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建筑生態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生態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生態化論文

第1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視覺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獲得信息的一種重要的感知方式,也是人類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種知覺工具。室內設計首先是要通過裝飾材料、圖案、色彩、燈光等元素所組成的視覺表象,使人們認識這個空間,并從中獲取大量信息。

1.1情景重現

在楠溪江古村落里,有許多能體現前人對生態資源的利用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設計理念,這種建筑方法在目前的21世紀生態設計學術界有很高的研究與借鑒價值。比如在古村落里隨處可見的四合院內鋪設的透水磚地。浙南的夏季漫長而燥熱,透水磚地能使地面保持涼爽、清潔、不起塵土。庭院內地面中間微高,兩邊低,雨季時雨水會順勢流入兩旁的陰溝,地面不會積水。磚縫里有可愛的小草擠出,起到防滑的作用,視覺上青石與綠草映襯著,透出清新的氣息。蠻石、青磚、青石板等材料在楠溪江隨處可見。利用豐富的楠溪江地域材料和傳統工藝,不僅降低了成本造價,更多地發揮本地工藝條件的優勢;而且大量使用地域材料,進一步強調了材料本身的質感對比,巧妙利用材料原始肌理所具有的獨特效果和美感形式,使室內空間環境氣氛具有獨到的地域魅力(見圖1)。幾百年前,人們就致力于設計和建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且美學效果極佳的人居環境,這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產,作為設計師應盡力將其展示出來。設計師可按古建筑的布置原則將各種歷史構件復原,創造出現代空間的歷史片段和場景,給空間中的體驗者以身臨其境、穿越時空的享受。在江南阿二美食坊餐飲空間設計中,通過對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間形態、色彩和圖案的運用,就地取材,構成有地域特色的室內空間環境。這種通過地域性室內設計誘導所散發出來的情感體驗,是一種時空場所改變后的再次視覺重現,使體驗者無時無刻地感受到濃烈的地域風情的同時,得到淳樸敦實的心靈感受。這也是基于楠溪江古村落建筑文化的生態室內設計最明顯的設計方法。

1.2元素提煉

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裝飾藝術圖案簡潔樸素、自然靈巧,充滿生活氣息。各種形式、各種紋飾的石雕柱礎、木礎和木雕隔扇與斗栱昂頭、各種花紋與人物磚雕照門樓、漏花墻等,都是地域文化藝術的集中寫照(見圖3、圖4)。在室內設計中運用傳統的裝飾圖案元素可豐富設計的內容,深化地域文化內涵。但是,如果只是利用各種中式傳統裝飾圖形圖案來予以表達就會顯得雷同而無意義。比如圖5的作品,乍看美輪美奐,細看卻難免落入堆砌的俗套,華而不實,真正的奢華應該是質佳、大氣的。元素提煉要求設計師運用生態的室內設計手法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元素進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向人們展示出一種具有地域性文化氣息的空間氛圍。許多地域性的元素特征也有可能是繁冗復雜的,不符合現代生態的的設計理念。設計師要理解其深厚的文化涵蘊,懂得取其精華,適當地進行抽象簡化的再創造,使其在傳統的基礎上更具時代特色,表達更有新意的地域文化。

2行為動“象”

中國古代把空間藝術理解為過程藝術,既注重形象的空間完整性,又著重揭示這個完整性的生成過程,寓動于靜,寓時間于空間[3]。空間設計是一個動態的思想過程。一位歷史學家這樣評論貝聿銘設計的美國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東樓(見圖6)的內部景觀:“他展現了誘導訪問者穿越充滿著視覺誘惑和驚奇、如迷宮般悅人景色的專業技能[4]。”貝聿銘探索了在一個空間中的多重視點的理念,在這個空間中的獲得一種既獨立又連續的景觀,其實這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園林的布局和形態的藝術。不同地域的人們生活習性不同,呈現的空間結構和布局也不同,室內空間布局也就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楠溪江古村落建筑的空間布局帶有明顯的地域人文特征,有著簡明的組織規律,庭院前后串連,層層遞進,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見圖7)。浙南地區人民性格含蓄婉約,這種布局適合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具備較高的心理舒適度。溫州萬和•豪生大酒店的整體空間布局借鑒了這種手法(見圖8),從前庭穿過隔音門和隔塵門后進入豁然開朗的大堂,南面的玻璃幕墻,保證了大堂的日間自然采光,節約能源。經過左右兩個小門,來到中庭,中庭光線幽暗靜逸、氣氛與大堂截然不同。中庭的中央是一座玲瓏剔透的亭榭,體現鮮明的浙南地域建筑形態,但采用現代建筑裝飾材料和技術(見圖9):小亭的柱子和梁采用黑色烤漆玻璃包面,四周用鋼化玻璃進行圍合。小亭的四角有四個青石地燈,整個中庭幾乎只靠這四個地燈進行照明,體現設計師的節能理念。中庭與露天的后院用玻璃門隔開,后院從整體建筑結構的角度來說是個天井,設計成露天的休閑茶吧,中間是個自然蓄水的月牙形水池(見圖10);后院的西面又是一個獨立的別苑。前庭、大廳、中庭、后院,層次分明,每一次空間的切換,呈現給人們不同情趣的景象,不斷給人新的驚喜。

3意境意“象”

