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傳統美德;仁愛信義;謙和好禮
傳統美德是傳統道德體系中傳承至今的最基本的合理內核??鬃右灾?、仁、勇為三達德為基礎,第一個構建了完整的道德體系;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母德,將其擴展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的“五倫十教”;此后儒者,有“四維”、“六行”、“八德”、“三綱五?!敝f等等。除儒家一系列完備的道德體系而外,道家的貴生、法家的理性、墨家的節用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內容,形成了中華道德倫理的豐富多樣和博大精深。在此,本文旨在淺議與今天道德建設密切相關的五大傳統美德。
一、仁愛
仁的核心是“愛人”??鬃诱J為仁者應該同情、關心、愛護、尊重、幫助他人,時時處處以己推人,為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主張由親愛親人進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由己推人,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層層向外遞推,最終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孟子·梁惠王上》)的境界。中國古代思想家不僅把“仁”視為做人的基本準則,他們還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滲透于政治運作過程之中。在先秦時期,孟子曾大力提倡“仁政”,提出了一整套仁政的方案。《禮記·禮運篇》中更設計了一個洋溢著仁愛精神的“大同”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一幅人與人相親相愛、和睦融洽的美妙圖景,也成了古往今來人們孜孜追求、無限向往的社會理想。 “憂以天下,樂以天下”,體現了仁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宋初名儒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傳統儒家仁愛精神的升華。
二、誠信守義
在道德體系構建上,中國古代各派學者都對信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視。人們往往把信與忠、誠合稱為忠信、誠信。其中儒家對“信”最為推崇。在儒家看來,信是“進德修業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以子思、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更把誠、信的倫理原則上升為天道,認為天道是真實無妄的,人道作為天道在人類社會的體現也同樣應該是真實無妄的,“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孟子·離婁上》)。作為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信的基本要求是真誠相待、誠實不欺,講究信譽,信守諾言等??鬃佑性疲骸芭c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如果不以誠摯之心待人,言行不一,翻云覆雨,則會產生信任危機,導致人際關系的惡化。儒家重視、提倡信,要求人們能夠言行一致,但并不是把言行一致作為絕對的行為戒律,僵化地套用于人際交往之中,講信必須要以義為標準去衡量?!吨杏埂氛f:“義者,宜也?!边@里的“宜”大致取適宜、合理的意思。孔子曾提出“見得思義”的主張,即在利益面前,要首先考慮是否應該、合理的問題。這一思想并不否定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但是要以義作為衡量其行為的標準,此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講信有違大義,則寧愿食言。儒家講信,注重的不是其形式,而是其精神實質。如果離開道德的標準,片面地強調信,很容易導致對道德責任的否定,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
三、修己慎獨
中國有“正人先正己”的古訓,強調人人從我做起。“正己”不僅是修養自身,也是對社會負責。儒家尤其注重自我道德修養,把個人的“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點。儒家直接開啟了“修身為本”的觀念,使道德主體自覺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在中國傳統社會諸多的自我道德修養方法中,“慎獨”最能體現道德的主體意識?!吧鳘殹?,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范疇,也是獨具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于《禮記·中庸》:“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贝笠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范的,君子,不需要別人來約束自己,不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縱自己。慎獨是高度自覺的道德操守,“誠于中,形于外”,“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禮記·大學》)。“慎獨”把道德規范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使思想信念與行為舉止純然一體了。
四、精忠愛國
中華民族素有一種對國家、民族、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為家國同構,國家社會與家庭自我本為一體,共生共存、息息相關,沒有國家社會,便沒有家庭和自我。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一種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崇高民族氣節。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歷來被視為“大節”。在封建社會它往往與“忠君”相連,“忠君”背后是深層的國家意識,因為君是國家的代表。這種精忠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每當國家民族處于危急之際,人民都要起來保家衛國,反抗侵略,不惜以身殉國。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而沒有消亡,與這種愛國主義傳統密切相關。“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藺相如“先國家而后私仇”,“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臨終“示兒”,辛棄疾“夜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到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他們身上都閃耀著精忠愛國傳統美德的光輝。
五、謙和好禮
一、重視課題研究,端正科研態度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工作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無處不在,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龐大的傳統美德系統中我們必須精心設計、有心發現、靜心提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德育工作有所建樹。因此,課題的確立與研究會使得我們的傳統美德教育工作具體化和更具可操作性。
但是不少人僅僅是把“課題研究”看成是學校工作的一件霓裳,認為不管課題實施過程和效果怎樣,只要有了課題,學校就是優秀學校、先進學校,課題越多說明學校的教育教學成果越好。課題研究工作固然可以為學校的聲譽和成績“添磚加瓦”,但是我們開展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說明一個教育現象和問題。所以開展課題研究首先要端正態度,要知道“欲速則不達”,要把課題研究工作看作是凝聚師資力量的平臺。德育工作涉及面廣但必須有側重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德目多、內容廣,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德育工作必須以點帶面才能干出成效,所以我們必須端正科研態度,才能在課題研究中始終保持持續和主動的狀態,切實地抓好課題研究。
二、積極探討現代社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1.營造良好氛圍,學會賞識孩子,豐富校園活動
首先,要注重對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人的正確思想和行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而養成的。研究表明,個體思想品德的發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為習慣開始,到倫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一個人沒有一個規范的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他就無從談及民族精神。
其次,德育是無形的,它存在于一切有益的活動中,在現代社會形勢下弘揚民族精神,必須打開孩子們的思維,讓他們在賞識中快樂成長,樹立一個基本信念:“我能行!”
