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立夏的詩詞范文

立夏的詩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立夏的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立夏的詩詞

第1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2、《暑旱苦熱》宋代詩人王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翹飛上山。

人困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3、《納涼》宋代詩人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4、《夏夜追涼》宋代詩人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

5、《夏日南亭懷辛大》唐代詩人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6、《夏意》宋代詩人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7、《立夏日憶京師諸弟》韋應物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恒靜。

長風始飄閣,疊云才吐嶺。

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8、《山中立夏用坐客韻》文天祥

歸來泉石國,日月共溪翁。

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

窮吟到云黑,淡飲勝裙紅。

一陣弦聲好,人間解慍風。

9、《立夏》宋方回

吾家正對紫陽山,南向宜添屋數間。

第2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 李漁詩詞風格 格式塔理論 風格

一、引言

提起李漁,人們會想起他的《風箏誤》等十種曲,以及他的精辟戲劇理論。其實,李漁多才多藝,他還擅長于詩詞。他的詩詞與他的戲曲一樣,大膽潑辣,意趣生動,彰顯李漁的獨特個性。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李漁詩詞大都收集在《李漁全集》第二卷里。包括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和耐歌(詞)等凡一千余首。從內容上看,或反映他的農耕生活,或游樂于山水之間,敘事抒情,放浪恣意,特別他反映明末清初社會動亂,百姓生活坎坷,這是他的詩歌精華部分。總之,李漁一生坑坷經歷皆俯仰悲歡,見之于吟詠之間。與詩相比較,李漁的詞不僅在數量上或者結體上稍弱,其詞的風格上也近于曲,這也許與他善于戲曲有關。

詩詞曲三者,在李漁看來,既不同,又相通。他在《窺詞管見》中云:“作詞之難,難于上不似詩,下不類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詩為貴,詞為次,曲為下。但他又說:“有學問的人作詞,盡力避詩,而究竟不離于詩。”詩詞的作法是相同的。所以他說:“考其體段,按其聲律,則又儼然一詩。”

李漁說,寫詩作詞要“三忌字澀”,所以他的詩詞明白無障,如《續刻梧桐詩》:

小時種梧桐,桐本細如艾。針頭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人長亦奚怪。好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與“小時種梧桐,桐本細如艾”,“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等這樣的文字風格相近,老孺皆能讀懂。

如《閨人送別?生查子》:

郎去莫回頭,妾亦將身背。一顧一心酸,再顧須回轡。回轡不長留,越使肝腸碎。早授別離方,睜眼何如閉。

這是一首描寫戀人別離的詞,感情真切細膩,沒有什么“忌字”,讀之自然明白。

二、文獻綜述

李漁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戲曲家,同時他還擅長詩詞。李漁詩詞別具一格,意趣生動。隨著對李漁研究的深入,李漁詩詞翻譯愈發凸顯其重要性。現階段,對李漁詩詞英譯研究仍較缺乏。因而,研究現狀述評,將側重與本課題聯系較為緊密的文學翻譯理論成果。

古典詩詞的翻譯研究方面,2003年卓振英教授《漢詩英譯論要》的出版是古詩詞英譯理論構建的第一次嘗試。(盧軍羽,2009:102)卓教授從漢詩英譯的標準、原則、方法、心理過程、評價體系、譯者的素質等方面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詩詞英譯理論框架。(盧軍羽,2009:102)

許淵沖教授的古詩詞英譯理論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不斷完善,形成了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較嚴密的“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盧軍羽,2009:102)

這兩個理論體系,正如盧軍羽所指出的:“一個(卓振英)側重微觀,一個(許淵沖)長于宏觀,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盧軍羽,2009:102)

吳如與姜秋霞從美學角度對翻譯進行了解讀。吳如分析了詩詞曲賦作為翻譯審美客體的主客觀審美構成(客觀系統:語音審美、文字審美、語法審美和修辭審美;主觀系統:意境,具體表現為意象、虛白和禪境)和譯者作為翻譯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并針對這些審美特征提出相應的翻譯原則及對譯者的要求。

姜秋霞從美學的角度探討格式塔意象理論。她通過文學翻譯實踐,以及對他人文學翻譯的理論分析,建立了兩個方面的基本認識:首先,文學文本作為藝術客體具有其相對獨立的整體性,即格式塔質,它不是語言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結構的高度整合,具有藝術作品的完形性特征。(姜秋霞,2002)其次,譯者對文本客體的審美體驗也具有其完形趨向性。(姜秋霞,2002)譯者在轉換過程中體現的不是詞語或句式的對應,而是整體意義和意象的再現,即用譯文語言建構整體概念。(姜秋霞,2002)

三、李漁詩詞特色及其風格再現

“奇巧”為李漁詩詞一大特色,李漁詩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頗具新意。李漁的詩詞中之“奇巧”表現在其創新上。李漁把詞中之新分為“意新”、“語新”及“字句之新”三種。(張晶,1998:126)

“意新”較易理解,即指立意之新穎。(張晶,1998:127)“語新”當指整體性的語言范式。(張晶,1998:127)用李漁的話來說,就是所謂“腔調”。(張晶,1998:127)“字句之新”則是詞的創作中具體的字、詞的運用。(張晶,1998:127)李漁詩詞的“三新”緊密相關,是由內及外、由整體到部分的三個層面。

運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論有助于把握“語新”,再現李漁詩詞風格及意境。根據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論,只有將文本視為整體而非孤立的個體,源語的意象才能在翻譯中得以完整再現。

李漁的詩詞藝術感染力很強,究其原因,他的詩繼承了明末的公安派的創新精神。“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是萬歷年間公安派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理論主張,也是李漁的主張。他解釋說:“所謂意新者非于尋常聞見之外,另有所聞所見,而后謂之新也。”在《窺詞管見》中,他更進一步提出:“文字莫不貴新,而詞尤為先。不新不可作,意新為上,語新之,字句之新又次之。”

如《暑夜聞砧?相思引》:

何處砧聲弄晚晴?詢來知是寄。時方揮汗,先慮涉層冰。?搖 若使秋來方動忤,幾時將得到邊城?忤敲暑夜,才是斷腸聲。

這首詞寫的是女子暑夜給在守邊關的丈夫洗衣。這類題材在古代詩詞中并不少見,在一般人看起來,這類題材已經寫絕了。但是,李漁從另一角度,把這類別題材寫出新意來,實在是高明。

又如七絕《伊園十二宜?宜春》:

方塘未敢擬西湖,桃柳曾栽百十株。

只少樓船載歌舞,風光原不甚相殊。

該詞表面詠的是自家門前的方塘,實則描寫西湖。我認為,從古至今,描寫西湖的詩不在千首之下,用這樣的襯托方法詠西湖之風光的,實為罕見。

《伊園雜詠》九首是李漁經過戰亂以后回到故鄉蘭溪夏李村寫的。當初,李漁18歲離開客地如皋回到金華謀生。不久,金華寓所在戰火中被焚,他只得在江上舟中安身,之后,無奈回到老家,在親戚朋友的援助下,在夏李村伊山頭旁邊用草蓬搭起草堂小筑,叫伊山別業。這九首詩是他住在草堂做“識字農”的“見景見情”。“橋從戶外斜,影向波間浩”,寫出他經過動亂之后淡定的農村生活心情;“移住月輪日,足踏群花影”,農村生活雖艱苦,但自然的山水、四季的繽紛還是很讓人滿足的。品讀《伊園雜詠》,可感受其詩之奇巧。在格式塔理論觀照下,翻譯時應力圖完整再現李漁詩詞這一風格。

參考文獻:

[1]姜秋霞.文學翻譯中的審美過程:格式塔意象再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李漁.李漁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盧軍羽.漢語古詩詞英譯理論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外語學刊,2009,(2).102.

[4]吳如.中國古典詩詞曲賦英譯的翻譯美學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9,(4):111-116.

[5]張晶.詞的本體特征:李漁詞論的焦點[J].社會科學戰線,1998,(6):126-127.

第3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 建構主義理論 古詩詞 導游教學

隨著知識經濟和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旅游業界更注重對導游員的整體素質和知識素養的要求。整體素質較高的“知識型”導游成為了業界的稀缺和新寵,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價招聘人才。但現在的導游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因循守舊的問題,這一切都嚴重制約了導游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這與我國旅游產業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目標不相適應。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理論后提出的新理論。它作為一種后結構(post-structuralism)的學習理論,提出教學并不是把知識經驗從外部裝進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維果茨基認為,了解學生對他們所教授學科的知識背景,并在這些知識基礎上設計適當的教學策略,是教師進行有效性教學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對古詩詞在導游教學中的運用作了探索,旨在改進原有的導游教學方法,提高導游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

1.關于學生古詩詞的知識經驗分析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重文的傳統,詩歌更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2000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新大綱除更加重視文學教育外,還首次以教學大綱的形式,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其中小學、初中、高中分別要求背誦古詩詞80首、50首、50首,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這些篇目大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古詩詞的知識經驗積累較為豐富。根據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這就為教師在導游教學中運用古詩詞,引導學生在古詩詞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相關的導游知識具備了條件。

2.古詩詞的特點分析

王國維認為:“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可見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那么古詩詞具有哪些能為導游教學所運用的特點呢?

