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寒食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日漢同形詞 日漢翻譯 同形同義 同形近義 同形異義
1.引言
中國漢字早在公元三四世紀就傳到日本。此后,大約在公元八九世紀,日本人利用漢字的簡體逐漸創造了“假名”文字,于是逐漸形成了漢字和“假名”結合的獨特的日本文字。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漢字對日語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日本引進中國的漢字之后,經過消化、吸收后,融化在本國的語言之中,直到現在,日語中都還存留著相當數量的漢字詞匯。日語中的漢字詞匯,盡管有不少看起來和漢語相同,但是在歷史上,漢語被吸收后,已變成日語的詞匯,不能再把它當做漢語來對待。很多人也許會認為日語中漢字多,而且部分漢字的意思與中文大同小異,故認為日語好學,其實不然。日漢同形詞有時候會成為日漢翻譯的攔路虎,特別是對于剛掌握日語基礎的學生來說,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有些日語中的漢字詞匯與中國的詞匯是似是而非的。這些很容易和漢語詞匯混淆,所以,在日漢翻譯時必須掌握它們的確切含義,切不可望文生義,以免發生不應有的錯誤。下面我將結合實例,探討不同種類日漢同形詞的日漢翻譯問題。
2.日漢同形同義漢字詞的翻譯
漢語的詞和字傳入日本后,有一部分意義是沒有發生改變的。這類詞在日語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翻譯的時候完全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比如下面一段話中就有很多同形同義詞,翻譯時完全可采取直譯?!袄硇缘恼J識は感性的認識に依存するし、感性的認識は理性的認識にまで発展させるべきである。これが弁証法唯物論の認識論である”。這段話可以基本直譯為“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又如,學生在做翻譯練習的時候,碰到過這樣一個句子:“本田宗一郎、1906年靜岡県盤田郡光明村に生まれる?!边@句話里面也出現了好幾個同形同義詞,整句話基本直譯為“本田宗一郎1906年出生于日本靜岡縣磐田郡光明村”就完全可以。
像這樣在日漢翻譯時可以完全直譯的同形同義詞還有很多。比如,“山”、“?!?、“貓”、“椅子”之類的普通名詞;“中國”、“田中”、“東京”、“日立”之類的固有名詞、專有名詞;“一人”、“三年”之類的部分數量詞,等等。這些日語漢字詞在譯成中文后,形態、含義均可保持一致。所以可想而知這些詞的翻譯是比較簡單的,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3.日漢同形不同義漢字詞的翻譯
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一書中就有提到:在翻譯中,詞義辨析工作是大量的,也是很重要的基礎分析工作。那么,在日漢翻譯中,辨析日漢同形詞的不同詞義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基礎而重要的工作。下面試將日漢同形不同義的漢字詞分成兩類,即同形近義詞和同形異義詞,分別結合實例分析在日漢翻譯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點。
3.1形態基本相同,詞義不完全相同(同形近義)。
3.1.1形態基本相同,詞義范圍不同。
日文中有的漢字詞,在漢語中也有同樣的詞語,只是詞義范圍不同,有的是漢語一方詞義寬,有的又是日語一方詞義寬。這種一方詞義寬而另一方詞義窄的現象其實就是范海翔(2006)在“淺談日漢互譯中同形詞的語義差別”一文中所論述的詞義“包含關系”。包含關系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漢語的詞義包含日語,另一種則是日語的詞義包含漢語。翻譯時,必須根據上下文的意義,選擇適當的譯詞,切記不要只看到詞義相同的一面,而忽略其詞義寬的那一面,盲目照搬,以致造成誤譯。
漢語詞義包含日語詞義的,也就是說漢語一方詞義寬的,例如“對象”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義項:a.行動或思考時的目標(以青少年為對象的雜志∕青少年を対象とした雑誌);b.戀愛的對方(找對象∕結婚の相手を選ぶ)。在日語中有a這個義項,卻沒有b這個義項。這種漢字詞在日譯漢時可能比較少出錯,而常常會在漢譯日中造成錯譯,其錯誤往往發生于日語中沒有的義項,就是用對漢語的理解來譯日語。又如“先生”一詞在漢語中除了稱呼教師、醫生、律師、藝術家等職業的人為先生外,也可作敬稱。此外,還可以稱別人的丈夫,用的場合比日語多。像“先生”這樣的詞,不管是在漢譯日時還是在日譯漢時,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不能盲目照搬原詞。
日語詞義包含漢語詞義的,也就是說日語詞義較寬的,例如日語“要求”有四種意思:a.強く請い求めること;b.必要とすること;c.人間の行動の基礎にある動因;d.法律で相手にある行為を求めること(強烈請求;需要;作為人的行動基礎的動因;根據法律,要求對方做出某種行為;意思比漢語寬泛)。所以“社會は真面目に働く人物を要求しています”這句話里的“要求”不能直接譯成漢語的“要求”,這里的“要求”是“需要”的意思。又如“助手”一詞在日語中不光有“助手”的意思,它還有“助教”這一層含義。對于這些詞的翻譯,我們需要根據上下文來選擇合適的譯詞,絕不能望文生義。學生的翻譯練習中有這樣一句話“妻の殺害を依頼した夫……”,很多學生都把它譯成了“雇人殺妻”,也就是把“依頼”譯成了“雇”,這是一種很好的譯法,沒有掉進日漢同形詞的陷阱里?!耙蕾嚒边@個詞也是屬于在日語一方詞義寬的,日語的“依賴”除了有依靠、依存的意思以外,還有委托、請求、托付的意思。上面提到的那句話里“依賴”的意義顯然就是后者,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進行區分。
日漢同形近義詞的詞義除了有以上所說的“包含關系”以外,其實還有一種“相交關系”(范海翔2006)。相交關系是指,兩個同形詞的詞義一部分相同,一部分不相同,也可以說是詞義分岔現象。日語“結束”:a.物を縄などで縛ること;b.束縛すること;c.志を互いにかたく結合すること;d.衣服など身に著けること(用繩子捆扎東西;束縛;緊密團結;穿衣、打扮;)漢語“結束”:指事情完成、停止;裝束、打扮。日語的“結束”和漢語的“結束”都有穿著衣物的意思。但日語的“結束”沒有事情完了的意思。漢語的“結束”沒有團結的意思?!邦肖Y束して暴力追放に立ち上がる”。這句話里的“結束”顯然是“團結”的意思,譯成漢語時就不能譯成“結束”,而是“團結”,即“全鎮的人緊密團結驅逐暴力”。在翻譯練習里面也能舉出此類的詞例。如“満足な機械もなかったころから、自動車の修理にはじまり……”中的“満足”譯為“像樣”是比較理想的?!皾M足”一詞在日語和漢語中都有滿足、滿意、心滿意足的意思。然而日語的“滿足”還有一個意思是漢語的“滿足”所不具備的,即“條件や規格が十分に満たされ、機能も完全に満たされている”。(符合要求、像樣、令人滿意、沒有缺憾)所以這里日語的“滿足”就不能直接譯成漢語的“滿足”,它們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另外,漢語的“滿足”有“滿足對方的要求”這一層意義,這是日語的“滿足”不具備的。日語在表達這個意思時會說成“相手の要求を満たす”,用的是“満たす”而不是“滿足”。日漢同形詞中像這樣詞義分岔的現象有很多,翻譯之前需要好好分析把握詞義,以免譯錯。
如上所述,詞義不完全相同的同形詞,有的是在漢語中詞義范圍較廣,有的是在日語中詞義范圍較廣,也有的是互有不同??傊鼈冊谌?、漢語中的詞義錯綜復雜,很難分辨,譯者稍不小心,就可能出錯,甚至經驗豐富的翻譯家或詞典偶爾也有類似錯誤。所以,翻譯時對于自己不熟悉的漢字詞,必須仔細查閱日、漢辭書,然后根據上下文作出準確的判斷。
3.1.2形態基本相同,詞義接近。
形態基本相同,詞義接近的日漢同形近義詞的主要特征是詞義比較接近,看起來似乎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其實又有細微的差別,是不能完全采取照搬的方式來將相應日語漢字詞譯成漢語的。如“支配”,漢字詞和漢語形態完全相同,詞義也接近,但翻譯時,有時卻是不能對應的。“支配な地位を占める”要譯成“占統治地位”而不是“占支配地位”;“支配人”要譯成“經理”而不是“支配人”,否則就算不上是合格的翻譯。又如“親切”,形態上,漢字詞和漢語只是繁體和簡體之差,意義接近。翻譯時,亦應根據上下文,選擇適當譯詞?!挨从H切にありがとう”譯成“多謝你的好意”是比較可取的。
