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緩解亞健康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緩解亞健康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緩解亞健康的方法

第1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亞健康狀態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據有關文獻分析,中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已經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70%,亞健康狀態已經成為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隱形殺手,也是現代醫學難題之一。目前在國內,亞健康狀態已經成為醫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本文就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評估方法、干預等綜述如下。

1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表現及分類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錯綜復雜,主訴癥狀多種多樣且不固定,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征”。主要為“一多三少”,“一多”指疲勞多。“三少”即三種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各種儀器和生化檢查較難確診,并可能發展成為多種疾病。其有以下幾個特點:具有普遍性和嚴重性;具有不被個人所意識、不被社會所承認、不為醫學所確認的隱匿性和潛伏性;具有既可向疾病發展,又可向健康逆轉的雙向性和可逆性的特點。

1.1 軀體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疲勞、疲倦、乏力,休息后不能緩解,頭暈、頭痛、眼睛干澀、眼睛酸脹、咽干、容易感冒、腰背酸痛、怕熱、記憶力差、失眠多夢、容易出汗、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適應能力減退、睡眠不好、胃腸不適等,其中以疲勞為最常見癥狀。女性特有癥狀中以痛經最多,脹痛也很多見。英國的一項前瞻性調查研究表明,30.3%的英國成年人感到疲勞,其中約1.1%為慢性疲勞,0.5%為慢性疲勞綜合征。荷蘭有學者隨機在5家綜合醫院抽取4741名成年人,在參與調查的2447名成年人中有57%的人感覺到疲勞,40%的人感到頭痛,39%的人感到背疼。

1.2 心理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情緒低落、時常嘆氣、急躁易怒、注意力差、焦慮、抑郁等為核心癥狀,情緒不穩、精神不振、精神緊張、孤獨、空虛寂寞、焦慮等出現頻率亦較高。

1.3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工作效率低下、交往頻率低下、人際關系緊張、難以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社會適應能力差和人際關系不穩定等較常見;逃避現實、意志脆弱、苦悶、壓抑、交往困難也很常見。

1.4 道德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存在著不利于自己和社會的偏差,導致行為的偏差、失范和越軌,從而使人產生一種內心深處的不安、沮喪和自我評價降低,影響人的正確判斷和決策,影響人的創造性的有效發揮,損害人的生存質量。

2 亞健康的評估方法

亞健康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內涵十分復雜,不僅包括軀體的不適,而且還包括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及道德方面的不良等,因此應從軀體、心理、社會及道德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目前有關亞健康狀態的評估方法較多,但還沒有形成一種公認的評估方法。

2.1 癥狀標準診斷法 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對亞健康狀態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制定了診斷標準,1994年CDC又對CFS的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英國于1991年制訂出了診斷標準,并在多個地區進行動態跟蹤研究。

2.2 問卷評定量表調查法

2.2.1 采用現有的問卷或量表評價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多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康奈爾醫學指數(CM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艾森克(EPQ)個性問卷、WHO生存質量測量表(WHOQOL―BREF)、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MBI工作耗竭問卷、中華預防醫學會制定的第三狀態量化表等。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以一量表為主,輔以其他量表進行測評的多量表的組合測評,這樣能較全面地反映被測人群的亞健康狀況。

2.2.2 通過自制的問卷進行亞健康的評定 何麗云等、于春泉等分別自制用的亞健康調查問卷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亞健康臨床流行病學調研,亞健康狀態的患病率分別為50.44%、98.1%。研究表明,調查問卷對評判亞健康具有較好的指導價值,可以對亞健康的軀體癥狀、心理和社會特征及嚴重程度等多方面進行評價。這些調查問卷或量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側重心理方面的評定,有的側重軀體癥狀,也有的是從整體狀況來評價亞健康。由于采用的診斷標準不統一,使得文獻報道亞健康的患病率差別過大,在20%~90%。

2.3 其他檢測方法 有學者認為可以用血液流變學對亞健康狀態進行檢測。研究證明,血液粘滯性的升高常常發生在亞健康狀態或疾病的早期,是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標志著無癥狀的疾病病程已經開始,已由一個健康人發展為亞健康人。HLB血檢是應用超高倍顯微分析儀(MDI),根據血中氧化自由基的分布來診斷和檢測人體功能障礙和病理狀態的方法。魏會珍等認為,中醫診法與HLB血檢法有效結合可為亞健康臟器早期診斷提供一種較方便、客觀、準確的快速檢測方法。

3 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

健康和疾病是生命過程中對立的兩極,亞健康就是它們之間的過渡狀態,如果對亞健康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進行調適,就可能導致各種疾病。西方國家對亞健康問題的研究較多地從現代醫學領域查找原因,對細菌感染、免疫系統抑制、內分泌代謝失調等方面考慮過多,過于局限,輕視了亞健康問題形成的社會、心理、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制訂干預對策上西方國家也是強調單純醫學手段治療,但治療效果不理想。國內對于亞健康的干預防治措施尚屬于探索階段,其中非藥物治療、對癥治療占大多數。

3.1 健康教育 通過在全社會廣泛地開展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提倡規律的生活節奏、全面均衡的營養膳食、適當的體育鍛煉、良好的生活習慣,促使有效地避免亞健康狀態的發生。由娟對教師中亞健康人群進行了健康行為干預,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自我保健基礎知識教育,對消除亞健康狀態、恢復健康有顯著效果。

3.2 音樂療法 研究發現,音樂療法能有效改善亞健康患者的焦慮、抑郁等癥狀。劉偉等使用體感音樂療法對162例亞健康病人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結果體感音樂療法可同時緩解和改善身心兩方面癥狀,應用簡便,無損傷性,易被患者接受。2008年有人對音樂療法5個隨機對照研究(RCT)進行系統分析,認為音樂療法改善抑郁癥狀是可行的、有效的且易被患者接受。目前有關音樂療法的研究存在樣本含量過少,所用研究方法質量過低等問題。

3.3 中醫中藥治療 亞健康常表現為心身異常的特點,而中醫強調形神合一、重視七情對人體的影響作用等理論有著豐富內涵,尤其對心身疾病的綜合干預治療,是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的理論寶庫。研究證明,耳穴貼壓、音樂放松、

