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哲學基本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哲學基本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哲學基本知識

第1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一、知識產權哲學應該回答的問題

從知識財富到知識產權,不僅是一個制度設計與規范適用的法律問題,也是一個具有深刻理論內涵的學理問題。研究知識產權哲學,有四個問題需要首先得到回答:一是為什么要研究知識產權哲學,研究知識產權哲學的價值何在,或者說知識產權哲學自身的合理性何在? 二是什么是知識產權哲學? 三是如何進行知識產權哲學分析? 或者說知識產權哲學方法論問題。四是知識產權哲學中的主體問題,即“知識產權是為了誰”的問題。

1. 為什么要研究知識產權哲學。

知識產權哲學的價值何在,合理性何在? 是不是只是一種無用的添附,或者是學者閉門造車提出的新概念而已?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知識產權哲學的價值或合理性,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說明,即如果不研究知識產權哲學將會出現哪些問題? 

(1)不研究知識產權哲學,知識產權權利來源合理性的問題不能得到完整回答。知識產權本身無法回答這一問題,它只能是對各種權利的調整,但是,“它”本身的來源或合理性問題無法解答。知識產權哲學將有利于回答“元權利”的問題。

(2)不研究知識產權哲學,知識產權的對象—抽象物的概念得不到合理解釋。關于知識產權的對象“抽象物”的討論很多,但截止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圓滿答案。哲學在“抽象物”上的理論建樹與發展將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

(3)不研究知識產權哲學,對個人權利進行限制的合理性問題得不到完整解釋。對事物的認識,總是難免追根究源。對人的權利加以限制,其合理性問題需要哲學的分析。

(4)不研究知識產權哲學,作為一種權利的知識產權在保護自由和限制自由之間的“悖論”難以得到圓滿解決。知識產權對權利的保護,總是伴隨著對另一種權利的限制,這一點,在自由也是一樣的。因為各種權利并不處于靜止狀態,而總是變動不居,僅從微觀角度分析,難免吃力。而較為穩定的相關法律條文更是不可能完全滿足不斷變化的微觀需求。進一步說,如果追溯到根源,對一種權利給以保護的同時對另一種權利加以限制,或對一種權利有時予以保護,而在另一種場合則予以限制,這種類似于 “悖論”的困境都需要哲學。

(5)不研究知識產權哲學,容易陷于權利的自足狀態。愿意知其然,守其然,而不愿問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即對知識產權權利的現狀、保護水平等問題容易僅從現實角度考慮如何去保護,而不去追問為什么。哲學是一種反思的學問或狀態。知識產權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哲學去反思,就會豁然開朗。尤其是“所以然”的問題,以哲學去回答,最為妥當。

(6)不研究知識產權哲學,就無法跳出知識產權本身,只有超出知識產權結構、話語本身,才有可能找到完整觀察它的最佳角度。

2. 什么是知識產權哲學。

對于法律視野中的哲學而言,主要是效率、公平(或正義)兩方面意義。所謂效率,其基本意義是:從一個給定的投入量中獲得最大的產出,即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取得同樣多的效果,或以同樣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至于正義,正如羅爾斯指出的:正義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更準確地說,是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之劃分的方式。據此可以得出,首先,正義是一種分配方式,其次,正義是通過正當的分配達到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狀態。因此,正義具有手段和目的的兩重性,正義的分配是達到理想社會秩序的手段,而理想的社會秩序則是正義所要達到的目的。效率與公平的沖突是哲學關注的恒久話題,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正是正義之目標,也是正義實現自我的全過程。具體到法哲學而言,要求法律以最有效促進社會資源的配置以及最佳使用立法資源為標準。正義是法律的首要價值,良好的法律應該是正義的體現,司法程序則是正當地分配利益的過程。正因如此,無論在中國或西方語言中,法律都是正義的同義語。立法與司法的目的都在于促進正義的實現,不能實現正義的法律是背離了其本質的惡法。而“惡法非法”,只有體現正義要求的良法才能指望被全體公民共守。這也體現了法哲學自身固有的使命:“就是回答人類對法哲學提出的問題:公正與不公正的區別問題,一個國泰民安的社會條件問題,持久和平問題,每個作為其現實存在的個人應該獲得的財富、機會和負擔問題,對于我們人類可能予以實現的正義標準問題。”知識產權哲學也是如此。它必須回答知識產權的權利來源、構成,必須解決知識產權權利實現過程中的整體效率與局部效率、整體公平與局部公平、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等問題。

3. 知識產權哲學的主體問題。

這是知識產權哲學始終應關心的問題。沒有主體,就沒有權利。所以知識產權哲學就必須解決好知識產權是為了誰的問題。也就是在具體的權利分配、平衡中,要考慮到不同的權利主體及其需求,并從哲學的角度給以調整。

4. 如何進行知識產權哲學分析。

這是知識產權哲學中的方法論問題,即哲學是如何在知識產權研究中具體應用的。哲學不僅是一種虛幻的體驗,也不是完全形而上學的知識,它看似高高在上,與現實毫無關系,但事實上,它的原則、精神來自于現實,也能很好地解決現實問題。而且,正是因為它的相對超脫性,以此角度分析問題,可能會更全面、更客觀。具體運用哲學分析知識產權,就是既要分析其現狀,又要分析其歷史;既要分析制度優點,又要分析制度弊端。要在看似成為公理的知識背后尋找合理性、合法性淵源,并重新進行審視。

二、知識產權哲學若干理論問題

1. 有關知識產權哲學的理論判斷。

關于知識產權哲學的研究,從目前已知的程度來看,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工作。本文也嘗試提出一些理論判斷,力求為此研究進路作出自己的努力。

(1)不承認權利的差別,不承認專有利益,就不會有社會整體利益的增加,社會共有知識的發展。一方面,沒有普天下皆可擁有的權利,這樣的所謂的權利只不過是在玩弄概念,并只會最終摧毀人們對權利的尊重。另一方面,權利的差別才會推動人去努力爭取權利,提高自身知識、技能,并最終推動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共有知識的增加。

(2)如果沒有不斷發展和更新的知識(新技術),就不會有知識產權法(版權法) 。因此,知識產權的發展是與知識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發展,最終要受到社會進步程度的制約。

(3)知識產權法(版權法)調整的對象是知識(新技術)引發的各種利益關系,而不是知識(新技術)本身。知識(新技術)發生變化,各種附著在其上的利益關系隨著發生變化,才有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變化。

