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遙感技術概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遙感技術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遙感技術概述

第1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1 病因病機研究(古籍中相關的記載)

《小兒藥證直訣?虛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雜病廣要》也云:“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因此飲食不節,喂養不當或長期偏食,損傷脾胃正常運化功能,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是本病發生的主要病因病機。厭食在1982年南京中醫學院編著的《中醫兒科學》中首次提出,1985年衛生部組織編寫的《中醫兒科學》將“厭食”做為獨立病癥。小兒厭食癥是在較長時期食欲減退或者食欲缺乏為主的一種癥狀,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1]。

古代中醫文獻沒有厭食的病名,而其中的“惡食”、“不思食”、“不嗜食”、“不饑不納”等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與本病相同,多由喂養不當、久病傷脾、先天不足、情致失調引起,其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中醫藥在治療本病上顯示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

2 穴位貼敷或注射療法

2.1 耳穴貼壓 一般選取胃、脾為主穴。在配穴方面主要采用辨證或根據個人經驗隨癥配穴。在壓丸選擇方面,絕大多數選用王不留行籽,部分選用白芥子,個別使用撳針。

2.2 體穴貼敷 中藥敷臍療法[2],藥物組成:肉桂40 g,蒼術、枳殼、砂仁、焦三仙各30g,白豆寇、陳皮各20 g。上方共研細末過篩,裝瓶中密封備用。主穴:神闕;配穴:足三里、脾腧、涌泉。方法:敷藥前先將選穴常規消毒,取上藥粉適量放入水杯中,用生姜汁調成糊狀,填入臍中,膠布封貼固定,同時根據病情辨證后選敷配穴。

2.3穴位注射 駱方[3]以維生素B12注射液0.5 mg、維生素B1注射液50 mg混合,穴位注射治療小兒厭食癥,穴注雙側足三里,得氣后緩慢注入藥液,2次/周,4周為1個療程。實證配合梅花針叩刺,以脊柱兩側華佗夾脊和脾腧、胃腧、三焦腧等背部腧穴為主;虛證配合溫和灸(部位同上)。

3 針刺療法

針刺四縫穴治療治療小兒疳積、厭食之法早在《針炙大成》中已有記載。四縫穴具有健脾助運、消積清熱之作用。為治療小兒疳積、 厭食之特定穴。 該穴為經外奇穴, 針之可激活經絡而興奮脾胃,從而使攝納運動功能得以恢復[4],故能獲得益氣健脾、助運消食之良效。鑒于針刺疼痛且需多次治療,因此進針宜淺,留針時間短或少留針。一般選擇四縫穴為主,針刺取血,或擠出少許白色透明黏液即可[5]。

4 中藥內服療法

根據厭食癥的病機及臨床表現分為6型[6,7,8],辨證論治:

4.1 食滯內阻型 癥見飲食懶進,脘腹飽脹,夜臥不安,精神尚可,二便如常或酸臭。舌質紅,苔白或膩,脈弦滑,指紋紫滯。治宜消食導滯,健脾助運。方用曲麥枳術丸加味,藥用:枳實、蒼術、神曲、麥芽、雞內金、茯苓、扁豆、陳皮。

4.2 脾失健運型 癥見不思納食或食而無味,拒進飲食,精神狀態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質紅,苔薄,脈尚有力。治宜健脾助運,開胃增食。方用自擬健脾開胃湯,藥用:太子參、白術、茯苓、陳皮、神曲、焦山楂、生麥芽、生谷芽、砂仁。

4.3 胃陰不足型 癥見不喜進食,口干喜飲,五心煩熱,喜伏臥,大便干結。舌質紅,苔少或苔花剝,脈細。治宜養胃生津,育陰潤燥。方用沙參麥冬湯或養胃增液湯加減,藥用:石斛、沙參、麥冬、玉竹、烏梅、白芍、山藥、生麥芽、生谷芽、甘草。

4.4 脾胃氣虛型 癥見厭食、拒食,神倦乏力,形體偏瘦,面色萎黃或蒼白,易出汗,大便不化或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指紋淡紅。治宜益氣健脾,滲濕和胃。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太子參、茯苓、白術、山藥、扁豆、砂仁、木香、陳皮、神曲、炙甘草。

4.5 肝氣郁結型 癥見飲食少進或不食,甚至拋撒食品,不愿言語或脾氣急躁,稍拂其意,即哭鬧不已,夜寐不寧,夢中驚哭。舌質紅,苔薄或薄黃,脈弦。治宜疏肝理氣,運脾開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用:柴胡、白芍、枳殼、佛手、木蝴蝶、白術、茯苓、山藥、雞內金、遠志。

4.6 蟲積傷脾型 臨床表現為飲食不佳,飲食少思,面黃肌瘦,或嗜食異物,偏食香燥,時有腹痛,以臍周明顯,或時有便出,鞏膜藍點。舌質紅,舌苔薄白,脈細弦。治宜驅蟲去積,健運脾胃,用肥兒丸加減,由太子參、茯苓、胡黃連、使君子、檳榔、烏梅、神曲、麥芽、甘草組成。

5 討論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常見病之一,以1-6歲兒童多見,發病率較高,小兒時期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胃小且弱,脾常不足。加之小兒寒暖不知自調,飲食不知饑飽,過食肥甘、 生冷食物損傷脾胃,或病后中氣未復,或素體脾胃虛弱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癥有獨到之處,故應根據中醫辨證對證治療。不過中醫仍然有其不足之處,如中藥味苦、 療程長。小兒往往會排斥服用,本身患厭食癥的小兒身體虛弱這樣更加重孩子的痛苦。因此可以發展各中成藥的開發提高藥物口感,同時施以推拿、 針灸、 食療等各治療方法,內治外治結合,患兒無痛苦,易于接受,療效亦佳。在運用中醫治療的同時結合西醫治療,充分發揮西醫在治療小兒厭食癥方面的優點,兼收并蓄發揮各自的優勢。另外,治療小兒厭食癥還要配合生活調攝,要指導家長做好科學育兒,控制零食冷飲,避免飲食單一或偏食,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臨床工作者應采用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發揮中醫藥療效優勢,中醫藥治療小兒疳積癥的研究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華炳春.小兒厭食癥的防治[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12.

[2]楊蕾,全燕.中藥敷臍治療小兒厭食癥32例[J].新中醫,2005,37(10):77.

[3]駱方.辨證分型治療小兒厭食癥58例[J].針灸臨床雜志,1996,12(9):1516.

[4]王娜娜. 點刺四縫穴合中藥治療小兒厭食癥88 例. 中國民間療法,2005,7,(13):11.

[5]黃玲.針刺四縫穴治小兒厭食癥134例[J].國醫論壇,1997,12(2):37.

[6]駱常義.小兒厭食癥病因及證治探討[J].四川中醫,2001,19(6):78.

