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史記項羽本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史記項羽本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成本核算是在成本計劃和成本控制的基礎上對各成本對象的實際耗費進行計算和比較的過程。經過成本核算得出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企業獲得真實的工程成本信息,計算盈利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作業成本法概述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與企業管理方法。作業成本計算法是指以作業為核心,以資源流動為線索,以成本動因為媒介,依據不同成本動因分別設置成本歸集對象即成本庫來歸集、匯總費用,再以各種產品耗費的作業量分攤這些費用至產品中,從而匯總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方法。它不同于傳統的直接以產品數量為基礎的成本系統,而是把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以“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主線,通過對作業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和動態反映。它可以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以求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可增值作業”,促使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原理

    (一)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計算法建立在以下兩個前提之上:(1)產品消耗作業;(2)作業消耗資源。根據這樣的前提,作業成本計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為:依據不同的成本動因分別設置成本庫,再分別以各種產品所耗費的作業量分攤其在該成本庫中的作業成本,然后分別匯總各種產品的作業總成本,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由此可見,作業成本計算法將著眼點放在作業上,以作業為核算對象,依據作業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再由作業依據成本動因追蹤到產品成本的形成和積累過程,由此而得出最終產品成本。

    (二)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步驟

    1.確定作業,進行作業整合并建立作業中心成本庫

    產品的生產過程或者項目的完成過程是由一系列作業組成的,在進行作業成本計算時首先要根據實際計算的需要確定這些作業。由于確定出的作業數目往往非常巨大,使得計算非常復雜,為了簡化計算一般還需要根據作業的相關性對同質作業進行合并,建立作業中心成本庫。成本庫是指作業所耗費資源的歸集中心。在作業成本法中,將每一個作業中心所耗費的資源歸集起來作為一個成本庫。因此,一個作業中心對應一個成本庫。

    2.資源費用的歸集

    (1)對間接費用的處理。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的間接費用的范圍各不相同,對于制造業來說間接費用主要指制造費用,而建筑施工項目的間接費用主要指施工項目的現場管理費、企業管理費、勞動保險費和財務費用等。由于間接計入費用的發生不能直接歸屬到某一個作業,現行的會計制度是記錄各項間接費用的總費用,不能反映各個作業消耗費用的情況,而作業成本計算法要求把間接費用首先根據資源動因分配到不同的作業中,以使成本控制深入到作業層次進行成本控制。

    (2)資源動因的選擇。資源動因是分配資源成本到成本庫的標準,是聯系資源和成本費用歸集的橋梁。確定資源動因量常用方法有經驗法和測量法。

    ①經驗法。它是根據技術人員的工作經驗來確定各個作業中心所消耗資源數量的一種方法。例如動力費這一費用要素,對于施工項目各個作業中心所消耗的具體動力費是無法直接獲得的。這時技術人員應考慮各作業中心所消耗動力費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確定這一資源費用的分配比例。這種分配方法要求技術人員具有良好的經驗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否則由于分配帶有很大程度的主觀隨意性,很容易造成各作業中心實際消耗資源的情況與經驗法所確定的資源消耗情況產生很大偏差。②測量法。所謂測量法是利用儀器儀表等測量設備詳細記錄各作業中心消耗資源情況的方法。還是以動力費為例,使用測量法確定資源動因量可在各作業中心設置計量水、電等動力資源的儀器儀表,以確切反映各作業中心所共同享有的動力資源。利用這種方法分配作業成本精度很高,但核算成本也較高,因為在每個作業中心設置儀器儀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因為詳細記錄也會增加一定的物力、人力資源消耗,從而引起核算成本的升高。

    (3)歸集成本庫的成本。選擇好資源動因后,還要確定資源動因量,確定資源動因量后,再根據資源動因把各項資源消耗的間接費用向作業中心進行分攤。資源動因量統計得越是準確,成本與費用的歸集就越科學、精確。分攤到作業或作業中心的費用形成成本庫的成本。

    3.計算作業成本和產品成本

    (1)作業動因(成本動因)的選擇。作業動因是分配作業成本到產品或勞務的標準,是聯系作業消耗量和企業產出量之間關系的橋梁。為作業成本選擇合適的作業動因是作業成本庫費用分配的關鍵,通常一個作業有多個不同的作業動因,例如:產品檢驗作業的作業動因有檢驗次數、檢驗時間、不合格產品數等;再如采購作業的作業動因有采購單數、供應商數、零件數等。確定作業動因的關鍵在于要為每一個成本選擇一個能反映作業消耗量與實際消耗量相關程度較高的作業動因。一定要避免使用不能準確反映作業消耗量的作業動因,例如,如果材料處理所需的時間是變化的,利用處理次數作為作業動因就不如利用材料處理時間作為作業動因好。利用處理次數作為作業動因,一個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材料處理的產品成本會被低估,而一個僅需要很短時間的產品成本則會被高估。

    (2)確定成本庫作業動因消耗量。作業動因量是正確分配成本費用的基礎,是指產品消耗的“作業動因”的數量。作業動因量一般根據有關原始記錄進行分類、匯總得到,有時也可根據工人或技師的工作經驗數據加以分析得到。

    (3)計算成本動因率。成本動因率是指每單位成本動因所引起的間接費用的數量。

    成本動因率=成本庫費用/成本庫作業動因總量

    有了成本動因率,就可根據各產品消耗各成本庫的成本動因量,進行成本費用的分配。

    (4)計算作業成本和產品成本。產品的作業成本等于該產品所消耗某一作業的成本動因量乘以該作業的成本動因率。計算公式為:

    作業成本=成本動因率×作業動因量

    產品所包含所有作業的作業成本之和,即為該產品的間接計入費用。產品成本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間接計入費用之和。計算公式為:

    產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間接計入費用

    三、施工項目成本核算中應用ABC的條件和意義

    (一)應用的條件

    作業成本法計算出的成本數據比傳統成本數據更準確,更具有因果性和決策相關性。但是作業成本法的優勢并不僅僅限于成本計算方面,其作業過程的觀點更值得企業去深入研究和領會。最近幾年建筑施工中的一些變化使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成為可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工程中機械化施工程度大大提高,使成本分配的標準和基礎發生了變化

第2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關鍵詞 預約考試;考試組織模式;系統結構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6-0110-03

Appointment Examination of Basic Concept and System Architecture//Luo Xiang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building of a learning society, rapid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can be. To make all kinds of examinations are no longer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made a test of this new examination appointment organizational model. This examination of the appointment of such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for the concept, and the appointment examin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modul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pre-registered examination; examination organization mode; system structure

Author’s address Anhui Open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022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哈欽斯首次提出學習型社會,其基本特征是全體社會成員要善于不斷學習、自主學習,最終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我國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表示要繼續建設學習型社會。在當前的學習型社會背景下,考試作為學習成果的重要檢查環節也需要新型的考試組織模式與之呼應。預約考試就是一種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適應學習型社會的新型考試組織模式。

1 預約考試概念及其與傳統考試組織模式的區別

預約考試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重要支撐,由參考考生以預約的方式自主選擇參加考試的科目、考試時間和考試地點的新型考試組織模式。與傳統的考試組織模式相比,預約考試的考試發起者由傳統的考試組織者轉變為考生自己,考生擁有定制自己考試形式的權利。考試組織者由以往偏重于管理的角色轉變為偏重于服務。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預約考試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個性化,考生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最大自由度地選擇適當的考試方式,使得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得到有益的延伸。

2 預約考試的組織模式

內容決定形式。預約考試根據考核內容的不同,可以采用“影院式”和“完全個人預約式”兩種不同的組織模式。

2.1 影院式

在這種組織模式下,由考試組織者事先確定好考試地點、考試科目和同一科目在不同時間點的考試批次,考生自主選擇考試地點和考試科目及考試批次。影院式的組織模式適用于考試科目少并且單一科目報考人數眾多的預約考試。通過提供多地區、多輪次的考試,解除考生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滿足考生自主化考試的需求。

2.2 完全個人預約式

在這種組織模式下,完全由考生自主選擇參考的科目、考試的時間和考試的地點,考試組織者通過對報考考生考試信息需求的匯總安排相應的考試組織。完全個人預約式的組織模式適用于考試科目眾多并且單科報考人數較少的預約考試。完全個人預約式徹底突破傳統的考試模式,對個性化學習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

3 預約考試的業務流程設計

預約考試和傳統的考試組織模式不同,考試的主導者由考試組織者轉變為考生,考試組織者的主要功能由考試組織轉變為考試服務。在預約考試中,圍繞考生的個性化考試需求,考試組織者在各個不同階段提供相應服務,從而形成預約考試獨特的業務流程。首先,考試組織者制訂預約考試的整體規劃,包括考試全部科目、各考試科目所對應的題庫、各考試科目的考核方式、允許進行考試的時間周期、允許組織考試的考點所在地,以上各信息匯總形成完整的考試計劃,考試組織者通過各類平臺向社會考試計劃。考試計劃后,有參加本次考試需求的考生開始進行報名和預約。考生在報考時首先需要進行考試資格審核,資格審核通過后,考生自主選擇參加的考試科目、考試時間和考點并打印考試通知單。考試組考方在所有考生報名預約結束后,匯總考試分布情況,進行相應的考場編排和考場具體準備,并為考生提供考試服務。考試結束后,考試組織者回收考試數據,組織進行評閱,生成考生成績并且,考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查詢成績。為妥善對考生成績數據進行管理,考試組織者還應將考生成績數據及時導入考務數據管理系統。預約考試業務流程圖如圖1所示。