(4)任何行為、利益、原則一般均有例外和補充,任何權利均有限制。知識產權也不例外。這一點其實反映在整個民法中。現代民法的理念是追求實質正義,其價值取向是社會妥當性。以此為原則,各種制度的設計、權利安排均不能違背社會實質正義,損害社會妥當性。對權利的限制,以及對權利保護例外的規定,正是體現了這一要求。如對財產權的限制,對意思自治、契約自由的限制,對社會責任的強調等,以及知識產權權利保護的例外,如強制許可、合理使用等。

(5)法哲學必須是不僅只注重法權形式,概念和邏輯上的結構,而且還要關注其內容。哲學(法哲學、知識產權哲學)歸根到底要關注、聯系、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空想主義的,雖然它可能以高于現實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判斷,正如德國人考夫曼說:“不能再有任何法哲學完全的局限于形式而卻忽略其內容.……”“如果我們不再促進內容上的法哲學,則形式的理論或元理論(關于理論的理論)就會很快使人窒息。”“法哲學不是具有邏輯天賦的精英的玩具。”“法哲學必須不斷地面對這樣的問題,即它在多大程度上可服務于人類。.……法哲學追求的是,對人及人的世界承擔責任。” 

(6)如果人們想要求“可以證明一切”的東西,那么他們永遠也得不到結果。這就是說,法哲學(知識產權哲學)研究應注意拋棄完美主義,認識到沒有完美的理論體系,所有的認識只是一個過程或階段,是追求真理過程中的一個驛站。

(7)要以歷史的觀點來研究法哲學。知識產權哲學的研究必須結合具體的歷史條件。法哲學的研究,形成的規則從來都不可能是絕對的,而只能是歷史的。“法權的歷史性如今也是決定性的方面,只有處于具體的實在形式中的人得以享有的歷史的法權,才是真實的人的法權。”這意味著,在一個特定的環境(國家、民族)研究知識產權哲學,就必須關注它所產生的土壤———傳統和文化。

(8)合意并不確保真理。形式上正確的合意(如合意頒布的可恥法律)不能確保沒有錯誤、誤解和不公正。那種認為所有人的合意才有產生真理的力量,實際上是毫無用處的,因為這樣一種全面的合意并不存在,而且也永遠不會存在。

2. 平衡的概念是知識產權哲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知識產權范疇研究平衡,主要是利益的平衡。根據不同的標準,利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劃分方法:一是物質的,非物質的,可見的,不可見的;二是近端利益,遠端利益。其中前者是法律保護的常態,容易觀察到。但后者才是法的精髓,且不容易觀察到。二者的結合,是法要調節的全部內容。本文探討的利益,是廣義的,甚至包括社會整體道德價值的得失—— 法在最終意義上,不能造成社會整體道德的喪失。這是基礎、前提,是用哲學的眼光去考察,而不是經濟或法律本身。

一般定義上的利益平衡是指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就版權來講,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作品創作層面,二是作品傳播層面。就知識產權哲學而言,研究利益平衡,并不是要代替對具體制度設計細節的工作,而是要提供一種宏觀的背景或者說指導,這是比具體的制度設計、比利益分配更高的層面,是哲學的層面,也因此,利益平衡的原則或方法,要比具體的版權制度更為穩定和持久。就知識產權自身來講,各種利益平衡,最終表現為知識產權各種權利沖突的平衡。

如果我們把知識產權權利體系看作一個整體的話,構成這一體系的各權利保證了這一體系的整體平衡。而權利一方面意味著人的自主支配,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界限,也因此造成了各種權利的沖突——行使不當或超出界限。對這種沖突(或競合),法律必須作出調整、選擇,以達到動態的平衡。不難想見,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的實際情形相當復雜。就宏觀上來講,應該堅持以下原則:保護在先權利原則,維護公平競爭、排除惡意取得原則,權利平衡原則,利益兼顧原則。從知識產權哲學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歸結為一個:利益平衡原則。

我們應該特別重視知識產權權利平衡原則的社會效應。一般地,對某種權利的保護,或某幾種權利之間沖突的調節,我們傾向于認為這是國家機器的任務。國家可以制定法律規則,投入相當的人力去做這些事情。當由此帶來的權利保護、調整的社會成本,隨著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不斷增加。主張權利平衡,就是要看到,它還具有這樣一層作用:即通過保護和扶持一種利益,利用這種力量,形成各種權利在體系內的平衡。這一過程,就是通過一部分社會主體的守法行為,限制另一部分主體的非法行為,而在大多數時候不需要外部力量的持續介入。其結果是,一方面貫徹了法治精神,培養了社會成員的法律思維;另一方面降低了純粹外力保護造成的社會成本;最后,實現了法律自身的價值。

3. 道德價值在知識產權中的作用。

知識產權首先是一種權利或關于此項權利的制度。因此,它首先關注的是權利及其利益,但是,在知識產權哲學的視野中,非利益因素,一樣應當被高度重視。

關于利益,這方面的論述很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法律系(faculty of law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peter d rahos就指出“對財產的工具主義的態度也使得經濟因素的考慮及于法律”。這一點,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例證,對知識產權的經濟分析已不是什么新鮮視角。誠然,經濟分析的方法受到重視與計算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成本( the social cos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是分不開的。經濟分析的方法有利于使財產配置中分配結果的變化更加明晰,對成本—— 利潤(從理論上來說)的分析容易使人相信這是公平的或合乎人的需要的。但這在造成因計算成本利潤而帶來的額外成本的同時,其實最終給我們的分析結果并不可靠。這一點,在oecd《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就已指出,知識資本化趨勢給我們帶來的難題之一,就是知識本身不可準確估價。很難有精確的知識投入—產出計算模式(或說幾乎不可能) 。此外,尤其應提到的是,我們對成本關注較多,但對社會關注不夠,而即使peter主張的工具主義,也講到了一方面要關注社會成本( social costs) ,另一方面要注意道德的問題,這其實正是“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他說:“但我們心中的工具主義不只是等于成本利潤分析,或者是回答一個經濟學上的效益問題..它們應當受道德感的推動和限制,而不是剔除道德上的價值。” peter還指出:“我們心中的財產工具主義必須服務于道德價值。”可以認為,這已經為對知識產權的分析最終由哲學上的意義所決定,并由工具主義向平衡論發展鋪平了道路。他也承認,“在工具主義財產理論上,財產不能作為一個基本的價值或權利發揮作用,因為這會促使該理論向獨占主義方向發展。”“在工具主義層面上,財產可以說是服務于道德上的價值,并非道德價值之基礎。”所以,我們說,知識產權哲學應把道德價值作為研究的重要基礎。