第2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摘要】 目的 觀察腦缺血再灌注(CIR)損傷時腦、心和腎組織鈣調神經磷酸酶(CaN)活性變化。方法 線栓法制作局部腦缺血2 h,再灌注24、48和72 h模型,生化法測定腦、心和腎組織CaN活性,并觀察60 kg/mg阿司匹林(ASA)對其影響。結果 再灌注24 h時,模型組與假手術組腦組織及腎組織的CaN活性無顯著差異。模型組心臟的CaN活性明顯低于假手術組。ASA對腦和腎的CaN活性無明顯影響,但使心CaN活性于正常水平。再灌注48 h時,腦和腎組織明顯升高,均與其各自假手術組有顯著差異。心臟CaN活性仍低于其假手術組,但與24 h模型組無顯著差異。再灌注72 h時,腦CaN活性進一步升高,與其假手術組、24和48 h均有顯著差異;心CaN活性恢復至正常水平;腎CaN活性仍維持在48 h時的較高水平。ASA使腦和腎的CaN活性維持在正常水平,對心CaN活性無明顯影響。結論 腦缺血再灌注時,不同組織CaN活性變化不同,這可能與在應激過程中不同器官磷酸化反應不同有關。ASA在維持其穩定中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腦缺血再灌注;重要臟器;鈣調神經磷酸酶;大鼠;阿司匹林

鈣調神經磷酸酶(CaN)是迄今發現的惟一受Ca2+/CaM調節的絲/蘇氨酸蛋白磷酸酶。目前認為其是一種分布廣泛、參與多種細胞功能調節的多功能信號酶〔1〕,最近在信號轉導及細胞凋亡方面的作用有新的研究報道〔2,3〕。CaN在多種疾病中的表現及意義也引起重視。有研究表明,不同狀態下,大鼠不同器官CaN活性表現不同,并認為其可能對不同器官功能的調節有重要意義〔4~6〕。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大鼠腦缺血再灌注(CIR) 24、48及72 h時腦、心和腎器官CaN活性變化特征及阿司匹林(ASA)對其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藥品和試劑 ASA為Sigma公司產品,生化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環孢素A粉(CsA)及其余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1.2 動物及實驗分組 雄性SD大鼠,體重240~290 g,中國科學院上海動物實驗中心提供。術前12 h禁食,自由飲水。再灌注24、48和72 h 3個時段均隨機分成假手術組,缺血再灌注模型組。再灌注24和72 h CsA和ASA治療組。

1.3 模型制備 用直徑0.205 mm尼龍線作栓子,參考邱麗穎〔7〕法制作右側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假手術組除不插入栓子,其余相同。缺血2 h麻醉狀態下撥出線栓行再灌24、48和72 h。

1.4 CaN活性測定 按試劑盒說明制備腦、心和腎的組織樣本,無機磷法測定CaN活性,以每小時每毫克蛋白的CaN分解底物對硝基苯磷酸(PNPP)產生1 μmol/L無機磷的量為一個活力單位。考馬斯亮藍法測定組織蛋白含量。

1.5 統計學處理 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實驗數據以x±s表示,組間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q檢驗。

2 結 果

2.1 CIR不同時間點腦、心、腎重要器官CaN活性變化 CIR 24、48和72 h 3個假手術組間腦組織CaN活性均無顯著差異。模型組CIR 24 h時,腦組織CaN活性與假手術組無顯著差異,CIR 48 h時,其活性明顯升高,與其假手術組和CIR 24 h組均有顯著差異(P

2.2 ASA和CsA對CIR時CaN活性的影響 模型組CIR 24 h時,腦組織CaN活性與假手術組無顯著差異,CsA抑制其活性,與其假手術組和模型組均有顯著差異(P

3 討 論

CaN在腦缺血中作用和重要地位早已引起重視。閻力君等〔8〕報道,小鼠斷頭5 min后,胞漿CaN內源性底物的磷酸化水平明顯降低,CaN 參與了缺血后腦內蛋白磷酸化過程的調控。Nagahiro等提出,遲發性神經元死亡與Ca2+/CaM依賴的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作用失衡有關〔9〕。Aronowski等〔10〕也證實,蛋白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應的失衡是遲發性神經元死亡的主要原因,缺血后CaN獨特的時間依從性變化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國內有報道,缺血后急劇發生的神經細胞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過程嚴重失衡也可能是急性期神經元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并認為CaN含量的下降可以作為神經細胞不可逆損傷的標志〔11〕。有結果表明,不同組織中的CaN 鈣依賴性有共同特征。隨著Ca2+濃度變化CaN活性呈鐘形曲線變化〔12〕,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組織中的CaN 內源性抑制因子作用而產生的〔13〕。而CIR時不同器官的CaN活性變化特征及意義少有報道。

CaN作為一種使底物脫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在各器官磷酸化平衡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近年來其在腦缺血時的變化特征有不少報道,但CaN活性的改變機制尚不清楚,Kim等認為可能與某些內源性因子有關,其研究發現CaN結合蛋白cain/cabin1是內源性CaN抑制因子,其活性受Ca2+、半胱氨酸蛋白酶Calpain的調節〔14〕。本研究發現,CIR不同時期,重要臟器CaN活性表現出不一致的變化特征。這些不一致的改變可能與在CIR這一全身性應激反應引起的磷酸化反應不同有關,也可能與全身神經體液調節或自身磷酸化代謝特點有關。

CsA作為 CaN特異性抑制劑,對心、腦、腎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已多有研究〔15~17〕。ASA對CIR時腦保護作用也有報道,但它們對CIR時遠隔器官的CaN活性影響少見報道。本研究發現,CIR 24 h時,CsA明顯抑制腦和心的CaN活性,卻升高了腎的CaN活性,這也可能是CsA引起腎臟毒性的原因之一〔18〕。ASA使腦、心、腎CaN活性均維持在正常水平。表明CIR時ASA在維持CaN活性穩定方面有重要作用,在維持重要器官磷酸化反應平衡中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CIR不同時間點重要器官CaN活性呈現不一致的變化特征,可能與不同臟器對CIR應激反應不同有關。ASA可維持不同狀態下CaN活性的穩定,其詳盡機制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 Morioka M,Hamada J,Ushio Y,et al.Potential role of calcineurin for brain ischemia and traumatic injury〔J〕.Prog Neurobiol,1999;58(1): 130.

2 Shou Y,Li L,Prabhakaran K,et al.Calcineurinmediated bad translocation regulates cyanideinduced neuronal apoptoshams〔J〕. Biochem J,2004;379(3):80513.

3 Yamada K,Gerber DJ,Iwayama Y,et al.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alcineurin pathway identifies members of the EGR gene family,specifically EGR3,as potential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s in schizophrenia〔J〕. PCNA,2007; 104(8):281520.

4 陳 雯,謝曉華,常連慶,等.環孢霉素A抑制腎性高血壓大鼠重要器官鈣調神經磷酸酶活化〔J〕.心臟雜志,2006;18(1):3942.

5 陳 雯,謝曉華,常連慶,等.腎性高血壓大鼠重要器官鈣調神經磷酸酶活性的變化〔J〕.高血壓雜志,2004;12(1):669.

6 符民桂,陳亞紅,劉秀華,等.鈣調神經磷酸酶在大鼠不同組織中的分布及活性〔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2;18(8):88991.

7 邱麗穎,余 涓,陳崇宏.阿司匹林抗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及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8):9726.

8 閻力君,魏 群.大鼠突觸體鈣調神經磷酸酶內源底物的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97;29(5):5135.

9 Nagahiro S,Uno M,Sato K,et al.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J〕. J Med Invest,1998;45(14):5770.

10 Aronowski J,Grotta JC,Strong R,et al.Interplay between the gamma ishamform of PKC and calcineurin in regulation of vulnerability to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J Cere Blood Flow Metab,2000;20(2):3439.

11 湯 穎,蘇志強,趙 艷,等.大鼠局灶腦缺血后鈣調神經磷酸酶活性和含量變化〔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1):446.

12 鄭 梅,張 敏,張 緯,等.大鼠不同組織的磷酸酶活性及鈣調神經磷酸酶的鈣依賴性〔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7;16(2):1579.

13 Cao X,Kambe F,Miyazaki T,et al.Novel human ZAKI4 ischemia forms: hormonal and tissuespecific regulation and function as calcineurin inhibitors〔J〕.J Biochem,2002;367 (2):45966.

