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營養與呼吸系統疾病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雞呼吸系統綜合癥 病因 防治
所謂呼吸道綜合癥是由雞支原體、大腸桿菌、雞新城疫病毒、冠狀病毒、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副雞嗜血桿菌和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兩種或多種混合感染引起雞呼吸道疾病的總稱。該類疾病對養雞業危害最大,造成的損失最嚴重,近幾年來發病越來越嚴重,治療難度和治療費用越來越大,下面就發病原因、病變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礎免疫沒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產生堅強的抗體。新城疫的免疫抗體產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礎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種很重要。
2.肉用雞后期生長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氣體多,雞舍又過于密閉,舍內的氨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標嚴重,刺激呼吸道產生病變。
3.冷空氣刺激呼吸道造成氣管發炎,致使氣管內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時雞無吞咽和嘔吐動作,這種情況會造成雞明顯的呼嚕或咳嗽。
4.喉氣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較嚴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雞的喉頭與氣管嚴重腫脹、出血,進而造成雞群比較嚴重的呼吸道癥狀,一般藥物往往難以治愈。
二、臨床癥狀
呼吸道內的這些疾病的共同癥狀是:流鼻涕、打噴嚏、咳嗽、氣管出現鑼音,呼吸困難,食欲不振、消瘦,嚴重影響雛雞、肉仔雞的生長發育和成年蛋雞的產蛋。病理剖檢喉氣管有粘液,喉頭有出血點,氣管環狀出血,鼻腔和氣管有黃色干酪樣物,氣管還會出現假膜或血痰,肺水腫并有積液,胰臟出血,十二指腸潰瘍,直腸有彌漫性或條紋狀出血,卵巢變性或卵泡壞死,輸卵管有炎癥、萎縮,子宮有水腫并有異物。
三、雞群呼吸道綜合癥的成因
1.雞只呼吸系統結構的特殊性
雞只所特有的氣囊結構,使雞的呼吸系統可以說是從鼻到肺、至腹腔臟器、至骨骼及相關組織的“開放”系統。這意味著雞只呼吸系統的感染很容易擴散至雞腹腔臟器甚至全身,一旦氣管、支氣管的黏液纖毛系統、肺泡的巨噬細胞吞噬系統受到損害,雞只呼吸系統疾病便會發生。
2.管理因素
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溫度過高或過低,濕度過大或過小,VA、VC等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糧中蛋白與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會損傷上呼吸道系統結構的完整性,進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雞呼吸系統綜合癥的常見疫病有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病、霉形體感染等,而其中霉形體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統綜合癥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響
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白血病、網狀內皮系統組織增生癥、馬立克氏病、傳染性貧血、呼腸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壞了雞只的免疫系統,使雞只產生了免疫抑制,對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強,使得新城疫、傳支、大腸桿菌病、支原體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增加。以上影響雞呼吸系統綜合癥發生的各種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營養因素的相互作用會使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繼發一些條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腸桿菌病、霉形體感染等。有時在實際中也可見到一些呼吸系統疾病的混合發生,如新城疫+大腸桿菌病、新城疫+支原體感染、新城疫+傳支、傳鼻+支原體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發病程度,從而造成嚴重的損失。
四、雞呼吸系統綜合癥的防治
了解導致雞群呼吸系統綜合癥的發病原因是采取相應防治措施的前提。通過現場觀察并評估可能影響呼吸系統綜合癥的管理因素,對可疑飼料進行營養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檢測,以及懷疑是病毒、細菌、霉形體感染時可進行必要的血清學監測或進一步采取各種實驗室手段以確認病因或病原,來做好對雞呼吸系統疾病的判斷和治療工作。
1.預防措施
1.1綜合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工作,給雞群供給足夠的營養物質,做好日常的消毒衛生工作,保持雞場、雞舍、運動場所的環境衛生,飼養密度要合理,通風良好,對于病死雞只要深埋或徹底銷毀,杜絕傳染源,給予雞群良好的生存環境。雞場應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和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制度。
1.2預防接種
呼吸系統綜合癥是一種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環境應激等綜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綜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飼養管理及營養方面的預防工作外,還要做好如新城疫、傳支、傳喉、霉形體、傳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
2.治療措施
2.1管理、營養方面
加強飼養管理,給雞群以足夠的營養物質,做好日常的衛生消毒工作,保持雞場、雞舍、運動場所的環境衛生,飼養密度要合理,通風良好,對于病死雞只要深埋或徹底銷毀,杜絕傳染源,給予雞群良好的生存環境。雞場應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和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制度。
2.2檢測病原
通過現場觀察并評估可能影響呼吸系統綜合征的管理因素,對可疑飼料進行營養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檢測,以及懷疑是病毒、細菌、霉形體感染時可進行必要的血清學監測或進一步采取各種實驗室手段以確認病因或病原,做好對雞呼吸系統疾病的判斷和治療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選用抗病毒中西藥進行聯合治療,必要時可先進行疫苗緊急接種,再進行相關的治療。(2)細菌疾病等方面。可選用抗生素、化學合成抗菌藥進行治療,如頭孢類藥物、強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體感染方面。可選用阿奇霉素、羅紅霉素、替米考星等進行治療。(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將上述的藥物聯合應用,同時多使用一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進機體的康復。
參考文獻
[1]舒永方,曹步玲. 雞常見幾種呼吸系統疾病鑒別診斷技術[J]. 山東畜牧獸醫. 2011(02) .
