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人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進行相應的病情觀察,是老年人獲得滿意的護理。
方法:對我們光榮院2005―2010年間收住的60例癱瘓在床的休養員根據個性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
結果:60例病人經過護士和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增加了安全感和親切感,雖然他們有的因為年事已高離開了人世,但他們在有生之年都獲得了生活和心理的最大滿足,積極主動地配合護士很好的護理。
結論:只要護理得當,尊重老年人,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從而讓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那么就會醉的程度讓他們擺脫痛苦,快樂的享受晚年生活。
【關鍵詞】老年人 心理變化 慢性病 生活護理
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們對健康需求不斷提高,人性化護理應運而生。如何實施人性化護理是老年病人護理的一項全新課題。老年人由于機體各系統機能衰退,患病后往往導致臥床不起,有的甚至臥床至生命終結。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意外,下肢骨折,風濕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嚴重的肺部疾病都是造成長期臥床的原因。通過本研究對60例老年病人的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休養員2005―2010年因病臥床的老年人 男性 60例 年齡67―90 平均年齡78歲
1.2 護理方法:(1)安置舒適的環境;(2)合理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3)了解老年人心理活動規律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4)預防并及早治療并發癥。
2 結果
60例老年病人經過護理,均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獲得滿意的效果。
3 討論
3.1 老年病人的心理變化特點:衰老是人類生命的必然結果,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心力漸減,出現反應、思維遲緩,記憶力減退,理解能力及適應能力減低,表現為煩躁、易怒、憂郁、悲觀失望等。尤其住在光榮院的這些老人,大多無兒無女,他們孤獨寂寞情感脆弱,易于受損,對周圍的人和認和事比較敏感,有極重的猜疑心,有時候領導或護士的言行稍有不慎就會引起他們的猜測,認為是在談論他的,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和自己聯系起來,好像自己沒用了,被社會遺棄了,這些都嚴重危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他們更需要有精神寄托之所。另一方面,進入老年期,每個人都需要面面臨生理和心理的極大變化,由于機體衰老,易患各種疾病,不免對生活留戀,對死亡產生恐懼感,得病后,求醫心切,希望立即得到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客觀事實不能盡如人意,他們就產生消極心理,進而導致生理和心理疾病互為影響,出現惡性循環。
3.2 護理:(1)環境 臥床老年人要安置在光線充足的房間,保持房間內空氣清爽,經常進行消毒,溫度濕度適宜,日常用品應放置在易于取放的位置,暖瓶等危險物品應遠離老人,以防發生意外,偏癱老人應加床檔,防止摔傷。
(2)飲食護理 老年人消化道也像全身組織一樣日趨衰老,不可避免會發生牙齒松動,味覺差,咀嚼、吞咽困難,胃粘膜及腸蠕動功能減弱,加之臥床,會增加上述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出現食欲下降,食量減小,易發生腹脹、便秘、體重減輕等。要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水果,一則加強牙齒的咀嚼能力,二則防止便秘。食物烹調盡可能要做到色香味美,并保持多的水分,適當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和腸蠕動,從而增加食欲,注意按時進食,晚餐不宜過飽,一旦出現不適,應及早通知醫生處理。
(3)心理護理 護士應多與老人交談,了解老人的心理活動,及時疏導老人的郁悶情緒,向老人解釋病情,指導老人積極配合治療。對于老人的要求盡量滿足,要講究談話時的技巧,維護老人的自尊心,講話時要注意語氣語調,語言要溫和親切,讓老人保持愉悅的心情,感受到生活的溫暖。還有一種非語言交流藝術,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導致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護士見到老人后要用溫和的面部表情,親切的目光,這樣會給患者帶來安全感,感覺得到了鼓勵和愛戴,喚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另外,觸摸也是護患溝通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通過適度的觸摸,可使患者獲得關心、體貼、理解等情感.。
3.3 預防并發癥 老年人由于機體抵抗力差,臥床時間久的話易出現各種并發癥,造成病情加重,導致死亡,因此,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臥床老人的護理重點。
(1)預防褥瘡 老人床鋪應松軟、清潔、干燥、無渣屑,定時協助老人翻身,對受壓部位經常按摩和熱敷,動作應輕柔,如果已經形成褥瘡,要及時進行抗菌,消炎處理,以防進一步發展。
(2)預防墜積性肺炎 保持老人室內空氣新鮮,做好空氣消毒,幫助老人更換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有痰時及時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時及時治療,保證營養水分的攝入,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有條件時可進行超聲霧化吸入,以達到稀釋痰液的目的。
總之,臥床老人的護理是一項長期的、細致而艱辛的工作,需要我們護士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思想修養,不僅有嫻熟的護理技術,還要有創新精神,對臥床老人來說,情感重于一切,要舍身出地的為他們著想,讓他們得到親人般的溫暖,全心全意的護理每一位老人,及時發現問題,最的限度滿足其安全、自尊、愛與歸屬的需要。臨床實踐證明,只要護理得當,80%的老人會最大程度的恢復健康,甚至達到自理,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 .陳華干部病房老年病人幸福度及相關因素的調查 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4 A):827―872
【關鍵詞】空巢老人;心理危機;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321-01
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后的情景,現在被引申為子女離開后家庭的空虛、寂寞的狀態。換句話說,空巢老人是指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共處,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單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婦兩人的家庭。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從而產生了大量的農村空巢老人。
我院地處勞務輸出的大鎮,是一個綜合性的二級醫院,近年來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其中空巢老人占了相當一部分,現將空巢老人住院期間的心理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 空巢老人心理危機[1]
1.1 孤獨寂寞感:主要是由于生活工作環境的改變和子女獨立門戶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孤獨是一把刀,它可以殺人,不要小看孤獨對健康的影響。
1.2 抑郁憂傷感:主要是由過去或目前的不良生活事件所留下的消極影響。例如,失去親人或老伴、生活上的困難無法解決,不免會讓老人感到傷心難過。多數自殺者都是由抑郁癥所導致的。
1.3 焦慮恐懼感:主要是身心功能退化所引起的不安情緒,或者面對疾病與死亡感到恐懼和害怕。對于有缺乏安全感和恐病恐死癥的老人,尤其是殘疾或高齡、多病、重病的“空巢”老人,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實驗證明,恐懼癥就是慢性自殺。