2.1古詩詞與景物交相輝映。

古詩詞的題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達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應麟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在文學作品中相結合所形成的藝術境界。朱光潛在詩論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他說:“情景相生而且契合無間,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詩的境界。”每個詩的境界都必須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兩個要素。自古以來風景名勝與古詩詞歌賦就彼此交相輝映,相互增色。

2.2古詩詞具有豐富的知識。

古詩詞有著極大的認識價值。寫景狀物,是我國古代詩歌(乃至整個古代文學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因而許多古詩詞歌賦描寫了自然萬物、地理形勢,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地的風俗民情,內容豐富。

2.3古詩詞能讓人到達獨特的審美境界。

古詩詞經常利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實現語言的感染力。語言自然含蓄,生動活潑,而且特別講究音韻的美,利用聲調、音節、平仄、押韻等來實現聲音的美感,不僅念起來瑯瑯上口,而且那獨特的語言魅力特別能激發人的想象力,讓人悠然神會而余味無窮,并到達獨特的審美境界。

2.4古詩詞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眾審美的要求。

古詩詞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絕的佳句。杜甫詩云:“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古詩詞是高雅的藝術形式,但它卻完全符合大眾審美的需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再加上我國自古就有尊賢重文的歷史傳統,所以游客對一些古詩詞歌賦耳熟能詳。有研究表明,國內旅游教育程度累積人數與旅游人次關系呈明顯的正相關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知游客對古詩詞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這也為導游在帶團中運用古詩詞進行導游講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詩詞在導游教學中的運用

通過對古詩詞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不僅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大多為學生所耳熟能詳的篇幅。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將新的信息和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釋舊有知識,以使其與新知識相一致的過程。

倘若能鑒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學生原有的詩詞知識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架構起相應的導游知識,對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導游的整體素質,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詩詞和學生導游知識和能力的架構關系,如下圖所示:教師和學生處于一種互動的關系中,詩詞可由教師引出,亦可讓學生從記憶單元里精選。古詩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而且在今后從事導游工作時可以靈活地運用古詩詞,增加講解的感染力。

3.1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國文人歷來重視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文人們在面對祖國美麗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時,往往會在文學作品中對大自然的美景和無限生機進行禮贊,抒發一種與自然相融合的愉悅情感。蘇聯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對故鄉的贊賞――這是愛祖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詩詞歌賦大多以景為題材,并情景交融之特點能讓學生深刻體驗和感受文人們的這種情感,從而自然而然會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主義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講到長江三峽時,教師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而講到黃河時可用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也可以用王之煥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幾首詩將長江和黃河的浩浩蕩蕩的磅礴氣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揚儒家文化,提高學生的情操、道德修養。

中國儒家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孟子?盡心上》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是許多古代知識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態度。同情人民大眾屬于道德的范疇,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情感。

在中國詩歌史上,許多詩人寫出了反映民眾疾苦的詩。在《導游基礎》中講到園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品讀鄭板橋的詠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此詩語言樸素自然,侃侃道來,情真意切。再向學生介紹竹子在我國有什么寓意,從而引起學生的心境與詩境的共鳴。所以在導游教學中運用古詩詞歌賦不僅可以弘揚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情操和道德修養。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韻,增強景物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次審美活動而古詩詞歌賦本身就是能給人以美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古詩詞歌賦講究韻味的美,通過聲調、音節、平仄、壓韻等不僅可以讓它的語言生動、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別是一些山水詩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那如夢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語言表達所無法企及的。所以古詩詞歌賦可以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從中激發聯想和想象,神游其中,獲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劉勰所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神與物游……”而這樣也可克服課堂教學的空間局限。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講解杭州西湖時,教師在課堂上可講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除了運用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以外還可以用四首詩歌來描繪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夏天可以用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天可以用宋之問的《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冬天可以選取林逋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詩詞中得以升華。最后,教師可以引用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這首詞作為對西湖美景的概括性總結。“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這是白居易為頌揚杭州給后人留下的回味無窮的千古絕唱。教師在講課過程當中若能將這些詩詞靈活運用,不僅可以將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現給學生,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湖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3.4巧用古詩詞歌賦來掌握史、地、宗教知識。

古詩詞歌賦擁有的信息量非常豐富,不僅包含了自然科學知識、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風俗知識。

3.4.1歷史的復雜和沉重可以在生動、浪漫的古詩詞歌賦中得以重現。

如講唐朝的“安史之亂”時,可用白居易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解釋在李隆基統治后期,唐朝歷史由興轉衰的原因;講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時,則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來加深學生對佛教歷史的的記憶。

3.4.2可用詩詞來引印證地理現象。

如在講解《導游基礎》第三章《中國旅游地理》中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時,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印證。

3.4.3自然萬物之知識均可在古詩詞歌賦中窺見斑斕。

古詩詞歌賦有很多寫景狀物的內容。鐘嶸曰:“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諸詩者也。”

因此在講解《導游基礎》第三章《中國旅游地理》時若適當挑選一些名言佳句,則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細致地掌握知識,而且能加深學生的記憶。當講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時,可引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首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我國的各種植物時都可引用相應的詩詞歌賦。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舉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仙鶴可用劉禹錫的《秋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而講到天氣景觀時可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雪景,可用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形容霧景。

3.4.4宗教之深奧可通過詩詞來獲得頓悟。

中國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響。而道佛教義之深奧,導游常見名詞之晦澀難懂。教師可以通過古詩詞歌賦來讓學生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例如可用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來講教追求“長生成仙”之教義。也可先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隱的“嫦蛾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讓學生不僅能領悟道教之教義,而且獲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維《輞川集》辛夷塢一詩:“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這首詩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寫照。這也印證了道教修煉中要以老莊的“清凈無為”為指導,“無為而無不為”的追求。

佛教對中國的文化影響也極為深刻。特別是我國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禪宗對知識分子影響最大。唐朝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罄聲。”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義。

綜上所述,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在導游教學中若能精心挑選一些古詩詞,就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實現導游知識和能力的架構,從而提高導游教學的質量,提高導游的知識素養和整體素質。而且古詩詞往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還可以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汲取中國古老文化之精華。而導游作為“文化的使者”,又肩負著將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精華向游客進行傳播的使命。從這一點上來說,意義就顯得更為深遠。

參考文獻:

[1]張滌云.中國詩歌通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美]葉維廉.中國詩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

[3]李洪波,韓荔華.旅游文學作品欣賞[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詩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5]張舒哲,高嫻子.導游口語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構主義與當代職業教育教學觀的轉變.[J].天津大學學報,2007,(1).

[7]侯新杰.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評析.[J].教學與管理,2007,(2).

第4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一、引言

近幾年,表示具有共同行為特征或志趣愛好的“X族”類詞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頻頻亮相。探其原因,這不僅僅是社會發展和心理因素推動的結果,也是語言本身發展的結果。截至2012年2月,已有諸多學者對“X族”這類流行語進行語言學方面研究,但卻鮮有學者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角度探索“X族”類詞的英譯。本文將應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X族”類詞的英譯進行較為完整的研究,以期給研究該類詞的學者一些啟示。

二、功能對等理論與“X族”類詞研究現狀

(一)功能對等理論

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中的“功能對等”是建立在動態對等理論基礎上的,具體是指“在譯文中用最貼切、最自然的信息重現原文的信息。”此理論強調譯文讀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信息的反應大致相同。而在“X族”類詞的英譯過程中,恰恰是要用譯語再現原語信息,這不僅是純語言的轉換,而且是采用最近乎自然的對等詞翻譯原語信息。這樣既能符合譯入語習慣,使讀者覺得通俗易懂,又能在譯語讀者和原語讀者間產生類似的反應。

(二)“X族”類詞研究現狀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族”共有四個釋義:①家族,如宗族;②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③種族,民族;④事物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如打工族。據李曉東考察,“族”作為第四個釋義最早起源于日本。當時,大量出現的帶“族”的漢字詞語被廣泛使用。據王晟研究,“族”的引申和廣泛使用,首先在港臺地區盛行,隨后進入內地,并逐漸流行起來。

“X族”類詞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亮相,已成為當今社會流行的語言文化現象。雖然國內很多學者已經對這個詞類開展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從該類詞的音節劃分結構、“族”的類詞綴、模因論等角度著手。沈孟瓔認為,該類詞群中的“族”同“盲”“熱”等相同,是“新的詞綴化現象”。曹大為和趙國等將“族”歸為類詞綴,因為他們發現“族”的意義有虛化的傾向,位置固定,具有語法標志且具極強的能產性。常月華、劉靜從模因論角度對該類詞進行研究。綜觀以往研究,沒有學者系統地對該類詞從翻譯理論高度展開,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X族”類詞在中國如此盛行,使得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必將接觸到這些新詞。因此,“X族”類詞的英譯確有必要。

