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赤壁唐杜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典故的用法,大致有如下幾種類型:
(1)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針對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詩人在受到社會環境的限制而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會引用典故來影射時事,以達到借古諷今的表達效果。如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引用的“花”,典出南朝皇帝陳叔寶,陳叔寶在位時,生活奢侈,制作《玉樹花》之類描寫宮女美色的歌曲,尋歡作樂,終致亡國,后世就把此曲看作亡國之音。杜牧身處晚唐,國運衰微之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沉溺于聲色犬馬,怎能不使詩人產生隱憂?因此,詩人就在這里借題發揮,表面上是諷刺歌女,實際上把矛頭指向了統治階層。
(2)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詩歌的本質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詩人的情感有時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如李白《行路難》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引用了兩個典故:姜太公曾經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位古人最初也不得志,但最終得遇明君,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詩人引用這些典故,暗示自己也會有施展抱負的機會的,表現出了詩人對未來、對前途的熱切期望。
再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也引用了一個典故: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是以魏尚自喻,表達出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的渴望與心聲。
(3)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詩詞中,在對現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可把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能創設新的畫面,加深詩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涉及到兩個典故:一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里”與王濟作賭注,王濟獲勝后殺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4)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古詩詞往往受字數、句數的限制,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豐富的內涵,而采取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種手段。因為用典是對歷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詩歌容量的同時,還可收到言簡而意豐的藝術效果。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詩人在這里運用了兩個典故,表達自己貶官二十多年后回歸時的感受:一是“聞笛賦”,據《晉書?向秀傳》介紹,向秀經過被害朋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涼,追思昔日與舊友的交往,作《思舊賦》。二是“爛柯人”,這是來自《述異記》中的神話故事,晉人王質進山砍樹,見兩童子下棋,便停下觀看。棋到終局,王質發現斧頭柄已經爛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詩人引用這兩個典故,前者隱含了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后者以王質自比,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14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魔力?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構謹嚴,在增加詩歌內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美。
當然,許多時候,詩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達意抒情為一體,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們在閱讀詩歌時,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體會其表達作用,才能全面、準確地鑒賞作品。
【練一練】
1.閱讀杜牧《赤壁》一詩,回答問題。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涉及到歷史上一個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末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政治見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李賀《雁門太守行》一詩,回答問題。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1)“半卷紅旗臨易水”中“易水”二字,會使人聯想到一則什么歷史故事?請寫出關于此歷史故事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聯中“黃金臺”是一個歷史典故,請說出其來歷,并說出引用此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赤壁之戰
(2)英雄的成就帶有某種機遇。
2.(1)荊軻刺秦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一日,晉朝謝太傅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時,突然下起了大雪,公曰:“大雪紛紛何所似?”兄子曰:“撒鹽空中差可擬?!毙峙唬骸拔慈袅跻蝻L起?!焙笕嗽u價女句意韻涵泳,深得大雪之神韻。這是詩心與俗趣之別。同樣是大觀園,讓劉姥姥一說,情趣就不一樣了,這是文化修養的不同,學詩也是這個道理,首先得讓人在詩歌這個大觀園里陶冶。
高考古詩詞欣賞令許多人困惑?!段男牡颀?明詩》:“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以為易,其難也方來?!痹姷闹饔^情感性非常強,理解上有許多不確定性,許多老師感覺詩的欣賞難以把握,復習資料和平時練習冊大多模仿高考題型進行訓練,歸納了許多成型的方法、絕招,其實這是緣木求魚。
詩詞賞析是心靈情感體驗的活動,是思想靈動的閃爍,而死板僵化的訓練,就像解剖標本一樣,失去了對活生生的情感流淌的關照,失去了對心靈動態的把握。這樣訓練,學生對于詩已經興味闌珊,甚至味同嚼蠟,心生反感和拒絕。
其實,高考考察的主要是欣賞詩詞入門性的內容,平常對于詩詞的積累、賞析能力基礎扎實了,培育內心的詩意讓它發育成長,學生對詩詞有了悟性,自然就找到學習詩詞的感覺,在此基礎上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奏效,否則,生搬硬套所謂的方法,找不到詩意的詩歌欣賞方法。
從根本上說,詩是人類最精粹的文化成果,詩心是一種高貴精致的內在特質,功利心太重是無法入境的。人有境界,才能進入詩的境界,所以,老師自己內心要有詩的情調,得脫俗一些,自己先得入得進去,才能感染學生,帶動學生,引領學生修養詩心,提升境界,這才是根本。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法訓練,可以減少心理阻力,實實在在入得詩境。
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抓住“夢游”,也入一回夢,到夢境中尋找詩中的奇幻景象和詩人的浪漫情懷,自己也夢游一回,遠比僵化的條分縷析更能打動人。老師先心入其境,和學生一起夢游,這種心路歷程對于詩情畫意的領悟才有生命力。所以,我們就會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再比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只要簡單想想標題交代的事由,再設想好友離去,站在江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看不見了還看著江水向天邊流去,一種留戀、思念便油然而生。不入其境而分析什么表現方法或者藝術特點,只是隔靴搔癢,缺少了情感體驗,詩還有什么味道?
我們解讀詩詞常用“意境”或“意象”,拆開來,順序調整一下,先說“象”,后說“意”。詩歌是通過形象來表情達意的,所以先想象詩的畫面或形象,結合形象感悟詩的情感。這是個核心,得抓住這個核心,從總體上把握詩的大略。
王昌齡的《詩格》說:“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境界”為核心評說中國古代詞作。佛家經典中,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具備的六識之功能而感知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感受被稱為境界。王國維的“境界”說繼承發展了中國古代詩評思想,其內涵與佛典中重感受的特點也有相通之處?!肮誓軐懻婢拔?、真情感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讀詩,如果心靈沒有這樣的境界,難以共鳴!這樣看來,通過讀詩修養詩心,詩心達到一定的境界,物我皆有境界。詩是一種藝術化了的對世界、人生的認識表達,讀詩是對這種認識和表達的理解、感悟。獲得并不斷提高這樣的認識和表達能力,是一種詩化的人生。
詩如其人,人如其詩,有詩心才能解詩境,能解詩境,心靈才有境界。
四、還原詩境,徹悟詩情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歷來為人稱頌,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都t樓夢》第四十一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月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睂懭纤娖嫣貕邀惖娘L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用“大”形容沙漠的浩瀚無邊,用“孤煙”寫出景物的單調,“直”字表現它的勁拔、堅毅之美?!奥淙铡庇靡弧皥A”字,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但這兩句,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正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原》)一樣。身處塞上,馬上要出塞遠行,不只是“今夜不知何處宿”(岑參《磧中作》),而且今后也不知啊!
