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區域經濟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經濟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關鍵詞:區域經濟;市場營銷;分方向;教學模式

市場營銷作為一門以經濟科學、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為基礎,以研究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的營銷活動及其規律性的應用科學,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發顯得重要。現代營銷理論的深化和拓展以及市場營銷專業的蓬勃發展,對于培養21世紀市場營銷高級人才以及指導與推動我國企業營銷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的市場營銷專業如何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發揮自身的優勢,突現自身的特色,培養、造就適應市場和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多層次、高水平、實戰型的中高級市場營銷人才,已成為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但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傳統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結構與層次等方面與滿足社會需求尚存在較大差距,市場營銷教學模式改革是大勢所趨,本文從區域經濟定位分析下的市場營銷分方向教學模式的實踐進行了淺析。

一、目前我國傳統市場營銷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嚴重脫節

從總體看,開設市場營銷專業的學校數量較少,主要集中于工商類學?;驅I,所以導致市場的供需缺口較大。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設置結構與人才培養層次結構尚未明確界定,市場營銷專業教學普遍存在重基礎理論教育,而忽視結合行業實際的實踐教學,因而培養學生的行業知識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很弱,致使人才市場的專業型或結構型人才比例嚴重失衡。因此,應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反觀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教育的不足,以便為專業今后的發展找準方向與定位,這無論對高職專業教育、企業發展還是學生個人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市場營銷理論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對市場營銷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引進和解釋西方的營銷理論階段,在應用上缺乏對其內容與實質的充分理解與吸收。目前關于市場營銷方面的書籍充斥市場,層次不齊、良莠混雜,真正具有思想性、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具有鮮明特色的著作屈指可數,這與市場營銷實踐活動形成了巨大反差,理論上的嚴重滯后,影響了市場營銷教育的健康發展和理論創新。我國具有自己獨特的市場狀況和歷史文化背景,西方的市場營銷理論與方法只有符合我國的具體條件才具備可行性。我國市場營銷教學研究應加強對中國本土企業經驗的研究分析和對國外營銷理論的吸收消化。

(三)教學研究理論脫離實踐現象較為嚴重

不能照搬西方教科書上程式化的東西,不能紙上談兵,而應靈活機變、活學活用。目前我國高職市場營銷專業教師很少有從事過市場營銷實踐或深入企業管理實踐的,所以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普遍欠缺。而事實上,營銷教師深入市場營銷活動第一線親身參與企業的營銷活動,從而了解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使教學研究與企業實際聯系起來,不僅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而且使理論研究更具有中國特色和現實意義。

(四)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課時結構安排不合理

1、實習內容不集中。營銷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一般安排三次實習:課程實習、營銷認識實習、畢業實習、從內容看,各階段實習之間目標定位很不準確,相互交叉重疊現象較為嚴重,所以往往是事倍功半。

2、實習過程流于形式。雖然目前高職院校要求理論以夠用為主,實踐達到50%左右,但在實習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普遍存在一位教師指導幾十個學生的情況,而學生實習單位分散,實習過程大多無法控制,最終使實習流于形式。

3、學校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營銷實踐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撐位基礎,高校普遍較低的實習經費投入無法滿足實習需要,所以往往導致教師的教學計劃中途“流產”,不僅使實習管理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而且使學生無法得到及時的指導和提高,從而嚴重影響了老師與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習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4、實習單位落實困難。學生實習時間不集中、時間較短,與企業人才需求目標出現偏差,另外考慮到接受成本等因素,往往對實習學生敬而遠之,致使實習單位落實困難進一步加大。

二、基于區域經濟定位分析下的市場營銷分方向教學模式

結合日照區域經濟的特點,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分方向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對地方經濟增長點進行了細分,開設了汽車營銷、房地產營銷、營銷策劃、旅游營銷等子方向,滿足了不同行業的具體人才需求,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一)分析區域經濟的特點,找準經濟增長點

在全國全省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中,日照正面臨著新的戰略機遇,特別是山東省委、省政府做出的構建“一體兩翼”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加快魯南經濟帶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日照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重大機遇。日照處于“一體”與“兩翼”的節點,是“南翼”魯南經濟帶的直接出???。特別是山東省委、省政府在日照規劃建設2000萬噸鋼鐵精品基地、造船基地、物流基地等項目,加上日照自身五征汽車制造基地及日照奎山汽車城等項目的發展,房地產、汽車、旅游等行業迅猛發展,據2007年有關資料顯示,日照從事房地產開發及銷售的企業有200余家,入住日照奎山汽車城及周邊地區的汽車銷售企業達340余家,從事旅游及相關行業的企業達到5000余家,然而在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極大地影響了行業的深入發展,剛走出校門的應屆大學生動手能力差、適應性弱、工作閱歷膚淺無法適應現在企業的人才需求,結合區域經濟的特點,分方向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能有效解決這一矛盾。

(二)分方向教學,為行業發展量身定制人才需求規格

2003年以來,市場營銷專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走出了一條“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分方向教學”的營銷人才培養模式新路子。

1、專業定位。本專業在收集日照及魯南經濟帶對應用型營銷人才的強大市場需求信息的基礎上,分析了不同的營銷崗位群對人才素質和技能結構的要求,確定了專業定位。培養具有相當基本綜合素質,能夠熟練掌握市場營銷及其相關理論的基本原理、策略與方法,并能加以應用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能夠勝任中小型企、事業單位專業營銷及其管理工作的高級職業技術人才。

2、專業特色。以專業特色締造本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根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學科建設思路及專業定位,結合學院本專業的辦學優勢,我們創造性地制定了“四五一工程”作為專業特色。四即四個方向,按照學生的愛好將學生分為房地產營銷、汽車服務與營銷、營銷策劃和旅游營銷等四個方向進行針對性的重點培養;五即五大技能,通過課內實踐性教學、第二課堂、創辦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方法,培養學生五大職業技能即營銷認知技能、市場調研技能、商品推銷技能、營銷策劃與廣告策劃技能和銷售管理技能。一是建設一支具有理論深度又有實戰經驗的營銷教師團隊。

3、專業建設規劃。(1)專業課程設置:本職業開設了機械原理、市場營銷、管理學、西方經濟學、消費心理學、市場調研、推銷實務、旅游經濟、營銷策劃、銷售管理、財務管理、經濟法、廣告學、客戶關系管理、房地產營銷、旅游營銷、汽車服務與營銷、分銷渠道管理等主干課程,輔以系列技能養成和實訓課程,以后還會根據發展需要增設新興專業課程。(2)實踐教學安排:實踐教學的比重占總學時的50%以上。每門主要課程后都安排2周左右的時間進行實踐教學,三年級的整個學年全部安排頂崗實習。在假期、節假日組織安排學生投身到各種各樣的企業營銷實踐,增長見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詳見表1)。