14 Kim MJ,Jo DG,Hong GS,et al.Calpaindependent cleavage of cain/cabin1 activates calcineurin to mediate calciumtriggered cell death〔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15):98705.

15 Yuko M,Yasuhisa F,Nobuteru T,et al.Neuroprotective efficacy of FR901459,a novel derivative of cyclosporin A,in vitro mitochondrial damage and in vivo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 models〔J〕.Brain Res,2007;1149(5):18190.

16 Grigoryev DN,Liu M,Cheadle C,et al.Genomic profiling of kidney ischemiareperfusion reveals expression of specific alloimmunityassociated genes: Linking “Immune” and “Nonimmune” Injury Events〔J〕. Transplant Proc,2006;38(10):33336.

第3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關鍵詞:地籍測繪;遙感技術;應用

地籍測繪是一項對土地位置、界限、權屬及土地利用狀況實施的綜合調查工作,往往需要對土地面積及形狀進行測繪。伴隨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遙感技術的性能得以豐富,其在地籍測繪相關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對社會效益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地籍測繪工作本身具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地籍測繪如何深度融合遙感技術,充分發揮其效用,將是本文作者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1 遙感技術及應用現狀概述

遙感技術,最早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電磁波研究領域,和一般的探測技術相比,它最大的優點在于不需要直接接觸被測目標物,實現遠距離、高精度、動態性的測量任務[1]。在工作原理上,遙感技術源于電磁波理論,利用電磁波的傳感作用獲取一定地理區域的目標物測定與勘探。不僅如此,遙感技術還能實現對被測數據的深度加工與處理,實現實體、圖紙的一體化,是新時期較為先進的一種測繪技術。遙感技術的工作流程并不復雜,它需要在遙感技術設備的支撐之下以完整的遙感系統為依托,完成對目標物的測定。遙感技術主要由遙感平臺、遙感器、圖像信息傳輸與處理設備構成。其中,遙感器通常是由掃描儀、照相機等具有影像拍攝與掃描功能的設備組成,其主要功能是獲取被測目標物的影像及數據信息。遙感系統中圖像信息傳設備一般以飛行器形式存在,這保證了傳輸的動態性與穩定性。當地面遙感設備接收到影像信息后,工作人員還需對數據信息進行進一步處理和加工,這一般由計算機或光學儀器來完成,找到地理坐標中有用的信息點。與其他測繪技術相比,遙感技術除了不需要與目標物直接接觸,還具有測定范圍廣、信息獲取量大、測定速率快和環境影響度低的優勢。

當前,遙感技術因工作時間長、控制方式簡易、數據采集量龐大,在環境監測、農田水利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將遙感技術應用于現代地籍測繪領域,不僅能將不同類別的地基信息進行整合歸檔,還能繪制成直觀的圖形,為地籍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是政府了解并分析實際土地資源、更新土地利用信息,做好土地資源及地籍資料管理的得力幫手。

2 分析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具體應用

計算機網絡時代的降臨,為遙感技術的更新與發展帶了福音,使得其在各領域的應用得到不斷拓展,當今地籍信息的測繪方法日漸多樣,以遙感技術為代表的各種新型測繪技術不斷應用到地籍測繪中,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工作中的運用,使得圖像信息的采集更加清晰,讓地籍信息的變更變得實時可控,地籍測繪內外業的操作也變得日趨完善,滿足地籍測繪工作各方面的需求,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遙感技術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

在現階段的地籍測繪工作中,由于遙感技術、GPS定位系統及地理信息系統的不斷更新,提升了地籍測繪工作的實效,促進了地籍測繪工作取得實質進展。將遙感技術應用于地籍測繪,首先體現在動態監測領域。遙感技術借助計算機自動識別和衛星監測平臺,有效實現了土地變更信息的動態監測,為土地更新調查提供了便利,讓地籍測繪工作人員獲取實時的土地變化信息,形成實時的土地調查資料,實現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對土地的有效利用。在遙感技術下,地籍測繪中不可識別的文字及圖像都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現,確保了土地數據信息的完整記錄,進而合理確定地籍信息的監測周期,通過將過去與現在的土地數據進行比對,綜合得出最準確的信息,進而開展對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為土地整體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2.2 遙感技術在地籍信息處理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地籍信息獲取與管理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數據選取、數據處理、變更信息提取和監測精度評定四個部分。

2.2.1 數據選取

眾所周知,地籍信息的管理具有連續性、實時性和綜合性及高精度的要求,利用遙感技術對地籍數據信息進行選取,通常是經過美、法兩國制造的LandsatTM、SPOT衛星數據得以完成[2]。對數據的動態監測是在在較高精度基礎上得以實現的,對地籍測繪信息的選取,需要對土地利用圖紙信息與監測結果進行對比,進而確認地籍測繪資料中的人文、生態等相關指標。在GPS導航定位系統平臺的支持下,地籍測繪能有效實現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等補充資料的獲取。

2.2.2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是地籍管理中最為關鍵的環節。經過衛星遙感監測到的數據,需要利用計算機進行處理,這些資料包括不能被識別的圖像和數據等,經過遙感系統中的圖像信息處理設備對數據的轉換與修正,使地籍測繪數據達到精度要求。

2.2.3 變更信息提取

變化信息的提取是遙感技術在地籍測繪管理中最為重要的應用。它是指根據遙感設備監測并處理的數據,在固定時段,當土地資料(如面積、權屬及利用狀況等)發生變化時,通過計算時間段內的時間差和得出土地資料的變化信息量,最終得出土地信息變化的規律,為往后的土地利用與開發提供預見性參考,并為后續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進行整體土地規劃決策提供意見。

2.2.4 監測精度評定

精度是評價地籍測繪成果的最主要指標,同時也是評價遙感技術應用成果的可靠籌碼。在遙感技術平臺上對地土地信息進行監測精度的評定,主要是對數據進行統計學的研究,根據已經完成測量的信息數據,需要與往期數據的精確度進行比較,實現對遙感技術下地籍測繪精度的衡量。相比過去的測繪方式,利用遙感技術測定土地信息,從傳統的航空攝影方式上延伸出了紅外攝影、紅外掃描、微波探測等一系列非成像攝影,遙感技術下采用的多譜段掃描儀,能獲取大于單波段成像所獲取的光譜像片[3]。

2.3 遙感技術在建設用地勘測界定中的應用

以往,對建設用地的勘測界定通常需要一些技術經驗豐富的測量人員進行,他們采用先進的測量儀器,對建設用地周圍的設計點位進行測定計算。但這種傳統人工的測量方法不僅對技術要求較高,往往還會受到復雜地形環境的影響,若是遇到障礙物,通視性就得不到保證,測量精度很受限制,測量結果難以保證準確。對建設用地的勘測定界定一般按照以下流程進行:審查建設用地的圖件-現場勘查-設計圖紙-建設用地的實地放樣-進行土地面積的測量-核算數據-繪制建設用地的地界圖與管理圖-資料整理與歸檔,最后在反復核實下確定放樣數據。然而,利用遙感技術中的GPS-RTK技術,能有效避免復雜地理環境的阻礙,突破了避免解析法和關系距離法放樣方法的復雜性,尤其簡化了中公路、鐵路等建設用地的勘測界定的工作程序,節省了工程成本。

3 結束語

地籍測繪對于國土資源管理異常重要,但我們也深刻意識到它的瑣碎性與復雜性,將遙感技術應用于地籍測繪領域,不僅降低了土地信息獲取、數據處理及建設建設用地勘測界定工作的繁瑣程度,還保證了數據的精度,有效提高了地籍測繪的整體效率,為新時期的地籍管理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曹海春.遙感技術在森林綠地信息提取中的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3):15.

