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風俗習慣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維吾爾族;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
維吾爾族從古代就有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及精彩獨特的生活方式。 接待客人的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習俗是維吾爾風俗習慣中的重要習俗之一。
接待客人的習俗是人類長期以來相互交往,相互溝通的產物。不同的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接待客人的方式。維吾爾族接待客人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于他們的熱情,尊敬客人,講究衛生等方面。接待客人的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習俗是維吾爾族風俗習慣的獨特特點之一。
一、 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與維吾爾族
洗手是維吾爾族家庭人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的習俗,一般用阿布杜瓦(洗手壺)和其拉甫恰(洗手盆),這是一種配套的洗手工具,是專門給客人或自己洗手用的。 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是用銅、青銅或鋁為原料,由專業工藝人打造,比起其它家用品更有獨特的工藝特色。其制作非常精美,花邊鮮艷,常在喜慶之日或各類聚會、娛樂場所使用。
阿布杜瓦的形狀有圓形、長方形、扁形,其上段像鵝脖子一樣細長,有把手,使用時用手掌抓起把手即可。阿布杜瓦壺口有蓋,而且倒水的小口處也有蓋,為防止污水玷污到衣服上。其拉甫恰的形狀是口大、體大,存水處小圓形,上有蓋子,蓋子上有許多漏水的小孔。洗過后水從小孔流進盆腔。
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平時用銅來做,上面刻各種各樣的花紋,不會容易腐蝕,這是維吾爾手工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維吾爾族用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的目的就是為了尊重客人,講究衛生。這也就是接待客人的良好的風俗習慣。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不僅是一種風俗習慣,而且是具有極強藝術感的文化遺產。
吃飯之前洗手是維吾爾族最重要的風俗之一。吃飯之前一定要洗手。這時家里的母親或者是孩子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給家人倒水,洗完后要毛巾拭擦。吃完飯以后還要洗手,但是洗手時候不能甩水,甩水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隨著維吾爾風俗習慣的發展,維吾爾族人創造了用專門的工具來倒水的習俗。大約在青銅時期,維吾爾族出于講究衛生和審美追求的目的,就制作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用阿布杜瓦壺是很方便,一方面可以避免臟水濺到別人身上。其拉甫恰也有這樣的好處。所以維吾爾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洗三次手”是維吾爾族形成的一種風俗習慣。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幾乎家家都有,來客人時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倒水,倒水時候不考慮社會地位,人人平等,不管是誰,主人都為客人倒水。因為維吾爾族人認為給客人倒水是一種吉利的行善行為。但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男人不能給女人倒水,女人也不能給男人倒水。
二、吐魯番地區有些地方用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的現狀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導致了維吾爾族的一些傳統風俗習慣的消失,近幾年筆者注意到維吾爾族接待客人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變化。
我去吐魯番市廣匯團結區,青年路,廣匯路,人工湖,吐魯番亞爾鄉等地方,調查這些維吾爾族對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認識。訪談了部分維吾爾人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情況。通過調查筆者發現以前在吐魯番維吾爾族舉行各種儀式時候都會使用過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這次調研過程中筆者參加了幾次儀式活動,發現在吐魯番市現在大部分維吾爾族家庭已經不再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在城市里不僅沒有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連給客人倒水的習俗都逐漸消失了。一般如果客人年紀較大的話,主人還是會給客人倒水的,但使用卻不是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年齡小的客人則自己直接去洗手池洗手。
筆者去吐魯番市亞爾鄉幾個村調研,在參加一些儀式的過程中發現,在農村基本上還保留了客人倒水的習俗。但是也很少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只是用現代的一些塑料壺和盆子代替了阿布杜瓦與其拉甫恰。有些孩子們則反映只在書本中看到過上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
三、不同年齡段的吐魯番維吾爾族對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看法
調查中發現年齡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中80%以上的人都知道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年齡35歲以上維吾爾族知道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人占60%。但是年齡在20歲左右的年輕人幾乎不知道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是什么東西,用在什么地方,年輕人當中知道知道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人數不到10%。
四、不同行業的維吾爾族對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看法
筆者還了解看不同的行業維吾爾族人對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看法,其中包括個體戶、護士、警察,教師等各種行業的人。他們當中教師等平時從事文化教育的人雖然知道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是什么東西,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
被訪者中的很少一部分人認為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是一種麻煩,還有少數被訪者把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作為一種家居裝飾品擺在家里。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如果繼續這樣人大眾所忽視,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會失去這一傳統的風俗習慣。維吾爾族使用阿布杜瓦壺與其拉甫恰的歷史一直延續至今,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來傳承這一古老的風俗習慣,而非讓它逐漸消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編著買買提?玉蘇普, 比力克孜?木沙,維吾爾族家藏鑒賞[M].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發行,2008.
