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哲學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內容簡要:常識把事物理解為是物自身,而且認為我們直接看到的就是物本身。哲學不斷的來解決常識對于事物的看法中的矛盾,提出了許多關于“事物”是什么的觀點。事物既不是物自身,也不是精神,而是一種結構。事物=物自體—信息—身體—現象(表象)
一、常識對于“事物”的理解
面對一個事物,常識是如何看待地呢?拿一個“蘋果”來說,作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常識會認為:①這個蘋果是一個外在之物,而不是在我的身體中或者心靈中的東西;②這個蘋果是一個客觀的事物,而不是一個主觀的事物;③這個蘋果是一個獨立自在的事物,而不是依賴于我而存在的事物;④這個蘋果有其自己變化的法則,不會因我的身體或觀念的改變而變化;⑤這個蘋果有其自身的屬性:紅綠色、圓形、酸甜味等,這些屬性是蘋果自身的,不依賴于我而存在,也不會因我的感官的變化而變化,這些屬性是事物本身的客觀屬性;⑥我能直接看到這個蘋果的本身及其紅色、圓形等屬性;⑦雖然我不能直接看到這個蘋果的全部,但是我能直接看到這個蘋果一個側面;⑧這個蘋果我在近處看起來大,在遠處看起來小;⑨如果我是一個紅綠色盲患者,我只能看到這個蘋果的紅色,而看不到綠色,不是這個蘋果本身沒有綠色,而是我沒有能力看到它的綠色;就好比我是一個聾子,不是小鳥不叫,而是它的叫聲我沒有能力聽到;⑩我夢中、回憶中、想象中蘋果不是客觀的外在的蘋果,而是在我的心中的蘋果,它是外在的客觀的蘋果的映象,是一種主觀的東西。
二、常識對于“事物”的理解存在的矛盾和困難
常識信念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依賴,離開常識我們將難以生存,休謨說: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但是常識對問題的看法往往是從想當然出發,缺乏嚴密的推理,常識有時會把相互矛盾的觀念、違反邏輯的思想同時接受下來。對于“事物”的理解,常識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困難,對于有些現象常識無法做出回答。
1、我們能不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
常識認為我們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比如我們抬頭直接看到的就是太陽本身,但是這種理解是存在矛盾的。我們作一個設想:假設太陽本身現在突然不存在了,我們抬頭還能不能在天空中見到一個太陽?常識肯定會認為我們看不到太陽了,因為它已經不存在了。但事實是,我們在8分鐘之內還能在天空中見到一個太陽,這可以通過科學試驗來得到證明。那么,我們還能看到的這個太陽是什么?⑴是太陽本身?當然不是,因為它已經不存在了。⑵是過去的太陽?過去的太陽是什么意思?已經過去了的東西就是在現在已經不再存在了的,現在已經不存在了的現在還會存在,這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⑶是太陽的光線?當然不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光線,一定是一個圓形的太陽。⑷有一種觀點認為,太陽不斷地把它的“像”向外傳播,在這個例子中,雖然實在的太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它傳出的“像”還存在,所以我們仍然能看到它的“像”。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如果太陽傳出的是它的像,我們應該把它接受到我們的“家里”,我們能看到它到達我們這里的全過程,可是為什么我們不能在1米、2米、10米、100米等距離看到不斷向我們走來的太陽,而只能看到一個固定的掛在天上的太陽呢?按照現在科學的觀點,看見就是把信息接受進來,但是我們卻是看出去,向外看到很遠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是看出去而不是接受進來,這如何解釋?在上面這個設想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太陽,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沒有什么兩樣,但是我們既不是看到的現在或過去的太陽本身,也不是見到的太陽的光線或信息,我們看到地到底是什么呢?這是常識難以解釋的現象。
與上面相同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能否看到已經消失了的星球。已經消失了上萬年的星球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嗎?從邏輯上講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見到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但是天文學家卻通過先進的望遠鏡在天空中看到了已經消失了的星球,這如何解釋。科學的解釋是,星球本身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它發出的信息(通過光來攜帶)仍然存在,盡管非常微弱,通過先進的設備我們就會捕捉到這些微弱的信息,并在我們的眼中產生一個關于這個已經消失了的星球的視覺映像,于是我們就會在天空中見到這個已經消失了幾萬年的星球。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個正在天空閃爍的星球, 這個正在天空中閃爍的星球是什么?它是星球自身嗎?當然不是,因為星球自身已經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它留下來的信息,這些信息不是星球,但是此時我們在天空中通過望遠鏡見到的星球是什么?同理,在夜晚我們遙望蒼穹,繁星滿天或明月皎潔,但我們真正見到的是什么?是常識認為的物自身嗎,當然不是。
2、我們如何聽到聲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聽到在遙遠的天空中飛機的轟鳴聲,那么飛機的聲音在哪里呢?常識自然會認為聲音在遙遠的天空中,但是如果聲音是在遙遠的天空中,我們是怎樣聽到它的呢?常識認為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中,我們所以聽到了它。但是如果聲音是在我們的外面生成的,假如有一個聲音在我們之外幾百米的地方生成,然后它迅速地向我這里奔跑,兩秒鐘后到了我的耳朵里,我獲得了這個聲音,也就是我聽到了這個聲音。此時聲音應該在哪里呢?理所當然應該在我的耳朵中。但是奇怪的是,此時我聽到聲音在我之外,在我之外幾百米的地方存在著,一個已經跑到我的耳朵中的東西怎么還會在幾百米之外存在著呢?這是不可思議的。如果聲音一直在幾百米之外存在,沒有跑到我的耳朵中來,我又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如果它跑到我的耳朵中來,它就應該在我的耳朵中,但是我為什么還會聽到它在我之外幾百米的地方存在呢?多么矛盾和不可思議的事情啊!常識對于我們聽到聲音的回答難道不是難以自圓其說嗎?
3、事物是否獨立于我的感官而存在?
常識認為,事物是客觀的獨立的,不依賴我而存在,事物不會隨著我的感官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下面的試驗常識就難以解釋:如果我正在看我面前的一臺電腦,現在我把一個眼睛閉上,用手去擠壓另一個睜著的眼睛,我就會看到電腦在跳動。常識堅信電腦不會因我的眼球的變化而跳動,就是我用更大的力量去壓我的眼球,電腦仍然不會有任何變化,它會紋絲不動;但是我們看到的現象與此正好相反,當我去壓我的眼球時,我看到電腦不是紋絲不動,而是跳動起來,隨著我的手的積壓眼球而不斷的跳動。如果我看到的跳動的電腦是電腦本身,那么常識認為電腦不會隨我的感官的變化而變化就是錯誤的,因為我確實看到了它在隨著我的眼睛的變化而跳動;如果此時我看到的跳動的東西不是電腦本身,那么電腦本身此時在哪里,它難道成了一個不可見的東西,那么這個可見的跳動的東西又是什么?