1.4 空虛失落感:兒女長大成人、外出打工或獨立門戶,留下孤獨的老人自然會感到不適應,產生一種空虛失落的情緒。這種不良情緒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孤獨癥、恐懼癥或抑郁癥等心理障礙。
2 空巢老人住院治療的心理困惑
2.1 經濟原因:他們擔心醫藥費用昂貴,家庭經濟困難不湛重負,擔心給子女增加負擔,將來生活困難甚至難于養活自己,因此大多老人都不安心住院治療。只要病情稍有緩解就想出院,導致疾病得不到徹底治療。
2.2 無人照顧: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時,主要求助于子女與親屬,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怕影響其工作和生活,不愿意通知兒女。又怕麻煩親屬,因此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時,由于無人照顧常常都是拖延或間斷治療。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性轉為慢性,失去最佳治療機會。
3 空巢老人住院治療的心理護理
3.1 消除孤獨與寂寞感:空巢老人住院治療期間,護士要主動聯系身在異地的子女們,除了托人照顧父母,更要注重對父母的精神贍養,讓他們盡量回家看看老人,或經常與父母通過電話等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對于喪失老伴的空巢老人,護士應當盡可能地勸其子女支持老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鼓勵老人病愈后,積極而適量地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會和家人的活動,在活動中擴大社會交往,既可消除孤獨與寂寞,更從心理上獲得生活價值感的滿足,增添生活樂趣。
3.2 消除抑郁憂傷感:抑郁病人常會不自覺的對自己或事情保持負向(消極)的看法,護士應協助病人確認這些負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減少,可以幫助病人回顧自己的優點、長處、成就來增加正向(積極)的看法。嚴重抑郁病人思維過程緩慢,思維量減少,甚至有虛無罪惡妄想,在接觸語言反應很少的病人時,應以耐心、緩慢以及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對病人的關心與支持,通過這些活動逐漸引導病人注意外界。同時為病人創造和利用各種個人或團體人際接觸的機會,以協助病人改善處理問題、人際互動的方式和增強社交的技巧,識別和鼓勵病人的適應,忽視不適應,從而改變病人的應對方式[2]。
3.3 消除焦慮恐懼感:認真分析焦慮恐懼的原因和表現,正確對待身心功能退化問題,幫助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積極配合治療原發疾病,盡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可引起焦慮癥狀的藥物,指導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自我疏導和自我放松,建立規律的活動與睡眠習慣,幫助老人的子女學會謙讓和尊重老人,理解老人的焦慮恐懼心理,鼓勵和傾聽老人的內心宣泄,真正從身心上去關心體貼老人。
4 指導空巢老人心理自我護理
空巢老人心理自我護理必須以變“獨”為“群”,變“空”為“豐”,變“小家”為“大家”作為基本目標;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治結合作為護理方針[1]??粘怖先诵睦碜晕易o理,必須通過各種活動和心理的自我調適才能實現。其活動方式主要有:
4.1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生活的自信心,笑對人生,正確對待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創建家庭娛樂游戲環境,變夫妻為游戲玩耍伴侶。
4.2 把現代科技成果和各種媒體變成自己的生活伴侶和朋友,做到常有笑聲相隨、天天快樂開心;邁出家門探親訪友,不忘老朋友,結識新朋友,不回避忘年交,融入老年(或年輕人)群體尋找快樂。
4.3 加強與親情(子女和孫輩)的聯系,享受“天倫之樂”,堅持適量運動,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5 設立和完善方便、快捷的社區醫療機構
充分發揮社區醫院“方便、快捷、溫馨”的醫療衛生服務,從建立社區老年人醫療保健服務網和老年人健康狀況監測卡片,設置家庭病床、為老年人提供送醫送藥、定期體檢,醫療咨詢等多種形式的上門服務。同時社區醫務工作人員應定期看望、慰問空巢老年人,為他們解決困難;設立專業的老年人心理咨詢場所和服務熱線,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識,及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壓力。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空巢家庭在社會上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空巢老人是社會弱勢群體,其健康問題需要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對空巢老人的關心與護理是社區護士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給予空巢老人實際的幫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從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以支持老年人自立為理念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日本出臺了一系列養老政策和措施,特別是2000年開始實施的護理保險制度,改變了過多依賴政府的傳統,通過政府、社會保險和個人共同承擔費用,將護理制度從社會福利制度轉變為社會保險制度。
該制度規定年滿40歲的公民必須加入并繳納護理保險費,以解決年老后的看護問題。
參保對象分為第一號參保人與第二號參保人,第一號參保人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第二號參保人為40~65歲者。享受護理保險服務須等到65歲以后。但對于不滿65歲且加入護理保險的中老年人,如患有早期癡呆、腦血管疾患、肌肉萎縮性硬化癥等15種疾病,可享受護理保險服務。
當參保人希望得到社會護理時,首先要向所在市町村提出書面申請,在主治醫生意見的基礎上,調查員會前往參保人家中了解健康狀況,然后將調查結果提交護理認定審查委員會,30個工作日內判定意見和護理等級會以書面形式通過市町村轉告申請人。在得到認定之后,會有護理援助專業人員根據老人的情況制定護理計劃,對不同認定級別的參保人提供不同的服務。對認定有護理必要的參保人,以護理保險給付的形式服務,接受服務的老年人只需負擔1成,而另外9成由保險負擔。
幾種護理服務類型
目前,日本對老年人有以下幾種護理服務類型。
一是上門護理,也有人稱作“訪問護理”。著重針對那些醫療護理需求量相對較少、主要需要身體護理的老人。由相關福利提供機構派出家庭護理員上門為老人提供洗浴、如廁、進食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護理服務。如果老人家中無洗浴設施,流動的沐浴車會上門為家中的老人提供入浴服務。其他的一些項目還包括配餐及提供飲食服務,協助更衣,幫助從事打掃居室、洗滌以及購物等家務。
二是日間照護服務中心,服務對象主要針對65歲以上行動不便、具有某種身體障礙或者精神障礙、難以進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多建在市民生活區,配備可升降輪椅的汽車,早上將老人從家中接來,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務、護理服務及護理預防服務,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進行康復訓練,傍晚再送回去。
富山縣一家日間照護中心開創了一種將老年人、殘障人士、自閉癥兒童和殘障兒童等各種需要幫助的群體在一個空間進行服務的模式。老人們白天來機構里聊天、看電視,接受洗澡、剪指甲、按摩等護理,天氣好的時候,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出去散步、曬太陽。一些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還會做一些簡單的農業勞作。這家日間照護中心因為有孩子的加入而避免了全都是老人的沉悶,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心情愉快,孩子也能受到老年人的關照。這種洋溢著家庭般輕松、和諧氛圍的日間照護中心模式正在日本被推廣。
三是短期入住型機構,以三個月為限,指老人家庭因緊急事件或出去旅游度假,而在短期內無法照顧的老人,可以暫時將老人托付給能夠提供短期護理服務的養老機構。同時,老人的家庭成員也能有一段休息和放松心情的時間。