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可以圍繞著所定的德目和課題研究內容,通過諸如紅領巾廣播宣傳、主題班(隊)會、詩歌朗誦會、課本劇演出、繪畫展、小小商品交易會、趣味體育競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題教育活動等形式,搜集諺語、擬訂計劃、收集史實資料、講解歷史、編輯小報、觀看影片、展示成果等,精心組織開展系列的主題活動。在此期間,孩子們走出了課堂和課本,他們用心感觸著祖國的尊嚴、民族的精神和集體的榮譽;他們從《 贈汪倫 》里感觸到了對友情的珍惜,從《 兩小兒辯日 》的疑問中看到了科學的發展精神;在趣味體育競技活動中,終于能和可敬可畏的老師、家長一起盡情吶喊,相互加油,大朋友與小朋友之間形成了一道靚麗的彩虹,增進了老師、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和團隊意識;在小小商品交易會中,孩子們從緊張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做了一回真正的主人,他們自由支配著自己的財產——商品。在諸如此類的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完全被打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角色中,于是自強自信的品質、集體主義的精神、團結協作的意識、誠實守信的態度、勤儉節約的習慣以及創新手段的運用就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2.走出校園,體驗人生,認識社會,輻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體驗教育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須堅持育人為本、重在實踐的原則。孩子們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育工作必須激發和引導孩子們內在的積極性,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青少年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要特別強調他們的真實情感、真實體驗和真實的思想收獲,從他們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讓體驗教育真正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
首先,可以在班(隊)會、平日教學和德育活動中滲透“體驗”活動,引導孩子們用心看待人生和社會。譬如,在課堂上組織游戲——體驗盲人、傷殘人,教會孩子們“換位思考”,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的良好品質;在《 下課了,放學啦 》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認識到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也是放學后該做的事,會做的事幫著做,不會的事學著做,當好家庭的小主人,同時引導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活,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孝敬父母”與“家庭責任”的關系,陶冶孩子們美好的情操,同時也將使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精神輻射到家庭,拓寬其教育的覆蓋面。
同時,要根據孩子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圍繞著“立志勤學”“求索創新”“團結協作”等德目組織社會實踐競技活動。譬如,在低年級中開展穿衣戴帽等生活自理能力項目的競技活動,在中年級中開展廢舊物品再利用、科普小創作活動,在高年級中開展拼盤、漢堡和剪紙手工特長展示競技活動……把孩子們平常生活的一些想做卻沒做成、做了卻不盡興的各種社會實踐性的活動搬到校園中來,這將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和自由的操作平臺,讓他們在體驗活動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節假日,廣泛組織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德育工作是無時無處不在的,“5+2=0”的現象絕不能出現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之中。社會實踐也是加強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聯系的必要手段。“社會實踐體驗教育活動鑒定表”的制定可以引導孩子們在家里、在社會活動期間仍然不忘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在社區和家庭的督導下參與諸如孝敬父母——堅持承擔一件家務、對爸爸媽媽說一句心里話,勤奮學習——讀一本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書籍,立志勤學——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上班”勞動,求索創新——完成一份科技小發明小制作,團結協作——合作完成一份環境小報,天下為公——體驗社會公益勞動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家長、社會的關心和支持下去體驗學習、生活和勞動中的困難、樂趣與喜悅,使孩子們受到立志勤學、求索攻堅、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的熏陶,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到現代社會中民族精神之所在,同時,這也將使得社會和家庭進一步認識到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體驗教育符合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充實當代青少年精神食糧的重要手段,是進行現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探究教育活動模式,深化德目內涵