[關鍵詞] 呼吸道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 支原體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中圖分類號] S8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172-01
在冬季,氣候比較惡劣,氣溫較低,因此,雞就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共有三個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雞的呼吸道系統疾病。一是傳染性因素,包括:支原體、大腸桿菌(氣囊炎)、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喉氣管炎病毒、傳染性鼻炎、禽流感、肺病毒等。二是非傳染性因素,包括:①環境因素:如果雞舍中白天和黑夜的溫度超過了5℃,那么雞就很容易患上感冒疾病;密度大、空氣質量不好——氨氣含量超標、煙塵大等。②應激反應:疫苗反應、捕捉、轉群等。③營養方面: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A)等。三是人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免疫方法,不恰當的免疫時間間隔,疫苗質量不合格,雞舍內沒有做到合理科學的消毒以及飼養員養殖方法不規范等原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從環境因素上的通風保濕這個方面來對雞的呼吸系統疾病做一個系統的闡述分析。
一、通風和保溫問題
一般情況下,養雞戶不能夠充分處理好通風和保溫這兩個方面因素的關系,通常的養殖戶大多注意雞舍的保溫,而忘記了雞舍的通風問題。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分別為:第一,因為一旦雞舍的晝夜溫度超過5℃,雞舍內的雞就易感染上感冒等疾病,所以養殖戶就很注意雞舍的保溫;第二,雞的一些生理特點會錯誤的引導養殖戶,使得養殖戶無法處理好通風和保溫二者之間的關系。
1.耐氧力強。雞的呼吸系統是由喙——鼻腔——喉——氣管——支氣管——肺——氣囊組成的,雞進行呼吸的時候,氣體經過雞的喉和氣管等進入肺臟和氣囊,當氣體經過肺腔后,肺腔中的二氧化碳會經過與吸入的氣體交換到達雞的前氣囊,因為在呼氣前前氣囊中的二氧化碳就已經被排出,后氣囊中的空氣就會被擠入到肺腔中進行氣血交換這一過程,氣血交換之后得到的二氧化碳氣體又會被擠入前氣囊,這就是雞的整個呼吸過程。與其他動物的呼吸系統不同,雞不論是在呼氣的時候,還是在吸氣的時候都能夠進行氣血交換這一過程,因此,雞具有非常強大的耐氧能力。
2.耗氧量大。在所有的動物中,相同單位體重的雞耗氧量是最大的。從上面的兩個方面因素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雖然說雞在動物中耐氧能力比較強,但是它的單位體積耗氧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在雞的正常生理活動中對氧氣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需要提供很多的氧氣。同時,如果雞舍內不注重通風處理,會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雞會患上呼吸系統疾病,如果呼吸系統疾病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就會引起雞的腸道系統疾病,繼而引起雞的病毒性疾病。另一方面,雞舍內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能夠過高,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超過0.5%,而氨氣的濃度超過了20ppm,就會對雞的神經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這一現象并不嚴重造成的影響就是雞的性成熟較晚,雞的患病率較高,嚴重的話會導致雞舍內的雞患上腫頭、腹水疾病。這些都是雞舍內沒有做到合理通風所造成的影響。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通風
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才能夠做到雞舍的合理通風:首先,雞舍的通風要勤,晚上也要對雞舍進行通風,不能夠關上雞舍;其次,每次通風的時間要短,特別是在晚上,每次的通風時間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了;再次,必須做到室內外空氣的對流,并不能只打開天窗;而且,必須避免冷空氣直接吹向雞舍內的雞,盡量使得冷空氣從雞舍的兩側或者是雞舍的上面吹向雞,也可以設置擋風板來阻擋冷空氣;也可以在雞舍通風之前給雞舍適當提高點溫度,或者是在通風口設置一些熱溫板,進而增加溫度;最后,必須及時清理雞舍的雞糞,保證雞舍的清潔。
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1.預防。一般來說,預防雞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方法一共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對雞進行疫苗的接種。接種疫苗所預防的疾病主要有禽流感傳喉等疾病;而那些由于大腸桿菌引起的氣囊炎疾病,接種疫苗并不能夠很好的預防,因此,我們不建議接種疫苗來預防這種氣囊炎。第二種預防方法是藥物對呼吸系統疾病進行預防,比如說使用土霉素鈣預混劑和吉他霉素預混劑來對雞的呼吸系統疾病進行預防。
2.治療對于已發生呼吸疾病的雞群有以下幾點措施。養殖戶必須根據雞的患病癥狀來確定雞的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這種疾病癥狀主要有干咳和濕咳,所謂的干咳是指雞咳嗽的時候沒有痰液只是咳嗽,這時就需要解決雞的咳嗽問題,因為雞咳嗽的時候會帶動氣流,進而破壞雞的呼吸道系統的粘膜等,這也會導致一些細菌的感染入侵;而濕咳就是指雞正常的呼嚕,但是它會產生一定的痰液,這個時候就不必做鎮咳處理,必須稀釋雞的痰液,讓雞能夠把痰液咳出來,避免呼吸困難,進而導致雞的窒息而亡。通常使用的痰液的稀釋劑有氧化銨以及禾豐生產的“康諾”等藥劑,這些藥劑的效果都比較明顯,效果較好。但是如果雞的癥狀比較嚴重,就應該使用氨茶堿來治療雞的哮喘疾病等。可以根據不同細菌病毒的感染能狀況來決定使用哪種消炎藥物來治療雞的病原體感染疾病;治療雞的呼吸道系統疾病的藥物有抗病毒類型的,主要有一些抗病毒中藥,其他的還有向安乃近這些解熱鎮痛之類的藥物。適當的喂食雞舍內雞一些維生素A,可以大大減少雞的呼吸系統疾病,修復雞的呼吸系統的細胞損傷,修復雞的呼吸道粘膜。在對雞的呼吸道系統疾病進行治療時,要有一個合適的用藥時間。因為向支原體和衣原體這樣的病原體并沒有細胞壁,導致很少的藥物能夠將其殺死,而且它們通常會有兩種遺傳物質。同時,這些病菌生長在細胞外,就像雞的氣囊,在氣囊上并沒有細胞,也就沒有了毛細血管,因此藥物很難將病菌殺死。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雞的呼吸道疾病治療困難的問題。我們建議使用噴霧治療外加一定的飲水方法進行雞的疾病治療,并且維持足夠的治療療程,才能夠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而述,養殖戶要想做好養雞生產,就必須秉承著“預防為主,養防結合,防重于治”的理念來進行生產過程。必須做好雞的病毒預防工作,接種相應的疫苗。同時,要做到合理的保暖工作,給雞營造一個合適的生存環境。如果,雞的呼吸道疾病已經發生了,就應該盡量找出致病原因,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而減少疾病在雞舍中的蔓延,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狄淑英.雞群頑固性呼吸道病的應對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09(05)
[2]王世玉.多病原呼吸道綜合征的用藥原則及最佳給藥途徑[J].北方牧業,2009(14)
關鍵詞:糖尿病;呼吸系統;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ing the diabetic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in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Methods Selection in January 2010~Jan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to receive the 58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diabetic to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 After 58 cases of disease through clinical treatment and care,effective control of airway infection,at the same time to keep blood sugar within the effective range,in 2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blood sugar is not stable,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diseases at the same time also give diabetes treatment,no 1 patients death.Conclusion Fo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by comprehensive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elated complications,to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glucose.
