮制定相應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方案。
(五)人口普查
在定性、定量、定位的調查了城鎮各種土地利用現狀后,可迅速而準確地獲得城鎮的總建筑密度、住宅房屋密度等城鎮用地特征參數。而城鎮居住建筑密度與人口分布密度往往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因此,可以以住房密度作為變量用于人口普查、人口統計學等方面的研究,從而為國家人口普查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精確的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 遙感技術 數據獲取 數字城市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2(b)-0029-02
中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期。城市化的發展,一方面創造了城市文明和物質繁榮,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則劇烈地改變著原有的生存環境,并產生了一系列城市問題:人口激增、環境污染、耕地占用、綠地減少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城市已成為社會矛盾和資源環境問題最尖銳的區域。
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技術手段對城市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和有效管理,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另外,傳統的城市基礎信息獲取手段由于周期長、費用高、范圍有限,難以及時反映城市空間發展趨勢,也已成為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制約因素。因此,采用新興的信息獲取技術對現代城市進行合理的規劃管理已顯得十分迫切。
1.遙感技術與城市遙感
遙感技術作為一種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對目標物或自然現象遠距離感知的一門探測技術,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城市發展、建設的有關信息,既有城市宏觀的全貌和綜合數據,又有城市街區的微觀圖像和基礎數據,可以全面、高效、實時地揭示城市的發展變化。正是由于遙感技術具有的顯著優越性,使得城市遙感逐漸成為眾多學者與專業技術人員關注的熱點領域,城市遙感技術也開始廣泛地運用到城市規劃與建設、土地開發、環境監測、人口統計以及園林綠化等各個方面,逐漸成為城市管理決策的核心技術手段之一。所謂城市遙感,即以城市系統為研究對象,利用遙感技術為城市規劃管理者提供多方面的基礎信息和相關資料的科學技術。目前,城市遙感主要采用航空與航天遙感相結合,同時輔以地面實地調查的一種技術方法。全球現有1000多顆遙感衛星在軌運行(2012年8月數據),如美國的QuickBird,法國的SPOT,中國的CBERS以及印度的IRS等。各種遙感平臺的定期與不定期的作業,可見光與彩色紅外攝影、熱紅外掃描、多光譜與高光譜掃描等各種成像技術的應用,使得多分辨率、多光譜、多質量等級的城市動態信息數據的獲取成為可能。如今,城市遙感技術的運用,已成為衡量現代城市規劃與管理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對于及時了解和掌握城市發展變化及資源環境狀況,對于合理進行城市規劃、調整用地結構、保護城市環境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城市遙感技術的應用領域
城市遙感技術為全面、高效、實時地了解城市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它已逐漸滲透到城市建設和研究的各個領域,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巨大的作用也日益顯現。目前,城市遙感技術的應用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城市基礎信息數據的獲取
城市基礎信息數據包括數字地圖、正射影像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景觀模型、數字專題圖和各種專用地理信息數據等。現代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基礎信息數據,利用遙感技術可制作不同種類、各種比例尺的專題圖或影像圖,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加快城市數字化的進程。近些年,由于計算機技術以及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數字正射影像圖在城市設計和管理中的應用日趨活躍,其特點正在被城市規劃者認同,并在應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此外,為了更真實、直觀地反映城市的地形地貌及環境狀況,對城市數字高程模型和景觀模型等數據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利用遙感信息快速生成數字高程模型和景觀模型,在技術上已經日臻完善。應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所具有的制作城市景觀數字模型的功能,在計算機上能夠非常逼真地再現城市場景,并可以多視角瀏覽,有助于改善城市設計與規劃決策。以上基礎地理數據的獲取與生成均離不開城市遙感技術。