四是長期入住的養老護理機構,包括特別養護老人院、老人康復醫院、養護老年公寓、老年癡呆癥患者共同生活護理設施等。其對象為一些因常年體弱生病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家人又不能長期進行照顧的老人。為老人提供3個月以上的日常生活起居、心理健康輔導、日常生活護理等多方面的服務。筆者參觀了幾家養護老年公寓,居住者都是患癡呆癥的老年人。為了讓老人記住自己的房間,門上畫了各種顏色的花,房間的名字就是以花的名字命名的??蛷d、廚房、餐廳的墻壁涂有不同的顏色,非常活潑。
在熟悉的社區里接受護理
近年來,一種將居家、社區與機構養老結合在一起的社區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受到民眾的歡迎,即將上門護理、日間照護與短期入住設施的“短托”組合和一起,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內,有些是由普通民宅改造而成。
日本的養老護理機構,有的是市場化運營,也有的是政府委托運營。一般來講,企業性質的機構收費較高。目前,社會福利法人運營的養老護理機構占據相當比例。一些條件好、收費合理、服務上乘的機構也是一床難求。
目前,從事護理工作的以中年女性為主,一些養老護理機構的創立者、機構負責人都是女性。她們中大多數以前曾在醫療機構或福利機構從事過護理相關的工作,或是在家中有過護理老年人的經驗。像“互助佐賀”的創始人西田京子曾從事志愿者活動20多年,參與過對智障者的支援活動,在她50歲那年,認識到現行福利制度存在諸多問題,于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社會福利。在“福利不僅僅是老年人和殘疾人的事,還關系到社會每個人”的想法下開始創業?!按蠹襾泶思习伞钡呢撠熑思汛右苍卸嗄甑母@ぷ鹘涷?。她在醫院從事護理工作時,感受到民眾對護理的印象大都是冷漠、陰暗、病痛、悲傷、無奈,她也時常聽到一些老人感嘆“希望能死在自己家的榻榻米上”。于是她立志要開辦一家有笑聲的、明亮的、溫暖的養老護理機構。這一養老機構20多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她一步步的追夢之路。
在參觀訪問日本護理機構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些深愛養老事業的經營者。他們有著明確的護理理念,并將自己的想法運用于實際工作中,使機構護理越來越人性化。他們在服務上精益求精。有一家護理機構為了讓機構內空氣保持清新,除了開窗換氣外,規定老人換下的尿不濕、排泄物要放置在朝向院子的門外的垃圾桶并及時清理走,不允許通過室內或走廊。
關鍵詞:獨居老人 老人的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c)-0235-01
由于獨居老人的交際圈小、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而經濟來源不斷減少,身體的衰退與飲食、生活的不規定、意外事件的發生等引起獨居老人生病或病死。獨居老人的常見病患病率高達80.7%其中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白內障等慢性病的患病率相對較高[1]。因此,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老人的病痛與病情,本文針對獨居老人的飲食、用藥、生活等方面進行合理的指導,希望能為獨居老人提供一定的幫助。
1 飲食護理
1.1 營養素的選擇
老年人應當避免食用高脂、高脂肪的食物如紅燒肉、豬蹄等。在蛋白質的上宜選擇優質蛋白如魚肉、牛奶、雞蛋等。鹽的攝入不宜過多,限制每日量4~6 g,禁食腌制品,少吃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如蛋糕、糖,補充適當水分。
1.2 食物的選擇
多食水果、蔬菜,五谷雜糧等,避免食用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蒜、濃茶、咖啡。在食物的烹飪方面宜選擇煮、蒸避免煎、炸,多食清淡的食物而避免辛辣。進食宜少食多餐,忌不規律進食,過多過少進食。
2 用藥護理
2.1 根據醫囑用藥
嚴格按照醫囑規定的藥物品種、服藥時間、服藥次數和服藥的劑量準確服藥,不可自行增減藥物,漏服、多服或再下一次服藥時補服。對于記憶力差的獨居老人可每次標記用藥名稱、時間、用藥量、藥物種類或者設定鬧鈴加以提醒。藥物的選擇應該根據近期醫囑服用,避免服用以往的藥物或者在發病時自行購買以往吃過的藥物。
2.2 注意用藥禁忌
由于老年人對于藥物的解毒和排泄功能差,易引起毒副作用[2]所以在選擇藥物時應當選擇毒副作用小而效果好的藥物,在服用這些藥物時應當注意不良反應,避免發生并發癥、后遺癥等。在選擇聯合用藥時,種類不可超過3~4種,并注意服用有無先后順序。對于特殊藥物應該根據醫囑服用,一旦出現新的癥狀應當考慮是否為不良反應或者是病情加重并及時到醫院治療。
2.3 注意藥物使用說明及有效期
根據藥物說明書注明的服用時間、劑量、方法、不良反應、禁忌癥服用,并且服用前先檢查生產日期、有效期、藥物有無潮濕、是否失效,在確認藥物有效后才可服用。對于同種藥物不同廠家、不同批次的同種藥物等都應查看說明書。
3 生活護理
3.1 運動
3.1.1 運動的選擇
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和防治慢性疾病,因此選擇的運動項目應是運動強度低的有氧運動如快走、倒走、散步、慢跑、老年舞、太極拳、氣功及克服自身重力的力量練習,運動時間為30~60 min,每天1~2次。
3.1.2 運動前準備
運動前做熱身運動,禁在飯后立刻活動,可選擇飯后半小時,并且所食食物要易于消化、不過量也不宜在饑餓下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而暈厥。準備舒服、合身的服裝,避免過多、過緊、過薄的服裝,避免攜帶硬物或貴重物品應攜帶通訊工具以防不測。
3.1.3 運動中注意事項
運動中不宜持續大量大幅度的運動,適當補充足夠能量。對于低鉀血癥、低血糖的老年人應該限制運動量與運動時間,如發生異常應當及時停止運動慢走,突發意外時要尋求幫助。
3.1.4 運動后恢復
運動后及時補充水分、能量,不可立即躺臥或坐下,應當慢走待機體恢復正常后再休息。由于運動產生大量熱量而老年人的抵抗力差,因此不可脫去外衣以防感冒。
3.1.5 運動的注意事項
不要選擇不適宜自身情況的運動項目;不要隨心所欲不按規定運動活動時間、運動持續時間開始進行運動;不要單獨出行運動以免發生意外;不要在交通擁擠、道路不變等不適于運動的場所進行活動。
3.2 睡眠
3.2.1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個必不可缺的生理過程,對于老年人,睡眠質量的好壞是評價其健康狀況的一項客觀內容。睡眠除了可消除疲勞,使人體產生新的活力外,還與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密切的關系[3]。研究證實,持續的睡眠不足可導致思考力及記憶力減退、警覺力與判斷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內分泌紊亂、焦慮煩躁、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極易引起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情感性精神病、加重與年齡有關的慢性疾病的嚴重程度,增加中老年婦女冠心病周期性發作的危險因素[4]。
3.2.2 睡前準備
根據氣溫判斷是否加減被子以免半夜過冷或過熱,避免過度活動,禁飲大量水、咖啡、濃茶,禁食過多過硬的食物,以防失眠或睡眠不佳??梢栽谒芭菽_、按摩穴位、舒展筋骨以達到舒適,并保持心情舒暢。由于老年人機體產生熱量少,農村老年人常生火爐,易發生中毒或窒息,所以睡前房間內應移除火爐保證安全。
3.2.3 睡眠衛生
保持身體舒適,不要思考事情,可聽平緩的歌曲,看相聲,不要看驚險的電視,看電視時間不宜過久一旦有睡意應關閉電視、電熱毯,閉目養神嘗試入睡,如有熱水袋應移除床內以防燙傷。如果在睡眠中覺醒應更換舒適的并嘗試再次入睡而避免坐起看電視,次日若太早醒并無睡意可躺在繼續休息。
3.3 環境
環境因素對老年人的意外傷害的發生有著密切聯系。常見的危險因素有:燈光太暗或太亮、有眩光、光滑的地板,滑動的墊子,破舊或卷曲的地毯,門檻過高,過道有障礙物,櫥子過高或過低,液體濺出。過低的椅子、床、不固定的家具或是擺放混亂,馬桶過低、無扶手,家有寵物等[5]這些因素會對獨居老人的安全造成威脅,所以要排除這些危險因素。
4 心理護理
缺少子女的親情和精神慰藉是引發獨居老人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當子女離家而去,許多離退休后的獨居老人深居簡出,很少與社會接觸, 整日悶在家里, 無事可做,自然會產生孤獨寂寞的感覺而產生心理疾病。因此護理人員應該為老年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加強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希望獨居老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飲食起居,堅持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快,安全用藥,預防跌倒,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欣文,郝建華.社區獨居老人健康和生活狀況調查[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2,23(1):25-27.
[2] 吳秋香.住院老年患者服藥過程的安全管理與探討[J].護理管理雜志,2005,5(5):5.
