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制藥工程職業定位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工作過程;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課程標準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3-0098-02
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從產生到設計和實施的標準化規定,包括課程性質(定位)、目標、設計思路、內容框架和實施建議等,是課程組織與實施的綱領性文件,合理、準確的課程標準定位是課程開發的關鍵。
基于工作過程的《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課程標準開發,應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想,即以職業任務和行動過程為導向,從職業崗位分析入手,融合職業資格標準,突出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以工作任務為載體,構建課程結構,實行情境化教學;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課程評價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學習領域定位
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通過專業教師深入制藥企業、制藥設備制造企業進行調研,召開企業專家座談會,了解學生在頂崗實習中需要掌握的相關技能,確定了高職化工設備維修技術專業(制藥設備方向)面向的制藥設備維修類、制藥設備操作類、制藥設備管理類三個核心崗位群以及制藥設備營銷類、制藥設備制造類兩個拓展崗位群。通過與企業專家共同進行職業崗位分析,提煉出崗位群的各項典型工作任務。我們選擇了制藥通用設備操作、維修典型工作任務,分解出工作任務中所隱含的工作過程知識、技能,提煉出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
《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建立 《制藥通用設備》是我院化工設備維修技術專業(制藥設備方向)的一門重要專業課,是根據制藥設備方向的職業崗位群所需的崗位能力而設置的。《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對應的主要是十類典型制藥單元設備,是該專業的主要學習領域。學生以典型制藥單元設備為載體,學習典型制藥通用設備的結構、原理、性能特點、應用、設備選型以及設備操作、維護、常見故障處理等。主要培養學生分析制藥設備結構和解決制藥設備維護及維修中一般技術問題的初步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協作精神,為順利進入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先修課程、后續課程的關系 通過先修學習領域課程《機械制圖與公差》、《機械基礎》、《金屬工藝》、《金工實訓》,學生具備了機械零件、機械傳動基本知識和能力,制圖、識圖的能力,金屬材料及其加工能力,以及鉗工操作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的學習,為后續《制藥設備安裝維修》、《頂崗實習》等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習領域目標
《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的實施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目標的實現為核心,旨在使學生獲得職業發展所必需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知識目標 掌握各類典型制藥通用設備的工作原理,總體結構及細部結構,性能、特點、應用及選型的相關知識;熟悉典型制藥通用設備的操作、維護、常見故障處理相關知識和技能。
專業能力目標 具有運用制藥通用設備的基礎知識對設備進行結構分析的能力;具有正確選擇制藥通用設備類型的能力;具有正確操作制藥設備并對設備實施維護和保養的能力;具有運用制藥通用設備的知識和技能對設備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簡單故障診斷及處理的能力;具有制藥通用設備相關的識圖能力;具有對典型制藥通用設備的拆裝能力。
方法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實施工作計劃的能力,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社會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職業素質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質量、成本意識以及低碳環保意識、安全意識。
學習領域設計
學習領域設計理念 學習情境的設計是學習領域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目前通行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之一。學習情境設計的關鍵是尋找載體。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課程主要以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對制藥設備維修崗位從事安裝、操作、維護、維修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分解出工作過程所隱含的知識,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選擇了十類典型制藥單元設備為載體設計了10個學習情境,以學習情境來設計、組織教學內容,體現教學目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教、學、做一體,考核評價采用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式,充分體現課程內容職業化、課程目標能力化、教學實施情境化、教學方法和課程評價多樣化的特點,以體現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教學要求。
學習情境劃分 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選擇了十類典型制藥單元設備為載體構建課程學習情境,根據工作過程所隱含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設置與典型工作過程相對應的學習內容,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學習情境劃分及學時分配如表1所示。
學習情境教學方案設計及實施 對學習情境進行良好的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才能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以“液體輸送設備”學習情境為例,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進行項目教學設計,明確了該情境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教師知識與能力要求、學生知識與能力準備、教學材料與工具、實施步驟等內容,教學全過程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法來組織實施,如表2所示。
考核評價
教學評價不僅要考評學生知識理解、實踐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且要考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職業素質的養成;既要考核學生學習結果,更要考核學生學習過程中分析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更應考核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工作作風、工作態度、吃苦耐勞品格、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
制藥通用設備學習領域的考核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發揮評價的激勵與促進作用。主要以過程考核為主,實行基于過程的全程化跟蹤考核,即根據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定,在考核方法上,根據職業能力需求,對學生學習采取較全面科學的、有助于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評價的方法和手段靈活多樣。考核方式可采用筆試、口試、觀測、現場操作、成果展示、自評、互評等多種方式,建立以能力為本位、方式多元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同時,發揮學生個性特點和創新思維能力。考核評價小組按課程評價標準進行考核評價,要求對學生的學習和“工作”全過程負責。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曹將棟.高職類院校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開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46-48.
[4]王志平,任愛珍.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術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36):93-94.
[5]池寅生,游文明,尹晨,馮曉九.體現數字化設計的“塑料注射模具設計”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5):48-52.
[6]張智.論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教育與職業,2009,(36):91-92.