Key words:Diabetes;Respiratory system;Nursing
因為DM患者抵抗力明顯下降,機體營養狀況不良以及組織修復能力明顯減弱,所以,非常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并發癥,其中呼吸系統疾病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對病情進展控制帶來巨大影響。本文就臨床護理干預效果給予分析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統疾病患者58例,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在35~79歲,平均年齡為(55.7±6.4)歲。58例患者全部通過臨床檢查,均符合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1]。其中肺部感染一共有36例,慢性阻塞性肺感染一共有25例,支氣管擴張一共有3例,急性支氣管哮喘一共有2例,肺結核2例。
1.2臨床護理方法
1.2.1控制血糖 做好血糖監測,在三餐前、三餐后和凌晨2點進行血糖測試并做好相應記錄,根據監測結果,調整胰島素劑量或口服降糖藥的種類劑量[2]。
1.2.2飲食護理 根據DM患者的飲食建議對患者給予膳食結構以及飲食習慣進行搭配。根據患者的體質量、活動量以及身高來計算出每天所需要的總體能力,之后根據低脂、低鹽、低糖以及適量纖維飲食來科學搭配營養餐。當中碳水化合物大約占總體熱量的55%~60%,蛋白質大約15%~20%,以奶制品、魚肉以及禽肉等相關蛋白質為主。脂質大約25%~35%,并嚴格控制鈉鹽的攝入量,每天在6g以下[3]。另外,患者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分配一定要合理。飲食結構應該以富含維生素以及纖維素的食物為主,同時多加進食新鮮的水果、蔬菜,以免過度飲食造成體質量增加,避免出現糖代謝異常[4]。
1.2.3運動護理 大部分患者隨著運動頻率明顯減少,進而造成體質量明顯增加,極易引發胰島素抵抗以及胰島細胞功能明顯下降,從而導致糖代謝異常,進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所以,適當的有氧運動對患者而言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適當的有氧運動能夠促進葡萄糖的吸收以及利用,使患者體質得到明顯改善[5]。
1.2.4心理護理 DM患者在合并呼吸系統疾病以后,一般其感染速度會明顯加快,病情會進一步發展,進而造成患者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臨床醫師和護士在工作當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和患者之間的的溝通與交流,要經常和患者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使患者不良情緒得以消除。
1.2.5自我預防 患者在患有DM合并癥以后,其日常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都會出現非常大的變化,患者也許由于無法適應而不主動配合臨床醫師和護士給予治療,這個時候臨床醫師和護士需要積極給患者講解DM知識,耐心講明控制自身飲食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進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監督以及自我護理能力[6]。
1.2.6出院指導 臨床醫生和護士應重視對患者給予出院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夠明確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學會控制飲食、注射胰島素、自我監測血糖、以及識別低血糖反應等。針對呼吸系統患者出院健康宣教的內容還應包括:戒煙:長期吸煙可刺激呼吸道,使氣管、支氣管纖毛受到損害而降低防病能力[7]。盡量少去或不去流動人口較多的公共場所糖尿病患者出現原因不明的血糖波動或有呼吸道的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發展至肺部感染[8]。
2結果
58例病通過臨床治療和護理以后,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時血糖保持在有效范圍以內,在出院以后有2例患者血糖不穩定,在對其治療肺部疾病的同時也給予糖尿病治療,沒有1例患者死亡。
3討論
糖尿病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疾病,并且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合并癥。另外,血糖下降與呼吸系統疾病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在臨床當中應該給予高度重視[9]。
同時,一定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傳教育以及心理疏導。臨床護理人員也要增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另外,患者對自身疾病相關知識有所了解以后,能夠自我護理,治療依從性明顯提高[10]。本文結果顯示,患者通過臨床治療和護理以后,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血糖保持在有效范圍以內,出院后有2例患者血糖不穩定,在對其治療肺部疾病的同時也給予糖尿病治療,沒有1例患者死亡。
總而言之,對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采取綜合臨床護理干預,可以使相關并發癥明顯減少,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李光,康健.中國香港地區2型糖尿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患病率和識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1,19(8):634-636.
[2]馬洪福,張唯揚,王英,等.糖皮質激素誘導的高血糖和糖尿病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現狀[J].國際呼吸雜志,2014,34(11):870-873.
[3]王彥.兩種鏈脲佐菌素實驗性2型糖尿病模型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04).
[4]石勝,熊燕.糖化血紅蛋白與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8(01).
[5]王璞.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合并呼吸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療體會[J].求醫間藥:學術版,2012,10(4):53.
[6]孫慧伶,張瑜.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測量工具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2(21).
[7]劉延禎,雷尚文.慢支咳喘寧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肺組織MMP-9和TIMP-1表達的影響[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01).
[8]張冬惠,侯建中,陳明朝,等.老年人急性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臨床探討[J].開封醫專學報,2000.
