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術后康復訓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康復訓練要點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076-01
近期我科收治10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們給予精心護理和系統、漸進式的康復訓練,所有患者康復快,人工髖關節功能良好,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選擇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齡50-70歲。本組10例手術均在靜脈-吸入全身復合麻醉下進行,由同一組醫生負責手術,均于術后1、3、6個月末進行臨床效果評價。
1.2 方法: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早期給予不同強度的康復訓練。
2 結果
住院期間無并發癥發生。患者均與術后(10-15)天出院,出院時可在雙拐輔助下行走,無不適。隨訪6月~1年,髖關節功能良好,效果滿意。
3 康復訓練
康復應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原則。
3.1 心理溝通:術后患者常擔心切開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不適而不敢活動,護士應積極與患者溝通,說明早期功能鍛煉的安全性及重要性,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3.2 術后當天: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主動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再放松,以此循環,每組5分,每天2-3組不等,具體時間根據患者情況靈活掌握。屈伸踝關節每天5組,每組15-20次,每個動作持續15-20秒。訓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自我調節呼吸運動,預防肺部并發癥發生。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以促進靜脈回流,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3.3 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運動。
方法:收縮保持(10~15)秒后再放松(10~15)秒,反復練習,以不疲勞為宜,(10~15)次/天。
3.4 術后(2-3)天:視患者情況而定,增加髖部屈曲練習。方法:在進行上述訓練的同時增加關節活動訓練,并逐漸加大活動范圍,運動時由被動向主動過渡,包括: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抬高在30度以內;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由護士幫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屈髖
3.5 術后(4-5)天:練習床旁站立,首先指導患者進行坐位練習,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髖關節疲勞。方法:雙手扶住床上支架,身體移至健側床旁,重心在健側,下床時健側先下,上床時患肢先上的原則。
3.6 負重行走訓練:實施康復訓練7-10天后即開始,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鍛煉。包括:(1)側臥位外展運動,運動時雙腿間放一小枕頭,禁止內收、內旋;(2)臥位到坐位運動,利用健腿和雙手的力量將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3)坐位到站位地訓練,骨水泥假體固定型患者下床時即可負重或部分負重練習,非骨水泥假體固定型患者下床時允許少量負重,從腳尖點地到部分負重到完全負重,此階段持續2周。
3.7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開始鍛煉4周后,患者進行主動鍛煉,包括:在扶助器下練習下蹲訓練、上下樓梯訓練;借助輔助設備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等動作,直至功能康復,以口頭、書面、電話聯絡等方式落實各個階段的指導工作,使患者能夠按要求完成各階段的康復計劃,依據評價指標,采用電話或復查方式進行追蹤隨訪。
4 評定標準
康復計劃完成量:測量8周末時在接受康復護理指導后完成規定動作的能力,設定完成規定動作的90%以上為優,80%-89%為良,70%-79%為中,
置換髖關節功能評定:于術后1、3、6個月采用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進行評價髖關節康復程度,包括疼痛、關節功能、關節活動度、畸形4個方面,總計100分,得分越高,置換髖關節功能越好。
5 結果
本組8周末康復訓練完成量:優8人,良1人,中1人,術后Harris髖關節評分第1個月、第3個月、第6個月關節肌能明顯好轉。
關鍵詞 骨科老年患者;康復訓練;安全問題;對策
康復訓練是指患者在進行手術后通過專業的指導,以物理等方法來輔助患者康復,是骨科術后康復常用的一種方法,對于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具有顯著效果。康復訓練的主體是患者自身,但是也離不開醫生和護士的指導和幫助。盡管如此,由于多種原因的存在,實際上患者康復過程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這在高齡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中是常見的。本文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進行總結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給予手術治療;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齡72~91歲,平均75歲。
方法:對所有患者在手術后1~10 d進行康復訓練,為了防止安全問題引發的更嚴重問題,對康復訓練過程中的易發安全問題進行了預防控制。
結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復訓練時出現了安全問題,包括頭暈、胸悶等癥狀,在發生這種現象后立即給予急救,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錯效果,得到及時的恢復。78例患者均順利進行康復訓練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