4. 對壟斷或知識霸權問題的認識。

知識霸權是近兩年的一個新概念。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副產品:雖以知識為核心,但又以霸權為標志。在反對知識霸權的喊聲中,有一個傾向就是把矛頭逐漸對準了知識產權,其理由是知識霸權(典型的代表是微軟)正是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來獲取巨大利潤,形成了自己的壟斷地位,然后奴役社會和其他經營者。甚至就有人說,應與微軟同時接受審判的還有知識產權法。

知識產權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壟斷的權利。但是知識產權作為專有權利是有界限的,權利人完全是在法律的界限內享有和行使自己的權利。與所有的財產權一樣,因為制度允許社會成員利用它來實現自我,聚積財富,就不可避免地有壟斷的趨勢,這種趨勢在知識經濟時代有強化的可能。

壟斷本身并不當然地是違法的,通過提升技術降低成本等達到的,就是合法的壟斷;濫用壟斷的權利或通過非法途徑獲得壟斷地位,則為非法,應當通過反壟斷途徑加以制止。

第2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體現的自然觀,就其本質來看是在于它的實踐性。馬克思對兩種自然觀的論述,目的在于從更深層次挖掘唯物自然觀的涵義,由此我們能夠對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質進行分類和解釋。馬克思的自然觀是人與自然的交互運動的體現,其中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踐本性正是在此運動中展現,同時這種自然觀具有內在的自我限制性。馬克思的這種實踐性所決定的自然觀,毫無疑問,對指導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自然觀;實踐性;人化自然;自我限制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043-03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下稱《手稿》)是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體現,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標志。馬克思在其中反復闡述他的自然觀,誠如阿爾都塞在《保衛馬克思》中談到的,馬克思的《手稿》應該被“當作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看待,它同思想發展的其他各階段一樣,雖然預示著未來的發展,但也確定了一個不可變更、獨特的現在。”[1]因此我們以《手稿》為例作為研究馬克思的前期的自然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有人認為,馬克思在《手稿》中的自然觀從本體論維度、認識論維度、價值論維度分析自然觀;也有人指出,馬克思自然觀從人化自然、自在自然等多個層次去理解,摒棄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局限性,但是過于簡單地解釋馬克思的自然觀整體性質,從總體上,對其內容特征和內在結構簡單化了,應該從哲學更深層次去闡釋其應有之義。在馬克思《手稿》中簡述的自然觀,是建立在承認自然界的客觀獨立性的基礎,去分析人與自然的交互運動的體現,在其中會發現馬克思自然觀內涵更為豐富、更有內在邏輯的實踐性。

一、兩種自然觀的探究——唯心與唯物的交鋒

要對馬克思自然觀的本質進行分析,在邏輯上,我們要探討的就是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的,將這個問題還原為“自然”的界定。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兩種不同的自然觀進行了區別,其中之一就是唯心主義的自然觀念。這種唯心主義的自然觀是以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為代表,自然界是絕對精神的演化和體現,他引用黑格爾的話——絕對觀念、抽象觀念“作為自己的反映的直接觀念,從自身釋放出去,就是說,把自身作為自然界從自身釋放出去。”[2]換句話說就是:“決心把那只是作為抽象、作為思想物而隱藏在它里面的自然界從自身釋放出去。”[3]因此,在唯心主義自然觀者看來,自然界是蘊含在思想里面的,物質世界只是作為自我意識的運動。“黑格爾把自然界看成是‘絕對精神’外化或異化的結果,并且這種‘絕對精神’把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統攝在理性之下。”[4]也就是說,關于自然界的解釋依據是精神而不是外在的感性。

另外一種: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認為物質世界是第一位的,人的意識對外界的感知,說明了物質的第一性。馬克思對以什么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才是真正的自然科學的回答,事實上就是對這種觀點予以的肯定。因為馬克思按費爾巴哈語:“感性(見費爾巴哈)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5]真正的科學是只有以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為出發點的,因而現實的科學只能從自然界出發,同時,人是自然科學的直接對象。“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關于凌駕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問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能了。”[6]馬克思更是列舉了“大地創造說”被“地球構造說”致命打擊和“創世說”被“自然發生說”抨擊的例子,來說明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合乎歷史現實性。

馬克思十分明智地論述這兩種自然觀,或者說是對這兩種自然觀念的對比,其主要目的在于說明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更深一層涵義——為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提供一種基礎性的邏輯出發點,為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交互關系。

二、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質——人與人關于自然的交互聯系

(一)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

“人和自然的實在性,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7]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為自然界的存在物,“他本來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構成部分之一。人來源于自然,人本身作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這種存在是以人為對象的。恩格斯說:“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8]人作為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繼而繼續與這個環境一起發展,由此人類并非是自然的征服者,近代以來在牛頓的機械論和笛卡爾哲學的“二元論”鼓動之下,人與自然被認為是完全對立的,雖然由此而發展了巨大的物質文明,然而這種哲學的局限性造成的更為劇烈的破壞或許能夠將物質文明的發展光芒遮蔽住。而馬克思卻將人與自然統一起來,在人與自然中間重新連接起紅線,將人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容納在同一個軌道之中,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9]。

(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

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產生的必要前提,那么很顯然,人的發展離不開自然,因為一個來源的衍生物必然不能離開產生它的基礎,而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產物。馬克思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人離不開自然界:自然和人是“互為對象性的存在物”。在《手稿》中,他說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具有能動的性質,體現為認識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而這兩個力量在人身上化約為了天賦、才能和欲望。另一方面更為突出,“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0]這意味著人受制于他的對象,因為這種對象是不依賴于他,并且他的欲望卻需要這種對象,同時這種對象正是對其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馬克思舉例說,“饑餓是自然的需要”,為了使自身的饑餓的感覺得到滿足,“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也就是身處他自身之外的對象[11]。

因此,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說,人是自然的產物,事實上,已經涵蓋了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觀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離不開自然;人能夠反作用于自然,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而對其自身之外的對象進行作用,這事實上也是人擺脫自身之外的對象的限制的表現。