中國古典藝術是以“意境”為核心,以“意象”為紐帶,以藝術符號為表現形式的生命體現。中國古典藝術的代表詩歌和繪畫,都不約而同地把“意境”作為最高審美范疇。所謂“意境”,就是藝術家借助于藝術符號,通過不同意象的聚合而生成的一種新質。地域文化的精神呈現屬于更高的層次,要求設計師在對地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吸收精髓,在精神上給人以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重在其神。這種精神意境的表達是努力地給空間體驗者以更積極的方式來參與其中,勾起他們的主觀感受。這種手法在室內設計中更側重于精神性,體現出歷史場所不一,情感依舊延續的特點。表現手法的具體運用也很講究,可以用傳統的建筑方式和現代的材料來表現;也可以用傳統的設計理念結合現代的處理手法綜合表現。總之,需要融合各種要素經過認真思考反復推敲,抽象化提煉并加以運用,以形寫神,猶如石濤在繪畫中所言:不似之似似之。重在其內而勿以為外,重在其神而勿以為形。在室內設計中應該強調對本土地域文化精華的吸收與提煉,讓濃郁文化元素與鮮明時代氣息有機結合。沒有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不考慮文脈、地域環境、多元化就無法體現出時代性,也就創造不出適合體驗者的情感空間。如圖11所示,是一家將中國傳統茶文化和中國特色美食融合為一體的全新時尚餐飲店,不僅提供傳統意義上的味覺享受,更體現一種精致生活的質量追求。空間設計沒有繁雜的形式語言,只有低調而恰當的色彩和簡化的格子窗花,創造了一個寫意的中式空間,一副欲言又止的動人,卻是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到的,此即意境。意境是一種物我交融的狀態,在情景合一中所產生的美感,是通過人們的聯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獲得的。室內設計作品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是通過所裝飾的空間環境的啟示和誘導,獲得更為深刻的心靈感受。如圖12,蘭亭別院餐廳設計中提煉了地域性傳統圖案竹子為藝術符號,采用簡約的表現手法和現代的裝飾材料,用現代的裝飾技術將竹子圖形印制在綠色環保的材質——麻布上,并在過道上排列了方型的石塊,自然聯想到清新竹林,汀步流水,體現設計師對高古文人雅士的精神認同,營造了一個極富地域性特色的綠色餐飲空間。竹本清秀雅致,古人又賦予它高節亮麗的清高品行,引發人們對它所象征的精神的思考和向往,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大自然的原始和純凈,在這里以現代人的視角,營造了一個不同于外界的世外桃源,使人的心情也寧靜下來,符合現代都市人暫避喧囂、心靈安逸的需求。

4結語

第2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淄博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摘 要】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文化悠久,創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建筑史上也涌現出許多典范之作。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地域文化越來越重視。國外新建筑理論不斷涌入的同時,國內建筑師也與時俱進,創作了大量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其中不乏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優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應用上,不能松懈,還應該進一步發掘。下面以山東援疆基層組織陣地工程設計方案(喀什地區)為例, 對建筑設計中的地域特征應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 地域特征; 基層組織陣地; 喀什; 高臺民居; 喀什平原氣候區; 帕米爾高原氣候區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pplications

Liu Yuan-yi

(Zib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China’s vast territory, history and culture, created 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lso emerged as a model for many.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regional culture. Foreign influx of new architectural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architects times, created a lot of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works, many of them with the typi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works. But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can not relax, but also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The following position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handong Yuanjiang engineering design (Kashi), for example,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to elaborate.

【Key words】Geographical features;Grassroots organization positions;Kashi;High-houses;Kashi plain climate zone;Pamirs climate zone

1. 概述

近年來,隨著國外新建筑設計思潮的不斷涌入,我國建筑師也不斷學習進步,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應用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山東援疆基層組織陣地工程設計方案(喀什地區),充分考慮了喀什地區的地域特征——包括當地文化特征和當地氣候特征,使得建筑與文化、自然環境進行對話。這種設計方式,比較好的融合了地域元素、展現了現代建筑特征。

2. 喀什平原氣候區基層組織陣地

(1)“不到高臺民居,不算到喀什噶爾”,喀什的高臺民居——“闊孜其亞貝希”之巷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平日,在小巷中,孩子們愉快的笑聲,輕快的腳步聲,以及老人們悠閑的獨坐抑或是幾個人圍坐起來的攀談,都令人感到小巷的活力。

(2)喀什平原氣候區村級基層組織陣地(圖1、圖2)的設計,充分借鑒“闊孜其亞貝希”之巷的空間形式,利用現代手法進行表達,注重塑造人群公共活動空間,有利于當地居民的生活交流和情感溝通,營造一種和諧的生活氛圍,提升整個區域的人文氛圍。

(3)功能布局方面,就近葡萄架之下設置小型超時入口,向群眾供應日常商品,提供便民服務;村級基層組織陣地的一層綜合布置民兵值班室、衛生室、計生室、共青婦辦公室,圖書室、電教室、多功能室(集活動、會議、電教、培訓等功能于一體),實行一室多用。

(4)村級基層陣地的室外環境充分借鑒民居的庭院元素,對葡萄架利用現代手法進行表達,注重與建筑本身的銜接,體現設計的整體性。同時,葡萄架與地面的銜接處設置種植斜坡,視覺效果猶如地面綠色植物通過葡萄架與建筑成為了一個和諧的整體。同時在葡萄架之下,塑造公共活動空間,讓居民能夠體驗到舒適并具有親和力的室外環境,并能體現出基層組織陣地的吸引力。

(5)細部設計方面,提煉當地民居的一些設計元素——圓弧和十字紋,并重組這些元素以進行現代手法表達,室外的片墻引入十字紋進行現代表達,葡萄架借鑒當地圓弧形態進行現代表達.室內大廳的設計也受到“闊孜其亞貝希”之巷的啟示進行空間塑造,同時引入了同樣的細部元素,著力塑造空間環境。在體現傳統性的同時,也體現了日新月異的時代性。