足穴和中藥足浴療法4種亞健康狀態非藥物干預措施,可改善亞健康身心癥狀。

3.4 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有效手段。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長期堅持適當強度的體育鍛煉不但能提高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而且能增強自信心,鍛煉意志,消除不良情緒,使人保持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一種有效手段。研究證明,健身操鍛煉對改善心理亞健康狀態的整體效果顯著,并對改善不良情緒有顯著效果。Wang對大學生進行為期2周每周2次每次兩小時的太極拳訓練中,發現其簡明健康量化表中疼痛、健康總體評價、情緒對角色功能的影響、心理功能的得分在干預后有顯著提高,提示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軀體健康有積極影響。

3.5 其他干預方法 補充和替代療法(CAM)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它可包括咨詢、心理療法、運動療法、熱或冷療法、電磁療法或按摩,還包括針灸、催眠療法、瑜伽、冥想、順勢療法、食療處方、正脊術、浴療等。CAM療法正在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也正在逐漸被醫學界認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是CAM療法的主要懷疑者,現在也慢慢認識到CAM的優點。James等通過隨機數字撥號電話調查被隨機選中的住戶中444名非疲勞和440名疲勞居民,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居民中,有77%的居民在過去12個月中使用了CAM。在CAM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身心療法。和非疲勞居民相比,疲勞患者更愿意使用基于身體的治療方法(包括按摩、推拿、脊椎指壓治療法)和心身療法。研究證明,腹式呼吸法、瑜伽語音冥想法等放松訓練方法對改善亞健康狀態的情緒、人際敏感等癥狀有獨特作用,改善睡眠狀況有良好的作用。心理干預對改善強迫、人際敏感癥狀的效果顯著。

第2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健康 亞健康 體育鍛煉

傅善來等介紹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報告,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有病的也只有20%,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占75%。從體育學角度,對人類的亞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通過各種不同類別的體育項目對人體亞健康狀況進行干預,區分出不同類別體育項目對亞健康干預效果的差異性,旨在為減少和緩解亞健康狀況,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為人類的健康和發展。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正在或已經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大學生在處理學習、社交、個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問題時,時常產生內心矛盾沖突,從而產生情緒低落、憂郁、焦慮、頭暈、失眠等亞健康的表現。

1亞健康的概念

亞健康狀態是近年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是一種臨界狀態,一般是指機體雖無明顯的疾病,卻呈現出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2亞健康的分類

關于亞健康的分類方式,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解釋,根據亞健康的臨床表現和癥狀,主要可分為軀體性亞健康、心理性亞健康、社會適應性亞健康、道德品質性亞健康。

2.1 軀體性亞健康。軀體亞健康主要臨床表現在以下方面:有疲勞感、頭暈頭疼、心慌、食欲不振、胸悶氣短、消化吸不良、抵抗力和免疫力較差等癥狀。這種狀態的亞健康如持續發展,將會影響人體各系統正常的生理功能,最后導致各種疾病發生。

2.2 心理性亞健康。心理性亞健康有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抑郁寡歡或情緒急躁易怒、心中懊悔、緊張、焦慮不安、睡眠不佳、記憶力減退、無興趣愛好、精力下降等癥狀。

2.3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患者不能很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在工作或學習中,會遇到重重困難,人際關系緊張,沒有知心朋友,難以進行正常的社會和人際交往,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進而會繼發地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2.4 道德品質性亞健康。道德品質亞健康患者主要癥狀表現為認知障礙、情緒障礙和行為障礙等。人常常陷入個人狹隘的知識經驗圈子,不能全面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在思考問題時常常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能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思維缺乏靈活性、邏輯性等等。意義障礙是指內在的心理因素妨礙對道德要求正常理解而產生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拒絕教育者的教育,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式,毀壞任何教育方法的效果。

3大學生亞健康的成因

3.1 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隨著的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的競爭、學習和就業壓力日趨激烈,導致學生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過大,大腦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不能得到及時和充分的休息,導致人體的機能下降,神經系統失調,內分泌系統紊亂,進而影響了人體各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機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

3.2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不規律的起居和飲食習慣,會導致人的生物鐘以及消化系統的紊亂。通過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都有著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不吃早餐、偏食、過度節食、吸煙、過度飲酒、睡眠不足等,這都會影響大學生的正常生理代謝,甚者造成代謝紊亂。使大學生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最后導致各種疾病發生。

3.3 缺乏運動和身體鍛煉。由于學生對自身健康關注度不夠,對體育鍛煉作用認識不足,沒有自覺鍛煉的意識,再加之進行體育鍛煉的產地、器材和和師資的缺乏,導致學生鍛煉的時間和次數嚴重不足 ,缺乏運動會直接導致身體素質下降,營養過剩、肌體抵抗力下降,長時間的靜坐會造成大腦供血、供氧不足,而使大腦處于亞氧環境,導致大腦疲勞,從而出現亞健康的一系列癥狀。

3.4 人際關系的影響。由于受地域文化、生活習慣、家庭背景和個人性格等方面的影響,有許多新生進入大學后不能很快融入新的集體,不能適應大學的教學方法,缺乏義務感、責任感、出現同學間關系不協調,遇事容易偏激,容易感情用事,易產生沉重的內心苦悶、心理障礙和行為障礙,導致機體處于亞健康狀態。

4 預防措施

大學生亞健康群體應該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通過體育活動改善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促使亞健康到健康的轉化。

健康與亞健康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何預防亞健康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體育鍛煉可以調節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改善人體各系統的功能,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率,加強組織器官的營養過程,改善大腦皮質和神經體液的調節功能,促進腦中多種神經遞質分泌,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加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

【參考文獻】

[1]傅善來,蔣有倩走出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摘 要 亞健康作為當前醫學科學中的一個研究熱點,國內外學者對于亞健康的相關研究表明亞健康人群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從國內來看,中國醫學專家指出,目前,中國亞健康人群比例達70%;從國外來看,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表明,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約占人群的75%。據報道,青少年頸椎病的患病率已達10%甚至更高,而青少年中以大學生患頸椎病最為突出。筆者就有關亞健康與大學生頸椎病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綜述主要從國內外亞健康研究現狀和從病因病理、保守治療兩方面對大學生頸椎病做一介紹。通過保健體操這一功能性鍛煉方法對頸椎病進行干預,來緩解大學生頸椎疲勞和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 亞健康 大學生 頸椎病 保健體操 研制