三、馬克思自然觀的實踐性及其內在邏輯

人擺脫自身之外的對象的限制意味著人對自然的獲取和人對自然的改造,而這種獲取和改造便是人的實踐性,人和自然這種“互為對象性的存在物”的關系,使人具有自然性,同時也將自然附帶了人的影子。這種只有與人相結合的自然對人來說才有價值,馬克思說:“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12]因此脫離了人的自然,對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那么由于人作為能動的、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存在物,自然會作用于他的對象,“馬克思眼中的自然界不是消極被動的自然界,人與自然之間一直發生著相互作用”[13]。而其中起本質作用的是人的實踐性。正如對馬克思異化勞動這個關鍵概念的考察必須“從馬克思關于人的觀點出發去接受這項使命,并且從人的本質中得出我們熟悉的經濟概念的必然性和內容。”[14]對馬克思自然觀的理解也必須從人的觀點去發現。

“人和自然的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基礎。”[15]而實踐則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同時人的本質的實現也是實踐活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論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關系。這是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基礎與前提,也促使馬克思逐漸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世界觀轉變。”[16]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是實踐,因為人與自然的交互關系是依靠實踐來實現的,這種實踐的交互性使人更加具有了自然性(人天生就有自然性,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自然成為了“人本學的自然界”。從人的角度來看或者從人的實踐性來看,自然在這個意義上必然地是“人化的自然”,那種交互運動和作用是他們關系的本質實現。“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17]說人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即是說人具有能動的實踐的特性,而正是人的這種實踐本質的注射,使自然感染了人的實踐本性,因此馬克思的自然觀是以實踐為本質的。

當我們將實踐定義為馬克思自然觀的本質時,我們是考慮到了離開人的存在的自然是純粹抽象的毫無意義的,自然正是因為人而具有意義,按馬克思本人的話:“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同時我們更應考慮的是這一點,我們不能因為事物一個性質的存在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性質,而在此,我們就很容易忽視人的主導性作用的部分,或者說沒能夠將這種人的能動性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談自然,必須立足人的現實性,而人的現實性就是實踐性,因此,自然只有作為實踐的一部分,只有在實踐中,對人而言才具有意義,也只有在實踐中,自然對自身才具有意義。”[18]人的實踐才是自然的更高層次的存在,我們談這種存在之時并非將自然的獨立性抹殺,而僅僅是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交互往來,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正是這種以自然為對象的實踐或者說對自然的“介入”才真正實現了自然本身的存在。“人們在世界中是主動的,而不只是他們周圍世界的消極接受者。”[19]當然,我們的本意并非將人推崇為征服和強占的野蠻動物,而是強調這一點:人的實踐性正是自然得以對人來說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的實踐性是自然界的唯一有生命力的、唯一能夠有不斷的創造力的,對世界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東西。如同上文說的,實踐性也僅僅在自然的范圍之內,因為人脫離不開自然的束縛,除非他是在冥想,從物質決定意識這一意義上,人即使在冥想也拋不開自然的魅影。

四、馬克思自然觀實踐性本質之于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意義

“像黑格爾一樣,馬克思認為人是通過在世界中的活動來改變自身和世界的。但與黑格爾不同,他認為這一變化作為實踐活動發生于實際的世界中,而不僅僅發生于思想中。”[20]在《手稿》中我們所領會到的是自然的兩種區分以及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導致了“人化自然”,而這種“人化自然”的實質就是人的實踐性。但是我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實踐本性導致了馬克思自然觀的一種內在自我制約性,因為這種實踐性必然是在自然的范圍之內活動,而且為了人的更好、更自由的發展,這種實踐性被限制也是情理之中。

馬克思的這種自然觀之實踐本質的內在自我限制性,換句話說這種自然觀內在地將自身限制在一個范圍之內,這個范圍具體來說就是人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是天然地處在一個“搏弈”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此消彼長,近代以來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這個過程發生區別于以前的狀態:自然的發展被人的發展所嚴重制約,甚至人的發展已然使自然發生了難以回復的倒退發展。因此我們當今的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必須去探求這個人與自然發展的平衡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解”,也就是說如何能夠將人類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處在“雙贏”的狀態。不過從人的角度出發,事實上這種“雙贏”或許是永遠不存在的,因為我們所言的自然的發展永遠是對來人說的,脫離了人的自然將是無。當然這種平衡點的狀態的尋求還有待進一步地研究,然而馬克思的這種自然觀就其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意義上來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資運用、較為深刻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14〕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48,149-150.

〔2〕〔3〕〔5〕〔6〕〔7〕〔9〕〔10〕〔11〕〔12〕〔1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5,115,89,92,92,105,105,106,116,107.

〔4〕霍芳霞,王雁.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批判思想的真實意蘊探微.商業時代,2012,(14):26.

〔8〕馬恩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4-375.

〔13〕王貴賢,田毅松.“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導讀.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49.

〔15〕楊連云.論人的實踐本質.河北學刊,2003,(4):63.

〔16〕徐水華,劉勇.論馬克思生態哲學思想的內在生成邏輯.前沿,2011,(5):186.

〔18〕汪建明.實踐觀視閾下自然的存在及其意義——兼論馬克思自然哲學的生態意蘊.廣西社會科學,2012,(9):29-30.

第3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知識點;基本知識組件;倒退關系;學習路徑

中圖分類號:TP18文獻標識碼:A

1 引 言

知識空間理論是由Dietrich Albert等人提出的,該理論提供了一種基于認知科學領域,給出描述指定知識域的結構的方法[1]。知識空間理論的研究目的是能夠在任何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為人類的知識建模,運用數學工具,應用于交互計算機盡可能快而準確地對學習者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和反饋,實現對學習者學習路徑的控制,使學習路徑最優化[11]。利用這種思想的長處,我們希望能得到一種通用的知識空間理論,也就是用數學的方法研究知識空間理論,這樣對ICAI的發展能夠帶來幫助。知識點是ICAI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知識空間理論中一個重要環節。本文主要是結合具體的教材和知識空間理論提出基本知識組件劃分的一般原則,并將該原則應用于具體的實例――“幾何原本”中平面幾何部分的三角形知識中的知識點及基本知識組件的劃分,指出其對選擇學習路徑的意義。