[關鍵詞] 鹽酸氨溴索;呼吸系統;感染
臨床中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肺栓塞以及肺心病等;其發病原因多多是由呼吸系統出現功能性紊亂、呼吸道感染所引起,患者表現以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高熱等為主[1],老年或新生兒患者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傷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中將探討鹽酸氨溴索在呼吸系統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間我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6-71歲,平均(39.24±2.34)歲;病程3-12d,平均病程(5.58±1.62)d;支氣管肺炎2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2例,氣管炎7例。觀察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3-73歲,平均(41.51±4.27)歲;病程2-14d,平均病程(6.25±1.42)d;支氣管肺炎23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0例,氣管炎7例。兩組患者臨床癥均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為主,且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排除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營養不良患者[2]。
1.2治療方法
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采取鹽酸氨溴索(15mg鹽酸氨溴索注射液+5%葡萄糖20ml中靜脈注射,2次/d),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評價標準[3]
(1)治愈: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哮喘或肺部干濕羅音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X光影像檢查顯示肺部功能良好;(2)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肺功能有一定恢復;(3)無效:經過治療后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沒有出現好轉甚至有進一步惡化趨勢。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針對所得資料進行系統的統計學分析,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方法進行檢驗。當P
2結果
治療后對照組治愈18例(45%),有效15例(37.5%),無效7例(17.5%),總有效率為82.5%;觀察組治愈27例(67.5%),有效12例(90%),無效1例(2.5%),總有效率為97.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多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統紊亂、感染等導致,發病時患者呼吸道內的炎性分泌物會增多、黏稠,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尤其是兒童患者,其呼吸道管腔狹窄、黏膜柔嫩,而且消除能力薄弱,因此一旦出現呼吸道感染,就會造成分泌物增多、粘稠,阻塞氣道,影響通氣功能。因此,臨床治療以止咳祛痰為基本原則。
鹽酸氨溴索注射劑(Ambroxol hydrichloride injection,ABX,又稱沐舒坦)是溴己新的有效代謝產物(Bromhexine)[4],其性狀為無色透明液體,是臨床中常用的祛痰劑,具有促進黏液排出的作用,并對分泌物有溶解作用,用藥后可以促進纖毛上皮的再生,恢復纖毛功能;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改善呼吸道纖毛區與無纖毛區的消除作用,保證呼吸道的自凈機制。有報道稱[5],鹽酸氨溴索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夠抑制中性粒細胞中H2O2的產生,清除氧化物H-、次氯酸(HOCl),減弱氣道高反應性;此外,鹽酸氨溴索還可以抑制白細胞和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白三烯,減少嗜酸粒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抑制氣道平滑肌收縮,在祛除呼吸系統內部粘稠的分泌物的同時還同時具有鎮咳、化痰、消炎等功效。
通過本組研究可以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治愈2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2.5%),說明在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中應用鹽酸氧溴索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臨床療效確切,治療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柯海紅,袁強,劉光發,等.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療效觀察[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7(3):151-152.
[2] 劉麗,王曉林.空氣壓縮泵治療小兒合胞病毒肺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0,03(11):941-943.
[3] 張世梅.蘆金萍.嬰幼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治療前后潮氣呼吸肺功能的改變[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7):1127-1128.
[4] 黃燦媛.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佐治小兒支氣管肺炎69例療效觀察[J].右江醫學,2010,38(3):306-307.
【關鍵詞】 呼吸內鏡;呼吸內科;手術應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36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病, 隨著大氣污染和煙齡的增長, 呼吸系統疾病日益增多, 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 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肺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2002年在我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爆發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傳染性強, 死亡率高。呼吸系統疾病越來越值得國民重視和注意, 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任務艱巨[1]。呼吸內鏡的引入為防治呼吸系統疾病作出重大貢獻, 同時擁有電子氣管鏡及胸腔鏡系統、氬氣電刀及冷凍治療系統、硬質支氣管鏡治療系統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內鏡介入治療設備, 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深受廣大呼吸內科醫生的喜愛。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應用呼吸內鏡進行診療的65例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齡30~65歲, 平均年齡(45.1±6.5)歲, 其中有38例肺不張, 12例支氣管擴張癥, 5例喉管狹窄, 8例段支氣管狹窄伴潴留性肺炎, 2例肺癌。觀察對象在并發癥、患病嚴重程度上與本案例無關, 不具備參考性。
1. 2 方法
