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的價值哲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儒家人本哲學的人性觀與現代人類醫學儒家非常重視對人性的認識。儒家認為人雖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與自然界其他事物是不一樣的。孔子在《論語•微子》中提出“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他認為人與鳥獸的區別在于人具有合群性。而荀子在此基礎上提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認為,人與萬物的差別在于人有知、有義,有合群性,使其他事物為自己所用,具有主觀能動性,為天地間最貴。《禮記•冠義》中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曲禮》中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知自別于禽獸。”可見,《禮記》中的觀點認為“禮”是人的本質特征,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動物沒有婚禮,“父子聚麀”(麀是雌鹿,即父子同用一個性配偶),所以永遠是禽獸。而人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禮,用倫理道德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所以能夠不斷進化和文明。其實,“禮記”中所說的人的本質——“禮”體現的正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的社會性。在人類社會中,即使是一些本來對整個生命世界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生理現象卻還具有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意義,比如飲食、、排泄等,變成了由文化和社會規則調節和支配的習慣。和其他動物一樣,人類機體中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的變化會引起饑餓感和,但是,文化和社會卻支配和決定著人們吃什么樣的食物,以什么樣的形式來進食,什么時候進食以及給人們安排合適的配偶。因此,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的這些生理現象不僅為生物功能服務,而且還為社會和文化的功能服務。人的全部活動和反應(包括人類行為和人類動物)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影響與支配。也就是說,人不僅具有生物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鑒于以上儒家人本哲學對人的看法,人類醫學的對象是人,是生物屬性、社會屬性和道德屬性集于一身的人。那么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人性與動物性的不同,正是人類醫學與動物醫學的根本區別所在。人生活在自然這個大環境中,同時還生活在人類社會這個小環境中,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且還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符號的語言。人是符號的動物。人具有運動性語言中樞和知覺性語言中樞的特殊結構,人是以語言擁有世界的動物,人們通過語言的交流,可以引感、開放內心世界;同時,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語言符號傷害以及患語言疾病的動物,而且,人還是唯一可以通過語言符號醫治的動物。人的疾病與健康,不僅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會某一個單一層面,而是他們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聯系,相互影響。根據現代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只有當三者是一種和諧統一的良好狀態時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會牽涉和影響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會功能損害和缺失,還有社會關系引發的心理和生理問題等。所以,與動物醫學不同,人類醫學除了自然科學性外,還具有人文性質。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不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層面,而且要看到其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隨著現代社會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已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證。
1.2“仁”的人本哲學與現代醫學人文關懷“仁”是儒家人本哲學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論語》中使用了109次“仁”。《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孟子也說,仁者愛人。就是要關心和愛護他人,不是弄虛作假,虛情假意,也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而是從“與人為善”的本心出發,真誠地愛護他人。怎么樣才能做到“仁”呢,《論語•陽貨》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謙遜恭敬、寬容大度、誠實守信、行事聰敏、恩惠于人,待人處事做到以上幾點就是“仁”了。而具體來說,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盡己為人謂之忠。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認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的途徑。人文關懷是對人的主體地位,對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狀態、生活條件及保障的關注,對人的尊嚴、人格的肯定。醫學人文關懷主張的是以人為中心的醫學價值觀,醫學人文關懷就是對病人不僅要提供必須的醫療技術服務,同時要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對患者要有仁愛之心。作為專業人員,在患者面前更要謙遜恭敬,把患者當做自己的服務對象,以平等觀念和服務意識去面對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面對患者對專業知識的無知以及作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當言行,醫護人員要給與寬容和理解,并給與必要的解釋和指導。醫護人員還要誠信待人,不弄虛作假,欺騙患者。在醫療護理中,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科學的操作程序,思維敏捷,行為果斷,不因自己的失責和大意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醫護人員還應根據安全性、實用性等特點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包括體質、家庭經濟等因素為患者選擇適當安全的治療方法、藥物等。醫生救死扶傷,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圣的職業,醫生是給人們恩惠的,應該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為出發點。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實這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換位思考”和“黃金法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醫護人員和患者首先學會換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調換角色后希望對方對待自己的方式去作為。醫護人員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醫護人員怎么對待自己去對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醫護人員希望患者怎么樣對待自己去對待醫護人員。這樣通過為別人著想,不僅很好的體現醫護人員對患者的仁愛之心,而且能夠構建良好和諧的醫患關系。
1.3儒家人本哲學的“修齊治平”與現代醫學人文管理有學者認為,“修齊治平”體現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現代醫學中,醫生作為服務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醫學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對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與患者溝通的能力以及與患者建構良好和諧醫患關系的技能,還要提高自己的理論和認識水平,對人類疾病和健康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認識。這都需要醫護人員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理論,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全面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醫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僅如此,醫生的內在素養和專業技能會通過其一言一行表現出來,而患者就據此對醫生形成信任或懷疑、鎮靜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對疾病的良好的預后充滿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內在素養和高水平專業技能的醫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夠很好的安撫患者心理,使患者產生信任、安全、鎮靜、對所患疾病的康復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向上的心理。而且這樣的醫生也會得到患者的敬仰。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過程。特別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中,心理醫生的內在素養和人格魅力是安撫來訪者不安焦慮情緒以及影響來訪者做出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學中“修齊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現代醫學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
2結論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哲學家其實是在回答著同樣的問題,有著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根本問題的關注和思索。但是,東西方哲學家回答的方式和結論的取向卻是相去甚遠。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學形態和表達形式,為全球化交流背景下的現代學者借鑒和利用多種哲學研究形式觀照哲學提供了可能的資源;但同時也使得在研究不同形態的哲學時尤其需要依循和關注其本有的特質。本文僅從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認知特質來觀照中國古代哲學的殊相。
一、認知對象的混成性