2 知識點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在教學領域中,教學元知識點是指教材中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進行傳授的部分。文獻[3-6]對知識點都有描述,我們這里所說的知識點是結合知識的內容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后來為了知識的傳播而組織在一起所形成的關系(外在聯系)來定義知識點,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一定的關聯性。

定義1 知識點(Knowledge Point)是指兼顧知識本身的內容和它們之間的關系而劃分出來的,具有局部完整性,且可以作為獨立的教學單元和研究對象。

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兩大類,組織關系(Buildup Relation)和支撐關系(Underlay Relation)[7-10]。一方面在知識的保存、傳遞中,知識點集合按照一定的組織原則,被組織在一起,也就建立了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稱為組織關系。另一方面,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在不斷增長、不斷深入、不斷擴大的,而且新知識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這就形成知識點的內在關聯的根源和實質。把這種知識點的內在關聯的實質抽象為“支撐”,就稱這種關系為支撐關系。為了便于研究,只考慮組織關系中的從屬關系。下面就是這些關系的定義。

設P為知識點集合,T為知識點的組織樹,G知識點的支撐圖,表示偏序關系。

定義2 設p1,p2∈P且在T中有共同的祖先弧P,若p1=a,則稱p2和p1之間具有從屬關系(hypotaxis relation),即p2從屬p1,記為Bh,用符號h表示,即p2h p1為真。

性質1 從屬關系具有自反性、反對稱性和傳遞性,它是一種偏序關系。

定義3 設p1,p2∈P且在G中有一條由p1指向p2的邊,則稱p1和p2之間具有支撐關系U(underlay relation),用符號票硎,即p1p2為真,并稱p1支撐p2,或者說p1是p2的前序(支撐)知識點。

性質2 支撐關系具有自反性、反對稱性和傳遞性,它是一種偏序關系。

任何一個領域內的知識可以按照某種原則或規則劃分成不同的知識點,各個知識點之間存在從屬關系和支撐關系中的一種或兩種。那么,在這個領域內的知識點集合中,可以根據這兩種關系中的任意一種組織成上一層的結構單元――基本知識組件。由于這兩種關系具有共性,即都是偏序關系,于是可以針對具有偏序關系的集合定義一種新的關系――倒退關系。這樣的話,對倒退關系的研究,能夠應用到具有共性的其他兩種關系上。以下是對倒退關系的定義。

計算技術與自動化2007年6月第26卷第2期陸 捷等:ICAI中基本知識組件的劃分定義4 設集合E具有偏序關系恍災,定義倒退關系如下:

設e∈E,若b∈E,且be為真,則稱b為e的前件

1) 若e在E中只有惟一的前件b,則定義eb成立;

2) 若對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 b2,…,bk,有∩ki=1(bie)為真,則定義∩ki=1(ebi)為真;

3) 若對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 b2,…,bk有∪ki=1(bie)為真,則定義∪ki=1(ebi)為真。

對于倒退關系,有以下性質。

性質3 設集合E具有偏序關系恍災,集合E1是E的某個子集,且具有倒退關系性質,則對于元素e∈E1,有:

1)若e在E中只有唯一的前件b,則b∈E1;

2)若對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b2,…,bk有∩ki=1(bie)為真,則∩ki=1(bi∈E1)為真;

3)若對e在E中所有的前件b1,b2,…,bk有∪ki=1(bie)為真,則∪ki=1(bi∈E1)為真。

3 基本知識組件

3.1 基本知識組件的來源

知識組件(Knowledge Component)的提出是借鑒了本體論的思想。本體論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是表述哲學理論的一個術語,西方哲學中的本體論是關于存在及其本質和規律的學說。后來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可以看出,把現實世界中的某個應用領域抽象或概括成一組概念(進程、程序、硬件等)及概念間關系,構造出這個領域的本體,會使計算機對該領域的信息處理大為方便。

在一個知識領域內,需要描述的事務都具有一種或多種相似性,可以根據這些相似性將領域中的知識進行分類。就像房屋的共同組件有窗戶、門、墻壁、天花板和地板一樣,對于知識也可以考慮它們的共性構建出知識組件。另外在知識組件的形成過程中,存在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給定了若干個知識點,找出支撐這些知識點的最小背景,或找出包含這些知識點的最小組織樹(或森林)。在考慮知識點集合的“最小性”時又要兼顧知識點集合的相對完整性和知識點的冗余性,于是有以下定義和假設。

3.2 基本知識組件的定義

г謚識點的關系圖G中,從出度為0的結點開始對同一結點的存在不同支持路徑,那么有些結點之間在意義上有平行的含義,在這里稱為平行關系。以下是對平行關系的定義。

定義5 假設知識點集合P滿足關系r∈{h,},若對任意的知識點b1,b2,e∈P,有(eb1)∨(eb2)為真,則稱b1,b2之間具有平行關系,用符號∥表示 ,即b1∥b2為真,其中菏槍叵r的倒退關系。

完整性假設:任意滿足從屬關系或支撐關系的知識點集合P都具有倒退關系盒災。

基本知識組件是由知識領域內知識點形成的一個子集,這些知識點屬于同一個組織或者依據某種關系構成一個意義上或組織上局部完整的知識塊,即在局部范圍內,是一個完整的關系網絡。以下給出基本知識組件的形式定義。

定義6 設P是滿足完整性假設的知識點的有限集合,稱集合c是關于關系r∈{h,}的基本知識組件,當且僅當滿足:

1) c是空集I;或

2) c是非空集,且同時滿足以下三點:

(1)q1(p∈c∧q1∥p),基本知識組件中不存在平行的知識點;

(2)p1,p2∈P,(p2p1)∧(p2∈c)p1∈c,基本知識組件c中任何知識點的r關系前件(不包括平行知識點)都是c中的知識點;

(3)存在知識點p:q∈(c\{p})┑(qp)且p′(p′∈c∧p′≠p∧q(q∈c∧qp′)),基本知識組件c中有且僅有一個無r關系后件的知識點。

其中菏槍叵r的倒退關系,知識點的關系圖是一個有向無環圖。

性質4 在某個領域內的基本知識組件集合中,用C槐硎局識點a的全部基本知識組件的集合,則有c1,c2∈C,c1c2。

定義7 在知識點的關系圖中,若存在關系p1r′p2,則稱p1是p2的r′關系前件,p2是p1的r′關系后件,其中r′∈{h,,}。

定義8 若Ci=Cj×{i},則集合的×運算是將元素i加到Cj中每一個集合中,例如:Cj={{k,j},{j,l}},那么Ci=Cj×{i}={{k,j,i},{j,l,i}}。