2.2實現城市環境的宏觀監測
固體廢棄物、大氣和水體的污染以及城市熱島都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利用遙感技術可以有效地開展城市環境問題的宏觀監測。
例如,不同的物體在遙感影像上具有明顯的的灰階、色調、紋理特征差異。因此,利用高分辨率的遙感圖像就可以對城鄉結合部的固體廢棄物進行解譯與識別;其次,根據特定時期的城市大氣環境在遙感影像的電磁波輻射強弱特征,結合實地環境監測數據,建立兩者之間的相關數學分析模型,可以對城市大氣污染的現狀與空間分布進行測定與評估;第三,城市熱島是由于城市擴張與熱源排放導致的市區溫度高于郊區的一種污染效應。研究者可通過對熱紅外影像的分析判讀,揭示城市熱島強度和空間分布范圍,并對其分布特征、形成規律等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實現對城市熱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管理的目的;在水污染監測方面,遙感技術也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由于不同水體中的污染物成分、濃度不同,導致水體反射率發生變化,因而在遙感圖像上也會有明顯反映。研究者可通過分析相關遙感信息,判斷出水體污染的類型、程度以及空間分布,從而為城市水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2.3為城市規劃提供技術支持
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快速、準確地獲取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所需的各種信息數據。具有遙感信息判讀經驗的技術人員,通過對城市歷史以及現狀的各類遙感影像數據進行人工判讀解譯,結合計算機智能識別與分類技術提取相應的城市專題信息,容易發現城市化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因而可以提出對城市規劃與管理決策具有現實意義的建議。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管理中已經和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早在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就利用航空影像數據對部分城市區域開展了初步調查研究;“十一五”期間,國家建設部啟動了針對我國86個重點城市的城市建設遙感動態監測項目;此外,列入國家863計劃的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重大課題,利用高空間分辨率的QuickBird衛星影像進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更新研究,都是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領域應用的很好的例證。可預見,隨著城市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遙感信息數據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應用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2.4城市化進程及土地利用動態監控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與城市空間規模的不斷膨脹,城市邊緣地帶的大量耕地、生態用地正在被蠶食,城市空間急劇擴張中出現的盲目無序、生態環境破壞、公共交通導向滯后等問題,均對城市健康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對城市空間擴展及土地利用變化進行動態監測,是發現和解決城市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利用遙感技術對城市區域不同時相的各類航空、衛星影像數據進行解譯分析,能夠迅速、準確地獲取城市建成區內各種土地利用的現狀與歷史信息數據。研究者可以客觀了解不同時期內城市居住、耕地、林地、水體、交通等用地的面積、分布和動態變化情況,從而為深入研究城市化發展問題、合理進行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手段。
2.5城市園林綠地與植被調查研究
