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第1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育;民族傳統音樂;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96-01

自古以來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眾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其濃郁的民族韻味早已形成特有的藝術魅力。近年來隨著文化多樣性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音樂教育中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傳遞顯得至關重要。

一、新時期民族傳統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時期倡導文化的多元共生,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藝術價值備受重視。多元文化共存是社會文化繁榮的基礎,因此,民族傳統音樂也是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理應包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遞,不同的民族地域孕育出特有的風土人情,其音樂作品別具一格,具有強大的藝術吸引力,音樂課堂中缺少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顯然是不完整的。同時,民族傳統音樂的融入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音樂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傳遞的關系

將民族傳統音樂融入高校課堂,對學生開展系統化的專業教育,是傳遞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樣,民族傳統音樂因其內容廣博,內涵深刻,對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也是一種契機。

(一)高校音樂教育是民族傳統文化傳遞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是推動民族傳統文化傳遞的重要途徑,這是兩者之間關系尤為本質的特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近年來民族原生態音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而高校的音樂教育通過劃分不同的專業,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可以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遞培育更多專業人才,當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從事與之相關的音樂事業,還可繼續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傳遞。

(二)民族傳統文化傳遞是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契機。當今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際,音樂教育在促進民族文化傳遞的同時,民族傳統音樂也為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眾多,民族傳統音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多樣性特征,是音樂教育中豐富而寶貴的資源。特別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倡導下,高校音樂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廣泛接觸音樂資源,增強審美意識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尤為重要。將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融入課堂之中,可以起到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的作用,是高校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需求所在。學生接受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熏陶,對自身的藝術修養提升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少數民族地區的對歌,民族音樂與舞蹈的融合,無疑都是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方向。

三、音樂教育中民族傳統文化傳遞的實現策略

民族傳統音樂為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資源支持,同時高校還應深入開展互動與實踐活動,搭建民族傳統文化傳遞的堅實載體。

(一)豐富音樂教育資源。民族傳統音樂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新時期高校應當廣泛挖掘民族傳統音樂資源,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民族音樂文化所蘊含的真情實感,拓寬音樂視野。為此,高校應開發系統的音樂課程,在保持民族傳統音樂原汁原味的同時,更加重視其與當代音樂的有機契合。教師是音樂教育的實踐主體,所以必須加強對民族傳統音樂資源的涉獵和學習,汲取其中的文化精髓,創新教學模式。高校也應積極搭建教師深造學習的平臺,支持教師開展田野調查,提高專業教學水平。

(二)開展多元化的互動活動。通過音樂專業教育實現對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遞,在形式上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彈奏、歌唱練習,單一的教育方式不僅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容易使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縮水”。而多元化的互動活動則能夠為學生開辟廣闊的空間。演奏、歌唱、舞蹈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表達的不同形式,同時也是相互關聯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開發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如對傳統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交流,將聲樂作品配合舞蹈進行詮釋,引入少數民族的對歌活動等等,從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熱情。

(三)廣泛深入到社會實踐當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傳遞是與實踐緊密關聯的,實踐活動是民族傳統文化傳遞的載體。而且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起源來看,民族音樂本身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寫照,是來源于實踐的文化結晶,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也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遞的必然規律。正是人們辛勤的勞動與幸福的歌唱才造就了民族音樂所特有的價值,這是民族音樂生命的本源。因而高校音樂教學中應當開展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中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第2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一)巴文化是西南山地主要的核心文化形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包容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對巴文化與中原傳統文化和周邊諸族群文化的關系研究,以及其歷史源流研究應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向度之一。巴文化在歷史上應是一種重要的族群文化和地域性文化,按人類學與考古學的“文化圈”理論,巴文化是居于西南山地文化圈中的核心文化形態。《華陽國志》就稱早在泛信史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世,華陽之壤,就有巴、蜀之國,足見巴國及其巴文化歷史之悠久。[6]而至于信史時期的周武王時巴人就建立了雄居西南的古巴子國,其疆域“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7]由此可見巴文化雖具有地域特征,但其對中原傳統文化在南方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這可以從今天川東及其它巴地出土的大量漢代器物、漢闕、建筑遺址等得到證明。可以說在較早的歷史時期,巴文化與漢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就相互融合而形成了一個包含多層次、多維度的區域文化形態。因此,巴文化研究對廓清、還原或重構民族文化交融以及中原傳統文化與巴文化之間的關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巴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動學術繁榮,實現“以文化人”的學術目的,由此巴文化研究同樣應掮負起人文精神傳承的主要社會責任,這是巴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內容。巴文化與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三晉文化等一樣,是民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其學術研究的深入,既有利于推動全局性學術繁榮,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成果的傳播和再釋必然達到以文化人的特殊效果。如中國上古文化主從問題、古民族遷徙問題等,隨著南方考古文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既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但也同時為我們重新認識和看待中國早期古史和文化提出了更為科學的依據。從歷史衍進的角度而論,巴先民是中華民族的源頭之一,這可以從人類考古學所發現的中國南方古猿,以及“巫山人”、“建始人”、“長陽人”等原始古人類可以得到證明,它們與古代巴人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對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學說可以說就極具挑戰意義。[8]由此可見,巴文化研究對于進一步推動全球性學術研究都是極具重要意義的。

(三)巴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動和深化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構想,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因而巴文化研究必須與現實致用相結合,推動巴文化的普及與創新性發展及產業化轉型,這也是巴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向度之一。巴文化作為西南山地文化圈中的核心文化形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豐富具有重要意義,而通過對巴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窺見民族持久繁榮的動力與根因,從而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提供新的助力。同志就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9]由此可見,文化繁榮發展也是執政興國的根本。以史為鑒,秦一統天下,廢文用暴,焚書坑儒,至二世而亡;漢以秦鑒,尊儒重文,修禮而治,創四百余年之偉業。所以要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構想,踐行中國夢,就必須要以文化人。因此,巴文化的研究,就是在切切實實踐行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措施,推動全民族重視文化、復興文化,從而真正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巴文化研究對南方民族文化傳播的推動

南方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視野中一直被視為蠻夷文化,但恰是在這些所謂的“蠻夷”之地,不僅將中原文化加以融合、創新,并不斷傳播,而且還創造性地發展了自具特色的文化樣態。而且,巴文化與其它民族文化形態一樣,構成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全球化與文化發展的關系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巴文化研究在推動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有利于推動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認知,增強民族自信和凝合力。巴文化作為區域性民族文化,與世界諸多民族文化一樣,是構成世界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巴文化研究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不論是為促進學術繁榮,還是促進政治、經濟、軍事等的多極和諧,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從文化特性來說,巴文化與南方諸多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而且它們遺存的建筑、繪畫、雕刻、音樂、歌舞、文學等藝術及其它陶瓷、漆染、金屬加工工藝等,可以說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巴文化與楚文化一樣,同樣好“祀巫祝”的習俗,而且據《漢書》《華陽國志》《后漢書》等記載,“巴”與南方諸多少數民族都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其文化之間也有著許多共性,巴文化的研究對于進一步了解和傳播南方諸少數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巴文化的傳播,諸如巴山民歌、巴山背二哥、竹枝詞、巴渝舞,以及薅草民歌、土家族擺手舞、巴地皮影戲等,它們都屬于巴文化研究的范疇,通過深入研究,不斷擴大其傳播和影響,達到世界化認知,從而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這一過程是與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趨勢一致的。但在新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堅守文化的多樣化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從中西方的文化發展史來看,中西文化既有差異,也有共性,這種共性的基礎可以說就是由人性所決定的,正如一些西方文化人類學家所認為的各地原始人類的文化極其驚人的相似,就在于他們都建立在人類的原始思維方式上,無論是原始思維方式中的“萬物有靈論”,[10]還是“原邏輯思維論”,實際上都不過暗示了原始人類注意到了事物的共性與聯系,由此也才導致文化的共性。但文化問題又具有特殊性與復雜性,它與民族、地域等有諸多的聯系,因而文化確實又具有多樣化特征,其不同形態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文化多樣化可以說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對中國各地域各族群的亞文化圈的研究正是推動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這種多元化發展趨勢不僅是文化發展的趨勢,也蘊含了世界人民對自由與和諧共處的政治多元趨勢。因此,從全球化的眼光來看,巴文化研究正是尊重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實例。人類歷史由眾多的文明形態在不斷碰撞和交互作用下發展演變而成,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爭取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前提條件。