第4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關鍵詞]農業災害 監測 遙感技術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7-299-1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正遭受著世界上最嚴重的農業災害。如何加強對這些災害的監測和控制,成為困擾農業發展的一項難點課題。基于我國農業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遙感技術是增強農業災害監測實效,實現我國農業更好更快發展的有效手段。對此,本文從基本概述、應用兩個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如下的分析和闡述。

1遙感技術原理及其優點

1.1遙感技術的基本原理

所謂遙感技術,就是指通過各類光學探測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接收、加工、成像處理,進而探測與識別環境地物的一項綜合性技術。而眾所周知,物質不同,所發射的地磁波的波段也會有所不同。正因為如此,不同的物質在遙感技術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圖像。從另一個角度講,遙感技術憑借著不同的遙感成像,反映出了目標物的不同數據信息,進而成為區分不同物質的重要標準,這就是遙感技術的基本原理。

1.2遙感技術的優點

與其它監測技術相比,遙感技術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監測范圍廣,監測立體性強。通過遙感技術,可以獲取對地面的連續性的、立體性的圖像。這種圖像可以有效避免地面點線監測所帶來的視野阻隔以及其它一些局限性,極大地拓寬了監測者的視野,使監測者能夠對各類災害信息進行宏觀性地把握。而且,越是那些波及范圍廣、災害性大的災害,其優勢就越發明顯。

其次,信息獲取量大,信息獲取效率高。憑借著高超的現代航天技術以及先進的現代航天工具,遙感技術能夠及時的、迅速的獲取各類圖像信息和數據信息,為高效數據模型的建立提供先決條件,為災害的甄別與監測提供有效依據。

最后,適應性強,可實現動態監測。對于有些災害,如病蟲害、雪災、火災等,常規性的監測手段根本無法奏效。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充分發揮遙感技術的作用,發揮其適應性強的優勢。此外,遙感技術可以對各類災情進行全天候地監測,實現災前監測、災中監測、災后監測的有機統一,為災害控制提供充足的第一手資料。

2.遙感技術在農業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1旱災

旱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農業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因旱災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氣象災害類經濟損失的一半左右。在應對旱災的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熱慣量法,二是作物水分脅迫指數法,這都是遙感技術的重要體現。所謂的熱慣量法,就是指通過遙感圖像反演的研究區晝夜溫差來反映農業旱情的方法;而所謂的作物水分脅迫指數法,則是指通過作物冠層與其上空大氣溫度差來反映作物的水分脅迫狀況的方法。在實際中,兩者的適用范圍有所區別,前者適用于地與作物稀疏的農田,而后者則適用于作物覆蓋率較高的農田。

2.2洪災

與旱災一樣,洪災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農業災害。洪災具有時空分布廣、危害性大、突發性強的特點,每年造成經濟損失高達210億元。在實際中,遙感技術常通過洪災程度監測和洪災面積提取兩項指標來實現監測目的。而這兩項指標的取得,通常是建立在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提取和分析的基礎上。現如今,遙感技術在洪災監測中的應用日趨成熟,尤其是微波遙感技術,憑借著其實時性、動態性的優點,成為目前洪災監測中最常用的數據源。

2.3病蟲害

病蟲害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每年約有13.5%的農業災害是由病蟲害引起的。在以前,人們主要通過肉眼來“監測”這種災害。可想而知,這種監測具有很明顯的滯后性,實際效果也很不理想。而遙感技術可以有效地彌補這個缺陷,通過各項監測數據,為我們準確地提供病蟲害的范圍和程度,以便及時發現并防治,為農業生產提供堅實的保障。光譜參數法是一種通過遙感數據來判斷農作物外部形體以及內部生理信息的方法,而這些信息恰是判斷病蟲害的重要依據。可見,光譜參數法是遙感技術應用于病蟲害的基礎。此外,植被指數法和紅邊參數法也是遙感監測中不可或缺的兩種方法,通過植被參數和紅邊參數,實現最終的監測目標。

2.4冷凍害

冷凍害是指因溫度過低而抑制農作物生長的自然災害。它不僅會延遲農作物的生長,有時甚至會造成農作物大面積的死亡。遙感技術在冷凍害防范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準確、有效地預測或者評估冷凍害的發生時間以及危害程度。在實際中,植被指數(NDVI)并不能及時反映農作物凍害,以致冷凍害發生一段時間后才有所察覺。很顯然,這種監測具有一定的延遲性。因此,要想取得理想中的監測效果,就必須將NDVI監測與農作物地表溫度反演有機地結合起來。

2.5風雹災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的風雹受災面積多達6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元人民幣。風雹災的破壞性極強,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造成農作物的大面積倒伏甚至死亡。截至目前,遙感技術在風雹災中的應用現狀還不甚理想,遙感數據的時間分辨率與空間分辨率還無法達到要求。針對這種現狀,可以采用TM、EOS-MODIS、NOAA-AVHRR等遙感數據相結合的方式,增強數據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小結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加強遙感技術在農業災害監測的應用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為了將該項工程做大做強,夯實該項工程的基礎,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對加強遙感技術在農業災害監測應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要對遙感技術在農業災害監測應用的現狀有一個全面的分析;最后,要對加強遙感技術在農業災害監測應用的路徑有一個科學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增強遙感技術應用的有效性與實效性,才能真正實現我國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閆峰,李茂松,王艷姣,覃志豪.遙感技術在農業災害監測中的應用[J].自然災害學報,2006年第06期.

第5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關鍵詞:環境監測;遙感技術;紅外遙感

中圖分類號:X8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2(c)-0000-00

一、遙感技術概述

(一)遙感技術分類

遙感技術主要是指通過物體對電磁波的輻射或反射,不與物體進行直接接觸,遠距離辨識及測量目標對象的一種監測技術。按照所使用的監測波段不同,該技術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熱紅外遙感技術、可見光反射紅外遙感技術和微波遙感技術。

(二)遙感技術的特點和作用

遙感技術的特點如下:監測速度快、范圍廣、能夠進行長時間動態監測、投入成本低、回報高、無需現場采集樣本、可以發現常規方法無法監測到的污染源;其較為明顯的作用是可對指定區域進行跟蹤測量,并且能夠快速獲取與污染有關的全方面信息,如污染源位置、污染范圍、污染物分布及擴散情況、大氣生態效應等等。

(三)遙感技術的應用范圍

目前,遙感技術已在我國諸多領域內得到廣泛應用,具體包括:農林牧漁業環境監測;地質、地理、水文、氣象、海洋等環境監測;城鄉規劃、資源勘探、軍事偵察、土地資源管理等等。現階段,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促進了遙感技術的發展,該技術目前能夠測出水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實際含量,如葉綠素、水溫、泥沙含量以及水色等等,而且其還可以測量出大氣的溫度、濕度以及各種有害氣體的濃度和分布情況,在固體污染物的測量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中的具體應用

(一)在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1.臭氧層監測。因臭氧自身能夠吸收0.3微米以下的紫外區中的電磁波,故此可采用紫外波段進行臭氧含量測定。此外,若大氣中的臭氧含量達到一定高度時,溫度也會隨之升高,所以也可采用紅外波段進行探測。

2.有害氣體監測。對于由自然或人為條件下生成的二氧化硫及氟化物等有害氣體,可采用間接解譯標志進行監測。通常情況下,當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后,其對于紅外線的反射能力會有所降低,加之紋理、顏色等外在特征也會異于正常狀態下的植被,所以可利用植被這一特點,對污染情況進行間接分析。