西方哲學家在思索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時,很早便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區別。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以此為前提喊出重視人的響亮口號,蘇格拉底由此提出“認識你自己”的命題,至此,對世界本原與對人自身的認識均產生,物質與精神、客體與主體二分的思維取向初步奠定,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西方近代哲學推波助瀾了這種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從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開始,西方近代哲學家先是揭示二者的差別,后來走向極端,把二者對立起來,德國古典哲學則進入了尋求二者統一的時代。不過這種統一,是以主體湮沒客體為代價的,對人的關注是以人獨立于自然之外甚至是凌駕于自然之上得以呈現的。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界立法”,充分張揚了人的主體性。因此在西方哲學家的認知視野中,有著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之間的二分,并明確地意識到主體、主觀和客體、客觀遵循著各自不同的規則,分屬于不同的領域。
而在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上,哲學家們整體上傾向于主客體之間的融合,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論證和闡揚這種融合,最典型的命題莫過于“天人合一”。哲學家們總是把認識主體的人與自然之天混成一體,以至以人通天和以天觀人,一般不會把人置之自然之外。儒家學者孟子便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心、性、天是可以貫通的整體。董仲舒則對天人合一思想予以系統的論述,張載第一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說:“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①道家學者則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人、地、天、道、自然遵循著相同的法則。莊子甚至把人與外界完全融為一體,提出“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的疑惑,追求著“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不過儒家將天人合一賦予道德意義,而道家則是純粹而非德性的。當然,中國哲學史上也有天人相分的思想,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②,劉禹錫的“天與人交相勝”③等,但它們就像西方哲學中的天人一體思想一樣,沒有形成主流,只起綠葉點綴鮮花的作用。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古代哲學家所理解把握的認知對象是混成性的、整體性的,沒有明顯的主客之界,既可以把對象世界完全收攝為一心,也可以把人心歸之于世界。正如《中庸》所言:“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④正因如此我們很難用西方哲學中發達的理性認識論來理解和解讀中國古代哲學,因為在中國哲學家那里基本上找不到有明確界限的認識主體和客體來研究,他們的認識對象是涵括了人本身在內的全息世界。
二、認知范疇的意境性
由于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知對象的混成性,使得中國哲學家很早便注意到意識表達的外殼——語言的不可靠性,“較之西方哲人,中國古代哲人對于語言的局限性有著更普遍的清楚認識……因此自覺地不追求概念的絕對抽象性”⑤,故而中國古代哲學家并不刻意追尋認知范疇邏輯的科學界定,更少從事認知范疇間的邏輯推定,從未像西方絕大部分哲學家那樣以范疇為紐帶構筑自己龐大的哲學體系。恰恰相反,中國古代哲學家所提出的認知范疇具有很濃的意境性特質,范疇提出的當時或運用的時候總是與具體的事情或背景相關聯,很難找到中國古代哲學家專門對某一范疇予以純粹抽象的界說,這也使得中國古代哲學中許多通用的范疇呈現出多義性、模糊性。
道家學者對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有著十分自覺的意識,道家的著作較之其他各家讀起來難度更甚,連西方學者也因道家文本中許多范疇的抽象性而認其為是哲學。殊不知道家學者并未如西方學者所想,是要去創立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具備嚴謹邏輯性的哲學范疇體系,而是建基于對語言的不信任而采取的看似較為模糊,實則更加具有涵括性和豐富性的范疇。在《老子》中為此還專門強調他們所使用的“道”這一范疇,也只不過是“強為之名” (《老子第25章》)而已,并“道常無名”(《老子第32章》)。因為他們斷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章》)。所有的稱呼、范疇均無法完全表達人類的思想,更無法盡表哲人所領會到的永恒真諦。既如此,便無需也不能把表達思想的范疇定得太死,嚴謹的文字既不必要甚而有害,甚至應該用便于人們領會同時涵括性更大的比附似的表達方式,乃至是講故事似的寓言模式來演繹思想。老子對道的模糊描述和莊子書中無數的寓言故事便是明證。《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老子并未象西方學者那樣給道下出一個精確的定義,甚至使用了十分不確定的恍惚的語言。《莊子》中這樣的情形更加明顯,他用一則故事告訴人們大道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甚至文字只是一些“糟粕”(《莊子·天道》),而大道卻是在文字的背后。持此論者非道家特有,儒家學者也有所察覺,尤其是孟子,認為:“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對文本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文本的詞句,甚至不能拘泥于文本原本傳達的思想,故而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盡心下》)儒家中較為具備利性特質的荀子,也認為人們的認識實質上是有許多的遮蔽的,《解蔽》篇有著詳盡的論述。就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對其思想中的核心范疇“仁”也未下過準確的定義,往往是在不同的情境中,針對不同的人和事,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其范疇的情境性特質十分鮮明。莊子更是主張予以世界以情境性的觀察,指出對同一事件可以“以道觀之”“以俗觀之”“以差觀之”“以功觀之”(《莊子·秋水》)。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因而更難于用一確定的范疇來抽象表述具有多種層面的世界。
因為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知范疇的情境性特質,我們很難按照范疇間的差異和內在演繹的規律來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其哲學體系的建構不是純概念性的邏輯抽象,而是對世界和人類的真實生存內容的觀照。故而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哲學家遵循的是一種“內容邏輯”“內涵邏輯”,而非西方式的“形式邏輯”“外延邏輯”。⑥正因如此中國古代的辯證邏輯才非常的發達,因為辯證邏輯是與內容密切相關的思維形式。
三、認知方式的直覺性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知對象的混成性,使得主體對客體的認識不是盡量的擺脫主體的主觀參與,恰恰是通過主客體之間的融合,主體把自己盡最大努力地融進客體中,來達到由此及彼的理解。這樣的認知方式具有明顯的個體直接參與性,要求認知主體必得親身身處其間,“物化”(《莊子·齊物論》)其身、設身處地、交換立場,方能獲得真知。故而中國古代哲學家十分強調“體”為核心的直覺方法。先秦莊子就認為“道”的認識只能是“體道”(《莊子·知北游》)。孔子告訴弟子“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就其本質也是設身處地物我一體的換位思考。王弼認為對貴無本體的認識也是需要“體無”⑦來實現。東晉名士更是公開宣揚“體認”的作用,并將“一身體之”的認知看作高于讀書學習一類的知識接受。宋明學者在其著作中廣泛使用“體認”一詞,程顥宣稱:“吾學雖有所授,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出來。”⑧朱熹就“體”的認知方法作出了解釋,指出:“體之義如何?曰: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見其禮,如格物致知之義,與體用之體不同”。⑨李颙在《四書反身錄》中更是強調:“不要引訓詁,須反己實實體認。”⑩可見體認式的直覺認知方式在中國古代哲學家中是十分普遍地得到認同和運用的方法。
[關鍵詞] 妊娠糖尿病;血糖;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3(a)-0190-02
妊娠糖尿病是臨床的一種常見性并發癥,不但引發羊水過多、自然流產發生率,還可引發巨大兒、胎兒窘迫、死亡等不良事件,危害母嬰生命健康。因此,臨床疾病治療過程中針對性護理措施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該院將綜合護理管理用于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取得滿意效果[1]。為了進一步的探究該患者護理后的臨床效果,該文將該院收治者作為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該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作為對象,按患者意愿分組后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常規組30例,年齡段22~38歲,平均(30.2±1.2)歲;孕周23~27周,平均(25.4±0.4)周;其中,初次生產者20例,高齡產婦6例,經產婦4例;文化水平:大專以上學歷者5例,高中學歷者10例,初中學歷者12例,小學學歷者3例;干預組30例,年齡段23~39歲,平均(30.3±1.3)歲;孕周23~28周,平均(25.5±0.5)周;其中,初次生產者19例,高齡產婦6例,經產婦5例;文化水平:大專以上學歷者4例,高中學歷者11例,初中學歷者13例,小學學歷者2例。2組患者年齡段、文化水平、孕周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實施基礎護理措施,如:向患者講解妊娠期糖尿病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干預組患者則實施綜合護理管理。
1.2.1 設立產檢門診 患者入院接受治療后,科室領導需安排專職護士負責,且該護士需具備大專以上學歷、工作經驗豐富、溝通能力強。根據患者情況建立保健檔案,內容:患者的年齡、孕周、體質量、血糖、血脂等,向患者了解糖尿病知識了解情況,飲食方法等,由負責人員進行整理。
1.2.2 健康教育及飲食護理 資料顯示,健康教育、飲食方案的制定是臨床治療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措施,這就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健康教育及飲食方案,以提高預后效果[2]。健康教育:實施一對一的健康教育措施,針對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主要內容為:糖尿病病發內容、飲食控制的重要性、糖尿病病發后對患者的影響。同時,還可借助宣傳欄、講座、發放教育手冊等途徑健康教育,并根據患者文化水平借助通俗易懂語言提問,反復講解,直到滿意為止;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營養現狀制定飲食方案:多攝入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以谷類食物為主,提高每日蔬菜、水果等食物攝入總量;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類食物,提高每日牛奶、雞蛋類食物量;限制每日油脂類食物攝入量,禁止食用油炸類食物[4];叮囑患者嚴格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禁止暴飲暴食,從而將血糖指標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另外,還需將所制定的飲食方案、健康教育計劃等記錄在案,以及時監督、復診,每周按時電話隨訪,進而了解患者執行情況。
1.2.3 血糖監測 護理人員按時監測患者血糖指標,并教會患者血糖監測的正確方法,直到合格為止。每周2次監督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標情況,詳細記錄相關數據,一旦發現問題后及時處理,以適當調整血糖指標及飲食方案,將血糖指標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1.2.4 心理護理 一旦妊娠孕婦被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將致使其出現緊張、恐懼等心理,再加上擔心對妊娠結局的影響,間接加大心理負擔,危害母嬰生命健康。