4 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種全新的組考模式,預約考試也面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在預約考試中,考試計劃是由考試組織者制定,考生缺乏對每門開考科目適用對象的準確了解,這就導致考生在進行預約時存在盲目性,進行錯誤預約的可能性較大。這類情況在學歷教育的預約考試中尤為突出。

其次,預約考試最終的考場編排是根據考生的總體預約情況決定。而作為分散的個體,考生在進行預約時的出發點是個人需求,而非出自對考試資源合理利用的角度。這種缺乏統一規劃的考場編排勢必存在不均衡性,一方面存在單一場次內考試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為滿足考生的需求而必須增加額外的考試資源,從而導致考試成本上升,考試資源浪費嚴重。

再次,信息技術是預約考試的重要支持,但也使得預約考試受制于計算機網絡和相關的考試系統。地區的信息化程度直接決定了預約考試是否能夠開展,個人的計算機水平也成為考生參與預約考試的門檻,這勢必對一些欠發達地區和計算機使用不熟練者造成影響,不利于教育的公平。

5 預約考試系統結構設計及功能設計

現代信息技術是預約考試的有力支持。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特別是最近幾年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為考生隨時隨地進行考試預約提供了保障;各類考試系統的出現,使得預約考試中的考試組織變得更為簡捷,滿足了預約考生個性化的考試需求;數據庫技術的發展,使得對各類考試數據管理更為有效,預約考試的核心數據更為安全。預約考試是個涉及多方面的復雜業務流程,與之對應的預約考試系統也應是多個子系統協同工作的復雜系統。為滿足預約考試中的各類需求,預約考試系統一般可分為學生預約考試子系統、網上支付子系統、題庫子系統、考試子系統、考務數據管理子系統,如圖2所示。

學生預約子系統主要用于學生報考及進行考試預約,因此,提供多渠道的用戶登錄界面、合理的報名用戶資格審核及考試資源預約情況查詢是該子系統應重點實現的功能。該系統適用B/S架構,利用互聯網向全體考生開放。近幾年,移動網絡發展迅速,移動終端用戶群體龐大,為適應未來發展趨勢,學生預約子系統客戶端應考慮適合在移動終端設備上運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使用自由度和系統可覆蓋面。初步分析,該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模塊:用戶注冊模塊、用戶報考模塊、用戶報考信息審核模塊、考試預約模塊、查詢打印模塊。

網上支付子系統主要用于學生預約考試費用的繳納。目前,各大銀行、第三方交易管理機構均推出了自己的網上支付系統,并且技術相對成熟。因此,該子系統應采用系統搭建外包的模式,借助于已有的成熟網上支付系統,這樣既可以完成學生繳費功能,也可以減少系統建設和系統維護的工作量,降低系統成本。

題庫子系統主要用于各考試科目試題管理和考試試卷生成,該子系統是預約考試得以多批次進行的重要前提。該系統核心技術是數據庫技術,根據課程考核特點,分析用戶需求,構建合理的數據庫是系統設計的關鍵。該系統按功能需求可分為3個模塊,分別是系統管理模塊、題庫管理模塊、試卷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主要完成題庫系統用戶權限設定功能;題庫系統主要完成科目管理、試題錄入、查詢修改等功能;試卷管理模塊主要完成試卷生成、查詢修改、試卷等功能,具體的系統功能模塊圖如圖3所示。

考試子系統是預約考試的最終考試實現平臺,該系統設計目標是使學生能夠不受距離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進行考試,系統應具有良好的數據安全性、簡便的輸入、較強的查詢和完整性檢查,數據結構和程序模塊設計合理,程序可維護性強。該系統應具備考試管理功能、學生考試功能、試卷評閱功能和成績導出功能。按功能需求不同,系統可分為考試管理模塊,考生考試模塊、閱卷管理模塊、數據管理模塊。其中考試管理模塊主要完成考試過程控制,考生考試模塊主要完成考生答題,閱卷管理模塊主要完成教師閱卷,數據管理模塊主要是利用數據庫技術完成考生數據的存儲和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

考務數據管理子系統主要用于后期考務相關數據的管理。從用戶的角度分析,教務管理系統面向的對象將主要是教務人員和學生。從考務人員的角度來看,該系統應完成成績數據的導入、查詢、修改等功能。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該系統應提供成績查詢功能。

6 結束語

預約考試是集合現代考試理論、方法,適應于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新型考試組織模式。預約考試系統是集合預約考試理論、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智能化系統,兩者的結合為學生的考試提供了靈活、方便、科學、公平的個性化考試服務,這對探索適應于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考試組織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海挺.基于B/S模式的網絡考試系統的設計[J].網絡財富,2010(13):154-155

[2]張邦文.網絡化試題庫系統的構建[J].電腦學習,2010(3):39-41.

[3]謝寶陵,陳俠,等.基于B/S和C/S模式的無紙化考試系統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7):5252-5253.

[4]劉剛,康顯紅.關于駕駛員網上報名和預約考試系統的開發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35):212-213.

第3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成本核算是在成本計劃和成本控制的基礎上對各成本對象的實際耗費進行計算和比較的過程。經過成本核算得出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企業獲得真實的工程成本信息,計算盈利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作業成本法概述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是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與企業管理方法。作業成本計算法是指以作業為核心,以資源流動為線索,以成本動因為媒介,依據不同成本動因分別設置成本歸集對象即成本庫來歸集、匯總費用,再以各種產品耗費的作業量分攤這些費用至產品中,從而匯總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方法。它不同于傳統的直接以產品數量為基礎的成本系統,而是把成本計算深入到作業層次,以“產品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主線,通過對作業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和動態反映。它可以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以求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可增值作業”,促使損失、浪費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決策、計劃、控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原理

(一)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計算法建立在以下兩個前提之上:(1)產品消耗作業;(2)作業消耗資源。根據這樣的前提,作業成本計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為:依據不同的成本動因分別設置成本庫,再分別以各種產品所耗費的作業量分攤其在該成本庫中的作業成本,然后分別匯總各種產品的作業總成本,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由此可見,作業成本計算法將著眼點放在作業上,以作業為核算對象,依據作業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將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再由作業依據成本動因追蹤到產品成本的形成和積累過程,由此而得出最終產品成本。

(二)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步驟

1.確定作業,進行作業整合并建立作業中心成本庫

產品的生產過程或者項目的完成過程是由一系列作業組成的,在進行作業成本計算時首先要根據實際計算的需要確定這些作業。由于確定出的作業數目往往非常巨大,使得計算非常復雜,為了簡化計算一般還需要根據作業的相關性對同質作業進行合并,建立作業中心成本庫。成本庫是指作業所耗費資源的歸集中心。在作業成本法中,將每一個作業中心所耗費的資源歸集起來作為一個成本庫。因此,一個作業中心對應一個成本庫。

2.資源費用的歸集

(1)對間接費用的處理。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的間接費用的范圍各不相同,對于制造業來說間接費用主要指制造費用,而建筑施工項目的間接費用主要指施工項目的現場管理費、企業管理費、勞動保險費和財務費用等。由于間接計入費用的發生不能直接歸屬到某一個作業,現行的會計制度是記錄各項間接費用的總費用,不能反映各個作業消耗費用的情況,而作業成本計算法要求把間接費用首先根據資源動因分配到不同的作業中,以使成本控制深入到作業層次進行成本控制。

(2)資源動因的選擇。資源動因是分配資源成本到成本庫的標準,是聯系資源和成本費用歸集的橋梁。確定資源動因量常用方法有經驗法和測量法。

①經驗法。它是根據技術人員的工作經驗來確定各個作業中心所消耗資源數量的一種方法。例如動力費這一費用要素,對于施工項目各個作業中心所消耗的具體動力費是無法直接獲得的。這時技術人員應考慮各作業中心所消耗動力費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確定這一資源費用的分配比例。這種分配方法要求技術人員具有良好的經驗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否則由于分配帶有很大程度的主觀隨意性,很容易造成各作業中心實際消耗資源的情況與經驗法所確定的資源消耗情況產生很大偏差。②測量法。所謂測量法是利用儀器儀表等測量設備詳細記錄各作業中心消耗資源情況的方法。還是以動力費為例,使用測量法確定資源動因量可在各作業中心設置計量水、電等動力資源的儀器儀表,以確切反映各作業中心所共同享有的動力資源。利用這種方法分配作業成本精度很高,但核算成本也較高,因為在每個作業中心設置儀器儀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因為詳細記錄也會增加一定的物力、人力資源消耗,從而引起核算成本的升高。

(3)歸集成本庫的成本。選擇好資源動因后,還要確定資源動因量,確定資源動因量后,再根據資源動因把各項資源消耗的間接費用向作業中心進行分攤。資源動因量統計得越是準確,成本與費用的歸集就越科學、精確。分攤到作業或作業中心的費用形成成本庫的成本。

3.計算作業成本和產品成本

(1)作業動因(成本動因)的選擇。作業動因是分配作業成本到產品或勞務的標準,是聯系作業消耗量和企業產出量之間關系的橋梁。為作業成本選擇合適的作業動因是作業成本庫費用分配的關鍵,通常一個作業有多個不同的作業動因,例如:產品檢驗作業的作業動因有檢驗次數、檢驗時間、不合格產品數等;再如采購作業的作業動因有采購單數、供應商數、零件數等。確定作業動因的關鍵在于要為每一個成本選擇一個能反映作業消耗量與實際消耗量相關程度較高的作業動因。一定要避免使用不能準確反映作業消耗量的作業動因,例如,如果材料處理所需的時間是變化的,利用處理次數作為作業動因就不如利用材料處理時間作為作業動因好。利用處理次數作為作業動因,一個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材料處理的產品成本會被低估,而一個僅需要很短時間的產品成本則會被高估。