4、透過鏡片看事物
我們可以通過鏡片來看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通過近視鏡、墨鏡、放大鏡、望遠鏡、夜視鏡等鏡片來看事物。常識相信,不論我們通過什么鏡子看事物,事物還是它原來的樣子,決不會因我們使用鏡片的不同而變化,不論使用什么樣的鏡片。但是當我們真的通過鏡片去看事物時,我們卻發現,同一事物通過不同的鏡片來觀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通過墨鏡我們看到這個事物的顏色就會變成墨色;通過放大鏡我們看到這個事物就會變大;通過望遠鏡這個事物不僅會變大,而且與我們的距離會拉近;通過夜視鏡,在晚上這個事物就會明亮起來。一方面常識認為事物不會因鏡片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我們的確通過鏡片的不同看到了事物的變化。那么我們看到的有著巨大變化的東西是事物本身還是不是事物本身?如果不是事物本身,那么常識認為我們能直接看到事物本身的說法就是錯誤的;如果是事物本身,那么常識認為事物不會隨著我們所看鏡片的變化而變化就是不對的。不論從什么角度來看,常識都會處于兩難境地。
5、對事物屬性的分析。
常識認為,事物有其自身的客觀屬性,這些屬性不依賴于我們的感官而存在,如樹葉有綠色的屬性、花有紅色屬性、冬天的水有冷的屬性,但是面對這樣一個試驗,常識陷入兩難。將兩只手一只放在熱水中,一只放在冷水中,過一會兒,把兩只手同時放進一盆水中,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只手感覺到水是熱的,另一只手感到水是涼的。同樣的一盆水,在同時不會具有既熱有涼的客觀屬性。對此如何解釋,常識無法回答。
6、事物的“遠小近大”
常識相信同一事物不論與我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其大小是固定的同樣的不變的;但是常識又會毫不懷疑我們見到的事物在遠處就會看起來小,在近處看起來就會大;常識同樣認為,我們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我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事物本身不會因與我們的距離的遠近而變化”、“我們看到的事物遠小近大”,這些相互矛盾的觀點,在常識那里能夠同時存在,而且相安無事。常識真是有著宰相的肚量,它能容下在邏輯上不能并存的思想,而且把它們都看作是真理。
三、常識對“事物”的理解的困難的哲學探索
哲學不能停留在常識的思維來看事物、對待這個世界,哲學家可以用常識的信念在這個世界上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它卻需要用哲學的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哲學思維是一種科學思維,它既要符合邏輯,又要能夠說明各種現象,而不能像常識一樣違反邏輯和不顧事實的存在。
1、事物的屬性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有一個紅色的蘋果,我們說蘋果具有紅色的屬性,常識認為紅色這種屬性是一種客觀屬性,它是不依賴于“我”和我的感官而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蘋果的紅色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是物質的不是精神的、是外在于“我”的而不是內在于“我”的。但是西方哲學從德謨克里特、巴門尼德、柏拉圖到洛克、貝克萊、休謨再到現在,許多著名的哲學家不同意常識的看法。近代科學家伽利略、波義耳等就認為:物質世界中沒有顏色,只有在人的心靈中生成顏色的能力。洛克與波義耳是摯友,它接受了近代科學家關于顏色的看法,并從哲學的角度將客觀事物的性質分為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并認為蘋果的紅色既不是客觀事物的第一性質,也不是客觀事物的第二性質,它根本就不屬于客觀事物,它只能屬于心靈,它是客觀事物的第二性質在人的心靈中生成的觀念,是一種主觀的東西。也就是說蘋果的紅色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是依賴于我們的感官而存在的而不是客觀自在的、是在心靈之內的而不是在心靈之外的。貝克萊、休謨繼承了洛克的觀點,都認為蘋果的紅色只是人的觀念,只存在于人的心靈中,這也是西方經驗主義的傳統思想,康德也繼承了這種思想。哲學對于事物屬性的這種理解與常識對事物的屬性的理解相比,它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事物的屬性會隨著感官的變化而變化?比如一個紅綠色的蘋果,在一個正常的人看來它是紅綠色的,但是對于一個紅綠色盲的人看來它就是綠色的,常識可能會認為,蘋果本身就有紅色和綠色兩種顏色、但是色盲的人看不到紅色而只能看到綠色,這種解釋如果能夠說得過去,那么,下面的現象常識就無法回答。當“我”的眼睛發生病變時,我會把平時看來是紅色的蘋果看成是黃色的;當我帶上墨鏡時,綠色的樹葉就會變成墨色。盡管常識堅信事物的顏色沒有變化,不會隨著我的感官的病變或我戴上墨鏡而變化,但是我們的確看到了事物顏色的變化,這是常識無法解釋的事實。但是洛克、康德等人的回答就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困難,洛克等認為顏色只是經過人的感官在人的心靈中生成地觀念,客觀事物提供給人的只是刺激或者說是信息,這些信息經過感官的轉化就在心靈中產生出顏色的觀念,因此當“我”的眼睛發生病變時,盡管客觀事物沒有變化,但是由于我的眼睛發生了變化,因此生成的顏色也就發生了改變;當我戴上墨鏡時,盡管客觀事物沒有改變,我的眼睛也沒有改變,但是由于客觀事物提供的信息在穿過鏡片時發生了變化,所以在我的心中產生的顏色也就改變了。
這些哲學家的解釋,既符合邏輯,又避免了常識的矛盾,但是它從來就沒有真正說服常人來接受這些觀點,因為在常人看來所謂在心靈中也就是在大腦中,而大腦在人的身體中,而在生活中我們見到的蘋果的紅色決不會是在我們的身體之內,而是在我們的身體之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盡管哲學家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是常人只要看到了蘋果的紅色在我們的身體之外,他就會堅信蘋果及其紅色等屬性不會在我們的心靈中的一種觀念、一種主觀的精神的東西,常識就不會放棄紅色是事物的客觀屬性的信念。
2、事物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常識堅信事物是客觀的、外在的、獨立于我而存在的,決不是主觀的、依賴于我的心靈的、在我的心靈中存在的觀念。但是當洛克說明了蘋果的紅色只是我們心靈中的一種觀念時,也就同時說明了蘋果的其他所有的屬性都在人的心靈中存在,因為貝克萊的論證是:事物的屬性是捆綁在一起的不能分開的,如果蘋果的紅色在人的心靈中,那么它的酸甜的味道、圓的形狀也就會不可分離的存在于人的心靈中。因為貝克萊的思維邏輯是:事物是屬性的集合,而事物的所有屬性都是在我們的心中的觀念,所以“物是觀念的復合”,而觀念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的存在依賴于心靈的感知,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心外無物,任何事物到存在于心靈之中,不在我的心靈之中,就在你的心靈之中,最后是存在于上帝的心靈之中。
這就是貝克萊的結論——心外無物。貝克萊的結論是復合邏輯推理的,整個推理過程不像常識一樣充滿矛盾,在邏輯上是嚴密的。我們常人可能會反駁貝克萊,既然所有的事物都是觀念——我的或者是你的,那么我的身體也是我的觀念,都在我的心靈之中,那么我的心靈在哪里呢?貝克萊的回到是:我的心靈是一個真正的實體,但是它是不可見的,雖然可以體會;我們看到的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實體,它們只是在心靈實體中的觀念。心靈是不可見的,事物是可見的,凡是可見的東西都是事物,都存在于心靈之中。常人可能會反對說:心靈是在大腦中,而大腦是在身體中,我們的身體決不會是在心靈中,而是心靈在身體中,事物在我們的身體之外,因此事物決不會在心靈中,而是在心靈之外。正是常識與貝克萊的這種分歧,所以貝克萊的觀點被常識認為是一種病態的思想。貝克萊與常識的區別是:貝克萊認為,所有我們見到的事物都在心靈之內,包括我自己的身體,我們能見到的只能是我們自己的觀念,真正的實體——心靈——是看不到的;常識則正好相反,所有的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在心靈之外的,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在我們的身體之中,心靈不是實體,而事物才是實體。貝克萊的觀點對立于常識,但是卻更符合理性,因為它正確的解決了事物為什么會因我的感官的變化而變化的問題,而常識對于這一問題視而不見,武斷的認為事物是不依賴于“我”而獨立存在的。
3、真正的實體是什么
常識認為,事物是真正的實體,我們看到的蘋果、山峰、樹木、小草等都是實體,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實體,大腦也是實體,而觀念、思想則不是實體,是依賴于大腦而存在的。心靈如果是指大腦就是實體,否則就只能是依賴于身體而存在的精神性的東西。但是康德卻不這樣認為,在康德看來存在三類實體:精神實體(心靈)、物自體、上帝,但是它們都是不可見的,我們直觀不到的,不能認識的。我們能夠看到的、直觀到的所有的東西都不是實體,都是因為實體而產生出來的精神性的東西。精神性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現象,它雖然在精神實體之內,但是對于“自我”卻具有客觀性,因為它是先驗形式整理來自物自體的感性材料生成的東西,它雖然依賴于精神實體,存在于精神實體之內,但是對于自我它卻不依賴于自我而存在,這種客觀性是相對的,只是相對于自我才存在;常識所認為的事物就是這種現象,常識所認為的客觀性、外在性,只能是現象相對于“自我”的客觀性和外在性,但是對于精神實體,現象卻是內在的、主觀的。在康德的世界中,精神實體內還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有現象和自我構成的,自我面對現象世界,也就是常識所說的我看到的客觀事物的世界。康德的另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就是觀念,它不同于現象,是對想象的摹寫,我們回憶中的和想象中的事物都屬于此類,這些精神性的東西對于自我是主觀的,依賴于自我而存在的,在在我之內的。因此在康德那里真正的實體是物自體,常識所認為的事物只是現象世界的東西。康德有三個世界:實體世界,包括物自體、精神實體和上帝;精神實體內的現象世界,也就是常識所說的自然界,它包括自然和自我,夢境在康德屬于現象世界;自我所擁有的純粹觀念世界,它包括回憶和想象中的世界。常識不相信事物是一個非實體的世界,而只是一個精神的世界,常識堅信我們生活在一個實在的世界之中,自然界是一個實在的世界,而不僅僅是康德的現象世界。
4、羅素的世界