作者簡介:
于天明(1966―),男,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專業建設、制藥設備教學及研究。
關鍵詞:分段培養;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4C-0007-04
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是指由本科院校統一招生,學生在高職階段培養3年,轉段進入本科階段培養2年,高職與本科院校共同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實踐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是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通過實踐教學培養使學生成為適應專業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筆者以制藥類專業職業技能培養為基礎,注重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系統化構建了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的“三層、四段、四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及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的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的反饋系統。力圖為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應用型人才,促進高職教育的高層次發展,以及拓寬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依據。
一、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開發程序
“3+2”項目具有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照搬高職階段或本科階段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更不能將高職階段和本科階段實踐教學體系簡單疊加。在對企(行)業對藥品生產技術專業(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調研和制藥工程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組織了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和淮陰工學院的專業教師(包括專業負責人和骨干教師)、制藥企業能工巧匠、制藥行業專家進行了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開發。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開發程序見圖1。
二、“三層、四段、四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
制藥工程專業分段培養期間,3年的高職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2年本科階段著眼于專業技術、管理技術的提升,要求比高職人才有更寬的理論基礎和更強的解決問題能力。針對制藥工程專業分段培養項目的特殊性,根據藥品生產技術專業(高職)與制藥工程專業(本科)3+2分段培養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力求既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又體現本科教育的“高等性”。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基礎,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系統化構建了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的“三層、四段、四維”課程體系(見圖2)。
制藥工程專業分段培養的是適應現代制藥企業需求的高端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學生能掌握藥物制劑、藥物檢驗等更高層次的專業實踐技能素養。因此,必須將高職和本科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重構。筆者構建的“三層、四段、四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由“基礎技能實訓”“專業核心技能實訓”“專業綜合技能實訓”和“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等4個層層遞進的階段構成;4個階段訓練范圍分別為點、線、面、體;第一階段實踐教學為基礎技術層次,第二、三階段為專業技術層次,第四階段為應用能力喲巍
1.基礎技能實訓(點):為基礎技術層次,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主要開設醫藥學基礎實訓、化學實訓、化工單元操作技術實訓、生物化學實訓、藥用微生物實訓、有機化學實訓等實踐課程。
2.專業核心技能實訓(線):為專業技術層次,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主要開設制藥分離技術實訓、藥物分析技術實訓、藥物制劑技術實訓、生物制藥工藝實訓、生物制藥設備實訓、藥理學實訓、制藥設備與車間設計實訓等實踐課程。
3.專業綜合技能實訓(面):為專業技術層次,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主要開設藥用微生物培菌工技能訓練、藥物分析工技能訓練、藥物制劑工技能訓練、藥品生產與檢驗綜合實訓(含發酵、提取、制劑、檢驗)、制藥工程專業實踐等課程。
4.頂崗實習、社會實踐(體):為應用能力層次,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主要包括高職和本科階段的頂崗實習和畢業項目,對應于藥品生產管理崗位、藥品質量檢測崗位、藥品銷售管理崗位等,主要在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等預就業實習崗位。
三、高職與本科銜接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的反饋系統
成立了由企業、行業、學校(高職和對接本科校)共同組成的分段培養教學質量監控委員會,形成了實踐教學質量多方評價機制,構建一套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全程跟蹤、高效反應、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課程設置反饋系統(見圖3)。
建立了準確高效的實踐教學質量信息反饋與調控系統,通過學生評教、畢業生跟蹤調研、企業導師評價、同行專家評價等多方評價機制,保障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另外,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授課教師座談會、行企導師座談會等,廣泛收集各層次人員對實踐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分段培養教學質量監控委員會將信息反饋到實踐教學課程開發的源頭,及時、準確、有效地調整課程體系。
四、“三層、四段、四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實施效果
“三層、四段、四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藥本131班、藥本141班、藥本151班和藥本161班學生為主體,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藥品相關項目為載體,以基于藥品生產、質檢、營銷等工作過程的設計與開發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遵循應用型人才成長規律。該體系鍛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實訓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特別是通過參與企業的真實生產項目,學生能對實踐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職業崗位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得到了高職院校、本科院校和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藥本131班學生高職階段實踐技能統計見表2)。
關鍵詞: 生物技術專業 目標定位 教學改革 綜合院校
21世紀生物產業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近年來,高等院校尤其綜合性大學紛紛設置生物技術專業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生物產業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著明顯的“生源需求導向”,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是“模糊的復合型”,在教學上傾向于重理論輕實踐。上述問題的存在制約了生物技術專業整體的建設與發展。尤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目標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教學改革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1.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路和目標
近年來,我國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在教學上更多地沿襲了學歷教育的教學方法,始終未能徹底擺脫學科型教學模式的束縛,成為傳統本科教育的“翻版”。因此,積極探索符合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1.1課程體系開發的思路和目標
課程體系建設中,要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廣知識、強實踐”的培養目標,向“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的課程觀。主要改革思路是:注重生物技術與產業化管理相結合,增強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適應行業和社會對應用人才規格多變的需求。要改變傳統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方式,開設以上游應用技術為背景的模塊化專業課程,如生物制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藥物等;同時,增設以“下游工程”為背景的營銷、物流、管理等經濟管理類模塊化專業課程。模塊化專業課程的設置,能夠讓學生以行業需要為主線,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另外,還需開設關于生物技術前沿的講座及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法規、知識產權等彈性化課程,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管理的需要。
1.2實踐教學建設的思路和目標
要改變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路,使生物技術教育向實踐應用方向發展,實踐教學建設就要緊緊圍繞生物技術產業對“雙料人才”培養的要求,按照認知實習模塊、基本技能訓練模塊、技能強化綜合訓練三個模塊的特點,構建由實驗實習、專業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系列所組成的新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具體可重點考慮以下實踐教學環節:(1)生物技術產品的生產、分析檢測;(2)生物技術應用性科學試驗與技術推廣工作;(3)生物技術產品的市場調查及前景預測;(4)生物技術產品的營銷和物流管理;(5)生物技術企業的生產運作管理、信息與技術資源管理與質量管理,等等。
1.3注重教師綜合能力發展和引導
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引導作用,專業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首先是學生將來從事本專業崗位的“榜樣”,然后才是教育者,而只有“復合型”教師才能夠勝任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工作。學校應該重視專業教師的全面發展,努力加強“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教師“崗位”技術培訓和進修,保證知識技能的不斷更新;鼓勵教師參加與崗位相對應的技術等級和技術水平考試;鼓勵教師參與應用型課題的開發與研究,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復合型”隊伍的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學校應把“復合型”師資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性工作來抓。教師自己也要拋棄過去的簡單理論教學的短期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理論和應用的結合。這樣教學才能有特色,教育質量才能有保證,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才是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長遠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2.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