方法:選擇長期住院(5年以上)療養的年齡在85歲及85歲以上的便秘老人,對其進行便秘知識和護理行為的干預,采取問卷調查,比較干預前后調查對象對便秘知識的知曉率,評價護理干預對高齡老人便秘的影響效果。
結果:實施護理干預前的便秘發生率為46.5%,干預后的便秘發生率為30%。
結論:護理干預明顯改善高齡老人的便秘情況,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護理干預高齡老人便秘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23-01
老年性便秘(senile constipation)是指排便次數減少,同時排便困難,糞便干結。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或2~3天排便1次,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于2次,并且排便費力,糞質硬結量少。便秘是老年人常見的癥狀,約1/3的老年人出現便秘,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雖然我國尚無關于老年性便秘發病率的具體統計數據,但對全國6個城市的老年人群調查后發現,老年性便秘的平均患病率為10.9%,而社區老人便秘患病率近70%,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便秘的發病率增加[2]。本研究選擇長期住院療養的年齡在85歲及85歲以上的高齡便秘老人,對其進行便秘知識和護理行為的干預,探討護理干預對高齡老人的便秘情況改善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院長期住院(5年以上)療養員約126人,85歲及85歲以上的者86人,其中發生便秘者40人,占46.5%。服用麻仁軟膠囊的13人,使用開塞露的9人,使用青寧丸2人,使用杜密克3人,口服一清膠囊1人,口服培菲康1人,合并用藥11人。
1.2臨床方法。選擇長期住院(5年以上)療養的年齡在85歲及85歲以上的便秘老人,采取自制問卷方法,對其進行便秘知識及便秘情況的調查,并對長期慢性便秘者進行護理行為的干預,以3個月為一個觀察周期,比較干預前后調查對象對便秘知識的知曉率,評價護理干預對高齡老人便秘情況的影響效果。
1.3護理干預。
1.3.1認知干預。責任護士向便秘老人及家屬宣傳便秘的相關知識:便秘原因、便秘的危害性、便秘的護理措施等并做好有關記錄。
1.3.2飲食干預。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飲食對便秘的意義。幫助家屬根據患者情況制定飲食計劃,給予適量飲水,進食適量水果及含纖維素食物,對改善便秘有著重大的作用。
1.3.3運動干預。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運動對便秘的意義。幫助患者選擇運動的方式及運動量,督促患者長期堅持。
1.3.4心理干預。責任護士經常和老人們交流并給于他們鼓勵。與便秘老人及家屬共同分析便秘的影響因素,制定對策,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樹立信心,改被動為主動,給予患者更多的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1.3.5行為干預。每天督促他們在自定時間排便,無論有無便意,采取坐式馬桶,集中精力,適當用力,不看書,不聽音樂,十五分鐘左右。排便訓練開始時仍然按醫囑服用促進排便的藥物。第一天在自定時間沒有排便則不強求,但要記錄下實際排便時間。第二天、第三天……,每天都規定時間排便,3個月為一個訓練周期。
配合措施:①中午及晚上臥床休息時間按摩腹部,順時針和逆時針揉腹各100次。②每天在坐位或站位時,做收腹和鼓腹的動作20次。③每天在站位或坐位時做收縮及放松動作20次。
2討論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以至大便次數減少,大便干結,排出困難或不盡等,常伴有頭暈腦脹,口舌生瘡,性情急躁,腹痛腹脹,坐立不安甚至導致心腦血管病變。高齡老人的便秘,通常是機體功能減退、飲食結構、活動量減少或藥物等引起的。
2.1高齡老人便秘原因分析。
2.1.1藥物作用。腸道有益菌不足引起,患者服用抗生素或其它藥物,腸道內有益菌群遭到破壞,消化不良引起便秘。還有一些常用藥可作用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或腸道神經系統,或直接作用于腸道平滑肌,使腸蠕動減弱,結腸運輸能力減慢而引起便秘。高血壓藥物如地奧心血康及利尿藥等都可引起中老年人便秘。
2.1.2食物中缺乏粗纖維。高齡老人,牙齒不好,喜歡吃爛軟食物,粗纖維含量不足。
2.1.3飲水不足。高齡老人常常尿道括約肌松弛,容易尿失禁,所以有的老人不敢多喝水。
2.1.4久坐不動者。身體缺乏運動,腸道肌肉松弛,腸蠕動功能減弱。有的老人長期臥床或者做輪椅。
2.1.5沒有規律的排便習慣。
2.1.6勞累或身體不適,導致精神緊張,引起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導致消化不良,引起便秘。
2.2高齡老人便秘的危害
2.2.1引起肛腸疾患。便秘時,排便困難,糞便干燥,可直接引起或加強直腸疾患。如直腸炎、肛裂、痔等。
2.2.2胃腸神經功能紊亂。便秘時,糞便潴留,有害物質吸收可引起胃腸神經功能紊亂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噯氣,口苦,排氣多等表現。
2.2.3形成糞便潰瘍。較硬的糞塊壓迫腸腔使腸腔狹窄及盆腔周圍結構,阻礙了結腸擴張,使直腸或結腸受壓而形成糞便潰瘍,嚴重者可引起腸穿孔。
2.2.4患結腸癌??赡苁且虮忝囟鼓c內致癌物長時間不能排除所致,美國研究者對424名結腸癌患者和414名非結腸癌患者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有便秘者的結腸癌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多。
2.2.5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臨床上關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壓,屏氣使勁排便造成的心、腦血管疾病發作有逐年增多趨勢。
2.2.6影響大腦功能。便秘時代謝產物久滯于消化道,細菌的作用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甲烷、酚、氨等,這些物質部分擴散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干擾大腦功能,突出表現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等。
3結果
通過護理干預,38人便秘改善。12人停止服用藥物,其中停服麻仁軟膠囊2人,停用開塞露7人,停用青寧丸1人,停用杜秘克1人,停用一清膠囊1人。護理干預后的便秘改善率為95%,可見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高齡老人的便秘情況,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北戴河療養院,河北北戴河 066000
[摘要] 研究療養院老年人常見的安全問題,尋找合適的管理方法,提升護理質量,為療養院老人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就目前而言,療養院的安全問題和管理方法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存在的安全問題和尋找合適的管理方法、提高護理質量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本文通過對療養院存在的安全問題進行分析,尋找合適的管理方法,提高護理質量,盡量為老年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
關鍵詞 ] 療養院;老年人;安全問題;管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a)-0064-02
療養院是一個特殊的地方,他屬于醫療機構,但不屬于醫院,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療養的地方[1]。療養院主要收納的人員是根據療養院自身的條件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性質及其旨意而定的[2]。來我院進行療養的主要是年齡在65~95歲的老年人。隨著當今中國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的數量不斷上升,我院每年接待的老年人數量也不斷上升。療養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本文通過對我療養院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法,現將報告如下。
1 老年人常見的不安全因素
老年人常見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比如跌倒、墜床、窒息、皮膚受傷、燙傷、走失等,其中以跌倒最常見。造成跌倒等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1 生理、病理因素
我院接待的所有患者均為老年人,年齡在65~95歲,平均年齡(80.4±2.9)歲,這些老年人自身的老化因素是安全問題發生的首要原因[3]。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感覺器官功能也會慢慢下降,如視力、聽力、皮膚感覺功能等均會減退;老年人的意識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下降,出現運動障礙[4];老年人由于身體免疫力下降,患疾病的機率增高,有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藥物是老年人跌倒的因素之一,飲酒過量也易導致老年人跌倒。
1.2 環境因素
療養院對于老年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很多人對內部的環境不熟悉,如果家具擺放問題不符合老年人習慣、穿著的衣服大小的改變、地面濕滑等均是導致老年人跌倒等不安全因素的發生[5]。療養院缺乏對活動方面的安全知識宣傳也易導致老年人跌倒。
1.3 心理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脾氣也會變得古怪,有些人不愿服老,再加上療養院的宣傳力度不夠,工作人員的說話方式不得體,導致老年人做事逞強,不愿別人幫助,這也是導致不安全因素發生的重要因素[6]。
2 老人安全問題管理體會
2.1 加強安全宣教