(2)確定成本庫作業動因消耗量。作業動因量是正確分配成本費用的基礎,是指產品消耗的“作業動因”的數量。作業動因量一般根據有關原始記錄進行分類、匯總得到,有時也可根據工人或技師的工作經驗數據加以分析得到。

(3)計算成本動因率。成本動因率是指每單位成本動因所引起的間接費用的數量。

成本動因率=成本庫費用/成本庫作業動因總量

有了成本動因率,就可根據各產品消耗各成本庫的成本動因量,進行成本費用的分配。

(4)計算作業成本和產品成本。產品的作業成本等于該產品所消耗某一作業的成本動因量乘以該作業的成本動因率。計算公式為:

作業成本=成本動因率×作業動因量

產品所包含所有作業的作業成本之和,即為該產品的間接計入費用。產品成本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間接計入費用之和。計算公式為:

產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間接計入費用

三、施工項目成本核算中應用ABC的條件和意義

(一)應用的條件

作業成本法計算出的成本數據比傳統成本數據更準確,更具有因果性和決策相關性。但是作業成本法的優勢并不僅僅限于成本計算方面,其作業過程的觀點更值得企業去深入研究和領會。最近幾年建筑施工中的一些變化使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成為可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工程中機械化施工程度大大提高,使成本分配的標準和基礎發生了變化

過去的那種以人力施工為主的施工手段逐漸被各種機械所代替,這一點在鐵路施工項目中體現較為明顯,尤其在一些大型土石方、隧道、基礎處理等工程中表現更為突出。另外,建筑施工企業面對激烈的競爭,其外部成本(如:廣告宣傳、壞保費用、文明施工等)不斷受到重視,企業間接費用在建筑產品成本中的比例大大提高,各項目之間、各單項工程之間間接成本的準確分配和分配基礎都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上成本結構的變化使得傳統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來越不準確,對成本核算和控制系統提供的成本信息有效性和精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強調分配基礎多元化和重視資源耗費、作業與產品之間因果關系作業成本法,則能很好地解決此問題。

2.企業業務范圍的擴大、計算機的應用,使傳統成本核算體系不再適應

目前建筑施工企業業務范圍不再局限于某一單項的建筑安裝工程方面,以鐵路施工企業為例,其業務涉及軌道鋪架、橋涵、隧道、道路、房建、各種半成品供應等,經營活動十分復雜,工程項目作業環節很多。尤其近年來,隨著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思想、新經營模式等的出現,促使建筑產品服務類型更加多樣化,建筑企業施工工藝復雜多變,因項目不同,調整準備成本大幅度上升。

建筑產品單件性,致使施工作業根據所承擔工程項目不同而經常調整,準備成本增大,加之近年來計算機應用日益普及以及施工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傳統成本核算體系愈加顯得不適應,這些變化為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創造了條件。

(二)意義

由于作業成本法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作業成本計算和作業基礎管理,所以在施工項目成本核算及管理中應用作業成本法,對施工企業來說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基于作業的ABC方法為作業的績效評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計算模型,將企業管理與成本控制深入到作業層面。

2.在基于作業的成本體系下,成本的可控性強。

3.作業成本法在空間和時間上,可以達到成本控制的任意粒度。在空間上,取決于管理流程的分解和細化程度,在時間上取決于成本數據的采集頻率,成本計算模型本身不會對數據分析粒度產生制約,這是對傳統成本體系的重大改進。

4.ABC可以進行作業特性分析,發現流程中的增值作業、非增值作業、低效率作業,并給作業流程改進或者作業流程再造提供成本方面的量化手段。

5.ABC可以幫助成本管理人員發現那些被扭曲的成本數據,為做出正確成本控制決策提供依據。

第4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現代三次技術革命的歷史軌跡及其影響

(一)近代兩次技術革命及其影響 ―是近代第一次技術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始于十八世紀60年代,是以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為背景,革命的中心在英國和意大利。這次技術革命揭開其序幕的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而主要標志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1712年第一臺蒸汽機的出現,使熱能轉變成為機械能。后經瓦特的改進和創新,在1765年首創單動式蒸汽機和在1782年制成雙動式蒸汽機,并能夠驅動機器直接進行生產。其大大推動了紡織、采礦、冶煉、機械加工等工業的迅猛發展和交通運輸工具實現蒸汽動力化,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工業革命也正是從新興的紡織業開始并于1830年達到,到十九世紀60、70年代,美、法、德等國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轉變,將社會生產推進到機器時代。二是近代第二次技術革命。第二次技術革命發生在十九世紀70年代,主要標志是以電機為代表的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1866年,號稱近代德國科技之父的西門子,以電磁鐵制成了發電機,為電器工程的大發展開辟了廣闊天地。1866年電機發明并在1875年前后用于工業生產,大大改變了動力設備和生產過程,隨后又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使工業生產擺脫了地方條件的限制。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電機、電話和電燈這三大發明在美國興起了一場電力技術革命。1882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廠,實現了電力技術產業化,完善了歐洲的鋼鐵、化工和電力三大技術,鋼鐵工業發展很快,也完成和發展了汽車、飛機和無線電技術這“三大發明”。人類歷史跨進了以電作為動力、照明、通訊生產的“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擴張,并由自由競爭走向壟斷。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發生了飛躍。

(二)現代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基本狀況及其影響 第三次技術革命發生在二十世紀40年代,是以原子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首先發生于美國,其后發展至歐洲及世界各地,世界科技的中心轉向美國,美國開始領導世界科技的潮流。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自然科學又有了重大的理論突破,發生了原子物理學的革命,為第三次技術革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揭開了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第一座原子反應堆并制成了第一顆原子彈,開始了人類利用原子能的新時代。1945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給人類帶來了生產自動化、科學實驗自動化、信息自動化,生產效率成倍增長。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方式。第三次技術革命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內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都是歷史上空前的。它不僅顯著地改變著生產方式、社會結構,而且改變著社會階級狀況和國家關系,為戰后資本主義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契機,第一產業急劇下降,第三產業迅速上升。

二、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點及其對學科發展影響

(一)新科技革命的概況與基本特點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以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為代表的第四次科學革命興起于美國,然后擴展到其他國家乃至全球。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新形勢下,在以信息科學為代表的橫向科學、綜合科學發展的推動和影響下,一場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的技術革命――信息科技(IT)革命(有人稱其為第四次技術革命)于二十世紀70年代興起,并在二十世紀90年代后得到發展。新技術革命的主要內容集中體現在以下九大技術: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新能源新技術、激光技術、新材料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環保技術。新科技革命的特點表現在:一是規模大、范圍廣。這次新科技革命在自然科學的所有學科和生產技術的所有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二是整體化趨勢更加明顯。一方面,科學揭示了自然界更深、更廣、更久遠的層次和各種極限狀態下的物質運動規律;另一方面,系統科學與生命科學正逐步闡明與人類關系更密切的各類復雜系統的行為規律。三是綜合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以基礎自然科學新成果為先導的高新技術成為現代技術體系中的領導者。各門類技術相互滲透與促進,并在某些技術領域圍繞一個大問題或大目標的解決與實現而形成龐大的綜合性技術群。四是科學對技術的影響越來越大。科學指導了技術革命,而技術革命又推動了科學的發展;科學轉化為技術、技術轉化為生產的過程大大縮短,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的趨勢已經出現。如果說前三次科技革命的結果是建立了一個工業化社會,那么這次新科技革命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后工業化社會”,即信息社會。它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崛起,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使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交易方式和貨幣電子化、企業虛擬化和學習化的趨勢大大加強。

(二)新科技革命對學科發展的影響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科學出現了高度的分化和綜合的趨勢:一方面科學的分支越來越多且細;另一方面,在各個學科之間又出現了一系列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這些學科的產生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生產技術和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迅速廣泛應用并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是邊緣學科。邊緣學科是對現實世界不同層次的交錯點進行研究,在兩門以上學科的結合上成長起來的學科。它們是應用一門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另外一門科學的研究對象,使不同的科學方法和對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揭示物質世界不同層次的運動形式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二是綜合學科。綜合學科是以特定的物質世界的客體為對象,采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對之進行研究的學科。例如:計算機科學、空間科學、環境科學和材料科學等,它們都是原有學科在相互交叉、互相滲透的基礎上又產生的一批綜合性學科。這標志著現代科學向綜合化、整體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人們希望更加全面、系統、深入地認識客觀世界。三是橫斷科學。它不是以客觀物質世界的某種物質結構及其運動形式為對象,而是以許多種物質結構及其運動形式的某一個特定的共同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因此其研究對象覆蓋各門學科的橫斷面,帶有方法論的性質。例如:

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老三論”)與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理論(“新三論”)等。“三論”所代表的新興基礎科學不同于以往的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研究對象是許多物質運動形態和過程中某一共同的側面,即從不同側面揭示客觀世界的本質聯系和運動規律,以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三、科技創新對會計科學體系發展及會計管理范式的影響