(6)技術方面,充分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利用太陽能技術,提供熱水和部分電力能源。設置雨水收集裝置以提供部分用水進行植物澆灌和沖洗之用。在玻璃的選用上,優先選用雙層low-e玻璃,窗戶處設置外百葉遮陽,部分墻體采用特隆布墻體。在室外環境的設計上,考慮到攀爬植物的生態效應,在夏日適當時間將室外蔭涼處的空氣引導入室內,有效利用自然通風以節能。

3. 帕米爾高原氣候區基層組織陣地

(1)帕米爾高原氣候區主要是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年平均氣溫在5℃以下,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和。降水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大風日數多,光照充足,輻射強,天氣晴朗。針對這種氣候環境,帕米爾高原氣候區社區基層組織陣地(圖3、圖4)的設計充分利用技術手段,以創造舒適的社區辦公環境,同時在材料方面,借鑒當地的建筑材料,與當地建筑保持和諧統一。

(2)功能布局方面,一層設置司法警務室,殘聯,衛生室,社保站、醫保站、低保站、計生站、流動人口管理站、環境衛生站,在一站式服務大廳提供集中服務;二層設置綜治辦,黨員管理辦公室,圖書閱覽室,工會,會議、活動、培訓、電教等用房。

(3)帕米爾高原氣候區陽光充足,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提供熱水,并利用光電板提供部分電力能源用于輔助照明;該氣候區大風日數多,設置風力發電設施,提供部分電力能源,大風容易揚沙,設置攀爬植物架,有效防風沙,同時在窗戶外面設置擋沙板;該氣候區冬季漫長寒冷,氣溫較低,可有效利用被動太陽能,加大南向窗口的開口面積,讓更多的陽能進入室內,并利用特隆布墻進行采暖;該氣候區降水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可設置有效地雨水收集裝置,對雨水進行存儲并綜合利用。并利用其他有效保溫措施,以保持室內溫度,保證室內的舒適辦公環境.通過各項技術的使用,使建筑的形式追隨當地氣候。

4. 結語

發掘地域建筑文化內涵,展示地域建筑文化精髓,是建筑師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在建筑設計中,可以適當引入具有地域特征的元素,以反映地域文化,使得地域元素與現代元素和諧統一。這種設計方式能夠不僅比較好的融合地域元素、展現現代建筑特征,同時也能夠喚起人們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鄒德依;劉叢紅;趙建波 中國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 [期刊論文] 建筑學報2002(05).

[2] 麻國慶 全球化:文化的生產與文化認同 [期刊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

[3] 李百浩;劉煒 當代高技術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期刊論文] 華中建筑2004(03).

[4] 黃星元 地域文化和時代建筑的追求——海南廣場會議中心創作理念 [期刊論文] 建筑學報2003(6).

[5] 王濤 當前我國建筑設計民族傳統的傳承及問題 [期刊論文] 華中建筑2011(7).

[6] 薛一冰;李付強 淺議寧夏地區生態移民住宅綠色適宜技術——以紅寺堡區魯家窯生態移民為例 [期刊論文] 建筑節能2012(7).

[7] 虞志淳;劉加平 陜西關中村落生態化策略研究 [期刊論文] 新建筑2008(5) .

[8] 宣蔚;魏晶晶;唐泉 地域性的回歸——重慶山地建筑的生態性探索 [期刊論文] 華中建筑2010(5) .

[9] 伍未;魏宏楊 淺談重慶傳統民居對氣候的適應 [期刊論文] 山西建筑2009(3).

第3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生態建筑的特點

生態建筑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環境,并為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生存活動的小環境;第二,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并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生活.工作所需的工作環境,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它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延長建筑物壽命等諸多好處,可以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很好的統一。

2.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2.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3.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3.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3.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

4 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范》、用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5.結語

生態化建筑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的生態化建設與建筑的生態化建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也是城市建設與建筑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城市發展的一條新途徑。生態建筑設計理論的發展能夠引導建筑業的科學發展,豐富現代建筑理論和建筑藝術,推進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姚學用, 劉玲生態建筑設計的初步探討[J]山西建筑, 2007,(11).

第4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生態化;探究

在系統工程中,生態建筑的設計較為復雜,尤其是要做到設計上完全符合生態要求,是比較難的事情。生態建筑突出“注重效益、“尊重科學”以及“崇尚自然”三大理念。其中,“注重效益”這一理念尤為重要,體現在生態建筑設計的始終(從設計到選材,最終運營直到建筑壽命的終結)。同時,在“尊重科學”的理念下進行設計,給人以“崇尚自然”的舒適感,也是生態建筑的特點。

1 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在國內外的學術界中,對生態建筑有著不同的概念詮釋。但無論是哪種理論,都強調因地制宜,符合相關生態學理論原則,以及建筑學的理論,再綜合考慮相關因素,設計出有機結合的建筑物,保證建筑物內部氣候適宜,且做到節約能源、控制污染,體現生態建筑的長久生命力以及環境保護力。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人片面地認為生態建筑就是綠化面積的增加,即建筑外部和內部做一些植物景觀;一些人還認為節能的建筑就是生態的建筑;等等。類似觀點都比較片面,沒有將生態建筑的設計做到位。

1.2缺乏對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的建筑業雖然正在發展階段,但城鄉的發展不平衡,發達城市的相關研究居多,但對農村的建筑設計不夠重視,尤其在東北地區。又由于生態建筑是多門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在我國的相關研究中,并不能體現綜合性,大部分都是單一學科的研究(建筑學、城市規劃學、農業建筑學、生態學、能源學、環境學等),未能融會貫通,有機結合,尤其是居住環境如何較好結合植物環境工程這一學科的難題還有待深入探討研究。