一、亞健康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2000年-2016年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亞健康概念”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共獲得相關信息32784條。

《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提出亞健康是一種人體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狀態。從大量研究者的文獻中得出,目前,亞健康的概念及相關研究僅限于我國學術界,“Sub-health”還沒得到世界的認可,國內亞健康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中醫學范圍,亞健康是屬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而通過查閱國外文獻期刊全文數據庫發現對“亞健康”研究很少,美國研究者將這種狀態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并制定了CFS診斷標準。盡管世界各國學者對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工作,但是至今對亞健康狀態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亞健康”是我國學者提出的“中國式”名稱,其主要研究內容仍以CFS為主。

二、大學生頸椎病病因病理

唐漢武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大學生頸椎病病因多由于長期伏案學習或長時間使用電腦,加上姿勢不正確,枕頭過高過低等,屈頸過度,日積月累,使頸椎的關節囊、椎間韌帶松弛,頸部肌肉張力改變,頸椎的動靜力平衡失調,削弱了對頸椎的支撐與保護作用,頸椎因此而逐漸出現生理弧度的改變,進而引起頸部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即頸椎生理弧度改變一生物力學綜合性失衡的惡性循環。張先發等曾發現我國高中學生中,坐姿合標準者占學生總數的46.8%,其他大部分為近距離坐姿,左右偏者次之,凡此皆可導致頸椎動靜力平衡失調,導致出現頸肩部的不適,甚至最終出現頸椎曲度的改變。周萬勇等通過對60例頸部不適青少年患者頸部X線片分析,大部分患者有頸椎曲度輕到中度異常,且患者臨床癥狀隨曲度異常的加大而加重。張先發川等通過對100例青少年頸椎病患者的X線片分析,發現52%的患者有頸椎曲度改變,其中以生理曲度變直最為多見,不連續及后突次之,但與椎管無明顯聯系。

三、大學生頸椎病的保守治療

由于大學生頸椎病多為功能性病變,故其經保守治療多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目前,頸椎病的保守治療主要有中藥治療、推拿療法、針灸治療、理療、保健體操等。其中,保健體操具有簡便易行且具有預防和治療雙重作用的特點,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具有其他療法不具備的優勢。孫海燕等采用“頸椎病前期調查表”及“頸部功能評價表”調查1252例18-40歲不同行業健康人群頸部健康狀況,并將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和對照兩組,用自行研發的頸部保健操對試驗組進行干預,對持續推廣應用的結果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頸椎病發病呈不斷上升且有低齡化傾向,在校大學生頸椎功能減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為不健康或亞健康人群,進行頸部保健操鍛煉對改善頸椎局部癥狀效果明顯。張茂獅等用自制的保健操對240例患者進行研究表明運用保健操后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與正常組對照差異明顯。

四、總結

亞健康的定義還不十分明確,CFS與亞健康是基本相似的,其診斷標準也有待完善,大學生頸椎病與亞健康的關系還不十分清楚,二者可能高度相關,從亞健康的角度防治大學生頸椎病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從上述文獻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保健體操對疾病及康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長期堅持進行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有助于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然而,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保健體操進行鍛煉卻很少提及。在創編的保健體操方面,大部分的保健體操沒有對練習規格進行詳細說明,練習的動作也不是很全面,動作相對單一、枯燥缺乏趣味性,動作名稱偏向專業術語化,動作要領不夠詳細。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患者不能長期堅持練習和出現錯誤練習,從而影響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舒娜,張柔華,努爾夏提?尼加提,王曉東.高校學生頸椎病康復治療與預防[J].當代體育科技.2012.34:21-22.

[2] 強剛,劉茜,潘道友,李濤,王小琴.大學生頸椎健康狀況調查與頸椎病的防治[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4.03:222-224.

[3] 龍國強.太極拳對大學生頸椎病防治的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S1:223,205.

第4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亞健康被醫學界認為是當今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中科院的調查發現,我國城市人口中亞健康人群每年以百萬計的速度增長,使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1]主要原因是缺少及時有效的措施對亞健康狀態進行干預,繼而發展成慢性病。由于高校教師的待遇與其學歷水平及職稱相關,教師們常常透支體力和腦力去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導致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越來越突出。可見,開展對高校教師亞健康的干預勢在必行。

1 高校教師亞健康現狀

盡管高校教師職業受到社會的青睞,但是他們卻承受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導致其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調查表明,有54.44% 大學教師患有不同程度的亞健康問題。[2]主要體現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亞健康表現。

1.1 生理性亞健康狀態

生理性亞健康狀態主要體現為慢性的軀體疲勞。很多教師因教學任務繁重以及課題、科研的壓力經常坐在在電腦前熬夜,有些老師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由于過累而出現腦缺氧缺血導致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視力和記憶力下降,經常感到身體不舒服,疲乏無力、肌肉酸痛、失眠、身體機能下降等現象,如果這些癥狀短時出現,經過適當地休息,往往可以緩解或者消除。但是,若長期積累并缺少必要的緩解就會導致積累性疲勞。

1.2 心理性亞健康狀態

在亞健康狀態下的心理往往會導致人的認知錯位。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因壓力過大;教學工作中又會經常遇到一些不被認同和理解的事情;為了自身價值體現和待遇,教師還要在有限的名額指標下進行激烈競爭,希望得到技術職稱的晉升。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下,無處宣泄,這種心理的壓抑漸漸地為亞健康埋下了禍根。經常會出現煩躁、焦慮、嫉妒、恐懼、郁悶、睡眠不佳等狀態。

1.3 社會交往性亞健康狀態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復雜,也使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表面化、物質化,缺乏深層次的溝通和理解。教師的心理健康和生理上的變化不僅會影響到教師個人,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關系。由于教師的社會交往角色過于狹窄,沒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社會其他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和心理調適,這極易產生各種社會交往性問題。

2 高校教師亞健康的干預

亞健康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狀態,它是一種可逆的動態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既可以向著疾病狀態轉化,也可以回歸到健康狀態。前者是自發的自然過程,無需任何條件;而后者需要外部條件的介入,需要自覺的干預。

2.1 干預亞健康的一般性方法

干預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廣泛,但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1 充足睡眠,不熬夜