以上的一些性質和定義將在后面有具體的應用。

3.3 基本知識組件的引進理由

在ICAI中,引入基本知識組件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點。一是能夠更好地表達知識空間中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基本知識組件,整個知識空間直接由知識點組成,那么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網絡圖非常復雜,這樣在實際的應用中無論是對存儲空間方面還是對程序的性能方面都是相當不利。二是能精簡知識點子集,例如一個由50個知識點組成的領域知識,假如不考慮基本知識組件,那么它的子集有250個,但并不是每一個子集都有實際的意義,有些子集僅是知識點的羅列;考慮基本知識組件后就可以刪除一大部分的沒有意義的知識點子集。第三個優點是基本知識組件能夠很好地組織知識點,使它們在相對的一個較大的范圍內是完整的,這樣的結構便于知識空間的上層結構的研究,有利于ICAI中知識庫的表示。

基本知識組件在ICAI中的應用主要是在測評過程實現的,即基本知識組件可用來描述學生掌握的知識狀態[2]。測評的過程有:第一步對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進行評估,得出學生所掌握知識所處的基本知識組件;第二步作決策,選擇下一個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形成新的基本知識組件;若未達到理想的學習狀態,就轉到第一步,如此反復,直到到達理想的學習狀態時終止。由于基本知識組件是精簡并完善后的知識點的集合,能縮短學習步驟而達到相同的學習效果,相應的學習過程也即學習路徑比較簡短。

4 基本知識組件的生成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4.1 基本知識組件的生成算法

基本知識組件劃分的原則是:根據完整性假設,采用自底向上的思想形成各個知識點的基本知識組件。下面詳細介紹各個步驟。

為了便于記錄知識點之間的各種關系,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存儲在一個n×n(n為知識點的數目)的矩陣I中,其中矩陣元素的取值定義如下:

Iij=0表示知識點i與知識點j之間沒有關系或者為“與”關系;

Iij=1表示知識點i與知識點j之間存在倒退關系,即ij;

Iij=2表示知識點i與知識點j之間存在“或”關系,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平行關系,即i∥j。

其中“與”關系的含義是指:若(eb1)∧(eb2)或者(b1e)∧(b2e),則b1和b2存在“與”關系;若(eb1)∨(eb2)或者(b1e)∨(b2e),則b1和b2存在“或”關系。

根據前面的完整性假設,得出基本知識組件的算法思想,用自然語言描述有以下幾步:

step1:形成單元素(知識點關系圖中出度為0的結點)的基本知識組件;

step2:由單元素向上形成上一層結點的基本知識組件;

step3:依次向上形成各層知識點的知識組件,直到每個結點所代表的知識點都形成了基本知識組件。

以上算法思想的類程序語言描述如算法1所示。

算法1 基本知識組件生成算法

輸入: E={1,2,3,……,n};∥E是知識點全集

E1=I;∥E1中為已經得出基本知識組件的知識點集合

I[n][n];∥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矩陣

輸出:C={Ci|i=1,2,…,n}

過程:int i,j,I[n][n];

4.2 算法正確性的證明

下面證明算法1的正確性,即它與基本知識組件定義是等價的。

證明:對算法與基本知識組件定義(以下簡稱定義)的等價性的證明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證明算法生成的基本知識組件都符合基本知識組件的定義;反過來,第二部分證明定義得到的基本知識組件都能由算法生成。根據定義有若華b,則在倒退關系圖中有一條從a到b的有向弧,稱a有出度,b有入度;定義矩陣I中元素值為“1”時,為了方便表示一個基本知識組件中有且僅有一個無汗叵登凹的知識點。

首先證明第一部分。算法的自底向上的思想蘊含兩層含義:一是若華b,則有a屬于基本知識組件c,則b也屬于基本知識組件c;二是每個基本知識組件至少包含一個無汗叵島蠹的知識點。另外,C={I}時符合定義要求。下面分別驗證算法中各個部分形成的基本知識組件符合基本知識組件定義的要求。

1) 算法1的第①部分,矩陣中某一行的各元素值都為0,則該行的行序所代表的知識點形成的單元素基本知識組件。在這個基本知識組件中,沒有平行關系的結點,也不存在與其他結點有關系,所以滿足基本知識組件的定義。

2) 算法1的第②部分生成的基本知識組件,條件j1,j2,……,jk∈E1表示這些結點已經形成基本知識組件,條件Iij1=1 and Iij2 and …… and Iijk=1表示i和jx(x∈{1,2,…,k})之間在關系圖中存在關系,能夠形成本知識點的基本知識組件,并根據已得出基本知識組件的知識點形成本層知識點的基本知識組件;條件Ijxjy=2(x,y∈{1,2,……,k})表示結點jx和jy結點是平行關系的知識點,那么Ci=Cj1×{i}∪Cj2×{i}∪…∪Cjk×{i}表示一個基本知識組件中不存在平行關系的知識點,同樣滿足基本知識組件的定義。

3) 同理可以證明第③部分和第④部分所生成的基本知識組件滿足定義要求。

由上可得,該算法所形成的基本知識組件都符合基本知識組件的定義。

接著證明第二部分。定義中的第一點,為I的基本知識組件,包含在算法中的C中。定義中的第二點,定義中的單元素正好是知識點關系圖中出度為0的結點,即是算法中得到的單元素基本知識組件;定義中的每個基本知識組件,在該基本知識組件中有且僅有一個不存在汗叵登凹的知識點,這一點正好符合算法中自底向上的思想。并且定義得到的基本知識組件中不平行關系的知識點,算法也排除了包含平行知識點的知識組件。所以定義中生成的基本知識組件就是算法中得到的基本知識組件。

綜上所述,算法1與基本知識組件的定義具有等價性。

因為算法1中的輸入包含矩陣I,所以下面給出矩陣的生成算法。根據矩陣I中元素的定義,可以得到生成矩陣I的算法,如算法2。

算法2 矩陣生成算法

輸入:知識點之間的關系

輸出:矩陣I,Iij∈{0,1,2}

過程:int i,j,I[n][n]; ∥i表示行序,j表示列序,I[n][n]表示矩陣元素的值;

