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海洋動物的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河口濕地;鳥類;晉江
中圖分類號:Q95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11-0056-04
1 引 言
晉江市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晉江下游南岸,依山臨海,東北連泉州灣,東接石獅市,東南瀕臨臺灣海峽,與臺灣省隔海相望,南與金門島僅一水之隔,西和西北與南安市接壤,北鄰泉州市豐澤區,位于北緯24°30′43″~24°54′00″,東經118°24′12″~118°46′42″之間,東西距離37km,南北長達42km,全市土地總面積665km2。
2001~2008年,晉江市多次組織對晉江河口沿岸鳥類資源進行調查,共調查這個地區有鳥類13目33科123種。本文對晉江河口濕地的123種鳥類進行分類、分析,并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及濕地鳥類威脅因素,提出保護措施。
2 晉江河口沿岸自然概況
晉江河口濕地面積占晉江土地總面積25.64%,是泉州灣河口的重要組成部份。土壤為非地帶性的隱域性潮土土類和鹽土土類,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21℃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911.7~1231.0mm之間,海岸線長達114.7 km,有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等重要河灣,屬濱海平原海岸類型,潮間帶5m以下,地下水質為礦化度小于1g/L的中性水,浮游生物繁茂,是魚、蝦、蟹、貝類生殖繁衍的天然場所。
由于具有河口灣、濕地、灘涂、海島、大洋五大生態系統,生物物種資源極為豐富。據初步調查,主要分布的生物物種有:蕨類植物有9科10屬10種;裸子植物8科16屬19種;被子植物有86科260屬454種;藥用植物有沙參、杭菊、甜葉菊、玉文、生地、百合、川弓、玫瑰茄、芡實、蘆薈、金銀花、一見喜等12種;花卉品種400多種;水生植物有秋茄、水浮蓮、日本水仙、紅萍、細綠萍和藻類等;昆蟲類57科101種;魚類78科240種;各類水生動物44種。
優越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條件,充沛的咸淡水資源,寬闊的沼澤灘涂,豐足的食物資源,使晉江河口濕地成為眾多鳥類的棲息地、繁殖地和停歇地。鳥類資源是晉江河口濕地野生動物中最重要的一個生態類群,具有種類多、數量大、受重點保護種類較多的特點。
3 鳥類的分布和生境調查
從2001年開始,晉江市河口沿岸的鳥類資源展開調查,調查范圍按行政區分為青陽鎮、陳棣鎮、池店鎮、安海鎮、磁灶鎮、內坑鎮、紫帽鎮、東石鎮、永和鎮、羅山鎮、英林鎮、金井鎮、龍湖鎮、深滬鎮、西濱鎮和良種場等16處。包括上述各鎮在內,整個晉江市范圍都有記錄的鳥類有戴勝、普通翠鳥、喜鵲、斑鶇、家燕、家麻雀、樹麻雀、白n_、白鷺等9種。這些種有水鳥的優勢種,也有陸鳥的優勢種。
在海洋河口水面和潮間帶(泥、沙、石礫)生存的鳥類,記錄的有57種,在池塘和墾區沼澤棲息的鳥類,記錄的有44種,在城鎮田園和鄉村生存的鳥類有51種,在山林生存的鳥類有77種。123種鳥中,鵲鴝、家燕、家麻雀、田鷚和白腰文鳥在上述4類生境中都有記錄(詳見表1)。
水鳥42種,包括鴨科4種、翠鳥科1種、翡翠科1種、魚狗科2種、秧雞科6種、丘鷸科9種、a科3種、鷗科6種、Gf科1種、鰹鳥科1種、鷺科6種、潛鳥科1種、鹱科1種。81種陸鳥中,鷹等陸鳥也兼吃水中生物,白n_等也經常在海邊覓食灘涂的小型無脊椎動物。
4 晉江河口鳥類的珍稀瀕危性
4.1 擁有多種珍稀瀕危鳥類
晉江河口及灣畔海岸帶擁有多種珍稀瀕危動物物種,體現了該地區生態系統的珍稀瀕危性。在123種
鳥類中,屬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03)附錄的共有23種,其中屬附錄Ⅰ的2種、附錄Ⅱ的17種、附錄Ⅲ的4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88)的有Ⅱ級保護25種。此外,屬于國家保護的有效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98種,福建省重點保護的鳥類16種,一般保護鳥類82種。
4.2 雙邊國際性協定保護候鳥
晉江河口鳥類特別是濕地鳥類中,大多數屬于長距離跨國遷徙的候鳥,候鳥的多樣性保護,由于需要開展國際合作而深受國際社會重視。晉江的鳥類特別是晉江河口濕地具有眾多的雙邊國際性協定保護的候鳥,其中,“中日協定”保護候鳥有39種,占“中日協定”保護候鳥總數的17.1 %,“中澳協定”保護候鳥有15種,占“中澳協定”保護候鳥總數的18.5%。
總體來說,晉江在泉州地區屬于珍稀瀕危野生鳥類資源分布比較豐富地區。但是,部分珍稀瀕危物種仍然較為罕見,有的幾乎沒有蹤跡,僅可從歷史資料或標本中找到記錄,整體上資源的脆弱性較明顯,急需有針對性地加以保護。
5 鳥類棲息地面臨的威脅因素
5.1 圍墾
期間曾一度地把晉江陳埭河口灘涂修堤壩圍墾用作農業綜合開發,其結果是,由于缺少沼澤濕地,海水入侵,加大了地下水含鹽量,使200hm2圍墾的耕地變成鹽荒地,蟶苗埕地的潮區長度變短,堵塞了許多魚類的回游通道,破壞水生生物棲息、繁殖的生境,造成大量物種瀕危。
5.2 亂捕濫獵
長期以來,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視不夠,非法對森林中的獸類、鳥類、蛇類等野生動物進行捕殺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海洋、灘涂、淡水、湖泊的魚類及水生生物的過量捕撈,造成淺海區沿岸和湖泊的經濟魚類和水生生物資源不斷減少,生物多樣性出現衰退。
5.3 環境污染
近年來鄉鎮工業的發展,其污水大量排放水域,污染物排進大氣中,加之農業使用農藥,嚴重的環境污染,很多野生動物遭毒害,很多生物物種消失。
5.4 棲息地減少
最近幾年,由于經濟飛速發展,飛機場、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都在晉江落戶,大量征占用林地,使原本是鳥類的棲息地都被破壞。特別是飛機場為了飛行凈空安全,出現驅鳥、捕鳥的現象,致使機場周邊鳥類數量急劇下降。
6 對鳥類資源的保護措施
6.1 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利用各種途徑,積極加強宣傳教育,普及《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提高公眾保護意識。通過公眾保護意識的提高,轉變其資源利用的觀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鳥類資源。
6.2 規劃保護地帶,創建良好棲息環境
加快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進程,特別是加強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力度,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改善濕地生態環境,同時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減少化學農藥污染,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工業廢氣廢水排放污染,為鳥類構建良好的繁衍棲息環境。
6.3 建立鳥類監測站點,加強鳥類資源監測
在一些重要地區建立鳥類監測站,在鳥類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對鳥類的遷徙進行重點觀察,對鳥類主要繁衍棲息地區進行資源監測,并開展鳥類研究,針對珍稀、瀕危物種資源變化情況,建立野生動物資源數據庫,為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還可作為觀鳥點開展生態旅游。
6.4 多方面籌措資金,增加投入
開展對鳥類生態系統結構、功能、鳥類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的重點研究,為保護鳥類和科學利用打下規劃基礎。建立相應執法隊伍,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進行查處。
6.5 加大執法力度,強化保護措施
充分運用國家有關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依法開展保護管理工作,日常管護與專項整治相結合,對人為破壞活動堅決予以打擊。建議盡快制定國家保護濕地法律法規,切實做到依法保護濕地。
參考文獻: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貢獻
Abstract: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construction protects the biopersity most efficient paths. By the end of 1993, our country altogether established various types nature protection area 763, total area 66,180,000 hm2, approximately composed the land area 6.8%. This article in summarizes in our country nature protection area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foundation, outlin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to each kind of natural ecosystem, the wild biology, the domesticated species, the wild blood relationship to plant and the idio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cluding has construct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for protection biopersity various components quantity, the area,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management; Has appraised the nature protection area to the biopersity various components protection effect; Has analyze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roposed that strengthens measure which the biopersity protects.
