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石潭記朗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啪―啪―”鼓掌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二)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讀的面窄
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余的所謂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怎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又怎能落實語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會讀。
(四)朗讀指導機械匱乏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xxx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溶“導”、“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如《再見了,親人》中小金花跺著腳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往往讀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號。其實,體驗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時,學生朗讀時輕重、緩急把握對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輕特輕,極不和諧,讓聽眾的心一緊一緊活受罪。另外,讀長句,讀排比句時該怎樣換氣,怎樣停頓,在我觀察的課例中,指導幾乎等于零。學生讀長句時讀得上氣不接下氣,還讀成了破句。學生會說話,卻不會讀對話,讀對話時呆板、別扭,并不代表“角色說話”,卻刻意模擬角色的聲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調,也削弱了語言本身的表現力。
(五)只求形式不求實效
據觀察,一般一節課朗讀安排了三―四次(相對環節而言,非指讀的人次),但有安排卻未到位,有形式卻無多大實效,往往是朗朗書聲驟然響起,不到1分鐘,又在教師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讀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二、優化朗讀教學的對策
(一)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
(二)擴大朗讀訓練面
一、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初中語文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僅有效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還極大拓寬了初中生的知識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簡化文言文的教學難度,構建輕松愉悅的文言文課堂氛圍,還可以實現學生互助探究學習,激發初中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岳陽樓記》時,教學重點是引導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學習文章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新課,在電子課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圖片,讓初中生對岳陽樓的歷史有所了解。然后這樣開展教學: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岳陽樓記》,體會作者描寫的景色和抒發的情感。
二、注重朗讀技巧,品味文學作品意蘊
文言文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也是鍛煉初中生文言文語感的關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必須注重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注重初中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初中生品味文學作品的意蘊,從而更好的激勵初中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全體初中生的共同進步。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小石潭記》時,要讓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給初中生進行范讀,掃除初中生學習時的文字障礙。然后再播放課文的音頻,讓學生輕聲跟讀,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會讓初中生帶著問題進行精讀,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三、鼓勵學生質疑,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初中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初中生對語文學習感到厭煩。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初中生大膽質疑,對于學習中的疑問要及時向教師提出。還要善于構建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培養師生感情,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比如在講蘇教版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時,我先讓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進行歸納和總結,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5分鐘后請學生復述文章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而對于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沒提到的可以提出質疑,并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予以解決。在教學時有很多初中生提出問題,比如桃花源美在何處?桃花源神秘在何處?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還有的初中生對文章的主旨提出質疑,到底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還是消極逃避現實?
四、閱讀課外作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古詩 會讀 體味意境 把握情感 品詩味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悠悠中華幾千年歷史,隔不斷博大精深的古詩文對炎黃子孫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展現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去學習呢?筆者經過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于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1 指導學生會讀
古詩的教學應注重朗讀教學,指導學生結合作者寫作背景。古詩非常注重平仄的搭配、節奏的停連、韻律的悠揚。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我在古詩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誦讀教學,讓學生明確到詩歌語言的韻律美。同時,在指導誦讀時,我還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誦讀,結合寫作背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詩歌所帶來的魅力。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觀滄海》時,我就注重誦讀的教學,誦讀的方式要靈活多變,并指導學生表情誦讀,同時在指導學生誦讀《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我要求學生會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策馬東征,指揮三軍的統帥。讀出氣勢,讀出豪邁。在誦讀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這樣的誦讀下來,學生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并且還鞏固學生對詩句記憶。學生的誦讀過程,提高了自身對《觀滄海》的理解,這樣的理解也促進了學生對《觀滄海》的誦讀。聯想、想象、理解、誦讀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充分地發揮主動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