亞健康的生理表現主要體現在身體容易疲勞。運動生理學理論指出,消除疲勞的三大法寶之一是充足睡眠,不熬夜。每天至少要睡眠7~8 h,并且,晚上10時至凌晨2時期間一定要處在睡眠狀態。因為這時是人體物質代謝過程中分解最少、合成最旺盛的時段,此時,極易保證人體疲勞恢復。

2.1.2 合理營養,規律生活

消除疲勞的法寶之二是合理營養。人體在充分保證六大營養素的基礎上要適當補充礦物質、維生素,此外,由于教師的工作特點是較長時間伏案工作,因此,教師應該補充足夠的水和纖維素,以保證胃腸道的通暢。此外,要保證一日三餐的規律、有節制的飲食。

2.1.3 適當運動,積極性休息

消除疲勞的法寶之三是適當運動,積極性休息。運動生理學理論指出,人體的休息有兩大方式:一是被動性休息即睡眠;另一種則是積極性休息即在改變身體活動方式中進行休息。體育活動是一種以身體活動為本質特征的運動,可以作為教師在改變其工作方式中有效地促進教師的休息,從而減少疲勞程度。

2.1.4 調整心理,處事樂觀

盡管教師的社會、家庭和自身發展等方面的壓力非常大,但是教師要學會經常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學會樂觀處世,在高壓下榮辱不驚,這對改善心理亞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

2.1.5 改善亞健康的輔助手段

除了上述的一些常用方法外,還有很多輔助手段有助于亞健康的干預。例如,按摩和自我按摩,可以通過刺激體表,促進周身的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的排泄,增加組織代謝所需的營養。此外,桑拿浴、海水浴、空氣浴等,也是消除疲勞的有效手段。

2.2 有氧運動對亞健康的干預

合理的體育活動可以有效地干預亞健康狀態。按照運動生理學理論,人體的運動是由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兩類運動形式組成。有氧運動是指當機體從事運動時,單位時間內所攝入氧氣量能夠滿足運動的需要量,能量的供給主要是有氧供能。其特點是強度不大的輕松愉快的一類運動。反之,則稱為無氧運動。[3]

在進行有氧運動的過程中,身體不會產生大量的酸性代謝物。同時,由于有氧運動能夠有效地動員人體的心肺功能來滿足運動時的氧氣供應,從而改善人體的心肺功能,這對于平時少有心肺功能鍛煉的高校教師來講,更具有健康促進作用。因此,有氧運動更能有效地干預亞健康狀態。

2.2.1 有氧運動作用

(1)有氧運動對身體機能的作用。

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臟和肺的功能。通過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使肺活量水平增加,肺的氣體交換效率明顯上升。對心臟功能是安靜時的心率下降或不變,增加心臟體積,增大心臟的收縮力。這是心功能對人體運動的適應性變化,是心臟功能增強的標志,這些變化有助于預防和減少心血管疾病,降低呼吸循環系統的發病率。

有氧運動的運動強度較小,教師可以較長時間地進行運動,不易產生疲勞,因此可以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教師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可以通過血液循環的改善,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保持旺盛、精力充沛的狀態,提升機體的免疫功能。機體的免疫功能的提高可以增強對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有氧運動還能有效地提高神經系統的功能。在進行有氧運動中如長跑、登山、攀巖等運動,由于這類運動持續的時間長,需要具有堅強的意志才能完成,能提高大腦皮層和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骨骼肌、內臟器官的協調能力,提高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穩定性。

(2)有氧運動對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處于亞健康的高校教師,尤其是心理不完善的教師,往往無法保持正常的心理調節能力。適宜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改善教師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活動可以提高教師的自我感知和自信心。教師在進行體育活動時,就必然與他人接觸,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等進行自我評價,這就促進了積極自我感知。同時,教師所參加的體育活動內容是根據自身興趣、能力等選擇的,這有助于增強教師的自信心并愉悅身心。其次,有氧運動以其輕松愉快的身體活動形式,可以有效改善個體抑郁、焦慮、緊張等情緒。加之人們參加體育活動都是在自己的閑暇時間主動參與,因而個體的情緒是積極、穩定的。因此,在短期內進行適當有氧運動后,即使不能有效提高心血管功能,也能有效降低和控制焦慮、抑郁程度。再者,體育活動可以增加社會交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人群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因此,有氧運動,尤其是集體性體育活動就成為一個增進人與人接觸的最好方式。通過參加體育活動,會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卻由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2.2.2 有氧運動的內容

通常人們采用的有氧運動類型包括諸如太極拳、氣功、慢跑、快步走、郊游、游泳、自行車、滑雪、健美操、攀巖、登山、廣場舞、交誼舞以及各種球類活動等。無論教師選擇哪種運動,只要運動強度適宜,就能達到有氧健身的目的。一般來說,開展有氧運動的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一般以最大攝氧量作為參考來確定運動強度。對于身體機能較好的年輕人,運動強度在最大攝氧量的80%為宜;老年人采取40%~60%比較合適。為方便起見,通常采用心率來衡量有氧運動強度,一般以運動后即刻心率在120~140次/分鐘較為適宜,心率不宜超過150次/分。[4]此外,還要保證足夠的運動持續時間,每次活動的時間不宜低于30 min,每周至少要練習2~3次以上。只要高校教師能夠堅持不斷地開展有氧運動,尤其是能夠設定一個符合自己的合理運動方案,在一套合理營養、規律的生活方式基礎上,規律性進行適宜的體育活動,就能夠有效地干預亞健康狀態。

2.2.3 運動時的注意事項

在開展各類身體運動之前,高校教師首先要進行健康檢查、運動試驗和體適能測試等,并根據測試的結果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根據測試和評估結果為選擇適宜的運動手段、運動方式、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運動頻度等提供依據。

第5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保健推拿 生活質量 亞健康

中圖分類號:GR24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促使人們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的不斷增加,導致機體長期處于緊張、競爭等疲勞狀態。加上營養不均衡,缺乏運動,以及其它各種因素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促成亞健康人數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如今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亞健康也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療法,保健推拿是從衛生保健學的角度去研究對不同的工作人群所帶來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體對體育運動所表現出的作用,以此來尋找出最適合個體生理條件的體育運動形式,以保證人體的健康,促進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推拿保健具有經濟簡便,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的優點。且它不需要其他復雜的醫療器械,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實行;從而證明了按摩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對大部分病人來說,既可使局部癥狀消退,又可加速恢復患部的功能,從而避免人們害怕打針吃藥的心理作用。