(一)科技創新對近現代會計科學發展的影響 一是近代會計。會計之所以能從古代會計躍進到近代會計階段,科技進步發揮很大的作用。中世紀意大利城市商業和金融業的繁榮要求改進和提高記賬方法。1494年,盧卡?巴其阿勒《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的出版被認為是近代會計開始的里程碑。但從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會計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仍比較緩慢,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才有了較大地發展。特別是適應大生產需要的股份公司的出現,對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會計服務對象和內容的變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產業革命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生產規模社會化和激烈的競爭要求改變傳統的經驗管理方法,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應運而生,核心是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隨著泰羅制的廣泛應用,“會計如何為提高企業的生產和工作效率服務”的問題產生。作為初步嘗試,一些與此相聯系的方法開始引進人到會計中來,如“標準人工成本”及其延伸出的“標準材料成本”、“標準制造費用”和“成本差異”等。1919年美國成本會計師協會成立,推動著標準成本會計突飛猛進。這一時期,會計方法比較完善,會計科學也比較成熟,而成本會計的產生也被認為是會計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是現代會計。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分離。從二十世紀50年代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戰后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并廣泛應用于生產,使生產力迅速提高;資本進一步集中,企業規模日趨擴大,跨國公司大量涌現,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經營更趨復雜。特別是股份公司這一經濟組織形式得到很快的發展。股份公司是以資本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相分離為特征的,為保護“外部利益人”所有者的利益,逐漸形成了以對外提供信息為主、接受“公認會計原則”約束的會計,即財務會計。同時,為適應企業內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學化的需要,管理當局對會計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直接沖擊了泰羅科學管理理論而代之以現代管理科學。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功應用,為現代管理會計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方面,早期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拓展了會計的管理職能,即從解釋過去轉為控制現在和籌劃未來。基于管理當局的對內部會計信息的需要,管理會計逐漸地同傳統會計相分離并形成一個與財務會計相獨立的領域。二十世紀60年代,管理會計的各種專門方法和基本體系初步確定,現代管理會計的出現是近代會計發展為現代會計的重要標志。會計新學科的出現。自從進入二十世紀中后期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開始顯現,信息技術特別是Intemet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更是使人類跨入到信息時代。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也必須融入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中,以適應和服務于經濟的運行與發展。所以會計呈現出新的趨勢,出現了一些新的會計分支。如國際會計的產生發展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會計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電算化會計,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運用,會計信息處理從手工逐漸發展到電算化,這是會計操作技術和信息處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它對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課題,促進電算化會計的產生和發展;電子商務會計,電子商務作為商品貿易形式中的新興方式,已逐漸深入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它打破了傳統貿易形式的時空間限制,使企業與消費者、合作伙伴及供應商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得到極大的增強,大大加速了全球信息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作為電子商務與傳統會計的結合物――電子商務會計的出現,對傳統會計的確認基礎、計量標準、報告內容及至整個財務會計的理論框架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科技創新對會計管理范式的影響 如果說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簿記完成了向近代會計的歷史跨越,第二次科技革命促進了近代會計向現代會計質的飛躍,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則使現代會計理論方法體系得以建立從而形成現代會計學科體系,而新的科技革命則使企業管理向集成化和知識化方向發展,會計管理范式趨于虛擬化。我國學者王開田指出,會計管理范式的創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會計假設虛擬化與會計反映客體的虛擬性。會計假設虛擬化。會計主體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企業之間相互滲透,很難分清會計主體的邊界,傳統意義上的會計主體假設已不復存在,相應地持續經營與分期核算假設也就失去了基礎。二是會計程序及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創新。會計程序的創新。由于會計假設的動搖,傳統“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的會計行為程序已不再適用,而是改為事件驅動方式(Event Driven),即平時只是將原始信息分類輸入數據庫中,把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按其動機分類,并按分類設計程序。當使用者需要某種信息時,使用不同的事件程序,就可獲得不同的信息,實現會計信息的及時組合。三是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創新。傳統的現金制和權責發生制已經不適應信息化和知識化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現金流動制的確認機制。這種機制既能全面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的損益狀況,又能反映現金流量、存量、流向和流速以及企業的償付能力和應變能力,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觀的信息并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此基礎上,公允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計量屬性也必然更廣泛使用。四是會計反映客體的虛擬性。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信息成為主要的經濟資源,因而無形資產或虛擬資產已經成為會計反映的主要對象。五是會計規范的創新。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社會中,會計規范標準有逐步趨同的趨勢,逐步趨同的高質量會計準則應該成為全球會計規范的準繩。六是會計報表的創新。會計報表格式上多樣化,項目編制上按會計要素創新能力和獲取知識能力、信譽度進行排列,體現會計要素的質的區別;內容上不僅反映有形資產、歷史成本信息、財務信息,還應反映無形資產、公允價值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方式上即采用適時報告、互動式按需報告和報告的無紙化。

四、科技創新對會計技術和方法的影響:以成本管理會計為例

(一)科技創新帶來的新制造環境及其對成本管理會計的沖擊科技創新與發展帶來的新制造環境具體體現在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上。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是由各計算機功能軟件集合成的一個整體系統,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CAT)、電腦輔助工程(CAE)、彈性制造系統(FMS)和管理信息系統(MIS)等多個系統,將“人”、“設備”、“信息”匯成一個協同的整體,以實現生產自動化、彈性化,達到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和靈活生產的目的。其主要特點是:生產彈性

化適應了市場消費的個體化;企業中對信息系統特別是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準確性要求更高;使企業生產高度自動化,大量需求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企業的生產管理組織也要重組,改變以往的部門而以作業組(Work Team)為中心組織。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的發展使成本管理受到沖擊。主要體現在:一是成本結構的變化將導致產品成本計算不正確。在新制造環境下,成本的構成比例發生了變化,電腦輔助生產系統使得人工成本比重大大降低。但制造費用劇增并多樣化,其分攤標準如果只用人工小時已難以正確反映各種產品的成本。另外,企業研究開發費用也會大幅增加。二是成本控制與管理困難,控制方法發生變化。傳統成本管理會計,將預算與實際業績編成差異報告,即將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準成本相比較。在新制造環境下,這一控制系統將產生變化。例如,為獲得有利的效率差異,可能導致企業片面追求大量生產,造成存貨的增加;為獲得有利價格差異,采購部門可能購買低質量的原材料,或進行大宗采購,造成質量問題或材料庫存積壓等。因此,成本控制方法將發生變化。例如:成本控制中心由各責任中心變為作業組;作業成本法得到應用等。

(二)科技創新引發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創新及其帶給成本管理會計的新技術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管理理論與方法也在不斷創新,成本管理會計的發展就源于企業制造環境的變化以及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成本管理會計技術手段與方法不斷更新;成本管理會計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

一是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與作業基礎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作業成本計算是指以作業為間接費用歸集對象,通過資源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資源費用到作業上,再通過作業動因的確認計量,歸集作業成本到產品或顧客上去的間接費用分配方法。作業成本計算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制造費用的分配上,它克服了單純以直接人工成本等標準分配制造費用的局限性,按引起制造費用發生的各種成本動因將間接費用和輔助成本更準確的分配到作業、生產過程、產品、服務及顧客中。因此,ABC法較傳統成本計算方法更為精細,成本數據更加準確。作業基礎管理就是利用作業成本計算所提供的信息,將成本管理的起點和核心由“產品”轉移到“作業”層次的一種管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企業是一個為最終滿足顧客需求、實現投資者報酬價值最大化而運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聯系的作業的集合體,企業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而資源消耗的同時又是價值的積累過程,即價值從一個作業轉移到下一個作業,最后全部累積到最終的產品或勞務―全部作業的集合也是全部價值的集合。因此,作業鏈又表現為價值鏈。從購買產品或接受勞務的顧客那里收回的價值,形成企業實現的收入,收入補償完成各有關作業所消耗資源價值總和后的差額,即為企業利潤。作業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業,盡可能消除不能創造價值的作業,防止資源的消費,最大限度地提高從顧客那里回收的價值,以實現預定的經營目標。它將企業的工作流程視為一系列作業的集合,根據市場的需求,以顧客訂單為起點,從后向前確定相關作業,核定作業消耗量、作業成本,揭示成本動因,進行成本動因管理、作業管理,以提高作業運行效率,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益。

二是適時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與全面質量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TQM)。JIT是一種嚴格的需求帶動生產制度。要求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緊密協調配合,原材料、零部件、產成品要保質、保量并適時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銷售)環節。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產品及產成品等各類存貨保持在最低水平,盡可能實現“零存貨”,以降低存貨成本。在存貨水平很低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為簡化存貨計價,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即當產品完工或銷售時,倒過頭來計算在產品、產成品等生產成本。TQM是二十世紀60年代從傳統質量管理發展起來的,目前已經成為一種企業競爭的戰略武器和由顧客的需要和期望驅動的、持續改進產品質量的管理哲學。TQM是一項通過多種政策和實務確保產品或服務超過顧客期望的技術,包括提高產品功能、可靠性、耐用性和服務性。成本管理被用來分析不同設計的成本后果、質量和提高質量的各個方面,包括停產、生產缺陷、浪費的人工和原料、服務電話的數量、顧客抱怨的性質、質量擔保成本和產品召回。TQM的目標就是公司在生產的各環節追求產品“零缺陷”,并由顧客最終界定質量,從而建立品牌忠誠度并幫助企業更快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三是是目標成本法(Target Costing)與生命周期成本法(Life-cycle costing)。目標成本法是從一些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直接產生的一種方法,它以給定的競爭價格為基礎決定產品的成本,以保證實現預期的利潤。即以具有競爭性的市場價格和企業目標利潤倒推出目標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估計和累計產品或設備整個生命周期成本的方法和程序。這里的“生命周期成本”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只是從產品和生產企業角度看成本問題,即所謂生產者成本,而進一步拓展到同時從產品的使用者視野看成本問題,即使用者成本。也就是說,生命周期成本識別的是一項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從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到產成品的配送及服務的全部步驟),而傳統的成本僅僅關注第三個步驟生產成本。