討論
早期康復訓練中的安全隱患分析:①護理人員專業素質不強:隨著社會發展,各種疾病發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發生,使得醫院不得不擴大規模來適應社會對醫院醫療能力的要求提高。而醫院規模的增大所帶來的醫護人員年輕化、專業素質不強、經驗不豐富等問題,使骨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問題時有發生,再加上本身缺乏來自院方的系統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能提高培訓,這使得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導致護理缺陷問題發生,進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和身體上的傷害,從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不滿,引發醫療糾紛。②缺乏對患者的全面評估:缺乏對于患者的全面評估是跟我國的護理模式息息相關的,我的護理模式長期處于以技術操作為主的技能服務,而不太重視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觀察。所以,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況,以至于評估失真。同時,醫護人員缺乏了主動了解患者病情的積極性,觀察、判斷、分析與解決患者問題的能力也比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體弱,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這些慢性疾病極易導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發生不良反應。由于醫護人員對老年患者身體狀況的不了解、評估不全面,指導該老年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極易造成嚴重的后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0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757-01
全髖置換是解除髖關節疾患患者痛苦的良好技術手段,病人大多是60歲以上伴有心血管、糖尿病等不同程度的疾病,術后并發癥較多,老年病人全髖術后康復訓練及臨床指導與預后功能恢復、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現將從2009年至今207例60歲以上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與臨床指導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207例,其中60-70歲患者88例,女性46例,男性42例;70-80歲患者91例,女性44例,男性47例;80歲以上36例,女性22例,男性14例。本組病例最小年齡60歲,最大年齡91歲,以68-75歲尤多。
2一般護理
2.1心理護理疼痛活動受限,對疾病認識不足,增加家庭負擔,老年患者身心都極為痛苦,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非常不利。因此,醫護人員和家屬都應體貼關心病人,耐心細心地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講明病情及預后,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保持精神愉快。
2.2注意居室的環境居室環境安靜,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室內顏色協調和諧,燈光明亮適宜;居室內要早、中、晚定時開窗通風換氣,以保持病人適當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對其治療和康復非常重要。
2.3科學的膳食安排根據老年病人飲食習慣,提供合理均衡營養促進骨折愈合的飲食,多吃些營養價值高的蛋白質食物和含鈣高的食物,必要時根據醫囑口服補鈣藥。還要多吃些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食物。注意排便情況,科學調整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的飲食。經常變換飲食花樣,增加食品種類,飯菜力求清淡,多飲水,每日1500-2000ml,不宜吃過于油膩和過咸的食物。
2.4術后必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術側肢體下方和兩腿間墊軟枕,使髖關節稍屈曲,穿防外旋鞋。搬或移動患者將整個髖關節抬起,不能只牽拉抬動患肢。避免術側髖關節置于外旋伸直位。發現患肢縮短,應立即與醫生聯系,及時攝片檢查是否脫位。坐起時動作輕柔緩慢,以免發生性低血壓。
3術后康復訓練
因病人長期臥床,缺乏活動,易發生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所以在醫院期間我們醫護人員要認真耐心指導協助病人功能鍛煉,出院教會家屬按要求,幫助病人在床上進行適當的活動,或鼓勵病人主動活動,主要活動非固定關節、股四頭肌、腰背肌等,以促進血液循環,維持肌張力,保持關節活動。具體鍛煉方法如下:
3.1術后早期(術后當日至5日內)術后當日即可進行患肢向心性按摩,足趾、足踝關節主動、被動伸屈鍛煉。術后第2-3日,拔除引流管。去防外旋鞋。進行髖膝關節屈伸、髖關節伸展和旋轉練習,至術后1周左右。屈髖位臀部不能離床。加強上肢肌力練習,以便更好地使用拐杖。
3.2術后中期(術后5日至2周)術后5日左右,以主動和抗阻力訓練為主。
3.2.1臥位鍛煉鍛煉屈髖肌的最好辦法是髖關節半屈曲位主動或主動抗阻力屈髖練習。主動直腿抬高,宜在術后7d后進行。
3.2.2坐位鍛煉術后5-6日,由于坐位是髖關節最容易出現脫位和半脫位的,因此,坐的時間短,每日可坐4-6次,每次限半小時。
3.2.3立位鍛煉術后6-7日,患者由坐到站的位置,并進行扶拐立位練習。患肢墊高屈膝,上身前傾,通過調節板凳高度訓練屈髖;站立位令健側下肢前后移動鍛煉術側髖關節內外旋。
3.2.4步行鍛煉術后開始下地行走和負重的時間因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程序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骨水泥固定者可早下地活動,2-3日后逐步負重行走。非骨水泥固定者術后1周在不負重情況下扶雙拐行走。行走時,雙下肢步幅一致;行走或站立術側膝關節伸直,挺胸伸腰;上下樓梯要求健側先上,術側先下。
3.3術后晚期(術后2周以內)此期關節已不易發生脫位,應加強患髖外展,外旋和內收功能鍛煉。還要訓練走斜坡,上下樓梯等,增強肌力和ROM,加強平衡力和協調力,提高ADL。