4、人才培養模式。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一、二、三、四、五”的順序逐層展開:(1)堅持一個導向――以畢業生的充分就業為導向。(2)把握“兩個重心”――堅持素質教育與技能培養并重,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理論兼備實踐的市場營銷專業人才。(3)探索“四個方向細分培養”。將營銷專業的學生按自愿原則,分四個方向進行針對性培養(試點):房地產營銷、汽車服務與營銷、營銷策劃和旅游營銷等方向,以重點打造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核心職業競爭優勢。(4)形成“四大板塊”的有機組合。在課程設置上,將所有課程分為“職業素質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拓展課-能力培養課”四大板塊,同時注意各大板塊之間的銜接。這樣的課程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符合營銷專業的就業導向和應用性特點。(5)打造“五大技能”專項提升。開設“五”種技能養成課程(營銷認知技能養成、商品推銷技能養成、營銷策劃技能養成、廣告策劃技能養成和銷售管理技能養成),開展“五”項專業技能實訓(營銷認知實訓、市場調研實訓、商品推銷實訓、營銷策劃與廣告策劃實訓以及銷售管理實訓),培養學生“五”大職業技能(營銷認知技能、市場調研技能、商品推銷技能、營銷策劃與廣告策劃技能和銷售管理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市場營銷分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例證

2003級市場營銷專業160人,其中參與分方向試點的65人;2004級120人,其中參與分方向試點的82人;2005級96人,全部參與了專業分方向選擇。

參與專業分方向試點的畢業后走出校門,已經分布在不同行業的不同崗位上。通過專業分方向前后對比,發現2003級以后的幾屆畢業生總體就業要比2001級、2002級要好,而且他們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經在各自崗位上做出了較好的成績:2003級學生李大勝曾任日照安泰房地產開發公司市場部經理,現創辦淄博海之源房產公司;2005級學生胡可現任日照建設集團副總助理;2005級學生王曉華在日照萬基房產開發集團任市場部文員;2003級學生田琦擔任日照騰達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2003級學生王策創辦歡樂時光旅行社;2003級學生王維燕創辦日照王家皂旅游度假園;2003級學生郭妮妮創于日照旅游購物市場,2004級學生陳祥梅在日照凌云汽貿城擔任銷售部經理等等。

參考文獻:

1、楊英姿,章喜為.論高等農業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4).

2、鄭軍,薛興利,岳書銘.關于高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的幾個問題[J].山東農業教育,2007(2).

第2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關鍵詞] 職業教育集聚區;地方經濟發展;影響探析

[中圖分類號] 270 [文獻標識碼] B

為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高等職業教育正在向集約化、集團化的發展模式進行轉變,全國各地以職教園、大學城等形式的職業教育集聚區應運而生,形成了多樣的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這些職業教育集聚區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已然與地方經濟發展產生了良性的互動影響,地方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園的互相影響已是新時期教育與社會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同時,在地方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職業教育集聚區也迫切需要正確的發展規劃和全面的內涵建設思路指引。

一、探析職業教育集聚區與地方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的意義

(一)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意義

地方經濟持續發展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而要增加或者新建立一所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卻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而職業教育集聚區有著集群發展的地緣優勢和區位優勢,通過提升其社會影響力來匹配蘇州經濟發展,滿足未來地方經濟與城市規模發展和社會對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

(二)對新的社會形勢下的職業教育集聚區的轉型發展的意義

目前大多數城市職業教育集聚區則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園內高校條塊分割、各自發展,資源投入沒有產生集聚效應,與國外其他同類職業教育集聚區相比品牌優勢沒有充分體現。在目前“穩增長、促轉型”的經濟社會發展大背景職業教育集聚區如何抓住契機、提升社會影響力是其朝著國際一流的職業教育集聚區目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對職業教育集聚區內高職院校的長期發展的意義

在后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的今天,隨著國家和省高職教育提前入學和注冊入學招生制度改革的推進,高職院校將面臨嚴峻的生存與發展壓力,從職業教育集聚區社會影響力入手,園區高校必須通過“抱團共享”、“強強聯合”,提高整個園區各高校自身的內部效益和整個園區的外部效益。

二、地方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集聚區形成過程的影響

從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專業分工角度看,職業教育集聚區是一個由多所以職業教育院校學組成的,為師生提供飲食、住宿、教學、科研、商業、交通等多種服務的城市功能區,所以職業教育集聚區一般主要以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為基本功能,兼有旅游、文化和生態等功能,集聚區內的高等學校可以包括普通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前者提供綜合性的高等教育,后者提供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集聚區的構成要素中一般包含以教學科研為主的教研元素、為大學提供支持服務周邊元素、產教合作產業園元素等,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園區內學校辦學主體之間的開放。

從國內學者對職業教育集聚區的定義中不難發現,地方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集聚區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例如王伯偉認為“若干所大學聚集在一處,形成一個以大學為紐帶,轄射周邊地區,集教育、產業和生活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特定區域”。肖玲認為“職業教育集聚區是指城市中的大學密集區或高等教育機構設施比較集中的地域。李峻峰、米巖軍、姚士謀將“職業教育集聚區”的概念界定為:以大學、科研機構為核心和依托,以有機聯系網絡包括開放式辦學、資源共享、后勤社會化等為基礎,以高校教育、研究開發與產業開發三位一體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性城市區域。

國內高教區普遍具備一些相同的特征,概括來說包括獨特性、規劃性、共享性、和競爭性,具體見表1所示。

表1 職業教育集聚區在發展過程中具備的普遍特性

三、職業教育集聚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形式分析

通常影響力的解釋為是行為者在社會(或國際)交往中影響和改變其他主體行為與心理的能力。那么職業教育集聚區的影響力就是指職業教育集聚區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職業教育集聚區內各種要素的相互作用和集聚發展從而對一個區域內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影響的作用程度,其主要內容與影響維度如表2所示:

表2 職業教育集聚區社會影響力的維度劃分

(一)職業教育集聚區在城市發展方面的影響分析

職業教育集聚區一般由政府主導規劃,通過政府、高校和企業等多方合作、共同構建,形成了高等院校毗鄰而設的特殊區域。新建成的職業教育集聚區與所處城市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直接影響所在城區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社會環境、人口結構、科技儲備、文化氛圍等,將從全方位促進所在地域的城市化程度。具體地說,其社會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主體方面,如表3所示。

表3 職業教育集聚區在城市發展方面的影響形式

職業教育集聚區與高等教育、城區、社會、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實現城郊地區城市化的有效途徑。職業教育集聚區以大學為核心,其主要居民是在該城區工作、學習、服務和生活的人員,通過產學互動促進產業與就業的協調發展,實現職業教育集聚區與所在城區的融合,實現地域、產業、學科、人員、技術等全方位的和諧發展。具體而言,職業教育集聚區除了教育、科研的中心功能外,還擔負著繼承傳統文化、創造新文化、發展區域文化的使命,承擔著推動地區經濟、產業、就業等方面聯動發展的責任。

(二)職業教育集聚區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影響分析

從我國目前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東南沿海省市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高校最為密集,人口綜合素質最高的地區,職業教育集聚區為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強大的技術支持。

1.職業教育集聚區在人才供應上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隨著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占比逐年走高,職業教育集聚區以教育集聚的形態將各類知識形態的生產力擴散到區域發展的各種方面,職業教育集聚區集中高校資源能惠及更多的需要提高職業素質和技能的勞動者,為其他產業發展不斷輸送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從而保障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反觀城市經濟的發展是離不開多種專業、多個行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這就需要相應的人力資源來實現,所以,經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推動中起了關鍵作用,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區大。