1.2.5 運動護理 妊娠糖尿病患者在沒有任何產科禁忌證的情況下,需根據患者身體健康狀況制定運動方案,并按時電話回訪,每周至少2次,了解運動情況[3]。該運動方案的強度、時間、頻率等內容需根據患者年齡、孕周、血糖指標等情況制定,以飯后2 h運動為宜。當然,運動期間還需確保患者心率處于120次/min以內,一般以慢走為主,30 min/次,禁止運動力度過強,以避免子宮過度收縮。
1.2.6 生活護理 叮囑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按時更換內衣褲、相關物品,做好口腔、皮膚清潔工作,預防口腔、呼吸道感染[4]。
1.3 評定項目
預后評定患者營養保健認知程度、血糖指標及護理滿意程度。營養保健認知程度借助調查問卷的方式判定,主要內容包括:是否充分了解糖尿病病發因素、孕期每天需進食總量、每天需攝入水果量、每天需進餐的次數、體重控制范圍等,總分100分,分為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護理滿意程度亦借助調查問卷方式判定,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即:總分在90分以上表明滿意護理,總分在70分以上表明比較滿意護理,總分低于60分表明不滿意護理。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營養保健認知程度判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營養保健認知了解度有區別:干預組低于常規組(P
表1 臨床營養保健認知程度判定[n(%)]
2.2 臨床血糖指標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早飯后血糖、午飯后血糖、晚飯后血糖指標有區別:干預組低于常規組(P
表2 臨床血糖指標評定[mmol/L,(x±s)]
2.3 臨床護理滿意程度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護理滿意程度有區別:干預組高于常規組(P
表3 臨床護理滿意程度評定[n(%)]
3 討論
綜合護理管理是臨床新型護理模式,旨在幫助患者將血糖指標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減少對母嬰的影響。該管理中所實施的心理疏導方案,不但可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識了解度,減輕心理負擔,還可從根本上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促使其積極調整最佳狀態接受臨床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飲食習慣、機體營養等情況制定合理飲食方案,即可滿足患者機體需求,幫助胎兒生長、發育,還可通過對營養物攝入總量的限制,將血糖指標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適量運動可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改善糖代謝異常現象,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能,以降低血糖指標;生活護理措施的實施可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避免由各種因素引發的感染,保證母嬰生命健康。將其用于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可獲得顯著效果。該調查結果顯示,通過對干預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管理措施后血糖指標得以改善,且改善情況多于基礎護理常規組(P
綜上,臨床針對妊娠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管理作用顯著,可改善血糖指標,提高護理質量,值得學習。
[參考文獻]
[1] 程根娣,平風娟,彭巧君,等.循證護理模式對妊娠糖尿病病人預后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1):68-70.
[2] 譚曉艷,譚玉玲,鄭麗遷,等.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綜合護理策略及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1,8(11):503-505.
[3] 吳鳳會,錢雷,孫長虹,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妊娠糖尿病孕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12):1939-1941.
[關鍵詞] 血漿微小RNA-499;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 R54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5(c)-009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human plasma miRNA-499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60 cases with no histor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ceived health examination in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re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ent of miRNA-499 in the two groups was investigated as the index,diagnostic accordance rates of miRNA-499,cTn and CRP in 60 patients with AMI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miRNA-499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623±1.123,which was higher than 0.819±0.017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Plasma miRNA-499;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Early diagnosis
目前,心血管疾病嚴重影響著人類健康,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最重,死亡率最高,及時準確地確診急性心肌梗死可以緩解病情,降低死亡率[1-2]。臨床用于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標志物為血清超敏心肌肌鈣蛋白I和心肌肌鈣蛋白I(cTnI),但確診時間較長[3-5]。本研究采用qRT-PCR檢測方法對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miRNA-499含量動態檢測,旨在進一步了解miRNA-499對AMI的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9~82 歲,平均(59.4±6.9)歲。另選擇同期本院體檢中心的60例無心腦血管疾病史的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37~78歲,平均(56.4±7.1)歲。觀察組的所有入選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和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均在發病后24 h內入住CCU。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AMI患者入院后均采集肘靜脈血3 ml,發病后2、4、6、8、10、12、16 h分次抽血,分離血清后待用,直至miRNA-499峰出現,繼續于第2、3、4、5、6、7天抽血,每天抽血2次直至miRNA-499含量恢復正常。所有患者在中心靜脈置管處采血,加入EDTA抗凝血,采血后將采血管倒置數次,采集到的血樣要在30 min內送達實驗室,血樣按照15 min之內兩步離心法處理取上清液待測[3]。
1.2.2 檢測方法 采用qRT-PCR檢測方法檢測miRNA-499含量,cTnT測定采用電化學發光法,cTnI采用金標法,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
1.3 試劑與儀器
Beckmen公司Access全自動微粒子免疫化學發光分析儀及配套試劑,TAKARA公司Two Step qRT-PCR Kit,德國Eppendorf公司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5804R及小型高速離心機(5415D)],美國Forma公司-80℃深低溫冰箱,cTnI檢測試劑盒,cTnT檢測試劑盒。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miRNA-499水平的比較
觀察組的miRNA-499相對表達量為3.623±1.1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0.819±0.0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所有患者的miRNA-499、cTnI、cTnT陽性率情況
60例AMI患者中,miRNA-499的陽性率為100%,cTnI與cTnT的陽性率均為96.7%,CRP的陽性率為86.7%(表1)。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病變的形成使心肌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所致[6],是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具有發病快、死亡率高的特點。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方法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前一直被認為是診斷的最佳標準,但CK-MB在AMI早期、晚期診斷中靈敏度低、特異性差、升高持續時間短[7-9]。AMI患者的心肌細胞受損后,細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均發生改變。在梗死部位,心肌細胞內的化學物質釋放到外周血液中,可在血液中檢測到這些化學物質,即為心肌損傷標志物,通過檢測這些化學物質的含量即可診斷是否發生AMI。有研究顯示,檢測miRNA-499的含量變化是目前確診AMI的最有效方法[10-12]。
微小RNA是一類小分子非編碼RNA,由21~25個核苷酸構成,主要通過與靶mRNA 3′-非翻譯區的堿基互補配對抑制靶mRNA翻譯,在轉錄后水平調節靶基因表達。相關研究通過前降支動脈結扎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應用定時定量RT-PCR法,發現17個與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的miRNA座位候選標準,其中9個miRNA表達顯著上高,包括miRNA-499,提示miRNA-499可作為心肌梗死的生物標記物和治療靶點[13]。AMI發生時,miRNA-499出現早,在AMI出現2~4 h明顯增加,具有持續時間長、特異性高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為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提供重要的臨床價值,而國外有關miR-499與急性心肌梗死關系的研究較少[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而國外心肌梗死者患者的miRNA-499相對表達量為3.623±1.123,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的0.819±0.0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miRNA-499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標志物,以進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特異性。
[參考文獻]
[1] 涂海健,謝志勇,林華.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中的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雜志,2007,4(12):1145-1147.