三、“X族”詞的分類及英譯

(一)“X族”類詞的分類

考慮到“X族”類詞數量之多,我們認為在應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開展研究前,有必要對“X族”類詞進行分類。“X族”類詞中,模槽部分是表示所指群體共有特征的關鍵成分,起限制區別作用。而各種詞性的詞語或詞組均可放在詞槽中,不同結構類型“X”與“族”結合在一起會形成不同的類型。本文按照該類詞詞槽部分的詞語性質,為方便后文舉例分析,現將常用的“X族”類詞分類如下:名詞+族,如“拇指族,飛魚族,本本族,吊瓶族”等;動詞+族,如“恐婚族,快閃族,考碗族,哈哈族”等;形容詞+族,如“偽族,新潮(一)族,辣奢族,酷摳族,新貧族”等。

(二)“X族”類詞的英譯

奈達認為,語言無優劣之分,不同的語言均有其獨特的表達形式。功能對等理論之所以受到廣大學者的青睞,應歸結于它能解決語言間的轉換問題。該理論指出,翻譯可以通過直譯、意譯,音譯、注譯等策略實現。因為不同的文本有其自身的特色,所以我們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進行翻譯。本文主要從直譯和意譯兩種策略出發討論“X族”類詞的英譯。

1.直譯+族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當漢語中的意思能夠在英語中相等的對應表達時,譯者應該采取直譯策略,這樣不僅能傳達中文的意思,又能易于英文讀者理解。

(1)名詞+族

1)拇指族

“拇指族”特指經常用大拇指發送手機短信和手機郵件的年輕人。有人將其翻譯為“thumb tribe”或“clan and short message maniac”。我們認為,該詞應采取直譯的方法。首先,“maniac”是一個貶義詞,常指發瘋的人或者瘋狂的人,并不適合隨意指稱年輕人。其次,因為手機在全球范圍內普通使用,直譯為“thumb tribe”能讓譯入語讀者快速地理解該詞。所以,“拇指族”的直譯能讓譯入語讀者輕松理解,這說明此翻譯達到了功能對等的效果。

2)飛魚族

“飛魚族”特指在國內已取得不俗成績,但毅然放下一切,到國外名校求學的特殊中國群體。“飛魚”一詞展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在英文中,該詞沒有合適的翻譯,即使采用直譯也不能準確表達。但是,考慮到此處所使用的隱喻,即用“飛魚”來體現人們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時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采取直譯將其譯成“the flying fish”能給譯入語讀者帶來同樣的直觀印象,實現以讀者為中心的功能對等。

(2)動詞+族

1)恐婚族

“恐婚族”特指年齡在25~30歲或30歲上下且收入較高、戀愛(或是同居)時間較長、害怕結婚的白領。現存翻譯“Marriage-phobia group”和“Marriage-shy clan”均是直譯。我們認為,前者更佳。“Phobia”意思是“an anxiety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and irrational fear of simple things or social situations”。按照功能對等理論,其漢語對應詞應理解為“恐”。而“shy”通常指缺乏自信,其對應詞應為“羞”。可見,將其譯成“Marriage-phobia group”更能直接、準確地表達語義。

2)快閃族

“快閃族”特指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透過網絡相約在一起,然后一起做出一些無意義的動作,做完即“閃”,非常迅速。所以,“快閃”譯成“flash”更易理解,效果更好。然而,現存翻譯“flash mob”似乎不恰當。“mob”常指成群的暴民,烏合之眾(貶義);同類的一群人(非正式)。雖然這個詞有指同類人的意思,但畢竟有貶義,易造成誤解。事實上,“快閃族”通常是具有高學歷和穩定的工作,只是比常人更喜歡玩電腦和嘗試新鮮事物的一群人。“快閃族”是都市時尚文化中的一種,是現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開的一個善意的玩笑。將“族”譯成“mob”并不合適。可以用“clan”或“tribe”代替“mob”,原因有二:一是“clan”或“tribe”本身就指具有共同屬性的一群人;二是這兩個詞的使用能避免歧義出現。這兩個詞中,選用“clan”更佳,因為“tribe”會讓人聯想起原始部落中未開化的一群人。為此,我們建議將“快閃族”譯成容易理解的“flash tribe”。

(3)形容詞+族

1)偽族

“偽族”特指缺乏才能但喜歡夸夸其談,自以為是的一類人。這就是中國人說的“偽”。現存翻譯是“Mr.Pseudo”。“Pseudo”是形容詞,意為“not real;false”,中文對應詞為“偽”。“偽族”,指偽知識分子,是一類人。所以,我們認為,在“Pseudo”前面加上“Mr.”能起到限定特指作用,符合功能對等理論。

2)新潮(一)族

“新潮(一)族”特指強烈追求時尚的一群人。時尚產業的發展使“新潮(一)族”應運而生。“新”的意思是“new”,而“潮”的意思是“fashion”。所以,此處應用直譯就能讓譯入語讀者明白該詞所指對象。現存翻譯是“fashion-rider”和“trend family”。“Rider”原指“a traveler who actively rides an animal or a vehicle”,此處用其引申義,即有追求的人。所以,將“新潮(一)族”直譯成“fashion-rider”能讓譯入語讀者清楚地了解其所指。

2.意譯+族

功能對等理論更注重讀者的反應。譯者在將原語翻譯成目標語的過程中,“首先應考慮意義,其次才是文體”。“翻譯最主要的工作是再現原文信息”。從這個觀點來看,翻譯過程除了直譯,還應該講究一些其它技巧。

意譯作為翻譯的主要策略之一,它致力于在譯入語中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而并不強調原文的形式。翻譯過程同樣涉及文化因素,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理解原文,特別是文中的方言和習語。只有這樣,譯者才能準確完成翻譯任務。所以,部分“X族”類詞的翻譯就應該采用意譯法。

(1)名詞+族

1)本本族

“本本族”特指帶著一堆技能證書和能力等級證書游弋在不同行業的人。此處的“本本”特指技能證書、能力等級證書等。從字面上看,“本本族”是指擁有筆記本電腦的人。我們認為,對該詞應采取意譯。“multi-certificate holder”中的“certificate”強調證書這個概念,前綴“multi”突出了證書之多。此翻譯形象生動,符合功能對等理論。

2)吊瓶族

“吊瓶族”特指那些生病時首選打點滴而不吃藥的人。“吊瓶”(hanging bottle),如果僅按字面直譯,想必讀者難以理解該詞,不能產生和原語讀者類似的感悟。翻譯為“infusion diehard”,則很好地體現了該詞的意思:“infusion”指“輸液、注射”,“diehard”指不愿意改變現狀的、較為執著的一群人。可見,將“吊瓶族”意譯成“infusion diehard”更符合功能對等理論。

(2)動詞+族

1)考碗族

“考碗族”特指當下到處參加公務員考試,不考到“鐵飯碗”不罷休的一群人。如果按字面直譯成“testing bowl clan”,顯然違背了功能對等理論,易造成誤解。現存翻譯中“stable-job seeker”最為恰當,原因如下:公務員有一份極其穩定的工作,并且待遇較高,翻譯成“stable”較為恰當;“碗”特指“公務員從事的鐵飯碗一樣的工作”,如果將“碗”直譯成“bowl”,會讓人感到不知所云。只有采取意譯,翻譯成“stable-job seeker”才能符合功能對等理論。

2)哈哈族

“哈哈族”特指喜愛看電影《哈利?波特》并四處尋找購買影片中出現過的物品的年輕人。從字面意思看,“哈哈”是象聲詞,是人們喜悅時所發出的笑聲。如果將“哈哈族”翻譯成“smile clan”或“laughter clan”,顯然違背了該詞的實際意義。已有研究表明,“哈韓族”“哈日族”中的“哈”是個功能動詞,意為“follow,pursue”或者“run after”。“哈哈族”中的第一個“哈”也是功能動詞,第二個“哈”,指“哈利?波特”。意譯為“clan of pursuing Harry Potter”或者“Harry Potter pursuer”,既易于理解,也更符合功能對等理論。

(3)形容詞+族

1) 辣奢族

“辣奢族”特指名牌產品的狂熱追求者。“辣”本是食物的一種味道,但此處指對奢侈品牌的狂熱追求。所以,此處“辣”應譯“hot”或“craving”。“辣奢”是英文“luxury”的音譯,在漢語指一群人。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法,把“辣奢族”譯為“luxury-craving clan”是比較恰當的。

2)酷摳族

“酷摳族”特指具有較高的學歷、不菲的收入,但崇尚是“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一群人。按字面理解,“酷”是“cool”的意思,“摳”是 “being mean or to carve something”的意思。“酷”和“摳”這兩個詞搭配組合,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現存翻譯“cool carl”不能準確表達意思,因為“carl”通常指“鄉下人”,而鄉下人相對來說不夠富裕,這顯然不符合“酷摳族”的本義。采取意譯,譯為“rich-mean clan”,則能體現出這類人是有錢的,也是崇尚節約的。

四、結語

本文通過實例分析,遵照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從直譯和意譯兩種策略討論“X族”類詞的英譯。在“X族”類詞英譯過程中,能直譯的盡量直譯,因為直譯更易于理解;如果直譯與該詞的實際意義相悖,應選擇意譯。希望本文能讓廣大研究“X族”類詞或者“X門”“X熱”類詞的學者獲得些許新的啟示。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李曉東.日語流行語中的“族”[J].日語知識,2003,(9).