1. 2. 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在詢問詳細病史采集, 查體后, 著重進行血壓和心肺檢查;進行X線胸片檢查, 必要時進行曲面斷層或CT檢查, 確定病情嚴重程度和病灶部位;對于擬行活檢手術的患者進行凝血測試和血液常規檢查, 保障手術順利。
1. 2. 2 術中 所有患者在手術中進行血氧飽和濃度監測和心電監護;術中通過人工呼吸道進行吸氧, 保障患者血氧飽和濃度處于正常范圍;患者采用仰臥位, 或根據病情需要采用半臥位或坐臥位;患者應用2%利多卡因進行咽喉部麻醉后, 由呼吸內鏡纖支鏡進行氣管內麻醉;經鼻、口或者氣管切開處進行呼吸內鏡的插入;由呼吸道上端到下端有順序地觀察, 避免遺漏, 然后有目的性地觀察可疑部位, 避免遺漏細微病變;采用APC2活檢并冷凍標本, 提取凍住標本, 冷凍過程保持激活狀態;利用APC探針進行凝血, 將表面出血部位通過激活進行封閉;利用APC探針將失活劑導向靶區, 通過激活使目標組織實施失活操作;將冷凍針置于異物上, 冷凍激活后, 提取異物, 快速實現氣管再通。
1. 2. 3 術后處理 部分患者在手術后, 仍然繼續吸氧一段時間;患者手術2 h以后進食、飲水, 以免喉頭麻醉而導致誤食;對于肺支氣管附壁活檢的患者, 應在手術活檢后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 以排除氣胸的可能。并告知患者, 在離開醫院以后也會有發生氣胸的可能;患者在呼吸內鏡檢查后可能會因為巨噬細胞釋放炎性介質導致發熱癥狀的出現, 一般不需要進行特別處理, 但也要與手術感染鑒別開。
1. 3 療效判定標準[2] 當患者不再出現咯血、咳痰、咳嗽、胸痛等癥狀, 體溫恒定, 呼吸狀態平穩, 呼吸音正常, 說明患者病情改善, 治療效果明顯。
2 結果
采用呼吸內鏡在呼吸內科手術中, 經過治療38例肺不張患者中36例患者全部復張, 另外2例患者也已經部分復張。12例支氣管擴張癥伴彌漫性出血患者進行封閉止血后, 預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現咯血癥狀, 并在加用止血藥物治療后, 已經全部治愈。5例重度喉管狹窄和輕度喉管狹窄患者經過有效均勻失活后, 呼吸順暢, 全部治愈。8例段支氣管狹窄伴潴留性肺炎患者快速有效的實現了狹窄再通, 全部治愈。剩下的2例肺癌患者胸痛緩解, 病變組織切除準確, 病情得到控制, 暫時沒有生命危險。所有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轉, 治愈率96%, 獲得手術醫師肯定。
3 討論
呼吸內鏡的介入手術治療, 改變了傳統胸腔鏡探查手術, 采用微創介入的方式進行氣道內腫瘤摘除術、氣道內支架成形術、氣道內組織失活術、氣管阻塞再通術等[3]。呼吸內鏡在呼吸內科治療點鮮明, 相比于活檢鉗活檢, 視野清晰, 手術醫師擁有高診斷權重, 活檢標本在組織學角度和大小方面更優, 不但保留了形態學細胞結構, 并且標本沒有出血的情況, 更方便的是在冷凍探針的幫助下, 標本在切下后即被冰凍;進行切除凝血手術中, 呼吸內鏡設備在不接觸病變部位的情況下達到手術目標, 將穿孔風險降到最低, 并且保證最小的炭化和煙霧, 最小的氣味;組織失活時, 失活部位均勻完整, 具備良好的劑量精度和失活可控深度。
呼吸內鏡在呼吸科手術中表現出色, 在診療呼吸系統疾病中更直觀安全, 在現代醫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是現代醫院中最常用的監測和治療方式之一。呼吸內鏡的介入, 使得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減少諸多痛苦, 包括分泌物的及時排除, 異物的及時取出, 出血部位的及時止血, 為患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緩解病情的同時, 患者的換氣能力也有很大改善[4]。
呼吸內鏡的引入為防治呼吸系統疾病作出重大貢獻, 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檢測、治療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其視野清楚、劑量準確、穿孔率低、專業智能, 為手術的安全可靠進行提供了保障, 為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深受廣大呼吸內科醫生的喜愛, 值得在臨床內科中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耿娟.呼吸內鏡在呼吸內科診療中的應用探討.大家健康, 2014, 8(4):116.
[2] 解寧.呼吸內鏡在呼吸內科診療中的應用探討.中外醫療, 2012, 6(6):187.
[3] 雷立峰.呼吸內科臨床診療中呼吸內鏡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醫藥工程, 2014, 8(8):128-130.
咳嗽、咯痰、喘促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癥狀,特別是具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間質性肺病等基礎病癥的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肺炎的患者,此類癥狀更為明顯,緩解和消除以上癥狀,成為治療的主要目的。
在治療上,西醫主要以抗炎、止咳化痰等對癥處理為主,祖國傳統醫學可以充分發揮調節全身機能與對癥治療相結合的優勢,標本兼治,有效控制咳痰。在祖國醫藥精方猴棗散的基礎上制成的中成藥制劑貝羚膠囊,不但具備以上優勢,還具有服用方便、見效快、療程短、無副作用等特點。
貝羚膠囊以貝母、羚羊角為君藥,配以麝香、豬去氧膽酸、沉香、人工竺黃(飛)、青礞石(煅,飛)、硼砂(炒)等,共成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適用于痰熱阻肺、氣喘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間質性肺病等見諸上述證候者。川貝母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后世稱其為“清痰之最”,主治肺熱燥咳、咯痰帶血、痰多胸悶等癥。現代研究表明,貝母具有鎮咳、祛痰、平喘、抗炎作用(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多種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腫瘤等作用。羚羊角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的功能。對肺熱喘咳等疾病療效非常突出。現代研究亦已證實,其具有突出的抗炎、解熱鎮痛、抗病毒和免疫提高功能。麝香香竄通絡,可加強祛痰之功效。根據現代藥理研究,麝香還具有興奮呼吸中樞、抗炎、抗腫瘤功能。豬去氧膽酸、沉香、人工竺黃(飛)、青礞石(煅,飛)、硼砂(炒)等可增強清熱、化痰、平喘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貝羚膠囊可稀釋痰液、促進呼吸黏膜上皮細胞纖毛運動,使痰液易于咳出,有較強的抗炎、退熱、抗菌及免疫功能調節作用。
貝羚膠囊性偏寒,素體陽虛、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者及陰虛火旺、五心煩熱、盜汗等不宜使用。
【關鍵詞】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71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多發病, 由多種因素可引起, 主要在肺部、氣管、支氣管、胸腔發病[1], 導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 具有發病率高、病因多樣等特點[2], 隨著目前空氣質量日趨下降及吸煙、人口老齡化社會發展、心理、生理的因素[3], 患病率逐年上升, 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有研究表明[4], 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城市的死亡率是第三位, 在農村為第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肺癌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死亡率也有增無減[5]。由于大部分呼吸系統疾病是由感染引起, 抗菌藥物是呼吸系統應用最廣泛的藥物, 且由于諸多原因, 臨床上濫用抗菌藥物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規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 國家及醫療機構紛紛建立制度及措施規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 如衛計委頒布的《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的處方點評制度、醫療機構采用的臨床合理用藥的監測軟件等[6-9]。故本研究選取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 探討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齡25~88歲, 平均年齡(51.1±13.0)歲, 住院時間2~63 d, 平均住院時間(16.1±15.8)d。