療養院對于老年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環境,當老年人進入療養院時,工作人員應該詳細向老年人介紹療養院的環境、設施設備使用情況,比如呼叫鈴在哪里、怎么按,燒水壺在哪里,運動設施怎么使用,在介紹時要注意自己的語氣、態度,最主要的是要保持足夠的耐心[7],這是因為這些老年人由于年齡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低,學習能力也有所下降,所以就算是簡單的東西介紹幾遍也可能記不住,所以這就需要工作人員要有特別的愛心及耐心,全心全意地教導幫助老年人熟悉環境,讓其感到家的溫暖。在給老年人訂制衣服時,需要丈量每個人的身材,盡量做到每件衣服都能合體,避免過長過寬給老年人帶來行動障礙[8]。每晚都要組織人員進行查房,提醒老年人注意安全問題,比如洗澡時的注意事項,夜晚不舒服應當立即聯系醫務人員,并記好值班的醫務人員的聯系方式等。如果有患者患有慢性疾病需要每天服藥的,工作人員要囑咐患者安時服藥,并指導藥量,避免患者多服、少服、漏服。對于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應該遵循“起床三個半分鐘”,即早晨起床時不要立即起床,應當在床上躺半分鐘,坐起來時坐半分種,兩各腿下垂在床沿時等半分鐘,等身體適應后再起床行動,避免突然起床引起性低血壓,造成對患者身體健康的威脅。同時在宣傳時可以采用書面宣傳、口頭宣傳等,將這些安全注意事項傳授給患者,提醒患者注意,減少不安全因素的發生[9]。
2.2 規范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
雖然療養院不是醫院,但是也需要做好相關的準備。首先需要提高醫療質量、加強醫療安全管理條例;其次,嚴格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報告制度等,避免由于差錯而發生醫療事故;最后,制訂療養制度及腹瀉等消毒隔離制度,囑咐患者不能將拖鞋穿出室外,避免滑倒。
2.3 改善硬件設施,保證無障礙及安全的療養環境
根據老年人具體情況設置房間布置。①房間布局需要簡潔明了,避免過多的布置給老年人行動帶來障礙,家具擺放位置要固定,放在角落、不影響患者走路的地方。②房間陽臺要朝南,使室內的光線采光良好,老年人可以經常曬到陽光。③開關、坐便器、桌椅、睡床等高度要適宜,不能過高或過低,方便患者使用[10]。④老年人的床鋪大小全部統一寬度為1.2m。⑤在室內需要安裝電話、緊急呼叫鈴等聯絡裝置,但一定要放置在老年人方便使用的位置。⑥在走廊、通道、樓梯、衛生間坐便器旁、淋浴房等老年人常經過、使用的地方禁止擺放雜物,并需要設置扶手,方便患者行走,減少跌倒的發生機率。⑦保持地面平坦,無水,避免老年人滑倒。⑧在常有水的地方,比如衛生間洗臉池旁、淋浴房內需要放置防滑墊。⑨所有臺階邊沿需要用明顯的顏色標志出來。⑩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可以提供輪椅、擔架等設備方便患者行動,可以在床邊為患者提供便器,方便患者上廁所。
2.4 加強軟件建設,開展人性化服務
對療養院員工的思想素質進行教育,樹立員工以“以老年人為中心,為老年人服務”的思想。鼓勵醫務人員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學習,提高醫務人員的素質。鼓勵醫務人員多與老年人交流,關心老年人,如果天氣發生變化要及時提前提醒老年人增減衣物。對于身體狀況不佳的老年人,要做好生活中的護理,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尤其要做好護理工作,在老年人體檢、治療時護理人員需要全程陪同。
3 老年人的安全問題護理體會
3.1 心理指導
療養院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因素,對于老年人提出的問題,需要耐心解答,經常陪老年人交流,或者鼓勵老年人多與他人交流。對于一些脾氣暴躁或犟的老年人,需要耐心開導,克服老年人不服老、怕麻煩人的心理。
3.2 運動指導
生命在于運動,尤其老年人,常時間不運動會導致肌體老化,加快衰老。所以需要有效的指導老年人經常鍛煉來增加和改善機體的機能。首先需要了解我療養院老人的身心健康情況,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指導患者正確運動。對于腿腳靈活的老人可以指導老人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對于腿腳不太靈活的老人可以指導其散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老人每天運動的時間不需要太長,一般以半小時為限,一天運動2次左右。每天控制運動時間在2 h以內[11]。療養院的運動場所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并且在周圍多種植花草樹木,保證空氣清新,為老年人提供一個舒服適宜的運動場。護理人員需要指導老年人在運動后進行心率自測,了解自己心率情況,協助老年人計算運動后的心率,告訴老年人運動后最佳心率是多少,使老年人了解自己的心率情況。老年人在運動時,護理人員需要加強運動注意事項的宣傳,避免老年人在運動中出現傷害,告訴老年人需要勞逸結合,循療漸進,避免過度勞累給身體造成負荷。護理人員需要督促老年人每天均堅持鍛煉,避免老年人只是出于好玩,運動幾天,就放棄。
3.3 飲食指導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不斷下降,消化功能也出現衰退,所以其飲食應該以易消化食物為主,食物營養均衡,避免高脂肪、高糖、高鹽等食物,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老年人的每頓飲食不易吃太多,應該少吃多餐,避免增加胃部負擔。在每天給老年人提供飲食前應該了解患者的口味,并根據老年人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老年人的飲食。鼓勵老年人不要偏食,每種食物都要適量食用。
3.4 用藥指導
對于一些需要服用藥物的老年人,需要了解老年人的用藥情況,以及評估老年人用藥的合理性。詳細向老年人介紹服藥的目的、時間、方法、藥物作用、不良反應、用藥禁忌癥等,避免出現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導致的異常情況。服藥時間最好選擇在餐后,將藥物發放到老年人手中,督促老年人服下。
4 結語
療養院的作用及其重要,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由于其情況特殊,需要進行更多的關注,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環境、人性化的服務是我們療養院服務的宗旨。但是目前療養院還存在較多的不安全因素,比如跌倒、墜床、窒息、皮膚壓傷、燙傷、走失等,其中以跌倒發生率最高。如何預防并解決這些問題是當前療養院最主要任務。本文主要針對我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尋找合適的管理方法,提高護理質量。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安全因素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療養院對于安全問題宣傳不夠,護理人員不夠重視、沒有足夠的耐心對待老年人,導致不安全因素的發生。所以療養院需要加強對安全問題的宣傳以及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改善院內軟硬件設施,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減少不安全因素的發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
參考文獻]
[1] Finn,Nilson,Syed,et al.Fall-related fracture trends among elderly in Sweden-exoring transitions among hospitalized cases[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13(45):141-145.
[2] Irina,vasilyeva.Robert G,Biscontri,et al.Movement disorders in elderly users of risperidone and first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agents:a Canadian population-based study[J].PloS one, 2013,8(5):e64217.
[3] Sarah A,Nisly.denise M,Kolanczyk alison M,walton.Canagliflizin,a new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AJHP: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2013,70(4):311-319.
[4] Tiankai,Wang Sue,Biederman.Enhance the accuracy of medication histories for the elderly by using an electronic medication checklisy[J].Perspectives in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AHIMA,American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association,2012(9):1-15.
[5] Jean-Jacques,Kiladjian Carlos,Besses Martin.Efficacy and safety of cytoreductive therapie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 aged>80 years:an interim analysis of the EXELS study[J].Griesshammer Luigi,Gugliotta Claire,Harrison Ruth,Coll Jonathan,smith Gunnar,Birgegrd Clinical drug investigation,2013,33(1):55-63.
[6] 柳甜甜,劉敏,徐興鳳.療養院老人安全管理與護理[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98.
[7] 阿期亞木,穆合塔爾,高芳.療養院老年人安全問題與防范[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8):541.
[8] 陳小萍,何路明,周芙蓉,等.養老機構老年人安全問題及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19):2518-2520,2536.
[9] 陳德仁.新時期療養院干部保健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4(1):131-132.