(二)巴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動南方各經濟區域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整合力,實現文化軟實力打造,推動區域文化可持續發展和傳統文化精神傳承。巴地作為中原之民南遷的主要途徑,對巴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南方諸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本來關系,有利于進一步廓清巴文化與中原傳統文化,以及與蜀文化、楚文化和渝文化等之間的歷史源流和本來關系,同時這種研究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同志就講:“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9]從“巴”的先民來看,與周同屬姬姓,[6]皆為黃帝之后,在流遷中不斷與蜀、楚等發生交流與融合。從此種意義上講,巴文化研究乃是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它同樣有利于推動漢文化的整體研究,促進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交融與建構。當然,對巴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了解地域文化的特色與特質,并以地域文化研究為中心,促進區域文化、經濟、教育、旅游等產業發展,從而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產業開發必須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和條件的,學術研究的目的,在于發明源流、傳承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和依托,才能使文化產業等開發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持久的經濟效益。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文化精神傳承的關系是極密切的。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儒學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既有的文化傳統。這個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文化積淀,構成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標識、文化血脈和價值系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黨和國家把傳統文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我國歷史文化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繁榮興旺的時期,巴文化研究植根于深厚的歷史土壤,面臨著極好的歷史發展機遇,文化精神傳承必將為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永恒的動力。

三、結語

第3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摘要:包裝設計是傳統文化的承載體,傳統文化也是包裝設計朝著個性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文章旨在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探討包裝設計如何找到發展之路,即在本土文化中知何構建現代包裝設計的新語義、新生命。

現代包裝設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是人類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載體。它是以大眾生活為基礎,以文化為本位,以生產生活方式為導向,沿著歷史的文脈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設計與文化從來都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緊密而不可分割。設計將人類的創造性思維付諸實現,豐富發展了人類的物質生產與生活,同時物質生產與生活也作為人類文明的承載體而存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文化逐步成為設計的內在驅動力,而設計自身也演化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包裝設計正是在歷史的演進中展現出它特有的文化意蘊與精神境界。包裝設計植根于人們的生活,體現了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物質文明程度,也表現出特有的民族文化面貌和審美水平,它是名副其實的文化綜合體。WwW.133229.COM

第4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族經濟;關系;發展

我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國家發展強調的持續與和諧。眾所周知,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種民族總共56個,不同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經濟資源不同,經濟發展能力也不同,這也就導致民族之間在發展中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現象。現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速度很快,民族之間的沖突也時有發生,在經濟發展的時候卻常常忽視對文化的保護。從實質上而言,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民族經濟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帶動民族文化的進步,民族文化的發展又能夠促進經濟向前邁進。本文就結合我國民族經濟發展的情況,簡單闡述一下其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現狀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為民族經濟的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文化是保證,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經濟能夠帶動文化,文化也可以反作用于經濟。任何有一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形態與產業結構體系,都能夠彰顯出地區文化的特征,文化也是經濟脈絡的表現形式,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

(一)民族經濟以民族文化的基礎

民族是一個群體概念,多表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也是一個族群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特征能夠產生不同的經濟形態,文化在各個方面引導經濟的變動,在經濟實際進程中也蘊含著文化的特征,人們對經濟商品的設計無不展示出文化的個性。

(二)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無形資源,不同的文化特征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創造出經濟的效益。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過于落后,市場經濟沒有深入開放,經濟的資本、技術都較為薄弱,在發展的初期無法深入服務行業,難以保證第一和第二產業的龍頭地位。因此,民族文化的資源必須強調搭臺建設,融入經濟觀念之中,進一步帶動經濟的進步。

(三)民族經濟的發展會影響民族文化

民族經濟的持續發展對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傳播都具有影響。一方面,經濟的進步會為文化創造出新的活力,為文化建設注入新內涵。這也就要求經濟進步不能忽視文化,需要不斷深入新的文化思想;另一方面,民族經濟的發展有時還會犧牲文化的建設,常常忽視了對文化的傳承,不利于資源的節約和文化的保存。

二、正確認識民族文化在民族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相輔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關聯性,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正確的認識民族文化的作用。其一,不能片面的發展民族經濟,要注意文化的影響作用,看不到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就會導致經濟建設沒有無水之源,導致經濟的發展過分追求效益,產業結構也趨向統一。其二,不能夸大民族文化的功效,要正確認識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民族的發展要以經濟的進步為基礎,但是這一過程中又要強調文化的傳播,避免擴大文化的真正作用。其三,正確認識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聯系,尋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明確平衡發展的規律。要使民族文化這種潛在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需要一系列中間環節。要宣傳文化優勢,扶持文化產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傳統文化資源,使其同經濟要素與經濟更進一步的、更密切的結合。

三、實現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的互動發展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的看到了我國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的關聯性。想要進一步促進國家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就必須提出科學的策略實現兩者發展。

(一)加強與少數民族群眾的互動,完善民族地區就業政策

中央扶持民族地區發展實際上就是在扶持“人”的發展,為讓每一位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就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首先,加強宣傳,轉變就業觀念,樹立現實的擇業觀,同時要適度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掌握新技能;其次,堅持企業改革,通過政策傾斜等辦法吸引更多的少數民族人民就業,扶持區域建設;最后,完善建立勞動者保護體系,用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做好人才的合理流動,帶動區域經濟的建設。

(二)加強與科技人才的互動,完善民族地區科技人才政策

人才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能夠發展的基礎,人才的持續供應,才能帶動地區經濟不斷向前邁進。傳統的民族發展忽視了人的積極作用,人才由于沒有完善的保障體系,也常常供不應求,不愿意到少數民族=地區工作。針對這樣的現象,民族地區要做好科技與人才的互動,政策的完善要注意時效性、高效益,應盡力避免“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通過建立科技培訓基地,開展科技培訓活動,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各類所需人才,把科技人才與項目的政策傾斜同人力資源開發結合起來。

(三)加強與族群整體的互動,完善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政策

首先,要有利于民族地區開發與整合文化資源,盡快形成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民族地區也應做到天下資源,為我所用,顯現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特色,形成文化產業的優勢。其次,要有利于民族地區文化資本的融資與整合。在保證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拓寬融資渠道,使文化創新、文化產業創新獲得更大的資金支持。最后,提高政策執行隊伍的整體素質結構。加強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執行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提高政策執行者對政策的認知程度,建立健全公務員制度和機制,建立健全監督機制,重視干部后備隊伍的培養等。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代化國家和市場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強調持續性和協調性。對此,民族經濟的建設必須堅持民族文化的引導作用,不能過分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文化的意義,突出文化的帶動作用。另外,還要整合資源,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堅持技術創新,并完善產業政策,帶動整個民族經濟的發展。

作者:劉虎 單位: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張冬梅.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經濟發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22-26.