1.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其實,在我國,也并不乏建筑界的相關論文,相關研究都體現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科學觀,也促進了生態建筑業的推廣。然而,這些論文大多偏重理論和設計原理的探討,以及對國外先進經驗的引薦,沒能較好結合實際環境,在實踐和模擬測試中進行深入分析。

2 發展生態建筑設計和建筑生態化趨勢的意義

2.1增強人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更能讓使用者更好適應自然環境,舒適生活。基于“崇尚自然”的理念,生態建筑非常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在生態建筑中應較多的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將自然元素貫穿于建造、運營直至建筑物的終結。生態建筑致力于營造最舒適最貼近自然的環境,以達到保護環境和節約能源的目標。當然,做到這些的前提是,建筑物提供的空間是可以讓使用者順利進行各種所需活動的,否則,即使如何與自然環境融入,建筑物的實用性都無從談起。

2.2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不僅在外界環境的設計上注重綠化,也充分強調內部環境的有氧設計,通過室內綠色植物的精心設計,調節室內的溫度、濕度,避免使用者受到有害氣體、噪音等的困擾。可見,這樣的室內設計更具有開放性,更體現大自然的室外特征。那么,有哪些相關設計可以運用于室內的綠色化創作呢?除了常見的用植物、水面劃分居住空間的手法,還可以使用綠化屋面的方式,起到防水和維護作用的同時,提高觀賞價值與實用價值。另外,可以特別設計開放式的大廳或者庭院式的空間,智能調節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或者再加上可以開啟的屋頂設計,能讓使用者根據自身需要,適應季節特點,隨時享受室外的資源,與大自然無間隔,改善居住環境。

2.3降低耗材,提高建筑材料的重復利用率

2.3.1節約原材料

建筑的原材料重點在于結構用材,本文將就此進行探討,其余一些輔助材料(如水暖電、裝修材料、設備器材等)不在此過多論述。傳統的建筑業中,使用的磚石結構已漸漸被許多現代的高科技材料取代。現代建筑中較多地應用了輕鋼結構、拉索結構、薄殼屋蓋等先進設計,這些結構能擴寬使用者的活動空間,同時也更穩固更輕便。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節約型的材料,大空間膜這一結構用材開始出現,這樣的設計中,相關材料承載的重量加大了,又因為是無柱型的設計,使用起來大氣靈活,也具有觀賞性,能突出流線型的飄逸,又不失其質量保證,這樣的用材也有著廣泛的運用范圍,集建筑與裝飾于一體,美觀大方。

2.3.2節約能源

生態建筑非常注重環保節能,這不僅體現在設計和使用過程,更體現在用材上。很多設計處理中,都盡可能地應用可再生的能源,如盡可能利用自然光、自然風、太陽能等資源,合理配置耗材。其中,太陽能的合理應用在全世界的建筑中都被廣泛采用。著名的明野村住宅以及大島住宅(日本,加藤義夫設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的一些地區的照明還用了光導管,用太陽光取代燈光照明。

2.3.3建筑再利用

資源的再利用還包括現在流行的一種方式:挖掘建筑潛在的資源。在我國,城市的反復拆建,不僅影響環境,也是某種程度的資源浪費。在拆除建筑的工程中,有很多建材、構件大大地浪費不說,處理起來還破換了環境。而如果為生態建筑,便可以合理應用廢棄的材料,例如,2005年,巴塞羅那國際建筑展就出現了建筑鋼結構的住宅作品,這樣的生態建材,不僅具備高強度、低能耗的特點,拆除后也可以循環利用,符合可持續科學發展。

第5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關鍵字:綠色建筑;優勢;發展狀況;可行性

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生態化建筑,它影響著生態型城市、節約型城市、循環經濟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對提高新時代人的生活質量起著重要作用。綠色建筑工程技術拋棄了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建筑方法,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隨其發展面臨一些困境和困難,但發展意義影響深遠。

1 綠色建筑的概念和特點

1.1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生態化建筑或可持續建筑。其內容不僅包括建筑本體,也包括建筑內部,特別是包括建筑外部環境生態功能系統及建構社區安全、健康的穩定生態服務與維護功能系統。綠色建筑的概念就是指建筑,在其全部的壽命周期內,不但可以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使用空間,同時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各種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這樣的能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真正地實現了人與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和諧共處,既滿足了人們對舒適生活空間的追求,又很好的保護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1.2綠色建筑的優勢

與一般的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綠色建筑不僅資源利用效率高、可循環可再生、節能環保、健康舒適、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優點,還可以迎合建筑市場中消費者潛在的環保消費需求,將建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第二,綠色建筑綜合力強、影響大。綠色建筑設計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綜合性強,一旦發展起來,將影響到建筑教育、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制造、建筑設備、管理、裝修、能源供給以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方方面面,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其所影響到的各行業,又分別會影響到更廣泛的學科門類,所以發展綠色建筑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第三,以人為本,人類是設計的核心主體,更是建筑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所以,綠色建筑的根本是以人為本,密切結合人們的生活需求,從人們健康舒適的使用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那么綠色建筑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價值。第四,綠色建筑整個過程都注重環保因素的考慮,從建筑方案的設計、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日后使用等都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參照當地的技術與環境條件,盡可能地使建筑成為整個環境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 我國綠色建筑發展面臨的問題

2.1綠色建筑起步晚

相比于歐美發達國家,我國的綠色建筑概念引入得較晚,起步也較晚,同時我們的人均資源又十分匱乏,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很難為綠色建筑的發展界定統一的評判標準。但是由于人均資源十分貧乏,所以發展綠色建筑迫在眉睫,已經引起了各級政府和企業的重視。