key word: Nature protection area; Biopersity; Protection; Contribution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分為“就地保護”(in situ conservation)和“遷地保護”(ex situ conservation)兩種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補充措施。普遍認為,生境的“就地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有力和最為高效的保護方法。就地保護不僅保護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種個體、種群或群落,而且還維持了所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能量和物質運動的過程,保證了物種的正常發育與進化過程以及物種與其環境間的生態學過程,并保護了物種在原生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種內遺傳變異度。因此,就地保護在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三個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護,它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途徑。
就地保護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有效管理,從而使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的人為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廣,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的自然保護區8619個,面積達79226.6萬hm2,約占全球土地面積的6%[1]。中國自然保護區始于l956年建立的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經過近40年的努力,全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763個,總面積6818.4萬hm2,約占國土面積的6.8%[2],其中,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有關的生態系統類和野生生物物種類自然保護區717個,面積6607萬 hm2。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國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分為森林、草原與草甸、荒漠、內陸濕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個類型[3],已建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共433個,面積4703萬hm2。
2.1 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中國地域遼闊,森林類型很多,分布很廣,森林面積13370萬 hm2。據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共分27大類460個類型,而森林生態系統就占了16大類,約185個類型[4]。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開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多半是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371處,面積1429萬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l80個,面積337.8萬 hm2。兩者面積合計1766.8萬hm2,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3.3%。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大量的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各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在科學研究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已建的森林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較多,為全國自然保護區主體;而且分布較廣,遍布全國所有林區和生物地理區域,代表著各種森林植被類型。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寒溫帶針葉林的黑龍江呼中保護區;保護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的黑龍江豐林、涼水保護區,保護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的遼寧白石砬子、醫巫閭山,河北霧靈山,河南老君山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林的河南雞公山、安徽馬宗嶺等保護區;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安徽古牛降、清涼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岡山,湖南公山、壺瓶山,廣東鼎湖山,廣西大明山,四川縉云山,云南哀牢山,西藏察隅等保護區;保護熱帶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雙版納,海南尖峰嶺、白水嶺、五指山等保護區。此外,我國還建立了一批保護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帶譜的保護區,如吉林長白山、陜西太白山、湖北神農架、貴州梵凈山、云南高黎貢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護區。我國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網絡,具有一定的基礎,但與我國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雖然自然保護區面積已占森林面積的13.92%,但與我國林業用地面積相比,僅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72%。在保護區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比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廣東等省,自然保護區面積與其森林資源擁有量還不相適應,有待加強。此外,大興安嶺林區和黃土高原、太行山地區水源涵養林區的自然保護區建設也有一定差距。
2.2荒漠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荒漠面積約192OO萬hm2,占國土面積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主要類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極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國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到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此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3006.7萬 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560.2萬hm2。兩者面積總計3566.9萬hm2,占我國荒漠總面積的l8.58%。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原始高寒荒漠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動物的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保護高寒荒漠2.3 草原與草旬生態系統的保護
、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動物的西藏羌塘保護區;保護極旱荒漠生態系統的甘肅安西自然保護區,等等。我國已建的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雖然數量不多,僅占保護區總數的1%,但面積很大,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45%。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對維持和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和植被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荒漠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很難恢復,特別是西北地區將是21世紀我國能源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因而當前更要注重荒漠類型保護區的建設,盡可能多地劃定一些保護區。另外,由于荒漠保護區面積大,難以封閉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別措施,加強對已建保護區的管理,禁止在保護區亂捕濫挖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要阻止保護區內非法采礦活動。
2.3 草原與草旬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草原資源十分豐富,現有草地約17300萬hm2,占國土面積18%[5],主要分布在東北西部、內蒙古、黃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草原類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類。我國草原和草甸自然保護區建設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緩慢。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14個,面積 137.8萬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4.4萬hm2。兩者面積共計142.2萬 hm2,約占我國草地面積的0.82%。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護草甸草原的黑龍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護區,保護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內蒙古錫林郭勒保護區;保護干草原生態系統的寧夏云霧山草地保護區;保護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鞏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護區。我國擁有廣大面積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眾多,并孕育了比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已建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偏少(僅占保護區總數的2%),而且面積也很有限(亦僅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態系統至今尚沒有建立自然保護區。另外,從草地資源保護的角度看,現有保護區也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草地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的要求。
2.4 內陸溫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
內陸濕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澤。我國湖泊、河流眾多,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區和云貴高原;沼澤主要分布在東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爾蓋高原等。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380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4%。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護區16個,面積91.6萬hm2;另建有內陸濕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鳥、水生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64個,面積675.4萬hm2。兩者面積合計767萬hm2,約占我國內陸濕地和水域總面積的20%。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沼澤生態系統及珍禽的黑龍江洪河保護區;保護高原濕地的貴州草海保護區;保護湖泊生態系統和珍禽的內蒙古達賚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瀘沽湖等保護區;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的海南文瀾江、四川通江諾水河等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滯納洪水、抗旱排澇、凈化水質和調節氣候等功能,并且還是許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與繁衍場所。但濕地生態系統也具有脆弱易變的特點,易受自然條件制約和污染影響。目前,由于鄉鎮工業污染日益嚴重,許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響到人體健康。因此,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的建設,而目前濕地類型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都偏少。我國河湖眾多,類型豐富,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面積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此類型保護區的發展潛力很大。2.5 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的保護
我國瀕臨太平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近海水域縱跨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區。面積達470多萬km2。大陸岸線長達1.8萬余km,近海有5100多個島嶼。我國近海因地域差異形成許多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如河口、港灣、紅樹林、珊瑚礁、島嶼和海流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到1993年底,我國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25個,面積37.8萬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動、植物物種類型自然保護區31個,面積336.3萬hm2。兩者面積374.1萬hm2,分布于從鴨綠江口到北侖河口的海岸沿線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較典型和重要的保護區有: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海南三亞、臨高角等保護區;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海南東寨港、青瀾港,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廣西山口、北倉河口、福建龍海等紅樹保護區;保護海涂濕地等保護區;保護島嶼生態系統的海南萬寧大洲島、浙江南麓列島等保護區。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近海海域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l/2,隨著海洋國土意識的不斷加強,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逐年增加,海洋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劇。與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存在較大差距,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面積上都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3.中國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現狀與評價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動植物種類約占全球動植物區系的10%左右。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特別是自第三紀后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未受冰川覆蓋的影響,保存了許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區早已滅絕的古老孑遺種類,特有種、屬也很豐富。加強中國野生生物資源的就地保護將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巨大貢獻。我國野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發展。至1993年底,全國共建立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284個,面積1904.1萬 hm2。國務院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257個動物種和類群以及國務院環委會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354個植物種的大多數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
3.1 野生植物的就地保護
我國已建立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70個,面積104萬hm2。其中:
——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護區;保護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護區;保護銀杉的廣西花坪等保護區;保護桫欏的貴州赤水、四川金花、鄰水等保護區;保護金花茶的廣西防城上岳保護區;保護蘇鐵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貴用材樹種的代表性保護區有:吉林白河長白松保護區;福建羅卜巖楠木保護區;福建三明格氏栲保護區;等等。
——保護珍
貴藥用植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五馬沙駝藥材保護區;廣西龍虎山藥材保護區;等等。雖然絕大多數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已在自然保護區得到保護,但由于有些物種種群不集中,在保護區內的種群量比較有限,而種群的相當部分散生在保護區之外,這些種群極易遭受威脅,應以建立自然保護點的方式加強對保護區外種群的就地保護。有些經濟藥材植物極易遭受人為破壞,即使在保護區內,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參、杜仲、天麻等植物,對此,需要采取特別的保護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護比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視對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護,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強度弱,對環境改變特別敏感,常因人類影響而更易走向滅絕。在今后的保護區發展規劃中,應注意這些方面。
3.2 野生動物的就地保護
在284個野生生物類保護區中,有214個為野生動物類型,面積1800.l萬hm2。其中:——保護陸棲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保護大熊貓的四川臥龍、唐家河,甘肅白水江、陜西佛坪等16個保護區;保護金絲猴的陜西周至、西藏芒康等保護區;保護東北虎的黑龍江七星粒子保護區;保護亞洲象的云南南滾河保護區;保護長臂猿的海南壩王嶺保護區;以及陜西牛背梁羚牛保護區,海南大田坡鹿保護區等。
——保護水生哺乳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湖北長江新螺段和天鵝洲兩白暨豚保護區;廣西合浦儒艮保護區;新疆布爾根河貍保護區;遼寧大連斑海豹保護區等。
——保護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代表性保護區有:浙江尹家邊揚子鱷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保護區;新疆霍城四爪陸龜保護區;江西潦河大鯢保護區;遼寧蛇島保護區等。
——保護珍禽及候鳥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遼寧雙臺河口、江蘇鹽城、西藏申扎、云南會澤、甘肅尕海等鶴類保護區;山西運城、山東榮城、新疆巴音布魯克等天鵝保護區;山西龐泉溝、蘆芽山等褐馬雞保護區;陜西洋縣朱鹮保護區;江西鄱陽湖、青海青海湖鳥島、內蒙古達里諾爾、甘肅蘇干湖等侯鳥保護區。
——保護珍稀魚類和其它珍貴水產資源的代表性保護區有:黑龍江呼瑪河、遜別拉河保護區;福建宮井洋大黃魚、長樂海蚌保護區;遼寧三山島海珍品保護區;廣東海康白蝶貝和海南臨高白蝶貝保護區;等等。我國野生動物資源就地保護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野生動物種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之中,如華南虎、東北虎、白頰長臂猿、白掌長臂猿、朱鹮、赤鶴等種群數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護主要集中在珍稀瀕危動物種,而忽略了一些常見野生動物種的保護,繼而使這些種類也走向瀕危,如黃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護偏重于脊椎動物,特別是大型哺乳動物,而忽視了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貝類的保護。對水生動物的保護也重視不夠,這些物種都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
4. 中國遺傳資源的就地保護
遺傳資源是指馴化家畜動物、栽培作物的品種資源及其野生親緣種。我國農業歷史悠久,遺傳資源極其豐富。隨著外來品種的引進、推廣和高產品種的種子專業化生產,使家畜和作物的遺傳多樣性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種已逐漸消失。隨著自然生境的不斷縮小,一批農作物野生親緣種正遭受生存威脅,有些已經消失。這些野生親緣種對改良作物品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應當得到有效的就地保護。在我國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以遺傳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不多,主要有:保護栽培果樹野生親緣種的新疆鞏留野核桃保護區、塔域巴旦杏保護區等;保護野生花卉資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臘梅保護區、黑龍江老山頭荷花保護區等;保護淡水魚類種質資源的江西鄱陽湖鯉鯽魚產卵地保護區等。遺傳資源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受到國際社會的日益關注。中國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據統計,在我國栽培的600多種作物中有237種起源于本國。而我國在遺傳資源就地保護方面差距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開展。例如,我國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種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護區,隨著農業開發,野生稻生境將日益縮小,不久將會消失,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遺傳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已成為國際性關注的熱點,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遺傳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關健內容,涉及到國家的利益。因此,加強遺傳資源的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問題,應給予特別的重視,在自然保護區規劃中,應十分重視遺傳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力爭多建立一些保護區。
5. 結 語
我國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已取得很大成就,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距離。隨著《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生效和實施,對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將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之一。我國政府已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90年代和21世紀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制定并公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在《中國21世紀議程》中也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重點項目。為了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國家計委已委托國家環保局編制《1994 - 205O年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該規劃目標在2000年,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國土面積10%;到 2050年達國土面積l5%。然而,真正實現此項宏偉目標還須付諸十分艱巨的努力。
參 考 文 獻
國家環保局.《1993年全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布.中國環境報,l994年6月4日.