詩是用形象來表情達意的,而且詩的形象往往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抓住事物的一些特定形象特征來刻畫的。這時,就要運用聯想和想象還原、補充完善,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哲學上講“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讀詩,就要再現形象感受情思。
《詩經》和后世民歌多用比興,要找準本體,楚辭和后世浪漫主義詩歌多用夸張、想象,不能坐實考據。
《三國志演義》以戰爭描寫著稱後世。明人評價《三國志演義》,向有“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 的褒譽,清儒章學誠歸結為“七實三虛”之說,遂成定讞,而為後世文學史、小說史樂于引用。其間偶有爭議,亦僅限于《三國志》與《三國志演義》文史之異同,而鮮有談及其中的“三虛”,是否另有素材來源的問題。本篇另辟蹊徑,探討《三國志演義》中的“實中之虛”與“虛中之實”,以見其增益部分中的宋元事實,似未有專門拈出此節者。故冒昧成文,并就教于海內外君子。
“赤壁之戰”是《三國志演義》的重要情節之一,不僅因為它是直接構成“三國鼎立”的要素,而且直接描述在毛宗崗120回本中占據了8回之多。事實上從三國故事形成以來,有關“赤壁之戰”的詩歌便不絕如縷,如盛唐李白“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如晚唐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一直到蘇軾著名詞作《念奴嬌赤壁》及前後《赤壁賦》。破曹英雄都鎖定在周瑜身上。
戲劇囿于舞臺及腳色限定,很難直接表現戰役全景,故元雜劇有《隔江斗智》, 專門描述諸葛亮與周瑜既聯合又相互算計的曲折過程,間接表現了“赤壁之戰”的設謀、實施和勝利,把戲曲從矛盾中塑造人物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轉為後世小說承襲發展?!度龂尽分杏喝荽蠖鹊闹荑ば蜗笠嘁虼烁乃?,作為諸葛亮智高一籌的陪襯,變成小肚雞腸,嫉賢妒能的典型。而明人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則發揮了小說敘事不受三維空間局限的特長,以大段篇幅,反復穿插,全景視野描寫的“赤壁之戰”,遂成中國小說史上最成功的戰爭描寫。
最近有人統計,毛本《三國志演義》中有關“赤壁之戰”的描述文字共約37,900字,“其中的故事絕大部分為虛構”,故稱“赤壁之戰——《三國演義》中虛構故事為最多”。 洵非虛言,也順理成章成為本篇論述的中心。但“赤壁之戰”到底被虛構到了什么程度,尤其是其核心情節是否符合史實,前賢也曾論及,如錢鍾書論及《孟德新書》時,以為:
“《三國演義》寫赤壁之戰,黃蓋苦肉計詐降,周瑜佯醉騙蔣干,皆使曹操墮術中;征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黃蓋詐降而無苦肉計,蔣干作說客而無被騙事。《演義》所增詭計,中外古兵書皆嘗舉似?!秾O子用間》篇:‘內間者,因其官人而信之’,何延錫注引李雄鞭撲泰見血,使譎羅尚,尚信之,即《演義》第四六回周瑜之撻黃蓋;又‘反間,因其敵間而用之’,蕭世諴注謂‘敵使人來候我,我佯不知而示以虛事’,即《演義》第四五回周瑜之賺蔣干?!?/p>
所論甚是。只是關于《三國志演義》增益謀略“詭計“,遠非此端。試舉一例,這就是《三國志演義》小說描述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與宋金元水軍在長江與崖門四次水上戰略決戰的比較,以窺其馀。
二,史實辨疑:從《三國志》到《資治通鑒》
1,《三國志》的矛盾記敘
首先的問題是:以三國時代的的造船技術和系泊水平,是否能夠在長江中游形成後人從《三國志》傳述的大規模戰略決戰?我們不妨回溯一下史籍的記述。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比較簡略:
“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p>
不但諱言失敗,更未提及“火攻”致敗,而是歸于戰役“不利”之後的“大疫”??梢岳斫?。王粲《英雄記》言:
“曹公赤壁之役,行至云夢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
也絕口不提燒船之事。又《江表傳》:
“周瑜破魏軍,曹公復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疫。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得此名?!?/p>
還說是曹操自燒其船。裴松之于此節注言:
“《山陽公載記》曰:(曹)公船艦為(劉)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瘋鋵ひ喾呕?,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云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p>
可知早在南朝,策劃并實施赤壁“火攻”的所有權人究竟是劉備還是周瑜,已經發生了疑問。且“放火”不僅限于江面,還有追及陸上之說。盡管孫盛挑出的邏輯矛盾,導致後世《吳志》作為信史之價值上升, 但也不能回避“劉備先破公軍”問題?!妒駮戎鱾鳌芬嘌裕?/p>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馀人,與俱到夏口。先主遣諸葛亮自結于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p>
增加了劉備等人先“大破其軍”,然後再“焚其舟船”的細節,復以適值“大疫”,才擊退曹軍的。而《吳書吳主傳第二》則言: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p>
從文字上看,失利以後“燒其馀船以退”的還非劉備,而是曹操自己。
只是在《吳書周瑜傳》中描述到曹操的“結船為陣”,和聯軍攻勢的“以風助火”,細節也比較詳盡: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巳∶蓻_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p>
說得最熱鬧的其實是裴氏為《周瑜傳》加注的《江表傳》:
“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馀,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不知為何,與其引用曹操致周瑜書的說法頗有矛盾。
2,吳、魏當時“鼓吹曲”的描述
此外,《周瑜傳》的說法也只是孤證。即便同書《黃蓋傳》中,也僅以“隨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敷衍道之,而未言及其它,即是一疑。沈約所撰《宋書樂志四》裒集有“吳鼓吹曲”十二篇,其中涉及周瑜參與“赤壁之戰”的歌辭為:
“《烏林》者,言曹操既破荊州,從流東下,欲來爭鋒。大皇帝命將周瑜逆擊之于烏林而破走也。漢曲有《上之回》,此篇當之。第四。
“曹操北伐,拔柳城。乘勝席卷,遂南征。劉氏不睦,八郡震驚。眾既降,操屠荊。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賴我大皇,發圣明。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p>
亦未提及“詐降”、“火攻”等關鍵情節。從證據價值來看,這首歌辭系赤壁之戰勝利後的“當時鼓吹”,創作時間無疑早于陳壽志傳甚至《吳書》的寫作年代,而該歌辭的收存者沈約的實際年代,亦與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先後踵接。 結合前引《三國志》魏、蜀、吳主各傳記敘,即面對同時或稍前之四項基本一致之史料記載,《吳書周瑜傳》的描述是否真實,就很值得質疑了。
3,王粲《英雄記》的記載
至于周瑜“火燒赤壁”的真實情景為何,親身參與過“赤壁之戰”的王粲在《英雄記》中兩段平實敘述,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開這個歷史之謎:
“周瑜領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簰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舡、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則移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
“曹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舡,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舡、走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也即是說,曹軍所乘只是木筏(簰、椑)。 而周瑜則是采取夜襲方式,遣船燒簰,使曹軍欲渡不能。這種說法仍然有“火攻”事實,但與《魏書》、《蜀書》及《吳書吳主傳》記述相去不遠,惟與《周瑜傳》描述大相徑庭。從證據學的觀念上看,王粲所記似乎亦稍勝一籌。
但《周瑜傳》所載之“黃蓋詐降”、“結船為陣”、“東南風急”相繼成為“火攻”要素,也是這一場“以弱敵強”的戰役發生戲劇性轉變的關鍵,因而為歷代史學家、文學家珍愛,輾轉相沿,成為定說的。故而杜牧賦詩,特意標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深宮鎖二喬?!?請注意,杜牧此詩作于晚唐,已與李商隱“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所述三國人物故事以傳說形式流行民間的時代相同。
現今史學界多以為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在湖北蒲圻市(今稱赤壁市)北約38公里的長江南岸。而《英雄記》所載因有“從漢水下”、“從漢水來下”之語,被認為是支持“黃岡赤壁”說的,因而為唐後學人詩家所不取。 揆諸情理,曹軍既不習水戰,當然不會選擇水面寬闊的地帶,進行戰略決戰的。
《三國志》雖然成于陳壽一人之手,但是三方的資料卻來源有自。正是因為陳壽尊重了各方資料所載,而沒有用《魏書》的正統觀念統攝其它,所以受到後世史家的稱贊,號為“良史”。但推想《三國志》關于“赤壁之戰”說法何以會出現這樣的歧異,或者與《吳書》好以“眩言”自大有關。比如南下曹軍的數量,《吳書吳主傳二》敘及赤壁戰事時,裴注有言:
“《江表傳》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相震失色?!?/p>
這里的“水軍八十萬”開始談及決戰可能的規模問題,也是三國小說戲劇鋪張之由頭。復引《江表傳》注《周瑜傳》:
“及會罷之夜,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等于自釋其疑。但由于話分兩頭,令人無所適從。如結合前述《烏林》曲中“舟車十萬”之說,實與劉孫聯軍的實力差別不大。
又曹操荊州之爭征伐的主要敵人,本為劉備,除了前引《三國志》諸說之外,還可以由《宋書樂四》裒集的“魏鼓吹曲”《平南荊》覘之,其辭云:
“南荊何遼遼,江漢獨不清。菁茅久不貢,王師赫南征。劉琮據襄陽,賊備屯樊城。六軍廬新野,金鼓震天庭。劉子面縛至,武皇許其成。許與其成,撫其民。陶陶江漢間,普為大魏臣。大魏臣,向風思自新。思自新,齊功古人。在昔虞與唐,大魏得與均。多選忠義士,為喉唇。天下一定,萬世無風塵?!?/p>
注曰:“漢第八曲《上陵》,今第八曲《平南荊》,言曹公南平荊州也?!泵鞔_指出此役敵人實為劉琮與“賊(劉)備”,而非孫權。比照前引《魏書》、《蜀書》及裴注所引《山陽公載記》,也都是寫劉備正面接敵,而《吳書吳主傳二》亦止寫“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可知引發荊州歸屬問題的“赤壁之戰”,是曹、劉互以為正面對手,孫吳不過是偏師突襲而已。
吳鼓吹曲《烏林》中則述“虎臣雄烈,周與程。破操烏林,顯章功名”,不再提及劉備。這或許是與他們強烈的自尊心有關。吳人載記每好“眩言”,夸大其詞,筆者曾在《〈樂府詩集〉所輯〈關背德〉〈通荊門〉看三國歷史上的荊州之爭》中“蜀疑其?!币还澯兴治?,不贅。
我疑心《周瑜傳》描述的“赤壁之戰”,實際上是吳人爭功,以塞實“借荊州”之說,為日後偷襲關羽造成借口而編造出來的。 或者換一種說法,這條資料其實是三國歷史虛構化、故事化的起始,甚至逕稱為三國故事“小說化”的發端,亦無不可。
4,王濬樓船下益州
由唐人所撰《晉書》對于王浚伐吳的記載看來,《周瑜傳》的有關“赤壁之戰”的描述也值得懷疑。正如前述杜牧之詩還寫到了“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歌詠的卻是象征三國時代結束的“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這次曾經在長江中下游有過小規模水戰,除此次及類似的隋平陳之外,中國歷史上直至宋金,都沒有發生過值得一提的水上戰役。
據《晉書》載,“武帝謀伐吳,詔浚修舟艦。浚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鹢首怪獸于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钡m然他“造船于蜀,其木柿(木屑)蔽江而下?!边@曾經引起了下游的警惕,“吳建平太守吾彥取流柿以呈孫皓曰:‘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敝皇菍O皓不聽。太康元年(280年)二月王濬大軍克復丹楊(今湖北秭歸東),進逼西陵峽,順流而東時,吳人還是在水上盡最大努力設置了障礙:
“吳人于江險磧要害之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襄陽太守)羊祜獲吳間諜,具知情狀。濬乃作大筏數十,亦方百馀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輒著筏去。又作火炬,長十馀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于是船無所礙?!?/p>
可知即便冬季長江枯水期間,木筏逞順流而下之勢亦非無用,兵不血刃,即順利平吳。而鐵錐遇筏而拔,鐵鎖遇火而化,不中用的反而是東吳的錨碇和鑄鐵技術。此時距建安十一年(206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時,不過六十馀年。推想當時赤壁戰時曹軍果若“船艦首尾相接”,鐵索亦應遇火而化,未必堅若盤石。而船艦一旦蕩開,當然不可能出現“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的壯觀場景。
5,中國科技史提出的困惑
但是《吳書周瑜傳》及《江表傳》的精彩述說,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只談長江“北岸”、“南岸”,不提江水之“上游”、“下游”。蓋緣曹軍所據西北,無疑為長江上游。“大江東流”之勢能,在水戰之中可否忽略不計?是否可與“東南風急”之動能對等抵銷?筆者不是船舶專家,不能妄下定評。但《吳書》此番描述的周瑜火攻,雖言順風,卻不順水,故必須逆流而上。如不考慮成熟的錨碇技術以及風帆問題,則長江水域能否進行如此規模的水上決戰,實可懷疑。即以今日技術而言,水翼船、摩托艇容或能之,即便其他老式機動船只在長江中游逆流而上,想要達到“往船如箭”的程度,也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江表傳》中出現了一句“中江舉帆”,為《三國志》原文所無。按《江表傳》為晉人虞溥所著,見《晉書》列傳第五十二。但這部著作是在他死後,兒子虞勃渡江,才獻給晉元帝司馬睿(276~322),藏諸東晉秘府的。 如以東晉政權建立的建武元年(317年)而論,已距“赤壁之戰”(207年)一百一十年,距陳壽(233—297)編《三國志》(約從泰始十年,即274年升為著作郎開始)也有三十馀年。所敘既非親見,亦非可能訪于親歷之人。從介紹虞溥善文章詞賦特點看來,“中江舉帆”一語應當是“以意補之”,同時亦不排除其子虞勃或者後人增飾潤色的可能。蓋緣帆以風為動力,于是“東南風急”成為文學想象中東吳船艦所以能夠溯流急上,“火攻赤壁”的主要動力來源。而後世所以增飾諸葛亮“借東風”,凸顯他的“神機妙算”,其實不過是突出此戰關鍵的“能源專家”。這正是原史不明,需要補苴罅漏的地方,也為後世小說戲曲鋪張此事增添了依據??上绻胫袊萍际返臍v史考察,就會遭遇到麻煩。
又《吳書吳主傳二》引《江表傳》曰:
“權于武昌新裝大船,名為長安,試泛之釣臺圻。時風大盛,谷利令柂工取樊口。權曰:‘當張頭取羅州?!蔚断驏ぴ唬骸蝗》谡邤??!ぜ崔D柂入樊口,風遂猛不可行,乃還。權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萬乘之主,輕于不測之淵,戲于猛浪之中,船樓裝高,邂逅顛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輒敢以死爭?!瘷嘤谑琴F重之,自此後不復名之,常呼曰谷?!?/p>
如果孫權所乘為帆船,則逆風“大盛”,須急落帆,而非逆風行船,或者掉頭回返,其理至明。則知當時孫權所乘之船,動力源亦為櫓篙之類。
大約讀慣了”孤帆遠影碧空盡”、“沉舟側畔千帆過”、“過盡千帆皆不是”之類詩詞的原因,很多人把船帆在中國“自古有之”視為當然。其實在科技史上這還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有論者言:
“我國發明帆的時間,現在已無法知道了,但是我國使用帆的歷史至少已有三干多年了。在商代遺留下來的甲骨文中,就經常能夠發現帆的文字,這些文字寫作Ⅱ、丹等形狀,好象張開的帆。從甲骨文關于帆字的字樣,我們可以推測早期的帆是屬于固定裝置的方形帆。固定裝置的方形帆制作簡單,但是它只能有效地利用從船尾方向吹來的風,就是順風。”
這倒正類黃蓋所率趁“東南風急”火燒曹營使用的帆船??上дZ焉不詳,并沒有提供進一步實物圖形甚至文字的證據。
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帆”作“[馬+風]”,從馬從風,表示是用于車駛之風力。漢末劉熙《釋名》才首次解釋為“隨風張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顯然已用于船行。劉熙就是漢末三國時代的人,但究竟他是在描述習見技術,還是耳食之言,尚難驟定。此外還有人據東漢馬融《廣安頌》中有句云:
“然後方艅艎,連舼舟、張云帆,施蜺幬,靡颶風,陵迅流,發擢歌,從水謳,滛魚出,蓍蔡浮,湘靈下,漢女游?!?/p>
認為是“對風帆作了生動的描繪”,說明“漢代帆船已很普遍了”。 但此賦顯為時空兩維,不受限制之夸飾描繪,而非實用技術之描述。比如“靡颶風”時能否“張云帆”,就是一個常識性問題。何況“帆”字何時出現,也應經過考究。
李約瑟曾專門論述過中國帆船及錨碇技術的發展,評價甚高。他以為就帆船技術而言,最早出現在古埃及,中國古代則多謂“舟楫”,動力系統是篙槳櫓,見其《中華科學文明史》縮略本第三冊,有關論述散見如下:古埃及帆船(300頁),中國舟楫(80、230-231、299頁)、帆船改進(217-218頁)。按李氏對中國帆船技術特多好評,故特置第五章《推進(帆:中國在縱帆發展中的地位)》詳細論述唐宋元明的技術,但在意欲上溯前期時卻遇到疑惑,他在分析廣州出土的一艘東漢陶船結構時,屢次驚訝于“桅在何處仍是一個謎”,“遺憾的是尋找桅和帆裝的全部證據已經遺失”。(118頁)在全書結論部分,也謹慎地用“至少在三世紀後”、“應該是二世紀和三世紀”以及“漢代以後”這類詞語概括言之。(300-301頁)但都明顯遲于“赤壁之戰”的發生。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數字博物館(shipmuseum.sjtu.edu.cn/zhuti...治侍忉崳男邸?/a>
最早明確介紹帆具作用的,則是三國晚期吳國人萬震描述海外貿易的《南州異物志》言:
“外徼人隨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後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牖形,長丈馀,織以為帆。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風。風吹後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風力。若急,則隨宜減滅之也。邪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安而能疾。”
性急的船舶專家又從這段描述推導出許多斬釘截鐵的結論:“漢代由于船舶尺寸增大,巳開始在船上采用多桅多帆;用盧頭木葉織成的帆當屬于硬帆,厚而硬;‘其四帆不正向前’證明硬帆能利用側向風力了。漢代已注意到多帆的相互影響,根據風向和風力大小要隨時調節帆的位置、角度和帆的面積,中國式便帆可利用本身的自重迅速落帆,而不象西方大軟帆需眾多人力將帆卷起綁扎在橫桁上,緊急時可能要砍桅以保證船的航行安全?!?/p>
但是且慢,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船主“外徼人”究竟是何許概念?!稘h書地理志第八》:“越嶲郡,武帝元鼎六年開?!K水出徼外,東至僰道入江,” 《後漢書》:“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址,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海南諸國》言:“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諸國,往還交易。其市東西交會,日有萬馀人。珍物寶貨無不有。”
按《老子》:“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徼?!蓖蹂鲎⒀裕骸搬?,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宋人陳景元言:“大道邊有小路,曰徼。”元人吳澄言:“徼者,猶言邊際之處,孟子所謂端也?!笨芍巴忉琛被颉搬柰狻睂崬檫呧徟c我貿易往還之國,即所謂“化外之地”。
這樣看來,萬震描述的帆船并非東吳所擁有,顯然也因為是新見異物,所以他才用那樣艷羨口吻來描述的。又文尚光將《南州異物志》中“外域人名船曰舡。大者長二十馀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船舶史家也順手移來當作“三國時孫劉聯軍赤壁大戰的起樓三層的斗艦” ,完全忽視了”外域人”的說法,和南海、長江的區別,恐怕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但既然能夠看到帆船,官員又著意重視,中國人模仿起來也就不成問題,而且很快就將“船帆”用于實用,并持續改進以致而大為興盛的時期,顯然是在東晉以後,而自宋迤明,最為成熟。 別看從赤壁之戰到東晉渡江只差百十年時間,但是像風帆這類簡易適用技術的引進和發展,會是日新月異的。《古今樂錄》介紹,齊武帝“數乘龍舟,游五城江中放觀,以紅越布為帆,綠絲為帆[纟+乍],鍮石為篙足?!豹q為當時時髦舉動。《唐書樂志》曰:“梁改其名為《商旅行》。” 如果有學者能舉出實證,證實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有成熟的船帆技術,則可以對李約瑟的有關論述作出重要修正補充,亦為功德無量之事,亟請提出,以為佐證。
此外就錨碇系泊技術而言,古代中國一般是“采石為碇”,僅利用碇石自身的重量來固定船舶,力量有限。故赤壁戰時曹營是否有能力”結船為陣“,泊于長江之濱,尚屬老大疑問。西晉王濬平吳,即是一例。後文再敘。至宋代始出現“木爪石碇”,即利用木爪扎入泥層,類同木樁作用,固定船只的力量也因此增大了好幾倍。1975年在泉州灣曾經發現并出土有一桿宋元時期的大木碇,殘存長度達七點迤咼?,蓮B嬗邢道律桶岔值5腦部?,还有渝i考庸提崴糲碌男餳!V劣諤氖褂?,则是明代以後的输X恕?br /> 中國船帆與錨碇的起源流變,雖為專門技術問題,但若不加考慮,歷史學的敘述便無可依托,以其事涉專門,故不欲弄斧班門,只希望提請專門家注意。
6,宋人的歷史綜述與文學想象
由于周瑜火攻破敵的傳說唐時已盛,故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五綜合《三國志》及裴注諸說,重在厘清“赤壁之戰”之前因後果,而對戰役本身的描述,也基本采用了《吳書周瑜傳》的說法:
一、注重設題規律
從歷年高考題的設題角度,總結設題規律,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例:2002年《春夜洛陽城聞笛》一詩,問:前人在評價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這就是從煉字的角度考察學生的能力,而在2004年浙江卷《菩薩蠻》中設題為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達情意上的作用。遼寧卷中《蝶戀花》,問“綠水人家繞”中“繞”字有的寫作“曉”,你認為哪個更恰當,為什么?