[3]王晟.流行新詞語[Z].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4]沈孟瓔.試論新詞綴化的漢民族性[J].南京師大學報,1995,(9).

[5]曹大為.“族”的類詞綴化使用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

(5).

[6]趙國.“X族”語言學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

學與研究版),2007,(6).

[7]常月華.傳媒中“X族”系列詞語漫談[J].新聞愛好者,2007,

(10).

[8]劉靜.從模因論角度淺析“X族”現象[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2010,(3).

[9]肖遙遙.“族”類漢語新詞語法化淺析[J].中州大學學報,2009,

(2).

[10]楊冬青.功能對等理論對英漢習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指導[J].

中外教育研究,2009,(1).

[11]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第5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三美;三化;三之;英譯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180-02

一、許淵沖印象

許鈞教授曾經說過:“要是沒有許淵沖先生的執著和激情,我們今日的中國譯壇也許會寂寞許多,會冷清許多,也會黯淡許多。”這無疑是給許淵沖老先生在翻譯文壇地位高度的概括。首先得益于他豐富且雄厚的中文基礎和文化底蘊。誠如之后一直影響許淵沖的由聞一多先生提出的“詩畫合一”的理論,也被許淵沖廣泛地應用于后來的詩歌翻譯當中了。許淵沖把翻譯理論的側重點放在了“信達”之后的“創新”上,也就是強調一個“tocreate,esp.aestheticcreation.”其次是得益于許淵沖的留學經歷和大量的翻譯實踐。通過學習實踐和磨煉,許淵沖老先生也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詩歌翻譯理論,即-----以“美化之”為主體的理論,并且“之”不僅僅是他的翻譯理論,“知之,樂之,好之”也成為他做人和做事的信條和原則。

二、許淵沖的“美化之”理論

許淵沖的“美化之”理論享譽世界,在中國的詩歌翻譯理論界更是舉足輕重。許淵沖認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取其魯迅先生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他認為,譯詩要像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這是意美;像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這是音美;還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這是形美。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音美次之,形美最后。“三美”論是許淵沖翻譯理論的本體論,他的要求是繪畫要有悅目的形美,音樂要有悅耳的音美,文學要有感人的意美;而詩詞翻譯作品要盡量做到傳達原詩詞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所以也是門綜合的藝術。“音美”不僅指押韻,還包括重復和節奏的問題;“形美”主要指句子的長短,行數的多少,詩行的錯落、排列的顛倒,對偶的工整等;“意美”指的是兩種文化的對比以及人們的思維習慣,有如美國著名的桂冠詩人Frost所說的:“Poem is saying one thing,and meaning another.”這就是所謂的意境和說一指二。

許淵沖也同時提出了如何達到“三化”和“三之”的方法論,那就是“三化”(深化,淺化和等化)論:譯文內容比原文內容更深刻了,就是“深化”;把深奧難懂的原文化為淺顯易懂的譯文就是“淺化”;折中的譯文就是“等化”。也可以理解成我們常說的揚長避短和等量轉化。

許淵沖根據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完全可以用于他的“三之”理論。“三之”理論的另一個來源是出自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雖然是哲學上的境界,但是用在文學翻譯中也無不可,首先要抓住重點和主題,然后通過鍥而不舍的精神,最后達到成功的翻譯,這也就是許淵沖的“三之”理論的由來。也可以成為他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知之是要知道、了解原文;好之時說要自己喜歡譯文;樂之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指讀者樂之,其二是指譯者樂之。”這也是他說的翻譯的最高目的,也是再創作結果。

三、許淵沖的英譯中國古典詩詞

在眾多的許淵沖所翻譯的中國古典詩歌和詞的英文譯本之中,有些譯作不僅僅是許淵沖的代表譯作,甚至也是中國古詩詞翻譯史上的杰出著作,下面筆者將在“美化之”理論指導下從原文理解,語法選擇,措辭斟酌和背景闡釋幾個角度來解析許淵沖詩詞翻譯的過程和特點。

1.唐詩《無題》三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譯文: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has no tears to shed.

下面先從原文理解和背景分析兩方面來看,這首詩是用來謳歌奉獻精神的。但是翻譯它的時候,問題出現了。其一是所謂的春蠶把絲吐盡了,蠟燭的淚液流干了,到底是為了什么呢?如果是奉獻的話,又奉獻給誰呢?為什么奉獻呢?怎么奉獻呢?其二是每句的句尾“殘”“干”“寒”“看”是押韻,要怎么樣用英語體現出來呢?關于這首詩,許淵沖是這樣總結的:在理解這句詩的時候引用了美國著名的桂冠詩人Frost給詩下的定義:“poem is saying one thing and meaning another.(說一指二)”。如果只翻譯出一而沒有翻譯出二的話,那么詩歌就翻譯得不完整。“春蠶到死絲方盡”只翻譯其一(即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話呢,就是“Spring silkworm spins silk till its death.”譯文是正確,但是卻沒有詩的韻味。而作者李商隱之所以寫這首詩是要獻給他的情人的,不能明白地表達出來,所以就借助蠶絲,自然地把詩中的“絲”聯想成“思”。這也是中國古時候人們在表達相思的時候常用的一種委婉的用法。因此把這句翻譯成“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 silk from lovesick.”在譯文中加譯了“from lovesick”,就是告訴讀者,把春蠶比作自己,春蠶吐絲就是我對你的相思如同春蠶吐絲一樣,至死方休,這樣這首詩的意境才算是表達完整并且清晰,同時許淵沖也通過這個完成了一個創造美的過程,把“三美”中的“意美”體現得淋漓盡致。縱觀整首詩,譯文的詞尾“part vs. heart, dead vs. shed, gray vs. way, light vs. Height.”韻腳清晰,節奏明快,又把“音美和形美”突出出來,讀起來朗朗上口,即使反復誦讀,仍然余香滿口。

2.《七絕》――為女民兵題照1961.2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此英譯文許教授最感自豪之處就是最后一節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譯成中文就是:“(大多數中華女兒)面對炸藥(炮火)而不是在臉上搽粉(化妝)”,從語法的選擇和措辭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許淵沖的功力了。能用同一個詞的不同意思搭配出兩個不同的詞組,而且能用這兩個詞組大致表達原詩的意思,這就是許先生對互文這種修辭方法地理解了。互文,也叫互辭,是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Powder the face face n. 臉powder vt. 擦粉,化妝

Face the powder face vt.面對powder n.化妝用粉

3.《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Leaving the White Emperor Town at Dawn

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

這首詩的翻譯難點和重點就在“彩云”二字上。許淵沖先生就在這兩個字的翻譯上下了大功夫。他采用了聞一多先生的“詩畫合一”的方法。

金碧輝煌的云具體的分析起來就是從文化背景分析闡釋的角度他試圖做到“不說美而其美自現”。這本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手法,叫作“不用顏色和色彩自現”。用在翻譯中尤其是詩歌翻譯中真的是恰如其分。其實“彩云”二字正是全詩意境的主要體現,原因有二:一是因為詩人李白正是早上日出的時候出發,所以他所看到的河兩岸的景物極有可能是籠罩在那片金光璀璨之中,日出的光芒確實如是;其二是因為李白當時的心情所致,因為他當時懷著極其愉悅的心情且歸心似箭,所見與所感應該都是美好的,所以蒙上一層金色也不稀罕。許淵沖先生曾為此專門考察了三峽附近那個時辰的景色,其結果當然不同,但是可以揣摩出李白當時的心理和心境的話,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翻譯的時候就要考慮這一點,那么意境美就這樣體現出來了,用“crownedcloud”,即說出了顏色,也暗示了心境,真是一舉兩得。而意美則是主要功臣了。

四、對英譯詩歌的思考

許淵沖在總結20世紀中國文學翻譯的精髓之后,發展了自己深刻而實際的“美化之”翻譯理論,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鼓勵著我們可以為我國的翻譯事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讀懂讀透許先生的“美化之”翻譯理路,在理解和翻譯我國古典詩詞的時候就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深度,真正從意境和方法上把握古詩詞的靈魂,用恰當的方法,把譯作完美地表達出來,這才是作為一個合格的譯者應該具有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M].長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權利瑕疵擔保制度物權行為理論立法模式