4.3 算法性能分析

算法1的最壞時間復雜度為O(n×n),其中n為知識點數目。因為矩陣I中有n2個元素,并且關系圖是有向圖,需要對每一個元素進行賦值,所以算法2的時間復雜度為O(n×n)。生成知識組件的算法由算法1和算法2兩個組成,時間復雜度應考慮兩者之和,所以時間復雜度為O(n2)。同樣,考慮空間復雜度時,是用二維數組存儲矩陣,需要的存儲空間為n2,所以空間復雜度為O(n2)。

5 平面幾何中的部分基本知識組件

學過初等平面幾何的人,都知道歐幾里德,都會驚嘆于歐幾里德平面幾何的完美,整個平面幾何能夠以五條自明的公理即幾條概念點、線、面把平面幾何的所有的規律用邏輯全部推演出來,而且相互之間沒有任何矛盾、空隙和皺折,一切是那么的光亮。這里選擇歐幾里德的平面幾何領域內的知識作為研究對象,也是基于這個優點。

根據前面的算法,對《幾何原本》中三角形部分的內容進行知識組件的劃分。在三角形的知識點中,既可以從邊的方面來討論,又可以從角的方面來討論。因此可以把這一部分知識劃分成以下幾個知識點:三角形知識點,邊知識點,角知識點,線知識點,度數知識點。將這些知識點分別用,b,c,d,e表示,由他們的形成的過程所存在的支撐關系有:b≤,c≤,d≤b,d≤c,e≤c,b∥c。用支撐關系圖表示如圖1所示。

根據倒退關系的定義,三角形部分得到的倒退關系有(華b)∨(華c),bd,(cd)∧(ce),平行關系有b∥c,其倒退關系圖如圖2所示。

于是,在三角形的知識中,根據算法1和算法2形成各個知識點的基本知識組件的有以下幾個步驟。

1)E={1,2,3,4,5};E1=I;1,2,3,4,5對應知識點,b,c,d,e,如圖4所示;在矩陣I中元素4,5所對應的行的值全部是0,則知識點4,5對應的基本知識組件集合分別為{{4}},{{5}},且E1={4,5},E={1,2,3};

2)E≠I,與結點2和結點3存在關系旱慕岬4,5∈E1,所以此次生成結點2和3的基本知識組件分別為{{2,4}},{{3,4,5}},E={1},E1={2,3,4,5};

3)E≠I,與結點1存在關系旱慕岬閿2,3∈E1,且2與3是平行關系,即2∥3,那么C1=C2×{1}∪C3×{1}={{1,2,4},{1,3,4,5}},E=I,E1={1,2,3,4,5};

4)E=I退出。

最后得到三角形部分各個知識點,b,c,d,e的基本知識組件分別為

C={{,b,d},{,c,d,e}},Cb={{b,d}},Cc={{c,d,e}},Cd={yemly0itl80},Cc={{e}}。

在生成的基本知識組件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如果某個知識點a的C恢杏n個基本知識組件時,那么存在n條到達知識點a的學習(授課)路徑。上面例子中要學習三角形知識點時存在這樣兩條學習(授課)路徑:一條是db,即先學習線知識點,再學習邊知識點,最后學習三角形知識點;另一條是d∧ec,即先學習線知識點和角度知識點,再學習角知識點,最后學習三角形知識點。因為是基本知識組件,所以這樣的學習路徑是最簡捷的。

6 后續研究的問題

第4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人文知識涉及的面比較廣,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國家的概況。如:地理、歷史、現狀、文化、傳統等。

2、國家的文學。主要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家和作品。

第5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藝術設計學屬于設計類專業。

藝術專業學學生主要學習藝術設計學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使學生通過藝術設計理論思維能力、造型藝術基礎及設計原理與方法的基本訓練,具備了解藝術設計的歷史、現狀和進行理論研究的基本素質,從事藝術設計教學、設計策劃、設計創意和研究等的專業人才。

主干學科:藝術學、歷史學、哲學 。

主要課程:藝術設計概論、藝術設計學、中國藝術設計史、外國藝術設計史、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工藝美術史、藝術考古學、藝術設計基礎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2、思想概論: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4、當代中國的政府與政治:中國的國體與政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務。

5、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價值取向、道德修養、行為規范。

6、法律知識: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等(報考全省法院、檢察院系統法律專業職位的加試內容,包括上述范圍及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知識)。

7、語文基礎知識和公文寫作:漢字、詞匯、語法、修辭、文學常識,黨政機關公文基本知識、常用公文寫作、常用事務文書寫作、公文處理。

8、經濟知識和科技知識:微觀經濟、宏觀經濟、國際經濟、金融經濟、產業經濟,科技創新、科學前沿、科技常識。

9、歷史知識: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

第7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一、教材的知識結構編排叫人很不舒服

哲學是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哲學就是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本教材第一單元(即前三章)都學完了,卻沒見任何原理和方法。給人以三紙無驢的感覺。本單元第一章生活處處有哲學等知識,完全可以在前言里解決;第二章哲學的基本問題在第二單元物質與意識學完自然就弄清楚了;第三章無非是說哲學是科學以及學習它的意義,前言里面亦可解決;的發展可以放在第三單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或者第二單元實踐與認識中來講。但現行教材的編排,這部分知識安排在前三章共6個課時,耗費了三周的教學時間。當教學結束的時候,就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講了些什么,怎么能讓學生清楚明了呢?另外,這兒耽誤的時間過長,直接影響了后面重點知識的學習,尤其是辯證法部分。比如:第三單元第二節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把以前三節課的內容壓縮為一節課,這與教材編排上的頭輕尾重不無關系。

二、方法論的表述冗長、嗦

在我們的印象中,哲學的觀點、方法的表述通常都很精煉,揭示的道理很精辟,讀后就很難忘記。新教材中對方法論的表述卻反其道而行之,句子冗長,表達啰嗦,既不利于學生理解,更不利于學生記憶和應用。比如: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舊教材中方法論1的表述是“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總共不過22個字。新教材變為“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總共50字。但兩個表述的意義是一樣的,既然這樣,為什么要去簡就繁呢?還有一些方法論的表述很繞口,讓學生讀都讀暈了,更談不上記憶了。

三、知識體系紊亂,不利于學生理清思路

本來哲學的結構是很清晰的,一條原理對應著一條或幾條方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學生學起來也簡單明了,有的方法學生本身也知道應該這么做,只是不知道為什么罷了,通過學哲學就更深刻地認識到了這樣做的必要性。所以學起來也興趣頗濃,積極性很高。但現行的新教材似乎在人為地破壞這種知識順序,尤其是第三單元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舊教材是遵循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論;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論;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方法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原理——方法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原理——方法論。五個原理及其對應的方法,學完后學生清楚明了,沾沾自喜。新教材這一塊變為:矛盾的普遍性——無方法論;矛盾的特殊性——無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無方法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方法論)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個版本相比較,后者給人的感覺是“怎一個亂字了得”!