2.1人才層次定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有層次和類別之分的。傳統學科型教育在人才層次定位方面有自身的特點,學科型高等教育以學科建設和發展作為專業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培養目標突出“學術型”人才層次。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一目標要有改變,要以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圍繞地方或行業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專業教學建設,培養目標突出“理論﹢應用型”人才層次。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時展的要求,緊密依托行業或企業,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層次定位應立足于培養高素質的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這既不同于研究生階段培養的“學術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操作型”人才。對于有興趣、能力,愿意以后從事生物技術研究相關工作的學生,要培養他們成為“學術型”人才,除了具備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知識體系,還要把握生物技術研究前沿和總體進展。
2.2知識結構和素質能力定位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重研究、輕應用”,不能形成“科研—商業化”的良性循環[1]。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術,同時專業的“學術型”人才又不懂市場開發。據權威人士估計,我國在生物技術領域中,“上游開發”僅比國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卻至少相差15年以上[2]。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識,又熟悉產業化諸多環節的復合型“雙料人才”。因此,學生在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還應學習法律、企業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工商管理專業類的知識,讓在校學生具有復合型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素質能力定位的依據是人才層次的定位。為了適應“上下游工程人才”培養的需要,學生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廣博的知識素質、較強的能力素質和健康的身心素質;了解、掌握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外語、計算機、法律、管理和經濟應用文寫作基礎;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3職業取向定位
有些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職業定位只針對某一單獨的崗位,例如食品發酵領域。隨著社會人才總量的不斷增加,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相關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為高層次生產或管理人員;對于一線操作任務,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企業多由高職或中職生來完成,對本科畢業生的需求有限[5]。因此,職業取向定位的狹窄性,給學生的就業方向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在生物技能工作崗位競爭不過高職生和研究生,在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崗位又沒有明顯優勢。為了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就業靈活度,職業取向定位必須有明確的行業依托,即根據行業特點和要求,針對相關崗位確定職業崗位,例如,可以與農業、食品、藥品、發酵、園藝、環保等行業或領域相結合。這種面向職業崗位的人才定位,既可避免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模糊不清”及“重理論帶來的不適用”等不足,又能夠培養出真正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并能夠讓學生以行業需要為主線,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另外,還需開設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法規、知識產權等彈性化課程,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產業管理的需要。
3.南通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教學改革的實踐
南通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自設立以來,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與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深化教學改革,生物技術專業課程建設走向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現已成為定位較準確、特色較鮮明的專業。
3.1培養目標
根據對南通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的生物技術及相關行業人才需求情況調研,結合我校的專業優勢和條件,我們對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層次、知識結構、素質能力和職業取向等方面都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并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具體而言,我校目前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符合南通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生物技術及相關產業需要、具備基本從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現代生化技術及產業化科學原理、工藝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化工、生物發酵、生物制藥、藥物分析、環境治理及保護、食品加工及制造等相關領域從事開發、生產、檢測、營銷、運輸、倉儲、配送、管理或科研輔助等工作的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近年來,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總體質量和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從業單位反響良好,初步樹立了生物技術專業在本行業中的名聲。
3.2教學改革實踐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既要考慮知識的銜接及其先后程序,又要符合教學規律、循序漸進規律、因材施教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等;既要通過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實踐實習的改革,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融為一體,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能工巧匠型教學團隊。
3.2.1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必須體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要尊重學生基本學習權益,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方向,使學生獲得個性發展與工作崗位需要相一致的職業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我們將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分成三大部分:職業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其中,專業拓展課程是我們今后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在專業拓展課程的設置上,結合我校為綜合性院校的優勢,我們鼓勵學生選修以企業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概論和經濟法等經濟專業為主的其他學院的課程,或要求輔修取得這些與生物技術應用相關專業的第二學位,完善生物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的知識體系。
3.2.2實踐教學改革
目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明顯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傾向。為此,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在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的同時,從實驗的內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強化實驗的考核、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
首先,增加投入,改善實踐條件。尤其近幾年來,我們利用生物學作為學校申博的支撐學科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和學校資金,來改善生物技術實驗室的設備。我校現有的生物技術專業實驗室存設備齊全,基本能夠滿足與生物科學相關實踐實驗教學的需要。
其次,借助外部資源,實行資源共享。生物技術專業屬于高投入專業,實驗設備等各項投資大,尤其是代表上游生物技術發展的基因工程領域學科的實驗儀器特別昂貴,在現有辦學體制下,對于一個地方教學研究型高等院校,短期內通過籌資方式解決實驗室經費不足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們在儀器購置和實驗課程的設置方面并沒有簡單照搬研究型院校的實驗室建設模式,而是整合學校內部及外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例如,有些大型精密儀器使用就是借助醫學院實驗室;與生物技術相關工程設備借助機械學院,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采用“共建共管共用”的運行機制,不斷開辟新的校外實訓基地并長效運作,現在我們已經與南通百奧制藥有限公司,南通伊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海門聯海生物和江蘇賽奧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
最后,合理調整實踐教學計劃。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重點應突出理論應用技能培養,達到這一目的,應保證有一定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習,并能在生產實踐中得以應用。為此,我們建立了實踐見習,科研導師,畢業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在大二就開始,通過前一年年在校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適時到實踐實習基地進行短期訓練,大三時學生在前兩年學校理論學習基礎上,選擇導師,參加導師的科研工作。在輔助導師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對生物技術專業的興趣。大四的畢業實踐,是我們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提供研究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畢業論文研究課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大大提高了畢業實踐的效率。在長達半年多的實踐中,學生切實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這些實踐練習,有效縮短了由學生轉化為職業人的時間,使我校畢業生大多能較快進入狀態,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
4.展望
近年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上很多重大成果的出現,都與生物技術密切相關。國內的生物技術產業也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起飛階段,要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轉換為生產力,我國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識,又熟悉產業化諸多環節的復合型人才。雖然我國生命科學學科目前每年有四五萬名畢業生,但是由于生物學科仍然采用傳統意義的學科分科和專業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識結構并沒有相應更新。“下游工程人才”培養的缺位,已成為制約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這就要求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應重新審視和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改革,讓在校學生能夠向復合型人才靠攏,以便更好地適應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對新類型、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化制藥技術;人才培養計劃;廠中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7-0028-03