[10] 索紅梅,李文.療養科護士情緒勞動管理培訓的做法與體會[J].中國療養醫學,2013(11):1056.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發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而日益增多,如何減輕高齡患者骨折后的創傷反應,預防并發癥,降低病死率,恢復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已日益引起關注。現就近年來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和護理概況綜述如下:
1手術治療
1.1內固定治療內固定按固定材料有單釘、多釘、鵝頸鋼板等,按術式有切開內固定和經皮內固定。單釘和鵝頸鋼板由于對組織、骨和血液循環損傷大,操作復雜,近年已很少使用,逐漸為多釘所替代。經皮或小切口多釘內固定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創傷小,對患者生理、心理干擾少,有人稱之為“有限開放”手術[1]。術中用C臂X光機監測大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和復位滿意率,且多釘內固定具有立體加壓固定作用,穩定性好,患者術后疼痛迅速得到緩解,可以很快進行功能鍛煉,減少了早期并發癥的發生。
1.2假體置換假體置換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可以解決由于股骨頸骨折引起的骨不愈合,股骨頭缺血壞死引起的髖關節疼痛及功能受限,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減少臥床時間長引起的多種并發癥,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假體置換的并發癥增多,如松動、假體斷裂、髖臼磨穿、關節周圍異位骨化等。近年來由于材料技術的不斷改進,手術技巧的進步及并發癥的有效預防,假體置換的應用日益廣泛。假體置換分半髖即人工股骨頭置換和全髖置換,人工股骨頭亦分單極股骨頭和雙極股骨頭。選擇全髖還是半髖置換目前意見不一,盛璞義等[2]認為全髖置換功能恢復優于股骨頭置換,應首選全髖;許鵬等[3]認為結合我國實際及老年患者的要求,手術安全性等,高齡患者應首選人工股骨頭置換;楊維權等[4]對三種假體置換(單極、雙極、全髖)的療效進行比較觀察,三種置換效果評定滿意率差異無顯著性,但半髖較全髖置換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創傷??;高齡患者活動相對減少,術后髖臼磨損相對較輕,股骨頭中心脫位較少見,認為對高齡患者不強求全髖置換,人工股骨頭尤其是雙極股骨頭置換也可望得到良好的療效。
2手術護理
2.1心理護理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因生理健康狀況、家庭、社會環境、個人素質、文化修養和自身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而存在差異[5]。護士應根據病人年齡、職業、文化程度講解股骨頸骨折的有關知識、手術目的、術后效果及可能發生的問題,使其在學習中增強信心,逐漸改變錯誤認知,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導致的心理障礙,增進其心理健康。心理康復決定肢體功能的康復[6]。
2.2飲食調護大量研究指出股骨頸骨折患者攝入量減少會造成負氮平衡,而營養不良可以導致并發癥的發生,造成骨折愈合緩慢甚至不愈合,從而影響患者的順利康復[7]。而高齡患者多并存其他慢性病,對飲食有一定的限制,術前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指導患者做好飲食調整,以改善全身營養狀況,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術后根據骨折病人的代謝與營養特點,給予飲食指導。術后前3天食含鹽食物,少食甜食,有利于減少便秘[8]。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有效地預防便秘及泌尿系結石、感染。術后早期指導病人食低脂、高維生素、高鐵、含水多的清淡味鮮易消化的食物;術后康復期,督促病人食高蛋白、高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高鋅、高銅的飲食,有利于骨折修復和機體消耗的補充。對糖尿病、腎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人,飲食原則必須兼顧,避開不利于整體恢復的飲食[9]。
2.3術前護理
2.3.1術前評估術前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及對手術耐受性進行評估,把握手術時機,降低術后并發癥和病死率。做好各種相應檢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況,包括心、肝、肺、內分泌、血液、營養等系統的功能狀況,評估患者術前髖關節功能,心理狀況及學習能力等。
2.3.2加強老年慢性病監護[10]高齡患者常合并多種內科疾病,應詳細了解既往史,積極治療并存病,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注意監測血糖,了解入院前胰島素的用量或降糖藥服用情況;有高血壓病史的病人,了解病人服用降壓藥的情況,監測血壓,并注意觀察降壓藥的毒副作用;有冠心病的病人,了解病人的心功能情況,注意監測病人的心率及脈搏。
2.3.3術前康復指導術前康復指導是讓病人了解手術目的及術后康復訓練的作用,消除思想顧慮及恐懼心理,使病人積極主動地按計劃進行康復訓練。術前康復指導內容包括:指導,說明術后為防骨折移位或假體脫位要采取正確的;訓練引體向上運動,訓練床上排便習慣,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包括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關節活動訓練,指導正確使用拐杖等[11]。同時加強呼吸訓練,改善心肺功能。
2.3.4一般護理對術前行患肢制動牽引者,加強基礎護理,預防褥瘡等并發癥發生。常規備皮,術前12h禁食,4h禁水,以防術中嘔吐,術前晚可酌情給予鎮靜劑。
2.4術后護理
2.4.1嚴密觀察病情做好病人手術回病房的交接工作,及時向醫生了解手術情況,嚴密監測生命體征,高度重視心血管功能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注意傷口出血量和滲血情況,謹防失血性休克;注意患者意識狀況和患肢血運情況,觀察患肢皮膚是否發紅,皮溫是否正常,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同時加強并存病監測和護理,防止并存病加重。
2.4.2引流管護理[12]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和負壓狀態。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倒流。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行假體置換者一般術后1~2h內出血量在200~400ml以內,若術后10~12h內持續出血量超過1000ml,應引起重視,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2.4.3護理[7,9]的舒適問題是患者面臨的一大難題,長期平臥可產生肺部、皮膚疾病等并發癥,而延遲患者的康復。因此要加強術后護理,使患者自覺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足尖向上,髖關節、膝關節各屈曲30°)。只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其他三肢包括患肢的髖關節皆可變換。告知患者坐位可以解決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進食、大小便、清潔),且坐位使坐骨結節持重。教會病人正確的翻身方法。
2.4.4并發癥護理
2.4.4.1預防感染術前及時診治所有感染病灶,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術后重視各項無菌技術操作。盡量讓病人自解小便,有導管者應加強會清潔,指導病人深呼吸及作有效咳嗽,定時給予拍背排痰。注意保持傷口引流通暢,觀察傷口滲出液情況,對傷口愈合不良,持續滲液者應謹慎對待。注意觀察病人體溫變化及有無突然的劇痛等。
2.4.4.2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DVT形成是髖部損傷術后重要并發癥之一[13]。有學者提出[14]“預防優于治療”,采取藥物療法和機械性療法兩種預防措施,有效地預防DVT形成。DVT預防對策:①術前評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實施個體化護理方案。②術后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吳玉霞等[15]報道將墊枕改進為長80cm、高30cm,用于臨床使病人的腫脹消退時間縮短,減少DVT的發生。③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靜脈回流。適當鍛煉可減少靜脈血栓發病的75%~77%[16]。適當功能鍛煉可加快下靜脈血液回流,且對心率、血壓、傷口滲血無明顯影響[17]。鍛煉原則是早期開始,循序漸進,被動和主動結合,等長和等張相結合;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膽固醇飲食,多飲水,防便秘;預防性抗凝治療和應用活血化瘀類中藥,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DVT的形成。超級秘書網
2.4.4.3預防脫位假位脫位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假體置換術后另一重要并發癥,其原因有多種,但與術后外展中立位的保持不當有很大關系[18]。為了改善假體置換術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方法,羅輯[18]制作了防外旋鞋及梯形墊;雷小容等[19]制作外展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變換時髖關節內收或內旋,避免了傳統皮式牽引固定的不便,有利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2.4.5術后康復指導先進的材料,精湛的技術只有結合及時的術后康復訓練,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20]。因此制定一個有效而可靠的康復計劃,以減輕患者痛苦,預防術后并發癥,防止肌肉萎縮,增加關節活動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鄭淑梅等[21]報道通過康復訓練后病人的關節活動度、坐位耐久性、疼痛程度有很大改善。張瑞芳等[22]報道術后康復訓練主要分為術后早期(術后當天~5天內)、術后中期(術后5天~2周)、術后晚期(術后2周以后)和出院家庭康復指導四個階段進行。術后早期以進行患肢主、被動踝關節伸屈,股四頭肌收縮,髖、膝關節的伸屈訓練,同時加強上肢肌力練習,以便日后能較好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術后中期開始轉移訓練:先由臥位到坐位,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訓練,以恢復ROM,進一步提高肌力,練習獨立坐起和扶拐行走;術后晚期加強患髖外展、外旋和內收功能鍛煉。出院后注意預防居家意外跌倒,不宜過早負重,繼續加強平衡力和協調力訓練,早日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宋國清,李小如,楊輝芳,等.有限開放加壓螺紋釘內固定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1,26(3):277.
[2]盛璞義,瘳威明,李佛保,等.假體置換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折術前準備及術式選擇[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9,6(6):410.
[3]許鵬,靳衛章,姚建鋒,等.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01,7(3):168.