一、權利瑕疵擔保制度的基本理論

買賣合同有效成立后,出賣人除依合同負有交付標的物和使買受人獲得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外,還負有兩項瑕疵擔保責任,即物的瑕疵擔保責任和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本文就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展開論述。

瑕疵為大陸法系特有的概念,通俗地講,指缺點、缺陷。權利瑕疵,指買賣之物的所有權或作為買賣標的物的其他權利的不完整或權利受限制。出賣人應擔保作為買賣標的物及權利無瑕疵,這是出賣人的主要義務之一,否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權利瑕疵擔保起源于羅馬法上的追奪擔保制度。羅馬法上的追奪擔保是指第三人基于所有權、用益權或抵押權,從買受人手中追奪買賣標的物時,出賣人即應負買受人不受追奪的擔保責任。但是,羅馬法并沒有強加于出賣人使買受人取得完全權利的義務,只是令出賣人賠償損失。近代各國在繼受羅馬法時,發展了這一制度。《意大利民法典》強加于出賣人防御義務,《德國民法典》表現為使買受人取得權利的義務,而《法國民法典》則規定出賣人有防止追奪的義務。

責任間題是效力間題,即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權利瑕疵時,買受人可采取的救濟措施。關于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效力,各國規定不盡相同。大陸法系國家大都依債務不履行的規定處理。如德國、法國、日本民法均規定損害賠償,解除契約,除去瑕疵,拒付價款,已給付價款的可請求返還價款。在英國,當買受人取得的標的物被第三人追奪或買賣的標的物侵犯他人的商標權或專利權時,屬于出賣人違反法定默示條款,買受人可請求出賣人賠償損害。在美國,出賣人違反擔保義務,區分其行為是構成實質違約還是構成輕微違約來處理。構成實質違約的,買受人可解除契約并請求損害賠償;構成輕微違約的,買受人不可解除契約,僅可請求損害賠償。

對于權利瑕疵,出賣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是什么?鄭玉波先生在(民法債論各編》(上冊)一書中指出,有五種理論:

1.默示的擔保契約說。此種擔保責任的發生,是由于當事人間默示的擔保契約之結果,然瑕疵擔保責任實出于法律規定,屬于法定責任,并非由于當事人意思表示(默示),故此說不足取。

2.權利供與義務之不履行說。此說認為買賣契約,出賣人有移轉權利之義務,亦即負有使買受人取得其權利之義務,故瑕疵擔保責任即以此種義務之不履行為基礎。此乃德國學者之通說,然所謂瑕疵須于買賣成立之初,即已存在,屬于自始不能之問題,并非嗣后不能,實無債務不履行可言,加以此項責任,并非基于財產權移轉義務而來,否則無償契約如贈與,亦有移轉財產權義務之間題,何以不發生瑕疵擔保責任?故此說仍須斟酌。

3.瑕疵告知義務之不履行說。認為出賣人就標的之瑕疵有告知義務,如不履行此項義務,即應負瑕疵擔保責任,此乃少數學說。其不妥之處有二:一是民法買賣并未規定出賣人有告知義務,解釋上自難以認之。二是告知義務既是一種義務,則因此義務不履行而負責任,自應以義務人有故意過失為要件,但瑕疵擔保責任則為一種無過失責任。由此可知,此說不妥。

4.維持有償契約之交易安全說。認為瑕疵擔保責任雖規定于買賣之中,但其他有償契約也有適用,因此瑕疵擔保貴任之根據,當向有償契約之特性上求之。換句話說,法律為維持有償契約之等價的均衡,籍以特別保護交易安全起見,于是設立瑕疵擔保制度,此為日本學者之通說,較為可采。

5.保護買受人期待之特殊責任說。也不足取,因瑕疵擔保之間題,不僅買賣契約有,其他有償契約也有。

筆者認為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是基于債權發生的物權變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責任,是為維護交易安全設立的一種民事制度,權利瑕疵擔保制度與物權行為理論密切聯系。

二、物權行為理論模式下的權利瑕疵擔保制度

在物權行為理論模式下,法律行為被區分為負擔行為(債權行為)和處分行為(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相比,前者不適用于優先順序原則,負擔行為的效力不以行為人有無處分權為有效要件;而處分行為有優先順序的適用問題,且以行為人具有處分權作為核心效力要件。

權利瑕疵擔保制度,與立法是否采用物權行為理論模式具有密切的聯系。

權利瑕疵擔保是出賣人擔保就買賣之標的物或權利,第三人不得主張任何權利。第三人可能向買受人主張權利的情形,一般有五種:

1.權利全部屬于第三人(出賣他人之物);2.權利部分屬于第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而出賣共有物);3.權利受第三人限制(出賣租賃物、出賣抵押物);4.以債權或其他權利作為買賣標的,權利在買賣合同訂立時不存在;5.有價證券因公示催告而無效。這五種權利瑕疵的產生,其前四種是因出賣人無權處分行為引起的。

所謂無權處分行為,有事實上的無權處分和法律上的無權處分行為,這里指法律上的無權處分行為,即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是與處分行為相對應的概念。這里會讓人產生疑問,無權處分行為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無權處分與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有何關系?

依據物權法理論,無權處分會引起行為效力待定的后果。無權處分他人的財產事后得到他人追認的,無權處分轉化成有權處分,不發生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如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與第三人認立買賣合同的,無權處分人未經權利人追認,其買賣合同的債權行為有效,處分行為無效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因此,無權處分出賣人仍應履行其應負的義務,包括權利無瑕疵的擔保義務,未履行,應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德國民法典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采取此法模式。

三、非物權行為理論模式下的權利瑕疵制度

在不承認物權行為的情況下,采納統一法律行為的概念,所謂的物權行為通常表現為債權行為的履行。因此,出賣他人之物與出賣他人共有之物的合同本身構成無權處分,而無權處分的這一本質,決定了其在非物權行為模式下的效力狀態為效力未定。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權處分人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的,該合同有效。”第132條:“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于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

由于我國立法上不采物權行為理論模式,因此物權變動是合同的當然效力,如采出賣人無權處分他人之物及與他人共有之物,如權利人或其他共有人拒絕追認,必將嚴重損害真正權利人與其他共有人的利益,違反民法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因此我國民法將無權處分行為所訂立的合同為效力待定。但是這樣產生的問題是,合同法第51條、與第150條(權利瑕疵條款)的沖突。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經權利人追認,為有權處分合同,合同有效,無所謂權利瑕疵問題,如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未經權利人追認,合同無效,無效合同,無所謂給付義務,當然也沒有了適用瑕疵擔保責任的余地。那么,有人說: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本質,學者一般將其理解為所有權原始取得的方式,即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法律認定無權處分行為無效,第三人從無權處分人處受讓標的物無法律上的原因,但由于第三人為善意,法律例外地讓其保有標的物,從而以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作為第三人保有標的物的原因。實際上無權處分制度,規定在合同法,僅解決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無效的判斷問題,善意取得制度,將規定在物權法,解決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問題。

從上述可以看出,運用善意取得制度,從保護交易安全的角度,只解決了物品歸屬問題,仍然未有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適用問題。在買賣合同中,如果第三人為善意,無權處分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合同有效,法律讓第三人據此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真正權利人不得追奪,善意第三人取得無瑕疵的標的物所有權;如果第三人為惡意,無權處分人與惡意第三人之間的合同無效,第三人不得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無權處分人訂約后也未取得處分權,那么無效合同也不會產生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問題,合同無效,沒有義務,哪有責任呢?而且,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前提是動產,而權利瑕疵擔保貴任,并不限于標的物為動產。權利瑕疵擔保責任設立的初衷是出賣人保證買受人取得如同所有權人的地位,保證其他第三人不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擔保責任并不僅限于動產標的物。

在產生權利瑕疵的五種情形,除出賣他人之物,出賣與他人共有之物,及債權讓與有價證券因公示催告而無效,這四種情形與無權處分相關外(我國合同法只涉及前兩種),還有一種情形是出賣租賃物與抵押物,而產生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出賣租賃物、出賣抵押物雖說不是無權處分產生的瑕疵擔保責任,但這兩種情形仍與物權行為理論相聯系。

出賣租賃物,出賣人將出賣的標的物為租賃物告知買受人,買受人自愿承擔對其不利的風險責任,不存在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在租賃期屆滿前,買賣不破租賃,買受人有權向出賣人主張權利瑕疵擔保請求權,但是承租人可以以優先權對抗第三人,即買受人,因此在出賣租賃物時,承租人主張優先權時,采物權行為理論的立法模式,債權合同有效,但買受人不能對抗享有優先豹買權的承租人,因此可向出賣人主張權利瑕疵擔保請求權。但不是采物權行為理論的立法模式,承租人以優先購買權對抗買受人時,買賣合同無效,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沒有運用的價值。