2 體昧詩歌具體意境
中國古代詩歌講求意境,詩人用經典化的意象構建一種生活或理想的境界,意境的營造為古詩帶來難以言表的韻味。初中生喜歡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詩如果不能生成一種具體可感的畫面,那么即使教師講授得再精彩,也很難打動學生的心,更別說讓學生去鑒賞了。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詩歌的種種意象去構建一幅畫面,將詩歌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的圖景,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審美經驗。
如:在講授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勾勒詩歌畫面,尋找“挑燈”、“看劍”、“吹角”、“連營”、“塞外”、“沙場”、“白發”等能夠呈現畫面的詞語,生成沙場征戰的豪氣慷慨之情,從而營造一種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凄苦氛圍。
3 研讀重點語句,把握情感焦點
古詩文的思想情感往往濃縮在詩文中的一些重點語句上,這些重點語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噴發的窗口,也即人們常說的“詩眼”和“文眼”。閱讀古詩文,著意研讀這些重點語句,抓住“詩眼”和“文眼”,就能快捷地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點。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永州的作品。這篇山水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小石潭的所見、所聞、所感,不知不覺觸動了內心的傷痛。我們可以隨著作者的游蹤來探訪他的情感線索,初游小石潭,“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祝環”,清脆悅耳的泉水叮咚聲使他“心樂之”,已忘情于山水;繼而觀賞小石潭的游魚,“空游無所依”,水異常得清,“日光下澈”,魚兒的“影布石上”,忽停忽動,輕快敏捷,“怡然不動,淑爾遠逝,往來吸忽”,多么美妙空靈的游魚圖啊,可愛的小精靈“似與游者相樂”,怎不令人忘身于外而十分愜意;及至遠望潭的西南“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可能就觸景生情,勾起作者對坎坷仕途的回憶而有些黯然神傷了;而后再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的環境,就不由得使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了。聯系作者的游蹤,分析作者游覽小石潭的情感線索,品味研讀重點語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就不難把握作者似“樂”卻“憂”、似“喜”卻“憤”的情感焦點。
一、讀出語感和情味,學生有感動的需要
朗讀不只是出聲地“念書”,朗讀也不只是“大聲”地“讀”;朗讀,是讓同學們認知文詞,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
朗讀是一門藝術,只有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到了美,體味到了情,學生自然會愛讀,“吟誦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讀書讀得這樣投入,學生怎么不會把讀當作一種精神需要?我們讀莫懷戚的《散步》要用舒緩的節奏,抒情的語調,輕重有致的旋律,充分表達親情的溫馨;我們讀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要用低沉的語調表達沉痛,高亢的語調表達憎恨,用吶喊的重音痛斥,用激昂的語調表達決心。在我們的朗讀聲中,學生走進了語言世界和情感世界,老師既要在方法上指導學生,自己的普通話也要苦練,當你字正腔圓的朗讀,回蕩在課堂上時,學生動容了,讀書就成為一種美的享受了。
二、知識積累過程中,學生有精神的需要
構建語文知識大廈的一磚一瓦一木是字、詞、句的積累,詞語的積累,佳句的積萃,不只是把腦子當容器去裝,而是讓腦子變成熔爐,在積累中充實人文素養。在讀中積累知識,用活潑的形式學,如成語接龍,美句摘抄,內容概述,仿寫學用,補說續接,自由表達,作品評吮,不是為教課文而教課文,而是用好課文這個例子,遵循活學活用的原則,在愉快地學習語言實踐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熏陶學養。
三、激發學生思考,多元化認同,學生有表現的需要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理解的關鍵點,以點拉開一條賞讀的線,由感知提升到賞讀,學生便有了自由發揮的舞臺,馳騁自我發現的機緣,“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學生以自己眼光看,自己的心智思,沒有了陳腐,透出了一束束靈性之光,閱讀過程就會呈現出多元化局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閱讀多繁榮、多有生機。以《小石譚記》為例,對作品意境的感受各有己見,有位學生認為與柳宗元的《江雪》意境相同,在一個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個人在“獨釣寒江雪”;有位學生發現了“小”,無論潭的面積,潭中的視角,游人的規模都“小”。唯小而得清幽之趣;有位同學發現了“美”,石的形態為坻、為嶼、為、為巖。奇特爭異,水的清澈,魚若空游,岸勢“犬牙差互”。曲折通幽,讓人懷想。有人說明寫水,暗寫石,“聞水聲,如鳴環”沒有水和石相碰,會有美妙的叮咚嗎?有人說作者寫的是世外桃源,一個迷人而偏僻,沒有人煙,清凈之處,又是“伐竹取道,下見小潭”這不點明小石潭是一個不可為俗人所玷污的境地?還有人認為寫得神秘,“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去不可知其源,讓人去想象。雖然想法、觀點有幼稚之處,但蘊含著學生的靈性。這樣一堂課,學生所得不只是感知課文,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去理解課文,老師一一表現贊許、驚訝、意外,學生也因此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滿足。
四、淡化提問,學生有自由閱讀的需要
淡化提問,并不是說閱讀無問題可問,而是沒有用提問方式來表達而已,一堂課只設計幾個“主問題”,它相對于成串的“連問”簡單應答此碎問以及對學生的追問而言,把大量時間交給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求索,學生閱讀需要時間思考、品味,這就把“自由”權給了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閱讀的效率必然會提高,以初中語文閱讀課文《大雁歸來》為例,教師在課堂上用一個近似閱讀方案來推進閱讀活動。第一步探究:試用10個以內的字提取本文信息,這就是簡要歸納內容,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第二步探究:用簡潔的語言說說課文中的“大雁”。學生抓住關鍵詞整體概括大雁的活動特點。第三步探究:品味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中對大雁的喜愛之情,這樣學生把很多帶著對大雁喜愛之情的佳句畫出來,細心體味,文章的主要感情溢于言表,而且培養了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第四步探究:用文中的關鍵詞聯綴成短文。這樣既教給學生閱讀歸納的方法,又平添了閱讀訓練的趣味。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多媒體應用;情景;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9-004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古代詩文閱讀第四學段規定: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關于“古詩文教學”在“評價建議”部分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積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寶庫。古詩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中考改革不斷變化,古詩文內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中的比例不斷提高,成為中考復習的重頭戲。然而,由于古詩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無論在表達形式上還是在內容涵義上,都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且大段大段的背誦,也儼然成為學生的重大負擔,以至于學生一聽到文言文就厭煩,更談不上什么學習興趣了。