[2] Matsumoto S,Sakata Y,Nakatani D,et al.A subset of circulating microRNAs are predictive for cardiac death after discharge for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2,427(2):280-284.
[3] 劉幸福,蘇惠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斷中實驗室檢驗指標的合理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11):1597-1599.
[4] 施冰,米林,王娟,等.microRNA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差異表達及其功能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 13(2):180.
[5] 楊麗,郭宇璇,徐菲莉.探討Hcy、hs-CRP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危險分層的相關性[J].實用檢驗醫師雜志,2014,6(4):212-215.
[6] 陳紀林.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新方向[J].中國循環雜志,2001,16(3):163-165.
[7] 李蕾,郭艷紅,王貴松,等.超敏C反應蛋白對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6(7):483-485.
[8] 楊萌,王顯良,李波,等.BNP及Copeptin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7.
[9] 丁嵩,何奔.腦鈉肽在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應用進展[J].心臟雜志,2006,18(1):103-105.
[10] 吳曉暉.冠心病患者血漿 BNP及hs-CRP水平變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研[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1(6):453-454.
[11] 胡昊,李鳳,丁曉梅.血漿腦鈉肽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變化及與冠狀動脈病變范圍的關系[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8,6(2):591-593.
[12] 章偉.血清 N端B型腦鈉肽前體檢測對冠心病診斷及預后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0,6(17):68-69.
[13] 王岳林,劉佳,王琴.NT-proBNP和hs-CRP的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2011,9(9):3-4.
[14] 韓波.心肌肌鈣蛋白I檢測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5):563.
【摘要】 目的 調查分析2型男性糖尿病人家庭主要成員在飲食控制方面的支持力度,與患者血糖控制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08年至2009年期間經我院住院確診或健康檢查、社區建檔發現的2型男性DM病人80例,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健康教育,對照組只針對病人,實驗組針對病人及其家屬,教育前后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通過調查了解病人家庭主要成員飲食治療的支持力度與患者血糖控制和營養狀況之間的關系。結果 教育前,兩組成員飲食治療知信行水平均較低,血糖和體重控制較差,無統計學意義。教育后,實驗組利用家庭支持系統的監督和協管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在有效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方面,有統計學差異。對照組教育前與教育后空腹血糖表無明顯統計學意義,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教育前與教育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
【關鍵詞】2型男性糖尿病人 家庭成員 飲食指導 血糖控制 體重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3位慢性疾病,飲食治療作為基礎治療的手段,在有效控制血糖,防止并發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臨床發現糖尿病病人對飲食控制的依從行為中,家庭是最值得重視的因素之一。糖尿病病人中很多男性病人和職業女性病人,在家庭中不擔任或不參與購買、安排和加工烹飪食物的任務,飲食種類多由其家庭支持系統成員選擇,烹飪方式也由其決定,對飲食量的把握,家庭支持系統成員則起到監督、協助控制的功能。因此家庭支持系統成員對糖尿病飲食控制的知識、信念、行為水平,直接影響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控制和遵醫行為及治療效果。本項目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系統了解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系統對飲食治療的知識、信念、行為水平,找出存在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擴大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半徑,對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支持成員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較好地發揮督導、協助和控制功能,強化病人的遵醫行為,科學管理飲食,達到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的目的。現將2008.2至2009.2收集80例我院住院確診或健康檢查、社區建檔發現的糖尿病病例的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80例我院住院確診或健康檢查、社區建檔發現的男性2型糖尿病病例,病例確診符合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診斷的標準,年齡、性別、職業不限。將8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40例,僅對患者本人教育;實驗組40例,既對患者本人進行飲食指導,同時也針對家庭主要成員進行教育。兩組中均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重癥感染、消耗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等并發癥,住院及隨訪期間均采用常規降糖藥物治療。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自行設計調查表,調查表分三部分,經專家認證后,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對象對照組主要為Ⅱ型男性糖尿病病人本人,實驗組問卷對象主要為病人家庭主要成員。調查內容為患者或家庭主要成員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病情、家庭關系、家庭功能)和對糖尿病飲食的種類選擇、飲食量的計算、飲食的搭配、飲食量的分配、烹飪方法在知識水平,態度和行為方面的支持照顧情況。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筆者向調查對象發放問卷,由病人及其家人填寫,對于視力障礙或書寫困難者,由筆者記錄,當場收回。問卷首次收回后向實驗組及對照組成員講解糖尿病飲食相關知識,告知病人及其家庭支持者在調查一個月后來我科進行再次問卷調查,調查后再次向雙方講解糖尿病飲食相關知識,三個月后再次調查,比較其主要指標的差異。
1.2.3 干預形式 初次調查時留下兩組的聯系方式(主要是電話號碼和通訊地址),主動保持聯系,分別于1個月、3個月時予集中授課、現場互動的形式。
1.2.4 研究內容 了解男性2型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者的一般情況(年齡、身高、體重、職業、文化程度),疾病分型、發病時間、勞動強度、每天膳食種類,家庭成員的文化背景、職業、婚姻、經濟狀況及對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知識水平,態度和支持行為。
1.2.5 實驗室檢查 抽取患者教育前靜脈血,分別檢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及檢測患者身高、體重以計算其體重指數。比較其教育前后各項指標的差異。
1.2.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統計數據
2.1 一般情況 80例患者中年齡30-70歲,平均(53.6±5.9)歲。3個月后走訪時無脫落病例,均參加再次問卷調查。
2.2 教育前、后兩組成員飲食治療知信行調查結果比較
注:經t分析,教育后1個月FPG、2HPG、HbA1C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P<0.01=。體重指數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2.5 教育后3個月兩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重指數的比較
3 結果
本項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問卷240份,有效問卷240份,有效率為 100%。