1 保健推拿的發展歷史及作用

1.1 發展歷史

以后,在黨的中醫政策關懷下,推拿迅速發展起來。1956年推拿專業正式列入國家教育體系,在上海開設了推拿培訓班,成立推拿專科門診部,建立推拿專科學校,并邀請全國著名推拿專家任教,開始了有計劃的正規教育。

推拿學校著重開展了對推拿歷史和文獻資料的發掘、整理與研究,做了大量的繼承和發揚工作;對推拿的作用和治療原理進行了理論探討工作;對推拿手法明確提出了必須具備的技術要求,即:持久、有力、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深透。

1.2 作用

各種按摩手法均是通過其手法的不斷變化刺激人體外部器官,通過穴位、經絡或神經系統的傳導,直接或間接地刺激肌肉、骨骼、關節、韌帶、神經、血管,產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應,這種變化使人體內部的各種生理機能逐漸趨于正常,增加人體抵抗力,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增強健康的目的。

(1)按摩對循環系統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氧,加強心臟功能的作用。(2)按摩對呼吸系統的作用一通過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影響肺的功能。增加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同時使呼吸肌發達,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狀態。(3)按摩對消化系統的刺激,使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力增加,從而加速胃腸蠕動;同時使支配內臟器官的神經興奮,促進胃腸消化液的分泌。(4)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使白細胞的數量增加,并能增強白細胞的噬菌能力。

2 保健推拿的發展現狀

百廢俱興,全國高等院校體育專業都開設了運動醫學課程,并由體育院校編寫了“運動醫學”教材。80年代初,教育部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進行全面修訂。如今我校的保健專業的開設。從2005年至今也有了百來人從事了這個專業,而且從免費為師生開放后逐漸使這個專業在我校名聲大振。從各師生的反饋中可以知道人們對這個專業也有了很深的認識。特別是從老師身上更能體現出來。教師工作本身就很辛苦,下班后都很少有精力去做運動,保健推拿能使人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滑利關節、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保健推拿就可以很好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重視我國這一傳統療法,很多國家都來我國進行學習和交流。這樣既可以加強國際間的聯系,也可以為保健推拿加大了宣傳力度。

3 亞健康的定義

21世紀科技高速發展和“亞健康”這個名詞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保健推拿的熱門度。 亞健康是人的身心情感等方面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低質量狀態,又稱第三狀態、灰色狀態。

治療亞健康狀態,是防止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治療亞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多種多樣,而保健推拿能調節人的情緒,消除疲勞,協調陰陽和調整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亞健康的目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是一種經濟實惠的治療手段,深得人們的喜愛。

4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癥狀

專家表示亞健康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們的表現比較錯綜,其大體有以軀體癥狀為主的軀體亞健康狀態、以心理癥狀為主的心理亞健康狀態、以人際交往中的不良癥狀為主的人際交往健康狀態、慢性疲勞綜合征及過勞死五種。亞健康現在還沒有明確的醫學指標來診斷,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通常來說,如果你身體沒有什么顯然的病癥,但又長時間處于以下的一種或幾種狀態中,注意亞健康已向你發出警報了: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反抗力差、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等。處在高度緊張工作、學習狀態的人應當非常注意這些癥狀。亞健康的癥狀多種多樣,而且又不固定,它是人們身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上、心理上沒有明顯的疾病表現,但主觀上又有許多不適的癥狀及心理體驗。如果我們能正視亞健康,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努力擺脫亞健康,就能夠活到自然壽命。

5 改善亞健康狀態的保健推拿法

第6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亞健康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日趨顯著,每年因此而退學、休學學生不斷增多,甚至出現了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與極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亞健康問題更值得社會的關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學生能夠主動適應學習環境、生活環境,成為適應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的具體化,國外心理學家曾提出許多心理健康標準,主要有奧爾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模式和羅杰斯的“功能充分發揮者”模式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項基本標準:智力正常;善于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人際關系和諧;能主動地適應和改善現實環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結合我國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可將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界定為:第一,心理健康應表現為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第二,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豁達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善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獨立,寬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會適應力,思想、信念和行動都能與社會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付諸行動,有堅強的意志和獨立自主精神。 

二、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狀態的一般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在臨床上可表現為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情感亞健康、思想亞健康和行為亞健康等,對心理亞健康的界定多為描述性的,例如“一種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中介狀態,這種狀態未達到ccmd-ⅲ等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但同樣會給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還可誘發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 

心理亞健康狀態多表現為頻繁出現的情緒躁動、興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過分敏感或行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亞健康狀態使人們在家庭生活、人際溝通等方面產生困惑、壓抑、郁悶等心理感受,從而導致家庭生活失調、工作效率低下、人際交往困難等不良現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現: 

1.人際交往弱勢心理狀態。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退縮、消極、敏感,常常難于與人溝通。由于不善于與人交往,這部分學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際交往時擔心不被別人理解,懷疑別人對自己有意見,產生危機感。此類學生自我封閉,不愿找人傾訴,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但往往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們在對人處事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見,不理解其他同學的需要,經常責備別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際關系交往弱勢心理狀態嚴重影響著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學習焦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精神緊張、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感到學習困難,擔心自己成績下滑。還表現為放大自己的心理問題,把問題看的很嚴重。此類學生對外界的反應有極端化傾向:一種是亢奮型,另一種是壓抑型。此類學生往往過去取得過較好的學習成績,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狀態。表現為情緒低落、苦悶、懈怠、冷漠,對事物缺乏興趣,自卑感強烈,對事物有畏難情緒等。部分學生表現出周期性的情緒波動,情緒高漲時充滿活力,低落時則異常消極。這與大學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確的目標有很大的關系。 

4.情愛挫折心理狀態。這類問題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主要是因愛情不順而產生過分強烈的情緒并走向消極狀態,但又不能自我調節的心理反應。在不同的情況下,情愛挫折心理的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在情愛問題上最突出的表現是消極情緒,喪失自信,失去對人生價值的正確追求。 

三、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適當。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義的教育方法,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長因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簡單、粗暴的手段,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形成抑郁焦慮、敏感多疑、偏執敵對、自卑易怒等不