1.采取“階梯式”動態研究模式
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活動中,我們可以針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結合時代特點采取“階梯式”動態研究模式,進行教育探究活動。
一年級:主要圍繞“團結互助”德目內容開展實驗研究;
二年級:主要圍繞“孝敬父母”德目內容開展實驗研究;
三年級:主要圍繞“立志勤學”德目內容開展實驗研究;
四年級:主要圍繞“求索創新”德目內容開展實驗研究;
五年級:主要圍繞“誠實守信”德目內容開展實驗研究;
六年級:主要圍繞“見義勇為”德目內容開展實驗研究。
這一“階梯式”動態研究模式,從縱向對比來看,每個年級段的教育主題內容是不變的,但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本身每年所涉及的活動目標和內容都在改變。從橫向對比來看,同一個德目經過6年的教育,會在6個同一年齡階段卻不同對象和不同時間段的范圍中得以不斷地實踐和論證。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從他入學就讀一年級到他小學畢業時,經過6年的學習活動,一共會走完“6個德目”為主要目標和內容的活動過程,全校6個年級段,經過6年的教育實踐活動,就能走完“36個德目”為主要目標和內容的活動過程。而同時,以一年級所開展主要實驗研究的德目“團結互助”來看,在6年的教育活動中,僅這一個德目就會被實踐、論證6次。這種研究模式,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化研究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同時,我們還應該重視每項活動的宣傳工作,可以采取先造輿論、渲染氛圍、創設情境,再引導孩子們帶著無限的遐想和飽滿的激情融入集體、參與實踐、親身體驗,然后再對他們的行為表現做出激勵性的總結,即采取評比、鑒定、反饋的“情境—體驗—鑒定(反饋)”的實踐活動模式來組織開展活動。
2.深化德目內涵,增強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在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活動中,應該本著易于學生接受、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原則,不斷深化德目的內涵,將活動具體化。我們應該讓孩子們認識到“團結互助”也少不了“誠實守信”;引導孩子們通過“立志勤學”來“孝敬父母”,意識到在現代這樣一個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里“立志勤學”才能更好地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讓孩子們明白“立志勤學”必須有“求索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在提倡“見義勇為”的同時更要提倡“見事巧為”……這些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從思想意識的宏觀世界走向微觀世界,使得德目內容緊密聯系、相互滲透,進一步深化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涵,更符合時展的要求。
“階梯式”動態研究模式和“情境—體驗—鑒定(反饋)”的實踐活動模式值得我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斷推廣。
四、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在內心世界閃耀民族精神
現代的教育者應該不斷提高自身對電教設備的使用能力,熟悉和掌握網絡信息的收集方法。尤其是中國倫理學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分會和吉林省教育科學院主辦的“中華美德網”,為我們交流研究信息、開展科研活動、開展傳統美德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
網絡安全與德育教育的科學處理和有機融合是今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工作(乃至德育工作)必須認真思索和探討的實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但首先我們必須保證在學校這一塊“凈土”上網絡為德育服務,兩者相得益彰。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引導教師和學生用好“中華美德網”,在網上論壇發表文章,進行網絡交流和學習活動;開設“中華美德網”學習瀏覽課,以班級(中隊)為單位,利用信息技術教育課時間,引導有條件的孩子參加東方美德論壇,接受更好、更廣的弘揚民族精神的社會教育。
上海市
車俊杰 張士奕陽 金軼哲 金弈飛 丁蘊婕 孫久暉
陳容吉 姚震杰 甘 羽 徐雨萍 王天成 伏起嘉
童鳴 劉宇軒 沈宸宇 呂秋悅 錢夢舟
深圳市
龍泳豪 葉慧蘭 敖雨詩 房 珉 盧子云 曾 立
徐瀚洋 藍思媛 蔣欣辰
柳州市
黃靖宇 覃嘉慧 陸貝寧 林雨晴 陸曉云 陳柏榮
李林蔚 呂文婷 韋黃強 丁柳清 呂佳慧 莫婷媛
黃金瑩 韋清清 王怡丹 滕翰文 李文怡 黃之敏
黃格格 張云珂 韋予萱 鐘玲玲 章志強 陸相衡