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為古詩文教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創設適宜的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聲響。”多媒體的使用,就是為了創造這種情景,去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一)采用啟發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小石潭記》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學習了“記”這種文體知識,學習本文的生字讀音后,進行了朗讀,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學習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對本文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這五個問題。(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3)游魚和潭水有怎樣的特點?(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無論在整體認識上,還是在作者的感情處理上,學生們都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在用的時候隨時調取。
(二)采用畫面沖擊法,創設藝術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視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多媒體呈現畫面: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讓學生通過見到的景物展開聯想,由異鄉人的“嘆”聯想到他的鄉愁。又如教學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律詩。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難體味到多少美感。教學這首詩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先讓學生凝神聽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課文朗讀,接著播放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畫面:那翠綠的青山,如茵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漫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再讓學生隨伴著音樂朗讀課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興趣濃厚,加深了對課文的感知,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聲”的力量,拉近師生的距離,產生心靈的共鳴
筆者認為,無“聲”不成課。沒有了聲音,整個課堂就會失去活力,不能滋潤學生的心靈,不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聲的利用,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
(一)指導朗讀,充分體現語言的規范性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旋律優美的音樂配上名家的朗讀,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運用多媒體中的音響功能,讓學生靜心地聆聽了一遍課文錄音。在傾聽中,讓學生感受朗誦的節奏,了解文本朗誦的語音語調,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課前的標準范讀,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借助配樂,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音樂與古詩的美感
在教古詩詞時,根據詩詞的內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調的音樂教朗讀,能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悅。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時,為了使學生領悟到這首民歌的大意,領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風光,我一邊播放《草原牧歌》改編的輕音樂,在銀幕上播放綠草如茵、牛羊滿地的草原風光幻燈片,一邊讓學生和著音樂充滿感情地朗讀。如在教學《詩經?蒹葭》這首詩時,我采用了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來導入課文,并和學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調來吟唱《蒹葭》的詩句。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也可用此方法,這首詞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歌聲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圍之中,進入對詞的學習,不必老師多費口舌,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首詞,并對它產生由衷的喜愛之情。
(三)音樂搭橋,體會意境,訓練審美
多媒體技術以其直觀、形象、聲音、色彩、動感性等特點,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多媒體技術成了實現語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我就從網上下載沙漠冬季風光圖片來表現“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圖掃描進課件來表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妙景觀,再配上豪放、粗曠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學生馬上能體會到作者那豪邁粗獷的胸懷和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現其中的意境美。《飲酒》一詩給學生描繪了一幅恬淡、幽靜然而卻充滿生機的田園采菊圖,學生對采菊一事容易理解,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對詩人當時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閑適的意境,那么我們就可以播放一些輕松、活潑、抒情的音樂,將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再加以適當點撥,學生自然就會披文入境,很受到詩人的那種閑適之情。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防止走馬觀花
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可以大幅度增加課堂的容量。在每次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教師都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教學課件。雖然這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這樣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既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所學文言文的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語言的精美,促進詞匯的積累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材料,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利用大屏幕,教師將本課涉及到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重點實詞、重點虛詞等用法,以圖表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給學生以整體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釋文言文的句意,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
