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六年級下冊期中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陶行知;創造教育;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0;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34-0010-01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終進行著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他對創造教育深刻的理解、超凡的遠見、明確的主張、果斷的實踐,不僅在昔日古老保守的華夏大地上首開創造教育的先河,而且在今天萬象更新的教育改革進程中仍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啟迪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我校作為一所省陶研會實驗學校,校園中盛開著陶研之花。作為語文教師,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踐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
一、創造教育是行動上的教育
陶行知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例如愛迪生發明電燈,不是從前的人告訴他的,而是玩把戲偶然發現的;小孩子不敢碰燈泡,是他弄火燙痛的經驗,而并非是媽媽告訴他的結果。所以,要有知識,就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得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此,兒童應從行動中去創造。在設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學會合作”這課教案時,上課前兩周,可以將學生分成四大組,每一組自主選出正、副組長,并且確定一個主題,圍繞主題集體制作出別出心裁的手工作品,現場展示時請每一組派一人進行解說,最終評選出“最佳創作獎”。在這兩個星期中,我認真觀察、悉心指導,孩子們依照相互討論、確定主題、分配任務、共同完成的步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其中,有些組員因為意見不和,爭吵過數次;有些組員由于力不從心,而流下了熱淚;有些組員由于其他組員的能力有限,包攬了大部分的活兒;有些組員十分優秀,卻甘愿犧牲自我表現的機會,將展示的機會讓給其他組員。但在最后進行團隊解說的時候,每一組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協作精神,這讓我很欣慰。這個由教師引導、學生唱主角的活動,為課堂教學設計增添了生成性教學內容。教學“學會合作”這課時,我以此次活動過程和平時深入淺出的觀察為依據,闡述合作的重要性與如何卓有成效地進行合作,學生在自我行動的基礎上聽得津津有味,學起來也自然毫不費力。這也就印證了陶行知所說的“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
二、創造教育需改革傳統教育
想要解放學生的思想、碰撞思維火花,培養創造力,就必須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傳統的教育使兒童脫離社會實際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創造的教育怎樣呢?就是要把“學校的圍墻拆去”,這種圍墻不是真圍墻,是各人心中的“心墻”。我們應讓兒童用眼睛看事實,讓兒童觀察和分析大自然、大社會,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問題要準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中增長他們的知識,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擴大認識的眼界,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例如,設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最大的麥穗”這課教案時,我大膽地改變了教學方式。蘇格拉底之所以能夠被譽為“人類的導師”,是有重要原因的,他在教自己的學生人生哲理時,從來都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用不拘泥于形式的創新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自悟道理。于是,我也摒棄了傳統的“室內教學”,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去油菜田里尋找“最美的油菜花”。結果,有些學生空手而歸,有些學生能夠摘下“最美的”一株。在他們分析自己所得結果的基礎上,我加以總結,讓他們明白“最美的油菜花”好比遠大的理想與抱負,而“手中的一株”就是平時實實在在的機遇。人的一生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更要學會抓住眼前實實在在的機會,踏踏實實地完成,這樣就不會錯失良機、一事無成了。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具有創造性的,學生也是十分感興趣的。
三、創造教育是以生活為內容的教育
創造教育是以生活為內容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得到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時,要注重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小到“如何正確系鞋帶”“過馬路要有哪些注意點”“飯前飯后要洗手”“八禮四儀”,大到“關愛自己的家人”“給災區小朋友奉獻愛心”“給爺爺奶奶送賀卡”等活動,都可以使孩子們獲得心靈上的教育,也發揮了兒童的創造能力。這些無不體現著孩子的智慧火花,讓孩子感受創造的快樂。生活與生活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把自己放在社會生活中,即在社會的磁力線里轉動,便能通過教育的電流,射出光,放出熱,發出力。
四、結束語
兒童創造的火花,猶如活潑稚嫩的觸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愛、保護,并給以廣闊的空間和自由。創造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要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著力打造語文高效課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人類的人格素質中最關鍵的構成要素,雖然當前許多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師已經認識到了為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并著手引導小學生養成對英語學科的積極情感,但由于部分英語教師尚未掌握培養小學生積極情感的策略或沒有轉變過去的教學思維,因此難以在英語課堂上取得理想的情感、態度培養效果。為增加諸位同行對小學階段英語情感教育的認識,筆者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提出了引導小學生對英語知識養成積極情感的策略。
一、對英語知識的導入方式進行改良,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
學生處于小學階段時,對一門學科的認識與喜愛主要立足于自身對這門學科的主觀感受。要想讓小學生對英語課程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英語教師應該對過去常用的英語知識導入方式進行創新,并運用適宜的技巧為小學生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比如,英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四年級上冊Unit4“Friends”這章內容時,可以在講課之前,讓學生嘗試運用英語簡要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為提升課堂導入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讓小學生為自己和朋友起一個英文名,并運用英文名進行介紹。采用這樣的方法導入課文知識,不但能夠調動小學生參與英語活動的主動性,同時還能使小學生體會到應用英語的作用和價值。又如,在講三年級上冊Unit 4“We love animals”時,可以在課前給小學生播放英文版的《功夫熊貓》,然后再導入課文內容。在觀看了影片之后,教師可以從中指出一些常見單詞與常用的會話句型,使小學生能夠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學到有用的英語知識,令學生感受到認識單詞、掌握英語句型的趣味性。此外,教師可以主動和小學生討論電影的情節,拉近教師和小學生的情感距離。
二、通過師生交換身份的教學策略培養小學生的情感、態度
要想使小學生對英語學科和英語教師養成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讓學生可以主動認識和掌握英語知識、接受教師的教育與指導,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換身份的方式,讓自己能夠理解學生的心情,同時也讓學生體會教師的情感、態度,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的認識與理解。比如,英語教師在給小學生講解六年級上冊Unit 4“My Holiday”這章課文時,可以先抽出10~20分鐘的時間,讓小學生運用英語談談自己在假期中的經歷,同時教師也可以與學生分享一些自己在放假期間的見聞或自己參與的戶外活動。隨后,教師要為學生簡單地介紹一遍本節課要學習的課文與單詞。完成了基本內容的講解之后,教師要運用余下的時間開展師生互換活動,通過投票形式或推薦的形式選出1~2名學生嘗試充當英語教師的角色,而教師也要坐到學生的座位上聽學生講課。開展師生互換的活動,不但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同時還可以使學生體諒教師,讓教師理解學生。
三、根據小學生的喜好選擇英語資料,拉近師生距離
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師可以結合可能并根據小學生的喜好來選擇英語學習資料,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對英語產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比如,教師在為小學生講解五年級下冊Unit 4“What are you doing”這章課文時,除了給學生介紹課文提及的現在進行時知識外,還要為學生擴展時態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把英文精簡版的《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這部小說作品,并將其中涉及時態知識的具體和段落點出來。比如紅心K曾說過“Begin at the beginning and go on till you come to the end then stop.”這句臺詞包含多種時態,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對句子的結構進行探析。
四、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積極情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