薛達元,蔣明康.中國自然保護區類型劃分標準的研究.中國環境科學,1994,14(4):246-251
陳靈芝主編.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椣腫醇捌潯;ざ圓擼本嚎蒲С靄嬪紓?993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熱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意識,了解一定的自然環境知識,懂得一定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方法,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活動準備:
1.組織隊員學習有關自然環境的科學書籍。
2.對隊員進行環保教育,通過觀看錄像、閱讀書籍、聽專題講座等了解環保知識和方法。
3.根據學校和隊員的實際,結合環保排練小品。
4.準備有關海洋、植物、珍稀動物及酸雨、大氣污染等方面的圖片、資料。
三、活動過程:
(一)、隊儀式
集體整理隊伍。
報告人數。
出旗。
唱隊歌。
中隊長講話,宣布活動開始
甲: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它和人類的關系是息息相關的。
乙:地球存在已有幾十億年的歷史了,如果把這幾十億年時間算作一天,那么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還不到一秒鐘哪!
甲:到了二十世紀末,地球上的人口可能會達到80多億,人們需要食物、水、居住的空間和驅動車輛的能量。
乙:這樣一來,其他動物和植物的食物和空間就會越來越少,生態環境就會出現許多問題。
甲:像什么全球性變暖啦、酸雨啦、臭氧層窟窿啦等等,這僅僅是其中的幾個問題。
乙:因此,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甲:這就需要我們大家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了解我們地球上的氣候、動物、植物。
乙:了解大自然,做環保小衛士。
合:這樣我們的地球就會越來越潔凈、美麗。
(身穿綠袍,頭 戴博士帽的“綠娃娃”上)
綠娃娃:哎,小主持,我也來參加你們的隊會,歡迎嗎?
甲、乙:請問,你是誰?
綠娃娃:嗨,我是大名鼎鼎的綠娃娃呀!今天,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新的朋友。
(實物投影:出示綠色食品標志)
綠娃娃:(簡介綠色食品標志),大家喜歡這位朋友嗎?為什么?(隊員們說綠色食品的好處)
甲、乙:既然大家這么歡迎你,就請你綠娃娃和我們一起主持隊會吧!
綠娃娃:(跳起來拍手):太好了!太好了!
(二)設置情境:
(一位導游裝扮的同學,匆匆上來)
小導游:主持人,你們打算從什么內容開始?
甲“小導游,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小導游:當然,我是小導游,今天我們學校來了這么多客人,而我們學校的環境建設和環境教育都做得很好,我想應先讓客人了解一下我們的學習環境,對嗎?
乙:(拍腦門),對,對!應該的,應該的!
甲、乙:就讓我們的隊會從學校環境介紹開始吧!
(小導游、綠娃娃一起介紹學校環境建設和環境教育情況)
甲:你們表演得很好,可是了解我們的環境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
乙:我們還應在大自然中了解一些動植物,還有天氣、海洋等等。
小導游:(急忙打斷乙的話),您別著急,這個我們早就想到了,自從學校開展環保教育以來,我們中隊就成立了幾個自然資源考察小組,我給他們做導游,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們正在整理有關資料,待會兒,就可以給大家做匯報了。
(三)環保知識小競賽
甲、乙:綠娃娃,現在就讓我們來考考大家,看大家的環保知識學得怎么樣?
綠娃娃:這個主意不錯,我來給大家做裁判,優勝者還會得到我給大家的獎品呢!
(競賽開始,分組搶答)
1、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
2、海洋占地球上多大面積?
3、野生動物有哪些瀕滅臨絕?
4、酸雨、臭氧層是怎么回事?
5、我們應該怎樣從我做起,保護環境?
(四)考察報告
小導游(競賽完之后上):小主持,我們的考察隊員準備好了,現在開始給大家做匯報。
海洋資源考察小隊做匯報
(介紹海洋有關動物及自然常識的同時,表演小品:《保護海洋資源》,由學生分別扮演螃蟹公公、螺獅爺爺,珍珠魚、海底小動物等,通過表演唱、快板、朗誦等形式,介紹海洋被污染的情況,以及人類該對海洋如何進行保護,激發孩子們保護海洋資源之情。)
(學生分別由七、八人組成以上環保小隊,利用色彩鮮明的圖片、生動的錄像、電腦演示及一些有關雨林、動物、植物等方面的小故事,以報告形式輪流上臺向大家介紹各方面的環境知識及環境措施,并就臺下學生提出的有爭議問題進行答辯)
(五)、活動總結:
甲、乙:聽了這么多同學的精彩報告,大家有什么感想?
(小記者即興采訪老師、同學)
甲:大家的收獲真不少!
乙:歡迎輔導員講話。(鼓掌)
輔導員語:隊員們,今天的隊活動搞得很好,祝賀大家,老師從你們的匯報中,也了解了許多自然環境的情況,希望大家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好好學習,掌握先進技術,將來長大后,用我們的知識,解決環保中的難題,把我們的地球建設得更美麗!