龍子浚 李 華 陳詩涵 彭晨夕 楊樂韻 吳惠航
劉翰元 駱美文 陳泓逸 董燕秋 喬如倩 蒙雨晨
駱周雋 韋尚勇 伍文藝 鞏小貞 劉干鵬 覃海利
陳絲亮 莫煦洋 廖 進 韋麗菊 楊富隆 韋柳雪
硯俐彪 覃紫紅 朱 鈺 劉樹君 覃夢菲 蔡耀德
蔡耀德 慧 鐘 賈莉斯 童品維 潘語昊 吳 哲
覃譽瑩 顏雅欣 黃笑涵 胡玉琳 陳蔣銘 鄧昊哲
劉伯 楊 誠 陸姚君 張俊昊 羅安然 陳俞宏
吳津薈 陳星百 謝雨琦 彭 彭 秦舒瑞
秦舒瑞 黃智勇 張宇揚 周 寧 周 寧 鄧詩雨
屈平燕 卓淑華 劉婷婷 廖芳燕 陸彩灣 黃夢寧
蒙嬋彩 覃詩雨 何嘉慧 林文凱 梁如玉 趙貴發
劉沅騏 韋榮婕 謝雨鑫 林 涵 韋策方 黃一吉力
劉子墨 彭揚菲 莫思雨 容億鑫 胡益源 黃婧鈺
韋柳澤 劉 爽 謝雨辛 李天麒 熊友兵 李 濤
覃玉華 賈 妮 梁 勇 覃玉華
哈爾濱市
李 博 王一諾 于麗娜 宋昌佰 崔家祺 黃保翔
張津蒙 賁雅雯 王博涵 秦孟瑤 宮欣然 吳佳璐
叢 薇 張 麗
吉林市
張洛東 王鶴璇 榮悅含 王鶴霖 盧美玉 陳美含
周佳美 沈靈玉 王雪峰 楊淇茗 馬銘陽 王一霖
廉天力 廉天力 于 力 徐一涵 劉晗 曲盈橋
宋禹飛 高浩元 孔令茜 程俊泳 張曦文 王 婧
何羽閣 黃 熙 高浩元 馬 浩 王 策 王 毅
姜玉華 姜玉華 孫麗霞 王 毅 周凌穎 周凌穎
孫麗霞
松原市
劉子怡 肖俊平 王愛華 張麗娟 肖俊平 王艷蘋
張亞波 史超群 梁 好 李 洋 張 萌 徐馨月
代立文 王成文 郝永志 史志剛 劉明學 于愛紅
李向蓮 王 亮 趙炳云 郭海英 張馨元 遲麗瑩
張 萱 劉宇涵 張佳鵬 張 禹 馬金竹 楊祺元
李振宇 祖雨晴 徐銘澤 胡莫雅 孫東劍
遼源市
車春曉 韓運國 梁恩玉 蔡文霞 段佳慶 鄭曉明
李 想 汪 強 李世瀚 李 典 李 典 韓 拙
張德軍 王曉宇 姜樹森 陳秀莉 叢瑞剛 遲洪濤
陳麗娟 呂延農 龐 月 梁學志 梁學志 鄭 昊
孫 王忠君 馬永軍 任立中 任立中 黃 雙
任可如 張德軍 李艷霞
遼寧省
騰 鰲 付立杰
書法二等獎
上海市
王昭程 姜奕霖 陳竹景 施予佳 王藝涵 許 易
孫顏克 吳歆 侯嘉禾 徐熙哲 陶冠熹 周 洲
施予越 朱義樂 張文杰 劉 陳婧怡 沈佳清
陳天怡 楊韻琪 許沛茨 劉 錚 林亦凡 吳欣成
胡惲涵 李藝琪 鄧名華 張 瞻 蘇昱 應 茵
徐 洋 盧嘉文 顧杰運 許沛茹 金家琪 許超逸
洪婷慧 洪婷慧 朱超逸 譚覆順
深圳市
樊 瑾 陳偉添 張 悅 張珊珊 毛香閩 唐 曼
羅嘉雯 李斯 蘇 妍 柯鈺雯 董玉瑩 羅昊桐
闕文艷 許小婷 沈鈺棠 梁家偉 許慈虹 林佳樂
賴惠慧 高紫婷
柳州市
覃光毅 麥 燕 黎志雙 歐 榮 曾文群 陳俊衡
何培媛 李海娟 劉淑婕 覃春暖 蒙韋升 覃巧琳
韋菊文 韋冬美 覃嗣銘 蔣詠碧 賈吉林 鄒 潔
黃思思 辜 漫 漆 全 鐘星瑤 覃子怡 陳柏榮
盧鈺雯 梁藝寶 李曉桐 農慶秋 覃志全 黃勝禹
譚元意 吳封意婧 覃景淞 陳添禹 黃瓊瑤 李藝羽
吳虹儀 謝 格 莫禎禎 韋智煜 侯思宇 黃麟茜
葉華邦 余柳鈺 陸欣欣 蘇玉莉 蔣青虹 汪迎霞
徐藝寧 趙媛媛 李晶晶 吳亦寧 譚語宸 汪 柳
廖嘉祺 莫玉珍 楊千慧 陳李怡萱 張嘉懿 楊蕙嘉
梁鈺麟 周婧陽 劉宇航 麥子昊 黃芷銘 申佳慧
蔡芷蘅 劉若晨 陳 歡 王姝儀 陳妍 龍忠慶
汪 源 賴曉丹 桂文濱 吳艷麟 羅皓揚 陳菲凡
張芯桐 羅子墨 徐蘄琳 吳風霖 汪明陽 林小楠
李靜蕓 周文穎 莫凱儀 唐榮浪 黃子欣 朱文靜
黃 艷 曾運華 甘德福 陳晶晶 熊偉超 伍文藝
韋霄圓 龔佳希 覃欣欣 蒙雨晨 廖永輝 謝玲慧
陸桂念 覃芳菊 喬如倩 梁肯寶釧 胡波喜 韋宇岳
李諾伊韻 王子健 凌 彥 王健宇 張 玲 韋永吉
梁 言 梁翊萱 簡啟婷 韋董蘋 韋詩琦 龍簫伊
潘榮慧 唐椿欣 葉健華 蘇鵬程 蘇思瑤 覃嘉藝
黃湘茹 黃湘茹 羅慧琳 粟蔚霞 陳有軍 何志光
煊 婷 江 薇 張奇媛 黃慶齡 何倩怡 譚夢圓
廖慧鐘 覃夢菲 覃婉延 俞一敏 莫云棋 吳承依
譚世銘 韋宇恒 劉晟澄 莫紫璇 覃婉延 趙安秋
韋麗君 屈敬 黃楚易 周子勛 呂國源 胡嘉益
梁康銘 譚昕妍 梁康銘 傅伊玲 林霖 肖鈺響
韋麗君 韋逸凡 羅志超 胡天真 莫德爾麥 孔心緣
張恒逸 蔡哲悅 呂可欣 林佳惠 蘭茜榕 易詩婷
劉彥瑤 江南飛雨 唐思慧 唐榕祺 梁怡 黃柯雨欣
蔣妍昕 謝秉妍 方峙林 劉妮娜 梁佳惠 韋慧伶
賴彥 楊思蕾 季 瑋 黃辛成 黃河彩 覃藝迪
黃麒瑋 駱一林 陳欣然 鄧雯文 鄧雯文 湯美伶
熊書夢 劉新平 湯美伶 何心怡 楊奕豐熙 羅晶晶
曾雯倩 王雨晴 唐伊玫 劉新平 歐漢英 林婧雯
盧書奕 黃麟惠 石晏寧 林思麗 黃俊銘 郭俊輝陳 艷 何 瑩 陳彥杰 覃耐彤 潘沐宇 羅雨詩
王 杰 宋麗華 覃悅瑩 楊柯瑞 黃士強 潘詩宇
周 凡 羅韋霜 李可盈 盧蔚明 韋加磊 卓淑華
屈平燕 潘志錦 肖懷達 肖 波 韋成歡 賈 運
龍慧珍 韋少塘 賈富翔 文 雅 韋芳玲 梁芳菊
韋柳明 鐘馥巧 龍委伶 梁景豪 尹彥翔 歐蓓璇
廖鄧凱 葉燦榮 賴奕佳 田佳 唐志真 馮婧怡
陳英珉 盧斯園 樊政 李奕良 魯靖煜 林思樺
石晨曦 鐘譚學 廖鄧凱 李君念 楊浩誠 謝卓易
姜新顏 覃奕佳 唐燕婷 路雅雯 陸昱奉 梁 亮
戴湘穎 張 恒 陳婧一 王芷悅 伍秋霖 黃華文
陳婧一 葉維佶 劉川菊 周芊伊 唐寧 覃 科
黃薇蓉 羅慧淇 沈安琪 梁洲銘 廖若瑜 宋寧瑞
吳靜娟 韋寶杰 蒙文彥 劉懿菲 劉晴川 鄺晶晶
覃柳龍 蘇倩玉 馬 慧 李成程 藍麗雯 歐子瑜
梁 勇 寧海鷹 林 煒 寧海鷹 李 華 張 敬
賈 妮
哈爾濱市
蘇 悅 李 爽 孫麗媛 張曉光 張程兮 祝藝鳴
羅涵文 劉思碩 姚瓔倬 馮榮超 趙悅婷 高 月
褚 楚 劉 洋 王一悅 常 瑞 王宇婷 李嘉薈
弓小涵 趙欣然 馬夢成 張 雪 汪 瑩 韓 穎
曹夢文 王甜甜 盧運梅 武雨婷 張津蒙 騰佳慧
馮雅煊 吳佳瑩 王博涵 徐 婷 段雨恬 李梓旭
隋 緣 李天宇 隋雨默 魏子煊
吉林市
徐 婷 孫銘檜 杜欣宇 楊晶雯 姜虹杞 勾 妍
周宇桐 左 天 楊 鴻 王子璇 劉炎康 滿佳琦
國洪雙 桑藝涵 桑藝涵 李依澤 王泓曄 魏鸝萱
王靜白雨 劉佳香 宋禹飛 關雪涵 李沛旗 姚思旭
劉佳奇 孔令茜 侯經偉 黃 睿 孫佳慧 岳 晶
松原市
奚 輝 奚 輝 許凌云 韓桂仁 孫翔宇 韓桂仁
車佳琦 田鈺婷 溫士杰 史寧寧 路 磊 韓東琦
劉澤霖 白 宇 陳 述 李 賀 李 賀 宋 樂
張冬梅 代立文 韓文艷 李 平 史志剛 陶瑞丹
王偉紅 包亞娟 尉瑩瑩 姚彤光 李向蓮 楊富淇