城市綠地與植被是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構成要素,綠色植物具有釋放氧氣、凈化污染、調節城市氣候、美化景觀等諸多生態功能,因而在城市系統中充當環境調節器角色。隨著城市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這種作用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城市綠地監測和動態評價已成為城市問題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利用遙感技術能快速準確地獲取城市園林綠地的分布和植被覆蓋度信息,了解城市綠地景觀的組成、植被種類和空間布局。應用遙感影像對城市園林綠地進行調查,首先是根據調查研究的內容選取不同類型、時相和分辨率影像數據,然后對影像數據進行校正、解譯和分類。最后計算出綠地面積并對城市植被覆蓋狀況按等級進行劃分,通過對不同時相的遙感數據進行動態變化分析,能夠建立起供政府決策利用的空間數據庫與模型庫。近10年來,國內的北京、廣州、上海、天津、深圳、重慶等城市均開展了城市綠地遙感調查和評價研究,各種類型的遙感數據源都得到了廣泛地運用,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相關研究成果的取得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城市綠化及城市生態研究工作。
3.城市遙感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遙感技術問世30多年來,其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不斷的拓展。目前,這一技術正從單一遙感資料的分析,向多時相、多數據源的信息復合與綜合分析過渡,從區域靜態分析研究向動態監測和過程預測過渡,從定性調查、系列制圖,向計算機輔助的數字處理、定量自動制圖過渡,從對各種事物的表面性的描述向內在規律分析、定量化分析過渡。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城市遙感技術將在以下一些方面有較大的發展。
3.1遙感數據獲取技術的發展
隨著新型傳感器研發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遙感對各類數據需求的增加,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在城市中得以廣泛應用。尤其是IKONOS、QuickBird、GeoEye-1等一系列商業衛星的成功發射和運行,將逐步取代航空遙感數據成為城市遙感的主要數據源。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在城市規劃、城市土地調查、環境監測、城市地圖和專題地圖更新等方面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對于全球用戶而言,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夠更方便地采用聯機方式直接定購和接收產品,相關遙感數據信息能以數字方式傳輸,在幾小時內就可以獲取相關數據。
3.2構建新型城市遙感信息模型
遙感信息模型是集地形模型、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之大成,它是利用遙感信息和地理信息影像化方法建立起來的一種可視化模型,是一種注重知識表達和影像理解的模型。城市遙感信息模型是遙感技術應用深入發展的關鍵,構建各類針對具體研究對象的城市遙感信息模型,可計算和反演對實際應用非常有價值的城市環境參數。在過去幾十年中,盡管人們發展了許多遙感信息模型,如植被指數和植被覆蓋度模型、地表蒸散估算模型、城市地表不透水層模型、地表溫度指數及歸一化水體指數模型等,但遠不能滿足當前城市遙感應用的需要,因此發展新的遙感信息模型仍然是當前城市遙感技術研究的前沿。
3.3“3S”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
未來由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作為主體構成的空間信息集成技術系統,將完成其從理論、方法、技術框架到實施步驟的研究和應用,最終形成具有多維城市信息獲取與實時處理特點的新的綜合技術領域。其中,遙感可為地理信息系統提供海量的空間數據信息,地理信息系統為遙感影像處理分析提供高效的輔助工具,全球定位系統為遙感對地觀測信息提供實時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3s”一體化集成將最終建成新型的城市三維信息獲取系統,并形成高效、高精度的信息處理分析流程,這對遙感技術在城市系統的應用與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3.4全面推進“數字城市”的建設
“數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戰略目標和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遙感技術發展在“數字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遙感信息是“數字城市”的多源信息的一個重要的分支,與城市發展的其他信息相比,有其顯著的特點和應用優勢。作為“數字城市”建設中的關鍵性支撐技術之一,遙感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技術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正在高速發展,人們對遙感信息內在規律與實用價值的認識也愈加深入。因此,遙感技術在城市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這必將推動“數字城市”和“數字地球”的建設,對于提升城市規劃和管理決策水平,提高城市建設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的綜合效益,以及推進城市的科學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應用;遙感技術;展望;無人機