(二)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應用遙感技術對水環境進行監測主要是以清潔水與污染水的反射光譜作為監測依據。正常情況下,清潔的水體其反射率較低,而且對于在光的吸收較強,從而使得其在遙感影像中呈暗色調,這一特征在紅外譜段上更為明顯。在進行水體監測時,可將水色指標及光譜特征作為遙感技術監測的主要依據。由于遙感技術監測的范圍較廣,從而使其在水體擴散時能夠及時發現污染物的擴散方向、排放源、影響范圍及程度,以便盡快找到污染源。因水體中的污染物種類較多,且過于繁雜,為方面遙感監測,通常將水污染分為廢水污染、泥沙污染、熱污染、石油污染等幾種類型。

1.熱污染監測。利用紅外傳感裝置能夠有效地監測到水體中的熱污染,由于熱污染會釋放出熱效應,紅外傳感器則可根據水體熱效應的實際差異監測到污染源,再通過計算機或光學分析,便可得出水體的等溫線,進而達到對水體污染定量解譯的目的。

2.石油污染監測。就港口和海洋而言,石油污染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水污染。利用遙感技術對石油污染進行監測,不但可以確定污染區的實際范圍和石油含量,同時還能追蹤到污染源。由于石油與海水的光譜特征差異較大,所以在很多光譜段上均可將石油與海水分開。

3.廢水污染監測。由于廢水中所含的懸浮物種類較多且水色差異較大,加之特征曲線上的強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可采用多光譜合成圖像對廢水進行監測。此外根據廢水中水溫的差異情況,也可采用熱紅外進行監測。

(三)在城市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由于城市中一些工業企業的存在、汽車尾氣排放、固體廢棄物等,致使城市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都建立在城市環境的基礎上,環境質量的優劣與人們的關系極為密切。利用遙感技術能夠監測到影響城市環境的具體因素,這樣有利于在進行城市規劃中,對城市整體結構及工業布局進行適當調整,以此來降低環境污染。遙感技術在城市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研究土地變化及分類;其二,通過遙感技術提供的各種信息,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此作為依據,對城市的工業布局及人口分布進行決策和管理。

(四)固體廢棄物監測

固體廢棄物的種類比較繁多,比較常見的有建筑垃圾、工業垃圾、混合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等等。由于固體廢棄物的光譜特征均不相同,所以可利用光譜信息對固體廢棄物進行監測,以確定其分布狀況、位置、面積等。運用GIS系統還可分析出其發展趨勢,以便有關部門對此進行管理。

三結論

總而言之,遙感技術在我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對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環境保護現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基本國策,在未來的工作中,應加大遙感技術的應用力度,使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馬翠萍.劉有為.楊永.遙感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A].華北五省市環境科學學會第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5)

[2]孫震.蘇尚典.益建芳.遙感綜合技術在城市環境監測中的作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9(4)

[3]胡舉波.陳玲.仇雁翎.遙感技術在大尺度、動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8(5).

[4]周晨.環境遙感監測技術的應用與發展[J].環境科技.2011(z1)

第6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調查方法;遙感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l 引言

主要列述了傳統的土地利用調查方法及其缺陷,概述了遙感技術和基于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調查理論,通過對柳州市的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結果,并與以前的年度變更調查的技術及成果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利用遙感影像能及時了解土地變化狀況,能及時更新調查數據庫,保持柳州市土地調查數據的現勢性,實現國土資源“以圖管地”精確調查和有效監管,滿足國土資源“一張圖”建設和“批、供、用、補、查”日常監管的需要,為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資料。

2 傳統的土地利用調查方法及遙感技術概述

2.1 傳統的土地利用調查方法

1984-1996年的12年間,我國各縣級土地現狀初始調查基本完成。由此獲得的寶貴的土地利用現狀基礎數據成果,為各級政府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提供了最基礎的依據,為建立土地登記、土地統計制度,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了第一手的數據。但是,近20年和今后的數十年內,都將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土地利用的形式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隨時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變化、對土地利用圖件和數據庫進行及時更新將是我國各級土地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的和經常性的工作。由于航空攝影成本很高,難以運用航片來進行每年的土地變更調查,目前我國土地管理部門進行數據更新的方法是在前期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基礎上,根據變更申報到現場勘查,在詳查圖上標繪宗地變化的邊界位置、權屬變化和利用類型的變化,再到室內進行編繪更新,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點:

(1)難以準確獲取變化邊界的地理坐標,僅從相鄰關系進行外推量測,難以準確獲取變化邊界的空間位置坐標,圖件更新精度達不到要求;

(2)變化宗地的空間位置難以確定,面積量測不準確;

(3)不能主動監測變化;

(4)方法落后且人為干擾大;

(5)變更數據獲取速度慢,多次清繪誤差累積;

(6)工作效率低,費工費時費力,很多縣市很難每年進行及時的變更;

(7)農村土地利用圖斑多為不規則多邊形,運用平板儀等測量工具只能測量拐點,不能連續測量整個邊界,而且難于精確標繪到原土地利用現狀底圖上。

由此可見,該方法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全局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信息,無法實時掌握土地利用變化在空間上的分布和分析評價土地利用變化是否合理。此外,傳統的方法即根據用地單位的上報數據了解土地利用的變化狀況不僅被動,且中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報、漏報,對于地塊的空間屬性難以做到準確掌握,更不能滿足動態變更及時準確的要求。因此,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土地利用動態變更調查,及時準確地獲取變更信息,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2遙感技術概述

2.2.1遙感的定義

遙感(Remote Sensing),通常是指通過某種傳感器裝置,在不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的情況下,獲取其特征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提取、加工、表達和應用的一門科學技術。

2.2.2遙感技術的優點

遙感的出現,擴展了人類對于其生存環境的認識能力,較之于傳統的野外測量和野外觀測得到的數據,遙感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增大了觀測范圍;

(2)能夠提供大范圍的瞬間靜態圖像,用于監測動態變化的現象;

(3)能夠進行大面積重復觀測,即使是人類難以到達的偏遠地區;

(4)大大“加寬”了人眼所能觀察的光譜范圍,遙感使用的電磁波波段從x光到微波,遠遠超出了可見光范圍;而雷達遙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于晝夜、天氣變化,進行全天候的觀測;

(5)空問詳細程度高,航空像片的空問分辨率可以高達厘米級甚至毫米級。

與航空遙感相比,航天遙感能夠進行連續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圍的數據,其成本更低,是獲取遙感數據的主要方式,而航空遙感主要應用于臨時性的、緊急的觀測任務以獲得高精度數據。

總之,利用遙感技術,不但可以更加迅速、客觀地監測環境信息,同時根據遙感數據的空間分布特性,還可以作為地理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的數據源,以實時更新空間數據庫。

3 基于遙感影像的土地利用調查實踐

利用遙感進行土地調查的步驟遙感影像應用于土地調查中, 主要作用是通過人工目視或計算機自動解釋, 建立信息數據或發現變化的圖斑并對其進行變更。常規的圖像解釋方法根據遙感圖像的光譜特征、空間特征和時間特征, 按照解釋者的認識程度, 或自信程度和準確度, 逐步進行目標的探測、識別和鑒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原理是先將前一時期的土地利用矢量圖疊加到當前時期的遙感圖像上, 對比同一范圍內遙感圖像上地塊的形狀和利用類型, 發現變化圖斑, 并對其進行標記, 再到野外進行產地核查進一步確定,最后將室內判讀的結果與野外調查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3.1調查區概況

2007年-2009年,柳州市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對利用狀況開展了全面的調查,建立了土地利用數據庫和管理系統。從2010年開始,土地變更調查是從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利用狀況變更,獲取當年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為了使工作成果科學、準確和合理,并盡快地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工作人員使用了遙感、GPS等新技術進行全面的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極大地提升了國土資源管理方式。