2.教育集聚區在知識向生產力轉化上發揮影響力,促進經濟增長

職業教育集聚區作為城市發展中一個獨立的功能區域,其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培養人才和匯集人才上,還表現在知識創新、科研創新等方面。首先,職業教育集聚區會根據經濟發展調整教育內容和專業深度,通過實際的經濟技術發展和應用現狀進行不斷創新。其次,職業教育集聚區還在科技成果轉讓,社會服務及技術咨詢領域在企業和行業中建立影響力,高新技術產業需要職業教育集聚區內學校和部門及科研機構與領軍企業聯合建設,職業教育集聚區整體與對方經濟發展主流行業和企業及生產部門的直接聯系和多方合作使學校的智力資源零距離融入產業系統,成為產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養料并形成綜合優勢,這對科技成果加速推應用、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深遠。

(三)職業教育集聚區在教育改革發展方面的影響分析

1.職業教育集聚區的為國家教育改革特別是高職教育發展提供生長的土壤

我國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一直較弱,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經費更是短缺,職業教育集聚區在規劃發展中以“重點發展,優勢扶持”的政策,有效地緩解了資源短缺與人才培養的矛盾,以職業教育集聚區這樣的職業教育集聚發展的態勢重點突出了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偏向,也縮短與普通高等院校綜合性大學在政府財政支持方面的差距。如何利用自身資源發揮優勢,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偏差、彌補社會職業教育落后的發展短板,是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并且需要解決的問題。職業教育集聚區不依靠各種教育資源量的增加,而是通過現有要素的重新組合,教學方案的改革創新,獲得提高學校辦學實力的效果,這樣的方式對于經費和人力資源不足的高職院校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集聚區匯聚的學校其辦學定位與教育特色各異,學科與專業優勢不同,職業教育集聚區內利用空間集聚優勢有效地進行設備資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師資資源重組優化,為學科的融合和互補創造力機會,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更廣闊的環境。學生在職業教育集聚區不僅可以學習本校本專業知識,還可從其他學校的教學和訓練中收獲更多的教學成果,對學校師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職業教育集聚區促進校企合作,推動高職教育快速發展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校企合作在許多高職院校發展并不順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和科研水平還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不能為企業提供效益提升的技術支持,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動力不足。例如高職院校就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教師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后,幾乎沒有更多的時間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以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如果通過職業教育集聚區不同高職院校之間的師資融合,各個學??梢詫崿F教師的“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目的,教學能力的增加能夠讓部分教師無須承擔教學任務,專心到企業進行較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有利于快速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強為企業服務的能力,促進校企合作。

通過職業教育集聚區的整體推進和發展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乃大勢所趨。職業教育集聚區作為一個規模較大、情況復雜的系統,其功能從分散、整合,到有機融合必然要經歷一個不斷調適、磨合的過程,從長遠角度看,職業教育集聚區的出現和發展解決了高職院校面臨的各種困難,迅速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和實力,使合作雙方取得雙贏。

[參 考 文 獻]

[1]黃衡.高職園區實踐性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研究――以常州科教城為例[D].蘇州大學,2012

[2]張慧穎,楊琳,張立遷.城市教育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受眾視角的多案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

[3]朱迎春,王大鵬.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0(2)

[4]于揚.提升教育質量意識構建現代大學治理制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年學術年會綜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5]李明傳,曾英武.高校引領地方經濟發展――斯坦福大學在硅谷興起中作用及啟示[J].理論科學,2009(10)

[6]付金鳳,于冬梅.黑龍江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1(8)

[7]朱劍鴻.湖北省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第3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關鍵詞:北京房價;區域經濟; S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1-0058-03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對住房的剛性需求越發擴大,在以北京市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中,市場投機氣氛濃厚使房價逐年攀升,泡沫顯現。價格的劇烈波動和泡沫的持續累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面臨的一大風險,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已經引起政府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另外,房地產市場的波紋效應使促進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成為全國房地產市場穩定的關鍵。

北京市房地產業不斷發展,對地區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區域的宏觀經濟指標對房價有何影響,房價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否相適應等問題還有待實證研究進行檢驗。本文基于SVAR模型,定量分析了影響北京市房地產價格波動的關鍵因素。

一、理論分析

宏觀經濟變量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途徑:

第一,正向的供給變化使供給曲線向左上移動,均衡價格上升;增加建設成本,導致房價上漲。因此,房價對正向供給變化的響應函數是正向與負向的沖擊響應函數的疊加。

第二,如果宏觀經濟中的總需求增加,則企業需要雇用更多的勞動力,勞動者的收入將增加,引起房地產需求的增加,致使房價上升;總需求增加導致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實際購買力下降。因此,房價對正向需求變化的響應函數是正向與負向的響應函數的疊加。

第三,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將使利率下降,對購房起到鼓勵作用,使房地產需求上升,價格上漲。收縮性的貨幣政策如減少貨幣供給提高利率以降低通脹率,將提高購房成本,使房地產需求下降,導致價格下降。

二、實證檢驗

(一)模型構建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和以往的研究經驗,選取了北京市居民消費同比價格指數(CPI)、北京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IND)、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同比價格指數(HP)、7天期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I)四個變量加入SVAR模型。

k個變量情形下p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p):

B0yt=Γ1yt-1+Γ2yt-2+…+Γpyt-p+ut, t=1,2,…T (1)

其中,yt是由k個變量構成的k×1向量,B0和Γi,i=1,2,…,p為k×k的系數矩陣,ui為k×1殘差向量。

可以把(1)式重寫成如下簡潔的滯后算子形式:

B(L)yt=ut (2)

其中:B(L)=B0-Γ1L-Γ2L2-…-ΓpLp是滯后算子L的k×k參數矩陣,信息向量ut為一個正交結構擾動項Et的線性表示,即ut=CEt,C為k×k系數矩陣,Et為k×1標準正交隨機擾動向量。

故本文四變量的SVAR矩陣可以設計如下:

(二)模型識別

在分析各內生變量的動態沖擊效應之前,要使得模型(3)可以識別,需要對矩陣C施加一些約束條件,約束條件的個數應不少于,才能恰好識別出所有參數。模型中包含4個變量,需要施加6個約束條件才能識別出結構沖擊:

在(3)式的第1行中,只有供給沖擊的變化會立刻影響價格指數,因為價格存在黏性,因此需求、貨幣與房地產價格影響價格總水平時存在滯后,即c12=0、c13=0、c14=0。在(3)式的第2行中,由于利率對產出的影響需要經歷一個傳導過程,投資和消費要最終通過乘數效應對總需求產生影響,貨幣政策變動對產出的影響存在外部時滯,因此c23=0,此外,房價變化通過財富效應影響消費需求也需要一個傳導過程,即c24=0。在(3)式的第3行中設定c34=0,反映了貨幣政策實際上無法改變資產價格的長期利率環境。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處理

本文選用北京市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的月度數據。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供給沖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反映需求沖擊,選取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IND)作為GDP的替代變量;7天期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加權平均利率反映貨幣政策沖擊,選取市場化程度高的7天期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作為變量。由于變量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故運用X-11季節調整法對所有數據進行季節性調整。最后,除7天期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外,對其余變量取自然對數,以消除各變量條件分布的異方差性。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1.序列平穩性檢驗

SVAR模型中,如果序列是非平穩的,則其對沖擊的收斂程度會大大降低,從而影響實證結果的穩定性,因此在估計SVAR模型前需要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方法進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最佳滯后期由SC信息準則確立,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中結果可知,房價原序列平穩,CPI、IND、I均為一階差分序列平穩,不全部服從同價單整,所以變量之間不可能存在協整關系,不需要進行序列協整檢驗??紤]到模型的穩定性,對非平穩變量取差分后建立SVAR模型。