引言
遙感技術起源于1960年左右,它是探測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術。它依據了電磁波的有關理論,結合了各種先進的傳感儀器,把距離較遠的目標反饋回來的信息加以搜集,再對這些信息做相關的處理,最終形成目標的全景圖像。當下,在借助人造衛星的基礎上,遙感技術可確保18天以內就能返回一次全球的真實圖像。同時,在運用了遙感技術之后,還可高效地測繪出研究區域對應的地圖。
1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簡述
關于無人機遙感這種技術的描述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第一是技術的組成,無人機遙感綜合了以下幾種技術:一是傳感技術;二是通訊技術;三是遙控技術;四是遙感對應的應用技術;五是GPS技術。第二是獲取的方式,獲取方式有以下三點特征:一是專題化;二是智能化;三是自動化。第三是獲取的信息,獲取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環境信息;二是國土信息;三是資源信息。第四是技術的重要優勢,這些優勢尤其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起飛速度快;二是成本低廉;三是結構較為簡單。
2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具體情況
2.1 無人機遙感技術所具備的特征
跟載人飛行器相比較,無人機遙感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這些技術優勢尤其體現在下列幾點:(1)由于無人機不需要載人,所以它可以飛行到一些較高或者較危險的區域進行航拍,這是載人飛行器無法與無人機比擬的地方;(2)與載人飛行器相比較,無人機在實際的飛行中所耗費的資金更為低廉;(3)無人機被劃分到我國的遙控飛行器一類,所以它的整個審批流程較為簡單,相反載人飛行器屬于現實中的飛行器,它的整個審批流程非常復雜;(4)載人飛行器有著極為嚴格的起降要求,而無人機卻沒有過于嚴格的降落場地和起飛場地要求,所以它在航拍飛行中實現中途轉場比較容易;(5)航拍中,無人機所具備的安全性能也遠遠超過了載人飛行器;(6)同載人飛行器比較,無人機可隨時進行重新拍攝,并且拍攝時間極短,成像效果也非常清晰。
盡管無人機遙感有著如此多的技術優勢,但它的技術劣勢也較為明顯。這些技術劣勢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面:(1)無人機遙感所返回的遙感影像有著極高的分辨率,這種分辨率甚至實現了以分米級來計算的精密程度。但是,影像的相幅偏小,相片數量非常龐大,甚至達到了千張以上。這種大工作量的工作方式,降低了無人機遙感工作的效率。同時,影像傾角的角度一般來說較大,并且傾斜方向沒有任何規律可遵循。所以,無論是連接點的布設還是提取工作都變得非常困難。(2)載人飛行器通常比較穩定,相比之下無人機就顯得不夠穩定。假如高空中的風速較大,那么航飛軌跡就會出現不規則的現象,甚至偏離了本身的主航道。這樣,無論是拍攝中的旁向重疊度還是航向重疊度都不夠規則,影像間的實際重疊程度就更大。(3)無人機無法攜帶專業化的測量相機。所以,它拍得的影像難免會有所變形。這是由于地面事物跟單幅相機間的投射關系很復雜,所以影像內存在的幾何關系也就很不穩定。在這種影響下,影像就會呈現出傾斜的效果甚至變形。
2.2 無人機遙感的影像處理流程
2.2.1 影像的畸變差糾正
當前的無人機航拍方式是中國航拍方式中最為先進的一種方式。它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可在任意時刻進行航拍,并且拍攝的時間極短,成像效果也非常清晰。所以,無人機航拍這種方式被大范圍的運用。現實中,無人機有著不同的類型,所攜帶的相機也有著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搭配方式使得最終的成像質量也有巨大的差異。不過,一般情況下無人機都是配備的普通相機。普通相機拍出來的相片邊緣會出現畸變的現象。這可能給后續的數據處理帶來極大的誤差。為了最大限度控制數據的誤差,對影像的畸變加以糾正就成了必備的工作。處理方式主要包含了以下幾種:一是消除畸變;二是消除主點偏移;三是旋轉影像。
2.2.2 影像的三角測量
三角測量的過程是在空中自動完成。以往,影像的轉點工作與選點工作都是以人工方式來操作完成。可是,無人機遙感卻能讓這兩項工作在空中便自動完成。同時,像點中的各個坐標也是自動獲取。它能為區域網平差程序結算提供依據[1]。這樣,坐標系中加密點所處的空間位置及其定向參數都能隨之而獲得。三角測量主要對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加以測量:一是內定向的相關測量;二是相對定向的相關測量;三是模型連接的相關測量;四是模型轉點的相關測量;五是偏移量的相關測量;六是連接點的相關測量;七是特征點的相關測量。
2.2.3 DOM影像與DEM影像的生成
DOM影像與DEM影像的具體生成步驟如下:首先,借助平差程序可解算出拍得的影像對應的外方位元素;接著,把相鄰影像跟外方位元素充分匹配,便可迅速取得相關的同名特征點;然后,通過這些同名特征點便可以生成DEM影像;最后,讓生成的這個DEM影像跟相關的同名特征點再次拼接,便可得到需要測量區域的DOM影像圖片。
2.3 無人機遙感的關鍵技術