1. 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統計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住院時間、藥物類型、用法用量、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療程、用藥時間范圍、細菌標本的送檢率以及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2 結果
2. 1 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所有患者中, 上呼吸道感染者3例, 下呼吸道感染者50例, 結核并發細菌感染者2例, 真菌感染者2例, 其他感染者3例。所有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為主, 占83.3%(50/60)。所有患者中應用抗菌藥物的有57例,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95.0%。共使用11種抗菌藥物, 主要為喹諾酮類、青霉素類、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抗真菌類等。使用頻率排第一的為左氧氟沙星, 其次為頭孢地嗪, 然后是頭孢哌酮/他唑巴坦, 分別占45.0%、28.3%、23.3%。見表1。
2. 2 抗菌藥物的聯合使用情況 所有患者中, 單用抗菌藥物的有42例, 單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70.0%, 二聯抗菌藥物的有14例, 二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23.3%, 三聯抗菌藥物的有1例, 三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1.7%。見表2。
2. 3 細菌標本的送檢情況 所有患者中, 在使用抗菌藥物時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測的有36例, 細菌標本的送檢率為60.0%, 包括細菌血培養檢查、痰涂片、痰培片、胸腔積液等, 細菌血培養檢查3例, 陽性為1例, 占33.3%;痰涂片9例, 陽性為5例, 占55.6%;痰培片21例, 陽性為12例, 占57.1%;胸腔積液3例, 陽性為1例, 占33.3%。查出20多種病原菌, 主要有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絲酵母菌等。
2. 4 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使用抗菌藥物后, 49例患者對其肝腎功能進行了檢查, 未發現存在不良反應的情況發生。
3 討論
衛計委《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規定抗菌藥物的使用率應
本次研究, 選取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 統計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細菌標本的送檢率以及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表明, 所有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為主, 占83.3%,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95.0%, 共使用11種抗菌藥物。單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70.0%, 二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23.3%, 三聯抗菌藥物使用率占1.7%。使用頻率最高的抗菌藥物為左氧氟沙星, 其次為頭孢地嗪, 然后是頭孢哌酮/他唑巴坦, 分別占45.0%、28.3%、23.3%。細菌標本的送檢率為60.0%, 查出共20多種的病原菌。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未發現存在不良反應的情況發生。
綜上所述, 呼吸內科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所選擇的抗菌藥物種類與病征相符, 嚴格遵守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規范, 且對細菌標本的送檢足夠重視, 及時、有效的進行送檢與記錄, 從而更好的控制病情, 避免院內患者的感染以及抗菌藥物的濫用。醫療機構加強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質量與水平, 達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春杰. 探討呼吸系統疾病的心理社會因素與診治措施.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1(5):587-588.
[2] 陳小菊. 呼吸系統疾病研究專題.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6, 31(1):1-5.
[3] 周樂飛. 影響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因素. 健康之路, 2016, 1 (26):86.
[4] 劉龍軍. 淺談呼吸系統疾病的鑒別診斷. 內蒙古中醫藥, 2010, 29(6):124-125.
[5] 馮靖雄. 探討臨床藥師如何規范呼吸內科合理用藥. 吉林醫學, 2011, 32(1):53-54.
[6] 吳麗敏. PDCA循環理論在臨床用藥點評中的應用研究. 山東大學, 2014.
[7] 王啟祥, 付琦芳, 田曉紅, 等. 醫院臨床藥學工作開展情況與分析.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 11(1):89-91.
[8] 劉軍. 呼吸瓤500例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探討.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3):150-151.
[9] 付勇.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使用分析. 四川醫學, 2011, 32(11):
1819-1821.
[10] 石民彥, 李鶴梅. 480例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分析. 海峽藥學, 2011, 23(1):129-131.
[11] 朱永紅, 張延華, 黃晉紅. 綜合干預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效果分析. 臨床誤診誤治, 2013, 26(5):68-72.
[12] 薛曉紅, 謝寧, 沈毅. 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分析.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2, 14(7):4-7.
[13] 郗穎, 許健, 李小六.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與探討. 中華全科醫學, 2012, 10(6):958-959.
[14] 周h, 楊明, 李勝前, 等. 我院呼吸內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及藥學服務模式探討.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6):1008-1011.
[15] 崔莉彬.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6(14):93-94.