前面多次強調“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來選擇譯詞”,這一點很重要。翻譯并不是簡單地譯字、譯詞,而是在理解字義、詞義的基礎上來譯句。字、詞譯得再好,如果放到句子里讀不通的話,那也是白譯。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很早就有人提出“字譯與句譯”的問題,并主張“翻譯應以句為主體”、“譯文須以句為本位”。林語堂提出翻譯的“忠實標準”之一就是“非字譯”,即“譯者對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無字字譯出之責任。譯者所應忠實的,不是原文的零字及零字所成的語意”?!白至x了解的確是句義了解的根基,但是所謂字義不能看做死的、固定的、分立的,須當做活的,有連貫的,不可強為分裂的東西”。他認為翻譯要達到“通順”的標準必須做到兩點:第一,須以句為本位?!白g者必將原文全句意義詳細準確地體會出來,吸收心中,然后將此全句意義依中文語法譯出”。第二,須完全根據中文心理?!白g者心中非先將此原文思想譯成有意義之中國話,則據字直譯,似中國話實非中國話,似通而不通,決不能達到通順結果”。
由此可見,日漢翻譯時,“譯句”、讓譯出的中文句子符合中文的語言表達習慣這兩點非常關鍵。生硬地只譯字的話,很可能會出現不符合表達習慣的現象。但字義、詞義的理解又是必需的,它是為譯句服務的,是譯句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準備階段。所以在日漢翻譯時,不應太過拘泥于單個詞的翻譯,碰到那種形態基本相同,詞義又比較接近的日漢同形詞的話,我們應該根據它所處的句子環境、上下文來靈活地進行翻譯。例如,“私にはこの手より何より大切な存在がある”這句話中的“存在”是屬于日漢同形詞中詞義比較接近的。如果將這句話譯成“對我來說比手及一切東西都還重要的存在”,就會顯得不太通順也不太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在這里應該根據上下文把這句話靈活地譯成“……在我看來,他的重要性甚至超過我的這雙手和其他任何東西”。再舉一例,“……期待以上の支持を得ているようです”,其中“期待”、“以上”、“支持”三個詞幾乎都是日漢同形詞中詞義比較接近的,一看就能明白它們的意思,可要如何來翻譯才夠完美呢?可以比較一下下面幾個譯文:譯文一,“……看起來得到了比期待還要好的支持”;譯文二,“……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歡迎”;譯文三,“……其受歡迎程度已經超出預想”。比較這三個不同的譯文,我們能感覺到譯文三是最好的。因為它同時做到了兩點:①保留了詞義而又沒有拘泥于原詞,做到了“譯句”。②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讀起來朗朗上口,沒有異樣的感覺。這正是我們在翻譯這類同形詞時需要注意的兩點。
3.2形態基本相同,詞義完全不同(同形異義)。
這類漢字詞在日語中的意義和它在漢語中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如:“丈夫”在日語中的意義:a.(身體)健壯、健康,b.結實、牢固;在漢語中的意義:a.成年男子,b.男女結婚后女方之夫?!耙安恕痹谌照Z中是“蔬菜”的意思,漢語“野菜”指的是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這類漢字詞對初學者在理解原文上是一個障礙。對這類漢字詞的理解,要比理解其他外語難些,因為它是以我們母語(漢語)的形式出現的,很容易混淆。但是只要能夠注意到這種迥異現象,并認真對待,還是可以避免錯譯的。相比于上一類別的同形近義詞,這類同形異義詞算得上是比較好把握的。在參看剛學日語不久的二學位學生的翻譯習作的時候,我發現幾乎所有人都能將“迷惑”一詞正確地譯為漢語的“麻煩”。這說明了一點:同形異義詞的翻譯并不難,只要留點心就能把它翻譯好。
4.結語
中日文中存在大量的同形漢字詞,作為我們這些不是以日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容易依賴這種相同點,一味地根據母語中的詞義,望文生義地判斷日語中同形漢字詞的意義而忽視兩者間的差別。本文從中日漢字詞的對比研究出發,結合實例探討了不同種類日漢同形詞的日漢翻譯問題。同形同義詞基本可以采取直譯的方式;同形近義詞詞義錯綜復雜,翻譯時需要根據上下文來作出準確的判斷,同時要注意體現出翻譯的靈活性,不要太拘泥于譯字,而是要譯句,使譯文通順,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同形異義詞對于初學者來說可能比較容易譯錯,但只要正視這一問題、認真對待,多多接觸、記憶此類詞語的話,是完全可以避免錯譯的。總之,對于每一個漢字詞,都必須仔細考察研究、仔細推敲。如果一見到同形詞,就照搬原文的漢字會使譯語欠妥甚至錯誤。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3]范海翔.淺談日漢互譯中同形詞的語義差別[J].科技信息,2006(4).
[4]唐晶晶.日漢翻譯中的難點[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6(6).
[5]席宏曄.高校日漢翻譯教學中常見問題分析[J].科技資訊,2010(14).
[6]朱蒲清.日漢翻譯技巧[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7]張小林.簡明日漢翻譯技巧研究[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8]孔繁明.日漢翻譯要義[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9]魯寶元.日漢語言對比研究與對日漢語教學[M].華語教學出版社,2005.
[10]思果.翻譯新究[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11]新明解國語辭典.三省堂.
【會議邀請函的結構與寫法】
1.標題。
由會議名稱和“邀請函”組成,一般可不寫主辦機關名稱和“關于舉辦”的字樣,比如:《中國素材網論壇邀請函》。“邀請函”三字是完整的文種名稱,與公文中的“函”是兩種不同的文種,因此不宜拆開寫成“關于邀請出席××會議的函”
2.稱呼。
邀請函的邀請對象一般有三種:
(1)發送到單位的邀請函,xx單位名稱。由于邀請函是一種禮儀性文書,稱呼中要用單稱的寫法,不宜統稱,以示禮貌和尊重。
(2)邀請函直接發給個人的,應當寫個人姓名,前面加上“尊敬的”敬語詞,后綴“先生”、“女士”、“同志”等。
(3)網上或報刊上公開的邀請函,由于對象不確定,可省略稱呼,或以“敬啟者”統稱。
3.正文。
正文應逐項載明具體內容。開頭部分寫明舉辦會議的背景和目的,用“特邀請您出席(列席)”照應稱呼,再用過渡句轉入下文;主體部分可采用序號加小標題的形式寫明具體事項;最后寫明聯系聯絡信息和聯絡方式。結尾處也可寫“此致”,再換行頂格寫“敬禮”,亦可省略。
4.落款。
因邀請函的標題一般不標注主辦單位名稱,因此落款處應當署主辦單位名稱并蓋章。
5.邀請時間。
寫明具體的年、月、日。比如:XX年4月20日
【會議邀請函范文一】
尊敬的xx先生/女士:
您好!
我們很榮幸地邀請您參加將于×月××日在×××××××××舉辦的×××××××××××會議。本次會議的主題是:×××××××××
真誠地期待著您的積極支持與參與!
xxxxxxx
××××年×月×日
【會議邀請函范文二】
從前沿語言學理論到漢語國際教育應用 ——漢語國際教育語境下的句式研究與教學專題研討會 邀請函
尊敬的李先生/女士:
為進一步滿足第二語言教學對漢語句式研究的迫切需要,促進語法研究新成果向國際漢語教學應用的轉化,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擬于xx年 8 月 20 日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漢語國際教育語境下的句式研究與教學專題研討會”。鑒于您在第二語言研究領域的豐厚學 術成果,誠邀您出席并發表鴻文,嘉惠學林。
有關會議安排如下:
一. 會議時間: xx 年 8 月 20 日-22 日
二. 會議地點: 北京語言大學
三. 會議主旨:
促進前沿語言學理論的創新及其向國際漢語教學的轉化與應用; 推動語言學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四.會議議題:
1)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句式研究;
2)漢語句式研究的跨文化視角與相關語言事實;
3)跨文化視角下的漢語第二語言句式教學; 4)漢語教材、大綱、教學設計中的句式問題;
5)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句式教學中的相關問題
五.遴選參會論文,出版論集《漢語句式研究與教學》。
六.xx年x月x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以 wordXX 文檔發至會務組郵箱。 摘要 1000 字,標題用三號宋體,正文用小四號宋體。摘要請標 注作者姓名、單位、電子郵箱、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傳 真。 請于 8 月 10 日前提交論文全文,以便制作論文集。.