[2]黃啟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三大挑戰與對策淺析———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1:55-61.

[3]呂昭河,張敏,余泳.社會資本與民族經濟發展———基于民族文化市場效用的分析[J].思想戰線,2013,05:77-82.

[4]佟拉嘎.民族文化的開放性特質對民族經濟發展的影響———以蒙古族民族文化與內蒙古民族經濟發展為例[J].前沿,2008,02:45-47.

第5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民族學;人類學;民族經濟;傳播與交流

一、文化變遷理論研究概述

中國大百科全書六中將文化變遷定義為:文化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包括因文化的積累、傳播、融合與沖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長和舊文化的改變。

文化變遷指文化內容整體結構性變化,主要指文化環境諸要素,如文化特質、文化模式、文化風格等的演變是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而產生。其類型主要有自愿變遷與強制變遷,有限變遷與無限變遷,自然變遷與有計劃變遷,文化突變與文化漸變,文化變遷對促進文化進步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并且能夠深刻地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性格的發展。

二、文化傳播理論研究概述

文化傳播經歷了從進化論到傳播論的論爭和演變,曾在歐美學界產生過很大影響。人類學的進化論包括人類生物進化論和人類文化進化論,前者以達爾文、赫管黎為代表,其主要貢獻是指出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后者以斯賓塞、泰勒和摩爾根為代表,直接影響到人類學后來的一些理論。文化傳播研究的視角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的文化傳播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關心文化對社會影響的過程、機制、效果以及傳播對文化發展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政治學拉斯維爾、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社會心理學家特萊溫和卡爾.霍夫蘭。

進入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傳播學大師威爾伯·施拉姆創建了伊利諾伊大學傳播研究所,標志著傳播學作為學科正式出現,他們在文化傳播領域反對從觀念到觀念地對社會文化現象做純主觀抽象的說明,強調切實可靠的經驗材料或客觀數據的重要性,主張從外部環境或外部條件的變量出發來揭示社會文化現象的原因和客觀規律,由于他們重實證和重實踐效果的研究,在歷史上被稱為經驗學派。

進入21世紀,文化傳播研究又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當代世界正朝著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的方向發展。當代文化傳播的媒介化趨勢日益凸現出來,網絡傳播已成為文化傳播在當代的主要形態,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奔涌而來,引起了人們的焦慮和關注。如何適應當代社會和現代傳媒的巨大轉變,調整自己以應對挑戰并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己成為全球文化傳播學者共同關心的話題。近年來,我國在文化傳播方面的研究大多屬于新聞傳播領域,相應地缺少批判精神和形而上的哲學關懷,從哲學和文化視域對其進行系統的創新性的研究依然還是一個有待開拓的學術疆域。大部分學者認為,當代中國文化傳播理論研究滯后于中國文化傳播的實踐,由此,導致了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遇到了諸多巫待解決的難題,因此,文化傳播研究的本土化與中國化就顯得愈加緊迫和重要。

三、社會文化傳播模式及其特點

人類的文化傳播活動每時每刻都在持續的發生,甚至每個接受傳播的個體都不可避免的在某種傳播活動中成為某個環節或扮演某種角色。在現代生活中,一個民族會面臨多少種文化傳播媒介和傳播模式,是一個很難考察的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非常龐大系統的調查,并取得詳盡準確的量化數據作為研究的支撐。在本文中主要呈現的是一種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比。二者之間存在的沖突重要有以下幾種:

(一)文化制造、傳播、擴散過程中的平民化和平等性增強。

(二)除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傳媒外,形成以國際互聯網為核心的第四類傳媒。

(三)由于提供了充分展示個人才能的空間,人們成就和發展事業有了新途徑。

(四)網絡文化的空前地開放、自由和互動,對傳統的法律及道德規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們不斷對其反思、修改和完善。

然而,互聯網作為20世紀西方社會的舶來品,此文化除了帶來新時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與民族文化特色不同的西方異質文化。因此,網絡文化與民族文化的沖突也清晰的反映在民族傳統的交流方式和信息化之間的沖突。兩者之間的沖突主要有,對大眾傳媒的訂閱量和閱讀量的下降,是因為電視和網絡迅速以其強大的優勢占領著人們的信息需要的強大市場;各族人們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也是傾向于接受社會的主導思想與方式;以國家行為為主導的各種文化傳播方式,如村村通工程、圖書下鄉工程、文化下鄉工程等,都從不同程度強化著社會主導思想的趨同程度;同時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速度下,加大了人口流動的規模,流動的范圍更廣,隨之社會的主導思想傳播速度也隨之加大。

四、文化傳播模式大眾化

在傳播學文化中,文化傳播模式可分為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種最主要的傳播類型。這四種傳播模式在不同時期,對少數民族社區發生過不同程度的作用。在上世紀廣播、報紙等媒介出現之前,在傳統的各少數民族鄉土社會結構中,文化傳播主要依靠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兩種方式。

21世紀的今天更多依靠的是自我傳播和大眾傳播,新時期新時代我們接受的是知識的大眾化,信息量的增加使得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意義更有價值,主要依靠新聞輿論和宣傳、教育知識與科技普及內容的多樣性使得傳播的距離越來越遠,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文化作為一個交流的元素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帶動了少數民族的文化的發展,它的變遷也體現了一種當代世界上文化交流的必然性,世界間的交流帶動了文化的變遷與發展,從一個側面來講也豐富了文化,使得文化的傳承意義更加重大,主要體現有:精神、物質、服飾、飲食、交通運輸、民族語言、宗教、現代婚姻文化等的變遷。

五、少數民族的習俗與民族傳統文化

少數民族習俗文化是民族群體中民族成員共同約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內涵的群體規范,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習俗文化屬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行為文化,表現為顯性的,所以更易于反映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它們都是隨著民族的形成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往往在較大程度上發揮著規范社會,維護民族傳統道德的功能。

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少數民族存在的外在標志之一,是今天少數民族族體重要的內在紐帶,在傳統文化構建的秩序下的鄉土社會結構中,民族成員間有一整套細密的行為規范需要遵守,這些規范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群體中將會貫穿每一個成員的一生,對民族群體內部有著較強的約束力。

少數民族的習俗與民族傳統文化原本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在當今社會開放格局下各種文化傳播渠道所傳播的以漢族文化為主的外部文化民間文化藝術發生著巨大變化。少數民族在其文化變遷中,心里變化呈現的是從邊緣到中心,從趨同到求異兩種狀態,它們都是伴隨著民族文化發展交替出現的,賦予了民族文化變遷過程的連續性及螺旋式上升的特點。