【關鍵詞】 乳腺癌術后; 患肢; 功能障礙; 康復訓練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limbs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SUN Jingyi, ZHOU Xin, ZHU Xiaohua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iaoning Hospital of Oncology, Liaoning 11004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xplore on the rehabilitation methods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limbs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proper psychological ca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Among 28 investigated patients, 16 have got complete recovery, 10 have sufficient improvement on symptoms without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life, and 2 have got some improvement but still had influence on their life. Conclusion: The limb dysfunction after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can be improved or recovered through proper car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and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limb; dysfunction;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外科手術方法和觀念的日益成熟,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障礙的患者越來越少,但仍有極少數的患者因各種原因產生了患肢功能障礙,有的甚至影響正常的生活。“教授健康觀念,掌握自理能力”這一理念,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護理人員的重視[1]。為了使這部分患者通過康復訓練減輕或消除癥狀,我科從2006年8月至今對28例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障礙的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8例,全部為女性,年齡26~68(平均47.3±7.5)歲,23例為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5例為保乳手術患者,保乳術后患者均施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經過康復訓練16例患者完全康復;功能改善能夠正常生活患者10例;功能障礙程度緩解,但仍影響正常生活的患者2例。
1.2 臨床表現
癥狀:本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功能障礙,其中合并患肢腫脹的患者15例,合并活動后疼痛的患者7例,術后切口未完全愈合患者2例。
2 護理
2.1 評 估
首先制訂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障礙患者評估表,評估表包括功能障礙程度、生活自理能力、舒適程度、心理狀態等幾方面內容。
2.2 計 劃根據評估的結果,責任護士制訂出初步的康復計劃,康復計劃要求涵蓋以上各方面的評估內容。康復計劃再由護理查房的形式由護理小組討論,論證其可行性,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性的意見。責任護士將護理小組的意見進行整理后與患者商討護理計劃,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3 心理護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本組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其中輕度焦慮14人,中度焦慮10人,重度焦慮4人。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讓患者正視自身狀況,耐心講解同類患者恢復好的例子,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同時請專業的心理疏導人員對心理問題相對嚴重的患者予以心理輔導,減輕其緊張焦慮情緒,提高應對能力。
2.4 實施康復訓練計劃
2.4.1 精神準備 開始時將康復訓練計劃制成階段性的小目標,使其易于達到,增強患者繼續實行康復訓練的信心。同時將制訂好的計劃和目標告知患者,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2.4.2 訓練工具的準備 訓練工具除科室準備的專業性康復訓練器具外,還讓患者準備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和器具,患者自己準備的訓練工具很簡單,可以是一把梳子,也可以是一件需要扣扣子的開衫,甚至可以是一面墻,這些輔助的訓練物品和工具可以將康復訓練維持日常化,尤其是在患者離院期間可以繼續完成康復計劃。
2.4.3 盡量利用患肢進行自我生活護理 鼓勵患者盡量使用患肢進行恰當的自我生活護理,患肢無法完成日常生活的患者,護士根據患者的需要和能力給予適當的幫助,鼓勵患者利用患肢現存的功能達到生活部分自理,如進食、穿衣、洗漱、如廁等,讓患者主動進行康復鍛煉,并及時點評患者的進步,給予支持和鼓勵。告訴患者要盡快適應今后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人的負擔,盡快回歸社會。
2.4.4 堅持功能鍛煉 扶墻抬高患肢的運動可以使患肢及患側肩關節活動范圍加大至恢復正常。為了進一步使患肢動作協調、自然、輕松,還可進行以下幾項功能鍛煉:患側上肢旋轉運動(先將患側上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攏,自身體前方逐漸抬高至最高點,再從身體外側逐漸恢復原位,注意患肢盡量伸直,動作連貫,亦可反方向練習);患肢后伸運動,注意抬頭挺胸;此外患者還可制訂患肢的負重鍛煉(但應注意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以增強患肢的力量,恢復患肢功能。