七.會議日程
8 月 19 日下午,在北京語言大學會議中心大堂報到。
報到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 15 號。乘坐地鐵 2 號線到西直門換乘 13 號線 五道口下車(a 西北出口),步行至北語會議中心。
8 月 20 日,8:30 開幕式、大會發言、分組研討
8 月 21 日,上午分組研討,下午閉幕式
8 月 22 日,文化考察一天(京郊)。如不參加文化考察,請回 函說明,以便籌備組統計人數。
8 月 22 日,離會
八.會議通訊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 15 號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100083)
九.往返交通由會議代表自行購票。
會議籌辦費、餐費、住宿費、論 文集出版費由會議主辦方承擔。 如有特殊情況,需代買車票,請于 7 月 8 日前將身份證號及返程
日期通過郵箱通知會務組,過期不再受理。
電話:010-8230342
e-mail: wenyingmy@kt250.com
關鍵詞:歌曲名;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21-0084-02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間文化的交流更加廣泛也更加頻繁,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的大潮中也出現了從來未有的繁榮。在這種情況下,歌曲翻譯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我國對外國歌曲的翻譯大約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但多屬于零星的個人行為,只是按照譯者自己的認知去翻譯,缺乏相互交流和深入系統的理論探討,直到2002年薛范撰寫的《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才對其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歸納總結。
歌曲名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用詞不多,卻高度概括了歌曲的內涵和精髓,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迄今為止,決大多數探討歌曲名翻譯問題的文章只是論述歐美歌曲名的翻譯,罕見談論中國歌曲名翻譯成英語的文章,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中國歌曲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旋律動聽,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崛起,今后必然會有更多的外國朋友希望了解中國和喜歡中國的歌曲,希望能欣賞到更多的中國歌曲,因此,探討漢語歌曲名的翻譯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本文擬就此談點粗淺的看法以拋磚引玉,與同行、同好交流。
一、歌曲翻譯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國際間歌曲的傳播和交流需要經過翻譯,需要將陌生的異國語言翻譯成本國聽眾可以聽得懂的語言似乎已是人所盡知的普通常識,但在國內外音樂界也有人并不認同,他們堅持歌曲是不可翻譯的,認為一旦經過翻譯就會失去原作的藝術風采和特有的審美價值。
筆者認為,對于某些歌曲也許經過翻譯的不如原汁原味的好,如“音樂之聲”,有的學者就不贊成翻譯(薛范:2002),但對于大部分歌曲不僅有必要翻譯,而且非翻譯不足以突顯其審美價值和重要意義。
(一)文化交流的需要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的慰藉,追求文化生活的充實,而只有歌曲才能達到既調劑人的精神又領略異域風情、異域文化的目的。眾所周知,歌曲分為曲和詞兩部分,“曲”,不存在翻譯的問題,其優美的旋律就足以激發人們感情的波濤,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是“詞”,不經過翻譯人們就不知所云,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感情、習俗、甚至文化傳承、成長歷程等多種元素都反映在歌詞里,僅憑優美的曲調是不可能了解這一切的,只有弄懂了歌詞,才能更準確、更深刻地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才能達到更為豐富的文化交流, 如聽了歌劇《白毛女》中的歌詞,就能知道舊中國窮苦人家女孩子遭遇的苦難,聽了《逛新城》就能知道解放后翻身農奴的喜悅和拉薩的新面貌,又如聽了2008年奧運歌曲《我和你》(You and Me》就能喚起人們從世界各地跋山涉水相聚北京奧運的美好的回憶,聽了世博歌曲《阿拉儂》(Better City,Better Life)又能使人們回憶起上海世博會相聚的日子,喚起人們對于全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美好憧憬。
(二)審美和娛樂的需要
歌曲是可以激蕩心靈的藝術,它優美的旋律,富有詩意的歌詞和多種多樣的風格特色使得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能夠提高生活情趣,即使有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制度,人們也可以同享其藝術美,因此人們都對別的國家的歌曲抱有濃厚的興趣,渴望通過欣賞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歌曲來分享異域情趣,了解異域文化。“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和悉尼歌劇院每年都吸引五湖四海的歌唱家登臺獻藝,向聽眾展示本國歌曲的藝術魅力。
但是,如果歌曲不經過翻譯,則人們只能從歌曲的旋律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對于歌曲蘊涵的具體內容不得而知。歌曲和歌詞是一個相互襯托、相互啟迪、相互強化的統一體,優美的曲調可以強化歌詞所要表達的內容,富于感情的歌詞又可以加強歌曲的表達效果。如果不經過翻譯,聽眾聽不懂歌詞,那么就只能從歌曲的旋律中獲取美的享受,歌曲的美的效果,歌曲的深刻內涵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從審美和娛樂的角度來說,歌曲的翻譯也十分必要。
二、歌曲名翻譯的相關理論
歌曲翻譯的理論有多種,但筆者認為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和嚴復的“信、達、雅”標準最具指導作用。奈達在其理論中提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其基本翻譯思想可概括為:1.翻譯是交際活動;2.翻譯主要是譯意;3.為了譯意,必須改變語言的表達形式。他的翻譯理論是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為指歸,以譯文和譯文聽者為中心的理論。嚴復先生的“信、達、雅”則要求歌曲名翻譯要在“信”、“達”的基礎上,力求“雅”,筆者認為這個“雅”猶為重要,是必須積極體現的。因為歌曲本身就是一種“雅”的藝術,如果歌曲名不雅,則有損歌曲之美。當然確也有人曾質疑過:“若原文不雅,則譯文何以雅之?”然而筆者覺得歌曲名不雅,一般歌詞也會不“雅”,而不雅的歌曲大多無需翻譯出來介紹到國外去,而且中國絕大多數歌曲和歌曲名都是“雅”的,翻譯時只要注意“雅”的“對等”就可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如《愿意去等》譯為(Willing To Wait),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譯為(I Only Care About You),王杰的《紅塵有你》譯為(Having You In This World)就翻譯得恰到好處。至于錢鐘書的化境說,要求歌曲名翻譯時注意意境;傅雷的“舍形似而求神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筆者認為也很重要,翻譯歌曲名時應該借鑒。
三、歌曲名翻譯的方法
歌曲名翻譯的方法很多,筆者在瀏覽和探究了大量歌曲名翻譯的實例后,將歌曲名翻譯的主要方法概括為以下九種:
(一)直譯法:直譯是歌曲名翻譯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直譯可以很好地忠實原曲名的形式和內容。直譯法易于操作,針對大部分能夠直接表達的曲名來說,直譯是最佳選擇。當然,直譯并不是字對字的翻譯,固守原來的框架,有時很難表述原曲名的含義。下面幾個例子就很好地使用了直譯法:《明天你是否愛我》(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從一開始》(From the Beginning);《天使在唱歌》(When the Angels Sing)等等。
(二)意譯法:意譯是指不拘于原文的字面意義和語言結構,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使用能被目標語受眾所理解的表達方式來翻譯原文。如《曾經滄海也是愛》(Still Love After All These Years),《沿途有你》(You Stand By Me),《知己知彼》(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
(三)音譯法:它常用于專用名詞的翻譯,原曲名是地名,人名時,可以采用音譯。如,《大嶼山之戀》(Love Of Da-yu Mountain),《小方》(Xiao Fang),《九妹》(Jiu Mei)。但這種情況在漢語歌曲曲名譯英中較少出現。
(四)反復法:反復可用來加深語氣,加強韻律,體現出極強的音樂節奏感。如歌曲《只有》(Only Only),《然后》(And Then, and Then),《愛上我吧》(Gimme Gimme ),這里gimme為俚語。
(五)替代:歌曲的內容可以含蓄而深遠。如劉德華的歌曲《忘情水》就被譯為(Forgiven Love),它充分反映了歌曲的內容即歌者想忘記滿是傷害的愛情;周華健的《風笑癡》被譯作(Choice or Choiceless),歌曲內容是面對愛的進退兩難;周傳雄的《黃昏》是耳熟能詳的歌曲,它寫出關于戀人離開的悲傷情緒,因此譯為(Betrayal)很合適。
(六)使用典故:周杰倫的歌曲《七里香》翻譯為(Daphne), Daphne是為躲避阿波羅追逐而變作月桂樹的女神達芙妮,桂花香飄十里,這首歌曲反映的主題自然不言而喻。張韶涵的歌曲《潘多拉》(Pandora)也是引用希臘典故。
(七)增刪法:適當的增減詞語有利于曲名翻譯的達意和美觀。如《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只需譯(The Girl Next Door),《親親我的寶貝》譯為(My Dearest Baby),而《兩種》為了便于理解則譯為(Two Kinds of People)。
(八)引申法: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表述相同的內在意義,讓人們充滿想象的空間。如《有弦相聚》譯為(Music Brings Us Together), 《我愿意》譯為(Still Here),《當天的心》譯為(Heart From the Past),《放棄你留住你》譯為(Forsaken You, Please Stay)。
(九)詞類轉換和詞序調整:《造夢》這首歌譯為(Dreams),由動詞變為名詞;《情感蒸發》譯為(Vaporized Love),也由動作變為狀態;歌曲《簡單愛》是行動,而譯為(Simple Love)更側重于其形容。靈活調整詞序,也有助于翻譯,如《今夜該有的心情》(Mood For Tonight),《為愛情受傷》(Hurt By Love)。
以上九種翻譯方法各有所長,在歌曲名翻譯中究竟采用哪種方法翻譯好,要根據歌曲名和歌詞內容來定,不能一概而論。
四、結語
本文僅為個人見解,由于水平有限,所述難免有不妥或偏頗之處,惟望能與廣大英語愛好者和歌曲翻譯者展開討論、研究,讓我們共同為中文歌曲翻譯獻計出力,進一步促進我國許多優秀歌曲在國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120-200.