留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向留學生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課題、更高的要求。怎樣適應全球出現的漢語熱形勢,在留學生人數增加的同時,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為弘揚中國文化與構建和諧世界做出貢獻,是當今高校一個重要課題。
一、重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
重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是中國外國留學生教育的方針使然。《大綱》明確指出,漢語言專業留學生的培養目標之一,是“掌握基本中國人文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和社會文化。”根據這項原則,決不能為了增加語言學習時間而減少中國文化的課時。雖然中國文化不是其他專業留學生的專業,但是在對他們的教育之中,不能疏忽中國文化的內容。因為接受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國與各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合作,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留學生在中國留學期間,如果不學習中國文化,今后回國之后又如何宣傳中國文化呢?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其文化背景、、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社會價值等等,與中國有較大的差異。這些因素有時會讓留學生產生一定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甚至出現某種程度的文化沖突。尤其是那些剛剛跨出高中校門、第一次遠離家庭來到中國的留學生,開始時,對留學生活期望很高,充滿了憧憬,但是對于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新的環境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如今,身處異國,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衣食住行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獨立處理,這無疑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加強中國文化教育,能夠讓留學生盡快地熟悉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風俗習慣,從而實現入鄉隨俗,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在中國文化課上,留學生能夠學到很多知識,增長見識。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其認識作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提高留學生的人文素養,增長他們的知識。《論語》早就指出:“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而且,加強中國文化教育,進而向世界推廣,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中國和國外友好,是中國的國策之一。文化部長孫家正指出:“了解中國,文化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因為文化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狀態。中國文化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頻頻精彩亮相,對世界了解中國發揮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總體上看,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還不夠,我們要更多地向世界介紹中國,通過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①
不同國家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進程、文化風俗、社會制度,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文化,影響著其國民的價值觀、心理意識、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文化本來可以共同存在,互相交流,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增進人民的友誼。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缺少了解、誤解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敵視東方中國,否定、排斥中國文化,進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沖突。如何才能消除由于文化隔閡、誤解而產生的沖突呢?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讓留學生在留學中國期間,盡可能地多了解中國,今后發揮促進中國與留學生本國友好交往的橋梁作用。
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對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這已經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早在1895年春,康有為就在“公車上書”中提出,推舉儒學大師像基督教教士那樣傳道全世界,發揚中華優秀之文化,競爭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余秋雨說:“通過文化藝術作品的海外傳播,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人,是我們學藝術人的責任。因為,‘經濟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藝術才能帶來尊嚴。’”②因此,向留學生傳授中國文化,讓留學生接受中國文化,把他們培養成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對增進我國和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發展友好關系一定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一定要克服那種以為當今的中國青年人都偏好西方現代文化,外國留學生不會對中國文化有親和力的片面思想認識。歷史證明了中國文化具有自身的價值。“中華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王國、古印度王國、古巴比倫王國都消失了,唯獨一個中華民族滅不了,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魅力。如果我們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美德的民族,我們的文明能傳承下來嗎?”而且,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都有優點,就拿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相比,美國的文化其實很多東西很粗糙。”③而且,中國文化無論對東方還是對西方,也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并在進一步產生巨大影響。韓國文化觀光部副部長裴鐘信說:“中韓兩國的價值觀念非常相近,所謂‘韓流’實際上是在韓國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國的古典文化。韓國從兩千年前就開始從中國傳入文字和書籍,并引進了思想、文化和技術。韓國非常堅守自己的傳統,尤其重視對青少年關于‘孝道’的教育,‘如何孝敬父母,孝敬長輩,’而這恰恰與中國傳統的‘孝’文化非常契合。”④遺憾的是,我們自己卻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二、中國文化教育的內容
文化的包融性很大。舉凡文學藝術創作、哲學著作、、風俗習慣、飲食器服之用,都包括在內。它既包括高文典冊的圣經賢傳,也包括布帛菽黍的制獲方式以至于舉止言談的風度等。雖然由于國家的制度、風俗習慣的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并不一致,但是,作為人類,就必然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念。在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中,必須既要堅持中國的特色,又要追求世界的普遍性。