2.模型穩定性檢驗

根據SC和AIC等標準對最優滯后階數進行檢驗,發現大部分的檢驗結果都選擇2階,可以確定S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經單位圓檢驗發現,SVAR(2)模型的特征多項式的所有根模的倒數小于1,位于單位圓內,因此模型滿足穩定性所要求的條件,可以做進一步的分析。

3.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從上頁圖分析可知,正向的供給變動會導致房價上升,該沖擊的影響在半年后開始回落,在大約16個月后供給沖擊的影響基本消失,表明成本上升對北京房價有直接影響,且通貨膨脹促使人們購買房地產以保值的效果大于人們由于通貨膨脹實際收入下降而減少房地產需求的效果。正向的需求對房價有正向影響,在第8期達到響應峰值,而后緩慢下降,逐漸趨近于零,在第18期后影響變為負值。正向的貨幣政策沖擊對房價存在正向影響,但影響相對較小。三種沖擊均對房價有長期的影響,均可持續一年半之久。同時,從累計脈沖響應圖可以看出,三類沖擊均對北京房價造成正向影響,在到16期之后,累計響應趨于穩定,房價穩定在一個新的高度。

4.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可評價不同的結構沖擊的重要性。通過對房價進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在前20期,利率的貢獻一直不明顯,供給和需求對房價的貢獻度在逐漸上升,略微出現局部波動,需求的貢獻要大于供給的貢獻。

結論與建議

本文應用 SVAR模型估計了區域經濟變量對北京房價波動的動態影響。結果顯示,正向的供給、需求與貨幣政策變動將導致北京房價上升,說明北京房價與宏觀經濟變量之間存在正向的反饋機制,將會導致北京市出現房價泡沫。要注意保持政策的執行力和連續性,抑制正反饋交易心理滋生。

參考文獻:

[1] Amisano,G.and C.Giannini,Topics in Structural VAR Econometrics,New York,Springer,1997.

[2] 張成思.金融計量學――時間序列分析視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 Bharat.Barot.YangZan.Housing Prices and Housing Investment in Sweden and the United Kingdom-EconometricAnalysis for the Period

1970―1998[J].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2002,(2):189-216.

[4] Iacoviello.Matteo.RaoulMinetti.The Credit Channel of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HousingMarket [J].Journalof Macroeconomics,

2006,(1):69-96.

[5] Demary.Markus.The Link between Output,Inflation,Monetary Policy and Housing Price Dynamics.MPRA Paper,2009.

[6] Iacoviell.Matteo.Stefano Neri.Housing Market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an Estimated DSGE Model.Boston College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2009.

第4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關鍵詞:南京;郊區化;郊區房地產開發

南京位于我國三大經濟圈之一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江蘇省省會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在市政府舊城改造、產業結構調整和住房商品化改革等政策推動下,以城區人口、工業企業和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區擴散為主要內容的郊區化現象開始出現。在此背景下郊區房地產開發獲得較快發展,而郊區化的發展又離不開郊區房地產開發所創造的物質空間,郊區化與郊區房地產開發的關系成為南京現在和未來城市經濟的重要內容,兩者關系的協調與否對城市經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一、南京郊區化與郊區房地產開發協調發展對城市經濟的積極影響

(一)促使城市人口分布趨于合理

雖然郊區化過程中南京城區的人口密度在大多數年份都有增無減,由1998年的945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10805人/平方公里,但隨著城區原有部分人口向郊區遷移,對城區過密的人口起到了梳理作用,使整個城市人口分布趨于合理。這主要表現在人口郊區化與郊區住宅開發協調發展為人口在城區和郊區間重新分布創造了可能性和現實條件,人們居住的區位選擇變得靈活多樣。在南京舊城房屋拆遷過程中,得到貨幣補貼的原住戶可以自行購房,而享受房屋補貼的原住戶,往往一律遷往城郊的新住宅區,促進了居住郊區化。工業郊區化的發展使郊區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增加,一些郊區工業企業的職員為了方便上班而在郊區買房居住,這也促進了人口郊區化的發展。郊區普通商品住宅開發相對于城區同類住宅往往價格較低,這對于城區人口尤其是工薪階層有較大的吸引力,一些在城區上班的人也選擇在郊區購房。郊區自然環境相對較好,又有四通八達的公路與城區相連,一些高收入者傾向于購買郊區別墅,乘坐私家車往返于城區和郊區。

(二)優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結構

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和住房商品化改革使得地價和房價成為配置城市土地資源的重要經濟杠桿,從而影響城市工業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區位選擇。城區土地總量相對于需求更為稀缺,土地價格往往比郊區同類土地高出許多,商業、金融和貿易企業有著更高的收益率從而有著更強的租金負擔能力。相比之下,工業和倉儲企業收益率相對較低,往往又需要占用較多的土地,于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城市中心區的工業企業遷往土地較充裕而地價較低的郊區。郊區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有著比較完善的配套設施,這對工業企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而城市中心區的退出工業和倉儲用地被商業、金融、貿易企業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占用,從2000年年初到2003年年底,主城區退出工業企業累積114家,退出工業用地面積達97.34萬平方米,可以改變以往舊城區人口過密、交通緊張、房屋陳舊、設施落后和環境質量惡劣的狀況,并調整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強了新街口地區作為南京CBD的功能。工業郊區化和商貿企業在城市中心區的集中只有通過房地產開發才能順利實現,可見,房地產開發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優化城市土地利用結構,提高整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三)郊區化與郊區房地產開發協調發展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一方面郊區化使郊區房地產開發市場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城區工業外遷和房屋拆遷也為城區房地產開發提供了大量土地,帶動了整個城市房地產開發的發展,而房地產開發有力地促進了南京經濟發展?!赌暇┓康禺a年鑒》的相關資料顯示,2001年南京房地產業增加值達到47.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推動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以上,房地產開發和銷售還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稅費。房地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吸納量大,房地產開發促進了城鄉居民就業,2001年南京房地產開發、評估、經紀咨詢服務和物業管理等各類企業直接帶動城市就業約30萬人,房地產業發展還帶動建筑業和裝飾裝修業就業的增加。住宅開發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改善了居住條件,優化了人居環境,南京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由2001年的20.65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2.97平方米。

二、南京郊區化與郊區房地產開發非協調發展對城市經濟的負面影響

(一)郊區化與郊區房地產開發的過度擴張導致郊區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1.郊區土地非農開發和郊區耕地保護的矛盾。南京的工業郊區化發展較快,而工業企業通常要占用較多土地用于產品生產和原材料、產成品的儲備以及道路的鋪設,這也會造成郊區耕地的減少。2000年到2003年,南京耕地面積從302.84千公頃減少到250.51千公頃,共減少52.33千公頃,耕地面積的大幅減少導致同期南京糧棉油總產量的波動。相對于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對農副產品、鮮活副產品的龐大需求,南京耕地更為稀缺,耕地保護壓力十很大,而耕地過少反過來就會制約郊區化和郊區房地產開發的進一步發展。