健康的品質。還有一部分家長在子女進入大學后只重視對其提供經濟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長,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出現。 

2.社會不良現象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觀。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功利主義的影響,諸如未通過公平競爭而贏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亦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學生面對遇到挫折時,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學生價值觀。激烈的社會競爭、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使人身心疲憊,也容易導致心理疾患。

3.網絡帶來的心理壓力。據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國網民數達到3.84 億,其中學生占31%,是最大的網民群體。網絡生活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瀏覽網站信息,其次是消閑娛樂、與人溝通及閱讀新聞。網絡上信息泛濫,心理活動規律表明,當外界輸入的信息超過人的正常負荷后,容易造成壓力和混亂,妨礙深層思考,而且上網減少了學生與現實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際情感匱乏,進而產生各種情感沖突。而學生一旦沉迷于網絡,就容易喪失自制力,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會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大學新生在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中,導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的大學與他們理想中的大學不一致,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很多大學生在高中時都是精英,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然而進入大學后,他們頭頂上的光環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這些學生或自暴自棄,或自我封閉。大學生的社會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會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 

5.家庭貧困。部分學生由于家庭貧困而產生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社會的援助也可能會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失衡。此外,現行的就業制度也加劇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們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沒有金錢做后盾,因而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更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 

四、應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的措施 

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不僅要求大學生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要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態,盡早進行有效干預,具體可采用以下措施: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對心理亞健康最有效的辦法是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把握自己的心理狀態,激發其自我調控的潛能,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 

2.建立學生心理健康互助機制。同學和朋友是大學生首選的傾訴對象,他們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自發的、隨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該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在大學生群體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機制,以此來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鼓勵學生通過正常方式宣泄情緒。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常常通過不良情緒表現出來,宣泄是在大學生調控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緒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則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不良情緒。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健康的活動,讓學生的情緒通過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第7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運動療法  亞健康 疲勞 調治 

       亞健康疲勞為一種倦怠感,以精力不夠或周身感到精疲力竭為主要表現,是人體在勞動過程中各系統、器官或全身生理功能和作業能力出現明顯下降的狀態,也是人體耐力下降的表現[1]。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日漸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就業的壓力、失業的威脅、人際關系的復雜緊張,使人們不得不承受越來越多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感覺疲勞。由于亞健康疲勞感的持續存在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效率,更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日久會演變成某種疾病。

       我們從2007.7-2009.7對50例人體亞健康疲勞的患者進行了綜合調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7月~2009年7月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亞健康門診的50例亞健康(sub-health)疲勞患者,按接診的先后順序分為調治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具有長期疲勞(超過3個月)、運動平板試驗排除心臟疾病、臨床實驗室檢查排除疾病等特點,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疲勞程度及時間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1.2入選標準

       1.2.1體檢時排除機體患有器質性疾病;

       1.2.2平板試驗無異常心電圖改變; 

       1.2.3年齡在30-45歲之間;

       1.2.4疲勞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不緩解者。

       1.2.5愿意接受調治者。

       1.3方法

       1.3.1平板試驗方法:采用美國CA SE8000運動測試系統,全程共分8個階段,速度為2.4km/h、2.7km/h、4.0km/h、5.5km/h、8km/h……,每一階段3分鐘,以患者達到運動時最大心率為度(HRmax,200-年齡),自動記錄心率、血壓及心電的變化,同時記錄患者最大心率時的運動速度,以60%HRmax作為運動訓練的依據。

       1.3.2康復調治方法:采用寧波產的KLS-2162B1型運動跑臺,運動前做5分鐘的熱身運動,運動速度以2km/h、4km/h、6km/h的速度遞增,再以慢跑(8km/h)與快走(6km/h)各1分鐘交替進行的方式的訓練20分鐘,結束后以6km/h、4km/h、2.4km/h的速度遞減,放松5分鐘。

開始訓練2周內以持續運動時間20分鐘,2周后逐漸增加量到30分鐘,每周3次,運動練習結束后進行全身按摩20分鐘。對照組給予每天按摩治療20分鐘,每周3次,兩組患者均以30天為觀察adjustment 期。

       1.4統計學分析:用SPSS11.0統計軟件,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各組治療前后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用均數 標準差表示,P<0.01為有顯著性差別,P>0.05無顯著性差別。

       2 結果運動療法及按摩均能緩解亞健康的疲勞感,但調治組的耐力在調治前后有明顯的改善,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無明顯差別。

    2.1運動平板測試:兩組亞健康者在調治前后分別進行運動平板測試,以調治者達到最大的耐受力為準。3 討論 

第8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亞健康狀態 危害 干預措施

亞健康狀態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介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離狀態”、“灰色狀態”等稱謂,是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肌體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亞健康狀態的持續發展,可進入“潛臨床”狀態,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潛伏著向某病發展的高度可能,應積極進行干預治療。亞健康狀態可發生于任何人群,但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的人群中近年來發生不斷增加。樂虹等調查的武漢3所高校大學生的亞健康發生率在70.45%,經常熬夜、吸煙、酗酒、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感覺學習與生活壓力大等與亞健康狀態的出現有關[1],范存欣等報道大學生亞健康占61.74%,個體心理行為與家庭因素、學習與就業壓力等是大學生亞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2]。亞健康狀態對在校大學生的危害,應引起高度重視與關注,并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其由亞健康狀態盡早轉化為健康狀態。

1.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及危害

高校在校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態與其進入大學生活以后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心理因素等直接或間接相關。飲食不規律,當肌體攝入熱量過多或營養貧乏時,都可導致肌體失調;不良的生活方式,部分學生進入高校獨立生活以后養成吸煙、酗酒、缺少運動等習慣;沉迷于網絡游戲、聊天造成嚴重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生的常見現象。精神壓力過大、情緒低落、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及方法、學習阻力大,以及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是導致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