在《我的哲學發展》中,羅素談到了他對于世界的最后看法(因為羅素對于世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觀點),下面是羅素對于世界的看法的引文:
我想,把我的意見和萊布尼茨的比較一下,就更能把我的意見說得明白。萊布尼茨認為,宇宙是由單子而成。每個單子是一個小的心靈,象鏡子似地映照宇宙。這些單子映照的精確性有程度的不同。最好的單子所照出的宇宙圖形最不模糊。由于被亞里士多德的主詞——謂語的邏輯引錯了路,萊布尼茨以為這些單子不互相影響,而且這些單子之繼續映照同一宇宙可以用預定的和諧來解釋。他的學說的這一部分是完全不能使人接受的。只是由于外界的因果性的活動施加于我們,我們才反照世界(如果我們真反照世界的話)。但是他的學說還有一些別的方面是和我所主張的學說相合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關于空間的。萊布尼茨認為(雖然關于這一點他從來沒有說得很清楚)有兩種空間。一種空間是在每個單子的私的世界里。單子把材料加以分析和排列,在材料以外不假定有任何東西,就能知道這個世界。可是也還有另一種空間。萊布尼茨說,每個單子從它自己的觀點來反照世界。觀點的不同有類乎透視的不同。整堆觀點的安排就給了我們另一種空間。這種空間不同于每個單子私世界里的空間。在這個公共的空間里,每個單子占據一個點,不然至少也占據一個很小的部位。雖然在偏私的世界里有一個私的空間,這個空間從偏私的觀點來說,是極大的。當單子放在別的單子中間的時候,這個極大就縮成一個極小的針尖。每個單子的材料世界中的空間,我們可以稱為“私”空間;由不同單子的不同觀點而成的空間,可以稱為“物理”空間。就單子正確反照世界來說,私空間的幾何性質是和物理空間的性質相似的。這種說法的大部分可以不加改變地用來例證我所主張的學說。在我的知覺里有空間。在物理學里也有空間。據我和萊布尼茨來看,我的知覺里的整個空間只占物理空間的一個極小的部位。可是,我的學說和萊布尼茨的學說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差別。這個差別是和對因果的看法的不同有關,也和相對論所引起的后果有關。我想,物理世界中的時-空秩序是和因果有密切關系的。我認為物理世界里的時-空秩序是包含這種有方向性的因果的。正是根據這個理由,我有一種主張,這種主張是會使所有別的哲學家們吃驚的,即,人的思想是在人的腦袋里。一個星發出的光經過介乎中間的空間,使視神經發生變動,最后在腦里發生一件事。我所主張的是,在腦里發生的那件事是一個視覺。事實上我主張,腦是由思想而成——我用“思想”這個字眼是用其最廣泛的意義,和笛卡爾的用法是一樣的。對這一點,大家會回答道:“胡說!我可以用顯微鏡看見腦子,并且,我知道腦子并不是由思想而成,而是由物質而成,就和桌、椅是由物質而成一樣。”這純粹是錯誤。你看腦子的時候,你在顯微鏡里所見到的是你私世界的一部分。你所說你正在觀看的是從腦子起始的一個漫長的因果歷程在你身內引起的結果。無疑,你所正在觀看的腦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但這并不是你經驗中的材料的那個腦,那個腦是物理的腦引起的一個遙遠的結果。如果象我所主張的那樣,物理時-空中的事能通過因果關系而知其在什么地方,那么,在眼和通向腦的神經中的事發生以后你才有的那個知覺,其位置一定是在你的腦中。我所主張的是,我們能看到或觀察在我們的腦袋里發生什么事。我并且主張,在任何別的地方,我們什么也看不到,也觀察不到。一個這樣的事的集合——即構成我們自己的那個事的集合——我們知道得要比世界上任何別的東西更親切、更直接。關于我們有什么事發生,我們不僅知道抽象的邏輯結構,我們也知道其性質,也就是說,聲音的特性之不同于顏色,或紅色之不同于綠色。在物理世界中,這樣的事是我們所不能知道的。在以上所說的學說中,有三個要點。第一個是,物理學中的實體不是世界所由成的材料,只是構筑起來的東西。這些構筑起來的東西是由事而成,為數學家的便利而把那些實體當做單位。第二個是,所有我們不由推理而知覺到的東西,是屬于我們私的世界。在這一方面,我是和貝克萊同意的。在視覺里我們所知道的星空是在我們的體內。我們相信的那個外界的星空是由推理而得的。第三點是,使我們能以知覺到各種事物的因果線(縱然處處都有這樣的一些線)就如沙上的河,是容易漸漸消失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并不能永遠能夠知覺到各種事物。
把羅素的觀點概括一下就是:有一個公共的世界,這是一個有實體組成的世界,我也是這個實體世界中的一員,在我這個實體中有一個私的世界,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這個私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實體的世界,而是一個精神的世界,這個世界中的事物與在公共世界中的實體相對應,我作為一個實體,在公共的世界中與其他實體相互作用,同時我又能看到我私的世界中的事物。
四、事物是一種結構
把羅素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對于“事物”我有這樣的看法:生活中的事物既不是物自身(這是常識的觀點);也不是心靈中的主觀觀念(這是貝克萊的思想);也不是在精神實體中的行對與自我的客觀現象(這是康德的認識),也就是說事物既不是單純的物質,也不是純粹的精神,而是一種結構:物自體—信息—身體—現象(表象)。
理解世界往往離不開物自身、事物、表象這些概念,但是這些概念不是一些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一些有著不同結構的東西。
1、物自身就是物的自在狀態,是物在未與主體相遇的狀態,但是任何物都不是自身封閉的,它們都是在不斷的發出信息,或者說提供某些刺激。因此我把物的這種狀態用結構表示就是:物自身——刺激(發出信息)。
2、事物就是物與人相遇后被表象化了的狀態,它是物自身與表象相對應的一種狀態,是物自身與表象的構造之物,它既是認識的對象又是行為的對象,它既不是物自身也不是表象,它是這樣一種結構: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事物,它不是一個孤立的東西,而是一個由復雜的結構生成的東西,是一個統一體。
3、純粹的表象在這樣狀態下存在:刺激——感官——表象。它可以不與物自身直接對應、統一在一起,例如鏡子里的鏡像就是一個未與物自身統一在一起的表象,但是來自境面的信息、人的眼睛、人看到在鏡子里面的東西(表象)是存在的;有時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物自身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它的刺激還存在,所以仍然會有一個表象生成,例如如果太陽本身現在消失了,但是由于它發出的光線還存在著,所以在8分鐘以內我們仍然會在天空中見到一個太陽,航海模擬器或航空模擬器就是利用了這一道理。表象是不會自在的,它與刺激、感官同在,它的結構模式就是:刺激——感官——表象,但是這個結構中沒有真實的物,也就是物自身。
用這種結構理論來理解哲學史上種種觀點,就會看到他們的觀點的深刻與不足:
1、貝克萊的名言:“物是感覺的復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的“物”就是常識所指的事物,但是他的事物只是這樣的結構:感官——表象。就是說貝克萊的事物是依賴于感官而存在的感覺的復合體——表象,沒有物自體,貝克萊是否認“物質”的存在的,也就是否定物自身的存在,而只是承認表象的存在;但是貝克萊看到了表象不能自在,它的存在就在于被心靈所感知,這是它的深刻之處。但是貝克萊盡管思想是深刻的,但是由于它對事物的結構的理解是片面的,把事物的“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結構理解為“感官——表象”結構,所以它的物就成了一個無根的背離生活常識的讓常人難以接受的理論。
2、樸素的唯物主義者關于物的思想。樸素的唯物主義者認為物是不依賴于人的感官而自在的東西,這樣的物只能是物自身,不是事物。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自身看作是事物,未能看到事物的復雜的結構,更沒有看到表象對于感官的依賴性,是一種最樸素、最淺薄的對于世界的看法。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述樸素唯物主義的事物就是:事物=物自身,而不是:事物=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
3、休謨的事物是什么?休謨的事物是一個單純的表象,休謨把它叫做由簡單印象組成的復雜印象,也可以說休謨的事物是一個印象之流。休謨的深刻在于把表象看作是一個由簡單印象構造成的東西,而且是一個流變的東西;但是只是把事物看作是一個表象這種觀點一旦走入生活,就連休謨自己也不會接受這樣的世界:世界是一個印象之流。休謨的事物:事物=由流動的印象構成的表象;而真是的事物則是:事物=物自身——刺激——感官——表象。
【關鍵詞】高血壓;細節管理;腦卒中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患者一旦患病,則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來控制其血壓水平,若患者血壓水平控制不佳,則會誘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1]。高血壓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高血壓的發病率呈居高不下、逐年上升趨勢。高血壓的并發癥較為復雜,其中腦中風是其并發癥之一,易導致患者病死或致殘,嚴重危害人類健康[2]。臨床為高血壓患者實施藥物控制血壓治療過程中,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以及管理十分必要,可促進患者血壓水平更好地改善,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就社區高血壓細節管理對高血壓患者并發腦中風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東莞市石碣鎮石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44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22例。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高血壓診斷標準[3];伴心血管危險因素;原發性高血壓;收縮壓大于等于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大于等于90mmHg。排除標準:血肌酐水平升高(女性>124μmol/L,男性>133μmol/L);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腫瘤;心臟介入手術史;嚴重腦中風,并存在后遺癥。