[2]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55-190.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5-60.
關鍵詞:英漢翻譯 翻譯轉換 層次轉換 范疇轉換
一、引言
20世紀以來,西方各國的翻譯活動迅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各種翻譯理論研究也逐漸興起。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的興起,西方翻譯界開始對“翻譯轉換”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此背景下,Catford(1965)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將系統功能語法理論作為其翻譯理論研究的基礎,首次在他的翻譯代表作《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一書中提出了翻譯轉換理論。該書以微觀語言學為基礎,提出了“翻譯等值”這一中心概念,并就翻譯的其他各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雖然本書出版于幾十年前,但是Catford將語言學成果應用于翻譯研究,從新的視角來探討翻譯研究,使得翻譯研究更加具有科學性。本文將基于Catford的翻譯轉換理論,詳細探討翻譯過程中的“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結合具體例子,說明翻譯轉換理論的可操作性,探索英漢翻譯的規律。
二、翻譯轉換理論
基于Halliday的系統語法和語言層次理論,Catford提出了翻譯轉換理論。他把“轉換”定義為“源語進入譯語過程中離開形式的對應”,并提出了兩種類型的翻譯轉換,即“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Catford,1965)。層次轉換是指“處于一種語言層次上的源語單位,具有處于不同語言層次上的譯語翻譯等值成分”(Catford,1965)?;贖alliday的理論,Catford認為語言可以分為以下四種不同的層次:語法、詞匯、詞形和語音。由于詞形和語音這兩個層次之間,或兩者中任何一個層次與詞匯或語法層次之間的翻譯是不可能的,因而,Catford認為層次轉換只存在于詞匯到語法或語法到詞匯的翻譯過程中。
Catford(1965)認為翻譯可以分為等級限制翻譯和不受限制翻譯。等級限制翻譯即有意把源語與譯語的對等語限制在特定的等級上,也就是詞對詞,句對句的翻譯,這種翻譯容易產生生硬死板的譯文。而在實際中,翻譯很少能夠保持在一個等級上,如果非要這樣,則會造成譯文表達不當。另外,不受限制翻譯相當于意譯,其中源語與譯語之間的等值關系可以建立在任何恰當的等級上。一般來說,句子之間存在著等值關系,但在一段文本中,等值關系可以在級階之間上下轉換,而且常常建立在比句子低的等級上(Catford,1965)。在翻譯實踐中,不受限制翻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適用的翻譯方法,范疇轉換就是指這種類型的翻譯。因而,Catford(1965)將“范疇轉換”定義為“翻譯過程中形式對應的脫離”。根據Halliday對范疇的定義和歸類,Catford從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部體系轉換四個方面細致地探討了范疇轉換在源語和譯語之間的操作。下面將結合英漢翻譯實例,從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兩方面來具體分析翻譯轉換理論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
三、基于層次轉換的英漢翻譯
漢語與英語具有非常不同的特點,漢語通常利用詞匯手段來表達數、時態、體等范疇,而英語則通常利用語法手段,因此,英漢翻譯時常常需要利用詞匯和語法之間的層次轉換。由于漢語和英語都沒有特定的手段來表達“性”這一范疇,下面將主要從數、時態和體三方面來論述層次轉換理論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
(一)數
數主要是與名詞相關的語法范疇。英語中名詞有單復數形式,一般通過詞形變化來表示。而漢語名詞數的變化則需通過一些詞匯手段來表示,因此,英譯漢時需將這些語法關系用詞匯手段表示出來。例如:
(1)Giving ludicrous appellations...(Washington Irving John Bull)
取一些滑稽的別名
上例中,原文復數“appellations”譯為漢語的“一些別名”,其中漢語中的“一些”是原文中“appellation”的詞尾“s”的對等語。由此可見,英譯漢過程中,譯者常常需要將英語的語法形式轉換為漢語的詞匯形式,漢譯英則反過來。
(二)時態和體
英語語法中動詞具有時態和體的變化。時態一般包括三種:現在時、過去時和將來時。體一般分為完成時和進行時。英語運用動詞時態和體的變化表示不同的時間、狀態、方式、動作等。與之相反,漢語沒有時態和體的范疇,動詞也不會為了表達時態和體的差別而產生形態上的變化。在一般情況下,時間可以由不同的副詞來表示。請看以下例子:
(2)...has contributed to fix it upon the nation.(Washington Irving John Bull)
久而久之,這一形象便成了英國人的國民性了。
(3)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奉化溪口》)
The beautiful and picturesque scenery here has made up the famous “Ten Scenic Spots of Xikou”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例(2)中,“has contributed”是英語中的現在完成時,轉換為漢語時運用詞匯手段表達為“久而久之”。例(3)中,“即已”是漢語的詞匯表達手段,意為“從過去一直到現在”,轉換成英語時直接用現在完成時“has made up”來表示。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漢兩種語言無論是在語音、詞形,還是在詞匯、語法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在實際應用中,英漢翻譯通常需要在詞匯層面和語法層面之間進行轉換。英漢翻譯時,譯者常常會不自覺地運用層次轉換理論來達到使語義忠實于原文的效果。
四、基于范疇轉換的英漢翻譯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巨大差異,翻譯時進行各個等級之間的范疇轉換是必然的。下面將從“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和內部體系轉換”四個方面具體分析范疇轉換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
(一)基于結構轉換的英漢翻譯
結構轉換指將源語譯為目標語時,句子的結構發生變化。這是在所有等級里最常發生的范疇轉換,適用于各種等級。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內在差異,結構轉換在英漢翻譯中十分常見。結構轉換存在多種形式,包括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之間的轉換、物稱主語和人稱主語之間的轉換、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轉換等等。
1.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的轉換
語態是動詞的一種形式,它表示主語和謂語的關系。語態有兩種: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一般來說,當強調動作的承受者,不必說出動作的執行者或動作的執行者并不明確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被動語態。英語是一種被動語態使用頻繁的語言。漢語則不然,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才會使用被動語態。因此,英漢翻譯時,譯者常常需要考慮到這兩種語態之間的轉換。例如:
(4)At the gates of the forest,the surprised man of the world is forced to leave his city estimates of great and small,wise and foolish.(Ralph Waldo Nature)
譯文一:森林入口處,滿臉驚訝的世人被迫拋棄了他的世俗愚見。
譯文二:通往森林的大門,滿臉驚訝的世人無不拋棄了大小賢愚的觀念。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譯文一嚴格地采用了原文的被動語態形式,使用了“被”字句,讀起來帶有翻譯腔,不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譯文二則打破原文的形式,將原文的被動語態改為主動語態,比較符合漢語的表達法。
2.物稱主語與人稱主語的轉換