出賣抵押物,抵押權是物權,經過登記的抵押物具有物上追及的法律效力,為了加速經濟流轉,更好的發揮財產的功能,法律允許財產所有人在抵押期間將抵押物轉讓,物權行為制度的確立正是為了保護善意受讓人,維護公平與安全交易,因此采物權行為立法模式,出賣抵押物所訂立的買賣合同是有效的。合同抵押權具有追及物之所在法律效力,不論抵押物轉移到哪里,只要履行期限屆滿,債務沒有履行,抵押權人就可以就該抵押物實現抵押權。作為買受抵押物的一方當事人,可向出賣人主張權利瑕疵擔保請求權。與出賣租賃物的情況相同,我國立法未采物權行為理論,法律允許財產所有人在抵押期間轉讓抵押物,但為了保障抵押權人和轉讓物的受讓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規定轉讓財產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擔保法)第49條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已辦法登記的抵押物品,應當通知抵押權人并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經抵押的情況,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據此,在我國現行的立法模式下,出賣抵押物澳失去了運用權利瑕疵擔保制度的價值。

四、結論

目前我國正在制定民法典,作為民法中重要內容的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如何定位、構架,是我們法學工作者應重視的問題之一。依筆者之見,物權行為理論較好地解答了因無權處分以及出賣租賃物、抵押物而產生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理論問題。因為依物權行為理論,一個買賣合同包含二個法律行為:一是訂立給付債權債務的債權行為,二是物權法上的處分行為,處分標的物或權利及處分價金的行為。這二個行為是獨立的,處分的物權行為不依賴于債權行為,只要有當事人間移轉標的物或權利的合意。債權行為無數不影響物權行為,物權處分行為無效不影響債權行為的效力。因此,無權處分他人的財產未經權利人追認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成立后,無權處分人,即出賣人仍應履行其應負的義務,包括權利無瑕疵的擔保義務,不履行,應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至于出賣租賃物,出賣抵押物,其買賣合同的訂立雖不是無權處分的結果,但這兩種情形有其特殊性,即物權占有人對抗債權第三人,依物權獨立性、無因性的特點,買賣合同仍然有效,享有優先購買權的承租人及享有優先受償權的抵押權人對抗債權買受人時,債權買受人可向出賣人主張權利瑕疵擔保請求權。在物權行為理論立法模式下,物權行為理論既保護了交易的公正與安全,又解決了權利瑕疵擔保責任適用的理論基礎。

但是,在不采納物權行為理論的國家,尤其是我國目前的立法體系構架之下,簡單的辦法是不規定權利瑕疵擔保制度。理由有二,一是非物權行為理論立法模式下,幾乎沒有適用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余地,即使有也被限定在很窄的范圍之內。如出賣他人之物,出賣與他人共有之物,準物權行為等,無權處分人未經追認所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無效合同,沒有給付義務,哪來的擔保責任?二是權利瑕疵擔保制度與現有的規定、制度相沖突,未經追認的無權處分人所訂合同是無效的,享有優先殉買權的承租人及優先受償抵押權人與買受人之間的合同是無效的,無效合同的何以產生擔保責任?體系化、科學化的立法,節約立法成本,促進交易成本最低化,是評判法律價值的基本標準之一。

第7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實用翻譯理論;漢語新詞;指導

翻譯理論研究的方向受到文化結構的影響很深,很長時間里,翻譯理論更注重對文本文學性的挖掘,而且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與文學相對應的實用性翻譯理論則始終停滯不前,但實用翻譯發展趨勢卻一直向好。針對這種實用翻譯結構偏差的問題,翻譯界始終在尋找突破口。比如關于實用翻譯基本體系的建構。[1]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盡量選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方式,根據已有翻譯內容去模擬翻譯,讀者的接受水平在實用翻譯理論中是重中之重。實用翻譯的寫作過程可以直接利用現存英語文本結構,無需其他語言的間接輔助,而是以英文去寫英文。這些原則的確立無不在說明英語翻譯理論的使用價值正在弱化。本文將根據實用翻譯理論嘗試解讀漢語新詞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并提出相應解決之策,力求對當前實用翻譯在漢語新詞翻譯中的實踐應用提供理論借鑒。[2]

一、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現存問題

1.翻譯的精確性有待提高

當下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出現范圍最大、最為普遍的一種情況就是:翻譯不夠準確,翻譯的水平有限,翻譯的質量稍差。這一點與新詞翻譯的特殊性有關。新詞的翻譯現象比較零散,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在尋找替代性文本的時候往往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而實用翻譯理論的根本立足點是實用性和接受性,但兩點要求必須建立在精確性的基礎之上,缺乏精確性的翻譯無法形成使用的廣度和接受的深度。另外,在漢語新詞翻譯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中西文化思維差異的影響,很多翻譯的內容完全是中式英語,在英語結構里卻存在很大質疑,這也是實用翻譯理論下可供模仿的英文文本缺失導致的翻譯困境,漢語新詞體現了中國文化思維結構,在英語里則很難找到與它們形成對應的常見形式,這為漢語新詞的翻譯造成了一定阻礙。比如說,在英語思維結構和英語文化語境下,“black people”指的是黑色人種概念,是皮膚為黑色的非洲原始人種,漢語的翻譯為“黑人”或“黑色人種”,但在漢語新詞里面存在一種與之極易混淆的說法,指的是沒有戶口,不被社會體系認可的本國居民,通常稱之為“黑人”。在對這個詞的翻譯過程中,有人常常將其直接表述為英文中原有的“black people”,[3]造成了歧義現象,不得不說這是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漢語新詞翻譯實踐中的一大弊病。

2.翻譯的靈活性有待提高

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現狀中除準確性有待加強以外,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翻譯的靈活性不足。以往所有的翻譯理論都在闡釋同一個道理,那就是翻譯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它不是科學的載體,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類型,即翻譯工作就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寫作是一種直接的翻譯,而翻譯是一種間接的寫作,翻譯與創作的思路大同小異。如果將翻譯過程看做是機械的文本對照,則不可能實現翻譯的文化交流、思想互動和情感融合。在實用翻譯理論的建構下,實用文本的翻譯除要求通俗易懂的接受性和實用性以外,則應該保持原來文本的價值內涵,即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新詞翻譯應該盡量保證新詞的靈魂,這就要求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根據字面意思去要求詞與詞之間的對應,而是進一步挖掘兩種文本的內在聯系,靈活地處理兩種語言之間的關系。比如,在英語文化環境下,對于“teacher”這個詞的理解是教師全體,包括所有教師,沒有任何等級之分,但是在漢語語境下,教師分成不同等級的,以數字命名的教師等級劃分是我國教師體系中的職稱考評現象造成的,在英語里是根本沒有的,因此翻譯時不宜直接將一級教師翻譯成“first grade teacher”,[4]這在英語的思維里會被誤解成在一年級授課的教師,這個問題體現出了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缺乏靈活性。

3.翻譯的內涵性有待提高

在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常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只重視文本性而忽視內涵性,這一點在中外文化差異較大的文本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實用翻譯理論常常給人造成的誤解就是與文學性翻譯理論相對的部分,很多人認為實用翻譯理論的要求是去深奧性的,從而將去文化性與之等同,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實用翻譯的基本立足點是生活化、實用化,這兩點與英語國家的社會發展、文化變遷是分不開的,過去使用的語法當下可能已經過時,以往詞語的含義可能與今天的大相徑庭,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文本的文化屬性,找準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對應在漢語新詞的翻譯中尤為重要。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必須注重對漢語新詞的內涵挖掘,避免翻譯的誤差性。[5]

二、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策略

1.準確性策略[6]

如何增強漢語新詞翻譯的準確性,這是一個很難具體回答的問題,只能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積累經驗,根本方法則是找準漢語與英語的文本對應。實用翻譯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利用英語文本中已有和常見的詞義進行翻譯,那么選取哪些詞義可以提高翻譯的準確度就是翻譯工作的重點。比如,我們發現,在漢語中存在一部分外來詞匯,像“克隆”這個詞就是英語“clone”的直接音譯詞,還有很多類似的詞匯可以為漢語新詞的翻譯提供便捷渠道,這些詞匯本身來自英語,它在英文中有準確的意義和定位,在漢語新詞的翻譯中但凡可以根據外來詞翻譯的,都要盡量運用回譯方法,以保證翻譯的準確性。

2.靈活性策略

根據前文提及的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的常見問題,我們有必要加強靈活性策略的實踐,這一點的難度要比準確性大,要求也更高一些,如何做到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的靈活性,我們可以在翻譯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對漢語新詞翻譯的駕馭程度,熟悉英語語境的文化環境,在多年的積累中逐漸掌握漢語新詞翻譯的靈活性。增強靈活性訓練的關鍵在于加強對英語特殊結構的理解能力,掌握英語語法和構詞法的精髓所在,在翻譯時要盡量采用地道英語說話,比如,英語單詞多半是由核心詞與詞綴結合而成,在翻譯漢語新詞的時候可以采取詞綴法,從而增強翻譯工作的靈活性。

3.文化性策略

這一點的提出其實是針對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工作者的自身能力而言的,漢語新詞的翻譯如何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漢語文本或英語文本的關系并不大,因為文化的內在含義很多無法從字面得到理解,只能從文化的積累角度出發,不斷提高翻譯者的人文素養,拓寬翻譯者的知識面,從主觀能動性的層面提高其水平。

實用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漢語新詞翻譯工作還將創新更多方法,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林克難.從信達雅、看易寫到模仿―借用―創新――必須重視實用翻譯理論建設[J].上海翻譯,2007, (3):5-8.