2.2對綠色建筑理解不到位

缺乏對綠色建筑的正確理解,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依然不足等。長期以來,我國對能源的管理偏重于工業和交通節能,而對綠色建筑的激勵政策幾乎是空白。另外,全國節能建筑比例低,而節能省地型住宅銷售情況不盡如人意。

2.3對綠色建筑實施性不強

缺乏操作實踐及技術支持。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綠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關于農村綠色建筑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建筑中使用的建筑、裝修材料污染嚴重,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

3 綠色建筑發展的可行性及發展策略

3.1綠色建筑發展的可行性

環保意識增強。建設施工過程所伴隨的必然是能源消耗過程以及環境污染的過程。隨著近年來全社會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營造綠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為大多數開發商、建筑師追求的目標。人們不但注重單體建筑的質量,也關注小區的環境、室內空氣質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兼顧耐久和價格低廉,也關注材料消耗對環境和能源的影響,因此,傳統的高消耗發展模式必然要向高效的環保型發展模式轉變,綠色建筑應時而生,也符合現今世界建筑行業的發展的潮流。

各級政府和企業對施工過程中環境的控制開始給予應有的重視。一些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已率先通過了環境管理標準認證。通過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一方面促進企業管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員工的素質,另一方面使施工過程逐步實現節能、降耗、低污染,為國家、社會和人類的環保事業作貢獻。同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選擇綠色建材,適時淘汰落后產品和工藝。

3.2綠色建筑的發展策略

轉變觀念,加深領導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的基礎性職能更為重要,政府應該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管理工作,加大對綠色建筑的推廣力度,鼓勵市民使用建筑節能產品(如在房屋裝修時盡可能使用新型節能材料等),并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消費者來嘗試,此外,市場經濟固有的競爭的自發性和無序性必須由政府加以規范和協調。

實施全民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的建設和推廣若僅靠官方建筑來表率、宣傳,也只僅限于那些公用建建筑,不能廣泛涉及到農村和民用建筑;建立有效的經濟激勵政策,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法規,支持綠色材料、保護民眾的生態建筑。依靠立法和執法實現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管理,建筑的全壽命周期都應該貫穿“綠色”的理念。

第6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水利工程,景觀,原則,策略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和內容,除滿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還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環境的要求。使城市環境得到保護、保持生態平衡、市民生活更趨舒適。城市水利工程建設應該主動適應這種需求,逐步實現從傳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生態水利的轉變,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觀和美學要求,要用新理念進行規劃設計。

1.水利工程景觀設計的發展與需求

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對于改善水域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以改善水域環境和生態系統為主要目標的“城市環境水利工程”建設,成為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現代城市的功能,對流經市區的河流歸納起來有兩類要求:①對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質清潔、生物多樣性、生機盎然和優美的水面景觀。②對濱河帶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獨特歷史、文化、風俗的濱河景觀;能提供一充滿鮮花、有人工景點、公園化的休閑、娛樂、體育活動空間;能營造一充滿文化、藝術、科學氣氛,具有現代氣息、人水關系協調、引人勝、便于人水親近的濱河帶。

人們提出這些要求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水利建設者應當適應這種趨勢,滿足社會的要求。論文參考。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藝術、科學和現代氣息,注重工程的環境效益和美學效益。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水利可以稱之為“大水利”,即“通過流域的綜合整治與管理,使水系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都得到完全地發揮,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適性(包括對生物而言的舒適性)都不斷改善,并支持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興利除害、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水資源,使之更好的服從人們的意志,更好地為人類造福,這不僅改變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態,也改變了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國內外的大量實踐都表明,許多水利工程不僅發揮了它們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來越顯示它們的環境效益,成為一種新穎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資源,在發展旅游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開發水利工程旅游,已經成為水資源利用的一個重要方面。論文參考。在生態經濟環境水利階段,人們普遍關注環境與生態問題,普遍重視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強調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環境功能和美學價值,己成為國際、國內在水利工程設計方面的新趨勢。

2.水利工程景觀設計的原則

2.1技術與美學相結合的原則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樞紐布局不能單純追求美學效果,它首先要實現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滿足技術優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環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證工程的安全、穩定、技術可行和經濟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學設計必須首先滿足工程的技術、經濟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技術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學基礎。

2.2生態環境 (改善)保護原則

從生態學角度來說,河流是生態環境中能量轉換和生物活動的廊道,為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河流生態環境、打破生態系統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質,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盡管河流生態系統有自我恢復的能力,恢復期與河流生態生命力有關,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復,有些河流的生態甚至完全不能恢復。因此,水利工程建設應注意對周邊環境以及流域的生態進行保護,不應以生態的破壞、環境的退化為代價。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是水利工程景觀 (美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2.3強調個性和創新的原則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獨特性和大空間的跨越帶來景觀特質和震撼的效果,給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標的意義。要發揮水利工程景觀特點,必須在設計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個性發揮,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創新。同時,也要注重與周圍環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諧,綜合考慮工程所在地區的地域性、文化性、整體性等方面的因素。論文參考。

3.水利工程景觀規劃策略

3.1沿河綠地

濱水環境的總體構思應盡可能擴大沿河綠地,形成較為連續性綠化帶,用綠色來勾畫古城的輪廓,延續城市文脈。同時,以良好的綠色空間,優化環境景觀質量,體現現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閘壩結合,擴展沿河水面。

規劃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膠壩,泵房外觀可按風景區房屋標準設計,橡膠壩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積,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邊設置親水步道、平臺、橋梁、濱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賞水面景色。