四是標桿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又稱基準管理)與持續改進(日文為Kaizen)。所謂標桿(或基準)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內部最優的業績標準來衡量自身的生產活動。標桿管理是一個過程,企業通過它識別關鍵成功因素,研究其他企業(或企業內其他部門)的最佳實踐,然后實行改進措施以追趕或打敗競爭對手。Kaizen具有“持續不斷改進”之意,持續改進是一種管理技術,起源于日本生產商對質量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所以,持續改進常與標桿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聯系起來。它意味著管理人員不是一次性地確定基準,而是持續不斷改進提高的過程。基準和持續改進被稱為“永無終點”的比賽。Kaizen成本計算是指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進而致力于現有產品的制造階段逐步降低成本。為此,經理人員和管理會計師必須深刻洞察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改進的潛力,盡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使生產經營經常處于不斷改進的狀態中。

五是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與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BPR是一種創造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企業按客戶的需求對現有經營過程進行思考和再設計,重新組織其生產與管理職能,利用新的制造、信息技術及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打破傳統的職能型組織結構,建立全新的過程型組織結構。在全球競爭壓力激增的情況下,許多企業都視流

程再造為降低管理生產成本的一種途徑,同時也是對企業戰略競爭優勢的再思考,而成本管理通過提供相關的信息支持流程再造實施。與科技創新與發展歷程相聯系。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經歷了從MRP、MRPⅡ到ERP的不同發展階段。其中,MPR主要對制造環節中的物流進行管理,使企業達到“既要保證生產又要控制庫存”的目的;而MRPⅡ則集成了物流和資金流,將人、財、物,時間等各種資源進行周密計劃,合理利用,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二十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MRPⅡ主要面向企業內部資源計劃管理的思想逐步發展為怎樣有效利用和管理整體資源的管理思想,ERP隨之產生。ERP在功能和技術上超越了傳統的MRPⅡ,它是以顧客驅動的、基于時間的、面向整個供應鏈管理的企業資源計劃,將供應鏈、企業業務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將設計、制造、銷售、運輸通過集成進行各種相關的作業,為企業提供了對質量、適應變化、客戶滿意等關鍵問題的實時分析能力,是實現制造企業整體效益的有效模式。也為企業的成本管理提供了工具,將財務和成本管理納入到系統中來,對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行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與考核,并進行事前計劃、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六是約束理論(Theory 0f Constraints,TOC)。約束理論是幫助企業有效改進“周期(cycle time)”即原材料轉換為產成品所需要的時間的一種戰略技術。根據TOC,每個公司至少有一個瓶頸制約著其發展,約束理論可以識別并消除這些瓶頸。約束理論把企業看成一系列鏈狀相連的過程,如果薄弱的聯結處得到了加強,那么整個鏈也就得到了加強。約束理論認為產品開發、配送和生產的速度是最重要的。約束理論使得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認識到,在有些情況下不能一味強調降低成本和費用,要在企業的薄弱環節加大投入量,“為了省錢而花錢”,以求得總體效益增加,這也是“成本―效益”原則的另一種詮釋。

七是大規模定制(MassCustermization)與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ing Management)。許多企業發現,顧客希望產品和服務能夠滿足他們各自獨特的需求。大規模定制(或稱作大規模個性化生產)中,營銷與生產流程均被設計以解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問題。這些重新設計包括大量小型的生產流程和特別的營銷服務職能。在大規模定制下,多樣化復雜生產會增加生產成本,盡管其營銷和服務成本會降低。對于顧客眾多且顧客對價格和質量期望不一的行業,大規模定制十分適合,也貫徹了顧客為本的理念。戰略成本管理是運用成本數據和信息,為了獲得和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而進行的成本管理,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明確企業成本管理在企業戰略中的定位,開展企業價值鏈和成本分析,重視和控制戰略成本動因,從戰略上尋求取得成本優勢的途徑。在戰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同成本因素緊密相關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三個: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動因分析。

五、科技創新與會計科學理論發展的結論及啟示

第5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關鍵詞:治軍思想;基本特征;啟示

一、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

在練軍的時候非常重視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并非只是單純的軍事訓練。這個被總結為“訓”和“練”,“訓”指的是政治和思想教育,“練”指的才是軍事訓練。在闡述“訓”“練”時說:“訓有二,訓打仗之法,訓作人之道,訓打仗則需專尚嚴明,須令臨陣之際,兵勇畏懼主將之法令,甚于畏敵之炮子;訓作人則全要盹誠,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亦容易感動。練有二,練技藝,練隊伍,練技藝則欲一人御數人,練隊伍則欲數百人如一人。”在和交戰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治軍思路。當看到太平軍治軍嚴明的時候,也曾說“練勇之舉并非有他,只以官兵在鄉下無騷擾,而去歲湘勇有奸擄掠之事,民間倡為謠言,反謂兵勇不如賊匪之恥,而稍變武漫無紀律之態,“得到”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煬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賊有誓不相棄之死黨,吾官兵亦有誓不相棄之死黨。”的軍事訓練則是效法戚繼光戚家軍和岳飛的岳家軍的訓練方法,注重實戰效果,每天點操,點名,這樣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既保證了湘軍的戰斗力,在戰場上能夠無往不利,同時也保證這只湘軍的向心力和精神面貌,使得湘軍在當時的清朝軍隊中頗為倚重,各地的軍隊也都爭相效仿。

二、一切以制度為本,不準任何人違反制度

制度為先,賞罰分明,這在中國社會中是頗受重視的理念,尤其是在軍隊中,而在的湘軍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湘軍中,首先在訂立制度的過程中將就文法簡易,不像當時的清朝軍隊,制度設立一百五十多條,不僅繁瑣,而且讓士兵們很難記憶。畢竟當時的軍隊過程,文盲是占絕大多數的,而湘軍的制度簡單易記,這樣士兵就能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切以制度為本;同時,在的湘軍中,賞罰必須是有制度依據的,不能因為某位將領位高權重就予以厚賞,任何人都不能違反制度。這樣才能夠服眾,廣大的士兵才能在心理上有所安慰,并且愿意為了獲取屬于自己的那份榮譽而在戰場上拼死廝殺。這樣的隊伍和這樣的戰斗力是驚人的。關于這一點在論及制度是曾經說過:“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在看來,這里的禮就是制度,也曾稱贊王陽明所寫的批評“大明律然罰典止行于參題之后,則不行于臨陣對敵時,賞格止行于大軍征罰之日,而不行于尋常用兵之際。”批注說道:“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爽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里粲然,中邊俱撤。”

三、在軍隊各方面重視“誠”

認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所以在軍隊的各方面都是以“誠”為出發點。在君臣關系上,強調:“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吾黨血性男子,有忠義之氣”,軍人當以忠義為先,效忠皇帝,效忠國家,這樣才是誠的表現。并且在將領的選拔上,也是要求將領必須首先精忠報國,否則難堪大用,自然也就不得到提拔。另外,提出軍隊要形成:“水與武和,水與陸和,兵與勇和,將與卒和,糧臺官紳與行間偏裨,均無不和”,整支軍隊“如家人骨肉之聯為一體,而無纖芥嫌隙之生于其間。”他希望整個軍隊能夠像一家人一樣,之間沒有任何的猜疑和嫌隙。對于綠營之間的各自保全,袖手旁觀深惡痛絕,所以曾說:“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彼此相顧也。湘軍將雖有仇,臨陣未嘗不相援,故有晨參商而夕赴救者。私怨,情也;公事,義也,爾獨不聞知乎?”而且,還對湘軍進行改革,由將領來選拔士兵,這就相當于戚家軍和岳家軍,使“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誼相孚,臨陣自能患難相顧。”從而產生出難以想象的戰斗力。同時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由己達人,以誠待人,不謀心眼,不談心機,隨著時間的累積,各級將領都感受到的誠心實意,也就全心全意為賣命,從而讓軍隊上下一心,迸發出驚人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四、結語

作為清朝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代表了封建社會大地主的利益,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的治軍的思想中如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軍隊的一切都以誠為出發點,這些在今天依然有我們參考的價值,為我們創建一支戰無不勝的中國人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關鍵詞】公路工程;施工項目;成本計劃;控制

1公路工程施工方案引起費用變化的預測

工程項目中標后,必須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制訂技術上先進可行和經濟合理的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結合項目所在地的經濟、自然地理條件、施工工藝、設備選擇、工期安排的實際情況,比較實施性施工組織所采用的施工方法與標書編制時的不同,或與定額中施工方法的不同,以據實作出正確的預測。輔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單或設計圖紙中沒有給定,而又是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例如混凝土拌和站、隧道施工中的三管兩線、高壓進洞等,也需根據實施性施工組織做好具體實際的預測。大型臨時工作費的預測應詳細地調查,充分地比選論證,從而確定合理的目標值。