句子的主語可以分為物稱主語和人稱主語兩種類型?!叭朔Q主語句”顯得較為主觀,“物稱主語句”顯得較為客觀。英語多使用物稱主語句,讓事物以客觀的形式呈現出來,而少用人稱來敘述;而漢語較多從自我出發來敘述客觀事物,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常常使用人稱表達法。因此,英漢翻譯時,譯者常常需要考慮到人稱之間的轉換。例如:
(5)The recently established chair in the history,literature,and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to be shared among the several universities of Great Brain,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exchange professorship of sometimes unhappy memory.(Harry Morgan Ayres America and the English Tradition)
譯文一:最近在美國歷史、文化、制度等學科設立的教授職位,這些教授也會派往英國一些大學講學,與以往那些令人不快的客座教授職位非常不同。
譯文二:美國人最近在歷史、文化、制度諸多學科設立了教授職位,這些教授今后也會被派往英國幾所大學講學。這與以往不太成功的交換教授的做法不同。
上例中,譯文一忠實地保留了原文的主語“教授職位”,這在漢語中顯得不太自然,因為漢語中較少使用物稱主語;而譯文二將“教授職位”提到了賓語的位置,改用“美國人”作為主語,讀起來就順暢得多了。
3.肯定與否定的轉換
英語句子常使用否定的形式來表達肯定的概念,主要是為了加強語氣。漢語雖然也有否定形式,但較之于英語相對少見,除非是為了表達否定的意思。因此,英譯漢時,譯者常常要將英語的否定形式轉換為漢語的肯定形式;漢譯英時,譯者也可以將漢語的肯定形式轉換為英語的否定形式,以加強語氣。請看下例:
(6)There is no species of humor in which the English more excel,than that which consists in caricaturing and giving ludicrous appellations,or nicknames.(Washington Irving John Bull)
譯文一:沒有哪一種幽默比得上英國人取名方面的幽默了,他們畫漫畫諷刺別人,給別人取滑稽的別名或綽號。
譯文二:英國人之幽默最見于取名方面,他們用漫畫諷刺別人,給人取別名或綽號。
上例中,原文的“no species of humor...more excel than...”這個句型采用否定的形式表達了一種肯定的意思。譯文一保留了否定形式,譯文二則轉換為肯定形式,兩種翻譯都是可取的。但是相比較而言,譯文一對于漢語讀者來說較為拗口,而譯文二讀起來就較通順,因此,譯文二是更好的譯文。
英漢翻譯中的結構轉換是一種常用的翻譯手段。為了使譯文通順流暢,譯者常常不得不轉變句子的結構。英漢翻譯時,譯者應該靈活使用結構轉換手段,保證譯文符合譯入語的表達方式。
(二)基于類別轉換的英漢翻譯
類別轉換也可以稱為詞性轉換,即通過源語與目標語之間詞類的詞性轉換,以達到符合目標語表達方式的目的。英漢翻譯中,詞性轉換是最常用的一種翻譯策略,可以避免嗦生硬的譯文或中式英語。在翻譯實踐中,詞性轉換多種多樣,比如,名詞與動詞的相互轉換,形容詞與副詞的相互轉換等等。以下僅舉例說明詞性轉換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
(7)But the excellence of English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methods,the charm of English life,the tremendous power of the Empire for promoting 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these are things which Americans have long recognized and in a way understood.(Harry Morgan Ayres America and the English Tradition)
譯文一:但是美國早已認識到英國政治體系和管理手段的優點,英國生活的魅力,大英帝國在全世界提倡文明與自由所發揮的巨大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認可這一點。
譯文二:但是我們美國人知道英國具有完美的政治體系和管理手段,優雅的生活方式,大英帝國具有推進世界文明與自由的雄厚實力,這是早已承認也認可的。
原文中的名詞“excellence”和“charm”在譯文一中仍然使用名詞形式“優點”和“魅力”,讀來蹩腳生硬,而譯文二則將其改譯為形容詞“完美的”和“優雅的”,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法。
由此可見,英漢翻譯實踐中,譯者應該靈活運用詞性轉換策略,自由轉換詞性,使得譯文達到不僅忠實,而且通順流暢的效果。
(三)基于單位轉換的英漢翻譯
Catford(1965)指出單位轉換即指源語中某級上一個單位的翻譯等值成分為譯語不同等級上的單位這樣一種形式等級上的脫離。通俗而言,單位轉換指翻譯過程中若在目標語中找不到與源語同等級的等值對應,譯者可在目標語的其他等級中尋找能與源語最大程度對應的等級,達到符合目標語表達方式的目的。請看以下例子:
(8)Here is the hospitality which for ever indicates heroes.(Walt Whitman Leaves of Grass)
譯文一:這里擁有永遠象征英雄人物的慷慨氣度。
譯文二:美國人熱情好客,盡顯英雄本色。
上例中,原文中的名詞“hospitality”在譯文一中轉換為名詞短語“慷慨氣度”,譯文二將其轉換為形容詞短語“熱情好客”,兩個譯文都采用了單位轉換的策略,使得譯文更通順。但譯文二還運用了詞性轉換策略,更加貼近漢語表達方式。
從上例可以看出,各種轉換策略可以同時使用。一個句子或短語的翻譯可以使用多種轉換方法,譯者進行翻譯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合適的轉換策略,結合多種轉換策略,以達到譯文通達的目的。
(四)基于內部體系轉換的英漢翻譯
內部體系轉換指源語和譯語具有形式上大致對應的結構,但翻譯時需要在譯語體系里選擇一個非對應的術語來指代原文術語。英漢翻譯中,內部體系轉換常見于英漢語習語或成語的翻譯。比如:成語“殺雞儆猴”可以譯為“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甕中之鱉”譯為“like a rat in a hole”。第一個成語中,漢語的“雞”對應的是英語的“dog”,“猴”對應的是“lion”,這幾個詞語的意思并沒有一一對應,但是整個成語在形式上是大致對應的結構,而且意思也一樣,第二個成語也是如此。這就是內部體系轉換。由于內部體系轉換在英漢翻譯中并不常見,在此就不再詳加討論了。
五、結語
本文基于翻譯轉換理論,結合英漢翻譯的實例分析,說明翻譯轉換理論的可操作性。英漢翻譯不能拘泥于形式對應,譯者應該脫離形式,積極采取各種轉換策略,力求譯文不僅意思忠實于原文,而且表達通順流暢。英漢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語言結構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翻譯轉換理論從語言學的角度,使譯者在充分了解語言結構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翻譯。英漢翻譯實踐中,譯者常常會應用各種翻譯轉換策略來達到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表達方式的目的。因而,翻譯轉換理論能夠有效地指導翻譯實踐。
參考文獻: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Mu Lei,Tran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郭磊.試論卡特福德翻譯轉移理論與英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10,(32).
[3]林茵茵.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對英漢、漢英翻譯的有效性――以詞類轉換和單位轉換為主的探討[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劉文華,梁燕.卡特福德翻譯等值論中的翻譯的轉移及對語言教學的啟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3).
[5]汪艷.從等值理論看卡特福德“翻譯轉換”說[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6]張景瑤.淺析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說文解字),2012,(7).
[7]林茵茵.論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的有效性及其局限――以《愛瑪》的兩個中譯本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0.