通過新建濕地連通閘向人工濕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給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同時可為生態化污水凈化技術的引進提供良好的試驗場所。

3.3生態護堤

可規劃采取自然土質岸坡、自然緩坡、植樹、植草等生態工程護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為水生植物的生長、水生動物的繁育、兩棲動物的棲息繁衍活動創造條件。對于河岸邊坡較陡的地方,采用木樁、木框加毛塊石等工程措施,這種護工程既能穩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態和美化環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帶來的負面作用。在應用草皮、木樁護坡時也可以運用土工編織物,袋內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沖刷,又能長出綠草。有利于堤防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3.4綠化樹種及花草

沿河綠化樹種,以合歡、國槐、銀杏、楊樹、柳樹等喬木為骨干樹種,以桂花、雪松、紫薇、黃楊球、桃樹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葉草、金邊書帶草、馬尼拉草坪等花草為主要植被,形成多種類、多層次生態群落。

【參考文獻】

[1]王蜀南,王鳴周.環境水利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

[2]朱黨生,王超,程曉冰.水資源保護規劃理論及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3]曾毅,吳澤斌.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探討[J].中國水運,2008,(3)

第7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研究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建筑技術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對智能建筑的研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充分體現出綠色環保的概念,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為人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態建筑。現如今,現代生態建筑設計已經成為為了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歷史發展的趨勢。第一,生態建筑設計思想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共同的思想觀念;第二,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發展又多了一條新方法。完善的生態理論能夠豐富建筑科學內容,使建筑具有一定的藝術氣息,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這樣,既符合生態建筑的基本原則要求,又可以滿足社會各種群體的多樣化的需求。

1 當前生態建筑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

1.1不能正確理解現代生態建筑的含義

現如今,對于生態建筑的觀念的理解出現了很多不同,然而,生態建筑的核心內容卻是非常一致的。其內容主要是需要充分考慮到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結合建筑學和生態學的理論知識,科學的組織建筑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建筑物和周圍的環境組合成一個整體,保證建筑物室內的良好的氣候條件,提高建筑物的調節能力。與此同時,生態建筑物的特點還要盡量的減少使用土地資源、節約水資源、節省能耗、低污染、使用壽命較長等特點。然而,有人卻錯誤的認為只有在建筑物的四周增加綠化面積就稱為了生態建筑;只要節能就是生態建筑等錯誤想法。事實上,上述觀點都是只看見了生態建筑的表面內容,不能正確理解現代生態建筑的含義。

1.2對現代農村生態建筑缺少深入研究

現如今,我國仍然是屬于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對于我國來說,生態建筑的體系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城鄉差距很大。近幾年,我國對各種學科的研究大多數都在一些比較發達的城市中,對現代農村生態建筑缺少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國東北地區。其中,很多的研究都以本科專業的角度作為基本的出發點,盡管有很多學科,但是,這些學科并沒有完全結合在一起展開研究,尤其是怎樣在某些特定的地區把人們的居住歡歡和植物環境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當前生態建筑行業首先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1.3現代生態建筑往往缺少具體的實踐

近幾年來,我國已經發表了很多篇有關生態建筑的論文,發表的這些論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建筑的順利開展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然而,發表的很多論文都只是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理論、基本的設計原則以及國外先進生態建筑技術的文章,卻缺少具體的實際操作模式、分析環境效果的測評等內容。

2 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和有效對策

2.1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現如今,建筑設計需要不斷滿足人們日常的所有需求。目前,滿足人們生存、發展的需求,不單純是促進建筑行業發展的基本目標,同時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所在。今后建筑設計過程中,正確認識人的主體地位,同時更要處理好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重點強調以人為本的原則,而且具體表現在建造城市過程中,這樣,可以滿足社會各種群體的多樣化的需求。

2.2 因地制宜,尊重生態環境發展的特點

結合生態建筑學的理論知識,其中主要內容主要有資源的有效使用問題,特別是土地利用問題非常重要。在未來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將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開發利用,所以,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約有限的土地資源,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空間系統,例如:在地上可以建造接近自然、滿足人們要求的低層、密度大的建筑物;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將地上和地下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現代生態建筑重點強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盡量做到不破壞環境或者是少破壞環境,將環境效益充分發揮出來。人類和環境共同生產和發展是進行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的最重要原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選擇建筑地址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條件,同時要和本地區的環境、氣候特點等相適應,盡量做到因地制宜,尊重生態環境發展。

2.3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建筑物事實上是人類和自然環境聯系的一座橋梁,因此,要盡量把自然元素都能引入到人類的生活的周圍,同時也正能體現出生態的特點。人類可以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類所進行的一切生產和生活都要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之上,由此看來,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必須建立一種協調的關系。無論是從建筑設計、使用和報廢的方面來說,要求生態建筑破壞環境的影響要盡量小。

2.4 擴大“綠色”面積,保持生態平衡

現如今,現代生態建筑已經成為建筑行業研究的重點話題,因此,生態建筑設計不僅要求外部的設計要和自然相適應,而且建筑物的內部設計也應該遵循綠化的原則,也就是說經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把室外的綠色環境及時引入到室內環境中。由于綠色植物具有制造新鮮氧氣、吸收溫室氣體、自動調節溫度、降低噪聲的功能,因此,生態建筑主要以引進綠色為主。經過精神的設計,將室內的環境和室外的環境有一些相似,其中,有很多常用的設計手段,例如:一方面,可以在建筑客廳的屋頂上,加上一個具有調節功能的屋頂,隨時根據季節的不斷變化的特點,通過人工控制的手法,使室內的濕度和溫度調節到適合的范圍之內,這樣,室內和室外可以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屋面綠化的方式。不僅可以美化環境,而且景觀優美,同時使屋面具有防水的功能。