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和諧理念,對留學生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庸》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莊子·大宗師》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認為只有和諧了,自然界才能各得其位,萬物有次序;自然界是和諧美好的,應當排斥一切違反自然規律的人為,以免破壞自然狀態。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講求“禮之用,和為貴,”⑤主張仁義道德、博愛、“行而宜之”,以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所謂中庸,就是要反對過與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協調。臺灣作家龍應臺指出,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之中。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尤其在提倡以人為本的大文化當中,構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基礎。”⑥對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和諧特點,做了較好的歸納。
和西方的強調自我不同,儒家提出入世,主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強調人生的社會作用。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要求個人服從社會整體,為社會多做貢獻。誠如韓美林所言:“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悖的地方。外國的文化講個性張揚,人性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內斂、自省、小我大公、忠孝仁義。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行為準則。”⑦“小我大公”,就是強調人要多為社會做貢獻,這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中國文化又非常強調家庭觀念,講究尊老愛幼,講究孝道。這一點,在家庭關系日漸淡薄的今天,應當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此外,中國文化還非常強調個人素質修養的重要性,對于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學》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強調了一個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崇高的理想,才能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充實了留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了他們的總體素質,才能促進他們的學習成效,事半而功倍。
中國的風俗習慣也是留學生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的風俗習慣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生息而傳衍發展的,是中國所獨有的現象,其教育作用歷來受到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秦漢以后,歷代統治者和儒家士大夫更是將“辨風正俗”提到治國安邦的高度。《漢書·藝文志》言:“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中國風俗習慣對于留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探討中國人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當大的作用,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養成尊重中國風俗習慣的自覺性,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三、中國文化教育的方法
中國文化教科書的學習目前漢語言專業的留學生,大都采用國內本科生的教材,在講課時由教師挑選篇目進行講解,這顯然不適合留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根據《大綱》的規定,按照學科的體系性,編寫出適合留學生使用的教材,在當前是非常必要的。其他專業的留學生學習的中國文化內容,并不需要詳細介紹某一門學科的特點、具體內容和演變過程,而是精選那些最有價值、最能反映中國的特點、對留學生的總體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匯編成冊,以供閱讀、講解,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增長見識。內容要精簡、有趣、突出重點,將知識性和道德素質教育性融為一體。
[關鍵詞] 肝吸蟲病;高發流行特點;超聲診斷;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 R383.2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2(b)-0109-03
Explore on the high prevalenc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clonorchiasi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the ultrasound diagnostic value
LUO Jingxia1 LI Jian2
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學,教學方法很重要。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詞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東南風,西北風?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用這樣的方法把問題提出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巧用古詩文。把古詩中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這些詩猶如“調味劑”一般,使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番韻味。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我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氣候”一節時,講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作用。這樣,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就更高漲了。又如,在講“中東”一節時,講了有關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的白色長袍。講完后,我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氣侯炎熱干燥,白色對強烈陽光有反射作用,這樣吸熱就少,人們穿著、風俗習慣等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關鍵詞】英國教育 課堂教學 教育理念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1-0039-03
2012年暑期,我在英國South Lanarkshire College參加了語言培訓,親身體會了英國的教育理念,親歷英國的語言教學。其間,我用心觀察和學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在各方面都有不少心得與體會。
一 教育理念
英國教育以其先進的教育理念聞名于世界,它突出表現為以下特點:
1.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類型可分為“以學生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兩種。“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通常采用集體的、滿堂灌的講授式教學。相應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特征是重視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常采用協作式、個別化、小組討論等教學形式或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組合起來進行教學。
“誰是學生學習外部活動的控制者和管理者”是判斷是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重要特征。如果在教學中學生自己負責控制和管理學習活動,那么這種教學便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相反則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在英國學習時,外教多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會根據學生的需要來安排。教學方式更靈活的外教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帶學生去戶外上課,通過實地接觸和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來了解當地的文化,這是相當受學生歡迎的,而且對學生而言確實是受益匪淺。
在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要注意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受到很多限制,并不是任何時候拿來即可用,在使用過程中要受到學生素質的限制。“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是一個連續體上的兩個極端。任何教學在實際實施時都處于這個連續體上的某一點。比如,如果學生的主體意識較強并且也有相當的自律、自學能力,那么教學將處于以學生為中心的一個極端。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非常弱的,甚至即使有,學生也可能不理睬。如在碩士生或博士生的培養上,很多是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的主體作用較弱,只起引導作用。如果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強并且自律、自學能力很弱,這時他將很難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相對增強,最極端的情況是教師完全控制了學生的學習活動。這時教學處于以教師為中心的一個極端。如小學和中學的課堂教學。對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努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學習能力,使教學向另一個極端靠攏。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能力的變化,該放手時則放手。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英國教師在課堂上注重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的程度,再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來進行因材施教,爭取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水平和需要的教育。
在剛開始進行語言培訓時,外教會給每個學生做一份測試,測試大家的語言水平,找出常犯的錯誤,以后會根據每個人水平的不同,有針對性地輔導和教學。
對學生的教學,因材施教很重要。因為不同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與水平不同,如果能夠輔以科學的測試手段,對每個學生的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在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會對學生的成才、成長有很好的作用。
3.學以致用
英國的教育非常注重學以致用,注重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觀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英國參加語言培訓期間學習的課程基本上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第一,上課之初,外教布置任務,要回答關于這個學院的20個問題。包括:學院名稱、學院主體建筑建成時間、學院舊址、學生數、學院6個基本系部、校長的名字、校長辦公室的位置、在哪里能夠找到職業咨詢師、找到學院的餐廳并說出至少6個你可買到的東西的名字、學生助學金發放地、保安的位置、在哪里能抽煙、校外什么地方可以抽煙、在什么地方你能進行日光浴、哪個房間可以給小孩子玩、如果你頭疼你可以躺在哪個房間、離教室最近的火災緊急出口在哪里、在學院什么地方你能找到洗衣機來洗衣服等。這20個問題,學生要獨立去找答案。通過尋找答案,回答問題,學生基本上就掌握了學院的歷史、結構,懂得了遇到事情到哪里去解決,同時還學習了與其日常生活相關的語言。
關鍵詞:習語 文化差異 翻譯
每種語言是一個民族在生存和進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習語是一種經過歷史濃縮后攜帶著大量文化信息的語言資料,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思維特征和思想特征的部分。習語是經過長時間使用而提煉出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中的核心和精華。
關于習語,“的解釋是把idiom分為兩義:(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 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2)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i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因此,習語從廣義上包括成語,諺語,俗語,慣用語,俚語和典故。
從文化的世界觀角度來看,各民族生活的地球只有一個,因此,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著共性。但是,“不同民族的語言,因物質環境和所處地域不同,社會文化的哲學淵源不同,因而也必然存在各自獨特的民族個性。無論如何,文化差異是現階段普遍存在的現實。”習語是在勞動中創造的,與民族的一定現實環境和社會歷史背景密切相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習語中表現得最為充分。本文試圖從地理環境,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心理文化的差異探討英漢習語含義對比及翻譯。
一、從地理環境差異探討英漢習語含義對比
英漢習語在地理環境上的差異表現是明顯的。我國盛產竹子,人們對竹子的感情深厚,因此,我們常常用成語“雨后春筍”來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發展和大量生產,英語則用“like mushroom”.英國不產竹,甚至連英語中的bamboo一詞也是外來語,所以英國人就不可能以筍做形象比喻。
二、從經濟生活差異探討英漢習語含義對比
民以食為天,人類發展的歷史很大一部分是為了食物而奮斗懂得歷史。各民族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不同,他們所賴以生存的條件也就不同。如生活在海邊的人經常吃海鮮,生活在草原的人經常吃肉,生活在山地的人就很少吃稻米,不同的生活條件產生了不同的飲食習慣,英漢習語在經濟生活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飲食上。
英國地形呈多樣性,可耕地約占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二,主要在東部地區,西北部以山地為主,適合畜牧業。英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是面包,牛奶,黃油和奶酪,這些主要食品當然也在習語中體現出來了,只要我們稍微留意,就會發現構成詞里有“bread”一詞的習語不少,比如英國人用bread and butter來表示“生計,謀生之道”,可見他們對日常生活物質的主要追求是面包。而中國人的主食以米飯為主,因此,中英在日常生活的表達習慣上表現出很大差異,如“生米煮成熟飯”譯為“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以上習語例子的對應表達可以看出,在西方的飲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米”在東方人的飲食中必不可少。正是由于這種飲食習慣的不同,英漢習語在表達同一種源于飲食文化的意義時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三、從風俗習慣探討英漢習語含義對比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受民族心理狀態的支配。民族風俗是豐富多彩的,它構成了習語豐富的底蘊,是習語賴以滋生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出自民俗。