學習文言文難點是字詞句的翻譯,以前無論是教師一字一句的講解,還是采取讓學生先預習翻譯,教師再講解方法,都沒有多好的效果,學生一看到這部分知識就愁眉苦臉,差一點的學生甚至完全放棄,原因是知識點太多,內容太乏味。怎樣解決這一難題?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重點字詞句一目了然。可以一段一段地學習意思,一行寫文言文的原文,對應著在下一行寫翻譯,并對重點詞語進行注釋、標注,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一節課不要求內容太多,學生也愿意學,愿意記憶。利用大屏幕,可以將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寫出來,一字一句地去解釋,讓學生反復理解,反復背誦。如講陶淵明的《飲酒》時,我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打出,寫上名句賞析,又將這句話的意思寫出來,并且出示這句話的內在含義,進行解釋,重點體會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
【關鍵詞】電子白板 多媒體 語文課堂 效果
隨著語文教學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學的教育思想由應試教育開始向素質教育轉變,電子白板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成為中小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備手段之一,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顯示出明顯的作用。結合教學實際就電子白板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感受。
隨著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教育教學也借助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優化中學語文教學架設了一座平臺,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開拓學生視野、加大教學容量等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呈現事物現象的本質屬性,美妙的自然風光,奇特的自然現象,事物的本質特征,事件過程的演繹……還可以運用各種技巧,如對比、疊合、拖移、夸張,以及將事物變大為小,變小為大,變快為慢,變慢為快等等,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事件的發展有直觀的感受,清晰的邏輯,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參加西寧市青年教師語文教學比賽時,選定《小石潭記》一文作為參賽篇目后,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現小石潭美景的古畫、攝影等圖片,以古箏曲《平沙落雁》作為課文朗誦的背景音樂,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運用于比賽時的課堂教學中。
通過把小石潭這一優美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視覺和聽覺綜合形象,聲像兼備,使學生從活潑、生動、直觀的畫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體味作者在小石潭邊時那既樂又憂的心情。此課件為學生創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變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產生了學習的動力,而課堂教學是培養中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場所。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是在被動的參與課堂學習這一總過程,大都缺乏學習興趣,師生間也缺乏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而現在,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觀。不僅如此,利用多媒體在講授同樣的內容時,所花的時間比原來少很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講解一些抽象的寫景散文時,講得口干舌燥,而學生對書中描繪的景象,感覺也總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現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教授這類課文,就方便、實效多了。繼續以講授《小石潭記》為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先欣賞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圖片,再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喜歡的景象,說一說他們對所見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結合音樂、動畫與文章進行學習。學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圍的景致美,又真正的體悟到了文字的韻味美,也對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奠定了基礎,朗讀起來還聲情并茂,興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說教課亦因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學生的愉悅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學難點和重點,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在現代文的教學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和理解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這正是學生難以突破的一關,利用多媒體教學則能直觀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攻破學習難關。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時,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義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體教學中利用課件把教學中的重點語句,如:“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來,逐一解決,則能更好的實現學生在重點難點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視聽并用,變靜為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有效配置時間,加大教學容量
語文教學,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眾所周知,當今的初、高中教育,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圍繞中、高考來學習,這種情況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的狹隘性,學生除了從書本上獲取知識之外,沒有更多更好的途徑去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多媒體教學則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為學生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
五 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大密度,開放視野。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我國的教育思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成為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課堂教學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作用;激發;配置;有效;開拓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實施,作為一名工作在第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學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方面。在此,筆者就多媒體手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感受。
