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三語文新課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這里的“法”,指的是《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省區)》和《2013年考試說明》。新課標統領考綱,考綱明確考題,而考題的設置指導著教學方向。在高考的復習中,無論復習哪一塊的專題知識,都要按新課標和考綱的要求去做。考綱中必考內容必須復習到,絕不能有遺漏。即“有法必依”,一定要落到實處。
二、做真題,總規律,明難易,知目的
依據考綱要全面“撒網”,同時也要重點“摸魚”。一般來說,近三年的高考真題是把握高考脈絡的法寶,作為老師一定要親自去做高考真題。還要認真地研究真題,要明曉考綱在試卷中是如何體現的。平時復習的考點哪一個知識考到了,在哪些題中考到了,對這些老師心中必定要有數。要把近三年的高考真題各個內容和每個版塊,進行針對性的對比分析,比較性地羅列考點。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摸清技巧性的試題。以近三年新課標卷的第8、9題為例,這兩題考查的是古代詩歌鑒賞知識,共計11分。2010年第8題考的是景物形象,第9題考的是詩歌內容和情感;2011年第8題考的是情感,第9題考的是表達技巧,如何處理情景關系;2012年第8題考的是情感及重點句對該情感的作用,第9題考的是詩歌的形式,詩中詞語的含義。這些都屬于考綱中“分析鑒賞”能力層級D級,難度適中、偏難。在復習時,要把總結出來的規律信息,交待給學生,并讓他們消化吸收。
一、依據高考命題趨勢
高三語文復習任務繁重,應系統地開設專題訓練,教學目標刪繁就簡。比如,作文教學應該依據高考命題變化趨勢,完成教學內容必修任務后,不搞題海戰術,設置專題訓練。在某項專題下,不僅有訓練題目,還有訓練題的構思導引,構思導引基礎上有習作分析與點評,落實教學目標的簡約。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作文題給了我們很好的指向。漫畫材料顯示:A同學第一次考100分受到了獎勵,第二次考98分被打;B同學第一次考55分被打,第二次考61分受到了表揚。兩位同學因考試成績變化起伏,得到的待遇隨之不同:親吻(表揚、肯定)或耳光(批評、否定),評價有失公允,甚至荒謬。這道作文題目有三個典型特點:形象性,現實性,思辨性。這三個特點比較符合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從現實性看,縱觀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寫作內容與范圍,盡管命題形式、命題角度不盡相同,但內容范圍總是離不開高中生的生活實際,總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關注各種社會現象。從思辨性角度看,聚焦教育,考查了“二元關系”的思辨氣質。由此延伸出如何看待批評與激勵的評價等既激活考生的思維又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思辨問題,延續的仍然是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任務驅動型”作文形式。可見,圍繞現實性、思辨性與“任務驅動型”作文形式是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應該將作文教學目標明確指向緊扣現實生活、立意角度多元、具有思辨性的材料進行訓練。
二、依據學生實際情況
分析學生、“吃透”學生是備課的難點,是教學目標刪繁就簡的依據之一。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妨認真思考以下一些問題。
①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知識。
②學生預習后是否已經了解了課文中的有關內容,了解達到了什么程度?
③授課的重點、難點,在課堂上如何點撥和引導?
④哪些內容會引發學生的興趣,成為課堂的興奮點?
教師依據學生實際組織教學活動,制定出的教學目標才能為學生所想,為學生所需,幫助學生在課堂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必修五第一單元小說為例,怎樣將單元總的教學目標具體落實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課文上,該如何進行簡約呢?學生大多在初中就看過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也看過《水滸傳》原著,對小說的情節比較熟悉,對《水滸傳》一百單八將也有所了解。高二學生通過前幾冊中小說的學習,已經初步了解了小說的基本要素和小說的主要特點。因此,梳理小說的情節,分析小說主人公林沖的形象,這兩個目標可以一筆帶過,甚至刪除,而把目標鎖定在兩點:一是討論小說詳略有致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二是鎖定在金圣嘆的“評點”上,通過理解評點激起學生對作品的進一步思索和共鳴,從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他們對原著的理解。
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興趣在學習中起到重要的原動力作用。利用各種激發興趣的教學形式,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活力。激發興趣的教學法能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也會大大提高。
再以必修五第一單元學習小說為例。如何將這個單元總的教學目標具體落實到《裝在套子里的人》上,怎樣進行簡約呢?《裝在套子里的人》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瀏覽一遍后,作為新課再學時,已是興味索然。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讓人感興趣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有兩個:一是標題中的“套子”,裝在套子里的人是誰?裝了幾個套子?為什么要裝在套子里?二是別里科夫的死,是他殺,還是自殺?死因一直未明。對于這樣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件,從小就想做警察想圓一次警察夢的學生肯定興趣滿滿。由此導入課文,自然很容易就可以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四、依據課文的類型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f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語文單元教學的講讀與自讀,體現了這一教學理論和原則。講讀就是“舉一”,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方法。自讀就要“反三”,即在學習中運用教師教給的方法和規律。高中語文新教材中,自讀課文不但容量增大,篇幅也在增長。依據教參一課時教完后,學生對課文印象不深,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均大打折扣。根據新課標中提倡的改革要求,我們完全可以自主地簡約自讀課的教學目標。
如《邊城》課文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一個主問題:作者談到自己的寫作動機說,他要表現“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節選部分,表現了人類的哪些“愛”?筆者以這一主問題為目標,引導學生擷取最能打動人的細節,在文本上進行圈點批注,討論交流,體會作者從祖孫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愛情等多方面表現湘西的風土人情,從而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
五、借力信息技術
信息時代,由于使用信息技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優勢,結合教學實際,最大限度地對網上信息進行篩選、整理、提煉,改變單純依靠使用教材、教參備課進行教學的狀況,有利于精選教學內容,使得教學目標繁而不雜,主題明了。教學中,原本需要板書的注音、詞語、解釋和作者簡介等,尤其是年代久遠的歷史背景可以進行編輯介紹,點擊多媒體展示就可以完成,縮短了教學時間,優化了教學過程。教學中,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促使學生更快、更好、更深入地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復習課既要掌握課文知識點,又要求把握高考考點的知識解題思路,容量極大,只有借力信息技術,才能滿足課容量大大增加、教學內容豐富、學生單位時間所獲取的知識和信息量得到極大拓展的需求。
如以必修五第一單元小說的復習為例。題材內容各異,主題思想豐富多樣,風格特點也不盡相同。如何進行復習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側重復習人物塑造。復習強調:1.在別里科夫戀愛過程中,是通過什么情節表現別里科夫的,作者是怎樣刻畫的?溫習后展示: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用幽默諷刺的筆調刻畫出別里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的思想性格。2.課文中的諷刺有什么特色?溫習后展示:① 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② 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系起來。③ 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
《邊城》側重復習分析環境,尤其是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分析環境描寫作用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與背景;②烘托渲染氣氛;③揭示襯托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復習強調: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風景美:找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的什么特點?
溫習后展示: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
風俗美: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溫習后展示:端午節里的龍舟賽和捉鴨子比賽,中秋節與過年時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等習俗,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透露出邊城人祥和、和睦、和諧的生活氛圍。
人情美: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溫習后展示: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老熟人、順順。
作者通過描寫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和至善至美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