2小型臨時設施費、工地轉移費的預測。小型臨時設施費內容包括:臨時設施的搭設,需根據工期的長短和擬投入的人員、設備的多少來確定臨時設施的規模和標準,按實際發生并工中包干控制的歷史數據確定目標值。工地轉移費應根據轉移距離的遠近和擬轉移人員、設備的多少核定預測目標值。項目成本目標的風險分析,就是對在本項目中實施可能影響目標實現的因素進行事前分析,通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①對工程項目技術特征的認識,如結構特征,地質特征等。②對業主單位有關情況的分析,包括業主單位的信用、資金到位情況、組織協調能力等。③對項目組織系統內部的分析,包括施工組織設計、資源配備、隊伍素質等方面。④對項目所在地的交通、能源、電力的分析。⑤對氣候的分析。總之,通過對上述幾種主要費用的預測,既可確定工、料、機及間接費的控制標準,也可確定必須在多長工期內完成該項目,才能完成管理費的目標控制。所以說,成本預測是成本控制的基礎。圍繞成本目標,確立成本控制原則,施工項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實施過程中對資源的投入、施工過程及成果進行監督、檢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確保項目成本目標的實現。成本控制的對象是工程項目,其主體則是人的管理活動,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財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3. 公路工程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則

(1)節約原則。節約就是項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節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則。節約絕對不是消極的限制與監督,而是要積極創造條件,要著眼于成本的事前監督、過程控制,在實施過程中經常檢查是否出偏差,以優化施工方案,從提高項目的科學管理水平入手來達到節約的目的。

(2)全面控制原則。全面控制原則包括兩個含義,即全員控制和全過程控制。成本控制涉及項目組織中的所有部門、班組和員工的工作,并與每一個員工的切身利益有關,因此應充分調動每個部門、班組和每一個員工控制成本、關心成本的積極性,真正樹立起全員控制的觀念。如果認為成本控制僅是負責預、結算及財務方面的事,就片面了。項目成本的發生涉及項目的整個周期、項目成本形成的全過程,從施工準備開始,經施工過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修期結束。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隨項目施工的每一階段,如在施工準備階段制訂最佳的施工方案,按照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施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減少施工成本支出,并確保工程質量,減少工程返工費和工程移交后的保修費用。工程驗收移交階段,要及時追加合同價款辦理工程結算,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終處于有效控制之下。目標管理是管理活動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它是把計劃的方針、任務、目標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實。

4.在公路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例外”情況

(1)重要性。一般是從金額上來看有重要意義的差異,才稱作“例外”。成本差額金額的確定,應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確定差異占原標準的百分率。差異分有利差異和不利差異。實際成本支出低于標準成本過多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它可能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給后續的分部分項工程或作業帶來不利影響;另一種是造成質量低,除可能帶來返工和增加保修費用外,還影響企業聲譽。

(2)一貫性。盡管有些成本差異雖未超過規定的百分率或最低金額,但一直在控制線的上下限線附近徘徊,亦應視為“例外”。意味著原來的成本預測可能不準確,要及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3)控制能力。有些是項目管理人員無法控制的成本項目,即使發生重大的差異,也應視為“例外”,如征地、拆遷、臨時租用費用的上升等。

(4)特殊性。凡對項目施工全過程都有影響的成本項目,即使差異沒有達到重要性的地位,也應受到成本管理人員的密切注意。如機械維修費的片面強調節約,在短期內雖可再降低成本,但可能因維修不足而造成未來的停工修理,從而影響施工生產的順利進行。

5.公路施工成本控制

降低項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種,概括起來可以從組織、技術、經濟、合同管理等幾個方面采取措施控制。

(1)采取組織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明確項目經理部的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明確處、項目經理部、公司或施工隊之間職權關系的劃分。項目經理部是作業管理班子,是企業法人指定項目經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項目的工作班子,項目建成后即行解體,所以他不是一經濟實體,應對處整體利益負責任,同理應協調好公司與公司之間的責、權、利的關系。其次要明確成本控制者及任務,從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負責,避免成本大了、費用超了、項目虧了責任卻不明的問題。

(2)采取技術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采取技術措施是在施工階段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對標書中主要技術方案作必要的技術經濟論證,以尋求較為經濟可靠的方案,從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節約能耗,提高機械化操作等。

采取經濟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包括:

①人工費控制。公路工程人工費占全部工程費用的比例較大,一般都在10%左右,所以要嚴格控制人工費。要從用工數量上控制,有針對性地減少或縮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從而達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②材料費的控制。公路工程材料費一般占全部工程費的65%~75%,直接影響工程成本和經濟效益。一般做法是要按量、價分離的原則,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堅持按定額確定材料消耗量,實行限額領料制度;其次是改進施工技術,推廣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再就是對工程進行功能分析,對材料進行性能分析,力求用低價材料代替高價材料,加強周轉料管理,延長周轉次數等。二是對材料價格進行控制,主要是由采購部門在采購中加以控制。首先對市場行情進行調查,在保質保量前提下,貨比三家,擇優購料;其次是合理組織運輸,就近購料,選用最經濟的運輸方式,以降低運輸成本;再就是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減少資金占用,合理確定進貨批量與批次,盡可能降低材料儲備。

總之,成本預測為成本確立行為目標,成本控制才有針對性;不進行成本控制,成本預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就無從談成本管理了,兩者相輔相成。所以,我們應從理論上深入研究,實踐上全面展開,扎實有效地把這些工作開展好。

【參考文獻】

[1]蔚林巍.項目管理的最新進展[J].管理工程學報,2008,(03).

第7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關鍵詞】 標本溶血;溶血原因;預防措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12-01

標本溶血是采集血標本時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常見的不符合檢驗要求的標本。不僅會延誤診斷和治療,而且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成為醫療事故的潛在隱患。因此,減少標本溶血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近一年來血標本溶血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防范措施。對標本溶血的原因和預防總結分析如下:

1 溶血原因

造成標本溶血的原因很多,通過調查我們對標本溶血的原因分析如下:

1.1 采血時進針不準確 有些患者穿刺困難,護士在采血時針頭不能一次性順利刺入血管,而在血管內反復進出,容易引起紅細胞及血管的損傷[1],造成局部血腫或標本溶血。

1.2 止血帶不正確使用 有些患者靜脈血管不明顯,護士在操作時止血帶扎的過緊,時間過長,可以干擾血流的速度和流向,破壞體液和血細胞間的平衡,造成局部血液濃縮或激活凝血系統[2],導致標本溶血。

1.3 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當患者靜脈血管不明顯或充盈度差時,護士往往用力拍打靜脈或囑患者反復用力握拳并運動上臂,這樣會造成組織淤血缺氧使紅細胞破壞引起溶血[3]。

1.4 皮膚消毒劑未干 皮膚消毒是采集靜脈血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當皮膚消毒劑未干時即進針采血,針尖上的消毒劑與血液接觸[4],可致標本溶血。

1.5 未使用配套的針 抽血針頭過細,當血液通過過細的針頭時易發生機械性破壞而造成標本溶血。

1.6 拉動注射器針栓用力過大,血液靠負壓進入注射器過快可以導致溶血,或者是注射器針芯反復來回抽動導致紅細胞破碎而引起溶血。

1.7 注入試管時用力過猛,并將泡沫一并注入 注入試管時用力過猛造成血液沖撞,血球破壞,而發生機械性溶血。混有泡沫的血標本放置一段時間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5],造成血細胞破壞而溶血。

1.8 采血管使用順序不正確 先注入抗凝管后注入促凝管,因為沒有及時搖動抗凝管,血中纖維蛋白已凝固[6],這時再用力搖動抗凝管容易造成紅細胞破裂而導致標本溶血。

1.9 過度用力搖晃標本 過度用力搖晃標本致使紅細胞發生機械性破壞而導致標本溶血。

1.10 血標本放置時間過長 血標本采集工作大部分是由夜班護士完成,造成血標本送檢不及時,放置時間過長,部分血液患者的血標本放置時間過長后,大量紅細胞破壞,會出現溶血。

1.11 運送過程震動過度 運送過程震動過度也會造成標本溶血。

2 預防措施

在靜脈采血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標本溶血的發生,針對以上原因,可以采用以下預防措施:

2.1 采血前應認真評估患者血管情況,對于靜脈充盈不好的患者,采血前可先對穿刺部位進行熱敷,使血管擴張充盈,提高穿刺率。采血時盡量選擇貴要靜脈、頭靜脈、正中靜脈,避免選擇手背和足部淺靜脈等不易穿刺的血管,以免造成穿刺失敗。

2.2 護士在消毒皮膚后待靜脈穿刺處的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進行穿刺。

2.3 采血時勿用力拍打采血部位,血管明顯者可不握拳頭。盡量減少扎止血帶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分鐘。可以在穿刺成功后即把止血帶松開,不要等采血完畢才松開止血帶。

2.4 采血時采用配套針頭,不用過細的針頭。

2.5 抽吸不要過快、過猛 抽血后先拔去針頭,將血沿試管壁緩緩注入,勿將泡沫一并注入。如確實抽不出標準的血標本,可將帶有泡沫的血標本立即送檢,而不要待其干燥后再送檢。

2.6 采血后嚴格按照試管順序注入血標本 先注入血清管,再注入血沉、凝血項等帶有特殊抗凝劑的管,以便于及時搖動。搖動血標本時應避免上下過度用力搖晃,可將抗凝管放在兩個手掌中來回滾動,可有效防止溶血。

2.7 采血后標本應立即送檢,不應放置時間過長。送檢過程中避免過度震蕩。

3 討 論

血標本的采集是護士常用一項護理操作,通過對溶血標本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防范措施后,大大減少了標本的溶血的發生,從而減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梁金玉,楊巍.避免用真空試管采集血標本發生溶血法介紹[J].護理研究,2004,18(11):1973.