2.4.5 加強健康指導 責任護士必須經常、反復地向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的信息,給予患者情感和信息支持,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給予安慰和勸說,打消患者恐懼、悲觀、 消極的情緒反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康復過程,要求患者積極配合,幫助她們建立有效的知識體系,掌握自我功能鍛煉的技巧及階段性的目標。
2.4.6 目標評估 根據康復訓練計劃的階段性目標,對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復情況予以評估,對達標的患者進行下一階段的訓練,對不能達標的患者分析原因,修正康復訓練計劃。
2.4.7 出院指導 每位接受康復訓練指導的患者均設立康復檔案,出院前責任護士會詳細向患者說明出院后的康復計劃,并建立患者聯系卡,預訂返院評估的時間,使患者在離院期間仍能堅持康復訓練,并使階段性的成果在返院時得到確認。這樣有利于康復訓練按計劃實施,達到最終的目標,防止半途而廢。
3 討論
3.1 消除患者的恐懼、悲觀、焦慮情緒有助于康復計劃的實施患者的不良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康復訓練計劃的實施,導致患者不信任責任護士,對責任護士制訂的康復計劃不能按質按量完成。因此通過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可以保證康復計劃的順利實施。
3.2 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至關重要多數患者和家屬習慣被動地接受護理,這樣會使康復訓練計劃不能連續有效地進行。護士的責任是幫助患者實施康復計劃,而不是代替患者實施該項計劃。護士的主要角色是作為患者有效實行該項康復計劃的推動者和支持者,使患者從病痛中恢復,并維持和重建健康與幸福生活[2]。患者和家屬才是此項任務的實施者。
3.3 出院指導及復診是保證階段性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
住院期間患肢功能恢復不理想的患者出院后需要繼續實施康復計劃,對于有些患者來說康復計劃甚至可能會持續幾年,因此復診可以保證康復計劃在責任護士督導下完成,防止中途停止。
3.4 責任護士階段性的評估是保證預后的關鍵責任護士進行階段性的評估,一方面可以決定鍛煉的目標是否達到,另一方面可以評估計劃是否可行,效果是否滿意,接下來要采取何種康復措施。
參考文獻
1 馬延愛,朱春燕,劉璐璐,等. 自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雜志,2009,26(12A):9.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272―0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髖關節疾病和骨折的最忌治療手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能改善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有效地緩解疼痛。提高肢體的功能狀態,改善總體生存質量。我科至2008年以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68例取得理想效果。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36例,男30例、女6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6.2歲。人工勸髖關節置換術2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6例:骨水泥人工髖30例,非骨水泥人工髖6例。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訓練,隨訪36例病人,髖關節均保持良好功能。
2早期康復訓練
2.1心理疏導:病人往往擔心早起鍛煉會引起不適、加重疼痛。我們向病人說明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意義,治療的成功除了醫生努力外,還需要來自病人自身的配合及自我鍛煉,鍛煉時可能有些不適,但能加速病人恢復,減少數后疼痛并重建行走及其他日常生活能力。通過心理疏導,本組36例病人均消除了思想上的顧慮,克服身體的不適,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2.2床上訓練:增加病人腿和踝的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同時增加力量及活動度。
2.2.1 踝泵動作:逐步屈伸足踝部,可每5~10min一個療程。術后即可做足踝部屈伸運動,一直做到完全恢復為止。
2.2.2 踝旋轉動作:活動踝部先向另一足轉,再向相反方西外轉,3~4次/d ,每次5下。
2.2.3 貼床屈膝:把足貼在床面上,滑動曲膝,把后跟向臀部靠攏。可反復做,但膝不不可想內彎。3~4次/d,每次10下。
2.2.4 收縮臀力:收緊臀部肌肉,維持著從1數到5,再放松。3~4/d,每次10下。
2.2.5外展動作:把下肢滑向外側,越遠越好,再收回。3~4次/d,每次10下。
2.2.6收縮股四頭肌:伸直患肢,收縮大腿肌肉,每次維持5~10s,在10min內做10次,一直做到感到疲勞為止。
2.2.7支腿抬高動作:患肢在床上完全伸直,在收縮肌肉情況下,從床上抬高患肢幾厘米,維持5~10s,重復做,直到疲勞為止。
2.3站立訓練:在護理人員協助下站立,手握床桿或扶手,直到有力量獨立站立為止,3~4次/d,每次10下。
2.3.1站立曲膝:把患肢向胸部方向提起,但膝部不要超過腰部,抬起時,維持不動,數2~3下后,再放下。
2.3.2 站立外展髖部:足部、膝部、髖部面向方對直,把身體伸直,把下肢向外側舉起,然后慢慢地放回著地。
2.3.3 站立后伸髖部:把患肢慢慢地向后靠攏,同時腰部維持伸直位,維持不動,數2~3下,再放回著地。
2.4行走和早期活動:術后不久,即可在病房中做近距離行走,每天做輕度活動,可是髖部再次獲得力量和活動度,促進恢復。本組36例股水泥人工髖病人,術后患肢立即開始逐步負重:非骨水人工髖病人6例術后即可起床,但患肢到術后6周才可逐步負重。
2.4.1用助行器行走:站立鍛煉后,使用助行器,使全身力量平衡并身體直立。先把助行器向前移一小步,身體向前,再把患肢舉起,讓它的后跟先著地,身體前移時,曲膝曲踝,使整個足底平均地站在地上,然后再移動健肢。注意每一步足跟先著地,然后足底平放,最后從足趾處離地。肌肉和耐力有進步后,可逐步加大患肢的負重量。
2.4.2扶拐行走:最初幾個星期用助行器助步,獲得平衡后再用拐杖。一直到全部力量及平衡力恢復。先用雙拐,后用單拐,用單拐時,拐杖要握在健側手中。
2.4.3 上下樓梯:開始時,在護理人員幫助下進行,每次只能上下一級樓梯。上樓梯時,先用健肢,下樓梯時,先用患肢。直到病人的力量何活動度大部分恢復,方可獨立練習。上樓梯對力量與耐力有很大幫助,不能采用高于14cm的樓梯臺階練習,每跨一步,一定要握緊扶手,保持身體平衡。