1.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呈現事物現象的本質屬性,美妙的自然風光,奇特的自然現象,事物的本質特征,事件過程的演繹……還可以運用各種技巧,如對比、疊合、拖移、夸張,以及將事物變大為小,變小為大,變快為慢,變慢為快等等,使學生對事物的本質,事件的發展有直觀的感受,清晰的邏輯,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參加西寧市青年教師語文教學比賽時,選定《小石潭記》一文作為參賽篇目后,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現小石潭美景的古畫、攝影等圖片,以古箏曲《平沙落雁》作為課文朗誦的背景音樂,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體課件,運用于比賽時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把小石潭這一優美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視覺和聽覺綜合形象,聲像兼備,使學生從活潑、生動、直觀的畫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體味作者在小石潭邊時那既樂又憂的心情。此課件為學生創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提供了豐富的外部刺激,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2.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變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產生了學習的動力,而課堂教學是培養中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場所。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是在被動的參與課堂學習這一總過程,大都缺乏學習興趣,師生間也缺乏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而現在,由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這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觀。不僅如此,利用多媒體在講授同樣的內容時,所花的時間比原來少很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講解一些抽象的寫景散文時,講得口干舌燥,而學生對書中描繪的景象,感覺也總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現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教授這類課文,就方便、實效多了。繼續以講授《小石潭記》為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讓學生先欣賞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圖片,再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喜歡的景象,說一說他們對所見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結合音樂、動畫與文章進行學習。學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圍的景致美,又真正的體悟到了文字的韻味美,也對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奠定了基礎,朗讀起來還聲情并茂,興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說教課亦因創設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學生的愉悅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3.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學難點和重點,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在現代文的教學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和理解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這正是學生難以突破的一關,利用多媒體教學則能直觀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攻破學習難關。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時,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義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體教學中利用課件把教學中的重點語句,如:“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來,逐一解決,則能更好的實現學生在重點難點上的突破。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視聽并用,變靜為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 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有效配置時間,加大教學容量 語文教學,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眾所周知,當今的初、高中教育,實際上更多的還是圍繞中、高考來學習,這種情況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的狹隘性,學生除了從書本上獲取知識之外,沒有更多更好的途徑去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多媒體教學則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為學生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知識面。
5. 優化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更好的輔助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促使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教學中許多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了,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也存在相應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能夠辯證地看待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利與弊,揚長避短,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成為教學的好幫手,提高教學實效,從而開創教學暫新的局面。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落實課標 提高素質 六步教學法
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學習一些文言文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學生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語文綜合素質。《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同時在附錄中提出“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要求“背誦優秀詩文80篇”。要落實新課標要求,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走好六步,即讀、譯、析、品、拓、背。
一、讀,即朗讀
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閱讀文言文,一是學前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正確斷句。尤其是文言文中,要特別注意一些我們現代漢語中不常用的字以及讀音發生了變化的字。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銳”一句中“被”讀“pi”而不能讀成“bei”。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二是學后朗讀,要求朗讀流暢,讀出感情。在理解文章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情,讀出感情,從而進一步領略文章的韻律美、思想美、語言美。
二、譯,即翻譯課文
理解文言文基本內容就需要翻譯文言文,翻譯時要引導學生以句為單位,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翻譯,做到字字落實,文從字順。教師要適時地教給學生一些翻譯文言文的技巧。如逐詞逐句翻譯、大意翻譯、調整語序翻譯以及人名、地名、時間不翻譯等,同時要求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積累掌握一定的文言詞匯和一些常見的文言現象。如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省略句、倒裝句等。這些詞語或句子體現了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之處,掌握了這些也就有了翻譯文言文的基本知識儲備。