[4]楊維權,劉大雄,孫榮華,等.三種假體置換治療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療效觀察[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0,15(3):163.
[5]王建榮,劉玉春,馬燕蘭.老年護理新觀念及老年人特殊問題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2):959-961.
[6]戴燕,裴福興,沈彬.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病人的門診康復指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A):31-32.
[7]張王月,計惠民,田淑芬,等.對股骨頸骨折患者疾病知識水平的調查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8):29-31.
[8]張莉.骨科圍手術期病人飲食指導與減少便秘的發生[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2):102-103.
[9]陶于鳳.股骨頸骨折病人術后的健康指導[J].中醫正骨,2004,16(1):62.
[10]農連英.股骨頸骨折死亡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9):692-693.
[11]公潔,王式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1B):134~135.
[12]朱彩香.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2,10(4):47-48.
[13]沈素紅,陳柯,張江濤.髖部損傷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醫正骨,2004,16(1):7-8.
[14]張瑞芳,許紅璐,周雪梅,等.高齡病人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2):28-29.
[15]吳玉霞,王海桃,王惠.改進后墊枕在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0):9.
[16]楊濟.下肢骨折及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J].中國骨傷,2001,14(9):555.
[17]王曉紅,薛立景,滑志娟,等.功能鍛煉對下肢關節置換術后血流速度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1):1008-1010.
[18]羅輯.全髖置換術后保持外展位方法的改進[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9):706.
[19]雷小容,李秀霞,鄭小敏,等.自制外展枕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06.
[20]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25-235.
很多人都有腰扭傷的經歷。扭腰可以在劇烈活動時發生,也可以在輕微活動時出現,不一定都有明顯的外傷史。突然彎腰、彎腰搬運重物是常見的腰扭傷原因。腰扭傷多數是腰部的肌肉或韌帶拉傷,疼痛一段時間就會痊愈。有些人腰扭傷時造成腰椎小關節輕微錯位,疼痛劇烈,翻身、起床、穿衣服都費力,但休息一段時間也會痊愈。
現場回放
黃總游完泳彎腰取東西時突然腰部劇痛,連喘氣都費勁。他立即坐下感覺疼痛有減輕,雙腿能動,不麻木。到醫院檢查診斷是急性腰扭傷。
專家點評
急性腰扭傷疼痛嚴重,患者常擔心是否是腰椎間盤突出,心情非常緊張?;颊咄蝗怀霈F腰痛,只要沒有麻木,腿的力量沒變化,就可能只是腰扭傷。腰扭傷患者壓痛最明顯處一般不在腰部,而是在臀部?;颊咭话銢]有放射痛、麻木感,肌肉力量不受影響。
腰扭傷的現場救治
1.患者應原地停止活動,雙手叉腰,站立一會兒。也可以適當行走,腰部緩慢左右晃動,這樣可以緩解疼痛。
2.請醫生檢查排除腰椎間盤突出。腰部貼膏藥。
3.休息與活動相結合。臥床休息,同時適當活動腰部,可以臥位或站立位練習挺腰,適當行走。盡量坐高靠背椅,少坐沙發和小轎車。
4.必須工作時,可佩戴一個彈性好的腰圍,以減輕疼痛。
5.平時注意體育鍛煉,增強腰部對外傷的防御能力。
怎樣護理癱瘓病人
癱瘓老人由于長期臥床不能自行翻身,或年老體弱、營養不良,或小便失禁、多汗,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的刺激等,使皮膚抵抗力降低,均會導致或加速褥瘡的形成。對于癱瘓老年人的家屬來說,恰當周到的護理可使老年人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預防各種并發癥。
注意營養
營養不良的老年人的皮膚對壓力損傷的耐受力較差,容易發生褥瘡。為此,應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同時供給足夠的水分,防止便秘。
注意清潔
1.要保持床鋪清潔。
患者的床面應干凈、平整、干燥、柔軟且無雜物。
2.預防泌尿系感染。
保持會清潔,對留置尿管者,應定時更換尿管、尿袋。
3.日常擦洗。
在易長褥瘡的部位,即骨骼突出部位,每天用溫熱手巾擦洗,然后局部敷爽身粉,以保持皮膚干燥。
經常按摩
需要經常按摩癱瘓肢體,幫助患肢被動運動及坐起、站立、步行練習。
注意日常技能訓練
家人可幫助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日常行為訓練,如穿(脫)衣服、系紐扣、洗臉、吃飯、使用器具等,使癱瘓的肢體得到有效的鍛煉。(胡月)
老人摔倒如何安全起身
老人摔倒后,常常急于起身,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會導致許多危險的發生,如導致骨折、虛弱,甚至死亡。為此老人要學會安全起身的方法。
平躺并保持體溫
老人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應緩緩將雙腿彎曲,挪動臀部到就近的椅子或床鋪旁,然后使自己較舒適地平躺,蓋好毯子,保持體溫。使身體成俯臥位休息片刻,等體力準備充分后,盡力使自己變成俯臥位。起身雙手支撐地面,抬起臀部,彎曲膝關節,雙手扶住椅面,以椅子為支撐,盡力站起來。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溶栓治療;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Reviewed on the thrombolysis therapy on senile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LDVT), made a summary on clinic and nursing.Methods 37 cases senile patients with LDVT treated by small dose urokinase. We analyzed clinial effect and sumarized nursing experience.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8%, the key points on nursing were summarized.Conclusion Small dose of venous thrombolysis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LDVT was safe and effective, specially good nursing can help senile patients pull through the difficulty in such stage.
[Key word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thrombolysis therapy;nursing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血栓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栓塞后綜合征。其發病率在國內外均呈逐年增多的趨勢,在臨床上日益受到重視。目前世界人口構成老齡化日漸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老年人常因各種疾病導致臥床,同時存在手術治療、血液高凝狀態、合并心肺及其他系統疾病等易發LDVT的因素,所以LDVT高發病率的趨勢尤其多見于老年患者。溶栓治療已經成為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常規治療[1~3]。我們針對近年來應用靜脈溶栓治療37例高齡臥床老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和護理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為今后高齡老人的臨床護理積累了一定經驗。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資料來源于干休所家庭病床及421醫院內科住院病人共37例,其中男14例,女23例;年齡均在70歲以上,平均年齡(78.3±8.2)歲;均為臥床老人,臥床時間為3個月~11年,平均(6.3±5.5)年。
1.2 主要伴隨疾病 37例患者中伴肢體癱瘓性腦卒中13例(35.14%),近期骨科手術7例(18.9%),高血壓病24例(64.9%),高脂血癥12例(32.4%),糖尿病11例(29.7% ),冠心病和(或)合并心衰8例(21.6%),慢性支氣管炎4例(10.8%),腫瘤5例(13.5%),有吸煙史5例(13.5%)。
1.3 臨床特征 均為新發急性LDVT患者,病程6~123h,平均31.5h。發病部位:左下肢26例(70.3%),右下肢11例(29.7%)。
1.4 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腓腸肌壓痛。(2)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LDVT靜脈管腔內出現實性回聲,探頭加壓血管腔不能被壓癟,病變處缺乏血流信號或血流信號消失。所有病例均經臨床表現、體征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