醫藥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具有知識密集、專業化程度高、質量控制嚴格等特點。[1]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這給高職院校制藥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它們的發展搭起了廣闊的平臺。結合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生化制藥技術專業十年來的建設情況,來談一些優化人才培養計劃的措施。
一、立足于學校資源找準專業特色、圍繞行業經濟發展確定專業方向
我院化學類專業的辦學歷史悠久,教師資源相對豐富,專業背景主要集中在化學和機械設備等。2002年開辦的生化制藥技術專業,以化學制藥技術為核心,專業方向較單一,涉及生物和藥學領域很少。在深入分析醫藥行業發展特點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學院辦學實訓條件,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很有必要。
15年來,中國的醫藥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千多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近2萬億元,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各子行業中以化學原料藥占比最重,以生物醫藥發展速度最快,隨著國家一些政策的出臺,包括國家發改委的《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國家科技部的《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等,預計未來生物制藥工業總產值將持續高速增長,有望維持在25%以上。[2]
我院生化制藥技術專業的辦學,立足于學校資源,緊密圍繞市場人才需求,瞄準區域醫藥產業發展及規劃,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主動適應企業需求。
根據我院“圍繞三圈、服務三業、重構三系、打造三型”總體辦學思想,秉承“厚德尚能”的校訓理念,生化制藥技術專業確立了以化學原料藥及制劑為重點,以生物制藥為發展方向,以藥品檢驗為補充的專業發展方向。
二、開展企業調研確定針對崗位群、基于崗位需求設置課程
通過對武漢武藥、武奧、武漢健民等制藥企業崗位群的調查(如圖1所示),在制藥企業中,高職畢業生大多定位在生產車間、安全部門、設備及維修、QA崗位等。根據企業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緊緊圍繞專業方向,加大了質量檢測及管理方面的課程,如儀器分析、藥品檢驗技術等;另外,為了提高學生在設備相關崗位的就業競爭力,制藥設備及維護這門課程引入進來;調查表明,大多數的員工認為化學制藥技術、藥品檢測技術、藥物制劑技術等課程對自己的崗位有較大意義;調查還發現,大多數基層員工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明確規劃,這就要求在入學教育或平時課程教育中,要不斷地將一些意識滲透給學生,如從基層做起、吃苦耐勞、穩定中求發展,等等。
三、推進“產學研”與人才培養過程有效融合
1.與企業聯合辦學
為培養制藥行業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機制創新,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企業提前儲備一批適合現代化生產的專業技術人才,我院生化制藥技術專業在武漢武藥制藥有限公司和廣東利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實施了“廠中校”教學改革試點方案,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成功選拔88人次組建“廠中校”,學生提前半年頂崗,部分課程在企業完成,結合實際生產進行教學。實習結束后,企業將根據考核確定是否錄用學生成為正式員工,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
實踐證明,部分課程如制藥設備、藥品生產GMP管理、藥事法規講座等與實際生產結合緊密,借助企業場景和師資可以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通過創辦“廠中校”,強化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和職業經驗的獲得,提高了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的能力,實現了學生實訓、就業與企業零距離對接。這種校企聯合辦學模式,使企業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學校也解決了相關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學生提前實現了預就業,真正達到了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通過前期的摸索,“廠中校”機構逐漸清晰化、有效化。形成了以校企雙方的領導層為核心,以企業人事部門和系部(包括辦公室、教務科、學生科、教研室)為執行層的運行機制,大家分工合作,互相磨合,職責范圍明朗化。
2.將企業引進學校
武漢英納氏藥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一些新型熱點產品(如多肽、安全表面活性劑及防腐劑、有關免疫和心血管方面的新藥)的研發及生產。通過引進項目、引進社會研發人才,走進高校,解決高校成果產業化,給學生提供實踐就業機會,給專業教師提供發展平臺,真正地做到了資源整合。企業借助高校平臺加速產品研發,提升研發隊伍水平,同時為企業儲備學生人才。后期共同承擔一些大的科研項目,通過產學研平臺,提升公司社會認可度。目前已經在我院成立了藥物研發中心,目前主攻氨基酸衍生物的化學合成,支持3名教師進行社會服務項目,并接納了多名在校生從事研發助理工作。
四、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技能考證和全國技能大賽有效結合
技能考證和畢業證是高職教育推行的雙證書制度。高職院校實施技能考證,在于提升學生職業素質,體現出專業核心職業技能;技能大賽是教育部高職委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利于加快實訓設備更新換代、規范和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技能考證和大賽有機融合,可以互為促進。近三年來,本專業組織了生化藥品提取工、發酵工、中藥固體制劑工等工種的技能考證工作,通過率超96%,三個工種與職業課程生物制藥技術、藥物制劑等教學過程相結合;2008~2010年全國連續組織了三屆職業技能大賽,涉及提取工和發酵工等工種,本專業學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其中獲一等獎2人次,獲二等獎4人次。
五、豐富評價體系
1.第三方機構跟蹤調查
據北京麥可思教育資訊公司對我院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與能力進行的測評,其生化制藥技術專業的測評結果如下: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達100%;工作與專業對口率方面,生化制藥技術76%,高于全國示范性高職59%的水平;離職率為34%,低于全國示范性高職44%的水平;畢業半年后月薪1813元,高于全國示范性高職的1724元;雇主方面,66%的學生在民營企業/個體就業,24%的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就職;對母校的滿意度高達94%,高于示范性高職75%的水平。
2.學生及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
近三年來,制藥2012屆學生共69人,一次性就業率達94%,2011屆93%,2010屆95%。學生的跟蹤滿意調查表從以下項目展開: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專業知識和技能、心量承受與調適能力、工作實績等,用人單位對以上的各項指標的總體評價達到良好以上。
六、成立“三會”指導人才培養工作
依托董事會、理事會及專業共建委員會,每年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專家們一致認為,生化制藥技術專業人次培養目標明確、定位精準,針對高職特點,與社會需求及學生發展結合較好。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建議,如適當強化制藥工藝放大、安全環保等內容,這些已經在2012級方案中有所體現,新增加了相關課程。
總之,人才培養計劃需要不斷地完善,以適應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還可與其它方面結合進行優化,如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學歷結構提升、課程體系構建,等等。
參考文獻:
[1]張英霞.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廣東化工,2012,(39).
關鍵詞新工科新舊動能轉換制藥工程人才培養
0引言
新舊動能轉換不暢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總書記強調,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新工科是我國新經濟時代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時期國家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戰略。醫藥產業是支撐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和健康服務業的重要基礎,是具有較強成長性、關聯性和帶動性的朝陽產業。大力發展醫藥產業,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制藥工程專業是由理、工、醫等學科交叉融合,孕育產生的新興工科專業,并將繼續朝著“綠色智能制造”的方向發展。因此,制藥工程專業如何從能源利用、原材料、生產工藝、生產模式、資源約束等方面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持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自1998年以來,全國設置有制藥工程類的本科院校已有300多所,包括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藥科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農學類院校、醫學類院校和獨立學院等。這些學校分布于全國各地,辦學背景和所處的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根據自身辦學背景和辦學條件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和行業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順應國家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布局,作為地方性院校,制藥工程專業應主動適應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和“十強產業”發展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其建設應立足和依托地方、面向和服務基層,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重點,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堅實保障。
1目前存在的問題
(1)師資隊伍結構和教學理念問題。目前,高校師資普遍存在學歷高,科研能力強,但實踐能力較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偏少。另外,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催生了新領域、新行業的不斷出現,國家社會需要大量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的高等教育的培養任務、在校學生的學習基礎都產生了變化。而教師在教學理念上,面對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和新形勢,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相對滯后。
(2)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問題。新經濟和新舊動能轉換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專業口徑過窄、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相對滯后,學生個性化發展受到制約。學生的培養很大程度上限制在本專業,學科交叉性不強,培養模式單一,學生自主選擇空間小,不適合學生個性化人才的培養。
(3)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問題。目前,工程教學的課程內容存在理論知識偏多,應用知識偏少。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存在重灌輸輕啟發、重講授輕研討、重課上輕課下、重群體輕個體、師生及生生間交流互動機會較少、綜合素質能力提升訓練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低,缺乏積極思考。