結論

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播拓展了人類生命存在的時空形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傳播過程中發展的。傳播是世界各民族創新的活性機制,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無一不是敞開胸懷吸納各種傳播信息而凸現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的,特別是那些人口較少的民族越是開放豁達長于學習,其文明先進的步伐越快。傳播既促進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發展,同時也加速了全球化進程,其一方面與全球范圍的現代化擴展同步,另一方面又使本民族文化在吐故創新的前進過程中彰顯濃郁的民族特色,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國家主流文化及全球現代化的異質同步的進程。(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曉瑩.西北少數民族民俗風情觀覽.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6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傳承“如果人類要了解自己,就必須研究文化,必須研究他自己為自我培養而做的努力。”泰勒在書中如是闡述文化對人類的重要性。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在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必然使少數民族社會發生轉型,少數民族文化如何在轉型中得以繼承和發揚正在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思考。

一、文獻綜述:通過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傳承與保護相關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我國目前在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傳承與保護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無論是哪一學科的學者在研究中,基本都強調了文化是環境的產物,與之相對應的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要與少數民族所存在的自然、社會、人文環境相適應;其次,有的學者也強調在逐漸現代化的社會中,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會受其影響,并提出在現代化的發展中,要注意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和措施;最后,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在多數學者的著作中,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方式多是以外界保護為主,如政府的立法保護、公益組織的保護,甚至是將少數民族的文化與大眾文化隔離等方式,很少有學者著重于文化的創新。基于以上相關研究內容的分析,我在文章中著重于強調在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條件下,少數民族本身應該強化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應該主動適應現代化、全球化給文化變遷帶來的影響,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令民族文化陷入“僵而不死”的狀態,使少數民族的文化更能表達少數民族人民的意愿,更加充滿活力。

二、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現狀――以蒙古族服飾文化為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引起了廣大專家學者及大眾越來越多的注意,各種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層出不窮。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多如星辰,不同的文化反映著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文化。文章之所以選擇蒙古族的服飾文化為例,一是因為筆者所在地為內蒙古地區,二是因為服飾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具有表象性的傳統文化,其發展演變更易于被記錄、接收。“蒙古族服飾,伴隨著蒙古民族的發源、形成和發展,歷經滄桑,最后以現代服飾嶄新亮麗的面貌,雨后春筍般地呈現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為廣大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增添了時代所賦予的風采。”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蒙古族的服飾正在發生著許多改變,據筆者所觀察到的周圍的蒙古族人民所穿服飾來看,其樣式、形貌已與記載的“近代蒙古族服飾的樣式、形貌”有了很大的不同。蒙古族的服飾變的或更加貼近生活、或更加華麗用于隆重的場合,蒙古族服飾的變遷不僅表現在服飾材料的革新、服飾造型的變異、技術手法的創新等,而且與其相應的服裝功能、服飾習俗、審美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盡管蒙古族的傳統服飾的款式等發生了巨大的變異,但它卻正在越來越多蒙古族人民的悄然接受。服飾不僅是民族外觀的標識,而且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表象化的體現。如蒙古族的服飾文化一樣,我國多數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大部分也正在或已經發生了變異,但它們都受到了本民族人民的接受。在其他文化領域中,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著,少數民族的人民接受著正在變遷的文化。但無一例外的,這種變遷的文化給少數民族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方便。

三、文化全球化全球化并不是一種新出現的現象,如果要追溯的話,可以追溯到1492年的哥倫布船隊航海發現美洲新大陸,把東半球和西半球連接在一起,人們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間確實都處在一個不可分割的圓形球體上,這就揭開了人類全球化進程的序幕。美洲新大陸發現之后的幾百年里,人們對所生活的地球進行不斷地探索,迄今為止,幾次發生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雖然結果有好有壞,但毫無疑問的,這些全球性的事件都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正是在各群體不斷的摩擦、碰撞中,全球才呈現出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局面。在我們的印象里,每當說起全球化,似乎總是與經濟、資本聯系在一起,那么,全球化是否只是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呢?很顯然,現代社會的發展現狀表明,全球化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并且以一種無可阻擋的趨勢繼續發展。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正在產生著重要影響。文化的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概括來說可以有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全球化的消極效應會給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挑戰;二是文化全球化的積極效用是可以增強民族文化與國家認同。

四、發展理論下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的幾點思考文章一直在強調傳統文化,那么“傳統”究竟是什么呢?據日本現代民藝家柳宗悅先生所述,“傳統是指我們的祖先經過長年累月、通過各種各樣的經驗累積起來的文化命脈……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傳統的力量給予我們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質。所以,傳統對于一個民族的存在來說,是多么重要。”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同樣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那么在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下,我們該如何協調文化全球化的影響與民族文化的發展呢?基于此,文章認為少數民族需要樹立以下幾點觀念:(一)少數民族文化仍然具有以下價值少數民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對于其他民族來說,是一種區別與標志;對于本民族來說,則是一種相互認同的符號,是把本民族的人民集結在一起的紐帶。即使在全球化不斷擴張的當代,少數民族的文化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1、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的價值如很多學者所強調的一樣,少數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生產環境、社會交往環境等。正像老話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于民族文化亦是如此,特定的環境養育了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增強和維護本民族的團結、振奮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認同的民族一體化與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時,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少數民族熟悉的生活基礎,為少數民族的人們提供了自己所熟悉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和技能以及精神上的滿足感等。2、少數民族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價值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具有反映本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少數民族的對外交流中起作用。因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往往一種文化就可以代表一個民族,因此文化對于民族來說通常具有形象價值,它可以幫助促進外界對本民族的認識并進而加以關注,同時可以促進少數民族的對外交流與發展。在當今社會,民族的文化資源甚至可以發展為經濟資源,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歌舞、手工藝作品、服飾等都是民族文化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源的具體表現。3、少數民族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價值民族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共同財富,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一點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愈加突出。人類社會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構成的,文化全球化使這些文化之間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卻又相互抵制、相互依靠卻又相互排斥的狀態。但正是在這種狀態中,不同民族的人們更加容易吸收到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促使本民族進步。“在人類社會中無數的文化因子已使人類共同受益,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將是對文明進程的貢獻,”這一點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二)全球化狀態下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觀念需要有所改變全球化的不斷擴張,對人類文化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同時也伴有消極性。但是對于我國來說,少數民族的文化由于其文化的傳統性、范圍局限性、傳承方式有限性等原因,似乎更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沖擊。同時由于少數民族往往人口較少,加上族際通婚、民族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的人口在數量上雖然呈上升態勢,但是真正的同一少數民族“血統”的人口是在減少的,通婚或者政策下的少數民族后代往往不具有少數民族意識,不在意少數民族文化是否發展。這種條件下,大致會形成兩種截然不通過的民族文化觀:一種是“不在意”的文化觀,即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存在與否與“我”沒有多大關系;一種是“抵制”的文化觀,即部分少數民族人民抵制其他民族文化,甚至試圖抵制文化的全球化影響本民族文化。文章認為,上述兩種文化觀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即少數民族人民既要重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又要積極地、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全球化的影響。少數民族人民應該明確這樣一種觀念,即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必須得到保護,但是全球化也是不可逆轉的,應該積極的接受,同時,自身的文化不夠用也是可以引用的。(三)全球化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需要有所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方式與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觀念是息息相關的。對于上述兩種較極端的文化觀就會出現對文化傳承方式的不同態度:“不在意”的文化觀影響下的少數民族人民,會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持有放松的態度,很少注意到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或者并不認為民族文化是需要被“刻意”保護的;相反的,對于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地址的少數民族人民來說,他們往往會偏向于采取強制措施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文章認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現代化的滲透,所以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要接受全球化的影響也是十分必要的。少數民族接受全球化,絕對不是全盤接受,而是要有所選擇,既要保存自己的民族意識,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要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學會正確的借鑒、引用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當然,這種與意識形態直接相關的保護方式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對相關傳承人的培訓、文化的產業化等工作還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常說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但是保護不等于原封不動、畫地為牢式的全盤保留。我們要學會積極的接受文化的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但絕不是要拋棄本民族的文化。只有少數民族的人們有了文化保護的意識,并且能夠正面的、正確的面對文化全球化的沖擊,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長盛不衰。

參考文獻:

[1]曹莉.對蒙古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問題的思考

[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2).