以龍(dragon)為例:中華民族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國家,我們以“龍的傳人”為自豪,因而“龍”在漢語中經常和吉祥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如:“龍飛鳳舞”,“龍風呈祥”,“生龍活虎”“龍盤虎踞”等等。而西方對“dragon”的解釋卻是指一種兇猛的動物,如果指人則含貶義,此類的例子還很多,又如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牛,因此,在語言中寄托了人們對牛的深厚感情,“壯如牛”,“像牛一樣工作”“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而在英國,馬是皇家飼養,御用的動物,因此英國人對馬賦予很多寓意,用as strong as a horse 表示“壯如牛”,用work like a horse 表示“像牛一樣工作”。
四、從心理文化差異探討英漢習語含義對比
心理文化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在我國,人們在心理上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常用它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比如:狗仗人勢,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對于西方人而言,狗即可以看門或打獵,也可以視作人類的寵物,朋友或伴侶。所以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多沒有貶義。而 “狗”在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中是一種為人鐘愛的動物,是“忠實”的象征。英語中帶“狗”的習語多含褒義,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習語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習語的表達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翻譯習語時必須兼顧兩面,一則求其易解,一則保存原作的風姿” 。
(一)直譯
有的英語習語與其對應的漢語習語在意義上和用法基本一致當然基本對應并不是說完全對等,兩者有可能存在某些差異,但這并不影響對原文的理解,因此可用直譯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點。
例(1)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put out by his enemy, he migh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既然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同出一轍,意義未變,就可以直譯。
(二)直譯加意譯
英語和漢語習語在用法和意義上存在著差異,但是仍然有共同之處,也就是部分對應。在這種情況下,可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式將英語轉換成漢語;
例(1)To play a dance music at a funeral is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直譯為“舊瓶裝新酒”,雖完整地按照原文的語言習慣進行表達,但是讀者有可能誤解其寓意,故需要補充“不協調”加以說明。
(三)意譯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原語包含的信息在特殊的歷史、經濟、政治和地理環境下,人們的特殊需要毫無共同之處,如果硬譯,不僅顯得繁冗拖沓,而且對于那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讀者來是或也會感到莫名其妙。這時翻譯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可舍去形象,重在原文的表達,用非形象性的語言表達將原文中的信息表達出來,以使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和欣賞原文的美妙之處。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路必有彎,事情必有轉機。)若直譯為“沒有轉彎的小巷的確是一條很長的小巷”正好與所要意思相反,這樣就會貽笑大方。
以上幾種方法是翻譯習語中最常見的方法,我們首先要弄清它們的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再根據上下文的意思靈活處理。只有這樣,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我們才能夠讓別人準確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們學習和研究語言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語言認識世界,通過比較各種語言了解人們對世界的不同認識,通過對中西文化差異中英漢習語對比學習進行文化輸出使本國習語成為世界人民共享的財富,同時,應學習外來習語以豐富本國語言,從而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構件多元共存互補的世界文化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P1
一、中英旅游文化差異
文化是人類發展進化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知識、能力、習慣的總稱,不同民族由于地域、歷史、風俗等原因,會造成很多文化上的差異。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典型的例子。中英旅游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審美三個方面。
1. 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是指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每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特定的風俗習慣,這種差異在很大程上會影響國外游客對旅游宣傳資料的理解。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物上也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反應。因此,在翻譯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旅游宣傳資料時,應選擇適當的英譯策略,避免引起讀者的誤解,同時也應該加上必要的解釋,以加深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與溝通,促進讀者閱讀共鳴的產生。
2. 宗教信仰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宗教已經成為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進而影響到所用的語言。因此,在翻譯旅游宣傳資料中所涉及的宗教內容時,不僅要多了解英語國家的宗教文化,更要注意避免英語國家的文化禁忌。
3. 審美差異
審美是人與世界形成一種無功力的、形象的和情感關系的狀態,即是人們對一切事物做出評判的一個過程。不同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環境、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等都會影響其人民的審美觀念。不同民族的人們對同一景觀也會有不同的審美感受。因此,在進行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時,應充分考慮到國外游客的審美感受。
二、漢英旅游宣傳資料的語言差異
由于中英旅游文化差異,不同語言的讀者長期在各自特定的語言文化環境熏陶下,養成了一種固有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這種心理和習慣自然而然地制約他們對語言刺激的注意和使用語言的方式,也造就了各自旅游文體獨特的語言表現手法和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漢英旅游宣傳資料的語言差異集中體現在詞匯、句法、語篇三個方面。