甲、乙、綠娃娃合:同學們,讓我們牢記輔導員的話。
集體: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環保小衛士。
關鍵詞 圍海造地;生態影響;維護
中圖分類號 U6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122-0223-01
圍海造地是人類了未來擴展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開發利用海洋的一種方式。當今世界上有很多沿海國家采用這種手段來實現擴大發展空間,有著或短或長的圍海造地的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開發海洋空間,充分利用海洋的空間資源,緩解陸地上人地矛盾、優化生態環境,維持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沿海城市必將選擇的重要之路。但是,由于圍海造地是違背自然規律,人為的在短時間、小尺度范圍內改變天然的海岸格局,擾動了海岸帶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生態失衡,甚至引發環境自然災害,破壞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生物的多樣性,給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因而,在不可避免圍海造地的情況下,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帶來的不利因素,維護生態環境,營造一個健康、生態的沿海環境領域,保證圍海造地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在分析圍海造地對沿海地區生態環境影響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圍海造地的生態環境維護,既能拓展沿海地區的發展空間,又能保護好海產資源的生態環境,同時達到造地又好又省的走節能減排的綠色制造的雙贏路線。對我國沿海地區圍海造地活動的健康、持續的進行提供生態環境領域的支持。
1 圍海造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總結世界各國圍海造地的經驗教訓,圍海造地給沿海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破壞了生態平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圍海造地降低的沿海生態功能。圍海造地在通常情況下都會人為地破壞掉了天然的濕地,一些動物和植物失去生存的棲息地,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甚至某些生物品種的滅絕。圍海造地還會造成河道入海口海水和淡水不在存在梯度變化,嚴重影響了在這一空間生存的海洋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
2)圍海造地破壞了沿海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功能。圍海造地造成海岸沒有了灘涂,縮小了自然納潮空間、波浪消耗能量的空間,這樣就增加了浪潮災害的隱患,同時河床淤積泥沙也會提高泄洪的危險性。圍海造地還會導致海水自凈能力下降,增加赤潮發生的頻次以及強度,人為活動還會造成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懸浮泥沙等都會對海洋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惡化水質。失去了海灘和沙壩,圍海造地增加了海水對堤岸的沖刷腐蝕,加劇了海水倒灌現象。
3)圍海造地影響了沿海的生產能力。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影響了海灣的水流和地形,對海產資源造成了影響,破壞了原有的魚類的棲息環境以及洄游規律。同時,圍海造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上迅速發展的工業、養殖業等,帶來了大量的垃圾以及污染物,嚴重影響了海水養殖業,降低了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
4)圍海造地影響了原有的海岸地區的信息文化。海岸帶的海洋生態系統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旅游文化價值,而填海造地活動破壞了沿海地區原有的生態景觀,因此給當地的旅游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樣就會對這一區域的歷史、信息文化產業等帶來影響。
2 圍海造地的生態環境維護
2.1 海域生態環境現狀
海域生態環境在最近幾十年來逐漸惡化,導致海產資源枯萎。探討其原因,不外乎于捕撈過度、海洋水域污染,赤潮頻發等原因。雖然多年采取措施,但效果并理想,因此反思海產資源枯萎的原因并不僅僅是上述這幾條,還有未明原因。海洋生物大部分是生長在淺海、灘海,在那里存在著大量的陸域河流帶來的營養物質,促進了多種多樣的海生動植物的生長,維持著海洋的生物多樣性,這一切都是依附于原有的海洋生物長期適應和相互依存的海洋沿岸水底特定的地形地貌。因此保護海洋動物、植物的生存空間首先就要維護好海洋沿岸水底淺海、灘涂的地形地貌,它們是海生動植物資源的的生存基地。如果保護不好這個空間,就意味著破壞掉了魚類孵化、繁衍的巢穴,從根本上損毀了海洋資源的再生能力。多年來的圍海造地,嚴重的改變了淺海的地形地貌,破壞了海產資源生息繁衍的棲息地,因此在人口激增、土地資源有限,經濟社會的發展迫使不得不圍海造地擴展人類發展空間的基礎上,維護還海洋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的避免損毀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海洋的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發展綠色經濟就是我們圍海造地的出路。
2.2 圍海造地的綠色制造工藝
目前針對潮下帶、淺海的大范圍圍海造地采用的方法大都耗能較多,嚴重的改變海底地形,基本都是先筑圍堤,用泥沙泵和船舶進行吹填的辦法,破壞了原有的海洋環境,致使海洋生物資源無法適應新環境而不能生息繁衍。因此圍海造地的前提就是保證對海底地形地貌不要有太劇烈的改變,盡量少用吹填工藝,利用淺海漂浮泥沙輸移沉積規律落淤,在擬定圍海造地海區制造人為靜水區。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核心技術就是制造靜水區,構建人造海灣,帶有泥沙的海水進來之后,潮漲期間在靜水區,泥沙慢慢淤積,渾水變清,在潮落期間退去,然后接著下一次的潮漲潮落,反復循環,淺海在日積月累中淤高成灘成陸。達到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構建人造海灣和靜水區,在南方生長紅樹林的海域可在平直海岸線營造瓦式紅樹林帶,在沒有紅樹林帶的海域,就先把規劃的堤圍涵閘在海中作為海底平臺先建起來,然后按堤段一定距離構建若干個平臺,以消減海浪和減慢退潮流速,還可以結合建設艦船停泊區,使之形成圍圈范圍之內的靜水區,謹記千萬不能采用拋石和沙土圍堤而隔絕水流。這樣在漲潮時,挾帶有大量漂浮泥沙的渾水能迅速進入,經過漲潮期的靜止停歇,渾水中的泥沙自然下沉淤積,這樣潮漲潮落,泥沙不斷下沉淤積,靜水區的淺海很快就淤成灘地。這樣的措施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維護效果最好,同時成本較低,符合節能減排、環保低碳的要求。
3 結束語
圍海造地給人類帶來的福利是可以預見的,但是不正當 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勢必會改變海岸格局,影響周圍海洋生態平衡,破壞周圍地區的生態多樣性,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不可避免的進行圍海造地的情況下,必須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降低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這需要充分認識和研究圍海造地在哪些方面怎樣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后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和影響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這樣才能在大力發展海洋空間、利用資源的同時,維護好海洋的生態平衡,取得對海洋資源空間發展和維護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于格,張軍巖等.圍海造地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2).
[2]朱凌,劉百橋.圍海造地的綜合效益評價方法研究[J].海洋信息,2009,2.
[3]苗麗娟.圍填海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評估方法初探[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7,1.
材料與方法
大柑山,隸屬于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位于臺灣海峽西南部,東山島東南方海域,距東山島蘇尖角約25.9km,與位于它西北方的“弟嶼”遙遙相望,兩個島嶼共同組成“兄弟嶼”。大柑山是中國領海基點島之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大柑山島(23°31.9′N,117°41.3′E)是東海區最南端的領海基點。本項調查工作開展的依據為《東海區領海基點島調查工作手冊》。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領海基點所在島嶼的名稱、位置、范圍、坐標和最高點高程;②領海基點島地形、地貌、植被及島上動物等情況;③領海基點島嶼上主要建筑物、構筑物和基礎設施等;④海島名稱標志、領海基點標志、領海基點基準點標志及其方位碑的設置情況、地理坐標、使用狀態和周邊環境描述等;⑤領海基點保護范圍;⑥領海基點所在島嶼的主要社會活動和開發利用狀況等;⑦在領海基點所在島嶼周邊海域采集樣品進行環境質量分析;⑧在領海基點島上采集土壤樣品進行常規分析。
結果與分析
1.海島名稱:調查人員走訪了漳州市、東山縣多家相關單位,收集了有關大柑山島的歷史資料,根據《東山縣城鄉地名全錄》中記載,該島標準名稱為“兄嶼”(“兄島”),“大柑山”只是其別名。
2.海島地形: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外觀如馬頭狀,呈長條形,近南北走向,離岸距離25.9km。最長處0.31km,最寬處0.113km,最高點海拔62m,岸線長817m,總面積24301m2。島嶼基部到處是高大陡峭的巖石,整個島嶼地形分兩部分:南部高低落差很大,形成峭壁;北部落差相對較小,形成一個平緩的坡。
3.海島地質: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基本由巖石構成,其中大部分為沉積巖。岸線基部為破碎巖石,頂部為風化巖石。沿岸巖石巨大、陡峭,登島相對困難。島上有一條人工開辟的簡陋小路,直通島上的直升機停機坪。島嶼頂部覆蓋泥土,這些泥土為巖石風化形成,經過長久的生物、地理作用,成為島上植物生長的溫床。
4.海島地貌: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屬于山地地貌,下部是大塊的沉積巖巖石,頂部由于風化作用等外力因素,巖石較破碎,部分地區已經形成土壤,土壤厚度不超過50cm。
5.海島植被:大柑山領海基點島的植被覆蓋約為整個島面積的1/10,以亞熱帶一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無灌木、喬木,分布于島的頂部。島嶼被東-西連線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其中,北部分為斜坡,坡度相對平緩,坡上覆蓋稀疏的植被;南部分為峭壁,落差很大,并且沒有植被覆蓋。大柑山領海基點島的東北坡存在少量的植被覆蓋。植被絕大多數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無灌木、喬木,且植被長勢良好。西南部也長有少量的雜草,但是由于太陽暴曬,水分過量蒸發,多數雜草已經枯萎或死亡。
6.海島土壤:在大柑山領海基點島上采集表層土壤樣品,對其進行土壤pH、土壤水溶性鹽總量、土壤氯離子含量和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等4項要素的測定。結果顯示,島上的土壤呈弱酸性,水溶性鹽總量體現出大柑山上土壤肥力中等,沒有出現土壤鹽堿化現象。氯離子含量處于正常水平(100~1000×10-6),但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土壤樣品中的硫酸根離子的含量偏高。