1 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在濰坊市按照經濟條件好、中、差抽取18個街道。45個村,調查了居民3546戶,其中城市居民1028戶,共3100人,農村居民2518戶。共8420人。
1.2調查方法采用問卷式調查。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進行人戶調查。在城鄉共發放問卷3560份,回收3555份,有效問卷3546份,有效率為99.75%。
1.3統計學處理采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6.0進行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住院率本次調查總住院率為2.35%(271/11520),城市居民住院率為3.23%(100/3100)。農村居民住院率為2.03%(171/8420)。
2.2住院原因構成城鄉居民住院原因前3位為疾病(74.9%),意外損傷(14.2%),分娩(7.9%),城市居民住院原因前3位為疾病(87.0%),意外損傷(6.0%),康復(3.0%)。農村居民住院原因前3位為疾病(67.7%),意外損傷(19.2%),分娩(11.4%)。
2.3住院醫療機構構成城市居民住院對醫療機構的選擇前3位為市級醫院(35%)。區及區以上中醫醫院(18.0%),部隊廠礦醫院(16.0%)。農村居民住院對醫療機構的選擇前3位為區級中心醫院(38.6%),鄉鎮街道衛生院或衛生服務中心(25.7%),市級醫院(19.9%)。城鄉居民住院對醫療機構的選擇差別有統計學意義(x2=40.419,P
2.4住院病人手術情況住院病人做手術的比例為35.2%,城市為34.0%,農村為35.8%。城市居民住院者平均是在入院后2.62 d做的手術,農村是3 d。
2.5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天數為12.29 d。城市為12.86 d,農村為11.98 d。
2.6能否報銷醫藥費城市知道能報的比例為62.8%,知道不能報的比例為26.6%,不清楚能不能報的占10.6%。農村知道能報的比例為68.9%,知道不能報的為18.2%。不清楚的為12.8%。城市居民能報銷的數額平均為3454.88元,農村為1051.27元。
2.7住院費用城鄉居民平均住院費為6549.27元,醫藥費為5933.71元,車旅費為660.08元,人情費為212.50元。城市平均住院費用為6622.59元,醫藥費平均為6695.49元,車旅費平均為286.67元,人情費為74.07元。農村平均住院費用為6504.92元,醫藥費平均為5489.33元,車旅費平均為853.22元,人情費為390.48元。因住院而借款的居民比例為44.4%,城鎮借款居民的比例為32.8%,農村為48.7%。城鄉居民借款數額平均為2564.12元。城市居民借款數額平均為1798.47元,農村為3192.35元。
2.8是否轉院城鄉住院者曾轉過院的比例為9.3%,城市為4.6%,農村為12.2%。轉院前醫院是鄉鎮衛生院的占25.0%,縣(市)醫院占37.5%,縣(市)中醫院占18.8%,部隊、廠礦企業醫院占18.8%。轉院原因:自己要求的占37.5%,醫生建議占56.2%,他人建議占6.2%。
2.9出院原因城鄉住院者病愈醫生要求出院者占60.1%,病未愈醫生要求者占6.3%。自己要求者占31.0%,其他原因占2.6%。城市住院者病愈醫生要求出院者占67.0%,病未愈醫生要求者占5.0%,自己要求的占25%,其他原因占3.0%。農村住院者病愈醫生要求出院者占56.1%。病未愈醫生要求的占7.0%,自己要求的占34.5%,其他原因占2.3%。城市住院者自己要求出院的人中,有11.1%由于久病不愈,有17.8%由于經濟困難,有4.4%由于醫院條件所限,有51.1%因為自感痊愈,有15.6%由于其他原因。農村自己要求出院的人中,有22.4%是由于久病不愈,有34.3%由于經濟困難,有6.0%由于醫院條件所限,有29.9%自感病愈,有7.5%是由于其他原因。
2.10疾病系統別住院構成住院者疾病系統別構成前5位為:循環系統疾病(31.2%),呼吸系統疾病(12.0%),消化系統疾病(12.0%),良性腫瘤(8.2%),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及免疫疾病(7.7%)。城市住院疾病系統前五位為循環系統疾病(38.5%),呼吸系統疾病(16.5%),良性腫瘤(14.3%),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及免疫疾病(8.8%),消化系統疾病(8.8%)。農村住院前5位疾病為:循環系統疾病(25.6%),消化系統疾病(14.5%),呼吸系統疾病(8.5%),損傷和中毒(7.7%),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及免疫疾病(6.8%)。
2.11疾病別住院構成居民住院疾病前5位為:其他心臟病(10.6%)、腦血管病(6.75%)、糖尿病(6.2%)、其他冠心病(5.8%)、高血壓(5.3%)。城市居民住院疾病前5位為:其他心臟病(15.4%)、其他冠心病(11.0%)、子宮良性腫瘤(6.6%)、腦良性腫瘤(7.7%)、腦血管病(6.6%)。農村居民住院疾病前5位為:其他心臟病(7.4%)、腦血管病(7.1%)、高血壓(6.3%)、糖尿病(6.3%)、急或慢性胃腸炎(6.3%)。
2.12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情況應住院而未住院的人次數為68人,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占35.29%。其中應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為:經濟上的原因占48.5%,自認為沒有必要的占37.9%,自己沒有時間的占7.5%。
3 討論
1 豬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病因分析
1.1 環境因素
任何刺激性物質如飼料或空氣中的塵埃與霉菌孢子、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硫及靠近工廠區的含飽和碳與重金屬微粒的空氣;季節的交替,氣溫驟變,受寒感冒,濕度過大,通風不良,局部風強度過大,飼養密度過大等。
1.2 機體的抗病能力
呼吸系統與外界直接相通,空氣中的各種顆粒和分子不間斷地與肺臟接觸,如果呼吸器官不具備完整的防御能力就不足以抵抗有害因素的侵襲。豬呼吸系統由鼻腔、氣管和支氣管、肺泡三道防線組成,它們各自有一系列完整的組織結構和各自特異的防御機能,但這三道防線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們相互保護和促進,一旦某一道防線受到破壞則往往波及到其他防線,致使病情加重。
1.3 傳染性病因
病毒性病原:主要有繁殖和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豬偽狂犬病病毒(PRV)、豬流感病毒(SIV)、豬圓環病毒(PCV)、豬瘟野毒(HCV)等。