如果學生注意總結設題的規律,熟悉解答這類題的思路和方法,就會在答題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做到有的放矢。
古詩鑒賞的考察還有很多設題的角度,例如表達技巧的運用、思想感情的理解等,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提問的變體。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雖然都是煉字,但提問方式不同。再如同是考察詩歌的意境,可設題為: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提問變體:這首詩描寫了什么雁門關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或:這首詩為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思想?像這樣的提問變體,提醒學生解答時冷靜思考,分析設題的角度,從而找到解答的思路、方法。
二、注重總結鑒賞術語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讀懂了一首詩,卻不知怎樣作答,或答非所問,或文不對題,背記一些鑒賞的術語是非常必要的,猶如蓋房子必備所需的材料。
(一)題材方面
古代詩歌,數量多、題材廣,但就其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種類型:1.寫景抒情,如柳永的《雨霖鈴》;2.托物言志,如虞世南的《蟬》;3.邊塞征戰,如范仲淹的《漁家傲》;4.懷古詠史,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5.即事感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6.羈旅形役,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
對詩歌內容的歸類,有利于快速了解詩歌的內容,以便更好地把握主旨。
(二)關于情感的術語
1.惜別的情感,如李白《贈汪倫》;2.黍離之悲,如姜夔的《揚州慢》;3.思鄉之情,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4.懷古之情,如杜牧的《赤壁》;5.諷喻詩,如白居易的《輕肥》;6.報國之情,如陸游的《書憤》;7.詠景,如賀知章的《詠柳》。
背記情感術語,有利于在應對感知詩詞的基礎上充分理解詩詞所抒發的情感,便于準確回答問題。
(三)語言術語
1.平實質樸:直接陳述或用白搭,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含蓄雋永: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令人悟性的空白。
3.清新雅致: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以清新優美的愉悅。
4.形象生動:詩中有畫、有形、有色、有聲。
另外,如關于形象的總結:游子、游人、征人、思婦、志士等,以及常用的修辭手法:擬人、比喻、夸張、對比、借代等。除此之外,關于表現手法、意境、抒情方式等也需要學生在感性的認識上進行歸納總結,以便在考試中熟練運用。
三、注重解答的技巧
不同的設題角度,解答的方法和步驟有所不同,提醒學生解答詩詞鑒賞題不是簡單的貼標簽,要根據具體的要求和問題,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法進行解答。
例如:從意境方面設題,可采用如下步驟:描摹圖景―概括意境―剖析感情,即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切忌直接引用,然后用一句簡煉的話概括出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特點,或幽靜、或歡快、或凄清等,最后再談詩人的感情。例如2004年廣東卷的鑒賞試題就是從這個角度設題,如果學生掌握了這種題型的方法及步驟,做起來就輕松了。
四、注重鑒賞能力的遷移
首先,要使學生在掌握古詩鑒賞題的設題規律的前提下,提高解答技巧和方法。
例:《石頭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如今只有鷓鴣飛?!边@是一首懷古詠史詩,所涉及的史實是勾踐破吳。詩歌通過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凄涼作對比,感嘆人事易變、盛衰無常,體現了詩人對歷史、人生冷靜的思考。通過理解詩的內容,要讓學生重點掌握對比這種手法在表達上的作用。例2:《虞美人》這首詞通過虛、實的結合,表現了南唐后主李煜對故國的深切懷念。特別是最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流傳的佳句,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極其恰當地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愁情”比作那浩蕩東流的江水,使讀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作者綿綿不絕的情感,形象、生動。這一點的理解正是全詞的重點。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苯處熤v解中重點分析“自”字,是移情于景,從而抒發作者對韻光易逝的感慨和難以排遣的傷感。強調抓住關鍵字對理解作者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必要的強化訓練。
主題詞:衛校;語文教學;新說
G633.3
現如今,國家提倡國學。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總計四冊,包含許多國學內容。唐詩宋詞是國學中最為耀眼的、最為璀璨的明珠。從李白的《將進酒》到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都可以從水系的譜系脈絡角度劃分歸類。打破冊數限制,我們沿著水系的迷蹤溯流而上,可作如下解讀:
一、衛校語文教學的長江譜系
長江包括楚江、荊江、潯陽江、揚子江等地段別稱的干流,還包括岷江、涪江、澧水、沅江、資水、湘江等支流。涉及的詩人有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商隱、杜牧、劉禹錫等;宋朝的有蘇軾、王安石、柳永、楊萬里、陸游等,他們或吟詩或作詞賦描摹歌頌秀美江山,有的干脆辭官不做歸隱而寄情青山綠水。
在我們中等衛生職業學校語文教材里,情系長江譜系的文化大咖是李白和蘇軾。
1.干里楚江天際流――李白與長江的情緣
李白不僅是熱愛祖國的道德模范,也是廣交天下朋友的旅行家級的鐵桿驢友,更是情系祖國壯麗江山的國際文化名人。
復習小學至初中的文化知識,李白描繪謳歌長江譜系的詩作俯拾即是。例如《峨眉山月歌》:這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表露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而因為迎送友人,李白的詩在贈友的同時,往往又與祖國的秀美山川有不解之情緣,確乎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一點是其他任何詩人所無法企及的。如膾炙人口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李白的《贈汪倫》、《望廬山瀑布》、《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沒有一首離開過長江流域的山山水水。
2.雪浪千堆淘英雄――蘇軾的“長江勝景圖”
正像李白的詩達到唐詩最高峰一樣,蘇軾的藝術成就則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是中國歷史上屢遭貶謫且貶得最遠的一位文壇泰斗。蘇軾的詩詞恰如其人,豪爽、豁達、樂觀向上,他在被貶的任上,一面理政一面整山治水,一面又吟詩填詞作賦為文,人與自然結合到蘇軾的程度,確乎達到了“物我無間”的境界!
蘇軾為在故鄉的岷江是長江的正源而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正流露出一代文化大咖對長江的執著的民族情結。豪邁奔放的感情,坦率開朗的胸懷,是蘇詩蘇詞蘇賦蘇文浪漫主義的基調。而作為豪放派詞的開山鼻祖,最能代表蘇軾一代豪放派詞風的,恰是他老人家揮毫寫下的歌詠長江的鴻篇巨著,選入第二冊《語文》教材的,當然是他的為人們所傳誦的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從如椽大筆描繪出一幅巖崖峨峨、雪浪重重的“長江勝景圖”之外,又破天荒地在詞中塑造了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儒將周瑜這一典型歷史人物的形象,于寫景詠史中抒發了無辜被貶、壯志難酬的概嘆,真可謂是一石三寫、一舉多得。把長江攝錄得如此波瀾壯闊、聲形并舉的詩詞確屬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無怪乎俞文豹在《飲劍錄》中要重重涂上幾筆呢。
唐李白、宋蘇軾以外,涉足長江的另一位超級明星非三星拱照“李杜白”中的白居易莫屬。我們第二冊《語文》教材選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情,“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意境,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一道成就了白居易詠嘆長江譜系的千古絕唱!