3.2總體技術流程

總體的技術流程如下:

(1)利用當年航攝的航片及DEM數據制作成地面分辨率為1米的1:10000正射影像圖,作為土地利用現狀圖更新及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的精度要求;

(2)利用正射影像圖、各年度土地變更調查資料及最新的l:1萬地形圖作為內業判讀及外業調查底圖;

(3)把制作好的正射影像數據庫套合到1990年基礎庫,應用GPS技術等進行全面野外調查,查清土地權屬變化情況及境界、土地權屬界變化情況,并對已變更的地物進行實地測量獲取變更圖斑、線狀地物、零星地物點位坐標和面積等輸入計算機,更新土地利用現狀圖;

(4)利用新的土地利用現狀圖,更新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做到圖件、數據、實地三者一致。

3.3土地利用數據更新流程

土地利用數據更新入庫的流程可以分為三部分,即:制作正射影像圖、結合GPS技術更新變更地物和利用supemap軟件進行數據入庫。具體操作如下:

(1)應用遙感技術(RS)發現和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由于航空像片為中心投影,應該先將其糾正為正射投影—— 制作正射影像圖;

(2)應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GPS)快速、準確地獲取土地利用變化信息的空間坐標土地變更數據的獲取;

(3)應用supermap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更新及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管理系統具有輸入、圖形編緝、管理庫、空間分析、輸出等主要功能,系統可滿足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更新及土地利用數據庫建庫的要求。

3.4新老結果比較分析

在土地更新調查完成后,把此次土地變更調查的結果和上年的土地變更調查成果做比較,發現相應地類的面積存在著差異,其具體情況如下:

(1)耕地面積比上年度耕地面積數減少;

(2)建設用地面積比上年度耕地面積增加;

(3)土地更新調查中建設用地增加幅度大,而耕地減少幅度小。

經研究分析,發現耕地面積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歷年違法用地未在年度變更調查進行變更統計,建設用地面積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歷年積累的變更調查漏查的建設用地未在年度變更調查進行變更統計,而這些未在年度變更調查中進行變更統計的數據,在更新調查工作中均進行調查統計。建設用地增加幅度大,耕地減少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a)在土地規劃及耕地保護具體工作中,經農田整理新增耕地的一部分作為折抵指標已用于建設用地,尚有一部分未用于建設用地,也沒有用于耕地占補平衡,這部分耕地在年度變更調查工作中全部進行了變更統計,同時,根據占補平衡要求,將相當于扣除折抵指標后剩余部分新增耕地面積數的經開發造地新增耕地面積數節余下來未進行變更統計,在更新調查工作將節余下來的開發地數進行了變更統計。

(b)經本地開發造地新增耕地超過占補平衡所需部分未在年度變更調查工作進行變更統計,但在更新調查工作中將這些超額部分開發造地數進行了變更統計。

4 結束語

隨著各類建設占用地日益增加,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用地量逐年增大,土地利用變化頻繁,常規的土地調查方法已遠遠不能滿足新形勢對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改變傳統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方式,采用現代化遙感技術手段,準確、快速地掌握國土資源利用狀況,科學規劃、配置、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實現國土資源決策、管理現代化和服務社會化,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面臨的當務之急,也是必須實現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月臣,楊華,劉春霞.土地覆蓋變化遙感檢測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第7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關鍵詞]高分辨率 遙感技術 制圖 城市規劃 監測

[中圖分類號] P2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2-251-1

我國正處于城市高速發展時期,逐漸從農業大國走向以城市為主的新歷史階段。而數字城市則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它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高分辨率遙感技術在數字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有助于獲取大量基礎性數據,繪制相應的地圖,輔助城市建設決策。

1 高分辨率遙感技術概述

學界將衛星影像圖的空間分辨率在10m內的遙感技術成為高分辨率遙感技術,早期的高分辨率遙感技術被應用到軍事領域,到20世紀90年代,高分辨率遙感技術開始進入商業化進程,開始在工程測量、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這時的高分辨率遙感技術才開始進入繁榮發展時期。當前,我國在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的應用上,多采用美國發射的IKONOS高分辨率衛星。

高分辨率遙感技術進入到市場經濟發展中后,其強大的空間分辨率、豐富的信息量都使得其與傳統遙感技術相比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關注。在1m分辨率的衛星影像圖上,城市的地表資源、環境、經濟等內容都可清晰可見,故而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圖在數字城市規劃中得到大力應用。

與傳統遙感技術相比,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的單幅遙感影像圖中的數據更多,是中低分辨率遙感影像圖數據量的100倍以上;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影像圖的單色波段光譜分辨率大,用戶可以準確判斷出地物的類別、屬性,地物的紋理信息和幾何結構信息非常明顯,用戶可根據實際需求對這些影像圖進行相應的圖像處理,得出想要的圖件。而傳統的遙感影像分辨率有限,很難看到一些較小地物的紋理、結構等細節信息。

2高分辨率遙感技術在數字城市空間布局規劃中的應用

2.1運用遙感資料制圖

運用遙感技術制圖前獲取遙感資料的常見作業方法有三種:航空攝影測量:包括像片控制點測量和像片調繪等外業工作內容和影像掃描、數字空三加密、定向建模和數據采集等內業內容,所需數據源包括航攝資料、大地測量資料、地形圖資料、專題資料等。航天遙感測量:包括正射糾正、數據采集、核查補調等作業流程,所需數據源包括衛星遙感影像或其正射影像數據、比例尺成圖比例尺相同的地形圖或DRG數據等。地形圖掃描矢量化:包括掃描定向糾正、數據采集與更新、數據編輯以及圖幅接邊等作業流程,所需數據源包括出版年代最新的、比例尺與成圖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地形圖、最新的DOM數據、專題資料等。

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獲取的影像圖與一般的影像圖不同,其數據處理和信息提取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其包括圖像的預處理和信息提取兩大部分,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將圖像數據讀入進行預處理,包括幾何校正、去噪、增強效果等,當影像圖有三維立體圖像時,可提取數字高程模型,紙質正射影像DOM。其次進行景觀地物的邊緣檢測和分割;再次,利用專家知識系統和先驗模型確定各個類型特征的描述參數,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進行分類;最后輸出結果。

第一,地形圖繪制。地形圖是數字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需要的最基本的地圖,按照往年的經驗,地形圖的更新周期為1-3年。在數字城市規劃中,應用高分辨率遙感技術可大大縮短地形圖更新周期,繪制大比例尺地形圖。利用遙感技術獲取精確的影像圖,然后借助相關圖像處理技術進行影像圖的處理,繪制出不同類型的地形圖。

第二,正射影像圖繪制。正射影像圖是一種具有地物標記、圖畫可量測性、豐富直觀影像信息的地圖。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合適覆蓋范圍內的最新圖像信息,然后利用專業圖像處理軟件對其進行校正、增強、鑲嵌等處理,借助大比例尺地形圖,對影像圖進行變換和幾何糾正,確保圖像信息的精準度,將地形圖中的城市、居民點、山脈、河流、公路等典型地物信息和名稱標注出來,進行相應的裝飾,制作出數字正射影像圖。正射影像圖在數字城市規劃中應用的最大優點就是周期短、成本低。

2.2 建設城市規劃數據庫

數字城市規劃需要多種技術的支持,高分辨率遙感技術可獲得高質量的衛星影像圖,豐富數字城市規劃的信息系統,幫助用戶了解城市建設的相關情況,幫助其作出科學的決策。數字城市的規劃以城市建設現狀為入手點,這其中就涉及到大量基礎地形數據、規劃控制數據、現狀數據、屬性數據等資料。現狀數據主要包括撥地數據、用地現狀數據等。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技術可獲取豐富的地形數據資料,且數據的更新也非常簡單。