1.1軀體亞健康及危害。亞健康現在還沒有明確的醫學指標來診斷,因此易被人們所忽視。一般來說,如果你沒有什么明顯的病癥,但又長時間處于以下的一種或幾種狀態中,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明顯疾病后而經常出現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關節肌肉酸痛、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癥狀,且不易緩解。以上癥狀均可以導致抵抗力下降使肌體向疾病轉化,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它雖然不像癌癥、心血管疾病那樣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但它卻是一個不被人們重視而嚴重危害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1.2心理亞健康及危害。心理亞健康是指在環境影響下由遺傳和先天條件所決定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健康問題,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多種表現形式。這些癥狀的持續存在,則無法自我解脫和控制,就會慢慢進入心理疾病階段。輕者影響學習和生活,重者可誘發抑郁癥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1.3人際交往亞健康及危害。在現代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它主要表現在人與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大,交往頻率下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穩定。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人們接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逐漸增強,并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及時廣泛地接收大量信息,這些都會導致人際交往減少及關系的淡化。現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群體意識,孤獨、猜疑、自閉,是在同學之間樹起多條屏障,這也是現代大學生患心理障礙和疾患人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2.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干預措施

亞健康狀態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在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干預措施。高校醫護人員要加大對大學生健康教育力度,切實提高大學生對亞健康狀態危害的認識,對存在亞健康的學生及時發現,盡早干預,積極尋找導致亞健康的原因。從家庭環境、社會因素、個體因素及周圍環境入手,重在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調整心理,勞逸結合,開展健康文明的休閑活動,消除亞健康對學生的威脅,從根本上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生活質量。

2.1提高認識,自我修養。作為大學生要清楚認識到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面對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以及就業形勢壓力等各種復雜情況,要樹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不但要有健康體魄,還要有良好的個性,做到意志堅強,情緒穩定,胸懷坦蕩,豁達樂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處世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及時適應不同社會環境及生活環境。要搞好人際關系,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為適應社會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礎。

2.2學校應加強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必須開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建立規范的健康教育組織,通過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建立健全大學生的健康新理念。學校應開設大學生健康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及通過校園網絡、校報等多種形式進行宣教,提高大學生對亞健康的認識,不斷提高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自覺防病能力,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采取各種措施有效應對大學生可能出現的亞健康問題,及時防止大部分學生進入亞健康狀態,對進入亞健康狀態的同學要防止惡化,積極進行康復治療,避免進入疾病狀態。牢固樹立“健康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3心理調治,適時干預。對亞健康狀態患者的調理治療應是綜合性的。善待壓力,把壓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會適度減壓,以保證健康、良好的心境。學校應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加強動態管理。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做到早發現、早控制,及時幫助他們擺脫影響心理健康的負面因素,通過心理調治,積極地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能正確地評價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在評價自己時,既不夸大自己的優點,又不用放大鏡來看自身的缺點[3]。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健全的個性面對人生,追求更多的生活和學習樂趣。

2.4適度運動,強化體質:增加戶外體育鍛煉活動,每天保證一定運動量。現代多數大學生在高中時應對高考,進入大學后沉迷網絡,身體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少,身體素質下降,自身抵抗力降低。運動是鍛煉意志、強化體質、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加強自我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適度的體育運動,不但能夠提高肌體的免疫力,還可使情緒樂觀,精力充沛,提高心理素質,有效預防亞健康現象的發生,并促成亞健康狀態向健康轉歸。

2.5均衡營養,合理膳食。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4]。保證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營養是健康的基礎,其中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食”對于調養身體亞健康意義非凡:一些不起眼的五谷雜糧,能夠降血脂、刮脂肪、利腸胃等。暴飲暴食能引起肥胖、胃病、腸道疾病等,是身體亞健康一個比較重要的起因,拒絕暴飲暴食,規律飲食,腸胃各機能也能正常運轉,營養均衡,讓我們離亞健康也就遠了一些。當一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時,建議多進食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較多的食物,如牛奶、胡蘿卜、豬肝、雞蛋等食物及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增強抵抗力。

2.6家庭教育,及早干預。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身特點,家庭教育在人成長中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以生命健康、生命價值、生命智慧為核心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與人相處,對預防學生出現亞健康狀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7戒煙限酒,勞逸結合。醫學證明,吸煙時人體血管容易發生痙攣,局部器官血液供應減少,營養素和氧氣供給減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氣和養料供給,抗病能力也就隨之下降。少飲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會削減人體免疫功能,必須嚴格限制。長期的睡眠時間不足,容易導致疲勞積累、情緒暴躁以及思維能力下降。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改變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狀態與健康緊緊相鄰,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但這些失調容易恢復,恢復了則與健康人并無不同,但又會向疾病方向發展,從亞健康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環境壓力和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與亞健康密切相關的外部和內部因素。因此,要擺脫亞健康的困擾,遠離亞健康的關鍵是早發現、早干預,因人而異采取行之有效的綜合措施,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抗亞健康,使亞健康早日走向健康。

參考文獻:

[1]樂紅,吳均林,王春榮等.大學新生亞健康現狀及預防對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4,17(3):13-15.

[2]范存新,馬紹斌,王惠蘇等.廣州大學生亞健康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4):390.

第9篇:緩解亞健康的方法范文

Abstract: Sub-health has severely affected people’s work and life. Questionnaire,documen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sub-health stat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uthor’s colleg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b-health state of the students through physical culture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iming to provide some basi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to take precaution against the hidden threat and decrease the quantity of the people in sub-health in the college.

關鍵詞: 學生;亞健康;體育運動

Key words: students;sub-health;athletic sports

0 引言

亞健康(Sub health)即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況,一般是指肌體雖然沒有明顯的疾病,卻呈現出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是近年來醫學界提出的一種新概念。亞健康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狀態,處理得當,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患病。目前全球亞健康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明顯威脅到30歲以下年輕人。據了解,目前我國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已超過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近60%。在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大學生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主力軍,是祖國的未來和寶貴財富,預防和減少學生亞健康的比例,努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是大學體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08、09、10級各專業隨機抽取500名學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通過各種網絡、期刊、著作,查閱了近10余年來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50多篇,為了解國內外關于亞健康現狀奠定了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采用分層、分類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由學生會體育部干部分頭進行實地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問卷486份,回收率為97.2%,其中有效問卷480份,有效回收率為96%。

1.2.3 訪談法 與我院心理輔導師進行訪談,獲取研究的相關信息。

1.2.4 數理統計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與要求,將問卷調查所獲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形式 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康”狀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心理亞健康、軀體亞健康、道德方面的亞健康、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等。尤其是軀體不適及心態失衡等亞健康問題將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妨礙生活、學習、工作和事業。它可以長期的、潛隱的損害健康,導致最終成為疾病,也可因某種因素促發重癥,甚至發生猝死。據統計,近幾年來日本每年發生“過勞死”超過萬例,我國青壯年人群猝死案例也呈上升態勢。