試驗組患者中,男189例,女133例,年齡47~71歲,平均(62±8)歲,病程1.5~15.0年,平均(7±4)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92例,女130例,年齡45~71歲,平均(63±9)歲,病程1~16年,平均(7±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管理,即對高血壓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調查分析,建立患者健康檔案,對其實施隨訪管理,每3個月進行一次高血壓隨訪管理,對患者病情及血壓變化情況進行及時診治。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管理基礎上接受社區高血壓細節管理,設立高血壓健康管理人員2名,負責專門的組織協調以及管理工作,制訂項目計劃;對社區醫師進行高血壓知識強化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使其具有較好干預以及溝通能力;根據患者具體血壓情況,為其制訂個性化干預方案,為其實施健康知識講座、發放健康手冊,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同時,指導患者血壓水平監測方式,督促患者定時對其血壓水平進行監測,若患者血壓水平出現波動較大時,則可根據患者具體血壓情況,為其實施藥物指導治療;為患者實施細節管理時,應積極與患者交流,耐心傾聽患者想法,并給予相關勸解,糾正其不良治療觀念,保持積極心態接受治療,若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則可給予其專門的心理輔導,促進其身心放松,從而將不良情緒對血壓的影響降至最低;開放并使用高血壓細節管理相關計算機軟件,將高血壓患者的基本資料、治療信息、病情變化等進行記錄,建立醫師、患者、健康管理人員的信息交流平臺[4-5]。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社區高血壓患者經相關管理前后的血壓(舒張壓、收縮壓、脈壓)水平進行觀察分析,同時比較其干預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腦中風(缺血性、出血性)發生情況。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壓水平比較
實施管理前,兩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脈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實施管理后,試驗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脈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血脂水平與血糖水平比較
實施管理后,試驗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腦中風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并發腦中風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關鍵詞】 肺結核;咯血;全程護理;臨床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64
肺結核是一種臨床常見慢性傳染疾病, 主要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 在病變侵蝕血管的時候, 會出現不同程度咯血, 為此, 肺結核常見并發癥為咯血[1]。本文研究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88例肺結核并咯血患者的臨床資料, 探究全程護理對患者療效的作用,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88例肺結核并咯血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中女21例, 男22例;年齡28~72歲, 平均年齡(47.2±7.6)歲;咯血程度:輕度25例, 中度16例, 重度2例。觀察組中女21例, 男24例;年齡26~74歲, 平均年齡(47.9±7.7)歲;咯血程度:輕度25例, 中度18例, 重度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咯血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與護理, 主要給予鹽酸氨溴索膠囊口服治療, 2~3次/d, 30 mg/次, 同時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 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全程護理,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2. 1 咯血護理 在臨床護理期間,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咯血癥狀展開相關護理, 保證室內空氣清新、通風, 并且保持室內溫度(18~25℃)、濕度(40%~70%)適宜患者治療, 盡可能降低誘發咯血的可能性[2]。護理人員協助患者翻身, 給予吸氧治療及護理, 確保患者呼吸順暢。對于吸煙患者, 需要指導其戒煙, 以免加重咯血程度, 危及生命。
1. 2. 2 健康教育 在日常護理過程中, 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健康教育, 講述肺結核并咯血的原因、治療、護理等相關知識, 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保健能力, 從而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加快患者康復。
1. 2. 3 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的情緒變化, 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 提高患者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列舉成功病例, 增強患者的信心, 讓患者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
1. 2. 4 飲食護理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 大多數患者會發生營養失衡的現象。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 指導患者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維生素、熱量及微量元素的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證患者營養均衡, 促使患者早日康復[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在患者治療與護理期間, 對患者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與統計分析。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在治療與護理后, 患者咯血、咳嗽、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發熱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在治療與護理后, 患者咯血、咳嗽、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發熱等癥狀顯著改善;無效:在治療與護理后, 患者咯血、咳嗽、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發熱等癥狀均無改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51~60分為滿意, 30~50分為一般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顯效24例, 有效20例, 無效1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顯效15例, 有效20例, 無效8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1.4%,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868, P
2. 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22例, 一般滿意21例, 不滿意2例, 護理滿意度為95.6%;對照組滿意15例, 一般滿意18例, 不滿意10例, 護理滿意度為76.7%, 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692, P
3 討論
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 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健康。在肺結核死亡病例中, 咯血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情況下, 咯血會造成心跳驟停、呼吸衰竭, 極大的提高了患者死亡率[4]。為此, 一定要給予及時的治療與護理, 確保患者生命安全。
全程護理是一種整體化、綜合性的新型護理模式, 主要包括咯血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內容, 通過全程護理的實施,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識及自我管理意識, 對加快患者康復有著積極意義[5]。同時, 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 給予患者針對性干預, 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與護理滿意度。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 對照組為81.4%;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6%, 對照組為76.7%;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對肺結核并咯血患者實施全程護理, 能夠顯著提高治療效果與護理滿意度, 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
參考文獻
[1] 馮翠蓮, 黃麗萍, 曾華志, 等.全程護理對肺結核并咯血患者療效的影響.廣東醫學, 2012, 33(13):2033-2034.