2.3 城市內部用地結構分析

在數字城市規劃中,城市各功能單元及其結構的合理性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城市用地變化與建設格局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房地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土地開發問題越來越多,這不利于數字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順利進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數字城市規劃中用地規劃的關鍵。將不同時期的城市用地遙感影像圖綜合起來分析,了解城市用地變化情況,并用統計方法進行城市中心移動、離散度、緊湊度等的分析評價,預測城市時空變化,發現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又如:綠地景觀是城市的重要生態系統,可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技術進行城市綠地景觀基本布局、占地面積、所處位置、苗木種植情況等數據資料的獲取,然后根據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中的管理系統進行數據處理,得出最為直觀的影像圖,進而進行合理的城市綠地景觀設計。

利用高分辨率技術以及高光譜遙感數據,實現地物的精確分類和識別,從定性化的高光譜遙感數據走向定量計算,更好發揮遙感數據的優勢。在數字城市建設中,根據實際需求利用高分辨率技術和高光譜遙感數據進行城市定量遙感的分析。總的來說,高空間分辨率技術在數字城市中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如圖2所示。

3 城市發展動態監測

動態監測是數字城市規劃的重點之一,為數字城市規劃奠定基礎,幫助用戶了解城市發展動態。一般來說,城市發展動態監測包括城鎮擴張現象、市容管理、城市綠化、地震災害、環境保護、城市交通規劃、數字交通建設等方面的監測和評價。下面就簡單介紹其中的城市綠化、地震災害兩個方面的監測和評價。

第一,城市綠化的動態監測。應用多時相遙感數據,對比分析測區不同時期的綠化狀態,了解其綠化變化和空間分布情況,實現對城市綠化的動態監測。通過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獲取一系列專題性的城市綠化分類圖、樹種分布圖、草地分布圖等,進行城市綠化的動態監測。如:2003年北京重點實驗室的“基于IKONOS遙感影像的北京城市公園濕地資源調查”項目將1m空間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幾何形狀數據與4m彩色影像數據融合,解析水系植被等的遙感影像特征信息,了解近年來的公園水面面積、植被面積、水系植物類型等變化數據。

第二,地震災害監測。地震預防是各個國家和城市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地震災害的監測有助于減輕地震危害。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震災害的監測,擴展人們獲取地球信息的能力,減輕地震災害對城市建設帶來的危害。如:2004年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開展的“IKONOS衛星影像在城市防震減災及震害評價中的應用研究”項目中,在IKONOS衛星影像圖中可清楚分辨出防震減災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要素,利用圖像處理技術對影響資料進行信息的提取,提取地物形狀、方位、屬性等信息,大大節約時間和人力。且IKONOS衛星影像的更新速度快,能滿足城市地震災害評價對影像圖的需求。

4結束語

高分辨率遙感技術以及影像圖的處理和信息提取技術越來越成熟,是數字城市規劃的關鍵技術之一,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調配,保護生態資源,合理規劃城市交通、教育、綠化、市政管理等,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蔡宏,李俊,劉敬.高分辨率遙感在城市發展動態監測中的應用[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1):105-109.

[2]肖洲,張海濤,虞欣.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與展望[A].中國城市規劃信息化年會論文集[C].2009年:271-273.

第8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關鍵詞:低空遙感;農業大數據;無人機;農情解析

農業生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性社會生產活動,但由于其具有生產分散性、地域復雜性、災害突發性等特點,人們難以及時掌握農業資源信息來推動生產發展。1970年代開始,隨著民用資源衛星的出現,農業生產領域最先開始利用遙感技術進行農作物面積監測和估產且效果顯著。近年來,無人機遙感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發展迅速,憑借其靈活機動、操作簡單、成本低、獲取影像速度快且光譜分辨率更高等高空遙感無法比擬的優勢,推動了精準農業的調查、評價、監測和管理。由于無人機遙感技術可對農作物進行快速高效的動態實時監測,它已經成為當下農業遙感領域的研究熱點。

1無人機遙感概述

1.1無人機發展歷程

1916年9月,無人機正式步入人們視線開始發展,2010年開始進入全民應用階段。目前無人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無人機以其操作方便、靈活機動、實時精準等特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得到了應用發展。我國的無人機發展雖起步較晚,近年來也獲得了一定的成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應用研究,影像數據的監測和獲取精度有了極大的提高。

1.2無人機低空遙感系統組成

具體的無人機低空遙感系統的組成部分有:無人機飛行平臺、微型傳感器負載、地面控制臺、數據傳輸系統和影像處理系統等。在農業資源領域,無人機的形狀大小、可載負荷量、飛行性能和航線規劃算法都對農田資源的監測獲取精度有著很大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多種無人機平臺———如固定翼、單旋翼和多旋翼等無人機機型的出現,各種問題和缺陷也逐漸顯露出來,農業遙感技術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2無人機農業應用中的優勢

相比于衛星遙感,無人機有著獨特優勢。(1)無人機作業自主化。農業無人機由動力驅動,操作靈活,可以根據要求自主規劃最佳航行路線和拍攝角度,極大地彌補了傳統作業需要大量人力且效率低的缺點。(2)無人機獲取數據精準。低空無人機遙感技術可以憑無人機的近地攝影測量優勢獲取更高精度的光譜影像,覆蓋范圍更廣,受到天氣和空間的影響更小,與“精細化農業”的目標更加貼合。(3)無人機獲取數據實時、快速、成本低。可以動態連續監測,利用所得影像的高光譜信息進行作物營養診斷、農田系統檢測和種類細分、作物長勢動態信息獲取等技術操作。

3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的主要應用

3.1農業資源預測評估

糧食作物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礎,種植面積與長勢的波動影響著國家的穩定。衛星遙感在精確即時數據獲取方面有著明顯缺陷,無法滿足現代農業要求。近年來,無人機遙感隨著技術的成熟,彌補了衛星遙感的不足,其在農作物長勢分析、養分和土壤水分分析等方面發揮著獨特優勢。在不與農作物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傳感器在低空獲取作物的電磁波信息并得到相關的指標數據,然后用相應的定量分析方法對耕地生產力進行評價,且最終獲得的數據的空間分辨率可達到厘米級。參照劉忠等[1]的研究,將農作物長勢關鍵參數劃分為形態指標、生理生化指標、脅迫指標和產量指標等4類。有關長勢參數反演的相關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都是研究熱點,反演方法有形態特征提取法、輻射傳輸模型法等眾多針對不同情形的方法,選擇時要盡量避開其短板。

3.2農業蟲草害遙感監測

全世界每年由病害和蟲害導致的糧食減產仍然十分嚴重,在總產量中的占比約達到了1/4。目前國內外對利用無人機遙感進行數據反演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還未形成規模化成果進行推廣,大部分是針對特定作物的監測研究。在農業蟲草害中,作物與雜草的識別不可或缺,針對此問題Inkyu等[2]提出了新的改進辦法,即利用站式滑動窗口的方式開發一種新的識別分離模型。在各研究中,對于蟲草害等信息光譜特征專門提取并進行遙感反演定性,若可更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廣,可做到對災害的及時發現和防治,將對農業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3.3精準農業管理

精準農業管理是根據作物生長環境和自身特點的差異性進行精準的特定的管理,達到浪費少、成本低、收益高的目的。在李明等[3]的實驗研究中,對通過無人機遙感試驗得到的多幅有重疊區域的水稻地塊圖像,進行處理后建立的可識別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準確率高,對各不同地塊的差異性比較具有參考價值。對無人機影像獲得的三種可見波段進行模型建立可達到高精度提取某種作物信息的效果。如綜合利用紅、綠、藍三個波段建立可見光差異植被指數模型,綠色健康植被信息的提取精度可達到90%。