1. 詞匯差異
首先,受到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影響,漢語旅游宣傳資料中多使用繪聲繪色的形容詞和四字成語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英語旅游宣傳資料則側重于選擇簡單易懂的而非冗長的詞匯。行文用詞簡潔明了,表達直觀通俗,注重信息的準確性和語言的實用性。對于英語讀者來說,簡單的詞匯更易于理解,同時也能很好地達到宣傳目的。其次,英語旅游宣傳資料中經常會出現第二人稱代詞,而在漢語旅游宣傳資料中鮮有發現。第二人稱代詞是一種泛指,并不是特指某個人,用在旅游宣傳資料中更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也產生一種親切感,激發讀者積極的心理反應。再者,漢語旅游宣傳資料用詞一般比較正式,而英語旅游文本常用口語體,語言趨于非正式。
2. 句法差異
漢語強調“意合”,將幾個逗號相連的并列結構組合在一起,表達一個完整的意義,從而組成一個句子。多數情況下沒有明確的主語和謂語,一般都比較長,力圖在一個長句中盡量詳細介紹相關信息,強調一種意境。英語則是一種從屬結構的語言,注重“形合”,句子結構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在一個主謂結構的不同地方生出各種從屬結構,結構復雜,講究從句的使用及一系列連接詞的使用。
除此之外,英語旅游宣傳資料中存在明顯的句子時態變化。英語旅游宣傳資料中一般描述均采用一般現在時,涉及歷史、典故、傳說等主題則使用過去時,表示前景或承諾使用將來時。這種利用時態變化的表達方式充分體現出旅游文本的宣傳作用是英語旅游宣傳資料中獨有的特點,而漢語只能通過詞匯手段來表達。
3. 語篇差異
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也可以達到推介景點、吸引游客的目的。漢語旅游宣傳資料的語篇是“景點傾向型”,側重對景點的描述,其中大量華麗辭藻的使用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介紹,展現旅游地不同之處的同時也使得漢語旅游宣傳資料飽含濃重的感情,但很少提及游客旅游的感受,其語篇宣傳召喚作用間接含蓄。英語旅游宣傳資料的語篇是“游客傾向型”,強調勸導作用,所以常出現第二人稱的表達方式,向讀者展現的是可以去那里做什么,其宣傳召喚作用直接明顯。
此外,相比漢語旅游宣傳資料的內容,英語旅游宣傳資料中對景點的介紹有揚有抑,不但會描述其好的方面,對不足的地方也略施幾筆,增進讀者了解的同時也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而漢語旅游宣傳資料中鮮有見到這方面的描述,但卻有對景點的社會地位及當地旅游業成就的描述。
二、漢英旅游宣傳資料的英譯策略
1. 直譯
直譯是指忠實地傳遞中文文本的信息,只需依照英文的形式和語法將中文句子結構進行調整之后如實譯出,其余無需做任何改動。當漢語旅游宣傳資料包含的都是實質性信息、而且沒有特殊的文化內容時,可以選擇這種英譯策略。
2. 意譯
意譯法是把漢語的大意用英語近乎完整地重新表述出來,而非逐字逐句的翻譯。意譯不是簡單的詞語替換,而是更加注重句子的內涵。漢語旅游宣傳資料中不僅有許多民族風情文化的介紹,也會引用膾炙人口的古詩詞來突出當地的人文特點。對于此類旅游詩詞的翻譯,采用意譯策略能更好地將詩詞意境表現出來。
3. 音譯加注釋
在漢語旅游宣傳資料的英譯過程中,時常會用音譯法來翻譯英語文化中沒有的詞匯,尤其是地名、人名、景點名稱等。但由于外國旅游者不熟悉漢語拼音,僅僅使用音譯法對其翻譯,勢必導致原有意思和特點的弱化甚至消失,令國外旅游者困惑。音譯加注釋的方法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音譯加注釋就是用括號、從句、破折號等手段對一些音譯的人名、地名或事件名等添加一些簡單的注釋內容,進行意思上的解釋,從而使英文讀者更好地了解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地點或事件等,激發讀者的情趣并豐富讀者的知識結構。
4. 增譯
增譯法是指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由于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許多旅游景點的形成和演變都有歷史淵源和特定文化。考慮到外國旅游者對我國歷史和文化缺乏了解,翻譯時應對這種帶有文化色彩和歷史背景的重要信息進行適當的調整補充,既可添加詞匯補充意思,也可只增加同義詞,強化意境,避免讀者的誤解和不解。
5. 省譯
省譯法是刪去不符合讀者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詞,以避免譯文累贅。漢語旅游文本言辭華美,講究對仗,描寫性語言比重較大。翻譯時,應從內容和語言形式上符合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在詳細分析原文內容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省譯同義重復部分或相對次要的信息,保留最為有效的信息,增強譯文的可讀性,以達到翻譯的目的。
6. 類比
漢語旅游宣傳資料雖然文化色彩濃厚,但也有一部分可以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找到類似的信息。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采用類比法,即將兩個本質上不同的事物就其共同點進行比較,幫助說明道理或描述某種復雜情況。類比的作用是借助類似事物的特征刻畫突出本體事物特征,更淺顯形象地加深本體事物理解,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
7. 語態轉換譯法
語態轉換主要是施事句式和受事句式之間的轉化。漢語中“被”常有“挨”、“遭受”的意思,大部分情況下表示不好的事情,所以鮮見于漢語旅游宣傳資料。而在英語旅游文本中,被動語態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表示建議、要求等信息時往往會使用被動語態,表達出一種客觀、客氣、委婉、公正的語氣。這一英譯策略可應用于景區景點注意事項的翻譯中。
此外,漢語旅游文本中有時會使用泛指的主語“有人”來引證人們的說法,是漢語抒情的一種手法。這種情況下,也可采用語態轉換譯法將漢語的主動語態譯為被動語態。
8. 重組
重組是指英譯時按照英語旅游文本的行文習慣將漢語旅游文本的段落及內容進行重建,使其傳遞的信息在譯文中可以更清晰直觀地呈現給讀者。一般而言,英語的段落展開多為演繹式,起首開宗明義,直點命題。漢語則多為歸納式,講究起承轉合,考慮時間事理順序。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句法結構的差異,信息在段落中的分布有不同的次序,翻譯過程中需要按照漢英兩種語言信息的分布特點,對段落進行調整。通過對段落進行重組,對篇章進行整合,從而對全文進行邏輯重建。
關鍵詞 知識型新移民 文化融合 內容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6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In Dongguan C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new immigrant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core strength,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region is the citizen groups, "the new Dongguan people" and local residents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ecological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based new immigrants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tep by step, and must undergo three stages, "Adaptation - symbiosis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integration in each stage. Therefore, we must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knowledge of new immigrant culture specific content, through different pathways take feasible measures to be perfec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new immigrant culture, better show "new Dongguan people" is the valu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ongguan area.