[2]林克難.從翻譯“世乒”到翻譯“奧運”――兼評實用翻譯理論十余年的發展[J].中國翻譯,2008,(1).

第8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圖式理論 商務英語口語 詞塊教學

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以及“亞投行”等跨區域、整合型概念的引入,越來越多的跨國商務機會對商務英語學習者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商務英語學習者的口語能力作為短板,亟需提高。商務英語作為一門跨學科產物,高頻詞匯在形式、意義以及特定使用語境中表現出較固定的模式,學習者是否可以通過對固定“詞塊” (lexical chunks) 的認知、記憶,有效提高商務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中備受關注。

Lewis在1993年提出詞匯教學法(lexical approach),定義詞塊(lexical chunks)是基于不同的語言體裁形成的融合語法、語義和語境優勢的語言構塊(1993:95),指出學習者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環境中詞塊的“整存整取”來提高其語言應用的能力。詞塊研究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刁琳琳(2004)對于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詞塊學習進行調查研究;廖瑛、莫再樹(2004)指出將詞塊教學應用于商務英語翻譯中的重要性;戚焱(2010)對于英語專業學生口語中詞塊使用情況進行了跟蹤研究。隨著語料庫理論的發展,利用語料庫理論對商務英語詞塊進行實證研究的實例不斷,徐B、自正權(2014)通過自建財經新聞英語平行語料庫,分析商務英漢翻譯中詞塊的使用及詞匯特點;李傳芳、余軍、林競(2015)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商務詞匯的詞頻分布,界定了商務英語詞匯特點并闡明其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而對于詞塊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如劉建軍(2013)指出詞塊策略在商務口語教學中的優勢及應用方法等。同時,隨著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在二語習得中的發展,1781年由伊曼紐爾?康特(Immanuel Kant)提出了圖式理論對于學習者語言習得路徑指出新的視角。圖式論認為學習者對于新信息、新知識的習得是通過與已有舊知識體系中相關節點的連通而形成的,因此,通過對于語言學習者進行重復語言構塊的輸入輸出能否激活其已有語言圖式,提高其語言應用能力。本文在圖式理論框架下通過實驗方法研究詞塊在商務口語教學中對于學習者口語表達能力及學習成就感的影響。

實驗設計

1.研究問題

本研究通過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商務口語課程進行詞塊教學法和傳統詞匯教學法的實驗對比,分析統計數據,探討詞塊教學應用于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的可行性及對學習者的影響。

2.實驗對象

本研究被試是外語大學商務英語專業大一學生,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31人采用詞塊教學法,控制組31人采用傳統詞匯教學法。

3.實驗工具

本實驗工具選擇的教材是《新編商務英語口語教材》第二版(虞蘇美、張春柏),高等教育出版社,輔助教材是新編劍橋商務英語口語模擬考場(中高級)(姜軍),經濟科學出版社。

4.數據收集

本實驗時間從2015年2月至7月。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分別進行前測和后測,隨機選取難易相當的3個商務口語話題,涉及公司情況介紹、產品價格咨詢、投訴處理等。實驗組塊設計根據劍橋商務英語考試口試第二部分的即興演講,學生準備時長2分鐘,發言時長4分鐘。對學生口語測試進行錄音,通過3名經驗豐富的口語老師(實驗者因避免主觀干預不參與)按照口試中語法與詞匯、話語組織、語音語調、互動式交流4部分進行十分制評分,取三人平均分為實驗數據,按照Nattinger &Decarrico的詞塊分類理論人工統計受試者詞塊使用情況,通過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后測后再進行學生問卷調查。

5.實驗過程

實驗中對照組學生采用常規教學法,實驗組實施詞塊教學法。詞塊教學法除常規教學外,對于所選訓練的商務話題進行詞塊選取,注重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和詞塊辨識度。根據Nattinger&Decaricco(1992)語篇功能對詞塊的分類,加強學生的識讀、記憶和輸出使用。

①組織性詞塊,此類詞塊可以使學習者語言表達層次清晰,如 as everyone knows that…, it is true that…, I’d like…

②舉例型詞塊,如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such as, in this case, for one thing…

③話題轉換類詞塊,可以幫助口語表達者在話題間轉換時更加連貫。如 however, while, on the contrary, for another…

④話題銜接詞塊,what’s more, besides, in addition to, on the opposite to…

⑤評價性詞塊,如 as for as I’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to tell the truth…

⑥總結性詞塊,如 to sum up, in summary, in a word…

⑦話語填充類詞塊,如well, I mean, you know…

此外,加強商務語境中習慣搭配、慣用套語及句子框架語的訓練。例如商務中習慣搭配make an order, arrange a shipment,另外以order 和arrange + n. 形式出現的詞語搭配也十分常見,可以實施詞語替換訓練;句子框架語是已成式的語言結構,可以整體記憶和應用,如 thank you for calling, I will divide my presentation into … parts, etc…

實驗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測結果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口語測試成績平均分進行單因素方差檢驗,分析結果見表1。

據表可得,T值為0.658,p=0.534>0.05, 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者商務口語水平無差異,分班合理,研究具有一定的信度。

2.實驗后測結果

(1)口語考試能力后測結果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對實驗組和測試組學習者分別進行口語后測,評分標準保持不變,平均分數的單因素檢驗結果如下表2。

結合表1和表2中數據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一學期的口語學習后,口語能力均得到提高(實驗組M后測8.34>M前測6.32;對照組M后測7.13>M前測6.30),同時實驗組的提高幅度(2.02)大于對照組(0.83)。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為.003*

(2)詞塊使用與口語水平的相關性

表3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后兩次測試中詞塊的使用情況,根據Nattinger&Decarrico 對詞塊的分類方法,多元詞塊(polywords)、習俗語詞塊(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短語構架詞塊(phrasal constraints)和句子構建詞塊(sentence builders),以及上文提及在實驗組實施的7類詞塊訓練,結合商務英語的詞匯特點及句式框架,統計數據如下:

根據表3數據,實驗組和控制組均在實驗后期測試中使用更多的詞塊。同時,P值在前測中為0.321>0.05,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詞塊使用情況在前測中無顯著性差異,而后測中P值為0.002*

同時,實驗者使用Pearson Correlation實驗檢測詞塊使用數量和口語測試分數的關系。

表4說明在顯著性水平為0.01時,詞塊使用平均數與口語平均分呈正相關(0.863>0),即詞塊使用數量的增加可以提供口語測試的平均分。

3.問卷調查

為了更好地探討詞塊教學法對商務英語口語能力的影響,實驗者對實驗組和對照組6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習興趣、練習效果、學習成就感和互動能力4個方面。結果如表5所示。

根據表5數據,問卷調查中實驗組的每一項指標百分比都超過對照組,而且實驗組問卷調查中對于4個維度的評分在“很好”和“好”的類別百分比均超過50%,表明學習者對于詞塊在商務口語教學中的作用比較認可,尤其是“學習成就感”和“互動能力”兩個問卷指標,實驗組同學表示“很好”的比例分別高達38.5%和47.8%,說明詞塊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練習效果,培養學生學習成就感及提高互動能力方面都比傳統詞匯教學更有優勢。

商務英語口語中詞塊教學策略:首先,激活已有圖式,加強商務英語詞塊的輸入。根據圖式理論,學習者通過與原有概念、經歷搭建聯系習得新知識。因而對學習者進行商務詞塊分類教學,激活其原有商務圖式,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強化理解和記憶,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自下而上的學習模式,由詞到句,由句到篇,最終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構架豐富的商務英語新圖式,加強商務英語詞塊的輸出。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商務英語詞塊后,可以引入不同商務體裁的學習文本,訓練學生將相關商務詞塊應用于不同商務情境中,從而構架豐富的商務英語新圖式,提高其口語實踐能力。例如在商務談判中,可以通過熟悉大量商務談判詞塊、常用套句,從而聯想、模擬商務談判情境,加強口語表達能力。最后,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詞塊教學法能夠使學習者脫離基于語法結構遣詞造句的口語表達習慣,有效地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成就感,并且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關注自我觀點的表達而非語法結構的正誤,提高學習者口語表達過程中與聆聽者的互動效果。