劉明鑫 武思琦 于玲玉 楊含禮 師銘悅 孫圣博
高 妍 方琳沅 王悅琪 馮 坤 周會婷 丁愛渲
王 思 王紫儀 王 瑤 盧智杰 曲金歡 吳 旭
邱圣愛 周春天 趙美鑫 梁 歌 牟亦然 李佳欣
張 碩 邵靖博 孫悅童 鐘鐵鋮 孫佳澤 徐 悅
王 奕 鄭易卓 李昕燃 宋浠平 楊思雨 高園于 也 王宇欣 魯鑫然 王 淇 韓雪冰 張海城
劉木子 張 鈺 高洪澤 懷明天 王美欣 劉佩鋒
王 淼 王雨彬 李博城 朱思瑤 胡慕臨 孫藝丹
韓立軍 井智銳 趙 帥 任 帥 齊雨生 吳 燃
馮美婷 高智鵬 鄭凱藝 姜 蕊 付旭東 林仁杰
張寶月 孫東劍
遼源市
張藝馨 胡希巖 李梓睿 李梓睿 袁紅梅 劉忠妍
于 婧 李海華 張桂杰 祁利君 孫曉玲 由金艷
牟靜艷 牟靜艷 袁 匯 黃 雙 高文廣 孫鴻源
劉如惠 宮 震 王忠君 汪 強 任立中
遼寧省騰鰲溫泉
胡莉麗 李艷芳
繪畫一等獎
上海市
姚震杰 陳昱彤 蔣婧云 徐欣琪 尹心怡 沈菲菲
王子怡 曹子辰 曹星語 劉以誠 胡啟迪 嚴 潔
陳莉穎 查 萱 黃楚 朱宇杰 董 事 胡樂毅
王顥竣 伍文豪 蔣雨婷 杜鴻鑫 王禹侖 夏夢圓
崔一 虞佳穎 劉詩妤
深圳市
陳金天 鄒菊峰 李麗莎 刁美霞 鄭雅欣 吳麗娜
毛香閩 陳俊諭 林伊晴 張佳樂 周玲芳 林佩玲
林嘉鋼 劉若航 何淑君 尹雅萱 劉炯程 李卓釗楊璐滔 鐘偉濤 賴駱瑤 王薈姝
柳州市
劉鑫羽 王婧怡 王貝寧 王詩琪 王周 林巧玉
韋詩琦 廖維毅 唐芷璇 覃玉婷 覃金利 許菲菲
龍曉樺 譚雅娟 覃婷婷 覃素月 李馨妍 吳亦寧
楊 潔 李林蔚 李功瑤 譚語宸 李潤秋 曾余琦玉
龔雨昕 熊雨欣 黃婉婷 井雨馨 何一丹 余思伶
馬藝容 呂澤欣 覃一珍 曾曉婷 韋詩詩 覃涵鑫
韋春妍 韋斯穎 覃當樂 彭振華 彭振華 彭振華蘇杏枝 陶毅恒 呂鈺 覃蘭都 湯佳怡 黃晶晶
楊羽鑫 江慧君 韋卓霖 蒙運韜 葉丹瑤 黎睿杰
姚祺 雯雯 馬嘉睿 袁穎杰 梁芳健 鄧文莉
鄧 婷 林家潔 碗茹霞 熊婉伊 李婕麒 陳明睿
侯淑貞 吳靈晗 蘇忠校 楊童茜 劉易洲 莫珊英
劉睿欣 左蕓滔 黃清源 黃欣玲 袁晴晴 潘楊健一
盧瑩麗 黃趙越 張展鵬 廖 彬 葉似逸 夏靜怡
陳世琳 黃 折 李泳儀 莫文婧 羅雅勻 楊舒
韋芳媛 劉 翁志紅 盤盈瑩 甘雨菲 梁正寧
黃靜霞 馬艷鈺 孫梁惜寧 梁正寧 黃靜霞 陳曉熏
汪祚酉 楊柳依依 黃云慧 陳欣語 張元怡 韋佳怡廖睿程 何慧琪 梁明昕 裘錦怡 李欣然 王 倬
林 涵 楊曉敏 曾韋迅 路蕊蔚 洪萍萍 楊嬋鈺
王文嘉 丁方迪 唐華潤 周靜宜
哈爾濱市
于麗娜 白 瑞 楊少文 王兆欣 姚瓔倬 孫寧禹
文 婷 劉津瑞 彭夢夢 霍 林 嚴學瑞 薛李鈺含
吉林市
黃 熙 李秉芮 王馨瑩 王馨瑩 徐一涵 殷嘉陽
李秉芮 張煜 徐一涵 殷嘉陽 齊俊杰 王浩
王鵬超 曲柏霖 康瀟文 劉妍彤 唐 寧 金夢陽
惠楷淇 朱婷悅 呂泊睿 孔麒銘 宋多明
松原市
王泉清 李雨涵 王藝霖 張傲然 吳玉民 孟凡忠
郭金鳳 潘柏民 劉彤 胡興佳 王馨悅 王文暄
王 奕 閆美琪 陳香宇 高子 胡梓馨 趙 酌
王熙格
遼源市
侯春光 王 淇 姜宛辰 馮樂瑤 李 明 姜典秋
張曉娟 熊桂林 孫東洋 范靜茹 李泓達 李奇峰
張天明 張 娟 肖德峰 肖德峰 肖德峰 吳寶禹
姜典秋 崔艷菊 姜天一
繪畫二等獎
上海市
金欣 尤文欣 趙海念 徐郅賢 唐欣怡 儲汶燕
張樂天 高 健 方浩宇 朱浩 莊天愛 金彥婷
盧 悅 鮑蘊涵 石舒華 吉寧岳 邢 蕾 張中曉
王欣怡 唐 凌 耿心怡
深圳市
向 清 洪佳婷 張 悅 彭慧君 邱建宇 郭夢婷
吳麗娜 彭懷博 吳麗娜 羅 琳 王芷晴 涂樹欣
林潔儀 周煒龍 龍泳豪 張 悅 吳金敏 陳德誠
吳詩嘉 莫淑瑜 傅偉倩 周龍敏 萬 吳秋詩
肖夢菲 鄭曉弟 尹雅萱 陳志健 謝奕源 曾彩燕
江樂行 蘇 妍 蘇 妍 林文壯 林澤熙 張 政
江樂行 李芷函 張雪梅 黃冬英 藍曉華 劉炯程
羅澤琪 劉嘉杰 鐘文釗 付子威 毛雨萱 潘泯源
文藝楓 文藝楓 羅澤琪 鄧雅元 劉 露 劉 露
鄧雅元 楊璐滔 楊璐滔 文藝揚 尹雅萱 陳子君
胡越穎 許慈虹 梁家偉 吳茹芳
柳州市
張鈞皓 玉恒賓 趙媛媛 王宇欣 譚青東 陳哲彬蒙柯羽 林雨茜 劉璐源 藍有科 李雙蓮 羅 霜
倫逸蕓 徐曉欣 袁 欣 謝熠熠 黃定武 李漢妮
黃瓊瑤 李佳蔓 覃慧玲 黃藍馨 田仁冬 黃鈺穎
袁 侶 何心緣 韋冬斌 韋健聰 莫惠宇 梁芳婷
藍肖瑩 宋 倩 韋建國 蔣迎楹 陳隋郁 黃雨晗
羅珊珊 孔渝弦 吳子璇 肖 婷 謝 格 譚陽陽
秦心怡 朱恩辰 李文怡 王怡丹 黃芷銘 黎夏帆
邵靜怡 李欣玲 林泉熹 彭佳銘 黃子銘 黃欣妍
李佳奕 李筱萌 陳馨逸 夏子惠 袁茗 周夢萍
朱雯茜 陶何梓 韋思薇 李慧敏 周宏婷 甘德福
韋小妮 張 輝 羅安琪 鄭嘉懿 謝玲慧 韋柳莎
竇元彬 韋霄圓 潘熙怡 計福鮮 譚婷馨 劉詩雅
何招輝 韋榕榮 何炎祖 黃小珊 梁艷倩 樊姝卉
韋酈珊 覃海利 陳姍姍 熊文君 陳佳慧 唐雨欣
王依然 馮琳茜 王 靜 王 靜 韋鴻倩 覃 惠
陳慶滿 賴希宇 彭振華 彭振華 彭振華 彭振華
彭振華 彭振華 何 州 張悅月 潘雙潔 李若
鐘相如 黃詩怡 潘楚月 葉東靈 陳張穎璇 韋雨杏
周民翔 曾柳芳 楊文懿 關芮佳 吳佳歡 李欣慧
蒙麗婷 陳雨棠 周圣娥 何曼源 周彥汝 李文萱
黃笑涵 羅海權 黃嘉曦 梁吉慧 陳張穎璇 楊科瀚
安芷嫻 廖陳萱 趙芷儀 蘭茜榕 羅羽靜 梁佳惠
韋慧伶 賴彥 楊思蕾 鐘子成 潘楊健一 韋欣媛
魏熙珍 覃媛媛 黃 鷺 何葉子 黎芷伶 肖天欣
楊豐瑜 陶迪雅 羅潤鑫 涂雋凡 韋 力 黃曉芙
陸昕琳 鐘綺卉 黃千禧 范瑤 駱奕伶 韋梁智
廖欣怡 蔣賓浩澤 陸澤霖 李馨雨 章雨欣 羅思琴
韋傳琳 楊文靜 肖景軒 陳藝鑫 蔡雨珊 潘雨濤
趙奕雯 譚琳 尹 辰 崔馨元 盧麒源 呂佳玲
韋比松 林佳慧 呂佳玲 李海文 陳小慧 唐韋雪
李可盈 韋柳惠 熊燕芳 覃耀萱 黃詩怡 王子龍
廖芳燕 肖妮 呂俊輝 劉媛媛 覃藍佳 韋美術
覃元桂 龐秋怡 沈旭東 莊心儀 蔣義熾 覃育慧
韋曉彤 韋芳媛 龐振豪 趙苡萱 張文繽 黃芳蕓
錢虹羽 羅欣研 韋文 楊云帆 張依俊 謝佳林
馬艷鈺 黃靜霞 張依俊 黃艷芳 梁正寧 黃靜霞
韋曉彤 梁正寧 莫穎婷 曾紫婷 孫梁惜寧 謝佳林
陳曉薰 何業鵬 盤小嘉 蘇文洋 莫穎婷 黃芳蕓
黃月妮 黃春蓮 周海蓮 汪祚酉 徐思棋 蔣青青
汪瑞希 周琦皓 黃麗廷 吳雨欣 歐陽賢 楊宗壘
張宇潔 張汝佳 黃玉清 潘雨璇 譚健均 劉嘉琳
莫思雨 唐梓鑫 周藍斯羽 韋銀莉 周睿婕 黃麟雅