白居易《琵琶行》之外,吟唱長江的詩歌比比皆是,如著名的《暮江吟》、《憶江南》等等。從長江譜系角度,杜甫的《聞官軍伐河南河北》、《登高》;崔顥的《黃鶴樓》;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等無不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開詳述。
二、衛校語文教學的黃河譜系
黃河包括黃河干流以及洮河、渭河、涇河、洛河、汾河、泗水等支流。上古的黃河只稱河,流域內水土尚未流失,人們在水草豐美的黃河流域繁衍生息?!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我國第一本詩集《詩經 周南 關雎》即是最好的明證。
僅就唐詩宋詞而言,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蘇軾、王安石、陸游等都與黃河有著濃烈深切的情緣。
1.天上來水水不塞――李白與黃河的情緣
李白的江河情緣本來就是最濃重而不可分割的,在此再重續前緣,接著將李白與黃河的不解情緣說開去。李白是將黃河描述得最為壯闊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典型代表首推被選入我們中等衛生學校第二冊《語文》教材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作者用黃河起興,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煙波浩淼、奔騰不息的黃河雜糅一處,可謂是心有千千結、意冗萬萬重!類似的還可接到初中的《行路難》: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 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該詩雖透露出幾多失意,幾多彷徨,但就像冰期的黃河終會融釋一樣,一切的不如意又會像不舍晝夜的黃河水一樣一去不返。
關鍵詞:大明宮地區 歷史風貌研究與應用
1 唐大明宮風貌信息梳理
大明宮地區的風貌信息不僅表現在整個區域的空間形態、人們的生活方式上,還表現在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上。本文主要對唐大明宮風貌進行信息梳理,便于市民、游客、開發商等對唐大明宮文化的感知和識別。主要包括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表象和物質形態的形式表象。
1.1 從唐大明宮的非物質形態文化表象分析,主要包括詩歌、樂舞、繪畫。
1)詩歌
唐代詩歌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不勝枚舉,包括初唐時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王昌齡的《從軍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等;盛唐時期李白的《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杜甫的《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中唐時期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劉禹錫的《竹枝詞》、《浪淘沙》等;晚唐時期李商隱的《無題》、杜牧的《過華清宮》、《赤壁》、韋莊的《古離別》等。
2)樂舞
樂舞藝術最早為皇家宮廷藝術,隨著時間的流逝,樂舞不斷的流入民間,流入新羅、日本等國,被世人認知、熟悉,不僅為市井百姓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還為促進各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依據史料記載樂舞藝術包括《云門》、《大鑊》、《九部樂》、《中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定難曲》、《嘆百年舞曲》、《中和樂舞》、《圣壽樂》、《繼天誕圣樂》、《順圣樂》、《光圣樂》等等。
3)繪畫
唐大明宮可以稱之為藝術寶庫,在當時的圖書收藏機構存放著不少繪畫作品。唐代宮廷收藏的繪畫作品主要來自于隋代館藏品、民間各地官府或官員進獻以及因為各種原因而創作的作品。史料記載的繪畫藝術包括:大明宮集賢書院收藏的《梁武帝南郊圖》、《群公祖二疏》、《明君入匈奴》、《秋千圖》等;大明宮密閣收集的閻立本的《文成公主降蕃圖》、《步輦圖》、漢王元昌的《漢賢王圖》、范長壽的《風俗圖》、殷與韋無忝《皇朝九圣圖》、曹元廓《后周北齊梁陳隋武德貞觀永徽等朝臣圖》、楊升《望賢宮圖》、張萱《少女圖》、談皎《武惠妃舞圖》、韓《龍朔功臣圖》、陳宏《 安祿山圖》、王象《鹵簿圖》等。除了館藏的繪畫作品外,大明宮處處都有繪畫作品存在,各類建筑物雕梁畫以及屏風上的各種題材的繪畫作品,栩栩動人。
4)唐紋樣
唐代的裝飾紋樣打破了原本以動物紋為主的傳統紋樣模式,注重生活情趣,拜托了拘謹、冷靜、神秘、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自由、舒展、活潑、親切的感受。唐紋樣主要包括聯珠團窠紋、寶相花紋、瑞錦紋、散點式小簇花、小朵花、穿枝花、穿枝花、鳥銜花草紋、狩獵紋、幾何紋。這些紋樣的特點概括為:豐富、肥碩、濃郁、艷麗。題材上,植物紋,動物紋,幾何紋形成了絲綢紋樣的三大題材;藝術造型尚肥壯,如此時的寶相花,纏枝紋,卷草紋。
1.2從唐大明宮的物質形態形式表象分析,主要包括唐大明宮的規劃設計、唐大明宮的宮殿建筑群設計以及大明宮內兩側的里坊空間。
1)唐大明宮規劃設計
中國古代都城的設計以中軸對稱布局為原則,不僅要規劃出一個宏大的建設區,給人以傳統、規則、整齊的感覺,還要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唐大明宮在布局上遵循了這一思想,南部的朝政區嚴格按照中軸對稱布置。這條軸線從南到北依次有丹鳳門、御道、含元殿、宣政殿、以及內朝紫宸殿等建筑。
《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旁三門”也充分運用于大明宮的規劃設計中,在大明宮的北面和南面,分別設置三門。在大明宮的南面正中有丹鳳門、東有望仙門、西有福建門;在大明宮的北面正中有重玄門,東有銀漢門,西有清霄門。處于南面的丹鳳門和北面的重玄門又以《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中軸對稱形式設計。
2)唐大明宮宮殿群設計
唐大明宮宮殿建筑群的設計是綜合了西漢、東漢以及外來建筑的經典設計,建構出來的完整建筑體系。這種建筑群體主要變現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以及大明宮內的亭臺樓閣上。
雖然這種建筑組群的設計體現在大明宮內,但是它們各自還是有不同的,其中主要包括皇帝辦公議事區和為皇族提供居住和游憩的區域。皇帝辦公議事區為大明宮的前朝區,而為皇族提供居住和游憩的區域主要集中于太液池周邊。前朝區的建筑設計主要表現在:建筑體量大、左右對稱、色彩穩重而肅靜,體現出朝政區的威嚴;前朝之后的居住及游憩區,雖不是中軸對稱布置,但在建筑形式上也采用了左右對稱、主從分明的布局形式。
3)唐大明宮皇家園林
太液池是大明宮內廷區的中心地帶,水域廣闊,島嶼與假山相峙,岸邊分布著大量的宮殿、廊院、樓亭。它是宮廷的皇家園林景區,它的建成體現了唐代造園技藝的成熟和,體現了大唐盛世的雄偉氣概。
4)唐代里坊空間
里坊制是中國古代城市營建的一種制度,唐代的里坊制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制度的鼎盛時期。從里坊的內部形態來說,唐長安城每個里坊的內部結構完善,都有一字型或者十字型的生活性道路,將里坊劃分成不同區塊;從街道布局來說,唐長安城的街道布局橫平豎直,方向明確,道路占地面積很大,城內的大街空間空曠,主要用于唐代皇帝出行和捕亡奸偽,每個里坊中只有15米和2米的生活性道路;從公共空間來說,里坊內由于道路密度很低,導致開敞空間少,宅與宅之間的間距小。
2 唐大明宮風貌符號的識別與應用