三、析,即分析文章
文言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字詞句段的翻譯與背誦上,應當在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之后,進行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寫作技巧的分析鑒賞,讓學生在古代文化背景中領悟文章的主旨意蘊,獲得獨特的文化體驗。分析文言文不能離開文章的寫作背景。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背景資料,然后從文章內容入手,理清文章寫了哪些內容,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在理清文章的內容、結構、層次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章內容表現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質,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蘊含的道理,進而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此外,教師還要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如《愛蓮說》中的正面襯托和反面襯托,《小石潭記》中的移步換景、動靜結合的寫法等。
四、品,即品味鑒賞
品味文言文就是要對文章語言進行推敲,品出語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語言應重點放在品味詞句上。品味詞語,既要品出詞語的含義,又要品出詞語傳達出的內涵來。如《小石潭記》中“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中的“清”字的含義是冷清,寂靜的環境、氣氛。在細細品味,“清”字傳達出的不僅是環境的冷清、寂靜,更表現了作者柳宗元被貶的處境,如此就不難理解“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了。品味句子,要品出句子本身的含義,還要和中心聯系起來。如《愛蓮說》中對蓮的描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句子本身描繪了蓮的美質和中心句“蓮,花之君子者也”聯系起來,就不難看出這幾句處處描寫君子的美德。
五、拓,即拓展提升
許多文言文意蘊深刻,在當今社會生活仍有指導意義。文言文教學不僅讓學生閱讀課內淺顯的文言文,拓展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拓展提升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談看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文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有時代眼光。如《馬說》強調了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聯系現實生活,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是怎么看的?有學生就說出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才要學會自我包裝、自我推薦,不要等著伯樂的發現”的觀點。另一方面可以類文拓展。雖然初中文言文考試多是課內的文章,但同類短小精煉的文章也可以適當拓展,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六、背,即背誦
入選初中課本的文言文,篇篇都是古文苑里的奇葩。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背誦優秀詩文80篇。只有背誦多了,積累多了,學生才能從大量直接接觸的文言材料中感受語言,品味文章,汲取精華。
一、點面結合,以讀激趣,夯實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點
文言文與我們相隔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很不熟悉,這就使學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要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指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感性材料。而朗讀和背誦就是語言積累十分有效的途徑。
這個朗讀時間段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點面結合。具體的校內的點有:早讀時間,自習時間及課堂上朗讀時間。校外的面又分為放學時間,周末時間及假期。
如自己教的這一屆學生,我三年的早讀設計為:七年級每次早讀課固定5分鐘朗讀一些接近白話文的文言文。八年級的時候則找一些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讓學生朗讀。時間延長為10分鐘。到九年級,就在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些文言文古文,時間不限制,這個時候學生通過兩年的文言文熏陶,已經很有文言文語感了,自然獲得了很多的文言文的樂趣。
校外時間,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水滸傳》、《西游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著的熱情,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行動。
二、內外互補,尋找文言媒介,提高學生文言興趣的著力點
首先,要對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認識,僅僅靠課堂教學是不行的,還要重視課外對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大語文教育環境中繼續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打通多種渠道,創設學習文言的言語環境。我們要指導學生不斷地從課外學習文言經典,還要把課內學到的內容盡量運用到課外,要遵循“精讀與博覽結合,課內與課外溝通;精讀學規律,博覽增見識;課內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平時,可以讓學生多讀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說、寓言故事、神話傳說,這樣學生既不會感到厭倦,又學到了文言知識。
此外,還要利用課堂外空間,尋找課堂外的非連續性文本供學生閱讀,學習,接觸文言文。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享受著接觸文言文的樂趣,豐富著自己的視野和見識,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三、縱橫聯動,創新多樣方法,驅動學生文言學習的激情點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地記下,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這里說的方法,既包括學習文言的縱的方法,如信、達、雅等翻譯方法,更包括驅動學生學習文言的激情點的新的橫向的方法。如競、聯、比及仿等方法。
1.競。所謂競:是朗讀背誦,以競賽的方式進行。朱文君老師說:古文學法其實方法很簡單,除了讀還是讀。在讀的過程中,除簡單的個體讀外,更可抓住學生好強好勝的個性特征,在文言文課堂上引入競賽,與朗讀教學相結合。比賽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組,最佳朗讀能手賽,師生挑戰賽,記憶之星賽。比賽內容可以是對重點字詞、翻譯、重點、難點句,進行基礎知識積累賽。誦讀比賽的類型可以是設置搶答題、必答題、風險題、進攻題,美點尋蹤、品味語言賽等。
2.聯。所謂聯:是聯想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如《小石潭記》中的“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這句,僅12個字作者便把潭上景物描繪到位。此時,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學生才能感受到:那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自然心曠神怡,其樂無窮,比讓學生死記硬背翻譯更受他們歡迎和有興趣。
3.比。所謂比:是比較學習,遷移訓練。遷移時注意選擇一些與課文難度相當的,內容聯系緊密的,主題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自己在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時,以《張無垢勤學》作為遷移材料,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刻苦求學的重要性。既鞏固了文言知識,同時又把知識轉化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標。