現實中,遙感技術是把多種技術綜合以后取得的技術成果。上述已經談到:無人機遙感綜合了五種主要的技術,第一種是傳感技術,第二種是通訊技術,第三種是遙控技術,第四種是應用技術,第五種是GPS技術。在這五種技術中,最為關鍵的技術又可細分成八種。第一種是遙感平臺對應的集成技術。第二種是專用數據對應的處理技術。第三種是傳感器對應的控制技術。第四種是平臺穩定涉及的相關技術。第五種是相機定標的相關技術。第六種是相機校驗的相關技術。第七種是快速處理的相關技術。第八種是3S技術。而依據平臺框架的情況來具體劃分,關鍵技術又應該被劃分成三種基本的技術。第一種是遙感平臺對應的集成技術。第二種是獲取數據的相關技術與下傳數據的相關技術。第三種是地面接收與處理技術[4]。文章將對這三種最為關鍵的技術進行一一的介紹。
2.3.1 無人機遙感平臺集成技術
無人機中,平臺結構主要包含了以下幾種:一是飛行器對應的系統;二是信息傳輸對應的系統與測控對應的系統;三是保障對應的系統;四是信息獲取對應的處理系統。平臺結構具體如圖1所示。無人機中安裝的是面陣CCD相機[2]。通常,拍攝操作是由相機頭部來具體完成。相機頭部又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數碼后背,第二部分是鏡頭,第三部分是機身。對無人機來說,遙感平臺需要體積小且分辨率偏高的相機。因此,大面陣CCD數碼與120中型幅面相機是最佳的組合[3]。再者,高清圖像是無人機影像的一個重點。所以,拖影便成了影像中的一個重要障礙。為此,遙感平臺必須盡量把拖影的像元控制在0.5以下。假設像元是9um×9um,高度是500m,速度是每秒鐘33m,焦距是50mm。那么可得出曝光時間是1/733秒,快門應選用1/1000s以上[5]。假設焦距用字母f來表示,成像面尺寸用字母L來表示,視場角用字母θ來表示。那么焦距公式是tg(θ/2)=(L/2)/f[6]。而主控計算機需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對相機進行良好的控制,其次是對圖像加以傳輸,再次是對圖像加以保存。因此,PC/104+嵌入式計算機是最好的選擇[4]。
2.3.2 下傳數據的相關技術與獲取數據的相關技術
因為無人機遙感會產生極大的數據量,所以下傳圖像的過程中一般來說會選擇高壓縮比的壓縮技術。壓縮方案具體如下:系統中的數據鏈路共有兩條,傳輸中多模態遙感器會與工控機互相配合,一方面可通過其中一條鏈路把遙感數據傳送到硬盤中做備份處理,另一方面可通過另外一條鏈路把遙感數據傳送到壓縮模塊中做壓縮處理。
另外,圖像獲取的具體步驟如下:(1)系統中的IO設備可把遙感數據統統讀取出來;(2)遙感數據在控制板是BMP這種格式的數據,通訊程序可把這種格式的數據全部讀取出來,再把數據全部寫入到DSP中;(3)DSP中具備壓縮模塊,壓縮模塊會把這些圖像由BMP格式轉換成JPEG格式;(4)JPEG格式的所有圖像會被存儲到指定的內存中;(5)通訊程序從指定內存中把JPEG格式的所有圖像給讀取出來再傳送到數據鏈路中。
2.3.3 地面對數據的接收與處理
對無人機來說,無論是地面的接收工作還是地面的處理工作都必須依托于數據接收站。數據接收站既可以是固定式也可以是移動式。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數據接收站都必須具備以下五種基本功能:一是存儲海量數據的基本功能;二是建立海量數據庫的基本功能;三是管理海量數據的基本功能;四是分發海量數據的基本功能;五是糾正數據的基本功能。
3 結束語
綜上,文章首先闡述了無人機遙感這種技術的本質。其次,文章闡述了無人機遙感這種技術的基本情況:一是這種技術所具備的特征;二是這種技術在處理中的詳細流程;三是這種技術具體包含了哪些關鍵技術,并對這些關鍵技術分別加以介紹。
參考文獻
[1]兵遠遠.無人機遙感在某鐵礦礦區資源監測中的應用[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
[2]馬瑞生.微型無人機航空遙感系統及其影像幾何糾正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3.
[3]范成曉,韓軍,熊志軍,等.無人機遙感技術現狀及其應用[J].測繪科學,2014,27(22):16-19.
[4]歐新偉,周李建,馮青山,等.無人機遙感技術在長輸油氣管道管理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5(21):21-23.
關鍵詞:3S技術;地籍測繪;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P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3S技術分別包括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全球定位系統,其三者技術的結合使測繪工作的質量有了非常可靠的保障。其中,地理信息系統是對信息進行匯總和結合的,而其余兩種技術則是針對遙感圖像,使提取的信息得到良好的定位,并依據特定的坐標實現與電子地圖的套合。
一、3S技術的分析
(一)遙感技術
遙感技術(RS)通過電磁波對物體進行探測,得知地表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以及發射的電磁波,之后利用對電磁波的處理來獲取與物體相關的各項信息,使遙感技術能夠遠距離的進行物體的識別和探測。遙感技術的應用非常的廣泛,如日常生活中的“天氣預報”就是通過氣象衛星拍攝來的,而其中對云”圖像的觀測是通過遙感技術來完成的。用遙感技術拍出的圖片與我們日常的拍攝非常的類似,不管是植被、大型目標、微小物體,遙感技術都可以通過拍攝對其進行信息的“提取”,并非常清晰地將圖像的任何信息顯示出來。
(二)地理信息系統