7.海島動物:大柑山的動物主要分為昆蟲和鳥類兩大類。昆蟲多分布在草叢中,如螞蚱、蒼蠅等。鳥類主要是海鷗,島上生態環境良好,比較適宜島上生物群落的繁衍生息。
8.海島周邊環境:對大柑山領海基點島附近海域采集海水樣品進行檢測得知,大柑山領海基點島附近海域海水透明度較高,水體較為清澈,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營養鹽和石油類等監測指標均符合《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第一類標準。
9.海島開發利用現狀: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屬于無人島嶼,登島調查期間,島上無任何人為活動。海島周圍有很多漁船停泊,為周邊漁民在此進行海釣活動。島上現有的主要構筑物(儀器、設施)有:海事局所立燈塔1座、廢棄移動基站1座、漳州市氣象局氣象儀器兩套、國家測繪局設立的大地水準點和直升機停機坪1座。此外,根據資料顯示,中國人民于2006年在島上設立領海基點石碑,但調查人員在登島期間未發現,可能已損毀;2012年漳州市完成“大柑山”領海基點海島立碑工作。
建議
1.實現領海基點島的區劃性保護:近些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海洋漁業捕撈、海洋工程建設和海島資源開發等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不斷增多,活動范圍也不斷外延,影響也越來越劇烈,造成不同程度上海洋環境的污染、海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海洋資源的損失等。建議盡快設立領海基點范圍,在海洋功能區劃或特殊保護區劃中予以明確,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法規建設,針對性地對領海基點島進行范圍性依法保護,進而采取強有力措施保護海島及其周圍海域,嚴格限制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活動,注重島嶼及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造成這些島嶼的消失或形態破壞,使國家海洋權益受到損害。
2.加強對領海基點標志的長期維保:領海基點石碑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宣誓的重要標志。加強對領海基點標志的維護和保養,對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鞏固海防建設、保護海洋環境和加強海洋管理等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領海基點都地處偏遠,缺乏必要的監管與保護,長期下去容易出現領海基點石碑受自然因素影響而損壞,甚至可能遭到人為破壞的情況。建議有關管理部門成立專業的監察與維保隊伍,定期對領海基點標志進行巡查、維護和保養,確保國家海洋權益和國防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3.建立領海基點島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我國已公布的領海基點中,有50%以上位于無居民海島上,并且大多數處于缺乏管理的狀態[9-10]。但隨著《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和《海島保護法》等的相繼實施,國家對無居民海島的管理力度逐漸加強,其開發與保護基本能有序進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聯合軍事、外交等有關部門逐步建立領海基點島的管理信息系統,將領海基點島的歷史資料、調查數據、生態環境狀況和開發利用現狀與規劃等信息納入其中,從而以更為科學、規范、現代的方式來加強對領海基點島的管理。
長山群島風景名勝區風景資源豐富,大海湛藍一望無際,島嶼眾多星羅棋布,奇礁怪石姿態萬千,林木茂密郁郁蔥蔥,加之環境幽雅、空氣清新、鷗鳥成群,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海島風光。1948年11月23日,郭沫若由香港乘船赴東北途經長山群島時,被海島的美麗風光所陶醉,揮毫寫下“萬頃青于靛,小嶼珊瑚列畫屏”的贊美詩句。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長山群島風景名勝區存在著種類繁多,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
1.陸生植物
境內森林植被屬于大連地區溫暖帶夏綠闊葉林地帶,赤松夏綠闊葉林亞帶。有針葉樹種、闊葉樹種、灌木等。
由于海島開發較早,很多丘陵崗地辟為農田,或被破壞成雜草叢生的荒丘禿嶺。目前境內植被多為天然次生植被和人工次生植被。
人工植被主要有:丘崗上黑松為主的海防林;海邊楊樹、柳樹及刺槐等防風固沙林;地頭、田埂上紫穗槐等固土保水樹叢。果樹有蘋果、桃、梨等樹種。雜草、野菜植被,主要有野古草、白羊草、叢生隱子草等禾本科干旱種類。
①栽培作物:糧食作物11類,44個品種。玉米是大宗作物,占糧食作物面積80%以上。油料作物5類,23個品種,有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油菜等。蔬菜作物30類,61個品種。
②野生藥物:西洋參、沙參、白翁、蒲公英等。
③果樹:全縣果樹分屬5科、13屬、30種、102個品種,主要有蘋果、桃子、梨、葡萄、山楂、櫻桃、草莓等。
④林木:共有喬、灌樹種21科、36屬、79種。樹種構成以刺槐、黑松、柞樹為主。
2.陸生動物
①家畜、家禽:主要有豬、牛、馬、驢、騾、兔、雞、鴨、鵝等,還有羊、鹿、狐貍、草貍獺和鴿子等。
②野生動物:獸類有刺猬、老鼠、蝙蝠等;鳥類有喜鵲、烏鴉、麻雀、貓頭鷹等;蟲類有紅蜘蛛、毛蟲、螞蚱等;爬行類有蛇、蜥蜴、青蛙等。
3.海洋生物
長海縣地處黃海北部,許多海域是經濟魚蝦類產卵洄游必經之地,也是索餌洄游的重要活動場地。境內魚蝦類資源多樣,其中尤以牙鲆、石鰈、鲅魚、鮐魚、六線魚、對蝦等經濟魚蝦為主,玉筋魚、斑魚、魚等小型魚類資源也極為豐富。同時皺紋盤鮑、刺參、扇貝等海珍品資源以及蛤仔、魁蚶、香螺、紫貽貝、褶牡蠣、鳥蛤等底棲經濟貝類的資源也比較豐富,分布面廣。
境內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幾乎囊括黃海北部海域所有的海洋生物種類。
①浮游生物:浮游植物75種,以硅藻為主(37種)。浮游動物44種,主要有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毛腭動物、節肢動物,為魚、蝦、貝、藻生長的初級餌料。
②藻類:有藻類幾十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藻類多種,在潮間帶的有江蘺、羊棲藻,在海底的有鼠尾藻、石花菜、海帶菜、裙帶菜等。另有菜石莼等。
③貝類:貝類49種,有鮑魚、櫛孔扇貝、蝦夷扇貝、海灣扇貝等。
④魚類:魚類80種,有鮐魚、黃魚等。
⑤蝦蟹等:蝦類4種;蟹類7種。
⑥入藥海產類:入藥海產類10多種,有石決明、牡蠣殼、海星、海馬、海藻、海膽、珍珠等。
4.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由于生態環境優良,長海海洋珍貴生物自然保護區曾發現過灰鯨、黑覆脊鯨、斑海豹、海豚、水獺等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水生動物;白琵鹿、雀鷹、長耳、虎紋伯勞、黑臉琵鹿、蘭磯鶇、大杜鵑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長山群島風景名勝區內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應遵循提高海洋生物
多樣性保護意識,控制資源利用強度;實行海陸一體化管理,從源頭改善海洋環境;加強調查和監測,重點對瀕危物種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建立國際協調機制;維護原生植物種群和區系;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豐富與環境相協調的植物景觀;保證林木覆蓋率和綠地率等原則。加強對游人和當地居民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教育。
長海縣境內海島陸域屬千山山脈的延續,主要為丘陵地貌。最高峰海拔372.5米,其余基本是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漫崗。海島的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發育,海岸線較曲折,港灣岬角和海灣灘涂較多,平地較少。海域的底床系遼東半島水下的自然延伸,以堆積平原為主,全海域平均水深25米,最深處50米。長山群島植物區系為東北亞―“黃渤海植物區”,其中以華北區系的植物為主,兼有長白區系植物,并有日本植物品種。植物有喬、灌樹種21科36屬79種,主要品種有日本黑松、刺槐、柞樹。有各種植物82科417種。現狀特點是中幼齡林多,成材林少;海防林多,用材林少;后備資源林多,可采伐利用的資源量少;純林多,混交林少。
二、植物景觀規劃
長山群島的植被屬于山林植被。山地綠化與山林植被復蘇規劃既非荒山造林,也不是城市公園綠化。雖然都應貫徹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但因山野之地與城市平地之間的差別懸殊甚大。因此,其規劃設計的具體原則、內容及方法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建城市綠地猶如白紙上繪畫一般,變數甚大,比較容易。而丘陵山地則不然,因為山地的地表都已長有不同程度的各種植被。所以規劃的首要任務在于先要調查摸清現有植被狀況,做出合乎實際的評價,這是重要的基礎工作。然后,需進而指明怎樣科學利用其合理部分和改造其不理想部分。并制定相應的撫育措施使原有的植被朝著預期的方向加速演替并趨于穩定。一是盡量與自然狀態下的地帶性植被區劃相一致;二是充分應用本地山野的鄉土樹種,并形成群落的多樣性與物種多樣性;三是從不同立地環境出發并結合風景游賞需求去營造森林景觀的多樣性;四是對現有森林植被,無論是保護利用,還是改造,提出有針對性并切實可行的經營技術和實施措施。
1.仙女湖
仙女湖位于長海縣廣鹿島的老鐵山入海口,湖海相融,景色秀美,海映襯下的湖顯得溫婉秀麗,湖襯托下的海更顯寬廣博大。仙女湖屬于密林區,郁閉度高,主要樹種為日本黑松、刺槐、柞樹。林下針葉樹的幼苗數量多,生長茂盛,沒有或很少有闊葉樹幼苗,則應通過小塊狀整地(每畝約40塊,每塊約1-2m2)并補栽適宜的樹苗。而經常性的養護管理,主要是結合清除藤灌雜草的松土培育、適當的整枝和萌芽條的篩選,為闊葉類幼樹的生長創造良好條件,有利于形成穩定的森林植被群落。目前季相變化過于單調,則可利用“林窗”或結合擇伐適當補栽適宜的色葉樹種,如:秋葉變紅的:五角楓、茶條槭、黃櫨、櫻花等;秋葉變黃的:金葉風箱果、金葉榆、銀杏、欒樹等。大量補植宿根花卉和地被植物:如報春花、金魚草、大花萱草、叢生福祿考、芍藥、風信子、鳳仙花、蔥蘭、銀蓮花、紅花酢漿草等。從觀景臺向四周望去,滿眼或黃或紅的成片茂密的森林,與仙女湖的美景相結合,交相輝映,形成風景區獨特的景觀。
2.海蝕巖礁觀光區
海蝕巖礁觀光區包括包括祈祥灘、鷹咀石、葦子溝景點。
此區樹木稀少。品種單一,只有喬木,但此區生態平衡,病蟲害少。由于臨近地質景觀,地下土壤含鹽堿成分高,應適當補植耐鹽堿類植物種類,例如:懸鈴木、龍柏、錦帶、丁香、朝鮮黃楊等。另外,垂柳枝條細長,柔軟下垂,隨風飄舞姿態優美灑脫,柔條植于海邊依依扶水別有風致。冬季落葉后,枝條遠遠望去一片金黃,顯得雍容典雅,形成亮麗的風景線的同時,為蔚藍的大海展現了華美的背景色。
3.月亮灣
月亮灣浴場的沙灘就象涂上了一層金色的油彩浮在上面,在陽光的渲染下閃閃發光。植物應起到背景和襯托的作用。應選擇高大的喬木作為背景林,襯托月亮灣沙灘的亮麗,使浴場沙灘既有南海海灘的妖嬈嫵媚,又有北國海岸的遵勁剛陽。宜選擇的樹種:落葉松、花曲柳、核桃楸等。
4.生態林地景觀區
生態林地景觀區包括仙女湖、大旺山、青龍山、哭娘頂、響灘景點。
生態林地以保護為主,無論現有樹林的狀況如何,只能是少量植株的擇伐與補栽或補播。但林冠下與林緣部的改造余地則大有作為。缺乏風景游賞價值的蔓藤與灌草可以盡早割除,然后通過局部或塊狀整地,在不引起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逐步種植一些有一定耐蔭能力,又較美觀的地被花卉或花灌木。最終形成喬木層、灌木層、地被層的多層次植物景觀。哭娘頂是長山群島島上第一高峰,山上松柏成林,四季常青。從哭娘頂向四周望去,長山群島的植物景觀盡收眼底。
5.休閑漁業精品區―褡褳島、大耗子島、小耗子島
大耗子島樹木繁茂,植被覆蓋率達90%。