生態建筑的順利發展,不僅能夠維持生態平衡的優點,而且還可以人們居住的自然度也有所提高。生態建筑設計可以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從宏觀的方面來考慮,城市規劃在遵循生態原則的基礎上來認識城市發展的過程,運用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土地的使用和開發,而且還要正確處理好城市內部結構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要求建筑物的設計要和結構與功能等和自然相適應,與此同時,還要深入研究在改造城市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符合型生態問題。第二,從微觀的角度來說,對于單個建筑設計,要正確處理好建筑物整體和局部、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等等。由于從微觀角度來分析生態建筑具有廣泛性、靈活性,因此,建筑物的表現形式和方式都非常豐富,具有廣闊的創造性。

3 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社會各界對建設生態、可持續的建筑研究觀點越來越重視,很快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發展。在觀點提出后,很快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現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一項基本發展戰略。隨后,又開始出現了生態建筑理論和實踐。在當代,“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等等不僅是人們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建筑學發展的前沿學科。本文通過深入探討和分析我國現代生態建筑設計,進而找出了現代我國生態建筑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從而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和有效對策。

參考文獻:

[1]劉進.對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探討[J].山西建筑,2011,(27).

[2]張偉,鹿詠.現代生態建筑設計與"包豪斯"設計理念的對話[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3]華力江.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生態建筑設計[J].中國房地產業,2011,(22).

[4]郭大坤.淺析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及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6).

第8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生態建筑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生態建筑的發展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因此如何加速生態建筑在我國的普及率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生態建筑的涵義 所謂生態建筑,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筑中,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現在有一些原生的生態建筑設計,這些建筑基本不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而是在節約經濟的條件下達到原生態的目的,但這類建筑雖然具有生態化的特點,但其達不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同時也缺乏可持續性,所以不適宜普遍性,另外,不使用現代化的技術,也不符合可持續的生態觀。所以,對于生態建筑的設計,要將現在的生態技術運用到普通建筑設計當中,從而達到普適性,通常稱為“適宜技術”。 二、生態建筑的特點

1、生態性 綠色建筑的生態性是指建筑從最初的設計到施工再到最終的使用過程中尊重生態規律,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因地制宜,能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等地域條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戶的舒適度又能減少能耗;建材選取時將環保材料和循環利用材料作為首選,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并減少加工過程的污染物排放。 2、安全舒適性 綠色建筑在選址上應注意避免周邊洪澇災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威脅,建筑場地應遠離電磁輻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選擇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應符合環保標準,不危害人體健康。同時綠色建筑在設計與施工的過程中不應只關注建筑本身,還應重視建筑周圍人文環境、視覺環境及景觀環境的建設,將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增進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力,實現人與建筑、自然的和諧共處。 3、先進性 綠色建筑的先進性是指采用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技術,建造智能化大樓,將建筑的“智能” 和“綠色”融為一體。綠色智能化不是某一種技術,而是多種技術的有機組合,一個完整的綠色智能化建筑由安防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及網絡系統構成。目前我國部分發達城市的公共建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綠色智能化”通過計算機網絡遠程監測建筑能耗,根據室內溫度、熱濕環境、風力大小、空氣質量等情況,由環境智能優化系統自動調節“智能殼體”的開閉和空調系統的運行參數,保證建筑中的生產、生活狀態處于最優,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活舒適度,并減輕建筑能耗、降低環境污染、促進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生態建筑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綜合性的工程項目,因此,要想堅持生態建筑的可持續性,必須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不僅應用于建筑行業,是當前中國所有行業需要遵循的基本準則。

2、節能原則。節能原則不僅僅包括節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節約生態資源、自然資源等可循環使用的資源。

3、舒適與經濟并存原則。建筑的舒適性是居民住宅最基本的要求;經濟性是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節能減排的過程。

四、當前我國生態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1、對生態建筑設計研究不夠全面

生態建筑概念最早是由一位美國學者提出的。然而,由于我國基本國情的特殊性,因此,在參照國外先進的生態建筑設計理論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當前,在實際生活中,對生態建筑的研究并不全面。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極其常見,這樣一來,對生態建筑研究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但是,對城市生態建筑的研究只局限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中。在實際生活中,農村地區因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須對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加以詳細研究。再加上,因生態建筑設計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例如:生態學、建筑學、環境學等,所以,專業性較強,內容較多。然而,各個學科之間聯系卻不緊密,研究不夠深入,這樣一來,直接對生態建筑設計帶來巨大的困難。

2、生態建筑設計實踐性較差

近年來,由于生態建筑理念引起了建筑行業的高度重視,因此,在建筑行業出現了大量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所以,進一步鞏固了生態建筑的理論基礎,更加有利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應用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所發表的論文也只是僅僅關于生態理論與建筑設計理論加以詳細闡述,重點是對西方發達國家一些比較成功的生態建筑設計經驗的闡述,缺少對生態建筑設計實踐性研究。

五、加快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發展的有效措施

1、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建筑的設計規劃都應該切實滿足人類發展的大量需求為根本原則。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各種需求,既是建筑行業發展的目標,又是社會取得進步的巨大動力。因此,在今后建筑設計方面,應該正確處理好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重點是要體現出關心與尊重他人,這樣一來,才可以滿足各個階段、個年齡段居民的各種需求。