【關鍵詞】 交叉韌帶;膝關節;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914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372-01
針對交叉韌帶斷裂手術治療后16例轉入我科的患者進行治療訓練后觀察。膝關節內有前、后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前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內下方;后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內下方、向前、上、內止于股骨外髁的外側面,膝關節無論伸直或屈曲,前后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前十字韌帶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后十字韌帶防止脛骨向后移動。前或后交叉韌帶由于外傷因素致斷裂進行手術修補術,除正確診治外進行合理的康復訓練才能達到功能及肢體的完整康復。
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交叉韌帶斷裂手術治療后患者16例,男14例、女2例,年齡在35-46之間,身體肥胖指數在21-28之間,其中術后6天8例,8天5例,10天有3例,術后不同程度在骨科進行保護性支具訓練,簡單的肢體活動訓練。轉到我科在靜止狀態下膝支具控制在40-60度之間,膝關節腫脹,患者心情抑郁焦慮,情緒煩躁。經綜合評估存在①膝伸展受限②腫脹屈曲受限③心理狀態不穩定;短期康復目標:①心理方面要達到心情穩定,配合治療;②膝關節調整屈曲度要持續正常調整;③局部腫脹明顯減輕,膝關節圍度較前縮小。
2 治療訓練方法
2.1心理治療:入院第一天,均對16例患者均給予心理疏導,舉事例說明,在恰當的時候,引用以往癥狀嚴重通過治療取得較好療效或治愈的類似病例進行暗示比較,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組織患者與患者之間交流,獲取成功者的經驗,樹立配合治療訓練的決心。
2.2 ACL、PCL康復訓練:(1)保護性康復訓練期:①術后靜止狀態鎖定控制伸展與屈曲五周,第一周從0-30度、第二周0-60度、第三周0-90度、第四周0-120度、第五周0-130度進行逐步調整;②術后床旁康復訓練,直腿提高及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每天增加次數。③術肢負荷遞增訓練:術后第二周行走負荷體重50-70%,第三周100%負重。④關節活動度康復訓練:逐步增加伸展屈曲度,于八周0度放開支具控制,達正常活動度。(2)準備期康復訓練:術后4-8周室內開展上、下樓梯訓練及自行車訓練。(3)抗阻力肌力強化訓練:彈力帶、踏板和器械訓練。在韌帶修補基本成熟4-6個月后,可以采用開鏈訓練。
2.3、康復問題的處理
2.3.1膝伸展受限應用低負荷的延長伸展獲得伸展到位,將支具伸展設為0度,或放開在踝關節下放軟枕,指導患者足跟用力伸向遠方,足背牽拉后關節囊。或用彈力繃帶持續牽引15-30分鐘,每天2-3次。
2.3.2屈曲受限時將支具設定裝置放開,俯臥位屈曲,用拉繩環繞踝關節處緩慢持續牽引30分鐘,每天三次。疼痛時減輕負荷,腫脹時用中、低頻物理治療,緩解疼痛,減輕水腫。
2.3.3過度伸展時采用膝關節支具限制和增加伸展阻礙來糾正。
3 結果
療效判斷:去除支具能沉重100%體重獨立行走為治愈;扶拐步行,沉重50-70%為良好。關節屈曲伸展受限,無法下地行走為效果差。
見下表
3.1討論
從交叉韌帶斷裂手術后16例患者康復情況看,治愈的12例患者均從外科手后5-7天轉入,患者及家屬堅持配合康復訓練,而術后早期的主動和被動訓練對關節ROM的康復猶為重要,后期在使用CPM時也很謹慎,未發生韌帶拉傷情況。而好轉的3例則配合差,術后早期拒絕被動的主動訓練,家屬過份強調患者痛苦,給予過多關心,后期未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訓練。效果差的1例存在多因數,本身交叉韌帶損傷外有慢性滑膜炎、糖尿病,同時患者康復訓練介入較晚,后期訓練配合差,患者身體相對肥胖。
3.2結論
韌帶斷裂修補術是很普遍而常規的手術,但恢復效果不一樣,除身體原因及有其他病外,說明術后早期康復及關節保護性訓練很重要,同時家屬參與配合很關鍵。
3.3體會
通過16例患者治療觀察,規范早期康復與間斷康復患者的預后均不一樣,除客觀個體因素外患者疾病康復中情緒心理因素及周圍生存環境同樣很重要。我們在處理和治療途中只有將這些因素與患者視為一整體,正確指導患者康復訓練,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有效安全及最大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圍手術期護理; 康復訓練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可導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也較明顯。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兒外科收治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20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兒外科收治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患兒20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齡1歲半~3歲。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在全麻下行手術復位并配合術后康復訓練。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向患兒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使其認識到盡早手術的重要性,消除其緊張心理,以獲得積極的配合,接受治療,并做好相應的術前指導。
2.1.2 術前準備
2.1.2.1 飲食護理 所有患兒均給予高蛋白、多維生素、高熱量飲食,以增強體質,利于術后恢復。
2.1.2.2 做好術前準備 患兒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后須做好術前準備,包括術前一日備皮、剪指甲、做皮試,術前6小時禁飲食。
2.1.2.3 患兒進入手術室后,病房還要準備好監護設施如監護儀、氧氣、吸痰器等。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⑴注意生命體征,測T、P、R、BP至平穩。⑵注意石膏的護理,觀察趾端血運情況(皮膚溫度、顏色、感覺、活動度、毛細血管搏動征等。⑶大小便的護理:多飲水,防止泌尿系感染;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防止便秘。⑷注意刀口滲血情況。⑸皮膚的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特別是患兒趾端的清潔,便于觀察肢端循環。定時協助患兒更換,每日翻身3~4次,保持床單清潔干燥,保護患兒骨突處及受壓部位,石膏邊緣應整齊和光滑,內墊要超出石膏邊緣。