(4)實踐教學問題:實踐教學“以創新和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地位不夠突出。實踐教學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層次化,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全過程育人有待進一步加強。沒有完全理順校企關系,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動力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全方位全過程參與育人的機制和保障。
2改革的思路、方案、措施和成效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緊扣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方向,面向制藥行業人才需求,加強校企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構建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探索個性化培養路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
(1)加強校企合作,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建設一支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針對教師實踐能力弱和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偏少問題,我們通過加強校企合作,以淄博市醫藥博士聯盟為平臺,聘請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工程師職稱的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請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設計、專業建設、實習實踐、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等工作。通過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各種相關會議和培訓進行研討學習、邀請校內外相關專家來校輔導交流,組織教學沙龍和研討會等活動轉變教師觀念。使教師深刻意識到在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適應新時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學理念,多數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能力和素質培養與提升為主了。
(2)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確定和完善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構建了基于“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四層次+四模塊”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對制藥工程人才的需求,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結合國家本科教學質量標準的要求以及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生自身的發展確立了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其次,通過充分調研新經濟環境下行業、企業對工程人才的培養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和內容,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標準。通過對國內外知名高校制藥工程專業、畢業生和人才出口單位的深入調研,剖析關系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基于“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四層次+四模塊”人才培養模式(圖1),實現了學生的分類和個性化培養。
(3)深化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改革,完善了教學資源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①面向產業需求,深化了課程內容改革。根據新經濟、新產業和新技術發展的需求,打破傳統課程的機械化劃分,重構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建設課程群,積極探索綜合性課程、多視角解決問題的課程,構建制藥、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的新課程體系,以學科前沿、產業和技術最新發展推動教學內容更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過程。密切關注國家及地區制藥產業規劃,深入調研行業企業需求,將產業化思想貫穿于研究與教學的全過程,將產業資源、技術需求、工藝案例等引入工程教育,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增開雙語課和英文課,選擇部分學生與海外高校或外資企業開展本科生的聯合培養工作,使學生能夠接觸國際先進知識與領先技術,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多元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思維及工作方式,具備適應跨國企業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②實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課堂教學結構。鑒于工科專業課程內容單調、枯燥、抽象等特點,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到課程知識體系中,推動“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互相補充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多元化開展教與學的改革。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以及翻轉式、案例式、項目驅動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理念和方式的改變,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培養素質。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了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的轉變,采用多元化、多樣化的學習性成績評價方式,將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融為一體。著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科學精神、職業道德、責任意識、團隊協作、溝通與表達、批判性思維及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分層次建設多元化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校內綜合改革課程、校企共建課程、在線開放課程、精品課程(群)、重點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等立項建設形式,大力推進了自主開發資源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和校內外資源。根據產業發展要求和地域經濟特點,建設包含行業標準、職業道德和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最新成果等內容的拓展型教學資源。支持教師在基礎教學資源網絡化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實踐積累,完善電子書籍、案例庫、常見問題集、往屆學生作品集、考研輔導資料等應用型學習資源建設。通過建設這些“學教并重”的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4)完善實踐教學環節,構建了“分模塊多層次全過程遞進式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以能力為本、以創新為魂,構建“實驗教學—實習教學—創新實踐—畢業設計(論文)”多層次、模塊化、全過程、遞進式一體化的特色實踐教學體系。以協同育人平臺為載體,實現師資、課程、實驗室、實習實訓場所等資源共享,完善校企協作人才培養與定向就業機制,開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等校企合作項目,培育學生的智能制造理念和創新實踐能力。
以實驗課教學為載體,以醫藥產品為最終目標,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面向不同年級學生分批開設了創新型綜合實驗,打破課程的機械劃分,以生產工藝流程為指導,將制藥工程上下游技術有機結合,以深化學生的課堂理論知識、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對課題設計和分析的能力,突出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著力構建了真實實驗與虛擬實驗有機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開發或引進優質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和實驗教學項目,優化實驗項目教學設計,以虛實結合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為突破口,積極探索線上線下互補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實驗教學新模式。
拓展和豐富第二課堂和課外實踐創新活動。構建了開放的第二課堂實踐平臺和體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配備專業導師,直接進入正規的科研實驗室學習,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創新精神和科學研究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充分利用各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研究項目和各種學科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建設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引導大一到大四學生參與不同層次的專業實踐創新活動,逐步拓展實踐創新能力。
完善了校內外生產實訓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建設制藥工程實訓室,結合生產實際,進行原料藥的制備、在線檢測、產品分離純化、質量控制、劑型制備和包裝的全過程實訓。進一步建設高水平實習實踐教學基地,搭建優質校企合作平臺,通過校企共建課程、科研合作、人員交互培訓、聯合指導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培養學生形式,實現技術孵化、人才培養、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5)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專業建設和發展長效機制。結合“工程專業認證標準”“卓越工程師培訓質量標準”及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并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質量評價注重教學的實效性和目標的達成度,以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為導向,按照科學的教育類評價量表制定方法,分別設計了獨立的專家評價量表和學生滿意度評價量表,構建專家、教師和學生三維評估體系,形成課堂聽課和網絡觀課相結合,專家點評、教師互評和學生滿意度調查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逐步形成了“學校、行業、企業等多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參照行業標準、企業崗位要求,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搭建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智能化、網絡化相結合的評價平臺。結合學校職稱評聘、聘期考核和教學獎勵等工作,建立了專業建設和發展長效機制。
3結論與展望
本文以山東理工大學制藥工程專業為試點,充分調研和分析了制藥工程領域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優化了專業發展方向,加強校企合作,探索了適合新經濟形勢的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管理模式,提升能力和素質,培養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人力、智力和技術支持,滿足山東省及全國制藥行業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推動和促進醫藥產業發展。目前,我校制藥工程專業在新工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特色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高制藥工程專業的整體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使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制藥行業發展的需求,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宋瑞禮.找準新舊動能轉換的著力點[N].經濟日報,2018-05-17.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Z].〔2016〕11號,2016.