[2]鄧紅順.全球化語境下的翻譯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樣性

[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2).

[3]何星亮.文化多樣性與全球化

[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

[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日]柳宗悅.張魯譯.日本手工藝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泰勒.原始文化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王玲.文化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及應對

[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4).

[7]王尚楠.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地區蒙古族服飾的保護與傳承

[D].中央民族大學.

[8]魏美仙.文化生態: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一個視角

[J].學術探索,2002,(4).

[9]刑莉.蒙古族近代的服飾

[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6).

[10]鄭曉云.論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權的保護

[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

[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7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現代平面設計;精神需求;文化精神;時代精神;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J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3)25-0091-04[作者簡介]曹慶云(1981―),男,河北邢臺人,本科,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研究方向:平面藝術設計。

中國的現代平面設計藝術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發展至今只有三十年左右的歷史。但是就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長,加快了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促使其不斷完善。

設計最初源于人類原始的精神需求,設計史也是人類創造性勞動的歷史。設計藝術是一種語言,是以形象思維表達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的語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新一代的設計產生始終與新生的精神需求緊密相連。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平面設計藝術也迅速發展起來,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代平面設計藝術繁榮發展既是人類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反映,也是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結果。中國現代平面設計正是圍繞著中國人不斷發展的精神需求而不斷更新,同時這種更新又促使國人產生更多、更豐富的精神需求,指導著平面設計的演變。

一、文化精神

設計藝術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是人類社會集體無意識下共同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財富,它凝聚著一定時期的人類社會的文化與思想觀念。從設計藝術的深層次來看,一件設計作品所顯現的不僅僅是外在的物質結構與形式,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神與理念。也就是說,所有的設計作品背后都會隱藏著一個為什么要“這樣”的問題,這從一定的程度來說就是設計師本身的文化身份、思想修養和美學觀念在設計作品中的體現。

因此,對于中國現代平面設計而言,僅僅從外在的形式與功能層次進行探究是膚淺的,必須拓展其中所蘊含著的深刻的文化精神內涵。當然,任何設計都必須面向現在、指引將來,對人類的文化精神進行深刻、系統的汲取。尤其是作為中國的設計師,必須重視本土文化的繼承與研究,這是“設計藝術中國化”的前提。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文明史的古老國家,是具有極其深厚的思想與文化傳統的國家,集中表現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儒、道、佛三教融合為一的中國哲學與美學思想。因此,中國的哲學思想與美學觀念也必然影響和支配著中國設計藝術的理念與思想。中國傳統和現代文化思想都受到儒、道、佛三家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強調對立統一,認為矛盾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陰陽交替,有無相生。中國傳統思想認為宇宙生命之奧妙全在于陰陽互動,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和陽兩種對立的方面或傾向,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陰和陽的相互轉化、相互交融的結果。由于中國文化有著極深的歷史積淀,要想在現代平面設計中體現出中國文化精神,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就是引進“文化圖形與符號”。這些圖形與符號既是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文化象征的意義。比如八卦圖等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圖形符號。

人類歷史文化體現的是人類物質與精神的訴求,以及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哲學與美學追求。中國現代設計必須確立“兼容并蓄”的核心設計理念,并將設計的著眼點放在體現全人類的文化精神需求和本土傳統的文化精神上。由于這些基本的精神要求,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師必須廣泛地從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文化中吸取營養,從對自然與人類文化的感悟中激發設計靈感,更重要的是必須體現中國的文化精神。在設計中表現中國民間的剪紙藝術,設計師可以根據需要把反映中國文化精神的民間剪紙作品運用到現代平面設計中,最典型的是直接運用各種剪紙圖樣,像代表美好的生活愿望的“龍鳳呈祥”“福祿壽禧”等。這些吉祥主題的剪紙都源于中國人對生活的祈愿,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這是歷史賦予中國平面設計師的重任,要走一條中西結合的道路,這樣才能發展中國現代平面設計藝術。

二、獨創精神

現代設計理念要求設計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獨創性是一切藝術與設計的最根本要求。設計藝術中所要求的獨創精神,指的是“前無古人”的思想獨創模式,強調繼承創新的獨創思維,是一種高標準的設計藝術水準所尋求的目標。通常情況下,人們考慮問題時,都會無意識地、習慣性地運用以往形成的思維模式。在處理熟悉的問題時,這種思維模式最節省時間、最高效。但是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在時時需要創新的設計領域是大忌。作為現代設計師,應該勇于打破常規模式,在長期的文化與生活實踐積累中探求和凝煉出獨一無二的設計藝術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獨創精神。目前,中國很多高校的設計藝術專業在常規教學中都設立了培養學生創意思維的課程,就是為大學生在將來設計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縱觀中國現代平面設計藝術作品,我們會發現許多所謂的“創意”都來自模仿國外的平面設計作品,獨創意識嚴重缺乏。有的人認為,獨創僅僅是一個小問題,可以先模仿再創造。但是,對一名現代設計師來說,培養獨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僅僅靠模仿就可以形成獨特的思想、獨有的設計。從某種角度來說,三流的創造都要勝于一流的模仿。因此,潛移默化地培養獨創意識對設計師來說至關重要。當然,沒有廣泛的繼承與學習,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以及不斷的實踐積累,獨創也無從談起。一個看似簡單、與眾不同的設計構想,往往需要極為深厚的知識和能力貯備。馬克思說:“人類自然發展規律,一旦滿足了某一范圍的需要之后,又會游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因此,人類的獨創精神不僅體現了人類的精神與物質需求,而且還自然地去創造新的需求。在這里,設計滿足精神與物質需求是前提,而新的需求則在以前的需求被滿足的基礎上自覺地產生出來,這也是人類社會能夠與時俱進的原因。

三、時代精神

對于設計藝術來說,人既是設計的創造者,也是設計的受益者。假如無視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和作用的話,現代設計就失去了它的根本。除了對人的重視外,還不能忽視人以外的事物。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是與周圍的世界不斷進行著互動。人類是社會構成的主要元素,其生存與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與自然界不斷接觸、交換和發生作用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都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往往表現在人類的各種設計作品之中。因此,設計是圍繞著時代需求而與時俱進發展的,而時代需求則引導著人類設計的不斷更新。