[2] 張華艷.全程護理對肺結核并咯血患者的療效研究.中國醫學創新, 2015, 12(8):80-82.
[3] 劉莉.全程護理對肺結核并咯血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 2014(4):2188.
[4] 姚靈超, 張菲菲, 徐小明, 等.全程護理對肺結核并咯血患者療效的影響.醫學信息, 2013(11):636.
【關鍵詞】臨界高血壓,院外護理,血壓轉歸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199-01
臨界高血壓也稱邊緣型高血壓,是指血壓在正常血壓至確診高血壓之間的血壓值。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成人的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40毫米汞柱(18.7千帕),舒張壓<90毫米汞柱(12千帕);確診高血壓為:收縮壓>=160毫米汞柱(21.3千帕),舒張壓>=95毫米汞柱(12.7千帕)。(1)在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成立之前,患者一般都會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過渡時期,可以是幾個月甚至幾年,這個時期血壓值有時在正常范圍以內,有時略高于正常。初時以血壓正常的居多,隨后血壓正常的漸少,而高于正常者較多,在醫學上稱為高血壓臨界狀態。(2)其特點是血壓稍偏高,心、腦、腎等器官無器質性損害,但易發展成高血壓病。臨床觀察表明,臨界高血壓者約有71.5%的人易發展成高血壓,心血管并發癥的患率及病死率比正常血壓者高二倍以上,需要高度關注和重視。近年來,美國的心腦血管意外死亡率下降了20%,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意了對臨界高血壓的治療。(3)
根據筆者對25例患者的護理觀察,對臨界高血壓患者不用或少用降壓藥,主要施以及時有效地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對控制患者病情發展,降低其確診高血壓發病率,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1 患者特征
25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18例;40歲以下2例,41至55歲18例,56歲以上5例;有家族病史者16例,工作環境為室內辦公室和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有16例,以室外和體力勞動為主的有5例,其他情形4例,總體上是以在辦公室從事腦力勞動的中年男性為主。25例患者中除3例是因自覺有頭部沉重、易煩燥等不適感,主動就診發現,兩例是因有其他內科病癥就診檢查中發現外,其余20例均無明顯癥狀,主要是在體驗或無意中測量血壓時,發現血壓偏高臨界。
2 護理干預措施
25例患者中,除對因有其他內科病癥住院治療的兩例采用降壓藥物治療外,對其他患者主要是采用健康指導和自我護理模式對臨界高血壓患者進行院外心理和行為干預治療。主要干預措施是:
2.1 加強健康教育,增強患者信心。通過向患者講解有關高血壓疾病的發病原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轉歸及影響因素等,幫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識和技能。講解有關臨界高血壓的知識,使患者認識到臨界高血壓的轉歸,與良好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幫助患者建立良好作息制度,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指導患者保健性用藥。指導患者適量服用腸溶阿司匹林片和三七、、山楂、蓮子心、葛根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擴張血管、清熱解暑、降低血糖、降低血壓之效生物類中藥飲品,降低血脂和保護毛細血管,穩定血壓,控制病情發展。
2.3 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合理安排鍛煉。根據患者生理、年齡及工作情況等差異,以放松性和耐力性鍛煉為主,提出不同的鍛煉建議。如對40歲以下的兩例男性中青年患者建議進行每星期不低于5次、每次不低于4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鍛煉,對56歲以上的3例患者則建議以太極拳、步行、慢跑、保健氣功、保健體操等方式鍛煉,對41-55歲的中年患者主要建議每天早晚鍛煉各一次,每次30分鐘左右,早上以慢跑為主,晚上以散步為主。并建議工作環境以室外和體力勞動為主的5例患者,注意控制勞動量,盡量避免負重、長跑、搬運重物等活動。
2.4 指導患者合理健康飲食。一是鑒于鉀、鈣、鎂等元素對血壓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建議患者多食用香蕉、柑橘、柿子、杏、荸薺等鉀含量高的黃綠色水果和芹菜、洋蔥、土豆、胡蘿卜、香菇等鉀、鈣、鎂等含量高的蔬菜;二是節制日常飲食,多吃高維生素、富含粗纖維的雜糧、粗糧、豆制品、堅果類等食物,少吃富含高膽固醇的動物脂肪、肉類食物飲食,少吃動物油脂、油膩食品和濃茶、咖啡、糖等刺激性食品,忌暴飲暴食。三是建議男性患者提倡戒煙、少酒,控制食鹽量,少吃咸腌菜、泡鹽蛋等腌制食品。避免煙堿收縮微細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和鈉鹽攝入過多,引起小動脈痙攣,增加心臟負,使血壓升高。
2.5 幫助患者調節情緒,避免情緒過度緊張。有助于高血壓恢復正常。建議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及樂觀的心情,學會正確宣泄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心情郁怒時,要轉移一下注意力,減輕精神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防止情緒失調。如對主要從事腦力高度緊張的研究性工作的3例患者,建議其要掌握好對自己情緒的調節,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睡前用溫水浸泡腳,提高睡眠質量,爭取多休息(包括精神上、體力上的休息),盡量避免噪音等有害的慢性刺激的影響。對工作以體力勞動和輕體力活動為主的14例在職患者,則建議患者注意工間休息,工作1小時左右最好能休息5~10分鐘,盡量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
2.6 指導患者及時監測病情,按時就醫。建議患者自備血壓儀,并指導患者掌握自行測量血壓的正確方法。要求患者初期要每天一量,血壓平穩后也要保持一個星期量一至二次血壓;如果血壓波動,則要每天一量,一旦血壓波動較大,則要及時到醫院觀察診斷。
3 預后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院外護理措施,1年內25例患者中,5例老年患者病情未能有效控制,直接發展為確診高血壓,4例從事研究性等重度腦力勞動工作的患者經過一段波動期后,仍然發展為確診高血壓,7例以體力勞動和輕體力活動性工作為主的患者血壓均基本降至正常(偶爾有波動),其余9例基本維持臨界高血壓。發展為確診高血壓的9例均有家族病史。由此可見,通過健康教育和院外護理干預指導幫助患者養成合理的飲食及健康的生活習慣,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和穩定血壓,避免持久性血壓升高,降低臨界高血壓發展為確診高血壓的發病率。但其作用有一定限度,特別是對老年患者、從事重度腦力勞動工作的患者和有家族病史患者只有短期作用,長期效果不突出。
參考文獻:
[1] 張廷杰,吳時達.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高血壓協會高血壓處理指南[J].心血管病學進展,l999,20(3):177.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促紅細胞生成素;鐵劑;貧血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035-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臟疾病進展加重導致的一種綜合征,近年來發病率顯著增加。Silverberg[1]等報道,>50%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輕、中度貧血,且貧血程度與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相關。有研究發現促紅細胞生成素(EPO)作為一種調節紅細胞生成的內分泌激素聯合鐵劑,近年來已用于CHF患者的貧血治療顯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延緩患者心功能減退,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本研究探討糾正貧血對治療CHF合并貧血患者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心內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貧血患者60例。入選標準為:已確診慢性心力衰竭6個月以上,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NYHA)為Ⅱ一Ⅳ級,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40%。貧血定義為血紅蛋白(Hb)濃度男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規范心力衰竭治療,應用足量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不能耐受咳嗽者換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及B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包括安體舒通)、洋地黃類、硝酸酯類藥物治療。治療組每次加用促紅細胞生成素(EPO)3000IU,每周2次,皮下注射,同時予維鐵緩釋片每日1片口服,至患者Hb達到并維持在男性120g/L、女性1l0g/L或以上,平均療程3個月。觀察2組用藥前和治療3個月后的臨床心功能變化,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測LVEF、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DD),6min步行距離,血漿腦鈉肽(BNP)水平、Hb水平等指標。隨訪時間6個月,觀察再住院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z-I-s表示,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 果
2.1 EPO及口服鐵劑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漿BNP水平、心功能分級、LVEF值、Hb水平、6min步行距離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VEF值、血漿BNP水平、心功能分級有顯著差異(P
2組治療前后及組間LVDD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 2組治療后6個月再住院率的比較EPO及口服鐵劑治療組再住院率23.5%,常規治療組為4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1.32,P0.05)。
3 討 論
Sharma等[2]研究發現CHF患者的血紅蛋白(Hb)水平與其臨床癥狀、運動能力、臨床預后相關,其一年生存率隨著Hb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低Hb水平是CHF死亡率的一個獨立預測因子。CHF患者貧血主要原因:①心力衰竭使胃腸道吸收功能下降,鐵攝入減少或阿司匹林使胃腸道彌漫性點狀出血。②心力衰竭時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活性增加,可干擾腎臟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和骨髓紅細胞生成素的活性,且心力衰竭時腎臟灌注不足,腎功能減退,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減少,可發生蛋白尿,也可使紅細胞生成素、轉鐵蛋白從尿液中丟失[3-4]。③心力衰竭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產生水鈉潴留,引起稀釋性貧血。④藥物的影響:CHF患者使用ACEI可能會降低EPO促進紅細胞生成的作用而導致貧血[5]。貧血患病率隨著心力衰竭的加重而增高,心功能Ⅳ級的患者貧血患病率高達79.1%[6]。EFO除通過調節紅細胞生成,增加組織氧供外,還可通過抗心肌細胞凋亡、抗炎、促進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保護心臟[7],CHF患者采用EPO治療后能夠促進新血管生成,部分是由于EPO促進了內皮祖細胞(EPCS)的動員所致[8],所以在CHF伴貧血的患者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在校正血紅蛋白水平后使心臟功能和生活質量得以改善[9-10]。本文研究表明,對CHF合并貧血的患者,采用EPO及鐵劑糾正貧血,不僅可增加Hb濃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心臟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數,延緩患者心功能減退,減輕CHF癥狀,改善患者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再入院率較之常規抗心衰治療有較明顯的作用,但2組的病死率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例數較少及隨訪時間較短有關。
本研究主要局限性為病例數較少,非雙盲研究,因此有待更多更大規模臨床研究結果去證實糾正貧血對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貧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silverberg DS,Wexler D,laina A.The importance of anemia and its correc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02,4(6):68l-686.
[2] Sharma R,Francis DP,Pitt B,el a1.Haemoglobin predict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a subatudy of the ELITE II trial[J].Eur Heart J,2004,25(12):1021-1028.
[3] 那開憲,余平.應重視對慢性心力衰竭中貧血的診治[J].中國臨床醫生,2007,35(04):3-5.
[4] 付研,王大偉.急性心力衰竭新進展[J].中國臨床醫生,2008,36(01):12.
[5] van der Meer P,Voors從,Lipsic E,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plasma erythwpoiefin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mlum[J].J Am Coll Cardi01.2004,44(1):63-66.
[6] Silverberg D S,Wexler D,Blum M,et a1.The use of subcutaneous erythropoietin and intravenous ir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nemia of severe,resistan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mproves cardiac and renal function and funetional cardiac class,and markedly reduces hospitalizations[J].J Am Coll Cardiol,2000,35:1737-1744.
[7] Pruniew F Pfister O,Hadri L,et al.Delayed erythropoietin therapy reduces post-MI cardiac remodeling only at a dose that mobiliz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7,292(1):H522-H529.
[8] Heeschen C,Aicher A,Lehmann R,et al Erythropoietin is a potent physiologic stimulus for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mobilization[J].Blood,2003,102(4):1340-1346.
[9] Van der Meer P,Lipsie E,Henniag RH,et al Erythropoietin induces neovascula-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伴貧血;抗貧血治療;療效
在我國近些年來,因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凸現,冠心病、高血壓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了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迫切需要找出更多的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類疾病的方法[1]。而有關的研究表明,大多數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會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癥狀,因此在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中糾正患者的貧血問題對該病的患者來說十分的重要,而本次研究中,我們結合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心力衰竭伴貧血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抗貧血治療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貧血患者的療效進行的探究,現將其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療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貧血的患者5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的年齡分布在61-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8±5.5)歲;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一步的進行確診,證實其均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有貧血的患者心功能為Ⅲ-Ⅳ級(NYHA分級),LVEF在40%以下,所有患者其血紅蛋白濃度均在110g/L(男)和100 g/L (女)以下。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28例,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治療組加用了抗貧血治療。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處理后發現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的患者在其住院期間均接受了一些抗心力衰竭方面的治療。對照組給予了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洋地黃類以及硝酸酯類藥物的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了促紅細胞生成素(每周皮下注射10 000IU),同時給予鐵劑治療(O.1g/次,3次/d),在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恢復正常后,改為0.2g/d來保證維持治療。
1.3 療效判定
對患者主要的癥狀、體征等情況進行,對患者的LVEF、SV以及CO水平進行測定同時檢測患者的血常規,隨訪設定為1年,將最后隨訪所測得的各個指標的數據與治療前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有關數據采用SPSS19.0 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主要的數據均以??±s的形式表示,采用卡?2 檢驗以及T檢驗的形式來對有關差異進行比較,P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主要觀察的指標為兩組患者心功能各項參數和血紅蛋白濃度比較,具體情況可見下表 1.
注:治療前兩組各指標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前后每組各指標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屬于一種在老年人人群的多發病和常見病,也是是心血管系統疾病中致殘率、致死率都很高的疾病。而對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而言出現心衰的問題后必然會導致其機體胃、腸等功能的持續下降,這樣對于鐵的攝人就會不斷的減少繼而出現缺鐵性的貧血;有的時候大量應用阿司匹林的時候也有可能使胃、腸部位出現出血的問題而造成失血性貧血;同時當對心力衰竭進行治療的時候一些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大劑量應用的時候,因為其對腎臟紅細胞生成素產生以及骨髓的活性有一定的干擾進而出現貧血[2]。當然慢性心力衰竭中造成貧血的原因是很多的,可以其是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相互作用并且互為因果的。貧血通過血流動力學以及非血流動力學兩種調節機制對心肌產生一定的作用,有的時候還很有可能會進一步的導致其患者血液黏稠度的下降,這在增加了回心血量的同時大大的提高了對心臟的負荷作用,出現心率加快的癥狀[3]。所以可見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中,對于貧血方面的治療是不容忽視的,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治療組加用了抗貧血治療的患者其左心室的平均射血分數、每搏心輸出量與其治療前以及對照組(僅采用抗心衰)治療的患者相比均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P
參考文獻:
[1] 郭玲,王愛紅,呂琳等.EPO輔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貧血52例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07,47(5):57-58.