小耗子島上丘陵起伏,巖石較少。中部海拔130米,以此為中心向四方傾斜。植被覆蓋率低。規劃適合當地生長的常綠樹種、闊葉樹種及花灌木,例如:油松、側柏、連翹、榆葉梅、金魚草、大花萱草、叢生福祿考、芍藥、風信子、鳳仙花、蔥蘭、銀蓮花、紅花酢漿草等。
6.海珍品展示休閑活動區―五坨兩島
五坨兩島位于小長山島,長山群島的島花―海蓬花,任憑風吹浪打,依然緊緊扎根峭壁陡崖。是海島上最常見的花,也是海島人最喜歡的花。規劃一片海蓬花園,與海珍品展示區相結合,成為一片花的海洋。
目前,在國際層面,得到較廣泛認知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8年就海洋保護區給出的較為廣泛的定義:“通過法律或其他有效的方法予以部分或全部保護的潮間帶或潮下帶的任何海區,包括其上覆水體及相關的植物、動物、歷史和文化特征”。
對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可以從保護方法、保護范圍、保護對象這三個維度進行解讀:
首先,在保護的方法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強調法律方法或其他有效方法,對法律方法做了特別提示。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看來,通過法律手段建立海洋保護區是值得鼓勵的,可以為海洋保護區制度的發展提供合法性基礎。同時,法律方法不僅僅指國內立法,還應該包括國際法,這就是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建立海洋保護區需要與現行國際法協調的應有之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對法律方法的強調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回應。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the WorldSummit on SustainableDevelopment,簡稱WSSD) 2002年在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召開時提出“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the Johannesburg Plan of工mplementation),在鼓勵國家發展海洋保護區同時強調要遵守國際法,與現行國際法一致;《保護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公約》(OSPAR Convention)建立的OSPAR委員會在建立包括公海水域的海洋保護區決議別指出海洋保護區與國際法的協調一致(consistent withinternational law)。
其次,在保護的范圍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概念是可以立體適用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所用的語詞“任何海區”(any括潮間帶或潮下帶范圍內的海岸、水面、area)說明其構建的海洋保護區概念不僅包淺水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界定海洋保護區概念的時候,還包括這個范圍以內的海底環境。主要目的是促進各國在國家管轄范圍以內建立和發展海洋保護區。潮間帶或潮下帶在水平范圍上的延展性,使得國家在建立海洋保護區時可以基于海洋科學的考量在海區范圍的選擇上具有較大的選擇權。但與此同時,潮間帶或潮下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導致在公海建立海洋保護區時會存在爭議,成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海洋保護區定義的瑕疵。
最后,在保護的對象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界定是非常廣泛的。鑒于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危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海洋保護區的主要目標在于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即生物指向型海洋保護區。但在實踐中,為了保護特殊的海洋地貌、歷史和文化特征等,各國也通過建立海洋保護區的方式進行保護,稱之為非生物指向型海洋保護區。例如,為了保護泰坦尼克號沉船遺址,美國和英國蕉北大西洋建立了沉船遺址保護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世界自然環境保護領域享有重要地位,政府、政府間國際組織及非政府組織均能通過該組織進行合作,專家、科學家、學者和志愿者均可以個人名義加入該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吸納官方層面和民間層面的不同觀點;加上其給出的定義比較寬泛,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對概念的解釋將各國、國際組織建立的不同類型的海洋保護區均囊括在內,使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海洋保護區的概念界定得到了國際社會較為廣泛的接受。依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寬泛定義,海洋保護區不僅具有生物及生態學屬性,同樣具有歷史文化屬性以及相關聯的經濟學屬性,只要是符合其保護目標的各種類型和規模的海洋保護區都可以歸入給定義的范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一項國際標準。
(二)海洋保護區與公海保護區
在海洋法上,海洋保護區是正在發展著的新概念,與海洋保護區相關的法律制度尚處在謹慎構建中。不同國家、國際組織在實踐中建立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海洋保護區,發展了多種不同的海洋保護區定義。這些數量眾多的海洋保護區位于不同的海洋區域,或是國家管轄范圍內,或是公海;適用不同的標準,或嚴格,或有名無實;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或是單獨管理,或是聯合管理等。
毫無疑問,建立海洋保護區的國際實踐是紛繁復雜的,由此可以認為,過于嚴格和狹窄的界定將滿足不了實踐的需要,而過于寬泛的界定則不能很好地指導國際實踐。也就是說,一定程度的寬泛界定有其合理性,可以使實踐中己經產生的各種不同類型的保護區能夠被納入國際海洋保護區網絡,同時排除那些有名無實的保護區。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當對海洋保護區進行廣義的界定,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寬泛定義則具有參考性,即海洋保護區的定義應當包括保護方法、保護范圍和保護對象這三個要素。
首先,海洋保護區保護方法的基礎是法律手段或其他手段,而不論采取何種保護方法,都需要有國際法基礎,在公海建立海洋保護區更是如此;可以稱之為海洋保護區的合法性。其次,在保護范圍上,海洋保護區應當突破近海或者孤立海洋片區的限制,在宏觀上將各個海洋區域作為整體考慮;可以稱之為海洋保護區的整體性。最后,海洋保護區的保護對象是多元化的,既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也保護在科學、美學、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特殊利益的對象;可以稱之為海洋保護區的系統性。
基于以上分析,綜合考量海洋保護區的合法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特征,本文對海洋保護區的定義如下:
“海洋保護區是在符合國際法的基礎上,為保護海洋環境、生物多樣性、歷史和文化特征等,在特定海域施行某些保護性措施,以實現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海洋的快速酸化引起了全世界的密切關注,人們擔憂這種變化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對海洋食物鏈、生物多樣性和漁業產生嚴重影響。暖水域的珊瑚礁自然前景堪憂,然而二氧化碳更容易溶解于冷水,因此酸化最嚴重的海域是接近兩極的海洋。現已發現,南北兩極海域中的翼足類動物已經遭受酸化海水的侵蝕,以翼足類為食物的魚類、鯨類也將受到影響。
科學界不久前才意識到海洋酸化對生態系統的巨大影響,相關的研究也才開始不久。然而正如科學界所認識的那樣:“海洋酸化因人類活動導致,反過來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
無法繼續從海洋獲取蛋白質
海洋酸化對經濟的影響很難準確估計,但可以肯定的是,影響將會非常巨大。海水pH值下降將直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食物供給、經濟利益和生活方式。
據估計,珊瑚礁對于全球海岸線的保護價值如果用金錢來衡量的話,每年高達90億美元;海岸線保護價值再加上珊瑚礁支持的漁業生產價值,每年達300億美元。海洋酸化對保護海岸線的珊瑚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并開始影響到商業、休閑漁業、旅游業。隨著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人類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將隨之產生變化。所以,海洋酸化不僅僅是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要面對的問題,更是人類要面對的嚴峻問題。
全世界有十多億人將海洋食品作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和就業都依賴于海洋中的魚類和貝類。一些島嶼國家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珊瑚礁。例如,加勒比海島國多巴哥在2006年珊瑚礁旅游的直接收入,就占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增加的間接收入總額達GDP的30%。如果失去珊瑚礁旅游,多巴哥的經濟將縮水三分之一,許多人將會失去工作。
雖然海洋是全球性的,但海洋酸化對地區和物種的影響并不一樣。仰賴于軟體動物(貝類、魷魚等)的漁業,如新英格蘭漁業,可能遭受更大的沖擊。海洋酸化對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漁業影響可能不大,因為軟體動物只構成那里漁業生產的一小部分。
海洋酸化對一些以海鮮為主要蛋白質來源的島嶼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可能會造成特別大的影響。一些預測模型表明,海洋在未來90年里,碳酸鹽將越來越少,大多數鈣化生物的生存空間將被壓縮到碳酸鹽含量較高的熱帶水域中。但即使熱帶水域的碳酸鹽含量,今后也將遠低于現在的水平。隨著人口的增長,熱帶地區將同時面臨海洋酸化和飲食蛋白質需求的壓力。這些壓力同時伴隨其他環境壓力,如氣溫上升和環境污染等,人類社會將不堪重負。
海洋酸化不會導致海洋生物完全滅絕,一些能夠承受高酸度環境的海洋生物甚至可能更加繁榮,但物種數量會減少,某些特定區域的物種構成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在美國華盛頓州海岸附近,海上涌洋流給近海地區帶來更多的酸性海水,導致貝類產量急劇下降。同時,伴隨著附近海岸地區pH值的下降,原先以貽貝和鈣化藻為主的海洋生物群,已被當地人并不喜歡食用的非鈣化藻和不需要構建外殼的無脊椎動物所取代。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類似的變化。
海洋酸化還可能危及“生態系統服務”,因為健康的生態系統才能給人類社會提供種種福利。例如,健康的珊瑚礁可保護海岸線免受侵蝕,為許多海洋物種提供棲息地,為當地人們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來源,同時帶來大量的旅游收入。
健康的珊瑚礁和軟體動物數量也是許多島嶼國家和地區海洋文化的一個關鍵元素。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的博士后研究員莎拉·庫利說:“生活質量不僅僅以美元來衡量,還包括需要保護的內在文化價值。在科德角(編者注:美國馬薩諸塞州南部的一個鉤狀半島)隨便走進一家禮品店,你都會發現許多與貝殼有關的小玩意兒,如果海洋酸化使扇貝消失,我們就會失去這種獨特的文化。”
人類將如何應對
過去250年里,海洋已吸收了5300億噸二氧化碳,海洋酸性增加了30%。如今海洋繼續在變酸,人類該何去何從?我們該如何采取快速行動來減緩或阻止海洋酸化呢?