2.郊區土地非農開發內部的矛盾。這一方面表現為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和鄉鎮企業用地之間的矛盾。在郊區土地主要為集體所有的條件下,鄉鎮企業用地比較容易得到滿足,而鄉鎮企業的發展往往使郊區土地非農開發十分分散,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產出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另一方面表現為南京郊區高級大戶型住宅的供需矛盾。對南京房地產市場的相關研究指出,戶型大型化是目前南京房地產市場中的重大誤區,這類住宅開發沒有重視郊區土地資源的稀缺和人們的實際購買能力,往往空置率很高。

(二)郊區化中居住和就業不一致造成郊區交通設施供給相對不足

距離是衡量區位條件的常用指標,由于路況、交通擁擠和時間對人們日益寶貴等原因,交通時間距離越來越重要,區位條件的好壞日益取決于交通的便捷性。南京的工區郊區化發展較快,郊區商業發展相對滯后,人口郊區化主要集中在近郊區;中心區作為城市商業中心的功能不斷增強,人口流動以向城區的加速集中為主,城區發達的生活服務設施對人口吸引力較強。這種居住和就業不一致的非同步郊區化過程使南京產生了職工白天和晚上在城區與郊區之間往返的通勤方式,通常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城區與郊區道路擁擠嚴重,交通時間成本較高,城市交通負擔加重。

目前一些公路建設實行封閉運輸,區位條件改善的只是那些擁有公路出入口的地方,其他地方并不能享受現代交通的便捷,這限制了郊區交通設施效益的發揮。南京郊區公共交通之間的換乘等聯系不夠密切,偏重于城區的軌道建設對郊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十分有限,城區和郊區之間的通勤壓力未得到緩解。

(三)郊區化的簡單做法與郊區房地產不合理開發使郊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在郊區化過程中,城區人口和工業企業在郊區不斷重新集中,對郊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增強。尤其是一些污染擾民的工業企業直接從城區外遷到郊區,沒有進行減少污染的技術改造,這些工業企業有相當一部分規模小、技術水平較低、經濟效益不高,污染嚴重,其對環境的破壞作用也轉移到郊區。郊區住宅開發在滿足住房需求的同時,也使日常生活垃圾不斷增長。與此同時,郊區由于缺少污水處理設施,使得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直接排入郊區河道水網,導致水體的污染。此外,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為了使物業增強吸引力,選擇在依山傍水的地帶進行開發,不但影響了周圍的自然景觀,對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壞,導致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加劇。2005年南京環保污染治理投資只占全市GDP的0.12%,遠遠低于周邊城市,有限的環保污染治理投資難以滿足南京保護和整治環境的實際資金需要。

三、南京郊區化與郊區房地產開發非協調發展負面影響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對郊區土地利用的規劃引導,嚴格保護耕地

把郊區土地利用規劃納入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各項具體規劃中加以考慮,并強化郊區土地利用規劃的指導作用,郊區非農開發用地要嚴格限制在規劃用地的范圍之內。這既要考慮滿足現期郊區非農開發的需要,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增強對郊區土地供求關系的調控能力。郊區鄉鎮企業適當向工業園區集中,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統一安排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這有利于鄉鎮企業污染治理和提高郊區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同時應著力保護郊區有限的耕地資源,尤其是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嚴格征用基本農田的審批制度,不得隨意調整基本農田,嚴肅處理亂批、亂占、濫用耕地的行為。其中,對開發區占而不用的耕地,要限期恢復農業用途。加強住宅市場土地供應調控,加大對中小戶型、中低價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應,嚴格控制大戶型、低密度高檔住宅的土地供應。

(二)加大郊區交通設施投資力度

為了充分發揮道路交通的聯動輻射作用,建設“內連外接”的城市道路網絡,并進行交通節點和區域道路的改造,優化當地區位條件,這有利于使土地價格和沿路開發的房地產價值都得到提升。推進“一小時都市圈”建設的進行,建設寧杭高速公路南京段、寧淮高速公路南京段以及沿江高速公路,增強城區與江北郊區的聯系。加強城區與重點發展地區的道路聯系,繼續加快仙林、東山和江北等新市區的道路設施建設,尤其是在城區與上述新市區間建設一兩條軌道交通線,并且使軌道交通線路與公交站點合理銜接,以有效提高交通網絡的整體效率。努力增加郊區就業崗位,強調郊區居住和就業的平衡,形成配套設施完善的綜合社區,減少對城區的依賴,增強郊區的相對獨立性,密切郊區內部以及鄰近郊區之間的交通聯系,以緩解郊區與城區之間交通瓶頸壓力。

(三)保護郊區生態環境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郊區化和郊區房地產開發長期發展的重要前提,應切實重視保護郊區生態環境,促進郊區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1.促使工業向開發區集中,統一治理郊區環境污染。南京江北化工園區的建設正是為了促進石油化工產業的集中,對江南的一些化工企業進行搬遷,并實施油、化、纖、塑一體化建設,優先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清潔生產工藝。這既有利于化工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進行配套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也可以從源頭上控制郊區環境污染。

2.加大環保治污投資力度,強化企業污染排放標準。政府應增加郊區環保和治污投資,建立污水處理廠等。同時加強環保治污科研投資,提高工業廢品和生活垃圾的回收處理能力,盡可能變廢為寶,提高廢舊物的再次利用。提倡工業企業采用節能環保的生產工藝,并引進環保設施,做到廢水、廢氣的達標排放,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工業企業在媒體上進行定期公示,并進行相應處罰。

3.進行城市綠化建設。南京政府重視適當增加城市建設中綠化用地的面積,并把綠地建設分為結構性綠地和便民型綠地,雨花臺已成為結構性綠地的主體之一。增加包括郊區在內南京全城的便民型綠地面積,保證80%以上的居民在10分鐘內能夠便捷地到達一塊公共綠地。此外,市政府還投資在江寧開發區秦淮河畔建設總面積為754公頃的秦淮河濕地公園。這些綠地建設項目對于調節郊區生態和美化人居環境都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楊.城市郊區化的理論分析與作用機制探討[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系,2005.

[2]劉衛東.大城市郊區土地非農開發及其合理利用模式[J].城市規劃,1999,4.

第5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關鍵詞:區域經濟;地方高校;人力資本

地方高校在全國高校這座“金字塔”中居于中間的塔身部分,不論是學校的數量還是在校學生的數量都占據重要位置。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向知識社會的發展,地方高校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區域經濟發展所提供的平臺,區域經濟發展與地方高校發展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地方高校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區域經濟發展對地方院校發展的需要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地方高校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具體表現如下:

1、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本要素

高等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德、智、體、音、美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的主要渠道。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地方高校所提供的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本要素。尤其是在目前社會以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為支柱的今天,沒有人力資源根本就談不上技術創新。而能夠提高區域經濟發展中所需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就是地方高校所提供的高等教育。因此,地方高??梢詾閰^域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資本要素。

2、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由于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其用于特殊的區位優勢。就目前江蘇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在高校集中的區域建立高新技術園區從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技術的不斷升級正成為區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重要渠道。地方高校的發展已逐漸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源泉。

3、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第三產業正逐漸取代第一、二產業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伴隨著地方高校的不斷增加和擴招帶來的學生數量的增加,使得地方高校的教學及其他生活設施處于飽和狀態[1]。為此,地方高校開展的基礎建設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消費為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拉動作用。

(二)區域經濟發展對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支撐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發展也離不開區域經濟發展所提供的平臺,地方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所需的條件需要區域經濟提供支撐。也就是說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了辦學依托。