【關鍵詞】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A125; 預后
中圖分類號 R54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8-0034-02
本研究通過觀察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CA125水平與近期隨訪結果的關系,探討血清CA125水平在臨床上對心衰預后評價方面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2年6月心內科就診明確診斷為慢性心衰的患者135例。年齡18~80歲,男、女不限。病因:擴張性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壓、已手術或無需手術治療的瓣膜性心臟病。入選者均無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和3 個月內有風濕活動的患者排除在外。
1.2 方法
24 h內測定血清生化等指標:血糖、血脂、血肌酐、尿酸、CA125等。采用通用Logiq p6型彩色超聲診斷儀行心臟超聲檢查,采用左心室長軸切面,M型超聲測定左心室舒張末期直徑(LVI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所測數據進行定量分析。詳細登記患者住院期間的疾病相關情況;其中血清CA125值
1.3 血清CA125水平水平的測定
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于干燥試管內靜置2 h,4 ℃ 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于-20 ℃冰箱保存待測。采用免疫發光分析方法,檢測儀為雅培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以中位數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危險因素的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基線參數的比較
共入選135例慢性心衰患者,病因主要為擴張性心肌病及冠心病。正在使用的藥物為:利尿劑(94.8%)、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88.1%)及美托洛爾(33.3%)。平均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35%左右。與血清CA125正常組比較,高血清CA125組患者血清CA125、心功能Ⅲ/Ⅳ級占比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并發癥、再住院率及預后比較
135例患者完成6個月隨訪,隨訪期間,全因死亡23例,其中心臟性死亡19例,非心臟性死亡4例;23例中血清CA125正常組5例,高血清CA125組18例。隨訪期間50例患者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部分患者并發兩種以上心血管事件(42例心功能惡化,5例心肌梗死,16例發作心絞痛有心電圖缺血改變,3例發生有血流動力學障礙的心律失常),50例中血清CA125正常組15例,高血清CA125組35例。與血清CA125正常組比較,高血清CA125組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44.3%)、6個月內全因死亡率(22.8%)和6個月再入院率(49.4%)均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多因素對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影響的Logistic回歸結果:高血清CA125水平為患者近期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高血清CA125水平、年齡、心肌梗死史肌酐、糖尿病史、入院時心功能、為近期發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患者血清CA125升高,近期死亡風險是未升高者的3倍(OR=2.88,P=0.032),近期發生心血管事件是未升高者的4倍(OR=3.56,P=0.003)。
3 討論
心衰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病的嚴重階段,其發病率高,總體預后差,其長期心原性死亡率和總死亡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再入院率等均很高。早期診斷、充分治療可明顯改善心衰患者的預后。腫瘤抗原125(cancerantigen125,CA125)是一種高分子量的粘蛋白樣糖蛋白,相對分子質量在200~1000,具有CA125抗原活性的最小亞基為49[1]。CA125存在于多種間皮細胞、組織(如腹膜、胸膜和心包膜),尤其是Muller氏管上皮如輸卵管、子宮內膜及宮頸內膜、卵巢癌中,被認為是內皮細胞源性惡性腫瘤的標志物,故許多研究將其作為卵巢癌以及在惡性腫瘤、良惡性胸腹水的篩選、診斷、預后、監測治療反應及復發檢測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學指標[2]。
1999年,Nagele等[3]首先在一組準備心臟移植的CHF患者中發現血清CA125 水平明顯增高,并且和患者的臨床癥狀呈正相關。隨著心功能的改善,在心臟移植術3個月后血清中CA125水平明顯下降。2003年,D’Aloia等[4]發現入院時心功能Ⅲ~Ⅳ級心衰患者CA125水平高于正常,而Ⅰ~Ⅱ級的心衰患者CA125水平基本在正常范圍內。近期國內研究也表明,CA125是診斷和評價慢性心衰的一個良好指標,且與心衰程度相關,并隨治療效果而變化可用于心衰療效評價。石丹等[5]則報告了在擴張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臟病中升高為顯著,在風濕性心臟病中升高的程度最低。本研究顯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高血清CA125組心功能Ⅲ/Ⅳ級所占比值顯著高于血清CA125正常組,而年齡性別尿酸等無明顯區別。
Varol等[6]在44個心衰患者經過優化治療后平均6天重新測得的血清CA125水平沒有明顯降低。而D’Aloia等[4]對24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進行半年的隨訪觀察發現,血清CA12535 U/ml的患者。Núez等[7]對529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在最優化的合理治療后進行6個月的隨訪。在研究中發現隨著血清CA125水平的逐漸增高,死亡的發生率亦逐漸增高;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血清CA125水平是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本研究結果發現,慢性心衰高血清CA125組患者嚴重心血管事件(如心功能惡化、再發心肌梗死、伴有血流動力學障礙的心律失常、有心電圖缺血改變的心絞痛)、住院期間病死率、6個月病死率和再入院率都明顯增高,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高血清CA125水平為患者近期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高血清CA125水平、肌酐、入院時心功能、年齡、糖尿病史、心肌梗死史為近期發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
總之,本研究顯示血清CA125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危險分層,入院時高血清CA125水平是慢性心衰患者近期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后應常規檢測血清CA125水平,并根據其危險分層選擇更積極的治療,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黃仕聰.腫瘤標記物CA125 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藥,2002,19(1):42-43.
[2]Eagle K,Ledermann J A.Tumor markers in ovarian malignancies[J].Oncologist,1997,15(2):324-329.
[3]Nagele H,Bahlo M,Klapdor R,et al.CA125 and its relation to cardiac function[J].Am Heart J,1999,137(6):1044-1049.
[4]D’Aloia A,Faggiano P,Aurigemma G,et al.Serum levels of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relation to clinical severity,hemodynamic an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and short-term prognosis[J].J Am Coll Cardiol,2003,41(3):1805-1811.
[5]石丹,董少紅,高虹,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A125與EF的關系[J].暨南大學醫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2002,23(2):97-99.
[6]Varol E,Ozaydin M,Dogan A,et al.Tumour marke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05,21(7):840-84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keypoints and nursing measu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Method:120 patients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argeted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usual nursing.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control rate and satisfaction of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preterm birth rate, neonatal fetal distress and asphyxia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40.0% (24/6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6.7% (46/6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evere; Nursing measure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通常會合并感染、產科出血以及抽搐等,我國平均發病率約為9.2%,其極易引起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1]。根據國際相關標準,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主要分為妊娠期高血壓、子癇或先兆子癇、原發性高血壓并妊娠及腎上腺疾病與腎病繼發高血壓病妊娠等[2]。該疾病容易引起子癇、腦血管意外及心腎功能衰竭等,造成更嚴重后果。其治療和護理的目的是預防重度子癇前期和子癇的發生,降低母胎圍生期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母嬰預后和提高護理質量。本院入選60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對其實施密切臨床觀察以及針對性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來本院接受診治的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婦120例。經診斷全部符合第7版《婦產科學》有關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相關分類與診斷標準[3];本次觀察對象排除孕前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有嚴重心、腎、肝等重要臟器損傷的患者;本次觀察均獲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年齡23~35歲,平均(28.4±4.9)歲,平均孕周(37.6±4.9)周;對照組年齡24~36歲,平均(28.8±4.5)歲,平均孕周(37.9±4.7)周。兩組患者的年齡和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健康宣教,除了對患者進行最基本的疾病知識教育外,應當強調靜臥的重要性,幫助患者盡量選擇左側臥位進行休息,并鼓勵患者多進行四肢按摩,同時對患者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進行糾正;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安靜的休養環境,定時清掃病房并更換床單,保持病房內清潔;保證患者呼吸道清潔并暢通,對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并觀察記錄患者病情變化情況。每2小時測量血壓、呼吸、脈搏、胎心音等,隨時觀察和詢問孕婦有無頭暈、頭痛、惡心等自覺癥狀。觀察是否出現產兆,予以持續或間斷性吸氧,并建立靜脈通道;重點監護危重患者,預防子癇,保持安靜的環境,避免誘發抽搐。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密切臨床觀察及針對性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由管床護士介紹醫院環境、主管醫生,胎兒發育現狀,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需要孕婦及家屬配合的事項,了解孕婦心理活動狀態,揣摩其對護理要求,幫助患者及時排解心理負擔,放松心情,向其講述可能出現的治療情況,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幫助患者建立面對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2)水腫護理:要求孕婦低鹽或無鹽飲食,記錄24 h出入量,評估水腫情況,對于服用利尿劑的患者,觀察其是否出現乏力、腹脹、肌張力下降等情況,預防低血鉀;向孕婦及家屬交代正確取中段尿的方法;(3)藥物護理:靜滴硫酸鎂時,嚴格控制給藥量及給藥速度,用藥前及用藥過程中實時監測患者的血壓情況,觀察其是否存在膝反射,每分鐘呼吸次數不得低于16次,24 h尿量不得少于600 mL或不得低于25 mL/h;提前備好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出現中毒癥狀時,立即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10 mL解毒;使用酚妥拉明時注意血壓變化,根據血壓調節滴速;(4)子癇護理:對于子癇患者予以安靜暗室臥床休息,盡量集中護理及治療操作,避免強烈聲、光刺激,同時加用床欄防止患者發生墜床情況;禁食,持續給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抽搐時勿強力按壓,頭偏向一側,以防分泌物誤吸;密切觀察胎心音、宮高、腹圍的變化,以及子宮張力情況,以便早期發現胎盤早剝;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留置導尿管,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加強皮膚護理,保持會陰清潔,預防感染;開放靜脈通道,保持輸液通暢。(5)適時終止妊娠:對于臨產者密切觀察胎心變化和產程,做好接生和搶救準備,縮短第二產程;對于產時子癇患者,迅速結束分娩,做好陰道手術出產及剖宮產準備。(6)產后觀察、護理:觀察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警惕大出血和產后子癇,產婦血壓平穩降至正常時方可出院。記錄產婦和新生兒結局,比較兩組母嬰結局、護理滿意度和控制率。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母嬰結局、血壓控制率及滿意度。