【關鍵詞】函數的實質 直接函數 矯形反函數 本義反函數
巧妙使用求導符號
一、函數的實質
在函數的學習中應理解好函數y=f(x)的實質,即對應法則f是作用在函數y=f(x)定義域上的函數。
二、直接函數
1.函數y=f(x)扮演的幾種角色
在反函數教學中,學生容易把函數y=f(x)稱為原函數,為此需解釋函數y=f(x)扮演的幾種角色。
在隱函數教學中稱函數y=f(x)為顯函數;在反函數教學中不要稱函數y=f(x)為原函數,而稱函數y=f(x)為直接函數;在微積分教學中稱函數y=f(x)為導函數f′(x)的一個原函數。
2.直接函數的簡單解釋
由于函數y=f(x)是直接給出的函數(已知函數),故把函數y=f(x)稱作直接函數。
三、要里子的反函數――本義反函數
在直接函數y=f(x)中是用x表示y,所謂函數y=f(x)的反函數就是反過來表示的函數,即用y表示x,函數 反函數的專用記號為x=f-1(y),把函數x=f-1(y)稱為函數y=f(x)的本義反函數,函數x=f-1(y)就是要里子的反函數。反函數要里子為的是追求本,本的反函數是本義反函數。
案例1需求函數Q=f(p)的反函數――價格函數P=f-1(Q)就是本義反函數。
四、要面子的反函數――矯形反函數
本義反函數x=f-1(y)中的自變量與因變量的記法與習慣表示不一致,為了與習慣表示保持一致,需要把本義反函數x=f-1(y)中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互換位置,得y=f-1(x),把函數y=f-1(x)稱為函數y=f(x) 的矯形反函數,函數y=f-1(x)就是要面子的反函數。反函數要面子為的是追求美,美的反函數是矯形反函數。
案例2指數函數y=ax的反函數――對數函數x=loga就是本義反函數,而對數函數y=logax就是矯形反函數。
案例3正弦函數y=sinx的反函數――反正弦函數x=arcsiny就是本義反函數,而反正弦函數y=arcsinx就是矯形反函數。
五、矯形反函數與本義反函數的同一性
1.矯形反函數與本義反函數中的變
矯形反函數與本義反函數中的變只是自變量與因變量互換位置,變是為了美,美是人們追求的東西。
2.矯形反函數與本義反函數中的不變
矯形反函數與本義反函數中的不變是反函數的專用記號――對應法則f-1,不變是本質,對應法則f-1是作用在函數y=f(x)值域上的反函數。矯形反函數與本義反函數實質上是同一函數。
六、反正弦函數的求導推導
下面借助案例4澄清反函數為已知函數時就是直接函數,顯見反正弦函數的反函數就是正弦函數。
七、巧妙使用求導符號
案例5求(siny)′
解此求導符號的使用易產生歧義,對誰求導不明確。若使用微商的求導符號,則對誰求導很明確,不會產生歧義,如
(案例4中正是此妙用),而
。
多年來,學院探索出了以“雙起點、雙證書”、企業行業參與培養方案開發、理論與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模擬真實職業環境、邊講邊練為主要標志的高職教育“邢臺模式”,并在全國得到推廣。
一、準確定位辦學思路,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
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以特色創品牌”的辦學指導方針,積極深化學院內部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突出高職辦學特色,成立了30余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保持所開設專業同行業間的密切聯系,使培養人才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與需求。
實施國家示范校建設一年來,學校黨政領導集體率領廣大教職工積極拓展國際視野、深入企業行業調研、關注最新教育科技前沿,對高職教育的本質、任務、特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更加堅定了走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的信念,逐步形成和凝煉出“企業運作、崗位育人、服務軍地”的辦學特色和以“能力培養層次化、師生身份雙重化、實踐教學生產化、基地建設企業化”為主要標志的“邢臺模式”新內涵。結合軍隊院校傳統和軍隊院校文化氛圍,導入優秀的企業文化,著力營造“德為先、能為本、用為實、創為魂”的校園人文環境。比照企業“CIS”形象策劃標準,實施了學院“UIS”形象策劃工作,以多種形式與手段,打造融軍隊、企業和學校文化為一體的特色品牌文化。學院辦學定位更加清晰、辦學特色更加鮮明。
二、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質量人才
1.以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為主線
各重點專業攜手行業龍頭企業,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工學緊密結合,校外實訓基地達到372家,學生半年以上頂崗實習比例達到97%。依托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積極承接生產任務,全院校內生產性實訓比例達到72%,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8.5%。各專業在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結合地域和行業特點,創新思路,獨辟蹊徑,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核心課程項目吸納企業人員實質性參與,使工作分析準確到位,課程整體設計科學合理,核心課程建設成效顯著,2007年度有3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門課程通過河北省評審,9門課程獲學院精品課程,其配套課件在教育部第七屆全國多媒體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
2.實施訂單教育戰略
企業人才戰略需要學校支持,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訂單班數量顯著增加,如汽車工程系與德國博世公司、河北汽貿集團、宇通集團、唐山冀東物貿集團、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簽署協議組建訂單班,并得到博世公司捐贈的20萬元設備;數控技術專業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與北京精雕公司合作組建了“精雕班”,與天津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組建了“天汽模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與邢臺德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人才培養方案,組建冶金自動化專業方向的試點班;資源與環境工程系與旭陽焦化集團、中鋼邢機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確定成立訂單班。全院訂單班數量達到27個,學生總人數達900余人。訂單教育使學校成為企業的人才戰略伙伴,雙方的合作關系更加穩固。
三、強化特色專業建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核心課程建設成效明顯
各專業進行了廣泛深入調研,確定了專業培養目標,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采用BAG法進行學習領域課程體系開發。通過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確定職業典型工作任務,轉換配置為學習領域課程。其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采用這種方式構建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在“中德高職師資培訓”項目中,得到中德雙方專家的肯定。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在第二批“赴德學習匯報會”上做了典型發言。
自2006年“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項目建設以來,貫徹“校企融合、學工一體”的思路,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如以“工作過程導向”課程觀為指導,扎實推進課程建設;探索實施“三學期制”,規范開展生產性實訓,擴大訂單培養規模等。
四、強化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建立起就業質量保障運行機制
學院始終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突出實訓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我院建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設22個技能項目鑒定站,24個技能項目培訓點,覆蓋所有專業,畢業生雙證書獲得率高達92%。培養的人才具有軍人素養與職業素質相結合的特色,畢業生以過硬的業務素質、職業能力受到用人單位歡迎,10多年來,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學院與內地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原軍隊企業、一些知名企業集團及科研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市場。
圍繞示范性院校建設工作,學院在實現就業工作重心下移和目標責任制的基礎上,在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名列同類院校前茅的情況下,成立了就業質量促進工作領導小組,提出工作重心由增加就業數量向提升就業質量轉移。招生就業處與教學部門聯合成立了大學生職業指導教研室,加強了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建立就業信息資源庫,按照“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要求,積極為企業人才招聘和學生就業搭建平臺;有計劃、有步驟地開辟新的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制定《就業質量評估、考核和監控指標體系》,通過定量和定性評估,促進就業質量提高。通過就業部門、教學部門和學管部門相互協作,逐步構建起“以加快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以加強和改進學生教育管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內涵;以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就業能力為保障”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