1、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多數地方高校是在原來基礎較差的本(專)科院?;蛑袑W校通過合并、共建、合作等方式重新組建而成,人才引進、學科發展、專業建設、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而這些投入的主要來源就是區域經濟發展所提供的這一平臺。因此,可以說區域經濟實力是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的重要支撐。

2、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影響著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

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也得到了不斷調整,從而引發區域內結構性勞動力的調整,因此,在本區域內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特點要進一步優化,從而使得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內的產業結構相適應。

3、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影響到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水平,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對勞動需求也就越大,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前景也就越好。地方本高校畢業生就業前景不僅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預期收益[2],還會影響到個人、家庭甚至社會對地方高校的信任程度,進而影響到地方高校的進一步發展。

二、江蘇省區域經濟運行的特點

江蘇省地處長三角經濟發展地帶,近年來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優勢產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相配套的國際制造業基地。由表1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9316.01億元,占江蘇生產總值的22.5%。

(一)地域優勢的凸現

江蘇省地處長三角經濟圈,毗鄰上海,內河、外海港口眾多,在經濟發展上,江蘇省產業發展與上海產業發展的具有錯位互補的關系,在資源上互通共享,因此江蘇區域經濟與上海經濟在發展上的具有聯動共贏緊密聯系。同時,長三角地區目前經濟聯動效應明顯,人員流動頻繁。尤其是滬杭高鐵開通后,與先前開通的滬寧高鐵一起,形成長三角一小時經濟圈,進一步加強長三角經濟區域一體化的進程,這也為江蘇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第6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has been a new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Shaanxi.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How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to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study. This paper uses the SPSS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s on expenditure related to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from 2011 to 2015, so 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cultur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investment related cultural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關鍵詞: 地方;文化產業;財政支出;經濟

Key words: local;cultural industry;fiscal expenditure;economy

中圖分類號:F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7-0015-03

0 引言

文化產業的繁榮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幾年來陜西省按照中央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部署和要求,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投入。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性和多層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但是該省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如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不夠充分,文化產業人才缺乏,體制滯后,尤其是在以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財政政策的不合理制約了該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陜西省,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和支出決定著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本文在實證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論證文化產業財政的投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本文運用2011年至2015年陜西省個省市的年度數據,通過案例分析來研究政府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并以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1 研究數據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數據與測度的選取

研究的主體為陜西省8個主要的市區,包括省會城市西安和咸陽、渭南等七個地級市。數據來自于陜西省政府和各個市政府的統計年鑒和政府信息公開的經濟發展與財政數據。本文選取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三個政府財政支出的項目作為衡量各市區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的研究測度。一是政府的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二是政府的教育支出,三是政府的科學技術支出;選取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研究測度。確定以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作為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發展對其進行的主要財政投入的三個方面。研究區域內政府文化產業的財政政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就必然要研究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狀況和區內經濟發展的水平。政府對文化體育與傳媒、教育和科學技術的支出與區域內國民生產總值得相關性越高就代表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就越明顯。

1.2 研究方法

Logistic回w分析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數據分析方法,來解釋二分類型的變量時當模型的殘差不在滿足且E(?著)=0得假設條件以及殘差不在服從正態分布。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就能解釋上述問題。筆者將陜西各市的GDP總量與Var(?著)=?滓2文化產業相關的各相支出的相關性作為解釋變量,以三項相關系數的值來檢驗雙方的相關系數。

2 數據說明與結果分析

2.1 數據說明

本文在查閱陜西省各市區的政府財政局以及省級和市級的政府公開信息以及統計年鑒年鑒,對陜西省八個市的五年的財政投入進行了收集,包括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投入支出和GDP總值。在研究陜西省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與GDP的是否存在關系時,本文確定4個測度指標:變量V1=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變量V2=教育支出,變量V3=科學技術投入,因變量F(V)=GDP(國民生產總值)。

設:原假設H0:陜西省各市文化產業財政各項投入與GOP無相關性,即Ρ=0;

備擇假設H1:陜西省各市文化產業財政各項投入與GOP存在相關性,即Ρ≠0。

通過分析各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作為回歸分析的數據,來考察每一項文化產業的財政支出對GDP的貢獻度,據此來制定相應的財政支出政策。

從表1可以看出,表中各項的t值均小于2.132,即說明陜西省各項文化產業的投入與GDP的相關性顯著,說明本文所選用的數據有效可以作為文章研究問題的實證數據。

2.2 案例結果與分析

根據所選取的樣本數據,對陜西省各市區文化產業投入與GDP相關系數進行分析,把變量X值分為三類:X1=1表示文化體育與傳媒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r| 小于0,X2=1表示教育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r| 小于0.5,X3=1表示科學技術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r| 小于0.5。X1=2表示文化體育與傳媒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2=2表示教育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3=2表示科學技術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大于等于0.5且小于0.8。X1=3表示文化體育與傳媒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大于等于0.8,X2=3表示教育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大于等于0.8,X3=3表示科學技術財政投入與GDP相關系數大于等于0.8;對因變量Y值分為倆類;Y=O表示三項文化產業財政投入與GOP相關性系數有一項小于0.5,Y=1表示三項文化產業財政投入與GOP相關性系數都大于等于0.5,利用SPSS軟件對上述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表2-3。

從表2可以看出,卡方為8.997,在顯著性水平=0.05的標準下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因此認為X1、X2、X3與Y的logistic回歸方程有統計學意義。

從表3可以看出,2個城市有一項不大于0.5的預測正確率為0%,6個城市三項都大于0.5且預測正確率為100%。模型的總正確率為75%。最終數據結果表明,模型整體的描述性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樣本容量不足。盡管如此,該模型仍然可以反映出,政府對文化產業相關的財政投入對區域GDP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

2.3 陜西省區域內各項文化產業投入分析

數據結果表明陜西省各市區文化產業相關的財政投入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通過數據對陜西省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當前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存在以下優勢:一、陜西省對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力度較大,促進了陜西省文化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目前該省是西北地區文化旅游大省,有眾多的旅游景點和名勝古跡,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產業,這些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能夠直接對陜西省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二、對教育的財政支出促進了該省教育產業的發展。陜西省發達的教育系統和眾多的高校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教育產業鏈,成為該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同時該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陜西省及各市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總量還不足。尤其是在文化體育方面、傳媒方面以及科學技術方面支出比例普遍較少。二,是文化產業相關的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相對于沿海省份,科技水平較為薄弱。三、政府財政支出作為主要資金來源而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

3 結論

3.1 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力度

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主要體現在倆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是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從政府公共服務的層面來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發展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部分,要求政府必須提高文化產業產品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政府要對其進行有力的財政支持。文化產業又屬于產業經濟的一部分,對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要作用。同時文化產業產品本身的精神性和服務性又決定了它不具備市場競爭的優勢,不能夠吸收足夠的市場資金發展壯大,必須在政府的扶持下才能合理健康的發展。

3.2 調整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結構

陜西省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是以旅游業為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文化體育與傳媒和現代科技結合等新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水平還較低。政府的財政投入多以維護地區的文化古跡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為主要的投資方式。在電影、傳媒等新興的網絡科技文化產業投入的力度較小。因此陜西省級各市政府應調整對文化產業財政投入的結構。第一、加大對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對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如文化產業園區、科技創新園區等基礎設施。第二、該省政府應該加強發展新型文化產業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和鼓勵新型文化產業的創新型企業。

3.3 政府財政投入與市場相結合建立多元參與的融資渠道

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擴大文化產業資金的來源途經,建立多元參與的融資渠道。一、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必然以市場下的各個企業為載體,鼓勵和支持省內外優秀的企業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有力的資金支持。二、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市場,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來。加快文化產業市場化發展的步伐,通過文化a業的股票、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建立一個規范的文化產業金融市場,吸收社會資投資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戴鈺.湖南文化產業集聚極其影響[J].經濟地理,2013(04).