1.4 評價標準 血壓控制率:血壓降至140/90 mm Hg以下。患者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統計,總分為6分,共包括6項內容,4分以上即為滿意;3分即表示基本滿意;不足2分即為不滿意[4];滿意度=基本滿意+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軟件PEMS 3.1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和新生兒結局比較 通過對產婦剖宮產率、早產率、新生兒宮內窘迫率及窒息率進行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上述各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其中產婦剖宮產率觀察組為40.0%,對照組為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血壓控制率的比較 觀察組血壓控制率為60.0%(36/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6.7%(22/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為98.3%,與的8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8.11,P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是產婦妊娠期特有疾病,多發于妊娠20周后或是產后2周,少數患者會有蛋白尿、水腫情況發生,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昏迷、抽搐、母嬰死亡[5]。其主要是由于胎盤血供不足,導致氧化應激以及母體-胎盤免疫功能失常[6]。該疾病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降低舒血管因子反應性,使其對血管緊張素敏感性增強,對一氧化氮反應性降低,致使全身小動脈痙攣[7]。臨床治療時要注意及時采取解痙措施,擴充血管容量,改善微循環功能,增加供血量,且該疾病尤其是重度者的有效護理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本院納入60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患者予以密切臨床觀察和針對性護理措施干預,并與常規護理干預措施下的患者相關情況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產婦剖宮產率比較,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字幕; 關鍵詞字幕; 外語學習者; 視頻理解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王電建(1969—)男,甘肅景泰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研究。E-mail: 。
一、引 言
利用字幕進行外語課堂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國外研究者已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字幕對外語學習者理解視頻內容和語言學習技能的影響,[1][2][3][4][5][6]但教師在課堂上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字幕主要是憑感覺和經驗。[7]怎樣有效地利用不同字幕呈現方式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如何促進外語學習者的視頻理解和外語學習?不同語言水平學習者在視頻中怎樣平衡聽、看、讀三種輸入方式,達到學習效果的最佳化?哪種字幕呈現形式(母語、外語、關鍵詞)更適合不同外語技能的訓練?什么樣的字幕呈現方式更適合不同階段的外語學習者?諸如此類問題都有待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不同語言水平外語學習者視頻理解效果的影響,繼而探究語言水平因素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選擇的影響。
二、文獻回顧
怎樣有效利用視頻和何種視頻字幕更有益于學習者提高外語技能一直是國外研究的焦點。Lambert對母語為英語的法語學習者的實驗研究發現,在九種被試組中,使用母語配音—二語字幕的被試組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得分最高,使用二語配音—二語字幕的被試組次之,二語配音—母語字幕模式無助于被試的聽力理解,被試的成績和二語配音—無字幕、無配音—二語字幕無統計性顯著差異,從而得出結論:“相比任何一種單一輸入模式,通過語音和字幕兩種輸入模式輸入的信息能被更加徹底地處理和理解。”[8]但該試驗沒有采用配音和字幕完全同步的真實視頻,側重聽力和閱讀理解,沒有考慮到視頻的動態效果。Danan以英語為母語、法語為二語的學生作為被試,采用真實視頻材料的配音字幕同步呈現,進一步測試Lambert的 “交替字幕”(即母語配音—二語字幕、二語配音—無字幕、二語配音—母語字幕)下學生對詞匯理解效果,結果發現,母語配音—二語字幕組的學生成績最好,二語配音—母語字幕組的學生成績最差。[9]Garza的研究結果表明,二語字幕組對視頻內容的理解效果好于無字幕組。他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多種類型的字幕呈現,如直譯字幕、意譯字幕和關鍵詞字幕”。[10]Guillory則是把這種測試應用到外語環境下,采用三種“交替字幕”(外語配音—外語全字幕、外語配音—外語關鍵詞字幕、外語配音—無字幕)模式測試。結果表明,關鍵詞字幕組比無字幕組更有助于學習者理解內容,全字幕組優于關鍵詞字幕組,但關鍵詞字幕組和全字幕組在理解視頻內容時沒有明顯的顯著性差異,關鍵詞字幕更有助于減少學習者分散注意力。[11]Markham以母語為英語的西班牙語學習者為被試測試了母語字幕、二語字幕和無字幕對內容理解的作用,研究發現字幕的呈現方式會影響學習者對視頻內容的理解,在其測試的三種模式中,母語字幕效果最好,二語字幕次之。[12]Grgurovi和Hegelheimer的調查也指出,研究視頻字幕的主要挑戰在于找到合適的字幕呈現方式。[13]
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數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字幕輸入方式在二語習得中作用的綜述性研究、[14][15][16]不同字幕輸入方式對詞匯伴隨性詞匯習得的作用、[17][18] 和輸入模式對語言理解的研究。[19][20][21]但研究中、外全文字幕和關鍵詞字幕對外語學習者視頻理解和詞匯理解影響的幾乎沒有。
國內外的研究大多都采用全文字幕和無字幕來測試,僅有Barron、Atkins[22]和Guillory采用部分字幕和關鍵詞字幕測試過,但Barron 和Atkins研究的是在母語環境下全文字幕、部分字幕和無字幕對視頻內容理解的作用,Guillory則測試了無字幕、二語字幕和母語字幕對視頻內容理解的效果,需要更多的研究驗證完整字幕和關鍵詞字幕的作用有何不同。[23]而且國外的字幕研究基本都是基于西方語言的研究,沒有考慮到差異比較大的中西語言因素,被試的母語和二語屬同一語系的多,屬不同語系的少,需要嘗試二語為其他語系以及母語和二語相差較大的實驗對象。[24]在選擇測試對象時,也鮮有研究調查學習者對視頻字幕的態度和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因素。
本研究選擇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外語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中、英全文字幕和英文關鍵詞字幕如何影響外語學習者的視頻理解和詞匯理解,分析不同的字幕呈現方式對外語學習者提高不同語言技能的作用,以及適合不同語言學習階段外語學習者的字幕呈現方式,目的在于為語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合適的字幕播放形式、有效使用字幕提供幫助。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
研究采用3×2雙因素混合設計。無關樣本自變量是字幕的呈現方式,有漢語全字幕、英語全字幕和英語關鍵詞字幕三種形式。相關樣本自變量是學習者的外語水平(高年級、低年級)。主要因變量是被試觀看視頻后正確回答視頻內容和詞匯理解問題的數量。其他因變量包括被試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的態度和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效果的訪談調查,以此作為對研究問題的檢驗。
(二)研究被試
本研究選擇中國西部某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為被試,共計131人。分為漢語全字幕組、英語全字幕組和英語關鍵詞字幕組,高年級71人(其中漢語全字幕組24人、英語全字幕組23人、英語關鍵詞字幕組24人)、低年級60人(三個字幕被試組各為20人)。低年級的分組參照學生高考入學英語成績分配,分組后對三個組的成績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三個組的成績沒有顯著差異(F=0.014,P=0.986>0.05)。高年級的分組以學生英語專業四級考試成績分配,對三個組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三組之間的成績差異不具有統計意義(F=0.009,P=0.991>0.05)。
(三)研究語料、工具和步驟
研究語料選自美國流行情景劇《六人行(Friends)》第四季第二十集,長度為24分鐘。視頻材料的選擇考慮了難度、趣味性和情節性等因素,采用英語配音,漢語全字幕、英語全字幕和英語關鍵詞字幕三種方式呈現。英語關鍵詞的選擇首先由兩名本族語外教和兩名中國英語教師分別閱讀腳本和觀看視頻后進行挑選,對關鍵詞的選擇考慮了詞匯對視頻主要內容理解的影響、詞匯的難易度和詞匯出現頻率等因素,然后對四位教師選出的關鍵詞進行匹配確定, 四位教師所選的關鍵詞的相同率超過60%以上的確定為關鍵詞字幕,共計45個關鍵詞。
研究工具分三個部分:視頻內容理解測試題、視頻詞匯理解測試題以及就學習者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的態度和學生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效果的個別訪談。
測試在三個正常的多媒體教室分兩次進行。第一次,低年級的三組分別觀看三種字幕的視頻片段;第二次,高年級組分別觀看三種字幕的視頻片段。 在播放后發放視頻內容理解測試題和詞匯測試題,被試當場填寫后回收。在測試結束后,隨機在三個字幕組中分別抽取五名學生做個別訪談,訪談采用封閉式問題,請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的態度和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的效果選擇“是”和“不是”。訪談結果用來輔助分析測試結果。
(四)數據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的數據為被試在三種字幕呈現方式下視頻內容和詞匯理解測試的得分。 三種字幕呈現方式的測試語料在字幕呈現方式上不同, 但在內容、完整性和語篇等方面完全相同。選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Post Hoc事后多重檢驗方法,借助SPSS15.0 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并結合學習者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的態度和學習者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的效果的訪談結果進行討論。統計分析的顯著性水平設定為а=0.05。
四、結果與討論
(一)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視頻內容理解的影響
為調查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外語學習者視頻整體理解的作用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我們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數據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
表1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視頻內容
理解作用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表1的結果表明,字幕呈現方式對視頻內容的主效應有顯著性差異(F=16.33,P=0.000<0.05)。整體來看, 在三種字幕呈現方式下,漢語全字幕組(M=6.96, SD=1.83)在視頻理解方面好于英語全字幕(M=5.70, SD=1.89)和英語關鍵詞字幕組(M=4.35,SD=2.61)。為了進一步調查這種差異的具體情況,我們使用Post Hoc事后多重檢驗(Scheff同步進入的配對比較檢驗)對表1中的平均值作了相應處理,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視頻內容作用的
Post Hoc事后多重檢驗結果(Scheff)
表2顯示了三個被試組之間的差異情形:(1)漢語全字幕組的分值顯著高于英語關鍵詞字幕組(P=0.000<0.001);(2)漢語全字幕組和英語全字幕組之間的分值差異(P=0.027<0.05)與英語全字幕組和英語關鍵詞字幕組之間的分值差異(P=0.015<0.05)比較接近。這說明在促進視頻內容層面上,三種不同字幕呈現方式的作用大小排序為:漢語全字幕>英語全字幕>英語關鍵詞字幕。
這一發現與Markham的結果一致,與Lambert和 Guillory的研究結果不一致。造成這種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研究者采用的測試工具和測試語言各不相同,字幕的呈現方式不完全相同,測試對象的母語背景也不同。如Guillory的研究被試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法語學習者,而本研究的被試是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英法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相比中英語言之間的不同較小,Guillory使用的是二語關鍵詞、二語和無字幕,而本研究是外語關鍵詞、外語和母語字幕。