2.1.1 心理亞健康 亞健康狀態的許多癥狀表現為心理健康的不良狀態,如精神不振、情緒低沉、記憶力減退、情緒易波動、煩燥焦慮、失眠、多夢等。心理亞健康狀態是學生亞健康的重要表現。其中焦慮、恐慌最為常見,在與人相處時謹慎小心,患得患失。適度的焦慮有助于維持人格的完整,促進人格的高水準統一,而過度的焦慮會使個體的心理出現種種不適。在這種狀態下,若給予適當的干預,亞健康就會向健康方面轉化。否則,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調查結果(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選擇很大壓力141人,占29.4%;較大壓力289人,占60.2%;沒有壓力50人,占10.4%)表明目前我院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大,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選擇很大壓力141人,占29.4%;較大壓力289人,占60.2%;沒有壓力50人,占10.4%。

2.1.2 軀體性亞健康 大學生軀體亞健康有心慌、疲勞、頭昏頭疼、胸悶氣短、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兩目干澀等。調查發現我院學生軀體亞健康形勢令人擔憂,約80%以上的學生有時或時常出現軀體性亞健康問題。(見表1)

2.1.3 道德品質亞健康 現在很多學生,評論起別人頭頭是道,眼光只看在別人的短處上而從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全面的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缺乏開闊的胸懷包容心,缺乏責任感,沒有抱負,不懂感恩,只求索取和呵護、不講奉獻;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等。

2.1.4 社會適應性亞健康 表現為對工作學習困難重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緊張,同學、師生不能和睦相處,沒有知心朋友,角色錯位等。通過對我院學生心理素質的隨機抽樣調查(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自我評價問題:很高的占9%,較高占42%,一般占44%,較差占5%,很差的為0%。對他人的評價:很高的占1%,較高占55%,一般占37%,較差占4%,很差占3%。對環境的適應狀況:很適應占5%;較適應占62%,一般占30%,不大適應占35%,很不適應的無。在與心理輔導師交談過程中發現,我院大部分學生均認為自己基本能夠適應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自己和他人評價較高,說明我院學生社會適應性狀況良好。

2.2 導致我院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分析 導致“亞健康”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社會生活的現代化,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日趨激烈,它使人們長期處于心理壓力過大、超負荷運轉的緊張狀態中;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和家庭結構的不斷變革,也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面化、形式化、物質化的現象,缺乏情感交流、冷漠使人游離健康;自然生態的破壞、城市人口密集、住宅高層化、環境污染等,使人的身體機能逐漸受到傷害,人的健康狀況因之下滑為“亞健康”。然而,人們普遍缺乏體育新理念也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

2.3 亞健康與體育運動的關系 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對醫學和醫生有著過高的奢望,認為良醫無所不能。事實并非如此,除了感冒、感染、營養不良等少數單純生物性病變外醫學對當今臨床絕大多數疾病,特別是嚴重威脅健康和生存的各種慢性疾病并無根治方法,能做的只是有所控制或緩解。

科學而合理的體育運動能強健體魄,培養堅韌、勇敢的品質、自覺接受堅持性、自制力、亦能激發學生的激情和興趣,增強自尊自愛,增加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等。因此,體育運動對于預防和改善“亞健康狀態”有著極其重要作用。

2.3.1 體育運動能磨練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運動具有疲勞、艱苦、激烈、緊張、抗衡以及相互競爭的特點。因此,通過體育運動,可以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困難的思想意識,可以培養他們沉著冷靜、戒驕戒躁、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使他們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體育運動不但要戰勝外部條件:氣候的嚴寒酷暑,場地器材的簡陋等,而且要克服機體自身所產生疲勞以及不適應。

2.3.2 體育運動能協調人際關系,提高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活動能使人與人產生“親近感”,特別是在對抗性的活動中,使個人與個人之間、集體之間的交流和協調更加頻繁,這是對個人心理品質進行的嚴峻考驗。在體育活動中,不論相識與否,都可以找到相互交流的手段,一個手勢、一套動作都可以交流信息,即使是那些性格不善交際的人,也可以在運動中很快互相理解。

2.3.3 體育運動可以培養樂觀、積極開朗的心境 健康的心情會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腦部放松,從而促進良好的心態形成。國外精神病學家指出,跑步者在運動一段時間后會產生一種像欣賞音樂一樣的愉和興奮感。同時,由于運動可以使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強,引起腎腺素分泌增多,這就使人感覺精神興奮、心情愉悅。

3 對策與建議

3.1 增強學生的健康與保健意識 以“陽光體育運動”為契機,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根據我院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健康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如:多搞一些規模小、強度適宜、可操作性強的體育活動,使廣大學生積極投入,寓體育于娛樂之中,以滿足他們對體育的需求,使健康教育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

3.2 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的飲食結構 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導致了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形成。廣大學生應該克制和杜絕吸煙、酗酒、起居不規律、逆時而作、亂用藥品、偏食等不良行為,提倡主動養生、科學預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衡膳食、合理營養,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狀態。

3.3 適當培養特長和興趣愛好 培養興趣愛好既能豐富業余生活,又能使人身心放松,在提高綜合素質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因此,應鼓勵學生參加一些自己擅長和喜愛的運動項目,在完成各種運動的過程中,學會與隊友的默契配合和與對手的周旋較量,從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和美妙的,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王育學.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97超级碰碰碰免费公开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午夜极速观看 | 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 好叼操这里只有精品 |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一区 | 成人不卡视频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 | 亚欧美视频 | 俄罗斯黄色毛片 | 亚洲精品a | 国产在线啪 |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 亚洲成人91 |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九九九精品 | 久草欧美视频 | 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m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久影院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最近中文在线中文 | 综合国产 | 国产成人在线综合 | 日本一级特黄aa毛片免费观看 | 欧美真人毛片动作视频 | 91精品专区 |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国产美女三级做爰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成人二区 | 国产黄色三级三级三级 | 男人桶女人暴爽的视频 |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 国内一级特黄女人精品片 |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 欧美毛片aaa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