莫彩珍 覃韋心葛 陳心語 李君念 韋嘉寧 羅旃萌
劉 穎 韋香妮 韋雨君 黎乙程 吳欣雨 譚柵柵
吳雨薇 覃思媛 趙星鑫 蔡 苗 吳佳玲 宋美淇
曾祥憶 張思思 劉沁纓 謝秋瑩 韋璇薇 張凱杰
覃思意 陳 雨 張方濤 賀晨陽 雷雯杰 周靜宜
黃浩宇 羅靜一 雷雯杰 周曉蕓 韋慧軒 桂珂嫣
凌姣業 桂詩琪
哈爾濱市
柳姿彤 孫麗媛 紀雪瑩 李 麗 宋 妍 朱曉紅
朱曉紅 丁宇琦 宋金陽 范子琳 王思涵 陳佳琪
李昕彤 王 磊 宋雨薇 才金寶 佟林哲 何文雪
何文鑫 包 帥 李士萌 何有軒 褚 楚 李龍超
劉佳妮 羅涵文 張慧明 祝婉婷 彥宇舒 尹奐奐
王含玉 李縱聞 劉盈 趙唯均 張福林 徐 良
付林雪 劉銘洋 陳雨霏 杜明陽 角 泉 王 越
吳若陽 周芷晴 劉錦琦 許天翔 許天翔 衛一霖
劉依銘 劉宣圻 李若語 張俊 陶銘淇 趙燦瓊
李雨欣 劉思含 劉浩然 楊宇豪 李若菲 周雨菲
吉林市
孫源徽 王梓桐 于涵一 尚 舒 申晏驍 余香廷
朱俊燁 吳翼飛 李婉鴻 邱 碩 于承渤
松原市
劉子怡 徐文 陳佳妮 趙思琪 齊柏強 王愛華
張麗娟 馬玉范 邱素涵 劉夢琦 趙欣宇 索弘光
肖 賀 張 健 梁 雪 孫偉東 崔雪情 張秀影
奚 琪 奚 琪 王 晨 辛 淼 楊辛然 王成文
張佩佩 楊天水 齊開勝 李文賀 潘柏民 潘柏民
潘柏民 潘柏民 潘柏民 張曉東 孟凡麗 周楚薇
王宇馳 劉 銳 吳依銘 李坦妮 王曦蔚 勵 志
劉 暢 孫銘麒 王美婷 王一詞 李 想 楊國瑞
王 煜 王藝璇 付俊澤 刁韻穎 孟祥寧 曲金歡
李浩均 李 昂 張津源 王文暄 劉 昕 姜 宇
陳怡涵 夏熙雯 董孌珈 陳 熙 王 鶴 陳 瑜
朱美琳 張笑笑 于詩園 劉 佳 王 王文暄
王文暄 孫溪然 彭鑫洋 陳 瑜 于鑫蕊 孫煥然
王 娟 段偉明 高 赫 侯銘爽 黃 炎 賈曉慧
姜琳琳 金 日 李 帥 李思琪 趙天歌 劉佳鑫
劉思彤 呂程俊 馬千惠 王浩言 王 茜 楊傲家
楊昕蕊 于超印 張艷陽 張 寧 鄒人鍵 王卓然
叢超博 高赫男 湯 張一涵 初一名 李玉洲
潘思宇 吳庚奇 馬千惠 王卓然 秦浩然 張永依
孫 琪 劉芳語 王小漁 代一澤 廉藝菲 王 策陳昱涵 刁 韌 孫一涵 一昆 王 瑜 心
韓斯竹 劉超然 李 思 董瑤鑫 鐘立凡 竇瑩瑩
竇瑩瑩 王敏莉 李佳鑫 王 磊 王祖彤 馮子緣
楊 賀
遼源市
楊懿琪 秦佳興 劉海莉 徐 璐 徐文艷 于昕鷺
何 奇 張麗娜 錢薪宇 郭紅波 樊志生 劉韓宇
車 帥 徐明洋 田紅華 明漢宇 張 敏 劉 瑩
劉瑩輝 高佳瑩 劉延 張雅南 張 航 譚 穎
譚 穎 丁志航 韓玉海 韓玉海 孫曉丹
遼寧省騰鰲溫泉小學
于 浩 李寅姝
論文一等獎
上海市
葉潮偉 劉偉利 胡新生 張自文 楊 敏 趙 燕
吳魏青 陳 劍 錢 琦 陸 天 張佳敏 顧 鳳
楊慧敏
深圳市
王薈姝
柳州市
李媛瑋 韋雯婧 符 琦 郭璐茜 陸利妮 莫海濤
黃 云 陳洪清 黃蘭秋 覃葦葦 鄭 雪 孟 溪曹 曦 趙紅劍 彭 紅 王燕春 覃遠彬 馮 娉
程 靜 蔣 玲 張 瑾 韋曉妮 鄧雯倩 王 鶯
張 妍 張豫晉婧 袁小歡 韋慶鮮 余宣萱 周佳蓉
屈平燕
哈爾濱市
李忠厚
吉林市
王 毅 陳大明 王秋艷 周凌穎
松原市
白天才 田鈺婷 王 梅 黃焱華 于雅秋 武 毅
趙英偉 馬俊和 楊國華 王清民 王成文 石中華
楊昕東 邢曉娜 敖桂清 尹紅梅 劉 蕾 范秀玲
汪艷霞 李紅悅 徐海龍 任 政 郭 軍 馮東雙
趙曉麗 姜玉雙 林 麗 包俊峰
遼源市
林國艷 姜仁東 趙富坤 王海冰 李恒文 劉金艷
孫長祥 毛孝君 邢麗艷 張立君 王麗君 張 成
宋仁平 翟秀艷 孫萬鵬 劉青峰 王 敏 孫亞東
劉秀娟
遼寧省騰鰲
張 虹
論文二等獎
上海市
周 巍 林哲緯 掌晨欣 楊 敏 楊 錢 琦
楊弘
柳州市
李麗娟 廖玉菲 溫治水 郭貴榮 吳 柳 蘇桂弘
陳麒羽 汪 源 林 娟 張法春 梁立秋 覃新干
梁立秋 肖海艷 黃喜義 韋冬耐 李健群 黎 雪
陳小蘭 黃梅芳 全麗萍 羅柳慧 陳英萍 陳 陪
鐘鳳群 廖小珠
哈爾濱市
曲永妍 李恩艷 高 磊 楊 鑫 孟祥珍 徐英新
蘇 婷
吉林市
邵云鶴 杜 穎 劉紅麗 王秀梅 崔成花
松原市
王藝霖 郭春雨 冷 爽 王崢崢 趙 丹 黃海波
李 敏 劉權超 姜淑杰 李彤云 馮艷英 臧春宇
梁鑫淼 苗迎春 李淑娟 趙 亮 史文宇 程雪蓮
焦少晶 姜 雪 王麗娟 王海燕 成 堯 楊麗娜
袁紅梅
遼源市
李 艷 趙大光 宋 超 林淑鳳 阮秀玲 鞠艷艷
王 巖 李 艷 劉慧麗
今天早上,我站在12路車上,人不算少,座位都做滿了人。在車管所時,上來了一位滿頭銀發的老爺爺,還帶著一位年幼的小孫子,居然沒有人讓座,連表示一下都沒有。那位爺爺領著孫子從車門口一直走到車尾,我注視著他們,并不是可憐他們,而是為我們威海嘆息。滿車的人毫不在乎,視若無睹。座著的人心安理得,連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們。沒有幾個人像我這樣看著這一老一少。
每次到一個站點,都會播放“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請您……”我想,這是在浪費電。我聽了幾百遍了,想必經常做車的人聽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滿座的人,面對這爺孫倆卻不加理睬。
在小學時,做車最擠了,三班車擠不上都是正常的。有時,我擠上了第一班車。人很多,聲音嘈雜。這時,車遇到了一個紅綠燈,立即剎車,車身也隨之猛晃。每當這時,那些大人就會說:“有病呀?擠什么擠?就你們小孩能擠!”我們聽了,當然生氣,可是拿這些大人也沒有辦法,畢竟,他們是大人。在這個時候,大人不應該去責怪我們,根本不是我們的錯,再罵也沒有用。這種情況,大人應該找個地方讓我們把著,省得車一剎“呼啦”倒一大片,再踩著你的腳了,破口大罵。我們滿肚子的委屈也只能咽。這樣,我們心理會產生一種不平衡的想法。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靠我們大家維持、發揚,如果每個人都對它置之不理,那么還有什么美德呢?還有什么傳統呢?省下的只是中華民族,卻什么也沒有了。如果我們都不遵守它的條例,那么怎么對子孫后代教養呢?這還只是乘車,如果走到社會里去,會發現更多的違規行為,會發現更多的不良行為。
醒醒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等著我們繼承呢!