依據《大明宮地區保護與改造總體規劃》提出的大明宮地區風貌控制措施,將大明宮地區劃分為遺址保護區、城市綠地、風貌協調區以及一般控制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應注重規劃設計的指導性意見,合理利用歷史風貌符號,通過風貌信息的演繹和再現,對遺址區內以及遺址周邊的建設項目提供了建筑布局,尺度控制、景觀形態等風貌延續的參考方法。
唐大明宮風貌符號主要包括建筑符號和傳統紋樣,還包括繪畫、樂舞、詩歌等。對這些唐代大明宮風貌符號的提取,可以在大明宮地區的建筑細部、雕塑、小品中表現。敦煌第172窟建筑細部、歇山頂、唐代建筑基座示意、唐代鴟尾、唐代石螭首、唐蓮瓣紋瓦當、唐代傳統“寶相花”紋樣等等這些都可以用于大明宮區域的風貌協調區;歇山頂、唐代石螭首、唐蓮瓣紋瓦當、唐代傳統“寶相花”紋樣等可以運用于遺址保護區內的建筑小品中;唐代石螭首、唐蓮瓣紋瓦當、唐代傳統“寶相花”紋樣等可以運用于一般控制區中居住小區內的建筑細部、雕塑、小品等。
3 唐大明宮風貌信息的再現與演繹
唐代大明宮規劃設計充分體現了《周禮?考工記》中提出的中軸對稱、旁三門、前朝后寢的布局模式。雄偉的宮殿建筑群是大明宮社會和文化成就的最高表現。
唐大明宮的風貌信息再現可借鑒類型學研究領域中有空間肌理原形的提取與演化的方法,從而有效的再現唐大明宮的空間肌理,使人們能夠感知唐大明宮的文化內涵。筆者依據考古資料及歷史文獻,將體現唐大明宮的空間肌理劃分為四大類分別為:唐大明宮宮殿建筑群軸線及進深的空間肌理;唐大明宮宮殿建筑院落的空間肌理;唐大明宮皇家園林的空間肌理;唐代里坊的空間肌理。對這四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皇家文化進行空間肌理的演繹和再現,其意義在于喚起人們內心對盛唐風貌的自豪與向往。針對風貌信息中所呈現的宮殿建筑群空間秩序的雄渾、大氣,院落組合的穩定、莊重,唐代里坊的井然有序、皇家園林的氣勢磅礴,為大明宮地區的建設樹立起了空間的典范。
關鍵詞:語義;用法;語法化
關于“多少”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馬叔駿的《談“多少”》,主要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來研究,很有實用價值。[1]張延成的《也談“多少”》從漢語史的角度把“多少”作為一個個案來探討偏義復詞形成和發展的歷史。[2]馬真的《“稍微”和“多少”》是對程度副詞“稍微”和“多少”的意義、用法進行比較研究。[3]陳昌來、占云芬的《“多少”的詞匯化、虛化及其主觀量》從句法、語義、認知這三個角度分析“多少”這個詞的詞匯化和虛化的動因,同時對“多少”的主觀性和主觀量進行了探討。本文通過對古代漢語中“多少”的考察,擬分析其意義及用法的差異和糾葛,探討其詞匯化和虛化的軌跡,并對現代漢語中“多少”的意義和用法進行了分析。
一、古代漢語的“多少”
“多少”作為一個多義的復合詞是歷史的產物,其含義或為“多”與“少”反義對舉、或偏在多、或偏在少、或表示不定量,或表問數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春秋戰國時期,“多”和“少”開始連用,多出現在對舉語境,如《管子?七法》:“剛柔也,輕重也,大小也,實虛也,遠近義,多少也,謂之計數?!边@是指數量。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少”的語義向抽象發展,如《文心雕龍?義證?卷六》:“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边@里的“多少”指“才學”,表示的是較抽象的事物。到了唐代,“多少”已向偏“多”發展,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彼卧獣r代,表偏“多”就更加普遍,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贝送?,“多少”作副詞的用法比唐代明顯增多,偏義復詞“多少”虛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如:《張協狀元》:“你抵候狀元來,教相公親遞絲鞭多少好?!泵髑鍟r代“多少”有表偏“少”的,如《金瓶梅詞話》:“才相伴了多少時,那人兒便就要拋離了去?!边€有表“或多或少”的,如《喻世明言》:“因此近侍官員,雖聞他恃才高傲,卻也多少敬慕他的。”
由此可以總結出“多少”的語義演變軌跡,即:從春秋戰國時期表數量、數目,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表偏“多”、偏“少”,語義開始向抽象發展,到隋唐時期向偏“多”發展,抽象到有詢問數量之義,到宋元時期表偏“多”的繼續鞏固,發展到有表感嘆、表“不定的數量”之義,語義更虛化,到明清時期有表偏“少”之義,又有從宋元時期表“不定的數量”發展出的表“或多或少”之義。
通過對古代漢語中“多少”的分析,看到了這個詞語法化的歷程,反映了“多少”由表示數目的多少進而虛化到表程度的高低,由表具體虛化到表抽象,由兩個形容詞性分立的聯合短語到融合為凝固的詞。它的虛化是在原有語義的基礎上進行的,舊義并不消失。
二、現代漢語的“多少”
而現代漢語里“多少”的意義和用法又是怎樣的?我們看第六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多少”的解釋有如下幾種意思:1.名詞,指數量的大小,如:多少不等,長短不齊。2.副詞,a.或多或少,如:這句話多少有點道理。b.稍微,如:一立秋,天氣多少有點涼意了。3.代詞,a.問數量,如:這個村子有多少人家?b.表不定的數量,如:有多少人,準備多少工具??梢姽糯鷿h語中“多少”的各種用法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在現代漢語里,“多少”的詞性有名詞、代詞、副詞三種,在表示多少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類。
1表偏“多”。如王蒙《布禮》:“他們那樣熱情,那樣富有獻身精神,那樣相信革命的號令,他們本來可以做多少事情!”這里的“多少”用在感嘆句里表示“很多”,其程度較高。莫言《四十一炮》:“因為這些豬頭,母親和父親不知吵鬧過多少次,后來還為此大打出手?!眲⒄鹪啤兑坏仉u毛》:“幼兒園阿姨背地里不知嘲笑咱多少回了,肯定說咱們扣門、寒酸!”這兩句話都是“不知”與“多少”的連用,這種用法更能加強語氣,起到強調“極多”的作用。
2表偏“少”。經常用于否定句。如:王蒙《布禮》:“除了上衣口袋里有一支破鋼筆和一個小本子以外,他的樣子并不比沿街行乞或者爬在垃圾堆上拾煤核的孩子們強多少。”“如果是讓我負責批判宋明同志,我也決不會手軟,事情也不見得比現在好多少……”以及莫言《酒神》:“朋友中有喝得半醉者,便高唱;革命歌曲,東一句西一句,驢唇馬嘴,南腔北調,聲音比屋上的貓叫好聽不了多少?!边@三個例子里的“多少”是作補語,表示否定。
3表或多或少。在句中常作狀語。如:莫言《四十一炮》:“去年忙活了一年,多少掙了幾個,欠嫂子的錢,無論如何也要還了?!蹦浴杜!罚骸拔覀兌嗌龠€睡了一點覺,可它卻一點覺都不能睡。”莫言《三十年前的一次長跑比賽》):“我相信前一種說法而堅決否定后一種說法,因為朱老師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希望他抬大木頭傷了腰,這樣比較悲壯,多少還有那么一點英雄氣慨,比搞破鞋傷了腰光彩?!?/p>
4表不定量。常作定語或賓語,而作定語時也是作賓語的定語。如:劉震云《一地雞毛》:“這樣,不買白不買,小林和小林老婆馬上又改變了最初的決定,決定馬上去買‘愛國菜’,而且單位能報銷多少,就買多少。”莫言《四十一炮》:“隨便你,反正你吃多少我吃多少就是了?!蹦浴端氖慌凇罚骸斑@三天真的是肉山肉林,你放開肚皮吃吧,能吃多少就吃多少?!?/p>
由此可見,現代漢語中的“多少”有名詞、代詞、副詞這些不同的詞性,并且詞性是逐步虛化的,意義也是由實到虛,“多少”一詞的用法和意義的差異是詞匯語法化的結果。
三、結語
通過對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多少”一詞的探討,看到了其語法功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它可以作名詞、代詞、副詞。而這個特點就是“多少”在歷時發展變化中語法功能演變和虛化的結果。(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馬叔駿.談“多少”[J].漢字文化,1999(4).
[2]張延成.也談“多少”[J].漢字文化,2000(2).