Keywords knowledge-based new immigrants; cultural fusion; content
城市化是人存在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形態發生質的變化。隨著城市化進程日漸加快,大批農民紛紛走出土地,涌向東莞這座城市,被稱之為“新莞人”,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其心理層面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知識型新移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盡管社會階層位序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但所流入城市――東莞,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比如,關系網絡、語言溝通。為此,需要綜合分析各影響因素,結合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內容,通過不同途徑促使知識型新移民盡快融入到東莞社會中,和當地居民共同為這座城市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1 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內容
就知識型新移民來說,是指具有良好教育背景與技能,流動于不同地域間,病在遷入城市定居的人口。他們居住在城市各個角落,從事于不同行業。在他們遷入異地的時候,家鄉文化也被遷入其中。在遷入城市生存過程中,他們自身已有的家鄉文化將和遷入地文化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而這個漫長的過程被稱之為“文化融合”。從某種角度來說,知識型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內容并不是單一的,體現在不同方面。
1.1 語言、風俗習慣的融合
就語言融合來說,是指在和遷入地城市居民相處過程中,是否可以順利溝通、交流,也就是說語言在其中起著巨大的作用。知識型新移民在遷入東莞這座城市之后,會根據場合的不同交替使用家鄉話、普通話,但對東莞地區的語言使用的并不多,他們被稱之為“新莞人”,不利于他們迅速融入到這座城市中。就風俗習慣來說,“新莞人”對東莞地區的風俗習慣有著不同的適應方式,其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知識型新移民在工作、生活中,喜歡保持家鄉特有的傳統風俗,拒絕接受、認可東莞這座城市已有的獨特風俗習慣,但有些知識型新移民則不假思索的全盤接收所有的東莞風俗習慣并逐漸適應,丟掉了自己家鄉已有的風俗習慣。實際上,想要迅速融入東莞這座城市,對于這些“新莞人”來說,認可并接受、適應東莞已有的風俗習慣是重要的捷徑之一。
1.2 倫理道德、情緣的融合
對于倫理道德來說,它是個人所認可的一種規范,對于相同事物來說,每個人心中的倫理道德各不相同。對于遷往東莞這座城市的知識型新移民―“東莞人”來說,必須逐漸接受、認可乃至適應該地區居民所具有的倫理道德觀念,能夠根據東莞地區的倫理道德標準做好本職工作,加快該地區文化融合的速度。在情緣融合方面,通常情況下,遷入東莞地區的“新莞人”特別喜歡和親友、同鄉保持聯系,形成一種極具特色的地緣文化、血緣文化,這對剛遷往東莞這座城市的“新莞人”來說,有著特別大的幫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外來者心中的疏離感、 孤獨感,更好地融入到這座新城市中。但長時間的異地生活會使這群“新莞人”和自己單位的同事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種特殊的業緣文化中,合作、溝通、交流,逐漸形成情緣融合。
1.3 情感融合
從某種角度來說,情感融合及其復雜,融合難度特別大,融合程度特別深,需要長時間不懈的努力。對于知識型新移民來說,他們在遷入所在城市后情感方面有著微妙的變化,從剛開始受到東莞當地人排斥,內心充滿的焦慮感等到和當地居民處于一種“友好、平等”的狀態將會是一個特別漫長的過程。在融合過程中,也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阻礙,需要不斷突破困境,不斷努力,才能更好地融合。
2 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途徑
2.1 提高知識型移民的資本含量、適應能力
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想要進一步加快知識型新移民文化在東莞這座城市的融合速度,必須多角度、多層次提高“新莞人”的資本含量、適應能力。具體來說,政府部門、“新莞人”所在單位要全面、客觀地分析新時期知識型新移民的人力資本、心理資本乃至社會資本,根據各自含量,給予這個特殊的群體特殊的人文關懷,進一步提高“新莞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心理素質。在剛步入東莞這座陌生城市的時候,“新莞人”認識的人并不多,人脈資源薄弱,只能依靠自己在這座城市認識的幾個朋友甚至只能依靠自己,社會網絡特別狹窄。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從不同角度入手,結合“新莞人”特點,幫助他們迅速打開他們在東莞這座新城市的社交圈,鼓勵他們多接觸東莞這座城市的各類群體,多和他們溝通、交流,比如,當地居民、同事。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新莞人”的心理資本、社會資本都會有所增加,自身的素質、能力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學習能力,可以多為他們提供一些學習異地文化的機會等,促使他們的人力資本含量也會有所增加。
2.2 多鼓勵當地居民給予“新莞人”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推動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進程中,當地居民的開放態度、幫助特別重要。對于“新莞人”,當地居民不能歧視他們,學會尊重他們,消除歧視。而社會各方面要通過不同途徑加大宣傳力度,向當地居民、知識型新移民大力宣傳“多樣文化、平等文化”相關的理念,多鼓勵雙方尊重彼此,不要歧視各自的文化,能夠正確理解各自文化,多鼓勵當地居民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要有偏見。在社會場合、公共場所等,可以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使“新莞人”有一種歸屬感,愿意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更好地融入東莞這座城市,為這座城市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3 提高“新莞人”對文化融合的客觀需求
在文化沖突階段,“新莞人”會表現出一定的排斥行為,但在文化融合方面并沒有特別強烈的需求。在文化融合過程中,要在“新莞人”生活的社區、公共場所等大力宣傳東莞的歷史、風俗習慣等,促使他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東莞城市文化,愿意接觸這一陌生的城市文化。在此基礎上,要根據“新莞人”自身特點,東莞地區各方面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更好地認識東莞城市文化,改變已有的態度,加快文化融合的速度。此外,要進一步拓展“新莞人”和東莞城市各方社會人士的交流渠道,主動尋找幫助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甚至自助,逐漸改變他們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態度、行為,提高他們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客觀需求,為加快文化融合速度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要根據“新莞人”對不同領域已有的融合態度,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解決文化融合道路上存在的問題。在社會交往方式、禮儀方面,可以向持有同化態度的人提供更多的社交機會,不斷拓展他們在這座城市已有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擴大交際圈。在語言方面,對于那些持有分離態度的人,需要給他們提供更多接觸語言的機會,促使他們更好地了解東莞這座城市特有的語言文化。
3 結語
總而言之,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難度較大,周期較長,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為此,需要綜合分析“新莞人”融入東莞這座城市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具體內容、形式,多角度提高他們在文化融合方面的需求,逐漸改變他們已有的融合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地居民對其的開放程度,給予“新莞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并借助社會各方力量不斷推動知識型新移民在文化融合方面的進程,促使“新莞人”能盡快融入到東莞特有的文化交融狀態中,積極調整自身行為,盡快融入到這座陌生的城市中,發展自己的交際網絡,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更好地展現自身價值,優化調整東莞地區的人力資源結構,促進該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促使該地區走上長遠的發展道路,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悅中山,李樹茁,費爾德曼.農民工社會融合的概念建構與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2.1:1-11+124.