[3]林健.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關鍵詞】生物制藥設備實驗 項目化教學 實踐
隨著生物技術發展,生物技術制藥成為最活躍、最快速發展的產業之一,對生物制藥技術專業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長。面對生物技術制藥行業的需求,高職院校提出了培養技術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因此技能成為高職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顯然目前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項目化教學是提高學生技能的有效途徑,以下是我們在《生物制藥設備實驗》中實施項目化教學的探討。
1《生物制藥設備實驗》開展項目式教學的必要性
《生物制藥設備實驗》課程是生物技術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生物技術工程化的載體。具有實踐性強、應用面廣、內容更新快的特點。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 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制藥工廠的設備流程、設備結構及工作原理、設備的操作、設備的優缺點和適用場合、主要設備的設計計算與選型,初步了解一般設備的安裝維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整體的素質,為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生物制藥設備實驗》課程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工作任務,學生有一種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實際工作沒有幫助的感覺,真所謂“所學非所用,所用又未學”。這就說明了學生學習過程缺乏明確的課程目標。造成這一學習結果的原因,一是課程目標定位過于宏觀。
教師的教學觀念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師雖然認同實踐對職業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但同時又強調扎實的理論知識是影響職業能力形成的基礎,認為先讓學生儲備足夠的理論知識,然后通過實習環節應用到實踐中,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最終便能形成職業能力。
教學模式上有很大的改進,但教學評價單一。教師在《生物制藥設備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各種手段,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有很大的改進,但是在教學評價上,常用的評價方法仍然是筆試的考試方法。這種評價過于偏重學術性學習的結果,很少顧及實際的工作能力,其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導致其評價的效果往往很低。
項目式教學法通過選取特定項目創造開景,通過分工和協作,經過主動學習和協作完成項目預期目標,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和小組協作,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強化理論實施應用于實際,及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回顧和重新構建、融會貫通,達到提升專業綜合素質的目的。
2《生物制藥設備實驗》項目化教學設計
《生物制藥設備實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各種設備的結構、性能、操作、適用范圍和維修保養等技能。為了真正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教”相結合,實現“工作過程學習化”“學習過程工作化”,對該課程實行了項目化教學設計。通過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持續調查顯示,作為在制藥行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知識結構單一是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的,通過就業崗位分析,將生物工程設備、化工單元操作、生物分離工程等課程進行整合,確定《生物制藥設備實驗》的教學以生物制藥生產設備、生物藥物的分離提取設備為兩大教學項目。表1為生物制藥生產設備項目教學內容,以液體發酵亮菌多糖為項目載體。
3《生物制藥設備實驗》項目化教學的具體實施
3.1 《生物制藥設備實驗》項目化教學的具體實施硬件保障
學校投入建設的生物技術實訓基地是浙江省合格實訓基地,并已經申報浙江省示范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內有中小試級的菌種間、發酵車間、提取車間、分離純化車間及結晶干燥間、制水車間、制劑車間,占地面積18000m2,設備投入800萬,實訓基地的設備,已經涵蓋了生物制藥設備課程的所有設備。發酵車間有自動控制的5L發酵罐(配有空氣過濾系統及滅菌設備)3臺,在線滅菌發酵罐10L、30L、100L各一套,提取車間有三足式離心機、板框壓濾機、分離純化車間有離子交換設備、萃取設備、真空濃縮設備,結晶干燥車間有結晶鍋、冷凍干燥、真空干燥等,菌種間包括了超凈工作臺、滅菌鍋、培養箱、搖床等各種培養設備。
3.2項目的分組,實施計劃的制訂及項目實施
項目化教學實施能順利進行的保證是項目組成員分工和協作明確,以此達到組內資源共享,知識融合,提高效率。《生物制藥設備實驗》分為兩大項目:一是生物制藥生產設備,二是生物藥物的分離提取設備。全班一般30個人,分成兩大組,15人參加項目一,另15人參加項目二,各自完成后輪換項目。項目一的學生可以細分成3小組,5人一組,項目一根據工作任務劃分為3個崗,工作任務1為菌種培養崗位,工作任務2、3為氣液輸送崗位,工作任務4、5為發酵及參數控制崗位,5人一組定崗,做完一個崗位輪入下一個崗。另外項目二實施也和項目一類似。分三個崗位,提取崗位、分離純化崗位和干燥崗位。
小組根據每個崗位的工作任務及各組員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確定項目實施的總體方案,小組成員經過討論后確定每個成員任務的具體詳細的實施方案,以口頭和書面形式向指導教師做匯報,經指導教師審核通過后方可實施。在實施方案討論過程中,指導教師可以給予啟發式提示和引導,如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相關指導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協助解決。實施方案應詳盡具體,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指導教師必須把好關,保證能順利實施。項目計劃的制定和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整個開發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小組協作的方式完成,教師為啟發引導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此過程去串聯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綜合素質。
3.3 對《生物制藥設備實驗》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
為了保證實驗項目化教學的質量,還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項目化教學考核評價制度,對實驗操作過程、最終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評價。指導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核學生實驗的效果:(1) 以高職教育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為出發點,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應用能力的考核評價。考核過程中實驗指導教師應從項目的實驗材料選擇和實驗方法設計、實驗操作情況等方面進行提問考核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2)考核過程中要考慮小組團隊的協助的能力。因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實驗操作技能,還應具備團隊的協助和合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勝任將來的工作,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3)總結整個實驗操作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學生考核反饋情況,提出解決方案,更好地提升實驗項目實踐教學的質量。實踐表明,這種考核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明顯提高實訓教學質量。
4 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效果
為適應社會對高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不斷探索和實踐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在眾多課程和專業建設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成為當今高職教育課程模式改革的發展方向。通過對《生物制藥設備實驗》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及實際實施的結果分析, 隨著課程教學的進行, 對本課程感興趣的越來越多, 期中以后有興趣并愿意學的占大多數,自我感覺好的占80%以上, 甚至在課程結束時, 還有學生想重做部分實踐學習任務的強烈愿望。《生物制藥設備實驗》課程項目化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項目中,為了讓項目能順利實施,每一位成員對小組項目實施都起到至關重要作用,增強主人翁意識。因項目分工和協作需要,要求每位成員都自覺主動去學習交流,培養其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本課程引入項目式教學后,學生興趣得到極大提高,教學氛圍濃厚。
【參考文獻】