3.1 一般情況 (1)年齡構成 :30~45周歲為 3人 ,46~55歲為19人,56-65周歲為 58人。(2)文化程度:大專以上5人,占6.25%,高中(含中專)17人,占21.25%,初中及以下 58人,占72.5%。(3)病程:8—12年5個,5—7年29人,1—3年46人;(4)家庭經濟:1000元以下12人,1000—3000元57人,3000元以上11人。兩組病人在年齡、文化、病程、家庭經濟收入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3.2 知、信、行水平 教育前飲食知信行正確率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33.3%和38.1%,兩組無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教育1個月后兩組飲食知信行正確率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61.9%和42.9%,兩組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教育3個月后兩組飲食知信行正確率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85.7%和47.6%,兩組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0.01),上述數字表明糖尿病人及其家屬缺乏糖尿病飲食基礎教育,經系統教育后糖尿病飲食知識可以獲得大幅度提高。其中,有家庭主要成員參與的飲食控制,則患者的依從行為最好。
3.3 對糖代謝的影響 按糖尿病控制目標[1]進行評價。其中理想指標: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5mmol/L。兩組病人于3個月后進行評價,其中實驗組40例,血糖控制理想22例,尚可14例,差4例,控制率90.00%;對照組40例,血糖控制良好7例,尚可18例,差15例,控制率62.50%。兩組控制目標情況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4 對體重指數的影響 在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中,男性超重者多于女性[2],對男性飲食教育刻不容緩。結果顯示實驗組比對照組經教育后體重指數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而實驗組不會出現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等現象,可使糖尿病患者更健康。
4 討論
4.1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3位慢性病,據國家衛生部調查顯示,我國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3000例,每年約增加120萬。專家估計,5年以后,我國高血糖(糖尿病加上糖耐量受損)的人數將超過1個億,所以對糖尿病的預防刻不容緩。眾所皆知,健康行為的轉變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態度,才能實現由知識一信念一行為的轉變[3]。家庭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前提和基礎[4],特別在廣東地區,糖尿病病人中很多男性病人,在家庭中不擔任或不參與購買、安排和加工烹飪食物的任務,飲食種類多由其家庭支持系統成員選擇,烹飪方式也由其決定,對飲食量的把握,家庭支持系統成員則起到監督、協助控制的功能。因此家庭主要成員對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的知識、信念、行為水平,直接影響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控制和遵醫行為及治療效果。調查顯示,患者及其家庭支持系統糖尿病飲食知識比較匱乏,患者血糖控制較差。因此醫護人員在進行糖尿病飲食教育時,應根據特定對象在家庭中擔任飲食管理的角色特征,把糖尿病飲食教育的普遍性、特殊性和有效性相結合,擴大健康教育半徑,將病人家屬納入健教對象,提高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統對糖尿病飲食知識的知曉率,并實現行為的轉變,最終降低糖尿病的并發癥的發生[3]。
4.2 我們此次研究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統教育采用教育互動為手段傳播知識與技能。通過與男性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統進行電話通知,講課,問卷調查,掛圖等形式進行飲食教育,使其不斷加深理解糖尿病飲食知識,并逐漸建立信念,付諸行為,使男性糖尿病人通過自己與家人的共同努力,提高飲食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既能有效控制血糖,又能滿足營養需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像正常人一樣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參 考 文 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
[2]單巖,李艷紅,李景麗.Ⅱ型糖尿病體重指數與血糖、血脂、血壓的關系探討及護理.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10;24 No:212-213.
關鍵詞:妊娠期高血壓;飲食;護理管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ietary exercise nursing management plan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pregnant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2 patients with pregnancy hypertension received from December 2019 to August 202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ried out standardized diet exercise nursing management plan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intervention. The pregnancy outcom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eclampsia, postpartum hemorrhage, cesarean section and placental abrup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ed diet exercise nursing management plan intervention in the nursing of pregnant hypertension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ealth cognition of pregnant women, shorten the labor proces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word:Pregnancy hypertension; Diet; Nursing management;
妊娠期高血壓.png
妊娠期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時期,妊高征是妊娠期一種特有的疾病[1],妊娠20周以后會出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病情較輕的產婦無顯著癥狀或有輕度的頭暈,血壓輕度升高,但病情嚴重的產婦會伴有頭痛、眼花、惡心、嘔吐的情況,同時血壓顯著升高,蛋白尿增多,水腫癥狀更加明顯,甚至還會出現昏迷及抽搐[2].妊高征多見于羊水過多或貧血的孕婦和初產婦、多胎妊娠以及原有糖尿病、慢性腎炎的孕婦。妊高征的發生與患者自身遺傳、營養狀態、營養攝取量等因素有關,妊高征是導致孕產婦、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臨床遇到這種病患多建議采用對癥治療或者終止妊娠[3].本研究基于在臨床遇到妊高征患者,進行全程跟蹤護理,探討飲食運動護理管理計劃干預在妊高征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接收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滿20歲。(2)符合《婦產科學》中的診斷標準[4].(3)患者及家屬簽屬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2)中途退出者。(3)精神狀態異常無法正常溝通交流。(4)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觀察組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8.12±2.35)歲,發病孕周14~39周、平均發病孕周(31.20±3.09)周;對照組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28.52±2.15)歲,發病孕周14~38周、平均發病孕周(30.20±2.89)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操作,具體措施:監測產婦體溫、呼吸、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是否異常,護理全程與產婦保持良好的正常溝通,病情嚴重的孕婦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通過傳統方式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講解相關的注意事項。
觀察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進行規范化飲食運動護理管理計劃干預。(1)飲食護理:為患者制訂規范化飲食計劃:a.控制熱能的攝入,孕后期熱能攝入過多,體質量增長過快是妊高征的危險因素,每周增重0.5 kg為適宜,并且應攝入高優質蛋白,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b.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有利于抑制血液中脂質過氧化作用。c.制訂高優質蛋白、高鈣、高鉀以及低鈉的"三高一低"飲食計劃,多飲用牛奶,多吃魚、肉、蛋、奶這種高優質蛋白、高鈣飲食,補充大量的新鮮蔬菜,監督產婦堅持每日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食用過多的鈉鹽會導致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上升,十分危險。鈉鹽的攝入(全身水腫者除外)不必嚴格限制,但一定要適當控制,以每日控制在3~5 g以內為宜。d.若醫院不提供妊高征特質飲食,需叮囑家人提供高質量的營養三餐,以優質蛋白質、大量維生素、葉酸、為主,務必保證產婦的孕期營養。(2)保健護理:加強產前保健,定期做好產前檢查,再就是督促孕婦每日數胎動及測量血壓。指導其休息和睡眠時采取左側臥位,以改善子宮胎盤的血液循環。(3)用藥護理:從妊娠20周開始應該每日補充鈣劑。另硫酸鎂是目前治療子癇前期和子癇期的首選的解痙藥物。用藥方式可以使用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但硫酸鎂的治療濃度和中毒濃度很相近,所以一定藥注意硫酸鎂的毒性反應,護士在用藥時及用藥過程中要及時監測孕婦血壓,并注意監測以下指標:a.膝腱反射必須存在。b.呼吸不少于16次/分。c.尿量每24 h不少于600 mL或每小時不少于25 mL硫酸鎂滴注速度以1 g/h為宜,不應超過2 g/h.(4)心理護理:一些患妊高征的產婦了解到有關分娩時的負面議論,會產生害怕心理:害怕和恐懼分娩,自己不善配合、醫護人員不負責、親人不在身旁守護與照料,極易致使其臨產后情緒緊張,常常處于極度焦慮、不安和恐懼的精神心理狀態。這時,就需要護士對產婦做好心理護理,來排除不安情緒,要耐心地介紹患者目前情況和病情,使患者對自己的情況有很好的了解,對護士產生友好的信任情緒,使其配合治療。(5)急救護理:對產婦進行全程跟蹤護理,隨時監測其病情情況,在出現緊急病情時,快速判斷產婦情況并作出判斷,確定爭取救治護理方案,并根據具體情況對急救方案進行調整。(6)運動護理:制訂規范化運動護理計劃,制訂合理的運動和健身具體方案,可適當做一些輕柔體操,注意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過度運動,做好妊高征產婦科學正確的孕期保健。