2、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建筑物是人和自然共處的主要橋梁,因此,對于生態建筑設計來說,必須要引入大量相關的自然元素,這樣一來,人們可以更好的享受大自然。由于人們始終處在自然環境中,因此,人們的各種活動都是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人們必須和自然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才能促進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發展。生態建筑要求不管是從設計環節還是到使用環節,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是極小的。生態建筑和傳統的建筑設計目標都是相同的,給用戶提供一個更為舒適的環境,從而使人們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生態建筑設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必須要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一旦不能滿足,那么此建筑物就是非常失敗的。通過大量事實證明,只有在滿足用戶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不僅能使人們和大自然更好交流,讓人們充分享受大自然。

3、增加綠化面積

生態建筑外部和大自然相呼應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建筑物室內設計更要體現出綠色的概念。綠色植物不僅能夠制造氧氣,而且也具有吸收有毒氣體、調節濕度、降低噪音的功能。所以,生態建筑的發展為綠化環境營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在建筑物客廳,可以在房頂安裝一個具有可調功能的開啟式屋頂,結合季節變化的特點,由計算機進行控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調節室內溫度與濕度,而且又可以將室外與室內聯系在一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最常用的設計方法為屋面綠化,此方法既可以美化環境,又有很好的景觀效果,與此同時,還能起到較好的防水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正確的認識生態建筑,并且明確生態建筑的重要性,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生態建筑的設計中去,為我國低碳生態城的規劃和快速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叢碩,文梅麗.淺談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方向[J].民營科技,2012(5).

[2] 楊玲.推廣可持續發展生態建筑[J].甘肅冶金,2008(5).

[3] 田原.發展生態建筑設計建設生態城市[J].中華民居,2012(1).

第9篇:建筑生態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 :生態建筑 ;研究現狀 ;存在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在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正效益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效益,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危機日益加深,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生態危機說到底就是人類的生存發展危機,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并迅速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并達成共識:人類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涉及諸多方面,包括如何建造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在國際建筑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開始對現代建筑的發展進行反思,深刻認識到其耗費能源、浪費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是不可持續的,必須改弦易轍。“建筑對環境的干涉及其程度的不確定性使建筑的生態環境和建筑本身的生態化愈來愈受到建筑師和社會的關注”于是,國際上,20世紀60年代應運而生的生態建筑獲得了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并迅速發展。

1、生態建筑研究的現狀

1.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是較早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運動的國家,很早就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和設計。現代主義大師賴特將建筑視為 “有生命的有機體”,富勒一直從事研究以最低能耗獲得最大空間和高度可靠的結構體系,德國于 20 世紀 70 年代就進行生態建筑的研究,在建筑節能、節水太陽能利用、生活污水處理、屋頂綠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已使德國成為生態建筑和建筑新技術的展示地,開發的各種節能設備、技術已在建筑設計中廣泛應用。

20世紀60年代,人們對全球環境問題表現出極大的關注。1962 年美國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喚醒了人類對地球生態環境的關注。1969年L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最早提出了在城市規劃和環境評價研究中運用生態學和生態設計的方法。

1987年Brutland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書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和廣泛的認同,此后人們對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與研究。1992 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世紀議程》和《里約熱內盧宣言》兩個綱領性文件以及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簽署了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兩個公約。1995年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1999年美國建筑師協會選擇了10座本土建筑作為現階段生態建筑創作的范例。

為了探求人類更加理想的居住模式,關于生態城市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各國相繼走向行動。1990年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洲的伯克利城召開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與會12 個國家的代表分別介紹了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1992年在澳大利亞的生態城市阿德雷德召開第二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大會就生態城市的設計原理、方法、技術、政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996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召開了第三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討論生態城市的重建計劃。2000年在巴西的庫里蒂巴召開第四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進一步交流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實例。2002 年在中國的深圳召開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會議就生態城市的設計及實踐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1.2 我國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 的觀點 ,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 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入,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及技術導則;2001年開始實行《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 《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 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 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等)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2.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 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關于農村生態建筑的深入理論研究較少,工程實踐則更少。

生態建筑的思路與對策

3.1普及生態教育加強生態宣傳

目前,我國教育發展總體水平有限,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GNP的比重比世界發達國家低得很多,特別是生態文明意識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加大教育發展是提高全民族素質、 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通過多層次的公共教育和自我教育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喚起人們的生態覺醒并轉變為行動。

3.2 加大生態建筑的科研投資建立相關的鼓勵機制

盡管我國生態建筑在理論方面已經取得一些成就,但總的來說還處于自發、樸素狀態,國外對于生態建筑技術已經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我國對于一些技術雖有介紹,但不全面 ,科研立項較少,國家應該加大生態建筑的科研投資、建立相關的鼓勵機制 ,為我國建筑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加強人居環境的生態內涵

城鄉建設在尊重自然特性的基礎上,還要保持城鄉文脈的延續。加大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生態建筑方面,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規劃、設計經驗,加大對節能、節地、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與投入,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和文化內涵。

3.4加強各學科間的聯系與合作

生態建筑不僅僅是建筑師一個專業工種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多專業的配合,需要加強各工種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知識結構太局限的建筑師難以勝任工作,建筑師要掌握的知識有很多,概念理解非常重要,否則便無法在前期構思時提出具有生態意義的想法,也難以與其他專業人員溝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手机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精品三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韩国免又爽又刺激激情视频 | 免费一级欧美片片线观看 |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 日韩一级伦理片 |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 亚洲一区欧美一区 | 欧美精品久久久亚洲 | 亚洲国产日产韩国欧美综合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四季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女人一级特纯黄大片色 | 国产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毛片免费全部免费播放 | 丝袜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久久 | 久青草免费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日本www免费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观看 | 精品综合 |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视频 | 又黄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 韩国免费毛片在线看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91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 美女黄网站视频 | 台湾黄三级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久久一级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第一页不卡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成人做爰视频www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