早期的高等藥學院校藥學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很少涉及制劑工程及設備相關內容,隨著中國加入WTO和醫藥行業的發展以及國家藥品GMP認證制度的實施和日漸完善,制藥工業對制劑工程和設備的要求日趨提高。在新的形勢下,要求具有既懂得工程技術又有藥學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此,國家教育部早在1998年在藥學教育和化工工程學科中增設了制藥工程類專業。此類專業要求學生需具備藥物制劑工程及設備相關知識,因此,開設藥物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相關課程顯得尤為必要,相關書籍也應運而生,而針對不同院校,由于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的不同,需要選擇合適書籍進行講授,書籍的選擇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而目前市面上該類書籍種類繁多,如何從繁多的教材和參考書中選取適合本專業教學的教材是首要問題,因此有必要對市場上出現的相關書籍進行對比和遴選。
2各種制劑工程基本信息
制劑工程之類的教材及參考書主要由化工出版社出版,也有中國醫藥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詳細情況見表1。
3各種制劑工程教材特點
謝淑俊主編的《藥物制劑設備》首先介紹和鞏固制劑設備的基礎知識,包括在機械、光電一體化等的基礎上,分章介紹了各種劑型的基本設備,包括固體制劑生產設備、液體制劑生產設備、注射劑生產設備、蒸餾和制水設備、藥材提取、濃縮與干燥設備、物料輸送、濾過與均化設備及滅菌設備等,該書的特點通俗易懂、圖文簡潔,適合不同藥學基礎的讀者參考,因此該書比較適合定位為高職院校教材。楊瑞虹編著的《藥物制劑技術與設備》定位為高職高專規劃教材,該教材劑型種類比較完整,并增加了主要劑型的實驗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驗操作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盡可能縮小學習與崗位操作的距離,便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目前,該教材最新版為2010年第2版,內容密切結合現代化制劑生產和醫療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同時,還簡要介紹了較為新的GMP內容,因此比較適合職院學生使用。王行剛主編的《藥物制劑設備與操作》分為固體制劑和液體制劑兩部,固體制劑以片劑設備、膠囊劑設備與兩種包裝設備的結構、操作和維護維修等基本內容為線索進行論述,涉及高速混合制粒設備、沸騰制粒機、壓片機和包衣機等片劑設備,軟膠囊設備和硬膠囊充填機以及鋁塑泡罩包裝機和制袋充填封口包裝機。同時還包含部分固體制劑設備操作與考核標準兩部分附錄內容。液體制劑部分主要介紹液體制劑相關設備,包括制水設備、水針劑設備、凍干粉設備、眼藥水設備、13服液設備和空調凈化及空氣壓縮系統設備的結構、操作和維護維修等基本內容為線索進行論述。該教材實用性強,其不足之處是尚未涉及GMP內容,適合作為高職專業學生使用。
李亞琴、周建平主編的《藥物制劑工程》以GMP為基本理念,突出制劑工程教學的應用性、實踐性與新穎性,重點講述制劑廠房設施、空氣凈化、設備構造及特點、生產工藝管理、質量監控、制藥用水、日趨復雜的藥品包裝、文件系統及設計等方面,涵蓋了制藥企業的工業化大生產的全過程。將一些共性問題貫穿于各章節的始終,如注射液的澄明度與熱原問題、固體制劑的異物污染與防霉防菌問題、衛生管理問題、新型設備的應用特點及注意事項、空調凈化系統的設計及防污染問題、滅菌驗證等,并根據制劑工程教學的特點,插入大量圖示、圖表,如關鍵崗位的SOP、批生產記錄、工藝驗證與設備驗證等,使教材顯得更鮮明、形象、生動。該教材還對關鍵崗位、關鍵設備及主要劑型的生產工藝與質量監控做了詳細介紹,講授了制劑工程中種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其特色內容就是增加了質量監控內容,因為作為“十一五”規劃教材,很適合高等院校制藥工程、藥物制劑等相關專業使用。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唐燕輝編著了三部相關書籍,分別是化工出版社的《藥物制劑生產設備及車間工藝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制劑工程》、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藥物制劑工程與技術》。《藥物制劑生產設備及車間工藝設計》目前已經是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對壓片設備、制藥用水生產系統、多效蒸餾水機等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并補充介紹了濕法制粒、干法制粒、中藥浸膏噴霧干燥、高效包衣、水浴滅菌等新設備,該書內容成為很多書籍參考文獻來源,但仍未補充足夠的劑型所需是其不足。《制劑工程》系“十一五”規劃教材,分生產和設計兩大篇。生產篇共有四章,分別為固體制劑生產、液體滅菌制劑生產、中藥制劑生產和生物制劑生產,學生通過該部分的學習既能掌握藥物制劑生產的基本理論,又有工程實踐的概念,工程特色明顯。設計篇共有五章,分別為概述、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工廠及車間布置、通風空調和空氣凈化、非工藝設計基礎。本書的特色是每一部分均能以GMP為主軸作為指導原則進行分類講解,而且講解翔實,很適合選用為制藥工程或者藥物制劑專業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藥物制劑工程與技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固體制劑生產與工程技術,下篇為液體制劑生產與技術,特點為講解比較詳細,因為目標不同,本教材更注重具體劑型,GMP知識介紹較少。
劉紅霞等主編的《藥物制劑工程及車間工藝設計》分劑型介紹了藥物制劑的生產工程技術、設備和現代化廠房的綜合設計,特點是對廠房設計和GMP內容介紹詳盡,但該書于2006年成書,GMP內容相對落后。廣東藥學院教授朱盛山主編的《藥物制劑技術》目前為第2版,注重介紹制劑各單元操作、制劑生產工程、包裝工程、制劑質量控制工程、制劑工程設計、工程驗證和制劑新產品研究開發。內容翔實,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缺點是GMP分量不足,現被列為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任曉文主編的《藥物制劑工藝及設備選型》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分為片劑、硬膠囊劑、顆粒劑、滴丸劑、軟膠囊劑、口服溶液劑、糖漿劑、混懸劑和乳劑,中篇分為小容量注射劑、大容量注射劑、無菌粉針、凍干粉針以及脂肪乳劑,下篇為滴眼劑、酊劑、軟膏劑、眼膏劑、栓劑、氣霧劑、粉霧劑以及膜劑和貼劑等的制備設備、設備選型原則,以及對GMP建設車間的要求等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書的特點是內容翔實、圖文并茂,可作為劑型講解的補充資料,遺憾的是本書尚不是推薦教材或規劃教材。值得關注的是化工出版社出版的張洪斌主編的《藥物制劑工程技術與設備》和中國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張緒嶠主編的《藥物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藥物制荊工程技術與設備)2olo年1月再版為第2版,目前被列為制藥工程專業推薦教材,該書的最大特點是密切跟蹤當時正在修訂中的新版GMP,其介紹的GMP內容豐富及時,使讀者能夠及早了解最新GMP的特點。同時,作者對各種劑型設備及其進展也進行了詳細講解,加上隨書有PPT和多媒體光盤,基本上每種機器具有動畫講解,所以很適合多媒體教學。張緒嶠先生主編的《藥物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目前列為普通高等教育藥學類規劃教材,其前身為同名非規劃教材,兩個版本沒有章節上的差別,規劃教材講解更為翔實,內容豐富,豐富的插圖凸顯編著者機械學功底,本書足可以作為藥物制劑設備與車間工藝設計課程的權威參考書,但本書也有其局限性,即其插圖二維圖片居多,而且需要一定的機械制圖基礎才能看明白,對于藥物制劑專業讀者來說不利于自學用,同時,其GMP知識涉及較少,而且版本較老(2006年版)。
4各類教材的不足之處和建議
與該類教材息息相關的各種法規,如《中國藥典》,新版GMP均為2010年版本,而《關于印發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的通知》于2011年8月2日才出臺,盡管有些教材如張洪斌的《藥物制劑工程技術與設備》涉及新版GMP內容,但是畢竟書籍出版的時候,新版GMP沒有下達,其介紹的內容很多地方與新版GMP不符。同時,因為制劑工程一般要涉及公用工程部分,而公用工程部分所涉及的法規《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潔凈室施工及驗收規范》和《廠房建筑模數協調標準》均為2010年版本,因此2010年基本上是各種法規政策的分水嶺,而相關教材所涉及內容均未能準確體現最新法規要求,這就給任課老師授課增加了很大的難題,因此,所有制劑工程教材和參考書均急需再版。
學院成立以來,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立足林業這一生態主體,著眼于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生態安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按照“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質量優良”的發展目標,突出“生態環保、園林綠化、綠色食品、中藥技術、生態旅游”特色,以“道德為重,技能為本”,積極推進辦學特色的探索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根據辦學定位和發展的需求,學院設置了生態工程系、資源環境系、應用技術系、生物技術系、經濟貿易系、人文社科系、計算機系等教學機構,并根據人才市場需求、企業用人需要,不斷調整專業設置,使之更加突出了生態環保特色。現開設有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園林工程技術、環境藝術設計、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室內設計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中藥制藥技術等28個專業,專業布局基本形成了以生態、環保類專業為“主干”,其他專業為“樹杈”的“樹狀結構”。園林技術、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和中藥制藥技術四個專業是學院重點建設專業,這四個專業分別確定了“四階段2211”、“項目引導雙線推進”、“133”、“五階段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已達60%,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和職業技能標準融為一體,已初步營造了“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作業和作品合一”的高職教學育人情景。其中,園林技術專業依托先進的組培苗生產車間和現代化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多方位開展校企合作,由中林綠源公司投資在校內建立了生物質能源林優質苗木培育基地,聯合成立了中林生態環保技術研究院,以學院為主體開展技術研發,目前與公司合作承接的百萬畝文冠果能源林建設正在伊春林區實施;與蘇萌園林科技開發公司合作研發的紅花萱草組培苗技術解決了困擾公司多年的技術難題,并填補了省內這一技術領域的空白。該專業還構建了獨具特色的集盆景、插花、壓花、蘆葦畫、根雕為一體的室內綠藝裝飾課程體系。園林技術專業無論在教學還是在為企業研發等方面都處在黑龍江省內同類院校領先地位。