[2] 張金環.血液標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2):114-115.

[3] 李惠玉,祈靜,楊琛.366例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6):7677.

[4] 杜平京.體檢血標本采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護理對策[J].現代護理,2006,12(13):1209.

第8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關鍵詞:施工預算;存在問題;管理應用

1 關于建筑施工項目預算模塊的分析

在當下施工企業工作模塊中,其涉及到管理模塊及其被管理模塊,這就需要項目部具備這兩種職能,保證施工企業相關部門的兩級管理模塊的正常開展。通過對施工項目預算及其成本模塊的分析可以得知,工程項目本身就是構成比較復雜的,其內部涵蓋了多種預算成本模塊,比如公司管理費用模塊、公司項目費用模塊、管理費用模塊等,都是工程項目的重要成本內容。通過對工程項目的直接費用模塊的分析,可以得知其分為工程實體消耗費用的間接費用及其直接費用。

通過對項目部的可控成本的分析得知,其是項目自身的直接費用模塊,這是項目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所重點關注的模塊,這需要項目經理進行工程項目消耗費用的控制,保證項目管理控制工作的正常開展,以滿足項目部的正常工作的需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管理模塊中工程施工費用是重要的應用模塊,其主要涉及一系列的建筑工程基礎項目,比如設備、建筑物、房屋等,還有一些敷設工程,比如金屬結構工程、砌筑工程、鐵路工程等,這些都需要進行不同施工設備的裝配,也就產生了一系列的裝置工程、設備裝配工程的費用。通過對一系列的建筑物工程施工費用的分析,可以得知除了其施工的本身費用,還涉及到房屋工程預算管理過程中的暖氣費用、通風費用等日常設置的費用。

通過對項目管理體系的優化,可以保證施工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施工企業內部財務、人力及其物力資源的有效控制,保證客戶及其公司關系的有效改進,保證公司開發時間的縮短,更有利于產品質量及其可靠性的優化,保證其財務利潤空間的開拓,有利于其生產率的提升,保證項目管理工程內部各個環節的協調,有利于優化員工的個人行為。

2 建筑施工項目預算方案的優化

為了保證建筑施工項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展開項目管理體系的優化是必要的,這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模塊,比如安全管理模塊,信息管理模塊,質量管理模塊,成本管理模塊等,保證這幾個管理模塊的有效協調,就能夠保證項目成本的有效控制。所謂的合同管理就是要進行招標行為的強化,按照我國的經濟合同法的需要,展開簽約模塊的優化,保證其簽約的可靠性,進行執行過程中的變更管理體系的優化,通過對一系列的索賠技術的應用,提升其市場經濟運作過程中合同的管理,保證質量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在質量管理過程中,應按國家新規范、新標準、國家和地方強制性條文的規定,在建立建筑企業質量體系的基礎上,針對施工項目的特點建立施工項目質量體系,扎扎實實地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吸取各方面的施工經驗,把管理的重點轉移到產品上來。進度管理方面要在加強預測和決策的基礎上,編制施工項目的滾動式計劃。采用網絡計劃的形式并組織流水作業,繪制“S”形曲線或“香蕉”曲線,以方便進度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和計劃的調整。

在成本管理模塊中,為了實現項目成本的積極管理,展開項目成本的動態控制,保證項目成本的有效預測,實現其核算模塊及其分析模塊的協調是必要的,這樣可以保證成本計劃成本的有效控制,確保企業的經營利潤的優化。在安全管理模塊中,企業要進行安全管理思想的優化,進行安全組織體系的健全,以滿足當下工作的需要。安全教育的加強、安全措施的設計以及對人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控制。引進風險管理技術,加強勞動保險工作以轉移風險,減少損失。著重做好班前交底工作,定期檢查,建立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把不安全的事和物控制在萌芽狀態。

在企業項目成本模塊中,進行信息管理體系的優化是必要的,這需要企業進行項目信息中心的建設,進行電子計算機的有效應用,保證其數據處理模塊及其信息傳遞模塊的優化,實現施工項目管理綜合效益的優化,保證其良好的項目管理,實現公司項目穩定運行,這就需要項目經理人展開項目管理體系的優化,積極做好項目部的組建及其成本管理工作。做到施工項目管理手段電子化。所以規范的項目管理對公司的項目的運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想對項目管理中的項目經理選擇以及項目部的組建和成本管理闡述一下觀點。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經理要對自身的責任明確,進行專業素質的優化,進行合同管理模塊的控制,積極做好項目計劃的制定及其監督,從而滿足當下項目組織的工作需要,保證日常工作項目的有效協調,保證項目工程的有效控制。這也需要進行項目經理權限的控制,保證項目權力范圍的優化,進行財務控制權、資源協調權利等的控制。項目經理的基本要求:良好的職業道德;知識和經驗;綜合的管理和決策能力;系統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身體健康;項目經理的基本素質;較強的技術背景;成熟的人格;講求實際;和高層主管有良好的關系;善于溝通、協調施工中的各類人員;把完成任務放在第一位。

為了滿足當下工作的開展,展開項目部管理體系的優化是必要的,這需要進行合同預算模塊、施工預算模塊、計劃成本模塊等的協調,積極做好相關的中標概算模塊,實現工程項目的收入模塊的優化。在施工預算模塊中,公司要按照施工的定額展開具體成本的控制,有企業定額的公司要按照企業的標準展開定額編制的開展,保證項目部的控制限額模塊的有效開展。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把各種費用的發生控制在該預算內。計劃成本,是根據指導施工的各項計劃匯總形成的成本,是事前和事中對施工實際成本的估算和控制指標。編制過程中應強調不突破施工預算,如果實際情況無法達到,那么也應嚴格控制在中標預算以內。

在工程實際成本控制過程中,要抓好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對比工作,保證實際發生成本的有效考核,針對實際成本展開及時的記錄,要確保成本資料的完整性、真實性,從而實現當下施工項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及其控制。這需要項目經理做好自身的工作責任。明確目標與責任,項目部必須樹立全員成本意識、經營意識,貫徹低成本運營的方針;堅持概算、預算、材料消耗數據對比,向管理要效益,向施工組織、方案優化要效益;堅持以收定支的原則,降低支出,節約成本。

通過對勞務隊伍體系的健全,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就需要展開優質工程項目的開展,保證精細化管理模塊的正常開展,進行成本的積極降低及其控制,保證高素質的勞務隊的選擇,進行項目施工過程中各種管理目標的優化。這需要相關人員進行建筑項目業績的積極審查,進行材料采購模塊的優化,要堅持貨比三家,選用質量優、價格低、符合環保要求的材料,并完善材料進出庫統計制度。同時,根據施工進度、形象部位周密安排分階段的進貨計劃,既保證工期與作業的連續性,又降低庫存,解決了資金周轉困難,用活了資金。積極抓好資金管理模塊的相關工作,進行成本的積極優化,保證施工過程中資金管理模塊的正常開展。項目部應根據成本費用控制計劃、施工組織設計、材料物質儲備計劃及時測算。

第9篇:史記項羽本紀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創新;資本市場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新世紀房貸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開端,隨后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其影響程度波及全球。美國破產的中小銀行有十多家,隨著雷曼兄弟面臨破產,美林公司即將作價440億美元出售給美國銀行,AIG深陷財務危機,再加上此前轟然倒塌的貝爾斯登,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已經出現松動。而次貸危機的影響遠未結束,相反,由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向金融市場蔓延、實體經濟輻射的趨勢。全球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危機。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是美國金融制度長期存在問題,最終積累的結果,這些制度包括金融監管,創新等。次貸危機的發生,讓我們看到,美國做為全球最成熟和發達金融市場在金融危機面前變得如此脆弱。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處在艱難的轉型期,次貸危機不僅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也使中國資本市場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在應對次貸危機所帶來的影響的同時,應該吸取此次危機的教訓,得到啟示。使我國金融改革平穩的進行,以確保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一、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次貸危機形成

20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權掀起了“新自由主義”潮流,推動金融自由化。1980年《銀行法》廢除了Q條款,逐步實現利率自由化。1999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實施結束了已經實行了66年、對金融業進行嚴格分業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案》。新法案最大特點是放寬對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限制,允許各金融機構可以跨行業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廢除了銀行不能直接經營保險、證券業務的禁令,擴大了銀行的經營范圍。新法案成對美國的金融體系及國際金融體系有著重要的影響。金融經營模式的“分業管理”被打破,“混業經營”成為了一種趨勢,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由于允許各金融機構的業務交叉、相互滲透,多元化的金融機構紛紛出現,直接或迂回地奪走了銀行業很大一塊陣地;再加上銀行業本身業務向多功能、綜合化方向發展,同業競爭激烈,存貸利差趨于縮小,使銀行業不得不尋找新的收益來源,改變以存、貸業務為主的傳統經營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視作新的利潤增長點。

2000年以來,美國國內的金融創新活動大大增加。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和“9·11”事件后一直到2005年5月,美國短期利率一直處于3%以下。在長時期的低利率環境下,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房地產經濟業的發展。美國的房地產業成為了拉動美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同時,也推動了貸款證券化的迅速發展。

次貸證券的形成是以次級貸款的債權為抵押,整合、分割、編制成一系列的證券化商品,并通過層層分割、再打包、評級、衍生出更多的金融產品。由于次級抵押貸款的利率比一般貸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貸機構不顧替在的風險,發放大量的次級貸款,最終形成巨額的次級證券。美國國內的資產泡沫化現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國金融相關率為381%,2006年達到401%,金融規模遠遠超過實體經濟所需。美國的巨型金融機構大肆使用創新技術,創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個遠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的金融世界”,如圖1所示。