一般來說,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質上的需求之后,才會有精神方面的要求,而任何的設計藝術或作品都是在人們的精神需求下產生的。從某種角度來說,一個設計師必定受到他所處時代的潮流或精神的影響。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引領這個時代的精神消費需求向更深遠的方向發展,這也可以概括為“時代要求”和“要求時代”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而且,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和引領時代潮流時,必然把握著這個時代的人們所追求的哲學與美學思想。通過能夠體現著時代潮流的設計作品,設計師們影響和引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引領著時尚的潮流,甚至引起思維觀念的變革。比如,一個獨創的具有時代先鋒作用的平面設計作品,可能以各種新奇的、首創的材質與圖案在服裝或包裝上使用,引領這個時代形成以此為代表的時尚趨勢,甚或促成時代潮流的發展或轉變。這時,這件設計作品就不僅僅是人們精神需求的反映,它還創造著人們的精神需求。它成為一種社會化的時代精神的體現,這種影響與突破的發展關系對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在時代精神方面的要求是中國平面設計師能夠跟上時代潮流與趨勢,并引領消費人群進入一定的時代潮流。這一要求一方面成為特定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又不斷激發人們對時代精神與民族文化的需求。比如反對暴力、反對戰爭等體現人類共同的時代要求的作品,可以不斷激發人們內心對永久的和平的時代呼聲,這樣體現時代要求的世界性作品也是以反映時代精神為前提的。

四、民族精神

體現民族精神的關鍵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的文化與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要想在中國現代設計作品中體現出民族精神,一方面要強調“中國元素”在設計作品中的應用,另一方面要在設計作品中體現“中國精神”。

在設計作品中應用“中國元素”不僅是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必然需求。中國就有大量的有關設計方面的實物遺存,如舊石器時代的石斧,商周做工繁復的青銅器,秦漢時期的漆器、畫像石、畫像磚,唐、宋、元、明時期的瓷器,等等。這些實物在造型樣式、圖案色彩等方面都帶有標志性的中國元素,對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所謂“中國元素”可以闡釋為象征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吉祥物、圖案、圖形、文字等。比如,青銅器上的紋飾、歷代的書法碑文、文人繪制的山水畫等,都呈現出一種“道法自然”和“中和之美”。這些作品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又有中國人文精神的匯聚,非常值得借鑒。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標志設計就充分利用了“中國元素”。以篆體“京”字為造型的會徽名“中國印”,以中國傳統藝術的符號――印章作為主體圖案的表現形式,極具特色。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中國獨特的民族精神,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在當今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表明,在中國現代平面設計中,恰當地運用“中國元素”對促進設計藝術的發展,對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重要性。

在設計作品中融入“中國元素”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理念的過程,怎樣在這個過程中既把握民族精神,又學習與借鑒西方設計的技巧與理念,是“兼容并蓄”精神的直接體現,也是中西融合的重要話題。但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在發展之初及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不能走出崇洋的弱勢心理。甚至有人強調做平面設計一定要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以避開本土的“中國元素”的影響。他們堅持西方的平面設計藝術從理念到內容再到技法上都比中國優秀,從而否定中國的設計,乃至包含中國文化要素的設計。這部分人忽略了西方的設計作品也滲透著西方國家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完全地照抄西方是不可能體現中國民族文化的,完全拋開中國民族文化的設計作品是沒有長遠的生命力的。在中國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師,必須強調中國人的“設計思維與理念中的中國特色”,即中國精神。這是西方設計師永遠都不可能擁有的,也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體現民族精神的內在的深層次的要求。這種要求強調在美學與精神層面上體現中國民族精神,強調以中國精神指引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方向。當然,這種精神的實現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深層次的借鑒才可能達到這一境界。日本的設計大師把從西方社會學來的現代設計觀念與日本的民族藝術融合起來,作品中既體現突出的民族文化特點,同時又表現出強烈的時代美感,將現代意境和民族傳統融為一體,在日本設計界引領一場對民族傳統再創造的潮流。因此,在現代設計理念中強調中國精神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關鍵。作為存在于中國傳統與現代藝術的中國設計藝術的一部分,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必然是民族精神自然而然的反映,必然是符合中國人的精神需要的前提下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

五、結語

中國現代平面設計雖然還很年輕,發展道路還很長遠,但是有著文化與民族傳統的深厚積淀的基礎,這使之成為世界設計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預示著某種品質,或靜穆博大的內美,或高逸清玄的簡淡。廣泛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中國平面設計藝術是“設計中國化”的必然途徑。在現代平面設計過程中,既不能固守傳統,又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既要繼承中西傳統,又要強調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在中國現代平面設計中,要善于學會“拿來主義”,拓展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思想,創造新的反映時代精神、具有獨創價值的“中國形式”。作為一名現代平面設計師,要在不斷從西方“拿來”以及不斷挖掘本民族文化與藝術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當前不斷精進的設計理念,將傳統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入到現代平面藝術設計中,創造出既有文化精神、獨創精神,又具有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現代平面設計作品。

總之,設計作為具有文化性、獨創性、時代性與民族性的人類活動,必須以人的精神與物質需求為中心。中國現代平面設計作為中國商品經濟的產物,不僅要強調鮮明的文化與時代特征,而且還必須強調獨創與中國精神,這些也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得以健康發展的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梁梅.世界現代設計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第8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本文分別闡述分析了黔中布依、苗、白、回、仡佬、彝等少數民族文化的淵源與特征,提出黔中民族文化是以多元民族文化交錯并存為主要特征的基本觀點。

【關鍵詞】

貴州安順;黔中;民族文化;多元共存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錯落雜居的省份,眾多的民族造就了貴州千姿百態、古樸濃郁、絢麗多彩的多元化文化生態環境。地處黔中的安順也是多民族聚居和雜居的地區,其文化生態環境亦同全省一樣的多元并存。

一、黔中民族文化結構

1、黔中布依文化

布依族是從先秦時期的“越”、“駱越”、漢晉時期的“僚”和唐宋時期的“蠻”衍變分化而來。其族自稱“布依”或“不越”,“布”是“人”或“民族”的意思,“依”、“越”是古越人對自己的稱謂。安順境內布依族多分布在鎮寧、紫云、關嶺三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以及安順市的許多鄉鎮,主要居住于河谷和壩區,大多是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的產糧區。其村寨依山而建,聚族而居,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筑,舊州、雙堡一帶多為四合院。其族主食與漢族同,嗜糯食,婚喪、節日以及訪親拜友都需要糍粑和糯飯[1];喜酸食,俗語說:“三天不吃酸,行路打躥躥”[2];好酒,喜以酒待客。布依人的服飾隨著民族交往日益加強,民國時期已有很大變化,特別是男裝,基本與漢族相似,但在邊遠地區的婦女服飾仍然保持本民族的特點。鎮寧、關嶺、普定三縣有些上了年紀的婦女穿裙,保存古老的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裙式為多種多樣的蠟染長裙,上著蠟染或刺繡的短衫,頭戴假殼。具有代表性的是鎮寧下慕役、江龍和扁擔山一帶的婦女穿著,式樣不但古老,而且端莊秀麗。布依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布傣語支,沒有方言之分,只有土語之別。布依族有“二月二”、“三月三”、 “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傳統節日。

2、黔中苗文化

黔中苗族多自稱“蒙”,1951年國務院根據《共同綱領》的精神和“苗”的歷史淵源及苗族人民的意愿,將之統稱為苗族。安順境內苗族分布于安順市的7區47鄉鎮以及鎮寧、紫云、關嶺三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等地區,苗族主要居住在森林茂密的高山深處,山高水低,飲水困難,有所謂的“山苗水布依”之說,少部分居住在壩子地帶。其住房大多依山而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是“吊腳樓”,“人居其上,畜養其下”的建筑。壩區苗族以大米為主食,山區苗族以玉米為主食。糯食是苗族的高貴食品,逢年過節要打糍粑吃并用以祭祀祖先,親友拜訪,婚姻往來都要用到糍粑。苗族喜歡喝酒,很早就掌握了釀酒的技術,許多農戶都能自制酒曲,自釀泡酒和烤酒。苗族服飾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男子一般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毛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婦女的服飾比較復雜化,大都穿著大領短衣,長的或短的各種百褶裙,裙罩有裙片,有的長裙長及腳背,有的短裙僅到膝蓋。婦女盛裝時一般都佩戴著多種銀飾。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川黔滇方言第二土語區,各支系語音略有差異。苗族有跳花節[3]、四月八等民族傳統節日,具有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