2.2.2 術后常規抗生素治療3天,防止感染。
2.2.3 康復訓練指導 ⑴患兒術后行髖人字石膏固定后攝X線片檢查,觀察手術效果,一周后戴石膏出院,指導家長置患兒舒適,給予被動活動石膏外遠端關節,主要為足趾背伸、趾屈活動。⑵患側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先健側后患側。⑶術后2個月門診隨訪,如X線顯示髖關節復位恢復良好,可去除石膏在床上活動 ,練習屈髖、屈膝以及髖關節背伸,禁止患肢內收和內旋。⑷手術后3個月及4個月左右再次門診復查,如X線顯示髖關節復位恢復良好,患兒可下床活動,做下蹲動作,練習髖膝的屈曲活動,每次30分鐘,每天2-4次,但忌跑、跳。⑸對于髖關節切開復位加有股骨短縮者,2個月后去除石膏,可床上活動,3個月后門診復查,如恢復良好,可下床活動。
3 結果 20例患兒均手術成功出院,術后隨訪半年,患兒均完全康復,無并發癥發生。
[中圖分類號] R47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2-016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ostu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fter the surgery of laparoscopy. Methods 96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and were diagnosed as colorectal cancer and underwent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clinical data of 45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were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surgery. At the same time, the clinical data of 51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were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postur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routine nursing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surgery.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abdominal distensi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surgery situatio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indice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abdominal distention 2 d after the surg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7.45%)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5.56%) with different nursing protocol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ostur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Laparoscopy;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Complications
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結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從2002年的7%增到2015年15%,且青少年比例較高,占15%,對我國人民身體健康尤其是青少年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1]。結腸癌患者傳統的治療以開腹手術為主,近年來,醫療條件日益改善,人們對疾病治療療效及要求逐漸升高,由于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小、術后并發癥較少且患者恢復較快等諸多優勢,在結直腸手術中得以廣泛應用,成為結腸癌患者治療的標準術式[2-3]。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由于腹腔鏡手術需要采用人工氣腹,容易引起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喪失產生腹脹,此外,機體大量CO2存在還會造成患者皮下氣腫引起肢體酸痛、麻痹,嚴重者還會造成高碳酸癥的產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以及預后,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因此,腹腔鏡術后采取適宜的措施,盡快恢復患者胃腸蠕動功能,對于患者術后恢復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針對腹腔鏡結腸癌患者術后采取適宜的康復訓練,觀察康復訓練結合干預對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為結腸癌患者術后恢復護理方案選擇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結腸癌患者96例。現回顧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5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設為對照組,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同時回顧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51例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康復訓練結合干預進行護理。