1.3 觀察指標
兩組妊娠結局情況,包括子癇、產后出血、剖宮產、胎盤早剝等情況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組數據代入spss19.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實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1.png
表1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n(%)]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一種多數孕產婦在圍生期時所出現的常見并發癥,而且高血壓也是孕婦妊娠期特殊的疾病類型之一。妊娠期高血壓癥多好發于妊娠5個月以上,患者多為年輕的初產婦。由于中樞神經過度緊張或者接受刺激等多種影響因素常常會導致孕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們開始重視孕產婦營養攝入的問題。會給孕產婦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如果缺乏科學的飲食指導和適當的運動,極易造成體質量的增加,從而發生多種并發癥,如妊高征。據有關資料顯示[5],國外報道妊高征發病率為7%~12%.本研究在孕期保健門診遇到了妊高征的孕婦,加大其難產的發生率,影響其胎兒的正常發育,有妊娠期高血壓要特別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的勞累以及熬夜,放松心情,避免過度的緊張,定期進行尿常規的檢查以及測量血壓,平時應該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多的食物,如蘋果、香蕉、雞肉、雞蛋、瘦肉等,要減少脂肪及鹽的攝入量[6,7].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護理人員根據孕婦的不同病情為其制訂個性化的飲食計劃和運動計劃,確保產婦體質量處于標準的范圍之內[8,9].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化的飲食運動護理管理計劃,在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有效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進行規范化飲食運動護理管理計劃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病情,縮短治療時間,大大提高產婦順利分娩的概率。
在本研究中,除觀察組有2例患者選擇剖宮產,其余患者均選擇陰道分娩,觀察組產后出血量非常低,無圍生兒出現死亡,這表明進行規范化飲食運動護理管理計劃干預,能使得分娩成功率大大增加。另外,規范化的飲食運動護理和管理方案干預中包含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針對患者而言進行的心理護理,幫助其他人消除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10,11],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對觀察組產婦和對照組產婦分別進行了心理監測和常規護理,并且耐心積極地與其他患者交流,耐心溫柔地向其他患者介紹自身狀況后,觀察組產婦的工作和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本研究實施全程跟蹤觀察護理到生產結束,發現患者對自己病情有徹底了解,便于患者主動配合醫師的治療,使治療效果得到提升,能有效地預防胎兒宮內生長緩慢[12,13,14],可以顯著的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作的發生率,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建議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凡姝,耿力妊娠合并肺動脈高壓52例臨床特點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20,29(2):134-137,140.
[2]胡詩晏,石中華妊娠合并肺動脈高壓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1 ,49(1):25-27.
[3]孫獲,劉國莉,任景怡妊娠與肺動脈高壓[J].臨床內科雜志,2021,38(1):9-14.
[4]馬紀,王海云。妊娠合并肺動脈高壓產婦圍術期麻醉管理研究進展[J]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志,2020,43(6):491-495.
[5]張瑩,石鑫瑋,曾萬江等。49例妊娠合并肺動脈高壓的診療及預后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0,28(12):2116-2119.
[6]宋暉高壓氧治療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20);:34-36.
[7]陳志平,陳林。飲食管理聯合藥物指導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母嬰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23):5856-5858.
[8]徐云飲食管理聯合拉貝洛爾與硫酸鎂治療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2):116-118.
[9]張秀珠。精細護理結合飲食護理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合并心臟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8,37(33):145-147.
[10]謝雪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與產婦妊娠期飲食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8 ,25(23):136-138.
[11]侯秀真,馬合紅,王佩,等。運動、飲食綜合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高血孕婦影響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20,47(5):848-851,887.
[12]周曉娟,吳燕平,張麗明。飲食管理聯合藥物指導對妊娠高血壓患者圍生兒結局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30(20):179-181.
“人的教育”受益于現代性啟蒙。自現代性發端,教育就開始了文化價值的現代性轉向,邁向了教育現代化的歷程。啟蒙運動所確立的“理性”、“主體性”,經過康德、黑格爾的強化,“人”的主宰力量空前地獲得了推崇,教育現代化也確立了以理性主義、人本主義為原則的教育價值觀。教育開始脫離社會政治和世俗功利主義的束縛,轉而關注人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價值。人的主體存在成為教育聚集的重心。“人的教育”的提出,捍衛的是人的哲學價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及人的尊嚴和主體的獨立性。然而,“人的教育”在高揚“人性”、“主體性”旗幟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社會哲學的詬病:遠離社會現實和教育現狀,片面地追求個體自由、心靈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完美,走向一種純粹的精神生活。反映到教育生活中,其實就是“精神”與“現實”兩種哲學視野的對立,“科學”與“人文”兩種教育價值的分歧。這種對立與分歧,如果不予澄清,就會影響到“人的教育”在價值判斷上失去理性的自我定位。
一、人的教育:面向精神世界還是生活世界
20世紀以來,隨著哲學對人本身的關注,教育也開始轉向人的精神世界和靈魂生活,精神哲學介入教育研究領域后,打破了以社會哲學闡釋教育問題的單一框架,繼而也造成了兩種哲學的對立和緊張,在“人的教育”問題上,兩種哲學也有著不同的詮釋語境,精神哲學追求理想化、精神化的超現實語境,尋求逼近心靈的激情化教育,教育實踐中的核心概念以“愛”、“生命”、“信仰”等形而上的詞語走進人的精神世界;而社會哲學則與之相反,以現實的目光聚集社會的事實和命運,從生活世界的視域考察“人的教育”問題和和現實困境,把“公平”、“正義”、“民主”、“人性”等核心概念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
精神哲學以“人的心靈世界”作為研究對象,在“人的教育”問題上,對認識人、理解人有著天然的優勢,但它的困境在于,形而上的精神信仰卻無法很好地解決“人的教育”與現實的緊張和矛盾關系。社會哲學以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作為自己的立場,因而主張將人的精神價值與社會歷史命運連接起來,面向生活世界而思考,將“人的教育”問題放到現代文明進程的框架中討論,這是社會哲學直面社會生活的敏銳眼光,但過于強調“人的教育”的社會化,則有可能陷入政治本位而失卻了教育的本體追求。