3、黔中白族文化

白族是古代“龍國人”與部分明代遷黔的南京(應天)人的人們共同體,又稱“南龍”,是“南京”與“龍家”的合稱。安順境內的白族分布在安順市的蔡官、華嚴、二鋪、舊州、雙堡等地區以及其他各縣的部分地區。其村寨依山傍水,古代白族的部分寨子修筑有石墻,墻外有護“城”河,今安順市的討兌寨留存有遺跡。白族古代住房為木質結構,以雙間為一幢,從坐房對向的左右兩邊起,第二排柱頭上有不放穿方的雙托,托的兩端雕刻有龍頭圖案,名曰“龍頭獨架雙托”,目前在安順市的木頭、討兌二寨存有十多幢。現代建筑與漢族基本相同。白族服飾,男子多包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穿白色對襟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臀環扭絲銀鐲,指戴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的包頭,現今白族的服飾基本與當地漢族無異。其語言無方言差別,只有土語區分,但今天僅有極少數老人能說出少量單詞。白族有七月初六和十月初一等民族傳統節日。

4、黔中伊斯蘭文化

回族在元代時隨元朝勢力的拓展進入貴州,安順境內的回族多從威寧遷入,其分布有兩大特點:一是大分散小聚居,二是山上多山下少。安順市境內回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順著轎子山山脈和馬鞍山山脈聚族而居,或居山顛,或住山坳,很少臨河川居住。亦有少部分居住于城市,經營皮革等小手工業。其村寨多依山而建,寨內有供節日活動的公共場所“清真寺”,寺不論大小,常為四合樓建筑,內設“密窩”和經堂,是回族人民在節日請“阿訇”念經和禮拜的場所。住房同于漢族,不同的是堂屋不設“神龕”,有的只在正堂屋內放一香爐或掛伊斯蘭經文或經文對聯。其服飾城鎮同于漢族,但在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時候,主要宗教人士穿著潔白的長袍,頭戴白帽,而參加活動的人衣著也肅穆整潔。其農作物有玉米、蕎、麥、水稻等等。主食同于漢族,禁止吃豬肉或自死動物(如自死的牛、羊、雞、鴨)。其語言與當地漢族同。回族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等民族傳統節日。

5、黔中仡佬文化

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中的“鳩僚濮”,自稱“仡”或“仡佬”。安順境內仡佬族分布在二鋪、華嚴、蔡官、舊州和紫云、關嶺、鎮寧等縣的許多地方。住房多是靠山而建,構造大多為石木結構,現今多被鋼筋混泥土的平房所代替。仡佬族服飾造型講究,式樣美觀,布料精湛,是本民族自制自織而成,歷史上叫“蘭干細布”,也叫“鐵迪布”。“改土歸流”以后,廢除了土司世襲制,在仡佬族地區實行了和漢族相同的政治制度,漢族大量遷入,使仡佬族古老傳統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今古式已經失傳。飲食習慣以大米為主,玉米、小米、高粱等雜糧為輔。嗜糯食,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要吃糯食,并以其作供品祭祀祖宗。好酒,有祖傳的釀酒技術,招待親友少不了酒。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僚語族仡佬語支安順、普定方言,無文字。仡佬族有祭山節、嘗新節、牛王節等民族傳統節日。

6、黔中彝文化

彝族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族遷入安順境內后與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生活在一起,建立了血肉相連的親密關系。彝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地勢較為平緩的山坡上或山間小盆地中。住房有石板房、瓦房,也有土木結構的雙斜面茅草頂平房。彝族以大米、玉米、蕎麥為主食,好飲酒喝茶,男子和老年婦女喜歡抽葉子煙。安順境內彝族男女通常包青、藍色棉布頭帕,頭帕較長,環繞多層,形成“大包頭”。男、女皆在短衣、長褲外加穿青、藍色長袍,系腰帶。解放前部分地區的彝族還穿長裙,解放后彝族服飾逐漸與當地的漢族或布依族服飾相同,但許多彝族女青年仍備有在節日或喜慶時穿戴的民族服裝和首飾。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東部方言。彝族有火把節、豐收節、祭山節等民族傳統節日。

二、黔中民族文化特征―多元民族文化交錯并存

黔中安順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多種民族傳統文化并行發展、各種小傳統文化交錯并存的歷史相當悠久。安順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夜郎的屬地,主要有濮、越等土著居民。戰國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27年),莊西征,控制夜郎,部分楚人入住夜郎地。秦朝開道而置且蘭、夜郎二縣,始有華夏人零散遷入。漢武帝時置郡,漢人開始入境。蜀漢及南北朝以后,夜郎故地的土著不再稱為“濮”或“越”,而通稱為“僚”,他們與烏蠻和少量漢人雜居。唐、宋、元時為宋家、龍家、仡佬、苗人、仲家、羅羅等民族大雜居時期。明清兩代,中央政權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特別是明朝初年,大量漢人隨軍涌入,就地建立衛所。據明代王士性的《廣志繹?西南諸省》載:“其開設初只有衛所,后雖漸漸改流,置立郡邑,皆建于衛所之中。衛所為主,郡邑為客,縉紳拜表祝圣皆在衛所。衛所治軍,郡邑治民。軍即尺籍來役戍者也,故衛所所治皆中國人(指當時遷入的中原漢族)。民即苗也,土無他民,止苗夷,然非一種,亦各異俗。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龍家,曰曾行龍家,曰羅羅,曰打牙仡佬,曰紅仡佬,曰花仡佬,曰東苗,曰西苗,曰紫苗。總之瓠子孫,椎髻短衣,不冠不履,刀耕火種,樵獵為生,殺斗為業。郡邑中但征賦稅,不訟斗爭,所治之民即此而已矣。”[4]可見當時民族關系之復雜和漢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之激烈。隨著漢文化的漸進和商業往來的頻繁,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大量的漢族官員、商賈、難民、移民進入貴州,漢族人口逐漸超過了少數民族人口,清代貴州各少數民族都視為“苗”,當時屯堡人也被目為“蠻夷”而以“苗”相稱。在現代社會,安順地區也交錯分布著許多民族,除漢族外,現在安順地區主要居住著布依、苗、白、回、仡佬、彝等少數民族,其中布依族和苗族是安順地區少數民族之主體。