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經檢查全部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其中觀察組男28例,女23例;患者年齡25~74歲,平均(44.2±11.8)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1.4±0.2)年,結腸癌類型:右半結腸17例,乙狀結腸14例,左半結腸13例,橫結腸7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齡26~75歲,平均(47.4±12.2)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1.5±0.2)年,結腸癌類型:右半結腸15例,乙狀結腸11例,左半結腸12例,橫結腸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時長、疾病類型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此外,本研究獲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入選標準:符合結腸癌臨床診斷標準[5];年齡20~75歲;手術成功未出現死亡患者且患者運動功能良好;患者知情且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2)肝腎功能嚴重損害患者。(3)不配合本研究治療方案患者及存在語言溝通障礙患者。(4)合并腦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腹腔鏡手術后均進行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術后保持低半臥位持續6 h,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并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變化,密切觀察切口是否有液體流出,防治內出血、感染及腸梗阻等并發癥發生。若患者術后出現面色蒼白、血壓驟降,應立即告知醫生,可能是腹腔大出血所致。①胃管護理:固定胃管并確保減壓裝置安裝正確,保持管道通暢避免造成堵塞,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密切觀察監測患者的引流物情況、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并做好記錄[6];②尿管護理:保持管道通暢、注意尿袋擺放位置適當,避免引起堵塞、感染,每日為患者尿道口消毒兩次;③引流管護理:確保管道通暢,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狀,若引流液出現血色或渾濁、引流量增加,立即上報主治醫師并給予相應處理。出現引流不暢時,及時排查原因,必要時沖洗疏通;④并發癥護理:腹腔鏡手術中采用CO2人工氣腹所以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皮下氣腫、肢體酸痛等癥狀,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嚴重者予以對癥理療,針對出現高碳酸血癥患者,應給予低流量持?m吸氧,并對患者進行血氣分析;⑤健康教育:待患者術后相關不適癥狀消除,體征穩定,恢復胃腸蠕動時可以考慮適當進食,建議給予易消化、半流質食物,忌甜食、豆漿、牛奶等產氣食物。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康復訓練結合干預進行護理,基本活動原則為循序漸進。切不可運動量過大而導致傷口開裂和腹腔內出血;同時,應早期進行指導,在術前即開始教會患者翻身、肢體運動等方法;鼓勵家屬參與,學會按摩和按壓穴位的技巧具體措施如下:①早期康復鍛煉:術后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關節屈伸和抬腿等訓練動作;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引導患者下床進行步行訓練,但需注意訓練應適度不宜過度勞累,避免動作幅度或強度過大引起傷口撕裂,不利于病情恢復。②按摩:主要包括腹部、穴位和背部按摩: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對患者小腹進行按摩,順時針按摩3 min[5];穴位按摩:術后6 h,對患者足三里穴、中脘和三陰交進行拇指按壓,緩慢增加力度,不宜過重,待患者出現酸、麻、脹、痛感覺后再按壓10 s 即可停止,按摩時注意動作輕柔,避免觸碰創傷部位,防止傷口撕裂[7];密切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意識情況,詢問患者的感受,傾聽患者需求,一經發現異常立即上報主治醫師。術后第一天開始對患者背部進行輕壓按摩,幫助患者放松消除酸麻。③術后:術后第一天對患者進行干預,建議患者取仰臥位保持頭高腳低或平臥于床上采用軟枕墊高臀部,促進腹部氣體消散,減少腹脹的發生率,幫助患者恢復,每次半小時,2次/d。④溫水泡腳:待患者麻醉效果消除,意識恢復清晰且病情穩定后,可對患者進行溫水泡腳處理,將患者雙腳置于足浴盆中,水面沒過腳面即可,水溫應保持適宜不宜過高(40℃~45℃),每次時間為0.5 h。⑤主動翻身:待患者意識恢復清晰后,囑咐患者雙手按壓住腹部創傷處于床上緩慢進行左右翻身訓練,動作幅度不宜過大,每次訓練完成左右翻身6次左右即可,提醒患者訓練需適度防止腹腔內出血、創傷撕裂。
1.3 觀察指標
①患者術后2 d進行腹脹情況評價,評價指標及標準為:依據參考文獻中[8]的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腔鏡手術后48 h內腹脹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進行合理評估,并注意記錄和比較分析。0級為未發生腹脹;1級為腹部輕微脹氣;2級為腹部微微隆起,輕叩呈鼓音,且腹脹程度患者可以忍受;3級為腹部明顯膨隆,輕叩呈鼓音,腹脹劇烈患者無法耐受。總體腹脹發生例數=1級患者例數+2級患者例數+3級的患者例數之和。②胃腸功能評價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及胃腸蠕動開始時間進行記錄并分析比較。③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下床時間。④記錄患者住院期間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尿路感染、惡心嘔吐、腸梗阻、切口感染。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的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腹脹情況比較
經不同方案護理治療后,觀察組腹脹發生率為27.45%,對照組腹脹發生率為55.56%。觀察組術后2 d腹脹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比較