4無人機農業應用中的不足

由于無人機遙感技術仍是近年來的新興技術,若要大規模推廣利用仍有許多局限性。無人機自身攜帶的GPS精度、天氣狀況、續航時間、通信距離等因素都會影響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適用性和實用性。針對單一無人機的作業能力,國內外研究者提出了眾多解決方案,但尚未得出一個全面的結論,例如若提高機載設備的監測精度往往又會減低其單次飛行時間。同時,農田間環境千差萬別,對無人機的運行也是極大的挑戰。在面對復雜天氣時,體積小質量輕的優點反而成了劣勢,若不能做到隨時監測就會降低無人機遙感的可靠性,惡劣條件下通信信號變弱也會影響到低空無人機的運行。國內外無人機遙感研究模型試驗的農田范圍尚小,缺乏代表性。

第9篇:遙感技術概述范文

[關鍵詞]深部礦產勘查 問題 勘查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 P6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216-1

在深部礦產勘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旦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對勘查成效帶來影響,因而必須對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切實加強勘查技術的應用,最大化的確保深部礦產勘查成效。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就此展開以下幾點探究性的分析。

1深部礦產勘查的問題分析

在深部礦產勘查中,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鉆頭在鉆進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復雜的地層,加上深部地層的構造極其復雜,尤其是所穿越的巖石層非常之多,且不同層位的巖石的堅硬程度不同,因此對于整個鉆進工程而言具有較大的難度。

(2)在鉆進過程中鉆孔經常會出現偏斜距較大的情況,尤其是在鉆深孔時,往往偏斜距與鉆淺孔的偏斜距的偏差要大得多,因而難以對鉆孔落點位置進行精確的確定,進而影響整個深部礦產勘查工作的開展。

(3)在樣本獲取過程中存在的較大的難度,這是由于鉆孔旨在得到礦產的樣品,而對于復雜的巖層來說,則對鉆探技術的要求更加嚴格,就現有的鉆探技術來說,往往由于器具和鉆探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高低不一,導致礦產樣本獲取的難度較大。

(4)鉆探施工過程中危險系數較大,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施工中存在較大的工作負荷,因而必須嚴防出現孔內事故,所以在鉆進施工過程中對于各種各樣鉆進設備材料和工具的要求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因而整個施工過程具有較大的危險性,且耗費的人力物力材力較大,從而極大化的影響鉆進工作的開展[1]。

2深部礦產勘查中勘查方法的應用探析

2.1地震反射技術在深部礦產勘查中的應用

深部礦產勘查中應用地震反射技術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在地震反射技術應用過程中,應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采集數據過程中,由于在結晶巖地區地面具有較大起伏,且植被非常茂盛,加上存在諸多障礙物,因而在野外作業難度較大,進而導致信號收發的穩定性較差,因此應想方設法將分辨率提升,而這就必須將信號頻率激發,同時還應考慮增加頻率和勘查深度可能帶來的信噪比提升,所需的激發藥量也應精心控制,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二是加強3D技術的應用,切實做好地下介質的觀測。這是因為地下介質具有較強的不均勻性,而這就會使得所發射的地震信號出現反射和散射,從而將其信噪比,加上標志層的缺乏,就會導致礦體反射識別難度較大,此外,由于地下巖層具有復雜的結構,所以必須加強3D技術等輔助技術的應用,加強對地下介質的觀測,但在應用時還應結合企業的經濟實力盡可能地降低勘探成本。

三是在深部礦產勘查過程中應用地震反射技術應對礦體理論開展模擬研究,且模擬研究應分成不同形狀、成分和尺度礦體等方面,才能更好地對礦體的特點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例如對礦體的反射特性和散射特性,并對礦體機械相應的探測試驗,尤其應加強不同類型礦體的探測和探究,再結合礦體理論和礦產的物性研究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分析和認識礦區波場的響應規律[2]。

2.2深部礦產勘查中加強遙感技術的應用

在深部礦產勘查中加強遙感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克服礦產難找和難識別等問題,因而必須加強對遙感技術的應用,在應用過程中,應嚴格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首先,應利用遙感影像的色調和異常的形態,科學的確定勘查的靶區。這因為在不同的遙感影像中,能發現諸多與地層色調不同的特殊影像體,加上圍巖的色變以及礦床的分散暈就會形成特殊的影像,所以在遙感圖像中識別特殊影像體是在礦床勘查中應用遙感技術的第一要務。

其次,應利用遙感技術建立遙感找礦模型。而這就需要在遙感技術應用過程中結合地質環境和礦床的時空規律對其高度概括,從而得出與待勘查煤礦相符的模型,而正是建立了該模型,就為低下深部礦產的勘測帶來極大的動力。

再次,科學分析和總結深部礦產開采辦法,加強對成礦方法的預測。在深部礦產勘測過程中,若采用單一的方法進行勘查,往往效率較低,因而必須在應用遙感技術的同時,加強與多種技術方法的應用,采用多元地學信息對成礦進行綜合預測。

最后,應借助遙感技術所得的遙感資料,利用遙感資料特有的宏觀性對成礦區的延伸范圍進行追溯,這是因為成礦區往往存在大型構造帶以及巖漿帶的活動,能有效的確定成礦區的延伸范圍,進而為部署和安排深部礦產勘查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由此可見,在深部礦產勘查中加強遙感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就是利用遙感技術對礦床的靶區進行預測,在未來的深部礦產勘查中,隨著遙感技術和衛星空間技術、高光譜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綜合應用,將逐步實現利用衛星勘查替換野外勘查,最終為深部礦產的勘查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2.3鉆進技術在深部礦產勘查中的應用

在鉆進過程中,由于小口徑孔底馬達輸出功率小,不能用于所有巖層的鉆進,而且抗拉強度比較小,所以,在進行深部礦產地質鉆查時,要研制出符合各項自然條件要求的高精度定向測量儀器。此外還要保證沖洗液的正常工作面對不同復雜層護壁問題,沖洗液要有良好流變性,從而達到減小阻力的效果。另外還要研制使用結構簡易、性能良好的泥漿凈化設備,既要預防泥漿在高溫條件下變質失效,又要維持泥漿性能穩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3]。

3結語

綜上所述,對深部礦產勘查的問題與勘查方法進行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的部礦產勘查人員,必須緊密結合時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結合深部礦產勘查的問題,采取有效的勘查方法,最大化的確保深部礦產勘查成效。

參考文獻

[1]張保江.對深部礦產勘查方法的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2,09:256+2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偷偷亚洲精品一区 | 日本污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日韩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视频 | 欧美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成人|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 特级毛片全部免费播放a一级 | 欧美黄色xxx | 撸天堂 | 欧美曰批人成在线观看 | 视频二区欧美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国产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 国产区 在线观看 | 欧美性精品 | 亚洲理论在线观看 | 97久久草草超级碰碰碰 | 日韩黄色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 | 久久免费国产视频 | 免费一级淫片aaa片毛片a级 | 久操精品在线 | 国产一二三区精品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拍拍拍拍拍 | 手机看成人片 | 99re热视频 | 91国高清视频 | 最新三级网址 | 成人看片黄a在线看 | 女人张开腿 让男人桶视频 女人张开腿等男人桶免费视频 | 三级毛片网站 | 贵州美女一级纯黄大片 |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 最新色网址 | 欧美成一级 | 国产一级做a爰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