[2] 佟雪銘.知識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內容與路徑[J].城市問題,2015.12:97-103.
[3] 黃仲山.當代城市移民文化變遷與文化共同體建構[J].中華文化論壇,2015.7:68-73.
[4] 佟雪銘.知識型新移民城市生態融合機制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5.9:44-50.
1.1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主要內容
通過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社區參與和生態旅游主要內容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得出:社區作為生態旅游發展的主體,應該參與到生態旅游開發、規劃、經營、管理、監測和旅游利益分配的全過程,以促進生態旅游和社區的持續穩定發展。
1.2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
1.2.1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的定義
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最接近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能夠最大限度的維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防治經濟漏洞、切實的保護好當地的傳統文化。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主要是指當地社區確實擁有和管理生態旅游事業,為旅游者提供服務,切實的保證大部分的利益收入保留在社區的內部,以達到對當地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促進社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目標。
1.2.2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的特征
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的管理中,社區對當地的旅游業的發展具有控制權和決定權,直接參與旅游業的規劃和管理;旅游業的收入大部分保留在社區的內部,直接參與旅游業管理的社區居民能夠獲益,還要通過成立社區發展基金,以提高社區的醫療、衛生、教育事業;通過社區居民直接對旅游管理的參與,能夠促進當地自然患者的可持續發展,大幅度的提高當地社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社區參與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2.1社區參與是生態的主要特點生態旅游與生俱來的有四個基本的特點,它們分別是:首先生態旅游的發展不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相反通過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提升人們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增強人們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其次生態旅游業的開發和發展,不是以犧牲旅游區域內的傳統歷史文化為代價,而是通過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發展促進當地傳統文化歷史遺產的保護,特別是對少數民族或者珍貴遺址的保護,弘揚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2社區參與是生態旅游內涵的一部分
生態旅游的定義,在國際生態旅游協會的條例中明確規定“生態旅游就是既能夠保護自然環境又能夠起到維系當地人們生活責任的旅游活動”,并且當地社區的參與已經成為衡量生態旅游的一種主要的標準。生態旅游不是單純的自然旅游,它更多的包含了責任、保護、教育、社區參與等理念。
2.3社區參與是實現生態旅游目標的最佳途徑
生態旅游能夠實現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合理有效利用旅游資源的關鍵途徑,也是對旅游活動的有序開展和旅游運作的理想境界。生態旅游應該滿足對旅游資源實施保護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理想目標的最佳途徑,就是實現群社區參與。
三、生態旅游管理中社區參與的促進作用
3.1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著眼點
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管理,當地的居民可以直接從事生態旅游全過程中各項活動的經營活動,社區居民能夠從中直接獲取利益,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從這個角度分析,社區參與生態旅游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脫貧致富”。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發展能夠為當地的居民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當地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管理,可以促進當地社會的發展,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和主人翁的意識,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當地醫療、衛生、教育、交通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
3.2以旅游業的發展為著眼點
生態旅游資源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其一是自然景觀,其二是傳統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而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的開發和發展程度主要室友當地社區居民的參與、實施和保護決定的。很多的旅游走出去,都希望見到沒有見過的東西,瀏覽沒有見過的風景,感受未曾見過的民俗,所以旅游到達一個地方,更愿意使用當地獨具特色的設施,和當地的人們接觸,融入當地的風俗習慣中。
3.3以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為著眼點
在旅游業中,資源環境的開發和保護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社區居民的參與確實該矛盾迎刃而解。當地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管理,可使他們從依靠、消耗資源維持生活,到從事自然資源的管理開發工作,這從根本上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也緩解了環境保護的壓力。與此同時,社區居民通過生態旅游的教育理念了解到環境保護的加之,從而是生活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