在《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一書中,作者曼德維爾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群自私貪婪的蜜蜂為追求奢華的生活終日揮霍無度,但正是由于他們的驕奢逸居然使蜂群繁榮昌盛起來。當換了蜂后以后,這些蜜蜂變得勤儉節約時,儲蓄增加,蜂群反而呈現出商業蕭條、民不聊生的窘境,甚至連軍費都在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下不得已被裁減,導致外敵入侵時無力御敵。
勤儉節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的典型表現是儲蓄的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2013年9月,我國居民儲蓄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人均儲蓄超過3萬元,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中國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結構已嚴重失衡。但儲蓄的增加不一定導致經濟的繁榮。
這個現象可以用總需求和國民收入變動的關系來解釋??傂枨笈c國民收入水平關系如下:均衡的國民收入由總需求決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總需求上升,帶動價格上升,總供給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從而出現經濟繁榮的現象。反之,價格下跌,國民收入下降,總供給減少,出現經濟蕭條的現象。
這可以進一步來說。根據總需求與國民收入變動的關系,可以得出儲蓄與國民收入的關系。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消費和儲蓄變動方向相反,當消費增加的時候儲蓄減少,反之,當消費減少的時候儲蓄增加。而總需求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國內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由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和流動資產投資需求組成。消費需求由居民個人消費需求和社會集團消費需求組成。二是國外需求,即產品和勞務的輸出。因此,消費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儲蓄增加,意味著消費減少,總需求減少,導致國民收入減少,經濟蕭條;反之,儲蓄減少,意味著消費增加,總需求增加,導致國民收入增加,出現經濟繁榮的情況。
所以說,雖然儲蓄是屬于勤儉節約的美德。但勤儉節約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美德,對社會來說就不一定了,而可能是一種對經濟的不利因素。因為,大家都勤儉節約,把錢存起來,這些錢就沒有轉變成消費,從而導致社會需求的減少,國民收入下降,經濟蕭條。所以,要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在社會各種資源未充分利用,總供給還可以增加的時候,如果各種資源已經充分利用,那就只會導致通貨膨脹。
總需求與國民收入的影響,可以用圖來表示,當總需求為AD0時,決定了國民收入為Y0。當總需求曲線向上方移動時,即從AD0移到AD1,總需求增加,使得國民收入水平從Y0增加到Y1;當總需求曲線向下方移動,即從AD0移動到AD2時,總需求減少,使得國民收入水平從Y0減少到Y2。
因此,假設不考慮總供給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國民收入水平就是由總需求來決定的,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增加;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減少??傂枨蟮牟蛔悖且鸸┙o過剩和失業的根本原因。這就是宏觀經濟學中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或稱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目前,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中,因世界經濟不景氣,出口已經無法像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一樣成為將中國經濟拉出泥潭的重要力量。至于“投資”,國有企業是2008年刺激經濟四萬億資金的主要得益者,但大量研究表明,國有企業的投資邊際效用越來越差,如果為擺脫經濟衰退繼續進行大量的“投資”,最終的結果是進一步扭曲資源配置并加大產能過剩的程度,最終傷害經濟的長期增長。因此,對于三駕馬車而言,比較可行的主要是“消費”。如何增加消費?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從宏觀即國家層面來說,就是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生產力水平,只有整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提高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從企業層面來說,就是要加快技術革新,用更先進的技術代替落后的技術,改變盈利方式,提高員工收入;從個人層面來說,就是要提高自身素養,學習先進技能,增加自己賺錢的能力??傊?,根據經濟學理論,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國家保持了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增加了就業,增加了居民收入,健全了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了居民消費信心,并通過稅收等制度調節收入,縮小了收入差距,就能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
1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涵與外延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來,在勞動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累積的優秀道德傳統,這不僅是歷史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也是當代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古到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都貫穿在我國傳統的文化道德之中,這也是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如三國時諸葛亮的憂國憂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追求、明清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思想、譚嗣同挽救國家的英勇獻身精神等,這些追求與行為都蘊含著深深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精神共同構成了愛國主義的寶貴思想。
1.2 為民族、國家的奉獻精神
在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以集體、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詩經》中的“夙夜在公”、“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中的“舉公義”等等,都是強調為國家和民族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理想,這種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區別。
1.3 仁愛寬厚的人際關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仁者愛人的思想,孔子也將“仁”作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愛”的體現;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愛人無差”、“愛人若愛其身”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加強民族團結、協調人際關系都起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4 尊敬父母、尊老愛幼
早在《尚書》之中,就提出了“義父、母慈、兇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這些道德思想,除了維護封建等級思想的糟粕應該拋棄之外,其他的思想對于改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安定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這些思想依然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實際上,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隨處可見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積極作用。
1.5 吃苦耐勞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張,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前提之下,每個人都應該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舍身成仁”、“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等均是傳統道德吃苦耐勞精神的重要體現,這些精神均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品質。
1.6 尊師重教的精神
教師是傳播文化的使者,每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教師的諄諄教誨,在封建社會之中,幾乎每個人家庭的正廳都擺放著天地君親師位,將教師的地位與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師重教成為一種永恒的思想,也是傳統文化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1.7 謙遜禮貌的精神
“滿招損、謙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很多成就卓然的為人都依然保持著謙遜禮貌的美德,他們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將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閃光點之中,積極的向別人學習、充實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創造成就顯著,但是依然贊賞初唐四杰的成就,稱贊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窮”,稱贊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這種尊重他人的行為準則也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美德。
1.8 強調正身,為民執法
在封建社會,雖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卻有著公正執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便是公正執法精神的重要體現,魯迅也曾經說明:“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我國的轉型階段,弘揚公正執法的精神,嚴格的依照法律來辦事對于提升中華民族的文明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2 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方式
第一,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也有的區別,在歷史的變革下,兩者都是不斷發展的,為了促進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必須要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與不同,正確的處理兩者的關系,取精華、去糟粕。
第二,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在現代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于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必須要做好黨政干部建設工作,黨政干部需要意識到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關鍵詞:現代德育;傳統美德;價值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學校的德育建設,不僅要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更應該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在現代道德建設中,傳統美德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小覷的價值,研究傳統美德對德育的影響,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將為今后德育的發展指明方向。