為了抑制經濟過熱,防止通貨膨脹的發生,美聯儲2004年開始大幅上調基準利率。截至2006年6月,連續17次加息,聯邦基準利率從1%提高到5.25%。與之相對應的是住房抵押貸款的還款壓力陡增,違約率的持續上升,相應地,消費者信心喪失,房地產的價格開始大幅下滑。最終次級抵押市場出現喪失抵押品贖回權和拖欠還款比例增加,導致次貸危機的發生,如圖2所示。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

(一)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影響有限

由于資本市場還沒完全開放,中資銀行的國際化戰略程度不高,對于投資國外債券缺乏積極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資銀行在于國內市場提供了穩定的利差收益。中資銀行較為單一的盈利模式決定了其收入較為穩定,也不易受國際大背景影響。根據公開批露的信息,截止到200年末,涉及次貸相關產品的國內銀行有中行、工行及建行,持有的總額分別為49.9億美元、12.26美元、10.62美元。而中行2007年的稅后利潤為560.29億人民幣,即使次貸資產全部損失,也不會出現虧損。而工行和建行的次貸產品投資額有限,截至2007年末,工行次貸的撥備比例約30%,建行約40%。另外,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投資的次貸相關資產的信用評級均較高。其中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均投資于AA級及以上的資產,而中國銀行也在A級以上。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對國內銀行的影響是一次性的,不會對以后的公司運作產生深遠影響,如表1所示。

(二)我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震蕩

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與人們的心理預期有著緊密的聯系,盡管我國股票市場相對封閉,但隨著國際資本流動性的日益增強,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我國股市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股票市場不能獨善其身,而且還成為了全球跌幅最深的股票市。由于次貸危機影響全球,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嚴重,市場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不足,加上中國股票市場近兩年漲幅較大,上證綜脂從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 124.04點開始調整,一直到2008年10月份的1 771.82點,跌幅達71.07%。由于次貸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損失較大,其股票成為資金大規模減持的重點。國外金融股價格大幅下降使國內投資者對國內金融股信心下降。雖然國內銀行在次貸危機中損失不大,但在這次調整中,金融板塊調整幅度一直引領大盤的走勢。工行、中行、建行股票的跌幅也超過了60%。另外,香港作為開放的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對其影響是直接的,而香港股市中有大量內地上市公司的H股,香港股市的下跌必然通過比價效應引起內地A股市的下跌。

(三)我國資本市場面臨國際資本大量進出帶來的風險

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8765432101614121086420MAR-07Sep-06MAR-06Sep-05MAR-05Sep-04MAR-04Sep-03MAR-03Sep-02MAR-02Sep-01MAR-01Sep-00MAR-00左軸:GDP同比增長(%)右軸:房指同比增長(%)圖1 2000-2007年美國GDP和房價指數變化資料來源:彭博資訊MAR-08Sep-08MAR-09Sep-09MAR-00Sep-00MAR-01Sep-01MAR-02Sep-02MAR-03Sep-03MAR-04Sep-04MAR-05Sep-05MAR-06Sep-06MAR-07Sep-07次貸違約率(左軸)聯邦基金利率76543210171615141312111098%圖2 1998-2007年美國利率變化與房地產市場違約率變化數據來源:CEIC表1中國主要銀行持有次貸資產情況工行中行建行次資總額12.26億美元(ABS)49.9億美元(ABS)10.62億美元(ABS)評級AA-AAA、AA、AAA占總資產比例000.1%000.6%0.117%占總股本比例02.68%14.36%003.2%數據來源:各銀行年報、季報。

的金融市場發生劇烈動蕩。由于資本的趨利性,使得會避開處于動蕩中的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而象中國、印度這樣高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資本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的發展中國家。所以這次金融危機使得國際資本從北美和歐洲向東亞流動。根據亞行的數據,在去年的次貸危機背景下,流入亞洲股市與債市的資金首次超過了流入美歐的資金,達4 50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80%。由于近幾年來,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加,加上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的倒掛現象,中國會對國際資本具有很強的吸引力。2008年1月份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融1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9.78%;1-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181.28億美元,同比增長75.19%。由于至今沒有一個對所謂的“熱錢”的一個統計方法,這些外資里面有多少是熱錢的流入,并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

國際資本如果通過投資實業,通過創造財富來獲得資本的收益,那么資本的流入對拉動一國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果國際資本通過金融市場大肆進行投機,以高風險博得高收益,那么最終會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促使我國資產價格的泡沫的形成,隱藏著巨大風險。同時,當美國次貸危機好轉,美元起穩,國際資本中的投機熱錢勢必大量撤離中國,將對我國金融體系造成重大沖擊。當前,必須做好針對這種投機熱錢的大量進出的防范,以免對我國金融市場帶來嚴重的影響。

三、對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的啟示

此次金融危機給我國的金融改革的警示是深刻的,對我國發展資本市場敲響警種。既要積極推進金融改革,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又要警惕各種風險的出現。既要敢于金融創新,又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制度,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運行。

(一)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

金融創新是2000年以來世界金融業快速增長發動機,正確利用其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規避風險的效果;但如果投機過度,則金融衍生品又會帶來巨大風險。近年來,隨著金融自由的推進,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現。金融投資過度的依賴數學模型,其理論假設脫離市場真實情況,當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時,模型的假設和市場現實嚴重偏離,導致金融市場最核心的風險定價功能失效,引起金融產品的價格大幅波動,并通過金融衍生品的杠桿效應放大風險。金融創新使金融風險更為集中和隱蔽,增強了金融風險對金融體系的破壞力。金融創新工具在為單個經濟主體提供市場風險保護的同時卻將風險轉移到了另一經濟主體身上,對整個經濟體系而言,風險只發生了轉移,并沒有被消除,風險仍然存在于經濟體中。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資本的自由流動,也使得金融風險全球性的轉移。

我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建設還不完善,市場發育不成熟,金融創新應該始終堅持安全與效率并重,把安全和風險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實體經濟為基礎,資本市場發展為需求的金融創新。加強對已經推出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監控,以審慎的原則擇機推出創新產品,做到寧穩勿快。

(二)改變監管的理念和監管模式。

金融自由化的推進,使得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80年代以來的金融創新已經不僅僅是出于規避風險的創新,而發展成了有意識的規避監管的創新。

在金融機構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業務屬于表外業務,既不影響資產負債表狀況,又能帶來收入。大量金融衍生品場外交易及其表外業務不斷增加,使金融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各項數據的準確性大打折扣,增加了監管的難度。而與此同時,由于政府的監管職能的調整跟不上金融創新的步伐,使得金融創新得不到有效監管,失去了監管的時機和效率。面對金融的全球化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大量使用,作為金融監管部門,美聯儲(FRB)、財政部(OCC)、儲蓄管理局(OTS)、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機構仍然按照傳統的監管體制各司其職,出現了大量的金融監管的“真空”地帶,使一些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得以存在和發展。

金融創新的發展,使得原來的監管機制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的需要。監管部門應更多強化功能監管,監管體系有應從過去強調針對機構進行監管的模式向功能監管模式過渡,即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同類型的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統一標準的監管,以減少監管的真空和盲區。此外,應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職能協調。隨著金融衍生產品變得日益復雜,傳統金融市場之間,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使得傳統的各司其職的監管模式不能發揮應用的監管作用。

(三)金融市場開放要更加謹慎

對待金融改革不能因噎廢食,它不僅可以改善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本配置效率,而且還可增加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其效率。但過度的金融創新使得金融資產與金融機構的增加與金融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速度存在時間差,將使一國的金融機構置于高風險的競爭環境中,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因此,我國應圍繞實體經濟更有效的滿足資金需求而積極推進金融改革。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資本具有高度的流動性,也使得金融危機傳播的速度和發生概率大大增加。作為新興市場國家,我國還處于轉軌時期,國內的金融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監管制度有待完善,在這種條件下,金融市場的開放速度和程度應該與我國的監管水平相適應,與我國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相匹配,要有一個逐步開放的過程。以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為基礎,審慎推進各項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監管制度的創新和完善,使整個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提高的同時,保持金融市場的安全和穩定,才能使我國經濟獲得持久穩定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王風京.金融自由化及其相關理論綜述[J].當代財經,2007,(6):121-125.

[2]洪寧.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監管[J].經濟科學,2000,(5):58-63.

[3]范文仲.次貸危機有四大教訓值得認真吸取[.EB/OL].stockinfo.com.cn/paper_new/html/2008-09/18/content_64491871.htm.

[4]王建.次貸危機對國際資本與貨幣格局的影響[EB/OL].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成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14videosex性欧美成人 | 精品玖玖玖视频在线观看 | 能在线观看的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影院美女 | 成 人 黄 色 视频 免费观看 | 日本一级特黄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 午夜在线精品不卡国产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 亚洲在线免费免费观看视频 | www.91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亚洲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九九香蕉网 |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 a级片一级片 | 久久精品视频9 |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激情欧美 | 中文字幕成人网 | 日韩三级免费看 |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现线让你爽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成人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本道 | 亚洲欧美7777| 黑人黄色毛片 | 99久久精品99999久久 | 亚洲制服丝袜美腿亚洲一区 | 成人亚洲欧美 | mm在线视频免费看 | 中文精品爱久久久国产 |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