細菌性病原:主要有豬肺炎霉形體(M.Hyo)、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副豬嗜血桿菌(HPS)、多殺性巴氏桿菌(P.M)、豬衣原體(S.C)、豬鏈球菌(S.S)、豬萎縮性鼻炎(AR)等。
寄生蟲病原:主要有豬蛔蟲、豬肺線蟲、弓形蟲、豬囊尾蚴、附紅細胞體等。
1.4 其他因素
(1)營養代謝性疾病及中毒性疾病:如亞硝酸鹽中毒、氰化氫中毒、黑斑病甘薯中毒等。
(2)應激因素:如防疫、去勢、轉群等。
(3)免疫抑制性因素:產生免疫抑制的病原體。
2 解決方案
2.1 圈舍管理方面
(1)隔絕有毒空氣對豬呼吸道的刺激。養豬場要建立在離化工廠較遠的無空氣污染的地方。地勢高燥,向陽背風,有一定緩坡,以利于光照、通風和排水。
(2)豬圈要定期清掃,執行嚴格的消毒制度。
(3)豬圈的飼養密度、溫度、濕度都要適宜,通風良好。
(4)季節交替氣溫驟降時,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
2.2 飼養管理方面
(1)實行“全進全出”式生產,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消滅場內病原體,防止各種傳染病的循環感染,接種疫苗時,豬群易于獲得較為一致的免疫力。
(2)根據豬的日齡選擇合適的飼料,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強豬的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
(3)重視飼料管理,及時清除霉變飼料,嚴防有毒物質進入飼料中。杜絕中毒性疾病的發生。
(4)提倡對豬進行人性化管理,目的就是盡量減少應激。如防疫去勢手法輕柔,減少轉群次數等。
2.3 疫病預防方面
(1)定期驅蟲,殺滅或控制豬體內外的寄生蟲。
(2)根據國家規定和本地區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流程。
(3)藥物預防。飼料添加藥物對某些疫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收到顯著的預防效果。
2.4 疫病治療方面
引起豬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途徑基本相同,一般為通過飛沫及塵埃經呼吸道感染,還有通過污染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傳染源一般為病豬和隱形感染豬。發現有疫病發生時首先要將病豬隔離,然后對豬舍進行徹底消毒。再對疫病進行分析,確定產生疫病的病原微生物后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案,才能對疫病進行科學的控制。因此發病后分析病原就顯得尤為重要。
2.4.1 病毒性病原和細菌性病原分析 病毒性病原和細菌性病原的流行特點:①不分豬的日齡、品種和性別均易感(HPS除外,該菌一般只對2周齡至4月齡豬易感)。②對于小豬來講,一般日齡越小,易感性越強,發病越嚴重(APP以架子豬多發)。③四季均可發生,一般以寒冬時多發(HCV是以春秋季較嚴重)。
從臨床癥狀上看:①有些病原對仔豬表現呼吸系統癥狀,而對孕期豬則表現流產、死胎等癥狀。如HCV、PRRSV、PRV、HPS、S.C和S.S等。②一般感染后豬只體溫升高(M.Hyo和AR對豬的體溫無變化),其中HCV會引起豬較典型的稽留熱。③呼吸困難(AR病的病原體可誘發鼻炎引起鼻道狹小或阻塞,使豬吸氣困難,而下呼吸道無異常)。④呼吸方式異常。引起腹式呼吸的如SIV、M.Hyo、PRV;引發犬坐呼吸姿式的如P.M、APP。⑤引發咳嗽的如PRRSV、PRV、SIV、M.Hyo、APP、HPS、P.M、S.C。其中誘發痙攣性干咳的如M.Hyo、P.M。⑥引發鼻流黏性液體的如SIV、S.C。⑦兼有神經癥狀的如PRRSV、PRV、S.S、HPS。⑧皮膚發紺或有出血、敗血癥的如HCV、APP、P.M、HPS、PRRSV。而PCV可引起黃疸、貧血。
從呼吸系統的病理變化看,也各有特色。如APP、P.M、S.S可引發大葉性肺炎;感染AR的豬在肺部無異常病變;M.Hyo引發支氣管炎;PCV引發多灶性黏液膿性支氣管炎;PRRSV引發彌漫性間質性肺炎;PRV引發小葉性間質性肺炎;其他病原體也均會引發肺部炎癥。另外有些病原體會使其他系統的一些實質器官發生特征性病變。
根據上述的分析可做些初步診斷,要確診可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實驗(PCR)。而對HCV、PRRSV、SIV等RNA病毒,可采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進行診斷。
在規模化豬場中,涉及病毒、細菌的復雜感染要遠比簡單感染常見。可見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呼吸道病原體同時或先后作用于豬只,它們之間可產生致病的協同效果,使其比單一病原體所致疾病嚴重得多。由于是多病因引起的綜合征,要注意不能漏診。
有些免疫抑制性病原體尤其是PRRSV、PCV等會產生很強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樣也會使呼吸道疾病變得更嚴重。
治療:病毒性疾病須以預防為主,治療只能以對癥療法為主,輔以注射免疫球蛋白或黃芪多糖類藥以增強其抗病能力,再用相應的血清或單抗注射可達到一定的療效。細菌性疾病在大型豬場可直接通過藥敏試驗選擇最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
2.4.2 寄生蟲性病原分析 從臨床癥狀上看一般會有消瘦、貧血、可視黏膜蒼白等癥狀。蛔蟲、肺絲蟲、囊尾蚴是通過口腔經消化道后移行至呼吸系統,從而引發呼吸系統病變。弓形蟲屬原蟲寄生于血液或淋巴液中的有核細胞的胞漿里,除引發豬的呼吸困難外,對于孕豬易致其流產和死胎。附紅細胞體也屬血液原蟲類(也有學者將其歸為立克氏體),附著于紅細胞,破壞紅細胞后產生大量紅色素,引起黃疸,紅細胞大量減少,引發呼吸困難。
診斷:做組織涂片或血涂片即可確診。
預防:加強日常管理,如驅貓可防弓形蟲病(貓是其終末宿主),滅蚊可防附紅細胞體病,豬舍遠離廁所可防囊尾蚴,滅蚯蚓可防肺絲蟲病(蚯蚓是其第二宿主)。
治療:對于蛔蟲、肺絲蟲可用左旋咪唑或丙硫咪唑來治療;對于囊尾蚴用滅絳靈效果較好;弓形蟲可用磺胺類藥;附紅細胞體可用抗原蟲藥如阿卡普林、貝尼爾等。
2.4.3 中毒性疾病分析 對于大型豬場中毒性疾病是極少發生的,只要加強飼料管理和進出豬舍人員的管理是不太可能發生中毒性疾病的。
中毒性疾病發病突然,一般是群體發病,但也各有特點。如亞硝酸鹽中毒會出現流涎、皮膚黏膜發紺、肌肉震顫等癥狀;氫氰酸中毒會出現肌肉震顫、驚厥、組織中毒性缺氧等癥狀;黑斑病甘薯中毒會出現氣喘,并有神經癥狀。一般只要發現豬舍里與豬接觸的飼料或其他物品中所含毒物即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