一、傳統美德教育在現代德育中的價值體現
1.傳統美德對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影響
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為立足點,應該從人格修養、人際交往及人倫關系等個性品質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弘揚中找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契合點,從人和社會、人與群體、人與人、人和自身之間進行把握,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傳統美德融合于現代德育過程中:(1)傳統修身律己的美德和現代德育教法中所強調的內化、自律相契合;(2)傳統的誠信好禮及仁愛思想與現代德育所強調的健康和諧相統一;(3)傳統倫理中民族憂患意識與現代德育所強調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操相統一;(4)傳統的以義制利的價值觀和現代德育所強調的奉獻精神相統一;(5)傳統的崇尚節儉和現代德育所倡導的熱愛勞動相統一;(6)傳統的自強不息和現代德育所提倡的勇于拼搏相統一。
2.傳統美德對德育模式、途徑、方法的影響
德育的時效性是由方法所決定,德育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規范和觀念對人的影響、熏陶和教育,其最終目標是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在今天的德育和實踐中,古人所倡導的自然無為、積善成德、格物致知、修身養性仍舊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傳統德育強調道德實踐和修養實踐,主張一個人只有真正做到身體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有修養。講究的是操作方法,重視的是修養程序。中華民族傳統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活動實踐、校園環境熏陶、學科滲透、課堂教學等若干方面。實現傳統美德教育途徑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為了增加傳統美德教育的時效性,還可運行以下八種模式,即綜合運行、學科滲透、環境熏陶、系統講授、環節合取、內容結合、工程系列、主題活動。
二、在現代德育中,進一步加強傳統美德教育的策略
1.重視對德育科目的研究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德內容博大精深。在現代德育教育中,我們既要遵循道德發展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學科要求,合理選擇德育科目。同時還要賦予傳統美德教育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作為一項重要的價值資源,為現代德育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另外,對于世界各國先進的精神文明成果,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探索適合人類共同道德規范和發展進步的思想觀念,同時針對我國國情進行改造和吸收,與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構建新時期道德教育的內容。
2.重視對儒家文化的研究
在學校德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及思想教育的發展趨勢。日、韓、美等國都非常重視傳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同時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創新。作為有著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國,我們更應該扎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有素養、有道德的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目前,學校道德教育的熱點問題,就是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和關注。這再一次證實了世人已經認同了傳統文化的價值。但不得不提出的一點是,在傳統文化的大旗下,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狀況。所以學校在德育過程中,應該理性地去分析、辨別、對待傳統文化,如何更好地超越和繼承儒家文化,已經成為德育研究的創新點和熱點問題。
3.加強審美教育
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在古代的“六藝”教育中,更加重視美德教育,它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也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理想。重視美德教育,并非是忽視道德教育的其他領域,而是以美德教育為立足點,進一步發揚光大傳統的美德。
參考文獻:
[1]鐘建華,雷慶鐵.淺論當代榮辱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淵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2]林楠.中國道德建設的歷史承接性研究:傳統美德的讀解與轉換[J].思想理論教育,2007.
[3]謝定國.論中國傳統美德與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培養[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4]曹方林,鄭家治.孝道:中國傳統美德的根本[J].文史雜志,2008.
[5]嚴從根.協商對話:價值多元共生社會的德育方式[J].江蘇教育研究,2010.
[6]嚴從根.論教師良性不服從[K].教育學報,2010.
1 根據學生的實際,由淺入深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方方面面,我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把思想品德課教材內容和傳統美德故事融為一體。采用不同教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同一教學內容在不同教學年級可以適當重復出現。對低年級學生主要是進行基本知識教育,伴有一些行為習慣訓練,從而使學生了解一些淺顯的道理,使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美德的萌芽。如此在懂得國旗、國徽和國家都是祖國的象征之后,教育學生凡遇到升國旗、奏國歌的場合,就應該養成脫帽、立正的行為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崇敬祖國的感情。中年級在進行基礎知識教育的基礎上,使學生不僅知道怎樣做?還要逐步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高年級著重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使他們從小就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增強熱愛祖國的自覺性和對祖國的責任感。
2 把傳統美德寓于課外活動中
從學生的學習內容看,課堂是主要的教學陣地,但從學生生活的時空看,課外教師則是一塊具有教育資源的土壤。我校開展了以“勤儉節約”為主題的隊會活動,提出少先隊員不花零錢,不買零食,用老前輩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教育學生,現在學生吃零食減少了。通過這些美德教育活動,促進了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經常讓學生參加勞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思想。通過參加集體勞動,增強學生集體觀念和集體主義榮譽感,從小養成愛集體愛勞動成果的優良傳統。經常開展這些有益的活動,給學生以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把傳統美德教育與開展各項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增加美德的修養。
3 運用情境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情感體驗中深化傳統美德認識。如在向一年級學生講《國旗》、《國歌》時,講我國運動員在亞運會上頑強拼搏,當他們站在領獎臺上,運動場上奏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運動場上空時的動人場面。啟發學生想象運動健兒為祖國爭得榮譽時的激動自豪的心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在幼小心靈深處烙下長大后要為祖國爭光的強烈愿望。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象征性的活動,把學生帶入情境,使用圖表、圖片、幻燈等起到強化情境的作用。如在講《美麗的大興安嶺》一課時,我組織學生自己動手,收集大量有關圖表和圖片,以“愛我美麗的大興安嶺”為題寫作文,談感想。在這些別開生面的實踐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樹立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道德觀念。
隨后,1964、1965年的第五期,《中國青年》雜志依然以雷鋒作為封面,并配發大量闡釋雷鋒精神的文章。直至進入21世紀,《中國青年》雜志的封面上依然可以找到雷鋒。
為何一本薈萃精英的雜志會拿出那么多珍貴版面去反復宣傳同一個人?為何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年輕的戰士?
因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代表人物,雷鋒以其近乎完美的榜樣形象,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他用行動影響并告訴我們做一件事要堅持,人們要通過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別人。也正因為有雷鋒精神的感染,我們屢屢看到感人事跡的發生,那些可愛的人也和雷鋒一樣,具有樂于奉獻的精神,這些人身上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堅持與喜好,就像我們愿意去相信愛的存在并奉獻愛一樣。
雷鋒說,“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地堅守著你生活的崗位?”――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積淀。這種積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勇于犧牲的道德傳統,造就了無數令人仰慕的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其公而忘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道德追求,形成了以集體為本、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其“恭、寬、信、敏、惠”的道德準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信條,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諸如尊敬師長、友愛兄弟、誠實守信、廉潔奉公、嚴于律己、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這種道德產生的強大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雨滄桑而不衰。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道德傳統中一朵亮麗的奇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具體表現。雷鋒精神融會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以極大的凝聚作用匯入全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
雷鋒精神源于時代,但它的意義和影響遠遠超越了時代,是一種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精神。他的存在,升華了許多人的理想,提升了許多人的情操,讓一個時代因此而凝結了一個民族的道德覺悟。
顯然,時代不能離開雷鋒精神,不能缺少雷鋒這個元素,因為時代不能沒有奉獻精神,不能沒有一種具有民族色彩的道德覺悟。否則,經濟再進步,人類也只能產生悲哀。
雷鋒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精神,那種干一行愛一行,立足崗位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那種對同志、對群眾像春天般溫暖,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精神,都是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必須大力發揚和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