觀察組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胃腸蠕動開始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手術狀況及住院費比較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好,順利完成手術,無中轉開腹手術患者。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P
2.4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88%,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4.44%,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腹腔鏡結腸癌手術在結腸癌治療中具有傳統開腹手術一致的療效,其手術切除范圍、術后癌細胞轉移率及淋巴結清掃范圍與傳統手術一致,復發率和生存率與傳統手術無統計學差異,但具有出血少、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和瘢痕小傳統手術等優勢,在臨床手術中很受歡迎[9-10]。由于腹腔鏡手術術前需要禁食和腸道準備,容易導致患者低鉀和胃腸道分泌量降低,術中的藥物麻醉、人工氣腹構建和手術器械的牽拉,容易導致患者胃腸道蠕動功能降低,術后的長期臥床更是抑制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11]。此外,患者麻醉蘇醒后常疼痛會導致咽下大量氣體最終引起腹脹,多種因素導致患者進食減緩,最終引起胃腸功能紊亂[12]。因此,腹腔鏡結腸癌患者術后采取適宜的康復訓練對于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的改善結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后胃?c功能,緩解患者身心不適,康復訓練開始逐漸應用到患者腹腔鏡術后護理中,越來越受醫院重視和患者歡迎。本研究發現,不同方案護理治療后,觀察組腹脹發生率為27.45%,對照組腹脹發生率為55.56%。觀察組術后2 d腹脹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83,P
復雜性手外傷往往對患者手部神經、骨骼等造成嚴重損害,導致患者手部功能出現障礙,即使接受手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手術效果,因此加強術后目標訓練相關康復護理至關重要。我院對45例復雜性手外傷患者顯微外科修復術后實施整體化、個性化怒表訓練康復護理,效果確切,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均為我院20年月~2013年月期間收治的患者。按治療時間平均分為A、B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A組患者男27例,女18例,年齡17~76歲,平均年齡(42.3±1.6)歲;繩索勒傷者9例,擊打致傷者12例,重物砸傷者10例,車禍致傷者14例。B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齡17~77歲,平均年齡(42.4±1.7)歲;繩索勒傷者8例,擊打致傷者13例,重物砸傷者9例,車禍致傷者1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顯微外科修復術。術后給予A組患者常規康復護理。給予B組患者治療整體化、個性化目標訓練康復護理。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三年隨訪,并對進行手術康復前后關節功能康復情況進行觀察,并通過問卷調查,對患者滿意度進行統計[1]。
1.4 療效判定標準
優:指間關節伸屈功能活動度與健側保持一致,完全恢復,未出現畸形愈合現象,且不會影響生活。良:指間關節伸屈功能活動度為健側的75%以上,未出現畸形愈合現象,且不會影響生活。中:指間關節伸屈功能活動度為健側的50% ~75%,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差:指間關節伸屈功能活動度小于健側的50%,或出現畸形愈合現象[2]。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表示,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用X2對組間比較進行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對比
3 討論
通過對復雜性手外傷患者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并在術后實施科學、實效的康復訓練,不僅可有效保證手術外觀恢復完好,同時還可保證手術治療效果,確保患者手部功能最大的限度的得到恢復。
3.1 目標訓練康復護理方法
我院對B組45例復雜性手外傷患者顯微外科修復手術后實施的目標訓練康復護理具體實施包括:
(1)心理護理。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我院對患者實施的心理護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①由于病情自身的復雜性,且病情發生較為突然,患者往往沒有做相關準備,因此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導致患者面對嚴峻情況會存在一定的心理負擔,導致患者出現消極、抑郁、失落等。因此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幫助患者逐漸保持穩定情緒,并提高康復訓練效果[3]。②多數患者在手術過后進行康復訓練時期,往往出現對手部恢復情況抱有較高的期望,對此應先積極引導患者落實康復訓練,并在病情穩定后,將相關信息患者,使患者能夠以正確的心態對待手部實際情況。③目標康復訓練內容的反復性以及實際訓練效果的不理想等現象,均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煩躁、疲勞等心理,對此在實際訓練過程過程中,應采取積極護理措施,給予患者以鼓勵與支持,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提高與醫生之間的配合度,最大限度的提高康復效果[4]。④對于患者康復訓練來說,家屬的支持與關懷的非常重要的,對此在實際護理過程中,相關護理人員應就實際情況,與家屬進行及時溝通與護理,幫助家屬掌握一定的護理方法與心理學技巧,在患者康復訓練過程中,可給予患者必要的支持與幫助,讓患者充分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懷,進而提高康復信心,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