[2]張琰飛,朱海英.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年(10).

[3]魏鵬舉,王璽.中國文化產業稅收政策的現狀與建議[J].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5).

[4]傅才武.論文化產業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的作用――以湖北省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7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地方高校 應用型人才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快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高等學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據本學校實際發展情況,從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出發,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科學而準確地定位自身的發展模式、發展策略、發展途徑和發展目標,同時緊密結合所在區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培養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的高層次、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一、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是地方高校發展的必然選擇

地方經濟要增長,地方產業要做大、做強還要做優,僅僅依靠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付出努力是不行的,需要有強大的科技支持和人才保證。地方高校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巨大的地緣環境、文化資源優勢,并且在人才培養、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等方面也存在著地域優勢,我們一定要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運用這些優勢,從而使地方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地方高校通過和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不但能促進地方高校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升相關專業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而且能使高校獲得較為豐富的資源支持和取得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二、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的地方高校具有可行性

首先,地方高校憑借自身的地緣優勢,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和技術有著充分的認識。地方高校通過及時調整學科建設和專業課程的設置,從而能夠迅速地適應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持和技術保障。其次,在地方高校中匯集著社會各個領域的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人員,這些人員依據當地的產業特色,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從而形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地方高校本身還擁有各類基礎實驗室、大型精密實驗儀器、豐富的專業書籍等,這些先進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有利于高校教師和技術人員取得較高水平、較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成果,能夠極大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最后,地方高校具有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第一,地方高校是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輸出基地。高校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具體要求,積極調整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能夠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第二,地方高校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咨詢服務平臺。地方高校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能通過對企業提供的信息進行判別、篩選、分類、分析、排序和再造等一系列的過程,使企業得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第三,地方高校是企業培訓的重要平臺,地方高校為當地企業培訓提供了師資保證。

三、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地方高校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實質上就是要明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與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建立良性共生關系。

1.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制訂地方高校的發展規劃。地方高校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體規劃及相應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充分利用的資源條件、發展實際狀況,并且要依據今后本區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和趨勢,確立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及相應的管理原則和運行機制。地方高校要積極主動地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區域各產業特點,加強專業特色,調整專業結構,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地方高校在教學中要增加學生實踐性學習環節在課程中的比重,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提高實踐教學學分,從規章制度上保障學生課程實踐應用環節,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2.構建“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完善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充分發揮地方企業的優勢,建立企業、高校和地方相關管理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和機制,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應借助自身的科技優勢和豐富的智力資源通過與地方企業共同建設實驗培訓基地的方式實現高校與企業的共贏。地方企業可以將企業的產品研發中心等科研部門設立在高校,由高??蒲腥藛T提供智力支持,為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提供科學保證。另外,地方高校要培養出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此高校可選擇那些產業規模大、影響力好的地方企業將學生的實驗實踐培訓基地建立在企業中,讓學生到企業第一線進行學習,培養實踐操作技能,從而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構建“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基于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但要求教師具備深厚、扎實的理論知識背景,而且需要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應能充分吸收實踐工作中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知識,并能在教學中高效地再現這些知識,同時將這些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建設一支既能教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學生具體實踐的教師隊伍,即專兼結合、理實一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在高校教學環節中是絕對有必要的。地方高??梢酝ㄟ^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教師到相關部門企業參觀考察、跟崗學習,深入企業第一線,支持教師參與相關企業職業實踐能力培訓等措施,做到實踐―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鼓勵中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國家各種從業資格證考試,提高具備專業從業資格證和任職經歷教師的比例。以此提升地方高?,F有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同時,高校還可以廣泛吸納地方各行業企業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能手等,聘請他們擔任學校相關專業的專、兼職教師,這也是建設和發展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一個方法。

四、結語

總之,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的地方高??朔藗鹘y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正確合理地制定了本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而使高校能夠在社會發展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吳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思考[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23-125.

[2]黃國華.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以南昌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6-8.

[3]陳曄,孫忠梅.區域經濟發展導向下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4):7-9.

[4]謝安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Z1):135-136.

[5]葉小明,朱雪梅.“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因素與模式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56-58.

第8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Abstract: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 analyze the new method of model evaluation, the paper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economic benefits post-evaluation methods of old oil field renewal investment program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ollow-up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benefits and controlling investment and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enefits,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project which have completed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auses for the failure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lessons have been summed up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關鍵詞:人工神經網絡;老區改造;經濟效益后評價

Key word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renewal of old oil field;economic benefits post-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TE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7-0235-01

0引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原油用量逐年上升。為保證國家能源的戰略安全,提供穩定的國內原油生產總量,中石油股份公司在“十五”期間就提出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目標。大慶油田作為東部也是全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自從開發建設以來,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經過四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大慶油田主力產油區塊――喇薩杏油田已經進入高含水后期,油田產量正在逐年遞減。油田的總產量也由最高峰5500萬噸調整到四千多萬噸。因此,為了彌補大慶老區產量的逐年遞減,油田各部門依靠科技進步,對老油田不斷挖潛,對老油區進行加密水驅和二類油層三次采油綜合開發建設,對大慶油田的穩產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常規指標及其分析方法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NeuralNetworks,簡寫為ANNs)也簡稱為神經網絡(NNs)或稱作連接模型(ConnectionistModel),它是一種模范動物神經網絡行為特征,進行分布式并行信息處理的算法數學模型。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從而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

本文用人工神經網絡分析模型評價新方法,對油田老區改造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后評價進行分析探討,對后續開發建設項目的決策、建設及管理等過程提出建議,達到提高效益、控制投資的目的。

2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指標改進原理及其數學模型

在分析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分析的缺陷后,為了解決其在評價項目經營柔性不足問題,可以借用實物期權的概念來進一步改進該指標的計算。雖然實物期權的價值計算目前還沒有規定的模式,但可以利用股票期權中的看漲期權公式確定期權價值。

實物價值期權的存在,建設項目固有的內在價值,它可以通過凈現值指標的計算獲得;另一部分就是由于項目期權特性產生的期權價值。因此,對凈現值指標計算的改進可以表示為(1)。

NPVt=NPVi+C (1)

其中:NPVt表示建設項目的全部價值;NPVi表示建設項目的內在價值;C表示建設項目的期權價值。其判別準則仍然可以沿用凈現值的判別準則,即當NPV T≥0時,項目可以接受,反之予以拒絕。

3改進的評價指標在建設項目經濟評價中的應用

利用改進后的指標和計算方法重新對該項目進行評價,2008年投資一期項目所得的NPVi=-1100萬元,在2008年后在宏觀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假設標的資產的收益波動率σ=50%,追加二期投資的到期時間T=3,無風險的收益率r=10%,根據其評價準則, NPVt≥0時可以在2008年對該項目進行投資。

顯然用評價指標改進后的方法和常規評價指標的計算方法的結論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是常規評價指標凈現值的計算忽略了管理彈性以及信息獲取所帶來的期權的價值。