在三種字幕呈現方式中,對視頻理解的作用漢語全字幕排在首位,因為原聲視頻材料的語言往往高于大多數外語學習者的水平,即使有全外文字幕的幫助,但由于視頻中的詞匯難度和語速等使學習者理解出現障礙。[25]英語全字幕次之也解釋了中國的外語學習者普遍存在“讀得懂聽不懂”的現象。[26]雖然全字幕有助于視頻內容的理解,但學習者更多的是依賴于閱讀,不利于詞匯習得和聽力理解,這也解釋了有些外語教師認為字幕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拒絕使用字幕的現象。基于本研究結果,運用多種字幕呈現方式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語言技能時可以考慮結合語言發展的順序選擇不同字幕的呈現順序,[27]如用漢語字幕使學生熟悉視頻內容和學習文化,然后用英語字幕訓練學生的泛聽和閱讀能力,最后用關鍵詞字幕訓練學生精聽和新詞學習,也可就不同的語言技巧的訓練單獨選擇不同的字幕呈現方式。
(二)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詞匯理解的影響
表3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三種字幕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詞匯理解的促進作用有明顯的顯著性差異(F=33.18,P=0.000<0.05)。詞匯理解的均值和標準差表明,在三種字幕呈現方式中英語關鍵詞字幕(M=10.93,SD=1.99)對詞匯理解的作用最好, 其次是英語全字幕(M=8.77,SD=1.94)和漢語全字幕(M=7.59,SD=1.92),說明英語關鍵詞字幕呈現方式在詞匯理解方面好于其他兩種呈現方式。對表3中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的Post Hoc事后多重檢驗(Scheff同步進入的配對比較檢驗)結果(見表4)進一步證實,三種字幕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詞匯理解的促進作用排序為:英語關鍵詞字幕>英語全字幕>漢語全字幕。
表3 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詞匯理
解作用的單因素方差分析
Schmidt認為“注意”是語言習得的先決條件, 學習者在接收語言信息時,無論是刻意地注意語言結構,還是無意注意,只要是被注意到了就可產生認知。[28] “突顯”是詞匯項中可注意的現象,以突顯或潛在突顯方式輸入可以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從而有可能獲得無意的詞匯附帶習得。[29]關鍵詞字幕正是通過突顯詞匯引起學習者的注意,使學習者借助電影畫面和語音內容理解和掌握詞匯。在對關鍵詞字幕組被試的訪談中,有69%的學生認為“我注意到了電影片段中的關鍵詞和習語,并因為畫面背景理解了關鍵詞和習語”,這和Danan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即都證明母語字幕最不利于學生的詞匯理解和學習,不同的是 Danan測的是母語、二語字幕和無字幕,而本研究是外語關鍵詞、母語和外語。所以Danan的結果認為二語字幕最有助于詞匯學習,而本研究的結果則進一步揭示關鍵詞字幕更有助于詞匯學習。
表4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詞匯理解作用的
Post Hoc事后多重檢驗結果(Scheff)
Grimes的多頻輸入處理模型理論指出,視頻輸入中的文本越少,學習者遇到的多頻處理的負擔過重的可能性就越小,從而越有可能獲得對聽力頻道輸入信息的更全面理解。[30]這也進一步解釋了在本研究使用的三種雙頻字幕呈現方式中,關鍵詞字幕最有利于詞匯習得。在不增加學習者多頻處理負擔的情況下,關鍵詞字幕可以用來彌補全字幕和無字幕的不利之處,比如利用關鍵詞既可使學習者避免因為過多依賴閱讀而影響聽力理解,又可幫助外語學習者解決因為外語水平不足而無法很好地理解無字幕視頻的問題。當然,在使用關鍵詞字幕時,也可根據學習者實際外語水平適當增減關鍵詞的數量,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學習者語言水平對字幕呈現方式選擇的影響
為了調查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不同語言水平的外語學習者在詞匯和視頻整體理解方面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我們分別對高、低年級從詞匯和視頻內容層面字幕呈現方式的不同作用進行了單因素方差分析。
1. 高、低年級學習者在視頻內容層面上對字幕呈現方式選擇的影響
表5的統計顯示,高、低年級外語學習者對不同字幕的視頻的整體理解分別具有顯著性差異(高年級:F=5.68,P=0.005;低年級:F=18.96,P=0.000),即無論是高年級組還是低年級組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在視頻內容層面上依次為:漢語全字幕組>英語全字幕組>英語關鍵詞字幕組。Post Hoc事后多重檢驗分析的結果(見表6)也表明,在高、低年級組中,漢語全字幕對視頻整體理解的作用遠遠好于英語關鍵詞字幕組(低年級:P=0.000
2. 高、低年級學習者在詞匯理解層面上對字幕呈現方式選擇的影響
表7的統計顯示,不同字幕的呈現方式對促進高低年級外語學習者詞匯理解的作用具有顯著性統計差異(高年級:F=5.86,P=0.000;低年級:F=23.79,P=0.000),即無論是高年級組還是低年級組對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在詞匯理解層面上都依次為:英語關鍵詞字幕組>英語全字幕組>漢語全字幕組。從表8看出,Post Hoc事后多重檢驗分析(低年級:Tukey檢驗法;高年級:Scheff檢驗法)表明英語關鍵詞字幕組最能促進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最不能促進詞匯理解的是漢語字幕。
綜合不同字幕呈現方式對高、低年級外語學習者在詞匯、視頻內容理解的作用可以看出:關鍵詞字幕最有利于外語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漢語字幕則有利于外語學習者對整個視頻的理解,視頻字幕呈現方式的選擇有賴于學習目的。在視頻內容理解層面上,英文全字幕對低年級的學生幫助大于英語關鍵詞字幕,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不明顯,這一結果和Guillory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Guillory沒有區分被試的外語水平。以上研究結果也說明,學習者的外語水平越低,依賴母語促進外語學習的程度越高,但隨著外語水平的提高,學習者對母語的依賴程度也在減弱。從被試對“我覺得我理解視頻內容主要是借助字幕”的訪談結果也可證明這一點,高、低年級在英語全字幕組、漢語全字幕組和英語關鍵詞字幕組的肯定回答百分比分別是:72%∶90%、54%∶85% 和56%∶85%。通過對“我基本能聽懂電影片段中的內容”的訪談分析表明,英語關鍵詞字幕組中有78%的高年級學生肯定回答,而低年級學生100%的回答否定。這說明在視頻內容理解上,關鍵詞字幕更適合語言水平高的學生,而對語言水平低的學生幾乎沒有作用。因而,在選擇視頻字幕類型時,為了加深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可采用英語關鍵詞字幕;為了從視頻內容層面上促進學習者對視頻的整體理解,可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選用漢語全字幕或英文全字幕,對外語水平較高的學習者也可選用外語關鍵詞字幕。
五、結 論
本研究通過測試三種不同字幕呈現方式(英語關鍵詞字幕、英語全字幕、漢語全字幕)對外語學習者視頻整體理解和詞匯理解的作用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對不同語言水平外語學習者視頻理解效果的影響,繼而探究不同字幕的呈現方式對語言水平不同的外語學習者的作用和不同語言學習階段將如何選擇字幕呈現方式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1)漢語全字幕最有利于外語學習者對整個視頻的理解,英語全字幕次之,英文全字幕對低年級的學生幫助大于英語關鍵詞字幕,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不明顯;(2)英語關鍵詞字幕最有利于外語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3)在視頻內容理解上,關鍵詞字幕更適合語言水平高的學生,而對語言水平低的學生幾乎沒有作用;(4)字幕呈現方式的選擇有賴于學習目的和學生的外語水平。
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為教師在課堂上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字幕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教師在利用視頻進行語言教學時,要考慮不同字幕類型對學習者的不同作用。針對不同的學習目的和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差異,選擇合適的字幕呈現形式。如教師可根據側重訓練技能的不同,選擇不同字幕類型的電影交替使用或單獨使用。在選擇視頻字幕類型時,可采用英語關鍵詞字幕加深學習者對詞匯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和詞匯識記能力;選用漢語字幕或英文全字幕促進學習者對視頻的整體理解,降低外語學習者特別是低水平學習者的焦慮感,激發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等;使用多種字幕呈現方式時也可考慮結合語言發展的順序選擇不同字幕的呈現順序,如用漢語字幕使學生熟悉視頻內容,然后用英語字幕訓練學生的泛聽和閱讀能力,最后用關鍵詞字幕訓練學生精聽和新詞學習。
[參考文獻]
[1] [8] Lambert, et.al. Choosing the Languages of Subtitles and Spoken Dialogues for Media Presentations: Implic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81,(2):133~144.
[2] [10] Garza, T. J. Evaluating the Use of Captioned Video Materials in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1,24(3):239~258.
[3] [9] Danan, M. Reversed Subtitling and Dual Coding Theory: New Direc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1992,42(4):497~527.
[4] Borras, I. & Lafayette, R.C. Effect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Subtitling on the Speaking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French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1):61~75.
[5] [11] [23] [24] [25] Guillory, H.G. The Effects of Keyword Captions to Authentic French Video on Learner Comprehension [J].CALICO, 1998,15:89~108.
[6] King, J. Using DVD Feature Films in the Classroom [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02,15(5):509~523.
[7] [16] 汪徽.二語習得中字幕輸入方式的作用和研究:回顧與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7):88~90.
[12] Markham, P. L.& Peter, L.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Spanish Language Cap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Reading Comprehension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003, 31(3), 331~341.
[13] Grgurovi , M., & Hegelheimer, V. Help Options and Multimedia Listening: Students' Use of Subtitles and the Transcript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7,11(1),45~66.
[14] 陳淑芬,王清杰.看英文字幕電影與英語詞匯附帶習得 [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5,18 (2):43~44.
[15] [26] 戴勁.影視字幕與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5,(3):18~22.
[17] 汪徽.字幕對伴隨性詞匯習得的影響[J].外語電化教學,2005,102 (2): 47~53.
[18] 王燕.影視字幕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J].瘋狂英語·教師版, 2009,57(3):55~57.
[19] 顧琦一,臧傳云. 輸入模態對第二語言理解和附帶詞匯習得的影響 [J].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34(3):55~59.
[20] 戴勁. 輸入方式、輸入次數與語篇理解 [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4):285~293.
[21]萍,周密.有、無字幕兩種版本的不同觀看順序對視頻理解效果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10):89~92.
[22] Barron, A. E., & Atkins, D. Audio Instruction in Multimedia Education: Is Textual Redundancy Important?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994,3 (3/4):295~306.
[27] Koskinen, F, Knable, J., Markham, F, Jensema, C., & Kane, K. Captioned Television and th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of Adult Second Language Correctional Facility Resident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1996,24,359~73.
[28] Schmidt, R.W.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2):12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