海洋生物圈遭到破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酸度的海水溶解了生物體的碳酸鈣。許多海洋浮游生物、海膽、貝類、珊瑚都需要利用碳酸鈣來構建它們的外殼和骨骼。在北極地區所做的研究顯示,海冰融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表層海水升溫,導致一些海洋水域碳酸鈣欠飽和。海洋中碳酸鈣濃度降低,對于依賴碳酸鈣構建外殼和身體結構的海洋生物來說,無異于一場大災難。
海洋酸化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很可能比全球變暖更難應對。海洋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比大氣層更慢,在未來的日子里,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大海還將繼續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意味著,即使我們從現在開始停止二氧化碳排放,海洋還將繼續快速酸化。
科學家可以利用海洋的碳酸鈣飽和度來測量海水究竟有多酸。根據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計算,在過去2萬多年中,近200年是世界海洋pH值下降最快的,說明如今海洋酸度非正常上升的速度遠高于自然上升速度。目前世界上只有50%的海水里有足夠的碳酸鈣來支持珊瑚礁的生長和維護,預計到2100年,這一比例將降至5%左右,世界上大多數美麗而多彩的珊瑚都將處于瀕危之中。
海洋酸化是不可逆轉的。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在海水中添加化學物質來抵消增多的二氧化碳,但至少需要兩噸石灰才能抵消一噸二氧化碳,所需數量驚人,根本無法做到。自然過程可以中和海水酸度,但需要很長時間,即使從現在開始停止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數萬年時間,海洋水化學才能夠恢復到工業化前的水平。
回顧地球歷史,大約2.5億年前,激烈的火山活動殺死了95%以上的海洋生物;5000萬年后,另一波頻繁發生的火山活動令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1倍,導致大部分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消失。然而今天,地球環境的惡化速度甚至超過了過去3億年的多次大滅絕事件,我們正處于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地球海洋系統從人為干擾中恢復過來,需要數千年時間,以往的歷史記錄表明,生物滅絕事件之后,珊瑚礁的恢復經歷了幾十萬年乃至幾百萬年的時間。
許多令人沮喪的證據表明,海洋正在向著對海洋生命造成不可挽回危害的軌跡發展。但一項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希望,某些物種有可能快速適應海洋變化而生存下來。
2012年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中的文章稱,珊瑚礁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小丑魚的幼魚能夠適應日益增加的海水酸性——如果它們的父母也生活在高酸性水域中的話。之前的一項研究發現,另一個種類的小丑魚在酸性水域中嗅覺會降低,使其難以發現和躲避捕食動物而“自投羅網”。
小丑魚的幼魚可以適應新的變化,給海洋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更多對環境敏感的海洋物種是否也擁有小丑魚的這種適應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目前尚不清楚小丑魚是通過什么樣的機制將適應的性狀如此迅速地傳遞給后代的,但它表明生物兩代之間的適應性在未來幾十年里可能占優勢。
當前海洋酸度增加的速度比過去數百萬年中的自然變化快100倍。到本世紀末,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能穩定下來,海洋酸度將增加至工業化前水平的3倍。即使我們明天就停止二氧化碳排放,海洋還將繼續吸收大氣中富余的二氧化碳,海洋酸化趨勢在未來幾個世紀里還將持續下去。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積極應對,采取一些與應對氣候變化類似的措施。例如,節約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立和維護海洋保護區,為瀕危海洋物種提供避難所;停止破壞性的捕魚行為,提高海洋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幫助抵御海洋酸化,維護海洋生態健康。有證據表明,海洋保護區的珊瑚礁較少受到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的威脅。
唯一能夠有效阻止海洋酸化的辦法,就是減少甚至停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如今受海洋酸化影響最大的是哪些地方?
受海洋酸化影響最大的是水化學迅速改變,環境敏感生物最為豐富的海洋區域,以及具有生態和經濟重要性的地區。科學家最關注水化學發生變化和深層海水上涌的地方,如美國西海岸和兩極寒冷地區。預測北極在未來10年至30年里,某些種類的有殼生物將大量減少。由于熱帶珊瑚對環境極度敏感,在不久的將來,海洋酸化將給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
西北太平洋牡蠣產業的困境會向其他地方蔓延嗎?
每小時大約有100萬噸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而作為污染源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預計還將繼續攀升。到本世紀中葉,大氣中CO2濃度將達到工業化前的2倍,海洋pH值也將繼續下降。這意味著像西北太平洋牡蠣產業面臨的困境將更加嚴峻,并向其他地方蔓延。
關鍵詞:生物勘探;管理制度;現狀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3-137-03
一、南極生物勘探概念的界定
在歷年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上,成員國都一致的認為,對南極生物勘探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這對于南極生物勘探的研究以及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生物勘探定義以及任何諸如生物勘探的相關術語的定義在國際上還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但是,一些國家提交的工作文件中還是給出了生物勘探的定義。
英國在2002年提交的會議文件中是這樣定義生物勘探的,生物勘探是指對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具有商業價值的生物化學物質和遺傳資源的開發活動。[1]新西蘭在《生物多樣性戰略》中認為,生物勘探是指為了尋求商業上有價值的化合物、物質或遺傳資源而進行的生物物種的探尋活動。[2]在歐洲共同體的背景下,生物勘探是指為了從自然界獲取在經濟上有價值的遺傳和生物化學資源而進行的必要的探尋活動。[3]南非在2004年生物多樣性法令這樣定義生物勘探:為了商業或是工業利用,包括系統化的研究、采集以及對資源的搜集,或是為了研究、開發、使用的目的而對資源的提取,從而進行的任何研究、開發或使用本土生物資源的活動。[4]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南極生物勘探是指在南極這個特定的區域內,為了商業、工業利用或者科學研究以及其他目的,而進行的對各種有價值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物化學物質和遺傳資源而進行的探尋活動。
二、南極生物勘探現狀分析
生物勘探作為一個非常重要且不斷引起人們關注的產業,已經從區域延伸到了南極大陸及其附近的海域。這個全球性的產業涉及生物資源多樣性的研究與實驗,這些生物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具有商業價值的生物化學物質和遺產資源。
從南極生物所依存的區域來看,可以劃分為陸生的、海生的以及內陸水生的三大類。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在南大洋海洋環境下的生物占到了56;在陸生環境中的生物占到了34,僅有4的生物來自于內陸水生環境中,還有4的生物在所有的環境中都有存在,最后的2的生物存在于陸地和海洋環境之中。[5]
從南極生物的類型來看,細菌和微生物占到了整個陸生環境生物種類的39,酵母菌和梅毒占到了37。其它的植物和禾本種占了7,真菌和苔蘚占了4,淡水藻類占了2,藍藻細菌占了2,其他生物合計占了9。與陸生環境中的生物數據相比較,海洋環境中生物類型的數據主要源于捕獲的磷蝦。在海生環境中,磷蝦占到了60,魚類和其它的無脊椎動物占到了10,海藻類占到了10,海綿和背囊動物占到了7,細菌占到了6,其他的海洋生物占了7。[6]
從南極生物(遺傳資源)的用途上來看,遺傳資源最大使用領域是藥品和生物技術產業,它占到了遺產資源用途的23,食品和飲料產業占了20,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占了18,工業用途占了12,化學加工占了11,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占了6,水產養殖和農業占了6,培養物保藏和圖書室占了3,環境補救的使用占了1。[7]
從參與南極生物勘探國家的數量來看,參與生物勘探的國家越來越多。目前參加生物勘探的國家主要有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美國、日本、韓國、瑞典、挪威等。究其原因:一些國家是因為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因而在南極生物勘探上顯得比較活躍,這些國家主要有澳大利亞、南非等;另外一些國家雖然距離南極非常遙遠,但是它們距離北極比較近,這樣可以利用在北極的科考經驗,比較容易的在南極進行相應的勘探活動;這些國家諸如瑞典、挪威;還有一些國家,雖然在地理和經驗上不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是這些國家經濟發達、科技先進,再加上國內資源短缺的驅動,也使這些國家投身到南極科考以及生物勘探的活動之中來,這些國家有韓國、日本等。
從南極生物勘探的現狀來看,生物勘探的對象主要是微生物,進行生物勘探的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進行這種微生物的商業開發,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后盾,因此,發達國家在生物勘探上就具有了明顯的優勢。因而導致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就尤為明顯。因此,建立一種公平且有效的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就非常迫切。
三、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現狀分析
在目前的國際法律制度框架之下,還沒有一個具體的且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來對南極生物勘探進行有效的管理。但一些學者還是提出了一些管理南極生物勘探的設想。第一種設想是利用南極條約體系中與生物勘探有關的法律制度而對南極生物勘探進行管理;第二種設想是對南極生物勘探活動進行許可或認證,通過授權這樣一種形式來對生物勘探活動進行約束;第三種設想就是在南極條約體系之外專門建立一種規束南極生物勘探的政策制度。下面來詳細的分析這三種設想,以尋求一種最佳的管理南極生物勘探的政策制度。