相對于中華民族大傳統文化而言,各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都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的小傳統文化。貴州是一個擁有17個世居民族的多民族錯落雜居的省份,眾多的民族造就了貴州千姿百態、古樸濃郁、絢麗多彩的多元化文化生態環境。地處黔中的安順也是多民族聚居和雜居的地區,其文化生態環境亦同全省一樣多元并存,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使得多種民族文化并存、各種小傳統文化分布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成為當代黔中地區民族文化之基本特征。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總是在不斷發展和演變,因而文化的民族特征也會隨之演變。但是,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特別是凝聚民族群體的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作為民族群體文化的根本特征,作為民族文化的基本傳統,是不會輕易改變的。[5]同樣,從一個民族的分布情況、居住、飲食習慣、服飾、語言、傳統節日等方面依然可以追尋到各民族傳統的特色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文化,這也表明了文化與民族是不可分離的。文化與民族都是歷史的產物,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民族。一個人們共同體在自身的生產活動與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了共同的文化并形成了民族;一個民族及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也要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世代影響著該民族群體及其每個成員,而一個民族群體又靠這種傳統文化緊緊凝聚在一起。因此,該傳統文化一方面表現為本民族全體成員所共有,一方面又與其他民族相區別。[6]黔中安順世代居住著眾多古老的民族,這些民族在文化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個性。正因為各民族有著各自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或相對獨立,才使得黔中民族文化如此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注釋】

[1]民謠云:“搖搖擺擺進城來,黃泥裹腳大花鞋;一進門來拜三拜,稗子粑粑滾出來。”(見《續修安順府志?風土志》)黔中各族人民都喜歡以粑粑作為禮物走親訪友,這首民謠生動地描述了鄉間婦女攜帶粑粑進城看望親友的情形.

[2]“躥躥”,讀陰平,與“川”同音,為走路不穩之意。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三天不吃酸食就會走路不穩,搖搖晃晃.

[3]《續修安順府志?土民志》(貴州省安順市志編纂委員會1983年點校翻印本)云:“跳花之俗最古,相傳始于楊六郎。時間大都在陰歷正月”.

[4](明)王士性.廣志繹[M].清康熙十五年刻本,中國基本古籍庫(電子版),84-85.

[5]楊鏡江.論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辯證統一載[J].北京師大學報,1992(4)73-78.

[6]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400.

【參考文獻】

[1]黃義仁.布依族簡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

[2]何積全.苗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3]楊志仁,王永賢.安順地區民族志資料匯編(第一集)[M].安順:安順地區行署民委編印,1989.

[4]陳天俊,趙崇南等.仡佬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5]黃淑聘,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第9篇: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民間美術;現代藝術設計;特點;啟發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藝術設計中引入了大量的電子軟件制作形式,雖然現代藝術設計得到更深層次的延伸,但展示的多是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對人類情感的傾注往往很少。而民間美術多是利用獨特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感,在民間美術創作中所表達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對民族特色文化的傾訴。許多人對簡潔、精煉、單調的現代藝術設計存在盲目性,因此轉而追求民間美術中取之不盡的素材,產生了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特點

民間美術集聚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內涵,形成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大眾藝術與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一種形態體現,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在民間美術創作中都有不同的藝術風格。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我國民間美術已經在國際化舞臺上嶄露頭角,將民間美術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中,是時代賦予了現代藝術設計旺盛的生命力。

1、民間美術具有實用性

民間美術主要取決于民間文化,利用民間生活中的田間勞作、穿戴服飾以及民間禮儀等形式創造出多樣化的民間美術,例如民間常見的織繡、泥塑、剪紙、皮影、年畫、風箏等純樸的藝術形式,這種為追求美感而設計的藝術與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息息相關凸顯出濃濃的人情味和親切感,這些民間美術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現生活最真實的一面,因此極具有實用價值,為現代藝術設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極大的豐富現代藝術設計。

2、現代藝術設計具有經濟性和科技性

我國現代藝術設計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相對較晚,但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更多的現代藝術設計開始朝著商業化方向高度發展,很多設計師提供現代藝術設計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一個國家經濟的繁榮昌盛勢必帶來現代藝術設計的鼎盛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味也得到改變開始追求卓越的現代藝術,審美價值也得以改變,以此可以看出將藝術與經濟發展完美結合,才能夠使得現代藝術得到穩定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現代藝術設計與互聯網、手機軟件、數字化處理等相互作用制作成商品涌入市場,將現代科學技術轉化成為社會財富,利用科學手段體現出現代藝術設計的市場價值。

二、民間美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啟發

我國的民間美術博大精深、獨具特色,是民族文化與人類情感完美結合的產物,在造型色彩、文化喻意上具有極高設計運用價值,設計師匠心獨運立足于民族傳統土壤,得到了社會民眾的尊重和廣泛認可。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融入民間藝術提取形、色、質等元素,創作出符合現代審美標準的藝術形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形成新的創意,富有濃厚的民族氣息。

1、色彩方面

色彩是藝術設計的精髓所在,與民間大眾追求樸素、自然、單純、簡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生活逐漸具備了民族特征色彩,例如本土傳統色彩年畫、剪紙、木偶、臉譜刺繡等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民間美術融合相輔相成,具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我國民間美術色彩文化喻意十分豐富,例如青、赤、黃、白、黑代表金、木、水、火、土,紅紅綠綠代表吉祥如意,對聯以紅色為主調代表節日紅火熱鬧、生意繁榮昌隆。現代藝術設計借鑒民間美術色彩運用,使人們視覺產生強大的沖擊力,烘托和諧的氣氛,一舉兩得。在民間美術色彩使用方面,應當順應時展的要求引入個人思想進行創新,例如我國視黃色為帝王尊貴之色,在民間將黃紫進行搭配,喻意喜慶和祝福;在色彩結構搭配中紅、黃、藍作為主調可匹配出上千種不同的顏色,因此可見通過色彩搭配可以提升民間美術的藝術效果。

2、觀念方面

民間美術具有審美性、民俗性和實用性,具有濃濃的民族特色,傳達著人性化的思想,民間美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追求自然和諧的自然文化氣息,弘揚傳統文化精神達到返樸歸真的情感效果,是現代藝術設計所必需和提倡的。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模仿西方設計風格較為嚴重,有著生搬硬造的感覺并使人與藝術設計產生一定的距離感,許多設計師開始懷念人情濃郁的民間生活,迷戀民間文化的純真和稚拙,使的心靈得到撫慰與平衡,給人以美妙的感受,更給藝術工作者帶來了滿足和活力。

三、結語

民間美術是物質形態與設計理念相結合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人類的審美方向不斷發生變化,通過對民間美術的分析整理進而提煉其中的文化精髓,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重新詮釋和定位刺激設計師的創造靈感源泉,使現代藝術設計更具情感特色和民族情結。我國越來越多的民眾推崇具有傳統特色的民族文化神韻,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將中國文化傳承與發揚更能讓民眾接受,創造出更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設計作品,通過創新和借鑒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貢獻達到享譽全世界的目的。

作者:嚴暉 單位:西京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芳.民間美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啟發[J].美術教育研究,2015,(12):56-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亚洲日产一区二区 | 一级国产a级a毛片无卡 | 国产美女毛片 | 99视频在线精品 | 午夜dj视频完整社区 | 看真人一一级毛片 |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欧美另类 | 在线男人的天堂 |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 国产亚洲久久 | 午夜精|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免费可以看 | 日本无遮 | xoxoxoxo欧美性护士 | 一级一级 a爱片免费视频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1国高清视频 | 亚洲天堂手机在线 | 国产第一草草影院 | 在线观看视频中文字幕 | 中文日韩字幕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欧美日韩高清不卡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美女黄网站色一级毛片 | 日本一级在线观看 | 伊人爱爱网 | 成年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一 |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动漫99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日韩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欧美一级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理论片免费午夜 |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 一级特黄特黄毛片欧美的 | 亚洲线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第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