4結論

從改進后評價指標的應用可以看出,其對風險的度量是與常規評價指標凈現值完全不同的經濟評價方法,常規的凈現值計算將風險融入到折現率中,將有可能降低項目的經濟價值,而改進后的指標計算,考慮到利用管理彈性和信息獲取來增加項目經濟價值的因素,同時能將確定性分析和不確定性分析相結合,是對常規評價方法的補充,利于提高決策水平。

參考文獻:

第9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

(一)順應區域經濟結構化轉型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不斷發展,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基本作用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而高職教育則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中,增強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提升區域經濟產業競爭力。人才是關鍵,而產業的轉型與發展離不開人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向,迫切需要從技能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引進中來推進科技的導向作用。高職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陣地,在構建技能型專門人才實踐中,有助于引導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為此,加大對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研究,從區域經濟人才需求上來優化高職教育改革方向,著力從人才供應上為區域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二)高職教育為區域技術服務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轉化是推動區域生產力升級的重要力量。當前高職院校要從校企聯盟上凸顯學科與區域產業結構的銜接,尤其是從校企合作中發揮高職教育科技研發優勢,推進區域經濟技術創新發展。高職教育作為技術人才的集散地,在明確科技發展重要導向上,積極從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來實現成果轉化,推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教育社會服務職能的延伸,從與區域經濟關系對接中來深化合作,更好的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區域經濟對高職教育自身學科建設與優化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作,特別是從校企合作發展中來優化高職院校辦學方向,推進高職院校自身發展。從服務區域經濟過程中,結合區域產業結構及人才需求方向,著力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院校轉型上,強化對高職教育學科建設與區域社會產業結構的對接,促進信息、知識、技能、思想等雙向流動。由此可見,區域產業在高職教育科研優勢資源的補充下獲得師資、技術的保障,而高職教育從人才培養模式上拓寬了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也從高職師資與企業實踐銜接中提升了教學質量,改善了高職辦學方向。師資上的交流與互助促進了企業人才的穩定,也增強了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深度發展,反過來又促進高職院校研究方向及教學內容的轉變。因此,從區域經濟服務上,從高職教育轉型上,建立兩者的有效對接是增強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促進高職院校自身辦學方向轉型的重要保障。

二、當前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對接中的問題

強化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合作與對接,在相互影響和促進中來推進雙方的可持續發展。但在面對區域經濟社會轉型中,對于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帶來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被動性和滯后性問題,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一)高職院校在服務區域經濟中積極性不強

從當前高職院校自身發展來看,盡管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上進行了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在區域產業結構與高職人才培養關系梳理中也做出了較大的調整,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高職教育面向社會發展的重要轉變。然而,在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結構對接上,作為技術創新為主的區域經濟與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高職教育形成了鮮明的落差,對于帶動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出現動力不足,意識不強。

(二)高職人才定位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不一致

盡管教育部在高職教育發展方向上提出了專門性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而對于高職教育實踐中,在人才培養上難以從社會需求上進行開發,也難以從滿足企業生產方式上來調整教育方案。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矛盾制約了高職教育的規模與發展水平的提升。特別是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于高職教育與現實人才需求上的差距是難以均衡協調的。再加上校園形態與高校具有相似性,教學方式還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在知識結構與多學科知識融入中難以真正促進就業導向。最后是教學層次相對較低,辦學特色不明顯,當前的“2+1”將“1”作為放羊式頂崗實習,不利于學生從崗位上增強職業技能,導致學生思維邏輯不足,創新精神欠缺。

(三)高職學科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不一致

對于高職教育學科建設與改革來說,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尤其是從滿足社會發展人才上來優化專業結構,才是順應時展,體現社會服務功能的必然選擇。但當前高職教育中的學科設置多存在同質同構現象,與區域經濟不對接的專業還較多,學生從中并不能獲得既有的能力。如電子商務、會計、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不僅就業率低,薪資水平也較低;而相對的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專業,人才卻相對短缺,如新材料技術、新產品、新能源等專業,在高職院校又缺乏相應專業設置,造成人才培養結構性失衡現象嚴重。

(四)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對接機制不完善從各省及地方高校發展政策來看,盡管從宏觀機制上頒布了促進高職教育與產業結構協同的政策,但這些政策過于框架性,難以實現對接工作的深入,特別是對于高校自身調整辦學方向上,由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產業脫節現象較多,在學科組織結構上、在師資隊伍能力上、在教學方法創新上、科技成果轉化上等方面顯得薄弱,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良性互動。還有對于校企合作中的體制建設不完善,高職畢業生在實訓、實習工作中難以凸顯學科專業特點,在實踐性及實踐能力上缺乏與職業崗位的勝任力,導致畢業生總體水平欠佳。

三、構建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對接的有效路徑和策略

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的良性對接,需要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以及區域產業經濟、企業等方面的協同。為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對接路徑。

(一)高職教育要明確辦學方向及教育觀

從高職教育的發展上來融入區域經濟,特別是從高職院校辦學方向上面向企業,凸顯區域經濟在高職教育中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高職教育不能封閉教學,更不能脫離社會發展。而校企合作更要從高職教育的自身優勢上深化合作方向,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從合作中來育人,從合作中來推進就業,吸納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到辦學中,平衡產業、行業、企業、院校間的關系。一方面從相互協作上來樹立發展理念,凸顯地方政府在宏觀政策及高職教育方面的優惠措施,強化高職教育資源的配置合理化,調動區域產業,尤其是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從企業參與中來深化辦學體制,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為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從高職教育改革上,結合國家教育發展綱要思想,從構建高職教育體系上深化自身改革,積極探索與區域企業協作共建的路子。

(二)注重區域產業結構與高職學科的協同與對接

對于高職院校學科建設來說,要凸顯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從就業導向上優化課程組織、學科建設,增強高職院校專業與區域產業崗位的對接。如加大對區域產業崗位的調研和預測,積極從現有學科結構中進行調整。如針對區域工業發展需要來凸顯相應學科的設置,從師資隊伍建設上引進專業人才,強化學科專業性。同時,在高職院校人才隊伍培養上,專業建設要圍繞“一個結合”、“一個配套”上來落實好“產業、崗位、能力、課程”的全面融合,并從“基地、師資”相配套上來推進可持續發展。如開放辦學體制,主動與區域企業建立關聯,從校企產業聯盟、校企人才培養上發揮區域人才培養優勢,著力從高職院校自身學科結構與設置上,主動與企業合作辦學,共建課程資源、優化師資上的交流,拓寬校企合作基地建設,發揮高職育人目標,促進高職畢業生穩步就業。

(三)強化高職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務范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xxx | 分享一个无毒不卡免费国产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 99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二区 | 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最新 | 偷拍亚洲欧美 | 午夜男人女人爽爽爽视频 | 欧美成人h版在线观看 |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黄 |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图片 | 亚欧美图片自偷自拍另类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久热香蕉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毛片精品不卡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在放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a不卡免费视频 | 日本卡一卡2卡3卡4精品卡无人区 |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广告 | 一级中国乱子伦视频 | 免费观看欧美精品成人毛片 | 偷拍第1页 |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 欧美孕妇性xxxⅹ精品hd | 亚欧成人一区二区 |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免费播放欧美毛片欧美a | 精品在线99| 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 黄色三级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 9191精品国产费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