結論

詞塊法對于提高商務英語學習者的口語表達能力效果顯著,教學中可通過高頻詞塊的輸入輸出訓練,培養學生綜合遣詞造句能力,有效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成就感,促進其更高效流暢地進行溝通,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 Hove and London,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Nattinger, J., Decarrico, 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3]刁琳琳:《英語本科生詞塊能力調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27(4)期,第35-38頁。

[4]丁言仁、戚焱:《詞塊運用與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的相關性研究》,《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28(3)期,第49-53頁。

[5]廖瑛、莫再樹:《國際商務英語語言與翻譯研究》,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年第17期,第130-133頁。

[6]劉建軍:《詞塊策略與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科技信息》2013年第6(25)期,第11-12頁。

[7]李傳芳、余軍、林競:《商務英語詞匯:描述、認定與教學―基于〈財富〉商務英語詞表的數據分析》,《外語世界》, 2015年第9(3)期,第83-88頁。

[8]羅鳳文、梁興莉 、陸效用:《詞塊教學與外語學習者語言輸出》,《山東外語教學》2002年第12(6)期,第1-34頁。

[9]濮建忠:《英語詞教學中的類聯接、搭配及詞塊》,《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3(5)期,第34-41頁。

第9篇:立夏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 詞塊理論;對外漢語教學; 語言輸出;應用策略

一、詞塊理論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認知心理學、語言習得理論及語料庫語言學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著眼研究語言中的“詞語板塊”現象,即人們在交際中頻繁使用的、接受程度較高的多詞板塊結構。它們通常是固定的或相對固定的語言結構,兼有詞匯與語法的特征,且具有特定的話語功能,可作為整體存儲在腦中,在構建句子時,能快速提取生成話語。

對此語言現象,各家所用的術語和分類不盡相同。Nattinger & DeCarrico (1992)采用“詞匯短語”(Lexical Phrases)的概念,并將其分為四類:多詞詞匯(polywords)、慣用表達(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短語架構語塊(phrasal constraints)和句子框架結構(sentence builders)。

Michael Lewis(1993)則提出“詞塊”(Lexical Chunks)的概念并力推“詞匯法”(Lexical Approach),他將詞塊分為四類:單詞(words)和多詞結構(polywords);搭配(collocations或word partnerships),即以較高頻率出現的單詞組合;慣用話語(institutionalised utterances),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具有固定語用功能的單詞組合;句子框架和引語(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 指形式和功能固定或半固定的語篇框架語, 包括轉折詞。

我們采用“詞塊”的概念對相關語言現象進行探討。盡管詞塊的分類無統一標準,但由各家對其功能及類別的剖析可見,詞塊具有較強的語言生成力,可作為整體被存儲,并在語言輸出時被整體提取;以詞塊為單位學習和操練詞匯,符合認知的基本規律,故詞塊理論出現后在國外得到較大的發展,在我國也被廣泛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并逐漸為對外漢語教學界所采納。

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詞塊教學法培養學生漢語輸出能力的優勢

我們在應用詞塊教學法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發現,大部分留學生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中頻繁使用課堂上學習的詞塊,可見詞塊積累對于培養留學生的漢語輸出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表現在:

1、事半功倍,提高學習效率

強調語塊的整體學習和記憶,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從一些費時費力的逐字理解過程轉移到比單詞大的單位,這樣在獲取所需信息的時候能實現較高的效率。以詞塊為單位構建詞庫,能高效增大積極詞匯量;當學習者積累了一定量的詞塊以后,在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能將詞塊作為整體進行快速提取,“略過自下而上的心理過程的某些方面”,壓縮語言編碼加工的時間;且儲存在學生腦中的詞塊就像構筑句子用的預制板塊,稍加組裝便能使句子成形。因此,詞塊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對詞塊進行高效存取、快速再認和流暢表達,提高學習效率。

2、培養語感,減少母語負遷移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往往會受到來自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采用詞塊教學,讓留學生對詞塊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記憶和操練,可在學生腦中形成大量現成的漢語規范表達和正確的詞語搭配,可有效減少來自學生母語負遷移的干擾,培養留學生的漢語語感,讓學生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快速選取正確的詞語,進行得體、地道的表達。

3、胸有成竹,增強學生自信心

應用詞塊理論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引導留學生在語庫中儲存漢語詞塊,并要求學生反復操練使用,有助于增強學生用漢語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自信心;當留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常用詞塊以后,便胸有成竹,在相關語境中無需臨時編造不地道的表達,而是直接提取現成的詞語搭配,提高在大腦中獲取語言信息的速度,縮短反應時間,緩解交際時的心理壓力,提高留學生漢語表達的流利度和準確性,增強學生用漢語進行表達的自信心,提高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三、應用詞塊理論培養留學生漢語輸出能力的教學策略

對于來華學習的留學生來說,漢語詞匯量大,語言結構復雜,因此,詞語搭配便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大難點;盡管不少留學生掌握了較大的詞匯量,并具備比較扎實的語法基礎,但他們往往由于未能搭配好詞語而不能進行流暢、地道的表達。針對此問題,我們在教學中嘗試使用詞塊教學法,注重詞塊的輸入和輸出,以期培養留學生的詞塊意識,促使他們重視并主動進行詞塊積累,從而培養漢語語感,并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其漢語輸出能力。

1、循序漸進,培養留學生的詞塊意識

從留學生入學時起,就應重視培養他們以詞塊為單位學習和積累詞匯、并持之以恒地在大腦中建立詞塊語庫的習慣。譬如在學課文時,教師提前查找出課文中的常用句子結構、固定搭配和高頻搭配等,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操練,并要求學生牢記;在口語和寫作課上,教師根據教學主題為學生準備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塊和框架結構,作為學生語言輸出的預制板塊以便進行語句組合和表達。總之,應引導學生用詞塊高效地擴大積極詞匯量,用詞塊構建語句,提高漢語輸出能力。

2、學以致用,設法提高新學詞塊的復現率

教師在課堂操練中應引導學生通過詞塊識別、組合及應用等方式,在設定的情景中或指定的語言框架下進行口頭和書面語言輸出練習,具體操練方式可包括替換練習、句子重組、造句、情景對話和成段表達等,操練新學詞塊;譬如在學完課文后可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成段表達語言框架,讓學生進行填充式練習。課后應用也是鞏固詞塊的有效方式,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通過課文相關內容的小調查、寫漢語日記、參加漢語沙龍等方法在課外應用平時積累的詞塊。

3、授之以漁,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高效學習詞塊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識別詞塊的能力,如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分組找出課文中的詞塊,再進行總結,并建議學生使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分別標注出詞語搭配組合、習語和熟語以及句子連接成分和句子框架等,讓學生逐漸養成在課內外學習中辨別和積累各種詞塊的習慣。此外,運用語言學及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指導學生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識記詞塊。如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學完新詞塊后應及時歸納復習,并通過開動各種感官進行多樣練習和多次應用,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記憶痕跡。

4、舉一反三,注重歸類學習與聯想記憶

在運用詞塊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類似語言現象和詞語搭配進行歸類,并鼓勵學生做頭腦風暴式聯想,在學習新詞匯時幫助學生激活腦中原有的相關語言鏈接,對相關詞塊進行集合記憶。如在學習“鼻子不通”時,總結表示健康狀況的詞塊:頭疼、感冒、喉嚨疼、發高燒、拉肚子……學習“然而”時,聯想總結其他表示轉折的詞塊,如:但是、可是、只是、不過……在這種教學方法的促進下,留學生在較好地掌握了某個詞語的搭配規律以后,往往能觸類旁通,將其應用于類似語境及語言現象,其腦中的詞庫也能逐漸系統化,在輸出使用時能更得心應手。

四、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運用詞塊理論,有助于留學生形成系統的積極詞匯詞庫,在使用時能快速提取合適的詞語,地道、準確地表達思想,有利于培養留學生的漢語語感并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顯著提高留學生漢語表達的得體性及流利性。值得注意的是,語塊教學的核心是詞與詞的搭配,而詞語搭配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特別是積極詞語的搭配。因此教師在應用詞塊教學法時,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并持之以恒,才能切實促進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并提高其漢語輸出能力。

【參考文獻】

[1] Nattinger, J. & DeCarrico, J.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3] 周健.語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暨南學報,200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第一页 | 亚洲午夜片 | 毛片a级三毛片免费播放 |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1区二区三区公司 | 欧美亚洲日本 | 国产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a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9久re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 在线视频三区 | 男女在线视频 | 美女在线网站免费的 |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网站 |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视频二区 | 美女把张开腿男生猛戳免费视频 | 久久88香港三级 | 日韩亚洲欧美理论片 | 福利视频午夜 | 欧美高清亚洲欧美一区h | 欧美天堂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极品美女写真菠萝蜜视频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草草影院第一页yycccom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精品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 成年午夜一级毛片视频 | 久久精品免费播放 | 成年人在线视频网站 | 男女免费观看在线爽爽爽视频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 欧美性色xo影院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很黄很色的摸下面的视频 | 久久香蕉精品成人 | 欧美一区亚洲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