第一種設想是利用南極條約體系中與生物勘探有關的法律制度而對南極生物勘探進行管理。主張這種觀點的是一部分南極條約締約國。這些國家認為,南極條約體系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管理體制,它具有廣泛的授權,能夠對南極環境及其生態系統進行保存、保護和管理,它們亦指出,南極條約體系對于成員國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它幫助成員國找到了處理已經暴露出的各種缺失和問題的應對方案,而不是指望其他的一些國際組織,比如說聯合國,它們處理的具體事務可能與南極獨特的環境不相關或是不恰當。一些參與國補充道,南極條約體系有一種傳統,那就是以一種前攝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具體表現為在問題產生之前,先對它們進行預測并作出相應的方案。因此,他們認為,這種前攝的方式在解決南極條約體系下的生物勘探問題方面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筆者認為,南極生物勘探所涵蓋的一系列問題并不能在南極條約體系下得以有效的解決,因為南極條約體系下所制定的各種法律制度設計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解決南極生物勘探的問題,這可以從這些政策制度的目標或管轄范圍可以看出,例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目標是為海洋建立一種法律秩序,以便利國際交通和促進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資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以及研究、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從這個目標中,我們不難發現該公約對南極洲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有所保護,但根本無法規制南極洲地區陸地環境下的生物勘探活動,即使該公約對南極洲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有所保護,但從規范南極生物勘探活動的迫切要求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再看《生物多樣性公約》,該公約的目標是按照本公約有關條款從事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實現手段包括遺傳資源的適當取得及有關技術的適當轉讓,但需顧及對這些資源和技術的一切權利,以及提供適當資金。該公約的范圍是:(a)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位于該國管轄范圍的地區內;(b)在該國管轄或控制下開展的過程和活動,不論其影響發生在何處,此種過程和活動可位于該國管轄區內也可在國家管轄區外。[8]這樣的目標和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有鼓勵人們開發生物多樣性的嫌疑,對于脆弱的南極環境而言,意味著一種災難。
第二種設想是對南極生物勘探活動進行許可或認證,通過產業授權這樣一種形式來對生物勘探活動進行約束。當前,由于南極條約體系下各種政策制度對生物勘探活動監管的模糊性,所規定的義務并不旨在解決生物勘探和生物技術研究和發展的細節,因此可能無法提供一個一致的做法。基于此,產業授權可以在南極條約體系下為確保南極生物勘探活動的有序進行提供一種途徑。產業授權是對一個活動進行評估的過程,往往由一個獨立的機構按照事先存在和商定的準則進行。一個成功的授權是授予某種形式的認證。認可和認證可能是公共的(即國營),或在由政府指令、非政府組織、行業機構或獨立評審企業推動的私人倡議的形式。[9]產業授權可以在存在或是缺乏有約束力規制措施的情況下都獲得實施。這也可能僅是一個臨時解決辦法,因為它不能阻止未來必將出現的新的措施的發展。
筆者認為,產業授權作為一種目前在南極條約體系下對生物勘探活動疏于監管的情勢下的一種應急措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作為一種過渡性措施,它在規束生物勘探相關的具體活動上,有利于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正如梅麗莎?韋伯所說的“產業授權提供了提高工作和環境標準,并與現有的法律義務,社會規范和技術的最佳做法相一致的一種手段”。[9]
第三種設想就是在南極條約體系之外專門建立一種規束南極生物勘探的政策制度。在這個制度的論證上,伯納德?赫伯論證較為新穎。他將南極生物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分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南極條約體系下詳細論證了南極生物到底是一種國家公共物品還是一種全球公共物品。從而得出了兩種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的選擇:1.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這種政策在實質上等于沒有政策,它允許對南極有價值的生物和遺傳資源進行不計后果的使用和開采。2.根據人類共同遺產的原則,應當將南極生物勘探作為一種“全球公共物品”,針對此逐步設立一套獨立的政策制度。
然而,伯納德?赫伯也認為,跨國公司的政治決定將最終決定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的本質,該政策制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強國的影響,這些強國同時是世界上政治和經濟的領頭羊,也是南極條約體系的成員國。這些國家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可能是不同的。考慮到最近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的加大,政治多邊主義的萎縮,對人類共同遺產原則逐漸減少支持,很多的征兆都在表明自由放任的制度對于南極作為一個自然保護區而言將是一種威脅,唯有建立有效可行的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才能夠從根本上約束不同主體的行為,實現南極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0]
四、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的建立
目前,無論是從南極條約體系在南極生物勘探管理上的現狀,還是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締約國在南極生物勘探管理上的立場,都表明建立一種專門的規制生物勘探的管理制度勢在必行。因為我們很清晰的看到,在南極條約體系下,針對生物勘探的管理而存在的許多模糊與不確定性甚至是管理上的空白,已經嚴重影響了南極生物勘探產業的發展,從而導致的結果便是無序的生物勘探活動給南極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在歷年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上,“生物勘探”都成為會議熱議的話題,如何更加有效的約束南極生物勘探活動,更是與會方關注的焦點。然而,在筆者看來,目前,建立一種廣泛的約束生物勘探活動的管理制度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條件。
(一)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據
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南極條約體系下的各條約、公約協定等。主要有南極條約、馬德里協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公約、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南極海豹保護公約等。
南極條約作為約束南極活動的靈魂條約,它的一些規定對于生物勘探制度的建構具有引導作用。例如,南極條約第一條規定“南極應只用于和平目的”。在第二條下,締約成員大會同意在南極科學考察的自由原則,以及為了以上目的的合作。第三條第1條概括了締約成員大會同意追求這一目的的具體的措施。它規定:為了按照本條約第二條的規定,在南極促進科學調查方面的國際合作,締約各方同意在一切實際可行的范圍內:(a)交換南極科學規劃的情報,以便保證用最經濟的方法獲得最大的效果;(b)在南極各考察隊和各考察站之間交換科學人員;(c)南極的科學考察報告和成果應予交換并可自由得到。
馬德里協定中也有對于生物勘探制度建立起直接指導作用的規定。例如,該議定書第三款第二項設立了一系列環境原則,包括(a)規劃和從事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旨在限制對南極環境及依附于它的和與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b)規劃和從事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避免:(c)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根據充分信息來規劃和進行,其充分程度應足以就該活動對南極環境及依附于它的和與其相關的生態系統以及對南極用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價值可能產生的影響作出預先評價和有根據的判定。
此外,其他的公約中都有類似的關于生物勘探管理的規定,這些規定對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可以提供很好的法律支撐。
(二)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
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歷年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中一些文件中的觀點;二是一些學者的學術著作的觀點。對于前者,文件中就南極生物勘探是在南極條約體系下管轄還是內國管轄還是建立新的政策制度進行管轄,都有宏觀的分析和評價。對于后者,這些觀點主要有:詹森? 戴維斯的從靜態管理到主動控制論;梅麗莎?韋伯的產業授權論;伯納德?赫伯是從財產法的角度論證建構南極生物勘探政策制度的可能性。
(三)南極生物勘探管理制度建立的實踐基礎
目前,南極生物勘探存在廣泛的實踐基礎。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每年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對南極生物勘探這一活動的推進,出現的結果便是南極條約體系下針對南極生物勘探的管理不斷增強,針對生物勘探的許可不斷增多,于此同時針對生物勘探方面的知識產權的授予也在不斷增加。因此,相比較以前南極生物勘探活動無序進行的狀態而言,當前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必將會對理論上的完善或制度的建構提供有益的參考。另外,一些國家諸如南非、新西蘭、美國等國家都建立了在本國區域內的生物勘探管理制度,這些制度為南極生物勘探制度的建構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第26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研究報告.南極生物勘探.第1頁。
[2][3][4]第32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研究報告.概念、術語與定義,一個綜合的分析.第5頁。
[5][6][7]第31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工作報告.南極生物勘探的一種修正,包括南極生物勘探數據的對比.第3頁;第4頁;第5頁.
[8]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