[關鍵詞] 中學文言文;修辭;商榷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側重在“講”字上下功夫,教師講,學生聽或記。在講授知識時,教師不厭其詳,不厭其細。長期以來對它的教學,我們許多教師一直沿襲“掃描式”教學法,一字一字地講,一句一句地譯,一般只對字詞句的理解,很少涉及文言文的修辭。因為不能正確地理解文言文的修辭,所以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夠準確甚至錯誤。本文將對中學文言文中的修辭進行商榷和探討,以期更準確地理解文言文,也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辭和特殊修辭的理解以及修辭的作用
1、修辭和特殊修辭的理解
修辭是指為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體題旨情境而精心選擇恰當的語言材料來提高表達效果的方法和技巧。修辭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性修辭,一種是特殊性修辭,它時指運用各種修辭方式使所寫所說鮮明生動。而本文提到的特殊修辭指的是后一種,當然也包括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些特殊修辭。這里著重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不常見,或對文言文閱讀理解影響較大的幾種修辭格。
2、修辭的作用
古人說話寫文章很注重修辭,不僅要合符語法規范,還要講究修辭。因此我們在閱讀和理解文學作品的時候,就必須正確理解作品中出現的各種修辭現象,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文言文,也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提高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二、特殊修辭舉隅
1、互文
(唐)賈公彥《儀禮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保ㄇ澹┯衢小豆艜晌呐e例》云:“古人之文,有參互以見義者?!?/p>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指在連貫的話語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現的詞語,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現的詞語,在理解時必須使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在文言文中,這類句子句法關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③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陽樓記》)
例①中的“秦”與“漢”互文,即“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不可逐字逐句翻譯成:秦朝時明月漢朝時邊關;例②中的“主人”與“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馬在船”,不能理解為:主人下了馬客人還在船上;例③中的“煙”與“月”互文,即“煙月籠寒水與籠沙”,霧氣籠罩著河水也籠罩著沙地。例④中的“岸”與“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蘭”。 人教版的初中語文第五冊教材中,曾注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其實這里是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和蘭花。并不是說岸上只有小草而沒有蘭花,小洲上只有蘭花而沒有小草。這是因為不明互文而致誤。
⑤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⑦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⑧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例⑤中的“將軍”與“壯士”互文,即“將軍壯士百戰死,將軍壯士十年歸”;例⑥中的“受任”與“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敗軍之際,受任奉命于危難之間”;例⑦中的“東西”與“左右”互文,即“東西左右植松柏,東西左右種梧桐”,也即東西左右種植了松柏和梧桐。例⑧應理解成在東西南北各處叫囂隳突。隳突,橫行,騷擾的意思。
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例中兩處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安灰晕锵?,不以已悲”中的“物”與“已”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如果拘泥于字面,就會理解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中的“憂其民”與“憂其君”互文,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憂其民”,意思是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憂其君”“憂其民”。 這才跟上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文的“進亦憂,退亦憂”相照應。如果拘泥于字面,就會理角為在朝廷做官就憂其民而不憂其君,不在朝廷做官則憂其君而不憂其民。這樣一來,人們就會產生疑問:在朝廷做官就憂其君嗎?不在朝廷做官就憂其民嗎?
由此可見,對于運用了互文修辭方式的句子,是不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
2、合敘
是指在行式上是一套語法關系,而在內容上卻包含兩套或兩套以上的語法關系,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意思的一種修辭方式。所謂“并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達。
①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②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例①中的“風霜”與“高潔”這兩個聯合短語的成分應分別搭配,構成兩個主謂短語,即“風高霜潔”。例②中的“陟罰”與“臧否”這兩個聯合短語的組成成分應分別搭配,構成兩個述賓語,即“陟臧罰否”,它的意思是“獎勵好的,懲罰壞的”,即獎優罰劣。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酈道元《水經注?三峽》)
如果不懂得這是合敘的修辭,就不好理解。這句的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也就是“如果不是中午就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見不到月亮。
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前赤壁賦》)
我們很多老師給學生這樣翻譯:何況我和你在江渚上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其實應當分別相承地譯作:何況我和你在江上打漁,以魚蝦為伴侶,在渚上砍柴,以麋鹿為朋友。渚,水中陸地。
⑤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一般老師都會把這句話準確地傳授給學生,只是可能沒告訴學生這里運用了合敘的修辭,所以該句也應該分別相承地這樣翻譯:不知句讀則從師,小的方面學到了;不能解惑卻不從師,大的方面遺失了,我看不出他的聰明??!
⑥耳目聰明。(范曄《后漢書?華佗傳》)
意思是“耳聰目明”,即耳朵聽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⑦夏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酈道元《三峽》)
原《中學語文》注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影各種景物的影子?!按酸尶智反_,實乃合敘,一動一靜,富有層次感,行文有多變的藝術效果。應該為“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影各種景物的影子?!?/p>
⑧性行淑均。(諸葛亮《出師表》)
課文的注釋只是對詞語作了詮釋,而沒有對所用的辭格作出說明。實際上這里運用了合敘手法,“淑”與“均”分承并陳述“性”與“行”;“性行淑均”應理解成“性淑行均”。性,性格;淑,善良;行,行為;均,公正。性格只能說是:“善良”,說“公正”則不妥;行為只能說是“公正”,說“善良”也不妥。由于不明修辭手法,大多數學生將“性行淑均”釋譯為“性格行為善良公正”,這顯然是犯了句式套疊而搭配不當的語病。
也許有人卻認為這兩者很相似,難以辨別,其實互文是上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彼此滲透,并提是一句中前后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分別相應;互文是“一分為二”,并提是”合二為一”。
3、連及
是指說甲事物時又連帶說及與甲事物有關的乙事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這就叫連及。連及可分為同類連及和反類連及兩類。同類連及是指連及的乙事物質與甲事物質屬于相關或同一類別;反類連及是指連及的乙事物與甲事物屬于相對或相反的類別。
①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東南飛》)
②是芙蓉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李漁《芙蕖》)
③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④陟罰臧否,不宜異也?!吨T葛亮《出師表》)
例①中的“父母”是說母而連及父,“兄弟”是說兄而連及弟。例②中的“耳目”是說目而連及耳,這兩例都是同類連及。例③中的“存亡”是說亡而連及存。例④中的“異同”是說異而連及同。這兩例都反類連及。
⑤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句中的“作息”是說作連及息,翻譯時,具體取何義,必須根據語境分析取舍,如果一味“直譯”,就會出錯。
⑥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禹決瀆。(《韓非子?五蠹》)
例⑥中的“禹決瀆”,課本釋為“和禹挖河(泄水)”,教學參考書則譯作“和禹(挺身率領百姓)疏通河道”。如此將原文中的“禹”照搬到釋文譯文中去,是很不妥當的。先秦諸多典籍中均有關于以堙治水無功、禹導治水告成的記載,韓非子在《顯學》中敘述此事時就曾有過“昔禹決江浚河”的句子,而未提及;至于在《五蠹》中言“禹決瀆”,其本意也并非真的是說、禹兩人皆用疏導之法治水,此乃言“禹”連類而及“”而已。這便是運用了所謂“連及”的修辭手法。被連及的“”自然不是正意所在,而只起陪從作用。這里之所以用連及修辭,是因為“”與“禹”義類相關(系禹之父),再者“禹”并舉,又同下文“桀紂”、“湯武”、“堯舜”等相對稱,便能求得音節和諧、詞句整飭之功效。明乎此,釋譯文字中理所當然地是不該提及“”的。倘若對此連及修辭有所忽略,則出現如上列舉的誤釋誤譯也許便是在所難免的了。
參考文獻:
[1]易國杰,姜寶琦主編.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中學文言文教學應重視修辭知識的傳授[J].安徽:黃山書社.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