五、開展社會服務,為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1.牽頭組建河北省“紡織服裝職業教育集團”
2005年11月《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積極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和重組,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要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之間、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加強合作,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和境外資金,聯合組建不同類別、各具特色的職業教育集團。
在此契機下,2007年11月25日,由我院牽頭組建了河北省“紡織服裝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包括河北省服裝協會、河北省各紡織服裝職業教育學校以及河北省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共計52家。聯合企業共同組建河北省“紡織服裝職業教育集團”,促進了紡織服裝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改革,為企業爭取了人才招聘、稅收等多項優惠政策,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搭建了校企合作的新平臺。
2.形成校企合作懇談對話機制
通過邢臺市政府相關部門協調安排,我院與邢臺市工業經濟聯合會聯合舉辦了“校企合作懇談會”,與會企業代表60余人,各專業已經與德龍鋼鐵等企業開展實質性合作。以后將定期召開“校企合作懇談會”。
一、公示語的定義、特點及功能
“公示語”顧名思義,就是公開面對公眾, 告知、指示并標志與生活、生密切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公示語的應用范圍涉及到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由于公示語具有發散性、公眾性、及時性等特點,所以要求公示語語言短小精煉,信息一目了然,同時要符合語言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因此對公示語的翻譯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意思傳達準確,語言還要規范得體,符合外國人的使用習慣,既能夠達到公示語告知、提示、警示大眾的目的,又能夠展示我國城市對外開放的風采,體現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據調查,外國友人在中國旅行時借助的主要向導,英語公示語占到近三分之一,而且這一比例在不斷擴大;有四分之一的調查對象認為中國的英語公示語“非常有幫助”。(全國公示語翻譯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中國翻譯,2007)
二、公示語翻譯存在的問題分析及策略
現實狀況中,公示語的翻譯不僅隨性、任意,有些偏離了漢語本來的含義,更有甚者用詞不恰當,造成翻譯笑話,影響了城市形象。適逢今年“十”提出社會全面加速改革,尤其是在文化領域的改革,盡管之前國家技術監督局編制了國家公共標志與標識語,提供了涉及道路、旅行、安全、環保和儲運等方面的標準漢英翻譯規范,但是各級單位和組織并未嚴格按照規范執行,現實中翻譯狀況謬誤百出;另一方面由于社會迅速發展,公示語中涌現出大量新詞匯,當下的公示語翻譯規范急需擴充。筆者經過調研,總結出以下幾種常見翻譯問題:
(1)漢語拼音代替
一些重要的公示語如街道名稱、商店名和主要建筑名,只標出漢字和漢語拼音,沒有翻譯成英文。這類偷工減料的翻譯不僅不能幫助來投資旅游的外觀商人和友人,還會影響他們對城市的印象。
(2)單詞拼寫錯誤
公示語翻譯要求符合語言使用和表達規范。例如,在拼寫規范上,英語標牌文字通常每個單詞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寫,特別是公司名和店名,甚至全部大寫,其他標牌至少第一個詞的首字母一定要大寫,例如丹尼斯百貨,應翻譯為Dennis Department Store,而不是Dennis department store。另外,街道名稱翻譯時通常先譯方位詞,再譯道路名字,漢語拼音應該以詞為拼寫單位,將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分開書寫。如 建設東路 應拼寫為East Jianshe Road,而不是Jianshe East Road, 或者Jianshe Dong Road。
(3)語法錯誤
語法錯誤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錯誤,由于譯者對詞性的誤用,忽視英語句法結構,造成了表意不明,邏輯混亂,令外國友人理解困難。例如,開車前十分鐘停止檢票,我們看到現實中翻譯為 Check in Stops 10 Minutes Before Train Departure. 首先,check in 作為名詞使用時,中間應加上連字符“-”;其次,即使采用check-in,用在這里也不夠恰當,根據柯林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查詢的check in 的使用情景:1. When you check in or check into a hotel or clinic, you arrive and go through the necessary procedures before you stay there. 2. When you check in at an airport, you arrive and show your ticket before going on a flight. 可以看到check in 多用于酒店、旅館、診所或者飛機場的檢票,而火車的檢票口多用 ticket wicket 或者 ticket entrance。再比如 此地禁止吸煙,違者罰款,有些公示語翻譯為 Here no smoke, and offenders fined. 很明顯的no smoke 和 offenders fined都屬于基本的語法錯誤,應改為no smoking 和 will be fined. 這些錯誤只要我們拼寫仔細認真并稍加研究都是可以避免的。
(4)盲目對等翻譯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許多諸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每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和語篇組織結構自然各有其特點和風格,例如漢語宣傳標牌結構上多見四字成語和字數相同的并列句式,講究對仗,而英文標牌常用通俗易懂、富于表現力的日常口語等。我們不能簡單的將漢語按照字面意思按部就班地翻譯成英語,這種想當然的翻譯讓外國友人一頭霧水。例如,貨物電梯 應翻譯為Freight Lift 而不是Goods Lift。再比如,前方施工,請繞道行駛 有的公示語翻譯成 Front of the construction, please bypass。這類翻譯過于機械化、生硬死板,不僅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更無法達到公示語應有的目的。因此,翻譯時需入鄉隨俗,盡量套用譯語中相應習慣說法,參照國家公共標志與標識語漢英翻譯通用表達規范,進行必要的調整。
(5)語氣使用不當
由于語言文化差異及其所導致的不同的接受習慣,漢英標牌內容迥異。特別是一些宣傳性的標牌,它們在內容上帶有深刻的文化印記。如漢語宣傳標牌喜歡使用鋪張夸張的形容詞和套語,英語則比較平白樸實,重實質信息。漢語標牌通常具有明顯的限制性和強制性,而翻譯成英語時應盡量婉轉、客氣。例如,禁止采摘花朵的標語翻譯成Don’t pick the flowers,盡管拼寫、語法和意義都沒有問題,但是這樣的語氣未免太過強硬,不夠友好,容易引起外國友人的反感,顯得過于侵略性。既然公示語的目的是吸引人們的注意,不去做違反規章制度的事情,我們不妨采用讓外國友人更舒服的翻譯方式,人們看的舒心,自然更愿意遵守規章制度。例如翻譯成Please keep away from the flowers 或者 Please take care of the flowers會更好。
三、結語
公示語是一個城市展示經濟發展水平、文明建設和國際地位的窗口。面對目前公示語翻譯存在的問題,建議翻譯者本著嚴謹治學的精神,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句公示語,按照公示語特點,遵循翻譯原則,確保翻譯準確規范得體。同時建議地方政府能夠在城市建設和城市文明推廣的過程中,關注公示語翻譯,引導媒體宣傳公示語的重要性,號召各界共同關注公示語翻譯。只有認真探討公示語的功能意義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進公示語的翻譯,公示語才能真正為城市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鄒彥群,滿穎,孟艷梅:“公示語翻譯研究十年綜述”,上海翻譯,2011
[2] 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年
[3] 丁南:“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漢英公示語翻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
【關鍵詞】 信息交流;應激,心理學;行為;學生;少數民族,藏族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61.5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3-0272-02
煩惱行為指行為者因為首先考慮到滿足自己的需求,雖然沒有主觀上的動機,但客觀上造成了他人的一種不愉快情感體驗的行為[1-2]。為了解漢、藏族大學生在異往中對煩惱行為感受的民族和性別差異,為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異往的順利提供幫助,筆者進行了此次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全部被試選自河北省某師范大學一年級學生,共300名。其中藏族學生143名(男生56名,女生87名),漢族學生157名(男生68名,女生89名)。
1.2 方法