1.5 療效標準 治療前、過程中及治療結束時測量健、患側大腿和小腿各兩處周徑值(大腿在股骨內側髁上緣10cm處,小腿在外踝尖部直上20cm處)。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行患肢多普勒檢查,以判斷療效。根據臨床表現、結束時肢體健患側周徑差和患肢體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臨床療效分為治愈、有效、基本無效[2]。治愈:患肢紅腫熱痛消失,周徑差≤2cm以內,血管彩超提示深靜脈血栓消失、血管再通;有效:患肢腫脹明顯減退,周徑差2~4cm,彩超提示深靜脈殘留部分血栓、血管部分再通;基本無效:患肢紅腫熱痛稍減輕,周徑差≥4cm,彩超結果顯示病灶血管仍閉塞。所有患者均隨訪3個月。
1.6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按百分數進行統計,計量資料行兩均數t檢驗。
2 治療方法
2.1 溶栓治療方法 靜脈溶栓操作方法:將25萬U尿激酶加入生理鹽水100ml中稀釋,經患肢足背靜脈穿刺滴注,靜脈滴注時止血帶結扎于患肢踝關節上方5cm處,靜脈注射過程中止血帶持續結扎不放開,靜脈注射結束后松開止血帶、拔針,局部按壓5~10min。靜脈輸注速度為100滴/min,靜脈注射15min內完成,發病第1天每日2次,2次間隔時間4h。此后每天輸注1次,連續7天。其他靜脈輸液治療需另外建立靜脈通道。
2.2 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療 同時給予阿司匹林片100mg,每天1次;潘生丁片50mg,每日3次。
2.3 活血化淤治療 生理鹽水250ml+丹參注射液4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
2.4 其他 基礎疾病治療和其他對癥支持治療。
3 結果
3.1 綜合評估 所有病例于治療后第10天對臨床表現、體征和外周血管彩超結果進行綜合評估。本組患者37例,痊愈10例(27.0%),顯效21例(56.8%),基本無效6例(16.2%),總有效率83.8%。
3.2 不同時期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變化均數變化 見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5天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變化經統計學檢驗顯示差異無顯著性;治療前6、7天時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顯著下降;治療后10、90天結果顯示患者健患側大、小腿周徑差值變化與溶栓結束后第7天比較無顯著變化。
3.3 不良反應情況 主要不良反應為出血,靜脈穿刺部位皮下出血者3例,局部治療后治愈;有1例出現皮下出血,口服云南白藥后淤斑消退。
3.4 追蹤隨訪記結果 隨訪3個月未見有再次栓塞病例發生。表1 37例患者治療前及不同時期的大、小腿周經差值變化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4 臨床護理
4.1 溶栓治療護理
4.1.1 輸液局部的觀察 觀察局部有無滲出、出血、止血帶松緊度,避免局部皮膚受壓致破損。應盡量防止尿激酶局部皮下滲漏。輸液結束用生理鹽水沖管后拔針,壓迫10min。其他治療藥物需另外建立靜脈通道。由于高齡老人血管脆性大、患肢已經出現腫脹、靜脈回流受阻,靜脈穿刺難度高,故應選擇操作熟練的護士進行穿刺治療。靜脈溶栓治療需要連續7天進行,注意保護足背靜脈血管,靜脈穿刺盡可能做到一次成功,避免反復穿刺。
4.1.2 患肢的觀察 每日觀察和記錄患肢皮溫、色澤、足背動脈搏動、腫脹程度。用軟尺測量雙側大小腿周徑并記錄和比較,測量大腿和小腿各兩處,大腿在股骨內側髁上緣10cm處,小腿在外踝尖部直上20cm處。記錄每天周徑數值。
4.1.3 繼發出血的觀察 應用尿激酶期間,要注意觀察穿刺時有無穿刺處滲血;皮膚黏膜、齒齦有無出血點;有無肉眼血尿;糞便或痰中是否帶血;女性患者還需注意有無陰道出血;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血壓急劇升高等顱內出血引起的顱內高壓表現。每日行尿、糞潛血試驗和凝血常規檢查。一旦有出血跡象應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及時對癥處理。高齡臥床老人血管動脈硬化明顯、脆性增加,應用溶栓藥物后易于出現出血,故應嚴格觀察隱匿部位出血。老年人多出現痛覺減退,故不應依賴患者自行提供主觀癥狀,應注意搜集客觀體征,避免貽誤病情。
4.1.4 肺栓塞觀察 肺栓塞是LDVT急性期最嚴重的并發癥,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內發生。在血栓形成后1~2周內及溶栓治療早期,應絕對臥床休息,以防血栓脫落。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出現突然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咯血、發紺,甚至休克,應首先考慮肺栓塞發生。
4.2 患肢護理
4.2.1 擺放 LDVT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抬高患肢,患肢位置宜高出心臟水平約20~30cm,膝關節應處于微屈曲狀態,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同時避免患者患側肢體局部劇烈刺激,以免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我們觀察的均為長期臥床老年人,靜脈溶栓又要求適當限制患肢活動,故應增加變換的頻率,至少每小時翻身1次,防止壓瘡的發生
4.2.2 外敷療法 急性期可給予10%硫酸鎂冷濕敷,可以消除紅腫熱痛癥狀。對于LDVT急性期應避免局部熱療、烤電等刺激性療法,以免加重病情。溶栓及抗凝治療期間,應告知患者避免肢體大幅度活動和過度用力,嚴禁按摩、按壓患肢,以防血栓脫落發生肺栓塞。
4.3 健康教育 高齡和臥床時LDVT高危因素,應加強LDVT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患者及家屬對本病預防的認識,調動其積極性,從而積極有效配合治療。
4.4 心理疏導 臨床上不少LDVT患者擔心患肢殘廢而產生憂慮和恐懼感;因為治療時間較長,患者和家屬易產生疑慮情緒,不能積極配合治療。由于患者活動受限,易于產生情緒波動。因此,應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其交流,有針對性地給予疏導和解釋,解除其心理顧慮,有利于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4.5 飲食調護 由于急性期患者必須臥床,LDVT患者的飲食護理也非常重要。長期臥床易引起排便困難,故宜進高維生素、易于消化的飲食。禁飲酒,忌辛辣、油膩之品,多食用新鮮蔬菜、瓜果、粗纖維食品等以利于排便。必要時可給予潤腸通便的中成藥口服,以保證大便通暢。
4.6 恢復期患肢的護理 對于安全渡過急性期的LDVT患者,應囑其注意適當功能鍛煉。家屬可給予局部按摩和肢體被動活動,經常變換。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定期復查凝血功能,同時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藥,以減輕下肢靜脈高壓,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防止病情復發及各種慢性并發癥的發生。
5 總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DVT)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在老年患者發病率高達50%,每年的發生率為0.1%,60歲以上者則接近1%。下肢深靜脈血栓其形成多為血流狀態、血管內膜和血液性質發生改變所致,即血流、管壁、血液三方面因素。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障礙即血液淤滯是引起LDVT形成的重要原因。高齡老年患者通常為上述數種原因并存,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4,5]。深靜脈血栓形成過程隱匿,容易為臨床醫護人員忽略。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形成,未能及時救治,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及生命質量。靜脈溶栓治療由于操作簡單、易行,安全有效,已逐漸成為臨床治療的首選治療方式。我們通過對37例高齡臥床老人并發LDVT患者的靜脈溶栓治療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對臥床老人的護理特殊性進行了總結。療效分析表明,采用足背部靜脈溶栓治療,增加了尿激酶在患側深靜脈中的濃度,從而達到溶解局部血栓的治療目的,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從患健側大小腿周經縮小的變化趨勢來看,治療效果多在治療6~7天顯現,故不要因早期效果不明顯而輕易終止治療。應積極爭取患者與家屬的配合。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血管動脈硬化加劇,血管脆性增加,凝血功能受到影響,往往不能耐受大劑量溶栓藥物。針對長期臥床老人,我們采用了較為溫和的小劑量多次溶栓治療的方法,使血栓逐漸溶解,既能使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又能減少出血性事件的發生。不良反應的觀察也顯示,對于高齡老人應用溶栓治療也是安全有效的,不能因為患者為高齡而放棄溶栓治療,應積極盡早采取溶栓治療。高齡臥床老人是個特殊群體,由于基礎狀況差,對臨床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精心護理才是取得療效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錢結勝,李征然,姜在波,等.經頸靜脈導管血管內溶栓聯合足背靜脈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放射學雜志,2009,18(4):266-268.
2 吳必超,楊樹呈,金鳳瑪,等.以低分子肝素為主聯合治療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2009,6(2):44-45.
3 夏琛.不同靜脈給藥途徑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療效觀察. 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