在3S技術中,與地理位置相關的信息就有85%,通常來講,只要是針對“位置”而言的信息,都稱其為地理信息,如林地、耕地的分布情況。作為管理地理信息計算機軟件的一個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會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類,這樣,也就利于信息的管理和應用。另外,地理信息系統會對這些信息進行排列組合以及分析,并具備輸出、更新、查詢、修改的多種功能。地理信息系統的可視化功能也是非常的獨特,它可通過計算機屏幕對信息進行還原。
(三)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即人們常說的GPS,其實一種進行導航和定位的一個系統。我們常常說,只要掌握了GPS技術,就能夠對任何人進行實時的定位,也可以為自己的出行提供很好的導航,是一項擁有強大功能的系統。在太空中,有24顆GPS衛星,它們的功能都有所不同,而全球定位系統就是通過這些衛星的應用來實現定位的。在傳統的測量定位中,所應用的設備大都過于龐大,操作起來也非常的繁瑣,而在這一點上,全球定位系統就有著一定的優越性。其定位的實施不會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全球的覆蓋率也是非常的高,通過七維定點的利用可實現系統的定速定時。在實際生活中,GPS技術的應用已經非常的廣泛,并逐步走向商業化、民用化,促使著城市的不斷建設和發展。
二、3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一)土地測繪的必要性
作為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土地測繪工作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非常專業的數據信息,是國家土地宏觀管理的重要工作。現階段的城市建設發展非常迅速,作為國家的基礎信息,地籍信息的掌握已經越來越重要,它不僅對土地權的歸屬信息有所包含,對建筑物等附著物的權屬信息也有所包含。在地籍信息的采集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3S技術,其對地籍信息的獲取非常的準確和快捷,并且能夠方便安全的對地籍數據庫進行管理。就土地測繪性的必要性,國土部門早已做了重要的強調。即通過科學發展的觀念來對土地測繪工作進行實踐,并且要重視測繪工作的實踐意義,促使測繪工作的主要內容得到很好的明確。此外,有效地對地理信息公共平臺進行構建,促使服務領域的拓寬和資源共建共享的推進。
(二)3S技術在測繪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蓬勃發展,作為國家的信息資源,土地的地籍信息已得到了人們更多的關注。在地籍的測繪工作中,3S技術的應用就使信息的采集變得準確、快捷,使地籍信息數據庫的數據能夠得到良好的完成。地理信息系統的載體是地籍信息數據庫,通過計算機的有效運用,權屬調查屬性數據與外業測量空間的數據才能夠實現良好的融合。3S技術的數字測圖模塊對工作者進行圖形編輯、控制測量功能的提供,并促使繪、測、編工作一體化的實現。
1.在地籍的測繪工作中,3S技術的應用使信息數據的獲取變得更加的準確和完整,并促使了測繪效率的進一步提高以及土地資源的自動化、信息化的實現。通過內外業結合的調查方法,促使土地調查技術流程的整體化形成,這當中包括: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以及應用等,對我國土地的屬權、面積、分布等信息進行獲取,從而進行4級連通的土地調查數據庫的建立。在我國土地的地籍調查中,地籍測繪以及權屬調查的工作已經越來越重要,這對土地的實地測量和權屬界線的確定非常的有效,也促使了土地信息的有效查詢以及土地地籍信息系統的有效建立。
(二)對地籍信息數據源而言,3S技術為它的外業調繪、內業建庫等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尤其在田坎系數、權屬境界的測繪中,所得的數據會更為精確。在土籍測量的工作中,3S技術的應用采用的主要是航空的遙感技術。針對農村的土地調查,我們通常以1:10000比例尺為準。通過遙感技術的應用,可對所測地面的客觀影像進行有效地獲取,其中測量、調查的主要內容也是遙感圖像的相關信息。通常依據多信息源、多波段、多平臺的遙感影像,在土籍測量中,要對我國的各種地形實現遙感影像的全覆蓋,就要通過3S技術的應用才能夠達到。對基于GPS、DEM兩控制點的微分糾正的技術進行應用,能夠使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得到很好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無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隨著遙感技術與計算機的相互結合與應用,3S技術在土地地籍測繪中的應用也會更加的完善。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技術在工程測繪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作為對土地信息進行有效提取和確認的測繪工作而言,信息的準確和及時的掌握非常的重要,而3S技術的應用,為這一測繪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幫助,也為工程測繪工作的發展帶來的新的生機。為此,在今后的測繪工作中,我們要有效地對這些新技術進行應用,促使測繪信息的及時和準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