精神哲學和社會哲學的分離只是人為修筑的一座城堡,在“人的教育”問題上,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使命和任務,并不是對對方的一種解構和消解。精神哲學是一種價值引領,它深入人的心靈世界,關注精神世界的建設,使人成其為人,它保持“人的教育”的精神本質。社會哲學秉持社會生活的立場,強調結合人的價值目的來建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規則,面向生活世界的真實場景,賦予“人的教育”更為現實的、社會化的理性闡釋語境。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并不是壁壘森嚴的兩個世界,它們在關注人的尊嚴、解放和主體性等方面是一致的。“人的教育”高揚人的精神獨立和人的解放,如果僅有心靈、精神的視域,可能無法解決很多現實問題,僅有社會、歷史的語境,又有可能缺失人文價值的精神指引,所以,尋求二者的視域融合,則是為“人的教育”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哲學視野和分析語境。
二、人的教育:捍衛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性
近代歐洲的啟蒙運動掀起了追求“理性”的,但是由于人們過于迷戀科學技術的力量及其帶來的繁榮,使理性走向了單一的實證科學,相信人類借助科技手段,能夠獲取真理的普遍方法。人類對科學的崇拜和幻想,導致理性在現代化進程中陷入了一種困境和危機,具體表現在,在科學理性過度的膨脹中,現代人正在成為“技術人”、“工具人”,工具理性僭越“人性”進而成為唯一的理性,人的生命空間受到擠壓而變形,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價值理性缺失了。事實上,啟蒙運動中所高揚的“理性”精神包含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它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正義、理想等價值理性的理念,另一方面,它追隨現代科技的腳步,通過實證科學來追求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生產的精確化。只是因為現代人過于功利化的追求,才導致工具理性的擴張,價值理性的萎縮。
“人的教育”追求人的理性和主體性,這種理性應該是一種全面的理性。即教育要追求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合一,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人的教育”,顯然無法剝離人文精神的內容,即接受科學知識的時候還需要人文精神的濡養。同樣,今天我們大力倡導的人文精神,也應當包容科學理性。從一定意義上講,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科學精神,正是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價值
一、哲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哲學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一,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礎。哲學的基本任務是在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發展規律中,總結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以自身的特點來反映世界本質,論證在紛繁多樣的社會中,人的本質、人的價值所在、人生的意義等。面對這些難題,我們哲學給予了高校學生基本的解釋:哲學提出,人的本質在于社會性,人存在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因為社會的發展以人的奉獻為基礎,又反過來促進人的價值的滿足;而人生意義,是在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下,作出的關于人生重大問題的選擇及審視。黑格爾曾留下這樣一句名言:“哲學本身是精神的故鄉。”[1]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須幫助人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只有在哲學的不斷深入了解下,才能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水平。其二,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本方法論。哲學不只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傳授,更是方法論的學說。從哲學提供的方法論中,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事物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檢驗我們的認識是否正確,唯一的標準就是投身于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以哲學提供的一般性的方法論為依托,為受教者和教育者搭建溝通平臺,倡導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解決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讓學生汲取哲學的"營養",能從實際生活情況出發,根據自己的特點能夠面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并根據正確的思想導向,樹立哲學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育人的目標。其三,哲學的學習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沒有在哲學上打基礎,沒有將哲學的思想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對學生的有計劃的教育,那么達到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的目標就很難以完成。哲學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學說,體現在思想道德規范教育的有機組合部分中。哲學世界觀的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和諧人際關系及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的精神品質;人生觀是人們的生活態度、人生目的及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積極性和處理事情的態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培養大學生樂觀面對學習和后來工作,在生活出現挫折時,不懼困難,理性面對;價值觀是基于一定的思維感官作出的判斷,它是對事物、人是否有價值,對自己能否滿足的一種評價。價值觀的判斷同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回答學生在做出專業選擇、職業選擇、生活選擇中堅持什么樣的觀念。其四,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和基本道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研究人的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變化規律,其中人的立場、觀點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內容。而統籌人們觀念的是哲學的精神塑造作用。哲學,特別是哲學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道路和素質要求。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發展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及理想教育等,這些都圍繞哲學提供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特別是哲學基礎理論的規范和引導,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另外,哲學具有反思過去、預測未來等作用,歸納、概括、綜合等方法,把人與社會的過去、現在、將來聯系起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學生的過去與現在,展望未來,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更好的條件;最后,哲學對于規律性的認知,是對事物本質的把握,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學生的本質特點,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為授教者提供更有效的教育途徑。
二、如何加強哲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提升哲學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鞏固哲學思想主導地位,明確正確方向。“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與統治階級的生存發展和利益訴求密切關聯。理論教育、宣傳和研究主要是基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來學習研究。因而,在哲學相關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和鞏固的指導地位,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充分貫徹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二,強化社會使命意識,提升教育效能。哲學社會科學教育要從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興衰成敗、中華民族名族復興和社會長治久安的深層次認識其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擔負起中國未來建設與發展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要樹立和強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全方位關注大學生的成長進步,使大學生不僅專業成才,而且精神成人;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第三,相互促進和配合,形成強大力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需要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互動。人文學科相通的思想導向,特別是哲學,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隱性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傳授相關理論,輔之相關思想導向的“顯性教育”,相互呵成,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哲學特別是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完成基本教育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內容與正確的導向。加強哲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作用,必須鞏固主導地位,把握正確方向;強化使命意識,提升教育效能;推進理論創新,增強引導效果;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成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9.1.