學院抓住課程改革這個難點和關鍵,以精品課建設為抓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努力打造精品課程。目前,學院現已建成院級精品課程13門,其中《園林植物遺傳育種技術》、《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工程測量與地形圖測繪》、《園林規劃設計》、《花卉生產技術》5門課程先后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在課程建設上,還在全院范圍內開設校本課程《生態倫理與節約型社會》、《藝術鑒賞》,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
學院大力推動教產結合、校企一體化辦學,深化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加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學院先后建設了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實訓室、“教、學、做”一體化室60多個和由兩座現代化溫室為主體的苗木花卉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校外實訓基地127個,年接納學生實習實訓2 000多人次,頂崗實習l 800多人次,基本實現了互利、互惠、雙贏的校企深度合作。學院被哈爾濱市和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確定為“創業實訓基地”、“就業培訓基地”。
教師隊伍是人才強校的關鍵。為了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學院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建設規劃,出臺政策,鼓勵教師努力提高學歷職稱層次,雙師素質教師數量不斷增多。兼職教師隊伍中,不僅有企業業務骨干、技術專家、能工巧匠,還有農民企業家和民間藝術家,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素質結構更趨合理,實現了由教師數量和個人素質的提升到各專業教師團隊整體素質提升的轉變。學院現有專兼職教師340多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97名,雙師素質教師137名,省級優秀教師3名,省級教學名師1人。2007年和2008年,在全省普通高校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評審中,學院生態工程系園林教研室和應用技術系室內設計技術專業受到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項目。
在辦學中,學院堅持“為人師表,育人有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道德為重,技能為本”的教育,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幾年來,在全國和全省數次職業技術院校職業技能大賽和其他賽事中。我院學生均獲得了多項團體獎項及個人獎項,近百名學生獲得各類專業技能大賽獎勵。在省直屬機關第三屆運動會上學院作為森工總局唯一指定參加表演單位,承擔了代表森工總局參加運動會開幕式的表演任務。學院參加不同項目表演的1600名學生團結協作,奪得大型文體表演獎、廣播體操獎,充分展示出學院師生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良好精神風貌。學院學生管理工作連續多年被省教育廳授予“先進集體”的稱號。此外,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在全省同類院校中走在前列,2010年榮獲“黑龍江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黑龍江省高校學生工作‘環境育人’先進單位”和“全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學院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率逐年提升,現已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Abstract: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djust the specialty setting and structure and actively cultivate high-level skilled talents with the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changes. As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Qingdao blue industry development,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has made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apply for chemistry-related specialties, and has been constructing marine chemical specialty group, with the purpose of fully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and achieving a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skilled talen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關鍵詞: 藍色經濟;海洋化工生產技術;海洋化工專業群
Key words: the blue economy;mar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marine chemical specialty group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5-0148-03
0 引言
2009年4月,總書記在山東省視察工作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2011年1月4日,國務院以國函[2011]1號文件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青島市定位于建設成為中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海洋自主研發和高端產業的聚集區、海洋環境生態保護的示范區。《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發展總體規劃綱要》中提出重點建設海洋化工等“四大支柱產業”,海洋化工重點發展石油化工、鹽化工、海藻化工產業。建設國家石化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淡化裝備制造,把青島建成全國海水淡化產業基地和國家海水淡化推廣應用示范城市。
為了尋找高職專業設置與藍色產業需求相對接的結合點,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率先開展藍色產業發展研究和調研,2009年11月20日,成功召開了“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服務藍色經濟專業建設研討會”;2010年“服務藍色經濟,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研究”獲山東省第三批科研發展計劃立項(立項號:j10wh55);2011年8月成功申報了海洋化工生產技術專業,通過重點建設海洋化工專業群,為青島藍色產業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持。
1 藍色經濟相關產業調研
《青島市藍色經濟區建設發展總體規劃綱要》[1]中提出,未來五年將以膠州灣東西兩翼的“一灣兩翼”藍色經濟區建設發展布局,建設以港口物流、現代漁業、臨海工業、濱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等特色經濟為支撐的藍色經濟聚集帶。重點突破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裝備制造、海洋工程建筑業“四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礦產與新能源利用“四大新興產業”;海洋化工重點發展鹽化工、海藻化工和海洋防腐產業。
隨著青島市“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青島化工產業實施戰略轉型調整,打造“一南一北”產業發展新布局。即利用在膠南董家口和平度新河兩個工業功能區,分別進行“董家口石化深加工及液體化工品倉儲項目”和“平度新河化工產業園項目”的規劃和建設。
在石油化工方面,由中石化投資上百億元建設的“大煉油”項目是青島臨港石化工業的龍頭項目,韓國高合化纖、SK化工、麗東化工等一批大型石化及深加工項目相繼在西海岸落戶,打造出了一個完整的臨港石化產業集群。
在海洋生物化工方面,青島現有海洋藥物、海洋保健品以及海洋生化制品企業30多家,甲殼質(殼聚糖)系列衍生物加工利用產業初具規模,青島明月海藻集團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產基地,主導產品海藻酸鈉生產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甘露醇生產能力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