第8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一、復合型的知識素質

1.物理學科專業知識

中學物理教師應具備的學科知識包括物理學科的體系框架、物理學科中各邏輯知識點的內容以及物理學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識等.

2.科學文化知識和工具性知識

科學文化知識是指具有當代科學和人文發展的基本知識.當代科學的基本知識指對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新材料科學、新能源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和海洋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有一定了解.人文發展的基本知識是指對人文學科即哲學、語言學、文學藝術、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有必要的了解和把握.

工具性知識包括外語、計算機語言與操作、現代教育技術知識等.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工具性知識已成為教師學習和獲取新知識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手段.

3.物理教育學科知識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學生的個性.新課程強調教學既是一個認識過程,更是一個發展過程,要求中學物理教師不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還應明白為什么這樣教,能運用教育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的發展.中學物理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知識.

二、全方位的能力素質

1.教育教學基本能力

教育教學基本能力是指運用教育法規、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基本理論,指導并創造性地從事教育與物理教學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課堂講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教學設計與創新能力及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能力等.

2.物理觀察與實驗能力

中學物理教師除了應掌握必要的物理實驗技能外,還應該對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有正確的理解,對物理教學實驗設計的基本原理和組織學生實驗的方法與技巧有基本的了解.

3.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新課程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物理教師必須在物理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因此,物理課程的開發能力已成為物理教師最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

4.具備教育科研能力

新課程要求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因此,教育科研能力應是新時期物理教師所必備的能力.

5.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物理課堂教學中,能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將微觀現象宏觀地表現出來,瞬間現象轉化為較長時間的變化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現象和規律,加快課堂教學節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三、健全的專業品質

1.職業道德修養

教師的職業道德表現為敬業、愛生、為人師表.敬業,熱愛物理學科教育,以喜愛專業、忠于職守的高尚情感感染學生.愛生就是充分地尊重學生,由衷地熱愛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和管理.為人師表是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確立教育威信,有利于教育活動的開展.

2.全新的教育理念

中學物理教師還應具備正確的學生觀和科學的育人觀,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看到學生存在著多種發展的潛在可能性,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良好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合作的意識與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新課程體系強調教師間的經驗交流和總結,正確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只有教師具備了一定的交往與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導學生之間的合作.

第9篇:哲學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法學思維;培養方法

一、法律思維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學科中法學思維

法律思維。從廣義上來講,法律思維是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法律思維主體包括法律職業從業者,如法官、檢察官、執法人員、律師等,以及法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運用法律時的思維,也應屬于法律思維范疇。

哲學是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首先,哲學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論基礎。哲學是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性理論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質,論證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與世界的復雜多樣關系。對人的本質、人生價值、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等至關重要的人生問題予以審視、反思和預見,為人們的思想意識奠定理論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學為支撐,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維蘊含規則性、程序性、平衡性、基準性的特有知識、價值和方法。相對于其他思維形式,哲學思維顯現出豐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獨特性、清晰的縝密的整體性和內在的邏輯的系統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僅要從哲學的抽象性、全局性來考慮問題,還要從具體的現實出發,運用規則、講究程序、重視證據、建立明確責、權、利的制度,將哲學抽象l生和整體性、系統性和法學的具體性、規則性、適用性結合起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維

法學不同于哲學的一個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強烈的適用性。因此,強調法學理論要經世致用,不要變成玄之又玄的經院哲學。著名法學家伯爾曼說過: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務于實踐,就是一張廢紙。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從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僅需要嚴謹的邏輯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學思維,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權利義務的角度作為思考問題的基本邏輯線索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如思政專業的學生將來從事中學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法學知識來管理學生。如學生在學校的地位是什么?學生和學校是什么關系?學生在學校享有哪些權利?學生又該承擔哪些義務?學生在校期間,發生意外情況該如何處理?有的家長以為把子女送到學校,就把監護人該承擔的義務轉嫁給學校。一旦學生在學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長不管青紅皂白,就糾集其親朋好友到學校大吵大鬧。學校為了息事寧人,絕大多數學校的做法往往選擇私了,不懂得運用法律來維護學校的權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實學校應該用法治的思想來治理學校。將雙方的權利義務劃分清楚,看學校這一方是否存在過錯,該不該承擔責任,承擔何種責任,從法律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將學校的管理制度化、規劃化。管理學校如此,企業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中加強法律思維的培養

1.從課程設置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思政專業課程體系的安排,在以《哲學原理》為核心,《馬列原著選讀》、《西方哲學史》、《宗教學》、《倫理學》、《邏輯學》、《美學》等各門哲學課程的基礎上,再開設《西方哲學史》、《法學概論》、《西方法哲學史綱要》或者《法哲學》,合同法等課程。哲學課程體系既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論,又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法學概論》是一門概要論述法學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課程,開設《法學概論》的教學目的是普及法學知識,加強法制教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概要地掌握法學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國憲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規定,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并能夠運用所學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般法律問題。思政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規定,并且能夠運用法律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在哲學思維和法學概論知識體系的架構上,培養從哲學的角度和用哲學的方法來研究和思考法學問題的思維能力,這樣不僅有利于思政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高層次地思考人與人或集團與集團、個人與集團之間的不公正、不公平,進而解決主體與社會整體間的公平、正義的問題。

2.從教學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 免费观看欧美成人禁片 |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avtom影院入口永久在线 |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 欧美一级鲁丝片 |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美女高清在线观看免费 | 91精品视频免费 |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个爽 |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一级级特黄特色大片 | аⅴ资源天堂8在线 | 韩国三级 mp4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免费欧美在线视频 |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免费播放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99 |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 男人的天堂毛片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网站 | 日韩黄色免费观看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一二三四 | 欧美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三级三级三级全黄 | 成 人 动漫在线观看网站网站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放视频 | 国内精品视频九九九九 | 久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主播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 久草国产在线播放 | 欧美特黄aaaa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