1.2.1 問卷的編制 首先隨機抽取164名大學生,采用開放式問卷,要求他們回憶在異往過程中,對方的哪些具體行為可能只是為了自身的方便或出于無意,但是客觀上引發了自己反感的行為,共搜集到211條具體行為條目。通過將相似的內容進行合并,剔除不合要求的部分行為[3],最后分析整理出103條具體行為組成一份問卷。
其次從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文學院、政法學院和物理專業隨機抽取29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初測,將結果輸入SPSS 12.0,通過因素分析,篩選出6種因子,根據各因子所包含的內容分別命名為“輕浮”、“行為沒有預期”、“公共場合不良儀表和舉止”、“自大”、“交流時以個人為主”和“公共場合不良個人習慣”。6個因子的α系數分別為0.70,0.71,0.70,0.70,0.69 和0.73。在此基礎上組成一個包括61個項目的自編問卷。上述6個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898,0.741,0.676,0.606,0.640和0.730。各因素信度系數在0.70左右,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
1.2.2 問卷調查 通過自編問卷進行團體施測,要求被試針對問卷中的各種行為,想象在異往過程中有何種程度的厭惡。問題回答采用5級計分,1~5分別表示“很討厭”、“討厭”、“不確定”、“不討厭”、“一點也不討厭”。得分越低,表示對該行為的討厭程度越高。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7%。
2 結果
2.1 異往煩惱程度 漢、藏族不同性別大學生異往煩惱問卷各因子得分見表1。以民族、性別為自變量,以6個因素煩惱程度得分為因變量,進行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統計結果發現,在輕浮因素上,民族與性別交互作用顯著,F(1,296)=3.938,P<0.05;民族的主效應顯著,F(1,296)=72.783,P<0.01;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296)=63.275,P<0.01。在行為沒有預期因素上,民族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民族的主效應顯著,F(1,296)=15.629,P<0.01;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296)=10.806,P<0.001。在公共場合不良儀表和舉止因素上,民族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民族的主效應顯著,F(1,296)=31.938,P<0.01;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296)=11.592,P<0.01。在自大因素上,民族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民族的主效應顯著,F(1,296)=14.575,P<0.01;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296)=9.940,P<0.01。在交流時以個人為主因素上, 民族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民族的主效應與性別的主效應均不顯著。在公共場合不良個人習慣因素上,民族與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1,296)=7.922,P<0.01;民族的主效應顯著,F(1,296)=42.482,P<0.01;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296)=31.501,P<0.01。
2.2 漢、藏大學生最討厭的異比較 漢、藏族男生最討厭的行為5個是重合的,分別為在教室把光腳伸在外邊、濃妝艷抹、說話尖酸、不洗腳和在異性面前挖鼻孔。漢、藏族女生最討厭的行為有4個是重合的,分別為不洗腳、在教室把光腳伸在外面、性別歧視、說話尖酸。見表2,3。
3 討論
漢、藏族男女生最討厭的10種行為有多個是重合的,可見他們對于公認的社會交往準則有較為一致的認識,但是在具體行為分類上依然表現出差異。
3.1 異往煩惱行為感知的民族差異 在輕浮、公共場合不良儀表和舉止、自大、公共場合不良個人習慣4類煩惱行為上,藏族大學生的平均分分別高于漢族大學生,說明藏族大學生對這4類行為的討厭程度均低于漢族大學生。這可能與藏族文化有關,藏族文化強調行善修好、慈悲無爭、博愛;同時也與其生活環境有關,如寬闊的無拘無束的高原生活,使他們形成了粗獷、不受拘束、熱情開朗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模式,因此,他們在這4類行為上的感知程度低于漢族大學生。
另外,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存環境、道德風尚及習俗,產生并發展了基本為全民信教的普遍社會心理,形成了具有一定秩序的生活模式[4]。因此在行為沒有預期這類行為上,藏族學生的討厭程度高于漢族學生,藏族學生更崇尚一種有秩序、可預期的生活,對交往中的各種不能預期的行為極為厭惡。
3.2 異往煩惱行為感知的性別差異 對輕浮、行為沒有預期、公共場合不良儀表和舉止及自大4類煩惱行為上,漢、藏族男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女生,說明女生對這4類行為的討厭程度均高于男生。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性別角色,使她們在交往中更在意公共場合形象的整潔和舉止的得體,更期待一個有秩序、安定平穩的生活環境,因此對交往對象這方面的要求更高。而在公共場合不良習慣這類行為上,男生對這類行為的討厭程度高于女生,原因依然可能是在異往中男女的性別角色不同,女生更看重的是男生的能力和才華,而對男性的這些不良習慣持寬容態度,甚至會認為這些行為代表著男生的個性,而男生則更喜歡女生穩重、大方、樸實、純潔,不接受女生的張揚“展示”,所以男生對這類行為比女生表現出更高的討厭程度。
4 參考文獻
[1]石田靖彥,吉田俊和,藤田雄.社會的迷惑にする研究(2) 迷惑知の根にする分析.名古屋大學教育科學研究科要:心理學,2000, 47:25-34.
[2] 閻曉軍.日本關于社會迷惑行為的心理學研究. 當代青年研究,2005(5):54-56.
[3] 閻曉軍.大學生異往中煩惱行為的認知結構.大學時代.2006(7):54-56.
關鍵詞:句子翻譯;英譯漢;錯誤分析
翻譯在教學中被廣泛地用作外語能力的測試手段。它不僅被用來測試翻譯能力,也被用來測試對語法、詞匯等語言結構的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等語言能力。本文選取了我校英語專業專科生期末精讀測試答卷中的漢譯英句子翻譯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了其中50份答卷作為樣本,對答卷中英譯漢的句子翻譯進行語法錯誤辨識、分類和匯總。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過對我校英語專業??粕⒄Z翻譯中的語法錯誤進行辨識、分類和統計,了解學生常出現的語法錯誤有哪些以及其發生頻率,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語法和詞匯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研究對象
筆者選取了我校2013級英語專業??粕鳛檠芯繉ο?。該級學生已經完成了精讀課程及其他基礎課程的學習任務。
三、研究步驟
1.期末測試。
2013級英語專業全體專科生統一參加第四學期精讀期末測試(閉卷);考場由全院統一編排,考場內考生人數30人以內,考生序號由監考教師臨時更換。
2.答卷評閱和抽取樣卷。
考試結束后,學生的測驗試卷由同一位教師評閱。筆者隨后隨機抽取了1班1-25號和2班1-25號共50名學生的答卷作為研究樣本。
3.數據收集。
筆者對樣本中5個漢譯英句子翻譯進行語法錯誤辨識、分類和統計,找出此次研究所需要的詳細資料和數據。此次期末測試中的漢譯英5個句子重點涉及要求掌握的詞匯、短語和常用的幾個基本時態以及助動詞情態動詞的用法等。筆者依據傳統的語法錯誤分類方法,將錯誤分類設計為以下幾種:動詞、名詞、代詞、形容詞、冠詞、介詞、連詞和句式法使用錯誤,其余的錯誤不列入其內。
筆者依據以上原則對50份樣本譯文中出現的語法錯誤進行研究,發現了214個錯誤。具體錯誤數量和所占比例從多到少依次如下:動詞類型錯誤數112個,占總數的52.3%;名詞類型36個,占16.8%;句式類型24個,占11.2%;代詞類型14個,占6.5%;形容詞類型13個,占6.1%;連詞類型7個,占3.3%;介詞類型4個,占1.9%;冠詞類型1個,占總數的0.5%。
以上分布顯示學生的譯文中出現的錯誤由多到少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動詞錯誤,名詞錯誤和句式錯誤。下面對以上三類詞類錯誤中的錯誤類型進行分類。
(1)動詞錯誤。動詞錯誤又細分為9類。其中動詞形式的錯誤主要是動詞作謂語時動詞形式的錯用,包括主謂一致問題。具體錯誤數目和所占比例如下:動詞形式錯誤數22個,占總數的19.6%;情態動詞7個,占6.3%;助動詞23,占20.5%;系動詞14個,占12.5%;非謂語動詞8個,占7.1%;時態5個,占4.5%;語態5個,占4.5%;動詞搭配錯誤23個,占20.5%;動詞誤用5個,占4.5%。以上分布表明:動詞搭配錯誤、助動詞誤用和動詞形式錯誤出現頻率幾乎一致,占據前三。但是筆者發現動詞搭配錯誤出現率雖然最高,該錯誤卻主要集中出現在同一句子同一個動詞上,余兩類錯誤在5個句子的漢譯英答卷中皆有出現。
(2)名詞錯誤。名詞使用方面的錯誤為36,位居第二。名詞類型錯誤又細分為4類。具體錯誤數目和所占比例如下:名詞單復數形式錯誤14個,占38.9%;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的錯誤使用0;名詞誤用21個,占58.3%;名詞所有格錯誤1個,占2.8%。以上分布表明:名詞誤用錯誤位居第一。在此,名詞誤用指名詞意義不貼切或用錯。由于該翻譯部分未涉及不可數名詞的問題,所以沒有找到到不可數名詞使用錯誤。
(3)句式錯誤。 學生句式方面的錯誤比較多,位居第三。句式類型錯誤又細分為3類。具體錯誤數目和所占比例如下:語序錯誤1個,占4.2%;句法錯誤13個,占54.2%;句子成分殘缺或多余錯誤10個,占41.7%。
此次漢譯英句子中簡單句4個,但是學生在句式方面的錯誤比例較大,不容忽視。研究中,筆者發現句式方面的錯誤集中出現在2個簡單句上。此外,通過對各個小點之間的錯誤數目比較,筆者將錯誤數目位于前八的幾項匯總了,具體錯誤數目從多到少依次如下:動詞搭配錯誤和助動詞錯誤23個,動詞形式使用錯誤22個,名詞單復數和系動詞使用錯誤以及代詞誤用各14個,句法錯誤13個,句子成分殘缺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