近代以降,哲學不再沉緬于對超自然的神的世界的執著,卻走向對永恒、內在、終極的知識世界的癡迷。杜威指出,近代哲學的目標“則在于獲得關于永恒的、內在的、必然的事物之知識,這種知識是如此首要的和如此終極的,只有它能給予更低形式的認識對于真理所作出的要求以可靠的支持”。②永恒(Eternity),在中世紀既指存在于時間之外的上帝不受時間限制,是超時間的,卻又是時間的創造者;也指在時間之內的上帝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永恒的。到了近代,哲學家們把永恒一詞留給了時間之外的“存在”。內在的(Internal),也就是固有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是不假上帝而為永恒的存在所擁有的。終極的(Final),也就是最高的、最好的、最后的,沒有任何條件的。無疑,近代哲學,無論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都在試圖為獲得這種永恒、內在、終極的知識而提供最可靠的基礎。所謂永恒的、內在的、終極的知識世界成為哲學家孜孜以求的世界,而變化的、表象的、當下的俗世生活仍然為哲學家們所忽視。
殆至現代,哲學仍然在忙于研究知識的條件而忽略知識的后果,人的當下生活依舊進入不了哲學所謂的大雅之堂。故此,杜威不無憂慮地寫道,“如果哲學不管科學和重要人生事務上的變化情況,繼續忙于研究知識的條件問題而忽略知識的后果這個重要問題,那么,哲學能做什么呢?”③令人憂慮的是,如果哲學繼續執著于把“知識的可能性問題”作為研究目標,其便只會隨著實際知識的不斷增加,把自己局限成為兜售“知識之基礎”的哲學的供應商,只會造成不同哲學之間的沖突、混亂與無用。如果哲學繼續把自己打扮成為知識合理性的“辯護人”和知識合法性的“法官”,其便越來越由生活的前臺而退居幕后,喪失了“追求智慧”的本性,也就根本擔當不起“應用已知的去指導人生事務”之大任了。這樣一種哲學,除了成為堆積各種知識的基礎配件的“倉庫”和“容器”之外,還能成為什么呢?這樣一種哲學,除了名字叫做哲學之外,其實她一無所有!這樣一種哲學,除了其頂著“愛知之學”之外,其實她一無所知,一無所愛,一無所用!哲學遠離人的俗世生活的后果,就是不斷地把自己蜷縮在所謂學究的“象牙塔”之中而失去生氣,把自己同鮮活的實踐隔離并最終“為一般民眾不信任”④。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忙著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在這一點上,杜威與馬克思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杜威認為,對民眾而言,哲學需要關注的不是跟現實絲毫不搭界的玄思抽象的問題,而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涵蓋著俗世生活的所有方面,那些家庭的、工業的、政治的生活,如此等等,無不涵攝其中。就家庭問題而言,自古希臘以來,家庭往往是與公共領域相對立的私人領域,因此難以步入哲學的話語之中。工業的問題也往往被劃入科學管轄的范圍,哲學是不能問津的。至于政治的問題,自然是政治學的領域,哲學不適合僭越。于是,哲學僅僅把自己的地盤限定在純粹的“知識”問題上。而當現實生活中的這些問題發生時,“哲學多半使這些問題退居于比較所謂知識問題更次要的和從屬的地位”。⑤面對鮮活的、當下的、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哲學僅僅把自己當作一個袖手一隅的“旁觀者”,而不是介入現實生活世界的“參與者”,哲學僅僅把自己當作一個侃侃而談的“反思理論”,而完全忘記自己是否應該成為一個行色匆匆的“實踐者”了。令人高興的是,面對哲學的種種困境,哲學家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康德發現,要想改造哲學,使哲學走出困境,僅僅靠理論的理性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所以他隆重的推出了“實踐理性”,“實踐理性一般而言是指向目的的能力”,⑥既然我們更多地作為理性的主動者而不是理性的認知者,因而實踐理性對于理論理性是具有絕對優先性的。胡塞爾也看到,純粹的現象學對于人的當下生活而言,是根本于事無補的,故提出了回歸“生活世界”的主張,認為“生活世界總已經在那兒了,先于我們而存在,而且是所有實踐的基礎”,⑦因為生活世界在任何意識行為之先就已經被給予了我們,所有自然科學的客觀知識都是以這個生活世界為源頭的。
邏輯實證主義者相信,哲學已經陷入模棱兩可之中。而科學可以作為一切知識的范例,“沒有哲學所專有的特殊的認知方式,事實問題只能由科學的經驗方法決定”,⑧根據這種堅定的信念,它要求哲學也應該具有精確性和客觀性這樣的科學標準。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哲學并不呈現實在的圖像,它既不能說明,也不能演繹任何東西。哲學與其說是一種理論,倒不如說是一種活動,其目的是借助于澄清命題而醫治我們對于日常語言的誤用,大多數傳統的哲學問題是由誤用語言而產生的,故此,“全部哲學就是‘語言的批判’”。⑨如果說,康德將“純粹理性”推進到了“實踐理性”的高度,胡塞爾將“本質世界”推進到了“生活世界”,邏輯實證主義者將把科學引入到了哲學,維特根斯坦將活動引入到了哲學之中的話,可以說,杜威則更像一個新時期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對哲學的改造,既關注實踐,也關注生活,既推崇科學方法,也重視現實語境。所不同的是,杜威最關心的,是哲學對價值的重新回歸,對科學的合理借用,對所謂工具主義的撥亂反正。因為在杜威看來,面對已經病入膏肓的哲學,我們只有強調價值問題,才能讓哲學真正有自己的領地;我們只有強調科學方法,才能真正跟上時代的步伐,真正有效地解決與人相關的問題;只有給工具主義正名,我們才能真正走出對虛無飄渺的至善、終極等問題的癡迷,而回歸到那真正屬于人的、當下的、切己的實際問題的解決之路上去。
對哲學進行改造的方法:回歸價值、科學以及工具
縱觀西方哲學史,不難發現,西方古代哲學主要是一種強調本體論的哲學,其追問的重點是那終極不變的世界的本原因而不太關注紛雜多變的現實的世界,西方近代哲學主要是一種強調認識論的哲學,其致思的重點是尋求絕對認識的可能性因而不太關注人的現實生活的當下性,西方現代哲學主要傾向于向語言哲學的轉向,其探索的目標是如何把語言的界限變成世界的界限,因而不太關注人的生活的界限。正如哈貝馬斯所指出的那樣,傳統哲學完全可以說是一種“旁觀者”的哲學,而杜威的任務,就是把這種遠離人的現實生活的抽象的“旁觀者”的哲學,捩轉成為切近人的當下生活的具體的“介入世界”的哲學。而介入世界的法寶,既包括對哲學忽略已久的價值的張揚,對似乎跟哲學完全對立的科學方法的應用,更包括對歷來被人們排除在終極追求之外的工具價值以及工具主義的正名。其一,價值優先于知識。杜威對哲學的改造,首先表現在對價值問題的全方位關注上。杜威指出,哲學首先應該“關注人生實際事務”,而“最重要的人生實際事務是價值和估價作用的事務。”⑩這種對哲學核心問題的研判,是極為迥異于傳統哲學對其任務和主題的界定的。在哲學史上,占據主導地位的首先是知識而不是價值。對知識的追逐,一直是西方傳統哲學的主題,柏拉圖不僅認為“知識在本性上導向真實的存在”,而且提出“美德就是知識”的口號。
培根甚至說,“知識就是力量”,因為“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幾乎是一樣的”。瑏瑡當代美國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諾齊克(RobertNozick)也斷言,“知識是與世界聯系的一種特殊方法,擁有與世界的專門的真正現實的聯系:追尋它吧”。瑏瑢知識,成為西方哲學家解釋所有問題的阿基米德點。知識不僅被用來解釋善,知識也被用來解釋“真”,所謂“知識就是被證明為真的信念”,追求知識,也就是追求真理。知識也被用來解釋宗教,所謂對上帝的接受,首先就是對上帝知識的掌握。知識也被用來解釋美,
所謂美學,也就是關于感性知識的學問。而在杜威看來,哲學最應關注的,首先是人的實際事務而不是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因為哲學并不完全像亞里士多德所講的那樣,是起源于對外部世界的驚異、起源于對求知本性的滿足的,哲學亦可以說是源于對人的生存問題的深度擔憂。 “如果人們看一下知識的發展史,他們就會明白人們在最初之所以試圖去求知,是因為他們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如此”。瑏瑣在此,我們幾乎可以把杜威的思想視為實用主義式的生存主義了。如果說謝林發現了人的生存的惡的可能性,希望獲得自由的生存從而預兆了生存主義的誕生,雅斯貝爾斯把生存視為真正切身的存在,視為那真正的自我,視為被體驗著和生活著的自我從而開創了存在主義,而海德格爾把存在視為站出于世界并反觀自身,視為我們生命過程的不斷消耗,視為關于生命的煩、畏、死的統合統一體,從而將存在主義推向一個顛峰的話,可以說,杜威則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從對人生事務關心和價值問題的關注角度,對生存同時也對存在主義作了一種全新的解釋。杜威認為,人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東西就是“生活(liv-ing)”,而哲學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生活的,它的起源恰恰是人生活的內在需要。在生存問題上,謝林更關心自由,雅斯貝爾斯青睞體驗,海德格爾關心向死而在,而杜威關心的則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杜威認為,在人生的實際事務中,人們的所有行為都依賴于其關于善惡的理論。“人們的行動,在無數重要方面,依賴于其關于世界和人生,關于善和惡的理論”。瑏瑤對知識的占有量很難左右人的行為,也難以影響人的善惡觀。人的行為往往是理性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